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

篇1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 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问题和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6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29- 02

1 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1980年从制造业发展出来了供应链的概念。最初学者提出供应链为制造企业内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跟零部件,经过转换生产和销售等程序输送至企业用户。伴随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至跟其他企业间的联系上,深入到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中,注重经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程序将原材料生产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是一种范围更大和更加系统的概念①。

建筑供应链管理就是将满足业主需求和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按照供应链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建设进程中供应链上跨部门、跨企业、跨产业运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的管理行为②。它注重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的战略,基于彼此共同的目标,建立信任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协同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供应链管理情况的考察

在建筑业供应链实务中,基本不重视供应链的评价和监控。就建筑供应链来说,其链条上组成相对复杂,包括建设方、承包方、分包方、供应商、设计方等多家单位,只有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保证企业对项目建设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协调项目各方工作,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地顺利完成。并且为了能不断地改良供应链,我们更需要一个好的供应链评价体系。由于不清楚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供应链管理就不能有的放矢,没办法持续改进供应链管理的效能,严重地影响了建筑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2.2 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

材料供应商的供货速度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效益。建筑工程施工需要采用大量的建材,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和其他装饰材料。所以,材料供应和采购是建企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另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材料供应商无法都在保证期内按时提供材料。设备故障、上游供货商延迟供货、供应商和采购方的矛盾等相关理由都可能引起延迟供货。

2.3 施工库存成本高

项目施工对材料的需求是连续不断的,但所需材料进场却是分期分批的。为了防止材料供应中断,确保连续进行施工作业,就必须确保定量的库存材料储备,包括经常库存与安全库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传统的业务往来中缺乏交流:材料供应商无法确定施工企业的所用材料的消耗状况;同样施工企业也对供应商的库存情况一无所知,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自己的库存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无法共享供需信息,渠道不透明,再加上信息误差的“牛鞭效应”,最终导致供应渠道中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关企业为了维持生产都宁愿增加自己的库存,这样既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又导致企业的库存成本上升,造成建企的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

2.4 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

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系统,更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资金调控制度。在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不实编制报表和受不良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许多建企内部的各子公司依然采用上报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法来展示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滞后,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需要,更无法实现动态控制的目标。尽管一部分企业也明确了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而没能将它变为现实。

3 完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

建筑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使得相关企业能按时调整生产和经营,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项目。可以建立一套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该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以业主方、承包方、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监理公司、建筑师等为用户对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和其它办公设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加工、更新和维护,以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从而帮助企业内各层管理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和实施。

3.2 推进供应链成员间合作

在建筑供应链的体系内,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立足于信任的合作。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完全依赖合同来保持关系复杂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对于政府而言,必须站在监督部门的立场下建立对应的信用等级制度,对相关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并长期记录,从监管单位的视角促进建筑供应链各成员的相互信任,相互忠诚和彼此协作。

3.3 建立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系统

建立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在确保正常进行生产的前提下,库存量达到最小、最合理,从而将库存总费用降至最少,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情况,达到物料零库存是建企库存管理的发展方向。零库存就是指仓库储备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数量很小,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甚至实现无库存。实现零库存主要是由建筑材料供应商以自己的库存和有效供应系统承担即时供应的责任,当施工企业需要材料时,供应商能准时供应所需材料,最终达到建筑企业消耗最低库存成本费用的目的。这种方法必须基于施工企业和建材供应商之间建立的自动订货与自动配货系统,实时传递双方之间的供需信息。另外可以通过配送的方法,当施工企业需要建筑材料时,专门的物资配送企业会按量、按需、按时、按地准确送达这些材料,从而达到库存成本最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协作的关系,建材的价格应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互惠价格,建企基于需求动态采购,从以前的整批大量进货转变为动态进货,进而降低采购存储成本。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零库存管理有益于盘活库存现金,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

3.4 建立半紧密型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当前建筑业的大部分营业单位遍布到全国各地,人员关系错综复杂,许多项目经理握有独立的人事和财务权限。资金很难完全集中到总部。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应该建立起一种半紧密型的资金管理模式。建企总部在这种半紧密型的资金管理体系中,要建立完备的资金管控制度,必须保证资金集中的总原则,在这项总原则下,同时保证资金的监控。在出现难以集中资金的状况的时候,可以先不集中资金,但是总部的资金结算中心一定要保持对这些资金的监控,比如通过银行,就算发生特殊情况,总部也有权利调配这些资金。

3.5 优化供应链结构

建筑企业必须优化、精简供应链,清除多余环节,尽力保证流程合理化,增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安排充裕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选择方便可靠的运输工具;实时跟踪控制运输的过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将地理位置适宜的建材商作为最优选择,尽量降低建材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或者依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将部分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基于战略的角度思考如何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项目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利用好各种奖惩措施,使施工作业更加可靠。

篇3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应链;创新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毕子健(1984-),男,河北唐山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部计划管理高级主管,助理工程师,招标师。(北京

100053)王翎颖(1985-),女,四川遂宁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公司招标工作部物资采购主管,工程师。(北京 10007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4-02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实施物力集约化管理,逐步扩大总部集中招标范围和规模,从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防范廉政风险,预计到2013年底,物资类采购集中管控范围将达到100%,物资总部集中采购率将达到96%以上。然而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在发挥其种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采购供应周期延长、物资供应效率降低等问题。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省级电力公司,在按照总部要求深入贯彻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实践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架构,在供应链全过程管控、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管理原则指导下,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合同、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废旧物资处置构成供应链的冀北业务主线;质量监督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共赢的供应商关系,为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应急物资管理则为在重大灾害等突况下,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上述九大关键业务构成了物资集约化管理基本体系架构。[1]

