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资源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非转农”现象的原动力在于户籍制度中农业户口载附的价值,消融“非转农”的关键在于剥离户籍制度中的经济价值,如果不能剥离户籍制度中的户籍价值,也只能形成形式化的居住证制度。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其他制度改革,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降低户籍的预期收益。消融我国“非转农”现象的制度改革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禁止新增农村户籍拥有的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减少“非转农”的附加价值,缓解农与非农的利益纠纷;二是推进建设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制度,盘活农村土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济,提高农村收人;三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国家惠农政策应落实到现代农业建设中,而不是增加农业户口的经济价值。
我国“非转农”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制度障碍,消融“非转农”应从推动制度改革人手。一方面,通过政策创新来解决“非转农”问题。消融“非转农”现象的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财政制度与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来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收人与保障压力,联动社保制度、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等层面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来剥离户籍制度中的经济价值。地方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农民工群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农民工处理信息。同时,政府应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消融我国“非转农”现象。
(二)消融我国“劳动力回流”现象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
消融我国“劳动力回流”现象的制度改革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从短期来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财政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从长期来看,制度改革应联动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层面的改革。同时,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认识,允许农民工转让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通过转让权利来获取进城资本。此外,还应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民进城务工的资金压力。同时,强化全国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快建立民间组织,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建设,降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
由图一1可以看出,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与保障措施。我国应优化分配制度,科学分摊“三农”成本。从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与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来消融“逆城市化”现象。
正式约束框架规定了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制度改革,分别为财政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等。这些制度都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消融“逆城市化”现象框架中蕴含削弱农民工的土地、宅基地等方面的权利,提高农民工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促使农村转移人口的“应然权利”转变为“实然权利”。农村转移人口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地方政府应保障这些人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平台,增加农民工城市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培训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教育、就业就医等难题。
篇2
[关键词]*县农民工培训经验问题对策
一、*县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幅员面积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全县以种、养殖业为主,县内无大的骨干企业。*年农村经济收入9.41亿元,人平纯收入1813元。全县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占总人口的92.4%。农村劳动力16.1万人,农民工7.25万人,占45.1%,其中省外务工人员4.8万人,省内2.45万人。*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3.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1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情况
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经商,三是农业行业的内部转移。其就业情况:从事加工制造业的1.8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4%;从事建筑业的1.4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0%;从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家政服务业3.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54.8%。*年我县劳务输出收入1.31亿元,人平纯收入3200元。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处我县偏远地区的大新乡,全乡10735人,有12村,3310户,劳动力人数5690人,人平纯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务工3280人,劳务总收入9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劳务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艰辛努力,先富裕起来,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带动家乡建设,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及成效
过去人们把农村教育培训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县委、县政府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各行业、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
*年,我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财政、科技、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建设等部门组成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绵阳农校签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协议,以加强我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民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实施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商家,扩建、新建成企业10余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帮助1500余农户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我县有一所成人职业学校,一所农村成人中专校,32所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培训条件,开设了计算机、驾驶、汽修、服装、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旅游、餐饮、家政保安、文秘等专业,主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年培训14150人,向外输出10945人。
(三)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
为整体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县从一九九五年开始,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是对村级干部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全县32个乡镇329个村共计1352人,进行了中专学历培训,1016人取得了中专文凭,平均每个村2.5个村级干部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培训,从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4640人参加了蚕桑、畜牧、水产、农机、蔬菜、果树、种植七个岗位培训,3328人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推动了我县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领域,挖掘潜力。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蚕桑基地建设,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搞好培训,通过“科技赶场”、“双百工程”、“三村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0万余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农民党员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改变了思想观念,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行业内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年培训2800人,向外输出2000人。