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增强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增强创新意识

篇1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教育,关爱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成果等。广义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道德有全面的要求,要教师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责任,为人师表,人格高尚。

1.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2.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3.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教育在新形式下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群体素质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还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一旦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他主观上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尽好自己最大的义务,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也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我们认为,抓师德建设,先要抓思想建设。先从思想上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德建设也就会水到渠成。

2.加强对年青老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年青教师尽快成长,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选择有威望的老教师在实践“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青教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同时,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上公开课,外出听课取经等活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3.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开展。

4.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师德工作的领导,学校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教育培养人才的水平的高低。这就如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人,其生产的产品的合格率及优秀率就越高,企业的效益就越好,企业竞争力就很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伟大事业,教育必须适当地超前于时代,立足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发展总会对教育提出不同的人才需求。未来的一个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教师必须着眼于未来,掌握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及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个不具备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肯定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不自觉地压抑、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二)观念保守是对创新最大的束缚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而对创新最大的束缚就是观念保守。因此,观念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开放在高度事业心和强烈责任感思想沃土上的精神花朵。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创新的意识必须尽快地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动力源泉,形成动力定型。满足于眼前的平稳,习惯于旧有的轨道,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按旧办法处理新问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当前的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教育研究的前瞻性不够,短期行为的意识过强,忽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培养行为。

2.实效性不够,口号过多,理论过多,缺少教师进行创新的文化氛围。

3.理解点不准,创新教育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非纯学科活动。

4.切入点不足,创新教育贯穿青少年活动的全过程,而非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

5.模式化过强,忽视模式的创造,而强调教师从一种模式走向另一种模式,扼杀教师的创造力发挥。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然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学校就应该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形象,使教师既教书又教人,改变教师作为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和已有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努力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充满智慧”;“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现时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还要树立专业发展思想,努力做到以品格传授品格,以理念传播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要系统思考、强化实践;建立管理、培训、科研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未来的学校空间是网络空间,未来学校的差别首先是智能差别,所以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引导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

1.角色反思,重新认识。过去,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往往是学校制订计划,教师被动地执行计划。而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不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要把学校还给教师,把创造还给教师,给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对教师来说,也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确定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

篇2

一、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毅力、意志、动机和态度等心理品质及人格特征的个性差异。心理学家把创新意识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有关变量作相关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影响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同时,还表明创新意识与非智力因素正相关且关系密切。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敢于标新立异,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脑生理学和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探索和好奇心,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较为注重个人发展。这表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实现其创造性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教师要发现班集体中有创新精神的苗子,表扬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树立创新榜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独立分析综合、寻找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四、注重双基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不等于说有了“双基”后再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在进行“双基”教育的过程中就予以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篇3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需注意的诸多问题

1.教师要懂得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具备创新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需要注意自身要切实的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知道怎样与学生和睦相处,明确如何促使学生可以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够促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只有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乐于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想法与思考的创新。

2.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无疑问的不良状况,主要与学生的知识量储备不足以及阅历较少有关,进而产生了不敢质疑的不良现象。往往当学生认识到问题后,心里便会想去了解且产生困惑、疑问,当学生有此类心理状态出现时,这恰恰表明学生在对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教师更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明白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最终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找到,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加强。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首先,激励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考应当借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的步入正轨,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对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的精神加以培养,对学生乐于“较真”的思想加以培养。只有学生将问题发现,并且勇于质疑,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大力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且适当的在学习中褒奖学生;其次,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会有见解与他人有别的情况出现,在此类情况下,往往学生均迫切的希望教师能够认可及肯定自身的创造性见解,所以,教师应当理解及应用情境创设中及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兴趣教学。众所周知,兴趣能够促使人有求索的欲望产生,而且还能够在教学中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兴趣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实现,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趣味十足的教学材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正是因为现实与政治课程的学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非常重视及强调实践性,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在与实践联系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教学活动,比如结合政治中的某个观点、理论,通过多种形式诸如演讲、表演和讨论来创办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深度提高,将学生所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政治课堂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与此同时,还应当将课内外知识与时事政治、社会事件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活动中来体会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深度培养。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及发表见解。通常在自主创新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难以避免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极难将传统的定向思维打破,在将这类问题遇到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非常容易遭到削弱,因此,词式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还应当注意抓好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敢于标新立异的一个基础,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适当的给予学生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样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不仅能够得以完善,而且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提出后,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在线解答,以此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创新意识,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它以追求新颖、独特、富于开拓性为基本要求,集各种思维方式于一体。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想前人之未想,创前人不曾创。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是学生创新行为的主要动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动力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敢怀疑、勇于创新。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好得多。例如,对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个问题,我曾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安排。结果,学生的创意让我出乎意料,创意百出:一位同学把课的准备部分将以往的慢跑热身部分,换成了打“橄榄球”(把篮球当作橄榄球),男生、女生分组进行,这样无论男生、女生的篮球技能如何,都很好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学生们玩得很起劲,甚至有同学建议整节课都上“橄榄球”,学生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不拘一格,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具有创造性的情境中去。例如,在篮球分组教学比赛中,男女混合分组(如4对4半场比赛,其中一边各有一名或者两名女生),女生控球时只允许对方女生防守,男生控球时男女都可以防守,既增加了新鲜感又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互动。再如,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耐力长跑。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跑心理、抗拒心理,通过观察发现,男生普遍喜爱打篮球,女生喜爱可以瘦身的跳绳。打篮球和跳绳恰恰是可以锻炼学生耐力的活动。因此,可以将打球,跳绳和耐力长跑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运动,又可以起到锻炼耐力的目的。当耐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让学生进行长跑。显而易见,学生长跑已经不再是一项艰难的事情,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创造技能