1.采购供应基本模式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阶段集中招标采购批次安排,每年一般在总部层面组织6次输变电主要设备、材料集中招标采购,平均每2个月组织1次。各所属省级电力公司一般根据总部全年的集中规模招标批次安排,结合本单位综合计划、工程里程碑计划的完成进度要求,统筹部署本单位全年的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组织、合同订单签订、供应计划执行、利库补库等供应链各环节的工作。

2.采购供应周期分析

物资供应周期一般分为需求计划申报周期、招标采购周期、合同签订周期、供应商生产周期、配送周期五个环节。

(1)需求计划申报周期。需求计划申报工作一般包括技术规范及需求计划编制、专业审核、地(市)供电公司级集中审查、省公司级集中审查、国网总部集中审查等环节,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平均为40天。

(2)招标采购周期。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公告至开标,最短不得少于20日。加上开评标、定标、公示等时间,招标采购周期平均周期为40日左右。

(3)合同签订周期。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订立书面合同。按照一般的工作模式计算,考到到书面合同签订、ERP系统订单录入审批、经法系统录入审核等环节,一般仅能够保证在法律规定的30日内完成合同签订工作。

(4)供应商生产、配送周期。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安排生产、调试、检测、供货等工作。不同类别的设备、材料对应不同的生产、配送周期,例如:1台50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235天左右、1台1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左右。

根据上述分析,物资需求从提出到交货需要5个阶段的工作。按照一般业务模式,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业务为固定周期,完成总计需要约110天,加上各类产品的生产、配送周期(一般电网物资最短供应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采购供应总体周期至少需要150天。按照该业务模式,采购供应周期难以满足电网建设运行、企业管理运营的实际需要,亟待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二、提出创新管理举措,提升采购供应效率

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创新提出了协议库存采购模式、寄售模式、合同签订创新模式、“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四项创新管理举措,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物资配送5个环节的业务周期,从而达到了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目标。

1.协议库存采购模式

协议库存采购是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在实际项目物资需求提出后,与供应商签订采购供货单的采购组织形式。[2]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对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缩短需求计划申报周期。由于协议库存实际物资需求计划是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的执行,其技术、商务要求均按照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执行,因此协议库存实际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不必进行重复审核,只需直接引用对应的物料和技术规范;另外,由于协议库存需求计划不同于须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的需求计划,可实时进行申报、匹配、执行,不必受全年招标批次规定时间的限制。按照一般情况测算,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可由原来的40天缩短至10天内完成。

(2)缩短招标采购周期。由于协议库存招标采购是在一定时间段内,预测物料类别、物料属性、数量等信息,开展招标采购活动,因此需求单位(部门)提出实际物资需求后,不必再重复进行招标采购,只需要按照协议库存招标结果统一签订供货协议,执行协议内容即可,从而省略了招标采购环节,大幅提升了采购供应效率。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成功实施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两个阶段的业务周期,将采购供应周期缩短了70天左右,有效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然而,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需要以物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一是需要综合地域气候、专业使用要求等因素,将实施协议库存物资的物料类别、属性、技术要求等进行统一,才能达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物资标准化要求。二是需要借助ERP系统固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实现协议库存采购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的统一实施,从而规范、高效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业务。

2.合同签订创新模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范围不断扩大,合同签订工作逐渐呈现出订单数量多、交货地点多、供应厂商多的特点,为合同签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按照以前整批次滚动签约方式,一批合同要完成谈判、签订、厂家盖章直到供应商拿到纸质合同,整个流程大概需要1~2个月。为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将合同统签流程由批次集中签约优化为标准化、流水线、常态合同签约模式。在全面采用合同标准范本、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协议免签的基础上,将合同制作、会签流程与供应商签约流程分离,分别进行管理封装,再通过供应商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实现窗口常态化签约,使单个合同处理时间由原模式下的1个月缩短到2~3天,供应商平均等待周期由10天缩短至2天,合同签订速度提高了75%。合同签订模式的创新有效保障了基建、技改、大修等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不但提升了合同签约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供应商满意度,更为农网改造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如期完工抢得了宝贵时间。

3.寄售供应模式

寄售供应模式主要是在充分掌握各类寄售物资信息和各单位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对需求和供给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制订各类物资的调配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完成各类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寄售供应模式是以协议库存和实物存储为保障,以集中调配为手段,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对协议库存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

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模式,甲乙双方完成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才能安排生产。寄售供应模式的实施让供应商适度介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库存管理工作,对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部分物资,通过在招标文件中约定,要求中标供应商按照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库存定额标准,对相应类别物资进行生产、供应,存放于各单位的接收仓库中,并根据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补库,需求单位(部门)完成物资需求申报后,可立即安排从公司仓库或供应商仓库将物资配送至需求现场。该种模式的实施,通过提前生产、入库,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时间,提高了供应效率,尤其对于农网改造升级等工期紧、任务重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已成功实施首批寄售物资,均为一次设备,共包含7个小类、29种物资,寄售金额约为1063万元。寄售供应模式不仅通过将招标、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发运及结算付款等串行环节优化为并行环节,大幅提高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而且对提高公司入网设备质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也起到重要作用:一是供应商可根据冀北电力公司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排产发运,减少因紧急生产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在进料、排产、内部质检等方面给供应商充足的时间,从源头上提高了设备材料质量;二是通过实施寄售可使冀北电力公司和供应商均能够合理安排采购资金,避免资金闲置和资金不足,减少缺货或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和供应商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减低综合成本。

