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器材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本实验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动手制作分裂装片标本,并围绕染色体的出现及变化进行观察,养成独立动手操作的习惯,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培养学生视图、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

一、实验材料和器材

洋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质量浓度为1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教材认为洋葱根尖的根长到1cm~5cm为最佳,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取材0.5cm~1cm的根尖效果最好。因为幼根中生长点细胞分裂很旺盛,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分,并且在做装片时,剪取0.3cm左右根尖很容易把握。

2.取材、解离及漂洗

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分钟,至根酥软为止。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解离太长会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分钟。

3.染色

将根从矿泉水瓶的盖子中取出,放到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矿泉水瓶的盖子中染色3~5分钟。

为了实验程序的便利和连续,对漂洗后的洋葱根尖片段可直接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染液,浸没3~5分钟后再用滴管吸清水冲洗掉根尖上的染液和浮色,用吸水纸吸去根尖周围水分。

4.制片

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洋葱根尖在制成完整装片前,一般应将根尖用镊子弄碎。然后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盖载玻片,用手指挤压。而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透明塑料薄膜代替盖玻片,就可以避免挤压操作时把盖玻片压坏,而且透明塑料薄膜取材很方便、简单。

三、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低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先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处于分裂状态。

2.高倍镜观察

用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这时,必须指导学生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因为生长点细胞密集,该区域视野较暗,这时必须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四、绘图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简图,并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五、效果分析

本文所介绍的实验改进的方法,较之传统的实验方法,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

1.实验器材很容易获得。透明塑料薄膜和矿泉水瓶的盖子取材都很方便、简单。

2.实验器材使用时间长,不易破坏。透明塑料薄膜和矿泉水瓶的盖子可重复使用很长时间,避免了摔坏赔偿的麻烦,节约了实验材料及经费。

参考文献:

[1]郑国倡.生物显微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卢小玉.“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整体优化设计[J].生物学通报,2007,42(7):51-53.

[4]朱正威,赵占良.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从分子生物到细胞生物学再到生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几点能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功能。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应用,是属于知识点掌握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掌握这样一些知识点。那教师们就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构建一个细胞的模型,并让学生将各种细胞器放到细胞内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盘来掌握一个细胞内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内容了,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些细胞器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结构又是怎样的。这学习这点的时候我喜欢让学生用逆推法。一般来说是结构决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学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导结构特征。例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时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去准备这节课,等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现在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紧张。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做必要的知识扩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扩展知识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第二,适当的扩充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一些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能够自己读懂,所以教师如果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就不能调动其他们的兴趣。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喜出望外,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或者是讲授完一章的课程后应该帮助学生作一次总结。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回忆起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加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物知识网。这些知识都像网一样环环相扣联系起来,这样知识能够记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完了必修教材二后教师可以做简单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将必修教材二中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这一本书主要讲的是遗传和进化。遗传就是讲物种的基因有一定的传承性,进化就是说基因会变化,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下来,就能将基因的本质,表达,结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都串联进来。这些东西研究了以后是要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就有了基因工程。这样帮学生梳理一遍,学生掌握了框架后再去掌握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牢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思维导图 新授课 复习课 笔记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研究生命的科学,是学习医学知识的基础,由于其概念性的知识较多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课程特色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而思维导图就是不错的选择。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引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归纳实现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故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深人的探讨,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指借助绘图软件或者采用手工方式围绕知识点的主题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其中大多借助色彩、图形标识以及发散性的图形方式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使得知识点呈现清晰的、直观的、具逻辑关系的网络构图。在思维导图中被要求多使用色彩、图案,因为色彩的使用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把词汇、数据、逻辑等与颜色、图案关联起来,使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全脑”思维,从而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软件或者手工两种方式来进行绘制。软件绘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大多由教师来操作;而手工绘制,教师和学生都可操作。思维导图的制作主要包括绘制主题、绘制分支、内容填写、完善分支和总体连接等几个步骤,主题的绘制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往往处于中心的位置;分支则是与主题相关的要点和专题;内容的填写主要是将关键的、精炼的知识点浓缩到构图中,起到提醒的作用;分支的完善则要使每一个分支的知识点以及与分支相关的知识点都具有逻辑性,最后借助箭头、颜色、图形符号等标志来完善整个构图。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能优化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因此,在新授课的课堂导人环节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

