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安全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加强全市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政办〔20**〕1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田野文物是我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经费,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不断提高田野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确保文物安全。
二、认真做好田野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要动员和吸纳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努力构建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各乡(镇、区)和市文物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不断探索有效保护田野文物的新方法、新举措。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遗址、**陵和**太子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设置专门保护机构,其他田野文物要设置专门保护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配备与保护任务相适应的保卫人员和法定防卫器械。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的作用,健全完善田野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落实田野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加强巡逻,昼夜看护。科学合理划分田野文物安全重点防范区域,建立安全保护站、点,督促、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市公安部门要在重点国家级文保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加强治安防控,确保文物安全。
三、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范措施。各乡(镇、区)要充分发挥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市文物部门要不断完善田野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推进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对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田野文物,特别是古墓葬、石刻文物集中区以及文物考古发掘工地,所在乡(镇、区)和市文物、公安等部门要完善警地联防、联建、联治、联动的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防止各类文物案件发生。对分布零散、不符合安全保管条件的田野石刻文物,经批准后要集中保管,并加快零散石刻文物保护研究整理基地建设。要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田野文物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现代综合防范体系。
篇2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篇3
一、详细制定工作计划
年初,该局认真分析总结文物工作情况,确定传承保护为工作主线,深化属地管理机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保护、修缮以及“四有”工作等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文物保护工作赢得较大突破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些散落和遗忘在乡野的文物不断被发现,文物遗存总量大幅增加,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在不断增强,文管办积极探索,努力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举办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
3月11日,举行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的分管领导,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所在地的业余文保员及乡镇文化员。文保员通过这次培训,更好地了解我县文物的分布情况,掌握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充分认识保护文物工作的重要作用。培训后文管办还与业余文保员签订了责任书,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公布
200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管办深挖我县的文物资源内涵,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困难,将、、等3处拟审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时3年,国务院于今年3月5日给予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县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6处72点,基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13点、省级文保单位6处8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51点。
(三)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修缮方案
4月份,协助省古建院测绘人员到月山村进行如龙桥维修方案编制测绘,整理历史信息资料,落实测绘人员食宿等后勤工作。
(四)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
5月份,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是香菇文化和廊桥文化的缩影,是境内雕刻工艺最细腻的古建筑,融合了浙南闽北两地传统建筑风格与手法,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经历700多年风雨侵袭,现存建筑建筑系晚清光绪元年修建。是三县自古以来幸存下来独一无二完整的“菇神庙”,是世界香菇鼻祖和“香菇之源”的典型历史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当地群众传承香菇文化的纽带,也是为中外游客讲述香菇文化的窗口。每年的香期和过桥节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求神祈福,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祈福平安的心愿,也广泛的传播了香菇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文物修缮
(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坑井吴氏宗祠进行修缮。坑井吴氏宗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化遗产,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破败不堪,墙体倒塌,屋面梁架破烂,柱子、椽子、檩条要更换三分之一,板壁、地伏腐烂严重,对此,为保护唯一一处明代宗祠建筑,局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决定给予修缮。修缮工期为3-6月份。
(2)国保单位后坑桥屋面反抢修翻漏。4月份,接文化站文保员汇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坑桥受台风侵袭,桥屋漏雨、瓦片脱落严重,我县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勘察,着手编制维修方案,落实施工人员,并向省局作了汇报。该工该程历时15天的时间完成了抢修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六)宋式墓葬调查
6月13日,接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4位领导和专家的任务(举报),我县进士村有一穴宋代壁画墓被盗掘,要我们进行寻找,接到任务时身感压力重大,立即与大济村书记进行联系,研究寻找方案,分析可能存在的山坡,最终雇用4位当地村民,兵分两路进行寻找,历时一周,走了不知多少路,找遍了大济的风水宝地,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非常遗憾。此事,向省局汇报后结束了该工作。
(七)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济村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好大济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半年来,文管办从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6年1月《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先后对历史名村内的古建筑慎修堂、达得堂、怀德堂、光裕堂、一鉴园、聚德堂、庆德堂、树德堂吴氏宗祠等30余处文物点组织抢修。经过一系列抢修,大济村古民居的现状等到了很大的改善,较好的保护了历史原貌。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建筑需要抢救维修,如担等文物点,上半年我县对其做了文物修缮预算编制。
(八)协助执法大队进行文物执法活动
上半年对省级文保单位和县级文保单位竹中窑址执法活动,调查取证,出具相关执法依据。
(九)文物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为贯彻落实《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文管办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和彻底整治文物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强化安全保护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文物安全与稳定。
半年来,县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组织人员到濛洲、松源、举水、、、隆宫、五大堡、荷地等各文保单位所在乡镇,开展拉网式安全巡查,重点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情况,对可能存在文物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做好记录,提出整改意见,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针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国家级历史名村大济以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龙桥、半路亭桥、咏归桥等单位进行检查,要求各乡镇街道切实保护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加强汛期文物安全排查工作。文物安全大检查不但检查文物本体,而且还检查了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情况。
三、密切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6月份,根据土管局、镇政府和镇政府的要求,文管办工作人员对大比、约80亩地,地块约300亩的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进行文物调查,确保我县土地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篇4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著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广播电台、象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象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及录像,编辑、出版《象山文物胜迹》、《象山库藏文物精品图录》等,使全县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象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象山、建设象山的热情,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奋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要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而事实上,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已多年没有召开,致使个别成员和成员单位忘记了自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能与义务。同时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万元,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九五”至今十年县拨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而十年来维修的文保单位有10余处,计约用去维修经费600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近年来,我县丹城、石浦等地在旧城改造中,文物受损最多、最严重,保护维修任务更为突出。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参照宁海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和审计。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接地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the risk of high-rise buildings happen by lightning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signed business marriott center (58 layer, 197 meters), provincial quality inspection building (28 layer, 98 meters), wuhu remit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section 48 layer 2 B building under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rom on the feature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understanding, discuss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measures, i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and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component unified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system.