4.“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范围主要包括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5个地区,物资供应的项目既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大、工程数量相对较小的大中型基建项目,也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小、工程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分散的农配网项目。为了保障各个地区、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以物资调配为核心,以现场物资供应项目部为管理单元,以催交网络为着力点的“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一是高效运营物资调配中心。充分发挥调配中心指挥中枢作用,深化“月计划、周协调、日调度”主动履约工作机制及调配中心统一“窗口”运作机制,主动对接项目管理体系和供应商客户服务体系,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到货需求受理、物资调度和发运的统一标准化运作。强化监控预警,实现从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签约、制造运输到货款支付的全流程监控,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高效衔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合理设置物资项目部。针对基建工程项目分别设置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三个区域物资项目部,负责所在区域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群现场物资供应工作;并针对500千伏等重点工程按需设置若干重点工程物资项目部。找准业主物资供应需求,提高物资管理和服务针对性,强化重点工程项目服务和物资管理,与业主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和监理项目部有效协调、深度融合,提供全程一体化服务。

三是优化点面结合催交网络。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国家装备制造密集城市设立中心催交组,在晋冀、华中、江浙、两广、川渝等五个国家行政区设立区域催交组,催交网络覆盖公司80%以上的供应商。催交网络实行项目部制,以“本部有规划、日常有巡检、重点有驻厂、现场有反馈”的工作机制开展催交催运,做到物资图纸交换、排产生产、试验发货、到货接收全过程可控、能控、在控。

三、小结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上述创新管理举措,全方位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了基建、大修、技改等项目的物资供应。管理创新举措内容、作用环节、实施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管理现状,找到了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症结,提出了四种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相应业务环节的效率,并在实际业务中予以实践,证明对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机械加工企业 库存管理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产品种类多、生产流程复杂的生产特点,机械加工企业为了更为有效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广度日益加深,机械加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同行竞争和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机械加工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对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机械加工企业能够按时提品订单的比例仅为30%-50%,严重影响了客户的信任度和企业的库存管理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加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资金,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长远发展。

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按时交付订单率低下、库存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增强企业库存管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和研究资料。

1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国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国内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评述四个部分,分别系统地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

1.1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绩效评价是指通过对任务发生之前的管控与指导、发生之后的考核与度量来判断组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的效率以及付出的代价。随着供应链管理在机械加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库存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有效检验企业库存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和服务质量。换句话说,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既是提高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反映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由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殊性,供应链库存管理并非所有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绩效总和,需要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做出更为科学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2 国内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创新 国外学者vesna bosilj—vuksic提出了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组织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g. vardangalos则从客户满意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客户与供应链库存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组织与个人相结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ramaa. a.则站在微观流程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流程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分担。

1.2.2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 国内学者骆品亮将委托理论与供应链库存管理相结合,提出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相互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天宝则运用不确定测度模型对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改进。

1.2.3 绩效评价工具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创新 周红通过运用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解决了供应链成员之间库存管理协同的问题,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水平。楚金华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机

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应用。

1.3 研究评述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一是未能将机械加工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与绩效评价体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无法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库存管理效率持续低下。二是未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往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无法解决供应链全局利益与供应链成员局部利益的冲突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严重。

2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库存管理成本过高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复杂,生产周期过长,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确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加上,机械加工企业很容易受到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库存管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常常因为商品滞留、材料短缺等原因,对机械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 库存管理结构不合理 由于库存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机械加工企业在库存结构管理上也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库存商品的所占比例上升,则会导致库存销售不太理想,直接反映出商品滞留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材料挤压过多,占库存总量的比重提高,则会导致大量的生产资金被积压,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

2.3 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 影响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就是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因素。只有实现信息共享、维护信息传递渠道的通畅,才能促使库存管理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中得以有效整合和利用。然而,中国的机械加工企业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的意识不足,信息共享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得企业承担了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3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解决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性较强、适用性较高、结构简便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将着重研究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目标与方法以及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三个方面展开。

3.1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实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有利于提高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执行效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1.2 有利于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计量方法,准确评价和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水平,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可靠信息。

3.1.3 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各个企业的库存管理信息得以共享,降低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2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与方法

3.2.1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本文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①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状况。通过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机械企业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自身的库存管理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以后的库存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②反映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可否认,信息共享已成为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针对信息共享的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改善意见。

3.2.2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本文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分别从财务的角度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价和分析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现状。因此,

本文认为,平衡计分卡方法合适于本文的研究重点。

3.3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平衡记分卡方法分别从顾客、财务、业务流程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考核和评价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在顾客层面,本文采用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交货准确率三个指标来评价。在财务层面,本文采用库存周转率和库存成本来评价衡量。在业务流程层面,本文采用库存物资供应率、收发正确率和仓库利用率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在创新能力层面,本文采用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共享速度和企业合作年数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

本文设计的机械工业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1]黄高余.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2010,

32:115-117.

[2]张晓东,韩福荣.因子分析在卓越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10):1117-1120.

[3]骆品亮.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的优化组合[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2):100-105.

