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素养

篇1

高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它在直通高考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素质培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都是重视应试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会留太多的时间给文学素养的培养。尽管现在的教育路线在改革,但实践情况仍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关于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对文学素养的正确认识 

在高中这个学习阶段,要应对高考,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十分复杂,再加上其他功课的融入,使得高中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在这段时间,没必要再加入文学素养的培养。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参透文章的感情,不如去做几道题来得实在。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提分并不容易,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去在一些理科科目上多花些时间,让学习效果更明显。所以,在高中阶段,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花时间去培养文学素养十分不现实。 

2.师资力量的匮乏 

语文教育普遍偏向情感、抽象的东西,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所以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重大。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阅读量缺乏,也不具备充足的文学素养,很难帮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文学内涵,也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去挖掘文学的本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些教师虽然自身有充足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也多数是“随其流扬其波”,以教会学生做题应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提升高中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以提升文学素养为语文教育目标 

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最重要在教师如何去引导。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文学素养在语文学习中不容小觑的作用。再者教师应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学生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渐向学生渗透文学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认同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修造,进一步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加强自身的文学内涵,保证可以跟得上以身传教的步伐。 

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大多都较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感性因素。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文,就会让课堂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想办法去营造活跃、和谐的氛围。可以在讲授课文的内容前,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制造一定的代入感,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思想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结合目前的时代现状来对作品进行再创造,鼓励学生展现个性,不要一味对学生的个性打压,做好引导工作,这样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 

3.突出阅读教学 

受教学进度影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短板。而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教学必须要鼓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时,教师对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进行汇总,多聆听一些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学生感兴趣或者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地进行阅读授课。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主动体验、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会探寻到对话、探索的乐趣,这对今后的文学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有充足的情感认知,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 

篇2

语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主要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语文知识、语文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随着新课标的日益完善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科书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切实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高高在上,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听”与“记”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感到无趣、疲劳,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教学观念,“让位”给学生,坚持课堂主体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及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气氛,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学必修四《奥林匹克精神》时,因为高中生对奥运会都不陌生,所以教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品味诗化的语言和内容的和谐。学生的自主研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于教科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语文教科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祖国优秀的语文文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对家乡、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而强化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比如,教学《汉字王国中的“人”》时,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用视频展播汉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感知、领悟汉字的演变历史和现今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潮,使学生懂得:汉字是美的、神圣的,我们要懂得欣赏,更要珍惜和爱护她,要自觉维护她的纯洁。这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他??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广泛的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文思考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应有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主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感悟课文的经典和精妙之处,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能够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新知渐渐融入到课外材料或书籍的阅读、学习之中,实现课内外的知识互补,使课内阅读更加完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阅读方式,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借助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我

写作活动长期以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事情。事实上,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写作记录或抒发自己情感的发展、对各种事情或事物的认识、看法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害怕写作呢?究其原因,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考官,教师出题,然后对题目进行审题,对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做讲解和布置,最后让学生动手写。学生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没有任何自主权,所以他们常常感觉无从下笔,最后东拼西凑,胡写一通,草草了事。所以,写作教学应把写作的自由交给学生,激励他们认真、务实地自由写作,引导他们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写作,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乐于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篇3

【中D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独立人格,其落脚点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学生的人文情怀之上。

然而,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淡薄或缺失,道德素养严重滑坡,语文教学受功利思想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和不正之风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也很容易造成追求上的盲目性,所以,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高尚道德,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社会良知的人,这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一、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人物语言、背景等组成的“冲突美” ;诗歌的凝练、含蓄形成的“意境美” ;散文的清越、隽秀的“神韵美” 都能唤起我们的审美冲动,还有议论文中的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说理表现的“逻辑美” ;说明文展现事物特征、成因、发展的美,也有其独特的韵味,从内容上看,有的赞美祖国的壮美山河,有的讴歌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开源引流,披文入理,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挖掘文本的的美学因素,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动情于中,努力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善于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和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诵读经典,培育人文情怀

