暴力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暴力事件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中心学校成立“暴力伤害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胡校长、教育支部书记
副 组长:王副书记
成 员:新华乡各中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阙洪贤任办公室主任。 组长工作职责: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汇报,立即召集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负责整个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副组长工作职责: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负责指挥有关人员开展事故现场救援,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
成员工作职责:
1.负责维护事故现场治安秩序;
2.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及时通知消防、公安、安监、卫生、宣传等部门;
3.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的交通保障工作;
4.负责涉案人员监控工作;
5.负责将事故在第一时间呈报上级有关部门;
6.组织参与事故的现场处置和调查工作。
二、暴力伤害事件工作的具体要求。
1、各学校配置兼职内保人员。
2、加强门卫制度,禁止一切可疑人员、精神病患者进入校园。
2、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搞好对校园和校园周边的监控,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并妥当的进行处理,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3、一旦发现暴力伤害事件发生,学校领导和值周老师、护校队、班主任及时控制场面,疏散学生,了解情况,及时报新华派出所,并向中心学校报告,有伤员向卫生院(5867063)求救。
4、值周领导、值周教师24小时在校值班,搞好学生、校园及周边的监控,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5、要求各班班主任建立学生家长快速联系渠道,以备急时之需。
6、值周教师、带班领导全面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和防暴力伤害工作。
三、发现暴力伤害事件的应对措施
1、报警、报告
拨打新华派出所电话(0875-5867046)或110报警,报告中心学校(0875-5867037)、乡党委政府办公室(0875-5867028 )。
2、具体措施
Ⅰ、一般情况的暴力伤害事件,应对措施。
(1)躲避,全力保护孩子安全。
(2)报告学校领导、护校队人员。
(3)报告公安派出所,全力制止事件的扩大。
(4)对受伤害的孩子或教师马上救治。
(5)及时联系家长。
Ⅱ、恶性暴力伤害事件的应急报案。
(1)拨打派出所电话或110,报告中心学校和乡党委政府,中心学校报教育局。
(2)巧妙联系相关部门,等待救助,以各种手段巧妙的与坏人周旋,组织学生撤离现场,把损失减小到最低。
(3)第一时间救治受伤人群。
(4)通知家长。
3、善后工作
(1)积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2)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员工及家长
情绪,做好师生和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3)再次检查校园及周边潜在的暴力伤害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提请开展专项整治,及时消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
四、应急演练计划
1、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学习防暴力伤害安全知识;
2、开学第一周,各班级开展防暴力伤害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篇2
一、背景情况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科学应对和有效控制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纷纷制定和完善了有关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建立起适应本国实际的应急体系。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制定了《国家应急反应计划》。英国制定了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应对灾害事件的办法。法国政府则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不断加强政府部门的紧急救援和协调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应急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应急水平。
我国政府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了25件国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完成了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在机构设置方面,2006年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成立由自治区主席任主任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各盟市、各相关厅局都单独或在相关部门设立应急机构。在应急预案编制方面,目前,自治区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4件专项预案、70件部门预案;12个盟市全部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大多数旗县也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电力、石油、石化、钢铁、通信、民航、铁路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其他各单位和行业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类骨干、专业应急人员达1万余人,企事业辅助应急人员近2万人。
二、新形势下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内蒙古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同时随着重化工业、旅游业等风险隐患大的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急体系缺乏统一协调功能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由各部门根据灾害分类建立的不同应急体系构成,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全区层面的统一指挥与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当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来次生、衍生灾害时,或者是涉及多灾种或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很可能会出现应急救援力量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难以协同作战的问题,使得应急体系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水平较低
内蒙古应急预案的编制存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不平衡,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特别在一些基层单位中。应急预案编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导致编制出的应急预案差别很大,水平不高,可操作性差。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中,存在着预案编制程序不规范,缺乏事前调研。危险源识别、预案目标、责任与功能不清晰,预案的分级响应和救援措施有效性不足等诸多缺陷。
(三)应急人员配备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需要有专人对危险源进行一定的监控与管理,而内蒙古大部分应急机构人员编制职数没有到位,多数为兼职工作,专职人员较少。因此。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很容易造成各种资源难以快速集中、整合,各种应急措施难以快速实施到位。
