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医德教育目标不明确。医德教育的内涵尚待厘清,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混为一谈。主要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信念而忽视医德精神。从政治理想视角,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缺少从医学专业和医疗制度角度,对医学职业精神的阐述。在教学形式上,医德教学与社会脱节,医德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缺乏生动、鲜活的病例分析讲解,考核方式偏重记忆和笔试,没有充分关注医德精神的体验和内化。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一些因科学进步而随之产生的新型医学课题在教材中反映很少,而医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却更愿意关心这些热点问题。当前的医德教育未能充分重视与学生医德修养心理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造成许多学生对医德一知半解,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略了其专业性和时代性。
2.七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中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七年制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阶段,课程量大、内容繁杂、目标要求高,学生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医德素质的养成。一是在教学要求上,片面强调医学科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对七年制学生普遍提出更高要求,但对于医德教育课程,并没有更严格的要求,且相对于专业课程,医德课程缺乏技术理性特征和显性实用特征。二是就课程设置来看,没有开设有针对性或实用性的医德素质教育课程。医德课程的安排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有效的授课形式,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医德知识。且医德课程各学科之间缺乏连贯性,致使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三是医德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方面要求谙熟医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医学素养有较深的了解。校园里虽然也有能把医德和专业课程融合讲授的老师,但毕竟凤毛麟角。
3.医学院校教师的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当前在高校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多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医学理论知识缺乏,不能将医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情况。七年制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长、影响深。某些临床带教教师的不良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据一项调查统计,在100多名医务人员中,有7%的医务人员参加过病人安排的饭局和娱乐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无可厚非,觉得接受宴请是劳动付出应有的一种回报,合情合理。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教育体系
1.树立现代医学教育观。打破“医学仅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师生都应认识到医德素养在医学研究和医学职业中的重要作用。《爱丁堡宣言》提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德培养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医学教育者应超越“专业”立场,站在“教育”立场看待医德教育,只有将科学精神和医德精神并重,才能培养全面、高层次的卓越医学人才。一是七年制临床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因此,在厘清医德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完善医德课程体系,优化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加强医德学科的建设。二是医德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德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关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应当把视角从关注个人健康扩展到社会责任,明白医生对病人存在信托责任,而这个责任要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严格的自我规范和良好的行业道德为依靠。三是理顺医德教育机制。应当建立单独的医德学科,提供科研项目上的支持,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培训,从教学改革入手加强医德课程体系建设。
2.促进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一是丰富课程设置。除基础课程外,还应当随着年级的升高,开设医学语言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写作、临床交流技巧等课程,由浅入深,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阶梯渐进方式。同时提高医德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医德素质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教学方式多元化。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增加医德科目和课时量的“外延式”扩张与课程内容优化的“内涵式”提升相结合。以选修课为重要载体,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爱好。通过临岗医德实践辅导教学,让学生树立医德关爱理念。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向“学生中心模式”转变。逐步推广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查房中临床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和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敏感性和倾向性。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开展开放性实验课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修改文献检索,记录科研笔记和反思日记,撰写综述论文,既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自我判断和思辨的水平。四是增强医德教育中的规范性教育。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医德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和诊疗过程对技术高度依赖的情况下,更应当发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使得医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医学生沟通技巧的实践训练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3.推进医德教育的全程化。医德教育应当融入到七年制教育全过程,通过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强调医德关怀的重要性、必要性来培养医德的效果,比单纯的医德学科学习更有效。在前期基础知识教学中,医学专业教材中增加医德内容,教师在讲解疾病的鉴别诊断时穿插对医患纠纷的分析,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根据专业技术安排相应的德育培训,在问诊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体格检查中培养学生良好医德,对于学生的考核增设德育培训得分,定期交流实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提高实习生对临床服务中医德精神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