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供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供应方案

篇1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以物流效益理论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现状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分为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和“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是以超市为主导企业建立的物流。

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以是第一、二方物流为主。一方面供应链物流模式是由供应商建立的,在这种第一方承担物流业务的情况下,菜农们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则是需求方承担的第二方物流,道理同第一方物流相似,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主要有三个模式。第一,基于共同配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共同配送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进行横向联合、集约协调、以及效益共享。第二,超市自建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在这种供应链下,超市成立单独的“直采”小组,在超市区域内选择最合适的农村合作社与之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超市自营的物流系统在整个供应链物流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三,基于三方物流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这种情况下是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给整个供应链提供运输、仓储、加工、包装、装配和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依靠三方物流公司,企业能够有效实现规模效益、系统协调效益、专业化效益、群体效益。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以是第一、二方物流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以下几个典型问题。第一,物流成本较高。在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动态博弈,导致农产品在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供需双方进行价格博弈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第二,供应链管理缺乏规范化。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合作联盟难以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机制,导致整个组织管理能力减少,效率降低。第三,供应链物流缺乏专业化。不管是一方物流还是二方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物流环节都缺乏专业化,企业毕竟不是专业的三方物流公司,在运输、加工、储存过程中会出现成本较高,难以提高物流效率的情况。在这些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作保障,常常会出现农产品损耗严重的现象。第四,供应链存在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以农业市场为主导,但是供应链供应方、主导方、需求方难以形成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失真等情况。

我国“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主要有三个模式,一是基于共同配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二是超市自建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三是基于三方物流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尽管“农超对接”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它的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其次,供应链主导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主导企业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主导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信息、管理衔接不协调的现象。并且在整个供应链上,供应链主导企业难以对上游企业进行食品监管,从而存在信息缺失,从而对整个供应链有着不良影响。最后,农产品具有易腐变质的特点,时效性强,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络不清晰等问题。

三、基于物流效益理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对策

第一、二方物流增加流物效益的原理及途径设供应厂商i的需求厂商集合为J(i),则供应厂商i从事的是第一方物流,它对其需求厂商集的总物流费用Ci为Ci= , ,Wi,j是供应厂商i需要供应给用户j的货物量,为了满足用户需要,这个量一般不能变化;Ci,j是相应的运价(元/t),运价随运距而变。第一方物流应使得这个总运输费用最省。运价效益越高,降低总物流费用G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对于第一方物流而言,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成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合理的组织运输方案可以结合送奶路线、节约矩阵等方法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物流的载运能力,充分利用车辆的空间和承载质量,实现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的专业化,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第二方物流的供应链物流的原理同第一方物流相似,主要还是从以上两方面进行优化。

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M个供需方企业的物流业务,这M个企业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集工,就是原来的供应厂商集;第i个供方企业的客户集为J(i),有Ni个需方厂商需要其货物,供方i与需方歹之间的运量为Wi,j,单位物资运价为Ci,j。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原理模型为 C= ,在这个模型下,企业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增强物流效益。第一,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随着企业对物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增多,单位投入增多能够有效节约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第二,实现系统协调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合作企业的业务进行有效集成,能够形成较好的集成效应,并且更利于企业的整体协调,优化供应链物流。实现专业化效益,企业是区别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三方物流,它在运输、储存、加工、包装、物流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着较好的专业性和集成性。第四,实现群体效应,三方物流公司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效益,同时也提升了合作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湖南湘西;冷链物流;共同配送

[DOI]10.13939/ki.zgsc.2015.45.034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业所占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业越来越备受重视。一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的农产品物流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果蔬类农产品的保鲜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的物流配送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果蔬品类农产品的特殊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为了降低作业成本,满足果蔬品的特殊性,共同配送模式已渐渐被引入到果蔬品类农产品的配送环节中。共同配送模式指多个客户或供应商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配送服务,它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本质是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2]冷链物流配送模式是指所有的配送活动都是在低温控制环境下完成,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和防止污染的运作模式。[3]

1 湖南湘西柑橘冷链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种植柑橘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该带低山丘陵多,土地资源丰富,主要栽培蜜柑、崭獭⒊壤嘁约吧倭胯掷唷S捎诶投力多且成本较低,已形成较大的种植规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4]但是由于湖南湘西地处山区,交通的不便利给柑橘的冷链物流配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湘西柑橘的配送模式还处于落后阶段。

目前,湖南湘西州现行的柑橘配送模式主要包括以集贸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以简易批发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以连锁市场为主导配送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配送模式,其中以集贸市场和以简易批发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占主要部分。

1.1 集贸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

集市贸易是欠发达地区主要交易方式,是最传统的果蔬品交易形式。湖南湘西各个乡、镇、村都存在着集贸市场,这种模式的柑橘供应主体主要包括橘农、小商贩等,物流配送模式主要由供应主体将柑橘运输到集贸市场,再通过集贸市场的交易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配送方式只经过集贸市场,流通环节相对较少。

1.2 以简易批发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

当前湘西州柑橘产量每年达35万吨以上,许多城乡镇都存在一些自发的柑橘批发市场,橘农、小商贩等将柑橘运送到每个城乡镇的批发市场,但由于这些批发市场设备简陋,只是简单地将柑橘进行收购、分类、包装后,配送到超市、商场等消费场所。由于物流配送设备落后,柑橘在配送过程中损耗非常严重。

1.3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配送模式

湘西州现在已有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与柑橘果农们签订收购合同,将柑橘统一采摘、运输和配送,再通过对柑橘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等,以开发柑橘需求市场,增加柑橘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选择的生产基地一般设立在柑橘种植相对集中、生产已形成规模的地方。但是由于湘西州各龙头企业各自为赢,没有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1.4 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配送模式

连锁超市模式是指以连锁超市为主导,将柑橘集中统一起来,采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本企业的物流配送团队,对柑橘进行专业的标准化的分拣、包装、鲜切、消毒等作业,增加柑橘附加值。但是湘西州这样欠发达地区,该种配送模式的广泛应用还需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

2 湖南湘西柑橘冷链物流现行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现行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分析,目前湘西州柑橘物流配送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像湖南湘西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多数的橘农或者柑橘加工厂都集中在农村,大都采用自营物流,由于缺乏专业物流,大多只是拥有几辆货车的小公司,真正的第三方物流,特别是针对柑橘类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基本没有。

2.2 物流渠道混乱

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中柑橘的物流配送模式中的供应主体都是分散的橘农,这样造成经营的交易成本比较高、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这就导致了柑橘物流配送模式面临着效率低下、物流渠道混乱复杂等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系统的物流配送模式来实现果蔬物流资源的整合,提升其经济效益。[5]

