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贸易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出口贸易总结

篇1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进出口贸易 机遇与挑战

一、前言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将刺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如:进出口退税及附加的优惠条件、自由贸易、自主管理、市场范围更广等。但是在自贸区提供的优越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同样也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目的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首要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改革”,借助新的经济交易平台,为我国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转变为主要由市场主体的主导权,借此让政府职能的性质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的认知度。上海自贸区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于中国和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接轨、融合、合作。以此实现经济自由化,增加经济的开放程度[1]。

三、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及挑战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上海自贸区带给我国进出贸易的影响也是存在两面性的,这既是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才能够较好的理解、处理好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机遇以及什么样的挑战。

(一)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必须抓住时机,创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1.加大监督管理制度。针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政府将原有的管理形式改为监督监理。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首要任务减少管理权,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独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积极性;其次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监管。在已有的监管制度基础上,上海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监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设自贸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的服务形式,以此便利我国进出口贸易;(2)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行全面的经济贸易信用信息记录并建立披露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对信用度不高的进行惩罚;(3)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综合监督管理能力。

2.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发和国际接轨的多元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扩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发,让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努力实现于与TPP接轨、合作。首先,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创新业务发展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离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较宽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给国际贸易结算以及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贸易资金管理实行先限额管理,再逐步扩大到无限额管理的方式,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交易实行期货交易和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由此看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平台,并且提供了资金、物资的巨大帮助。

3.优化政策,增加进出口贸易的开发度。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优化其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鼓励中内外投资者加入自贸区,扩大服务行业,并给进出口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创新、改进出口贸易的出口退税、海关手续程序等。“简政放权”、大胆地让进出口企业独当一面[2]。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上海自贸区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利益面前难免都会存在一些风险,这就要求我国今后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能担得起这些风险,勇于面对挑战,开拓创新。

1.离岸金融体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创立上海自贸区前,处于国家控股、国家掌托状态,对于资金流入、流出大都有国家的支持。而现在政府大胆放手任其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这一巨大转变让进出口贸易在总体管理上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管理者负责对企业进行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资金要自主筹资,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运行、获得、周转、管理、使用资金,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资金流动顺畅?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借助离岸金融体系管理出口货物的资金流动问题,让国内外的贸易活动能够井然有序的展开。

2.减少进出口贸易顺差。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人民币迫于国际形势压力不断升值,并且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为初级商品,出口量多。这种长期的进出口顺差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压力,交易过多的出口产品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提供的开发平台,吸引外商到国内投资,大力“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借助有力资源,开发贸易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以及调整相应政策(如:低税率等),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3.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是由国家控股管理,其发展方向明确。现在自贸区建立后,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自主管理,这需要更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货物、程序、资金、单证以及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管理等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它能给我国的经济添砖加瓦,利用不好,它会导致我国经济的流失。全面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和挑战,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如的运用自贸区带来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丽薇.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香港发展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04):180-181.

[2]张明,郭子睿.上海自贸区:进展、内涵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12):19-22.

篇2

    这样的教训如何吸取,外贸交易中,有哪些风险要引起重视。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昨天专门召开新闻会,总结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并发放了一份国际贸易秘籍。

    省高院民四庭庭长沈XX说,在案件审理中发现很多国内企业对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预估不足。

    “很多国内企业对进出口贸易中可能存在的政策、经济、外汇、运输、结算等风险缺乏了解,合同意识、证据意识等较为淡薄,一旦发生纠纷,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省高院在收集、分析大量进出口贸易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80多个需要注意的“陷阱”,集结成《国内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手册》,从昨天开始,向省内1000多家年进出口贸易额达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无偿赠送手册。

    手册中涉及到的“陷阱”提醒很实用。

    外国企业通常没有在合同上盖企业章的习惯,个人代表企业签名的情况很普遍,因此搞清楚谁在和企业做生意,就非常重要。比如:合同抬头的当事人是外国某个企业,签名的却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或人。偷梁换柱,有时候就是为了发生纠纷时逃避债务。

    出口贸易,要格外注重专利问题。在做生意之前,要先进行调查和分析,特别要注意防范商标、技术和设计在国外被“抢注”,因此被起诉侵权的事发生。比如:我国的“同仁堂”、“大宝”等商标在日本和东南亚被人抢注,正牌产品进入这些市场反而会控侵权。

篇3

摘 要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仅仅通过学习教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国际化要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实验课教学,如案例教学、情景实践教学等,通过积极采取角色扮演,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实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一、以模拟实验课为导向对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从现实外贸人才需求出发,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试图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生主导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内生需求型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众多高校纷纷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以分析外贸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对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1.我国外贸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约3.5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外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根据多家外贸企业反馈的信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操作层,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多数企业都希望外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也表示,进入企业后能立即胜任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太少。这缘于学校现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外贸实践的脱节与错位。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教学的方法运用

1.引入案例讨论式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辩证思维方法和评判方法。以不同的启发思考题目带领学生深入到不同问题的研究领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FOB贸易术语的章节中可以通过例举FOB术语风险及其防范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选择FOB术语下买方金蝉脱壳导致出口合同制损的案例,分析案件中出口方受损主要由于哪些自身原因以及从中得到什么教训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 ~5 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入情境模拟式实验教学

2.1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训练教学将课程教学按外贸业务角色团队化、课程实施按外贸流程业绩化、课程评价按外贸业务标准化,实训场地既是教室也是进出口业务工作室。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实际业务,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运营过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学习情境模拟可按照以下流程设计图操作:

2.2工作任务与活动设计

在课堂上可以把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10人为一小组,每组的同学扮演三个公司的角色,分别是国外的外贸公司(4人),国内的外贸公司(4人),船公司或者货代公司(2人),其中可设置外贸商务谈判场景,单证操作场景,报关报检场景,货运场景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情境训练教学设计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

