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漏窗;艺术
1 绪论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园冶》中称漏窗为“漏明墙”或“漏砖墙”,意思为“透漏空明”,《营造法源》称之为“花墙洞”,主要指其图案造型优美,“墙”是指漏窗的位置开在墙体上,而“洞”则是指内外空透畅达。漏窗凭借其独特造型,不仅是古典园林借景的重要工具,更是制造审美意境、选择审美对象、转变审美态度的重要手段,在古典园林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2 漏窗的形式美
2.1 点、线、面的形式美
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制多样,位置灵活多变,有的位于走廊的旁侧、尽端,有的又在院墙的转角处。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尺寸相近,形状多为扇形、花瓶形、如意形,多以点的形式展现,从而形成视觉和审美的焦点。点动成线,单个漏窗是整个墙体上的点,而多个漏窗则组合成一线,随着墙体的高低地势形成无形流动的线,给审美主体带来动感之美;墙体则为面,三者又形成点、线、面的构成形式美,并将这种美感融入到整个园林风景中。当游人驻足观赏,园中景色也随之变化流动,点线面的动感美更油然而生。
2.2 丰富多样的图案艺术
漏窗的窗框形制较为丰富多样,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如意形、钟形以及其他各种不规则的单体形式,有些甚至还有两个或多个单体结合使用的。在数量上,多数园林漏窗还是以方形、多边形居多。虽然漏窗的形状丰富多样,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多以方形为主,并且形状尺度、间隔多为相同或相近,这样可以产生韵律美、节奏感,而形状较为独特的扇形、花瓶形、如意形、贝叶形、海棠形、石榴形等,多是单独出现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视线易于集中的地方,这样可以形成视觉和审美焦点。
漏窗的形式多样不仅体现在窗框形制上,还体现在窗芯图案上。其窗芯图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或者多个形体组合而成的,简单形体的主要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多变形等基本的几何形体,由多个基本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主要有回纹花形、圆形花纹形、变形椭圆形、长方圆角花形、卷草花纹形、六边花形等。另外一种是以各种自然植物、日常生活器具等为题材的。以植物为题材的漏窗主要有莲花形、石榴形、梅花形、葫芦形等;以生活器具、日常工具为题材的有花瓶形、钟形等。此外,漏窗窗芯图案还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教道教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致。总之,漏窗窗芯图案的使用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只要能取得好的美学艺术、景观效果就行了。
3 漏窗在园林中的功用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庑,而粉墙、廊庑总伴随着漏窗,起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4 漏窗艺术的审美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5 结束语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它的设计形式多样,图案丰富且寓意繁多,位置灵活多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韵味。另一方面古典园林中的漏窗艺术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更让人们了解到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为现代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黄春华,薛淞文.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漏窗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2,9(14).
[3] 计成(明).园冶[M].陈植,注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3.
[4] 吴秦陶.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点及新发展[J].装饰,2012(01).
