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
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馆里阵阵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网站上307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
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 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
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雨花电视台、江苏科技报、金陵晚报、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网、江苏教育网等媒体分别多次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师的论文进行了报道和发表。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届金
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农村公路 安全管理 难点 对策
一、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的特点和难点
1、建设环境复杂,施工条件差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往往远离城镇,甚至地处高山河谷,受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影响大,环境复杂,条件险恶,安全隐患多,加上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安全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动态变化
农村公路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尤其是桥梁工程高处作业施工现场的危险有害因素随着工程形象速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给安全防护带来很大困难。
3、安全事故诱因复杂
农村公路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但事故诱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时涉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建设、设备供应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4、主体从业人员是农民工,流动性大
交通建设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入行门槛低,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三违”现象严重,他们往往既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又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5、安全事故特点突出
农村公路工程作为条状工程,一个项目短则几公里、长则上十公里易发、频发安全事故。特别是桥梁工程施工中,作业集中,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二、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进度、效益、安全发生冲突时,注重进度和效益,忽视安全生产,抱着侥幸心理抓安全,甚至弄虚作假,应付检查。一些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比较重视进度和质量监理,忽视安全监理。个别建设单位认为安全生产是施工单位的事,安全管理是监理单位的事,往往把本该自己承担的安全职责转嫁给施工、监理单位。
2、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执行不到位。有的项目经理长期不在岗,导致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落实;有的项目未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仅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造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
3、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够。主体从业人员(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安全标准和规范的自觉性差,“三违”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缺乏基本的安全作业技能、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4、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压缩安全投入,以获取最大利润,这种现象在一些低资质等级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特别是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5、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没有摆脱个人管理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安全生产上既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存在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
一些监理单位现场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检查不细、不严、不全面,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或隐患的督促整改不到位。
部分农村公路(如村通畅、村通达工程)没有聘请监理单位进行监管,直接由建设单位进行管理,专业力量不足。
三、对策和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和从业单位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决克服忽视、轻视、侥幸和麻痹思想,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常抓不懈,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严格落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施工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项目负责人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职责到位,按照“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从业人员。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只有教育培训到位,才能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从本源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督检查
(1)严格农村公路市场准入管理
严禁工程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好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安全责任,消除安全管理以包代管、管理缺位等隐患。
(2)严格安全生产准入管理
严把农村公路市场安全准入关,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严格执行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特种设备持证使用的规定,认真核实相关证书。“三类人员”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设备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并取得牌照或登记标志后方可使用。
(3)加强监督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重点加强危险程度较高、事故多发的工程和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查找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确保安全生产。
5、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1)、从以往重点对施工过程实体安全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与运作状况的监督检查,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
(2)、从以往重点以告知性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
(3)、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公路安全监督管理数据库,健全完善交通建设行业安全事故报告和信用信息系统,定期通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促进施工企业自我约束。
四、意见及建议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结合农村农路特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研究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1、加强农村公路各项安全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快修订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的农村公路部分等。
篇3
本调研全面了解了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影响;对策
一、调研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成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进程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应的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找出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根本,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利用2015年和2016年暑假时间,围绕“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对黑龙江省F市的11个镇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资料的准备。首先确定了具体的调研计划,并下载了与调研相关的资料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信息。第二阶段:编写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明确调查对象,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不同的调查方式。将调查问卷分为家长用及教师用两种。同时,针对镇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等,设置了简洁明了的访谈提纲,以便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第三阶段:组织调查。以定向访谈的形式对F市教育局、F市各镇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F市11个镇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同时,抽样调查F市各村、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3份。第四阶段:撰写调研报告。利用SPSS等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分析,得出数据,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在实行了“撤点并校”后,F市农村儿童上学是更加困难还是更加方便,在对回收的162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后,得知有65.59%的家长表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更加困难。
1.1交通成本增加。由于撤点并校后的学校多在镇中心,一些距离乡镇中心较远村落的孩子距离学校较远,无形中给孩子上学带来了交通困难。162个家庭中选择步行上学的家长仅有44人,占27.2%,选择公家车的有29人,占17.9%,校车48人,占29.6%,出租车21人,占13%,私家车20人,占12.3%。从数据可知,多数孩子上学需要乘坐校车、公交以及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农村家长的生活支出。
1.2家长陪读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由于交通负担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35.5%的学生选择住宿,据了解,国家对住校生每年有一定的住宿补助,这虽然能够减轻部分家长的负担,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既接受优质教育又不缺失家庭教育,他们往往选择陪读。农村孩子家长进城陪读,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象进一步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方面。
2.1普遍重视教育,但自身知识水平偏低。调查显示,100%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很重要,但在受访者之中,57%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24.7%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2.2%的家长并未接受过教育。也就是说,虽然农村家长普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原因,却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帮助。