2.3 物流配送成本较高

由于大湘西地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产地和销地分布广泛,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成本比较高,而大湘西地区柑橘的冷藏运输水平比较低,而且在农产品运输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的制度缺乏,这也成为湘西果蔬类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的重要原因。

2.4 信息化水平落后

虽然大湘西县级以上政府已建立信息网络,信息量也较大,但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连接起来的网络,由于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使得橘农缺乏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又由于橘农经营分散,使得对于柑橘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3 构建湖南湘西柑橘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从以上对湘西柑橘物流配送模式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构建湘西柑橘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湘西柑橘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是指将大湘西柑橘生产区划分为几个区域,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同一区域的不同农家的柑橘集中配送到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将柑橘集中起来,通过对不同区域的配送需求进行分析,构建几条配送线路。而橘农、第三方物流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商、零售商等各方主体可通过柑橘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相关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整个共同配送模式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调度和管理参与各方配送业务。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参与共同配送模式的各方主体主要包括:供应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湘西州政府等。

其中供应方主要是指众多分散橘农或者由橘农组成的农业协作组织。由于湘西州柑橘种植地区广阔,种植分散,单个橘农力量薄弱,交易成本较高,所以可以通过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来完成柑橘采摘后的信息收集、产品集中和原始分级和简单的包装等工作,然后统一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络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同一区域的柑橘共同配送到冷链物流中心。

冷链物流中心是指由湘西政府、龙头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其核心业务就是柑橘的冷链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根据不同区域的销售主体的配送需求,构建不同的配送线路,进行共同配送,实现柑橘农产品增值效益。

销售主体主要由批发商、零售商、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组成。柑橘经过加工后,销售至这些主体。这也为销售主体降低了运输、配送成本。

柑橘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主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充分传递、接收、处理等。这是共同配送物流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支持部分,贯穿柑橘的供应、加工、配送、销售直至最终消费的全过程。其中在共同配送的所有环节中都能通过信息平成查询、交易等业务。[6]

湘西政府主要对冷链物流中心的建立及信息平台的使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也对各个主体的协调也起到关键性作用,给予龙头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一定的优惠政策。

4 结 论

湖南湘西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柑橘现行配送模式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介绍了现行湘西柑橘配送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大湘西柑橘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柑橘的共同配送模式。采用共同配送模式能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柑橘的配送成本,提高其增值效益。

参考文献:

[1]万志鹏,宋山梅.基于共同配送模式下的农产品配送研究[J].管理观察,2014(10).

[2]王晶,贾琪,杨浩雄.基于“农超对接”的第三方共同配送模式及成本分摊问题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3(32).

[3]王冬冬,李丽琴.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的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2(12).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EB/OL].

篇3

蒋玲珠代表:推进供给侧改革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案据: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在税收方面,各税种之间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造成了税负叠加;有些企业“营改增”后难以收集完整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发票,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在社保缴费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单位应负担的“五险”总额约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5%左右,导致企业不敢涨工资、涨不起工资。在信贷融资方面,金融部门放贷门槛高、利率高,担保贷款成本高,资金链断裂风险大。

建议:一是健全增值税抵扣链条,对于“营改增”后短期内税负有所增加的行业,可以制定和落实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财政优惠政策;对重复征税项目进行梳理,适当进行调整或返还;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政策,设定“一揽子”综合税。二是在地方权限内率先降低社保费率,适当增加社保基金的政府性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保缴费标准进行临时性下调,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升级。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对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考核力度,优化银行融资环境,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制定减负清单,落实部门责任;抓好中介整治,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土地复耕,抓好批后监管;强化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

周广仁代表:加快孵化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案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虽然我省每年的科技成果较多,但际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却不高,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则更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仅比全国平均水平55.3%高出1.7个百分点,不仅与北京、江苏、深圳等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存在差距,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远。

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优化项目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利用大数据对科技成果进行精确筛选,提高科技成果选择准确率。二是创新新型科技孵化模式。以“海内外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孵化工厂+科技型公司+应用推广”的孵化模式,打造一批新型科技孵化企业。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四是完善扶持激励政策。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全过程,设立各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风险投资。

庞萍娟等代表:发展“互联网+医疗”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案据:利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可以让群众看病就医减少很多的麻烦,并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诊查。目前的医疗信息化系统重在整合医院内部资源,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但是各医院信息系统之间还尚未形成区域大协同,只能实现医疗信息的基本调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医疗资源重复使用,患者就医尚未实现一卡通用。从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看,“互联网+医疗”并未发挥有效作用,群众就医体验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建议:一是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以确保各种数据能在更广的空间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同时降低建设成本。在此基础上,加大传统就医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与患者体验“双提升”。二是应及时出台浙江省健康大数据应用规范指导性意见,对健康大数据的利用与开发提出适合浙江发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以法律法规来保障和引导健康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打造健康数据大省。三是应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各领域的个人信用体系。

董敏君等代表:深挖城市交通大数据 促进城市智能出行

案据:“互联网+交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城市交通“痛点”的有效途径。随着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到来,更加充分有效率地收集、运用好分散在各交通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数据,打通相互之间的数据壁垒加以综合运用,从而进行有效的大数据处理运算分析,多维度的信息和疏导,才能在城市交通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有效缓解停车难的民生痛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议:一是整合分散的交通出行数据资源,丰富数据采集方式。尽快对城市的交通数据资源进行一次有效的梳理盘点,整合交警、交通局、公交车、出租车、使用导航软件车辆行驶数据、媒体得到的路况信息等出行数据,并且将其汇聚在统一平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有效扩大交通大数据分析的样本范围同时提高准确度。二是逐步完善基于对道路视频监控信息自动分析的交通大数据应用。通过对道路交通情况的自动图形判断技术评估道路拥堵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路况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进一步改进智能交通的诱导方式。尽快借助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和有针对性的手机客户端对用户进行基于个人出行习惯的个性定制化的、视觉化的出行提醒和出行方案的建议。对相关机构优先开放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资源。

汪惠芳等代表:健全农村物流体系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案据:当前,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物流体系非常薄弱,已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亟待予以重视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成本偏高。二是规划相对滞后,设施配套与政策不健全。三是专业人才紧缺,物流服务质量较低。

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各地应抓紧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新交通项目实施中,制定为物流运输提供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政策。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等。二是合理规划布点,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置农村物流集散点。要从宏观上对农产品物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依据产品容量分级构建物流集散点,形成高效便捷的网络。三是加强多方合作,积极探索农村物流发展新模式。做好农村物流发展的相关配套,引导好农业龙头企业、各类较大规模的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加大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开放力度,对农产品供应方的物流配送进行优化。四是加速农村物流人才培育。加强各类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引进高端培训团队,对企业主体、农村电商创业者和驻村大学生村官,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培训。

