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盈利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04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的盈利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错报风险; 工作压力; 复核方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需要消耗会计师事务所大量的审计资源。就审计时间这种审计资源来说,审计经理5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和全部审计人员3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都要分配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审计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电子沟通方式和电子工作底稿的出现缓解了审计人员在分配审计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电子工作底稿和使用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工作底稿的复核资料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资源,尤其是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时。然而,工作底稿现场复核的方法由于可以体现审计复核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参与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较推崇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多样化,并建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程序中明确考虑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选择。一些研究文献也表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也很重要,复核的有效性、审计判断的质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的影响(Brazel et al.,2004)。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
(一)可选择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他们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但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级审计师的进一步复核。对工作底稿的进一步复核能够确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结论的适当性。然而,由于审计复核程序占用了注册会计师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力图来简化这一程序。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如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沟通方式的出现)已经向审计复核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复核方式的选择空间。随着审计复核人员逐渐转向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邮件,电子复核方式已经变成了审计复核人员所主要依赖的复核手段。这种电子复核方式主要包括审计复核人员在线审查工作底稿,与工作底稿编制者采用电子沟通方式来交接、讨论和解决问题。
同时,其他的复核方式已经演变为主要依靠面对面沟通方式来进行复核,比如面谈复核(review-by-interview)与实时复核(real-time review)。面谈复核是指审计复核人员就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而向工作底稿的编制者进行提问。实时复核是一种与面谈复核类似的审计复核方式,主要指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编制者实施审计程序之前所进行的讨论。IFA已经认识到对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复核中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电子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势
电子沟通方式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各具不同的优势。面对面沟通允许相关参与方之间的同步交流,同时也能展示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和类语言的表达,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感觉、情绪和口吃的表达,以及犹豫的反映(Brazel et al.,2004)。这些通过类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助于参与者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类的大脑生来就会对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达,因此,面对面沟通是沟通者之间更加自然的沟通媒介。而对于电子沟通方式来说,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较分散的个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如不用专门安排沟通者之间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成本也比较小(减少了见面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同样,在一个审计环境中,电子复核方式在审计复核中具有两种优势:一是它允许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复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费在行程上的时间。
虽然电子沟通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使得电子沟通(电子复核)变得相当普遍,但是它是否会带来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具有相似质量的决策,仍然存在疑问。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会编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比较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复核方式有不同的预期时,审计师们是否会有不同的专业判断。他们发现,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审计判断①的影响,并且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他们将这种结果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复核方式使审计人员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与电子复核方式相比,面对面的复核方式使得审计人员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觉责任更大),因此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也会更加有效。Payne(2004)也发现,相对于预期到书面复核的审计人员,那些预期到面对面复核的审计人员会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带来了复杂任务业绩的改善。Agoglia et al.(2006)发现,当预期到面对面的复核方式时,审计人员会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
二、错报风险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复核方式时,复核人员会形成对这些不同复核方式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实施工作底稿复核的决策。有文献表明,人们对沟通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感知的某种沟通方式与其他沟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Webster and Trevino,1995)。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师判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在实施工作底稿复核时会权衡电子沟通方式和面对面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背景和社会因素(如沟通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沟通中人际风险的程度、对他人的责任等)也会影响沟通方式的选择(Webster and Trevino,1995),因为沟通媒介有不同的社会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语言/类语言暗示),对媒介的选择可能部分地取决于手中某项具体任务的背景或者社会因素,这样的因素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所讨论的问题的风险性。例如,当一个任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时,那么具有更多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如面对面沟通)明显会受到追捧,而具有较少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则可能会导致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在较高风险的环境下通常是不受欢迎的。
实际上,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会对审计师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当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时,审计师通常会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通过审计投入的增加来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影响。
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审计师通常会对高风险作出反应,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这种努力的再汇集会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Davidson and Gist,1996)。而专业文献普遍认为,审计复核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审计领域/账户的风险来分配审计资源,当审计资源的投入从低风险领域转移到高风险领域时,效率/效果的权衡就会在不同的账户之间得以调整(Sprinkle and Tubbs,1998)。当然,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会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之间转移他们对审计资源的投入,如做好书面审计复核记录,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或者对审计证据进行再次评价,对客户进行实地观察,并最终决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所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性(Sprinkle and 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和审计复核人员来说,改变复核方式代表着审计方向的重点转移,因为相对于电子复核方式,面对面的审计复核表明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当前年度的证据进行了更大的审计投入,明显会使审计复核人员作出更高质量的判断。因此,当错报风险比较高时,复核人员当然会更可能选择实施面对面的复核方式。
三、工作压力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除了错报风险之外,审计人员工作压力的强度也是影响审计复核人员对沟通媒介选择的重要的环境因素。考虑到电子复核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复核人员更可能选择实施电子化的复核方式。
人们对审计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师的工作压力,增加的工作压力相应地也会对审计决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要求提高之后,许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工作压力大大增加,因而导致审计师的流失和转行,这种情况对那些留下来的审计师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是那些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师也不例外。这些增加了的工作压力会对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产生影响。一些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审计人员较高的工作压力/负担会造成较低的审计质量。这些都表明,审计行业忙季的强烈需求会降低审计人员审计业绩的质量。因此,研究者们对工作压力给审计质量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由于沟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会随着沟通媒介而变化,因此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某一种审计复核方式,这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比如说,使用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通常会提高效率,因为在等待对方给自己回复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复核人员还能够进行其他的工作。当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性的客户需求时,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电子沟通方式,因为电子沟通可以尽快地完成谈判,甚至还允许他们在等候对方的回复时有机会进行其他的任务/谈判。此外,电子沟通方式使得复核人员不需要实地到达客户与之沟通,节约了审计时间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审计复核沟通方式。总之,当承担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务/项目时,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审计复核人员很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方便的复核方法,从而增加了对电子复核方式的偏好。
总之,审计技术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审计复核人员与他们的审计团队的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对电子工作底稿的依赖,以及对电子沟通方式的使用,都潜在地影响了审计师们的判断。由于审计复核人员通常对如何实施复核有很大的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复核方式的选择被适当地认为是一种可控制的审计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复核方式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同的环境压力,导致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因此,复核者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小组的审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因素对复核方式选择的影响,推动了我们对影响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理解,这对实施审计复核的审计人员、有关的企业、监管者与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启示。我们只分析了两个可能影响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未来的研究也可能会调查其他影响复核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复核行为和工作底稿质量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影响复核方式选择因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Agoglia,C. P.,R. C. Hatfield,and J. F. Brazel. The effects of audit review format on review team judgments. Working Paper,Drexel University.2006.
[2] Asare,S. K.,and L. McDaniel.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preparer and task complex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review proc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71(4):139-159.
[3] Bamber,E. M.,and J. H. Bylinski. The effects of the planning memorandum,time pressur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 managers’review time judg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 Brazel,J. F.,C. P. Agoglia,and R. C. Hatfield. Electronic versus face-to-face review: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review on auditors’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49-966.
[5] Davidson,R.,and W. Gist.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audit planning and total audit effor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 Payne,E. A. An examination of audit workpaper review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viewee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Xavier University.2004.
