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1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及思考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浅议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5]周国文.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J].齐鲁学刊,2016(5).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对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林场转型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委中心组人员理论学习原则上每月安排1次,采取专题研讨、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全年中心组学习不少于12次。落实自学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制定年度自学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书目,研读必读篇目,选学相关理论知识,保证读书时间和阅读篇目。

(二)读书交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组织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

(三)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中心组成员利用网络干部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选学有关课程,年内至少完成上级党委所规定学习任务。

三、具体安排

全年集中学习专题如下:

1月学习县委十四届八次会专题;

2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题;

3月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专题;

4月党建(作风建设)专题;

5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6月学法用法专题;

7月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8月党风廉政建设专题;

9月全面从严治党专题;

10月学习贯彻“国庆”重要讲话精神;

11月高质量发展专题;

篇3

一、20**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全市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辛勤付出、团结拼搏的一年,更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奋发有为、成绩斐然的一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上级宣传部门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各级关于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大战略,建设‘四基地一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了新突破。

(一)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武装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理论武装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宣传、一个服务、四大调研”。“一个宣传”就是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在全省县级市率先举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报告会,省委讲师团孙春山教授应邀为市五大班子领导及机关干部、企业负责人作了精彩的辅导和讲解。“一个服务”就是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服务。制定了学习安排意见,收集整理各级主要领导重要讲话并汇编成册,作为市委中心组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内容。《山东宣传工作》为此专门介绍了我市加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经验做法,并获得山东省县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四大调研”就是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干部“学风”建设、和谐企业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和“企业创新年”两大主题年建设调研活动。其中,围绕我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实践,确定的调研课题被确定为**三市一区唯一社科研究课题。此外,我市理论研究和宣传信息工作也实现新突破。有2件作品获**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宣传信息工作综合考核名列**三市一区第一名,同时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调研和部刊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荣获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二)紧紧围绕中心,舆论宣传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全市共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8000多篇,其中,中央级媒体52篇、《大众日报》36篇,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被大众日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集体。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宣传,一是全市重大会议精神的宣传报道。组织市内新闻媒体对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慈善月”动员会议等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宣传报道,先后开设各类新闻专栏20多个,并通过刊(播)系列解读、评论员文章、记者感言等形式,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二是“两大战略”的宣传报道。围绕“工业立市”战略,在对五大主导产业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开展了“走齐鲁、看亮点”新闻采风活动,深度报道了我省“五区一县”各区(县)的发展亮点和成功经验。围绕“旅游兴市”战略,重点做好借青兴乳的宣传,抓住20**年青岛奥帆赛举办的有利时机,在青岛市区显要路段、主要公交线路、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设立高炮广告、车体广告和投放电视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和密度。同时邀请青岛九大主流媒体参加了乳山—青岛经济合作交流会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了乳山首届旅游纪念品评选及宣传活动。三是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的宣传报道。大力加强新型环保能源的宣传,继“核电宣传周”宣传后,又组织开展了“走进秦山、感受海盐”系列采访活动,市内新闻媒体分别开设了“核电城里看和谐”专栏,增进市民对核电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成功组织举办了乳山首届“采茶节”,开展了乳山茶业发展研讨会、“采茶节”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广电局在全省县级电视台率先开播了农村频道。市报社创新报道形式,突出产业特点,刊发了“关注农业富民产业”的系列报道,效果显著。

(三)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对外形象,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实现新突破。20**年,对外宣传工作以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为重点,不断提高乳山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对外宣传领域广。先后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国日报》等10余家涉外媒体建立了友好关系。邀请《仁川新闻》、《现代日报》等7家韩国媒体的主要撰稿人到乳山采风,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宣传乳山。二是外宣品制作档次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外宣传投入不断加大,市委宣传部邀请中视金桥、《走向世界》杂志社等国内专业机构制作了以“母爱圣地幸福乳山”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广告片、音乐旅游形象片以及大型宣传画册,并在央视三大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步投放了10秒的广告片。三是城市名片的保护意识强。牵头组织工商、旅游、信息产业等部门,分别抢先注册了“母亲节”、“母爱圣地”、“母爱文化节”三枚商标,1个网站域名以及中国母爱文化网、母爱圣地、母爱文化、母爱之都四个通用网址。四是对外宣传管理严。成功开通乳山新闻网,加强了对市内各网站的管理,对不规范网站进行劝告和限期整改,确保对外宣传不出杂音。五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去西安举办了“山东乳山市书画家作品展”,到韩国河南市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市举办了青岛画家四人作品展、烟台市摄影家协会“百位百岁老人摄影展”、“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绍兴——乳山书画家作品联谊展。

篇4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等会议,安排布置全乡精准扶贫、县乡村三级新村规划全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于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成立精准扶贫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乡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自职能职责,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的动员、培训,联系我乡工作的县组织部部长同志就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专题做了培训。

二、摸清情况,制定规划

目前,全乡共有建卡贫困人口802人,311户,贫困率为5%。在深入调研的基层上,对两个精准扶贫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即:《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同时对全乡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

三、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

全乡311户贫困户每户门口悬挂精准扶贫帮扶信息牌,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责任人电话进行公示,方便贫困户的联系。

要求帮扶领导及帮扶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次数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时解决在脱贫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问题。

明确帮扶部门责任,乡政府已制定出贫困户信息明细表,增收产业培育类由乡畜牧站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养猪、养牛、养羊等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农户环境建设类由乡农整办、国土所、房管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硬化院坝、硬化入户路、危房改造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能力提升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劳保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劳务扶贫、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有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四、抓住时机,把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省市县全委会的召开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政策、人才等机遇,落实好方家嘴村、花朝门村、地母哑村等村的生猪、肉牛、白羽肉鸡产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幸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养老社区安置近400户,撤迁钉子户5户,落实了小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员,基本完成村办公室的整改装修,新村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篇5