[5]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篇2
案例位于木兰溪的下游,全长共约3km,呈东西走向,沿溪岸进深约30~150m,总用地面积约28hm2,地势北高南低,高差约4~9m;场地内有4条泄洪沟渠,东段有一座的金凤桥,桥头为规划的工艺文化街及工艺博览城;中段设有防洪堤;西段沿岸是大面积的低洼地、滩涂地,拟规划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绿带,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
2规划中建议优化的部分
2.1交通组织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2.2功能布局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2.3景点设计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3提出建议
3.1梳理交通组织,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的向导作用
园路是园林规划的骨架,合理的园路组合是园林景观空间分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联系各个景点,还在于对游人心理的暗示和对游览路线的引导,后者可使整体景观达到移步换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观赏效果。如苏州留园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就成功的“引诱”了游客,做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成为古典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因此,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提高对园路规划的重视,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中的向导作用,做到艺术上意境与功能上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例,设计师可考虑在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在中部规划一条主园路(6~8m的铺装路),连接各个景区;南面临木兰溪结合慢行系统布置滨溪绿道(3~4m的组合木栈道)来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为了保证人车分流,在北面临城市主干道辅助开设一条连接到主干道的园务道[1](3m的装饰性混凝土路),以便于区别内外交通和养护管理等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需求,萦纡一些的林荫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0.6~1.5m的自然石板路、砾石路、鹅卵石路等),并适当地创造一些转折和起伏,结合各种不同的广场,组成“环网式”的交通系统。又因案例为狭长的地块,导引游人的游览路线就成了交通组织重中之重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利用不同的指示牌对游览路线进行指引,也可通过交叉口置景石、景墙、花架及植物群落的围蔽、开合,或在三岔口位置形成对景等对游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让游人不知不觉被“迷惑”到景区中去。
3.2彩(衬)云烘月,突出主景区及主景的特色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1)仙游“新中式”园林景点布置应体现出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发扬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鉴于仙游浓厚的古典家具氛围,设计师在考虑景点布置时,建议应因地制宜,园林风格统一展现本土文化,以工艺文化作为基调,继承古典园林“山水绘画”的理念,认真把握景点的布置尺度,何处“攒”,何处“乱”,何处“线”,何处适当“留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挖掘仙游更多的特色文化如在铺装图案设计上融入九鲤文化,在花架上融入根雕文化,在道路小品中融入石雕文化等,既保持工艺文化基调不变,也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未来若条件许可,可考虑串联整个仙游县城文化,通过现有的环山区公路及滨溪慢道,以九鲤文化景区为主园,木雕、石雕、古典工艺、油画、红色文化等各为次园,园中再设具体的景观园,园园相接,园园呼应,让景蕴情,情生意,意添景,情境交融,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园林景观。(2)“新中式”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空间效果应用。未来在仙游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深入思考并施展才华加以展现:可通过对园林建筑、园路、水体、小品、植物群落的有机组合,在限定的空间内人为的制造出各种曲折回旋的变化空间(如图2),从视觉上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保持游人高昂的游览兴致,打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现代式古典景观空间。虚实对景框景障景图2“新中式”园林中应用古典园林空间效果(3)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简化提炼,构建“新古典”园林建筑。仙游的古民居精致绚丽,精美的文武脊(燕尾脊)、丰富的几何墙面装饰、独特的檩头瓦和美丽的菱形歇山山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建筑中的翘楚。建议在今后的园林规划中,即使园林建筑风格根据设计要求需灵活多变,但在如屋脊、墙面装饰、墙身等房屋的细节上有意识地保持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特征,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传承地方文化。(4)加强园林景观细部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和运用。古典工艺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将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镶刻于家具上的手工业,传统符号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结、窗花、祥云、太极等民族图案;貔貅、双鱼、蝙蝠等吉祥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宝相植物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传统符号,散发着独特的古典工艺文化魅力,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或将其镶刻于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如在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如图3),是最能体现古典家具特色,表达古典工艺氛围的手法。如在木兰溪景观带中,可考虑在适当的地段,通过古典元素符号的变迁,来演绎古典工艺家具从明代的简练淳朴到清朝的精雕细刻到民国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形散神聚的发展,不仅是能体现出仙游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也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种绝佳途径。
4结束语
篇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志写意”之说,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可以说,中国古人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山水的再创造,都是一种性情的陶冶,都是自身追求山水、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寄托,都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乐趣。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山水写意,寄情于景,这一点和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历史上画论、园论是混为一体的,很多绘画家也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其在绘画中的写意、构图等元素均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基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园林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意境的相通
在山水绘画中,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创造出画面独特的意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很容易引人入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则可以通过山水、植物等空间缔造手法,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2)崇尚自然
两者都体现出自由、不受约束的自然理念,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画,还是对山水的创造,都体现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很难在山水绘画以及古典园林中感受到有异于自然的违和感,整体都表现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尊重自然”的创作和设计理念。
