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安口碑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机构咨询电话(即日起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有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
西安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高新区】紫薇校区、高新校区、渭南高新校区
【其他机构也不错哦,可以多咨询几家】
西安聚智堂名师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4972
【高新区】高新校区
西安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7685
【高新区】 科技路校区、高新一中校区
西安智康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84595
【高新区】科技路校区、糜家桥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且长久地保持学数学的兴趣呢?
一、情景引入、诱发兴趣
要想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就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每堂课的开始,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这时要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进行情景式导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喜欢听故事的年龄阶段。所以我在每节新课的前面先编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决”时,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羊、小猪、小狗、小鹿要过河去找它们的妈妈,条件是必须按各自的号码找到自己的路线,否则就过不了河。谁能帮它们算一算,找一找呢?这时,学生兴高采烈地争着说:“我来帮、我来帮。”我就趁机指几个心情比较迫切的学生让他们计算,其余的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口算了起来,几道学过的题他们很快就算出来了,可是有一道是有关5的乘法,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他们不会做。我立刻说,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那么你们想不想学呢?他们高高兴兴地说“想”,于是好的开端就此展开了。
二、通过游戏、引发兴趣
篇2
近两年无疑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以导学一体为教学模式的微课程教学法方兴未艾,而幕课既大规模开设在线课程又从高校向基础教育不断推进。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兴教育理念正颠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识,教育云的应用也从国家层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断发展和应用。身处各种技术和新理论的包围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日益信息化。譬如,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正逐步取代书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以此带来的阅读的碎片化及以高效、直观为目的的信息获取方式,让原来伴随书籍阅读的深度思考变得越来越困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让课堂信息量成倍提高,但其导致对知识和课文的深度理解变得缺乏。当然,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不同以往的优势,大量的信息刺激和方便的远程交流,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大大催生创意的出现。大量碎片化的阅读有利于培养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影响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信息化的大潮推动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的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素养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促进各国教育、科学、文化合作的专门组织,2008年专门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标准(ICT-CST)》。该标准认为,为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广大教师要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必要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即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
三、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信息化平台
我校作为漳州市地区小学的示范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和一个分校,与芗城区小学和民办学校组成教育集团,与龙文区五所学校组成帮扶学校,还与香港一所小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各所学校地理位置跨度较大,成为学校集体教研活动的一道难题,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应用信息化工具,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交流平台,特别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克服几个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便,尽可能实现协同教研、同步交流。
1.依托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依托校本培训力量,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如可以依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考试”、“课件制作培训”、“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等培训和考试,并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和岗位评聘的先决条件,扩大教师信息化培训覆盖面,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建设教研平台,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教研学习环境,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强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可以年级和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教研组教研博客、QQ群和微信朋友圈,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微博。组织参加名师网络教研互动,建立学校校园网,提供教师信息资源平台和教研互动平台,创造信息化教研学习的环境。
3.因地制宜,开展微教研活动。
微教研是一种由教师因某一话题需要而随意即时发起的小型网络教研模式,符合现代碎片式阅读特点,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和名师制作微课视频,存放在学校资源网上,其他教师利用留言功能进行观摩和评课。利用学科教研组微信朋友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或有教学心得,就及时在朋友圈中分享与交流。
4.深化课堂应用,提高知识深化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教育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局面,可见多媒体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的信息化。正如微软国际信息化论坛所提出的:“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蛙跳式发展。”华东师大蒋鸣和教授强调:“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工具性的交流要转化为人与人的交流,即更多地落实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不能简单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否则容易将信息化设备演变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脱离不了学生被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将信息化设备与学科相整合,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深化理解,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将工具转化为人与人的互动交流,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深化知识的能力。
学校要提倡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但不应该一味强调应用的广度,而要强调应用的深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交互式液晶电视的交互功能和网络应用功能,将信息化应用促进知识深化的水平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一,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5.建设校际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学校教育辐射作用。
篇3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信息技术 教育短板 综合施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信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师资匮乏,课程开设不规范、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本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差距,采取措施,补足短板,全面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1加大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弥补信息技术资源不足
近来来,就笔者所在县域来说,虽然国家投入大额资金用来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添购了大量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计算机教学设施设备等,但增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城乡多媒体教室数量缺乏、多媒体设备老化、师生比、生机比重偏低、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战略,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部门,要紧抓国家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充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多媒体教室,添置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软件,管好、用好信息技术教室和器材,提高使用效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运用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
笔者所在的县城属于农村大县,基础教育明显薄弱,信息技术普及度和应用率亟待提高。仅就信息技术专业师资来说,不少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信息技术教师,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当务之急,必须补充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是全面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其次,要积极扩充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业务精通、掌握现代信息教育理论,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队伍。结合本地实际,目前要继续完善继续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深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水平。
