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4 1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

篇1

为做好xxxx年春季复学后的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努力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

一、根据线上教学的内容,调整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与网课做好衔接。

在复课前,学校就组织教研组的老师相互交流研讨,制定学期计划,初步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梳理,明确教师分工,督促教师认真备课。学校教导处根据线上所授的内容,调整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重新制定教学进度,保障线上教学和复课后的教学内容不断档。

二、整合网上授课内容,改变一贯的按步就班的教学方式,对网上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提升。

对于线上教学与本学期新课进行连贯性教学,在新课之前,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线上知识点的复习梳理,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链上实现无缝衔接。

三、开学后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个体,线上学习的效果,不同学生效果各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线下辅导衔接。

复课后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效进行摸底,目的是检查学生“延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的状态和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以最快速度激发起学生线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个性化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反复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检测等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逐步解决。

四、特殊时期,线下教学也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关注当前疫情发展的情况,尽最大限度做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教育教学要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一再延迟的开学改变了学生往日固定的生物钟和学习习惯,当前,教师亟待改变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本次疫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快把放飞的心收回来、把散漫的态度集中起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校课堂学习。

返校后,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如何衔接?

在开学复课之初,通过调查、作业检查、评测、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诊断线上教育教学效果。建立并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分年级、分班级、分学科对每一个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建立学习档案,教师科学、准确把握学情,以利线下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找准知识遗漏点、能力欠缺点、习惯不足点、发展最近点等,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克服学习困难。

提倡个性化教学、精准性辅导

学校要根据线上教育教学中年级、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学校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在摸清任课班级、学生线上学情的基础上完善学科教学计划,耐心释疑解惑,提倡个性化教学、精准性辅导,采取必要的补缺补差补弱措施,做到教学进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难易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学有所教,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努力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营造宽松和谐的线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丰富多样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染病防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学生在学习、生活能力与水平上的差异不是线上教学才有的,但线上教学可能会产生新的差距与差异,准确把握学生在线上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是保障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开学复课之初,任课教师要与家长、学生一起全面分析线上学习情况,教育教学精准施策,保障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因故未能参加线上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学困生等要实施“一生一策”,确保每一个学生均能基本达标。

学校要统筹考虑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升学考试的特殊情况,切实增强毕业年级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序安排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保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重视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团体辅导,及时加强考试升学政策和工作安排的宣传解读,有效缓解毕业年级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要坚决落实控辍保学任务,要及时对学生返校复学情况进行全面摸排,认真做好辍学学生的劝返复学工作,坚决防止因疫情影响出现新的辍学。

继续推进家校共育

开学后,学校、教师、家长客观总结线上教育教学期间家校共育的经验与教训,保持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有针对性指导家长树立并践行正确家庭教育观、全面育人观,继续密切关注学生居家、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绪与状态,做好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之间的衔接,尤其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的调整和优化,尽快适应线下教育教学。

加强对线上教学研究,开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新天地。在教学教育教研等管理上有新思维,在家校共育内容、方式、观念上有新突破,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有新拓展,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上有新办法,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新方向,在学生学习样态上有新变革,在学情精准分析上有新路径,在个性化教学上有新策略,在育人质量提升上有新范式。

学校要落实好主管、主体责任,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实行“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科一策”“一人一案”,统筹制定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方案,加强领导,细化指导,有效引导,及时评估本地本校学生返校后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成效,确保领导有力、组织有序、指导有方、衔接有招、落实有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篇五

学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方案疫情缓解开学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衔接

线上教学是当前防控疫情延期开学期间的一项特殊应急措施。没有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将实施“零起点”教学;

已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将认真进行串讲复习,在确保每名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程教学。对在重点疫情国家或地区不能按时返校或尚在隔离期的学生,将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继续指导做好居家学习;

返校后通过专门的个别辅导,确保学生跟上教学进程。

学校制定针对性强的摸底调研计划开学返校后各校将对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逐一摸底和诊断,精准分析学情,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衔接。

各学校立即做好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检测的各项准备,原则上开学后周内完成检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形成报告,以便对线上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及时调查开学后教学进度。

摸清底细找出问题,做好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是学生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经过长时间的线上学习,本学期课程内容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摸清底细。首先,做好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教师要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教师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查查学生是否有缺课情况。再者,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理科类课程可以组织一次综合性摸底检测,文科类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抽查,通过听、说、读、写等分组互动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第二步:找出问题。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2

——关于后疫情时代“课堂回归”的思考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三中李义唐刘霞

各地学校都在准备复课,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将从云端下线。摆在教师面前的,是疫情后课堂如何回归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课堂搬回学校教室,而是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如何完美“下线”,并重新回归各自角色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返校心理调适。

长期居家在线学习突然回归学校线下学习,学生心理难免有所不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期居家线上“盯屏幕”,缺乏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对外界的好奇心削弱,养成了“孤僻好静”的习惯,进入正常线下学习后,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心态不稳。二是返校后突然脱离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少学生的“娱乐”机会锐减,课外活动受限,会感到不适。三是自律性差的学生,因居家学习时落下了课程,返校前后会焦虑,影响返校后正常学习。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也许是必然出现的这些心理状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心理应对策略来帮其调适。如:正式复学返校之前,网上学科授课内容减量,有预设地在网课上向学生渗透“断奶教育”,暗示和提醒学生尽早做好结束网课、返校复学的思想准备,正视课堂学习及要求,及时转换学习方式,尽快转变各自角色。