莱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主任  邢德洪

根据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人员深入经济开发区、古柳、龙旺庄、姜疃等4个镇街和莱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龙大集中供热中心、市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蚬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等5个单位和项目现场,烟台巨力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等3个化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与市环保局、水务局、建设局、城市管理服务局开展了协商讨论和互动交流,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莱阳,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流域水质达标。重点是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龙河水质达标综合整治行动。2017年以来,我市针对五龙河入海水质改善工作,全方位实施五龙河桥头断面上游河水应急治理、莱阳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莱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及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五龙河陶格庄段污水团治理、企业废水PH值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整治、河道垃圾整治及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管网敷设、人工湿地建设、河流直排口整治和建设向水体倾倒污染物的天网监测工程等12项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1-9月份,五龙河桥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二是推进五龙河人工湿地建设工作。充分依托五龙河及城区段有利水利条件,打造两区两段人工湿地对河水进行深度处理。目前,蚬河人工湿地和五龙河崔疃-西大策段人工湿地工程已基本建成运行,共栽植莲花、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470万株,打造人工湿地1119.4亩。三是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常态化监管工作。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日常监管的漏点盲点,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六个辖区交叉执法的办法,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无遗漏排查,同时,专门成立飞行督察组进行暗访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警告、处罚、移送公安机关等措施,持续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处罚31次,罚款321.5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人次。四是连续出台相关水污染治理文件,为今后的水质改善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五龙河桥头断面是国控断面,是国家考核我市五龙河水质的代表断面,今年烟台考核该断面的水质要求是四类。为此,莱阳市政府印发《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莱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的批复》《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提高莱阳市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控制要求的批复》,将我市的原五类地表水标准的水体全部调整为四类地表水标准水体,将今后新建的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的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对改建、扩建直接向自然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实施“以新带老”,确保外排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了《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方案》《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通过对一级保护区围网封闭、建设视频监控、设置预警断面、完善应急预案、一二级保护区水质监测等措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已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沐浴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及7处违章建筑的清理拆除,对41个村庄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2.充分发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是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今年,我市继续开展新一轮“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3家取缔类的“小散乱污”企业,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取缔,2家提升整改类的已经完成1家整改。二是扎实推进锅炉和建材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工作。制定了全市4台燃气锅炉、31台生物质锅炉改造计划。目前,2台燃气锅炉已完成低氮改造,20台生物质锅炉已完成改造,剩余锅炉均正在整改。三是继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2019年度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治理项目清单,目前,3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持续加强对VOCs治理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13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在网站上进行信息公开。强化7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三次改造工作,已经完成40家,剩余正在进行改造。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尽快落实《山东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方案》和《烟台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文件要求,我市制定了《莱阳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截止目前,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在市柴油货车集中停放地、道路检查点,开展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7次,共检查检测柴油货车260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购买移动式和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各一套,正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五是持续抓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要求,实施两轮全覆盖式排查整治,针对工业炉窑、化工生产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措施,促进了企业的有序排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整治范围和时限、整治重点环节和要求。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分行业进行梳理,制定无组织排放清单,涵盖了25家重点企业,逐家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对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企业明确了整改时限。同时,督促相关企业按照“一厂一策”原则,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生产线和产尘环节,并明确每个产尘环节的负责人及经办人,最大限度实现整治工作可检查,可量化,可考核。目前,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整改中,预计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六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修订印发《莱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进行修编,逐项落实98个工业源、72个工地的减排措施。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组织修订工业源和工地的应急响应方案,建设、公安、交通、教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各自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重新确定减排措施。在我市两次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信、交通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响应,积极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有力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七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在建成城区2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剩余16个镇街的监测站建设,实现全市统一联网、数据实时,为掌握和解析我市的空气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扎实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核实,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强化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根据上级要求,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全市28家工业企业的用地情况开展了初步调查。

4.积极有效做好沟通,推进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积极应对省政府、生态环境厅、区域办、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级高频次、大密度、不间断环保督察活动,做好事前沟通、事中配合、事后跟踪。在先后5轮次共计22天的督察工作中未出现突出问题,按照要求严格完成16个一般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和销号管理。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牵头制定了整改方案,正在进行整改。

二、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气环境质量阶段性反弹。受工业企业排放、各类扬尘防治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的影响,加上区域气体流动、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空气环境质量仍然存在阶段性恶化情况。

2.水污染防治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全域管理方面,涉水部门、驻地镇街等相关单位配合联动不紧密、不到位,网格化、垂直化管理责任落实不深入,致使部分区域、部分流域水环境时常受到周边企业、畜禽养殖、村庄污水等方面的污染,个别单位还存在以牺牲环境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不良取向。

3.仍有8个镇街污水处理站还未运行,部分镇街的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我市18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的污水尚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目前,这8个镇街的污水处理站虽已建成但尚未运行,部分镇街还存在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对周围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4.用于水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资金不足。五龙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已从点源治理转移到全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关期、硬骨头方面,而治理资金的不足成为当前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5.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和当前地表水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中:COD≤50mg/l,氨氮≤8mg/l,河流的水质标准中:COD≤30mg/l,氨氮≤1.5mg/l。在五龙河丰水期,由于有大量的天然来水作用,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在河流平水期、枯水期,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的达标废水仍成为河流水质波动的重要因素。

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度缓慢。“一控两减”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化和绿色防治推广程度不高,农用地膜、反光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回收处置措施推广力度不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薄弱。

7.水污染防治管理人员、设备配备不足。按照机构改革职能划分,入河排污、土壤污染、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新职能转入,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员设备标准化配备不到位,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

三、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和有关建议

1.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村广播以及短信、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无缝隙开展“美化环境、人人有责”宣传教育,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通畅市民举报热线,切实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

2.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收。我市农业人口众多,日产生活垃圾体量较大,部分村庄村民随手堆放、丢弃垃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清收处理难度大于城镇。莱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目前实际日进厂垃圾在540吨左右,距离实际产能尚有较大空间。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组织村庄保洁员及时清扫零散垃圾,做到随弃随集、日收日清,力争绝大部分城乡垃圾都能统一运送到专业场所进行科学处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作物滴灌技术等节水技术、有机缓释肥和低毒农药使用的推广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先进技术落实到农户。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诱捕器杀虫技术、生物反应堆应用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进一步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布局和规划,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散、乱问题,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扶持一批。

4.打造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规范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到单位、到个人,实行突发性典型问题联查联处,切实保障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持续做好五龙河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在五龙河清淤期间,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要做好各种应急措施的编制和落实,有效预防水质污染。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监管工作,坚决遏制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偷排废水和停产企业擅自恢复生产现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在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保护我市的水源地水质。协调督促相关镇街加快污水管网的敷设力度,尽快调试运行已建成的镇街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改善五龙河全域水排放现状。

5.强化污染源监管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抓好 “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强化建筑扬尘、开采扬尘、路面扬尘、工业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6个方面的综合治理,有效减轻大气环境污染。应着力打造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夜查与昼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坚决遏制偷排废水、擅自燃用散煤现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各个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确保满负荷运行,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

篇6

一、水、移民与社会发展

水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它还引发了很多次生问题。水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日益明显,亟需学界开展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

区域性恶劣的生存环境既会加剧贫困问题,也会制约脱贫进程。宋林飞(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找准和补齐短板,而贫困就是最突出的短板。鉴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他将环境移民视为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并主张结合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他指出,环境移民包括三类,其中:因洪涝、干旱和泥石流等灾害性环境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可称为“环境灾害移民”;因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退化引起的环境移民可称为“生态移民”;而因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可称为“环境污染移民”。据其报告,全国各地自2001年起,先后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截至2015年底,中央补助投资累计363亿元,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已经达到680多万人。此外,该报告还立足于我国农村存在一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实情,提出要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建议。施国庆(河海大学)认同宋林飞阐述的反贫困与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贫困地区大多存在水害和缺水等水问题,解决水问题有助于促进小康社会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但是,农村水利面临着“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认为,表面上看,“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竣工了,但是农民田间地头的毛渠不通,致使大中型水利设施难以发挥实效)是工程问题,但事实上是治理问题和组织问题,因为即使国家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但把分散的农户协调起来使用水利设施并不容易。这需要分摊水费,需要农户协商达成共识,只要有一户想“搭便车”,就会有更多农户跟进,从而导致使用大中型水利设施的行动失败。这种现象导致的干旱被称作“治理型干旱”。所谓“治理型干旱”不是真的干旱,也不是现有工程无法将水抽到田里,而是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不能组织农民分摊用水成本。他在安徽皖河农场调查时发现,皖河农场在生产自救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周边农村,有着合理的排灌体系以及科学的管理队伍,抗洪能力强,能够旱涝保收。通过比较研究,他主张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解决“治理性干旱”。他认为,“灌溉最后一公里”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而我国农村具备的集体土地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独特资源,他主张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利用好这一制度优势以改善农村水利治理。郑晓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认为,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投入下降、缺乏强大的组织建设是农村水利管理不善的原因,贺雪峰从土地制度这一大背景思考农田水利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