3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首要的是学校要严格执行信息技术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削减和挪用。同时应当意识到,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我们在应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决不能背离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基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资源匮乏和传统教育的短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探索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新途径。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获取源源不断的学科资源提供了条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将文字、数字、图形、动画等融入学科教学课程、教材、教学活动中,既能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的水平。开展必要的信息化教育活动对促进教师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信息化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比赛、网上晒课等活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展现了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规划》特别指出,要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
因此,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务必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时机,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加大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搭建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校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篇4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拓展应用、示范引领为抓手,依托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信息化在各项管理教育工作中深度应用,努力打造开发区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制定计划能够让学校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下面是小编带来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健全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网络节点做到专人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做到定时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转。
2、极开展教学研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配合学校“磨好课”及教研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博客”便捷的互动功能,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网络)-(一段时间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3、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办公室及教室的电脑,检查设备完好程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充实完善网站建设,本学期将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并把主页放在教育局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以太仓市网站集群的方式来宣传和共享学校信息。
为使学校各部门能对网站“新闻系统”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支持,本学期校行政还将规定各条线要在一学期内完成至少10条新闻的硬性任务,上传数量也将定期通过网络予以公布。各条线要多“理想的”新闻稿,即文字要简洁明了、符合新闻规范,图片要JPG格式、大小不要超过1024768dpi。
对师生博客的使用,要与个人主页、班级主页的建设联系起来,强调这两类主页要真正成为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乐园,是家庭、学校沟通联系的纽带。开设班级主页,利用班级主页中互动功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先在一二个班实施;利用教师的主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五年级可利用网络活动课的时间由任课老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校本的和外挂的)。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下载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办公室建立专人负责制,建立完善的申请维修制度,期中、期末学校统一普查,确保设备完好。
严格执行损坏赔偿制度,做到账物相符,合理使用,妥善保管。
制订各室、各班信息化装备管理负责制和信息化装备使用制度,规范信息化装备使用登记制度,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逐步实现网络化规范管理。
4、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博客促进家校联系;运用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的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维护等。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按照上级的各类信息技术竞赛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学期将在教导处的统一协调下,举办一次中高年级的网上作文竞赛(利用学生博客)和电脑绘画竞赛,具体培训、竞赛方案另议。
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前提下,设立中年级学生整班参与的校级键盘输入竞赛,三年级英文输入,四年级中文输入,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的途径进行。
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杜绝不良信息,保障教学应用。
根据《太仓市校园网络网管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奖惩条例》,明确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全面实施对学校网络的流量监控,安全监控和网络管理工作月报制度,建立重要网络设备档案袋,主要记录设备的型号、硬件情况、软件情况、主要用途等。
加强中心机房的安全检查工作,对服务器上开设的服务和端口做到天天小检,月月大检。
加强办公室和班级电脑使用情况的检查,清理与教学无关的软件,加装杀毒和防木马软件,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网络,杜绝不良信息的危害。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办学思路为指针,贯彻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从务实、求真出发继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信息教学普及化、提升管理使其规范化,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认同度。同时认真总结2021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中的不足,以示范校的标准衡量各项工作,确保信息化在校园的正确应用。
加强学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力量强、协作能力好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为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做好铺垫,同时深入科研工作,认真积累,积极尝试、及时总结,将点滴的积累汇集成一套适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外,定时定期地开展全体教师信息化自培工作,使工作更具有成效化,努力创建一流的教师应用信息化的环境和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会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信息化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吸取兄弟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弥补不足。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兼职信息员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员岗位意识。
2、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纪录工作,及时进行检查。
3、校内新添置物品的登记管理。
4、提高网络的实际应用效能,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教师课件应用水平,提倡教育新媒体的运用,提高应用水准。
5、学校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每周至少2次)
6、防毒软件的安装和部署及时更新,网站服务器的配置和更新、资料备份。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活动
8、 根据太仓市教育装备室工作安排,努力完成相关创建工作。
三、主要措施
1、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继续深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专题培训,
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OA系统的使用,进行网上办公。
4、对于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检查力度,落到实处。
5、尝试与室内优秀学校开展网络平台下的跨校研究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6、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支有层次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较稳定的学校网络管理员队伍与骨干教师队伍;
7、优化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展示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在四、五年级继续开展沙一小十佳班级博客及十佳学生博客评比,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打字比赛、制作电子小报比赛。
8、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推动学校教育宣传和信息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方的积累,提升学校办学地社会影响力。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抓手,深化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创新教师整合能力开发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电子白板在堂课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过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特色。
三、主要工作
1、加快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本学期,要尝试将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本校教师所制作的教案、课件、PPT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FTP。要充分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做到校内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定期更新学校主页,及时在网站上学校的各类信息。要将本校的各类重大信息及时传到学校网站。建设覆盖各学科、多品种、多门类、可供师生自由选择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购买资源与开发资源并举,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2、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研究,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本学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自学为主线,以集中辅导为辅助,着重于进行网页维护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各教师除了能完成学校规定的班级网页、学校网页更新外,还要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制作一批交互性较强的电子白板课件。
