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新型教育 自主学习 观念

一、理念为基石,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多面性。

理念的更新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理念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过程说明,并不是有了更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交互形式之后,最初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和工具时的演示功能就完全不需要了,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以,现在学校形成一种多层次共存互补的教学活动关系。在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很惊讶的发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相较以往的教学形式来看,确实要比以往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学科教育为基础,在校园内精心构建教育信息化的文化素养。对校园信息化内容进行整体整合,再度设计。以信息化手段来展示学科内容的形式来促进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推动现代学校的建设的办学理念。

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强的参与性。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不断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由间接走向直观,教学模式由共性走向个性。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了学生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多媒体的使用更是改变了传统书本教材的线性结构,代之以非线性的排列,而网络又提供了共享、查询等可能性,使教学内容不必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单调呈现。特别是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上的直观展示更为生动逼真。多媒体网络技术真正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能自主安排的学习环境,增强了教学的个性色彩,促使传统教学中心的转移,即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对教的重视转向了对学的重视。

四、通过走进新课程电教优质课评比大力研究开展校本课程

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校本教学研究必须依靠教师参与,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根据学校的特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程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加强科研、探索新路、科研兴校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在于服务,既要服务于教学,也要服务于科研。为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为教育方式的延伸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加强科研、探索新路、科研兴校的道路。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通过骨干教师去带动其它教师,是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目的,目前在校园内,做“科研型”、“学者型”的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得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教育创新,我们任重而道远!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最前沿,不断地超越着自己与别人,超越着昨天与今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侃.韦兆文.邓柯.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情报参考.2008.(14).

篇2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周磊(1980-),男,江苏邳州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肖小庆(1978-),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B37)、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B028)、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94-02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南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将在强化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一、基于信号分析与处理类课程群的“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信号与系统”以“电路”等课程为基础,讨论确定性信号和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等课程相互交叉,如何处理与这些课程的交叉内容是进行“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优化的关键。

第一,“电路”课程中将电路作为具体的系统分析对象,研究其各点电压、电流的关系,其中涉及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系统函数、复频域分析、系统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冲激响应等重点教学内容。在处理交叉内容时应当注意到两门课程局部与全局、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比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由系统模型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可结合具体的电路根据动态元件的储能情况说明各种响应的物理意义,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样,由于冲激信号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它作为基本信号是信号和系统分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因此,冲激信号以及冲激响应的内容需要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如果在“电路”课程中讲授会使学生难以理解。[1]

第二,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以及Z域分析也是“信号与系统”中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这部分重叠的教学内容该如何处理呢?应该注意到,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分析在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和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应该安排适当的学时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简要介绍离散时间信号时域和频域分析的基本理论、信号的时域抽样定理和频域抽样定理、离散时间系统Z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函数,以保证“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3]

第三,“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主要以状态空间表示方法为基础,以线性系统为基本分析对象,研究其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极点配置和观测器等分析与设计问题。“信号与系统”课程主要以信号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为基础,以实现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删除系统状态空间方法描述不会影响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该方法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此外,“信号与系统”中对于经典方法求解系统时域响应的内容也不需花费过多课时讲授,这部分内容可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部分进行补充。

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

“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强,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现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4]

1.多媒体课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而且图文并茂,形象逼真,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可用于数值计算、可视化及编程的高级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图像和视频处理、控制系统、测试和测量等众多应用领域。由于“信号与系统”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如频谱、卷积、滤波等单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现抽象概念形象化,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利用多媒体的同时还应结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