2.2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由于交通、住宿等原因,家长经济负担加重,不仅要负担起孩子上学的费用,更要负担比农村高几倍的生活费用。虽然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费以及为住校生提供补助,但据调查显示,71%的家长经济来源仍为家庭种植业,每月支出费用大概在1000~2000之间,而在这些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子女教育。此外,对于陪读家长而言,除了要负担子女教育的费用,还要承担城镇生活支出,据调查,有40.9%的农村家长表示,很多同村的家长为孩子读书而在市内买房,这无疑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选择很少买房的仅有49人,没有买房的仅有2人。在统计农村村民日常开支结构一项时显示,子女教育支出高达6.67%。
3.农村学校教师方面。
3.1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在填写调查问卷的231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只占到总人数的55.41%,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4.59%,F市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为0。而在回答教师流失情况时,55.1%的教师选择转入城市学校现象较多。而在对162位学生家长开展的调查问卷中,有46.3%的家长认为这些年,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并导致农村教师素质下滑明显。
3.2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梯队建设不利于教育发展.在受访的231位农村教师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仅有22人,教龄11—20年的确有103人,而20年以上的有54人。在对学校领导访谈中,53.9%的受访者表示,近五年来农村学校上班的应届毕业生较少。
4.学校方面。
4.1农村学校在校人数比例呈减少趋势。在对231位教师的调查中,有47%的教师表示,“撤点并校”后,农村学生在校人数比例与并校前相比明显下降,而有42%的教师则表示在校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与以往基本持平。
4.2办学水平相对提高,家长教师满意度较高。对162位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家长占到了9.7%,比较满意的占到了22.6%,一般满意的家长则占到了47.3%。在231位农村教师中,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的占7%,比较满意的占44%,一般满意的占42%。这直接的反映了农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农村教育的认可程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7%的教师和19.4%的家长对农村基础教育表示不满意。
四、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撤点并校”将原本条件差、规模小的学校合并,这不但扩大了学校的规模,也整合了学校的资源。“撤点并校”前,原本的村小学、中学,由于过于分散,缺乏必备的师资及基础的教学配置,而经过整合后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课程开设相对完善,能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使用,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2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撤点并校”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原本相对分散的学校集中起来,在扩大规模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班级规模也相对扩大,使得学校在班级和教学的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由于师资的整合,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不再身兼数职,使得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
2.消极影响。
2.1农村学校生源流散。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大部分青年人带领自己的孩子进城接受教育,这不仅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留守老人现象增多,更使得农村入学适龄儿童数量大大减少,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的流散。更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接受教育,放弃在相应的乡镇读书,选择去市内中小学就读。据统计,F市某村小学为7个村小学合并而成,但其在校学生总人数却不足260人。而在对F市某镇中学的调研中得知,很多成绩优异的初三班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的教学环境,接受更好教育以保证考上更好的高中二选择去市里中学就读。而在XX镇的小学,预备上四年级的小学生人数竟只有2人,在校生人数90余人,教师80余人。
2.2相应设施不完备,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国家和政府为了适应并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撤点并校”的举措。整合了教学资源和师资配置,但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如学生宿舍、食堂、交通等设施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配套,这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2.3陪读现象增多,农村家长经济负担加重。“撤点并校”后,学校大多位于镇中心,这使得一些居住在镇边缘以及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家庭往往要花费比在本村内更高的金钱去供养孩子读书,虽然大部分学校为孩子上学而配有专门的校车、宿舍等设施,但这也在方便之余,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甚至有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孩子送到F市市内陪读。在F市某村的调查中,村里居住的多为没有子女上学的家长以及老人,基本上全村的孩子都在镇上或市内由家长陪读接受基础教育。
2.4住校生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选择住校,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这些孩子便利用周末外出上网或出入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家长无法及时监管,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师长的管教无法完全替代家长的监护,而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必要的管教和父母对其最基本的关爱,导致这些孩子心理成长缺乏必要的环境而极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2.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出现年轻教师比例小,教师队伍学历低,农村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以及城乡教育环境、水平的差距使得部分教师更加青睐城镇的教育环境,导致农村教师想法设法转入城市学校,流失现象严重,进一步导致农村柿子水平下滑,梯队结构不合理,这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极可能会导致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五、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总体来看,集中办学初期,F市成果显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中办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对于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如下几项解决措施:
1.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而政府担负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后续发展,尽可能多的为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倾向性财政投入。
1.1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政府应该进行科学的论证之后,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学校环境、宿舍、食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校车等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以美丽的校园、完善的设施吸引孩子留在本地中小学上学。
1.2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基本待遇。政府要筹集专项基金,用于吸引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就业,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得以稳步发展。
2.提高对农村适龄上学儿童的教育救助力度。政府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适龄入学,比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保证农村适龄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校角度看,也应该下大力气想方设法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搭建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出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3.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学生管理,特别是学生空闲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应该设立专职的课外辅导员,悉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加强学生在宿舍和周六、周日等时段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定期为在校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以有效解决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3.2建立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孩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互相理解,力往一处使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组织构建家长和学校网络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就学生在校表现能够和学生家长随时沟通,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3培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教学设施,开设全面课程,避免形式主义,从根本上做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轮训、进修、外出高访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增强招生吸引力。
4.加强对孩子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4.1引导家长更新观念。镇教育、民政等部门应该联合学校,对学生家长开展教育宣传,引导家长思想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家长充分信任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上学,同时,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特别是与学生老师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教育学生早日成才。
4.2引导家长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在调查中,62.2%的教师表示家长不理解学校,且表示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应该通过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形式,转变农民不良嗜好,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农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有效补充学生学校教育不足,给学生打造更加有利成才的环境。
作者:王久才 关皓月 张琪 田欣 汪亮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晔.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2]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12).