用好返校第一周的心理调适时机,帮助学生身心“复位”。在符合安全防疫的条件下,多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各类活动;借助抗疫过程中各条战线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引导,促进学生尽快进入正常的校园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要在返校后做好学情诊断。

学生居家学习环境、习惯和自律性各不一样,线上学习状态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如何,需要有效的评测,这关系到复课后如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教学效果。

学生返校前,梳理居家学习的“难题”或“易错题”并推荐给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后精选题源推荐给科任教师,科任教师与命题教师根据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从题源中选题,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组卷,适当进行“变式”或“再创作”。整个过程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去,可以较好地实现“以考促学”和“学业诊断”目的。

学生返校后,全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情检测,并组织教师以班为单位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网课期间的成绩并能认真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补交补学活动,促进线下教学平稳、有序、高效地恢复正常状态。

第三,再次精心订计划、调进度,实施教学。

学生返校复学后,为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不至于在学习中“欠下账”、“补不起”、“填不上”,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实情,有针对性地再次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以期做到“培优补差、查漏补缺”,确保线上教学平稳“下线”,教学早入正规。

篇3

基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朝阳区开展“世界城市实验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加快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朝阳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区域国际化教育优势更加凸显,国际教育品质大幅度提升”的要求,芳草地国际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使命,逐渐形成和确立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理念,尤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诸多领域进行持续不断、卓有成效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而这个课程无论是从理念上、学习方式上,还是从培养学生的目标上,都为我们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芳草地国际学校围绕小学六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思考并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课程及活动模式。

综合实践课程整体构建

芳草地国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以“主题探索”为主要形式,以“整合”“拓展”为主要策略,充分发挥“综实课程引领”“各学科渗透”“网络平台交流”三个阵地作用,组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家长、社区服务者四支导师队伍,构建与实施以“交互研究”为核心主题的特色综合实践课程,让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人才。

我们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个性类探索课程范畴内。课程提供6大主题、30个以上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根据学生需求生成即时性专题。下面以我校六大主题中的三个主题为例,在不同的专题中挖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利用“三阶段十一步”综合实践探索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1.“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探索平台

“三阶段十一步”最大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我们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细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阶段,把其中适合在线上完成的部分提炼出来在网上完成,线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必须面对面交互的环节。同时注意线上线下的合理融合交错进行。之所以采取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活动准备阶段翻转课堂的优势;(2)活动实施阶段过程性资料的留存;(3)展示汇报和评价的多样化;(4)充分利用有限课时;(5)方便远程异地的调研(国内外)。

“三阶段十一步”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通过探索与努力,“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目前具备了基础的指导意义。我们依托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清晰的教学活动流程和阶段,对应的学生活动都在网络平台上一目了然,我们引导老师们通过教研,深入了解探究式学习法与线上学习空间的整合及线下课程的实施。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力求将综合实践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环境,形成初步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

传统地球探索课程都是在教室里,每周两课时;搭建了线上学习空间之后,课堂被延伸了,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更加方便地参与到持续的、连贯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相对完整统一的学习节奏。回到课堂里来,各方面准备得也更加充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效果更好。

2.“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施策略

以孔老师的课为例。

主题:唯一的地球――寻找身边的隐形杀手

目标:从全球视角认识身边隐形杀手的问题所在(身边问题――国内视角,全球视角分析――国际视野);寻找解决身边隐形杀手问题的国内与国际政策、法规(国际规则);培养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身边隐形杀手问题方法的认识(能力)。

初期的话题讨论,利用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先期交流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主题源于问题,问题来自学生生活,要基于社会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结合国家和区域的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为接下来课堂上确定研究主题做了很好的预热,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能更深入有效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与分析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角看待身边的问题。

在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线上线下的结合。例如,同样是孔老师这节课,研究方法的指导环节大部分在线下完成,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一部分内容真实的交流和尝试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锻炼。而网络手段则被学生和老师大量使用于远程、异地的交流。

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综合实践师资团队

1.师资能力建设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创新的尝试,师资的教育国际化意识与国际人才培养的能力需要加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外培内训让教师把国际规则与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与现行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具体包括:与国外联盟校互派教师,让我校教师亲身体验国外授课方式开阔国际视野;与教研机构合作选派教师出国做短期集中培训,学习国外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内相关机构引进的国外优秀项目,以练代培,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组织专项沙龙研讨,在专家的带领下讨论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国际素养如何体现等做法。

2.建立综合实践师资团队

地球主题探索作为新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活动的设计安排,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协调各方面关系,负责对学生活动的管理等等。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热心课改的教师承担这一工作,经过培养锻炼,逐渐建设一支适应地球主题探索课程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为了便于实验工作真正得以顺利进行,我们的做法是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大队辅导员乃至班主任组织起来,成立课程中心教研组,加强过程监控,组织教研,具体由她们牵头,协调各个年级开展地球主题探索活动。从课程实验一开始就尽可能让更多的老师参加到实验中来,边实验边探索,在实践中加强对教师课程意识与理论的培训工作。集团现在共有来自各个校区的21名实验教师参与我们的地球主题探索课程。除了这些教师,还有多位班主任、语文教师、大队辅导员、科学教师参加到课程的建设中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教师实施课程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1)课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再简单按照课时进行备课,而是按照我们“三阶段十一步”的探究式项目学习流程进行总体设计。