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我县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按照企业对农民技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体制,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建立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所,县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县计算机学校等单位通过与省内外,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32个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在大的乡镇设立了组织联系点10个,通过一定的上岗前技能、技术培训,为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出机制和网络,*年通过各种岗位培训2400人,向外输出2395人,就业达99。8%,避免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力型的务工者在择业、就业上不具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务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手段落后,尽管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农民工培训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影响和制约了劳动力输出对象、范围和数量。
(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缺乏长远规划
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更少,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经费不得不向受培训者收取,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不少地方和部门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民工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三)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起步晚,规模小,加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训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劳动力输出形成以亲带亲,以故带故的现象,甚至有的因劳务输出信息失真或广告虚假而上当受骗。加之在劳务输出上获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收集和组织管理。
(四)缺乏权威技能鉴定
尽管我县的职业培训部门下设了职业介绍所,农业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培训,但颁发的是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没有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可信度低,不仅使用人单位难以把握使用,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对输出农民工管理不力
农民工输出后,没有对其流向、工作生活情况做相应跟踪调查,从而在管理上难度较大,除用工单位大规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他们在外的行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基本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外就业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其他想要外出的农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县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拓宽输出领域,提高竞争力和劳务效益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归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投入,财政是主体,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服务组织、被培养对象三位一体,统筹解决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应拨专款资金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开展,而不能搞成社会办学形式,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加大力度,纠正向培训者乱收费,严处欺骗务工者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主要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实行基地、管理及服务三结合,建立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巩固老渠道,开辟新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落实保障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实施多层次的支持激励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四)培训内容多样化,增加竞争力,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五)严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鉴定工作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做到需训结合,训用结合,训考结合,严格考核。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农民工求职、择业、上岗提供名副其实的证书和有效证件。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真正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加强机构、制度、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把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作高效、服务到位、覆盖城乡的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2009年12月底,全县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全部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力争县乡镇村级建站率达到90%(2010年达到100%),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三、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建设标准
(一)机构设置
统一冠名为*县××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工作站。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隶属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领导,接受县劳动保障部门业务指导。
(二)工作职责
乡镇村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工作职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承担乡镇、村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的基础统计、信息查询、政策宣传咨询、用工求职登记等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有转移愿望和已经外出务工人员的基础情况,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培训、转移、维权等工作,积极开展乡(镇)、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工作。
(三)人员配备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由副乡镇长担任,配备1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由村会计担任。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名单、联系电话需报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四)工作制度
由县就业局帮助建立完善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台帐、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并对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实现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办公场所
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要有一定面积的固定公共服务场所,配备办公桌椅、1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电话等。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窗口有服务柜台,有政策宣传栏、信息公告栏。有条件的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与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网络连接,纳入全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管理。
(六)资金渠道
按照省人保厅文件要求,村兼职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补贴100元由再就业资金解决;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网络建设费由再就业资金解决。
四、推进步骤
(一)准备阶段(8月10日—8月31日)
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财政局副局长、县劳动就业局局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就业局,抽调专人负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推进工作。
(二)实施阶段(9月1日—11月30日)
