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论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理论课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
在专题讲授中,案例案例教学的作用是通过依靠“形象——受教育者兴趣和情感——受教育者信念和信仰”的心理机制得以实现的。具体地说:(1)运用具体的生动而形象的案例, 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接受意愿; (2)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情景得以具体化,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表现, 矫正因过度的理论概括所产生的种种疏忽;(3)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强化其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原理、观点的信仰。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课堂的案例教学模式。二是怎样把选择的案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我们运用的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即把案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文字、图片,也配合视频播放,效果十分理想。三是教学案例的运用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不能在课堂临时发挥、信手捏来。事实上,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同教师备课的其它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案例的开场白、结尾的总结、所需时间等等都要在课下安排好并非常熟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特别要在总结评述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常言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教师将一个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后,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辟的点评和总结。这是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的关键环节。
理论体验课中的案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验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体验教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现实背景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图片、实物的参观和有关人员的解说,得到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感受,产生某种体悟。其运作过程是:情境选择——参观考察或走访——询问答疑——获得信息——触动情感——激发联想——产生感受——心得体会。例如,可结合专题要求去某些相关行业实习;结合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结合形势政策的要求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参加公益劳动或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等等,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参观纪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宜安排在节假日或教学日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进行前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以班级为单位确定1位社会实践负责人,社会实践负责人负责学生选题的组织与协调工人作。
(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一系列实践学习的选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原则上以4—6人为宜,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并作必要的资料准备和其它相关准备工作。
(3)每个模块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结束后,选择相应选题的学生应以PPT的形式将社会实践结果在课堂上给予展示、讨论并提交给任课教师。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大学生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构,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路径。
1要加强思想理论“灌输”
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理论的“灌输”,而且在灌输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直接感受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其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就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必须做到更新观念、优化内容和创新方法,主要表现在:要树立教学平等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两者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教学,达成共识;要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要进行教学方法、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激发大学生对于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1.2发挥学科、专业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忽略专业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功能。
1.3丰富第二课堂
高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通过成立青年者研究会、举办学生论坛、各种形势报告会、座谈会,搭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的平台等,使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
2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场”功能
先进文化的陶冶、滋养将有助于大学生吸纳、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守“道德围墙”,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生根、发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1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无形的价值观念直观化、具体化,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引导同学们形成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
2.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设施、建筑设计、人文景观等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重要物质元素和外在表现,也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努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2.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风貌与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使大学生在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就会持久地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通过师生的行为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可帮助大学生远离低俗、陈腐、颓废的文化垃圾,为他们创造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文化环境。
3要牢固占据新媒体阵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高校必须细心观察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深度传播。
3.1要立足校园科技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大学生日常接触多、参与广的传播平台,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将校园科技平台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坚实阵地。
3.2要灵活运用新媒体。
高校教师要灵活运用微信、微博、飞信等形式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从静态抽象转化为动态具体,从枯燥乏味到妙趣横生。
3.3要加强对校园舆情监测和引导
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巡视员制度,加强社会科技平台传播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引导,时刻关注容易对大学生思想造成深刻影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传播预案,及时介入舆论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实现校内科技平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合。
4要促进实践活动常态化
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是在“知中行、行中觉、觉中悟、悟中从”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价值实践和体验是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一起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实践这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安排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找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社会实践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并以实际行动践行。
4.1要做好送理论下基层服务
利用假期,有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企业、街道、村镇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的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
4.2要充分发挥当地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到城市、农村、厂矿企业参观,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4.3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积极组织大学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组织大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心得体会等,让大学生在亲身所见所闻中加深对国情民意的了解,认清社会主流,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发展。
当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向中国渗透,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争夺的重要对象时,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宋志强,范红雨.近五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
[2] 张艺兵,李俏.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电机调速;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
一、背景