(2)加强组备课,明确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增进校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学法的优化,培养学生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学习方式。

(3)针对不同阶段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过程性评价维度,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挖掘标准与特色。

(4)注意课时与课时间的衔接,保证学生学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设计简单的线上交流互动环节,与信息技术课、劳技课等有机整合,在所谓“大实践”的背景下进行学科间的合作探索。

(5)通过线上评价、线下交流的教学方式,落实探究式项目学习法,引导学生思维转变,培养客观、理性的评价眼光,并通过学生间不断的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眼界与认识。

(6)加强校区间合作,对跨校区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探索。

开发线上线下评价办法,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开发《芳草地球村护照》进行综合性评价

依托地球主题探索课程,我们创办了“芳草地球村护照”来评价孩子们的各项表现。通过六大主题的学习来实现我校的育人目标,希望从我校走出去的学生能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更加了解、认同、继承与发扬中国文化。

2.利用数字平台进行过程性评价

结合“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我们制定了过程性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

(1)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具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感性,以及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依托国际规则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学生应该发展前瞻的思维形式以及查询、评估、加工和应用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学习者、创造者和交流者,掌握参与国际事务能力。

3.评价的数字化特色

(1)网络平台记录学习过程。网络平整清晰地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所有过程,从话题讨论到提交修改研究计划,从上传研究过程资料到呈现最后的研究结论,所有过程都按活动提交时间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下来,一目了然地看出活动轨迹。此外,由于平台支持网络和手机等多种上传方式,学生可以随时把搜集到的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上传,不但解决了学生不方便打印文字资料的困难,还丰富了资料种类,打破资料过于单一的局面,而且避免了资料丢失情况的发生。

篇4

关键词 基础英语 军事英语 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士官英语教学特点及认识

目前士官英语教学学时压缩严重,据2013年全军士官院校英语教学调研结果显示,全军士官院校英语教学基本压缩为一个学期,学时数不足60学时。

士官英语教学对象为部队直招,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连贯性差,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策略欠缺,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基于以上两点,教学管理单位及教学实施单位容易形成观点,认为学时有限、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学好基本的英语知识即可,根本不需要学习军事英语。但笔者认为,军事英语不是基础英语的升级,两者虽有不同,但不是完全对立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二者相融合。任何教学教学实施都应该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现有基础上得到最优质的提高,学有兴趣,学有所用。

2基础英语和军事英语的教学重点

基础英语属于通用英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军事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军人职业与军事学科相关联的英语,包括军事通用英语和军事专业英语。目的在于培养涉军外事英语交流和专业水平提升能力。

3基础英语和军事英语融合途径

3.1辅助教材的编写

大多数进行士官英语教学的院校都是从学历教育中转型发展起来的,受学历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学历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学员基础好而且学时充裕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就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大多数的院校使用地方通用教材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士官英语教学其特点决定即便是地方高职高专教材其起点都有可能高于士官学员的英语基础。因此,需要编写辅助教材,将部分基础内容,如语音、语法和词法等内容进行整合,利用最短的学时数,使学员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这里要注重“够用为度”,不能过于深奥,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衔接、预留了时间。

3.2军事英语词汇的渗透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用以表达概念的最基本要素。目前士官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学所教授的都是语言的共核,学员所学的英语单词都是基本的意义,不偏向于某一专业。学员往往只了解这些词汇的通用含义。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一些词语在相对应的军事日常英语和专业中的意义进行讲解,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这样可以增强学员对英语知识与专业学习挂钩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单词major的时候,要讲解它的形容词词性,表示重大,也要讲解它的名词词性,表示专业,但同时如果在ppt中罗列各种常见的军衔图案,并让学员将这个词与其中的一个图案相连,学员就会掌握单词major在军事日常英语中所表达的含义。这种融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却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并掌握其军事用语的含义。

3.3军事英语情境创设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语言运用情境调动学员的思维,使学员能在其工作情境中探索、学习并运用英语。并使整个英语教学蕴含在相关职业的情境中,达到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目标。教员应该给学员提供和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在职业领域内运用英语达到能够阅读、翻译、协作和交流的目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员引入特定的学习情景,鼓励学员用英语表述职业相关内容。教员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置模拟的情景进行英语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非语言手段以及多媒体等手段,使军事英语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比如在课前的整队报告环节,可以组织学员学习单兵队列动作的英语表达方法,用英语进行报告教学准备情况。在听说教学环节,主题为初次见面,相互介绍,在教学准备环节,就可以引导学员表达诸如入伍时间、部队番号、军龄等日常军事相关的内容。

3.4发展军事英语微课堂

微课、慕课等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逐步走进部队院校,这种课堂成为日常教学有益的补充,使课堂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虽然目前部分军事院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限于客观条件限制,但英语教学语言实验室等场所解决了条件的限制。部分军事院校已经开始录制军事日常会话、军事委婉语等微课,这也使得英语课堂变得更有趣味,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总之,在常规基础英语教学中,主动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军事英语相关元素,是完全有必要、可行的,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艺.专业英语在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作用[J].内江科技.2010(9):170-171.