3、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更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上机的常规训练,做好使用记录,上足课时,保证学生的课时数。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活动有计划、有内容、重实效。
4、 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各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教室内有电脑、电视机和实物投影仪,财产保管责任人为各班班主任。各教师课堂教学利用率要求在45%以上。以抽查记录和学生座谈会为准。充分利用网上报修平台及时做好维修申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5、 做好学校网站和校内局域网的安全工作,做好网络病毒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数据备份以及网络安全的认识。
6、 学校CK报警、周界报警和电视监控录像系统由总务处负责。要确保正常,发现故障要及时处理,定期对摄像头外壳镜面进行擦拭。
7、 校红领巾电视台按原定红领巾电视台方案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电视台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8、 建设班级网站,定期更新,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9、 继续组织参与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家庭鼓励开通“家校路路通”,为家长教师协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篇5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主题是“我校教室里最常用的10大信息化工具”,把“数字化”改成“信息化”是因为我校教室里常用的教学工具还有一些是非数字化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选项: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Word、浏览器、音视频工具、VOD点播系统、几何画板、PPT翻页器、实物展示仪。笔者要求每位教师从中选择自己最常用的项目,最多选5项,并且如实填写自己所教的学科。笔者发出373份问卷,收回361份,其中355份是有效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笔者学校教室里最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是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和PPT翻页器,而且使用率非常高。除了体育、音乐等学科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基本上都选择了多媒体计算机和PowerPoint,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和PPT翻页器的配合使用,是笔者学校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
处在第二梯队的信息化工具是VOD点播系统、实物展示仪、音视频工具,使用率在40%左右。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视频材料,如名师大讲堂、高考必胜――得分技巧大冲刺,以及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演示视频,这些材料在VOD点播系统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视频素材。VOD点播系统丰富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手段。实物展示仪在教师进行试卷讲评、作业点评时经常用到。英语教师需要播放听力资料,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也会播放一些视频材料,因此音视频工具使用率也不低。
处在第三梯队的信息化工具是浏览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Word。浏览器在课堂上使用率不高,说明教师开发网络课件的热情较低,大都采用演示型课件。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专用工具,总体使用率不高,但在数学教师中的使用率不低。Word是文字编辑工具,演示、交互等功能较弱,课堂上使用率不高是正常现象。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电子白板的使用率是如此之低。电子白板能够走进教室有它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效利用它呢?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部分教师,他们的解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教师习惯使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而且效果也不错;二是电子白板功能较多,使用复杂,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电子白板的使用,开发相应的课件;三是电子白板稳定性欠缺,容易出现故障;四是教师站在电子白板前面教学,投影画面被教师身体遮挡住很大一部分,而且投影的光也会让教师产生眩晕的感觉。
调查结果大致反映了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也为学校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软硬兼施、齐头并进”。笔者认为,目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当然,不是所有科技的教育应用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多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领域后,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如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白板的优势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要敢于摒弃固有观念,大胆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即使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设备,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只是“外强中干”,因为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只有教师具备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理念和信息化技能,才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
再好的信息化工具也需要教师把它引入课堂,才能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价值。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这些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又怎能把它们引入课堂呢?因此,信息化工具引入教室后,配套的培训工作非常关键。学校将电子白板引入教室后,电子白板厂家组织了几次教师培训,现在看来,培训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可以组织校本培训,以培训推动应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教师互相观摩,把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总之,我们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度。
教室里应该引入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信息化工具
信息化工具有很多,有一些不适合引入教室。因此,学校要多方考察,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信息化工具。电子白板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它们的差别比较明显,教育领域应该引入性能稳定、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电子白板,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成为信息化工具的奴隶。
管理与维护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信息化工具引入教室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故障,因此信息化工具的管理与维护也非常关键。有必要组建一支吃苦耐劳、业务精良的队伍,负责各种信息化工具的管理与维护。学校这方面的工作都由信息技术科组教师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们长期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从而形成了一种依赖。当某种常用工具出现故障时,他们经常不知所措,好像离开了这些工具,他们就不会开展教学了。可见,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信息化工具组织教学评比活动
教学评比活动可以促进教育科研,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年,各级教研室都会组织很多优质课评比活动,如果组织者在评比活动中要求使用某种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将有效促进这种信息化工具在课堂中的推广应用。学校引入电子白板以后,如果每学期都组织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评比活动,必将提高教师们使用电子白板的积极性,推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广泛使用。因此,信息化建设应该与信息化教研结合起来,以教研推动信息化建设。
篇6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校教师,面对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
(一)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为应用的整个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有关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
目前,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新理念。在大学里要求学生学到的不再仅仅是经验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倡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就要有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技能,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自然、了解世界;其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授人以渔,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生存。高校教师能够具备这样的新型教育教学的理念、策略、技能和能力的必要条件依赖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二)职业角色的转换
面对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高校教师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自身发展的机遇,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讲,一个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教与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将要成为学习者的导航者、教学资源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其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执教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信息素养的提高
目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时代性标志。一方面是教与学过程中教育观念需要转变、教育理论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提升,还要具备信息数字化时代从教执教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学科的不断渗透和交融,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也急需不断地拓展,再学习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