为了加强学生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具体的认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应该以课程理论教学为主线,结合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课程实验。为此,笔者将设计如下六个方面的验证性实验:信号的表示和运算、系统的时域分析、信号的频域分析、系统的频域分析、信号抽样与恢复以及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具体实验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由以上的实验图形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当ωs=ωm时采样信号并不能很好的恢复原系统,而且两个信号之间的绝对误差也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通过完成上述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3.课程实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尽管现在很多工科院校将MATLAB引入“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但由于学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实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实验设计多为理论验证型实验,而综合性及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安排很少。因此,在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笔者认为对于基础性的实验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及要求课后在计算机上自主完成,实验课时教师进行简单演示,这样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安排其他提高型的实验。比如让学生改变实验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看看这些参数对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类研究型实验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选择研究型实验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难易程度,尽量选择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验内容。此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整体把握,还应该适当设计综合性实验。同时考虑“信号与系统”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系统或者信号相联系,增强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对语音信号的采样与频谱分析的综合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5]同时要求将这些实验结果总结到实验报告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理论知识加实验环节的综合考核办法,适当提高实验环节所占的比重(20%~30%),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提高。

三、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信号与系统”与其他信号分析与处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关系,结合对课程的深刻认识和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课程教学内容筛选和组织优化的处理方法。同时提出将MATLAB软件应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对基于MATLAB的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给出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立岭.从课程群的角度谈“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的处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220-222.

[2]刘洪盛,朱学勇,彭启琮.“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两课重叠内容的处理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6):40-42.

[3]陈后金,胡健, 薛健,等.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9):36-39.

[4]刘锋,段红, 熊庆旭,等.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8(3):218-220.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大支柱,地位空前提高。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现行教育受到猛烈冲击。为此,就要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手段引入教学,它将给教与学赋予新的内涵。现将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信息技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来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而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如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教师在演示上述实验时感到很舒畅,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到很轻松。对于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引起爆炸等,还可以用动画模拟,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情景创设

化学与材料、能源、现代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密不可分,因此新闻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与化学有关。因此,在了解新闻时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把与某些化学知识点有关的新闻整合到课件里,上课时作为情景材料展示给学生,从中找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对该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我把“嫦娥一号”发射的实况展现到学生面前,然后问学生:“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什么?这类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回答出使“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燃料的燃烧,这时我马上让学生列举几个常见的燃烧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出特点,就可自然而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又如:在“电能与化学能”的教学时,将春节前主席视察山西大同煤矿的新闻资料展现给学生,然后提问:“新闻中所说的电煤是什么物质?它与电能和化学能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煤把化学能和电能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的探究等。上课结束时,我还在布置的课后学习中要求学生参观我县的金泰氯碱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我们感兴趣时刻都能学到化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下有关物质结构的教学

化学的教学离不开物质,而物质的结构则是决定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等的根本因素,可见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使用实物、模型、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形象、直观,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信息技术下的化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内部结构。如在学习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石墨的晶体结构时,引入Flash及3D动画等素材加以演示,使平面的构图变为立体的三维构型;再比如在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可用动画制作成球棍模型,进行空间旋转,立体而且直观。这些做法使得学生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中难点突破

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预示人类在本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的记忆容量,亿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互联网的交互管理能力,各种智能数据库、CAD等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将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脑力劳动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着重探索、创新和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形式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引发了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反映了理工科及各个学科科学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 多年来,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创建国家名牌课程、“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理工科基地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为依托,全面进行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条件优良的优秀教学成果。学校实验教学硬件设备、实验室条件也发生了大幅度、跨世纪的改观,由过去的教学弱点转变为教学改革中的亮点。

当前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用好已取得的成果,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尤其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的今天,该课题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如何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巩固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工科教学,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学校扩大招生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严重困扰教学质量的难题,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我们以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平台,运用信息化教育思想和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中的“模仿型”教学,建设丰富的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

实验教学中获得实验数据,是实验课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师生都十分重视的重要环节,相对而言,对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不够。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也是正确获得实验科学数据的重要保证。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读懂实验的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等基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验教学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又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一个实验要用到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并且更加强调实验的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知识、新方法,这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难点。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方法为主线,应用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采用研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物理实验的原理,理解物理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热烈场面。

2、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

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是实验的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同一个实验,同样的教学设备会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照葫芦画瓢,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开放性、研究性是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并能充分用好已有的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

