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城镇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城镇建设

篇1

1.1小城镇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小城镇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拥有一定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是一种从乡村型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地区。城镇化简单地讲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而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1.2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在旧有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策、经济等原因,大城市中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促使我们改变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在继续发挥大中城市的集聚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具体讲,发展小城镇的作用主要有:

1.2.1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十分庞大,随之产生的“三农”问题也十分突出,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总体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让农民通过农业致富,彻底解决好“三农”问题。

1.2.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小城镇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生活和工作。可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完善了城镇化建设网络。一个健康的城镇化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体系,而不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分化。小城镇就像人体中毛细血管一样,是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对国家整体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学上讲,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和出口。长期以来,依靠我国的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国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再加上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种种政策让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衰落,让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作用一直不大的特点更加突出。而拉动内需,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则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到依靠消费上来,积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正可以作为拉动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释放小城镇拥有的巨大市场潜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通过发展小城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1挖掘特色,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生产生活环境不同等都会影响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各个地区的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以区域统筹的视角做好定位,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因地制宜的推进差异性的城镇化。只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把握特色,才能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同化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进而形成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扩大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3.3形成人口、产业等的集聚效应,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在于城市的发展实现了资金、人口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在大城市的环境承载力达到极值的时候,应将目光投向小城镇这块拥有巨大资源和市场的地区。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广大县域及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口等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消费,开拓拉动内需的新市场。

3.4加强管理,改善制度环境。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制度完善,才能有力地保障小城镇的建设及发展,才能释放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小城镇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4.1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中国经济在保持了近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通过发展小城镇,能够促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有利于城乡统筹。由于小城镇所处的区位特点,其联系着城市和乡村。所以搞好小城镇建设更有利于城乡统筹,解决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因为小城镇能够直接服务于农民,所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将大幅度的减小城乡差距,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实现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协同、高效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篇2

二、市发改委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在审批、核准和备案建设工程项目时,应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三、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在审查相关内容时,应包括由市地震部门所出具的抗震设防核定意见。

四、工程建设单位在进行场地选址勘察、图纸设计、施工建设时,必须主动到市地震部门进行登记并自觉接受监督管理。对应当做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虽已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但其评价报告未经国家、省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建设工程项目,市地震部门不得审定批准,规划部门不得颁发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设计部门不得进行工程设计,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五、对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凡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不予竣工验收。

六、因我市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动参数六度区和七度区,对其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必须按照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程序执行,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核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抗震能力;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工程在生活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重要功能,所以保障通信工程的稳定顺畅运行就非常重要,本文就发生地震的特殊条件下通信工程的抗震性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我国通信建设工程防震减灾的发展

史料记载,我国是在河北省邢台发生了建国以来在人口稠密区的强烈地震后,第一次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始。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把原来地震预报为主战场改为走“以地震预报为基础的综合防御”的道路,把震后的消极救灾转变为震前的积极防灾,并开始向法制化减灾转变。《防震减灾法》的制定为我国防震减灾领域中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法制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保证地震时公用电信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公用电信网的抗震性能,信息产业部从预防为主的方针出发,相继颁布了强制性通信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并按有关规定接受当地通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核验和监督检查,通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参与通信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以及工程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

二、提高通信工程抗震能力的迫切性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的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地震灾害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证工程质量和具备抗震设防能力是防震减灾的关键。而防震抗震的重点则是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可靠的通讯系统对于及时有效地控制灾害是绝对必要的。无数次的震害都给了我们血的教训,地震时正是灾区人民急需要与外部地区通信的关键时刻,以便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灾情,提供援助,及时地制止灾情的进一步恶化。但遗憾的是,往往就是通信设施的破坏造成通信中断,使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大,使抗震救灾工作艰难进行。

三、通信工程建设中的抗震设防对策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地震预报水平不高,通信系统这个生命线工程极易埋下地震灾害的隐患。因此,依法加强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场地的选择

首先要选好场地,从防震抗震角度看,应该避开那些将来可能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地方,选择那些可能不发生大地震或遭受地震灾害较轻的地方。尽量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交汇地区,强地震活动区,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古河道和旧池塘、地势高陡的山坡等工程建设的地震危险区。

2、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

要搞好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通信建筑的抗震能力是电信设备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