终身学习目前已成为高校教师适应时展的必然,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知道如何快捷地寻找组织信息和有效地利用信息,使其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教育现代化的职业环境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业务层面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根据我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技术机构自2000 年开始,连续几年开展了从点到面分批分层的旨在提高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学校教师队伍信息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同时,还加大了信息化设施的投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的两个方面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推波助澜。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育领域与其它科技领域相比,变化甚少,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地沿袭至今。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仍然主宰着广大教师。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案和教学模式,仍靠一支粉笔论天下,并没有要改变它的需求和压力,甚至多少因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和改变学生。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而且有重点地让他们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展开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面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教师普遍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执教能力有了强烈的危机感,要求知识更新、角色转变、能力提高的愿望非常强烈。目前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成为各个学科教师的追求。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
我校是一所以两所中专学校为主合并升格不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的教师过去没有受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训练,因此,缺乏教学过程中有效设计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和需求,造成了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先天不足。另外,由于学校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及时地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致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基于以上情况,对广大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学校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范畴和组成部分,培训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着重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为目标;培训的方式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参照上级教育机构有关的教学评估指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教学信息化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将信息素养与教师晋职升级挂钩,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热情和追求。目前,全校50 岁以下的教师均分批分层地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80%以上的课程能够部分或全部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我校是在2003 年开始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与国家教科网互联,2006 年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但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造成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有路但无车无货现象,致使广大教师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一般的网上信息浏览和发送邮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教学与科研的运用非常有限。因此,近年来,学校在完成了信息化设施基本建设的同时,开始重视本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到议事日程。
首先,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来指导和协调全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二是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遵循规范的标准定义数据以达到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三是要求教学资源的开发讲究教育性,注重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教学应用的实效性;四是办好数字化图书馆和学校信息数据中心,提供通用快捷的数据检索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与数字化学习的支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得到了大力的开展,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拓展。然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将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解决大量的问题。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很大发展,进入了应用水平缓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对策,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一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严峻问题,这两次社会转型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带动”的,换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到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这三大核心问题的制衡。
1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现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人们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教育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和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均面临着两方面共同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鸿沟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则是要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产力悖论”。世界银行(2005)的报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充满着争议。由于尚缺少广泛认可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对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也会出现几分不可预知性。
上述两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强烈地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实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认清各方面产生的相关需求,综合审视、系统设计,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Roblyer教授(2003)通过分析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归纳出“当前问题和趋势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与要求”。黄荣怀教授(2007)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需求与任务”的论断(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进一步归结为三方面: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变革和促进教育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有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负催生教与学、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的使命,人们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是教育信息化处于“效用波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有现象。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期间不过二十多年,新技术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其背后隐藏着其他要素成熟的过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化比较困难,因而误差较大,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评价往往不会太高,只有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效果才能凸显。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学校发展的知识资产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从造就高效运作的学校内部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构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系统评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上述方面改进,提升当前教育系统及学校发展的潜质。评估体系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单这样的传统指标,而是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而是要进一步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的产出;也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生计量,而是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同语境和变革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效用波动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