开设设计性实验时,由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实验要求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思想、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实验条件、实验参数,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开设研究性实验时,教师组织若干个基础物理实验涉及领域的课题,以科研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通过查阅资料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后写出研究性小论文等。 研究性实验可以学生个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

实验的开放性,是指实验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开放。上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和题目由学生自命题或部分自命题,由教师审核命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我校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在每一

学期物理实验中都安排有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内容。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找到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主置,并从实验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建设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1、建立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教学互动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国家级精品课程,应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应建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共享平台。

我们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优质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系统必须能反映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提炼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互的平台。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综合了几十年来我校物理实验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融合了10多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反映了与实验教学相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不断提高实验的开放性、教学的交互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按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新体系提炼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实验的教案、实验的重点、难点、仪器的原理、结构、运行机理,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指导信息;围绕学生实验课程的知识点提供了系统的网上讲座,以便学生从看起来零散的各个实验中,系统地领悟实验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围绕现代物理技术类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提供了系统的网上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已包括4个学期,224学时,78个实验的授课教案和100多个实验的习题;由物理学史,物理实验方法,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方法,力、热、电、光学量的测量方法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等内容组成的28 讲物理实验系列讲座;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等各类常用仪器的仪器库,其中包括仪器的实物照片、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及使用指导等。为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资源库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和扩充功能。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资源库系统中动态更新自己的教案,引导学生学会读懂实验,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教科书与实验室实物仪器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批学生的优秀教学实践论文脱颖而出。目前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中精选了40篇学生的代表作。

2、建设基于web的远程仿真实验系统,营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生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的运行机理,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参数设计实验,或进一步做研究性实验内容的强烈欲望,有一定困难。学生往往在教师设定好的参数和步骤中完成实验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很多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样实际上把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一种呆板式的模仿型教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与实际实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来解决。

由我校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媒体,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验教学软件。它利用软件建模设计虚拟仪器,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可在这个环境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参数、操作仪器,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用于学生预习、复习以及自学物理实验,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二段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使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在此基础上,1999年以来建设在校园网上的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进一步营造了多元化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目前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已包括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在内的56个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多年来在开设网上实验选修课、网上实验辅导课、强化师生间的交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软件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媒体,它的动态更新、动态和维护是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软件方式是用光盘等硬拷贝模式,常常存在着升级和维护困难等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用户无须手动安装仿真实验软件程序,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实现仿真实验等各种类型教学软件的自动下载、更新、运行。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更方便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更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增加的教学资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3、建立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因此它能有效地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开放模式。

为了对大面积学生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开放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并在2个学期内,对2800名学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和立体化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我校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陆续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融进了我校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成果。在反映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新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大多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内容或研究性内容、研究型课题;并配有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大学物理实验资源系统等。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了体系新颖、内容丰富、适应于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材。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设计方法 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育部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目的,是通过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果的展示,旨在交流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经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

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两项已扩大到现在的不限学科和专业,参赛作品可以是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旨在通过比赛促进教师应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理念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情境设计,方便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提供方便灵活的人机交互途径,为教和学服务。还应考虑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实验、重难点突破等因素,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发挥其特长,互为补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信息手段,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目的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能力,并发挥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设计原则和方法

设计原则

突出设计的教学性、创新性、扩展性、易用性、交互性、艺术性。

建立专业课程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有利于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的统一,并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为课程开放、自由选课奠定基础。也将拓展该专业发展空间,为提升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共享和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源,对图片、文本、视频和音频等索材进行处理.最后整合成网络资源。第二,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管理、及时更新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网络使用工具。跟踪教师资源整合过程.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解决.使信息化教学资源高效地完成整合。第三。对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做好教育技术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把教师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成果及时加以推广应用.使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的作用得以体现。

展现教师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设计成果,通过各个环节设计、教学模型、动画等方式展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引导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学习。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网络氛围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创设情境,学生乐于参与。