Keywords: high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雷的破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雷击,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产生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在雷电流的机械效应下,击中的建筑物炸裂,劈开。二是感应雷击,由于雷电流的梯度变化大于某种程度时,因而形成强大的磁场,使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从而对建筑物构成火灾危险。
搞好高层建筑防雷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雷电会引起建筑物的损坏、人员伤亡、对电力电讯等设备造成损坏。
一、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有三种
1、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如国家级的会堂、办公楼、大型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超高层建筑物(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物)。
2、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如部省级办公楼、体育、交通、通讯、广播、商业、影剧院等建筑物。
3、凡不属于一类和二类,但根据当地情况确定需要防雷的建筑物称为三类防雷建筑物。
二、建筑物的外部防雷
高层建筑的外部防雷主要是指防直击雷和防侧击雷,其作用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遭受雷击,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1、接闪器
高层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天面及其凸出的部位,按规范要求,采用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保护,并在屋面组成一类不大于6m*4m网格,三类不大于20m*20m网格,天面上的金属物体均与防雷装置相连接,为防止侧击雷,按照滚球法计算,可在建筑30m起部位开始,每三层设外墙周边的窗,框上方水平敷设25*4mm镀锌扁钢作为均压坏,该层及上下层的金属结构、门窗、管道及引下线连接在均压环上。
2、引下线
利用柱内和剪力墙内的钢筋(一般采用每条柱筋的对角筋)作为引下线,其间距一类不大于12m,三类不大于25m。
3、接地系统
按照GB50343-2004强制性条文,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要求≤1Ω,而大量的实例表明,利用高层建筑基础内钢筋网作为公共接地装置,并且处理好桩基与地网并接关系,均能满足规范对公共接地电阻力小于1Ω的要求。高层建设内的各类专用设备(变配电所、电梯机房、强、弱电井、)需敷设专用接地引下线与接地装置驳接。为了更好的处理好楼层各种功能接地的需要,可在强电井内和弱电井内的每一层均预留接地点直接与钢筋引下线驳接,在电气竖井内从上至下敷设一条铜排。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还可以节省整个工程投资造价。
4、防侧击雷
侧面雷击的保护一般不需要专设接闪器,是将窗钢架、栏杆、表面装饰物等较大的金属物连到建筑物的钢构架或钢筋体上进行接地。其次,金属门窗、栏杆等金属物利用均压环就近与防雷装置相连接。通常根据建筑防雷类别,在30m,45m或60m以上将各层(或隔几层)圈梁被的周边主筋焊通成为均压环,并与防雷引下线相连,然后金属门窗的框架,金属栏杆、表面装饰物与均压环连接,达到防侧击雷的要求。
三、建筑物内部防雷
建筑物内部防雷包括防雷电感应、防反击及防雷电波侵入。良好的内部防雷能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并能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和雷电磁脉冲所造成的危害。内部防雷主要采取等电位联结、屏蔽等措施。
1、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少防雷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及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不仅对LPZ内部的金属部件及系统,而且对穿越各界面的金属部件及系统均应在各LPZ区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对穿越各界面的金属部件及系统的处理,各防护区尽可能形成环形接地体,外来导电
部件进入建筑物应以最短距离与这些接地体连接;而对需被保护空间内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可分为:
1) 内部导电部件的等电位连接如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设备管线、电缆槽等所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部件都应以最短路经与最近等电位接地端作等电位连接。在高层建筑中,可在每层强电井内设置等电位箱连接。
2) 信息系统的等电位连接。信息系统的各个外露导电部件应建立等电位连接网络,具体做法可利用弱电井内各层设置接地端子或电井内的接地主干线,采用S型结构或M型结构两种等电位连接网络结构中的一种。
2、合理的屏蔽
建筑物中做屏蔽的主要目的是对微电子设备的防护。对有大量微电子设备房间要采取屏蔽措施,使仪器处于无干扰的环境中,为了保证非防雷系统的电气线路在防雷装置接闪时不受影响,应采用金属管布线,这样防止雷电反击的能力强,对防各种电磁脉冲也具有较好的屏蔽能力。穿线钢管和线槽等都应与各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板和接地母线相联接,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用电设备、配电设备、配电线路应采用防雷电波侵入低压系统的措施,从配电盘引出的线路应穿钢管,钢管的一端应与配电盘外壳相连,另一端应与用电设备外壳、保护罩相连,并应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在配电盘内,应在开关电源侧与外壳之间装过电压保护器。
3、安装电涌保护器
在供电线路的各部分(防雷区交接处)逐步安装电涌保护器(SPD)以消除雷电过电压。进出高层建筑的各种线路应采用埋地敷设,有利于减少雷击可能性。设计和安装SPD数量和位置应首先对线路雷击可能性、防护等级作评估后进行。一般可在高压进线柜,信息机房配电箱及特殊需保护的设备设置浪涌保护器。
四、结语
篇6
1.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以达到科学、合理和实用的目的。因此,档案安全标准体系中的每一项具体标准,都应该在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反映优化了的技术、工作程序、组织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体现目前先进而成熟的技术手段、设备情况和管理方法,使整个标准体系具有领先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只有将当今较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和档案部门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1.2权威性原则
权威性原则意味着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整体构架及其中的任何一部标准,一经颁布便立即生效,并且对于我国所有档案机构和部门而言具有指导性、参考性或强制性。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标准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整体统一性和高效性。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属行业标准,部分成为国家标准,大多为推荐性标准,作为档案系统内各有关方面需要共同执行的规范,并不具有强制性。而档案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一些危害性较大的安全问题,必须遵守一定的约束、规范,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的标准应该是强制性标准,或在推荐性标准中有强制性条款规定。
2.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2.1业务标准
业务标准的范围包括档案安全保障术语标准、档案信息收集或采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标准、档案保管和信息存储标准,包括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等,主要是针对档案安全体系中的业务处理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解决业务操作不统一的问题。
2.2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保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而规定的技术要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工作平台技术标准、档案抢救的标准与规范、档案的保护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修复技术标准和修复用具等通用标准和不同类型历史档案保护修复规范与技术标准、抢救流程标准等。技术标准的制定起到保证档案安全控制的作用,将先进的共用关键技术和普遍认可的安全保护方法转化为技术标准,把已经在安全实践活动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技术流程上升为工作流程标准或规范。
2.3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传统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是用以组织档案安全活动的依据,包括档案安全法规与标准,档案馆工作人员、用户及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管理规定以及档案馆灾害预防等。主要解决给谁用、如何用和怎样用的问题。
3.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即要突出全面建设的要求,从我国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实际出发,从综合、宏观的角度设计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对其中迫切需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成熟的相关标准应作为近期标准工作的重点;以需要带动可能,以重点带动一般,以近期带动远期,逐步推进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实施。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及具体工作标准的制定都要符合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从前瞻的角度确定其执行条件,保证标准可行、效果明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3.1处理好国际、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的关系