国内的工科教育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范式”、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范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工程范式”。2006年我国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达成度过程评价和持续改进[1]。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指出新工科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应当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进行[2][3]。同时,电气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进入21世纪后,电气化向更宽更深发展,并且直接面向智能制造。电机调速与控制[4][5]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掌握各种类型电机的调速原理,对学生毕业参与机器人、数字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加强实践环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迫切要求,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同时也难以被学生深刻掌握。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工程活动中。华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受理,在此之前便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思想,对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增强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而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如下:在两周内布置课题任务,给定目标电机参数,学生通过MATLAB仿真软件,设计其闭环控制方式与整定环路参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与学生实施安排过于集中:此前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知识教授结束后的两周内完成,学生尚未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建立与工程的联系,实施的效果不佳。(2)课程设计题目固化:此前课程设计一般由电机调速与控制原理教材上的例题改编,设计题目较为固定,或者只对其中的电机参数、控制结构简单改动,学生的设计一般可以参考往年学生留下的模板,甚至有照搬现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电机控制原理,从而导致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3)课程设计使用的设计工具单一:在电机调速与控制的课程设计中,虽然借助了计算机辅助仿真软件MATLAB,但是单一的设计工具限定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并且在将来学生走向科研、工作岗位后,使用的开发工具可能有所不同。(4)课程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此前的课程设计先通过理论计算进行电机控制系统的参数计算,并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模型验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仍无法理解实际工程中的电机调速系统是何种形式,其控制系统载体以及软件实现又是什么样的,因此并没有真正打通理论和工程实践这条通路。(5)课程设计缺乏交叉融合:众所周知,电气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力电子此电类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电机调速与控制是在此类课程基础上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但是配套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实现电类课程的融合,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完后,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电力电子拓扑的选取等内容。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适应工程教育认证以及新工科学科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以及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笔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对电机调速与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改革。
三、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组织的改革
传统的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实施安排过于集中,且与日常教学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马上通过实践巩固,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应有的效果[6]。针对该问题,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按照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任务目标分解的方式,结合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学期开始时即布置总体设计任务,并且在理论课程各个章节讲授中布置分解任务,如讲授绪论,可让学生开展关于目前工业应用的电机及其驱动器的调研,了解关于驱动器拓扑及功率器件型号、控制板和驱动板的器件选型等方面内容;在较宽裕的学期安排中,可提前布置学生熟悉相关的仿真软件以及电路设计软件;在讲授第三章关于转速电流双反馈电机调速系统时,布置的作业可与学生要开展的设计题目结合,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时可完成参数计算,减轻之后的设计工作量。通过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全周期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同时也使得整个课程设计开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二)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方面,经过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将课程设计名称变更为基于电路设计软件的电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中小型直流、交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驱动电路,通过设计掌握中小型电机驱动方法及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在课程设计的目标对象电机上,与实际工程应用更加贴合,选取了工业制造应用的实际电机参数。要求学生根据电机的工作原理,分析电机驱动的基本形式,完成驱动电路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电路拓扑、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整流电路、滤波电路、斩波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转速/位置检测电路等,并利用辅助设计软件绘制驱动电路原理图、布板,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目的与要求、系统技术指标或设计要求、系统控制方案、器件选型、硬件工作原理及有关参数计算、主要参考资料及心得体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题目,既可以让学生形成分组讨论,又不容易陷入固有模式。
(三)开发性的设计工具
此前的课程设计使用单一的设计软件,原因是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使用多种工具,如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时可使用MATLAB,硬件电路原理设计与布板布线时可使用AltiumDesigner、Protel、KiCad等,在虚拟仿真时可使用Protues,在控制软件设计时可使用Keil、CCS等不同处理器平台的开发环境。这种开发的方式,不强制学生使用何种工具进行开发,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并投身到更具挑战性的工程实践中。
(四)与工程实践接轨
课程设计的改革在专业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增强学生工程、成本和项目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课程设计期望学生掌握电机调速系统的功能需求、标准、电路设计与器件选型以及控制算法仿真和软件编写;并熟悉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工程文档的编制。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毕业后可更快地投入工作中。
(五)注重专业融合
课程设计的改革,更加注重专业内的融合[7]。如在电机调速系统拓扑的设计上结合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PWM变换器与逆变器部分;在硬件设计上结合了模拟电子线路与电路;在数字化控制技术方面,对于微处理的应用结合了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应用技术;在电机控制软件的实现上,结合了自动控制理论内容。通过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更加理解专业内课程的联系以及其应用场合,并且能够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有效检验与实施,并形成性教学评价。
四、实施效果
本课程设计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从2018—2019学年起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两个班进行了试点,至今已开展实施2年,学生的评教有显著提高,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工程能力也明显提升,学生去往相应的工作单位已初步具备行业认知,可以更快融入工作。图1、图2为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提交的PCB设计图与硬件设计原理图。
五、持续改进
篇4
【关键词】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意识;独立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也是快速跟进。契合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格局逐渐形成,圣洁的校园已由过去简约的“学术圣堂”悄悄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微型社会”,而校园治安形势也因为安全教育的跟进不足更显复杂和严峻。作为一切保障的基础,安全问题是必须被重视起来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保障校园安全秩序的教育工作也是必须被严格执行的。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了重庆几所独立学院,这些学院普遍的都比较年轻,做事情的经验还有些不足,有些方面还需要借鉴兄弟院校。全国各独立学院存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教育体制对于大学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过晚,安全教育模式还太幼稚,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二)安全教育内容的不规范和缺失。安全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深层次,新型的安全领域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三)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足。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教育方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不足,学生没有系统的自我保护和防卫知识和经验。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缺乏主动。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单线的被动宣传教育。多数安全教育内容,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自己不经意地学习的,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主动性传授还很缺乏。