篇2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费收入规模逐年扩大,从2002年的3048亿元到2008年的9784亿元,保险总资产从2002年的6494亿元到2008年的3.3万亿元,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在保险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中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2008年,诸多财险公司遭受了双重打击:承保亏损和投资亏损。而伴随着新的偿付能力规定的出台更使一些财险公司的经营和生存压力陡增。
面对上述状况。多数公司将注资一亏损一再注资作为公司的生存模式,股东资本强的公司可以通过注资来继续经营,而对于一些中小财险公司,或者亏损程度较重的公司则难以继续下去。显然,这种单纯注资,增加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来保持持续经营而不追求业务盈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不合适的,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摆脱经营困境,还会将公司推向更深的陷阱。
对于当下的财险公司而言,注资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寻找并确定公司的赢利点,形成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经济下,不同类型或不同特征的财险公司应该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选择相应的盈利模式。目前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
以资本运作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保费规模比较大的财险公司。伴随着保险公司进入一个稳定时期,保险资金和资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保险公司除了获取承保利润外,利用股权投资、兼并收购、财务投资等方式也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显然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稍有不慎则将使公司资金紧张,或陷入巨大的成本包袱中。
通过扩大现金流来盈利是当前各财险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其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作为保险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证券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业务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承保业务是亏损的,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因此,出现了在车险市场,即使综合成本率已达到100%以上,属亏损业务,保险公司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取保险费这样的怪事。2008年保险投资亏损引发的总业绩的亏损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因为期望用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亏损实现盈利并不一定能实现。过去我们强调保险业要有承保和投资两个轮子,主要是希望政府和法律容许拓宽投资渠道,保证两个轮子的平衡,但现在却又忽视承保轮子,单注重投资轮子,这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是中小财险公司可选择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这种盈利方式更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并且减少因为由于规模铺大而导致的销售成本和机构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的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因而它所带来的增长与盈利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但是,因为该模式可能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而被众多公司所放弃,
优化产品结构,进行价值链管理也是财险公司应选择的盈利方式之一。当前国内主要财险公司以车险为主,而盈利空间大的企财险、家财险等业务发展缓慢,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将有助于改善财险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保险公司价值链就是从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等,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模式虽然要求较高,但却能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篇3
和保费持续增加的寿险不同,财险企业在今年三季度遭遇“滑铁卢”。《投资者报》记者梳理57家非上市财险企业公告显示,超过半数险企净利润环比下降,甚至由盈利转为亏损。
与此同时,偿付能力报告也披露了今年二季度保监会的风险综合评级,其中29家财险公司被评定为A类,49家财险公司被评定为B类,仅国泰财产1家被评定为C类,没有公司被评为D类。
30家财险净利润下降
财险公司三季度的业绩仿佛随着季节转换到了“寒冬”,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财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71亿元,同比增长7.78%,增幅同比下降2.88个百分点。净利方面更不乐观,财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2亿元,同比减少200亿元,下降29.35%。
记者梳理57家非上市财险企业数据显示,有21家三季度业绩为亏损,30家净利润较二季度出现下滑。其中,华泰财险下滑明显,二季度末净利润为1.96亿元,而三季度末仅为0.57亿元,同比下滑70%。
值得注意的是,安华农业、阳光农业、渤海财产、国元农业、众诚保险、富德财产、中航安盟等7家公司由二季度的盈利转为三季度亏损。
由盈转亏的这几家险企集中在农业领域,今年农业财险公司三季度亏损严重较多的原因在于天气因素,安信农业方面表示,一方面是受台风等大灾影响,另一方面是农险应收财政清算滞后。而渤海财产亏损的原因则是,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支付巨额赔款。
财险发展承压,对于当前财险的现状与困境,华泰财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丛雪松曾这样描述:一是车险一险独大,非车险发展空间巨大。从行业综合成本率来看,车险在盈亏之间波动,非车险盈利。二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及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商业险增长乏力,同时无法满足新型风险的保障需求。三是行业经营管理效率低。四是个人、家庭及中小微企业保险覆盖率低且服务能力不理想。
投资收益拖累业绩
对于财险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慧择网副总经理蒋力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首先是整体保费规模增长缓慢。产险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为车险和其他财产险,在城市限牌限号等措施下,汽车保有量难有较大提升,商车费改的背景下,车险业务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仍未出现明显向好势头下,非车险业务中的企财险、工程险、货运险等企业需求降低导致保费增长乏力。
“其次,投资收益下降成为净利润下滑明显的最重要因素。”蒋力介绍,财险企业不像寿险公司投资方式多样灵活,较多财险公司三季度净利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资收益的大幅下滑。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在保险全行业资金运用收益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行业实现资金运用收益4828亿元,同比减少1139.74亿元,下降19.10%。资金运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
根据安诚财产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对投资年化收益率的预算值为8.91%,预警值则为预算值的-2%,事实上,该公司今年二三季度的投资收益值分别为2.69%、3.7%。远远低于预期。安诚财产方面表示,受利率下行叠加股市低迷影响,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均同比下滑明显,收益率与行业数据相当。
安诚财产方面还表示,公司权益投资亏损额相比二季度降低了735万元,亏损率降低了0.43%,前期亏损收窄, 但亏损率仍超出正常值。
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和偿付能力息息相关的净现金流也在各家的披露范围之内,从数据上来看,多数财险公司净现金流为正,流动性风险可控,但个别公司出现净现金流为负数,流动性风险承压。
以长江财险为例,因股东方的应收保费导致保费大比例分出,出现净现金流为负。对此,公司表示将加大对股东业务营收保费的催收工作,“而公司现金及流动性管理工具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85%,流行性充裕,加上其他可随时变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随时应对债务支出,现金流风险可控。”
同时披露的产险公司评级中,29家产险公司被评定为A类,49家产险公司被评定为B类,仅国泰财产1家被评定为C类。国泰财产公告显示,公司已经于7月25日完成增资,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
“未来若发生流动性风险事件,公司将采取包括在规定的限额内增加短期正回购,赎回流动性相对较强的投资组合类基金或保险资管产品,并根据流动性风险程度调整短期内的资产配置计划,减少低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例等举措。”国泰财产方面表示。
财险企业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和严格监管不无关系。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三季度,包括华泰财险、安信农业、渤海财产、长安责任、长江财产5家公司被监管部门出具了监管函。
篇4
公告显示,当前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的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等行为涉嫌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保监会还提示,网络互助平台存在严重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及容易诱发金融风险等问题。
下阶段,保监会将对非法平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另外,还规定了定位于公益慈善组织的互助平台,应明确告知捐助人“捐助是单向的赠予行为,不能预期获得确定的风险保障回报”。
此次保监会的发文中还特别点名了水滴互助,记者注意到,水滴互助目前已在官网上列出了“会员不能预期获得确定的保障回报”字样,整改已经开始。
实际上,此次保监会的发文涉及到了互助保障的诸多问题,目前平台是否已经整改?金融风险如何得到控制?资本流入趋势是否会有所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夸克联盟等多家互助保障平台,并得到部分相关回复。