水利风景区是国家保护地体系中的重要类别。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利风景区成为高附加值的发展载体。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广东水岸公园、四川仙海湖特区和浙江仙居为例,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面对水流相关保护地的社会角色、利益结构发生转变的现状,如何发展水流相关保护地的思路。他以“水流”为中心,以水利风景区为例,对水流相关保护地的社会角色和利益结构展开分析,认为要科学地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将贴近人居环境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绿色的生活生产空间。他主张将国家政策与地方水资源性质、经济状况相结合,对水流相关保护地进行规划建设,侧重“供给方”政府改革,将水流产权问题作为切入点剖析相关利益结构的变化。他认为,我们既需要积极推进环保工作,也需要在追求绿色的过程中让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实惠”,如此才能让环保具有可持续性。张俊峰(山西大学)立足于苏扬描述的水流相关保护地的建设思路,指出每个区域的水流相关保护地的建设都要根据地方特色,融入地方文明精神,体现当地的人文素养。

“水权”是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张俊峰通过对晋蒙地区历史水权价交易问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以水为中心理解乡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并认为历史水权研究对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权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他运用大量史证资料,阐述了清至民国年间山西水利社会中公私水交易的类型与形式,通过列举租水文约、典水文约、佃水文约三个史例,对蒙地的水权交易进行分析。在对晋蒙地区水权交易分析的过程中,张俊峰认为日本学界水利共同体解体说在中国北方并不能成立。水权这个概念是水资源缺失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正因为清晰的水权意识和明确的水权归属,才维护了正常的用水持续。他指出,土地与水的关系可能存在从“地水结合,水随地走”到“地水分离,地随水走”的转变。在水资源日益匮乏、价值不断凸显的历史条件下,山西水利社会存在着从“以土地为中心”到“以水为中心”转变的可能与趋势。郑晓云认为,张俊峰的研究具有可行的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目前在缺乏有效的解决民间水权纠纷的背景下,传统的解决思路可以给我们提供⒎。

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水利灌溉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水文化的精髓。郑晓云提出,很多文明都是建立在灌溉发展的基础上,在需要灌溉设施作为生计基础的地区,灌溉就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他以中国红河流域和日本大分县竹田直入地区为例,从文明进程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了灌溉发展与当地经济进步、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他提出,灌溉的发展是居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探索出的一种新的生态互动模式。在这种相对和谐的互动中,灌溉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形成新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与灌溉相关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合作机制,酝酿出与之相关的水文化,进而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财富。张俊峰认为,国内外对水的研究是有传统的,并经历了最初的从意识形态方面探讨水与国家以及水与政治的关系,转变到对水利事务的关注。他认为,关注水对地方社会文明影响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开展水文化和水社会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水污染形势严峻,如何进行有效治理依然面临很多挑战。黄涛珍(河海大学)基于目前中国流域水环境治理府际关系模式以及治理中的事权划分,指出了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强调了政府间相互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她以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府际关系的情况为例,分析了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中各政府部门纵向、横向的交错复杂关系,指出我国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纵向事权与横向事权的权利配置交叉重叠问题、流域水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公平权的冲突问题以及府际之间合作难等问题。她指出,政府部门间权责界定分明非常重要,而制度上的改善可以规避管理水流域低效的弊端。在治理水污染过程中,民间环保组织(NGO)具有重要作用。宋言奇(苏州大学)以苏州的民间环保社会组织为例,对我国民间环保社会组织的模式与扶持策略展开了分析。他认为,目前我国存在三种民间环保社会组织模式,即“基金会赞助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志愿者模式”。他的研究发现,“绿色江南”是苏州较为典型的“基金会赞助模式”的民间环保组织,该组织曝光了鼎兴电子的污染河流数据,并监督鼎兴电子对污染进行整改,使河流恢复原状,参与开展关于太湖流域高排放企业会,和其他四家环保组织共同调研报告《谁在污染太湖流域?》。郑晓云认为,在现代社会,水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NGO对缓解水问题以及水与社会的冲突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水社会学的理论构建和学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施国庆针对水社会学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他在对水的相关概念、水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水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他认为,水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水社会各个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水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所谓水社会,指的是以水为纽带,由水资源的使用者、开发者、生产者、产品或服务提供者、运行管理者、规制者、受影响者,水生态和水环境的保护者、影响者、受影响者、规制者,以及与水关联的社区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他认为,水社会学主要研究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社会学问题。张俊峰肯定了水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建立的必要性,认为水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水社会学研究的价值。郑晓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认为与水利社会学相比较,水社会学发展的潜力更大。此外,他还从学科发展体系的现实性、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等角度考虑,建议水社会学学科建设初期不要囊括太多的内容,适度“瘦身”有利于学科建设。

二、水利与社会

水利及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地方特色明显的水利设施及水利文化。从水利视角探讨相关社会学问题、思考社会变迁,不仅有利于人们科学认识水利设施和水利管理,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与水利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陈阿江(河海大学)在回顾水利社会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利社学的性质与定义,探讨了水利社会学可能的研究领域。他认为,水利社会学属于社会学按“行业分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且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是指防洪与灌溉等层面的水利社会学,后者是人类社会涉水事务的水利社会学。水利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兼具传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水利领域,包括组织制度、生活生计发展与“水利之害”(因水行动产生的社会问题、水利工程产生的社会后果等)。在此基础上,陈阿江还探讨了水利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郑晓云认为,水利社会学建设有其学术发展的需要和现实需求,并建议推动相关经验研究。

杰、王春(河海大学)通过对苏北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调查和思考,分析了乡村水利的制度设计等问题。他们认为,总体上看,苏北各地农村水利运转基本顺利。乡村用水秩序看似一湖静水,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水户协会可有可无,实质上反映出村民对基层水利管理传统的一种习惯性服从。他们的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对于水费价格偏高颇有微词,却只能被动承受。他们认为,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度的推行,是为了节水减排进而减轻农民的水费负担,但更深层次的制度用意在于借此激发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并渗透到乡村自治的其他领域。然而,制度催生的现实是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制度设计的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实际运行陷入了重重困境。黄涛珍认为,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化进程以及未来承担的新职能都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水利不仅仅是基础设施,也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吴金芳(安徽师范大学)从水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系统、水环境与地方社会秩序、水环境与地方文化民俗、水活动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开展了水利社会研究。她认为,自然环境、水利、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水环境对地方社会秩序的构建而言,既是限制性因素又是拓展性因素;与此同时,水环境对地方文化、民俗的影响,也附上了当地水资源的性质与特色。她提出,需要从环境史的角度解析人类水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宋言奇认为,吴金芳从国家政治、地方政治和乡村文化三个层面出发,作了很好的文献梳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何志扬(河海大学)认为,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灾害,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主要气候灾害类型之一,由此导致的非自愿性的灾害移民规模庞大。他基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案例的分析,认为气候灾害移民的安置政策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他认为,政府机构要重视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受灾移民安置政策的研究,转变气候灾害移民安置的传统思路和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灾后重建安置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对水利水电项目中的性别视角和传统水利管理理念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王旭波(河海大学)通过描述水利水电项目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工具和流程,展示了水利水电项目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分析框架。她认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工具可以帮助理解项目开展的现状、语境以及项目对这些背景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且在后续发展中可以用社会性别标准评估潜在的影响及其实现情况。程得中(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水利视角,对历史时期巴蜀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社会各阶层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中的角色,提出了针对水资源分配产生的纠纷的解决措施。他希望通过分析历史时期巴蜀基层社会水利事务的治理,可以为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宋言奇提出,可以利用《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思路来理解传统社会的农田水利,认为传统水利管理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三、海洋与社会

