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4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产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产业前景

篇1

家电企业不同产品线产品应该整合吗?是不是所有家电产品线都适合整合?哪些家电产品适合整合、不同产品线产品整合与独立运营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实现多产品线产品的整合经营?这都是家电企业整合多产品线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一、家电企业不同产品线产品应该整合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用太多的文字就可说明问题,如果抛除企业自身的能力因素不考虑,答案是肯定的:应该整合。原因有两:其一,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产品线产品经营整合可形成采购的规模效应、加强采购专业能力,并在企业人力资源、财务、市场、物流、业务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并增强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中的侃价能力,强化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家电企业进行整合经营优势明显;其二,从家电企业整合经营的实践进行实证,LG的整合经营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且其整合经营能力,尢其是展示在竞争对手面前的整合营销能力,足以让国内的家电巨头们胆寒三分,如果说欧美、日本的家电企业依靠强大的品牌拉动力与国内家电品牌进行市场份额的话,后来居上的LG更多的是依靠空中的、地面的产品整合营销形成的强大的战斗力,给国内家电企业的市场前景带来一股寒(韩)流,因此,从家电企业合经营的实践的角度分析,家电企业整合经营其优势也是明显。而理论上的可行与实践结果的成功与否的差距在于企业整合多产品线经营的能力,具体到每个不同的企业,是否适合整合经营,可能更多的依赖于企业整合经营的能力。

二、所有家电企业产品线都适合整合吗?

家电产品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家电产品产品线很多,以海尔为例,就包括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冰柜、微波炉、吸尘器、电脑等十个产品线产品,LG,三星、松下等经过几十年多元化经营蜕变的家电航母更是如此。取于同一产品大类的不同家电产品线产品应该进行整合,但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同等程度的整合,也就是说不同的家电产品线产品适合整合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以下因素决定了家电企业不同产品线产品所需整合经营的程度。

1、不同产品生产经营的同质化程度。不同产品线企业经营工作的同质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不同产品线相同岗位的工作所需的对应于产品的专业技能就越少,一个人、一个部门在承担多个产品的相关职能时因产品不同产生的专业技能壁垒就会降低,胜任多个产品的经营职能也就成为了可能。在家电企业多产品线的经营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产品,也无论企业的家电产品线有多宽,我认为进行采购、人力资源系统、物流配送、财务等企业经营后勤支持系统以及企业品牌经营的整合都是可行的,因为这些工作所需技能的同质化程度都较高,能产生比较显著的整合效益。

2、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整合经营程度。合作伙伴的经营范围也是决定家电企业经营多产线产品是否需要整合、应整合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家电企业而言,上游企业主要是技术提供商、材料供应商,下游企业主要是分销商。材料供应商如果能同时供应多种家电产品生产所需的材料和零配件,企业通过整合采购部门可有效提高企业对供应商的侃价能力,降低原材料物流运输成本,并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分销商经营的产品线越宽,与企业提品数量重合度越高,企业整合经营的整合效应也越明显。一方面是增加企业对于家电分销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可灵活调度货款等资源,提高商家打款资金周转效率,防止单一产品经销中商家打款不及时导致产品货源的中断,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存货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的作用,此处,同一分销商经销多种家电产品,对企业企业市场活动、业务资源的整合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企业可以商场或较小的市场区域为单位进行市场活动或业务管理,减少市场人员和业务人员在不同地区间的频繁流动造成费用及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减少与商家间的协调成本和对接口。

3、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相似性。产品最终的买单者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能否从家电多产品线产品的整合经营中获得实惠和利益,是否有这种需求,也是决定多产品线产品是否适合整合经营或整合到什么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否有足够的重叠,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场所是否有一定的共性,消费者购买习惯的特点是否能有足够的整合效应的空间,品牌差异大小和消费者介入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某一类型产品的购买习惯, 针对消费者习惯性购买(品牌差异小消费者介入程度高)和多样化选择购买(品牌差异大消费者介入程度低)的产品整合经营的效果从销售提升的效果来分析可能就不会很理想,很多小家电产品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都很明显的具备这些行为特征。

4、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企业文化是否相近,企业文化是否能够有效融合在一些,也是决定多产品线企业是否适合整合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如同流淌在人体内的的血液,如同血型不合,就会产生排斥反应,增加企业内部矛盾的协调成本,使企业经营中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工作。对于家电企业而言,各产品线企业尽管都有一个大的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但由于产品线企业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法人,在产品经营中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家电企业还处于英雄造就历史的年代,家电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英雄人物的雄韬伟略,这导致是同一企业集团下的企业可能在企业文化上大相径庭,因为各产品企业本身打下了太多产品线英雄人物的烙印。

5、产品所属行业的差异。产品所属行业的不同,会导产品线经营很多方面的差异,辟如说,资金密集性行业、劳动力密集性行业、技术密集性行业和智力密集性,由物他们在员工素质、采购专业水平、分销模式等方面后有较大的不同,这导致属于不同行业产品本身所适用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就是不一致的,而这一种不一致是合理的必须的,而且,不同特点的行业经营的重心不同,资金密集性行业必须在资金数量和使用效率上获取优势,劳动力密集性行业要求企业在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力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技术密集性行业和智力密集性行业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备优势。举个例子,海尔风采印刷公司属于资金密集性行业、海尔药业属于技术密集性行业、海尔彩电属于劳动力密集性产业,三者就不适合整合。

6、产品发展战略的一致性。波特说,企业有三种可行的发展战略选择: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集战略。不同产品线的产品要有效整合经营,各产品必须保持发展战略的致性,要么整合的产品全采用的是全面成本领先战略,要么全采用差异化战略或聚集战略,不能部分产品采用差异化战略,部分产品采用全面成本领先战略或聚集战略,否则,会让企业中所有人员在整合经营过程中思路混乱,无所适从,并导致不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定位的模糊。三星电子与三星奥克斯在经营上分而治之,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7、产品所处生命周期。按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划分方式,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企业内部而言,不同产品也有自已的生命周期,有些产品生产和市场投入时间较少,在市场上是强势产品,处于成长或是成熟的市场阶段,而有些产品生产和市场投入时间较短或经营不当,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企业而言就属于投入期或衰退期的产品。处于不同市场阶段的产品进行整合经营是存在较大弊端的,其一,不同市场阶段的产品市场运作思路是不一样的,而整合经营后的一套人马要同时熟练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市场运作思路难度是较大的;其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投入期投入费用高而产出比例低,衰退期的产品投入低回报高(相当于投入期的产品),而以具有法人资格分公司为营销实体的企业架构决定了分公司经营目标的短期性,这使得分公司会在整合经营过程中集中资源发展处于成熟期、成长期甚至是衰退期市场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产品。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以及产品投入产出比的不同,会造成不同产品在整合经营过程中形成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汰效应,而不会出现整合经营后想象中的百舸争流的局面,从而破坏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8、产品分销模式的一致性。产品营销模式有多种模式可选择,有直销、、分销等都是产品分销常见的模式。需进行整合经营的产品,在营销模式上必须保持一致性,因为直销、、分销等营销模式企业承担的营销职能大小和针对对象的侧重点是一不样的,直销主要侧重于直接消费者,侧重于商,而分销侧重于经销商和消费者。多产品线企业经营中,只有在营销职能相同或是相近,营销对象相同或是相近时,整合营销才有用武之地。