(四)应急培训和演练不足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着应急预案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演习演练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综合性、跨地区、跨部门、跨灾种的演练不足。有的部门、地区也很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防知识教育培训,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与演练。因此,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应急体系的实施效果如何并不清楚。
三、对策措施
(一)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强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各行业特别是安监、教育、卫生、旅游、建设等重点行业及单位,要在专业机构协助下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应急预案体系要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单位和社会单元的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各盟市、各旗县、各行业的应急预案建设,加强对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各社会单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基本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能力
建议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并使用统一的应急标志,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商务、小区等重点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尽快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数据库、相关企业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使得各方能够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制定调用方案,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应急储备物资。建立和完善应急专项资金、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制度,保障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的经费需要。
(三)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效能
要建立健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二是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要场所的安全监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社会安全事件的早期控制能力,加强对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是加强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特别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评估。
(四)建议在特殊行业、重点地区先行试点,为全区应急管理探索经验
一是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建议在区内学校、医院、化工、旅游等特殊行业单位先行开展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试点。二是鉴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富集、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建议在呼包鄂先行开展地区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试点,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提供包括能源、化工等方面的应急经验。
篇3
关键词:监控;智能化;智能视频监控;智能视频监控分析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914-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使得以视频信息为特征的视频监控更为广泛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前,传统的监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在安全防范方面的需求,因而拥有智能化特点的视频监控系统则成为新的应用趋势。
传统的监控系统只记录事发经过,难以提供更多关键细节,使得监控应用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研发新的技术来完善,而智能监控系统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如何看清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在车辆快速行进的公路上如何看清楚车辆牌照的同时还能看清楚司乘人员的面部特征,这些需求促进了监控智能化的发展。为实现对社会治安事件的智能化分析,将远程图像监控和报警联网系统以及智能视频监控服务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既能进行远距离的监控、图像传输、联网报警,又能智能调控、方便历史资料查询和对大批量数据进行保存,这都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与以往传统的监控系统相比,智能监控系统有了自己的大脑,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和预警,能够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因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一定是监控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智能视频监控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视频监控技术还处于“模拟转数字”的阶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监控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需求自然而然提出的要求。大批量的视频数据信息与有限的人工监控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实时监控,即时反应”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成为市场对视频监控技术的新要求。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比普通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备要具备更加强大的智能因子和图像处理能力,因而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的高级的视频分析功能,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能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可以识别不同的物体,觉察监控中的异常情况,并且能以最好和最快的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有用的预警信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在全球反恐形势依然严重的今天,智能视频监控显然能够成为应对城市安全和应急保障事件的有力辅助工具。
作为智能视频监控应用的一门主要技术——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技术,近几年一直得到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其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分析,将人们所关注的目标从监控背景中分离出来,按照目标的移动方向、速度、时间等参数和某些行为特征进行关联,从而达到主动监控防御的目的。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新兴的应用方向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结合了计算机科学、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智能视频分析监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系统能够24小时保持清醒地运行,有效地控制着监控范围内的所有动静,将监控人员从监视器前解放出来。