(1)地基的选取和处理。地基应选在基岩上、大块碎石层上或均匀密实的土层上,避开山坡地、古河道沙滩、谷底陡坡等。若无法避开,做地基时要加以特殊处理,务求地基扎实牢固。

(2)整体性要求。整体性要求建筑物体形简单不对称、不置高门脸、装饰物等,其重量和刚度要均匀对称,做到地基、柱子、墙体、屋顶联结一体,各种管道设备尽量不要预埋墙内。

(3)重心的设计。建筑物应做到下重上轻,屋盖、墙体应尽量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建筑重量随层高而递减,墙体要少、要薄。

3、电信设备的抗震设防

(1)电信设备的抗震设防的意义。电信设备的抗震设防对于通信建设工程中意义重大。电信设备的抗震性能是抗震救灾减少损失的关键一环,也是通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地震中通信建筑未破坏而电信设备失效的情况比比皆是。地震时电信设备的破坏相当普遍,其迫使通信中断,给电信运营部门造成了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减缓甚至中止了抗震工作的进行,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了更严重的打击。

为更好地推进和保证公用电信网中主要电信设备的抗震性能,经信息产业部通过签署《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的公用电信网上使用交换、传输、通信电源、移动基站主要电信设备必须经过抗震性能检测,并经审查合格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获得检测合格证的电信设备,不得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的公用电信网上使用。

(2)电信设备震害的主要原因。多年来,部通信设备抗震性能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通过对几十种电信设备抗震性能质量检测的综合分析认为,震害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设备体形细高,其固有频率低,大部分都在10Hz以内,在地震波的卓越频率范围内,且阻尼比小(小变形时测试,一般为5左右),因此,地震时的动力反应较大。

2.电信设备的部件之间,设备与其支架之间以及设备与设备之间采用了硬联结,地震时,因相互耦联制约易产生断裂。

3.电信设备的重心偏高,当地震来临时,尤其当日波对设备剪切力较大时,设备就会产生较大的弯矩,使设备出现倒塌和倾倒,从而使组件和连接部分出现破坏。

4.电信设备在机房内布置时多采用多个单体互连形式,底部未采用任何固定方式。那么,当地震波作用于设备上时,设备破坏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大。

(3)提高电信设备的抗震能力的方法

1.要提高设备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根据设备的总重量,选择合适的设备主框架,把各个设备组件稳定地连接成一体,各种连接线采用软连接,使成型设备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降低设备的重心高度,提高设备的连接刚度。在设计时,要尽量降低设备本身的高度和重心。当抗震设备防烈度为7度及其以上,或者工程建设场地条件很差时,电信设备应采用低位式或落地式布置,以有效降低设备的重心。在设备固定时,要提高设备底部的连接强度。

3.加装减震器或阻尼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电信设备的主框架上加装减震器或阻尼器,使之地震时可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减小传到电信设备上的地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地震来临时通信设备的损害降低到最小。

结 语

综上所述,电信运营部门、电信设备抗震检测和管理部门应当密切协作,共同监督和提高通信网络的抗震能力,使之在地震发生时保持通信能力。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不断提高对通信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的认识,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汪梦甫.用极值统计方法估计场地的抗震设计参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8年04期

篇4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震基本烈度在六度及其以上的抗震设防区内的建设工程。

第三条  建设工程抗震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的管理工作。地震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做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抗震防灾活动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设工程抗震的宣传教育,普及抗震知识,对在建设工程抗震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单位、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

第七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降低或者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

第八条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其他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第九条  用于建设工程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抗震新结构体系,必须通过抗震性能鉴定,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推广使用。

第十条  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审查:

(一)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的甲、乙类建设工程;

(二)超出现行有关技术标准所规定的适用高度、高宽比限值或者体型规则性要求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三)10层及其以上的住宅建筑工程和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工程;

(四)铁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

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审查把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抽查或复审。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实行分级管理:

(一)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上条规定中的甲类建设工程、铁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产专业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抗震审查的建设工程,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查;

(二)上条规定中的乙类建设工程、10层及其以上的住宅建筑工程和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工程,由工程所在地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查。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抗震设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抗震设防标准、抗震概念设计、主要结构布置、建筑与结构的协调、使用的计算程序、结构计算结果、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抗震构造措施等;

(二)其它建设工程,审查抗震设防标准、结构体系和方案是否合理、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等。