9、多产品线的宽度。同一企业,多产品线的宽度也是决定部分产品是否适合整合经营或是整合经营程度的一个维度。在其在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但多产品线产品整合经营的数量超出了一个合理的范围,该产品也不适合整合经营或进行太深层次的整合经营,因为负责整合经营的的人员,尤其是管理决策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会随着产品线的增加曾几何级数增加,产品线过宽的整合经营会使整合边际效应从一开始的递增逐渐过渡到递减,在这方面,海尔可能吃够了苦头。

三、哪些家电产品适合整合经营,不同产品线产品整合经营与独立经营的界限在哪里? 经过对前面两个个问题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同一企业多产品线产品适合整合经营,但并不是都同等程度的适合整合经营,也就是说,对家电企业而言,尤其是产品线较多的家电企业而言,不同产品线之间的整合经营应有“等差”,不能一视同仁的无差别的进行整合经营,具体而言,我认为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的整合经营。

第一层次:企业经营辅活动的整合。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辅的经营活动和基本性的经营活动。企业辅的经营活动包括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仓储物流、技术开发等,除技术开发因其专业性较强外,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仓储物流都可进行整合经营,企业可成立与产品线生产单位并列的组织构架,分别设置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仓储物流等职能性工作(组织结构图)。这种层次的经营整合相以对来说受到产品线专业性程度的约束性较小,而且这种层次的经营整合比较松散,各个产品线是企业经营中的实体,撑握着产品经营的实权,而集团公司更多职能体现在战略规划或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仓储、技术开发等企业经营辅活动上,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经营职能更多的是一种咨询者、指导者和检查者的角色,对各产品线企业的经营活动整合或干预的力度十分有限。因此,此类整合可整合的产品线范围比较广,就家电企业而言,所有家电企业产品线产品都可纳入此范围的整合。

第二层次:企业产品线所有经营活动的整合经营。即从企业的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研发、物流配送实行全方位的整合经营。在这种整合经营模式下,企业集团各职能部门撑握了企业经营的实权,其所属的产品线企业仅仅是产品生产厂,承担着产品的生产职能,而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配送、技术研发等企业经营权力都被相应的职能部门所撑控,集团公司以公司经营职能进行下属子公司或事业部的划分,而不是按传统的按产品线进行子公司或事业部的划分,由于财务、营销、物流等职能部门。按此种模式进行不整合经营的家电产品要求产品线的产品有相同的经营模式和分销模式。在中国的家电企业中,海尔正进行此模式下整合经营的探索。

第三层次:产品线大类的整合经营。该种整合经营模式结合了第一层面整合经营和第二层面整合经营两者的特点,它按照各家电产品所属的产品大类及经营模式、营销模式、渠道体系的近似程度,将所有家电产品分成几个大的事业部。如白电事业部,黑电事业部,大家电事业部、小家电事业部等。各家电事业部之间独立经营或在第一层面的整合经营范围内(企业辅经营活动)进行整合经营,事业部内部则按整合经营第二层面的组织架构进行整合经营。

四、如何进行家电多产品线企业的整合经营?

企业的变革根据变革力度大小及引发的变量多寡可分为工作改善、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及企业重组等几个阶段,企业从以各产品线独自经营走向整合经营,是一种企业从里里外外进行大手术的企业重组性变革,企业必须完成一次从头到脚的系统性变革,对单一产品经营到成功的多产品整合经营,以下工作是必须的:

1、转变思路。管理问题首先是战略问题,战略问题首先是思路问题,思路决定出路。因此,多产品的整合经营,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在思路上理清整合经营的利弊,认识整合经营的合理性和必须性,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对整合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和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变革最后不能成功,最大的搅局者就是企业经营者自己,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决策层不同领导对变革的认识不尽相同,企业在变革还没开始前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成本进行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二是变革打破即得利益者的利益,即得利益者故意搅局,祸起萧墙;三是决策者对变革的成本及困难认识不足,中途信心动摇,导致半途而废。因此,对多产品性产品整合经营而言,企业决策层经营思路上的转变与否是企业整合经营变革成功与否的首要决定因素。

2、人力资源储备。企业的变革离不开人,成功的企业重组变革,必须具备充足外部人力资源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储备。外部人力资源即企业外脑,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变革,实际上是企业经营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外一种平衡状态的转变,需要经历从冰冻到解冻再冰冻的过程,优秀的外脑资源能提供变革的理论支持、明确变革的方向、提供其它企业整合经营的前车之鉴、明确变革中可能出现的更多变量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施实这种企业变革所需经营平衡状态的转变,防止变革中企业决策层闭门造车理不顺变革中的轻重缓急、摸着石子过河耽误变革的时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变革所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整合变革能有效得到贯彻执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企业变革,首先是企业内部人思想上的变革,但在所有影响企业变革成败的变量中,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的,因此,真正的企业变革都是企业人革的代名词,不换思路就换脑袋,否则,这种变革就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变革,注定会失败。因此,在家电企业整合经营变革中,人员的调换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决定变革的执行和落实的变革中的中坚力量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因此,家电企业在决定整合经营前,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工作,一方面增加现有中高层人员的危急感,减少他们对企业变革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在撤换不符合变革要求的人员时,随时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保证企业经营变革的顺利进行。