此外,“数字鸿沟”深层次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鸿沟”与地方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性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最终的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主任、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原党组副书记吕新奎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方面,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有关领导的讲话来看,解决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问题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使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资源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08年1月4日,周济部长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周济部长的讲话、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将成为指导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校校通”(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到“班班通、堂堂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趋于一致,同时也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2 财政投入增长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事实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CCID的市场预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然而,如果以Luis Osin(1998)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年均每人计算机投资84美元标准进行计算18),每年我们国家投入应该是177.24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投入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国2.11亿在校生(小学生10864.07万人,初中生6214.94万人,高中生4030.95万人),不考虑计算机需要更新,将生机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国还需投入大约82.2亿元!以《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全国46万所中小学(小学36.62万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给每个学校更新一台价值3000元的计算机,国家为此需要投入13.8亿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在大力研究的廉价手持电子设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制于各种方面的限制,此类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尚不能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存在瓶颈,仍需升级和扩展扩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难以满足需求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是当前很紧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省市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高速接入。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网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长,目前50%线路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主要干线的带宽需求已经达到40G。各核心节点靠单台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务。线路、设备冗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网络服务质量。CERNET传输网急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传输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其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很大差异性。除了高额的建设费用外,维护费用、管理费用、人才培养费用要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业总体发展、更新速度快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幸免。众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面临没有服务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难免。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严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没有建立好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之前,一旦采取类似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根据各单位不断增长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工作,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所面临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投入大,效益低,问题多”的局面。随着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式多样,政府监管与其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矛盾凸现。行政部门内部实际所形成的小世界难于被打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在硬件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应用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严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疲软。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规划与执行。以教育统计为例,当前工作模式落后,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统计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统计的数据,这种教育部内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教育制度对技术应用在微观(操作)层次也有影响。以数字化资源开发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这和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首先,开发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国家教育部一级的行政单位统一计划决定,各地对此只有间接的非体制上的影响。其次,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工作,因为产品的推广、发行和销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那些搞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如果不能拿到国家级的课题、项目,或者如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别说发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难。从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学校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另外,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门交叉、行政职能重叠。举例来说,国家设有教育部,下属有各职能司局,有负责课程的中心,现在又设立了专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心。此外,还有中央电教馆,各级地方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这些分管教育的部门,对教育软件及其发行都有很大的影响。虽说中央电教馆主管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开发出来的资源是很难推广的。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对教育技术方案设计方面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我国比较流行的教育城域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网是由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目的是将本地的教育机构全部联通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这种被很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所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确有优势,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也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只不过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网的建立,这一地区的教育机构就只能通过该网络出口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软件使用、教师培训等都需要通过当地教育局来安排,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无疑压力很大。而且随着电信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该模式上所谓的经济优势也几乎殆尽了。
二 激活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支持服务机制分别对应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进程中,存在明确的外部推动力和内在牵引力。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国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常采用的“权力-强制”、“规范-再教育”策略确实能够较快速地推进国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教育体制与教育行政措施上的过于简单化的大一统思想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以行政命令简化教育应用的复杂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试点示范、逐步推进是必然的趋势。在大力推进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和出台促进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考虑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为指导策略的促进力量和活动。
在这过程中,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师资培训机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从教育主管部门看,可能会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师资区域培训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转变观念,使、培训由研究导向型转向实践导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训由推送转向问题解决型。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的代价与价值也不同,应用层次随学术组织的推动而不断深入。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定的。实现技术转化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
学术组织因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方面献计献策,给予相对更好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学术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IT企业组织在推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内部动力的核心思路。
2 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
以项目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工作形态。由于项目评估对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既定目标实现等有诸多益处。因此,推动教育技术的扩散应从规划开始就引入项目评估的思想。
顾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多是作为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决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估作为配套,在制定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评估的指标。