按照工作目标及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好乡镇和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工作。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组织实施对乡镇和村级兼职工作人员的配备考核和培训工作,并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实施情况在每月25日上报市就业管理局。完善现有的工作设施和办公设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在原有的基础条件下,提高软硬件的建设标准,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正式挂牌并开展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对照方案要求,对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并于12月10日前形成数字准确、客观真实的自检自查报告上报市就业管理局。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是事关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按时完成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
篇4
同志们: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阳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各市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六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确定了任务目标,制定了保障措施和实施工作方案,为阳光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召开了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启动仪式召开以后,秦皇岛、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十个市已召开了市级启动仪式,邢台所有的县也全部启动,有力地扩大了阳光工程的社会影响。三是确定了试点单位。各市按照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认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试点县、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坚持认定原则、严守认定条件、严格认定程序,确定了创业培训试点县个、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个,为搞好阳光工程试点工作创造了条件。四是筹措了资金。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为了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主动与财政部门协调,取得了较好成效。邯郸、唐山、衡水、邢台、廊坊、张家口等市已确定了用于培训补助的资金已落实,确保了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另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补助标准,明确了引导性培训补助的标准。五是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帐。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按照《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别规范了引导性培训台账、技能性培训台账、创业培训台帐以及就业台帐,从而保障了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有章可循,使全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廊坊、邢台还对本市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摸清了底数。我省阳光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肯定,部工作信息专题刊发了我省阳光工程的做法。在××年中国职协年会上,林永三副部长对我省阳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各省代表一致认为我省阳光工程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资金到位,值得借鉴和推广。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务必抓紧抓好,抓出实效。版权所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各市“阳光工程”进展不平衡,个别市虽转发了号文件但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二是个别市存在等靠思想,工作主动性不高。三是部分市县缺乏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为使阳光工程更加扎实、有效、规范地运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市务必提高认识,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一要保证政策落实。要将国家和省确定的一系列惠泽农民的培训政策落实到位。二要保证资金落实。目前,国家和省级资金已到位,省资金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很快下达各市。各市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尽快到位。三要保证组织落实。各市、县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抓好阳光工程工作,力争在年阳光工程实施期间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四要保证措施落实。要使季报、督导、检查等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今年底,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将把各市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各市政府。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各市要按照号文件要求,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基地签订任务责任书,并要求各基地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台账资料;要把基地的培训收费标准和国家补贴标准张贴上墙,确保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足额用到农民身上;及后培训要统一使用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或开发的教材,尤其是引导性教材,全省务必统一,要将各市使用引导性教材的数量作为对各市开展引导性培训的统计考核依据。要将国家印制的阳光工程宣传品在培训基地统一张贴,以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各市要按照要求按季上报阳光工程进展情况。
三、公开公正,选好基地
筛选和认定培训基地,是关系到阳光工程能否完成、培训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地认定基地,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基地认定工作的市请务于月日前完成该项工作。已经完成认定工作的市尽快开展培训工作。
四、抓好典型,全面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尤为显得重要。经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上报、省阳光工作办公室确认的培训示范县、创业培训试点县及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要严格按照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培训台账和就业台账。确保各级财政的培训补助落实到每个受训农民的身上,让广大农民切身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各试点县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性作用,从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加强督导,确保进度
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要经常对各市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好的做法经验进行表扬推广。目前还没有开展启动仪式的市务必于近期开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拟在月份组织对各市阳光工程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年底国家阳光工程办公室将对我省的阳光工程工作进行抽查,希望各市要做好准备迎接检查。
六、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篇5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富余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将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
全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人。其中:每年向省内大中城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人;省外劳务输出年增30人;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0人。
到2012年,全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1940人,占现有农村劳动力的45%。
工作重点
1、构筑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组建贡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地点设在企业服务中心,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管理。以市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为中心,各村及有关部门配合,力争与年内与市里实现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管理,形成完整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2、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要求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认真做好示范乡镇的示范工作,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工作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为主,依托市劳动局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上岗前劳动安全、计划生育政策、公民道德观、法律法规等教育。开展全镇范围农民工培训,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促使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