3、组织架构、岗位及岗位职责系统性的重新设计。任何企业变革都会在企业内部产生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岗位及岗位职责的优化设计是企业权力资源朝有利变革进行分配、保证整个企业整合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家电企业整合经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要求家电在整合经营变革前,事先必须先设计好一整套从企业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在内的权力重新分配系统,且在设计这个权力分配系统时,必须达到以下目的:1、权力分配最优化,将权力分配至能创造最大效益的部门或岗位,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2、企业中所有的工作都得到了有效的覆盖,都有专门的人负责;3、所有工作都只有唯一的一个岗位责任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不会相互重叠;4、在组织结构、岗位及岗位职责的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不同部门、岗位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间形成“生态平衡”形成制衡关系,防止权力失衡而滋生腐败,加大监管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运行效率现象的产生;5、以岗定人的刚性原则,除企业最高决策层外,其它岗位人员一定要坚持此原则,在企业内部形成标准化的运营模式,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权力分配的混乱及权力分配、组织授权的不可控性;6、开放性的原则,各项工作责任应被划分成若干可组合的单元,以保证在具体的整合经营中可根据经营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保证整个权力体系调整的灵活度。在整个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遵从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考虑战略目标及变革实施的可操作性,先设计组织结构顶层的部门及部门职责,再不断加入新的变量,在顶层组织结构下不断向下不断延伸,直至企业经营最边缘的角落。

4、流程设计。组织结构、岗位及岗位职责的作用在于分配企业的权力资源,明确不同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流程的作用在于将这种静态的、被分割成若干小单元的权力、责任单元串起来,形象一个完整的作业流、工作流,其作用就如同导电体中的电流,使原本无序的分子形成电流从而产生力量。如果在小企业中,一眼望过去就可以看见工作的全过程,这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工作流程也许是没大有必要的,但在家电企业整合经营中,增加一个产品线对企业经营而言可能就相当于在原有变量基础上增加了一倍,企业经营更加是千头万绪,只有描绘出一张张类似于电路图的企业内部横向流程图,结合组织结构、岗位及岗位设计中形成的垂直的权力分配体系,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类似于矩阵式的运行模式,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要求流程的上游与流程的下游环节间要形成一定的权力势差,即流程的下游环节对上游环节所完成工作部分拥有直接考核权,以保证工作流在各个流程环节能在“势差”的作用下协调一致的自动运行。

5、管理制度。多产品整合营销是一个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组织系统,组织内部横向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整合)和纵向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组织架构下形成的组织正式的权力体系)都相当重要,企业组织架构、岗位及岗位职责的设计,企业内部流程式的设计,将企业所需进行的经营性活动进行了非常明细的细分,并有机的联系起来,但仅有这些是不行的,任何一台机器的运转离不开“力”的作用,以利益诱导为目的企业激励制度产生企业组织运行的内力;以监督控制为目的企业约束制度产生组织运行的定向力,保证企业按既定方向运行而不出轨;管理制度体现的管理理念,折射出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向心力,聚合力。作为处在较成熟行业的家电企业,已经先后经历了质量管理阶段、精细管理阶段和流程再造等几个重要的管理变革历程,每个产品线可能都拥有上百万字的管理文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家电企业进行整合经营时不会遇到管理制度上的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国企业习惯于囫囵吞枣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如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再造等管理项目的实施等,重形式的意义大于重实际效果的作用,很多的优秀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的企业中没有吃透,往往是一知半解,概念混淆而界定不清,学到的只是一招半式,不精、不透;2、“制度第一”管理思想在中国缺乏成长的土壤,很多企业成捆成册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人员面前,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部分特权人员面前无能为力,这种现象就如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宣扬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情况一样,尽管每一个皇帝都会在口头上这么宣扬,但真正能以身作则没有几个。当企业制度与企业部分人的管理习惯发生冲突时,落败的往往是制度。而企业是“人治”还是制度化的“法制”,是一企业能否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3、中国家电企业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不同产品线的管理制度,不同地域内的同一企业的管理制度呈现多元化特征,曾经有位学者形象的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企业如同中餐馆,兴旺成败依赖于“大厨”的水平高低,而西方的企业如同“麦当劳”“肯德基”,成败依赖于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中餐馆的大厨不能被复制,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可以不断复制,因此中餐馆扩张速度很慢,而“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在短期内遍地开花。中国家电企业整合经营的成功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是必须的。

篇2

关键词:微电影;文化产业;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5-02

最初DV影像的产生让影迷们为之兴奋,觉得大众电影的年代已到,出现不少的视频影像成品。时代更替,纵观数字影像视频发展的十余载,相较而言DV影像仍无法建立起整体一致的艺术形式及迈进产业文化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并非技术的低要求,更多的是视频影像显得随心所欲,使探讨与研究不再严谨。[1]随着人们对技术的了解,想要取得影像已不再是件困难的事,可视频影像并非如此。还需从创意、态度及流程上,做到独特、谨慎及细致,才能突出微电影所代表的含义。[2]同时,它还拥有着如下的特性:代表草根们平民式的大众文化底蕴;具有着简明扼要的快餐式特点;制作拍摄成本低;彰显人间百态及积极乐观的主题;以创新有别于电影运营方式;由“微”这种新兴媒介的传媒特色、突出快餐式草根文化特质、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营特点,如此共同彰显出微电影最为本源的所在――电影之美。

微电影之所以被叫作电影,势必有着电影的雏形所在,对剧情而言,它可以是庄严的、欢快的、哀伤的、有趣的;对技术而言,它能是合成的、实拍的、动画的;对类型而言,它还能是系列的、故事的、纪录的、幽默的;诸如此类,微电影在选材上抛开思想,掌握所具有的属性,结合进地域、旅游、企业及休闲文化,同新兴媒介的传媒特色融合于一体,在产业化运作上有着更广的发展空间。电影艺术是产品特色及艺术属性结合的产物,具有着产业文化的性质,微电影要想成功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那么人的参与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微电影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电影的人才培养

培养微电影从业人才的方式,应立足于高校教育,依照其自身的特质构建而来,电影需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培养人才更是如此。[3]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遇及提供与之较广的平台,是作为培养其专业人才的支点。培养微电影从业人才需依照行业准则及学科建设,并理论联系实践。在人才选择上应侧重于扶持学校,强调实践能力,对主要创作人才(剧作、导演)的栽培,可选品学兼优的个人进行,而技术型(后期剪辑、制作等)人才的栽培则可由表现一般者进行,两项互相依托,并不时地将微电影融入普及性教学中,由此增加人才培养数,可为团队日后多元化的塑造,储备更多可塑型人才。

创作力作为任何艺术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与市场相交集的艺术形式,原创度多少取决于团队里人才的多少,而微电影也一样。人才与产品不同,需要栽培却又无法完全栽培,尤其是创作性人才,他们在思想、思维、能力上应有自由性、独创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而在本质、成长、过程上进行栽培、保护及扶持正是微电影从业人才的层级特征。[4]从两方面可构建起微电影从业人才的培养战略系统,即严谨地以高等教育为中心,成立起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开放地以微电影市场为中心,成立起以团队及作品为重点的市场协作模型。如上两方面需要互相依存,需要创作与实践相组合。