2当代园林设计对古典园林设计的承接
当代园林设计和古典园林设计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园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具体表现如下:
(1)布局结构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继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结构布局,以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赋予景观多层次的变化,在表现出重点景观的前提下,采用“峰回路转”的处理手法,完美体现整体的园林景观。
(2)情景交融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与古典园林一样,都注重“意境”的运用。现代园林设计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新材料将山水加以更高程度的提炼,抛去刻意的模仿,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寄托,如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追求自然等情趣追求,不仅高度融合了建筑、美学、文化等,更是加入了设计师个性化的思想追求,以抒发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
(3)自然观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重视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并将生态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在考虑生态适应性的同时,重视对空间格局以及过程的控制,不仅体现着自然资源的价值,更是融合了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3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
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并结合时代特征,呈现出现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具体如下:
(1)传统山水绘画和古典园林都是中国艺术宝库的珍品
其艺术设计手法和美学内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讲,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不仅要求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亦要实现自然美和人工再造美的完美结合。在当代园林美化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而美化作为一项功能,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环境、自然生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组合,体现综合美。
(2)纵观中国大家的山水画
可以得知,没有哪两幅画是完全一样的,既表现在立意的不同,又表现在绘画构图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所描绘山水的特色所在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体现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就在于现代园林的设计应突出体现特色化,因地制宜,做到与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要结合所在地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等进行构造,再者在山水的布局缔造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特点、色彩等空间布局手法,如江南园林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传统设计手法等,设计出集生态、文化、使用为一体的艺术园林,体现特色美。
(3)在当代园林的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对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
如音乐喷泉等塑造园林的动态景观,为园林营造出勃勃生机的景观画面,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建筑材料的质感、轻盈性、色彩美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现代园林的观赏效果,体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灵动美。
4结语
篇4
[关键词]构景手法;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囿与台结合所产生的就是意义上的园林,有证可查的就是商朝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时期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汉时期出现的苑囿以建筑布置为主,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为“湖海”,并在“湖海”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此之后的园林建设又多了求仙的意图。汉武帝以秦代上林苑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广阔的山水园林,各类建筑物与建筑群散落其中,成为中国最大的风景园林。中国山水园林真正的兴盛是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舍宅为寺,从而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园林。隋唐的文人士大夫把诗文画意融入园林建造之中,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了很高的艺术品味。诗画为景,赋予了园林山水特别的情趣。宋代文人园林极为兴盛,皇家园林也开始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明代由于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富庶,园林兴盛。到了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均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时至今日所尚存的中国园林中,皇家园林开阔气派,私家园林曲折清幽,均是我们现代建筑学习的瑰宝。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基本可以分为框景、漏景、借景、障景和抑景等。造园者可利用框景取得好的景色,从而在移步换景中得到美不胜收的游览感,而漏景手法则是使得游览者在一种自然而又巧合的回眸中获得动人景色的惊喜。有些园林占地面积不是很大,通过借景则可以获得园林尺度行的延伸。障景、抑景的效果则是达到一种欲扬先抑的效果,给予游览者一种身心的莫大惊喜。这些经典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依旧遗留,并取得了良好的造景效果。
二、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师承于古典园林,而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特色。首先,现在建筑受到容积率、用地红线等的限制,从而很少有特别大面积的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其次,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亦受到欧美园林及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结合了许多西方的造园及建筑手法。下面通过举例进行说明。1.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景观特色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进步与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的继承。首先,苏州博物馆利用建筑与地形的自然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式空间,在利用三角形拼接的建筑中营造了好的框景空间。同时它的庭院用水元素将整个空间组合起来,而水的应用是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其次,苏州博物馆中的水面面积并不大,但是一直延伸到建筑表皮为止,给人一种没有边界的浩淼之感,这也是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博物馆在水边植小的树木,面对辽阔的水面,更显得水面的开阔,这是一种园林中常用的对比手法。苏州博物馆在景观特色上体现了诗画结合的精神,白色墙壁上的山水写意画真可谓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体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最后,建筑整体采用白色墙体,灰色屋顶,并利用颜色更深的黑条框进行建筑的提神,可谓是将这组建筑很好地融合入到了苏州古城区之中。2.京兆尹餐厅建造于北京雍和宫旁边的京兆尹餐厅,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手法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手法,同时它的建筑内部的景观手法也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衣钵。