学术界在“水与社会”这一主题研究中,逐渐从内陆扩展到了海洋。当前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对学界探讨这一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崔凤(中国海洋大学)以海洋实践为主体,通过梳理海洋实践的概念、具体表现和特征,分析了现代人们的海洋实践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他认为,海洋实践就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利用、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广度、深度、动力和内容方面都演变出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特点。在描述海洋实践的全面性、合作性、开放性、高风险性、高科技性、海陆一体性及潜力性特征的基础上,他梳理了海洋实践活动社会变迁影响的具体表现。他认为,可以从微观层面渔村的产生与变迁,中观层面沿海城市的产生与变迁,宏观层面沿海地区的变迁及区域性海洋社会的形成与变迁,来分析海洋实践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冰川融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海平面上升议题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黄健元、梁皓(河海大学)运用SPRC(源―路径―受体―结果)模型,从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四个方面剖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产生的影响。他们主张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思路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海平面上升的预防政策体系,提升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等等。王欢(河海大学)基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视角,认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传导性影响。她梳理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自然影响,分别是海洋和海岸防护工程、海岸侵蚀、风暴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沿岸低地淹没、近岸生态系统和海洋权益。她立足于预测和数据分析,认为未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而海平面的持续性上升还会导致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频发。张鑫(河海大学)通过对风暴潮灾害损失与灾害救助之间的关联分析,提出了风暴潮灾害四维救助体系的建构。她指出,风暴潮灾害具有发生时间集中、地域差异显著、经济损失严重等特点,可以从时间维、空间维、逻辑维三个路径来看待风暴潮灾害损失与灾害救助之间的关联,并阐述了风暴潮灾害救助保障体系建构的四个体系:风暴潮灾害救助的内容体系、风暴潮灾害救助的结构体系、风暴潮灾害救助的层次体系、风暴潮灾害救助的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海洋污染形势严峻,衍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顾金土(河海大学)以江苏海州湾海水质量的变化为例,分析了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他认为,目前沿海开发的战略定位促使渔民形成了向内和向外这两种反应类型,即分别采取近海露天养殖和工厂化车间养殖两种生产方式。这两种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都会对海洋环境风险造成影响,只是程度有所差别。就工厂化养殖而言,它本身也积累了较高的社会风险,比如2006年11月和2015年7月“嗑药多宝鱼”的负面新闻就引起了产业灾难。陈涛(河海大学)认为,海洋污染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了大量的利益冲突和维权运动。他以蓬莱19-3溢油事件中路易岛居民的环境抗争为例,分析了政府在渔民环境抗争中角色转变背后的利益诉求。他指出,“维稳压力”和“去污名化”是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双重机制。其中,“维稳压力”主要源自政绩考核压力,而“去污名化”主要源自地方政府对海产品销售(包括出口)以及沿海旅游业等经济收入的考量。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葡萄牙 再生能源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K5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66-2

1葡环保管理机构

目前,葡政府环保管理部门是葡环境署(APA),隶属于农业部。APA由之前数个分管环保的政府部门合并而成。环保署管理涉及的范围包括大气、水、废弃物、气候、化学费料、噪音、臭氧层、转基因食品安全等。其职能涵盖了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分析和评估环境、提交专业报告、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民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宣贯。该署设署长一名,副署长三名。另设环境战略和政策、气候变化和大气(噪音)、环境许可证、废弃物管理、国民环境教育推广及环境实验室部门主管各一名,该署共有850多人,可以说,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精干。

2葡环保法律框架

葡议会于1987年4月通过了环保框架法律(EFL)。九十年代起,葡开始修订法律,并将一些欧盟环保法律法规陆续转换成国内法。目前,涉及水、大气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适用,直接采用欧盟的法律。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则还沿用葡本地的。如两者发生冲突,则以欧盟法律为准。1995年,葡出台全国环境规划,内容包括全国海岸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城镇土地以及水、水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方面。

葡环保法律规定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环保许可证制度。即涉及噪音污染、用水、水源地土地、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处理及工业设施的活动必须申领环保许可。目前环保许可不仅是项目申报的条件,更是项目启动和运作的前提。

另外,葡2008年5月制定法律,规范全国环保统计体系,对环保信息的作了明确分工。即环境报告和评估由环境署负责,环境统计由统计局按年公布。政府在每年10月向议会提交环境状况报告,提出来年环保预算及计划。

3葡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

3.1与欧盟接轨,环保驶上快车道

葡萄牙于1986年加入欧盟。作为成员国,为与欧盟接轨,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现代环保法律架构,并将大部分欧盟法规转换为葡本国法规。2006年,葡开展法律服务便民计划,推广法律法规电子化服务及减少各种繁杂手续。利用欧盟的财政支持,投资建设饮用水,废水和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近年来还引进清洁能源技术。有效利用欧盟资金建立了相应环保机构。可以说,借助欧盟成员国的身份,葡萄牙驶入了环保的快车道。

3.2实施可再生能源政策,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环境和能源消费息息相关。葡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执政旗帜,予以宣传、推进,为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氛围。实施产业培育政策,对企业形成有效激励作用。例如,要求国家电网公司承诺以竞争力的价格向企业购买全部可再生能源。

由于政策和措施有力,2006年至2010年,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例一直在20%以上,2010年的占比为24.6%,远高于欧盟平均12.4%的水平。2011年,由于少雨,水利发电减少,再生能源消费仍占22.8%,同年,葡可再生能源发电25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总发电量的49%。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目标值将达到31%。

由于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2000年至2008年间,葡经济增长的同时,大气中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却降低了64%,而同期,OECD国家的平均排放量只减少了28%。可以看出,从使用传统的能源转向一部分使用清洁能源,这一战略举措对葡环境保护功不可没。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无尽的海滩以及多元的地质风貌成为葡旅游环境的亮点。

3.3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排污者须为排污买单

2001年到2008年,葡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占比为GDP的1%。2009年,环保投入比上年增加6.8%,达到13.94亿欧元,金额占GDP的1.6%。其中,40%的资金投到废弃物处理,金额为5.57亿欧元。28%资金投向污水处理,22%资金投入生态多样性和风景保护。拨给地方的经费占四分之三,中央政府的经费占19%,其余小部分投向非赢利性机构。2009年,有将近半数的企业投资环保或在环保措施上投入了资金。化工和制药业及橡胶塑料厂家采取的环保措施力度最大,分别有73%和68%的企业参与。

2000年至2006年,葡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9亿欧元,占GDP的0.8%,其中,23亿欧元为来自欧盟的援助。2010年,欧盟环保基金的9%投向葡萄牙,可以说,葡萄牙是欧盟环保基金的最大受益国之一。

另外,葡制定了由纳税人负担转向由排污者买单的政策。税收方面,扩大了诸如废弃物、耗能灯泡、排放二氧化碳车辆的相关税种。2011年,葡环保相关的税收达55.5亿欧元,占总税收的9.8%,环保税收占比明显高于欧盟其他国家。