韩金波代表:加强工业污水治理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案据:近年来,围绕工业治水,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工业污水治理和促进工业节水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治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我省工业用水和排放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二是我省工业发展方式亟待改变。三是我省治水资金投入略显不足。

建议:一是要加大对工业治水的重视。要加强对工业治水的领导、组织和推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力量,经常性开展工业治水的督查和指导,解决企业难题,督促企业加快工业治水的技术改造步伐。二是要加强对工业治水的有关问题研究。加大对工业治水的中长期研究,\划前瞻性、科学性的长远发展路径,正确处理工业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下步做好工业治水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三是要加大依法工业治水的力度。加强工业治水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严格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和执法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环境监控能力。四是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特殊行业准入门槛,限制发展“低小散”企业,大力淘汰低端落后企业,给优质企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现代生态工业和新型都市工业,推动浙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五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要建立有关工业治水专项资金或在“五水共治”资金中专门划拨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对企业加强排污设施建设、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等补贴,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工业治水工作。六是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对工业治水的责任认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邹宏国代表:加快建立追溯体系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案据: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外部性、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一是加快平台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将追溯管理进一步延伸至企业内部和田间地头,上溯至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二是组建专家团队。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专家组,为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套互通互用的可追溯标准体系。三是加强政策资金扶持。要求保障工作条件和经费,夯实追溯工作基础,由政府统一配备必要的追溯装备设施,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各级检测机构和基层监管机构配齐基础装备,有效调动追溯管理各方积极性,组织引导农产品监管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追溯,确保追溯平台建成后持续有序运行。四是完善法律制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性立法步伐,充分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法治化。

张卫琴代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和个性

篇4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猪肉、瓜果、禽蛋、粮油等食品类价格以及商品房价格、劳动力价格、工业原材料价格、成品油价格均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生活负担,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5.6%,全省累计上涨6.7%,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4.7%,7月、8月连续两月单月涨幅达到5.7%,大幅超出了全年4.0%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我县受宏观形势影响,部分消费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1-8月,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4.6%,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的目标任务,物价形势依然严峻,各有关部门要从保持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当前市场价格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增强稳定市场价格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保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完善措施,全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年全县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宕政发()24号)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分析当前价格形势,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抑制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一)全力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农牧、商务、粮食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把中央、省、市、县政府各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力保障市场商品的有效供给。一是要保障粮油供应。要抓紧制定完善粮食应急供应方案,健全地方粮食储备动用机制。如果10月份粮油价格持续走高,粮食部门要及时上报县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动用县级粮食储备投放市场,以保障当前特别是国庆、元旦、春节市场粮油供应和价格稳定。要加强与市内外粮食主产区的协作,积极组织粮源,确保应急情况下的粮源供给。粮食部门要尽快制定面粉直销办法,从10月份至明年春节期间,采取补贴面粉加工企业的办法,调运优惠面粉在全县有关粮店敞开供应。要认真落实粮油储备计划,全面完成市上下达我县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县城和库存薄弱的地方,要力争储备10天以上消费量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包括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二是要保障蔬菜和肉类供应。继续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甘政发〔〕90号)和《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甘政办发〔〕10号)精神,在确保现有蔬菜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生产。要立足实际,开发山区蔬菜,增加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蔬菜均衡供应能力,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蔬菜产业发展资金。商务等部门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菜店和蔬菜零售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提高市场覆盖面,切实增强蔬菜市场有效供给能力。商务、农牧、供销等部门认真做好越冬蔬菜调运衔接工作,确保淡季蔬菜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公安、交警和城管等部门在加强城市交通、环卫管理的同时,要适当放宽对蔬菜运输车辆进城、菜农直销和蔬菜商贩流动销售的限制,对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给予通行便利。积极建立和完善蔬菜、肉食品“早市”、“晚市”等形式的经营活动,切实增加销售网点,增强供给。从10月份至明年春节期间,要组织专人在当地主要市场建立蔬菜直销点,组织货源,实行“农贸对接”,向市民敞开零售“平价菜”。商务、农牧等部门加强肉类和蔬菜储备,加快小型肉类储备库的建设,充分发挥南阳小型蔬菜冷藏库的储备、调节作用,指导企业有序增加商业库存和商品投放量,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保障煤、电、油、化肥等正常供应。工信、电力、石油、供销等部门要做好煤、电、油、化肥的保障供应工作。要全力组织煤炭经销企业做好县外煤炭调运工作,搞好运力衔接,确保冬春季用煤供应。要加强电力调度,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正常电力供应。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汽、柴油供应和储备,保障市场需求。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陇政发〔〕36号)精神,以农资主营公司为单位积极建立和完善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淡储旺供制度,扩大储备规模,落实储备任务,保障重要农资商品的充足供应。

(二)全力保障低收入群体正常生活。县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县民政、人社、统计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全县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优抚对象及时有效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措施,努力将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提高幅度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同步的目标。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县政府关于对部分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的有关决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时足额发放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正常生活。

(三)切实强化价格调控手段。一是要严格控制政府调价行为。除国家安排的调价项目外,县上今年年底前一律不出台新的政府调价措施。二是要依法实施定调价成本监审制度。自今年10月1日开始,全县凡列入《市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目录》的商品和服务,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必须依法开展成本监审工作,从严控制商品和服务成本。三是要大力整顿乱收费行为。县发展改革(物价)部门要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降低偏高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扎实开展涉农收费、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银行业收费等收费专项检查,全力减轻价格上涨压力。四是要尽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县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县财政、税务等部门,尽快着手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要按照《市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控监管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陇政发〔〕54号)要求,于10月底前建立县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积极筹集资金进入县级价格调节基金专户,切实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扶持农副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补贴低收入群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

(四)从严规范各类市场行为。一是要严厉打击市场价格违法行为。发展改革(物价)部门要认真开展对群众生活必需品、集贸市场收费、“绿色通道”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交通运输价格、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以及恶意囤积、恶意炒作等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要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电话作用,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二是要严厉打击商品房价格违法行为。发展改革(物价)、建设(房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严格规范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严厉打击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不申报备案、不明码标价、标价混乱、信息不透明、价格欺诈等行为,确保全县商品房价格稳定。三是要严厉打击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的行为。粮食、质监、工商、金融等部门要继续加强对粮食收购、加工企业资质、融资、最高库存限量标准、粮食和蔬菜交易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偷工减料等欺诈行为,维护正常的农产品市场秩序。四是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卫生、农牧、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要深入排查并严厉打击违规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五)切实加大市场监测力度。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发展改革、商务、粮食、农牧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坚持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及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及其产销、库存等信息的周监测报告制度,每周要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县委、政府参考。要及时根据监测情况,完善市场应急保障预案,主动应对市场异常波动。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价格信息制度。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强化正面宣传,及时疏导、化解和稳定社会情绪。要统一信息口径,强调新闻宣传纪律,防止炒作。有关媒体对价格形势分析事宜,要事前与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会签宣传稿件。三是要坚持和完善价格统计报告和通报制度。县统计局要合理确定价格调查点、调查品种、测算权重,进一步规范采价市场、采价时段和采价对象,努力提高物价调查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强化责任,形成市场价格监管合力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价格监管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确保全年价格调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落实控价各项目标任务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安排部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价格调控实施方案,把县政府确定的监控指标落到实处。要进一步落实好市场价格调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市场价格运行情况,预测价格走势、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负责地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篇5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 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 供应链契约