第十三条  应当进行抗震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其审查必须纳入该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内容。由设计单位按国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和审查要求,向抗震设计审查部门提供相应文件。抗震设计审查意见列入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对初步设计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还应当审查施工图设计。

不进行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应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查施工图设计。

第十四条  初步设计审查,由该工程审查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统一负责,也可以内设抗震设计审查专家组。施工图设计审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家委员会进行。专家委员会由精通建设工程抗震的勘察、设计、科研和管理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聘任。

负责审查的专家委员会对审查的部分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审。

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施工图抗震设计审查,应当自接到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之日起15日内完成。经审查合格的,建设单位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建设工程的有关手续;经审查不合格的,设计单位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另行送审,并负责修改设计和另行审查的费用。

委托专家委员会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计审查的费用,应当按照不超过工程投资万分之一的比例收取,从工程投资中列支。

第十六条  已经建成的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工程,具有使用价值的,产权人应当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或者在进行改建、扩建时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并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抗震加固措施未完成的,不得新建非生产性建设工程。

(一)产权人是财政拨款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由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抗震性能鉴定,制定加固计划,并分期分批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其抗震鉴定加固费用,由产权单位按照经费管理渠道申请解决;

(二)产权人是企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事业单位或个人的,由产权人负责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其抗震鉴定加固费用,自筹解决。

第十七条  已经建成的不符合抗震要求的下列建设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优先安排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一)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

(二)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和交通生命线工程;

(三)在发生地震时容易造成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四)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

对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和设计单位承担。抗震鉴定报告和加固设计必须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加固施工。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进行装饰装修,不得破坏工程的原有主体结构。

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原有工程主体结构。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和从容不迫  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不得擅自更改或者取消设计图纸中规定的抗震措施。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时,应当将抗震措施列为重要内容。在建建设工程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施工单位应当予以改正;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不符合抗震要求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建设工程的产权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责令改正,停止施工,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要求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不对建设工程采取抗震措施的;

(二)要求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降低抗震设防标准的;

(三)抗震设计或者抗震加固设计未经审查同意,擅自开工的;

(四)装饰装修建设工程破坏工程原有主体结构的;

(五)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擅自改变工程原有主体结构的;

(六)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工程进行改建、扩建没有同时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的;

(七)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工程未完成抗震加固而进行其他新非生产性建设工程的。

第二十三条  设计单位、抗震鉴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设计、鉴定资质证书或者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设计、鉴定任务的;

(二)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三)不按照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范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的;

(四)擅自降低或者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

(五)擅自采用未经鉴定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或者新结构体系的;

第二十四条  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安全隐患的,负责返工,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国家规定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的;

(二)因施工原因造成在建建设工程不符合抗震要求未予改正的;

(三)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

(四)擅自更改或者取消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抗震设防措施的。

第二十五条  收缴罚款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罚款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抗震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情节轻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群众自建低层住宅抗震规划、建设的指导。农民在自建低层住宅时,有条件的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建设。

篇5

关键词:地震; 建筑工程; 抗震性; 措施; 人民利益

Abstract: The good reasonable layout and take the necessary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s, it is a prerequisite for good seismic desig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party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o all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interests,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seismic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of great concern.

Key words: earthquake; building works; earthquake resistance; measures; People's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TU761.1+2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结构上的抗震设计原则及现状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国看到了地震对人们带来的悲痛灾难,开始关注建筑工程的抗震性问题。至2008年中国又一次大地震——汶川地震,这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予以沉重的打击,无法计量的经济损失和感情伤害。随后,抗震研究工作已经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全国建筑行业的主题。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秉承着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原则。首先,选择有利场地是前提。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场地的地质条件,在一些情况下建筑防震措施不能解决和避免地震危害,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时,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分析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降低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次,选择科学的结构形式是关键。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结构体系的确定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 结构体系要在合理精确的计算后,设计多道抗震防线,提高建筑的抗震承载力。最后,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延伸性是基础。结构的保证各构件的连接组合,共同起到抗震作用,结构的整体性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结构延性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避免结构倒塌,坚持“强柱弱梁,强煎弱弯、强节点、弱锚固”原则,使结构更加稳定。