篇5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拓宽并加深了财务会计的业务类型,主要涉及企业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与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高级财务会计具有超前性、理论性和技术性特点。然而,一直以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大多通过面授的形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也不高。[1]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锻炼,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师引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能力,这都是单纯的线下教学或网络教学不能达到的。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殊性,本研究从课前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课中线下教学模式革新、课后教学内容巩固,以及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在高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今后的会计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混合教学模式理论

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多种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设备,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相结合,在突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面授课程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学习以获得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然而,面对面学习受到课时限制。高级财务会计一般是48学时,每两周有3次课,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受到很大制约,仅仅依靠面授课不足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和教师解决了该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料,供学生课下学习,扩展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有研究者研究了数字视频剪辑技术在美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课程教学中的使用,发现该技术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学生与会计专业人员合作制作视频,使IFRS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在另一项研究中,有研究者研究了虚拟学习环境中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Moodle)在英国大学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使用,认为Moodle为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生创建了一个混合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各种媒体和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5]有研究者研究了混合学习环境在澳大利亚大学公司法课程中的使用,发现当会计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到“电梯游说”任务时,他们的口头沟通能力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力都得到了提高。[6]我国学者李亚荣等人分析了如何采用蓝墨云班课作为移动在线支持平台,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实施管理会计课程线上线下的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7]总之,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虽然混合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已有应用,但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高级财务会计特点

高级财务会计是继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之后的一门涉及企业特殊业务的课程,突破和扩展了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和前沿性更高,会计处理的技术性也更强。

(一)涉及知识面较广

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和处理方法时,学生除了要准确掌握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并综合运用。例如,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要按照公允价值对获取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此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就会出现差异,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中级财务知识,了解税法中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并能加以运用。租赁会计中对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的计算需要用到财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中年金现值和复利现值的计算方法。套期保值业务中对不同类型套期工具的会计处理需要了解和掌握金融学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

(二)业务复杂度较高

中级财务会计主要是对通用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进行阐述,而高级财务会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理论进行拓展和延伸。[1]例如,企业集团内部两个企业之间一方对另外一方进行的股权投资,根据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投资方应确认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确认股本。但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这种投资和被投资关系并不存在,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将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进行抵销。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债权债务的抵销等。期末在确定合并净利润时要划分少数股东净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跨期编制合并报表时要考虑抵销分录的连续性以及抵销对期初利润的影响。这些都需要从集团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增加了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

(三)理论水平较高

高级财务会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很多具体业务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甚至还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8]例如,对企业合并过程中商誉的确认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永久性资产观、可摊销资产观或权益抵销项目观。我国会计准则把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单独确认,并于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特殊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但该方法是否合适还有待研究。此外,对合并报表的编制,国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论,即母公司理论、所有权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每种理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互衔接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实体理论更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在外币折算部分,外币报表的折算也有很多方法可供选择,如现行汇率法、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以及时态法。只有对每种方法都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国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完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

依托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课程建设,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9]线上课程建设包括资源上传和线上反馈两个方面。在资源上传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上传提供了很多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学习通、学堂在线和钉钉等,这些平台具有丰富的在线功能,学生能快速地访问在线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素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如教学PPT与教学短视频或者案例资源的结合就体现出此优势。在提供网络资源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文档、音频、图片或链接等多种形式,对易于理解的基础知识可进行简化资料的准备,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则需要重点准备,最后把这些资源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反复地观看学习。在线上反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掌握情况,如让学生参与课程相关小视频的讨论,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或者直接通过社交软件,如QQ和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也能在开始面授课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并带着对课程内容的疑惑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革新线下教学模式

由于基础知识已通过课前线上资源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课前测试所反馈的结果,采用多种形式的线下教学活动,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课堂巩固。1.案例教学法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专题性特点,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和企业合并业务等都是一个专题,包含完整的业务流程。对此,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课前线上学习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企业合并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云南白药收购白药控股”“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中粮并购蒙牛”等案例的分析,判断案例的合并类型,认定合并方与被合并方,以及计量合并成本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案例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采用现金支付或股权支付进行并购对并购双方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否会因为支付方式的不同产生并购风险等。在讲解债务重组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案例,让学生分析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人债务重组利得和债权人债务重组损失的金额,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相关会计分录,通过一步步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账务处理能力。2.探究式教学法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一门理论与知识并重的课程,其中有些内容仍然存在争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例如,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由于近年来并购业务增多以及被并购企业高估值情况频发,企业确认的商誉价值也屡创新高,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商誉减值的巨额风险。这种商誉确认方法是否合理?在商誉的后续计量过程中,系统摊销法还是永久保留法更为合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并报表业务中合并范围的确定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控制标准展开自己的理解。如母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企业一定能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吗?表决权未达到半数一定不能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吗?在确定合并范围时,是否应当考虑其他潜在表决权,如当期可转换的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也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理念。3.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合作者。在高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进行知识的阐述和演绎。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已经通过线上资源的自主学习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业务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对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课堂组织、倾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学生不理解时进行启发或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利用网络进行课后扩展巩固、复习