中国的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诗经》、《离骚》、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都是学生汲取精神养分的源头活水,这些脍炙人口,世代流传,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永恒魅力的经典篇章,是古代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古代先贤的思想行为、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面狭窄,不重视语文学习的普遍情况,强化经典诵读尤为重要。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去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含英咀华,回味萦回在字里行间的的美好情思。通过诵读经典,感知作品形象,领悟其丰富内涵,陶冶思想性情,积淀民族文化底蕴,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诵读经典,点燃学生能动创造的火花,激发思维,开启心智,引导学生感知,感染,感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得到修炼和熏陶,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和提升,健全的人格就会初步形成。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国家教育部曾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高中学生的特性和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相结合是我们对高中语文教育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认识和再认识的学习,这只是揭示了语文的外在作用、外在价值和外在的意义。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则重视学生精神的培养,是学生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学习,这揭示了语文的内在作用、内在价值和内在的意义。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也让学生实现了自我成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了创造力和生命力。

既然这样,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去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化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的改革已推行了多年并且改革程度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知识,而是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在目的上,不再只是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注重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从学生出发,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里的课堂,是新时期老师所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来发展学校的内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也是未来的一种必然被采取的学习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最好的办法,要想让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单单靠控制课堂纪律、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是不能实现的,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学的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才能主动地去接近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课堂的导入环节出彩,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好好设计自己的课堂导入,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去。课前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给同学们放一段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是放一部电影等,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的环境中去。例如,学习文章《林黛玉进贾府》时,文章中有很多对人物服饰、外貌的描写,如果是单纯的读课文,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美,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学生们边看文字边看视频,很快就能将文章中所写的形成图片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2 阅读文化经典,充实人文知识

文学作品有巨大的魅力,这是许多已经成为文学大师的人所共同认可的。巴金曾说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教师在教学的课余时间要做到与书本做朋友,与大师做朋友,与经典文学作品多交流,这样可以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作家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因而,经典作品不但因深刻地反映了r代的矛盾与冲突和创造了真实的形象、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具有历史的认识意义和审美的魅力,还因为作家本身的崇高的理想和情感,使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蕴涵一种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力量,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也变得崇高起来,内心更加善良和优美。这样的作品产生一种不仅表现民族灵魂,也铸造民族灵魂的伟大作用。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为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面对困难绝不屈服勇敢前进的进取精神所感染。我们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缝席上见赠》,会为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胸襟所激动,虽然诗人自己屡遭贬谪,但看到新人辈出也令他欣慰。我们读的《雷雨》,不仅会对鲁侍萍、鲁四凤的悲惨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对周朴园那说不清楚的忏悔也带有些许的理解。正是在这些伟大的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深深的内涵,一种内涵就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正是他们那个时代所发生着的,一种则深刻的多,它超越了时展的现状,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因为它是永远具鲜活的生命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解释的。

3 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对作品中的人物印象较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小说。仅仅对人物有印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进行解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值得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去阅读的。那些带着作者感情的人物――比如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许小寒都是民国初年上海病态社会中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反映。他们都是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的,为我们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篇5

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外在表现,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智能、意志、感情和品格等方面的特质。具备基本的人格素养,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国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志向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现代人类所共同崇尚的价值伦理。通过每一个人发扬敬业精神,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履践爱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自己卓越的志向。屈原、文天祥之所以为后人称道,意义就在于此,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是如此。

2.创新开拓的意志,崇尚科学的态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健全人格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色彩。在这里创新不仅是指具体的行为层面,从根本上说,其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包括人的观念形态、知识准备、品格意志和价值追求是否体现创新的特质。

3.不畏挫折的品质,讲究实际的性格

现代社会充满机会,为每一个人赢得成功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但拥有机会,必然也有可能丧失机会,有人成功,必然也会有人遭受挫折。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挫折可能难以避免,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是不畏挫折的品质与人生,不仅是人格的一种修养,更是我们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启迪我们,挫折或苦难可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

4.维护公正的勇气,关怀弱者的爱心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崇尚竞争,拉开差距,增加社会活力是明显的,但不公正的情况也体现在社会的一些方面和环节中。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鄙视和远离这些消极的东西,应该在维护和实现社会理想和公正中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同社会融合在一起,勇于自觉地同一切妨害社会公正和健康的现象和事物做斗争。如,苏教必修四“底层的光辉”专题学习,我们就能感受、体悟人性之美,获得关爱、关注他人之心。另外,还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情怀、终身学习的观念、慎独自律的功夫等。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建设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格素养培养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思索着我的学生,思索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思索着如何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