4、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镇网页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广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意义,及时提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和劳务供求信息。主动与用工企业联合举办用工供需见面会,使农民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外出务工,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资讯和就业指导,保障农民工的正当权益。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3月)
1、3月18日前,建立贡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安排专人负责,各村安排联络人,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备案。组织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部署当前工作。
2、3月20日前,按上级要求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摸底,建立全镇各村每户农村劳动力就业档案。按照市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12月)
1、从4月1日开始,全面建立网络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全镇农民工状况档案库,并逐步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联网,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2、从5月份开始,围绕目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积极与市各有关部门联系,引导和鼓励未转移农村劳动力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全镇拟组织参加培训十期450人。
3、跟踪服务与指导。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证、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拟定相关切实可行的有关规定。
(三)、总结和完善阶段(2012年)
1、总结分析。总结分析工作情况,找出不足,积极调整,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巩固成果。
2、完善实施意见。根据一段时间来的工作情况,对已发现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进行调整。
保障措施
1、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容量。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民工人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工业化,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充分发挥各种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运销、流通,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实现农业人口的内部转移。积极引导,优化服务,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收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形成“外出挣钱,回乡创业,建设家乡”的良性循环机制。
2、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拓宽就业门路。
集中财力拓展中心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有经济能力的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发展商贸、加工、运输、餐饭、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工业化园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带动农村发展。
3、优化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市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联网。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工参加市里的各种技能培训,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强信息服务,及时、准确提供劳务需求信息,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简化办事手续,限时办理各种证件,减少收费项目,实行农民工就业“零收费进入”政策。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签证制度,及时掌握人员动向和从事职业,搞好跟踪服务,做好计生工作,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及子女就学中遇到的困难。
篇6
一、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显示,济南部分地区农民转移劳务收入已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0%。2002年至2004年,两年间农民劳务收入就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就业对提高农村残疾人收入效果十分明显。
1998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只有4.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小康社会全面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小城镇建设同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必将有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既可有效提高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改善残疾人家庭生活,又可将城市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带入农村,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文明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残疾人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充分实现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小康,经济上达到小康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全面建设小康只能是“无源之水”,因而,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残疾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村残疾人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转移提供现实可能。
受经济格局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是由落后的人口密集地区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就业结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企业劳动力短缺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
因工资缺乏吸引力、用工不规范、人口老龄化原因,使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必然。部分地区企业招不到工,缺的不是技工,而是普通劳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对企业来说更具有优势。农村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健全人因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等原因不愿在这些企业工作,而就业难使残疾人对待工作岗位格外珍惜,在工作中往往比健全人更专注,也更容易被企业认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残疾人在就业岗位、生活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使农村残疾人愿意在企业工作。劳动力在局部区域、行业短缺及残疾人自身要求,使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成为现实。
(二)健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为转移提供了制度的可能。
《残疾人保障法》以立法形式规范了残疾人所享有的权利,特别是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随着时展,国家把建立健全立法保障,细化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有关内容,增强可操作性作为今后立法工作重点,确立了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残疾人就业条例》,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变成可操作的行政规章,规范残疾人就业工作。同时,国家大力加强司法保障、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利的行为进行司法干预和制裁,对违犯行政法规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政府还通过税收、基金、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增加对残疾人就业各环节的支持,实施促进和保护残疾人就业政策。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的形成与完善,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
三、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机制及配套措施
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应以保障性就业机制为基础,积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移工作机制。
(一)采取保障性措施,推动转移。
按比例就业和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就业是转移的保障性就业措施。对招用农村残疾人,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残疾人劳服机构应视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给予享受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对超出规定比例安排农村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要对超出比例给予奖励,以此鼓励、引导企业招用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对不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当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适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要拓展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对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持。