[4]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朱确知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篇5

关键词:ERP 云计算 供应链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

ERP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罗延举等,2004)。ERP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达到优化企业资源,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网络集成化管理的目的。

ERP由美国的加特纳公司在1990年提出,认为ERP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目前ERP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涵盖ERP管理思想、ERP软件、ERP管理系统三个层面。

(二)ERP的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风险管理六部分,ERP将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系统信息管理,主要集成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财务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模块(周三多等,2010)。

ERP 扩展了MRPⅡ的应用范围,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成为面向供应链的集成体(见图1)(王东迪,2002)。

成熟度模型下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SCM)发展现状概述

供应链一词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后演变为“供应链”(郭立宏,2006)。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马丁·克里斯多夫,2009)(见图2)。马丁·克里斯多夫主张“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何明珂(2004)认为“尽管供应商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对供应管理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目前的企业供应管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现状。ERP的核心思想即是供应链管理。目前国际著名的ERP软件商有Oracle(甲骨文)公司、用友公司、德国SAP公司、香港金蝶公司等。ERP软件商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开发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很多企业诸如海尔、苏宁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节约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及协作能力方面效果斐然。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至今,ERP的推广和应用并不乐观,《计算机世界》提到MRP、ERP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多年,实施成功率极低,美国大概40%,中国大概10%。现在还有很多企业不敢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而在实施ERP的企业中也是较多地采用财务管理模块。

2.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配套设施落后。在推广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是离不开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硬件诸如电脑、网络,软件诸如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诸如BAR CODE(条形码)、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中国很多地区并不完善、普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其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实有企业数量1374.88万户,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ERP的实施过程中,前期因为ERP软硬件收费不菲,中期需要软件维护、咨询服务,后期软件进行系统升级,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企业外部面临竞争压力,内部进行生产运营,资金短缺,即使实施ERP,效果也大打折扣。再次,从业人员信息管理观念淡薄。企业从业人员对ERP应用认识并不全面。误区一混淆了“ERP软件”和“ERP系统”,误认为只要购买计算机和安装软件就万事大吉;误区二将ERP看作信息化建设,实施ERP是IT部门的事,缺少管理人员的参与;误区三认为ERP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未明确ERP首先是管理思想,而后才是计算机应用;误区四不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和利用,部分人员被动参与甚至IT抵制,对ERP实施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熟视无睹。最后,ERP在供应链管理的适用性有待提高。现阶段的ERP还不能很好地集成、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全面实现与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方面,存在ERP厂商把国外软件和中国产品简单嫁接,仅将软件的界面和报表汉化,敷衍了事;实施企业方面,一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正确规划建设、业务流程重组及实施效果评价;另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服务商和产品选择时,盲目追求“大而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3.ERP成熟度模型简介。ERP成熟度阶段划分: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和COBIT标准,模型分为规划、实施、交付、运行、更新准备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ERP成熟度各阶段级别确定: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优化级五个等级。关键状态指标:即要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需要满足的条件。ERP供应链实施主要涉及四类关键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顶层管理者的支持、项目经理的能力、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项目组的工作能力、员工的素质、员工对信息化(ERP)的认识。二是内部管理与环境的因素,包括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人员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大客户或竞争者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四是技术支持因素,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支持、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董得敏,2010)。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各等级对应的关键状态如图3所示。

基于云计算构建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集成体系

ERP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组织的生产运营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周蕊等,2013)。故此,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采用云计算技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是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三项重点任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将BPR与ERP完美结合;通过云计算,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整合;通过绩效评价,最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一)基于业务流程再造,实施ERP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系统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首次提出的,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梅绍祖指出BRP和ERP几乎是对方取得成功的互为成功的条件。一方面,ERP的先进系统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企业必须进行BPR;另一方面,若企业组织从观念重建、流程重建、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成功实施BPR,则有效地保证ERP应用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故此,BRP是ERP实施的前提条件,ERP是BPR的保障(李映辉,2006)。面向ERP供应链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步骤为:第一,识别现有业务流程;第二,进行企业流程分析;第三,结合ERP的实施设计新的业务流程;第四,制定文化变革计划;第五,流程再造实施及改进阶段。通过ERP+BPR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和管理改善持续化。

(二)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有效存储、共享和使用

云计算(云服务)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美国的咨询公司加特纳估计,2013年全球的云服务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500亿美元。

云处理是ERP的技术基础与延伸,应用在ERP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存储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在:第一,“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实际付费,即使一家中小企业也能接受云的价格。第二,“云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噪音,在供应链内简化、加快数据交换,企业能从云服务中寻求最大利益。例如云服务商能提供80%全球供应商的数据库,企业能在更佳的时间,以更便宜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进入市场。第三,在“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云服务提供了有效、灵活管理供应商的能力,组织优化供应链更加容易。第四,云基础的供应链服务还可以增加组织边界的能见度。能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验证供应商订单进度报告的真实性;二是获得第三层供应链的能见度。云服务提供商可以收集有关运输、库存、质量保证等点对点的信息,并将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姚晨辉,2011)。

(三)加强ERP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目的在于评价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评价各成员的贡献以及激励员工。验证供应链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最终客户的满意水平。Christine Harland(1995)提出:不同节点的企业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不同的,下游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导向,顾客对交货期最为关心,逆供应链而上,顾客不满增加。“你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郭立宏,2006):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采用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和评价方法,要把绩效量度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战略层面上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战术及操作层面使用具体绩效指标为宜。

参考文献

1.罗延举,黎明等.ERP管理思想及我国ERP应用现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秦皇岛,2004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East light ERP(第一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5.马丁·克里斯多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何明珂.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4

7.种卿.工商总局: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近80%[EB/OL] .中国新闻网,2013-4-19

