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文化贸易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文化贸易概念

篇1

国际贸易文化是指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每个参与者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等方面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国贸易文化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和价值评价的差异性等特征,文化的互动对于国际贸易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历史过程。因此,我国应该运用文化功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本文就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保护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国际贸易;文化保护;思考

0 引言

人格的外化就是文化,可以集中体现出人的人格特征,文化石抽象的,需要借助人的思维、语言或者习惯等体现出来。国际贸易文化是是一种通过国际贸易中的物质交换过程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国际贸易的开展过程既是一种跨越国界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也是国际文化进行互动的过程。以下就对国际贸易中文化保护进行思索。

1 国际贸易中文化保护思潮的弊端

1.1 认为文化就是文化产业。贸易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商品进行互换的过程,原始的状态时是物物交换,后来产生了货币,贸易的概念就更广泛了。文化贸易就是商品的交换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意义。如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无形的文化服务也成为了交易对象。虽然文化交流与文化商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把国际贸易中的文化碰撞一概而论的认为是文化入侵,不能认为阻止国外文化商品的进入就是维护本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在保护本国文化。

1.2 引进外国文化产品就是接受外国文化。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一些限制国外文化产品进口的主张认为过多的接触外国的文化产品会弱化本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削弱本土文化,抵制国外产品的过多进口是为了保护本土的文化。这种观点是把本土的受众看作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了,事实上,受众并不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完全机械的反应,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意识,独立的作出某些反应,受众的的头脑里并不是空白,而是储存了一定的本国文化价值理念,当他们接触到外国的文化价值观时,会基于自身的理解而构成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受众体对同一种文化的解读也会存在着不同。因此,使用外国的文化产品并不会接受他们的文化理念,即使受到一些影响,这过程也是复杂而漫长的,况且受众的经验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2 文化保护的积极意义

2.1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具有稳定性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在群体的内部不会那么明显的体现出来,国际贸易的开展,会让原有群体内的文化模式已经不适用国际贸易环境,这就是国家贸易的文化特性。这种通过国际贸易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因素而改变,相对比较独立和稳定。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那起国际贸易摩擦,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与我国保持着比较良好的贸易关系,而有1985年的3月份,埃及国家忽然查抄从我国进口所有布鞋,导致我国在双方贸易关系中陷入被动,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我国出口的布鞋防滑鞋底的花纹图案比较酷似阿拉伯文中的真主一词,严重触犯了伊斯兰教的信仰,这是他们的宗教禁忌。人们的文化不会国际贸易的开展以及深化而在短时间内改变,相反只有尊重这种文化信仰,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展贸易活动。

2.2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具有可持续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会削弱文化在国家贸易中的表现力。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使用的术语、规范、标准、程序等趋近相同,而各国家和地区也对这种同一性赋予了合法的地位。例如,WTO的基本精神,就是把该组织的有关条款变成国内法律进行执行。但是,各国的文化传统并不会因为这种趋势而逐渐变得相同,这是因为群族意识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减弱。例如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各民族性并没有因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原因而逐渐趋同。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我们应该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又应该对贸易合作对象的区域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

2.3 国际贸易中的道德标准。国际贸易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是由于不同文化下的知识、信念、艺术、习俗、道德等组成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以及实现的途径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此的答案也不同。国际贸易形成的初心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但是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评价标准已经超出了从中得到的福利标准,人们开始关注在贸易机商品生产过程中有无违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例如,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的的“道德贸易”,道德贸易对于企业的要求是不仅生产的产品要达到一定的质量安全标准,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符合相关劳工标准等。提倡道德贸易的组织还为道德贸易制定了环境和劳工标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广。道德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先前认为是提高人们福利的国际贸易交换行为,由于达不到道德贸易的要求而被抵制。不过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因素,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认可和支持这种贸易行为。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不能必然带来文化的逐步趋同,与此相反,国际贸易的开展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使不同的文化有了交流的平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使国家贸易呈现出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如果强求文化与国际贸易的标准化趋同,势必会导致贸易摩擦。产品质量、交易规范、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引起贸易摩擦,但是由文化引起的贸易摩擦具有隐蔽性和不可调和性,还会夹杂着政治因素。因此,尊重和承认各国及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国际经济贸易顺利展开的前提,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强加于人,当然也不会同意要求我们的文化必须和他们一致的行为。国际贸易价值的评价标准是根植于一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之中的,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式客观存在的,而且每种文化差异的产生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源和合理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加强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的交流,合理利用文化的差异,积极地破除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壁垒,深化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国际贸易,为人们创造出更过的福利。

【参考文献】

[1]白利,段红鹰.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与防范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37-438.

篇2

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跃迁

一、 创意产业概念体系的全球之争

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派:第一派吸收了R.Caves (2002)的观点,认为创意产业与原来的文化产业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中西方的习惯差异;第二派则认同J.Howkins(2002)的提法,认为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产业,但又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是居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第三派基本赞成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第四派则从A.J.Scott(2000)的理论出发,从美学和符号意义上提出一般化的创意产业。从经济分析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在世界范围来看,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概念体系和框架模式,分别是英国DCMS模式、美国-WIPO模式、欧盟、日本的“E-Content”模式和联合国的UNCTAD模式。

1. 英国DCMS模式。“创意产业”这个名词来源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将创意产业划分为13个核心门类。虽然在随后的英国创意产业的实践和发展中,这个概念体系发生了一些微调,但这一政策性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全球范围的巨大反响和激烈讨论,为广大传统的英语国家和英联邦国家所认可并沿用,我国上海也采用了这一提法。此后,世界创意产业之父J. Howkins(2002)从知识产权角度扩展了创意产业概念,在DCMS(2001)的体系基础上,将所有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当中的研发活动包含进来,在对创意经济进行计量时,扩展为15个产业部门,多了“研发”、“玩具和游戏”这两大门类。

2. 美国-WIPO模式。美国人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习惯于把与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在美国,比较有代表性定义来自于R. Caves(2002)从文化经济学角度所提出的创意产业定义。其实,早在1959年,美国就发表了题为《美国版权产业的规模》的研究报告。从2004年的第十份版权报告开始,美国采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分类标准(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 2003),将版权产业分为核心、部分、边缘、及关联版权产业四类,纳入已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NAICS)。这种分类统计方法得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采纳。