如果在启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或者初期就能明确提出配套的评估方案,就能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及时对项目作必要的调整了。在项目的立项初期,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后患;在项目的进行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应与评估结果比较,随时监控和调整项目执行状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在管理上应该把项目评估、决策和项目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鉴于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复杂性、结果评估的复杂性,有必要综合评估项目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评估的重点予以明确,因而使得项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都在积极引入严格的外部评估机制,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项目缺乏讦估,或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虚假的“欣欣向荣”。由于没有制度化的项目评估机制,大量的内部操作掩盖了决策者的耳目,各种问题暴露出来:缺乏对项目目标的评估而不切合实际的建设、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解决实际教师需求的培训、不明确的促进机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响了教育技术成效的发挥。
由政府组建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有效评估该队伍实施项目情况的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存在,则很难保证项目评估能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也仅仅停留在教育督导考核层次,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监控学校促进工作的实施,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内部推动缓慢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在制度上实现对“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制衡(包括:监督、检查、建议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教育技术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3 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
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战,亟需提供包括发展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由于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专门管理人才,要想实现合理规划,并能按部就班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一时难以与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应用模式的变革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需求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如人意的结果可想而知。
破解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够有效识别学校现状与问题,评估学校需求,引导学校规划与内部动力,并给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该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主动上门服务”教育技术支持,也包括以互联网、卫星电视系统等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系统所秉承的“需求评估”理念,既是针对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也是针对被服务的学校。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不断明确问题的核心,形成个性化服务,并积累大量服务型资源。图2反映了本系统的核心理念。
(1)对于支持服务系统而言,通过主动收集、分析每个学校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需帮助,进行系统归类,从而为每个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内容,并将每个学校的发展及其获得的个性化服务和效果作为未来服务的基础;
(2)对于被支持的学校而言,通过向该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额外信息,加上该支持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一些与本校有关的数据,判断自己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断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相似学校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终决定要获得的那种服务形式。
这种内外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外部推动方向、引导内部动力、外显教育个体决策参照点的过程。图3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该系统的工作思路。
这种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可能有很多实现形式,但是对于学校教育技术采纳机制和发展阶段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学校需求的引导,是形成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学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并挑选备选的服务方案,与学校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进行互动,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对服务结果的评估则是改进服务方案,形成与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服务资源的必要保证。
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主动识别”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能够收集一些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基本数据,从而能够识别学校一些基本问题;(2)“问题聚类”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能够汇总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类型给出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3)“个”是指该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个性要求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推送给学校的是个性化很强的服务内容;(4)“效果评估”是指该支持服务系统应能够对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服务方案与内容。
三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篇9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目前,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初显成效,打造数字化校园对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针对我校数字化校园创建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方面的一些体会。
1. 让教师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迅猛发展,仅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是很难很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把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素质的养成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 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 随着校园网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时代扑面而来,广大教师的信息能力必须不断提高,才能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教师而言,通过重视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加快了教师信息化的进程,教师们从没接触过电脑,到会用Word,excel,PPT,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熟练运用,从单一为制作而制作,到真正在教育活动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过程当中的每一个进步,不仅代表技术的进步,更代表着思想、意识、敏锐性的进步。将计算机、网络、远程视频等引入教学给自己教学带来一些难度,教师必须在熟悉传统设计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编制出一套适合的教学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同时,“数字化校园”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对教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例如,在学科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而现有教材中,很大的不足就是信息量不足,学生对一些很枯燥乏味的内容都显得不愿意去看去听,再由于教材编写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内容不能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就算能反映出来,教师也难以表达。教师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再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信息量,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愿意去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宽信息素养的应用时空 数字化校园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首先,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根据教师需求的多元化,构建了教师信息培训资源库,实现了网络培训,培训分别以“视频、文本、课件、网页”的形式全部存放在网站上,供老师随时学习,实现资料共享,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学校通过校园网,开辟教育论坛、电子备课室、课题研究等栏目,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教师可以通过BBS公共讨论区、答疑辅导处、留言薄、聊天室发电子邮件、发短消息、发帖子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培训提问,与教学管理人员联系,即使获得培训信息,同时教师之间通过论坛传递信息,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它改变了专家一人讲、教师被动地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教育形式得到突破和拓展。数字化校园这个强大的平台,为教师信息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通过校园博客,为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协作交流平台。“博客”性质如同论坛一样。它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对用户的资源管理,能够很方便地把教师的个人资料分门别类保存好,可以把教案、随笔、案例、课件,还有学生的作品放上去进行整理。网友通过阅读博客,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博主。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写的一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育个案,到网站上,这给普通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个人风采,提供一个良好的说话平台。通过制作自己的个人网站,吸引同行关注上面的个人介绍、教学成果、研究动向等子栏目,发表观念、点评,这种交互性、生成性、专业化的个人网站,对促进信息素养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而来自同行的评点,教师们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讨论的气氛平等、激烈,比较容易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通过网上交流教师的价值得到认可,业务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4. 建一个资源全面、形式多样的资源平台 (1)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源鼓励教师通过网上下载和光盘刻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包括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设计、试卷习题、课件、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声音、教育网址、共享软件等素材资料。学校将老师们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2)多个角度,自制教学资源知识的发展是一个学习并且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们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后,就开始着手开发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学校因势利导,规定数量,强化质量,要求每位教师按质按量地完成。