设计方法

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指标,信息教学设计项目比赛的要点在于考核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 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环 节的设计上要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 1 ) 教学任务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与能力点的顺序,规范地阐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最好以问题、任务引领或情景的形式呈现。

( 2 ) 教学情境设计。 注意知识内容的特征,考虑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以便因材施教。

( 3 ) 教学资源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媒体类型的选择、软件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以及认知工具的支持。因此要确定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确定学习 资源的组织方式。

( 4 )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突出师生交互活动。

( 5 ) 教学管理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和规划,教师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 6 )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实现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方式的动态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7 )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以“任务驱动”, 和“ 问题解决”等先进教学模式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为设计主线,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采用 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设计技巧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材。选取的章节内容 一定要具有学科的代表性,且适合用多媒体来表现 ( 教学设计选一节课最为合适,教学软件选材也不宜过多) 。

(2) 明确比赛重难点。信息化教学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重点是如何突破传统教学中最难以突破 的难题,关键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功效最大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教学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3) 选好教学策略与模式。提倡创新、科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目前最提倡项目式、 案例式、任务引领式、工作过程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

(4) 理清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 中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课堂是展示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展示先进技术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应该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

(5) 明晰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应该选择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信息技术,选择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最适宜的技术,而不一定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要具备“ 教学效益第一”“有效教学”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观念, 综合运 用各种信息手段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6) 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 束后,对本堂课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思考和小结,是比赛阶段教师需要陈述的内容。教学反思虽然不是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但是对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7) 注重现场礼仪。选手在赛场上要求着装得体,举止礼貌、大方,普通话标准。讲解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语态自然、用词准确。同时要摆正心态,调节情绪,沉着应对参赛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胡小勇祝智庭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研究

篇6

关键词: 旅游英语 教学改革 方法优化

2012年,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游接待国和出境游消费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旅游发展环境的全面改善,中国市民对国际旅游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深度主题游等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备受青睐。以“中国游客”为核心的旅游业已成为国际旅游“经济寒冬里的一团热火”,成为一些境外国家拯救本国经济的“救命稻草”。由于主要旅游国家纷纷简化或放宽对华签证政策,大大刺激了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消费的热情,旅游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几年由于我国出境游和入境游人数持续上升,无论是饭店、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以及新兴出现的会展旅游业都大量需要既懂旅游基本业务又有过硬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旅游教学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综观我院前几年的旅游专业教学状况,有许多落后于人才市场培养目标的情况,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专业改革尚未定位,没有固定的教材,使用本科或者其他《旅游英语》教材其内容陈旧、繁琐、难度较大,不能反映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效果欠佳。

2.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沿用公共外语教学方法的较多,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较多,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不快,旅游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旅游英语专业的基础设施奇缺。先进的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旅游实验室使用不足、效率不高。虽然已经配有语音室和计算机教室,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使专业英语教学受限制,客观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

3.实践教学严重匮乏,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与旅游企业的实习只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扩大知名度,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双师型教师太少,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旅游文化背景知识和就业市场专业技能的更新能力。