智能视频监控分析可以不需要人为干预情况之下,依靠计算机视觉和视频监控分析的方法对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进行自动分析的,其中包括目标检测、目标分割提取、目标识别、目标跟踪以及对监视场景中目标行为的理解与描述,得出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客观场景的解释,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其中,目标检测、目标分割提取、目标分类、目标跟踪属于计算机视觉中的中级处理部分,而行为理解和描述则属于高级处理。运动目标检测、分割、识别与跟踪是视频监控中研究较多的四个问题;而行为理解与描述则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对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正蒸蒸日上。
目前最新的发展阶段是智能网络视频监控分析,发展趋势有:
1)视频监控分析技术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智能化是“三化”的最高境界。系统由目视解释转变为自动解释是视频监控分析技术的飞跃,是实际工程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大大向前推动了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技术:因为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系统及设备的硬件成本就不会增加太多,其中主要是软件成本的增加;但每个系统软件成本随着推广数量的增长会迅速下降,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系统的性价比将凸现。
3)互联网和宽带网络技术为视频监控分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有的宽带网络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在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内容服务上,能够提供具有视频和音频的多媒体内容服务,为视频监控分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2 智能化视频监控是社会发展所趋
当前,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建设热潮,不仅仅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还有不断兴起的高楼大厦和智慧社区的建设,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绿色交通、平安社区为主导的和谐社会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将出行、工作、生活的安全监控需求提上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也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大对危险品生产、食品生产、环境卫生、医药等行业的有效监管。目前,“智能化城市管理”的概念正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如何通过视频监控来达到对整体运作的有效监控,并藉此提高社会的宜居性,确保可持续发展将势在必行。
当前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已经走向大联网、一体化的大安防的时代。视频监控与传统防盗报警、门禁、对讲的集成和整合也越来越紧密,安防系统与治安管理、社区管理、城市交通、城市应急、消防、重大危险源监控、环保监测、食品药品监督、城市执法、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等也进行了更多的融合,建设城市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是大势所趋。
3 智能化视频监控优势
1)智能视频监控是以普通的网络视频监控为基础的,除了具备人人皆知的网络视频监控的优势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提供了更有效的监视——监控工作人员只需要注意相关信息。
2)智能视频监控24小时全天候进行可靠监控,通过智能分析的相关模块对监控的画面进行不间断分析,可以对异常情况进行主动编码、预警和保存,从而改变了以前由监控工作人员对监控画面的监视和分析的落后工作方式。
3)智能视频监控具有更加精确的报警智能监控功能,它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及高智能算法,能使监控工作人员可以精确的确定安全威胁的特征,更快更准地发现潜在的威胁,从而大大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且只存储出现可疑情况或报警时的监控画面的图像与场景信息;这样就减少没用的数据量,节省了存储空间。
4)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快速响应并识别可疑事件。一旦发现可疑活动事件,能立马提醒监控工作人员关注相关监控画面,从而达到了快速响应快速准备并预防目的。
4 智能化视频监控架构与应用
城市管理智能视频系统的设计可以利用先进智能化视频技术建设城市智能化公共视频系统模型架构及解决方案并能投入到实际应用,提高城市社会治安与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设计面向社会的城市公共视频云服务平台架构并建设政府单位、社会面单位共享接入模型。
1)城市管理智能视频系统传输专网架构与应用:利用MSTP实现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监控管理与资源共享管理的传输共享机制。并利用VPN技术在逻辑上区分视频监控专网和视频资源专网。
2)系统资源共享模型架构与应用:建设城市智能视频云(vPaaS),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单位的监控资源(视频、报警、事件、GIS等)统一接入到vPaaS进行管理,各部门、单位通过用户访问视频服务云vSaaS,vSaaS面向政府、社会提供不同服务的各类智能视频监控资源。
3)智能化视频管理平台架构:包括智能化视频采集、转发与存储等内容。
4)视频智能分析功能:图像识别、智能跟踪、人脸识别、视频检索与摘要、图像质量分析等技术与系统应用。
5)智能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隔离与防护、系统运行维护架构模型与应用。
5 智能化视频监控实施
1)对城市而言,重点区域的联网摄像头进行智能化化改造和更新,同时推进社会重点单位视频监控智能化。
2)构架以“社区防控网”、“路面巡逻防控网”、“企事业单位防控网”、“重点位置防控网”四位一体、四网联动的社会面整体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3)全面互联公安、交通、城管、安全生产、水利等部门重点监控视频资源,大大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
4)建设公共视频系统运维管理平台,满足各级部门海量视频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可维护和可运营要求,提高跨网应用的安全管理。
5)继续推动“社会投资、政府租赁、行业管理”的建设方法,并探索“资源整合、授权管理、市场开发、成果共享”的社会化运营服务机制。
6 智能化视频监控实效
1)实现“看得全”:当前,绝大部分摄像头的视频信息都只是通过城市视频专网接入和传输;但是,目前安防系统已经走向大联网、一体化的大安防,因而,视频监控应与传统防盗报警、门禁、对讲的集成和整合也越来越紧密,公安业务与城市交通、城市应急、消防、重大危险源监控、城市执法和事件管理等也更多的融合,并形成护卫整个城市的大安全防控体系。
2)实现“看得清”:对进入城市的机动车辆进行登记、监控、识别,在机场、海关以及重点防控区域部署人脸识别,对监控目标运动特征进行视频分析、步态识别,并对一些不可视、模糊不清或是振动的图像进行优化处理;全面互联公安、交通、城管、安全生产、水利等部门重点监控资源,并实现重点监控目标监控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
3)实现“管得稳”: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运维管理平台,满足各级部门海量视频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可维护和可运营要求。
4)实现“用得好”:城市应急、交通、城管及企业、社区和家庭的视频应用联合与共享。
篇4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6-0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冲突和碰撞相互激荡,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领域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置身于多元社会的大学,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影响在校大学生,为引发危机埋下伏笔,决定了大学也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出现,不仅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引起在校学生甚至社会的恐慌,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秩序不能够正常进行。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行凶杀人、盗窃抢劫、自杀、精神伤害、校园暴力等事件,表明了加强这一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决定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管理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大学生渐多的危机事件,如何有效地实现危机应对模式与制度建设,降低危机应对与规避成本,完善大学生突发性危机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概述及特征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概念