京兆尹餐厅一入门就是在白色有灰边的墙上书写着京兆尹三个字,这种景观手法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的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一入门口就是一片竹林,这种成片植树的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同时竹林也象征了餐厅的一种品格、格调。建筑入口处的负氧离子形成了云山雾绕的感觉,使得到来的客人仿佛置于仙境。这是种隐喻象征的手法,亦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建筑内部由两个庭院组合而成,一个是开场的庭院,另一个是由封闭的玻璃罩封闭的庭院。庭院内部栽植了许多树木,坐在餐厅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个小窗,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景观,这是框景的手法。同时坐在建筑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庭院将建筑视线延伸到另一个庭院内。这种视线的延伸,是借景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建筑尺度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气派的感觉。建筑内部有许多包间,每个包间都有不同的主题。走进包间,包间内部会绘制许多绘画作品,作品展示的正是包间的主题,这种景观手法如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题词带来的效果。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在月夜到此感受的正是如诗如画的感觉,而京兆尹餐厅的绘画也会带给客人同样的感受。总体而言,这个建筑实例中运用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而这个实例代表的是现在许多建筑景观的手法,可见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对现代景观的影响有多深远。
三、结语
古典园林的手法通过千年的传承与总结,在明清已经形成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研究古典园林造园与造景的手法,对于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深深根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因而描绘出了中国人对于景观与园林的向往。将古典的手法熟练的学习并加以应用,在现在的园林景观里会形成不一样的园林效果。它会赋予层次、根植文化、创造不凡,形成一步一景、步步不同、缤纷异彩的景观世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邱景亮,王骞.山水情结与景观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4-137.
[4]程人婷.论江南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5]刘娜,周磊.谈中国现代城市住宅区中式园林的景观设计[J].美术大观,2015(10):124.
篇5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黄旭慧,柳州市龙潭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园林工程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96―04
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它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回顾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分析其差异及特点,有助于现代园林的创作。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差异原因的探究
(一)历史起源不同
从《诗经》及《孟子》的记载可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就筑灵台、灵沼、灵圃,这是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自此,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周文王时代至东汉末年的萌芽期。从早期供狩猎之用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期。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为理念、观赏游览为主的园林艺术。第三个时期是隋唐宋的成熟期。文人参与造园的活动把园林与诗、画相联系,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第四个时期是明清的全盛期。建造了以大规模写意自然山水园及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为特点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统园林由“壶中天地”转向“芥子纳须弥”。至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了最高峰。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因丈量尼罗河泛滥退水后形成的土地,发展了几何学并把几何概念用于园林设计,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公元前500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及园林建设的繁荣兴盛。罗马继承古希腊传统发展了别墅园和宅园,以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精致的雕塑等,形成了西方园林的基本雏形。此后欧洲经历了近千年漫长的、极度压抑的中世纪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春天,也迎来了园林空前的阶段。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由勒诺特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明显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以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成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西方园林由此步入辉煌时期。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
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多元互补的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崇尚“仁义”和“礼乐”,重义轻利;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倡“道法自然”,追求虚静;佛教追求“息心去欲”、“清静无为”等境界。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打上了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作为最高境界。
西方以征服、改造、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是一种科学价值取向。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西方文化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表现自我。因此,西方园林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人对自然的强制性约束,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
(三)哲学理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突出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重经验直觉。中国人的理性注重具体及实践,考察事物常忽略细节,提供的往往是关于对象模糊的整体。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元化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国人多数不愿问津自然科学。受此影响,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深沉、虚实互生,注重对意境的追寻。
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是向外思维逻辑,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倾向于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重唯理,习惯探究事物内在规律;较多关注自然,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西方人的理性是讲功利、求效率、重实效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受其影响,西方园林艺术形成了分析、理性的思维。
(四)美学思想的差异
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经营,中国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楷模,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来萃取其精华,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文人特有的恬静趣味、浪漫风度、朴实气质,反映在其营造的园林风格中,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重情”的美学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他们提出的。黑格尔也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也影响形成了西方几何图案的园林风格。