我院自2011年起进行了旅游专业改革,首先通过对旅游景点和旅行社多次调研,对连续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现有学生进行了学习调查,得出了课程改革的基础信息。然后邀请一线校外旅游专家和本行业基础岗位代表参与我院的旅游专业改革建设,对旅游岗位及其工作任务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确定;其次,通过专家研讨会对导游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研讨,最后依据中文和外语导游考试实际要求确定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定了旅游导游人才的课程目标,树立了教材建设目标,并开始编写校本教材。核心课程以“宜兴——无锡两日游”真实的旅游程序为主导,以导游工作的流程为主线,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以每个工作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以企业导游岗位能力和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项目课程和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八个项目和二十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三大模块:接团、带团、送团。八个项目:接团和途中讲解、宜兴旅游景点讲解、食宿和娱乐游购安排、无锡旅游景点讲解、处理突发事件、送团、旅游商务信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江苏5A景点概况;以二十八项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的主线。按照“引入任务——任务梳理和准备——完成任务——模拟演练——课后巩固”的程序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任务内容中都创设具体的一个或多个任务情境,供学生现场演练。在考核内容上,以“能力考核”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考核方式上,采取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活动评价、课内口头练习和模拟面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我院领导很重视旅游专业改革,投入了75万元资金建立了一个先进的三维情景动画式中文导游实验室,它比沙盘教学更具有灵动性、直观性和可完善性,并配备了商务实训室、计算机室等教学硬件设备,极大地保障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我系与酒店和旅行社、景区开展常规合作项目,学生顶岗见习和实习开始制度化、常态化,校企合作真正到位,使得教学实践得到全面保证。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我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本科大学的同专业教学培训和出国进修,旅游专业教师除了不断加强自己对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导游英语等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学习与充实外,还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利用节假日到涉外旅游服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短期下厂锻炼实践,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改革的硬件发达了,软件的完善步伐更快了。

依据旅游专业改革设定的基本目标,任课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把市场最新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师生要深度互动,以导游模拟训练为主线提高教学实效。以往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听说法、翻译法、小组合作法。面对旅游教学改革新形势,我们基本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习得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现实环境高度相似,任务的解决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接近。这样,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同化”学习新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自制教学课件,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表现媒体使得旅游英语教学呈现出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特点,呈现的信息量大,表现力丰富,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景点讲解能力,还可以实现师生双向的实时交流、教学互动,更好地评估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争为旅游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信息交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而在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软件的建设。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将改变农村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们讲课都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手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理念深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校园网等)进入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和环境的制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接受新知识与学习空间狭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随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和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解决,让农村学校的师生够通过教学光盘、卫星接收、网络等方式与城里的师生一样能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将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深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生转变,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提高了农村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合追随时代潮流,不适合攀比追求品牌与配置,而应注重选择经济实惠、适合实用的设备, 以避免因计算机等教育信息设备更新速度过快而造成的经济负担,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实际的量力而行,建设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信息化设施更新快,损耗大,因此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首先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的基本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尤其要向农村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对能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比较难的。因此,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而且还可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一批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条件。

篇8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调查数据发现,在网络应用方面城乡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40%的城市教师能熟练使用网络工具与本校或外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交流而言,经常相互交流,而农村教师经常使用的比例只有7%,而有88%的农村教师从来不用;有85%农村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网络教研,经常参加网络教研的比例为0。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应用课件的老师城市占80%,农村只占10%。在教师培训方面城市平均每所学校举办4.9次,而农村只有在县城学校举办培训班,且城市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占教师综述的5%,而农村多数学校未有专职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应该让更多专业对口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这将更有助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

二、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产生城乡教育信息化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投人,教育经费投入由地方政府承担,多数县级财政基础薄弱,致使长期以来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城市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比较高,再加上政府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使得城市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日趋扩大。虽然我们很重视农村教育,但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又暗存一种轻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倾向。因为国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等资源的配置明显地向城市倾斜而不是农村,甚至农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其结果是使城乡间本已存在的教育差别继续扩大。2.教学资源的不对称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城市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丰富,农村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贫乏。分析其原因,首先,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排版练习、打字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其次,城市教师多数掌握信息技术,掌握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技能,能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而农村教师,只有少数具备这种能力。日积月累,城乡教学资源的不对称差距越来越大。3.城乡师资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差距内在原因。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师资水平普遍偏低。教育信息化队伍严重影响着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一是农村学校的师资缺乏,包班现象严重,一个老师同时教几门课的现象常见,这样老师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能力难以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水平;二是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大部分教师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三是由于农村学校的待遇和福利等方面都比较差,很多农村优秀教师都向城市流动,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城市学校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比农村学校多,领导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高。

三、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篇9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师范院校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多数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如果学生们在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中坚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信息技术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积极姿态和行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它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

2.教师进行信息化课程整合的能力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法,从而能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3.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如何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注重知识创新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以培训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 推进教育创新进程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想