3.4积极参与环保国际合作

葡积极参与环保国际合作,不仅签署了多项多边和双边国际环保协议,而且在推动欧盟环保政策制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葡在任欧盟轮值主席期间,为欧盟水资源缺乏和干旱以及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化的政策推动和制定奠定了基础。在海洋环境事务方面,葡也表现活跃。先后参与修订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文件于1998年在葡辛德拉市通过。目前,制定欧盟统一的渔业政策仍面临挑战。

中葡环保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1993年中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2012年6月,科技部万钢部长访葡时,与葡科技和教育部长NUNO CRATO 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表示要加强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生物科技及海洋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同年3月,葡参加了澳门国际环保合作论坛,表达了深化葡澳环保合作的意向。

4葡环保面临的挑战

葡环保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4.1环境污染压力仍然不断增加

可再生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了大气中污染物排放。近年来,葡经济负增长也减缓了对环保的压力。但自2002年起,葡城镇垃圾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却与日俱增。以垃圾为例,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垃圾每年从443公斤增加到514公斤,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五分之三垃圾用于填埋,要实现2020年欧盟提出的50%垃圾须循环回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葡与欧盟签订的共同负担减排的协议,一旦经济好转,葡恐难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4.2能源利用的效能亟待提高,能源价格政策需要调整

据统计,葡能源浪费比例在20%到30%之间,节约能源大有潜力可挖。能源价格调整需考虑弱势群体,民众基本需要及超出部分高额收费等因素。

4.3环保研发投入占GDP 比例较低,环保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及行业国际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

欧盟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包括葡在内的欧盟国家,由于紧缩政策的实施,对环保及研发投入带来了负面影响。葡萄牙从欧盟环保基金得到的资助从2000年到2006年的人均300欧元,降到了2007年至2013年的260欧元。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欧盟也处于较弱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葡环保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一些基础设施供过于求,如全国40%高速公路交通没有达到预期流量。环保人士指出,这是对自然的破坏,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环保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超市过多使用塑料袋,车辆停车不熄火等忽视环保现象。

5葡环保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以及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我国在环保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水域污染及城市周边垃圾围城的现象。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今后环保问题做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经过对葡环保领域的调研,经分析,我认为对我国至少有以下启示:

(1)积极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与葡萄牙相比,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较低。2006年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消费比例为9.6%,2020年,该比例目标值达到15%。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葡登记在册的环保NGO有114个,成员有19万人,每个机构平均有1633人。NGO按照一般社团注册和运作,NGO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志愿者,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无偿工作。据对一家NGO实地了解,该组织有成员2600人,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对公众进行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训、举办研讨班、进行政策和法律事务咨询、实地考察和测量以及组织公众参与环保活动。该组织主席由一位大学环保系教授担任,他同样是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工作。其组织成员75%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许多人受过大学教育。经费来源是葡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小部分拨款、个人捐款和会员会费。

(3)强化公民环保意识和理念的宣贯

环保意识是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行为上。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环境道德较弱,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借鉴葡方,以政府宣传为主,非政府组织宣传为辅的做法。在学校和社区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篇8

年工作回顾

年是极具挑战、极为艰辛、极富成就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负重加压,真抓实干,成绩斐然。

一、业务工作情况

(一)大力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年度,预计我区可完成财政总收入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可完成34360万元,较上年度增长28.43%,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7.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0.92%,财政总收入可按目标要求实现全年均衡入库。

截至到11月30日,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52378万元,为年计划的99.3%,同比增长34.2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481万元,为年计划的100.38%,同比增长38.28%。截至到11月底,我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6991万元,为年初计划的86.3%。针对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在预算执行中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区财政支出结构。

(二)积极促进民生财政建设。一是我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今年已及时足额将14752万元各项经费拨付到位,其中:公共医疗、医改1051万元、就业救助650万元、民政事业1709万元、新农合630万元、新农保335万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700万元、机关和劳动养老7677万元,全年未出现因财政补助资金未及时到位引发群体恶性事件发生;二是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编制上报社保基金预决算,强化执行力度,严格基金管理,规避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封闭、高效运行;三是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深入贯彻教育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精神,切实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努力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按政策要求落实农村转移支付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竭尽全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年为全面完成合格学校建设,确定了为12所学校的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投入3080万元;四是把计划生育的投入提到落实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充分保障经费投入。年计育经费标准按11.5元/人拨付,比规定增加1.5元/人,全年共拨付347万元,较上年增加47万元。

(三)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打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严格执行年初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方案,控制公用经费支出;二是以保人员经费、基本运转为核心,重点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和重点项目等民生支出;三是加强财政评审和政府采购管理,节约财政资金。目前,我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项目95个,送审金额11389.4万元,审定金额9327.8万元,审减金额2061.6万元,核减率达18.1%;年,我局预计执行政府采购预算4654万元,预计完成政府采购4158万元,资金综合节约率约为10%。

(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全面实施“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杜绝单位截留收入,保证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1-11月,我区完成非税收入10350万元,同比增长26%,占年计划的104%,提前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任务;二是根据省、市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在乡镇财政预算编制、乡镇财政日常监管、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惠农补贴发放、乡村债权债务管理、村帐乡、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等七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三是狠抓了全区重点工程建设的财务工作,会计局增设了基建核算专柜,安排专人负责基建工程的财务核算,既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质量,又及时掌握财务信息,确保重点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转;四是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年度,我局组织举办了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村级财务人员培训班、非税管理人员培训班等教育培训,通过集中时间授课和考试等方式,及时贯彻了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制度。今年来,我局通过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内部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各股室台账来提高内部监督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把机关文明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财政部门重点工作来抓。在今年的各级审计及财务监督检查中,我局未出现一例违纪违规问题,全体机关干部也均未有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廉洁、高效、精确的服务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六)扎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我局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切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一是通过创建标准化财政所、推行精细化管理和强农惠农资金实行网络信息化发放等乡镇财政改革办法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全年通过“一卡通”向全区2.3万户农户发放强农惠农资金补贴11项近800万元;二是通过向攸县国库集中支付局实地学习、实施公务卡试点扩面等手段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三是通过建立财政支出评价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方法,在实地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扶植企业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七)不断加强财政宣传力度。我局一贯重视财政宣传工作,坚决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通过采取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与合作、重视和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等宣传措施,在省厅及市局网站、《市财经天地》杂志和区政府门户网共计发表信息46篇,调研报告4篇,新闻稿3件,让广大城乡居民及时了解财政政策和方针。

二、自身建设情况

(一)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年,我局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行力,不断规范权力运行方案。按照“爱岗敬业、依法理财、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质量方针,结合新“三定”方案,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对照财政工作目标考核文件要求,制定的有关服务规范、程序文件等,对权力事项进行梳理,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风险点的控制,明晰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明确岗位职责和强化责任意识,认真编写完成各股室(单位)职能、工作规则、权力运行流程表和绘制流程图等制度文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今年以来,我局狠抓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从加强教育入手,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公开承诺制、办事限时制、公文督办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告诫制、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考核制九项制度,增强大家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不断完善作风建设责任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作风促服务,靠作风助优化,推动财政事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局始终按照围绕中心、强化教育、落实责任、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有:一是抓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并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解书》、《内部资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二是抓责任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财政目标考核内容,做到奖惩分明;三是加大了落实责任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时进行局机关和各乡办财政所的内部监督检查,全系统未发现有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四)创新机关文化建设。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建设积极向上的财政文化,这是局班子推进机关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此,局机关成立了登山、排球、羽毛球等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如在在美丽的仙庾岭,留下了我局全体机关干部矫健的身影;在各室内羽毛球馆中,洒下了我局羽毛球爱好者奋勇拼搏的汗水……丰富的机关文化生活,将干部职工彻底从牌桌、酒桌上“解放”出来,局机关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

