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1

摘要: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60-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想象力

1.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45-0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篇4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当成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常常对学生新颖的想像力不加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孩子活跃、灵动的思维强行压制到固定的模式当中,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那么,纵然有再多的苹果落地,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引发万有引力的联想;再司空见惯的茶壶煮水,我们的孩子也无法产生蒸汽动力的念头。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学生必定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闪现创新的智慧火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做法。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留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人们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象呢?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某类事物平时如果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头脑中就不会出现相关的想象。天生的盲人不能想象出商店里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装;也不能想象出公园里万紫千红、绿树成荫的美景。天生的聋人不可能想象出音乐的美妙动听;也不可能想象出林中的鸟鸣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3.预作铺垫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其中背景铺垫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介绍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丰富学生表象,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表象是基础,往往需要外界的诱发才能形成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围绕教学目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合理适度地使用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堂表演,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演绎课文角色的舞台,这样可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又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运用“命名”方式,点燃想象火花

根据事物和人物的特征或与其相联系的因素来命名,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在命名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给课文景点命名。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改造课文结构,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就“文”取材,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以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给景物命名。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一些景点: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据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据文中“水尤清洌”,设“品茗阁”景点;据文中“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等。

(2)给课文人和物起绰号,命名,写碑文或颁奖词等。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经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给愚公起的绰号。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我叫愚公为“志士“,因为他”年且九十“,仍主张”毕力平险“;我叫愚公为”劳动楷模,因为他“率子孙……叩石垦壤”;我叫愚公为“辩论家”,因为面对智叟的“笑而止之”,他以“长息”反驳,致使智叟“亡以应”;我叫愚公为“幻想家”,因为他大言不惭地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大山)“何苦而不平”;我叫愚公为“改革家”,因为他面对“山北之塞”,世代乡亲“出入之迂”敢于提出移山;我叫愚公为“哲学家”,因为他能够推断人是不断繁衍下去的,不断发展的,能够提出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与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通过文本对话架设心灵桥梁从而感悟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注重阅读实践放飞思绪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l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篇6

一、凭借插图。启发想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低、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景物,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身临其境地畅谈心中感受,认真地辨析事物之间的异同。利用插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融观察、想象、表达于一体。例如我教《窗前的气球》时指着插图充满激情地描述:“看,多可爱的气球呀!红红的脸蛋像苹果,弯弯的眉毛像月牙,亮晶晶的眼睛像葡萄,大大的嘴巴会说话。请你猜一猜,这张大大的嘴巴代表谁呢?好像在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像欣赏精彩的动画片一样,个个凝视着插图:“科利亚几天不见,我好想你呀,你好了点吗?”“科利亚,你怕打针吗?勇敢一点吧,咬咬牙一会儿就不痛了,你可要像个男子汉呀!”“科利亚,快点好起来吧,我等着你一起去踢球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气球把朋友们的话都告诉了科利亚,科利亚的心情立刻好起来了。瞧,病床上的科利亚笑眯眯的,他的心情会怎样呢?他会想些什么呢?”“朋友们多好呀!他们天天想着我呢。”“这个主意一定是淘气鬼米沙想起来的,这个机灵鬼主意最多。”“同学们这样关心我,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看插图图像,帮助孩子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从中体会到关爱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然纸上,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糅合与变换,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诱发想象的目的。有位教师在教《秋天的图画》时,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秋天的图画,色彩鲜艳的图画立刻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哇,多美呀!”“真漂亮!”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这位老师以绘声绘色的语调充满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孩子们凝神地看着,专心地听着,进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随后,孩子们闭上眼睛,带着“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静静地想象一会儿,这时,他们把“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头脑中,秋天的景物比课文更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美的感受比生活要深刻百倍。

三、借助反复朗读。丰富想象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反复朗读中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要读出画面,读出意境,就要发挥想象。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可以让学生先反复诵读古诗,理解大意以后,配上音乐,教师动情范读,孩子们边听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孩子们听后大胆发挥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山上云雾缭绕,半山腰上还有几户人家;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枫叶更加美丽,我仿佛还听到了可爱的小鸟在树头欢叫,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这样的想象既省去了教师许多枯燥的讲解,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何乐而不为呢?

四、激活文字。创造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例如《一分钟》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句:元元非常后悔。教师可抓住“后悔”一词引导学生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元元迟到二十分钟有什么坏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元元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后悔些什么?你试着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元元这时后悔的心情。朗读时有的语调低低的,满脸的惭愧;有的语速缓缓的,心情很沉重的样子;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不由自主地谈到了自己做事磨磨蹭蹭……这时学生一定会体会到后悔的内涵和滋味。

五、借助课文空白续编故事。丰富想象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许多课文在文中或文末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风筝》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向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几乎都有过放风筝的经历,都体会过放风筝的喜怒哀乐。据此可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寻找“幸福鸟”》。利用学生对风筝的喜爱,对找到风筝的无限向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他们用词语描绘了去水磨坊的“飞奔”“狂奔”“拼命地奔跑”;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发现“幸福鸟”的狂喜,也体现了找不到“幸福鸟”的垂头丧气。在学生的眼里,“幸福鸟”不仅仅是一只风筝,更是一个可爱的伙伴,一份快乐和幸福的象征。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化了主题。

篇7

关键词:关键词句;作文写法;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96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者认真思考研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关键的词语句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修辞书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的结构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作文的写作方法训练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中从关键语句入手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于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此理。在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训练。