国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形成安全保障机制、使用安全保障技术,采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真正实现档案安全保管、利用和长期存储。由于不同档案馆的基础条件和保存对象、人员和技术力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档案安全标准应优先采用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次到位。在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时,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既不能一味以国际标准为准绳,认为“国际的”就是“先进的”和“实用的”,也不能过分强调我国和各地区的特殊性,认为“中国的”就是“有特色的”和“适用的”。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善于科学借鉴:对于多年来已经颁布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如果适用于档案安全活动,可直接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对于政策性和具有国家特色的可采用国家标准;面对其他行业如图书馆、文物的标准,应以借鉴、参考为主,并适当加以补充和完善,由此形成符合档案行业(地区)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规范体系。
3.2处理好与相关领域标准之间的关系
与档案相关的领域有图书、文物、遗产等,都在开展标准建设,并有着共同的性质,如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管理方法,其中部分业务有交叉处和相似处。这些相关行业因保护对象不同,在保护历史文明中各自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独立角色。因此,档案安全体系的构建完全可以借鉴相关机构颁布的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相关标准,并与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指导总方针保持一致。不同行业在标准建设方面,侧重面、关注点不同,可以互相借鉴,以便加快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速度。
篇7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旅游纪念品;博物馆免费开放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与“非盈利制度”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 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因而被确定为文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博物馆, 其主要的功能是保护文物和教育公众, 是一个非赢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博物馆体现着经济价值, 因此,现实中的“赢利”和博物馆社会角色中的“非赢利社会服务机构”之间产生了区别,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在博物馆继续免费开放的大形势下,对这一产品的定位、分析、开发和市场营销也进行初步的探讨。
博物馆发源于西方, 在发展初期, 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收藏和研究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 博物馆也从面向少部分人士发展成为面向大众、代表性越来越强的大众教育机构。博物馆是一个不盈利的组织, 其更多功能是在保护文物和教育公众。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发展, 博物馆在管理方面也日益重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博物馆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的适应和改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已成潮流。“非营利制度”本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界于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制度形式。非营利制度对遗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是: 第一,遗产单位应成为非营利机构, 非营利应当是它的制度特征, 使它既不同于行政部门, 又不同于商业企业;第二,“非营利组织”将成为公民参与遗产管理事务的最重要方式, 它将由具有知识能力、责任意识、道德基础的志愿者组成。这样, 建立在“非营利”基础上的遗产管理体制, 既能确保遗产经营的公益性质, 又可确保遗产服务质量, 并以市场经营的方式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 从而确保经营效益。可见博物馆的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博物馆的管理者需要充分地认识到, 博物馆免费开放本身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下进行。如上海博物馆就引入了市场部、后勤部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湖南博物院也引入了开放管理部、后勤部等实践证明,上海博物馆及湖南博物院的市场化经营改革是成功的。
二、旅游纪念品的分析与开发
旅游纪念品从开发的角度来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服务,而对旅游者来说, 则是一次旅游经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与其它专项旅游产品等总体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具体到博物馆的旅游产品本身的特色, 也就是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自身的性质需要进一步分析。从市场学的角度分析, 一般的产品由3个部分组成, 即产品的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核心部分是指产品能满足顾客需要的基本效用和利益; 外形部分是指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种具体产品形式, 它可以被看作是核心部分的载体; 延伸部分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所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 它能给顾客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满足。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其旅游纪念品的核心部分是博物馆的藏品, 这些藏品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而外形部分, 就是具体的藏品展览形式和博物馆的各种服务设施、解说和服务程序。延伸部分, 是游客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额外的收获, 如参观指导手册、藏品手册、旅游纪念品等等。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与基础既然是藏品,那么这些藏品文化价值的高低,决定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藏品的限制, 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纪念品的特点和品质,因此博物馆旅游纪念品是博物馆面向旅游市场所开发的又一次展览。所以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注重对文物藏品的保护,设计文物安全保护措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其次,旅游纪念品品在继续开发的过程中, 博物馆的藏品是否有负面影响、游客数量的增加是否会影响到文物的保护工作等都需要考虑。
对旅游纪念品的分析,是推销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关键。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是属于静态类型, 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 多是观赏和听解说, 缺乏互动参与。由于藏品所具备的文化容量大, 一般的游客需要事先的学习才能够取得好的参观效果, 因而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面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比较狭窄。中国游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游山玩水式的观光旅游, 这必然影响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机会。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有兴趣参观博物馆, 这意味着博物馆旅游产品有大量的潜在客户。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而善变的旅游需求, 具有深度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由此而受到更多的青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主管部门也对于文化类旅游纪念品愈加重视, 这意味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博物馆管理体制也要适应市场机制的变化。博物馆旅游产品如果单调、无变化, 那是因为没有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对市场的需求没有做详细的调查, 轻率地推出市场所不需要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即对旅游纪念品的分析也是推销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基础。
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藏品展现的平台是展览,博物馆的展览是博物馆无声的宣传和展现。而博物馆的展览与旅游纪念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交叉融合,相互依存,互动共进,展览是引导观众了解旅游纪念品的铺垫。
三、藏品的展览促进旅游纪念品的经营
促使博物馆的展览在前期工作中要有以下准备;第一,必须做好每一次展览前的市场调查要确定在这次展览中将要展出的藏品的特点。对于这次展览的藏品, 它对哪类人群有吸引力, 即它所适合的目标市场, 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对于藏品比较单一的博物馆, 如特定类型的艺术博物馆、出土文物博物馆, 明确自己藏品吸引的目标人群, 是产品开发的基础环节。第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一个真正的旅游者,旅游是长知识的绝佳机会,博物馆是必到之地。因此,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考虑到游客的诉求, 一个单调乏味的展览是很难吸引到大量的游客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完全可以在游客的愉悦经历中实现, 展览形式的生动, 解说员对文物解说的科学性、趣味性, 以及现代声光技术在展览中的引入, 都是应当考虑采用的手段。同时,展览形式和方法应当根据游客的信息反馈做相应的调整,推陈出新是产品保有生命活力的根本。第三,有的博物馆自身庄重有余,活泼不足,重陈列,轻宣传;应该在普及知识上多下功夫。注重宣传力度,搜集信息改进服务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游客的再次重游和向潜在游客的推荐, 是基于游客在博物馆中美好经历和观赏价值。博物馆应当完全将自己看成一个旅游产品经营商, 有意识的让自己的产品参加市场竞争。第四,服务质量的优化,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博物馆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是博物馆优化内部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管理结构、领导体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硬结构上, 应当从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方面入手,要本着为游客利益着想的原则。在博物馆员工的服务意识、 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软结构上,让游客满意是博物馆人服务工作的中心环节。