二、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这些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各种安全的隐患的增加,如: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周边就是茶山竹海导致火灾隐患;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校地处农村各种社会闲杂人员较多,各种事随时会发生;还有些学校正门口是公路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学校更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一)学生的安全知识的丰富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把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危险隐患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消防安全教育。1.组织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消防观念。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学习生活,自觉遵守学校消防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2.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本领,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二)防盗窃教育。针对屡见不鲜的学生宿舍盗窃案件情况,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2.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3.建立治安通报制度。以醒目的宣传方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学生宿舍失窃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警惕心。4.要敦促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
(三)交通安全教育。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学校要采取多变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敦促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做出迅速处理,从而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四、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为安全教育形成较为积极良性的氛围。积极组织各负责部门之间进行良性协作,积极寻找模式上的突破和新型方案,规范地组织关于安全教育的活动,积极地落实到实际计划中,并监督执行。让学生能够受到学校在认真执行工作的感染并积极地参与进去,使得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优良的效果。
(二)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加强对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计划中,制订安全教育计划。统一编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并设立反馈机制,让学生积极反馈学习心得,并汇编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良好地结合学生情况,把工作做的更为契合实际,不做空谈。
(三)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独立设置安全教育分管小组,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专职负责安排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详细制定年度计划,有条理的组织专业授课和相关主题活动,积极沟通各相关部门协作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许多院校都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协助学生团体和学校安全部门开展了较为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并组织相关主题的兴趣讲座、主题班会,广泛地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范畴。例如消防运动会,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便深入了解;组织系列性讲座,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规范的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调查,大部分独立学院主要开展了的安全教育活动有:
1.对学生宿舍人员进行详细统计,并组织成立消防安全监督学生小组,对负责宿舍进行定期检查,排除消防隐患。
2.安全消防教育动员大会。辅导员在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安全消防教育动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并认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
3.消防安全班会及安全检查。各个班级积极组织召开“消防安全”主题经验交流班会,对消防安全知识学习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并在学生公寓进行详细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尽可能减少消防安全隐患。
4.扑救初期火灾演练。组织学生对初起火灾灭火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消防技能。
5.人员疏散逃生训练。在学生公寓积极组织火灾人员疏散逃生演习,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学习进行一次实战考核。
6.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小结。敦促各班积极认真地做好本学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汇总进行研究。
五、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的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学生工作部老师、团委老师作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直接面对广大青年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较强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在校内,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心理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不过,在工作中仍旧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待解决。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参与积极性不高。应该在教育模式上继续寻找突破,不断革新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尽力地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以便尽快的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切合实际的、高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六、结语
安全教育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这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与健康:《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叶长才.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探索,2007,24:220-222.
[3]秦中彤.论新时期高校的安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8:198-199.
篇5
一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创造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作为课程,目前已经在很多高师院校开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认为教学任务就是对创造理论的讲解,轻视实践应用的训练,这导致创造学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了实践教学,但这种实践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不能将创造应用到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专业等各个领域中,范围相对较为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创造学课程地位较低。与其他高校将创造学课程定位为专业课不同,高师院校的创造学课程一般被设置为通识课,课时数量少,学分少,课程地位也较低。二是不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高师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的氛围。任课教师对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也较低,认为实践教学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效果又难以立刻体现,因此对实践教学持有抵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愿意采用。部分学生学习创造学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对于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并不关心。三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仍旧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少使用,即使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四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和基地较少。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师大多擅长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较低,导致优秀的师资比较少,同时和高师院校建立广泛联系的实践基地也较少,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五是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学质量考核主要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少之又少,往往在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被忽略不计。
二解决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知识和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教学理论化,这种现象在近代大学中是普遍存在的。”[2]在当代的高师院校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创造学这样的通识课,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层面: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倡导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制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等方式不断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积极为各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层面:创造学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层面:要积极参与创造学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工作、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案例式教学。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有关创造的成功案例进行介绍和剖析时,应该模拟创造案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行角色表演,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进行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组织学生完整地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指一个具体的创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学生通过实施整个项目过程,获得了创造的成果,这会锻炼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三是进行观摩式教学。创造学课程的观摩指的是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组织下到科技展馆、发明创造单位、知名企业等地方现场参观创造发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实践活动,学生参观后要撰写分析报告,交流心得体会,在感悟中理解创造理论的实践应用。四是互动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入学生创造成功的经验和学生身边的创造故事,这有助于提高创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五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创造总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进行的,在进行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教学,将专业领域中的创造可能一一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创造激情,为将来进行创造奠定基础。