防范风险是重要问题
据媒体统计,目前互助保障平台融资总规模已达2亿元,平台数量超过100家,而涉及的人群更是超过了1000万元,此次保监会对于行业规范、定位的发文,可谓是“合时宜”。
事实上,这并非保监会首次对互助保障平台进行监管。早在去年10月份,保监会就发文明确表示“互助计划”不具备相互保险资质,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2016年5月份,保监会对上述属性进行了重申,再次表明互助计划非保险产品。
不过相较于此前两次监管,此次保监会更突出了互助保障平台的风险性及误导性。“仅需9元钱,最高可获得30万元赔付”、 “出一碗牛肉粉的钱,得到40万元疾病保障”,类似的广告词此前曾被多家互助保障平台置于官网的是最显眼位置,并在各大媒体网站大肆宣传,这样的广告词以门槛低、赔付高吸引客户。而如今,这样赔付承诺受到监管的严重警告。
此外,保监会在发文中还提到了互助保障平台风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诱发金融风险的问题。该问题核心就在于平台如何对会员上缴的费用进行管理及如何防范赔付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等。
目前,各网络互助保障平台的资金管理方式有所不同,17互助、同心互助等主要将会员缴纳的费用托管给商业银行,由银行定期出具监管报告并公示账户情况。而水滴互助等则与公募基金合作,将资金托管给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由双方共同管理。
赔付方面,大部分依托第三方公估机构的审核及评估,抗癌公社还规定了申请受助的社员需提前缴纳3000元保证金,如情况属实,则保证金全部返还,如情况虚假,则没收保证金,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诈行为的发生。
虽然从目前来看,并没有什么平台暴露过较大的金融风险,但随着会员的增加及资管规模的扩大,一些规模性风险可能性增大,而平台管理能力有限,则会加大这种可能性的爆发。
何时盈利无时间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保监会还对互助保障平台的公益性、慈善性进行了强调,这是否说明平台在盈利方面将更加困难呢?17互助CEO高竞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商业机构也可以具备慈善属性。“如果有一个组织真的是在帮助社会解决困难的话,那么它的盈利状况一定是非常好的。解决困难与获取利益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式。”
不过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目前几乎没有互助保障平台宣称自己已实现盈利,大部分运营费用仍来源于股东输血或外界融资,公司方面“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这也使得公众对于互助保障平台持续经营性产生质疑。抗癌公社社长马丁曾表示,近几年来公司的运营费用主要来源于个人资金、风险投资及创业创新大奖的奖金,公司目前也在研究如何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希望2017年能实现营收平衡。
高竞认为,目前互助保障的理念在中国还比较新,整个行业还处于宣传、引导及培养用户认知上。“不应该快速实现盈利”。而对于盈利的具体时间表,高竞也坦承“现在设立时间表还为时尚早”。
至于盈利的方式,业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夸克联盟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当会员的规模足够庞大,也就有了成为“客户”的可能,我们希望能通过帮助一部分高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来进行服务变现。抗癌公社方面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互助平台本身应坚持公益属性,不过可以通过健康领域、金融领域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以实现盈利。
此外,众托帮也表示,公司的盈利并不来源于平台本身,而是为会员提供更多健康医疗服务来实现,成立于2016年年初的众托帮目前会员数已达330万人。
行业投资或降温
目前,网络互助保障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监会选择此时发文,对行业进行规范,大部分从业者都认为这对行业是一个利好,此前“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的互助保障平台在监管发出之后至少了解了“监管红线在哪”的问题,从而在宣传及产品设计上进行自我规范。
篇5
关键词:会展产业链;盈利模式;基地展览机构
中图分类号:F710 文
会展业具有1:9的经济关联带动效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把展览业作为商品流通、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加剧,会展产业链既有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并出现一些全新的盈利节点。
一、企业盈利模式及会展盈利模式
企业盈利模式即企业通过怎样的模式和渠道来赚钱。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式盈利,通过开发产品,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实现盈利;一种是外延式盈利,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实现盈利。
会展盈利模式即会展企业在自身及上下游价值链中建立的赚钱渠道和模式。会展企业的运营包括展馆自身与展览项目的运营,本文主要论及以自有场馆为经营基地的会展企业(也称基地展览机构),不限定于以运营具体会展项目为主的展览项目公司。
二、会展产业链解构及盈利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会展经济是集商贸、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购物、旅游、信息等为一体的经济消费链。从会展业务流程来看,会展产业链主要包括:会展策划与会展组织、场馆规划与建设、营销与广告宣传、工程(布展)及电信服务、运输报关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交通住宿与餐饮旅游娱乐休闲服务、人才培训、会展管理与评估等。
会展产业链的绝大多数收入目前集中在展览项目自身。自有展馆的展览机构(也称基地展览机构),如承办广交会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展览出租展位、展览服务、广告媒体经营收入等是传统盈利点。去年以来,每年两届广交会直接和间接效应之和超过300亿,占广州市全年GDP近4%。承办方的消费支出带动举办地广州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与零售贸易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租赁业等部门。
会展经济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在办展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会展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属性。如政治宣传类会展、司法展览、文体类会展、科教类会展等都有其社会效应。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媒介试水虚拟展会对实体展会造成冲击,会展企业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影响,有必要重新分析全产业链盈利节点,拓展有成长前景的新利润增长点;对现有盈利模式,也要进行更新,拓展其盈利潜能。
三、会展产业链盈利模式及利润增长点分析
1.场馆建设及物业增值盈利模式
场馆本身是会展经济的基础。从场馆建设角度出发,会展经济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周边土地的升值实现投资回报。涉及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政府统一建设和经营。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就是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建展馆,并以综合效益提高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引入战略投资人,管理方是会展公司的董事局,而所在城市的市长可能出任董事局主席。政府投资有利于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结合。第二种模式类似香港模式,即以土地换展馆。政府划拨土地,由相关公司建设展馆,并可配套建设酒店、公寓、写字楼,展馆所有权归属政府,但政府不收使用费,展馆依靠自身运营实现良性循环。
展览场馆通过展览的举办可为当地带来高强度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剧相关服务业集中,带动周边地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带旺物业增值和盈利。如广州市在投资兴建国际会展中心时,不仅直接投资场馆建设,还投资改善场馆周边道路、绿化、停车等市政配套设施,铺设顺畅的路面和地下轨道交通网络,使展览场馆周边地价大幅升值。
2.场馆租赁盈利模式
场馆租赁盈利模式是展览场馆所有者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场地出租,并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盈利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承租人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和维护资产外,享有较大的经营自,能够不受行政干预地安排和组织场馆的人、财、物。目前,场馆租赁是自有展馆的基地展览机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3.产业链增值服务盈利模式
展览机构通过向上下游客户即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采购商等提供增值服务获取盈利,通过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积极开发引进与展览、展馆配套的服务项目,包括工程搭建、展具租赁、广告制作、餐饮住宿、商务礼仪、旅游票务等,提供增值服务。这样能有效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也可在拓展利润渠道的同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形成核心竞争力。
4.自办展览盈利模式
展览机构自办展览集场馆优势、服务优势、本土产业优势为一体,可有效拓宽盈利渠道。目前,国际基地型展览巨头,自办展均占绝对份额,如科隆展览公司展馆95%是自办展,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展馆自办展占70%;从经营收入来看,汉堡展览公司70%来自自办展、15%来自客展、另有15%来自会议;意大利米兰展览公司自办展和客展各占50%。拓展自办展盈利模式,基地展览机构可利用自身资金和资源优势,以兼并、收购、合作等模式在外地或国外举办自办展、合办展;对于成熟的自主品牌大展,可通过服务、展期、展馆位置优先倾斜等措施,扶持其发展成为超大型的世界级品牌展;对于产业布局上有后发优势的题材、高新技术、创新型题材,要抢占展览题材,创办新展,并实行场租优惠等扶持策略[1]。
5.展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展会网站定位于为会展所有活动与企业提供各种营销服务。展会电子商务拓展展会宣传、招商、招展渠道,实现实体展会和网络展会的有效互动;优化展会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能延伸展会服务和功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捆绑式、一站式服务,有效锁定目标客户。展会电子商务业务如能运作上市,将是会展企业的重要新利润来源。