篇8
关 键 词: 高层建筑防雷接地检测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the flat out many-storied buildings, high-rise building lightning detection work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standardize well of high-rise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testing service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paper first on high-rise building lightning safety testing of pooled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s, clear mine detection should focus position, and then on high-rise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sign of common problem undertakes discussing, put forward the key technology of high rise building lightning detection and further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the lightning periodic testing work, ensure safet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Key words:Tall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detection.
1高层建筑物的防雷安全检测要点
(1)外部防雷装置检测内容包括:引下线的间距、引下线、柱筋的利用系数、焊接质量、搭接长度。接闪器是由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组成,其接闪器布设是否符合防雷类别的要求。均压环的检测:从在一类防雷30m起(二类防雷45m)的高层建筑物,每两层做一次均压环,检查30米(45米)外墙的门窗、金属栏杆及金属饰品是否与防雷装置连接。
(2)内部防雷装置检测内容包括:电源系统应检查总配电及消防控制系统、精密设备是否按照防雷技术要求安装SPD、各楼层配电箱;安装的SPD的安装位置、技术参数、数量是否符合防雷技术规范要求。信号系统应检测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是否按照规范安装SPD,其规格型号等是否符合要求。
(3)弱电机房接地装置应检测:等电位连接和综合布线的电子信息线缆主干线的金属线槽是否敷设在电气竖井内。电源线上的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电源线路的前端,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至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米、电压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米时,应在电涌保护器之间加装退耦装置。
(4)在检测和分段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保证每一个检测数据都具有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检测在各环节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消除雷击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1]。
2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1)设计依据
高层建筑物防雷应该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并参照相关行业标准《智能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二是气象部门出具的《防雷工程设计评价意见书》和有关单位做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等提出的防雷设计要求和建议[2]。
(2)设计内容
防雷设计内容通常包括:防雷类别的划分、设置,防雷装置的选择、材料的选取;防雷保护范围的计算、防雷的散流系数、防雷安全保护距离、防雷屏蔽设置、接地电阻值,电涌保护器的参数设置等。
(3)设计深度
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图施工,做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符合现行的防雷规范,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3高层建筑防雷检测的关键技术
3.1检测前的准备
(1)项目熟悉
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检测人员熟悉检测项目的技术说明,这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检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国家标准对各个检测项目的强制性指标要求。
(2)检测计划
现场检测技术负责人制定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方、建设方,施工到那些指定环节时,施工方必须通知检测单位及时进行检测,做好原始记录资料。
(3)检测记录表格准备
相关检测记录表格准备,根据新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准备一套从基础测试开始到工程竣工止的完整检测表格,并制定专人保管。
3.2检测对象及检测部位
(1)引下线
检查引下线材料直径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宜在距地1.8m处设置断接卡,检查距地面1.7m以下是否设置了防止人身接触和机械损伤措施,检查引下线与闪接器、接地装置焊接是否牢固可靠,焊点有无裂缝等。检查引下线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若有应采用适当的线路屏蔽和接地措施,同时还应检查引下线与这些电气线路的距离。对于高层建筑,其高度小于或等于40米时,可以利用铁梯为引下线,高度大于40米时,应令加设一根引下线或利用支柱内柱钢筋作为引下线。
(2)接闪器
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类别,检测接闪器的布置,确定其网格尺寸,安装位置和防侧击保护措施等。现场检查接闪器的材料、规格、防腐措施以及锈蚀情况,查看安装是否垂直,焊接是否牢固,有无折断、融化现象。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及建筑物顶部其他金属物的连接是否可靠。对于高层建筑的避雷网或避雷带,圆钢直径应大于或等于8mm,扁钢截面积大于或等于48mm2,厚度大于或等于4mm。现场检测避雷带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查看是否有开焊和弯成直角或小于直角等敷设不合理的地方。
(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主要检查安装位置、规格、深度、冲击接地电阻、防腐等,并要查阅基建档案中防雷设计图纸的接地装置材料、布置、规格等是否设计合理,通过测试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功用接地或独立接地的电气连接情况,使用接地电阻测试表测量获得接地电阻值。
3.3检测程序
(1)前期准备阶段
接受检测任务,了解被检测建筑的情况,这是制定检测方案,签订协议,检测实施等工作的铺垫,至少应了解其大致情况。配备人员时,应根据被检测建筑的性质特点,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检测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检测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规范,规定,包括国家标准规范,行业规范,地方标准以及有关的安全程序,操作规程等等。准备仪器,不同的设备,设施所需要的检测设备也不同,根据检测对象,准备并检查主、备用仪器设备,保证其在检定合格有效使用期内并能正常使用。
(2)现场检测阶段
查阅本次检测对象的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和图纸,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位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后果,确定其防雷类别,防雷区划分和应检测项目。巡视收件单体及周边环境,根据所使用仪器的测试原理和要求,合理布置接地电阻测试仪辅助桩位并连线,再次检查仪器设备,记录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名称以及检测辅助桩位。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数据,根据确定的检测项目,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有检测人员对建筑物,设施的防雷装置的观感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并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测量,同时进行接地电阻或过度电阻测试点取样并绘制测点平面示意图,对测点进行标注和编号后进行接地电阻,过渡电阻等测量,测量结果经复核无误后按要求计入相应的 原始记录表。最后复核并确认签字。
4加强和规范防雷定期检测工作
(1)防雷定期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定期检测都做了明确规定。定期检测是检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保证其正常运行与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防雷装置投入使用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技术性能指标会降低或损坏,以至于不能满足防雷要求,而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地发现防雷装置存在的缺陷,促使业主单位有效地对其进行维护和整改,消除潜在的雷电隐患[3]。
(2)加强和规范定期检测工作的建议
我们要加大防雷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要让广大企事业单位主动重视防雷安全工作。气象部门作为防雷行政主管机构,应从上到下来建立健全对外管理处室,调整配置专职防雷管理人员,要重点培养一支懂防雷,法律和素质高的防雷管理队伍,去从事这项技术要求高,法律观念强,工作量大的防雷管理工作,同时与安检,消防,教育等其他主管部门的凉席与沟通,运用法律手段密切合作,联合发文,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促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重视防雷安全,真正做好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查,日常维护以及雷灾隐患的整改工作。