8.汪小梅,袁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9.董得敏.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6)

10.周蕊,戚桂杰.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推广[J].民俗研究,2013(4)

11.李映辉.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篇6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企业物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信息化、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被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现现在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开展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众多的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和扩大销售等方面的竞争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因此,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竞争。因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通过对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的改善和协调,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支持,带来可观的利润。企业的竞争方式已由原来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所重视。

1 我国供应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对较为落后

在世界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供应链管理的推动作用时,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则相对较为落后。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考虑建立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更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

1.2 库存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用信息代替库存,也就是企业持有的是“虚拟库存”而不是实物库存,只有到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那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库存的风险。但是,这些“虚拟库存”如何应对随机的市场即时需求,库存的“实效性”问题受到考验。

1.3 供应链整合程度低

供应链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整合,另一个就是供应链上企业间的整合,即供应链的外部整合。纵观我国企业供应链内部整合发展的过程,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重视程度不够,把供应链整合看成是纯技术的问题 ;第二,目标不明确,缺乏全面规划;第三,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第四,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模式的不完善。

1.4 供应双方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中的企业虽然拥有共同的利益,确没有形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会把自己的成本或风险通过竞争转移至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企业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这些合作理念都没有在合作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没有实现真正的供应链合作。

2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2.1 减少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电子商务是在由计算机、软件和通讯系统构成的网络中实现的。通过Internet 生产商可以不经由分销商或零售商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了运输和销售等费用。企业之间交易的各种票证单据按统一格式在网上传输,能够快速的将需求信息向上游企业传递,实现无纸的计算机辅助订货,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

2.2 企业信息的传递更加的快捷准确

电子商务使企业的信息由直线传递变为网络传递,因此分销商可以方便地查看零售商的库存情况,制定购销计划,而不必根据零售商的订单来预测需求情况;制造商也可以访问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的库存数据,了解更准确的需求信息,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多重预测带来的信息失真。

2.3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在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可以对所需要的商品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设计要求,生产商和相应供应商组成的虚拟联合体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然后组织生产,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实时的网上新产品信息机制,以更低廉的方式吸引顾客,提高消费效率。

3 我国企业实施有效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健全先进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 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

3.2 提高供应链效率

首先,通过缩短补给供货期,管理者能够减少供货期间需求的不确定性,还减少了潜在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其次,管理者可以通过减少批量规模,提高运营业绩。减少批量规模可以降低需求波动性的幅度,从而提高效率。再次,管理者可以消除促销、实施每日最低限价的定价策略。消除促销也就是消除零售商的超前购买行为,使订单能够反映顾客的真实需求。

3.3 整合内部供应链,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首先,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所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中间经营者都能够及时地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使供应链中任何多余的环节、不合理的流程与作业都能够被及时发现。其次,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的决策,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信息、人力、财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信息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进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4 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首先,选择具有延续性和扩展性的合作伙伴。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之前就应该对整个供应链有一个宏观和长期的规划,也就是说要考虑得尽量全面、具体,并且要充分照顾到供应链未来的发展以方便合作伙伴关系的升级,这也就是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培养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合作各方在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时所表现出的彼此间的信赖。通过发展相互信任关系,合作伙伴能够利用他们互补的技能减少交易成本,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随着人们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交流的桥梁,而居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全新贸易方式,必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向一些先进的企业看齐,先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然后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实时的升级和维护,以确保它能够成为一个安全、开放的系统平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畴镛,于俭《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向欣《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流通经济.2004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大数据;供应链管理;价值提升;分析与研究

大数据在我们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大数据应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多的是市场需求和营销两个领域比较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存储在供应链领域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大数据分析的内涵

大数据分析是基于网络自由流通,通过大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决策等,从而实现大数据知识体系中的资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过程职能控制。因此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是大数据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全世界有将近90%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传统的知识服务体系又无法将知识进行纵向扩展和多角度的眼神,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的,能够实现知识的纵向扩展和眼神,同时在提取大数据信息的时,还能为一些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常规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识服务竞争力方面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有效预测。

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大数据分析在服务模式更趋向于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体验化,技术上呈现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征。大数据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数据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数据信息只能是代表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谁也无法预料;第二大数据强调用户的参与,所有大数据信息来源、服务资源、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网络大数据这个环境中,很多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大数据用户,所以大数据分析的时候,更多的体现在用户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数据是一种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务;第四大数据需要付费按需使用;第五大数据是一种共性技术与个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识服务模式;第六大数据是绿色环保的知识服务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由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传入我们国家,我国才开始了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供应链管理,是从企业的供应链为中心,通过供应链管理,让客户以最少的成本,让客户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达到缩短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实现企业盈利增长、减低企业风险等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每一个企业都处在一个相应的供应链条上,所有的产品必须通过相应的渠道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通过协调和优化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的利润,从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最大利益化,实现企业的共赢。

(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目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升企业产品流程和服务质量,让供应商和制造商能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管理与大数据融合