3. 欧盟和日本“E-Content”模式。内容产业这一概念本质上是创意与信息产业的交融,被日、韩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所采纳。其实最早正式提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概念的是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在1996年欧盟的《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明确,包括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其产品范围涵盖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制品(影视、录像和广播等)。

4. 联合国UNCTAD模式。目前关于创意产业比较权威的概念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报告2010》 的统计标准,创意产业共可分为遗产、艺术、媒体和实用创作共4大类,25个产业部门。

基于对创意产业基本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本文认为无论是创意产业、版权产业还是内容产业、文化产业,虽提法略有不同,但其产业部门基本相近、考察指标高度相似,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国际贸易的可比性,本文就中国与其他创意产业强国或地区近10年的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进出口总量,分行业指标的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均在联合国UNCTAD框架下进行。

二、 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地位与竞争力比较

1. 国际地位。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TC),即TC指数,用以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因为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由此,我们可以用TC指数来考察各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TC=(Ei-Ii)/(Ei+Ii)。式中Ei为产品i的出口额, Ii为产品i进口额。TC>0,表明i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

同时采用TC指数来比较整个创意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情况。如前所述,根据研究和实践对创意产业概念的理解,创意产业包括产品和服务两大组成。本文试将创意产品出口额与创意服务出口额相加得出创意产业出口额,并用同样方法得出创意产业进口额,通过TC指数计算考察典型国家或地区创意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测评结果显示,英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强国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TC指数均位于[-0.6,0];印度、意大利、德国和中国香港的TC指数为[0,0.3],说明其在国际创意产业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在创意产业国际贸易领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其TC指数高达0.83。

2. 创意产品(Creative Goods)。毫不夸张的说,2002年至今的十年间,是我国创意及其相关产业出口井喷的时期,无论从出口产品的总量和增速上都远远超出了同期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统计,我国创意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323.4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48.0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6.92%;进口额则由2002年的29.4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0.7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了13.54%。其他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品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358.2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1 962.3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6.15%;进口总额126.83亿美元增加到368.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43%。

从2002年开始,我国创意产品的出口总额就始终牢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占据全球市场五分之一的份额,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由于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创意产品的贸易顺差由2002年的290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790亿美元。我国香港地区的创意产品出口贸易也很活跃,虽总体排名较2002年有所下降,但其总产值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当,在全球创意产业出口中排名第四。美国则以350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发达国家龙头老大的地位,与中国相反,近几年来,美国的创意产品贸易逆差一直高达五百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创意服务出口额由2002年的16.8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0亿美元;而进口额则由2002年的31.21亿美元下降为2008年的21.95亿美元。在主要门类的创意服务出口统计中,除建筑类服务和研发服务数据不全无法统计外,计算机和信息产品的出口增长最快,由2002年的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2.52亿美元,翻了近10倍。

3. 产业进出口结构。就产业部门细分,根据2008年UNCTAD统计我国的工艺品、新媒体和设计这三类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较高份额,约为全球同类产品市场的1/3-1/4。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当中最活跃的视听产品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几乎为0,此外表演艺术、出版产业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也很低。

在创意服务方面,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均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个别行业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进出口总量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就连与“劲敌”印度比较,差距也很明显。其中,创意服务在出口额和国际市场地位上与创意产品形成截然对比,从2008年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统计中可以看出,全球平均创意服务约为创意产品出口额的45%;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为67%;在德国高达104%;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为12%;而在我国创意产业出口中,创意服务与创意产品的比值仅为3%。

从创意产业国际市场份额来看,我国创意产品出口占居20%的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与我国创意产业出口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同期创意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只有1.4%。这个数字充分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创意产业国际贸易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和发展阶段,创意产业发展结构有所欠缺,创意服务方面的政策导向性和推动力不足;同时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创意服务出口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在建筑服务、研发、个人文化休闲服务、影视声像创作、版税和知识产权贸易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亟须提高。

在2008年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进口统计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巨大的失衡存在。中国在创意产品进口和创意服务进口两方面总量都相当小,只占到全球的1%左右,与我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消费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处于较低水平。大众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欣赏水平,创意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宽容指数(Tolerance Index),熔炉指数(Melting Pot Index),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制约了创意产业的消费。

三、 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分析

全球创意产业在2002年~2008年的6年间,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5 650.99亿美元提高至2008年的11 815.31亿美元,增长了109%。这样的增长趋势已持续了15年之久。创意产业的高歌猛进和全球勃兴与研究和统计的相对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过去的近10年中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旨在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客观比对,纠正学界对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普遍认识。同时也指出,我国创意产业在进出口比例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的基本路径。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不仅创意产品、创意服务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创意产品出口占据全球1/5市场份额,与传统视野里的老牌发达国家和创意产业“领头羊”美国、英国、日本相比,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强,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到夸张的几乎是“只出不进”的进出口顺差反映出我国创意产业进出口比例的失调的问题,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世界人口大国和的排名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对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只占到全球的1%左右。创意产品出口的巨额产值掩盖不了我国创意消费意识、消费水平、接受能力较低、社会包容度和开放程度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督不力,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鼓励、尊重及购买意识,“盗版”、“越界”现象普遍发生,不利于我国核心原创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此外从创意产业链角度来看,我国虽是创意产品出口大国,但始终处于国际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底层。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占据全球约80%的创意服务市场,始终牢牢掌控着创意高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当中最活跃的视听产品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几乎为0,此外表演艺术、出版产业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而这类高端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与我国创意产业目前发展所高度依赖的的手工艺品制作相比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依赖更加明显,更具低资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处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恰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外,我国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贸易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创意服务出口和创意产品出口的比重仅为1∶3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产业形势和产业发展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切实推进创意产业实践。

首先应加速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要把文化创意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创新战略之中,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建立高效运作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为创意、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力引导创意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以创意理念、创新技术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和跨越式发展。

同时,在资本运作层面应大力拓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本。政府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应给予此类企业以税收支持,政策倾斜用以帮助中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经验来看,既有英国国家彩票基金、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等国家机构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资助也有日韩等国的文化创意子行业基金来进行专项金融支持。还有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如英国西北文化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社区合作银行,日本的政策投资银行和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专项支持特定地区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国针对某个具体的文化创意优势行业,如美国是版权、日本动漫,进行重点扶植、有的放矢的创新出各具行业特点的融资模式,有效的利用资本。

最后,要引导国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品位。让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和电影院成为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创意休闲选择,以文化消费带动创意生产进而实现创意增值。着力培育民族创意品牌。我国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烙印,中国龙、功夫、京剧、水墨画、及传统哲学思想等一批文化符号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品牌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其市场价值。同时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打击“盗版”和“山寨”产品,倡导全社会尊重创意创新,宽容失败和差异。培养和集聚一批创意人才,进一步提高“原创”能力。切实加大对处于创意价值链高端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及其消费心理需求的特点研究,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创意生态环境,推进国家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

参考文献:

1. 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 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London: Penguin Gl- obal,2002.