例如,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预先借助绘图软件绘制了思维导图,将完整的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如图1,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一级主题,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发散构建,二级主题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也就是生物课程中每节的主题内容。接下来,继续以二级主题为核心进行三级主题的拓展――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动的其他实例、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些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构建。此外,教师还要把学习本章的意义和功能、学习的方法等同作为一级标题与之并列,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本章的内容、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知识往往环环相扣,上一个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强调学生学习思维的逻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知识网络构图。对此,教师可通过手工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尤其是在复习课中进行应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高中生物内容时,可以第一、二章《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为单位,第三、四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单位等进行思S导图的绘制。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对细胞种类、细胞生命的意义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并由此引出细胞的组成结构;而对组成细胞的成分: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无机物等知识点的介绍,应由学生来完成。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即学生复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3.思维导图在学生笔记中的应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高中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记笔记往往会演变成抄老师的板书,很多时候学生急于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快速记录,根本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的学习依然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导图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导图的方式呈现,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整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笔记中,学生可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零散笔记的内容,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按照主题、分支、内容完善的步骤绘制出专属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生物的成就感,激发了继续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相关思考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82-01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了,生物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为对象,用生物课堂教学为案例,系统地分析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所在。

一、让生物教学联系生活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比如苹果为何会腐烂,生物的种类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等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自然界中各类生物的影像图片。其中有动物和植物,植物有四大分类,动物有两大分类。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所见过的生物进行划分。在这之前教师已经向学生讲解了各类生物的区分方法,因此学生很快能做出区分,并能提出一些问题,如“冬虫夏草属于动物还是植物?”。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一步为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如对上面的问题,可告诉学生:冬虫夏草是通过麦角菌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子座及尸体上相互融合而诞生的一种复合体,属于菌类植物,具备良好的药性。

这样教师联系生活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学生不仅能拓展自己的学习,而且会逐渐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自觉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教学形象易懂

在讲解生物知识的时候,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可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图文来诠释相关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直观地理解知识,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易懂。比如在讲解植物细胞这一知识点时,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将细胞进行拆分,分别讲解细胞壁的特点、细胞膜的特点以及细胞核和液泡所具备的作用等。当这些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剌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记忆这些知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学生乐于提出各种问题,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教师考虑到此问题会对学生日后学习造成影响,于是给学生做出了详细的讲解:动物的细胞都具备中心体,而对于植物,只有在低端植物的细胞中才会具备中心体。同时,植物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壁、叶绿体以及中央大液泡等,又是动物细胞所不具备的。随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和课件向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认知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让生物教学灵活有趣

在讲解植物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当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特点、组成方式以及活动周期性等,并了解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之间的异同点后,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教学课件进行影音播放。影音文件中不仅有植物的生长过程,还有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在播放中,教师还适当向学生介绍水分、土壤以及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细胞的裂变带来的影响。这时,有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是不是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那为什么还会有喜阴植物呢?喜阴植物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吗?可见,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如上述所言,学生通过对细胞知识的掌握,进而将知识学习延伸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正是当前教学所提倡和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间接温习了生物界中植物种类的区分方法,还温习了植物细胞的组成方式对植物本身所起的作用,同时学生实际上还对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做了预习。多媒体的应用使生物教学变得灵活了。

篇5

关键词:把握 分值 复习效率

生物课共分为6册书,其中必修3册,分别是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分3册,分别是选修1、选修2、选修3。生物课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内容比较庞杂,因此记忆、复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考试成绩不高,自己也很恼火。复习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样,关键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生物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了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知识的联系关

生物课内容的编排是按照知识点的一定顺序来设置的,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抓住这些内在的联系,复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起来了。

例如:生物《必修1》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章的内容是必修1课本的核心知识,对它的复习就很重要。

本章共包含有4大节的内容,分别是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如果按逐节复习,知识点多,不好将它们联系到一块,不好记忆,不好复习,效果还不好。那么我们换一种方法思考,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绘制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模式图中的有机化学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是有关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复习,它包括了1、酶的作用和本质,2、酶的特性及实验。

模式图中的光反应阶段ATP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是有关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有机物(CH2O)为生物提供能量,是有关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整个过程,是有关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

我从光合作用的1个知识点带出了3个知识点,由点到线不仅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复习效率。

二、把握概念的异同关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感念非常相似的词,意思非常相近或相似,有时却相差很远。例如: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自养型与异氧型、需氧型与厌氧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环境、叶绿素与叶绿体、细胞呼吸与细胞发酵、核酸与核苷酸、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这种情况,将它们抄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异同点,更好地服务于复习。

三、把握错题关

学生在做作业、资料和试卷时,都会做错一些题,对于这些做错的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重要。在我看来,那可是失败的见证,做错的题目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当时做题时是自己知识点不会?理解错误?还是粗心大意,等等。虽然当时做错了,但是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复习时,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研究错题就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

四、把握复习的细心关

许多学生考完试后说:这次试题不难,答得不错。但成绩下来后,自己却傻眼了,怎么才这点分?细看,才发现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却因为自己的不细心而白白丢了分。

例题:假设作为模板的DNA,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个,那么DNA复制4次需要(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这个题是个填空题,但是同学们的答案多样:600、640、8100、8640等等

正确答案:8100。一般来讲计算题的答案是一个的,为什么这道题有这么多的答案呢?