[3]卢宝祥.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基本矛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
篇4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了县一中、二中、生源学校、西竺山中学等,召集部分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学生家长、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辖30个乡镇(园),人口78万,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356所,其中县属学校7所,乡镇中学20所,中心小学21所,村小224所,教学点7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民办学校6所。在校学生99648人,其中小学生50728人,初中学生35082人,普高学生11616人,职高学生2222人。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xx-20xx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3595万元、13563万元、16620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94元、1260元、1420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三年分别为8820万元、9137万元、10199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67、63,分别比上年增长3、4、8,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分别为36、32、29。
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含在岗教师5791人、未聘分流教师635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在岗教职员工中,高中教师601人,初中教师2136人,小学教师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员349人,局机关干部70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48人,大专学历2512人,中师学历1708人。在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1757人,36岁-45岁的1920人,46岁以上的1695人。中学高级职称230人,中级职称2623人,初级职称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地区办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先后对县五中、城关五小(现生源学校)、县二中、县职业中专实行“国有民办、校长领办”办学体制改革。实行“校长领办”以来,几所改制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强化管理,内活机制,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一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办生源学校由原来仅100多学生的小学发展到有小学、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县二中投入1000多万元,三年学校净增资产600多万元,学生由改制前的20xx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县五中筹资近500万元投入学校建设,学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3000多人。二是教师待遇不断增加。几所改制学校均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在确保教师基本工资足额发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县二中高考成绩三年三大步,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线为113人。县五中去年达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费不断规范。坚持“标准不涨、范围不超、项目不增、程序不减”的“四不原则”。每期开学前,县电视台均要公布学校收费标准,同时各校悬挂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四个一律”的教育收费纪律,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5、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坚持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条主要途径。目前,我县有“省示范性学校”1所,“省园林单位”6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名优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2所、“市绿色学校”21所,“市园林单位”15所,“市特色学校”7所,县级绿色、园林、科普、体育、艺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2所。
6、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xx年高考录取898人,其中本科录取508人。20xx年高考录取1346人,其中本科录取590人。20xx年高考录取1620人,录取率列全市第三名。20xx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线572人,上线率在全市九区县中列第三,理科平均成绩全市第一。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调查中发现,城区小学班额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人,在这样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学,教育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县一中建设滞后,在校高中学生2080人,校园仅占地131亩,规模明显偏小。二 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配套用房及基本生活设施条件较差。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但经过“两基”达标后,凭县里有限的财力,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滞后状况。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更是无能为力。
2.学校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20xx年底,全县中小学校负债高达7258.5万元。全县7所县属学校、29个乡镇中心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负债,其中,县属学校负债3031万元,乡镇中小学负债4227万元,负债面达100。全县负债200万以上的学校有5个,负债1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2个,负债8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7个。在我县乡镇教育债务构成中欠基建包工头2102.9万元,欠教师和社会个人2882.3万元。“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1998年开始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发[20xx]10号文件)中对“两基”负债作了明确规定:凡因“两基”建设形成的债务按有关政策从学校剥离,纳入县、乡消赤减债整体规划。7000多万元的债务,由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负担,但从实际情况看,县、乡财政目前仍无良好的解决途径。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有的校长反映,一年到头校长大部分精力就是忙着筹集运转资金。近几年大部分学校的资金只能用于还债,无力投入建设,这也是学校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原因;部分学校由于欠债多,债主(包工头)经常到校讨债,有的还封堵校门,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我县小学教师队伍出现年龄老化现象,社会流传“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全县2635名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1179人,35岁以下的教师只有502人,而这35岁以下的502名教师中,分布在县城的有128人、农村集镇320人,在农村村小很难找到年轻教师。以我县大南湖乡中心学校为例,全乡67名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不到10人,村小教师基本是40岁-50岁的教师。这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等学科教师。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3人左右、物理教师欠缺14人左右,化学教师欠缺13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欠缺25人左右,音乐教师欠缺10人左右,美术教师欠缺12人左右。三是师德水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受市场经济大潮等因素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不敬业、不爱岗,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打牌赌博等现象也严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场。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外部环境欠优。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发[20xx]1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但收效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也还存在一定问题。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20条”精神,促进城乡教育健康发展,特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县(市)教育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同时继续落实财政保教师工资、转移支付保危房改造、杂费保运转的“三保政策”。
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教育债务的办法。农村教育债务不能无限期由学校承载下去,债务剥离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是否可以考虑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
3、加大教育发展的规划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教育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学校布局调整上,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
4、理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议教师的招聘、职评、档案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主责。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6、鼓励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指导与交流,逐步建立公民办师资合理流动机制,做大做强民办学校。同时,着力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强化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篇5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初衷无疑是好的,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但与此同时,撤点并校也造成另外的后果——为了求学,学生们要背井离乡,家长们有时也要被迫陪读,因此产生部分学生的营养、心理、亲情、文化等问题,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问题慢慢浮现。2011年末的几次重大校车事故,加剧了人们对“撤点并校”的质疑。
选择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作为“撤点并校”政策的考察点,并不是因为它撤得多、并得快,而是因为,它是中国极普通的一个县,因此更有样本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撤点并校”前后所发生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滋根”等公益组织的积极努力,以及政府和民间为解决现状的有益联合——正是这种联合,让人眼前一亮。