“危机管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近年来因风险社会特征的不断凸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危机”是什么呢?目前,这个问题普遍接受的答案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他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而又在压力紧迫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重大抉择的事件。”[1]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由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即刻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危机是指严重威胁组织或个人的自身利益或正常秩序,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情景或事件。”[2]总的说来,危机可以概括为“一种严重威胁社会利益或社会正常秩序,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状态或事件”,危机事件则是对这种威胁或紧急情势的概括。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在公共危机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具有危机事件的内涵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危机事件的主体性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一般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社会环境、大学生或与之关系紧密群体的特定主体身上的一种特殊危急形态,是可能爆发或即将发作的,对学校声誉、秩序、成员、财产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势或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危机事件是社会危机事件的一种,除了具有社会危机事件所共有特征,即,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隐蔽性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3],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特殊。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专指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其他参与者。这类主体特征表现为年轻、正义感强,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现象敏感,容易受到社会冲击,再加上其群聚而动员成本低,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成为暴力事件来源,美国校园枪击案就是一例。
2.场域特定。这类危机事件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基本活动场域,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最主要场所,比如见诸报端的食堂集体中毒、学生冲突群殴、宿舍火灾、罢课罢餐等事件。当然也不排除危机事件在校外发生可能性,如离校出走、校外伤害、多角恋伤害事件等。
3.性质敏感。高校是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有关其任何事件都具有公共性质,而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人才来源,其整体的学养、素质、态度代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领域。此外,高校学子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学生的处遇
、安全、权利等牵系千家万户,任何一项事件都可能发酵成为全民事件。最后,大学生自身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青年人的广泛交流,对网络、手机、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这些条件往往导致任何一件争议性事件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而成为全民话题。
4.容易激化。一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激化迅速和不可预测性。一些在常人看来是一般性的个人情绪管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演变为极端事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二是小事和个体性事件容易演化为群体性冲突。大学生因年龄阶段原因,大多数情绪化倾向明显,争强好胜,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恶性事件。三是潜伏激化,即矛盾经长期潜伏、聚集,在偶然事件的激发之下容易突然激化爆发成恶性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诱发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导致的危机
大学生知识丰富、政治触角敏感,对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经验缺乏、容易被诱导和利用等不足。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中造成的利益多元、利益分化以及意识形态、精神信仰方面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及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高校进行政治、宗教、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渗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免疫能力较差,其朴素的爱国热情、社会正义感往往会因某一件政治性事件而产生蝴蝶效应。从实际来看,学生的爱国情怀虽然使这类危机通常没有社会危害性,但却能导致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破坏,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周边环境因素导致的危机
随着大学逐渐走向开放性办学,社会与大学的互动和影响相互渗透,其中,大学周边环境成为大学生危机事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目前,因土地成本原因,许多大学都逐步郊区化。但郊区办学常因周边规划、社会管理以及与周边村民关系等问题给高校管理造成长期隐患,威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扰乱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诱发了危机事件。此外,开发性大学办学模式使大学跟社会紧密结合,大学生与校园周边大量复杂成分的社会人员频繁接触,很容易养成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危机事件发生不可忽略的因素[4]。 (三)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导致的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导致的矛盾冲击、社会贫富分化、企业转轨使得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和排解这些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往往导致偏激行为或危机事件。此外,那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的生活窘困学生,还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从实际中的情形来看,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大学生人际危机、大学生感情危机、大学生学习危机、大学生生活危机、大学生前途危机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危机等[5]。