3.进行多媒体双语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进出口贸易实务实验课应该加大双语课程的教学比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双语教学方法。

3.1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用网络辅助教学实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窗口和网络业务实训的平台,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易创电子商、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询盘或发盘建立业务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把教案、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外自行修习。

3.2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让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模拟实验课的载体

大多高校都建设有专业实训基地,比如商务中心实训室,商务模拟实训室以及多功能国际贸易实训室等。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时,组织学生利用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岗位前,教师可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主导学生走向适合的岗位,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业务组、跟单组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

三、结论

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过程式教育,它主要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FDI;内外资企业;出口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建立外资企业,在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获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外资企业数目达2.6万户,注册资本8120亿美元,同时随着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主体,从1997年开始,外资进出口额均高于内资企业,2005外资企业净出口超过内资企业达到567亿美元,占到当年净出口总额的58%。外资企业投资规模与进出口规模迅速发展,会对内资企业产生两个直接效应:对投资规模的挤入挤出效应;对内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的正负面影响。虽然FDI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已经进行了大量理论实证研究,但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分析外资企业是否会对内资企业进出口产生挤入挤出效应和竞争力提升作用的理论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

一、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作用机制分析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FDI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替代性或是互补性的作用,二者主要区别在于:FDI是为了避开贸易障碍流入进口生产部门从而在东道国进行生产和销售,还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流入出口部门进行生产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就中国情况而言,理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来讲FDI对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和竞争力提高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就不同地区或是不同行业,影响程度又有所不同。江小涓(2002)分析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丹辉(2004),认为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外资进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出口规模扩张、出口结构优化以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增强,但在部分行业,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增加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王少平、封福育(2006)研究结果显示FDI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对东部地区而言,FDI对出口有显著的创造效应,表现为对进出口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这两种效应都不明显。

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可以分解成以下方面:积极的挤入效应和消极的挤出效应。一方面,出口部门外资企业的发展与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会通过对东道国相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技术外溢效应、加强国内外相互企业分工合作关系,从而加强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出口规模和竞争力提高,也会通过与内资企业出口的竞争效应和替代效应,从而对内资企业出口产生挤出效应,同时建立在垂直化分工下的内外资贸易模式,容易造成内资企业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利于内资企业产业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们利用计量分析方法,从检验内外资进出口是否存在长期线性关系角度入手,考察中国外资企业是否会对内资的进出口产生挤入基础效应。研究表明,外资企业进口对内资企业进口的影响,主要体现相互替代关系。

二、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影响的区域特征

分析历年内外资企业出口规模,不难发现:内外资企业进出口均存在线性长期均衡关系,且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出口增长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作用更强,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中国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和自主创新环境,是解决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贸易非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从模型和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出口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提升水平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流入FDI相对规模又远远小于东部地区,所以充分利用FDI对中西部地区贸易挤入效应,通过政策倾斜政府支持的办法,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力吸引外资,加强内外资经贸、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通过大力提高本地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中西部地区内资企业的出口贸易规模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中国东西部地区FDI流入和出口贸易规模长期非均衡发展问题。 转贴于

第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地区、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内资产品出口结构上,主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与附加值含量低、竞争力弱,而外资企业生产与出口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因此随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今后内外资出口竞争效应会增强,尤其是东部地区和高新产业的竞争,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的正面效应可能会弱化甚至是消失,因此虽然从整体角度考虑不存在挤出效应,并不代表在某些地区或是某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所以未雨绸缪,鼓励中西部地区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贸易增长积极作用;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应科学地、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尤其是那些在出口部门外资相对规模较高的地区和行业,重点应该放在引入FDI质量上,把是否有利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增长作为衡量外资的标准。

第三,加强内资企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培育。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外贸增长对外资企业依赖性过强,2010年全国共有天津、江苏、广东、上海、福建、辽宁、山东共7个省市外资企业出口超过了该地区总出口的50%,全国净出口2009年的58%、2010年的51%均来自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出口对外资企业同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中国外贸增长的大部分利润被外资企业独得,这种出口部门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显然不利于内资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自身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政策制定中,更应向发展中国相关行业和地区内资企业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向促进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税收、政府R&D投资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尤其是出口部门的内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保持民族企业在经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三资企业、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辉.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J].改革,2004(3).

2、王少平,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效应与地区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8).

3、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4、延兵.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6(8).

篇5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教学、重构课堂的基础是深入分析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我们通过对多家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类(尤其是出口贸易,本文均以出口为例)的人才需求与广东区域产业特色高度匹配,中职毕业生主要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开发和拓展国际市场、与客户洽谈(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并签约;联系船务、办理保险;报关、报检;制单结汇等工作(见图1),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对应的岗位与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较为一致。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就要建基在这样的分析上,尽管在就业之初,中职毕业生在某些岗位上可能仅仅是协助开展工作,但经过训练后,职业规划的未来必须能够独立胜任工作。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重在分析与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景、功能、职业资格、工作过程的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目标,我们确定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行动领域(见图2)。

二、整合课程资源,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前提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逻辑关系。《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行动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相应的会延展到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必须站在专业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全新的学习领域。如,要完成外贸谈判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进出口贸易实务领域,首先必须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才能建立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与外国客户沟通的过程还需要使用正确、规范的往来函电,这就需要要课程的触角延伸至其他两个相关课程,做好整合重建工作。

篇6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1月4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3个月]

公 司:XX外贸有限公司

行 业:贸易/进出口

职 位:外贸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 校:黄河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善于交流沟通、善于监督管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商法方面的知识。英文功底扎实,能够进行外贸口译,能够帮助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善于提升客户关系、善于商务谈判、善于市场规划,熟悉整个外贸出口流程,能适应高频率的出差和较大的工作压力。欲寻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贸易/进出口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外贸主管