(五)推进财政信息化进程。根据省财政厅在邵阳召开的全省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会议精神,我局在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安排预算近200万元建设了视频会议室,同时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平台、乡财信息化网络和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推行了公文电子传输和办公自动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信息安全,为下一步推行国库管理改革、公务卡试点扩面以及财政精细化管理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六)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与百姓贴心,为百姓解难”大走访活动的精神,我局分步骤、有计划的落实“大走访”活动各项工作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分三个小组采取“公开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入户走访”等方式方法,先后多次走访宋办芙蓉社区、仙庾镇樟桥村、戴家岭小学、八达小学、东流村和千金药业等责任点,共计走访基层干部和群众180多人,就摸排上来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64个,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七)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局在今年的工作中,在全力开展财政本职工作外,在创交模、创环模、创文明单位、创建学习型机关等活动中,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执行长效管理机制,以实际行动向创建标准看齐,以创建活动促进本职工作开展,实现了中心工作和机关自身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机关效能、服务水平、队伍建设和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均有显著提高。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在总结分析今年以来工作成效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保持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为中心,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狠抓财政收入,积极挖掘财源,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切实加强财政监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有力的良好局面,为我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增收节支、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预算指导方针,把“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作为支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支持重点项目、深化财政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根据市、区工作计划和市政府对区级财政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财税部门对年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确保完成年度财政工作目标任务,确保区级机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围绕“建设生态大东城,打造宜居新区”的工作任务,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和对财政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主动履行好财政职能,统筹安排和执行好年度预算,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财政监管,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高效、廉洁的财政队伍。

三、工作措施

坚持提质增量,牢牢抓住收入核心,在增加可用财力上实现突破。继续强化财税部门收入征管工作协调机制,深挖税源,实行重点税源动态管理,确保应收尽收;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加大财政监督与检查力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提高保障能力,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实现突破。继续加大投入,增强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事业和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支出力度。

坚持突出重点,落实优惠政策方针,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实现突破。倾力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加强政企、银企合作,拓展政策性担保业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打造新型政府融资平台。

篇9

关键词 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生态文明

2008年上半年,辽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2%,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辽宁污染减排两大指标明显下降。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定,辽宁上半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四;二氧化硫(S02)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七位。

一、铁拳出击,淘汰落后产能

2007年,辽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动真碰硬。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频施环保重拳,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关停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小企业,依法关闭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关停小钢铁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2007年12月29日开展的“污染减排――辽宁连爆行动”,对大连、抚顺等4个城市污染严重的水泥和电力企业实施了爆破关停和脱硫工程启动。这既是2007年辽宁污染减排工作的良好收尾,也拉开了2008年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强势推进的序幕。此前,辽宁省对阜新发电厂、铁岭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电厂的9台小机组予以关停,总装机容量57.2万千瓦,这是辽宁再一次大规模关停、淘汰落后的工艺和产能。这充分体现了辽宁全省上下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对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加快淘汰的决心和信心。2008年则率先从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41%的造纸行业“开刀”,启动了全省造纸、印染,糖醛行业整治工作。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整治,从3月份开始集中对个省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就全部停产,其中225家小造纸企业被关闭。

2007年,辽宁淘汰落后能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00万吨标准煤。这一成绩是在全省淘汰280.8万吨立窑水泥、40万吨焦炭、2.4万吨电石、1万吨铁合金、5.5万吨造纸以及10万千瓦以下发电机组共54.7万千瓦装机容量等落后产能后取得的。淘汰后产能取得了既节能又减排的双重效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排出了新的淘汰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193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30万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可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给辽宁的“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

省有关部门还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深入重点地区和企业,对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铁合金、造纸、酒精、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调查,全面掌握相关行业的生产能力及工艺装备状况,并形成了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调研报告,为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辽宁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同时针对本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分别制定出了“十一五”期间辽宁水泥、有色金属、电石、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总量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名单和淘汰年限。

为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加快拆除小锅炉的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进“一县一热源”建设,以地源热泵等方式,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从节能角度促进减排;大力发展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二、铁的决心,关闭污染企业

针对重化工业为主,排放强度大的省情。辽宁自2007年起加大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当年,辽宁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家,减排二氧化硫4.9万吨。仅关闭101家小型轧钢厂、铸钢厂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布行动计划,实施了重点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目前,全省已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已建成冶金、电力、选矿等行业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2006年以来辽宁开工建设了60多个老污染源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2万多吨。2007年,沈阳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已有4家热电企业实施了脱硫除尘治理改造,淘汰了沈阳汽车齿轮厂、辽宁工源水泥厂等70家落后产能企业。到2008年底,沈阳市要对56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到2009年,沈阳所有的重污染企业都要搬离城区;2007年,大连37家落后水泥厂全部被关闭拆除,这些水泥厂大都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涉及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旅顺口区、甘并子区37家水泥企业的58座机立窑和9座旋窑,总产能500多万吨/年。这些水泥厂的关闭,对大连市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特别是二氧化硫、烟粉尘的减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二氧化硫这一减排重点,辽宁提出所有燃煤机组和烧结机组,两年内要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此,省政府4月17日下达了第一个限期治理令,并直接送达87家重点企业,限定这些企业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脱硫治理项目,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进了减排的顺利进行。

三、铁的手腕,整治区域环境

2007年完成170多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分别形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7万多吨和2万多吨。2005年以来,辽宁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累计建成48座,形成了422.4万吨的日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为50%,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行率保持在70%以上。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在全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6.1%,县城将达到82%。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将超过过去12年的总和。

实施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管理减排。辽宁针对日常环境管理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坚持抓大不放小、不手软、不护短、抓重点、出重拳。2007年。辽宁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环境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次是针对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废水的3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的整治行动,

目前已有15家实现达标排放,7家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3家企业正在实施搬迁改造,其他正在积极整治之中。第二次是以辽阳县为重点的全省小钢铁等小污染企业集中整治行动,对辽阳县实施了全省第一个区域限批,此次行动全省共取缔452家小企业,辽阳县取缔103家。第三次是针对部分开发区对总体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低、超排偷排问题严重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抚顺经济开发区和盘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域限批。对沈阳化工园区、锦州汤河子工业区等8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采取限期整改、挂牌督办。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投资73亿元,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主要整治17个重点区域和造纸、印染、火电、冶金、石化等7个重点行业的500多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强化工程减排。集中在辽河流域8个重污染支流和大凌河上游。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等工程。而中部城市群、海城――大石桥镁砂污染、锦州――葫芦岛钼铁冶炼污染3个区域大气整治工程,将推进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实施在线监控。治理目标是到2010年,届时,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度削减,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包括93个项目,预计可减排化学需氧量9.68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烟粉尘6.7万吨,增加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1755万吨/年。为彻底改善河流水质,2008年以来,开始在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施“披绿工程”,进行生态治理。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蒲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滩地栽植柳条、槐条,防沙固沙,控制扬尘;在河流两岸植树,进行绿化美化。目前,辽河流域干流段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城市段景观化已初具规模,鞍山、营口、铁岭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也已全面开工。