二、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
中国古典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构造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选择上除重视花木的姿、色、香、韵,还十分推崇植物的“品格”;数量上贵精而不求多;配置上仿照自然,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环境。
(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1.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及人化自然
西方园林艺术完全排斥自然,体现严谨的理性,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造园。布局均衡对称、规则严谨,具有明确轴线引导,呈现几何人工美。西方美学认为园林只有按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境地。
2.西方园林追求的是形式美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看法决定了其对自然美的改造提升态度与对形式美的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园林更是明显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布局构造上。整座园林以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为基准构成主轴,建筑物矗立在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上。主轴线伸出的几条副轴上布置着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笔直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4.西方园林以突出建筑为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突出的是建筑,而不是自然风景。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物控制轴线,轴线控制园林。
5.西方园林的景观配置
花木不是自然生长的形状,被人为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草坪、花圃、水池被严格地规划成菱形、方形和圆形等几何形。水池中总是布局着人物雕塑和喷泉。各要素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推敲精致,体现对称性和整一性。
三、对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思索
(一)尊重历史,正确评价
中西方古典园林都伴随着古老的历史文明发展而来,都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两者表现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抒趣不同,所走路子不同,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自成一体,都对世界各国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的原因,中西方古典园林均带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由高墙围合,供少数人游玩居住,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属于私人园林范畴,具有内向性和私密性。西方古典园林则由于一味追求形式美,使设计过多地考虑平面化、图案化,大尺度的平面布置图案虽美仑美奂,但考虑实用功能较少,设计思想及内涵过于简单,使园林景观装饰味过浓,与自然环境及人的距离拉大。
园林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其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并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任何一种成功的艺术形式都与其所在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紧密联系。因此,在评价古典园林艺术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优秀传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纯现代派”;又不能一味地持“颂古非今”的态度,做照抄照搬、不加扬弃的“仿古派”,而应尊重其产生及发展的背景,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正确分析和评价古典园林。
(二)传承文脉,古为今用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的立足之本,其造园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既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需要,又是发展现代园林事业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审美情趣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差距很大。哲学认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因此,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是在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襟,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来批判地认识、扬弃地继承中国古典园林,摒弃其历史局限,发扬其优秀传统。
蕴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涵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得以恒久的生命力,文化是衡量经济、技术乃至社会进步的尺度标准。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当今,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多样性就显得更为珍贵。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笔无价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中国现代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传统园林,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重视本土自然景观资源特点,提炼园林文化的地域特征,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结合现代材料、工艺的应用,在园林思想内涵上下功夫,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环境,形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三)兼收并蓄,洋为中用
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普通民众,这就要求其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西方园林大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可以满足民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西方园林风格曾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顶峰。随处可见的罗马柱和欧式雕塑,讲究群植的植物配植形式,体现出纯西方园林风格。人们在初期对其手法倍感新奇,赞其风格豪华气派,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受到严重的挑战。然而时间与实践证明,不注重考虑园林的实用功能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采取拿来主义,机械效仿与生搬硬套西方园林风格,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挪移”只会生产出苍白无力的景观垃圾。简单地、片面强调西方园林景观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方法,是不切合中国园林发展需求的。
当今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追求逐渐多元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势必产生新的契合点,现代园林走多元化创作发展之路既是客观趋势,更是时代要求。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不能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现代园林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和不足,继承与“拿来”都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古典园林先进理论,不仅借鉴其外在形式,更要学习其内在理念,从而取优去劣,取长补短,洋为中用,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适应中国现代园林发展需要的融合。