课后巩固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或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常常为获取较高的平时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而进行被动的复习。因此,需要用新的方式进行课后巩固和复习。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技术布置作业或进行测试,例如,设置作业完成的截止时间,提高学生的紧迫感,达到监督目的。通过智能组卷方式,为学生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习题,无须手动收集和整理。智能阅卷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直接打分,减少教师的批改任务。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分析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薄弱项,方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题,例如,让学生收集最新的会计法规,以及与高级会计知识相关的财经新闻,并把自己对这些资料的理解到网络平台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考试打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新的教学模式应缩减卷面成绩在期末总评分中的比重,适当增加线上学习得分的比重。混合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线上学习参与度占总成绩的40%。主要查看学生对教师的课前教学资源的学习情况,通过学习时长、学习次数、在线测试得分以及参与讨论回帖次数等来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线下课堂表现占30%。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情况,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回答质量等方面查看学生是否能利用课程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会计处理。第三,课后小测验占30%。主要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后知识拓展的理解等。综合所有得分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针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表现进行课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四、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虽然以往学者对混合教学模式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将其引入高校教学实践的部分课程中,但是也应该注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线上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繁重,由于学习过程缺少监督,学生容易找他人代替完成学习记录和在线测试,甚至直接放弃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线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线上学习记录、课堂提问,测试等手段,把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其次,线上资源良莠不齐,应当进行提炼加工,提高教学资源质量。线上资源的表现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与课程知识可能出现不一致或难易程度不同。教师需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仔细的提炼加工,去除质量差以及表述矛盾的内容,从而避免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最后,教学过程中,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容易脱节,导致线上和线下教学出现内容不能平行推进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的相互补充和融合。线上资源要为线下教学服务,线下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线上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课堂形态;个性化教学;大数据;超星泛雅平台;Linux系统管理

引言

近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快速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端联系学生,一端连接社会未来的关键”的课堂教学,实际上也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着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根本转变[1]。

1职业教育课程的面临的转变

学校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西方都有很长历史的“因材施教”的课堂[2]。孔子通过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学说,形成了他的“因材施教”的主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本质是通过学习者练习不同情境的思辨,塑造学习者的思维结构。目前通行的标准化课堂萌芽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期,成型和发展于班级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评价都按照标准化的模式执行[3],在近30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标准化课堂教学载体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在线数字化课程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线上线下衔接式学习,正成为趋势。近年来,新形态课程受到众多高校的重视,在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创设教学新环境、创建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形态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塑新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成为新形态课程的重要手段。

2基于超星泛雅平台数据分析的Linux系统管理新形态课程实践

Linux系统管理在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里,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近年来,Linux操作系统因为其开源和安全等多方面特性,正逐渐成为主流的企业网络服务器系统。我国高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日益重视学生Linux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相关课程,因其实践动手要求高、技术更新换代快等特点,从课程设立开始,国内各高职院校就不断开始教学改革探索,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有基于内容重构和基于项目驱动的,还涉及情景教学、案例法教学、讨论训练教学、归纳法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重构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超星泛雅平台的学习过程数据和学生个性化类别

泛雅平台是一款学校本地化部署的课程平台,是校内自建数字化课程的载体,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点,布置课堂作业,进行在线讨论;学生可以利用进行课程在线学习,完成课堂作业,并且能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在线咨询和讨论。泛雅平台主要包含了8个大的模块,分别是网络教学门户、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幕课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平台、教学管理评估、质量工程、移动学习[4],各个模块之间无缝衔接,协同发挥作用,为网络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笔者的个性化教改借助于该平台的运维数据,主要包括如图1所示的5个维度:①任务点完成度,该数据从泛雅平台的学生管理功能获得,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本课程任务点的完成情况,包括任务点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章节学习次数等信息;②学习进度数据,该数据从泛雅平台的统计功能获得,可以了解所授课班级的整体学习进度情况,包括平均进度、最快进度、最慢进度,以及课件的平均观看时长、最长观看时长、最短观看时长;③作业统计数据,该数据从泛雅平台的作业统计功能获得,不仅可以了解所授课班级的整体作业完成情况,还可以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作业成绩、主客观题的答题数据;④教学预警数据,数字化课程平台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把所有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了记录,该数据从泛雅平台的教学预警功能获得,可以从学习次数、作业分数、综合成绩、任务点完成率等16个权重数据筛选学生进行动态观测和预警;⑤综合成绩数据,该数据从泛雅平台的成绩管理功能获得,以本课程为例,可根据权重设置,把课程成绩分成章节学习、参与讨论、作业情况、考试情况、课堂互动以及线下成绩等多个权重项进行统计和计算。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分析每个班5个维度的学习过程数据,通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大体将学生甄别为以下4类。第一类学生,任务点完成度好,学习进度超班级平均值,作业按时完成并且准确率高,综合成绩排班级前列。此类学生,有本课程的学习能力,对课程有深厚的学习兴趣,此类学生,归类于绿色个性化分类。第二类学生,任务完成度好,学习进度超班级平均值,作业能按时完成,但准确率不高。此类学生,有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差、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弱等原因,导致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学不得法,此类学生,归类于黄色个性化分类。第三类学生,任务完成一般,学习进度一般,作业能按时完成,但应付态度明显。此类学生,属于目前教学的大多数,归类于橙色个性化分类。第四类学生,任务完成度差,学习进度慢,教学预警和综合成绩数据明显落后大多数学生,归类于红色个性化分类。