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艾子口硅石厂等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硅石采矿区及加工区,都处在蛇岛老铁山崭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些硅石采矿加工企业在矿山开采和硅球石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年底前,旅顺口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完成了对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

四、铁壁铜墙,多项制度保障

2007年,辽宁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按照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为从源头上破解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约束性矛盾。据省经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可实现1.6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可实现2.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实现40.8%。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6天,同比增加了6天。完成辽宁制定的节能降耗4%和污染减排2%的“硬指标”。在全力推进减排工作中,逐步探索并建立了多项制度,为减排提供制度保障。

1 纳入考核体系

辽宁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污染物减排作为指标,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评价和提拔任用的考核体系中,责任到人。2007年,进一步强化考核力度,提高了节能减排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等次和权重,并明确要求必须单独进行实地考核。此项制度实施以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能耗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时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2 实行能耗准入

为杜绝“边发展边污染”的局面,提升产业水平,辽宁实施了能耗准入制度,严格各项环保审批。制定《辽宁省产业能效指导目录》,作为激励机制,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一年间。共否决了142个项目,缓批项目21个。关停了52家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对完成当期节能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达16%。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控制排污增量。辽宁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减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把总量确认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未明确总量替代方案、未取得总量确认意见的,坚决不予审批新建排污项目。《改建、扩建项目》,以环评为抓手,促进“以新带老”治理污染,确保“增产减污”;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上项目。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170个新建大项目进行总量确认,有效控制了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3 设立节能警察

为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辽宁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业化“节能警察”队伍,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的用能行为进行监察。目前,辽宁已有省节能监察中心以及沈阳、鞍山等7个市相继完成了节能监察机构的组建,建立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节能警察”队伍。在规范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能源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监察督导作用。

篇10

关键词:居民水价;水价管制 居民可承受能力;水费负担;水务价格;水价上涨;居民水价改革;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F062.6;F29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3003507一、引言

近年来,包括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的居民水价问题是国内水价改革、基础设施市场化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共同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且由于水价上涨过快引起了较大争论(王亦宁,2010;周望军,2010;张天柱,2004)。一方面,主张水价上调的意见认为,为了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按照国际水价的惯例应该上调;而在各地举行的水价听证会上,水价上调几乎是不变的定律。另一方面,反对上调的呼声也很强烈,认为居民承受能力有限,水价上调不合理地增加了居民负担。居民水价涉及广大民生,特别是党的“十”对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平衡水务部门、企业和居民的关系,确定合理的水价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近30年来,在美国、英国、OECD等国家与国际组织关于污水处理与供水的综合水费的价格研究和制定中,“居民可承受能力”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那么,作为国内水价争论中经常提到的“国际惯例”到底如何?这些国家在居民可承受能力与居民水价之间是如何考虑的?它们在水价管制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将结合国外有关研究和水价管制实践的主要进展进行探讨。

二、国外居民水价管制的研究与实践

1.美国的居民水价管制

在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USEPA,1997,1998a)、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02)、国家乡村水务协会(NRWA,2001)、Rubin(1998)等对水务综合费用的居民负担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PA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EPA就将可承受能力的概念引入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计划中,80年代又进一步引入到供水价格的决策中,现在通常考虑整体水务(Water Service)可承受能力的问题,既包括饮用水,也包括污水处理。

朱彩飞:居民可承受能力与居民用水定价考虑到平均值难以准确反映收入差距,美国环境保护署采用中位数家庭年收入(Annual Median Household Income,MHI)反映收入差距的信息,将居民的水务可承受能力定义为:

X%=年度使用费总和(AUC)1中位数家庭年收入(MHI)

对于居民可承受能力的标准,美国环境保护署提出了一个国家层次的指导原则,即在水务设施服务社区内,家庭水务年度总支出不应超过社区中位数家庭税前收入的2.5%。同时,将水务设施服务社区根据人数划分为三类社区:25~500人、501~3 300人和3 301~10 000人,并给出不同社区可承受能力的基准线与上限(表1)。

基于这个指导原则,各州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具体的居民可承受能力衡量方法。目前,在美国有25个州将社区的中位数家庭年收入与全州中位数家庭年收入进行对比,以确定居民的水务可承受能力;有15个州用水务支出占社区中位数家庭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有9个州采用了专门的指标体系衡量社区的经济贫困水平。对“年度使用费占中位数家庭收入的比重”这一标准,目前仍有一定质疑,认为其不能充分反映实际的可承受能力水平。但不管怎样,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对水务领域家庭可承受能力问题的重视,也使得美国各州的家庭可承受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护。从美国各州中位数家庭综合水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的散点图(图1)可以看出,分布在0.4%~1.4%之间,全国中位数家庭综合水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9%。

2.英国的居民水价管制

在英国,供水与污水处理的综合水务支出的居民可承受能力问题始终受到高度关注。虽然没有明文设定官方的可承受能力标准,但实践中已把水务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作为标准,高于3%被认为是不可承受的(Fitch,2006;Hillyard,2005)。与此同时,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Defra)把水费的可承受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指标。英国污水处理与供水的水费可承受能力是通过价格规制保证的,规制机构由环保局、水务办公室(OfWat)及饮用水水质监督机构组成,其中经济性规制由水务办公室负责。英国水务定价采取完全成本法,对价格管制采用价格上限(Price Cap)模型(也称RPI-X+K模型),其模型基本形式为:

Pt+1=Pt(1+RPI-X)

其中,Pt+1为下一期的规制价格,Pt是本期的规制价格,RPI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即通货膨胀率),X为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的增长率。价格上限规制模型设计的出发点是,避免回报率规制中的成本转移机制与生产效率的激励不足问题,被规制企业只要通过努力,使自己生产效率超过X的水平,或者通过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企业价格的上涨幅度不超过RPI-X,如RPI-X的值为正数,则企业可以涨价,也可以不涨价以刺激需求;但只要RPI-X为负值,则必须降价。同时,在价格上限规制范围内,企业有定价的自由,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

英国水务价格上限规制的目的是使具有垄断性的污水处理、供水行业的价格既保持在不失公平的水平上,又对企业有提高效率的激励。由于规制比较得力,使英国在水务完全市场化以后仍能保证较低的价格和投资回报率。根据英国水务办公室报告,在价格上限规制中,英国水务投资的税后资本回报率在1999年、2004―2005年、2005―2006年和2009―2010年年分别为5.2%、4.5%、5.1%和5.7%。通过价格的传递机制,保持较低的投资回报率有效降低了消费者支付负担。

根据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Defra,2004)关于家庭水费支出可承受能力研究(图2),1995―2003年间,英国水务支出负担占可支配收入超过3%限度的家庭数量比例从15%下降到9%,下降幅度达6个百分点;该报告还按五分组对英国2004―2010年的水务可承受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图3)。研究表明,英国对居民可承受能力采用的不是宏观平均的概念,而是微观可承受能力概念,政策倾向是使超负担支付的家庭比例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图2英国水费支出超过可支配收入3%的家庭比重(1995―2003)

资料来源:Defra(2004)

图3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水费支出负担的分布情况:按五分组划分

资料来源:Defra(2004)