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那么,怎样进行教育创新呢?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的意义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篇10

关键词:欧盟;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14-05

一、引言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的项目,为期将近一年。该项目主要面对27个欧盟成员国、3个候选国和欧洲经济区的一些国家。其主要研究目的在于确立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通过一种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比较,进而能够对整个欧盟教育系统进行概括描述。欧盟颁布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是检验ICT的应用情况及其影响效果,关注点是学生利用ICT进行学习的机会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欧盟界定的五个关键能力,分别为:阅读素养、数学和科学、语言技能、ICT技能和学习技能。欧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方法和构建过程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二、教育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法与过程的分析

1.分析政策文件,构建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

欧盟首先从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话题出发,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政策文件,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与ICT相关的主题,并汇总整理成一套与ICT相关的政策文件。与ICT相关的主题包括“基础设施”、“课程和内容”、“成果”、“学校领导”、“连通性”、“教师培训”、“支持”、“横向主题”。欧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该概念模型认为学生利用ICT学习的机会影响着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和态度;学生利用ICT的学习机会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ICT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学习支持服务和学生校外应用ICT的经验;教师培训、教师技能以及学校领导者对于ICT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决策者通过课程来影响各个因素。其中,“成果/态度”和“ICT的学习机会(OTL-ICT)”是核心主题。成果和态度不只局限于数字素养,而是包含了更广的范围,包括学生有效地使用ICT来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以及21世纪技能(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

欧盟的这一评估方案主要分为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国家层面的评估用于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系统中发生的变化;国际层面的评估是为解释国家层面变化的状态。另外还有学校的评估,这是国家层面评估的基础。该教育信息化指标从政策视角出发确立了其操作框架,注重对问题的诊断和干预,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评估应用,包括国际、国家或区域、学校甚至个人层面。欧盟的评估方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关注国际层面的比较分析和研究。评估始于政策目标,主要在于建立共同的政策目标和目标的时效性。一旦确立目标,就可以根据目标定义具体的指标。第二步是评测,包括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样本数据的收集、指标对应的可统计数据的计算等。第三步是评价和反思,即根据统计数据,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以及预想可能出现问题的潜在原因。后续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诊断和干预,诊断是发现教育系统中问题产生的潜在原因;干预是指诊断出问题后,进行积极的应对和调整。该操作框架图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有助于理解教育变化过程,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基于客观数据进行决策。

2.构建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

(1)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主题

欧盟通过分析政策文件,找出与ICT主题相关的话题,并初步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主题,即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如能否上网、宽带连接、开源软件等)、课程和内容(如教学方法、内容、评价)、成果(如能力,数字素养)、学校领导(如变革管理)、连通性(如国际或国家的合作、公司合作等)、教师培训(如教师能力,教师资格证)、支持(如技术或教学方法的支持)、横向主题(如公平、筹资、安全等)。

为了确定以上八个主题能否监测和评估教育信息化,并且这些主题是否有必要进行国际比较,欧盟选取了54位ICT专家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听取专家的意见。这些专家分别来自28个国家,且大部分是欧盟的成员国。在调查中得出,绝大部分专家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进行国际比较和监测。另外,欧盟还对以上八个主题需要程度的高低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专家认为“学生的能力和态度”的需要程度最高,其次是“学校领导”、“教师培训”、“中小学学生学习ICT和利用ICT进行学习的机会”、“ICT支持”和“连通性”,而“课程和内容” 和“基础设施”的需要程度则相对较低,因此剔除了这两个主题,只剩下六个主题。

(2)确定教育信息化指标领域

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主题之后,欧盟分别列出了六个主题的指标领域,同样通过专家调查法,需要程度超过60%的就保留下来,反之则被淘汰。由于欧盟关注的是学生,因此确定了“学习ICT和利用ICT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能力和态度”这两个主题是核心主题,对应的指标领域和指标也是核心的。最后的指标领域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