同其他影视艺术类似,微电影团队的成立也需有不同人才(剧作、导演、表演、摄像、录音、后期及美术等)互相合作。优秀团队的组成取决于团队里的个人能力,而培养这些各显神通、各具才华的人才正是成立团队培养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艺术人才有着较强个性,而合作精神是团队组成的根本,正所谓打造团队,就需互相协作不但相互包容且需有培养机制指引,相互得到认同且无私投入作品创作,唯有这般坚韧的协作精神,才能最终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微电影。[5]“微电影室”的成立正可如实地实现此目标,它的重点内容在于创作项目,谨慎的专业环境加上自由的工作状态,把学校里的课程同市场上的需求互相衔接,不但有专门的培养人才体系,且团队塑造孵化水平专业,并兼有开发原创作品的能力,突出微电影室发展模型的独特性与整体性。

二、微电影的市场前景与产业构建

(一)微电影产业前景

依有关报告统计,网络视频有4000多万用户在使用,且这些用户并不观看传统电视节目,而3G手机的出现,使得同时使用的用户数呈直线上涨趋势,而这些消费群正搭建起电影产业的根本。[6]微电影正合适于借助这些新兴媒介播放其作品。产品形态流行、播放平善,作为产业化运营来说,塑造与组合此衔接正是最好的时机,在过往不同的传播形式(口语、文字、图形及新媒介)的时代里,微时代的出现正可达到人们的预期值,满足人们对视频制作的快速便捷之要求。正如动画及文化产业在十年前的互动一般,微电影有着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势必会引人注目,纵使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播途径与日俱增,但研究微电影的产业道路,更需谨慎地从其自身形态入手。

从视频角度来说,不论微电影在制作还是上,它都覆盖除影院外的全部传播途径,随着高清电视设施及3G手机技术的普遍,播放平台的宽广正是产业发展的奠基。除此之外,微电影还有着主题鲜明、精练便捷、情节简单及有助于体现植入广告等优点,能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7]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有下面的概括:服务及文化产品依据工业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加工、再加工、保存及安排活动。以工业标准式的加工、流转、安排及消费视角对文化产品进行划分。

(二)微电影产业构建

建立产业模型最先瞄准的,必然是微电影重点面对的新型媒介平台,如今最为流行及普遍的传播渠道即网络与手机,而微电影若想成为此平台所播放的作品,则必须转变成产品,主题鲜明及系列式是微电影的主要选材,譬如从公司或产品角度出发对其创作。或是打造出产品的规模化,将拍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内成为系列剧。[8][9]除此之外,产业模型还需关注现有的行业划分,若微电影脱节于商业因素,则无法顺利地完成产业化运作,因其是影像产品,注定同市场空间归属的行业及行业本身有着紧密联系。

构建产业模型需要依靠制作团队,与电影相反,微电影采取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运作方式,成本不高能让其自由选择,且更为明确地定位消费群及体现时尚主题,作为文化产业打造出的产品,其优势在于创意,也是如此才能带动创作团队向更高水平迈进。例如山东省宣传部向大学生所提倡的成立创作微电影室,立即得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热烈反响,他们最先打造出创作微电影团队的新想法,并带头且委托山东影协将高校创作微电影的团队同企业结合,企业先扶助支持工作室的成立,工作室再运用专门教学方法延伸出培养创作微电影的群体,由此构成良性循环的创作微电影模型,这些群体也将构成某地域或某新型媒介平台提供最重要内容的群体。[10]从长远来说,此模型能迅速便捷及卓有成效地,把微电影团体创作出的作品同媒介平台(电视、电影、手机及网络等)有机结合并形成产业链,且延伸出职业团队,搭建起完善的产业格局,省却不少探索的步骤,在全国微电影中形成富有竞争性的中心市场,并拥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三、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便利的观赏模式、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随处可见的视频都为未来微电影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前景。微电影依托数字技术在影视上的应用,普通百姓要想圆自身的电影梦,只需自学便能掌握其制作方式。评判微电影的成功与否,最主要在于其作品是否有艺术性且商业价值的体现,同样地,电影也是如此,如今人们更多地需要以包容及鼓励的姿态来对待微电影。微电影的未来要想发展与茁壮成长,还需人们共同关注及参与。

参考文献:

[1]阮南燕.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J].浙江学刊,2012,(5):115-120.

[2]微电影:产业生态引发教育变革――微电影产业趋势日渐显现[J].中国传媒科技,2012,(5):22-23.

[3]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75-77.

[4]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31-38.

[5]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4(3):103-108.

[6]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5):77-81.

[7]于燕枝.微电影:媒介融合的新作[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5):75-76.

[8]周凯.微电影的发展特征诠释及前景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12,(5):138-140.

篇3

关键词: 歌舞片 宁夏 电影产业 类型化

我国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历经十年奠定基础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而在同期,国家也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并将其上升到战略产业的地位,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P3由此可见,在西部发展文化产业,尤其发展飞速上升的电影产业,对于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宁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省区和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歌舞资源,特别是富于伊斯兰特色和回族风情的歌舞尤为引人注目。在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背景下,如何使宁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歌舞与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结合起来,为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改造和调整提供一条出路,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电影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相对正在下滑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实体经济,往往具有逆势上扬的反向调节功能,这是许多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尤其是在强调人才和创意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传统产业利润降低的困境,文化产业具有的调整消费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愈加明显。陈少峰先生指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成为龙头性驱动性的产业,其他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文化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而且要推动其他产业发展。”[2]P10正是基于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所以自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的繁荣,也意味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抬升和构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保持民族文化的防线。

电影作为第八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作为产业存在,是文化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以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在国际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和重要支配地位的第一文化产业便是电影。美国电影产业所创造产值的利润率,已经超越了汽车制造、航空等产业。而美国电影产业不仅在本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会在不知不觉间侵入他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和经济结构当中。早在1991年,美国电影就占据了英国电影市场份额的93%,而在以保护文化闻名的法国,其在电影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也高达58%。[3]P222而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中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电影及其相关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1]P5-6不仅将电影产业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而且着重指出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强调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1]P7可见,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不仅对产值日益增加的电影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电影产业抱以期望。

二、类型片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是什么呢?以机遇与挑战并存来概括并不过分。比较令人担忧的是,票房逐年激增的背后,是国产电影市场的虚空与畸形的繁荣,是本土电影生产能力的滞后。