2.2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

在2016—2018年的数字化平台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对201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个班97位同学,分4个阶段进行了学习过程数据分析,并且在第三、四阶段进行个性化干预的教学改革探索,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针对第一类绿色分类学生,在半个学期教学后,通过平台调查问卷等反馈,明显感觉到正常的教学进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进度,因此,在平台提供的PBL功能模块中,增加了与课程对应的基于企业项目的案例。针对第二类黄色分类学生,通过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实例,如第四章磁盘管理章节,从原来的3个小节(分区管理、磁盘配额和磁盘阵列),细分成11个小节,其中磁盘阵列分解成RAID0、RAID1、RAID5和故障模拟等4个小节,强化实践操作演示讲解和个别指导。针对第三类橙色学生和第四类红色学生,在每次教学活动前,增加平台数据的解读分析和个性化督促,并对第四类学生增加教学预警提醒。在教学实践的前2个阶段,从泛雅平台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类别甄别,整体变化不大,在第三个阶段开始,对于绿色个性化类别的学生,由于受到PBL项目的激励,很快从常规进度的课堂教学转变到自我学习的过程,自觉借阅图书、网络资源检索以及主动提问,并且带动了橙色个性化类别的同学;黄色个性化类别的同学,由于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开始顺利完成课程任务。

3新形态课程之个性化教学改革探索

在很长时间内,标准化和个性化是一组矛盾,它们甚至难以调和,但这些问题,通过数字化课程的支持,有了转变的契机。个性化教学的核心难点:①需要精准评估学习者的实时状态;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准使用教学策略和资源;③如何精准评价学习成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超星泛雅在线课程教学平台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载体,不是简单地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一些多媒体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学习,而是依托平台,通过个体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感知、捕捉、清晰、汇聚、存储学习过程,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最终,为个体学习者精确画像[5]。只需要形成以学习者中心理念,并能按照个性化教学方向进行整合利用,就能满足需求,随着教师队伍的进一步迭代优化和学习者自身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前移,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技术障碍已经逐步消除。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投入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创业扶持政策的健全等创业服务性工作方面。然而,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属于创业过程中的启蒙阶段,相比服务工作与能力提升显得更为关键。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由于缺乏系统的创业意识教育,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丧失、诚信道德意识淡薄等一系列价值观取向扭曲的现象。由此可见,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工作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进行了高度概括,代表了全国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建设民族精神阵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加强教育的实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席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涯心态”。1.对于实践教育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增加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并以此为契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既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体现,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高校立身之本,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2.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为培养当今社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保驾护航。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储备和保障,我们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而且还应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四有”青年,其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明确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创业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了所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框架内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柱。只有将价值层面的认识与创业过程的践行相统一,才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2.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着陆点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抓手而无法落实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综合实践教育中寻找突破口,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融合,切实做到“因势而新”。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不仅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关乎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让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着力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缝衔接。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将价值认同融入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1.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不断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贯穿至创业培育教材编写的始终,从而进一步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铺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协同效应。2.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创业型社团建设。专业型人才聚类是理工类创业型社团形成的鲜明特点,其成员专业知识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出众,能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聚集的重要阵地,这一特点使得社团成员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创业愿景,更容易激发其创业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创业型社团成立的引导标志;第二个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创业型社团管理的根本准则;第三个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创业型社团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校理工类创业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线上线下创业平台。以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为载体,通过课外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使创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发挥易班新媒体技术,搭建学生线上互动平台,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生动性和吸引力,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在项目团队中挖掘具有凝聚力的优秀品质,推进精品项目建设,厚植创业型人才聚集的热土,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王顺锋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云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作用和路径选择[J].湖北: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2]黄琳,钟磊,吴蓝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5(6).

篇8

关键词:“减灾馆课程”;学会生存;变革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84-04

要想生活更加精彩美好,更有意义与价值,就要学会生存。减灾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生存能力”。基于此,在减灾教育实践中,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积极进行减灾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深度思考。

一、“减灾馆课程”定位与价值

“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在定位上,“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坚持必修课程主导地位基础上,开发多元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立意上,学校通过”减灾馆课程”实施,使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让学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中有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关爱生命意识。

在课程理念上,“减灾馆课程”体现多学科整合、融入、镶嵌,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学校以优势学科――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同一主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多学科综合运用有利于让现有的学科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建构主体上,教师、学生成为“减灾馆课程”建构者、研究者。师生参与“减灾馆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等,真正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学习方式制定者、评价方法建设者。在学习方式上,“减灾馆课程”以主题式学习为特征,连接生活经验,让学习与生活更加密切,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掌握生存技能,使减灾教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和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在核心价值上,其一丰实教学资源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催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其二让学生学会生存,启迪生命精神,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境界;其三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校教育生态焕发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二、“减灾馆课程”类型和体系

(一)“减灾馆课程”类型

“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差异,面向分层分类,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显性和隐性的多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减灾“实体馆”、减灾“学校馆”和减灾“校外馆”。