3.联合国与OECD的居民水价研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高度重视居民用水与污水处理的可承受能力问题,明确将居民获得水和污水处理服务列为人类千年发展目标(UNDP,2006),提出水务服务的八项目标,并分别给出政府行动的理由与政府如何行动的建议。联合国认为获得水务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并建议各国政府应通过立法予以保证;同时,提出“生命线水费(Lifeline Tariffs)”概念,将水务费用占家庭收入3%设定为价格“天花板”,建议各国政府在水务服务中,通过交叉补贴、增加投资等确保没有人因贫困被排除在外。

近年来,OECD(2003)对部分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家的水费可承受能力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OECD国家的宏观水费负担在可支配收入或总支出的2%以内,其中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的负担比重在1%以下,8个国家在1.1%~1.7%之间,仅有波兰与匈牙利两个国家的水费负担超过了2%(表2);同时,还提供了美国、英国、意大利、丹麦、法国等九个国家的水费负担的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考虑收入分布以后,最低组负担与按平均负担计算的水费负担存在较大差异(表3)。此外,OECD(2003)还对当前国际水价制定方式进行了总结,表明全成本定价已成为国际趋势。

三、国外居民水价管制的经验分析及研究评价

关于供水与污水处理的综合水费的可承受能力标准,根据国外居民水价管制研究与实践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水价管制的核心实际上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约束条件下,对供水企业和居民用户利益的平衡,是对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平衡。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典型的公共部门和自然垄断部门,无论是为了保护居民利益,还是为了节约用水、保护环境,都必须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不能放任由市场来解决,而且行业属性决定了其不应纯粹追求高额的投资回报。

第二,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水价管制的专门机构,对水价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实施和透明管理。比如,在美国主要由联邦环境保护署负责,英国的水价规制机构则由环保局、水务办公室及饮用水水质监督等部门组成。

第三,多数国家在居民水价问题上均将居民的可承受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管制考量因素之一,并对宏观上的居民可承受能力与微观上的居民可承受能力进行了区分。在制定水价标准时,主要是指微观的可承受能力标准,而不是笼统的平均概念,通常将综合水费占家庭平均收入或支出的3%设定为家庭水价承受能力的上限标杆,认为超过这个限度,对家庭而言意味着水费是不可承受的负担。

国家与地区1年度1分位数或组数1水费负担测算(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最低组负担/%1最低组负担与平均负担的比值英格兰和威尔士11999―20001十分组13.75①13.1②墨西哥③120001十分组13.8413.0匈牙利119991十分组12.5311.4苏格兰11999―20001十分组12.24①12.1美国120001五分组10.6611.3 注:①假定最低收入组家庭的平均毛收入与平均净收入相等;②根据英国统计局提供的单独数据估计;③仅指供水数据;④收入在样本调查中假定与可支配收入相等;⑤假定最低收入组的总支出与净收入相等。

资料来源: OECD(2003)

第四,没有任何国家将居民水费占居民平均收入的3%或一个相近值,直接列为水价管制的价格标准,更没有国家将宏观上、平均的居民可承受能力的上限作为定价目标。虽然,美国采取了一个国家层次的宏观可承受能力上限标杆,但是并不是简单根据平均水费与平均收入或总支出来进行对比,而是采用了“中位数收入家庭水费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5%”作为宏观可承受能力的上限,反映了更多的收入分配信息。就宏观的平均而言,根据OECD、美国、英国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的宏观水费负担水平在1.5%以下,而美国的水费负担水平更是在1%以下。

第五,结合收入分布进行水费负担的收入分组研究是水费可承受能力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反映更多的、更客观的居民收入分配和实际消费信息,以便提高水价政策的可行性与公平性,并对水价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四、对中国居民水价管制的启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居民水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水价管制实践也还在不断探索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用水及污水处理一直当作典型的行政事业来办,关于水价的争论很少,但供水质量和效率不高,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供排水管道设施等老化改造和新增建设的压力巨大。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并进入操作阶段。由于社会资本必然追求资本回报,所以最终带来了水价上调与否的激烈争论。在这一背景下,必须积极推动水价改革,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国外在水价管制中重视居民可承受能力的经验做法,对我国居民水价政策制定有如下启示:

第一,要切实重视水价制定中的居民可承受能力问题。因为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西方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韩国以及北欧、东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居民用水定价中均将居民可承受能力作为重要权衡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居民水价制定中只有充分重视居民可承受能力,甚至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第二,由于水价涉及投资者和居民两方面的核心利益,因此,既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可承受能力,体现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民生要求和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目标要求;又要充分考虑社会资本的合理回报,保护投资者合理利益,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供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公共性,政府应当加大对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特别要重视居民用水的成本和价格的信息透明,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舆论的误解和居民的反对,最终通过建立健全居民水价定价和调整的系统长效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价规制促进和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要深入研究、科学制定居民水价的具体标准和确定方法。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必须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收入分布和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或可支配收入进行多分组划分,详细研究和掌握居民水费支出在居民收入或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对居民水费负担进行更客观的评估,并为制定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用水等相关补充性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王亦宁.2010.城市水务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水价分析[J].水利经济,28(2 ):3135.

张天柱,傅平,陈吉宁.2004.完全成本水价与水价改革[J].环境经济(9):1415.

周望军.2010.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物价(3):1923.

CBO. 2002. Future Investment in Drinking Water and Wastewater Infrastructure[R].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DEFRA. 2004. CrossGovernment Review of Water Affordability Report[R].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UK.

MARTIN F. 2006. Fair and affordable water,Report for UNISON[R]. Centre for Utility Consumer Law University of Leiceste.

NRWA. 2001. Affordability of Water Service,A White Paper of Rural Water Partnership Fund[R]. 2915 South 13th Street,Duncan,USA.

OECD. 2003. Social Issues in the Provision and Pricing of Water Services[R]. OECD,Paris.

OECD.200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Water:The Experience in OECD countries[R].

OFWAT. 2004. Future water and sewerage charges 200510,Final determinations,Periodic review 2004[R]. ISBN 1904655181.

PADDY H,FIONA S. 2005. Water Affordability under the Water Reform Proposals[R].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Queen’s University,Belfast,Bulletin No 9.

RUBIN S J. 1998. A Nationwide Look at the Affordability of Water Service,Proceedings of the 199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J]. Water Research,C(3):113129.

UNDP. 2006.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6―Beyond scarcity:Power,poverty and the global water crisis[R].

USEPA. 1997. Combined Sewer Overflows:Guidance for Financial Capability Assessment and Schedule Development[R]. Office of Water,Office of Wastewater Management,EPA 832B97004.

USEPA. 1998a. Full Cost Accounting in Action―Case Studies of Six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gencies[R].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f US EPA,EPA530R98018.

USEPA. 1998b. Variance Technology Findings for Contaminants Regulated Before 1996[R].

Chinese Residents’ Affordability and Water Pric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International Water Price RegulationZHU Caifei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Residents’ water price, including price on water supply and waster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n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has aroused great debat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y for water supply and water treatment is a typical public department and a natural monopoly department, as a result, water pricing should not be decided by the market but must be strictly managed by price regulation. In most concerned foreig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esidents’ affordability has gained widely attention in residents’ water price formulation, specific agencies for water price management are set up, suitable water price affordability criteria are determined by residents’ household median income, income grouping and so on to rationally manage residents’ water price, which obtains good result. In water price reform of Chinese residents,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Chinese residents’ affordability on water price, should also consider reasonable return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al investment in water supply and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should reasonably classify the residents according to resident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come gap, should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residents’ water expense burden and should realiz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bout the residents’ water cost and water 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