首先:题目中告诉的条件是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脱氧核苷酸对的对排版时放在第二行,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000个,许多考生没有注意到,那么计算肯定会出错的,这道题就是抓住了考生不细心的缺点。

再次:DNA复制4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需要的含义是全部的但不包括原来那部分。

计算过程:

A+T+C+G=1000 X 2=2000个

因为:A=T C=G

所以:460 +460+C+G =2000

C=540

复制4次共产生DNA数:2 4=16个

篇6

一、注重考试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考试大纲》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考的行动纲领,点明了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考试说明》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考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复习考试中要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设计考试内容的针对性。

以生物教材必修一为例,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注重涉及以下内容:

1.注重考查肽键数、失水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合成和相关实验,及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注重考查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联系等微观功能,并联系细胞代谢和跨膜运输。

3.注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量转换和与环境的联系。

4.注重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考查,以及细胞图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教师在设计相关考试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复习中有所疏漏的地方,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考试题目设计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有效的复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注重试卷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混淆的知识点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因此,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反馈的难以区分相似知识点和相近内容的问题,教师可以构建图表,将相似或相关知识点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差异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

例如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混淆的种群和物种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如下表格的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种群和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注重考试后的分析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切忌就题论题,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孤立,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思考,如此题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和涉及的内容有哪些等。教师要通过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反思,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点相互串联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常常在N元素的作用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在分析相关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N元素为中心,对其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N元素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1、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多含有P、S,主要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氨基决定了蛋白质具有碱性,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了蛋白质分子;2、核酸――组成元素有C、H、O、N、P,N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中,可以形成核苷酸,进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ATP――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含高能量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4、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之一,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总之,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以考试将生物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帮助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应凰 高三生物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不可小觑[J].学园,2013,(02)。

篇7

1 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1 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现今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而此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审题应本着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例1 (2014理综全国卷Ⅱ第1题)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内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解析】选D。本题限定条件为选错误项,蔗糖为植物性二糖,D项描述对象为哺乳动物细胞,所以不能合成蔗糖。

1.1.2 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例2 (2013海南卷第10题)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A.a、b和d

B.a、c和e

C.c、d和e

D.b、c和e

【解析】选B。植物叶片黄白色区域的叶肉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是本题的隐含条件;图中a、e,c处叶肉细胞中尽管含有叶绿体,但被锡箔纸遮住部位不能接受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均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加碘液不会变蓝,故选B项。

1.1.3 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1.2 根据题型特点,采用不同方法

1.2.1 淘汰排除法

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将供选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个淘汰排除,达到去伪存真,以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多种形式的选择题。

1.2.2 比较筛选法

将题目所提供的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将与题目要求不符者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所提供的备选答案具有二重以上的前提条件或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1.2.3 直选法

对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1.2.4 推理法

解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有关的生物概念和原理进行步步逼近的逻辑推理,进而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比较集中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题目宜用此法。

1.2.5 综合分析法

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及多选题多用此法。

总之,选择题的解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同一题目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进行解答。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可以“不择手段”来进行选择,即根据题型的要求,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达到快速、准确求解的目的。

2 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2.1 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例3 (2013新课标卷Ⅰ)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___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_(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1)苏丹Ⅲ(Ⅳ) 橘黄(红) (2) O

(3)一定的光照 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解析】本题当年失分严重的是第二问,做好第二问的关键是要从图中提取出关键词:种子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 d时最大。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再进一步转化为糖类,才能供胚利用。脂肪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组成脂肪和糖的化学元素都是C、H、O,所不同的是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而氢的含量更多,由此推知,脂肪转变为糖需要增加较多的“O”。

技巧诠释: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下转第307页)(上接第228页)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2 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答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2.3 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篇9