中图分类号:TP391,F274 文献标识码:A

1. RFID技术及驱动因素

1.1 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 cation),即RFID,可以不接触但可以识别特定目标和读取相关数据,集自动识别和数据存储于一身的信息技术。

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应答器、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这四部分构成,人们通常习惯把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又叫作应用系统软件[1]。在特定的物体贴上标签,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标签上产生的数据主要以无线电波传输给阅读器,阅读器将数据进行收集并处理,通过其他媒介形式将数据传输出来,这整个过程构成了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RFID应用的驱动因素分析

RFID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因素驱动。

政府支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推动RFID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将对这项技术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大企业推广使用。21世纪初期,作为零售行业的巨头――沃尔玛开始注重RFID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推广与普及,对比使用RFID技术前后,沃尔玛中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10%左右,平均库存量降低了10%。

不同领域的应用。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不同领域开始重视RFID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已经将RFID技术应用于生产、加工、制造、信息安全等领域。

2.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笔者整理了近五年来国内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文献,以下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RFID的应用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基于RFID供应链投资决策、供应链契约、RFID在各环节的应用;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包括定性、定量研究、个案分析;从RFID的应用上看,主要包括供应链企业、企业生产、库存。笔者首先以RFID的研究内容为主线,对当下的热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之后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最后探讨了RFID的应用。

2.1研究内容

本文从基于RFID供应链投资决策、供应链契约、RFID在各环节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2.1.1基于R FID供应链投资决策研究

在信息技术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减少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降低成本而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对RFID技术进行投资,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化、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对于供应链上下游如何进行成本分摊、如何进行受益共享平衡、如何在特定的条件内进行RFID技术投资等,这些都是使用RFID技术供应链中成员都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到,对于当前基于RFID供应链投资决策主要集中分析由零售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很少涉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对于投资RFID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忽略了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在定价、订货和市场需求等关键参数的影响[2]。

2.1.2供应链契约设计研究

供应链契约的实质是使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行为达到一种协调,使供应链之间的交易行为平稳有序地进行。常见的供应链契约包括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批发价格契约等。

回购契约是指供应商以商品的批发价格将商品售卖给零售商,一旦零售商感觉产品的批发量大于实际需求量,零售商可以将商品以低于批发价格回购给供应商,以减少不需要浪费。付浩然在2014年基于原有的回购契约模型,在实施RFID技术条件下,针对不同分散的决策型供应链进行了回购模型的改进,主要解决双重边际化效应的影响,并由此得出模型的最优解。

收益共享契约是指零售商以低于商品成本的批发价从供应商订购商品,为了保证双方利益得以实现,零售商将自己售卖商品所获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供应商,从而使供应链达到协调。王琳琳在2015年基于Matlab软件和改进的报童模型,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下建立了供应链投资模型,主要研究供应链中零售商和供应商回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双重边际化问题以及绿色供链运作模式下RFID投资如何影响收益共享契约。

批发价格契约是指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向供应商订购商品,供应商根据双方签订的契约生产商品,零售商承担商品订购量超出市场需求量的损失。2013年,李建颖根据RFID技术在供应链中使用条件前提下,对于供应链上各成员情况建立批发价格契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供应链上利润最大化的参数范围,从而为供应链上的各成员提供参数。

2.1.3 R FID在各环节的应用研究

RFID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供应、运输、配送、仓储和销售等方面,给出了供应链管理中RFID应用的一些方面。2013年,赵梦琪提出RFID在供应方面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尤其在JIT生产方式下更加适用;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减少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的概率;有利于采购环节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库存风险和库存成本的控制目标。从RFID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应用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文献是对供应链管理环节的研究,没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述。以后的研究可以将供应链各环节结合起来分析,而不是单独讨论RFID技术供应链各环节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本文将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个案分析。在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研究中,有较多文献介绍了RFID的定义、组成部分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技术障碍解决策略。但很大一部分文献研究的内容着眼于供应链环上的理论分析,涉及的内容广而不精,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基于RFID供应链投资决策中,一个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讨论供应链各成员在投资RFID技术上的成本分摊问题,较多的采用典型的报童模型进行建模,通过成本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来确定投资的方案或者分摊的比例。在上述大部分文献中只考虑到RFID的标签成本,而对固定投资成本没有过多地涉及。在对于引进RFID前后,如何使供应链达到一种协调运作的状态,较多的在以前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也有利用混合算法优化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补货策略,RFID技术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从而解决收益最大化的问题。

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行业采用RFID技术来降低成本。鲜活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链、医药领域供应链、服装行业供应链以及汽车供应链都引起的人们研究的关心,其中也涉及其他领域方面的一些研究。

2.3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

自供应链思想不断成熟以及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RFID的供应链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RFID的应用上看,主要包括:供应链企业、企业生产、库存等方面。

在供应链企业中间,实施RFID技术可以为上下游企业带来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技术所产生的成本分摊是RFID技术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2010年,佟斌等就这一问题探讨了采用RFID技术之后对上下游企业所带来的利润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可以承受的最大技术成本分摊。

对于贵州茅台这种高档酒来说,怎样鉴别酒品的真伪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此贵州茅台集团获由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运用RFID防伪追溯系统的开发。这套防伪追溯系统利用了RFID的技术特点,每一瓶茅台酒都可以利用RFID技术查询,从而保证茅台酒在生产、流通、加工以及销售环节茅台酒的正宗。这不仅对于自身品牌的树立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为食品安全的追溯指明了方向。

3.未来研究方向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实时化、可视化,还可以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还有一些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是在供应链环节分析中,大部分文献侧重研究的是由一个供应链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很少探讨最终的消费者对于RFID在供应链的应用有无影响。

二是大部分文献主要涉及的RFID在供应链应用的内容和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几乎没有涉及到RFID技术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是RFID在信息共享中的作用比较多,在供应链环境下安全的RFID认证方案很少有文献涉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如何提高RFID的安全性。