集中就业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根据福利企业安置“四残”人员比例对福利企业给予相应税费减免,福利企业也需适时补充残疾人来达到政府规定的比例。因工种、工资等原因,一些城市残疾人不愿到福利企业工作。为达到残疾职工比例,招录农村残疾人到福利企业工作就成为必然选择。同时,政府应调整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将对企业的优惠与残疾人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及投入,支持改善残疾人劳动条件、待遇,加强教育、培训等。要深化福利企业改革,鼓励兴办福利企业,拓展福利企业经营范围,调整就业结构。参照先进国家发展模式,国家可投资建立庇护工场,安排弱智、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人等就业。
(二)实行服务“人本化”,推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应启动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残疾人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中心,把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残疾农民工开放,努力为农村富余残疾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协作,围绕农村残疾人劳动力供求和跨地区就业,与劳务输入地建立固定的信息通道,在协商基础上签订协议,为农村残疾人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残疾人组织的作用,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
切实保障和维护残疾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健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给付保障制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残疾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促进农民工较多、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对因拖欠工资、工伤待遇问题申请仲裁的案件,减免残疾农民工个人费用;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指导和协调工会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
(三)充分动员,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舆论支持。
篇7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以转移输出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奋斗目标
力争全年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民工3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9万人次、引导性培训7.5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2.8万人(具体任务见附表)。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着力发展以县职中、县就业训练中心、太乙职中等为重点的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依托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积极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办学力量开展农民工培训。
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围绕“五十万劳动力培训”工程,抓好“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劳务品牌培训”、“预备制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失业返乡农民工培训”等培训项目,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坚持职业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培训学习与鉴定发证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择业观念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搞好18—35周岁青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打造“射建工”、“射缝纫”、“射保安”、“射厨师”、“射数控”等*劳务品牌,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上树立成规模、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务队伍。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组织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并结合开展农业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受训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拓宽就业渠道,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
稳定劳务输出规模。巩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成果,充分发挥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县作用,加强与劳务输入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用工企业的协调沟通。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增加劳务收入。
推进农民就地转移。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农民季节性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扶持一批配套协作加工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延伸产品和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地就业岗位。科学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创建宽松环境,促进回乡创业
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积极引导、优化服务,大力宣传回乡创业的成功典型,加大回乡创业扶持力度,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拔尖人才带技术、资金、项目回乡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四)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咨询、择业指导、技能培训、出行票务、证件办理等相关服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介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同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工作协调,实施好中加农民工转移劳动权益技术合作项目,加快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工生活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和“华西民工救助中心”作用,积极为外出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联络站作用。依托联络站做好收集用工信息、开展对外协作、组织劳务输出输入对接、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工作,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建立绩效挂钩和奖惩机制,落实联络站的任务和责任。
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形成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工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鼓励农民工对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实现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模式,努力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切实加强对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本地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健全劳务工作机构,强化人员、经费保障,确保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协调机制
坚持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民工输入地相关机构的联系,实施联手维权,跨区维权,形成双向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新格局。建立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基地乡镇、重点用工企业和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的制度,制订有效措施,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三)健全宣传机制
要大力宣传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开发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管理机制
整合相关网络资源,扩大和提升农民工远程见工系统的平台作用,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信息网络建设。统计部门要结合农村住户调查开展统计,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结构、外出务工的地域分布、从业情况、收入状况,开展统计资料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公安部门要在日常户籍管理中,掌握农民工的人口信息,在年终上报人口信息的同时,上报农民工人口信息情况;计划生育部门要健全农民工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用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向输入地、输出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