减灾“实体馆”以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为主体,“实体馆”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等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嵌套课程体系。“实体馆”学习空间设计与课程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创感”的学习空间中浸润式学习。“实体馆”实现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生情感深度整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环节和实践验证的探究环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的探究意愿和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地质灾害探究厅通过探究实时地震数据、减隔震原理,体验不同震级、滑坡泥石流形成原理等,认识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减灾措施、逃生技能等。火灾探究厅探究火灾成因、同物质阻燃性、不同物质燃烧成分、烟雾逃生、结绳技巧、紧急救护、室内求生技能等,在活动体验中融入学科教学。气象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气象数据,体验不同风力,探究寒潮形成及入侵我国的寒潮的主要路径等,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台风、暴雨、寒潮、雷电和高温的形成,理解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环境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环境数据,认识污水净化原理,测定水中PH值、COD、氯离子和室内甲醛等,探究PM10、PM2.5、PM0.1等对人体不同器官的影响,探究湿地降解污染物的原理等,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减灾“学校馆”是校园内除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之外的“馆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地理、历史专用教室,地理生态园,学科情景室,禁毒教育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等。“学校馆”渗透在基础学科之中,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于减灾教育之中,“学校馆”的综合性延伸了创造时空,拓展了减灾教育视野。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收藏了近万件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模拟标本,呈现海洋、森林等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在体验中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禁毒教育馆有适合学生探究的图片、实物或仿真展品和高科技互动体验,在体验探究中让学生了解的种类,传播的途径和危害,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减灾“校外馆”是依托多方力量为学生创新的校外实践平台,聚集减灾教育的行走力量。减灾“校外馆”满足和丰富了学生的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减灾“校外馆”主要有无锡市国土局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无锡分馆”“无锡市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厅”,无锡市地震局的“防震减灾馆”,无锡市民防局的“民防体验馆”,无锡市气象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无锡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类处理等。无锡市民防体验馆自然灾害体验厅内数字地球、全息屏幕和360°环幕形象地展示洪水、雪灾、暴风雨等自然灾害,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丰富的体验设施,给学生以深刻体验。无锡市阳山火山地|文化展示厅以阳山火山为核心素材,通过“认识地球”“火山探秘”“阳山火山”“生态阳山”四个单元,全面呈现火山的形成、分布、类型、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火山形成及对人类影响。

(二)“减灾馆课程”体系

“减灾馆课程”使学生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减灾馆课程”的实施变革了教学方式,探索了跨界学习的路径,再造了新型合作共同体。

“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课程综合统一体,我们构建的“减灾馆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地理必修课程与选修“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融合,物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电与核辐射”融合,生物必修课程与选修“生态环境灾害”融合,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融合,政治必修课程与选修“多元化危害及应对措施”融合,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融合,英语必修课程与选修“防灾减灾英语读本”融合,心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灾害心理”融合等,让“减灾馆课程”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

“减灾馆课程”变革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和田野研究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学生被赋予课程选择权。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汇报展示、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成果。

三、融通“学科―学科”“学校―社会”

(一)“学科-学科”

“减灾馆课程”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在不改变自身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情况下渗透减灾教育内容。学校借鉴我校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研制与本学科内容相匹配的“学科减灾教育渗透教学序列”,依托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减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二)“学校-社会”

“减灾馆课程”积极对接社会资源,用大教育观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学习。在”减灾馆课程”架构中,学校借力华东师大、南师大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和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寻找校外资源与减灾教育结合点。校内+校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制作、自我展示和验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

四、融合+实践,变革学与教

基于国家课程、《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减灾教育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学校从教学组织活动化、学习过程合作化、差异发展个别化等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学习支持,构建学科融合型、独立设置型、基地探究型的学习形态,革新学习方式,在开放情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科融合型

学校结合基础学科特点,挖掘课程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减灾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实施减灾教育主体,如探究“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为例,从地理角度分析重金属分布态势,从化学角度探究镉、汞、铅重金属原子结构理论,从生物角度探究镉、汞、铅3种重金属在食物链的传递规律及对人体的危害。

(二)独立设置型

学校以减灾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抓手,优化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减灾意识和思维,并把拓展课和研究课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课程载体,如“探究雾霾天气”(见表1)。

(三)基地探究型

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学生开展以减灾教育为主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学科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中的地质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灾害指挥中心地震监测点联网,气象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气象检测中心联网,环境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环境质量检测中心联网。学生探究实时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探究雾霾与季节、风向、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减灾馆课程”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减灾馆课程”重构,牵引教师理念更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执行力提升。随着“馆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减灾教育进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减灾教育目标导航体系,完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转到教与学模式的真正转变上来,让生命教育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减灾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5JK11-Z014)研究成果。

篇9

关键词:发达国家会展业;我国会展业;发展

会展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展览、展销和节事来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业,被称作无污染的绿色经济。自从首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逐渐被各国重视,并迅速发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851年的大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如此之大而堪称‘最大’的;第一个在世界范围举行的;第一个营利性质的博览会”(伯德Bird,1976,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额非常之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许多国家只设单一的国家级的展览管理机构,比如法国的海外展览委员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U-ACTIM)、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STDB)等,这些机构都具有惟一性、权威性和全国性的特点。例如:德国的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写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例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是德国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发达国家的会展业行业协会在职后培训和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例如: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展览业专业人士职后培训计划,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展览业专业人士继续学习和资格认证的机会。新加坡会展协会(SACEOS)也有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3.先进的会展场馆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德国会展设施一直引领国际领先水平,几乎所有的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新加坡展览中心和新达城会展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装备,中心配备先进的翻译、通讯、传播系统。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搞大搞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发达的全球会展营销网络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全球会展营销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例如: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促销网络,由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统一运作,推进法国展览业的发展。目前有65个国际性专业展会加入这一组织,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中国香港政府主要办展机构香港贸发会先后在全球50多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化展览营销网络。