2. Richard E. Cave.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 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李宇红等.文化创意的人文理论和产业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 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1).

5. 周毅等.欧美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内涵、路径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0,(3).

6. 来尧静等.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与配套措施.学海,2010,(6).

7. 白远.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VS消费小国.财贸研究,2010,(10).

8. 张瑾.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借鉴.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9. 陈霞,刘钢.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及发展途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R&D资源配置研究”(项目号:08BJY033)、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号:YYY08001)、及上海交通大学“985”二期博士生访学专项资助。

篇3

[关键词]文化;贸易;产业

Abstract:Thisarticlecarefullyexaminetheculturalproductproductionandthetradeinthecontemporaryworldde2velopmentcondition,and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totheChineseculturetradequestion.Proposedthetransfor2mationidea,strengthenedtheunderstandingandthereformtradesystemraisedconstructionsandsoontechnicallevelbyfurtherdevelopingourcountryforeignculturetrade.

Keywords:culture;trade;industry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市场的狂轰滥炸之后,近几年又迎来了以“大长今”为标志的“韩流”的侵袭。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和冲击,足以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还进入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篇4

关键词:版权贸易;出版社;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66-03

版权贸易的开展,包括版权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了出版业的重视,随着全球化贸易时代的到来,出版社的工作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仅仅关注国内市场的需求和走向,特别是作为受众面比较窄的艺术类图书而言,在改革的过程中,版权的运营管理是出版社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同时,作为出版社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版权工作,版权如何为出版社发展服务,如何成为出版社转型的助推器,也是当今出版社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版权运营对艺术类出版社发展的意义

(一)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版权输出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开发,或是一种单纯的贸易往来,而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渠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的艺术成果,借助版权输出做好文化传播,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取得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文化传递的双重效益。

(二)优化现有的出版资源

在当今国际化的背景下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受众获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也是导致出版产业逐渐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艺术本身属于一种小众文化,由于受众限制,国内的艺术类出版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普遍规模较小,但艺术类图书本身从选题组稿到编辑出版,周期长、成本高,出版高质量的图书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有时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一些大型的出版项目,通过版权合作寻求一些合适的合作伙伴,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出版社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利用国外市场较为成熟的图书选题,也可以加速自身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版权贸易是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

借助外界优势资源的帮助,提升自身的出版能力,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与以往的出版模式不同,新兴业态下的出版社很难依靠单一力量达到规模和水平的提升,众多出版社在寻求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利用版权交流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使自身的选题范围能够更加的国际化,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因此,艺术类出版社也应该抓住国际合作的主流趋势,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突破目前的发展屏障,找到更为适合的市场定位。

(四)利用版权贸易做好出版社供给侧结构改革

自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以来,国内的出版行业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主动转变思路,积极从调整自身出版结构开始,寻找出版社新的发展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国内市场当然是必须而且是首要的,因为国内出版社的主营业务群体仍然是国内的读者,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国内图书销量好、受众关注度高的图书品种,有很大一批来自于国际市场,例如在2015年备受关注的《秘密花园》涂色书就是借用国外图书品种来弥补国内市场空白,从而达到高销售量的成功范例,这类图书的成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国内读者对外版图书的喜好和偏向,因此,出版社在开展供给侧改革,寻求转型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将国际图书市场的走势纳入参考范围,从国际化的角度拓宽自身的眼界。

二、艺术类图书更为适合进行版权贸易

与其他图书类别相比,艺术类出版物更适合进行版权贸易,在版权交流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一)艺术的无国界性便于艺术类图书的对外推广

在版权输出和推广的过程中,一般容易因为文化差异造成图书推广的障碍,但由于艺术的无国界性和互通性,受众对艺术类图书的接受更为容易,因此艺术类图书的对外交流推广可能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图书会更为便利一些。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中国的书法、国画和传统艺术工艺类的选题在境外的关注度提升,这对于艺术类出版社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二)翻译的便利保证图书内容的完整性

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作品在境外的宣传推广,特别是小说类的文学作品,由于翻译本身是对原作品的再次加工,因此翻译水平的高低,翻译能否做到对原作品意思的准确表达,会直接影响图书质量,如果在翻译环节出现问题,则会破坏作者本身的意图和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性等,影响读者对原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但艺术类图书由于翻译造成的影响可能性相对较小,大多不会存在这类问题,因此在推广传播的过程中也较为容易。

(三)艺术类图书的直观性便于开展文化交流

大众类的艺术图书经常是通过绘画、摄影等图片的形式来传达著作者的思想,比其他类型的图书在表达上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向受众传递信息。由于受众的接受度比一般图书更高,也就使艺术类图书在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更受市场关注,艺术类出版社可以在近几年国内外市场对艺术类图书关注度提升的趋势下,乘势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推广效果。

三、借助版权贸易进行出版社发展转型的方法

(一)做好分类管理、节省资源

版权作为出版社资产中的一部分,也需要进行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图书品种,从维护和贸易推广的不同角度,制定不同的版权运营策略,做到分类推广、有的放矢。

所谓分类管理,一方面是要求对图书版权按照内容、适合人群和地区等具体的标准做好分类,在推广和进行贸易洽谈的过程中,重点在目标群体中进行推介。另一方面,版权是一个笼统的大概念,具体到每一个图书品种而言,可以分为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等诸多细项,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图书还加入了数字版权的概念,由于版权的费用是由具体列项的种类决定的,所以作为版权工作人员来说,为了避免浪费企业资产,必须要对每个图书品种作出详细的分析,以决定在与作者和版权机构获取版权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版权种类。