1.和谐平等,教育的第一生命线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蒙恩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已基本解决。那么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紧接着的是爱的需要和尊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他们爱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朋友似的平等探讨与争论。如在苏教必修五《报任安书》《渔父》学习中,一个择生,一个向死,我们都要强调他们的选择的价值,但是学生可能不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掌握背景中,来发现他们忍辱苟活与舍生赴死的价值。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与尊严、生存与理想等问题。

2.对话体悟,从文本走向心灵和生命

一个学生,哪怕对语文再感兴趣,如果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愉悦感,那么兴趣最终都会消失。成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指语文学习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走向社会的人才,应该是眼界宽广、心理健康,而不能成为学问、技术高超的精神病人。对话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推动他们的人格自由发展。语文课堂的对话围绕文本的对话。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从文本角度来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体悟其中的情感。围绕文本我们展开多维的追问,如双基的训练、语句的涵品、景色的风韵、构思的巧妙、作者在特定时代的情感。这些是语文对话的基础。我在教《听听那冷雨》时,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有雨景的解析、雨文化的体悟、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的时空交错,学生从发现到对话,对话到争论,争论到发现,到感悟总结,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在他们无法解决时,我才出面指导。看着他们开心的交流,甚至连上次课前演讲时站了三分钟说不出一个字的女学生都能侃侃而谈时,我心头一热。

篇6

【关键词】教育戏剧;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1

一、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

语文素养就是各种语文学科所需能力的统称,具体包括以下几大层次。

一是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了汉字音形义的学习、重点词组语法修辞手段的应用、文章的阅读锻炼与写作提升等,这些内容需要日常积累才得以掌握。教师应考虑对具体基础知识的研究安排,让知识的普及更加顺利。

二是语言累积。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经众多专家学者审议核验,较为经典。高中生应围绕课本展开文章阅读,掌握足够的生字生词,同时强化诗词的阅读诵咏,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阅读积累量。

三是语言技能。高中阶段要求语言技能达到熟练应用程度。语言技能有查阅资料、阅读文章、语言交流实践、文字写作等。学生掌握多样化阅读方法,并拥有固定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加以形容表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四是W习习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习惯。只有坚持在教学中强化查阅资料找信息、注重阅读、摘抄记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写作等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足够大的帮助。

五是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内外兼修,培养儒雅文明举止。待人处事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措辞严谨讲究;与人交流时注重交换思想,倾听不同声音,在取长补短的观念中与人交往。

六是文化修养。语文的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魅力,自身见识增长后,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也将增加。学生在欣赏汉字形象美、语言艺术美的同时,必然感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必然惊叹于其中的多元文化智慧。

二、基于教育戏剧理念的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深刻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任何一个角色的塑造,都需要经过台下漫长时间对饰演角色内心的揣摩,才能真正演活角色,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与喝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戏剧作品超过十余部,无论哪一部,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剧目。这些戏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个性分明,对于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选段作为剧本进行戏剧表演,让参与表演的学生感受到戏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者在不断感悟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必需具备更为丰满的人生阅历,拥有更加成熟稳定的性格,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许,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

(二)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为人处世经验,注重言谈举止。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戏剧选段来编排戏剧后,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编演,精心模仿不同角色的人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同人生的知识、视角、经验等都成为了学生可学习的内容。教育戏剧的模式中,无论是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能够在理解角色和解读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将心比心看自己与剧中角色的对照表现,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成长,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强化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技能习惯。团队协作能力是教育戏剧理念中值得继续加强的培养要点之一。随着戏剧的编排开始,很多参与者都必然需要加强各岗位各角色之间的合作扶持。作为一项团体参与的活动,若学生能够在各方面保持默契,明确分工,坚定落实职责,就可以促成一部戏剧的出色完成。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戏剧片段文章与实际开展戏剧表演是两种感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发展,并持续与周围人保持交流沟通,建立尊重互信的合作氛围,可以更好地融入戏剧,完成教育戏剧的培养目标。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必然要运用各种语文课程所教授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无疑可以同时进行有效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戏剧理念的不断深化,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扩大利用教学戏剧进行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尝试。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对书本戏剧片段进行编排,形成新的戏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有效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论.教育戏剧的原理探究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巴君超.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聪.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6,(2):56-57.