防雷检测机构要着力提高检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化工,通讯,电力等专业的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和技术装备的投入,以此来提高防雷技术服务的科技内涵,规范检测。服从气象主管机构的行政管理同时配合做好防雷减灾宣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认真践行为优化本地区投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的承诺,推动防雷定期检测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5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防雷检测技术是防雷减灾事业软实力的核心,要促使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结,不断完善工作细节,唯有在事前规范的应用方面,事中检测的实际操作技术方面,事后检测报告书中的规范用语等相结合,才能使防雷减灾事业不断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机械工业局设计研究院.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雷电灾害与雷电预警、防雷避雷技术操作标准[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3(1).
篇9
一、编制依据
本工程业主提供的有关设计参考图纸
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02)
总承包合同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农产品创新创业园工业厂房工程
工程地点
盐城市龙冈镇龙兴路北、凤谐路西
周边环境
良好
建筑面积(m2)
17386
m2
建筑高度(m)
13.5m
基础形式
桩基础
主体结构
框架
抗震等级
三级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地上层数
4
地下层数
标准层层高
厂房二层为5.5/5米,生产楼三层为4.8/3.8/3.8
各责任主体名称
建设单位
江苏盐龙湖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江苏建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江苏仁禾中衡工程咨询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胡正东
总监理工程师
王玉
技术负责人
鱼琼
专业监理工程师
陈春雨、孙兆晨、丁建鑫
三、地质情况及周围环境
详见勘察报告
四、施工准备
根据**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施工图纸,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资料
,做以下施工部署:
1.施工前准备
土方开挖前应对施工现场地上、地下障碍物进行全面调查及场地平整,如果有障碍物须另行制定排障计划和处理措施。
根据业主提供的建筑红线、建筑角点坐标进行全场的引测,并将各转角点和轴线延伸至不会被破坏的地方,做永久轴线控制点。施测完成后,报请监理单位进行复核确认。在监理单位对轴线复核合格后,根据放线定位灰线,采用挖掘机进行基础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施工。
机械施工易碰压测量桩点,因此,基坑开挖范围内所有轴线桩点和水准点都要引出机械施工活动区域以外,并加以保护。
2.土方运输:车辆出场均应清扫(洗)干净,严禁滴、漏、洒及携泥上路,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运输,弃土堆场提前备好;
3.土方开挖至坑底30cm后采用人工修整至设计标高,并配合机械进行清槽、修边,保持基坑内干燥,严禁地下水积在坑内,破坏基底土层,基坑底表面平整度应符合土方开挖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要求。并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土持力层进行基槽验收,待验收后及时浇筑素混凝土垫层;
4.本工程土方开挖顺序:先从现场的东北部开始挖土。
工艺流程: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分段分层平均下挖——修边和清底
5.组织机构
⑴
土方开挖领导小组:
组
长:胡正东
副组长:金付生、鱼琼
成
员:陈朋林、王海、吴杰、倪丹丹
⑵
组员职责
鱼琼:全面负责挖土技术管理工作及方案、相应纠正措施的编制,全面负责挖土方案落实交底。
金付生:全面负责挖土现场管理及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吴杰:全面负责挖土过程标高轴线监督管理。
倪丹丹:全面负责挖土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施工各种工艺可交叉施工,保证在计划工期完成。
五、主要施工方法
(一)土方开挖
1、开挖方法:用大型挖掘机倒退挖掘,小型挖掘机挖管桩四周,挖掘机一次开挖至槽底垫层下,桩间余土与承台及地梁部位土方由人工开挖,槽底清理并传送余土全部使用人工操作;边坡及槽底平面在机械开挖时预留部份土由人工铲平。
2、余土运输:用大型推土机将土推本工程四周。
3、边坡确定:参照土方开挖工程放坡系度表
土方开挖工程放坡系数表
土壤类别
放坡起点(m)
人工挖土
机械挖土
在坑内作业
在坑上作业
一、二类土
1.20
1:0.50
1:0.33
1:0.75
三类土
1.50
1:0.33
1:0.25
1:0.67
四类土
2.00
1:0.25
1:0.10
1:0.33
说明:
1、放坡起点深是指,挖土方时,各类土超过表中的放坡起点深时,才能按表中的系数计算放坡工程量。例如,图中若是三类土时,H>1.50m才能计算放坡。
2、表中,人工挖四类土超过2m深时,放坡系数为1:0.25,含义是每挖深1m,放坡宽度b就增加0.25m。
3、从图中可以看出,放坡宽度b与深度H和放坡角度a之间的关系是正切函数关系,即tana=b/H,不同的土壤类别取不同的a角度值,所以不难看
出,放坡系数就是根据tana来确定。例如,三类土的tana=b/H=0.33,我们将
tana=K来表示放坡系数,故放坡宽度b=KH。
(二)边坡维护措施
1、所挖出土方全部运离现场,基坑口外1.5m以内不得堆放任何重物。
2、基坑边坡铲修平整后,以防日晒及雨淋,以保证边坡稳定。
3、严禁任何车辆在槽边2m以内行驶。
(三)排水降水措施
1、基槽用一只潜水泵排水,并派专人24小时监护。
2、基槽开挖前做好现场明沟排水系统,以防地面水流入基坑。
六、质量要求和措施
(一)土方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开挖基坑(槽)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2.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或管沟深度的1/2。
3.土方开挖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4.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基坑支护方案要求,及时做好基坑的支护工作,以防坍陷;
5.开挖基坑(槽),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
6.暂留土层:挖土机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土时,为30cm左右为宜;
7.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8.修坡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坑边尺寸,确定坑宽尺寸,以此修整坑边,最后清除坑底土方。
(二)质量要求:
主控项目:
1标高:是指挖后的基底标高,用水准仪测量。检查测量记录。
2长度、宽度:是指基底的宽度、长度。用经纬仪、拉线尺量检查等,检查测量记录。
3边坡:符合设计要求。只能坡不能陡。
一般项目:
1基底土性: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检查和土样分析,请勘察、设计单位来验槽,形成验槽记录。
2施工过程中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压实度、排水,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
3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槽。形成施工记录及检验报告,检查施工记录及验槽报告。
允许偏差
1基槽开挖允许偏差值:标高≯-50mm,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200mm、-50mm。
2挖方区场地平整允许偏差值:标高≯±30mm,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300mm、-100mm。
3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值:≯20mm。
(三)质量措施:
(1)开工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人员(工长)、测量人员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座标点及水准的位置尺寸,会同监理代表办理验桩、验线手续。
(2)施工中要配备专职测量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要及时复核开挖灰线,将基坑开挖下口线测放到坑底。及时控制标高,测标高点不少于2个。
(3)机械挖土过程中,土建要配备足够的人工,随时配合清槽修坡,将土送至挖土机开挖半径内,并及时运出。
(4)认真执行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施工中要注意积累技术资料,如施工日记、设计变更洽商记录、验桩、验线记录等。土方工程竣工后要绘制竣工图,由专业工长和质量检查人员共同检查评定工程质量等级。
七、安全技术措施
1、挖土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m必须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安全技术交底放坡或加可靠支撑,遇边坡不稳、有坍塌危险征兆时,必须立即撤离现场。并及时报告施工负责人,采取安全可靠排险措施后,方可继续挖土。
3、挖土过程中遇有古墓、地下管道、电缆线或其他不能辨认的的异物和液体、气体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负责人,待查明处理后,再继续挖土。
4、坑边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停放机具。
5、人工挖土、前后操作人员横向间距离不应小于2-3m
,纵向间距不得小于3m。严禁掏洞挖土,搜底挖槽。
6、机械挖土,启动前应检查离合器、液压系统及各绞接部分等,经空车试运转正常后再开始作业,机械操作中进铲不应过深,提升不应过猛,作业中不得碰撞支撑。
7、机械不得在输电线路和线路一侧工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机械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线路的最近距离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根据现场进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定)。
8、机械应停在坚实的地基上,如基础过差,应采取走道板等加固措施,不得将挖土机履带与挖空的基坑平行2m停、驶。
9、配合挖土机的清坡、清底工人,不准在机械回转半径下工作。
10、向汽车上卸土应在车子停稳定后进行,车铲严禁从汽车驾驶室上越过。
11、场内道路应及时整修,确保车辆安全畅通,各种车辆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引导。
12、在开挖基坑时,必须设有确实可行的排水措施,以免基坑积水,影响坑土结构。
13、清坡清底人员必须根据设计标高作好清底工作,不得超挖。如果超挖不得将松土回填,以免影响基础质量。
14、开挖出的土方,要严格按照组织设计堆放,不得堆于基坑外侧,以免引起地面堆载超荷引起土移、边坡位移。
八、成品保护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挖运土时不得撞碰,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道路、发生下沉。必要时应与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3.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方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
九、应控制的质量问题
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槽)管沟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基底未保护:基坑(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遇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20mm土层不挖,待做基础时再挖;