工作经验

2010/2—至今:XX外贸有限公司[ 2年3个月]

所属行业: 贸易/进出口

国际市场部 外贸主管

1、负责监督开发、跟踪客户订单;

2、协助下属完成生产、出货安排及回款等服务;

3、负责跟进新老客户的整个贸易过程;

4、协调部门的正常运作,解决部门员工的技术问题;

5、协助领导完成年度总结以及新一年的生产计划。

---------------------------------------------------------------------

2009/5--2010 /1:XX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 9个月]

所属行业: 贸易/进出口

外销部 外贸主管

1、负责管理和更新网络平台,切实掌握订单情况;

2、负责外贸定单的洽谈、签约、单证审核、定单管理、运输、报关、收汇等;

3、负责客户的维护与沟通,积极拓展新客户;

4、负责对进出口定单的评估、跟踪、管理和风险控制;

5、负责下属员工的培训和招聘工作。

---------------------------------------------------------------------

2008/7--2009 /4:XX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 10个月]

所属行业:贸易/进出口

外贸外贸主管

1、负责开发潜在客户,拓展海外市场;

2、负责协助工厂改善管理经营,提高生产效益;

3、负责招聘新业务员,为公司储备和培训人才;

4、负责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操作流程的正确执行;

5、负责制定月度和年度销售报表,协调公司内外部关系等。

教育经历

2004 /9--2008 /7 黄河科技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7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文化贸易结构;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15-06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of the RMB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Trade

——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 of Major Trade Partners

ZHU Wen-jinga, b, LI Zi-liana

(a. School of Economics; b.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export and import structure of sixteen trade partners included United States, EU, Japan and so on concerned areas structure of cultural trade as main objection, and based on the prolongation gravity type models.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there’re different ‘directional effect’ and ‘quantitative effect’ among influence of RMB revalue on areas structure of culture trade. Second, on the whole RMB revalue increased net export of culture trade. Third, the adjustment proceed of culture trade structure incurred by RMB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asymmetry’.

Key words: RMB exchange rate; cultural trade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在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应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来支撑。这是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粗放型增长过程中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和能源瓶颈,而且还能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和资本合理流动[9]。因而,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关注:在影响我国文化贸易的诸多因素中,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否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持久冲击?之所以选择这一角度,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其价格波动已经成为主要贸易对象关注的焦点,因而分析其经济效应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一、文献述评

关于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特别是汇率变动对其影响的相关文献鲜有见诸文端。已有的文献主要从文化贸易的现状特征、模式比较及竞争优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比如:张斌[10]从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对比、国际文化贸易的内部结构、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三个方面透视了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郭新茹等[7]则对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短期来看中韩文化贸易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互补性较强,长期来看其互补性则会逐渐减弱。客观地说,这些文献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所涉及变量之间关系的论述则缺乏一定的数量基础,因此在论证上略欠严谨。

从数量的角度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影响,应该考虑一些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控制因素。比较典型地,在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中,Tinbergen[4]等多位学者将地理距离作为衡量运输成本的指标,并验证了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许多文化商品也依赖于国际间的货物运输,因此地理距离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影响依然存在;同时,Tinbergen[4]还证实两国间存在的贸易优惠政策对于贸易规模的扩张有积极影响,而由于文化贸易涉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保护性贸易政策将构成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巨大壁垒。Linnemann[3]则从人口规模的角度验证了其与进口额的关系,指出较多的人口意味着较大的需求;另外,Waterman和Rogers[5]认为经济增长越快的国家,媒体投入就越多,本土节目的供给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自然会减少对外国电视节目的进口。不仅如此,从文化习惯的角度,Jeongho Oh[2]验证了文化距离与一国电影自给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如果两国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相通,则意味着两国间文化距离越近,国际间流通规模越大。陈晓清和詹正茂[6]利用包含变量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规模、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贸易条件、贸易优惠政策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内的引力模型对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以已有文献为基础,本文的创新在于:尝试借鉴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研究中较为成型的研究方法,突破文化贸易研究中数量分析不足的缺陷,综合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他控制因素对文化贸易结构的影响。

二、模型和数据

从区域结构的角度,本文所分析的文化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中国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占总额的比重,因此,这也是一个总量规模的相对概念。而分析一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因素,文献中运用最多的理论是引力模型。基于此,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变形,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计量模型及其经济意义

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产品分支,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也集中体现在引力模型中。Tinbergen最早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对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与各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双方的距离成反比。这之后,许多学者尝试加入各种变量对这一基本形式进行了拓展,比如:Bergstrand[1]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在基本形式中加入汇率及相应的虚拟变量进行分析,其基本形式是:

Xij=INCiINCjDISij  (1)

Mij=INCiINCjDISij  (2)

其中,X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的出口贸易额,M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的进口贸易额;INCi表示第i国的国民收入总值,反映了第i国的出口能力或供给能力,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出口能力也就越强,因而出口量也就越大;INCj表示第j国的国民收入总值,反映了第j国的进口能力或需求能力;DISij则表示i国与j国之间的距离,反映两国之间进出口商品运输成本的高低,也反映了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的阻碍因素,一般来说,距离越远,进出口规模越小。

除上述基本模型中所反映的变量外,本文还考虑了汇率变动对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一影响应从“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两方面进行理解[8],由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价格变化必将对进出口需求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进出口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即是否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出口产品富有价格需求弹性,特别是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升值必将使进口需求大幅度增加,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因此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将分别增加和减少;反之则相反。因此,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

另外,不同于一般性产品贸易,文化贸易还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文化习惯和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传承和的国家之间具有更为一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而两国之间的文化贸易也就相对越大。基于此,本文设置文化习惯这一虚拟变量,模型的拓展形式为:

 Xij=f(INCi,INCj,DISij,EXRij,Dij)  (3)

 Mij=f(INCi,INCj,DISij,EXRij,Dij)  (4)

其中,EXRij为i国与j国之间的汇率,这里指人民币间接标价法下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名义汇率,因此,EXRij越大,人民币越升值,反之则相反;D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文化习惯的相似性。考虑到被解释变量是地区结构指标,本文将各绝对指标进行单位换算后,设置计量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 Xij=α0+α1INCi+α2INCj+α3DISij+α4EXRij+α5Dij+ε  (5)

 Mij=β0+β1INCi+β2INCj+β3DISij+β4EXRij+β5Dij+ε  (6)

其中,α0,α1,……,α5以及β0,β1,……,β5是待定系数,ε是残差项。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基于上述拓展的引力模型,分别建立文化进口和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文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其中,面板个体主要包括美国(US)、英国(UK)、欧洲(EUR,不包括英国,如无特殊说明,下述欧洲均不包括英国)、日本(JAN)、韩国(KOR)、加拿大(CAN)、新加坡(SIN)、中国香港地区(HON)、中国台湾地区(TAI)、中国澳门地区(MAO)、泰国(THI)、阿根廷(ARG)、印度(IND)、以色列(ISA)、南非(AFR)和澳大利亚(AUS)等16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或地区,一方面是因为其进出口贸易额均占总额的主要部分(9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在各大洲中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指标变量为6个,包括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收入水平、距离、人民币汇率及文化习惯等。受统计数据所限,所获取的时间样本只包括2002~2008年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官方网站。

各变量的数据处理说明如下:

X——文化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通过我国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计算而得。出于分析的便利,遵循已有的研究规范,将主要以创意产品(Creative Goods)的出口额作为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分析变量。

M——文化进口贸易的地区结构,通过中国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贸易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计算而得。分析变量选择同上。

INC——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不同于已有研究中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引力模型中经济规模的衡量变量,本文拟以人均收入作为分析指标。

DIS——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距离,以各国首都或各地区主要城市到北京的飞行距离为衡量标准。其中,新加坡、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三地直接以其到北京的距离为标准计算而得。数据来源于CEPI数据库。

EXR——人民币名义汇率,这里指人民币间接标价法下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名义汇率。之所以选用名义汇率而不是实际汇率,是因为名义汇率使用范围相对更为广泛,也更能直接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

D——文化习惯的虚拟变量,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和。若其他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具有相似的文化习惯,则该虚拟变量设为1,反之则取0。在所考察的样本范围内,认定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澳门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和印度这8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具有相似的文化习惯。这是因为:香港、台湾和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和韩国则受到中国儒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极为深远的影响,新加坡领土中华人占据总人口的大部分,泰国和印度则与中国具有相同的佛教信仰。因此,这一变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均设为1。

三、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部分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上述拓展的文化贸易的引力模型,建立分别以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收入、距离和虚拟变量为控制变量,而以名义汇率为主要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

(一)方程选择与回归结果

截面时间序列计量模型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对于模型形式的选择,习惯性地采用F检验法来进行确定。在F检验法中,将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回归形式的残差平方和分别记为S1、S2和S3,并将个体总数、解释变量个数及时间序列长度分别记为N、k和T,则根据F统计量的计算法则,在不同原假设下将得到两种检验方式。

假设1:模型的截距和系数均不变。此时,F1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有:

F1=(S3-S1)/[(N-1)(k+1)]S1/[NT-N(k+1)]~F[(N-1)(k+1),N(T-k-1)]

当计算所得的统计量F1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假设1,表明样本数据符合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反之当计算所得统计量F1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相应的临界值,则应继续检验假设2。

假设2:模型的系数不变。此时,检验统计量F2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有:

F2=(S2-S1)/[(N-1)k]S1/[NT-N(k+1)]~F[(N-1)k,N(T-k-1)]

当计算所得的统计量F2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2,表明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反之接受假设2,此时用变截距模型比较适合。

利用上述检验方法,本文首先根据截面时间序列模型的三种基本形式对解释变量分别为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两个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其次进行相应计算和检验得到表1所示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解释变量为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模型,本文均宜采用变系数模型。为能更有效地比较汇率变动对文化贸易结构的影响,本文对于变系数模型形式处理的方法在于:在固定控制变量个体影响的情况下,考察人民币对16个国家或地区的汇率变动所带来的贸易结构效应,因此汇率变量是变系数的。

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后,得到汇率变动与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计量检验的角度,在文化出口和进口贸易的计量模型中,拟合优度均在0.96以上,表明各种解释变量与文化进出口贸易存在高度的线性关系;同时,两个模型中F统计值的相伴概率均为0,表明模型在1%水平下能通过F检验;各控制变量除了DIS的t统计值偏小不能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变量均为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在影响我国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中,国内外收入水平以及文化习惯具有较强的影响功能,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距离或者贸易成本等阻碍因素至少在样本范围内的计量检验中不明显。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空运和海运等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文化产品贸易能够突破地域之间运输距离的限制,从而使得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小;另外,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国际贸易,部分文化产品因其不具有实体性而能够依托各种媒体进行贸易,而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些文化产品的贸易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双边之间的距离对于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习惯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具有更多的文化贸易,这就是说,价值认同感确实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贸易伙伴的收入水平对我国的文化进出口贸易明显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因子分别为0.0079和0.0027,表明贸易伙伴的需求对于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供给对于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此,我国收入水平对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则是负向的,其影响因子分别为-0.0545和-0.0132,即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反而越少,这一结果似乎背离了经济现实。对于这一现象,本文的解释是:不同于样本范围内所考察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以创意产品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低,但同时民众对于本土文化产品又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因此,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民众首先愿意接受本国的文化产品,这一行为必然导致我国对国外相关产品的需求下降,因而进口额减少,同时也必然导致文化产品国内消费部分占比上升,因而出口额减少。这一“逆事实”现象进一步表明,我国民众对于本国文化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市场渴求欲,文化产业具有较为可观的国内市场。