10年,值得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行整体评估;10年,值得回头望一望,我们已经走了多远;10年后,我们该总结既往经验,完善政策,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城乡学校的布局调整进程就像一场百米竞赛,经历了起步、发动,并在十年后即将冲向终点。在这场竞赛中,有村民吃力跟上了队伍,贫困的村民终被抛弃。一份县人大调研报告将乡村教育的现状归结为:“城挤、乡弱、村空”。
凌晨六点半,天还黑着,在黄河边的山西省石楼县,田家岔村已经醒来。伴着鸡鸣狗叫,一台满载学生、顶上摞着行李的中巴车摇摇晃晃地开上村里土路。临行前,有学生家长特意点了一挂鞭炮,给开学第一天的孩子们讨个彩头。
女生白婷婷也在车上。两个小时后,她将正式转学到距离县城更近的马村寄宿制小学。那里每天能吃上三顿饭,有单独的音乐体育老师,宿舍楼下还有饮水机——这在她之前的村庄小学里都是奢望。
这个16岁的女生是主动要求转学的,“六年级了,村里的小学还在上五年级的英语”。
2012年春季学期,田家岔小学将只剩下19名学生。十年来,随着石楼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步伐,已有数千名像她一样的孩子选择离开村庄,前往学生更多、条件更好、离家也更远的其他中小学。
撤点并校的开始
从太原坐车,从高速路转到柏油路、石子路,看过满眼黄土、千沟万壑,四个多小时后,才到达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流传着“山山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的顺口溜。
散落在5700多条山沟里的500多个自然村里,曾经村村有小学。一孔土窑洞,一位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少则五六个、多则几十个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村小。人们习惯性地把这种学校叫做“单人校”。
将便宜的三合板涂了墨汁晒干,用作黑板;下雨时,从窑洞顶哗啦啦往下掉土块,“条件确实是差”,石楼县小蒜镇转角小学校长韩志勇向笔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管理的一所村小有50多个孩子,夏天热得要将窗户卸下来,实在顾不上的时候,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就给其他学生每人发些小棍子,打发到窑洞外做算术、玩黄土。
这些像撒出的胡椒粉一样分散在山沟里的村小,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归中心校管理。村小只有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教学质量依赖于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责任心。五年级时,不同村落的孩子们便集中到乡镇的寄宿制小学,然后进入乡镇初中、县城高中。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下形成的、“村村办小学”的农村教育格局,进入21世纪后被打破。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从此,石楼县撤点并校、布局调整的序幕缓缓拉开。
起初,县教育局计划撤并15人以下的学校。然而,固守土地的村民们都不愿意放弃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机会,强烈反对。撤并不得不放缓。在2001年后的两年内,实现撤并的学校大多是没有生源自行消失的,为数不多。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等政策进行,2003年前后,石楼县政府制定了“撤乡并镇”“移民并村”的总体规划,要把散居在全县506个自然村的8.9万农业人口,集聚到“1城4镇82个中心村”来。
那时,全县还有中小学365所,其中有近90个是不到10名学生的教学点。
“移民并村,学校先行”,是石楼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一个口号。2004年,新建了中心小学的小蒜镇教鹏焉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移民新村。教鹏焉本来只是位于一个三岔路口的山头,周围的三道山梁里分布着十多个自然村,新村建起后,附近教学点陆续撤并至教鹏焉小学。
“客观地说,在2005年以前,以行政手段强行与老百姓意见对着干的情况,非常少,”石楼教育界人士郑化民如此评价,30年来,他做过教师、校长,后进入教育行政部门至退休。
时代及政策的助推
2005年10月,吕梁市人民政府了《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意见第一次将撤并标准做了规定,即“调整后保留小学的服务半径,沿川及公路沿线一般约为2公里,山区视具体情况可适当放宽”。
篇6
农业局贯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调研报告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社区),767个自然村,总人口38.54万人,农业人口36.49万人,现有农业劳力力21.8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7.83万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劳促会关于做好劳务产业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劳促会《关于召开促进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的通知》要求,我县下发了《关于对全县劳务产业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县劳促会、县产业办对高良乡、葵山镇进行调研,各乡镇对辖区2~3个村委会进行调研,通过半个多月深入调查了解,据实填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到乡镇和村委会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方式、区域、收入等展开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实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的背景
,县和省大多数县市一样,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旱灾,全县50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49万亩,绝收面积达46万亩。全县8个乡镇90个村委会287个自然村8.987万人、4.8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直接经济损失2.685亿元。为了力保人畜饮水、抓好大春生产,县委政府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一方面组织动员培训农村劳动力使其转移就业,将此作为特旱年份的“特别行动”。
二、认真贯彻落实“特别行动计划”的措施
针对严重的旱灾实际,我县将“特别行动计划”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迅速开展调研活动,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旱灾损失劳务补”的思想,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方法,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务工技能,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将此作为组织实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的突破口。
(一)工作目标
在贯彻落实“特别行动计划”工作中,提出劳务产业在年初任务的基础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确保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13%,达4.7亿元以上,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150元。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特别行动”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县劳促会、产业办按照省、市、县要求,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劳务产业及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我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其中:县内转移1.93万人,县外转移输出1.87万人;三年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93万人,绿色证书培训0.45万人,其它培训0.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6亿元。劳务产业工作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如高良乡,全乡有农业人口25511人,农村劳动力15230人,几年来平均每年有6000~7000劳动力到县内外、省内外打工。据统计,今年春节以来,已外出打工的劳动力6000余人(包括往年外出打工未返乡的3000余人)。春节后外出打工2738人,其中,有序输出转移154人,自发转移2584人,年龄结构为:16~40岁的2304人,40~50岁的372人,50岁以上的62人。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以下1915人,初中文化618人,高中中专113人,大专以下文化28人,参加系统培训的131人,县内209人,省内437人,省外209人。从事一产业215人,二产业1429人,三产业951人。
又如村委会,全村委会有10个自然村795户,3362人,农村劳动力1600人,春节后已外出打工700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委劳动力的43%。蚌别村小组壮族青年熊玉兴外出打工几年后,学到了一技之长,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层,不仅回家新建了20万元的小洋房,还带走该村40多名青壮年到该公司打工。新安村是村委会的一个纯瑶族自然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全村150户,该村几年来平均每户都有一个劳动力到外地打工,几年的外出打工。该村打工回家新建了10~20万元的新砖瓦房70所。瑶族青年邓庭芳是该村的特困户,邓庭芳携带妻子到上海、江苏打工三年,带回10万元资金回家自己动手新建了一幢20万元洋房,摆脱了贫困。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作风
县、乡、村三级劳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特别行动计划”实施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坚持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认识到位。劳动保障、农业、扶贫、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统分结合、各尽其责的良好的局面。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保“特别行动计划”圆满完成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县劳务产业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转移就业活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利用节假日,在全县个乡(镇)举办了12场农村劳动力输出现场招聘会,送岗到乡村。县劳务产业办、县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利用节假日到各乡(镇)发放招工信息、培训信息和举办招聘活动13场,动员农村劳动力在大旱之年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县劳务产业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妇联联合开展“万人春风行”活动,共开展专项招聘活动9场,共招聘企业工人283人,主要输送到福建、广东等地。截止4月15日,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945人,其中县外输出1958人,县内转移3987人,完成全年计划数的84.4%。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实现“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县农机校等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到4月15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6698人,共中,职业学历培训1792人,职业技能掊训1546人,实用技术培训11534人。
4、加大投资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和输出及宣传支持,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县委政府各项有力措施的推动下,得到有序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特点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财政及其困难,难以配套转移、培训经费,导致工作开展困难较大。
(二)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