四是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有关供应链中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大部分文献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进行综述,相信在今后广大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一课题中将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贸易;虚拟水战略;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极度污染、过度开发等主要问题,抑制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虚拟水的提出及虚拟水战略的实施,为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

一、虚拟水、虚拟水贸易及虚拟水战略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的托尼.艾伦(Tony Alla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非真实性。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是以“虚拟(vitual)”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具体化(embodied)”的水。如生产1kg粮食、奶酪、牛肉分别需要1~2m3、5~5.5m3、16m3的水。生产一个重2g的32兆计算机芯片需要32m3的水。这就是凝集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虚拟水同时也被称为“嵌入水(embedded water)”和“外生水(exogenous water)”,“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

第二,对市场交易的依存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就不存在虚拟水。虚拟水从根本上依赖于市场整体交易而非个体交易,市场整体商品交易越多,虚拟水就越多。

第三,贸易运输的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所以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它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与虚拟水战略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工业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历史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

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

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水密集型产品给其他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水资源。当前,一些缺水国家或地区事实上就是以虚拟水贸易的形式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2001年南非向赞比亚出口了9000t的玉米,从虚拟水的角度来说,就是南非向赞比亚出口了10.8×106t的水。

徐忠民等学者的测算,2000年河南省有39.91×104t余粮,按人均400kg的粮食需求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甘肃省31.13×104t的粮食缺少需求,甘肃省若实施虚拟水战略从河南进口这些粮食而不是自己生产,可节约43.78×108m3的水资源。

从传统上,人们对水安全习惯于在问题发生的区域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虚拟水战略提倡出口高效益水密集型商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虚拟水战略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虚拟水战略改变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战略的实施,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它要求水资源管理从原有的以区域水资源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区域水资源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方法研究与水资源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

虚拟水战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在水资源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资源问题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虚拟水战略观念认为,相对于国家甚至世界范围而言,水资源短缺通常只是局部现象。人口、粮食和贸易之间的特殊连接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决策者提供了更大的范围找寻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

(二)虚拟水战略可以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阻碍缺水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水资源的短缺直接与区域粮食生产与安全紧密相关,缺水国家或地区在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上研究很多,但这并不是根本性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能是一种补充手段,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与介入为区域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手段。

对于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虚拟水贸易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调入富水性商品,而不是从区域北部发掘本地水资源的潜力,以虚拟水代替实体水可以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尝试。同时,还能增强其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地合作关系。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对粮食进口的补贴政策,实际上是补偿本地区水资源的不足。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富水商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补贴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尼罗河每年流入埃及的水量。虚拟水贸易通过富水商品的调入,引进“看不见”的虚拟水,从空间可进入性上提供了实施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缓解缺水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虚拟水战略可有效配置全球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自身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来谋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富水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比贫水国家或地区要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的负作用也相对小,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富水国家或地区提供水密集型产品给贫水国家或地区,暗含着贫水国家或地区实体水资源的节约,贫水国家或地区将节约的水资源投入成本较高的行业。

如法国生产1kg玉米的虚拟水含量是0.6m3,而埃及是1.12 m3,因此从法国出口1kg玉米给埃及可以节约0.52 m3水,所以埃及完全可将节约的水资源投入其它成本较高的行业,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生产1kg粮食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要比湿润地区多2-3倍,干旱地区从湿润地区进口1kg粮食,可节约2-3倍的水资源,将节省下的水资源用于其他行业,则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虚拟水贸易实质上是一种概念性水资源利用方式,将全球有限的水资源投入到产出相对较高的领域,实现效益最大化,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虚拟水战略有助于改善消费模式和建立节水型社会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再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原因,有限水资源的消费现象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虚拟水概念的提出给人们提供了产品中隐含着的水资源这一暗示,使人们直观地意识到自身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例如,知道1kg玉米和1kg牛肉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的差别,可使人们意识到消费不同的产品对水资源系统有不同的影响,了解各种消费模式对水资源的节约情况,从而有助于自身消费模式的改善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三、结束语

虚拟水战略为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通过虚拟水贸易寻求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方式,并且该方式不会产生恶劣的生态环境后果,能较好地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虚拟水贸易,可将全球水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干旱地区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

2、A.Y.Hoekstra Virtual water trade: an introduction. In: Hoekstra A Y edited.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R].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2003(2).

3、钟华平,耿雷华.虚拟水与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4(5).

4、Turton A R. A strategic decision-makers guide to virtual water[EB/OL]. up.ac.za/academ ic/liberts/polsci/aw iru/op33. html,1998.

5、徐忠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6).

篇7

那么全球有机食品发展规模有多大?市场份额怎样?全球现在每年的消费量有多少?如何为产品寻找适当的销路?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是每个初入行的从业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介绍。

根据FIBL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全球有机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230万hm2,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hm2;排第二位的国家是阿根廷。

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盟、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有机观察2009年统计结果显示,主要消费地区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占全球有机消费总额的97%,其余的3%也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中国的有机产品消费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目前出口的有机产品主要集中在原料供应方面,如原粮、豆类、蔬菜、水果、茶叶和药材等类型,深加工的产品非常少。出口也主要面向欧、美和日本这三大主要市场。而这三大市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1、日本市场对产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产品的色泽、口感、尺寸大小、产品包装状况。日本客户给出的价格最高,所以尽管他们的要求苛刻,国内的企业还是非常愿意把产品销往日本;

2、美国市场对产品的规格要求不严格,只要品质没有问题,对于产品的尺寸等没有苛刻的要求,给出的价格偏低,但是由于美国市场巨大,所以很多美国客户给出的订单数量远远大于日本客户的订单数量;

3、欧盟市场对品质的要求、给出的价格都介于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之间,但是由于欧盟成员国比较多,所以国内企业获得欧盟有机标准的认证后,在欧盟的所有成员国都可以畅通无阻。

随着人们对于“有机生活”的崇尚,除有机食品之外,有机纺织品和有机化妆品等有机新产品也应运而生,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008年,全球天然有机化妆品的销售额已达到近7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0亿美元,预计在2010年前将超过100亿美元。在德国、美国等国家,天然有机化妆品在所有化妆品中的市场份额预计将接近10%。有机纺织品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从2006年GOTS标准成立之初认证的6家企业增长到2008年底的1977家企业,见证了全球有机纺织品行业的辉煌。其中获得有机纺织品认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其中印度以681家排名第一,中国以127家排名第四。

相信通过上述介绍,您对于有机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概况有了更加鲜明的了解,也跃跃欲试想投身这个产业。这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以及在销售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就是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了。