(二)汇率变动与文化贸易

在影响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的汇率因素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中英、中欧、中日、中新、中泰、中印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之间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对美国、英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文化出口额的增加,尤以美国和欧洲的影响程度为甚,其影响系数分别为2.4439和1.9386;同时导致对新加坡、我国台湾和澳门地区、泰国以及印度文化出口额的减少,其影响程度均显微弱。在影响中国文化进口贸易地区结构的汇率因素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中欧、中新、中澳(我国澳门地区)、中泰、中印和中澳(澳大利亚)的进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对美国和欧洲文化进口额的增加,两者所受的影响均比较大,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6409和1.9655;同时导致对新加坡、我国澳门地区、泰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文化进口额的减少,其影响力度相对较弱。

对于计量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中国对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出口增加,而同时却导致对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减少?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取决于价格和需求量两个因素,汇率升值将使得本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在本币标价的情况下变得相对昂贵,而国外需求则将依据出口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上升必将带来需求的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出口贸易额在升值的情况下相对减少;在产品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上升则难以对需求量产生影响,因而出口贸易总额在升值的情况下不减反增。人民币升值对各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极有可能的一种解释便在于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价格需求弹性,直接表现为:美国、英国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刚性特征,因而产品缺乏价格需求弹性;而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和澳门地区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则是弹性的,因而产品富有价格需求弹性。这一解释与上述文化习惯所带来的影响也具有共同的契合点,即:文化习惯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我国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等等,因其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在一方面具有共同的需求偏好带来文化贸易增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具有共同的供给模式形成文化贸易的竞争,后者在一方出口价格上升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贸易额的下降。

基于同样的分析基础,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美国和欧洲文化产品进口的增加、同时导致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减少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其原因在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出口到中国的文化产品富有价格需求弹性,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文化产品总额将增加;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的文化产品缺乏价格需求弹性,因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了文化产品总额的下降。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民众对于文化进口产品的偏好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其中,对欧美文化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而对地缘文化习惯相近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产品则缺乏价格弹性,因而表现出更大的喜好和认同感。综合进出口贸易两方面来看,我国文化进出口贸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即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对于彼此的文化产品存在需求上的“非对称性”,这一结论也可以具体总结为:相对于欧美文化,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欧美国家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对中国文化则表现出更强的偏好。

其次,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和中欧之间的文化进出口贸易影响力度较大?本文的解释在于: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美和中欧之间的贸易规模较大,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为美国和欧洲。数据显示:在2002~2008年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出口到美国的份额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居于各国或地区之首,平均为33.48%;欧洲则位居第二,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为21.74%。因此,美国和欧洲是我国文化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这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美和中欧之间的文化贸易影响较大。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结果并不能成为欧美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理由。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增加了两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但同时也增加而不是减少了两国文化产品的进口,且后者增加的幅度大于前者,因此,升值并不能有效改善欧美国家的贸易逆差,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并不具有充分的经济依据。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开放经济条件下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重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特别是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而调整产业结构应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来支撑。以此为导向,本文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文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基于2002~2008年16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此进行了截面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方向效应”和“数量效应”。首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对于文化出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对美国、英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文化出口额的增加,同时导致对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澳门地区、泰国和印度文化出口额的减少;对于文化进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对美国和欧洲文化进口额的增加,同时导致对新加坡、我国澳门地区、泰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文化进口额的减少。其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力度不一致。相对而言,人民币升值对于中欧和中美之间的文化贸易影响力度较大。

第二,人民币升值总体而言增加了我国文化贸易的净出口,因而有利于改善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人民币升值虽然对我国文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数量效应”,但总体而言,欧美国家由于其与我国的文化贸易额较大,其所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能够代表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变动情况。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在带来我国从欧美国家进口总额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且后者增加的幅度大于前者。

第三,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致的文化贸易结构调整过程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即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对于彼此的文化产品存在需求上的“非对称性”。中国民众对于文化进口产品的偏好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其中,对欧美文化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而对地缘文化习惯相近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产品则缺乏价格弹性,因而表现出更大的喜好和认同感。国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偏好则与此正好相反,表现为美国、英国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刚性特征,即对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具有更大的偏好;而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和澳门地区等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则是弹性的,因而产品富有价格需求弹性。

基于以上的结论,对于我国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注重文化产业基础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贸易的基础和条件,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的传导路径必然也是通过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创意研发的基础投入以及后期开发的政策辅助,在创新型经济中发挥文化创意经济的重要作用。

其次,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给予文化产业各种政策优惠和发展支持,特别是刚刚成长的文化产业品牌的保护发展和知识产权的重视,为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最后,加强文化输出,减少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影响文化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输出,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文化输出,有利于减少价值观、文化思维等差异引起的文化误解,从而引导文化需求的产生,为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Bergstrand J. 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71: 143-153.

[2]Jeongho Oh.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lm and the Self-sufficiency Ratio[J].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989,14(1): 31-44.

[3]Linnemann H.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1996.

[4]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5]Waterman D, Rogers E.The Economics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Far East Asia[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4,44(3): 89-111.

[6]陈晓清,詹正茂.国际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美国1996~2006年对外文化贸易双边数据样本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8(4):90-94.

[7]郭新茹,顾江,朱文静.中日韩文化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经济问题探索,2010(5):89-94.

[8]李子联.人民币汇率、贸易收支与失业率——来自中美两国相关数据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0(9):1-7.