篇8
一、德令哈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3月,德令哈市三镇一乡(尕海镇、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蓄集乡)总人口为25737人,其中,怀头他拉镇3031人,尕海镇4516人,柯鲁柯镇16270人,蓄集乡1820人。总人口中,男性14772人,女性10965人;总人口中,所有劳动力人数为16645人,其中,男性劳动力9966人,女性劳动力6679人。综合以上数据,德令哈市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男女劳动力人数基本持平: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德令哈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業工作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状况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劳动力资源问题关系到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尤其对就業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就業的总量矛盾比较突出,就業总量矛盾不减,甚至有所上升。一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就業增长的模式,特别是正规部门创造的就業岗位明显减少。第二,劳动力素质偏低与择業要求过高的矛盾,带来就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产業结构升级,大都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業技术要求比较高,许多劳动者难以胜任。第三产業特别是服务業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業机会,但由于传统就業观念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领域存在的劳动与报酬不相称的实际问题,致使许多岗位难以招用到人员,由此造成了有岗位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从市职業介绍中心近几年来组织介绍就業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業,往往出现招用不到人员的问题:有些国有集体企業的苦脏累险岗位,主要通过使用农村劳动力来补充,也出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选择余地、自主性要远远大于劳动者。这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少用人单位产生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用人观念。一是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情况,往往以签合同、高工资、缴保险等为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上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在城镇招不到人员就招用农村劳动力。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降低成本的手段,许多企業,职工身份界限仍然存在,既有合同制职工,也使用大量的所谓“临时工”,同一岗位上,身份不同,各项待遇大相径庭。不少企業特别是非公有制企業中,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加班加点、压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侵权现象加重,而许多劳动者迫于工作、生活需要,只能忍于接受这一切。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对老职工、伤残职工、就業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往往一推了之,引发矛盾。第四,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影响了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就業。下岗失業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布都相对集中,本地难以解决其就業问题,需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業。而目前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以及受区县之间跨度比较大、恋乡情结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在市内区域间流动以及跨省市外出就業上还不顺畅。第五,农村劳动力比重较大,统筹城乡就業一体化的任务重。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择業能力、权益保护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不小差距,统筹城乡就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论农村力实现就地消化,还是向非农产業转移就業,在技能培训、就業观念转变、就業引导和服务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
优化富余劳动力资源配置促就業是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核心。坚持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特别要注重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業再就業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富余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思考;隆阳区
1隆阳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1)实施退耕还林对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骤减,7、8月份雨季到来时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10年9月1日22时22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委会大石坊村民小组发生地质灾害。2014年隆阳区瓦房乡喜坪村就发生了“7•28”重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导致5人死亡,3人失踪,村民房屋损毁严重的悲剧发生。隆阳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善了辖区内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2)实施退耕还林加强了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育苗和造林的技术体系。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有效地提高整个林业战线的科技含量,为今后我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3)实施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以及林下种植业,已经陆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生态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4)实施退耕还林是解决农村因劳务输出导致的劳动力不足,耕种农田农地缺乏劳动力的必由之路。
2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今后退耕还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乡镇领导小组形同虚设,职能作用不明显。乡镇虽然成立了由乡镇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但参与具体工作少,林业站仍然是非常重要管理者。近年来机构改革后,由于林业站直接受乡镇主管,乡镇许多工作都是统一安排布置。许多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林业方面的工作,还要完成林业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烤烟、香料烟、土地征占用、守玛瑙石场等等。加上近几年来,林业产业多,林业工作多,依靠乡镇林业站有限的技术力量很难完成诸多工作,退耕还林工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工程建设操作不规范,各乡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普遍存在先造林、后设计现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基层林业站工作不及时,出现了造林季节已到,群众申请退耕的地块还未做好规划,导致群众造林树种选择盲目,不恰当,造林密度不符合要求。3)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了解不透,对森林的三大效益不重视。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少数退耕户对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及后期的管理技术不掌握,甚至认为种上树就能得到补助。没有意识到除了领取补助,退耕还林地块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乡镇种苗调配混乱,核算不清。部分乡镇不是根据工程设计面积调运苗木,而是根据群众需求调运,导致部分地块造林密度过大,甚至用于退耕地造林的苗木却用于造林零星地块,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退耕种苗核算上。5)监管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科学管理,部分退耕地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退耕地上杂草丛生,病虫害泛滥,影响了退耕地林林木的生长发育,推迟了三大效益作用的发挥。6)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由于自然条件差,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退耕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
3隆阳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针对隆阳区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党和国家退耕还林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实施,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学习,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3)强化落实保障措施,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各项工作。4)选择好造林树种,组织好种苗供应。退耕还林地块造林树种的选择一是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二是结合农户意愿的原则。退耕还林造林种苗供给应当采取有资质的种苗供应商统一供给的方式运作。种苗供应商的确定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5)用活政策,使退耕林农利益最大化。一是充分考虑林农利益,退耕还林造林地块未郁闭前提倡林农适当间种矮杆作物,既扩大了其经济收入,又达到了中耕管理的目的,促进退耕地块林木生长。二是对前期自发退耕的地块在规划设计时要准确把握标准,符合规定的地块要尽量纳入规划。