从1994年开始采取分账的方式引入最新的国外大片(主要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到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产业化,其间历经八年的时间。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全球人口最多的电影市场,美国好莱坞不惜在发行上放弃高额的利润。客观地说,这些好莱坞大片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片源,提升了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与市场化。但无可回避的是,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又是美国电影工业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渗透。美国好莱坞看似吃亏的举动,为美国电影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并培育起与美国文化接近的观众的口味,“饱受外国电影预先感染和引导的观众,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那些‘先入为主’或习以为常的外国电影规范和尺度去回头要求中国电影,从而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电影的拒绝或接受意向”。[4]P9

美国好莱坞的这一举动在最近几年的效果已经充分显露出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票房总额中占据半壁江山就很能说明问题。以2010年的票房为例,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了101.72亿元,而国产影片的票房总额是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6%。在该年名列票房前十位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就有五部之多,即《阿凡达》、《盗梦空间》、《爱丽丝梦游仙境》、《敢死队》、《哈利・波特7》,仅这五部影片的票房就几近25亿。[5]P11―12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市场正呈现“掠夺式”繁荣和并不乐观的电影消费结构。因此,要避免赔本赚吆喝,避免中国电影市场掠夺式的开发,避免为美国电影培养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和受众群体,但本国的电影产业却得不到同步发展,就不能不研究如何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走向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研究如何使中国电影产业走向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问题。

国外学界对于类型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其主要观点是把电影制作假定为一种商业艺术,并认为它的创造者依赖经过检验的程式去经济化和制度化电影的制作。中国电影刚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还缺乏像美国好莱坞那样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和营销的模式,同时绝大部分中国电影企业都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的弊端,也缺乏对潜在市场和观众消费心理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电影从业者已经意识到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投资和发展类型片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类型化策略不仅在国产电影占领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是实现电影强国目标下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P4不仅如此,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还指出:“目前我国电影尚未满足观众的需求,类型还比较单一,制作还相当落后,相对于美国电影来讲还有巨大的差距,不过我相信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比如我们迅速就成为了电视剧第一大国,很快也会成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多,市场最繁荣的国家,因为我们人多,拥有最为广阔的市场前景。”[7]P2可见,在电影研究者认识到类型片对中国电影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中国电影的生产者与营销者也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三、歌舞片与宁夏电影产业的发展

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电影产业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点,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类型化影片是电影从业者所瞄准的方向。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片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片型和稳定的流水线生产。而在中国,类型片的种类既不丰富,同时又没有形成针对不同欣赏趣味和年龄层次的观众进行类型片生产的模式。而中国电影产业要构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借鉴好莱坞类型片成熟的经验,而且要培养中国观众欣赏国产类型片的习惯。因此,研究和生产符合中国观众审美心理、具有中国传统和文化特色的类型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古装片与武侠片固然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片型,但是具有雄厚观众基础的歌舞片也应当受到中国电影人的重视。自从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的歌舞片《爵士歌手》(Jazz Singer)在美国好莱坞诞生以后,歌舞片就作为一种经典片型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仅形成了稳定的创作模式和流水线化的生产,而且以其载歌载舞的形式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歌舞片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电影人曾经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经验,推出过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渔光曲》、《马路天使》、《夜半歌声》、《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等歌舞片,并得到了众多电影观众的喜爱。可见,歌舞片作为曾经繁荣的片型,在中国电影中拥有雄厚的观众基础,具备成功和量产的可能性。

歌舞片这种在国外已经业已成熟的电影类,在日渐繁荣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却是薄弱的一环。可歌舞片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薄弱处境,却可以成为宁夏电影产业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推动宁夏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因为,在欧美、印度等电影产业中已经发展成熟的歌舞片,其资金投入可大可小,其制作流程相对简单方便,演员不需要顶级的商业片明星,但因歌舞片先天具有穿透国界和文化的特性,它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所认同。其类型特点在被掌握以后,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导演手中被娴熟地运用和复制。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特色鲜明的舞蹈和音乐,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元素是中国歌舞片取之不尽的素材。但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一个以民族音乐和舞蹈为基础的歌舞片的生产基地。宁夏地处西北,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又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面看来,宁夏除了传统的灌溉农业、畜牧业和煤化工,并没有发展其他工业的有利条件。同时相对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虽然宁夏具有大漠长河的独特风光,拥有镇北堡影视城,《大话西游》、《画皮》、《刺陵》等影片也都在宁夏取景拍摄,但未能从根本上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中的某些复杂的类型片,似乎也没有特别的优势。规模大的复合类型片,如战争爱情片、动作剧情片、灾难片都需要高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手段,显然不适合宁夏电影产业的现实和基础。

但宁夏是西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花儿”之乡,具有鲜明而富于伊斯兰风情的回族歌舞,“穆斯林诵经时所唱音调除学习和继承了中亚西亚伊斯兰音调的传统外,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俗及教派特点有所发展和创造”,“回族在宗教礼仪中的音乐舞蹈,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传统,又颇具中国特色。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伊斯兰国家歌舞文化的根本所在”。[8]P31同时宁夏又邻近歌舞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如果以宁夏为中心,辐射西北等民族歌舞资源丰富的省区,将这些资源合理地运用到宁夏电影产业中,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丰厚的效益,有可能形成歌舞片这一类型片的基地。我国著名编剧王兴东指出:“我建议宁夏的电影发展,要根据宁夏特有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有关回族的故事。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连带出了相关电影、游戏、歌曲杂志等产业发展,也使得广东影视制作打了一个大胜仗。宁夏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形成‘电影+电视’‘歌曲+游戏’的组合发展模式,打造宁夏文化品牌,叫响全国的电影市场。”[9]P2避开弱项,重点推出优势,一些有远见的电影从业者无疑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宁夏作为西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小省区,具有生产歌舞片和建设歌舞片基地的条件和优势。作为历史上西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和全国回族最为聚集的自治区,宁夏拥有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歌舞片,不失为一条富于前景的道路。如果这些资源被合理地运用到宁夏电影产业中,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值得期待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文化产业振兴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3][美]大卫・赫斯蒙德夫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一川.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9).

[5]中国电影家协会.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6]张煜.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策略[J].当代电影,2011,(9).