(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推动着园林的进步。简单的模仿、抄袭、拼凑、组装的手法,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正如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最后一段总结性文字中说:“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
因此,在世界园林发展的潮流中,只有以严谨的态度不断汲取、传承、扬弃、交流、融汇和贯通,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现代园林。我们既要传承历史,又要考虑时展;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要借鉴国外园林的经验;既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地域性,又要发展其民族性。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的角度出发,用更宽的视野将园林规划建设放入城市范围内考虑,使中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古典园林历史文脉的同时,实践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的大地景观规划理念,不断迈向现代园林的理论新高度,实现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
四、小结
在中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中,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理念精髓,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融合,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建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园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6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篇7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组成,前者有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有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后者主要有留园、狮子林、拙政园、豫园等,有着小巧精致、环境优雅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为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山石、水池、花鸟树木等自然元素,可以产生“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意境;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可以营造小巧精致、错落有致的环境;通过诗文、篆刻、匾额、字画等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情趣,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名、假山、树木、建筑物等都渗透着文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山水、楼台庭院等都寄托着造园者的理想与审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可以说,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篇8
1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形成较为独特的乡土景观。在历史漫长的古代,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文人墨客,都对审美有着较高的要求,都会在设计居住环境时将艺术文化应用其中,以便能够打造出更加宜人居住的优美环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充分考虑到光线、气候、温度等一系列因素,无论是布置亭台楼阁,还是种植植被,亦或者布局园林结构都对其予以考虑,除此之外,还将园林内的景观环境与外界的景观环境予以有机结合,让人们在对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欣赏的同时,也能够与大自然实现亲密接触。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还较为重视空间曲折变化和空间组织手法,努力做到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起来,以此来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化功能空间。例如扬州个园就是扬州古典园林中最具艺术价值、最富盛名、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园林,集中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2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极为推崇顺应自然的发展让园林设计与大自然进行有机融合,园林设计效果务必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从目前来看,虽然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却没有足够重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一来,就造成较多生态资源浪费。
2.2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特别希望“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来营造出无限意境”,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合理布局景色。例如北京颐和园在自身建筑的独特性基础上巧借玉泉山的美景,让二者相映成辉,一起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体现出来。又如扬州个园的面积虽不大,但一处一景,将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特别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个园利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堆叠4种不同的石料(宜石、笋石、黄石、湖石)来营造出“春、夏、秋、冬”4景,表达出“冬山宜居”“、春山宜游”“、秋山宜登”、“夏山宜看”4种截然不同的诗情画意,最终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2.3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
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用地日益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用地面积也较小,应用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空间变化往往要求既统一又多样,那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层次变化的特点,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打造出现代、立体、多样的园林景观空间。
3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文化正在遭受多元化文化思想的冲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底蕴也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无论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还是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都能够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许多思考、许多借鉴。从目前来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多地受到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个性,但缺乏内涵,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内心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不利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务必要继承发展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营造出具有适宜居住和较强观赏性的景观作品。这既是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也能够让打造出来的园林作品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4结语