5. 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以新带老”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青年掌握应用数字化的方法,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学习,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运用flash制作课件,所有的教师都能进行文档的基本编辑和幻灯片的简单制作,大家积极上网学习、查询信息、收集资料、下载资源、上传资源,此外学校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网络教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全方位地接触和运用多媒体,领悟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到了前沿的教学方法,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通过“以新带老”,每位年青教师带一至两位其它教师的方式,并通过校本短期培训的方式,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6. 师生共建,教中学,学中教,促进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 师生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师生的数字化应用水平也体现了一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很强,有些技术甚至是很多教师不懂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师生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课件制作、软件开发等。通过参加数字化校园建设,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互相促进,得到提高,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教学活动全面实行数字化,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数字化校园”这个平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现代教学手段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雷宾 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够建数字化校园
篇10
目前,国内中小学老师开始尝试利用魔灯(Moodle)管理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帮助教师运用魔灯(Moodle)高质量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呢?本刊特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就魔灯(Moodle)进行教学活动相关问题回答了一线老师的提问。
山东省枣庄市十六中学冯均芳老师(以下简称冯):魔灯(Moodle)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其设计基础,主要特色有:简单轻便,相容性高,技术门槛低;其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搭建在线课程时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在一个积极协作的在线环境中进行交流;在线活动记录能够详细呈现;课程可以被压缩成SCORM包作为备份或者供其他学习内容管理平台安装使用;提供嵌入式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教师能够很方便地编辑课程内容。
魔灯(Moodle)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为网站管理功能、学习管理功能、课程管理三大部分,其中课程管理中有灵活、丰富的课程活动: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等。魔灯(Moodle)拥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包括中文简体和繁体版。
我们学校在利用魔灯(Moodle)开发网络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克服了教师时间不足、协调困难、原生课程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上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在使用魔灯(Moodle)开发和实施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黎教授的指导。
诸如,虽然魔灯(Moodle)的功能足够强大,但是我校在利用魔灯(Moodle)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课程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时,也只是利用了它的一小部分功能。请问黎教授,我们该如何弥补教师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缺陷?在利用魔灯(Moodle)开发课程时应怎样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魔灯(Moodle)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以下简称黎):魔灯(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由于它是开源软件,免费且设计的教育理念先进,其开放的理念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也因此愈来愈强大,成为国际上首选的能够替代Blackboard(Blackboard是一款功能和服务都很强大的优秀的商品化课程管理系统软件,目前正在国内的许多高校推广)的适合中小学基础教育选用的学习环境。
我曾应邀到上海浦东上南中学参加该校组织的研究型教师教育信息化沙龙。前些年,上南中学积极开展教师博客和班级学生博客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浦东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先进单位。该校每隔一个月举行一次教师沙龙活动,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和新的发展方向。我在沙龙里向老师们介绍了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的Moodle平台,大家都很兴奋。在会场上,校长对我说,能不能给Moodle取一个中国名字,好让不熟悉英文的老师称呼它。当时,我组织所有在场的老师们开展头脑风暴,为Moodle中文命名。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的头脑中浮现出“阿拉丁神灯”的故事,Moodle与“魔灯”谐音,正好像教师手中的“魔灯”,只要你点击鼠标,“魔灯”就会满足你对教学活动的需要:从课程内容安排、考试设计、教学评价、师生互动、丰富的资源、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可以说,只要你能够想到的教学活动元素,它都能够为你提供。真像《一千零一夜》那动人心魄的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只要你一点击“魔灯”,“魔灯”就会跳出来问:主人,你要我做什么?刹那间它就为你准备好你需要的一切。
参加过“英特尔R未来教育”教师信息化培训的教师都还记得,英特尔公司的CEO贝瑞特博士的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Moodle就是教师魔术师手中的“魔灯”!在学校教育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的是每一间教室里的教师,所以,你提到要有效地发挥Moodle在教学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本身而不是他手中的工具,Moodle只是帮助老师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
教师要掌握好使用魔灯(Moodle)开展高质量教学,需要认真学习魔灯(Moodle)的基本使用方法,把魔灯(Moodle)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自己教学的课程特点,创造性地发挥魔灯(Moodle)的各项功能,真正发挥魔术师的主角作用,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教学戏剧来。
你谈到“教师缺乏课程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事实上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长期工作在课堂教学一线,多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教育机构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广大教师已经不是“缺乏课程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诸如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课堂还给教师和学生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念,等等,人们早就耳熟能详。根据我们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体验,目前人们需要的是能够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可供老师们借鉴和迁移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技术、策略和工具。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实现“校校通”的时候,教师们急需的工具和平台魔灯(Moodle)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今年初,我和我的研究生们一起建立了“东行记”魔灯(Moodle)网络课程(省略/moodle1),实验在我们自己的研究生教学中利用魔灯(Moodle)促进教学。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应用,我和同学们体验到,魔灯(Moodle)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操作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CMS),更是一个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持教师和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学习管理系统”(LMS)。诸如前面提到的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都可以利用魔灯(Moodle)来支持。教师们学习使用魔灯(Moodle)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体验新的教育理念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而且,魔灯(Moodle)的操作使用十分方便,技术门槛低,便于普通教师使用。
冯:我们学校是一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普通高中,虽然大约有1/3的学生家里有电脑,80%的学生有QQ号(据本学期最新调查数据),但多数学生也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以及周末和节假日才能有机会上网。这就给基于魔灯(Moodle)的校本网络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征得学校的支持:凡基于魔灯(Moodle)的网络课程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尽量给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时间。
我们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办公电脑和上网条件,每个教室里也都有多媒体网络设施,另外,70%的教师家中有电脑,可以说,教师使用魔灯(Moodle)进行教学活动的条件非常充足。但是教师对此表现的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现阶段的很多学校要把魔灯(Moodle)作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记录知识、整理知识、生成知识,把存在于纸张和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等电子化、网络化,这对教师们来讲要有一个从观念到习惯的重大改变。那么如何推动这样的转变呢?