概念图介入到学习中,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拓展学习结合到一起。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如果一味说教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吸收知识,教师利用概念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细胞结构一目了然,老师教学起来也很顺畅轻松。概念图教学不仅体现了所要教学的内容,而且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细胞的主观认识。实践证明概念图的介入,可以在教学之前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并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任务知识进行排序。这样,当学生不断吸纳知识并完善学习的过程时,有了概念图的辅助,知识点会更加清晰,概念框架也会更加明显。

二、改变认知,完善概念体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知识的整合用概念图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分析某个概念,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教师的思维,也能及时掌握概念特点以及表述的要点。教师在利用概念图表现层次关系时,不仅做到了知识可视化,也能让学生通过主观观察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链式,让学生在接触到某个知识点、某种事物的时候就能初步形成结构清晰的概念体系。如“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教学一直是让教师和学生为之头疼的问题,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画出概念图,学生就会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使用概念图,同时结合实际两种细胞的结构模型,能让教师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单细胞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且一个细胞就能完成所有生理活动;而多细胞生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就和人一样,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生理活动。

三、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

教学反思后实现自我评价的重要条件就是概念图。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传统教学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很难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画概念图的过程,就是在观察、发现和整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往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学生所画的概念图往往是不完全或是有缺陷的,教师可以从这点入手,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如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概念图找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综述,同时配以例题。如隆冬时节,有一瓜农为提高黄瓜产量,在冬暖式大棚内放置了三个大煤球炉,以便提高棚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使黄瓜早日上市。他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烧三个煤球炉,到了晚上烧两个煤球炉,有人认为相反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认为该瓜农这样做科学吗?你会站在哪个立场上?试说明理由。通过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深入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结语

篇10

一、结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我们过去的教学中,上课都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现在我们都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可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很多教育者在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将取代老师的主置,可以自主地规划时间并进行学习.而知识结构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一定的整体意识,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使得自主学习的效率更高.对于生物这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运用知识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时,我突发奇想地做了一个实验.把班里的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这两组学生各方面相差无几.第一组学生按照正常的模式进行授课,我来讲他们听,最后10分钟对这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个小测验;第二组学生在上课的前10分钟我让他们自己列出这一节的知识结构,中间20分钟由我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的10分钟同样用来作这节课的课堂测验.两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卷子来进行测试,结果却相差甚远.虽然第一组学生也在认真的听课并且做了课堂记录,但是第一组的成绩和第二组的相比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TP9GH10.TIF,BP#]

所谓自主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思考,在没有人讲授的前提下,自觉地提出问题并思考.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比老师讲授的方式接受知识的效率更高.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乐趣.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加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运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适用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而且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结构教学,习题举一反三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体会到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拿到一道陌生的题目时,首先要做的是对题目进行分析,让知识点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形,再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找到与所选题目考查点相吻合的.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举一反三也就不成问题了.

如下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化学元素可以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仅大体种类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也基本相同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D.碳是组成玉米和人的最基本元素

做这道题目时,脑中应该有一幅这样的知识结构图.

[JZ][HT6]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JB({]C、H、O、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元素含量差异很大[JB)]

有了这个知识结构图,这时再来解这道题目就很简单了,显然B中所说得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也基本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可轻松得出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B.

有了上一道题目的基础之后,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是完全的透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道题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中的最基本元素,其他还有C、H、N等

B.小鼠和花生细胞内的化学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C.很多生物化学反应会生成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D细胞中所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碳

同样,考察知识点类似,运用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A、B、D均是不正确的,B选项与上一道题目的B选项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琐碎的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整理成这样的知识结构,教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很好的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时间利用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接触更多的题目,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加强巩固记忆

国外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亲身调研发现了记忆曲线规律,通过这条曲线,人们知道,遗忘是学习结束后会立即开始的,且在最初有最大程度的记忆衰减,所以知识学习万不可抱着“我现在记住了,以后就不会忘了”这种心态.即使现在记住了日后不复习还是会忘.通过结构教学,可以在学生脑海里搭建知识的组合框架,从而大大降低知识的遗忘可能.

例如,在复习“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这个知识点时,因为这个知识点比较复杂,容易记混乱,所以我列出了一个表格如下,来方便学生的记忆:

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知识结构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引导学生按照结构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记忆,讲课结束后,按照结构图的内容,对学生列举例题进行当堂测验,活学活用,达到对学生的记忆进行加强巩固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复习时按照结构图便可以清晰的记忆各细胞器的区别与联系,并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在其他章节的复习过程中.学生运用运用知识结构来进行复习记忆,搭建每一章知识的结构框架,将琐碎的知识变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既利于学生整理,又利于记忆,还能提高解题速度,达到更好、更快、更高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