目前,进行有机产品国际贸易的拓展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企业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的食品或者有机食品专业展会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开展认证业务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国外或者国内的有机产品的求购信息,也经常听到获证企业抱怨产品没有销路。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认证机构已经成为信息沟通的纽带,我们有义务搭建一个平台,让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之间实现对接。于是,从2007年开始,公司在网站上设立了“市场信息”栏目,所有希望购买产品或者销售产品的客户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选择,实现交易,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拓展市场的机会,也得到了企业的信任和好评。

相比较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营销模式就非常丰富了,主要包括7个类型:(1)卖场,如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已经设立了有机食品专柢(2)有机零售专卖店,如乐活城、有机农庄、欧食多等,店面多设立在使馆区、高档住宅区,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城市白领或者高级知识分子阶层;(3)传统的高档食品超市或者大型高档购物中心,如位于北京使馆区的婕妮路连锁超市、北京的太平洋百货、国贸以及上海的久光百货等;(4)通过网络销售;(5)餐饮服务,向高端的酒店和餐厅供货,给有机原料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6)礼品团购市场是有机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7)农场直营和生态旅游市场,如获得“全球五百佳”美誉的留民营生态农场、上海的百欧欢有机农场等,都是都市观光农业和产品销售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当产品销售渠道已经架设完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法规的问题。有机产品“有机”身份的确立是建立在认证机构认证的基础上的,而有机认证又是依据相关的有机法规来进行的。所以,进行有机产品贸易的第一步就是获得有机认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55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本国或地区的有机标准。由于各个国家都设立了自己的有机标准,尽管具体内容基本一致,但是现在几个主要的有机标准(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都没有达成互认,所以如果生产者要把产品销往国外,一定要确定好目的国,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标准进行认证。譬如,企业生产的金银花要销往欧盟,那就必须按照欧盟的有机标准进行认证如果销往美国,就要按照美国的有机标准进行认证,如果同时销往欧盟、美国,那就要按照这两个地区的有机标准同时认证。单纯的认证了美国标准就不能销往欧盟市场。目前,最早颁布的欧盟、美国和日本标准是国际市场上认可度比较高的主流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产品同时获得了这几个标准的认证,就可以在大多数国家的有机产品市场通行无阻。

其次要选择权威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像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ECOCERT)已经获得欧盟权威机构、美国农业部(USDA)、日本农林水产省(MAFF)以及国家认可委(CNAS)认可,保证了获得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国内有机市场销售,为企业的产品与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接建立绿色通道,同时也通过“一次认证,多个证书”的便捷服务,提高了认证的效率,为企业节约了认证成本。

篇8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专业分工;生产业;经营理念;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3-0003-07

世界自有万物以来便有了物流,万物的存在有“静”和“动”两种状态,“动”是运动,而物之动便成为物流。无论是被动的运动抑或是主动的运动都可称之为物流,物流是随造物而生的,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是,物流的发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总会有导致物流的“因”。那么,物因何而流呢?直接造成或间接引发物流的原因非常多,这常常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的,由此才能针对物流的运作作出有效应对或进行某种安排,才能使物流取得预期的结果,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造成物流的原因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由简单原因引发的物流我们时时都在经历,是我们身边的常态,很容易了解和掌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是复杂的物流。现代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且越来越复杂,所有行为都有可能直接导致物流,物流也会成为一些主体行为的派生或附属、补充物。在经济社会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中,与很多事物一样,物流也是从简单到复杂混存,复杂的物流难以应对,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才方便认知并进一步为我所用,这是所有复杂事物共同的特点。

一、不同地位责任人的物流

有关物流的分类方法很多,接下来并不打算全面研究,而是要重点关注按照物流责任人所处地位进行分类的第三方物流。在对社会物流的分类中,有一种是按照责任人在商业交易中所处的明确地位进行划分的,具体包括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仍然具有模糊性的第四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第一方(甲方)是针对卖方的称呼。如果商业领域中的卖方要在交易之后承担发货交付的责任,则须通过物流将货物送交到买方,这样才算最终完成了这笔交易。此种情況下,物流责任人是第一方(卖方),故称为第一方物流,这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规制性方式。买方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买方拥有主导权,卖方需要通过送货来满足买方的要求以最后完成销售。送货物流的目的在于实现销售,其利益是从销售中取得的,而物流本身并不谋求利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机制,即卖方送货制。

第二方物流:第二方(乙方)是针对买方的称呼。如果由买方承担取货的责任,则需要在交易之后将货物取走,也要通过物流来实现,这样才算完成了这笔交易。此种情况下,物流责任人是第二方(买方),故称为第二方物流,这是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规制性物流方式。卖方市场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主导权在卖方手中,买方需要自己把货物取走。取货物流的目的在于完成购物、拿到货物、节省支出,其物流本身也不谋求利益。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经济主体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状态,短缺是常态,对我国而言更是如此。笔者对此曾经深有感受,时间一长便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机制,即买方取货制。这曾是笔者非常熟悉的一种机制,当然这种机制所约束的仅限于普通人群。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是卖方、买方之外的独立一方,既非发货一方也非收货一方,而是专门从事货物传递这种工作的一方。第三方物流是定位于服务的物流业态,它以物流作为服务和经营手段,其目的在于获取某种利益。对此,我国古代的某些小说和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如“鸿雁传书”“使者传书”“镖局送宝”等说法或多或少都有此意,只是现代人对这些做法关注较少罢了。后来,随着邮政的出现,这样的事情便成为常态。从性质来看,邮政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种第三方物流。除信函之外,也有以包裹和实物形式传送的小件实物,不过对尺寸的大小、重量的轻重以及实物的种类等均有所限制。进入现代社会后,需要传送的大件、超重及特殊实物越来越多,成为邮政难以承受之重,并影响到了信函的传递,于是专门提供货物传递服务的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当时,对此有各种称谓,其中邮政物流是最先叫响的名称,此外物流运输、快递、储运、承包物流、仓储、运输、空运、海运、货运等诸多含有此意的称谓均有所见。有人从责任和权利的角度出发归纳出了一个名称——第三方物流,并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现已得到广泛使用。

第四方物流:第四方是卖方、买方、经营物流的第三方之外的独立一方,它既不是发货一方和收货一方,也不是第三方物流的经营者,而是最优物流方案或供应链方案的运作者。第四方物流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发现第三方物流存在局限性,难以对大范围的供应链产生影响,难以实现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因此,第四方物流并不实际从事具体物流运作,只是提供供应链的解决方案。所谓第四方物流只是一种称谓而已,并不是实际操作的一方。从这一点来看,第四方物流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区别甚大,但考虑到其与本文专门讨论的第三方物流关系密切,特在此提及。