(二)从单一的版权贸易转变为合作出版

在过去的版权贸易中,版权贸易经常会采取的方式就是整体输出或引进,而在近些年,合作出版逐渐已经成为了另一种趋势。对出版社而言,引进一个成熟的图书版权,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在版权引进后,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图书的加工出版和后期的销售推广,这对一些中小型的出版社而言无疑是加大了运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相较之下,合作出版可以缩减成本,将版权引进的风险大幅降低,充分发挥版权贸易双方的优势,促进版权合作的有效进行。

同时,国内出版社如果是作为版权输出方,那么合作出版一般可以在选题开发阶段就可以着手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版权输出方在图书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的过多投入,避免资源重复利用,提前进行定制出版。特别是对于艺术类图书而言,一般印制成本高于其他图书品种,因此如果在图书出版工作完全结束后再考虑版权问题,往往会因为前期投入过多造成版权费用提高,使一些原本可以进行合作的图书品种无人问津,浪费了一些优秀的图书选题。

(三)做好人才建设和人才储备

国内的版权保护和运营相对于国外图书市场来说,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因此,在专业版权人员培养方面更是非常欠缺。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社虽然已经树立起版权维护和推广的概念,但由于缺乏相应具备专业素质和经验的从业人员,使一些出版社的版权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因此,迅速培养起一批业务能力过硬的版权从业人员是出版社开展版权业务的首要工作。

由于版权工作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因此对版权贸易人员的要求也就非常全面。一般来讲,版权从业人员首先应是具备法律、贸易、外语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要对所从事的图书板块市场有着透彻的认识和深度把握。作为出版单位,首先要加大对版权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挑选综合素质过硬或在某些相关专业上具备特长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对于版权从业人员来讲,自身的业务开展不能仅限于版权一个领域,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图书选题、编辑以及推广的各个环节中,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本单位图书的走向提出合理的意见,帮助其他环节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从选题开始在每一个环节建立版权意识

版权贸易的概念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图书市场的开放而逐渐形成气候的,很多出版社在关注版权贸易之初,最先想到的是利用现有的、成型的图书来进行版权合作或是版权输出,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使一些在国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选题在国际市场上却缺乏销路,有的时候是因为选题本身不受国际市场的认可,而另一种情况下却是由于表达方式或者翻译水平的限制,使得一些选题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阻碍,因此,如果能够在确立选题时就加入版权贸易的思维,那么在后期的组稿编辑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作者、译者等角度进行一些调整,为今后的版权贸易做好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全版权运营的概念现在也逐步引起国内出版社的重视。目前国内的出版社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一般容易忽视全版权运营的概念,通常仅会与作者在印刷出版以及网络传播等方面作出约定,而随着媒体融合度的提高,一些作品在正式出版后取得成功进而转变为影视作品的案例已不在少数,但通常在这个时候,有一些出版社就会因为事前与作者签订合同时忽视了影视改编权等权利而造成损失,这就要求版权贸易人员和编辑能够在确立选题时,就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提前签订一些可能出现衍生产品的作品版权。

(五)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版权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做好版权工作,努力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近几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的提出,为出版社的版权推广也提供了机遇,同时,诸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种世界性的大规模专业展会也是出版社开展业务的良好平台。

作为出版单位和版权从业人员来说,与相关机构建立日常的合作关系是版权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版权工作要求版权人员要能够及时抓住时机,利用一切机会与国外的出版机构、版权机构等取得联系、建立合作,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维护与其他出版机构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对自身工作有益的信息,对自身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随着时局的变化,要能够把握住市场发展的动态,适时地推出适合对方的版权输出计划,有目标性地选择版权合作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版权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汉忠.版权洽谈完全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 李妍.探索出版“走出去”的创新发展之道[J].科技传播,2016(7).

[3] 貌晓星.2014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报告[J].出版广角,2016(8).

篇5

由于电影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跨国交易时具有“文化折扣”和“外部利益”,贸易壁垒多,一般都采用灵活的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规避风险,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

――尹 鸿 唐建英

在全球化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称霸全球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是宣扬美国价值观、美国生活方式和美国国家形象的一大阵地。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像《卧虎藏龙》这样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传统价值观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上映,无形中吸引了海外对中国更多的关注目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正在变革和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际电影贸易不仅促进电影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增加国家外汇收入,而且还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本国电影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文化“软力量”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

电影需要“走出去”才能更为有效地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目前,一个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常有两类经营策略模式,一类是全球统一经营的标准化策略模式;另一类是针对需求特点进行差异化经营的适应性策略模式。由于电影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跨国交易时贸易壁垒多,一般都采用灵活的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中国这样缺乏电影国际贸易历史经验的国家来说,尤其需要研究电影产品出口的市场适应性规律,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国际电影贸易发展迅猛。早在1998年,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就已是美国的第一大出口行业,出口总收入达600亿美元。而其他传统上的影视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也在积极地向其他国家输出电影产品。同时,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电影业突飞猛进,也把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为这些国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都以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为主,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影响了交流效果和传播范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艺谋、陈凯歌,乃至一些年轻导演的艺术影片相继通过国际电影节参展的方式介入海外市场版权交易,但以外语片院线播映和音像销售为主,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效益差强人意。

自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变革和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投名状》等一批大制作商业电影打开欧美主流院线市场的大门,在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大了文化领域开放的力度,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2007年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联合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中国电影产品对外输出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但是,中国电影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状态,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仍属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首先,中国电影产品出口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7年统计报告,尽管到了2005年中国电影、音像出口金额较1997年增长了12倍。但是,如果放到国家整个服务贸易出口中来看,电影、音像出口所占比重仍相当有限。以2005年为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739.09亿美元,而中国电影、音像1.34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在中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18%。另外,从贸易收支差额来看,1997年到2005年间,中国电影、音像的出口额一直低于进口额,贸易收支很不平衡,逆差现象相当严重。

其次,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偏弱。从衡量电影业绩的风向标――票房收入来看,2005年和2006年,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九成以上属于美国好莱坞大片及好莱坞与欧美合拍片。而从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来看,虽然国产影片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逐年上升,但在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所占份额连1%都不到,与美国等影视强国的差距很大。另外,由于渠道控制和市场经验方面的不足,很多中国影片是以低价卖断版权方式交由国外发行中介企业销售影片,产品出口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依照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取决于该国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尚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产业规模有限,而且产业集团化发展水平不高,加上缺少国际化的电影营销体系,出口产品的对口性、适应性差,贸易逆差问题短时间难以扭转。因此,扩大电影产品出口,促进文化传播不仅依赖于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时也需要把握影视产品跨国交易的特殊规律,通过选择合适的经营策略模式来顺应国际惯例,增强竞争力。