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迅猛发展,建筑质量也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建筑形式方面,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往往在形式上追求新颖,美观,但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建筑平面没有因地势进行设计转折、结构平面凹凸不规则等问题影响建筑承载力,从而不能保证建筑质量。其次,在框架结构上,框架柱网不规则,开间不均匀;底部框架梁跨度太大,框架梁柱截面偏小;最后,在抗震墙方面,一方面由于底框结构没有按要求设置抗震墙,建筑单位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减少抗震墙数量,降低了抗震系数;另一方面单位只强调空间功能分布,而抗震墙分布不对称、不均匀,有的工程抗震墙布置过多,使薄弱层上移,由于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变形、耗能能力差,地震时破坏往往更加严重。

二、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措施在抗震柱方面的改进意见

(一)努力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提高短柱的承载力可减小柱截面、提高剪跨比,从而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最有效的减小柱截面和提高剪跨比的方法就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即采用高强混凝土来增加柱子的受压承载力,降低其轴压比;但由于高强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延性较差,采用时须慎重或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此外,可以采用钢骨和钢管混凝土柱以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二)采用钢管混凝土异性柱

在建筑结构工程,尤其是住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因具有良好的建筑功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也做了许多关于异形柱结构构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异形柱框架结构静力非线性和拟动力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带填充墙异形柱结构及带暗柱异形柱构件的抗震性能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探索,可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采用分体柱

抗震柱中的短柱的抗弯承载力比抗剪承载力要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往往是因剪坏而失效,其抗弯强度不能完全发挥。因此,可人为地削弱短柱的抗弯强度,使抗弯强度相应于或略低于抗剪强度,这样,在地震作用下,柱子将首先达到抗弯强度,从而呈现出延性的破坏状态。分体柱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分体柱的各柱肢分开配筋,在组成分体柱的柱肢之间可以设置一些连接键,以增强它的初期刚度和后期耗能能力。

以上是从抗震柱方面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改进措施,在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从业人员还应从整体宏观的观点出发,综合处理好建筑功能、技术、艺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建筑。

三、建筑工程抗震性设计的目标及发展前景

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设计师在提高抗震设计意识和水平的同时,建筑方案的选择不受业主的干扰,避免建筑的形状、尺寸、布局等表现出明显的抗震缺陷;结构方案更不能受业主的经济观念和使用功能的影响,降低下部结构的延性,使抗震墙的数量、形式、布置严重不合理,包括构件的构造措施不力等。最后,综合协调结构功能必要性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实现建筑工程的和谐、健康发展。

人类在已有地震灾害中吸取大量教训的同时,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对于地震灾害要以预防为主。虽然临时性的地震预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但是根本的预防措施在于基于先进的抗震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抗震薄弱环节,提高房屋总体抗震能力和抗震可靠度。

建筑工程抗震性设计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抗震性措施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即使对于难以预测的地震灾害,也能够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避免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方面努力提高抗震性措施后,社会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束语: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震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如何能够使建筑设计在地震灾害中经受住考验,保证人民财产的安全,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和每个结构设计从业人员注意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建筑工程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其更被赋予了政治、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意义,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寇秀梅.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同西部科技,2008(6).

[3] 胡选军.论建筑结构的检测与加同[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9(9).

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结构布置。

1、抗震目标

抗震设防目标,是抗震设计的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目标可以定的低,也可以定的高,对于不同的建设单位,建设工程,是有可能不同的。这个就是属于规范提出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范围。但是一般建筑,应该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的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也是最低的目标要求,最基本的抗震设计要求。

为实现三个水准目标,我国主要采取二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多遇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里抗震验算,这样既满足多遇地震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设防地震下损坏可修的目标。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以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响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定量的实现罕遇地震下的设防要求。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定性的实现罕遇地震下的设防要求。

2、结构地震作用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按照我国三水准设防目标,计算地震作用也是比较复杂的。但是由于国家规范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已经是到了直接应用的阶段了。例如,某个城镇,它的设防烈度是多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设计地震分组是什么,多遇地震下参数是多少,等等,规范里都有依据可以查到,但这些是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去试验、实践才能得出来的数据,而我们查下规范,就可以得到。所以我觉得,规范使得抗震设计可以有据可依,设计也才可以顺利的进行。另一个方面,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发展,我们地震作用的计算也变得更简化。我们只需要准确理解地震相关各种参数的意义,合理准确的输入到计算程序中,那么程序就可以计算出相应情况下的地震作用,而后用于结构构件的内力、配筋计算。