网上展会业务的运营重点在网上展会、网络广告、网络信息增值服务、数据库营销等方面,除与传统B2B网站类似的赢利方式即广告和收费会员收入外,展会网站还可销售会展的附属产品,如展商名录、会展杂志、会展刊物等。展会网站要实现盈利,要针对主办机构、会展服务商、参展商等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开发和维护,确保网站界面友好、导航准确、网速流畅、搜索到位。同时,加强展览项目相关资源整合,使网站成为资讯和贸易撮合平台,并提供各种会展定位、市场调研、品牌推广、渠道与客户资源共享等服务。
6.展览会议论坛模式
展会集聚大量人流、信息流,是商家获取信息、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场所。展览性会议功能的影响力可彰显展览本身的辐射力。如“广交会区域经济影响研究项目”调查显示,每届广交会参展商在广州举办会议、产品推介会等相关活动的费用总计为1.88亿元,两届合计约3.8亿元,市场容量非常诱人。开拓“展会论坛”及系列会议的主、承办业务将带来丰厚利润[2]。
7.展览场馆和展览公司的资本运作盈利模式
资本营运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或者壮大资本实力来增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展览场馆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仅仅靠国家拨款和企业自身积累,不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展览场馆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实现展馆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展馆的盈利能力。此外,目前展览公司利用自有雄厚资金进行资本运营成为新趋势,运营方式主要是展览项目的并构重组、展览品牌收购等。
8.展馆品牌和展会品牌盈利模式
提升展馆品牌可增值无形资产。知名的品牌展览场馆普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拥有作为卖方市场的价格谈判筹码;同时,容易在注意力竞争中胜出,获取新闻宣传和政府管理资源的倾斜;此外,品牌价值的提升意味着展馆无形资产的升值以及较高的价格认同,办展方、参展商等愿意支付较高价格购买知名品牌的服务。
提升展会品牌价值可获取超额利润。知名展会以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参展效果提供品牌保证,同时,知名展会有能力应对竞争对手的攻势,巩固客户忠实度。因此,要注重对已有展会品牌的注册、防伪、维权以及内容创新,保持品牌在业内的领先地位,确保品牌自身的增值。
广州对外贸易展览公司借鉴其母公司运作广交会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自主知名展会。如对自有品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为解决展会规模扩张和展馆面积瓶颈的矛盾,学习广交会“分期办展”的做法,实行展会分期,展会规模扩容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专业性,巩固了其业内领先地位。
四、结语
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加速,会展产业链的盈利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以“二八法则”确定会展产业链的盈利侧重点,以优势资源挖掘扶持影响全局的利润增长点;以“SWOT分析”为行业和企业把脉,准确定位战略方向;以“波士顿矩阵”原理分析展会品牌的战略取舍等,强化“金牛”和“明星”品牌,放弃“瘦狗”和“问题”品牌,改善业务组合; 以“流程再造”、“价值链分析”控制成本,突出竞争优势等[3]。国际会展业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作为极具经济拉动作用的新型经济形态,我国会展产业链如何实现盈利模式和达成方式的创新,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波动 风险增加 转型升级
一、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风险要素改变
(一)信用风险的增加
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表明,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利率上升,则会直接推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利率和不良贷款直接是一种正比关系。其中诱发这一情况的因素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在数量上的增加也增加了信用风险,一旦利率发生改变,中小企业贷款的单笔金额小,就会导致利率成本增加,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再有就是利率上升会导致经营困难的客户的处境更加困难而导致风险上升;最后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也会导致风险增加。
(二)资金配置失衡
资金投资的导向引发流动性风险,又发行业的非正常竞争。商业银行的资金资源会因为利率市场的波动而导致存贷比例失衡,导致刘东西方风险上升,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导致资金趋利性,从而增加了资金聚集的风险。
(三)盈利性风险增加
利差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通常利率管制是保证商业银行在存贷之间获得利润的保障措施,也是获得高利润评估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在利差的帮助下进入一种盈利模式,保持利息收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在利率市场化后,保护性政策已经不能帮助商业银行获得持续的利润,此时商业银行必须转型改变其盈利模式,从而使之保护稳定的收益。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利差会变窄,因此利润下降时必然趋势,此时商业银行在转型中遇到的是同质化问题,这无疑会导致风险的集中与扩大。如果利差问题导致的风险变大,则最终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经营不善的就会直接导致倒闭。
(四)经营行为不规范
从长期的经营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就是利用市场来规范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秩序。在研究中发现,不规范的操作集中在存款和中间业务等领域,如不规范的揽存,导致了声誉风险的增加,因此存款利率的上升是必然趋势,此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当然正常的竞争是可以促进市场发展的,但是不规范则会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而导致风险增加。再如中间业务的不规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就会进入到多元化阶段,同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也就会增加风险的因素。中间业务收入会因为多元化而增加,但是不规范的操作与拓展中间业务则会导致客户对银行的误解或者非议,从而导致风险增加。
二、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一)整体业务转型
在银行的经营与发展中,对现有业务进行转型与优化,业务模式应放弃传统的存贷模式,而应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则应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更加方便与快捷的综合;最后是整合资源,对流程进行改造与优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应进行业务拓展,开发多种服务商品为客户服务。改变原有的分业经营为主的局面,当然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保险和金融等,但是可以利用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来提升产品的价值。
(二)改变定价策略适应利率波动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要求商业银行改变定价策略,未来的银行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利差竞争,而应是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双向浮动模式。所以银行应从资产负债的管理入手,以此确定定价策略并实施。银行的发展应做到内部的转移定价和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溢价。这有这样才能在利率波动的市场中把握定价所引发的风险扩大。
(三)增加主动控制风险的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已经将银行推入到被动调整的模式中,众多银行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多数投资证券已经进入到银行资产中,如资产支持证券、房屋抵押等。而随之而来的衍生产品如,CDO、CDS等也在其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已经从利率风险拓展到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而与资产结构形式应的资产管理模式也将成为银行未来的选择。必须增加资产种类、衍生产品等,这些不仅仅是资产的运用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所以增加衍生产品的业务是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四)全面开展产品创新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存贷之间的利率空间变小,银行必须进行转型与新产品的开发,此时金融产品必须进行创新。银行发展必须遵循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而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方案,由此保证客户与银行的双赢;其次金融产品的结构必须调整,客户需求差异化在市场多元化的推动下十分明显,因此应利用单元化的设计来方便客户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个性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后是实现利润的非利息化,进一步消除利差变窄的影响,而创新的产品应改变传统的获利方式,促进非利息产品的开发,从而保证银行利润稳定,降低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点就是银行系统必须完善和建立一个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个总要的措施,按照国际惯例,商业银行行业应尽快的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法规,以此适应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思路,突出相关制度与规范,以此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风险。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而其影响的主要是银行业的获利模式,因此从某个方面开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获利模式,利用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与转型来适应利率的波动,针对利率波动而造成的种种风险要素的改变,进行全面的改革,利用制度、规范、产品、升级等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从而降低其资产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才是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动力与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35).