国际电影贸易的特殊性

作为文化产品,电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涉及供给、需求、价格等市场要素;另一方面它又借用声音、图像提供的象征符号与文化密切关联,具有无法用市场标准衡量的独特价值。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在《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国际影视产品贸易具有特殊性,区别于普通商品贸易,并且总结了三个与此相关的核心概念:电影和电视在跨国交易时会产生“文化折扣”,电影和电视具有自身的“外部利益”,电影和电视具有“共同消费”特征,这些都直接影响产品的出口。因此,以下将借助对“文化折扣”、“外部利益”和“共同消费”的概念辨析,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电影贸易的特殊性。

第一,“文化折扣”的影响。在国际影视产品贸易中,在国内市场颇具吸引力的产品到国际市场可能反响平平或无人问津,因为国际观众不一定喜欢或认同其中的美学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霍斯金斯等研究文化经济的学者用“文化折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影视产品吸引力降低、产品贬值的现象。文化折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效益。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观众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语言的隔阂是产生较高文化折扣的重要原因,配音、字幕和不同口音都可能干扰国际观众对影视节目的欣赏。另外从产品类型来看,动作片、动画片、科幻片、惊险片、恐怖片、悬疑片等文化折扣低,是国际电影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而文化内涵复杂的喜剧片和家庭片则文化折扣高,成交额相对较少。当年索尼经典影业公司曾经投入巨资,在北美发行冯小刚的喜剧片《大腕》,由于影片展现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境,而且充斥着大量一语双关的京味对白,北美观众很难理解和把握,导致该片上座率和票房收入都不理想。而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的古装武侠片,因为接近动作片,节奏快,叙事透明,文化折扣低,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上更容易得到发行商和观众的认可。

为了降低文化折扣,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甚至会采用转让改编权和翻拍权等多元化出口模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产品的可接受度。譬如,日本电影恐怖片《午夜凶铃》、《女幽灵》被美国公司购买后,就通过二次翻拍的方式进行本土化的包装,减少过于夸张和怪异的内容,使其更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流通。

中国在出口电影产品时,也必然要考虑如何减少跨国文化交流的难度,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采用更加“国际化”的形式和内容来促进文化传播。

第二,“外部利益”的影响。外部利益是评估贸易争端的一个关键概念。电影产品的外部利益是指观众观看电影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收益。通常会被考虑到的是相关的政治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传统的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等。

电影产品外部利益的存在是许多国家对其进行政府干预的理由。这些国家因为担心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本土语言、文化、民族意识造成潜在危害,进而通过关税、配额、补贴等政府干预方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制造市场进入壁垒,鼓励生产包含自己国家价值和信念的文化产品。

第三,“共同消费”特征的影响。在普通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如果产品在出口市场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或者国际定价低于国内定价时,就会被视为倾销而遭到贸易报复,但是在国际电影贸易中,这条规律却受到了挑战。由于电影产品属于“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即一个观众对产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观众的消费,而且产品的再复制成本比初始生产成本低得多。所以,当产品在国内市场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成本后,即使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于所耗费的成本有限,往往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共同消费”的特征意味着消费电影产品的受众越多,平均边际成本越低,越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市场越大,越有可能向国外提供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让美国影视产品在本土就能偿付生产成本,从而有资本发挥价格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长驱直入。而中国被视为电影业最大的“钻石矿”,拥有一个13亿人口的潜在电影内需市场。随着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潜力开发,电影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中国电影产品国际价格的比较优势也会显现出来。

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市场适应性策略

依据以上对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现状,以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跨国交易时的特殊性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业在出口产品时可以考虑运用以下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发行渠道和营销网络,规避外部利益引起的政府干预,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接口,降低产品的文化折扣,增强出口规模和出口效益。

1.跨国合作策略

随着国际影视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电影业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纷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国际联合制片和国际发行合作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分散经营风险,刺激电影出口。

当年好莱坞进入并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联合制片和合作发行,譬如,在德国,派拉蒙公司等投资德国的UFA,建立合资发行公司,争取电影的发行和制作权,最终支配电影市场。在加拿大等国家,好莱坞也是通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院线而控制了整个电影市场。现在,好莱坞也试图采用同样的方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譬如,通过合拍电影和筹备建设超级影院的方式,制造好莱坞化或准好莱坞化的电影来培养观众。

国际联合制片包括协议类联合制片和非协议类联合制片,让来自多个国家的制片方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解决电影生产的资金问题,共享资源与知识,保障电影产品顺利进入多个国家市场。其中,协议类联合制片意味着合作方所在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允许通过合作生产来避开贸易配额限制,并且能够享受与合拍方国家本土影片同样的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

除了国际联合制片外,国际发行合作也是促进电影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模式包括卖断版权发行和分账发行。中国一直缺乏掌握国际主流销售渠道的电影发行中介企业,通过与在渠道、资金和人才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外大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国外大公司的发行网络,外向配置资源,有助于在市场进入初期提高产品渗透速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1980~2005年美国市场的外语影片票房排行榜上,中国影片《英雄》以53710019美元票房总额排在第3位,而《功夫》和《十面埋伏》的票房总额排在第8位和第16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制作、高收益的中国电影基本都有好莱坞大公司来参与发行。以《十面埋伏》为例,北美发行权被国内新画面公司以1亿人民币价格卖给索尼经典公司,顺利在全球第一大院线连锁公司REGAL、全球第二大院线连锁公司AMC旗下的院线上映,并被安排到圣诞节的黄金档期首映,从而保证了《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收入。

2.产品制作策略

文化产品贸易是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易行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左右受众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譬如,在欧美国家轰动一时的《星球大战前传》在中国却没有得到人们认可,取材于东方故事的《花木兰》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失败,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中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西方却备受欢迎。