黎:教师对此表现的热情并不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中小学教学中使用魔灯(Moodle),许多学校的教师会遇到技术环境条件限制。尽管现在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声称自己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工程,有的还宣布已经实现了“班班通”、“人人通”,但是,真正要让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利用魔灯(Moodle)来实施教学管理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平时作业,通过魔灯(Moodle)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大部分学校还做不到。也就是说,能否利用魔灯(Moodle)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是考验学校是否真正实现了“校校通”的试金石(判据)。
如果目前还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校,距离真正的“校校通”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些学校目前还不具有利用魔灯(Moodle)开展教学的可能性,可以待今后条件成熟了之后再考虑使用网络和魔灯(Moodle)。
其次,一些真正能够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上网使用魔灯(Moodle)的学校,教师们面临的困难是,刚刚开始学习应用魔灯(Moodle)教学环境时,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平时,教师们一天工作下来已经十分疲劳,还要上网准备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生互动进行教学活动,会感到力不从心,面临时间和精力的困难。这个过程有些类似于田径赛长跑的初期,你会感到呼吸困难、抬不起腿,乏力,但是,当你坚持过这个阶段,就会进入一个良好的长跑状态,变得十分轻松,在协调的动作中,跑步的速度也会加快。我们自己使用魔灯(Moodle)的体验告诉我们,当你熟练地运用魔灯(Moodle)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熟悉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反而不习惯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了。
这还类似于许多人刚开始学习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打字,由于长期习惯于自己在纸上面写字,打字的速度很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反而觉得在计算机键盘上面打字更快、更习惯,反而不会在纸上面手写字了。
再次是教师改变原来教学习惯的阻力,要变化备课、上课方式的困难。魔灯(Moodle)提供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环境,部分习惯于考试训练的教师往往感觉到不需要魔灯(Moodle)提供的许多功能,所以,仍然我行我素,照老办法教学,没有使用新技术的需求。其实,只要这些教师认真去研究,就会发现,魔灯(Moodle)对讲授式和考试训练式的教学也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可以提高训练、评价、教学调控的效率。
还有就是学校在运用新技术促进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化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调整的要求。由于魔灯(Moodle)刚刚引入到国内的中小学,需要大家有一个熟悉、应用、发展的过程。教学管理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和改进。当然,这需要时间。随着新的技术在学校应用的普及,学校也会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配套管理办法和政策。
冯:魔灯(Moodle)提供了完整的评价系统:对于作业评价,可以制定评价量规或等级;对于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制定出一些讨论的评价量规,并根据评价量规对学生的讨论表现打分;还有在线测验、全程的使用者追踪记录等功能。如果是完全网络环境的教学,可以利用魔灯(Moodle)的评价系统非常方便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上网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活动的组织完全依托网络环境不现实,课程实施基本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活跃,有的学生则在网络学习活动中表现积极,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把魔灯(Moodle)中的评价系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黎:魔灯(Moodle)和其他的技术一样,不是一个万能的X。任何新的技术、理论、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可能有哪样东西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魔灯(Moodle)的长处是上面你讲到的那些,其实质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处理、加工、存储、传播信息等等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各种技术、工具、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融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解决办法。前些年大家广泛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就是辩证综合应用各种事物的意思。如何有效地综合应用各类评价方法,需要教师们一起来探索,这就是我们“十一五”课题研究的问题。不过,你可以首先把能够应用的魔灯(Moodle)功能使用起来,在熟悉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问题,积累自己的经验,相信能够解决好恰当应用技术的问题。
冯: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行动研究项目,不仅规划、实施需要时间,而且个体的参与也需要时间。高中学校一般都有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加之我校师资紧张,使得教师能够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时间较少,而能够集中讨论的时间就更少了。又由于校本课程资源相对散乱、匮乏,大量资料都需要教师搜集、创建。虽然在魔灯(Moodle)中创建课程非常方便,教师可以通过魔灯(Moodle)平台交流,但是大量原生课程资料的创建仍然让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请问黎教授,怎样有效联合其他学校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共享课程资源?
黎:这个问题不仅是推广使用魔灯(Moodle)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等等所有故事的共性问题。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全中国、全世界的教师们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把大家的力量和智慧融合在一起。魔灯(Moodle)在技术上已经为教师们的广泛合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教师群体的“共同体”的形成,集体智慧和集体文化的形成,则是一个社会机制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能够谈清楚的,它涉及若干问题和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传统、观念、习惯,等等。
冯:魔灯(Moodle)在国外的应用非常广泛,近来发展十分迅速,迄今为止,拥有160多个国家的13万余用户。英国一份著名的教育系统使用开源软件的观察报告显示:魔灯(Moodle)是英国的大学使用最多的学习课程开发管理系统。魔灯(Moodle)在台湾高校、中小学的应用也很广泛,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湖中传说(省略/moodle/)、Moodle1.6研习录影教学(download.省略/class/animation/moodle16_stud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