篇7
关键词:税前扣除 优惠政策 纳税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生产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往来对象多、市场风险不确定等特点,其开发经营活动不同于其他企业。从我国当前的税收体制来看,涉及到房地产企业的税种数量非常多,因此税负比较繁重。而在房地产企业的所有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科学筹划。企业所得税法对税前扣除项目和税收优惠的规定较多,弹性很大,房地产企业从税前扣除项目和税收优惠两方面进行考虑,将具有很大的纳税筹划空间。
一、税前扣除项目的纳税筹划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而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取决于收入和扣除项目两个因素。因此把握好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关键。
(一)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房地产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增加成本,达到减轻税负或延缓纳税的目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方法筹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存货计价方法的筹划。房地产企业的存货量较大,且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一般通过影响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影响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就为发出存货的成本扣除提供了筹划的空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企业耗用原材料的成本较高,有利于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反之,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则有利于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固定资产折旧的筹划。固定资产在房地产企业中的比重很大,因此需重点考虑固定资产的税务筹划。然而,企业所得税法对折旧方法作了限制性规定,即固定资产一般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税务筹划只能从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方面入手。一是尽量缩短折旧年限,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减轻企业前期所得税负担,延迟缴纳所得税,视同于从国家财政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二是合理预计净残值,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只要求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但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进行合理纳税筹划。
(二)职工薪酬的筹划
1.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的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在税前扣除;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比例的14%、2%和2.5%的范围内扣除,对职工教育经费超出限额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制定合理的支出分配方案,将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纳入企业的财务预算计划,充分发挥其抵税效应。在税务筹划中要注意,工资薪金在结合同行业、同地区水平的同时,发放金额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若有调整也应有序进行;职工福利费应单独设置账册,并进行准确核算;拨缴的工会经费,必须取得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否则不得税前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和带薪休假相结合,从而给职工创造宽松的休闲学习机会,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人才,有利于技术创新,而且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五险一金的筹划。税法规定,企业依照有关部门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应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企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允许扣除。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规定,足额购买,为职工安排好福利方案。这样不仅增加税前扣除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又遵守了法律、法规;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员工谋了福利,有利于留住人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三)利息费用的筹划
房地产企业生产周期长,投资数额大,需要筹措大量的资金,其中借款是筹资的重要渠道,由于借款产生的利息费用金额会很大,因此利息费用的筹划很有必要。
1.借款渠道的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不得税前扣除。因此房地产企业在筹资时,应尽量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企业债券,避免高息借款,使得超标部分不得税前扣除。如果资金确实周转困难,取得高息借款,则应尽量将高息分散于费用项目,例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从而扩大税前扣除的范围。
2.利息支出处理方式的筹划。税法上对性质不同利息支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费用化的利息可以在当期计税时扣除,而资本化的利息一般分期扣除,显然对利息支出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计税影响。纳税筹划途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处于亏损状态,利息支出应尽量予以资本化,而以后年度计税时作为费用扣除;二是当企业处于盈利年度时,利息支出应予以费用化,尽早实现计税扣除。
(四)亏损的筹划
1.亏损额的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因此合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亏损额,最大限度地进行弥补,显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收益。房地产企业如果能够预测亏损当年后五年内的盈利额可以弥补当年的亏损,那么扩大当年的亏损显然是有利的,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首先,要通过销售方式等推迟收入的确认;其次要正确核算和增加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额,例如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免税收入;最后,要尽量增加当期扣除。
2.汇总纳税的筹划。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但是境内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可盈亏相抵,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总机构盈利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设立初期的分支机构往往是亏损的,那么总机构汇总缴纳时,就可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负,获得亏损抵税的利益。
二、利用税收优惠进行筹划
(一)加计扣除优惠的筹划
1.企业研发费用的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因此,房地产企业纳税人应注意分清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如果构成无形资产,则不能在当期全额扣除,要按照无形资产摊销的有关规定处理。房地产企业在设立初期企业经常是亏损的,应尽量使开发费用资本化;而在以后年度盈利期,应尽量使开发费用费用化,增加税前扣除金额,从而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抵税效应。
2.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处理有关事务,否则不能享受加计扣除。因此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的合适的岗位可以安排残疾人员工作,不仅可以多获得税前扣除利益,而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投资方向的纳税筹划
对国家支持的产业和项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得税收筹划利益,需考虑到其投资方向。
1.对三类固定资产投资的筹划。税法规定,企业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房地产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专用设备应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范围内;享受优惠的房地产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如果购置的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目前国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充分利用该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房地产企业可以充分考虑这些规定,在购置以上三类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到必须是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的专用设备,而且注意年限限制,以使企业税负达到最低。
2.投资行业的筹划。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三免三减半;从事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三免三减半。享受税收优惠的开始时间为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因此要选择好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时间。因为一旦优惠期限开始,那么无论企业盈亏,优惠固定期限都必须连续计算,不得更改。而房地产企业在投入初期,投入较大,亏损多盈利少,几乎没有应税所得,如果急于享受此优惠政策,就会“白享”优惠之名。若投资时间处于下半年,可尽量延迟到第二年开始确认收入,这样第二年才能完全享受税收优惠。X
参考文献:
篇8
请问如何进行有效的期货套期保值?套期保值会不会存在一些固有风险?(浙江省朱冬明)
专家:
期货市场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是为现货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的机制。为了避免价格风险,最常用的手段是套期保值。套期保值(Hedging)的基本做法就是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相同的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结清期货交易带来的盈利或亏损,以此来补偿或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或利益,使交易者的经济收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理论上讲,套期保值为现货商提供了理想的价格保护,防止了价格反向运动带来的可能损失,但实际生活中,这种保护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许多因素,如基差等经常会影响套期保值交易的效果。
套期保值可以大体抵消现货市场中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不能使风险完全消失,主要原因是存在“基差”这个因素。
基差(basis)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该商品近期合约的期货价格之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例如,2011年5月30日大连的大豆现货价格2700元/吨,当日,2011年7月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价格是2620元/吨,则基差是80元/吨。基差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这主要取决于现货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期货价格。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正数,又称为远期贴水或现货升水;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负数,又称为远期升水或现货贴水。
在商品实际价格运动过程中,基差总是在不断变动,而基差的变动形态对一个套期保值者而言至关重要。由于期货合约到期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而且基差呈现季节性变动,使套期保值者能够应用期货市场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基差变化是判断能否完全实现套期保值的依据。套期保值者利用基差的有利变动,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值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获得额外的盈余。一旦基差出现不利变动,套期保值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蒙受一部分损失。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两种价格变动的时间和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某一时间,基差是不确定的,所以,套期保值者必须密切关注基差的变化。因此,套期保值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基差的不利变化也会给保值者带来风险。虽然,套期保值没有提供完全的保险,但是,它的确回避了与商业相联系的价格风险。套期保值基本上是风险的交换,即以价格波动风险交换基差波动风险。