[7]张小争.电影娱乐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8]《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宁夏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篇4

300亿的巨额投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影视基地,集影视制作、会展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的特大型影视产业园区――青岛东方影都于9月22日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变成了一场国内外大腕的盛会。美国奥斯卡学院、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索尼影业、华纳兄弟、环球影业、派拉蒙、狮门影业、韦恩斯坦影业、世界四大艺人经纪公司以及中国电影家协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巨头悉数到场。此外,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约翰·特拉沃尔塔、凯瑟琳·泽塔·琼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李连杰、梁朝伟、甄子丹、赵薇、黄晓明、徐铮等一连串闪亮的名字也位列其中,整个启动仪式一片星光熠熠。

青岛东方影都除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外,为了最大发挥产业园的综合优势,美国奥斯卡学院、CAA、WME、UTA、ICM世界四大艺人经纪公司,中国电影家协会已与万达签订协议,将共同支持万达集团,于2016年开始,每年9月举办青岛国际电影节,目前国际电影节正在国家有关部门报批手续。电影节期间,将设奥斯卡日,由奥斯卡学院举办系列主题活动。除此以外,奥斯卡学院还将与万达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同时,世界四大艺人经纪公司承诺:每年将邀请30位国际一线巨星和导演参加青岛国际电影节。这是86年来奥斯卡学院首度走出美国,支持其他组织举办电影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由于集合了众多世界顶级资源,万达有信心、有能力,力争3至5年将青岛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世界排名前例的国际电影节,改变中国没有电影文化世界品牌的局面。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那么电影节则是一个国家电影的“门脸儿”。就目前国内已有的电影节,无论在影响力与关注度上都无法无法与国际知名电影节媲美。本次与有着成熟运作方式与经验的奥斯卡学院合作,肯定能给传统的中国电影评奖活动,带来新鲜方式,再加上万达纯民营的超脱身份,可以预期未来的青岛国际电影节会有些不一样。至少从启动仪式的阵仗来看,很有可能起点较高、星光亮、巨头多。最起码能够保证参展的片子不会太水吧。

青岛东方影都位于青岛市区西部,项目占地3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包括影视产业园、电影博物馆、影视名人蜡像馆、影视会展中心、汽车极限秀、万达文化旅游城、度假酒店群、游艇俱乐部、滨海酒吧街、国际医院等多个项目,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特大型影视产业园区,计划2016年6月项目一期开业,2017年6月影视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开业。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外景区设计有欧陆风情、明清古都、阿拉伯世界等多个外景地;制作区有20个摄影棚,有世界最大的1万平方米摄影棚、世界唯一的固定水下摄影棚。制作区还有世界一流的音效、混录、动漫设施和服装、道具、器材加工厂及IMAX全球研发中心。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电影博物馆和影视名人蜡像馆。

篇5

.微电影创作能够促进地方传统媒体摆脱对单纯广告经营的依赖,在互联网时代向360度全媒体转型升级。近年来,由于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消费习惯的巨大转变,企业商家对产品的营销推介方式和渠道也随之变化,更多的广告预算分流给了新媒体。这让深度依赖广告经营的传统媒体们陷入发展困境,尝试突围的传统媒体纷纷试水与新媒体结合,力争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兼具新媒体特性和广告气质的微电影自然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必争之地。目前,微电影产业有三种盈利模式:

⑴版权开发:随着渠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将更加广阔。

⑵广告植入: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植入软广告的宠儿。

⑶客户定制: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仅为二三十万元。这也是目前微电影盈利的主要模式。

二、地市级电视媒体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可行性

2014年初,鞍山广播电视台根据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创作了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为某地产项目制作的一部长度为5分钟的微电影,从前期创意征集、剧本创作、演员选拔、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共用时20天左右,客户提供经费12万,制作成本6万元左右,播出费用另计,利润比较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微电影市场需求很大,而在二三线城市,微电影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产业发展格局不明晰,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为了促进微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兼具主流文化传递成功经验和品牌商业运作能力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该担负起本地微电影创作领域龙头牵动企业的大任。

1.地市级电视媒体植根本土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本地化。毋庸讳言,只要资金足够充裕,我们可以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创作微电影,但那又与我们所在的城市关联程度有多大呢?地市级电视媒体深度了解本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具有真切情感;拥有公共关系资源,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微电影产业链主要产业部分留在本地,以促进本地微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本地的影视制作权威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运作,就是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电影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作品,因此,启用拥有视频制作行业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进入该领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地市级电视媒体拥有专业导演、编剧、摄影师、灯光师、后期剪辑师等专业人才和制作技术,拥有营销推广团队和平台,拥有本地知名主持人,能够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优秀的微电影制作团队。

3.地市级电视台具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

篇6

【关键词】电影产业;运行模式;华谊兄弟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9-01

影视产业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电影产业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模式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的前景广阔,而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众多影视公司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借鉴国外好莱坞等著名的影视产业的运行模式,推进自身的运行与发展。本文主要以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为例,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强化资本重组

为强化电影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电影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准入门槛、电影立项、投资管理等方面的革新极大地解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生产力,据非官方信息表明2015年我国将逐渐完善电影产业政策,从金融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在税收方面也会酌情降低影视企业的税负,如扩大免征范围或延长免征期限等。

以“华谊兄弟”为例,随着影视领域发展竞争的激烈化,其旗下的发行公司开始与国营发行公司进行合作,民营电影产业与国营发行公司的大力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其资本的重组,促使企业在资源互补的前提下推动其影视作品的快速出台,西影华谊的成立及《卡拉是条狗》、《手机》等优秀电影作品的投资、拍摄及上映便是资本重组方面最好的实例。随着国家对电影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相关影视公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充足的投资资金,这对于实现资金重组、推进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二、电影产品商业化发展

从本质上说电影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文化内涵、影片的主旨、主要演员等均是影响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因而在电影产品的商业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的前提下,我国各影视投资公司正紧抓这个契机,采取各种形式推动电影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以贺岁片为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电影院去观看贺岁电影,因而贺岁电影多以喜剧为主,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升影片的总体票房。自2005年以来中国贺岁片的票房成功破亿,而近年来更是突破了10亿大关。据不完全统计,贺岁片的总利润占据了全国电影产业年利润的25%,所以商业化的电影产品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以好莱坞为例,好莱坞电影产业运行模式的商品化是其运行的主要方式,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电影中明星所穿着的时装、佩戴的手表及珠宝等饰物、驾驶的汽车等均成为一种电影衍生出来的重要商品,另外由电影改编的游戏、图书、玩具等也成为重要的商品,变形金刚等玩具的全球热卖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未来我国电影产业也应加大对衍生商业产品的关注力度,从而提升产业的商业利润。

三、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加强与国际影视公司的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早在2000年,“华谊兄弟”便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电影《大腕》便是二者成功合作的标志。中国电影产业与国际大牌影视公司的合作可以具体分为资金、项目、市场开发、市场宣传、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合作,目前虽然中国电影产业与国际影视公司的合作还较为单一,但随着彼此之间默契程度的加强,相信未来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范围可以拓宽到方方面面,这对我国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文化差异、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加强与国际大牌影视公司的合作,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以“华谊兄弟”投资、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为例,其中约翰神父的扮演者是国际著名的影视演员克里斯蒂娜・贝尔,中国电影世界著名影星的出现也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电影产业人力资源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保证电影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一部电影产品需要在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等的默契配合下完成,所以我国电影产业逐渐加强了人力资源的体系化发展,从而为一部优秀电影的完成提供了条件。例如,“华谊兄弟”便成功签约了冯小刚、张纪中等著名的导演,从而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结语