4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保障措施。各级组织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都分配好相应的责任,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互为协作,共同完成好退耕还林各项工作任务。第二,政策保障措施。一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经区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兑现补助费。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后的地块纳入林地管理、核发林权证,以保障农户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三是在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的主体,应履行管护责任,加强造林地的经营管理,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有关工程检查验收的合格标准。第三,技术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强化造林质量管理,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第四,资金保障措施。对实施退耕还林的造林户进行登记造册,内容包括造林面积、验收合格面积、补助标准、补助金额等,造林户签章之后以“一折通”形式兑现给农户。
参考文献
篇10
一、祁阳培养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1、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稳步推进
祁阳县主要通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培训工程,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农民培训。
(1)开展农村技术骨干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就关键性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共培训各类技术骨干5000人,培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3680人。
(2)开展农业产业化知识培训。由龙头企业业主、专业协会骨干牵头,政府鼓励支持,各部门共同参与。如天龙米业、银光粮油、金浩茶油等龙头企业按照加工产品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3)开展科技“三下乡”。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和遍布城乡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三下乡”、农业科技宣传月以及现场巡回技术指导等活动,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
(4)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普九”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教育,一大批农民子弟在县内接受了职业技能教育,年受教育人数7000人次以上。政府推动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03年到2007年共示范培训农民工1.2万人;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2007年培训1500人。通过培训,农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目前,全县农民培训率达70%,近30万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明显
(1)转移就业劳动力数量大,推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祁阳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5.8万人,且每年新增1.8万人。2007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数达到24.5万人,其中在县内转移2.85万人,在省内转移6.25万人,转移到外省就业的16.1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劳务收入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的贡献率已达70%。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提高了农村消费水平,90%的农户用务工收入改善住房、购买高档家俱、交纳子女学费;二是农民在县内转移就业,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民外出就业,使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扩大了未外出农民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创收机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打工能人回乡创业,带回了技术和资金,增加了农民转移就业的机会。
二、培养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培养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
(1)重视不够。例如,存在对农民培训认识不足,对培训工作缺乏组织、投入不足,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现有培训场地遭到破坏等问题。
(2)新型农民的标准不明确。目前关于新型农民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也没有普及相关资格证书,在培训实践中不好操作。
2、人员流向失衡,缺乏组织性
祁阳县农民工流向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在县城内转移的青壮年劳力少,出现了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同时,近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业的,其中诸如“老乡会”一类的组织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维护其权益的正式组织,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3、利益回报不均等,缺乏公平性
(1)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农民工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很少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住房、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教育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很不健全,因此他们只能把家乡的土地作为最后的依靠。这实际上使农村最终承担了农民工的培训成本和养老成本,造成了农民工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的不对称。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祁阳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力度,落实县、镇的专抓机构和人员。县里明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专门班子专抓,并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就业引导,对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要通过信息服务、牵线搭桥、组织定向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地流动。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就业稳定性。
2、强化教育培训
各级、各部门要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推动“三化”进程的头等大事,与其他经济工作同部署、同安排。教育、农业、科技、文化等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抓好抓实,重点突出两个方面的教育培训。
(1)以扩大劳务输出为目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政府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社会培训为主体,按照“政府出钱培训、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思路培训农民,增强转移就业技能。
(2)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目的,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乡镇村已经发展起来的农村技术培训基地和各类专业协会,根据时节组织不同对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力争让每个农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参加一项以上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保障措施
(1)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城乡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健全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农村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提高供养标准和供养比例。
(2)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立助学资金,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就读和生活补助;建立大病救助资金,对重大病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外实施救助;建立应急救灾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建立残疾人援助资金,援助残疾人治疗、康复、就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推行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政策,对困难家庭老人生活实行补贴。
4、推进城乡互动
(1)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