3、抗震变形验算

当地震作用计算完成后,把地震力加之于结构,就可以得到相应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位移。按照我国三水准设防目标,要求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变形验算,对应“小震不坏”;对甲类建筑、位于高烈度区和场地条件较差的建筑、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建筑、特别不规则的建筑、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应“大震不倒”。当然,这个也是概念性的定义,如何把它应用于实际,规范也给出了量化的标准,使设计可以有据可依。而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些量化的标准也是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而得来,是来之不易的。同样,由于结构计算软件的发展,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那我们就可以按照计算的结果来验算结构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实际也是是否满足设防目标要求。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u/h 宜

符合以下规定:

(1)高度不大于1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u/h 不宜大于下表的限值;

(2)高度等于或大于2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u/h 不宜大于1/500;

(3)高度在150 ~ 250m 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u/h 的限值按本条第1 款和第2 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

(4)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u 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当计算结果不满足上述限值要求时,表明结构位移过大,结构某方面刚度不足,所以我们就要找出问题的原因,调整结构刚度,使结构满足位移要求。经过反复的试算、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布置。

4、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当一个建筑结构的抗震变形满足要求后,表明该结构的刚度满足要求,而相应地震力也已经计算得到,那就可以往下进行结构构件内力及配筋计算。此刻的内力、配筋结果就是考虑了抗震设计的结果。但是抗震设计的内涵要比它大,它表现在抗震措施的考虑上。“抗震措施”是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构件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等)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构造,如构件尺寸、高厚比、轴压比、长细比、板件高厚比,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箍率、钢筋直径、间距等构造和连接要求等等。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要包括抗震措施及其抗震构造措施。这种种规定,详细分布于规范的个章节,非常具体,数量非常多。例如框架结构有什么要求,剪里力墙结构又怎么样,框架- 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等又有什么要求,我们结构设计人员也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采用相应的抗震措施及其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及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用还有点要注意的。因为不同抗震设防类别的建筑,其抗震措施是需要调整的,它或提高或降低,具体应包括抗震规范各章中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外的所有规定,与场地条件无关;而抗震构造措施也要按情况提高或降低,在一类场地及0.15g和0.3g的Ⅲ、Ⅳ类场地条件下,还需要作局部调整。乙、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如下表:

5、计算案例

某建筑高层住宅24~26 层,下面6 层是商铺及办公,两层地下室。英德抗震设防烈度6 度,本来地区烈度较低,但由于结构自身原因和对抗震设防要求,实际做出来的配筋也是比较大。上面住宅部分布置剪力墙,但是因为下面有办公楼及地下车库,所以要涉及框支剪力墙转换,而且是高位转换。由于高位转换对结构抗震不利,经与甲方商定,转换层设在地面以上结构四层。地震信息输入如下:丙类建筑;地震烈度,6度;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一组;特征周期,TG=0.35;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4;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0.5;周期折减系数,0.9;结构的阻尼比,0.05;考虑偶然偏心;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计算振型数,18个。抗震等级,6度,>80米的一般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框架为二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为二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为三级;但由于转换层位置>3层,所以最终框支框架按一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按一级。计算出来弹性位移较小,基本

篇7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建筑信息模型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ENG Xiao-fen

(Depart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s of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public security.Enhanc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seismic desig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suggests introdu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ourse.

【Key words】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eaching reform;Quality of teach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 前言

由于地震的难以预测性,为减轻地震灾害,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举措。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一环。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对建筑抗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建筑抗震设计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抗震设计步骤和方法[1-3]。面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新形势,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和深化,致力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现状

总体上,长期以来,建筑抗震教学模式基本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建筑抗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所需的预备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它将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建筑结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无论从授课还是学习的角度来说,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均有较大的难度[5]。而且,该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在34左右。因此,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1.2 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缺乏实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较少,而多是偏重于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抗震概念设计、计算分析、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灵魂[6]。学生一般多擅长计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强度验算[7]。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设计,特别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概念设计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而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抗震措施。判断能力主要来自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接下的毕业设计和工程实践将举步维艰。