(四)高校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高校与学生除了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之间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服务提供者与管理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基础性关系。但我国许多高校因受传统职权主义思想影响,并未及时转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使用管控压制,缺乏民主协商精神,对大学生权利要求往往不能及时予以回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没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引发,危机事件爆发提供了条件。
(五)不可预见因素诱发的危机
这类危机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灾害诱发的危机,一旦降临,危害极大,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疾病传播、社会环境影响等带来的伤害等。这些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6]。这类危机应以应以预防作为破题重点,如住宿地点的选择、安全逃生技能的学习和演练等,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相关化解危害发生可能性的准备,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或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失。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
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就是管理者对大学生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应对及善后的活动,力求解决危机,它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的处理过程。所以,只要我们预防得当,措施得力,对策到位,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可以妥善处置的,并能化“危”为“机”。
(一)加强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化解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进学
头脑、驻心灵,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价值,培育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务实求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主流思想去征服潜流意识,用主流文化去压制负面习气,用正面教育去战胜负面影响,通过讲座、论坛、报告会、网络沟通等平台宣讲国际国内政策,讲解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形势,并常抓不懈地重视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甄别能力,防范敌对势力的策反,构建高校的思想、文化引导平台和坚实阵地。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化解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与高校相关的组织,特别是各级行政机关,如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高校所在地政府和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要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高度重视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果断采取措施清除影响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周边“毒瘤”,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的纯洁干净、温馨宁静,长沙“堕落街”的整治就值得借鉴[7]。其次,高校要与所在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加大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干扰和影响,清除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隐患,解决好高校与周边居民、村社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争端、冲突和分歧。第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建立健全引导为主、适度干预的大学生生活辅导制度,避免大学生交友、社交不慎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加大投入,化解高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以人为本。要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情怀,尊重人性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教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管理中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及时回应学生、老师的合理要求。其次,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室等“窗口服务”要体现人性原则。在后勤服务管理这块,可以借鉴广州大学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化解后勤管理失误带来的危机[7]。再次,对学校管理的权利冲突和利益分歧,应建构以协商、调解、申诉、诉讼的多元解决机制,改变过去习惯使用管控、高压、制裁等威权型管理模式,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恶化。
(四)加强危机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化解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抗压力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理是参与竞争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正确面对失败、差距、先天条件的不对称、后天环境中的不公正因素等,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克服自身的脆弱。其次,在学校学生辅导机制上,应根据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应建立特殊的辅导机制,多关心,多疏导,多帮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第三,建立学校处置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教育,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积极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积极预防和处置应急危机事件。
(五)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处理危机时只能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对此,各高校自行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来规范,贵州各高校根据教育厅的要求都出台了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预案措施,如贵州大学制定了《关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办法》,贵州民族大学也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预案及应急行动方案》等,但是,这些预案都不能涵盖大学校园所有的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所以,国家应当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立法[5],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使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122.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
〔3〕谭平.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15):173.