二、新概念: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这一概念得到社会认可并广泛普及之后所产生的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基本主导国民经济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发达市场经济的产物。

从事卖方销售送货上门、买方购物到店取货工作的既不是商品的卖方也不是买方,而是由专门的人与双方沟通,并根据委托从事到店取货再送货上门的工作,而这些行为均要通过物流这种手段来完成。类似行为自人类社会商品出现时起便开始逐渐形成,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可以说,上述三种物流行为是和混存的,只是由于历史上对此鲜有记载,尚未发现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历史的先例,具体谁先谁后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现代经济社会为这些行为赋予文化内涵,归纳出“物流”这个概念,并进而派生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那么,谁来做这件事情呢?物流责任人的概念也由此形成,并产生了所处地位不同的责任人的物流,即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前文提到的或多或少有些关联的第四方物流。如果物流责任人是卖方,则称为第一方物流;如果物流责任人是买方,则称为第二方物流;如果物流责任人是专门从事取货和送货的一方,则称为第三方物流。这就是按照物流责任人进行分类的结果。

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是商业交易后必须要做的事情,且随着送货、取货行为越来越普遍,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然而,尽管物流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却未能打造成独立的产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交易双方均可从交易对象物及交易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好处,结果使得交易对象的物流成为不受关注的领域,致使卖方与买方核心竞争能力所瞄准的都不是物流。交易实现后必须完成交易对象实物的转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情。此外,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物流需要相当大的投入,而且有难度,存在风险,结果导致交易双方均不愿意承担物流责任。这种事情费时费力,如果没有利益保障是不可能有第三方愿意提供服务的。于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可以取得利益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去做便成为非常重要的选择,进而出现了第三方物流。因此,当前备受关注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物流长期运行演化并不斷优化的结果,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与科技创新不同,第三方物流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某些新的发明创造所引发的相关领域革命性变化而导致的新事物,而是伴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为解决物件传递面临的困难,企业、家庭和普通民众都需要这种物流,而邮政又做不到这一点,于是第三方物流便应运而生了。

现在,第三方物流己经不再是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平行的那种物流运行方式了,而是一个立于国民经济体系并且能够独立运行的有特点的产业。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第三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不再是一般的产业,而是成为重要产业,成为一种产业体制。

可见,尽管实际上由卖方、买方之外的第三方去运作物流,即由第三方作为责任方的物流早己有之,但直到现代社会才成为一种产业——第三方物流业,这是现达市场经济的产物。

三、物流专业分工与第三方物流

在当今世界长期和平发展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势头异常猛烈,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产、供、用三方之间的距离出现远程化,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物流运行的远程化。尽管一些跨国的大企业本身就拥有这种能力,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第一方、第二方生产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应对这样的局面,而物流运行的远程化更是大大削弱了第一方、第二方生产企业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只有依靠第三方物流才能做到有效应对,并保持对远方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具备远程物流技术装备与交通条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以上就是第三方物流得以盛行的时代因素,第三方物流是经济全球化派生的产物。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不同产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可以看成社会更深层次的分工。社会分工的深入和细化导致了专业分工,最先发生在生产领域,专业分工越来越深入和细化,出现了多种产品的专业生产企业,之后又扩展到流通领域,而第三方物流便是流通领域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生产企业把那些对生产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且不属于主体与核心业务的产前、产后、产中阶段的部分物流活动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它们是产需之外的第三方,故称为第三方物流。可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领域专业分工的产物。

第三方物流利用物流来帮助发货方和收货方进行沟通,从事货物传递工作,其功能定位是服务,服务于发货和收货双方,是独立于发货方和收货方的物流业者,处于公正的第三方位置。由于第三方物流与货物之间不存在归属方面的利益关系,可以让发货和收货双方放心。此外,由于全面拥有人力、装备、设施、技术、信息、用户等手段和资源,能够取得发货和收货双方的信任,结果使得第三方物流被广泛接受并得以快速发展。

物流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与各个产业各种产品打交道,从事物流工作尽管并不要求对这些产品全会、全通,但一定要全知、全懂。社会化的物流早就超出了生产生活的小范畴,并延伸到了整个经济和社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时期正是经济产业领域社会专业分工快速发展和逐渐深化的时期,工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之后出现了产业革命的浪潮,这是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农业产品种类及产量增加明显,并对其他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专业分工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

专业分工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促使流通领域一分为二,由原来属于一体的流通分离成相对独立的形态,即商业流通(商流)和实物流通(物流)。而且,这种分工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深化,如商业流通分工深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商业形态,实物流通分工深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由若干业种构成的物流产业,本文所论述的第三方物流就是其中之一。

物流领域受社会专业分工深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人才领域,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了体系;其次是技术层面,表现在工具、装备、设施等若干领域;其三是管理和体制层面,分化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第四方物流等。

四、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

应当如何定位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呢?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无明确回答,说法很多。比如,定位成“主导”“前提”“先导”“决定”“服务”,定位成流通的一部分和生产的一部分,定位成经济活动的附属。物流业后来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并特别强调了它的服务作用,如“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进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等提法均强调了物流业的服务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开始从工业社会步入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第三方物流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产业大踏步来到了中国。

第三方物流最早出现时主要属于企业面向社会延伸运作的物流行为,后来真正认识到了它的服务作用,才被进一步明确为生产业。目前,服务产业或者说生产业便是第三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

笔者认为,物流业的定位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坚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要把物流业定位于服务,要积极寻找并准确把握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经济理论和产业运作领域都推崇“做大做强”,而实际上则是“做大”容易“做强”难,结果真正得以推开的只剩了“做大”。根据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这种“大而全”的理念,即全面铺开,什么都干,特别是一些大单位、大企业,人员众多,财力雄厚,很多通过自建物流体系来“做大”,把物流看成生产的延续或组成部分,比照生产环节的组成部分来建设物流体系,在具体运作别重视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而不是将之视为或打造成生产环节之外独立的物流体系。

长期的运行实践使人们感受到,尽管都是物流,但只有生产环节的物流才是生产的一部分,无法独立于生产之外,而产前产后的供应和销售物流完全可与生产分离,不必由供应方或销售方作为生产的一部分来运作,可探索独自运作、独立成“业”来经营,并以这种方式来为第一方和第二方服务,这就是第三方物流。

可见,第三方物流是与第一方和第二方联结并为之服务的社会物流那一部分独立成“业”的产物,由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主体是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便可定位成生产业。这就是第三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

五、第三方物流的类别

20世纪,经济领域、产业领域的社会专业分工逐渐开始,并在当时较为发达的国家率先出现,第三方物流也是在这些国家较早形成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都在30%以上,从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来看,这个比率是不低的。