施工顺序不合理:应严格按施工方案规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应注意宜先从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施工机械下沉:施工时必须了解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挖土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0.8m以上挖土,以防机械自重下沉;
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基坑(槽)底部的开挖宽度和坡度,除应考虑结构尺寸要求外,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等所需的宽度;
雨季施工时,基槽、坑底应预留2cm土层,在打混凝土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
十、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序号
设备名称
主要任务
数量
备注
1
DZS3水准仪
测量使用
1台
2
J2经纬仪
测量使用
1台
3
挖掘机
机械土方开挖
2辆
4
小型挖土机
基槽土方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1辆
5
运土车辆
运输土方
2辆
6
冲洗泵
出场车辆冲洗
1套
十一、挖土注意事项
基坑内作业人员应有稳定、安全的立足处;
在交叉作业时应设置安全隔离防护措施;
土方施工人员应熟悉本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施工作业时,应按有关规定挖土,不得超挖,破坏基底土层的结构。在下雨时,必须排水畅通,并应特别注意边坡的稳定。下大雨时应暂停土方施工;
夜间挖土方时,应尽量安排在地形平坦,施工干拢较少和运输道路畅通的地段,施工场地应有足够的照明;
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平面挖土时应定期复测水准点是否正确,排水坡度是否设置正确,严禁超挖;
挖土前向挖土单位作技术交底,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放坡,不得局部一次挖深;
基坑四周不得堆土或其他机具、材料;
开挖过程中要保护工程桩不受损坏;
在挖土前标明桩位,以方便挖土机操作,挖土机不得碰撞工程桩和支撑等;
基坑周围的地表水要及时清除,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在挖土过程中,如出现土移,应立即停止挖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如增设支撑,基坑边留部分三角土,基坑周边卸土,以减轻压力,待土体稳定后再继续开挖;
监测建筑轴线和标高已标定,并作好第一次记录,场地周边建筑物、道路已做好标记,并做好第一次观测记录。
十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在基坑土方开挖、支护期间,土方车辆很多,给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应建立文明施工领导小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由专人负责。现场设一名文明施工管理员,负责文明施工日常检查监督。针对该施工阶段的现场情况要特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搭设各种临时设施、材料、产品和机具堆放不侵占场内道路和安全保护措施。出入车辆按规定线路行使,现场道路保持畅通;
挖土前基坑四周做好排水沟和排水坡,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基坑四周不得随意堆放机具物料;
篇10
河北省城市地下管网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地下管网的有序建设和安全运行,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地下管网,包括城市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
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是指城市地面以下用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交通信号、工业等用途的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本条例所称综合管廊,是指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面以下用于容纳多种公共设施管线的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 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信息共享、动态监管、安全运行、落实责任的原则。
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等活动的指导监督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城市地下管网领导协调机构,确定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管网的统一管理工作。
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交通信号、工业等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城市地面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综合管理工作,安排必要的资金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第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和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使用单位(以下统称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负责所属城市地下管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管线安全运行。
第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二章 规划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管线专项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提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控制要求。
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应当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用地布局、产业布局、行业发展等需求设计相应容量的管线,并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道路交通、人防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一条 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布局、敷设应当符合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地下管线专项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
在中心城区不得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在其他地区规划新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得在穿越其他城市地下管线时形成密闭空间,且距离应当满足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
第十二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并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地下管线,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应当与道路建设工程一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占用尚未形成的城市道路或者城市道路以外用地的,应当依据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并征得土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再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无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或者不能确认城市地下管线准确位置的区域,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探测查明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并将探测查明的地下管线资料报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抄告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放线,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工程测量图等资料,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
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未按规划建设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变更城市地下管线。确需迁移、变更的,应当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管线建设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提出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遵循地下管线建设服从城市道路建设的原则,兼顾地下管线运行需求,编制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建设。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应当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同步实施。城市道路范围外的地下管线分别纳入相关项目建设计划,配套建设。
第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对不能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工程,开展有计划的道路挖掘许可审批,控制道路挖掘规模和施工时间,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因敷设城市地下管线挖掘道路。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应当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告。
超出前款规定年限,需要挖掘道路敷设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道路挖掘计划,纳入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已规划的城市地下管线需要横穿道路但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通知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按照规划要求为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的管道。
随同城市道路建设的各类地下管线工程,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预留支管或者接口至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一米范围以外。