电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兴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以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例,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其中正确的观点能够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篇7

一、电影批评的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创作繁荣,电影批评也非常活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支配了电影创作的走向。不过从那以后,电影批评逐渐丧失了“表演”的舞台,电影批评自身的新陈代谢也似乎出了问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批评陷入了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一方面,电影批评呈现出了“理论化”的趋势。电影批评开始了由本体批评向文化学研究的转轨,批评家借助西方种种批评的“新方法”如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等来强化自己的“话语权威”,刻意追求理论辞藻的花样翻新,不仅一般读者消化不了,就是专业批评家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把批评变成了批评家自己的“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另一方面,在商业大背景下,一些批评也不可避免地被潜在的商业利益所左右,不经意之间就失去了批判的独立立场以及建立在独立立场基础上的理性判断和客观评价。批评不仅没有有效地引导观众的鉴赏和消费,相反对观众产生了误导,从而也失去了观众的信任,失去了自己的公信力。反思批评自身,对于批评自身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要的。毕竟,电影批评绝不仅仅是批评别人,更应该反省自己。

二、电影批评的“大众”立场

可喜的是,近两年电影批评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批评的立场问题,也就是电影批评从精英文化立场向大众文化立场的转变问题。谈到立场问题,或许有人联想到政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所谓的立场问题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学意义上的。

事实上,电影批评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大众的冷落,首先在于电影批评的立场发生了问题。电影评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张扬着评论者个人主观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但它在本质意义上是“形而下”的产物,最终是要面向最普通的读者的。因此,对于一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反响,是否受观众的欢迎,是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都是一种精英文化,而我们的电影批评家也患上了这种书斋情结或者士大夫情结,最终把本应该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电影批评做成了“沙龙文化”。他们端坐于庙堂之上,居高临下,坐而论道,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批评、批评家的“高雅”。他们甚至不希冀自己的评论能被大多数人理解、认可,因为他们所真正在意的不是“他者”,而永远是“自我”。问题在于,冷落、甚至蔑视大众的电影批评,最终必然被大众所冷落和蔑视。

出于和源于电影批评的精英文化立场,一些批评家关注的重点永远只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那几部电影。而且,为了显示批评的“深度”,不惜大量使用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运用、使用新名词、新概念的“竞赛”。其结果是,尽管批评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尽的、甚至是过度的阐释,但普通的读者和观众还是不买账。而对于那些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受到了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电影,批评家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或是保持意味深长的沉默,或是从艺术角度对这些作品吹毛求疵,至多也就是蜻蜓点水似的说几句“观众爱看”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语。笔者前段时间深入中小城市和农村作市场调研,发现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的观众非常喜欢《暖春》《太行山上》《举起手来》等影片。但是,我们的主流电影批评对这些电影表现出了多大的热情呢?对这些电影是不是也有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必要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毕竟,当下“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杰姆逊语)电影虽然是文化产业,冠名文化,但实际上它的文化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因此,文化产业首先是要面向大众的文化。作为与电影生死相依的电影批评也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批评,面向电影市场的批评。事实上,电影批评本身的兴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和观众的认同,取决于电影市场的接纳。总之,电影批评不应该是端坐于庙堂之上的“沙龙文化”,不是个人趣味、个人观点的过度阐释,也不是电影批评家的“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而是应该立足于大众的立场、观众的立场去观察、去思考,不仅要了解观众需求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去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建立大众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同时,电影批评亟须改变自身的固定模式,适应电影产业化及其电影市场的发展变化。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立场的转变。

三、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

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电影的现状出发,尤其是要从中国电影推进产业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出路和前景出发,重点关注中国电影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并给予客观的、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解释和回答。

新画面公司的掌门人张伟平在多种场合强调“票房才是硬道理”。对商业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来说,票房多少确实应该是衡量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但是,不能以票房就是硬道理衡量所有类型的电影。如广泛受到好评的《静静的嘛呢石》,其票房就是惨不忍睹的。对这样一部电影,票房就恐怕不是硬道理,我们应当寻找另外的考量指标和评价标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拿这样一个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电影。在电影产业化背景下,儿童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对儿童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就不应该简单地仅仅只用一个经济的视点、经济的尺度和经济的标准。总之,不能简单地套用票房就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建立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更重要的是,把每年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衡量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电影产业化推进的实际状况,尤其是所取得的成就。如国家通过大力实施“2131”工程、西新工程,使得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农村电影的放映能力明显增强,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明显增加。农村电影观众人次加上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的观众人次,总量大大超过了主流院线的观众人次。从这个角度看,票房是硬道理就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注重主流院线票房收入的同时,加上包括农村电影观众和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的观众人次的统计,因为后者也是反映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总之,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票房收入、全行业的长期发展、观众总体人次、社会效益等各种因素,有序地、健康地、可持续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

篇8

微电影备受各方关注

9月16日晚,2012第2届“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微金牛剧本奖颁奖典礼在横店影视城落幕。微金牛剧本评选最佳剧本1名,优秀剧本20名。

9月26日,2012互联网文化季颁奖盛典暨系列微电影《大雨》首映式隆重举行。文化季以“爱网络,爱生活”为主题串联起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微电影&微剧本大赛等活动。自4月底启动以来,各网站系列活动页面点击量超过6000万次,各类应征参赛作品超过100万部(件)。

9月26日下午,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新闻会暨全球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大赛从2012年9月启动,历时四个月,分为海选征集期、八强评选、四强评选以及总决选四个比赛阶段。

9月26日至29日,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绍兴举行。电影节首次增设“微电影大赛”竞赛单元。包括最佳微电影、最佳大学生微电影、微电影发展特殊贡献奖、微电影推广特殊贡献奖、微电影最佳原创团队奖、微电影最佳风尚奖、微电影人文关怀奖等奖项。黄渤的《特殊服务》斩获“最佳创意奖”,冯绍峰、熊乃瑾主演的《离合》荣膺“微发现奖”。

谈及在金鸡百花电影节设立微电影大赛的初衷,本届微电影大赛评委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微电影大赛有助于发掘优秀的新锐“微电影”作品和优秀的原创“微电影”导演及制作人才,为更多的年轻电影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助力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

微电影的若干可能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是指

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数千—数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从理论上来说,当今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由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在“移动”状态、“超短时间”限度和“休闲”特征的消费模式下,一个什么样的“微电影”会引起受众的观看情趣甚至付费下载?