对于如此范围、如此规模、如此复杂的事物,只有进行分类才便于进一步认识和应用,而且从政府行政和产业管理角度来看,分类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基于两种视角来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分类:一是从资产角度;二是从服务对象角度。从资产角度出发,按照是否拥有物流资产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分类,可分成两种,即资产型第三方物流和管理型第三方物流;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也可以分成两种,即一般的第三方物流和特殊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接下来分别加以讨论:

资产型第三方物流:这种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进行物流运作的资产,此处提到的资产并非共用的物流平台,而是可以在物流平台上进行物流运作的资产,如各种运输工具、设备乃至某些配套设施,用來临时放置及长期储存货物的仓库、货场,可以进行流通加工的场地、作坊、车间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拥有这些资产,也可能通过租赁而来,这些资产只有能够在公共物流平台上进行运作,才能为第三方物流所用。

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基本上不保有或者很少保有在公共物流平台上进行物流运作的资产,但拥有可用的社会资源,特别是管理能力很强,能够在需要时综合调动和使用这些资源,从而基于此进行物流运作并为用户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满足用户的物流需求,通过收取费用的方式来抵消自身所付出的资源使用费用并取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得的收益。

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普遍面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对物流对象及委托人没有特殊的规定和要求,可以被社会广泛采用,但所提供的服务是贴近广大民众和小型、个体、一般企业需求的简单服务,比较容易运作,属于较低水平的服务。

特殊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仅针对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如生物、植物、化肥、金属材料、机械装备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这些特殊要求包括保质期限、环境条件、品种规格、形状重量、生存状态等。通常这些特殊产品的物流需要一些特殊手段,专业性很强,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专用的第三方物流需要通过大量的投资来创造这种专业能力,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针对特殊产品很少采用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而是由第一方、第二方利用自身专业手段进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专业手段的连续性,完成特殊产品的物流,因此不会去选择第三方物流。可见,从类别上看,尽管第三方物流在特殊产品上拥有一席之地,实际中却很少使用。

六、不同产业的第三方物流

现代物流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之中,产业运行也需要第三方物流的支持,各产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同一产业不同阶段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具体包括三个大的阶段,即产前、产中、产后阶段。产前阶段物流解决的是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物流,数量大但成本承担能力较低,主要利用买方优势由卖方将原材料和零部件送货上门,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产中阶段物流是生产工艺的组成部分,生产单位将之规划到了生产工艺中,第三方物流基本上与之无缘。产后阶段物流具有复杂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产后阶段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较大,第三方物流具有普遍性,但不同产业差别甚大,这种差别主要来自不同产业所生产产品的不同。通用型、普及型产品用户分布广泛,其产后阶段的第三方物流不可缺少,而连锁性的生产类似于生产线,很少依赖第三方物流,各连锁企业之间为实现有效贯通大多都有专门的物流安排。

大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总体上对第三方物流依赖程度较高,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海洋渔业尤其如此,是第三方物流赖以生存的土壤,但状态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大体上只有城市郊区的农业较少依靠第三方物流,较多采用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而大部分农业产品需要依靠第三方物流来实现农产品的集散。农业生产的是低附加值产品,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非常分散,物流距离较远,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很难使用。其原因主要在于,难以承担物流费用。其难处在于,农业对物流成本负担能力较低,却又不得不依赖第三方物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买全国卖全国”的广泛覆盖。这既是一个难解的矛盾,也是一个世界难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扶植。

对工业而言,尽管其分布的广泛程度不能与农业相比,但却比农业复杂得多,为寻找最优方案,经常需要远程物流。由于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三方物流就变得不可或缺。一般情况下,除专用和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之外,采用第三方物流是常态。而且对于工业生产企业供给和销售两端的外部物流,原材料供给一端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要高于产成品销售一端。前者有利于减少支出,后者有利于保持产品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有统计数据显示,采用第三方物流可使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办理订单的周转时间从7.1天缩短为3.9天,存货总量下降8.2%。当然,由于没有更加全面、科学、权威的统计数据,所列数据仅供参考。

七、我国的第三方物流

之后有很长一段時期,我国在商品市场上采取直接进行交易的方式,物流采用卖方送货或买方取货的方式,且主要是买方取货并完成以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而由第三方到卖方取货后再交给买方的送货到家的方式不被社会看好,未能得到普遍推行。当时,由第三方运作的物流曾经处于发展非常缓慢的状态,其背后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有观点认为,当时我国卖方市场的状况起了主要作用。也有观点认为,在物流领域,我国传统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旧观念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进行物流运作有可能获利,自然不愿意让第三方物流来分享利益。同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国家在政策导向方面推祟并倡导企业“做大”,如此长期推行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大而全”的产业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企业什么都要去做,一般老百姓也不能免俗。而这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活动向上向下延伸的物流,如此一来就导致了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强势的局面,而这两类物流大多是资产型的,其资产也是属于生产企业的,因此当时的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大多以企业资产为后盾,属于资产型物流。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早已有之,从运作方式来看,大家所熟悉的邮政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交通和储运领域的货物托运、托储也有第三方物流的部分内涵。如果分类陈述的话,这些都应属于资产型第三方物流,只是社会上并没有将之冠以第三方物流的名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垄断,其中也涉及邮政领域,产生了快递这种新的业态。快递是一种典型的第三方物流,其出现后很快就形成了气候,这是邮政行业破除垄断的结果。这样一来,第三方物流领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独立业态,即快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快递是邮政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行业。我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很少按照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去打造生产领域之外的产业,结果专门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快递企业一经出现,便得以非常快速的发展,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从数量上看快递企业已经超过万家。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第三方物流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几乎全部都是中小型企业,很少有能够在国际上运行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从事全程运作的大型现代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不高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占比较低。发展水平较高的日本等国第三方物流的占比己经达到30%以上,而我国的这个比率仅为10%左右,这是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新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缺乏了解和信任,更缺乏依赖,因而采用比率不高。上述数据表明,在我国社会物流领域,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仍然是主体,第三方物流尽管已有可观的增长,但迄今为止仍未形成大的气候。

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赢利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强势大资本进入。这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初始阶段的定位有关,当时第三方物流主要提供辅、补充性的低层次物流,比如传统的配送、运输、储存等,很少进行附加价值较高的物流运作,比如辅生产加工、流通加工、减损包装、装潢包装等增值。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赢利水平较低属于正常现象,对此不必过分担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第三方物流的微利状态应当是正常的。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面对现实,从开拓第三方物流市场和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入手应对低赢利局面,即降低运作和管理成本,减少货物损耗,缩短物流时间,创新技术与设备等,进而解决第三方物流业绩不佳、赢利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