(一)供应链管理引入大数据。在互联网和云时代的发展下大数据可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大数据不仅仅有着庞大的数据量,同时能够有着更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价值,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可以优化供应链。通过分析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其中隐藏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能够在经营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优化企业供应量的管理,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升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应用大数据,能够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目前供应链和网络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发展中,需要不断加深中间业务环节和内容的复杂程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处理质量、市场业务开拓、合作伙伴选择、商业运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大数据引入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全程协同数据,运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获取、跟踪、预测、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二)大数据升级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与大数据的运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上从需求、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到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各成员通过大数据的运用进行监控、分析、反馈,对供应链全局进行掌控,以提升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有效减少供应链成本,并实现从历史数据决策向即时数据决策的推进。大数据在供应链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状态、交易过程、资源运用等数据可视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配置和管理,对数据资源深入发掘,并充分运用至企业经营决策与实施中,通过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加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运营节奏,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响应速度,以推动供应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供应链自身价值,形成智慧型供应链。大数据在数据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挖掘、管理、分析大数据信息,从而将企业流程优化,为企业打造新型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提出了大数据和供应链融合的价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6-03

供应链是侯里瀚在1985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运用于企业采购、生产、供应、运输、存储、销售等所有环节。对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是在多个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基础上形成的范围更广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式。它有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等基本特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各节点的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它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服从于供应链的整体网络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最高目标,参与的各方在打破传统组织的机构界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是建立在信息的高度集成、各组织高度的协调性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搭建的综合运行平台,通过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整个产品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探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范围的,以技术为保证的运行模式,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的政务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调动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去形成三足鼎立的服务供给的联合格局,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的作用。

1 问题提出:城乡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

现在的时代是科学信息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带来网络的普及,信息化高速公路在我们身边切实存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从先是在企业的运用而发展到如今的各个领域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更促进了其更广大范围的交流。在政府这一块,构建电子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平台是政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在过去的实践里面政府的电子化服务创新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特别是在现在积极倡导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去搭建一个受益范围广泛的服务平台,将更助于政府实行对社会的调节和市场的调控,更好地履行服务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普及率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面临潜在挑战、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地方政府在环境约束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导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不能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正是由于这个“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中央和城乡之间的有些政策不能严格地落实,信息失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政策之间的贯彻和落实。“信息孤岛”成为了各级政府间乃至与中央之间的沟通障碍。

城乡一体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主体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不断的发展,但事实是城乡差异却是越来越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权力运用更加的透明化,服务的落脚点更多的是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创造新的社会利益,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平台,从政府的业务层面为缩小城乡服务之间的差距,构建城乡之间沟通的平台,从而实现提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的服务者,有责任去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发展的主流,适应日益改变的环境,改变行政服务方式和扩宽服务的渠道,一个互通、互动的电子化的服务平台是政府最好的选择。城乡政府间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对城乡各级政府沟通的加强。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电子平台进行日常工作的讨论、协商,充分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各方面情况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之间的资源,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对城乡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发挥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调动城乡群众的参与性,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收集信息基础上的高度集成化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转系统有助于城乡政务一体化互动的实现

供应链的管理最初是运用在企业里面,为企业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利益和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将其运用到政府里面,是让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控社会的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的有效结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只有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和借鉴实践的方法,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去整合政府的政务,形成一个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结合点在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集成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无限虚拟化以及政府政务的烦琐与涉及范围的广泛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其三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的平台。

费舍尔(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即应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供应链设计是在充分分析环境的基础上以客户为导向结合组织的运营情况而设计的一个整体性的涉及各方面的供应链,比如产品、成本等方面。政府进行相关政务的执行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的秩序。政府政务执行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的连贯性、执行过程的合法统一性、公众对产品的满意度、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等方面,这既有表面的也有延伸的意义在里面。这两个整体性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而形成了信息化

的政务供应链,即电子政务的供应链。

从电子化供应链政府间及其与市场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基于电子政府的几种主要模式:G to G模式、G to E模式、G to B模式、C to C模式,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元素及其关系用图形表示的是一个地方政府与本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之间关系的简要关系图,他们在受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着各种关系的运转,他们是相互制约的。同样,将其置于城乡的环境背景下,电子政务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在这个关系网里表现为:对单个政府来说,它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公务员队伍执行国家的意志,贯彻政策,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向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合法地进行交易,满足公民的需求,同时公民法人需求动向、政府的政策、与公务员政策的传达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公民的意志和需求导向,也影响着政府的政策。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互进行着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和影响。可见,城乡间的电子政务涉及了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各主体都是“经济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运转模式为均衡各主体的利益从信息获取的渠道上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3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实际构建的探讨

3.1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首先,从表面上看,政府掌握着政务供应链的控制权,这在“管制型”的政府体现的非常明显,社会在政府的管制下,只能是政府让做什么就是什么。社会的自由意志的表达机制缺失,导致了政府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严重。当今政府改革的导向是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公权力的运用实行向公众转移,社会对利益的表达有了更大的表达权及监督权,现今政务的供给是以服务的消费者为导向,在服务型的政府下,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掌控着服务供应链的控制权。

其次,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性、自动性、智能性和开放性。目前电子政府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涉及的网络环境有: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政府网站采用最多的技术就是Web技术,即“万维网”。Web服务器利用HTFP传递HTML文件,Web浏览器使用HTFP检索HTML文件。一旦从Web服务器上检索到信息,Web浏览器就会以静态和交互方式显示各种对象。比如政府各部门之间用相关的超媒体技术进行链接,在网页上公布的信息及相关政务与社会的交互窗口等都运用了Web。

最后,基于城乡之间的电子化供应链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之间的信息收集,包括政府层面的信息、公众和社会组织层面的信息;存储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法律、政策、有关管理的各个数据系统等;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对城乡间的服务供给进行分析和规划;充当供应链中各个主体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3.2运转模型设计思路的理论分析