首先,“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在当今的娱乐时代,人们主动追求快乐和愉悦、把握感性诉求比以往强烈得多。这就要求有迎合消费者这种需求的、有极端创意的剧本出现。

其次,“悬疑”、“包袱”等比画面、色彩和大牌艺人更重要。“电影快餐”时代的到来,要求微电影提供者在快餐的“套餐”设计上要有不同传统方式下的创意组合。

再次,“形式”比“营养”更重要。如何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商业价值的关键。就互动性而言,观众的转发推送,续集或系列剧的是否增拍,甚至演员的选择,奖项的评选,都是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景被看好

在9月26日举行的艺恩第三届文化娱乐产业年会上,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小马奔腾、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影视及新媒体机构高层,对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大家一致认为,微电影得益于低成本和易于传播等特点,已经迅速崛起。

提及微电影将来的发展、植入广告如何脱换微电影渠道时,宏盟FUSE中国区内容营销总经理符玉清说:“微电影未来肯定会生存下去,叫不叫微电影不重要,它是一个中间性产品。”

篇9

《集结号》是冯小刚第一次执导战争题材的电影。拍摄期间,媒体几次对其拍摄进行报道,影片历经1年半的时间拍摄完成。即将上映之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和策划,如何找出更多的噱头,吸引大家的眼球,让这部年底贺岁剧能占领一定的市场,其实也就是提升票房。

团队的配合,流畅的工作流程

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很少有一个人能完成一件重大的任务。在这个压力繁重的社会下,团结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协作之重,本人觉得重要的是有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就是一个引导者,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多元化发展

所谓多元化发展,通俗的来说就是“多条腿走路”。华谊兄弟不不仅仅拍出了像电影《手机》《天下无贼》,电视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剧中人物的语言成为了流行语,剧中人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足以证明影视的影响力,得到了老百姓良好的口碑。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不仅要在中国立足脚跟,赚得利益,同时要看的更远,海外市场同样开发和拓展。09年拍摄的电影《拉贝日记》就跟国外的导演与演员合作,这不仅仅是一次拍摄,更多的也是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打入国外市场。不仅仅是华谊公司,其他的一些公司也开始走国际化的路线。

艺人集中

公司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公司发展前景好,自然有很多艺人想参与其中,当然这是一个双刃剑,来到公司之后要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公司中越有大腕儿级的人物,看起来公司就有面子,其实公司主要还是看的这个艺人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力,还要看fans的拥有数,是艺人票房和唱片的一个保障。所以有些公司为了,某个艺人的去留问题产生了矛盾,甚至不惜下重金,给艺人“赎身”,买回自由,拥有这样仗义的公司,谁能不为之努力呢?

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存在的问题

1、监管制度及法律保障欠缺

我国目前针对影视行业出台的主要是法规,而这些法规是属于行政性的规定,缺少与之相配的法律条文,欠缺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实行多年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制播分离,国家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已经确定制播分离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民营影视企业依然缺少名正言顺的播出渠道。

2、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电影是由西方发明的,在电影刚刚进入中国时,无论是拍摄器材还是放映设备都是依赖外国进口的,随着解放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迅速发展,民营影视企业也做出了许多令人满意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很难被称的为“大片”。好莱坞的那些“大片”总是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那种逼真感我们真的很难模仿。即使是《唐山大地震》这样有视觉效果的片段,其实也是交给韩国的一家公司运作的。

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和前景

影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带给我们娱乐和消遣,影视行业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产业,所以影视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一片美好。

1、逐渐放宽的政策

政策的主线主要是有步骤的在开放市场,给予更多企业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开放对象包括业内资本和野外资本。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引入方方面面的资金,提升中国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数量。

2、市场体制逐步走向正规化

据业内人士透露,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中国影视产业的主力军,随着各民营影视企业的竞争力的加强,市场秩序也会越来越规范化,使得民营影视企业处在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必然有利于民营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

3、新媒体为民营影视企业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民营影视企业的播出平台不断拓展,特别是“三网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会带来全新的播出效果。

4、自身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篇10

张北川:太平洋院线是一个根据自身特点,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跨区域院线,是全国最早进入市场化竞争的院线公司之一。我们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四川的二级城市、县级影院,做大做强四川电影产业,同时以西安、甘肃、深圳等为基地面向全国发展,走出具有国有院线特色的发展之路。下功夫做好国产电影,特别是中小投资影片的发行放映工作也是院线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营销理念。

《综艺》: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中心城市的影院空间日趋饱和,而二级市场的空间较大。你怎么看二级城市市场的发展前景?

张北川:我对“饱和”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国内中心城市的人口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所以中心城市的影院市场也会随之扩大,二级城市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可观。

太平洋院线对于二级城市的市场前景认识早、起步早、发展形式多样,在二级城市形成了不错的票房规模。早在2005年,太平洋院线就提出要积极探索二、三级城市市场,多元化建设发展影院,连续几年探索了独资、共同出资、合作经营、租赁经营、输出品牌、委托经营等多种模式。尤其在近几年,我们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二级城市影院发展,带动当地公司共同发展改建影院,拓展周边及二级市场,不断催生中小城市的“太平洋”影院的发展。

我们呼吁政府应该重视发展中小城市影院,特别是县级影院。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中也更加深入地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作为四川的国有院线公司,政府的支持力度大,我们的资源充足、信息全面,发展中小城市影院的经验也丰富,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综艺》:太平洋院线目前的自建影院比例是多少?如何平衡自建影院与加盟影院的关系?

张北川:目前太平洋院线旗下影院90%都是自建影院,同时,院线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以细致的服务吸引影院加盟。对自建影院和加盟影院在服务、片源、宣传品、利益分配等方面一视同仁,并安排专门的责任人一对一进行指导服务,让影院运营很快能走上正轨。院线公司更是提升对影院的传统服务,利用先进便捷的网络工具随时对影院实施信息提供、业务指导、营销宣传、资源共享的延伸服务。另外,先进的理念也为加盟影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太平洋院线是第一个与中影数字公司签订合约安装数字设备的院线,这给影院数字化放映带来极大的便捷。

《综艺》:《阿凡达》登陆内地后,蜂拥而至的观众对影院的放映设备、视听效果、经营管理以及应急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你作为院线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此有何看法?

张北川:随着世界电影产业一体化,中国电影产业超速发展,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带动院线的发展。2008年太平洋院线率先在全国使用数字放映,使院线在经营上得到发展,影院也解决的了供片矛盾。当年在3D设备的投入上占到全国10%。如今为了顺应发展需要院线还将陆续为影院更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