(三)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一是专职实践教师。目前高师院校还没有建立专职的创造学实践教师队伍,这需要高师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具有创造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聘请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作为创造学的兼职实践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拥有丰富的创造、发明和创业经历,已经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创造经验和理论,能够把创造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造实践。三是建立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创造活动指导教师的组成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校内从事创造教育教学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具有一定创造经验的学科教师,同时还包括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的设立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创造活动,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创造学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创造学这类通识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是空白。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创造。因此,有必要加强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设施保障。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包括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建立创造发明科技馆、创造发明和创业社团等,以此为依托积极组织创造发明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并要求学生参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要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广泛和科技部门、创造发明组织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创造学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所谓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指的是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又注重学生学业质量的考核。“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3]以往创造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更多的是关注最终的实践教学结果,忽略了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因此,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上,以往创造学的考核对象多为教师,即针对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获得的结果往往不予评价。因此,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考核上,不仅要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作为评优、晋级的条件,同时还要把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评价中来。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也要作为考查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整合
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都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有机化学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物的命名、结构、性质等方面知识。生物化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体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理功能关系的一门学科。无论从化合物的结构,还是从化学反应上来讲,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生物化学是有机化学的延伸,二者相互补充[1]。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在形式上各自为政,在内容上比较割裂,这样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1)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时,很难将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应用于生命体物质代谢的理解和分析中;(2)随着基础医学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3)知识体系分散,学时数长,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2门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是新时期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实要求。从2014年1月开始,本校开始讨论和设计2门课程的整合方案和考核手段。迄今已在2个年级实施了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现将整合方式、评价体系与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确立课程整合的目标
从2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可以看出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二者具有整合重组的条件。2门课程整合后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满足临床医师的培养目标和特点;(2)缩短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时数比重;(3)2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强;(4)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自主性更高;(5)评价方式更科学合理,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
2建立新的模块教学体系
2门课程的整合不能是机械简单地相加,必须将内容综合化和模块化。整合后的理论课程总学时数为88学时,分为5个模块,见表1。除了章节上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有意识地注重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尤其是在讲授生物化学反应体系时,将化学知识和规律引入进来。以往教师讲代谢途径,只强调底物、产物、产耗能、关键酶和反应部位,对反应过程仅仅是简单陈述,现在教师更注重分析其化学机制,引导学生推导和分析。例如,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教师会分析乙酰基上的甲基碳原子带负电荷,对草酰乙酸上的羰基碳进行亲电取代。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让学生感觉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是浑然一体的,不同于往届学生反映的割裂感和基础课无用感。
3授课形式多样化
2门课程整合后,学时数大大压缩,教学质量却不能压缩。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引入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把一些课堂“灌”、“填”的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从而给课堂留出交流和讨论的时间。3.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本身是一些枯燥、抽象的反应,学习起来乏味吃力,课堂教学常常让教师学生都感觉很疲劳。如何既能增加课程乐趣,又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和应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史上的小故事是非常优秀的素材。例如Krebs发现柠檬酸循环和鸟氨酸循环的研究历程,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根据结果推理分析,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但在课堂上由教师来讲,就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机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处于丰富的学习情景中的,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促进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2]。所以提前一次课布置好阅读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在课余带着问题重演Krebs的探索历程,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则能事半功倍,完成一次极好的科学探索。3.2网络教学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为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式。教师也可利用此平台上传教学录像、自测题库、教学大纲、电子图书等,作为主体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尤其是电子图书,不同版本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免费学习的好资源,受到广泛的欢迎。
4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性评价,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斯克利芬提出,后来教育家Bloom将这一方式尝试引入教学评价,其理论基础是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来信息的过程,学习是个体的自我建构[3]。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以往单纯以一次考试成绩做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旨在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通过经常性的测评,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4-5]。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也尝试了课堂提问等方式,但形式简单,没有规范的评价体系,加之教学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被考核,因此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无法提升。改革后,本校将课程评价体系分割成3个部分,并给予适当的权重,每个部分也制订出可量化易操作的考核标准。其评价体系包括学习态度评价、知识体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平时考核由出勤情况(5%)、模块测验(30%)、课堂讨论(15%)组成,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50%)。4.1出勤考核学生的出勤率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我们制作考勤签到表,考察学生的出勤率。4.2模块测验结合新的课程体系,在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模块测验。每次模块测验包括基本知识点考察和综合性题目考察,以此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宽度和深度。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考察,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调整策略。4.3课堂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教师特意在每个模块安排1学时的课堂讨论,内容涉及该模块的相关内容,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知识点的讨论分析,也可以是某个重要发现的研究历程。通常提前1周给出2个以上命题,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分组选题,准备资料和幻灯片,讨论时各组派出1名代表演讲,教师评分并给予针对性的当场点评。为了客观、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表现,制作了评分表对每个指标量化考核,见表2。
5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