这个基于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的政务运转模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主体的定位:即政府是服务的供给者,而社会公众及组织是其享受者及监督者。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对三者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要明确,站在整个城乡宏观层面上,对城乡间的各个部门和业务进行抽象梳理,使各个节点有效地连在一起,实现这个平台效用的最大化。

在政府层面,通过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政策的传达及日常的工作交流,通过一些远程的访问技术对各政府的日常运行进行监督,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相关Interne技术、超链接、建立联机检索系统来为公众获得信息提供更方便的渠道,加大网络数据库的覆盖面,建立知识库,方便公民浏览,同时,建立相应的反馈系统,提供网上的互动平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变量是基于各种技术的支持为支撑,供应链管理的运转模型搭建起一个由各级政府内部、政府外部及政府内部与外部相整合的电子政务系统运转系统,这种整合,可以有力、有效地将城乡间的各网络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3实体运转的有效性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转系统中,各相关主体是在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整合,简单地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目标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实行宏观的调控,广大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及其监督者,既履行着自己的权力也享受着权利,在电子化的环境下,三者靠网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职能实现互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供应链管理的运用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应用:各级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外部电子政务以及各级政府内部与其外部电子政务整合。这三方面都是以动态的过程存在的,也正是这种动态性确保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篇9

关键词:零售业;供应链;低碳化;供应商;管理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0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4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零售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扩张。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任务,而处于制造业下游的零售业供应链体系也必然要面临着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下文首先就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而后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详细的改进策略。

1 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1.1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概念

低碳化的供应链是经过传统的供应链理论所演变形成的。供应链需要依靠对计划的执行、原料的获取、生产、运输以及最终的销售等多个环节来实现。在更为宽广的概念当中,可被理解为对于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均衡。供应链的低碳化来源于对于供应链的可持续研究之中,同时也可将其称之为环保意识供应链亦或是环保供应链,这是一类对于供应链当中各个环节,采取综合分析之后从而选取对资源最为高效的利用以及对于环境最低破坏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其本质性的目的旨在实现对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低碳优化。基于绿色理念且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结合了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是一种友好型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1.2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体系结构

供应链的运行参考模型囊括的范围:企业通过每一位客户之前的信息来往,包含了产品交易的全过程,由最初的订单确认,到最终的货款支付;每一类产品的运输,由最初级的供应商直至最后的消费者手中以及之后再次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体系;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当中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形成的互相影响以及对于总体需求量的明确直至最终每一项产品订单的完工。依据供应链运行参考模型的流程定义,可将其分割为三个不同的级别:第一等级,不同的流程类型;第二等级,不同流程的具体目录;第三等级,对于供应链当中各个节点企业的特性。并在此三个等级之下还可将供应链管理体系细分为四、五、六乃至更加细致的类型特征,并进行实际的特性描述,然而这并不包含于运行参考模型之中。

1.3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零售业企业在低碳化供应链的建设当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影响,首先在国际影响当中,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对于相关的企业再生产、经营等商业活动当中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标准约束。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也预示着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已经由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对与环境影响行为的整体化监督过程,这也更进一步推动着低碳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于低碳化供应链的落实,能够促进我国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提升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 目前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零售商与供应商合作不足

在我国的零售业当中位于上游的供应商同下游的零售商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不对等关系,其中零售企业往往由于掌握销售平台,在商品采购的各种渠道与环节向供应商索要费用,诸如合同签约费、进场费、节日赞助费等。而这些不合理费用的支出一方面使得供应商的成本急剧上升,从而使他们无法给予零售商更低的供货价格,并且也会造成最终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整个零售业供应链长期处于较低的行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各种名目的不合理费用支出也使得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基础受到破坏,极易发生各类道德与法律风险,致使许多供应商不得不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企业损失,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关系难以长期维持。

2.2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我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低碳化的构建当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零售企业只是在内部的信息系统方面进行投入,还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层上;第二,零售企业IT从业人员比较少,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影响;第三,零售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还很低;第四,把零售业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软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阶段,目前我国多数零售企业还处于硬件基础设施向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过渡的阶段,少数零售企业处于软件基础设施向核心业务系统过渡阶段。

2.3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

我国的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在物流配送环节效率不高,深层探究其本质原因,可总结为如下两点:第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零售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整个零售行业当中还未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零售企业,也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拥有充足的资金来建设配套的物流配送转运中心。这主要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资成本较大且成本回收期较长所造成的;第二,通过技术层面来考虑,我国零售业目前所拥有的物流配送技术还不够完善,各个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中央系统同具体的零售门店乃至上游的供应商之间无法实现实时的信息交互,知识配送效率严重不足。

3 我国零售业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策略

3.1 构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伙伴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均会牵涉到企业间的合作问题。在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过程当中,构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伙伴关系是核心关键,诚信平等的互惠互利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石。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在选取供应商之时,应当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与合适的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低碳化供应链的建设蓝图之下,我国的零售企业在面对更为复杂的体系管理之时,一方面要能够将“低碳消费”的深层潜力予以开采发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低碳供应商”的选取工作。不断推行并日臻完善对于上游供应商的市场准入机制,能够在初级阶段当中便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供应商淘汰出局,能够极大地降低供应链的管理效率。这一制度的制定通常由零售企业的业务部门予以制定,而后经过采购委员会予以评定、审核,并最终交由总经理签字实施。这一制度的绝对核心是要严格落实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其中包含了资金实力、信用状况、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