1.3 学生对抗震规范内容难以区分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内容与抗震规范内容紧密结合,抗震规范对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都规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规范中大量的条文;而且容易混淆,用错对象。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使用抗震规范,教师需要解释部分重要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实时关注抗震规范修订动态以及修订的背景依据,及时调整抗震教学内容。

1.4 建筑抗震设计的多样性

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抗震概念设计

Abstract: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concept design, design calculation and structure design. As a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and earthquake effect of the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model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thu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design calculation, the decisive factor of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a good.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thod for seismic design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concept desig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eismic design; seismic concep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引言:由于地震动和结构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建筑物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是十分复杂的,通过精确计算地震作用而进行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困难。目前建筑抗震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抗震计算设计和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设计是指基于地震作用效应的定量分析计算而进行的抗震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通过合理的定性判断对建筑场地,建筑物平、立面和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措施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设计处理。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首先应从大的方面人手,通过灵活、合理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建筑物抗震薄弱环节,避免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

一、抗震设计方法

在具体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为简化计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方法,即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抗震承载能力验算以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首先按与基本烈度相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小震)的地震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原则进行组合,对构件截面进行抗震设计或验算,以保证必要的强度;再验算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这一阶段设计,用以满足第一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对绝大多数建筑结构来说,不需要进行第二水准的抗震设计,仅对少部分特别重要的或存在薄弱部位的建筑物,才需做第二水准的抗震设计。

二、抗震的概念设计分析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选择房屋的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分析。宜选择对房屋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地基有软弱黏土、可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以防止地震引起的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还应考虑结构与地基的振动性,力求避免共振的影响。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

布置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宜对称、规则,力求使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规则结构为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结构不规则又分为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平面不规则:如在建筑平面上呈“L”、“T”、“H”、“Y”形和附加的结构物,容易加大扭转振动、局部振动或空间振动。竖向不规则:如在立面上的屋顶小屋,平面呈阶梯形向上收缩成柔弱的底层,常引起过大的局部振动和应力与变形的集中;多层房屋中延性不均匀或迅速突变常常引起很大的非线性变形集中而导致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另外,建筑的防震缝应根据建筑的类型、结构体系和建筑形状等具体情况的实际需要设置。当建筑体形复杂而又不设防震缝时,应选用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较精细的抗震分析,估计其局部应力和变形集中及扭转影响,判明其易损部位,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当设置防震缝时,应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伸缩缝、沉降缝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在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所谓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首先达到屈服,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即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线,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是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是第二道抗震防线;延性框架,框架梁是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是第二道抗震防线;减震结构,减震装置是第一道抗震防线,主体结构是第二道抗震防线等。

(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5.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

结构构件应具有良好的延性,力求避免脆性破坏或失稳破坏。在选择抗震结构的构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结构构件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圈梁、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柱,以改善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构件尺寸、配置纵向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破坏、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

(3)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构件尺寸,防止局部或整个构件失稳。

6.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构件的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等)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园,避免倒塌伤人或砸坏仪器设备;围护墙与隔墙应考虑对主体结构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避免塌落伤人,当不可避免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7.注意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

除对材料和施工的一般要求外,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并应保证切实执行。各类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最低要求,钢筋接头及焊接质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在施工中,不宜以强度等级高的钢筋替换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

8.采用结构控制新技术

选用隔震与耗能减震新技术,是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方案及使用条件等,经对结构体系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的。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都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抗震结构中,隔震体系是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来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而耗能减震体系是通过耗能器增加结构阻尼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的。并且耗能减震结构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三、结束语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确保房屋的建筑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结构工程 问题探讨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要将结构设计这一基础工作做好,施工单位必须要重点解决抗震设计方案能否使人们的抗震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问题。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与结构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分析了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使我国建筑行业的抗震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1 抗震结构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1.1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来的,是一种防御地震灾害,将地震灾害所产生的破坏降到最低点的一种设计思路和概念。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能够有效地抵御灾害。当然地震发生时的剧烈程度我们是无法预知的,我们能做的是运用抗震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建筑空间结构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分析抗震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

1.2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1.2.1 建筑物建筑场地的选择。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阶段,建筑场地的选择是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技术性问题,抗震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深入到建筑场地,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和水文情况进行勘察,收集记录数据,认真研讨在该建筑场地建筑房屋对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比如建筑场地处于地震频发地段或者建筑场地的地基为软弱地基等,所以在建筑场地选择时应尽量避开这些地段,如果无法避开,就需要充分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知识,对建筑地基和结构进行强化和优化设计,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固性,进而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根据建筑物地域性分布及结构特征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抗震设计方案,如果建筑场地处在地震高发区,建筑房屋的抗震防烈度要求高,这就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柔性和延展性进行考虑。