文化差异的存在让电影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时势必会遭遇一些特殊问题与阻力,因此需要调整产品制作和包装策略,适应国际市场的文化环境,减少语言、美学趣味、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电影出口产品需要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外语配音或字幕。英语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使英美国家的文化产品在进入他国时遭遇的抵制较少,更容易被接受。而汉语虽然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并不具备国际通行的优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就有了“走出去”的意识,许多电影都配有英文字幕。目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翻译成本高,在欧美艺术院线播放的中小制作影片及其音像制成品中,很多没有英文版本,只能在华人社区流通。有的虽然有英文字幕,但翻译质量不高,也妨碍产品出口。

政府的财政资助无疑是解决影视产品翻译成本高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譬如,韩国为了促进影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政府成立影音分轨公司,全额补助韩国影视产品的外语翻译费用。中国文化部门出台的《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也规定专项资金包括国产音像制品翻译制作的费用。中国电影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政策扶持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外语配音或字幕。

其次,在文化内涵上要寻求共识,避免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是该国家文化的核心。如果任何出口的影视产品与接收国基本的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话,它们就可能被接收国文化排斥在外。譬如,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一个为尽儒家孝道和家族责任的花木兰被美国人改造成了崇尚个人荣誉的女英雄,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有冲突,在中国放映时因此遭到非议。

再者,可以利用文化混杂策略扩大电影出口产品的适应面。人们往往对自己所熟悉的创意内容和文化符号更有认同感。所谓混杂化,即不同社会和文化元素在媒介内容上的结合,是提升跨区域、跨文化和跨民族魅力的关键。文化混杂策略意味着按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来配置故事、场景、人物、明星,从而有机融合各种文化元素,扩大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面。

近年来,中国电影开始大量运用这种文化混杂策略。特别是像《七剑》、《雏菊》、《面纱》等合拍影片,在情节和场景方面采用东西方元素的混合配置,演员也来自五洲四海,在不同市场被认可的演员都被设计成各种角色进入影片,以便利用他们的名气、熟悉度等更好地进入海外的主流院线。不过文化混杂策略倘若元素配置不当,反而会影响产品的艺术质量。

3.细分市场和影展促销策略

篇6

关键词 国际商务 双语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Dual-languag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ZHANG Yao, WANG Yi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based on pers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course. The proposed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ory, to cultivat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textbook.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raising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using appropriate language with assistant tool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1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输效率的提高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的跨国资本和人员流动,市场对拥有一定多语言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统计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这对跨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的现状,拥有多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环境与基本惯例,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跨文化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等争相招聘的对象。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将鼓励和推动高校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跨文化商务人才为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有以下三点:

1.1 以理论为基础

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经济学等。在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该课程的设置一般都会放在以上相关课程结束以后,这样学生再进入这门课程学习时,会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未来的学习就会根基不稳。同时由于课程中许多案例,迷你情景的分析和理解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因此理论讲解是该课程的基础,必不可少。在课程教授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掌握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文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1.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希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全球化思维的能力,提高英语的沟通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获取和占有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跨国商务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1.3 以合适的国外书本作为教具

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考虑国外教材的优势和特点,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国外《工商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最多的是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其次是Charles Hill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通过比较两本书的内容,我们发现,前者相比较后者内容更加详细,解说更加生动,同时案例较多,且引入了较多跨国公司亚洲经营的案例。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由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第7版。

2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以双语为沟通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沟通的能力,这一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在英汉双语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使用全英文展示,包括导入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等,而概念内容的讲解可以多采取中文,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因为在双语教学课程班以前,我们曾经试验过全英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老师课堂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多配合汉语讲解。避免出现由于全英语讲课,而带来的学生课程基础理解不全面的结果。在理解基础概念以后,结合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原版案例,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也提高了对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

2.2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

无论处于教育的任何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从教者积极探讨的问题。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学习和参与动力。如果在章节学习开始以前,导入与章节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案例,或者视频(如TED),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同时,在章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要因为专注于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笔者在两个章节中导入了“角色扮演”这一模拟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跨文化这一部分,在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法讲解之后,为了让学生自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我安排6名学生一个小组,对任一多元文化企业的活动情景进行模拟,而情景模拟的主题和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曾经自创出跨国公司间的谈判、多元文化工作场合的团队合作等情景剧,这种情景剧不但使他们对文化差异产生好奇,愿意去寻找发现这种差异,最终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以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使用第二语言沟通所带来的限制,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不如单纯用中文讲授好, 这时,就需要增加辅助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每两个章节可以留一次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每四个章节,给学生安排一次课外答疑。

通过分析对国际商务双语教学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对课程主要反映的问题在于,由于语言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内容理解障碍。因此,在授课中,一定注意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的部分,通过减少英文教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内容,又提高英语沟通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跨文化双语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春敏.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 张雪玉,肖本罗.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篇7

关键词:跨境电商;跨文化语用;能力要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4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和商务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形式的中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现代商务人士具备一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历史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了行为方式也有差异。那么,商务人士之间的交流不仅仅限于语言本身,语言存在于文化当中,跨文化的语用能力影响着商务活动的顺利推进甚至是成败。

1 跨文化语用的定义

中国语言学家何自然指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跨文化语用是指语言的跨文化应用,目的是使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能熟悉外语使用的规则,从而能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确、有效的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转型期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不断增多,良好的跨文化交H和外语运用能力成为高职毕业生获得长远职场发展的有利砝码。跨文化语用研究的最高原则应是话语的得体性。跨文化语用能力高,代表语言使用者能够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交际双方的文化、社会、信仰、说话目的而礼貌、顺利地完成交际。

从理论发展来看,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N. Chomsky)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转换生成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Linguistics)中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概念。就他看来,语言能力是指语言规则内化的体系,语用能力是指人对语言的使用。他的理论强调语言的语法性,即如何生成合乎句法规则的句子,人类学习语言的活动就是人类天生的语法系统向特定语言的语法系统的转换,生成新的语法系统。

社会学家海姆斯(D.H.Hymes)(1972)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他阐述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一是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二是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三是能辨别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四是能知道语言出现的或然性:是现实常用的,还是罕见的个人用语。海姆斯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将语用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英国语言学家H. G. Widdowson(1989)而后对Hymes的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能力包括知识(knowledge)和技能(ability),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用能力。Bachman(1990)的语言能力理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他把语言能力分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特别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实际运用问题。

综上,跨文化语用能力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概念,语用能力可以说是交际能力的核心,影响交际的成败。语用能力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避免语用失误,促进不同文化的语言使用者的交流理解。