〔4
4〕朱理哲,刘韧.构建大学生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74.
〔5〕陶若铭,刘奇欣.基于个体危机视角的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篇5
一、统一思想,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构建多方合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2014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省、市土地确权文件精神,要求充分认识和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是一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完善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确权登记档案将是中国未来不动产登记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法律凭证和依据作用。管好确权登记档案是一项庞大的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按照全市确权工作部署,我县分级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县委农工委负责日常工作、县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部门等多方配合的工作体系,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县委农工委协调县国土资源局收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以及大地控制点、地形图、地貌图、正摄影图等基础测绘资料。各乡镇村负责收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资料,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承包台账、已经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依法变更的有关合同、申请和审核资料,以及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失的会议记录、决议和表决结果等。县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指导工作,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二、摸底调研,加大宣传,加强培训,增强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软实力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县站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新农村的高度认识确权档案工作,管理确权档案。针对地形复杂、地块零散、二轮延包时以地定产、以产分地等客观因素给确权工作带来的实际困难,确权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下乡调研、电话询问等方式,了解二轮土地承包现状,以及二轮延包时的承包合同、土地面积台账等档案保管情况。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及发放明白纸、公告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乡镇、村骨干人员培训班,培训确权颁证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登记程序、工作流程、系统操作方法和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业务知识,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依法办事、规范行事,保障确权工作顺利开展。
三、以点带面,协调联动,及时跟进,解决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单位多,涉及层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我县切实加强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调,各部门各尽其职。2014年,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指导隔河头镇、龙王庙乡试点村完成确权登记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随着新一轮土地确权工作的全面推开,二轮土地承包签证档案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由于乡镇、村二轮土地承包签证档案大量遗失、损毁,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提供利用,“一个行政村至少上百户,一户至少复印四页”的工作量无疑落在了县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肩上。为切实解决难题,2015年,县档案馆专门增加了查档人员,配备了专用打印复印一体机,同时,优先对二轮土地承包签证档案进行数字化,一路开绿灯,对试点乡镇、村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热情、主动、方便、快捷的服务,为新一轮土地确权工作提供了重要佐证,避免了“无证可依”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充分发挥了档案在整个确权登记工作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使档案工作与确权工作同步、有序、协调发展。
2015年,县委办、政府办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县政府办转发了河北省档案局、河北省农业厅《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确权登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原则、任务及业务规范,增强了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多种形式,监督指导,检查验收,促进确权登记工作与村级建档工作有机结合
自2011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强了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加大了监督、指导、检查力度,全县41%的行政村完成了规范化建档工作。其中15个村实现了“档案数字化”,达到了“五有一能”省级示范村标准。我县的新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而确权登记工作的前沿在乡镇行政村,“确权登记档案”也将成为村级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县、乡、村三级协同创建的民生档案资源。因此,“确权登记档案”能否达到齐全、完整、规范化,直接影响着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进程。
2015年,县档案局(馆)根据农业部、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下发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办法(试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试行)》,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明确土地确权档案保管期限和整理归档细则,要求各部门各村严格落实,从制度上保障档案工作有序开展。确权登记档案共分为四大类:综合管理类、确权登记类、纠纷调解类、特殊载体类。土地确权登记类档案采取一户一件、一村(组)一卷或多卷的形式整理、编目。后续形成的确权、流转、银行抵押贷款等应归档文件不断补充到对应的农户档案中,实现动态化管理,充分实现档案资政惠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