套期保值的操作方法很多,卖出套期保值和买入套期保值是其基本方法。
卖出套期保值是为了防止现货价格在交割时下跌的风险而先在期货市场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当的合约所进行的交易方式。例如,春耕时,某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了当年收割时收购玉米10000吨的合同,7月份,该企业担心到收割时玉米价格会下跌,于是决定将售价锁定在1080元/吨,因此,在期货市场上以1080元/吨的价格卖出1000手合约进行套期保值。到收割时,玉米价格果然下跌到950元/吨,该企业以此价格将现货玉米出售给饲料厂。同时,期货价格也同样下跌,跌至950元/吨,该企业就以此价格买回1000手期货合约,来对冲平仓,该企业在期货市场赚取的130元/吨可以用来抵补现货市场上少收取的部分。这样,他们通过套期保值回避了不利价格变动的风险。
买入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买入期货,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现货时不致因价格上涨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这种用期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买入套期保值是需要现货商品而又担心价格上涨的投资者常用的保值方法。
还有一种操作方式是选择性套期保值。实际操作中,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他们的利润,而不仅是为了降低风险。如果他们认为对自己的存货进行套期保值是采取行动的最佳方式,那么他们就应该照此执行。如果他们认为仅进行部分套期保值就足够了,他们就可能 仅仅针对其中一部分风险采取套期保值行动。在某种情况下,如果他们对自己关于价格未来走势的判断充满信心,那么,他们就可以暴露全部风险,而不采取任何的套期保值行动。
饲料企业从签订豆粕现货购买合同开始,到饲料销售出去为止,在整个过程中,都拥有豆粕。合同价格一旦确定下来,风险随之而来。这是因为,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中,价格下跌,企业就遭受损失。采购经理签订了现货合同以后,担心价格下跌,心理发慌,但是,为了满足工厂生产的需要,必须要有部分存货,这时候怎么办?期货市场就可以帮助你,你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做卖出套期保值来回避价格风险,对存货(现货购买合同)进行卖出保值。假如,一家饲料企业以2050元/吨的价格买入豆粕,加工、销售期在3个月,这时,企业担心价格下跌,那么,就应该在期货市场上做卖出套期保值。
选择性套期保值另外一个作用是锁定投机利润。假定一家饲料企业在3月份以1980元/吨的价格预定了豆粕现货,交货时间为3个月后。他确信这个价格比较低,而且预期1月后的豆粕价格会上涨。到了4月份,豆粕价格上涨到2180元/吨,该加工企业认为此价格太高了。他推测豆粕价格会跌至2060元/吨。假定他的预测是完全准确的,如果他一直持有最初的现货合同,中间不发生任何变化,他最终会获得每吨80元的净收益。实际上,他先赚了200元/吨,然后亏损120元/吨。在一个富有弹性的套期保值方案中,他可以在2180元/吨的价位上卖出豆粕期货,为豆粕的现货合同保值,从而赚取200元/吨。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卖出豆粕期货套期保值,在保留对豆粕现货控制的前提下锁定利润。
对原料存货是否需要做卖出套期保值,什么时候做,做多少,都是基于采购经理对市场价格和价格走势的一个综合判断。相对于期货投机来讲,套期保值的确要复杂得多。首先,现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来做套期保值,不能把套期保值与投机交易混为一谈;其次,要严格控制期货交易量,不能超过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第三,要制订详细的套期保值计划和操作方案,计划书中要充分考虑基差、季节性、品种特性等因素。
“增发股”的操作技巧
最近,决定增发的上市公司又增多了,关于“增发股”有没有投资机会?应该如何操作?(贵州省江涛)
专家:
参与股票“增发”的投资者事先需做好“功课”。一般来说,主要的准备工作有以下三项:首先是熟悉增发方案,了解可配数量;第二是根据增发价格,备足所需资金;最后是根据所需资金,确定筹资方案。普通投资者的筹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往账户注入新的资金,还有一种是通过卖出原持有的股票获得所需资金。采取后一种方式筹资时,一般选择已经获利、股价出现滞涨、持仓比例较重的股票。卖出后,既可待增发买卖结束、获利目的达到后,将原卖出的股份低吸回来,也可另行选择其它股票进行买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后一种方式筹资时,须防止待卖股票因召开股东大会等原因而出现停牌,导致想卖卖不了。万一遇到待卖股停牌这种情况,也可采取补救措施,提前将股票卖出,也可改卖其它股票筹资。总的原则是要留有余地,适当多备些资金,防止因资金不足导致增发不成。
在做好上述操作准备的基础上,投资者还要通过对“增发”的静态成本、动态目标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盈利空间,据此确定是否参与股票增发。
第一步,测算静态成本。静态成本一般包括增发价和交易费。增发价是指增发公告公布的价格,交易费则包括手续费、印花税、过户费等在内的所有成本类费用。
第二步,估算动态目标。参与增发前,投资者必须明确参与的目的,即通过增发价买入并以高于静态成本价卖出,进而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能否确保增发股份上市后高于静态成本,成了能否获利以及获利多少的关键。而影响动态目标价高低的因素,大致有大盘指数、板块热点以及增发股走势等三个方面。假如发现指数趋势向上、增发股符合市场热点、上升通道保持完好,一般来讲,这种增发股上市后出现涨升的概率就比较大,动态目标价高于静态成本价的可能性较大,可参与增发。反之,若增发股上市后能否上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较难确定增发后动态目标价是否会高于静态成本价,参与增发的风险就较大,则应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增发。
篇9
此前曾有雅戈尔与银泰百货合作的先例,但双方仅仅是签订战略协议,即银泰新开店,雅戈尔有优先入驻权。而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入股大商股份,则被业内视为鞋服类品牌商在日益强大的渠道面前的又一次新的抗争和变革,三家企业将可能以股东身份占据大商的渠道资源,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挤压。
其实,近年来,中国服装品牌收购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从2004年底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宁波博洋集团就斥资数亿元并购、新建三家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百货商业,分别是面积2万平方米的宁波新江厦商城、面积1.6万平方米的余姚长发商厦和面积1万平方米的南昌博洋商厦。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对于进军的初衷,博洋集团董事长戎巨川就曾明确表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利用这些终端市场巩固和开拓集团已有的家纺、服装系列品牌;二是利用传统百货业面临升级和变革的机会,打造博洋独有的“品牌商业模式”,确立博洋在每个城市当中的商业品牌。
可谓是“一箭双雕”,但对于服装企业而言,相比本业,百货业毕竟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其“鱼”与“熊掌”兼得的目标能实现吗?
进军百货业,原因何在?
《中国制衣》:您如何看待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企业对大商股份的入股,认为原因何在?
拜龙:其实,服装企业入主传统的零售渠道已经不仅是此次的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了,包括宝姿、江苏常州的蓝豹等在内都有此尝试。
具体到这三家企业对于大商股份的入股,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资本释放和保险性的增值利用。因为传统商业投资房地产,风险很大,而投资大商,可以说是一举双得,首先从硬性方面而言,可以利用对大商的股本优势,获得常年稳定的利润回报。其次,从软性方面而言,则是可以获得大商的渠道优势,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打压。而第二个目的,就是对于渠道的抢占。众所周知,百货业竞争激烈,而且我们对其运作上的灰色面也都很了解,所以抢占渠道资源,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第三,出于对创新盈利方式的考虑。在整个品牌运营行业,我们有两大优势,一是很强的供应链优势,二是消费市场优势。目前中国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众多品牌、商家纷纷看好零售这一市场,都希望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虽然相对品牌运作或房地产投资来说,这方面利润回报相对较低,但却具备一定的保险性,而且是增值的,所以大量涌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徐斌:在较早一段时间之前,服装企业中就已经有了向百货业延伸的案例,比如山东的红领以及宝姿的巴黎春天等,包括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企业对大商的入股。
这应该说是服装企业对于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从趋势上讲,我认为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
因为毕竟单一的服装企业无论它拥有几个服装品牌,覆盖的消费群还是有限的,它要进一步发展,拓展自己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的话,参股百货商场我认为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并且还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它去参股、入股或者说控股。
热潮的背后
《中国制衣》:近年来,中国服装品牌收购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您认为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陈国强:其实,中国服装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都在寻找或者说建立自己的渠道,在进行这样一个不懈的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感觉到服装企业在发展,但我们的商业转型却还没有很好地完成这种对接的工作。包括近年来广泛兴起的SHOPPINGMALL的形式,它更多地是助长了商业地产的含义,但在模式创新方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们很多的大型商场,往往都有点崇洋,一些假洋品牌反而更容易进入,这可以说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服装企业才会去创新各种渠道,包括自己直接进入百货行业。这种进入,我认为除了有服装产业的这种产品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的需求外,服装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问题也不排除在外,以前对于渠道多是从生产链、供应链的角度去进行拓展,而现在对于百货业的进入则是采用了这样一种资本的手段去撬开。这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一个好处就是将引起一种更多元化的竞争,所以我认为,这是商业发展的一种好的征兆。
其实在国外,很多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制造业品牌,还不如说是一个商业品牌,比如,英国的马莎,它就是一种服装百货的模式,男装、女装、童装、外衣、内衣、正装、休闲装等都有,更像是一个商业品牌。我想通过种种努力,中国将来也将不仅仅是只有我们现在以制造业见长的服装品牌,可能还会有更多以商业见长的品牌。甚至有些还可能出现双品牌的概念,比如制造业+商业,都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拜龙:折射的问题,第一,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服装企业的资本越来越充裕了,资本运营能力越来越强,而这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的有效释放就成为必然。第二,在企业以及市场不断的发展中,渠道问题日益成为企业的困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都在不断地抢滩设点,渠道资源越来越少,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渠道优势?入股百货业就成为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得渠道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得投资保值。所以,综合来讲,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主要就是三点:资本的释放、渠道垄断以及获取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目前,服装企业的发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向,第一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相对而言,这条道路会比较辛苦,因为要负责全盘的操作,并且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瓶颈。第二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去收购一个品牌,但是国内就目前而言能够让一个好的服装集团看得上的好品牌,说实话,不是特别多。第三就是比如说进入百货这样一个领域,中国的零售业,到目前来讲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只要是这个百货商场各方面来讲做的还不错,不要求一定特别好,基本上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这种大的趋势决定了百货商场在今后还将会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而且2010年,国家也提出要利用零售板块来拉动中国经济提升。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认为服装企业如果有机会能参与其中,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一个机会。
风险如何规避?