篇9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意境;意境创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mood of creation. China's ancient garden through the rocks, water, plants, buildings and other landscape elements to use, focus reflects the mood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lassical gardens, convey "as though by people, Naturalism" landscape effect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mood proceed, analyz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plant landscape mood of expres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Key words: Plant Landscape Design; garden mood; mood creation
一、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
中国古典园林尤为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由来源远流长。其通常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园林意境是指通过传统园林处理手法,使游人产生一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感受,它与中国的文学、绘画的意境一脉相承。早在东晋到唐宋年间,随着当时崇尚自然出现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意境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园林方面造园师寄情山水,并以此为主体通过传统园林要素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之间空间组合和虚实相称,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范畴,故此产生了园林意境。
二、中国园林植物“意境美”的具体体现
2.1通过植物表现人格
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挺拔,有的茂盛,有的优雅,有的粗犷,树木生态习性也不尽相同,有些耐寒,有些耐旱,有些阴影,有些喜水。各种形态,各种习性的树木可以要做各种象征和比喻,会让人激发各种联想和想象。对于传统的儒家美学看待自然的态度,更加主张从伦理(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之美,因此会将某种形态的树某种生活习惯的之物语提升到某种个性美的角度,代表了有一定的精神品质的人。儒家文人认为私家园林应力求体现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在创设意境的植物配置过程中,代表儒家道德的植物往往成为首选,例如常用作古典园林的植物松柏,竹子,莲花等。
2.2通过植物寄寓情感
除了被赋予道德和精神个性,古典园林植物也能引发各种各样的乐趣和情感。根据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或是名字,赋予了“福”,“禄”,“喜”“和平”,“富”,“如意”等寓意,并预祝吉祥的含义。其中牡丹花是古典园林多采用的花,其花形巨大,色彩艳丽,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之美,象征繁荣昌盛、幸福和平,是人们公认的国色天香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古代考取功名制度,读书人喜欢在门前种植山毛榉、榉树,寓意高中举人。古典私家园林庭院中多种植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组合模式,示意“玉堂富贵”。还有,石榴的颜色令人喜爱,很多果实也意味着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传统大家族的庭院多见他的身影。
2.3通过植物制造闲趣
传统植物花卉一味从道德和寓意表达,难免会使整体的植物配置单调乏味。因此,在传统园林的中国文人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气节,以及偏好的诗词歌赋,选择自己偏好的植物花卉品种,以邀请朋友,观赏游玩。尤其是一些隐士仕途失意,归隐山野,创建孤傲、宁静而优雅的环境,已经成为他们很大的乐趣之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这样描绘自己的田园生活,这是情感的写照。
2.4通过植物体现自然
相较于西方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更遵循的自然神韵层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思是在艺术和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而在园林艺术方面,特别是自宋朝以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便成为评价中国古典园林作品的最高标准,造园者不仅仅是再现自然而是对自然的凝练与抽象表达。
三、现代园林植物意境美的创造
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意境美方式,挖掘其根源,运用现代植物配置及其景观手法,创建一个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特色植物景观是大势所趋。目前,创造现代园林植物意境美的主要有以下方式:
3. 1 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园林植物景观
区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城市都有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生长旺盛的乡土植物。根据人们的想象和情感赋予这些植物的特殊象征意义。千百年来,因为这种植物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区域文明城市文化的符号语,而且体现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地域风情。如香樟是江南地区极具地方代表性的树种,在北部城市白桦和白皮松是无畏的象征。厦门市树三角梅,象征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精神。设计师在塑造现代城市景观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色,以植物的地方文化代表的身份来塑造现代景观,造就了其意境之美,园林植物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 2 借古树名木创造园林植物景观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尤其是在植物优势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古树名木做亮点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与其他植物或小品配置结构相得益彰,营造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例如位于陕西黄帝陵县城北桥山皇帝庙内的轩辕柏,树高几十米,下周围长10米,为庙内群柏之冠。轩辕柏相传为皇帝公孙轩辕氏手栽,历见证着华夏历史的沧桑
3.3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创造植物配置
在某些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植物需要依靠外观还是象征意义,创造出不同的植物配置。如在幼儿园中种植色彩鲜艳的景观苗木,或种植别有一番风味的外来水果,都能突出幼儿园热闹的气氛,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喜欢鲜艳的色彩心理特征,另外,纪念花性园林,常用四季常青的松柏,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
3. 4 结合立地条件创造园林植物景观
园林植物意境营造应该根据场地情况场形成特色。根据场地环境,在设计中不仅考虑是否适合植物物种的生长,而且在配置植物中应该创建适当的氛围。如在滨水区域设置垂柳、旱柳、枫杨、水杉等营造清凉、舒适的范围。
四、总结
总之,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营造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情感语言的选择;同时,深挖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准确分析场地精神。经过精心组织和策划等许多方面创造美妙空间,以满足现代人高品质的绿色景观心理需求,建立一个富有意境的植物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一)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令人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四)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一)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一丝不苟地被人工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以各种几何形状的组合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的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积极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探索研究,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中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应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再现本土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晓俊编.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志华著.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