如古诗词的教学,这方面的语句就特别的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是什么样的一个潭,能引起大诗人李白如此的雅兴呢?桃花潭的美景又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桃花开得非常多,满山遍野都是桃花呢?教学中我们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想象。然后再想,水是什么样的水,真的就那么深吗?也许真的就那么深,也许是作者的夸张,为的是下文的抒情。潭水是永远流不尽的,那么汪伦和李白的感情也是和流水一样,源远流长的。这样既分析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再如,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人的手有那么长吗?不可能啊!天上的星星有那么低吗?也不是啊!那么李白是怎么摘到星星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危楼高百尺”。是楼高啊!这个楼有多高呢,作者没有直接写楼怎么怎么高,而是通过人站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星星来写的,这是侧面描写。教师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构建一个高楼的形象,可以顶到天上的高楼。这种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正是李白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我们随手拈来,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能水到渠成,毫不费力。

二、教学中从课文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年级语文《穷人》这一课,内容结构比较繁复,对小学生而言,要把它完全理解掌握尚需一定的时日,但是我们不妨就其中的某个方面探讨一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文的结尾很独特,丈夫最终决定收留下两个孤儿,桑娜拉开帐篷,当丈夫看到并排的四个孩子时,他会说什么呢?他是赞美妻子呢还是埋怨妻子事先不跟他商量呢?文章没有写,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课文,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呢?那么是写出来好呢还是不写出来好呢!教师这么一发问,肯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这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作者不发一言,让读者自己去评断,这比作者写出来的艺术效果要好得多。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来。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技巧。

三、教学中从写作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他们的作文教学就停留在抄袭作文的层面上,强制学生背一些例文。这种背例文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最后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毁了,学生除了抄就没有任何办法可想了。这点我在刚接手新生的时候体验非常多,一听说写作文,学生马上翻课桌抽屉,看看作文选带来了没有,如果带了就欢呼雀跃,如果没带就灰心丧气。我就纳闷了,离开作文选就真的死路一条?后来我通过调查才知道是填鸭式教学的恶果。怎么办呢?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起码知道作文离开作文选也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每当我分析课文内容或者是写作方法时,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要素,最后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中从修辞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人往往犯的错误就是熟视无睹。觉得这个有什么好讲的,所以就忽视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发育阶段,说他们想象丰富是真的丰富,说不丰富也真的不丰富。简单的一个比喻,他们在用的时候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细一想,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比喻需要事物和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比较,找他们的相似点,如果想象力不好就找不出他们的相似点,也写不出通顺的语句来。比如秋季,身在农村的我们,每天看见地上成熟的高粱、稻谷、玉米、葵花等,树上成熟的大红枣、苹果、葡萄、梨等,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等,难道你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美”字?别人在看到成熟的稻谷时想到“笑弯了腰”,看到成熟的玉米时想到“金灿灿的牙齿”,你的脑海想到什么呢?真的无动于衷吗!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开动我们想象的武器,把这大千世界描绘一番。直接描写可能有点困难,也不能写出好的语句来,这时就需要调动想象了,运用修辞来描绘神奇的大自然,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关键是我们在描绘大自然的时候有没有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借鉴,可以尝试,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来。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一定有非凡的想象力,现代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一定不会有重大发明。就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光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更是其他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J].语文建设,2013(10).

篇8

关键词:激活 想像 领略 创设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教师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学生们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贫困”,再一点拨,想到了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阅读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教师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自主性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积极研究、探索的教学方式。

一、激趣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有趣的、具有探究性意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将阅读课堂归还给学生,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阅读角色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角色扮演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演方式,亦可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适当地添加表演内容,以丰富表演形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情境阅读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增强阅读能力。就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来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的状况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结合适当的阅读教学材料,进行巧妙设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逐渐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如“关于称象这件事,官员想出了哪几种办法?是否可行?”“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是否可行?为什么?”“你还有称象的办法吗?说说理由”等等。前两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一个问题是发挥性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解决称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发挥想象,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过程,语文课本中就有好多阅读文本,都是一场奇妙的想象之旅。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空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走入作者创造的语文王国之中,促进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阅读文本中的图画,以获得阅读美的享受。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着作者的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和太阳、西北风等赛跑的场景,体会作者这样说的含义。通过分析、探索文章,学生体会到时g的意义,并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在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丰富阅读生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开展课内阅读教学,还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课内阅读教学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阅读文本思想的感染,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和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7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各行各业都意识到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整个社会对具备创新性思维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小学语文是学生初步接触语文的重要阶段,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以及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策略。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必须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以踊跃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勇于创新。教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对象,首先要有爱心,要注重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注重缩短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其次,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提问时,可以问学生:“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谁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用“你回答得很正确”“你的思维很有独特性”等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让学生敢于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机械、重复的阅读教学模式,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道阅读拓展题:首先,请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然后请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到这个圆,学生们会发现什么?我按照该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提问。有些学生说:“这个圆像太阳。”有些学生说:“这个圆像苹果。”有些学生说:“这个圆像球。”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一共回答出50个各不相同的物体。其中,还有一名学生这样说道:“看到这个圆,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那只美人鱼变成了泡沫。”该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将所阅读过的童话故事联系起来,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语文课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请问乌鸦还能利用什么方法喝到水?”通过想象,一些学生说:“乌鸦可以利用塑料吸管进行喝水。”有些学生说:“乌鸦可以将瓶子倾斜来喝水。”有些学生甚至说让乌鸦在瓶子上钻个小洞来喝水。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将学生说出的答案全部写在黑板上,然后对答案进行分析,选择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一行为,让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环节中保持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想象力是双翅膀,能够带人去很远的地方。”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相关阅读内容进行想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结尾进行推断,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部分细节内容进行补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没有开天辟地,那么我们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除过开天辟地这个故事,你还能说一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其他神话故事吗?教师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