《中国制衣》:服企进军百货业,这种方式是否可行?风险何在?又该如何有效规避?
陈国强:个人感觉,从目前来讲,还是机遇大于风险,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商业还很不发达,还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倒是制造过剩。这里的风险不在于它的市场风险,而在于我们运营水平的提升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要能够通过我们的资本进入,去改变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包括供应商与百货商的关系等。
拜龙:我认为进军百货业究竟可不可行,关键还是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资本释放,那么,进军百货业可以保证盈利,就是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而如果是为了进行渠道垄断,那就要看你进入的是什么样的业态了,如果是连锁性质的百货业态,那么,可以实现垄断,而如果是独立店铺,那意义就不大了。并且如果你是想进行资本释放或者是获取新的盈利方式的话,建议尽可能不要入主一个新的百货商场,或者一个完全没有百货运营经验的新商场,最好是一个成熟的百货模型,只需要去参与股本的运营即可,这样,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是要自己去投资做一个终端品牌的话,就很可能会陷于被动了。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当。
所以,可行还是不可行,关键是要看你如何去界定自己的目的,界定这两种运营方式的区别,以及如何做好投资的分析以及规划了。
徐斌:就进入来讲,我认为是机遇远大于风险,而就风险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看你如何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因为百货业它毕竟是另外一个专业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在国内已经有一定规模,并且已经有一定资源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资源,比如说人才的资源,品牌的资源等,因为一个百货商场,它的定位或者说运营,都是靠这些品牌资源整合起来所产生的一种竞争力来支撑的,如果说一个没有做过百货的人来运作百货,那成功的概率肯定会比较低。关键在于,它可能知道这个商场的定位是什么,但支撑这个定位的商品或者品牌的组合,是很难去确定的。百货商场一般败都败在招商环节,因为招商是需要资源的,包括现在很多的百货商场,有一个趋势就是要做连锁,比如百盛、新世界、王府井等,为什么呢?因为连锁,它们的信息、人员、品牌资源等就可以共享,这对于百货商场来说,是很大的一个优势。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就风险来说,主要还是看你的合作伙伴是否有这样一种运作百货商场的经验和资源,或者是说进入百货商场的这家企业是否有这样一种资源,有的话我认为基本上问题就不大。
未来趋势如何?
《中国制衣》:您如何看待目前服装行业的渠道竞争,认为目前这种对于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并购或者入股是否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必然?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利弊何在?未来的渠道竞争又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陈国强:至少从目前的角度来讲,这种对于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并购或入股可以说是服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必然。它已经从制造,从自己开直营店、店中店,专柜的模式进入到了一种新的模式。未来,除现有的这些渠道模式还会保留外,我认为还会出现像服装行业的国美和苏宁这样的模式,也就是说真正专业的品牌的服装综合体。它是以服装、服饰为主的专营店,但是它又是多品牌的,可能还是国内与国际商品共存的。这种模式可能会由国内的一些领头的服装企业来运作,一来它会更感到产品需要市场,二来它在这个方面也会更擅长。服装和家电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家电更加的标准化,而服装的个性化更强一些,所以,我认为还是更适合由业内人士来运作。包括PPG和ITAT,它们的失误除了一些其他的因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把握住这个行业的真正内涵。
并且就切入时机而言,目前也已经基本成熟,我们很多的企业也已经具备了资本的实力,而且也已经有了对国内外市场的良好把控力,包括已经很好的把握了一些国际上的运营模式等,在这里,甚至还可以考虑借鉴一些国际的商社、大的百货商的经验,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有了这个能力。
拜龙:这种并购或者入股我认为既可以说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必然。拿全球时尚行业,奢侈品排名第一位的LVMH来说,LVMH的确涉及到了一些零售行业,比如,免税品商店,但是它同样也有自建渠道。而快速时尚品牌ZARA,直到目前我还没有了解到它进入了哪个百货业态,它快速的反应能力,规模化的效应,已经足够使其获利丰厚,根本也不需要再去依靠一些传统的百货业生存,百货业也没有能力给它一个很大的空间,要么它就是一些街铺,要么就是在一些SHOPPINGMALL的商场或者租金店铺进行租赁,这是它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并购或者入股百货业既可以说是服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必然,就看每个企业和经营者的思路了,如果这家企业是一家纯粹做品牌运营的企业,它的品牌很强势,对终端又有很好的把控力,就不需要去涉足到终端运营。但中国的一些企业本身对服装行业不够执著,做到一定程度后,就把它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器,或者到了那个时候就觉得资本运作更重要了,除了传统服装行业外,它又开始做一些房地产或者其他的一些投资,而这个转变本身就意味着它原有的品牌运营项目已经开始衰亡。所以建议中国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把对品牌的运营当作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建设性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做久。而如果一定要涉足零售百货业的话,也一定要只是股本的进入,而不要进行运营的投入,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至于未来的渠道竞争,我认为必将是越发激烈,拿此次三家企业对大商的入股来说,藉此,三家企业无疑可以获得在大商的渠道优势,可以有优先入驻权,其实这都是不正常的一些现象,一个真正的零售运营商和品牌运营商其实是应该绝对分离出来的。拿零售运营商来说,它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是不是公司的股东之一,只要不符合我的进驻条件,一样不可以进驻,而一般而言,我们在这点上很难处理好,所以,就商业环境而言,我认为是会越来越恶劣。
徐斌:进军百货业可以说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这里一定也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一个地方,品牌可以有很多,但百货商场不会太多,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有资格进入这个百货领域的服装企业不会太多,这里就需要你的一个资源,再加上一个机会。
利弊何在?