篇8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国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中哈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及经贸合作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中哈贸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提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应以贸易为先导,产业合作为后盾,从而更快地提高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1]18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2012)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的影响,不同商品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原因都不相同,中方会因受到关税和通关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利地位;[2]92胡国良(2014)对MS、TC、CA指数进行测算得出: 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新契机,以能源合作为基础的中哈经济合作正向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4]59

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哈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两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其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并对近年来两国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促进中哈贸易发展、促进两国贸易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二、中哈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了1995-2014年中哈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两国进出口额增速和总额都是比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几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两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GDP平均增速为10.42%,哈国为10.15%,从2008年到现在,进出口波动都很大,并且两国的变动出现了一些差异,2008-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平均下降了14%,哈国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国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显放缓,并且未来还有减缓的趋势;而哈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后,从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进口额在2010年之后增速递减的趋势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递减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几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均有下降趋势,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2015年1-11月,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2%和14.4%。①哈国2015年1-9月国家对外贸易顺差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9%,对外贸易额588亿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额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5%,进口额23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国与哈国双边贸易变动趋势

从两国开展贸易往来之后,贸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国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也逐步成为哈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哈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出口贸易额的12%,哈国进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进品贸易额的17.4%)。从图2可知,从1995-2009年,两国双边贸易总体上是递增趋势。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软、经济发展减缓等原因,中哈两国贸易额比例波动巨大,虽然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都逐渐恢复,并且对外贸易总额也逐步上升,但是两国双边贸易剧烈下降。2010-2014年,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例、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进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比例下降幅度为40%,2013年之后,中国出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在逐渐上升。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密切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计算了2007-2014年中哈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个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该比值反映了两国贸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CDxy=(Xxy/Xx)/(My/Ww)。TCDxy为x、y两国的贸易结合度,Xxy为x国对y国的出口额,Xx为x国出口额,My为y国进口额,Ww为世界进口总额。贸易结合度以1为平均值,数值越大,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数值越小,则贸易联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往来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两国在2010年之后,贸易结合度指数有所下降,贸易往来与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国对哈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最近几年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长。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本文以每章产品下HS四位编码来分析可衡量商品的价格。中国与哈国进出口贸易各选取9种商品,因为从2008年开始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国间贸易波动巨大,所以列举2007-2014年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和从哈国进口的价格以及中国出口哈国的商品价格和中国出口世界的商品价格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后,中国从哈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价格要低于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矿产品中2709是哈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基本持平,而随着中国从世界进口的2844种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从哈国进口的价格却不断增加,两者价格差从最高的72 786美元/吨缩小到1 034美元/吨。而1211种商品价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还有继续加大趋势。中国从哈国进口的其余几种商品的价格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价格差距近几年来一直呈缩小趋势,在世界价格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可见哈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国出口6402、6104、6201、6302这类服装鞋帽制成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提高,最终出口价格逐渐提高。但是这类商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只有6402这类商品呈上升趋势,其中出口哈国的6104、6302这类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价格的48%,直到近几年,出口哈国价格逐渐下降,6104这类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6302这类与世界价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国的6201这类商品的价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并且价格呈递减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哈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要高于中国出口世界的价格,但是许多商品的价格在逐步趋近于世界价格,并且在不断缩小与世界价格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去产能、增加出口的一种途径。

三、中哈贸易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贸易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为将中哈贸易巨大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应具体分析近年来影响其贸易扩大的因素。由图2可知,近年来波动最大的是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和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者贸易的影响因素,在总结贸易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选择了以下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一国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强,进口贸易需求会加强。

2.技术水平。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的技术水平。

3.汇率变动。汇率的变动影响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最终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4.贸易自由化程度。贸易自由化指一国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管制、大量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该指标通常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即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进口)除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该国与世界的经济活动关系越紧密,开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贸易商品与世界价格差额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情况,运用Eviews7.0软件分析了贸易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G表示哈国的GDP,H表示哈国的汇率水平,YF表示哈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表示哈国贸易自由化水平。RESID与ZG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SID与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其人均GDP 的相关性不大,与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010年1月起,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关税同盟正式运行,3个国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对外实行统一进口税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关监管,建立了统一的关境。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轻工业品,由于在哈国采用了“包车保税”“包机包税”等不规范方式进行报关,在哈萨克斯坦根据经济联盟的规则对“灰色清关”的货物进行严格规范时,这类货物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2]97哈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所转移,贸易额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ZG表示中国的ZGDP,ZH表示中国的汇率水平,ZYF表示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Z表示中国贸易自由化水平。

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与RESID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而这些因素与ZG的相关性较小。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极大关系,2009年1月,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生效;2010年3月,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开始实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1年8月,中国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生效;2014年7月,中国―冰岛自贸协定和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区生效。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引起一部分贸易增加的效应,增加了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近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均有所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增长的趋势,而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与出口世界价格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从整体来看,中国在降低出口哈国的商品的价格,而与贸易额比重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为一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哈国主要参与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而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比例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与哈国的政治和经济沟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因为2015年哈萨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哈国未来一定会更加开放,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会逐渐加强,对中国出口哈国产品实现产能输出是一种挑战和阻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产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将是获得哈国广阔市场的途径。中哈两国更应加强企业、个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方企业应该进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场需求,从而提供商品和服务。

其次,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原油和矿产原料供给扩大、需求萎缩、价格暴跌的局面,我国在加快国内改革步伐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合作的新途径,鼓励哈国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为哈国工业化发展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寻求更多贸易和产业合作机会,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哈国目前及未来重点发展的农业方面,进行经济投资和合作,加强对哈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进行投资修建。

最后,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质量,因为哈国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亚其他国家,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许多消费者反映中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因此出现抵制情绪。哈国入世后,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提高产品质量是占据市场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编码,单价由TRADE MAP数据库提供的总额除以总量计算得到。HS商品代码:2709――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学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锻轧的精炼铜及铜合金;2603――铜矿砂及其精矿;7202――铁合金;7901――未锻轧锌;2503――硫磺;1001――小麦及混合麦;1211――主要用作香料、药料、杀虫、杀菌或类似用途的植物或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实),鲜或干的,不论是否切 割、压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6104:针织或钩编的女式西服套装、便服套装、上衣、连衣裙、裙子、裙裤、长裤、护胸背带工装裤、马裤及短裤;6201:上衣及类似品;8708: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7304: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厨房用的织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纺织材料、钢纸或纸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纸包覆制成。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05(7).