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认识不到位,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开展能拖就拖,有放任自流的态度,整体配合协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国家对技能培训标准还比较低,培训数量还比较少,体力型输出还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加强
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投资少、进展慢,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与,主要依靠接传真、打电话、看消息、发通知等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能达到与用工单位、企业快速连接的目的。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劳务产业工作的认识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实施好扶贫、劳动、农业部门的各类劳动力培训项目,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动员工作,让每户劳力都参加培训,掌握一点技能,力争实现“剩余劳动力有一个转移一个”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面对新情况,要做好“特别行动计划”,让农民走出家门,实现稳定增长,不加大财力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应持续较大幅度地增加对“特别行动计划”的投入,为抗大旱保稳定提供基础条件。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以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主要的变迁方向,以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为转变浪潮。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迁移至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逐渐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层面、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纷纷进行研究。当然,我们更需要看到,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考虑到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一部分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乡,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般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频见报端,近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同为最边缘群体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远离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教育,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作为引导他们社会化重要途径的教育手段,理应在教育理念、教育软硬件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于1994年提出,主要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其定义是从父母是否出国的角度来界定的,在今天外出务工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指的更多是父母在城市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农村的孩子。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的定义忽视了留守儿童年龄、留守时间长短、外出父母存缺等外延的严格限定,究竟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究竟以多长的时间跨度为计算标准?当然还有学界争论最多的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绝大多数研究并未明确讨论这个问题。只是直接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义务教育年龄段,而对学前儿童和15至18周岁青少年没有给予关注。甚至一些研究因为“儿童”这一定义众说纷纭而放弃“儿童”内涵层面的严谨考察,而使这一学术问题一直搁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考虑到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也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因此,本文讨论的留守儿童主要是12岁及12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
目前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儿童共有1982万人,其中以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为主。而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的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由于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基本是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之上的。但是,最近5年来,全国流动人口变动非常大,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段成荣对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权威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0-14周岁人口为26478万人,按留守儿童占16.53%的比重推算,全国0-14周岁留守儿童数量为4377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2100万。其中,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人数达到2535万人。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2%,人数达到1843万人。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6-14岁留守儿童,对学龄前的留守儿童较少关注。而段成荣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4015万人,是留守儿童的绝对主体。所以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20.2%。也就是说,农村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一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要看到儿童阶段是人生命过程形成基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成长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缺位有直接关联。
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问题。
(1)监护缺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有的由祖辈抚养,有的是由父母一方监护,更有甚者,是由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监护。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作用不能被其他监护者取代,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势必给儿童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这会影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用的发挥。而且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被迫承担更多的家务,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做饭,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此外,儿童期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等特质在父母缺位的状态下更加明显。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自己的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祖辈类型的监护人往往只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
2、心理和道德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
许中成就自己本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角色定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合理的、合适的亲子互动机会,他们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严重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使其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外显的行为就是不愿与别人交流。遇到事情也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另外,内心还会缺少安全感。总的来说,学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自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虽然,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可以尝试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多筹建一些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留守生档案,这样班主任老师不仅可以进行跟踪教育,还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信息畅通。
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应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养在有一定学习环境,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或者选择住校。最好父母中能够留一位在家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这样家长也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如父母双方都外出,则要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馨的农村社区。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比如组织当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员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工作。
最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制度层面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变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举措。
农民工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以农民身份在城市的制度空隙中寻找狭窄生活空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中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其子女也应平等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看到,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出发,依靠政府、社会、人三方面的因素良性互动、协调运作形成的合力,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和制度桎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1
[2]一张:留守儿童,望,1994(45):37
[3]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45-275
篇8
[关键词]农村;调查;综述;底层;陕西