2 跨文化语用能力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必要作用

2.1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人才缺口大增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即B2B)和企业对消费者(即B2C)的贸易模式。近年,全球经济萎靡,欧美市场需求疲弱,加之贸易摩擦频发、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上涨等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我国的传统外贸受到强烈冲击,外贸导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格外迫切。

随着2015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跨境电商更是在国际电商领域和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浪潮。如果说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是国家正式提出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里程碑,那么,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证明我国跨境电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2万亿,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加入跨境电子商务行列,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从规模到质量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该行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态势无疑能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具发展潜力的就业创业机会。

2.2 跨境电商典型岗位和工作过程决定了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毕业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三个专业,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三个专业各有所长和不足之处。总的来说,合格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应是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支付、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能与外国客户进行跨文化交流,能熟练进行英文网站管理、网络店铺优化,能进行海外市场调研和产品推广。王锦(2015)认为,优秀跨境电子商务人员的核心能力可分为电子商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国际物流技能、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国际网络营销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其中,国际贸易技能、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和国际网络营销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都离不开对主要贸易国文化的了解,以及与对方国家客户的顺畅沟通。下面本文从跨境电商典型岗位和工作过程出发呈现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广泛使用的跨境电商平台如速卖通、敦煌网都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如上表的工作任务所示,无论是开设店铺、产品、产品信息优化、产品的海外营销推广,还是与客户的售前和售后沟通,贸易争端与索赔的处理都需要使用英语,若面对俄罗斯或拉美国家客户还可能需要懂得其他小语种。可见,良好的外语语言技能是必备条件。其次,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不是机械的,一国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要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客户顺利达成交易并维护良好的贸易关系必须了解目的市场的文化,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得体使用外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

3 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升新要求

(1)跨境电商首先要跨越语言不通的门槛,由经济学人信息部执行的《全球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的572名高级主管的调查和深度采访》显示,64%的受采访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企业很难在海外市场立足。在中国,这一数据高达79%,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如果本公司的跨境沟通得以改善,那么其利润将会上涨89%,收入将会提高96%。因此,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跨境电商行业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强调“对语言的运用”,在开设店铺、产品、产品信息优化、产品海外营销、售后服务过程中,在平台的英文界面操作过程中,亦或是与客户直接沟通中,相关从业人员必须熟练运用跨境电商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常用句型,以完成工作任务。

(2)企业一向不缺纯语言人才,而缺的是同时懂外语和平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调查显示,企业海外业务越多,对各种综合性人才,特别是有外语能力和平台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就比较强烈。海外业务占比10%以下时,看重外语能力的企业占比36.4%,看重平台知识的企业占比25.5%;海外业务占比60%以上时,看重外语能力的企业占比62.5,看重平台知识的企业占比42.0%。

(3)小语种人才需求旺盛。由于人均购买力强、电商购物观念普及高、线上消费习惯成熟、物流配套发达,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市场在目前和未来几年仍将占据我国出口跨境电商市场的大部分比例。但是,由于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中国制造的口碑使得新兴市场不断崛起,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俄罗斯、巴西、以色列、西班牙、阿根廷、意大利等国,这就加大了对西班牙、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等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4)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提升综合交际能力。在研究跨文化语用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合作原则,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数量原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原则”(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则”(maxim of relation)以及“方式原则”(maxim of manner)。礼貌原则是跨文化语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共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语言学家Leech认槔衩苍则主要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逊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然而,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都是基于该国的文化。具体来说,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与客户会话沟通中须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此外,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地域、气候、消费习惯、节日、习俗、喜好等文化因素组织货源和选择产品。如目标市场是美国,就要根据美国的节日进行选品和营销,万圣节、黑色星期五、圣诞节上架货品可各有特点,营销方案各有不同。在选择产品图案、款式、颜色等方面也要结合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

总之,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升不是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它关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需要系统的课程体系加以支撑。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 Pride & J. 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C].Har- mondsworth:Penguin,1972.

[2]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1989.

[3]范晓迪.跨文化视阈下语用能力的培养[J].理论界,2013,(4).

[4]王锦.产业升级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5,(9).

篇8

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一方给另一方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购买外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入。目前,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引擎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在国际间流动的研究表明,文化贸易以“指数级”增长。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2002年,英国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2003年,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1.5779万亿日元(约合134亿美元),文化产业出口贸易仅次于汽车工业;2003年,韩国电影出口额达3098多万美元;2005年,音乐制品的全球销售额是330亿美元;2006年,美国电影在全球取得258亿美元票房总收入。数据表明,国际文化贸易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并且,因为文化贸易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无论文化商品还是文化服务贸易,都能体现文化创意元素的含量和价值,体现国家文化产业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国家文化贸易的扩张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战略政策的重点。文化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状况非常不平衡,欧美国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才刚刚起步,国际竞争力相当薄弱。国际文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1994-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文化贸易高度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图1、图2所示。文化贸易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从文化产品的出口来看,2002年,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值(449亿美元)是其他所有国家出口额(90亿美元)的5倍。在文化产品进口方面,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分别从1994年进口市场份额的0.37%和3.1%上升到了2002年的1.6%和5.0%,增幅较大。但从产品进口金额上来看,2002年高收入国家(565亿美元)要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分类国家(72亿美元)。集约化经营成为国际文化贸易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集团兼并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显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独门技艺或手工作坊,成为专业化、复合化的大型垄断性集团。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明显。文化贸易额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但这些贸易的绝大部分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这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一国的出口项目中。版权交易成为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版权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版权贸易正成为国际文化贸易中强有力的支柱之一。版权产业在发达国家GDP中所占比率约为3%-8%。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提供的不完整资料看,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版权和许可证使用交易额大约是1012.94亿美元。但是,从不同文化产品的版权交易情况看,远远大于1000亿美元。目前,版权贸易主要包含图书版权、影视版权两大领域。促进国际版权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际版权制度的日益完善;二是文字语言表达的不同差异;三是文化信息技术的成熟。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小规模进入国际市场,而且真正意义上文化产品的出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商业电影的崛起和国外文化产品加工贸易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的文化出口增长很快,文化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但相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贸易的发展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份额小。同时,外国的文化资本和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外文化大国竞相抢占我国文化市场,对我国新兴发展的文化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逆差严重。我国文化商品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总体来说比例很高,文化贸易出口基本上以文化商品出口为主,而文化服务所占的比例很低,特别是核心文化服务在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非常低。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结构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我国的文化贸易以文化商品贸易为主,文化商品贸易发展迅速,文化服务贸易实力相当薄弱。文化贸易的不平衡结构为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我国文化贸易出现巨大的逆差。2005-2009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见图3)。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的文化产品,以其自身的要素禀赋只能嵌入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片断,该价值片断进入门槛低,产品替代性强,基本上处于或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产品的附加价值降低,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地位最低、市场价值最小的生产环节,对中端的市场需求分析和高端的市场营销及衍生品开发等流通环节重视程度非常低,远未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文化观念落后,企业性质单一,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众多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很多单位还处在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也归入文化艺术服务类,但它们都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根本不属于文化产业。我国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目前仍然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支持,还算不上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的主体是文化企业以及它们所打造的文化产品,它们走向世界不能主要依赖国内政策的保护,必须提高自身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具备适应整个国际市场的能力。文化贸易中版权的开发与管理问题突出。文化产业的创意性使每个文化产品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版权涵盖了多样的文化产品。随着数字和网络经济的增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发行渠道出现了很大变革,也给这些产品的盗版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空间,盗版现象的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了部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最容易受盗版侵害的音乐产业、电影产业以及图书产业。