《中国制衣》:自建渠道,入股或者并购百货业,可以说都是服装企业对于渠道的一种争夺,您更认同哪种方式?能否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陈国强:这些方式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要看你对于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很难说哪一种方式好或不好,因为现在的社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于商品的一种购买,它还有采购和体验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一种多元化,比如,有些人就喜欢网购,哪怕隔壁就是商场,他也要去网上购买,因为这种方式会使他感觉很酷,等等。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国内在商业领域这一块还远没有达到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还有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而且我们的规模也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大型连锁商场,还没有真正达到一种大规模的程度,相比美国的沃尔玛等业态还差的很远。此外,在中国的家电行业中已经有了像国美、苏宁这样的业态,而我们的服装行业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专业模式出现呢?在这里,很希望这种模式的出现。
拜龙:就百货业来说,进驻的好处,一是投资少,二是商场会协同人员管理,三是可以使新创品牌迅速被消费者所熟知。缺点是,第一,大块的利润被商场分割。由于要支付商场高倍率的扣点、管理费等,很多品牌不得不抬高数倍的价格,致使其距离消费群越来越远。第二,回款速度慢。传统服装企业都是靠资金流在运作,周转率越快,利润才会越高,而商场基本是在45天回款,速度较慢。第三,商业空间狭小。现在的品牌越来越倡导品牌的系列化以及品牌的生活方式概念,希望商场能够给予大面积,但商场的营业面积无疑是有限的。第四,招商环节恶劣,不仅需要红包、请客吃饭,还要求品牌有知名度,最好还要是国外品牌,崇洋心理严重。此外还需要大量浑厚的关系等,很多企业往往不堪重负。
而自建渠道,一般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就是传统的街铺,目前处于正在形成阶段;第二是SHOPPINGMALL这种形式的租金店,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正在广泛兴起,未来将和百货业形成绝对的竞争,但它缺少的是百货业零售运营的能力和经验。第三就是网购,对于这种方式来讲,关键就是要看你是否能处理好网店和实体店铺,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要么统一价格,要么,实体店执行全价,而网上针对过季货品执行折扣价。第四就是超市店和社区店,采用的也是租金的形式,这和SHOPPINGMALL有一点雷同,但店内基本卖的都是一些便利商品,档次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自建渠道需要的资本能力较强,但也可以进行融资,例如,加盟商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渠道资源。当然还有一种自建渠道的方式,那就是雅戈尔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把店铺整个买下,因为房子在不断增值,而它本身又在做零售运营,这样既可以保证零售店铺长期的一种租赁的能力,又可以保证投资的增值,实际是把实体店铺和房地产相结合,并且将这种模式升级化了,它可以说既是一种资本的释放,也是对于渠道的一种垄断和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我认为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就看服装企业到底想要什么了。如果它想要的是自己的品牌价值,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选择自建渠道,无论是你开专卖店,招加盟商,还是说后期的维护、运营,包括未来逐步的一个拓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路径。而如果追求的是一种资本的增值,或者说一种多元化的话,进入百货业可以说是一种更快的方式。这里关键是看你所追求的是什么。
是否是有利时机?
《中国制衣》:目前,中国百货业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对于欲将进入者而言,您认为现在是一个有利时机吗?
拜龙:目前,国外的百货业已经在逐渐地走向消亡,中国百货业的命运也一样,而且国外百货业的形态已经和中国不一样了。在中国还是租赁和扣点的形式,而在国外已经更多的在采用买断经营的概念了。比如说它的商场,往往就有很强的预知和销售反馈信息处理能力,在采购货品前就已经有了它产品的一个规划,所以它的利润率会高。而在国内,现在百货业的扣点一般是25%-30%的比例,如果像国外采取买断经营的话,就意味着可以有40%-55%的空间去自我调配,这无疑是一个大的空间。并且在中国目前百货业占到了六到七成的比例,而国外这个比例只有二到三成,国外目前还有三种业态,一是SHOPPINGMALL的租金店形式,占到了20%-30%,二是街边店,它又分成大店和小店,大的叫体验馆,小的叫精品店,这种业态在国外占到30%,另外还有5%-10%的网购形式,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百货业一定会从现在60%-70%的比例逐步衰退,并且在它的运营形态中必定也会逐步地产生买断运营的形式,除了销售平台外,百货业也需要有自主经营的能力,这可以说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就是类似于SHOPPINGMAL这种形态的租金店的蓬勃成长,在未来将会从目前的一二线城市逐步扩展到三四线城市。
第三就是街铺,会逐渐地成为精品店铺、多品牌店铺和外贸店铺。
篇10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A股市值占比15.6%,散户交易量占85%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市值70%,其中一半为养老金、保险公司等长期资金及相当数量的公益基金、赠与基金。我国社保、企业年金等市值占比不到5%。在股指期货6万多投资者中,套保套利对冲股市风险的主力军――机构投资者仅1500多户。《办法》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从事期指套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许多机构纷纷表示:对此盼望已久。不少期货公司也迅速客户申请了套利额度。
另据私募排排网近期对近50家私募基金的调查,54.76%的阳光私募计划今年发行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对冲交易,其中套保和套利所占比例分别为44.44%和56.56%。而计划通过信托参与期指的私募公司中,66.67%已经通过自有资金和有限合伙的形式参与了期指对冲交易。
开闸引水
为稳定和规范股指期货市场,监管层在重点引进机构投资者同时,也对其实行了种种限制。如QFII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只能从事套保交易,券商自营业务超出套保须经中国证监会特批,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和证券投资基金(除保本基金及证监会特批的基金外)不得参与股指期货,仅信托公司集合信托业务可以套保和套利,单一信托业务可以套保、套利和投机。
大批机构投资者只能从事套保,等于是明知基本面利空经济减速股市走弱看跌,也只能买入股票并建立期指等额空仓。这无疑形成了很大的束缚,同时也造成机构投资者“持股越多,建空仓头寸越大,越被指责为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而跨期套利因股指期货近月活跃远月不活跃故操作受限。这些都是自证监会2010年4月起陆续出台各类机构投资者交易股指期货“指引”后,至今机构入场步伐缓慢的部分原因。
套利交易是期货市场基本交易方式之一,引入套利有利于维护合理的期现基差,提高市场深度和流动性,避免短期波动过度,防范市场操纵风险。《办法》界定了期现、跨期、跨品种三种套利方式,规定参照套保管理模式实行套利额度审批制,按品种审批,额度依据客户证券市场交易情况、资信状况、套利交易方案及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批,一年内额度有效。这就为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
宽限松绑
在套保方面,《办法》首先放松了部分期限,如申请额度的使用时间从原有的6个月延至12个月,新申请额度使用期限定也从“某一合约最后10个交易日内获批的新增套期保值额度不得在该合约上使用”,缩短至最后5个交易日等。此外交易所还可以对套保、套利交易的保证金、手续费等采取优惠措施。
为稳定期指市场和鼓励套保,制度规定套保资金持仓不受限制,而套利和趋势交易持仓上限100手,日内交易不超过500手。目前股指期货套利型理财类产品规模多在5000万至亿元之间,100手的持仓限额基本可满足其操盘需要。但按沪深300指数运行2500点计,100手主力合约对应价值约为7500万元,加上期货仓位需预留部分风控资金,则亿元规模以上的套利机构极易触及持仓上限。而机构如现货资金规模过亿,又容易造成不完全套利影响盈利。《办法》为亿元以上机构抬高了“天花板”,使其得以增加操作规模来提高套利交易总体收益,从而吸引更多资金开展套利,缩小期现价差,避免价格扭曲。
增大空间
股指期货上市后,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了包含有股指期货的中性策略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在股市低迷的近两年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投资效果。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对套利交易需求日益增大,除散户外,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探索、开发这类理财产品。伴随更多券商、基金专户、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等入市,机构参与度提升,期指持仓/成交比重也将不断增长。由于机构交易期指多为一致性空头方向,套利空间经常受到压缩。故机构将更多利用量化模型、事件影响等多种套利方法获取绝对收益。《办法》及时出台,放宽了套保和套利的交易数量和持仓限制,为机构和散户从事套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推动跨期套利、ALPHA对冲等策略更为普遍的运用,促使各类机构推出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涉期”产品,提高交易效率。
优化监管
套利是对两份合约之间价差的判断,即使期指日内波幅达4%以上,价差的波幅则仅有1%甚至更低,风险远低于股市的单边趋势交易。《办法》简化了股指期货套保、套利额度的申请和有效期等审批程序,提高了对套保、套利业务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增了对于期货价格操纵、客户报告制度的监督。中金所将在总结套保业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严格落实配套市场监管措施,持续加强市场监管,有效防范市场过热、异常交易等风险,确保套保和套利交易规范运作。引导市场理易。
套利机构的广泛参与,将有效分散企业和机构套期保值的风险,科学推进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百科:股指期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