[作者简介]田富强(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教师;(陕西西安710077)池芳春(1973―),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田富利(1984―),男,陕西扶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 (陕西杨陵712100)
农村代表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家庭组织及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文化积淀多源于此。[1]
一、农村基层民主研究
邓武红博士指出在平民社会日益强大、个人权利不断彰显的语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成为现代乡村文明治理的必然选择。选举主要问题:(一) 贿选普遍存在。黑金扭曲选举结果,使恶人通过合法形式获取农村基层公共权力。运行制度不完善,候选人当选后很难监督制约,,贪污腐化。村民抓住眼前利益,贿选者与受贿者达成合谋。(二)防止基层民主演变成农村宗族势力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对策有:(一)村级财务公开;(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参政意识;尊重个人权利,培育基层民主文化。农村基层民主处在中国场域特有的文化、制度和利益纠葛中,是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矛盾的深层次反映;缺乏整个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基层民主只能是“孤岛政治”。[2]
郝晓雁博士指出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经营方式转变与管理功能转型不匹配,自治组织运作机制不协调,管理方式滞后;(二)集体经济瓦解与传统资金运作方式破坏,导致村级债务增加,影响自治组织行政效率;(三)经济利益表面化和干部身份多样性,导致自治组织班子涣散,责任心下降;(四)农民参政意识淡漠,村民议事组织松散。对策有:(一)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体系;(二)依照高效、透明原则,完善村民议事和监督规范及办事听证制度。[3]
陈昌洪博士剖析了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腐败严重,难以选出为民办事的村官;(二)县乡政府对村民自治指导不力,村两委班子协调困难;(三)村级经济弱小,难以提供村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对策是:(一)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为核心的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惩治村官腐败力度;(二)县乡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的指导,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环境;(三)政党主导,政权支持,自治主题,渐进发展:遏制、打击农村社会黑恶势力和财团势力;有效激励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提供必要公共产品。[4]
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程默博士认为退耕还林要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一)尽快构建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二)通过鼓励产权合并实现林权相对集中,提高资产价值特征与产权制度匹配程度;(三)通过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结构改善,拓宽退耕农户就业增收空间。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能源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救济补贴政策到期后生活贫困的退耕还林户,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5]
葛文光博士指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实际退耕面积超过国家任务,补助资金难以满足完善工程需要;验收不及时、不严格;造林技术应用不到位,种苗采用缺乏科学性,不重视林木后期管护;林权证发放不到位;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农民对八年后生活不乐观。建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绩观;出台《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保证农民拥有基本农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建立林木管护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尽快发放“林权证”。[6]
三、农村专业组织研究
李双元博士关于陕西关中地区农民专业协会调查的案例为支部推动型、能人带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一)专业协会是农户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现实选择;(二)作为现行经济环境下农村诱致性制度安排,专业协会与村支部、村委会等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协调,需要良好的制度实施机制,以促进基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三)专业协会应先发展后规范。存在问题:(一)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与农户预期差距较大;(二)设立门槛,有悖国际合作联盟合作原则。[7]
岳佐华博士与李小玉女士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信用资本,蓄积了人力资本,盘活了市场,促进了特色经济发展。汉中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有:龙头企业依托型、能人大户依托型、部门依托型、农民自发型。问题有:(一)1/2的合作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章程,4/5的合作组织未注册;(二)部门依托型合作组织体制和产权不明晰;(三)管理欠规范,信息手段落后;(四)人员素质低,资金不足。[8]
四、农民增收培训研究
张聪群博士指出汉中市农民增收的障碍:(一)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收入下滑;(二)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和经营指导,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四)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和培训率低;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收入差距拉大。并提出对策:(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消除体制,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四)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五)多渠道融资,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六)加快农业信息建设,增强农民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9]
黄雯博士指出,西安市蓝田县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区域不断扩大、数量质量快速增长趋势:(一)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二)素质、技能与收入正相关;(三)自发性为主;(四)长期务工人员比重大;(五)行业分布不均,以餐饮业为主。建议因地制宜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竞争力;出台就业准入法,严格就业准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延缓劳动力供给,缓解就业压力。[10]
张藕香博士认为年轻力壮、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力资本型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阻碍科技知识普及、良种推广、土壤改良、新技术应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应进行农业深度开发,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1]
五、陕西苹果产业研究
李继翠博士指出陕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标准化程度低;(二)行业协会不成熟,果农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三)技术推广、管理及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四)资金和人才遭遇瓶颈制约。建议:(一)推行标准化管理,发展绿色果业和生态有机果业;(二)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三)加强苹果服务体系建设;(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苹果生产保障体系;(五)创新体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六)实施名牌战略。[12]
宋东风、王恩胡、锋博士指出,陕西白水县苹果发展要推广“四大”关键技术,规范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科技兴果;提高果农种植积极性,促进苹果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13]
六、农村医疗教育研究
睢党臣博士指出陕西省洛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宣传力度小,农民参保意识弱;筹资难度大,水平低;报销范围窄,受益面小;组织机构不完善,报销制度不科学。建议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机制;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基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强化行业管理,普及卫生知识。[14]
肖湘雄博士指出,运行机制制约了陕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医疗市场混乱,农民就医困难;(二) 费用居高不下,农民因病返贫;(三)投入不足,缺医少药,乡镇卫生院步履维艰。他建议:(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二)纠正专项经费使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统筹存在问题;(三)因地因时制宜,探索以农村合作医疗为导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其作为非营利组织给予扶贫资金支助;(四)有效补助乡村医生。[15]
王朝辉博士指出陕西农村学校经费困难:老校危房增多,新建校债台高筑;拖欠工资和“普九”债务偿还无望;负担转嫁给农民和村集体;县级财政教育包袱沉重。建议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法,建立以国家、省、市为主,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校舍维护改造建设机制。 [16]
七、水资源与农村金融
王文军博士指出当前陕西安康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一)洪旱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生态退化与水污染严重;(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适应;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不足,分配不均衡现象严重,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三)水电站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严重;旅游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存在矛盾。建议:(一)适水发展,提倡节水型产业;(二)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水质和水环境安全;(三)开发非常规水资源,满足用水需求;(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合理、科学建设水电站;(五)建立有助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权水价制度;(六)协调完善水事决策机制。[17]