提升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文化属于精神意识的产物,需要不断的交流传播文化,所以文化产业、贸易的发展需要人口的大量集聚,需要通信、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城市雕塑景观等文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应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通过区域功能的规划,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构建新型城市化战略格局,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需求,是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以后产生的需求。文化贸易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都需要以强有力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小贫富差距,大力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占我国人口的比例,使文化消费成为我国代表性需求之一,为提升文化贸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扩大我国文化商品出口创造经济基础。

篇9

会展业应成为性价比高且碳排教低的最佳营销方式,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各类企业依然青睐的绿色营销渠道。今年由义乌承办的第六属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的主题恰恰确定为“低碳经济与会展文化”这样一个紧密切合时代特征的主题。对于义乌这样一个成熟的会展城市,低碳经济正如何影响着其会展业的发展?

提到国内知名的会展城市,义乌很难被错过。这个仅为县级市的城市虽小,但却是全国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义乌的三大贸易展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旅博会、文博会等已成为全国闻名甚至国际知名的展会。

仅去年一年,义乌就举办各类展会四十二个,总成交额一百七十一亿元。另外,义乌展馆规模十分可观,除了现有的华东规模最大的梅湖会展中心外,今年规模第二大的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也将投入使用。届时,义乌展馆规模将居浙江首位,华东第二位。

会展业应成为性价比高且碳排放低的最佳营销方式,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各类企业青睐的绿色营销渠道。今年由义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的主题恰恰确定为“低碳经济与会展文化”这样一个紧密切合时代特征的主题。对于义乌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会展城市,低碳经济正如何影响着其会展业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今年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主题是“低碳经济与会展文化”,这个主题的提出与义乌来主办这次活动有何关联?您对低碳与会展的关系如何理解?

刘金土: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创办于2005年,由中国会展杂志社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将在浙江义乌举行,本届会展文化节的主题是“低碳经济与会展文化”。作为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层次理论研讨盛会,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一直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行业实际,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并通过研讨交流,逐步丰富和完善会展文化理论体系。我认为:首先,会展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经济。因为会展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彰显低碳特色;其次,低碳会展大有可为。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展位搭建,展会组织,在节能降耗方面都有许多潜力可挖;第三,低碳会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的会展活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展馆利用率低,重复办展,展会资料得不到有效使用等等,这些议题都有待于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外贸易:对于网上办展,或者说让展会搭上电子商务平台,您认为政府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刘金土:电子商务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已深深影响着产业经济、生活购物、电子政务等方方面面。近年来,电子商务不断渗透到会展业,网上博览会以其便捷、高效、节约成本的特性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各种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企业商家提供了一个网上展览展示的交易平台。针对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培养专业人才,为网上博览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环境,促进网上会展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您一定了解到很多本届世博会各场馆的信息,从低碳和环保的角度,您认为从世博会学到了什么?世博会可以说是最大的展会,您从世博会上所收获的是否将体现在今后义乌会展业的发展中?

刘金土:世博会素有“经济奥林匹克”之称,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本届世博会在展馆建设、展位搭建、园区交通等方面处处向世界诠释崭新的低碳理念,新能源观光车、会呼吸的地板、零排放的伦敦馆等。

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地区会被淹没;全球的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发生,造成全球性灾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从节电、节能这些点滴做起。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理念已经为义乌会展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的“低碳、环保、信息化”理念、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的“低碳经济与会展文化”主题都为“低碳”理念引领会展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今年6月初,在迪拜举行了第二届义乌小商品博览会迪拜展,在国外办展也将提升义乌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今年是义乌会展业首次走出国门,未来义乌的展会将更多的走出国门,与世界知名展会对接。您所了解的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从低碳环保的角度,他们的哪些做法可为会展业提供借鉴?

刘金土: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都将低碳作为促经济复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投资领域。

如今,低碳理念已渗透到会展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从展会主题来看,一些以低碳为主题的展览、会议、节庆成为大热门。从展位搭建来看,一些节能降耗的新材料、新工艺被用于展位搭建。有些展馆推行自然采光,对参展商使用的音响也提出了分贝的限制等等。一场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展馆建设到展位搭建等方方面面的低碳风暴正席卷整个会展行业。

中国对外贸易: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以展览、节庆作为造势来运作,甚至炒作。比如举行大型开幕仪式等等,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义乌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刘金土: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把会展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会展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推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发展会展经济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什么城市都能发展会展经济。发展会展经济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的条件和可能,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义乌会展业起步于1995年。十多年来,依托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强大的产业基础,会展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以义博会为龙头、系列品牌展会为支撑、众多专业展会共繁荣的发展格局。为发展会展业,义乌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会展管理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若干意见》、《义乌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会展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打造了国内一流的专业性展馆,这些都为义乌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义乌培育了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一大批专业性展会,其中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等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展会。谈到低碳概念对义乌会展业的影响,如果说也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展会上,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篇10

世界经济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欧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联盟、加勒比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等组织。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简单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