第二十一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可以委托道路建设单位与道路建设工程一并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涉及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河道、航道、绿地、文物、人民防空工程和军用设施等,或者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涉及许可或者审批事项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同步建设时,道路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统筹协调道路工程和地下管线工程的施工,合理安排地下管线的建设工期;
(二)向城市道路建设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三)事先通知相关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做好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线的监护工作;
(四)督促和检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在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五)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三条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城市地下管线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设施现状资料;
(二)城市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施工时,服从道路建设单位安排的合理工期;
(三)城市地下管线单独施工时,事先通知相关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做好施工现场城市地下管线设施的监护工作;
(四)委托并督促工程测量单位在城市地下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五)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按照经审查通过的施工图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公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项目信息,设置城市地下管线警示标志;
(三)需要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施工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需要占用人行通道的,合理设置临时通道,保证行人安全通行;
(四)在施工中发现原有城市地下管线位置不准确或者不明管线时,及时向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报告;
(五)在施工中对其他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绿化、人民防空、文物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造成影响的,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六)因施工损坏有关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停工,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抢修,不得擅自掩埋或者进行临时处理后回填,发生的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向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提供。
第二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在管线本体上附注相关标识。敷设非金属管线的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同步布设管线示踪线及电子标签。
敷设燃气、热力、高压电缆等高危地下管线、以非开挖方式敷设地下管线或者位于道路用地红线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区内的地下管线,应当在地面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识,并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场地条件或者地下空间占用等原因,需要变动地下管线平面位置、标高和规格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第二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依法向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施工许可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六个月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 因公共利益确需迁移、改建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协商实施方案,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涉及城市道路的,应当与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同步施工。
第二十九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需要废弃地下管线的,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并将废弃的城市地下管线予以拆除。无法拆除的,应当将管道及其井室封填。
对权属不明的废弃城市地下管线,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十五日。公告期满后仍无法确定权属单位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组织拆除或者封填。拆除或者封填费用由本级财政解决。
第四章 综合管廊建设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等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综合管廊。
第三十一条 城市规划建设新区应当同步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城市成片改造旧区、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干道路,应当同步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为综合管廊预留规划通道。
城市成片改造旧区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干道路配套的管线,进入综合管廊投入运行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拆除原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十二条 综合管廊规划区内的管线规划,应当与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相衔接。
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开发与改造时公用设施容量的需要,为管廊内管线的新建、改建、扩建预留足够空间容量,并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 综合管廊的建成区域,凡已在综合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在综合管廊以外另行安排管线位置。
综合管廊的建成区域,除有以下情况外,不得批准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挖掘道路建设管线:
(一)因技术要求不符,无法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线;
(二)综合管廊与外部用户的连接管线。
第三十四条 综合管廊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内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确保各类市政公用管线安全、有序、高效、节能地建设和运行。
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进入综合管廊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可以通过租赁或者购买等方式取得综合管廊使用权,合理分摊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维护费用。
第三十五条 综合管廊应当集中管理、统一维护,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确保进入综合管廊的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综合管廊维护管理单位负责综合管廊内共用设施设备养护和维修,建立工程维修档案,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配合和协助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的巡查、养护和维修。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负责入廊各管线的设施维护。
第五章 运行和维护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城市地下管网安全应急处置综合预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制定本行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城市地下管线的隐患排查,对城市地下管线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设立统一的专线服务平台,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城市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损坏、缺失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举报。
第三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重点改造使用年限超过五十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水、排水管线。对存在事故隐患的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
第三十九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对所属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负责,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程设置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及警示标志,定期进行运行状态评估;
(二)建立日常巡查和维护制度,依法制止危害地下管线安全的违法行为,对城市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损坏、缺失进行及时修复更新;
(三)对输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以及可能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地下管线进行重点监测,保证其安全运行;
(四)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及时核实和处理举报;