高波博士分析了西安郊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锐减,功能萎缩,实力不足;(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环境不佳。对支持“三农”的影响是:(一)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县域资金流失,影响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二)管理体制不活,制约金融服务水平;(三)农村住房产权缺失,影响农民获贷能力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范围。建议多方联动,优化农村金融投资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18]
篇9
关键词:农村 学校 辍学 控辍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然而农村学校的辍学问题却非常严重,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下面是我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控辍工作的认识。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
下面一组数据显示:
吉林省A县1999级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为6.88%,最高的学校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
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某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
我地区的情况来看学生辍学率基本在30%左右;
可见,辍学问题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辍学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厌学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分数,往往忽视学生感受,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关爱,不被重视,没有价值,进而厌学、辍学。
(二)家庭原因
贫困:家庭经济收入单一,无力支付学费,既使能够考上上一级学校家也供不起。
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父母身体不好等等。
重男轻女:个别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女孩早晚是人家的人供书没有用,只重视男孩。
(三)学校原因
教育观念:只重视学生分数,看重学生升学,忽视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
师资缺乏:很多教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过关,教育教学能力低,对学生缺少爱心与耐心。
管理:管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长效性。
(四)政府和社会原因
对教育的投资不够,办学条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监管缺乏力度,对辍学生缺少实际工作,如雇佣童工现象普遍存在,依法控辍不到位。
三、解决办法探究
(一)加强政府职能,工作务实到位。
控辍工作属于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了解真实情况,引起高度重视,工作落到实处。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对农民政策倾斜,让农民真正富起来,有能力培养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切实工作,加强探索,真正的做好控辍工作。
我县处于辽西,之前很长一个时期,教育投入不能给予保障,基础教育一直处在落后甚至不堪收拾的状态——教师渴望生活改善相继择校;学生渴望受到优质教育不断流失;贫困人口大量存在;学生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增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采取了免费义务教育等措施,解决了农村学校及农民的很多实际困难,有效的缓解和控制了农村学生的流失。
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
1.以学校为主阵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由于小学教育薄弱,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大量存在。为此,我校坚持“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向上输送一个合格生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强调问题生的可塑性,管教与感化相结合,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去温暖、拥抱他们。有效的转化了问题生,取得了家长信任,得到了社会认可。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化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教学成绩稳中有升。
开展“自主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几年来,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列,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得到了家乡父老的赞许。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
废止了以往单纯用文化课考试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评价制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为有效防控学生辍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4.落实和完善社会、家庭、学校网络教育机制,有效形成合力。
(1)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制度,突出与强化家长在教育上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问题学生是问题家长的产物”。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往往源于家长,所以要达到很好的教育学生的目的,首先对家长进行辅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通过家访、,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协作,有效形成合力。
只有学校、教师、家长经常沟通,互通有无,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教育素材,才能形成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求班主任在接班两个月时间内必须对每个学生家访一次,家访率达100%。这对家长与教师获得心里相容、相通、互相协作配合,有效预防学生辍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定的时期与家长书信往来,架起感情的桥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六年、九年级毕业前给家长一封信等,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预防和控制学生辍学和流失方面,一要明确政府责任,依靠政府行为,强化教育督导工作,依法行事。二要立足学校本职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三要站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学生辍学这项工作。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控辍保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控辍工作的重要性,要真正的做好还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
参考文献:
[1]《农村初中生辍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2]书签WWW.SHU1000COM
[3]关于黑龙江省初中.小学“控辍”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0
以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的北京市和全国“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实验载体,我们将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作为明德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目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思想,使教师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通过动态、多层次的评价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明德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8年,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每年会在4、5个省确定100所明德小学作为“种子”实验学校在北师大的引领下开展项目实验,以有效地提升明德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截止到2014年,共有4个批次、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0所实验学校参与了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项目实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项目推进的实际需要,北师大项目组制定了系统的三年实施方案,分阶段开展项目培训、赴京观摩、实地指导、远程指导、混合式研修以及项目总结等活动。
调研活动可以了解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培训活动可以引领教师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而指导活动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明德项目的实施就是要发现并培育一支优秀的“种子”教师队伍,引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1.调研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为了深入地了解明德小学实验校的发展状况、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全面地掌握一线实验教师的实际需求,并为今后的项目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组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需求等进行调研。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省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参与的进修方式是能够与专家进行交流,其中30.23%的实验教师选择“听课、听专家评课”,30.12%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听讲座,并与同行专家交流”。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参与有专家引领的进修方式,获得专家的指导。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方面,38.76%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教研活动”形式,25.68%的教师选择“课题研究”形式,19.62%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自主学习和研究”形式。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希望通过外界的帮助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项目培训引领教师学习
项目启动培训是项目实施的起点,能够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帮助教师理解项目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内涵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因此,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项目组会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完善培训课程,赴各省开展省内项目培训。项目组会采取讲座、研讨、座谈与教学观摩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背景、意义、内容介绍、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以及《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策略和使用方法等。