[2]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篇9

关键词: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关系

毋庸置疑,能源消费与贸易发展两个问题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情况来看,关于能源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研究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话题表现出与世界范围以及各国本身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特征,以下将循着这个线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综述。

一、 能源消费与对贸易发展的相互因果关系研究

国际上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这主要缘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各国的学者们在思考的范畴上开始关注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这一话题的研究的共性在于他们都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一国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在于采用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上不同、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以及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其他影响因素不同。其中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如Arye. L. Hillman与Clark. W. Bullard(1978)使用Leontief投入产出法,在H-O理论模型中把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ldemberg(1984)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认为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Owen(1982)对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以上两个文献都认为贸易与能源消费的规模及结构都有重要的关系,后者认为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大是造成这些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2005年以来呈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这与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引发的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客观问题是相联系的,学者们希望开始集中探讨中国国内面临的问题,代表性的文献中较早的有董斌昌等(2006)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对1978年~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朱启荣(2007)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指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既影响能源消费量,同时又受到其能源消费量的制约。张传国(2009)以及苏梽芳(2009)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同时,采用了更为深化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因果、动态以及定量关系分别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从出口贸易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波动将对能源消费产生持续较大的影响,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近期的研究如孙爱军和方先明(2010)为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应用改进的费德模型,将进出口、能耗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实证研究数据上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31个省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研究结论同样得出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高能耗、高对外依存度的特征,进出口贸易、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

二、 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何影响能源消费的研究

鉴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按照对外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模式,本文将学者们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概括为这样三个主要思路:

1. 对外贸易过程中“内涵能源”的消耗测算研究。国外较早的文献,如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1984年~1986年6大OECD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进口产品中的内涵能源,说明国内节能政策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因为进口产品在国内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有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双边贸易关系,如中美贸易(Shui & Harriss,2006;平新乔等,2006),日美贸易(Ackerman et al.,2007),日韩贸易(Rhee & Chung,2006)。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如陈迎、潘家华、谢来辉(2008)同样采用投入产出的能源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测算方法和模型的改进,加进进动中的中间产品的影响,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进行了全面的测算。从科学性角度而言,投入产出法的思路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学者们的分析也相当的全面和深入,但考虑到一个十分实际的难题就是中国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的滞后性,使用早期的数据会给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研究的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依据,把国内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加权得到“内涵能源”进出口比例,进而算出“内涵能源”进出口数量,该方法的局限于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曹俊文(2009)在总结和归纳了前人所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同时,提出了以《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工业细分行业数据为基础,根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ISIC)和协调编码(HS)对照表,计算各行业出口产品能源强度(即具体行业每单位产值能耗),进而测算各行业出口贸易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耗量。这一方法既克服了投入产出方法受时序数据限制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出口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费状况。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者把测算细化到工业部门,如兰宜生、宁学敏(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2005年我国22个贸易产业部门的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还是倾向于采用比较成熟的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并有尽量考虑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试图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2. 对外贸易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沈利生(2007)研究认为通过改变出口产品、进口产品的结构实现节能,无疑既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质量,又对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节能降耗起到促进作用,但他同时对中国近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出口产品结构和进口产品结构都在表现出趋于恶化的现象,最终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的研究观点。姚愉芳、齐舒畅和刘琪(2008)同样使用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进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消费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认为:若从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影响的角度分析,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大于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其差为2.97亿吨标煤,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贸易结构偏重,需要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来改善能源消耗状况的结论。

3. 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研究。思考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期的一些文献中,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对能源使用效率的研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屈小娥(2009)把对外贸易作为制度因素的变量加入模型,研究认为其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高大伟,周德群(2010)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杨迎春(2011)利用1995年~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改善中国整体能源效率,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改善能源效率起促进作用。进一步分区域进行研究得出,东、中、西部的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都对能源效率都有改善作用。

三、 能源政策如何影响对贸易发展的研究

1. 能源价格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的研究。能源价格政策对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中现存的文献相对比较少,Jo?o Ricardo和André Varella(2007)则从石油价格上涨与中国总出口额持续上升并存这个现象出发,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建立了一个包含劳动力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出口市场的开放性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最后得出技术进步是问题的根源。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的研究上,陈刚、余燕春(2008)从能源价格的角度出发,在定义能源约束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动态计量模型,并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分析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动态影响。胡宗义,蔡文彬和陈浩(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中国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导致出口下降。杨迎春、岳咬兴(2010)从国际国内能源价格上涨率差异差异的视角提出能源相对价格的概念,将其与技术进步和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国际国内能源相对价格变化是中国出口规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此结论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建议。