1.2.2 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要对建筑结构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构件都要进行抗震能力的分析及试验,避免因某个微小的房屋构件未达到抗震设计要求,一旦地震发生,会因一个微小的建筑构件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首要工作是对建筑结构中的各个构件承重能力、构件均匀沉重分布情况及构件的抗震能量传输进行分析和计算。

1.2.3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问题,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除了抗震设计达到有关要求外,还需要注意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做到既能满足抗震要求又能满足城镇建设规划要求。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2.1根据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同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针对建筑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场地地质情况,建筑结构情况和抗震材料采集数据,并分析计算后所产生的更具科学性的抗震设计新思路,新方案。这样综合性考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式,使得设计作品更加地贴合抗震功能性的要求,对确保建筑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体的破坏程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具体而言,根据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时都会有一个终极目标,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会对以往建筑物体在地震灾害破坏之后的破坏程度大小进行定性定量分类,然后建立完善的地震灾害数据库,根据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为了能够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发挥,目前在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中还会通过模拟地震的方式对地震对不同性能的建筑结构破坏进行安全评估,更具安全评估结果,分析抗震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及时对设计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改进。使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达到最优化,以便抗震设计方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能发挥其真正的抗震作用。

2.2 根据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进行抗震设计

通常情况下,地震在同一区域造成的破坏程度具有差异性,即同一区域的建筑房屋在地震灾害的破坏下,有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不是很严重,而有些建筑物破坏程度极为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同建筑物体自己的建筑质量有关外,还同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建筑物体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场地刚好处于地震震中外,地震的破坏能力最强,使得这一区域的建筑物体受破坏程度最为严重。所以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时要针对各个区域以往发生地震震级的大小及地震发生的区域进行设计,规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候避开地震频发区域。

2.3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进行抗震设计

目前建成的房屋建筑中,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框架结构为例,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框架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进行合理设置。合理的布置设置构造柱和防震缝。对于建筑结构的薄弱位置应加强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结束语:

尽管现在已经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地震进行预测,然而地震仍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提出了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结构设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结构设计中必须要有效地融合结构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云,徐彤.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2]赵艳. 关于改进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探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

006.

篇10

【关键词】地震;抗震设防;建设工程

1.单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措施及现状

1.1单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措施

按照《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和《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规定,为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县加强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1.1.1纳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明确管理机构

根据《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具体要求,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抗震质量监理与检测、抗震质量验收与备案工作纳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未经抗震设计专项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不得进行施工图设计,不得进行建设项目报建。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未经抗震设计专项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不得进行工程报建和工程招标、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并由单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具体负责我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1.1.2强化责任主体的抗震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要求,加强对“五方”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和追究。要求建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抗震设防的管理规定和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降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工程建设。为此,县立即组织全县在建工程责任主体召开贯宣会,要求各责任主体认真学习有关抗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抗震设防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同时确定了以单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为主,抽调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小组,以日常巡查结合抽查的形式,加大对在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检查力度。

1.1.3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严把源头关

根据实施细则规定,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应当设立抗震设计专篇,设计文件由建设单位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并对报送审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我县以书面形式通知新建工程建设、设计单位,确保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1.1.4确保建设工程抗震施工质量,严把建材质量关

继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施工质量要求,我县要求参与在建工程的所有施工企业重视工程项目抗震质量的施工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同时要求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已经审定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认真编写抗震施工方案,并做好抗震设计和抗震施工方案技术交底,以确保抗震施工质量。同时要求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抗震质量监理,制定专项监理方案,重要部位实行旁站监理,进行专项质量验收。通过以上措施,加大了在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提高了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建材质量管理方面,我县要求施工单位对涉及抗震主要建材采取100%见证取样,对所涉及抗震要求重点部位的保证试块、试件重点管理。同时要求检测单位将不合格建筑材料及时上报,特别是涉及抗震要求的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砼、砂浆等,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今年已发现不合格建材300余组,现已清除现场。