5.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例如,英国展览服务协会规定:任何会员施工单位不能因与客户发生纠纷而中途停止服务,影响客户的正常展出。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用会展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工商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种国内外会展活动来寻求合作,拓展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会展经济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2.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387个,2002年3075个,2003年达到了3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国际博览会联盟)认证,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2,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初步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我国的铁路交通发展也相当快,我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2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德国后世界上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另外,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都有直达航线,交通网点覆盖全面。具有如此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大大节约举办会展的时间成本,是我国发展会展业的一大优势。

4.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全国总计36个地域性会展协会,其中山东6个,内蒙古5个,浙江4个,江苏3个,广东与辽宁各2个。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会展场馆的数量和面积不足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展览中心(展览场地2万平方米)、上海世贸商城(2万平方米)、上海光大会展中心(3.5万平方米)等,面积不足,而且展馆功能单一,配套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但是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2005年初,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l00人,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成为目前阻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劣势因素。

在我国申奥申博成功和会展人才匮乏的双重刺激下,会展人才培训一下子变得火热起来。然而,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的递增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许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缺乏会展专业的师资,盲目办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脱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光有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国会展业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会展营销手段落后,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三、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发展既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存在着阻碍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会展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经验。

1.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针对我国会展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解决。

(1)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引导和扶持为主,尽可能减少直接主办展会。培养和扶持承办企业,让会展承办企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应该总是由政府成为举办展会的主体。这方面可以向德国和新加坡学习,加大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并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会展业发展,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经费压力,支持国内企业去国外参展、办展等等。

(2)成立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规范会展业市场。针对我国目前会展业管理混乱的现象,我国应该成立会展行业协会来统一管理,规范管理。通过协会对展会的类别,展出的日期、地点、展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保护会展各方的利益。另外,协会可以联络会展相关企业,如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和饭店酒店等,为会展提供服务协调,提高会展运营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3)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完成审批制到登记制的过渡,确立单一的国家级展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2.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场馆建设会展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型化场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场馆的利用率问题,对于我国现在的会展展馆建设存在的误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1)完善场馆功能。场馆建设应更多地考虑功能和周边配套设施,尽量使场馆可以在更多类型的会议或展览中使用,而不是专为少数几个展览服务。

(2)与旅游业相结合。我国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会展业和旅游业应该互相扶持,会展企业通过办展来吸引观众和游客,旅游企业可以把当地具有特色的会展场馆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

(3)提高会展企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3.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我国借鉴。在办学规模方面,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和会展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在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德国实行的是以定向培养的模式为前提的模块式教学。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院主要的培养对象是已经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展高级经理,所以其课程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性;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主要培养会展业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其课程侧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德国会展人才培训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体系,学生可以一段时间上课,一段时间去公司实习,平时可以从公司得到工资。

除了在高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德国展览管理委员会(AUMA)也负责培养人才和职业资格的认证。

我们要向德国学习,各大专院校不要一窝蜂地开设会展专业,而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开设会展专业,明确定位,细化培养的人才方向。比如专门培养高级会展人才,或者专门培养中层管理者,又或者培养一线操作员,切忌盲目办学。另外,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学习德国,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当然,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不可能让学生频繁地转换上课和实习的节奏,学校可以安排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又或者与展览公司签订人才对口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我国各地的行业协会应该实行统一办学,打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深造的机会和便利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服务。

4.借鉴发达国家会展法律完善我国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关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准入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设立相关法规保护我国的名牌展会,规定一系列会展业相关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各地域的行业协会会员等等。

2006年1月10日颁布,3月1日正式实施的由商务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和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为我国会展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了方便,解决了过去由于展览会主办方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执法力度与执法衔接上存在的诸多难题,效果显著。例如本次广交会上认真贯彻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据统计,本届广交会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472宗,被投诉企业743家,比上届减少9.6%,认定构成涉嫌侵权企业419家,比上届减少7.7%。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完善会展法律法规对会展发展的重要性。

5.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营销方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发达国家建设会展营销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跨国会展企业在全球各地开设办事处,近几年已有不少国外跨国会展企业在我国设立办事处,建立营销网络,而这正是提高会展国际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在这点上应该向法国学习,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我国的会展企业在德国建立营销网络的最多,我国现在是参加德国举办的国际展会的国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成功申奥申博之后,会展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发展前景大好。越来越多的优秀国外会展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我国会展企业与国际接轨,给中国会展企业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光参加国外的展会还不够,我国会展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上虚拟会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渗透性和广泛性,与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之间进行相互补充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2006年举办的第99届广交会上,电子商务对出口成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届广交会继续利用“网上广交会”、“在线广交会”以及“在线机电广交会”三家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截至4月29日16时,三家网站累计访问量达1.1亿次,比第98届增长11.6%;电子商务网上意向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比第98届增长10.5%,这有力地说明了电子商务对会展的促进作用,像这种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营销方式非常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五、结论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在会展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分不开的。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达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才、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与国内会展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国外参展,办展。不过与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我国会展经济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应充分借鉴欧洲会展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的会展经济。相信我国会展业的行业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行业实力也会不断增强,不仅仅成为世界会展大国,更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

参考文献:

[1]金辉.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开发策略[N].组织人事报,2005,(1350).

[2]刘德艳,董藩.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