2. 能源补贴与税收机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国内能源补贴的研究非常有限,能源补贴机制与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研究的思路更是较少,一直都缺乏从出口能源补贴损失角度评价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绩效的研究。陈迎等(2008)用内涵能源测算方法对2002年中国能源补贴进行了检验,其研究针对中国所有行业的补贴总额,没有行业分布的测算数据。林伯强等(2009)计算中国能源补贴总量,用价差法测算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能源补贴载量。周勤,赵静和盛巧燕(2011)研究了中国能源补贴政策对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对出口产品能源补贴载量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经历了能源要素的政策性低价、价格粘性和权衡产品竞争力与贸易条件三个阶段,能源要素价值低估成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出口结构中多以高能耗产品为主,全部能源补贴中约有10%通过出口产品净补贴给国外消费者,呈现出巨大外贸顺差和严重生态逆差并存的悖论。Ravi、Hamid和Ralph(1998)的研究认为,用于国际贸易活动的交通运输是能源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国际贸易活动间接地成为环境污染源,而能源税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以比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加世界范围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对进口产品征收能源税对小国可能是最优的。张为付、潘颖(2007)从世界福利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能源税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影响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在征收能源税情况下世界出口国、进口国和能源国的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结果表明,在考虑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经济福利情况下,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优的能源税税率,按这一税率征收环境污染税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福利,也可改善因国际贸易而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姚东旭(2010)年的研究指出提高资源税会影响资源类商品自身的出口,但影响有限,且从长远看,以提高资源税的方式限制资源出口利大于弊。其次,提高资源税确实会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降低下游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然而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不可克服。

四、 能源新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研究

1. 能源新问题——“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经济以及“碳排放”等话题的研究是能源问题在当前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背景下出现的新矛盾,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庄贵阳(2005)从低碳经济的效用角度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角度来理解其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角度来诊释其内涵,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2. 低碳经济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近来年,在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中,把这一新问题与贸易发展的关系一起讨论的逐渐兴起。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碳排放”的总量受控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从对外贸易引发“碳排放”的测算问题的研究思路上看,研究者在研究“碳排放”与贸易问题的时候,将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弱化或者忽略,只能简单地引入碳排放系数和一个静态化的能源消费结构还合算碳排放情形,故多数讨论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只是原来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问题的一个简单变换,例如刘强等(2008)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46种重点产品的载能量进行了计算,然后利用碳排放系数计算出碳排放量。魏本勇等(2009)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等。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

另一类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低碳经济的潮流的出现对全球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的影响情况的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站在全球视角的高度来思考能源领域的新问题对全球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代表性的文献包括:杨迎春(2010)指出国际贸易活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程度,各国在促进贸易发展与实现低碳经济的双重战略要求下,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新的贸易摩擦,WTO机制在双重目标的要求下陷入困境,对未来WTO和各国政府如何实现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减少贸易领域的摩擦提出了若干相对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思考。王跃生和焦芳(2010)研究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的趋势下,中国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加工贸易的比例过大,中低端的制成品的出口过于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局面对未来的贸易发展不利。施用海(2011)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低碳经济的兴起给全球贸易将带来的影响,首先全球的贸易格局会因为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而引发大的变动;其次低碳经济本身就会创造出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再次低碳经济将会大大促进全球技术革新,有利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竞争与发展;最后于杨迎春(2010)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也认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能成为新贸易壁垒。

五、 简要总结

关于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诉求紧密联系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研究者多为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理。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考虑全面地将能源消费问题与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系统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系统地探讨二者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可考虑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视角,即能源消费问题与具体产业或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甚至进一步地深化到微观企业层面探讨等。

参考文献:

1.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8,(7).

2. 张传国,陈蔚娟.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 苏梽芳,蔡经汉.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非线性协整关系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4.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0,(1).

5.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管理世界,2007,(10).

6. Jose, Goldenberg. Energy Problems in Latin America. Science, New Series,1984,223(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JA11244S),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0YJC790054)。

篇10

关键词:大陆 台湾 竞争力 现代服务贸易产业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体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农业和工业在区域经济的占比逐渐降低,而第三产业则迅速发展起来。而其中服务贸易在全球的贸易量比重不断提高。毗邻大陆的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

,经济实力雄厚,近年来不断放宽与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的政策,以进入大陆市场。然而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处于初步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竞争力不强。大陆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产业转型的阶段,从制作业向现代创新服务贸易产业升级的阶段,而台湾今年来内部政局不稳定也导致,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滞后,正面临些困境。

二、现代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是指

国某

贸易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xi-Mi)/(xi+Mi)。TC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接近于0时,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取值大于0时,表示该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并且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如果TC

国自身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能够反映本国该行业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同行业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大陆的对外开放市场,大量引入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

方面导致服务贸易总值的大逆差,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本土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根据TC指数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现代服务贸易在2010年取得顺差,说明现代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始站稳脚步,也表示大陆在高尖端服务产业开始发展起来;而台湾受限于内需市场的狭隘,加上政府投入科研资金较少,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缓慢,虽然总服务贸易在2008年实现顺差,但现代服务贸易还是出于逆差状态。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大陆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台湾,但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现代服务贸易的各行业竞争力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表示个国家某行业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即:RCA=(Xij/Xij)/(Xij/Xij)。般来说,RCA指数越大意味着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弱。(下表中数据表示“大陆RCA/台湾RCA”)

大陆的建筑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国家产业的转型,计算机与信息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然后大陆现代服务行业中的通信、金融和保险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弱,其中金融行业发展最慢;而台湾整体的现代服务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都弱。相比较于大陆,台湾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增速稳定,各行业发展均衡稳步增长;而大陆则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金融行业成为发展的短板,不符合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通信行业由于在大陆由国企直接或间接垄断,竞争力不足导致发展缓慢。

四、总结和启示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深入人类生活的今天,要继续提高区域竞争力就必须向低碳环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面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同样也面临着向高端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转型。而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多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培养尖端金融才人,提升金融企业国际竞争力;台湾的金融有定的发展基础,主要问题发展较慢,则台湾需要加大与大陆的合作,同时加大金融尖端人才培养的投入。

(二)增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大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现今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而体现为“正和博弈”,面对大陆广阔的市场,台湾可以加大现代服务贸易的宽度,这也需要两岸政策的进步放宽;而大陆则可以加大对台湾产业的投资,促进台湾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