(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六)根据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地下管线事故抢修;
(七)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档案制度。
第四十条 城市地下管线出现故障、险情等突发事件时,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可以先行破路抢修,并同时通知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二十四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相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抢修完工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由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及时恢复道路原状,保障道路通行,所需费用由破路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承担。
第四十一条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压占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进行建设;
(二)损毁、占用或者擅自移动地下管线;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毁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堆放、排放、倾倒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
(五)擅自接驳地下管线;
(六)其他危及地下管线安全、妨碍地下管线正常使用的行为。
第六章 信息档案管理
第四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备和更新工作,及时将地下管线的普查资料、竣工资料、补测补绘资料录入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动态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专项普查,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探测、补测,掌握城市地下管线规模大小、位置关系、功能属性、产权归属、运行年限等基本情况,并纳入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在验收合格之日起三个月内,纳入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十三条 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管理应当坚持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整合,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有关规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地下管网信息采集、监控和数据应用服务等多种功能,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地下管网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标准和信息共享目录清单。
第四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建立所属地下管线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并按照规定与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做到信息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第四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不明或未建档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报告。
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查明不明城市地下管线的性质、权属,责令权属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测量。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测量数据。
第四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监督管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接收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应当及时登记、整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好无损。
新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三个月内,分别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城市地下管线迁移、变更、废弃之日起三十日内,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设施专业图上,并将修改后的专业图及其有关档案分别报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第四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和权属单位,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监督、指导和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做好城市地下管网工作。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及其信息管理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权属部门的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布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依法建设、维护地下管线等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或者推诿。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应当予以保密,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许可、审批和竣工验收备案的;
(三)未按照批准的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建设的;
(四)未按照规定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专项普查以及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应急协调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的;
(五)对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
(六)发现违法行为或接到举报后不予调查处理的;
(七)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建设单位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未按照规定进行竣工测量的,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二)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擅自迁移、变更城市地下管线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未按照规划要求为城市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的管道、预留支管或者接口的,处预埋管道、预留支管或者接口工程造价四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施工单位未按照审查通过的施工图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的,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
(二)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原有地下管线埋设的位置不明或者不准确时,未及时报告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可能对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影响,未停止施工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未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敷设地下管线、设立警示标识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进入综合管廊运行后,未按规定拆除原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废弃地下管线未向城乡规划或者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未按照规定予以拆除封填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压占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进行建设的;
(二)损毁、占用或者擅自移动地下管线的;
(三)堆放、排放、倾倒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的;
(四)擅自接驳地下管线的;
(五)其他严重危害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妨碍地下管线正常使用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毁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权属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送测量资料、移交有关档案,以及移交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履行维护职责,造成公共利益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造成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较大的镇规划区内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适用本条例。其他建制镇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军用地下管线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城市地下管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计划用20xx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还包括:20xx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近年来,各地由地下管网问题引发的城市内涝、道路塌陷、管线爆裂等事故呈高发态势。由于不掌握地下管线的基本信息,城市道路屡屡开膛破肚,不少城市出现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拉链。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构成状况越来越复杂。地下管线到底是什么样,目前看,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完全说清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