3.2 发挥零售企业核心地位

在低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企业均具备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企业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正是通过共同的利益追求与战略目标,促使企业间能够开展合作。而在零售业的供应链体系当中,零售企业应该发挥出主导地位的作用,作为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所有信息要素、资金要素、知识要素的汇集点,低碳化供应链在零售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因而零售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低碳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应当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合理性的评估;第二,对企业自身实行碳排放清查;第三,明确碳排放标准、制定相关的减排目标,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措施;第四,监督碳排放措施实行情况;第五,实时披露企业碳排放数据。

3.3 构建零售企业低碳供应链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只有其自身在实现了低碳化品牌的构建之后,才能够形成低碳化的市场声誉,并借助于自身的低碳行动来对供应商产生影响。零售企业构建低碳供应链的具体流程为:对供应链实行详尽的碳排放调查,确定出具体的碳排放名单,明确零售业供应链的碳排放标准,制定出详细的企业碳排放目标,对于企业所采取的碳排放措施内容实行有效性评估。鉴于零售业供应链的复杂性,零售企业应当同其供应链当中各个环节的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制订出相应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并对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碳排放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追踪与监督,完善监管措施。低碳化的供应链运行参考模型,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环保、低碳等理念。其要求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的建立知识,必须要从产品的生产阶段即需要考量产品整体的生命周期性,由原料的选取到最终的回收处理等一整个环节当中,都必须要考虑低碳化的生产理念。图1为零售企业构建低碳供应链的基本流程:

4 结语

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规模逐步趋向于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渐趋向于低碳化的大背景之下,低碳供应链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实行低碳供应链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对供应链的管理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而后针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表明零售业将是我国实行低碳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实施方向,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零售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卢震,黄小原.服务销售系统供应链模型设计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 曾剑锋,柳键.碳减排背景下闭环供应链生产与回收策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

[3] 易余胤,梁家密.奖惩机制下的闭环供应链混合回收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1).

篇10

关键词:疫情;餐饮供应链;发展趋势

一、餐饮供应链的影响现状分析

中国是人口大国,饮食文化兴盛,餐饮业的发展一直都是经济产业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大概5万亿元,但业内领军百强企业营业额不足2000亿元,业内占比不足5%。正是由于餐饮业本身所呈现的“行业高度分散,产业集中度极低”特点,使得餐饮业始终处在单一化发展,其本身餐饮供应链更是缺少重视和构建。疫情的爆发使得行业人士真正认识到建设餐饮供应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餐饮行业以私人饭店经营为主,大多数私人饭店的采购和仓储没有成型的体系,以传统的增加库存量的方式抵御缺货风险,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的投入和食材损耗,缺乏安全有效的冷藏设备同时运输配送等过程造成的货损也是增加了不可忽视的物流成本。同时高昂的店面租金、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疫情等因素造成餐饮企业的经营困难,直至倒闭。

二、餐饮供应链发展趋势

1.“互联网+”、数字化驱动发展是餐饮供应链的主流趋势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与新华网联合的《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2020年春节期间的平均开店率仅为34.99%,同比下降46.72个百分点,客流量减少近九成,餐饮收入损失超千亿。由于餐饮业呈现金字塔结构,基数较大为普通私人饭店和路边摊,其数字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薄弱,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管理、成本管控、风险预防等多方面处于高风险易失控状态,餐饮业组织大型化、集群化和平台化趋势显著,因而加强餐饮供应链融合,促进建设数字化智慧化供应链平台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1]。例如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通过营销赋能、IT赋能、物流赋能、经营赋能、供应链赋能、金融赋能等服务,助力餐饮供给侧数字化提升。疫情疫情爆发,不难发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受疫情波动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而大部分中小餐饮企业面临倒闭风险。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拥有独立、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从产品的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仓储等各方面建设管理较为完善,例如海底捞非常重视“互联网+”、数字化驱动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分运用中央厨房和智慧物流系统,为了保证各门店菜品质量的统一性和高效性,通过中央厨房进行精准的食材加工或半加工配送,并在此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设备,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等多种操作模式,充分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库存成本[2]。

2.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手段是构建优质高效且稳定的供应链

疫情使得餐饮行业非常重视餐饮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管控,而作为小微企业难以构建合理化的安全有效的供应链链条来解决此类问题,仅靠自营采购、加工及仓储,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和长远的升级发展,而未来餐饮企业的发展方向会是“商业联盟+连锁经营”,而小微餐饮企业需要依靠成熟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协同发展,其基础依然是中央厨房加大型配送中心,小微餐饮企业在缺乏资金和人才的情况下,依托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行差异化竞争,解决上游端统一的物流管理问题,集中化进行供应商管理和产品物流配送,从而加强流通风险防范的举措,建立快速响应的餐饮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真正维护小微餐企的正常经营才能稳住餐饮经济的命脉[3]。

3.加强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规范化产品流通渠道

疫情下,餐饮供应链需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及时性。“精准配送”成为了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考虑食材的复杂种类及配送的难度,减少中转环节是快速响应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前置仓、中转仓的大量布局下,农产品在仓库停留时间较短,这样可有效降低产品库存成本和时间,降低“牛鞭效应”影响。当然,企业也应该实事求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调整餐饮供应链策略,不能盲目使用直接转运或直接运输,这些配送策略对供应链柔性要求高,因此未必适合每个餐饮企业的需要,规范产品流通渠道建立餐饮快速配送管理体系是解决小微餐饮企业困局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疫后的餐饮业将走向连锁化[J].经理人,2020(05):74-75.

[2]牛东旭.海底捞餐饮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分析[J].商业文化,2020(2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