1.1.5大力开展农村抗震管理工作,立足当前形势

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当前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以往的地震灾害经历看物质损失最重的在农村,人员损失最大的也在农村,主要问题为农村自建房抗震措施不到位和农村危旧房屋的抗震能力极差。所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工作是我们防震减灾的主要工作,目前我县在农村抗震管理工作中,具体措施如下:

(1)在图纸设计方面全部按规定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

(2)在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工地安排专业监理人员现场监理,所有建筑材料严格按进出场规范进行把关,绝不允许质量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场地。同时工程重点部位实施旁站监理,确保抗震施工质量。

1.2单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县对单县中心医院、东大医院、时代广场、永顺国际花园、万隆批发城等一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划、建设部门也依法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和监理,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其中时代广场小区荣获“首个菏泽地区县级住宅楼盘抗震设防示范小区金奖”。 2010年,我县委托山东省地震工程院在我县城区开展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小区划成果已在书香苑、财富广场等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2010年 7月23日全市地震系统行政执法人员现场会在我县举行,对我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事项服务工作、地震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现场等进行了参观指导。各县区地震局长、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单县地震局做了典型发言,市领导对我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

2.单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2.1防震减灾指挥体系不健全

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和地震台网中心还没有列入建设规划;我县地震局虽独立设置,但内设机构不完善,没有配备专业人员,没有执法车辆和执法设备,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没有列入县财政预算。

2.2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不到位

全县70%以上的建设工程没有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和地震行政审批,95%以上的易产生地震次生灾害的工程没有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处于不设防状态。为抗御地震灾害埋下重大隐患。

2.3抗震设防管理没有全部纳入建设工程审批程序

目前我县只有部分医院及住宅小区建设工程纳入了建设工程审批程序,学校及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未纳入管理,使学校和一些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项目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3.单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建议

针对严峻而复杂的震情和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特提出防震减灾工作措施及建议如下:

3.1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通知》(菏办发[2002]107号)要求,我县已独立设置了地震局,但没设内部机构,人员编制较少。急需健全机构、增加编制。

3.1.1健全内部机构

在地震局内设置办公室、管理股、地震监察大队三个股室,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3.1.2设置单县地震台管理站

目前我县已建立数字测震台、数字强震台、地震前兆观测台各1个,地震宏观观测点22个。按照《菏泽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我县仍需建立1个数字强震台,1个地震前兆观测台,2个煤矿地震监测网。为加强地震监测台的管理,需设立单县地震台管理站,为股级事业单位,负责地震监测台的管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地震数据监测和信息传送。

3.1.3增加编制

菏办发[2002]107号要求县区地震局应配备编制人数5至8人,目前我局编制数为5人。但由于我县是人口和地域大县,地质构造复杂,需建设的地震台、宏观观测点较多,现有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我县防震减灾工作需要,需增加编制8人,其中,局增加编制3人,地震台管理站增加编制5人。

3.2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3.2.1将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建设工程审批程序

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的必备条件,将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情况作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必须条件。没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发改等有关部门不能立项和办理相关手续;没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房管等部门不能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3.2.2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检查力度

严格建设项目地震安评制度和抗震设防审批制度。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等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其他建设工程严格设防标准。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人员到建设工地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建设工程是否按标准进行了抗震设防、在施工中是否落实到位。对没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督促其尽快办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标准。拒不办理的,依法进行查处,并强制其办理相关手续。

3.2.3对已建工程进行一次清理检查

全面排查消除地震安全隐患,以确保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是对已建的“三产”项目,特别是医院、学校、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区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排查。重点检查是否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否按标准进行了抗震设防。对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要补办地震安评手续;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不达标的工程,要按要求进行加固。没有加固价值的,要坚决拆除,以消除致灾后患。二是对已建的工业生产项目,特别是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排查,重点检查化工、造纸、水泥、供热、供气等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到“应评尽评”,并依据评价结果严格审定、落实抗震设防要求。

3.2.4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按照《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和《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管理。在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作中进行抗震设防管理,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并开展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工程,从而全面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水平。

3.3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加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经测算:每年需列入财政预算的办公经费、地震执法工作经费、宣传教育培训费、群测群防费、宏观观测点人员补助等工作经费20万元,防震减灾专项资金40万元(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每年30—50万元防震减灾专项经费)。购置或调配执法车辆一部,并配备相应的执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