篇7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价值的失落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上有关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得十分多元化,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过程中社会赋予的情感、价值观与书本上提倡的东西发生碰撞与冲突。这对正在形成三观的中职学生产生影响,中职学生本身在文化上不如其他高中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这种拜金主义大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人文素养低下。

(二)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

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并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很多学校语文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过关,因此,他们在设置教学目标上,只教授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十分浅薄[2]。有一些老师专业过关,但在教授的时候为了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工作,过分偏向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却不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的塑造。

(三)中职学生自身不足

中职学生普遍理想信念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与追求,当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很难保持镇定不动摇,导致其社会伦理道德观越来越淡薄。过分追求物质,不注重学识与素质的培养,例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想法就比较普遍,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女生幻想不劳而获,用尽手段嫁进豪门,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的。

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中人文素养的解决措施

(一)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

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方式,将人文理念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知识来构架一个清晰明了的教学方案,向学生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文精神的理念与内涵为目的,通过提问与趣味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课堂学业的检查,确保学生的文化基础达到社会要求的程度,课堂之中加强宣传人文精神。进行教课时采用多媒体工具,使用语言文字与图片文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向往,修正自身行为与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师实行良好教育的基础,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建设文化,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并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其个人素养与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人文素养的主旨,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筛选,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来对保证教师的人文素养足够教育学生[3]。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的普遍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下,年纪也比较小,缺乏自控力,辨别东西好坏的能力也比较低,因此,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十分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信息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进行纠偏,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并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约束自我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将学生分为小组参与讨论,使得学生将人文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4]。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过程中有着社会环境价值的失落、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学生自身的重视不足等几个突出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几个相应解决措施,希望对提高我国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来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方式研究[J].前沿,2013,2(11):121-122

[2]宋胜云.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7):87-88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篇9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素养;教学策略;渗透

文学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和感情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媒介载体,只有阅读欣赏一个国家的文学,才能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下有的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的深层结构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学价值挖掘还不够,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词汇和语言基本功,但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尚显不足。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历史知之甚少,在阅读中没有形成文体意识和文学素养。

一、渗透文学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文学素养是语言的核心素养。它是承载语言技能、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掌握了目标语的文学,也就附带学会了语音、词汇和语法。(2)提升学生人文视野。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涉外交流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渗透文学素养是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学生人文内涵的必然之举。(3)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文学和情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文学宗旨是传递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文学往往是语言的经典流传之作,具有感染性和正向性,渗透文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心理特质,从而使学生发展成心智健全、情智共生的和谐之人。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方略

(1)从教材解读中发掘文学价值。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编写的,教师要有解读、研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文学素材进行提炼,让文学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远大前程》,此文以一个平民的笔触和视角,描述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摄取其中的文学营养。(2)拓展文学资源育人价值。实现从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转变是英语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在介绍文本背景或导入文本时嵌入文学的材料和内涵,让学生带着情感、态度去欣赏文本,内化主旨,分享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6Unit2Reading主标题为“寻找幸福”,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学生在课外认真品味此文学作品的意蕴,了解到一对年轻、贫穷但很恩爱的夫妇从泪水中依然寻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即便悲伤但充满了温暖,故事传递了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价值取向。然后,由此导入文章的主阅读部分,学生因情而读、因感而思,增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语言能力,感悟了语言内在美。(3)创设文学欣赏语言学习活动。“语言是学会的,练会的,不是教会的。”文学更是如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就要让学生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神游,于文学语言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中找到情感和人文的着力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目的语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入过渡到深层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体悟语言的情,感悟语言的魂。常见的语言活动有多种,如编写故事,创造性地让学生复述故事,或对原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另起炉灶,借力原故事的篇章结构等。其次,可以开展填词填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或难度较大的语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第三,影视评价,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和学习观,不能视看影视剧或电视为浪费时间。优秀的英文电影既有良好的语言再现,也有很好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在学生看完后针对影视开展听说活动或读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开展评判性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最大承载者,教师要以时代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考量文学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取其精华,提升自我鉴赏力和识别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的主题是文学欣赏,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用后殖民主义的语言和思维来分析评判《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结束语

借力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教材编写、教师水平、学情和评价等诸多因素有关,需要学校在各个层面上共同推进。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最强动能。

参考文献:

[1]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2]吴艳玉.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欣赏课探索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