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培训可以帮助实验人员初步理解项目实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明确项目的实施目标,逐步地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使实验教师了解正确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方法,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3.赴京观摩开阔教师视野
农村小学教师的学习机会少,明德项目则为广大教师提供赴京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实验教师会走进北京市优秀项目实验学校,进行听课与交流,进一步学习北京市项目实施的经验,开阔自身的视野,开拓项目实施思路,更好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赴京观摩中,广大教师“走出来”,带着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望走进北京市的小学课堂,直观地了解北京市教师《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方法与策略,激发对自身思维和观念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专家指导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观摩后,项目组会组织项目实施指导组专家赴每所实验学校开展实地指导。在下校指导的过程中,实施指导教师会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深入学校,开展联片教研活动,进行听课、评课与座谈,全面了解实验校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情况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对《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课堂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并对项目实验的进一步开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实地指导之外,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项目管理组还会协调实施指导组对各省的实验校进行日常的远程指导。实施指导组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实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项目实验的开展情况,有效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指导对项目实验的深入开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分层测试卡》中“分层评价、关注差异”的教育理念,更加明确《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项目支撑
明德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会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各项活动,有步骤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会基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安排和设计,有力地推动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活动的引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和保障。
1.为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为了促进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推广项目实验,展示实验教师的风采,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组会组织指导经验丰富的北京骨干教师赴明德优秀“种子”实验校开展混合式实地指导。
混合式指导是指采取先进的视频技术,现场项目组专家会亲临指导,多地区采取远程视频的方式共同参与。为了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发挥指导的最大实效,项目组会精心设计混合式指导方案,组织指导教师将项目培训、听评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当地实验教师上观摩课,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项目组专家与各分会场通过视频进行点评、指导和互动,拉近项目组专家和各地明德小学的距离,使联片教研活动的主题更加鲜明,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辐射范围更加广泛,让专家与教师一起体验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地参与听课、评课和反思活动。
2.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对明德小学教师的前期调研结果来看,数学实验教师教学困难的原因各异。值得注意的是,仅有7.2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原因导致教师教学困难,其中包括3.3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2.6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些困惑,1.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足。另外,35.75%的教师将导致教学困难的主因归结为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指导、帮助的缺乏,其中包括15.27%的教师选择“教学设备不足”,12.24%的教师选择“教学材料不足”,8.24%的教师选择“缺乏参考书籍”。
随着明德项目实验的不断深入开展,实验教师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帮助自身学习,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为此,在明德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组注重资源建设、录制优秀课例资源、建设项目网络资源、编写工作快讯等,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为学习、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也为各个实验省、学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与互相借鉴起到桥梁的作用。
3.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项目管理规范
为了保证项目实验规范有效的开展,项目组还为实验校和各级数学教研员分别研制了学校课题负责人手册和教研员手册,明确项目实施的重点,规范项目实施的过程,保证项目实验的顺利进行。
此外,项目组还注重增强实验校的档案意识,引导实验校做好项目实验的档案工作,通过实地指导和远程指导的形式,督促实验校积极做好项目档案的建设工作,规范项目实施。
通过规范项目的实施,引导实验校对项目实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项目实验有效的开展,还会为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提供很好的示范,有力地推动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打造“种子”教师,引领、带动区域发展
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育优秀的“种子”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促进明德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模式也由“输血”变为“造血”。
1.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他们的教学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注重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发展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成功给予学生。调研显示,在备课时,能够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程度的数学教师已从实验前的12%提升到74%,90%的学生认可并喜欢这样的教师。
针对数学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还从组织课堂讨论、讲课明白易懂、运用积极语言以及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等4个指标进行考查。结果显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除组织课堂讨论一项得分率较低外,为69.4%,在讲课明白易懂(88.5%)、鼓励学生解决问题(87.2%)以及运用积极语言(78.1%)上的得分率均在78.0%以上。这说明多数数学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总之,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支关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能够主动学习、自觉研究的优秀“种子”教师队伍得到培育。目前,各省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种子”教师,他们正在为本校和本地区项目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项目学校的教师和当地其他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2.教师的转变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这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所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第二批5个省的调研结果显示,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调研报告显示,实验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提升,项目实验校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其平均成绩高出2.6分,在测验各个内容维度和能力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学生。
调研还显示,实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有更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学习内在兴趣,他们与数学教师的关系也更亲密,更愿意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回应,对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感到更满意。
3.建立“种子”教师队伍,引领实验区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项目组的支持和引领下,一些“种子”实验学校涌现出来。学校通过开展项目实验,已经培育出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以此为基础,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实验区已经开始自主开展应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推广实施活动。一些地区还会联合非“种子”学校,甚至是非明德学校开展观摩教学、集体研讨、联片教研等活动,宣传项目实验的理念,展示项目实验的成果。这些活动会促进项目实验的深入开展,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较大的贡献。
4.探索出“以项目为载体”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模式
总结明德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出适合明德小学教师需求的、成熟有效的培训模式和方案,是项目实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数学项目组已经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模式,即包括以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为核心,进行较长期的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培训模式,在整个过程中运用集中培训与下校指导相结合、专家讲座与课例分析相结合、说课与听评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与实验教师做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 上一篇:幼儿园个人工作工作总结
- 下一篇:事业单位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