不论学生学习何种知识或是技能,最终的目的仍然在于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将学校体育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生活分裂开来,那么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也会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体育与生活相关之处的联系,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由于学生年纪和社会经历的限制,有时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关联,并尽量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便知识能够更好的迁移转化。例如,花样跳绳运动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项体育运动。另外,花样跳绳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运动这些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进行花样跳绳推广教学时,在学生练习掌握基本的花样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还能进行何种变化。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的方式,最后还可以进行创造的成果展示。不断的开拓创新花样动作,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花样跳绳的生命力得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不但要积极进行花样跳绳运动的研发与动作编排,在教学中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跳绳拓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们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能让花样跳绳这项运动能够有活力地持续开展下去。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鼓励学生自编自创

并不是只有科技发明创造以及艺术创作才被称作为创新,创造活动发生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品质来源于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创新都会对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很多可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自创游戏、锻炼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健美操等。例如,在推铅球教学中,我们分小组给学生提供铅球、实心球等器材,让学生创编各种手臂力量练习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学生为了使本小组表现得更好,大家都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创编出各种练习方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种创编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正确引导督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还应该积极动手实践操作。任何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创造成果,否则仍然只是一纸空谈。比如,将搏击的步伐及击拳动作技术与健美操的节奏和韵律组合,就派生出了搏击健美操;将登山的健身功能与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组合,就产生了踏板操;将传统拉丁舞的动作和健美操的动作相结合,配以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拉丁音乐又产生了拉丁健美操,等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避免学生只是观望和空想。操作能力不仅是创造力中的优良品质,还是生活、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品质,更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勤劳诚恳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体育教师应该从体育教学环节入手,鼓励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对于学生懒惰、拖沓、只说不练的习惯要督促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现有的学校体育功能尤其是其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功能、德育以及美育功能。而对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功能,则充其量属于培养智力发展的一个子功能,并未单独进行阐述。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贵奇.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华章,2007,(12):187.

篇5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意识 复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0-02

创新意识是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数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受到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在数学高考中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为了增强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目前,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原因当然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观念难于改变,在搞复习中难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勇于创新呢?我认为要做到:1.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2.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势作为复习备考的指南,把握好教育创新的方向;3.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特别注意其中的内容变化,从而指导数学的教学,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及时了解各地高考信息,把握备考的主动权。

二、高三数学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因为在目前的数学高考中十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题所占分值达到总分的60%至80%左右,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所占的比例不多,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在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上有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基础知识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高三数学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目前,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块地高三复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把师生关系当成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2.在高三复习中,很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平淡无味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观点,即使学生的见解或者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宽容他们,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4.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注重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变式教学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变式教学,如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在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如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 B.4 C.3 D.2。解法一: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两式相减得:(a2-a1)+(a4-a3)+(a6-a5)+(a8-a7)+(a10-a9)=30-15,即5d=15解得d=3;解法二: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用a1和d表示得:5a1+20d=155a1+25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三:a1+a3+a5+a7+a9=15,(a1+d)+(a3+d)+(a5+d)+(a7+d)+(a9+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四:奇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2,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5a1+■×5×4×2d=155a2+■×5×4×2d=30两式相减得:5(a2-a1)=15,即5d=15解得d=3。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开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题多变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方式。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如2012年广东高考试题: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C=( )(A)4■(B)2■(C)3(D)■。变式1: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B= ;变式2:在ΔABC中,若AB=3,AC=3■,∠A=30°,则AB= ;变式3:在ΔABC中,若∠A=60°,BC=3■,AC=2■,则∠B= 。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变换和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竭力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十分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考查数学主干知识,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考查探究过程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试题;考查探究精神的研究型、开放型试题。如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b)*a=a B.[a*(b*a)]*(a*b)=a

C.b*(b*b)=b D.(a*b)*[b*(a*b)]=b

这道题情境新颖、有一定探究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新定义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些陌生的数学术语诸如“二元运算”的理解,能有效地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可见,重视对创新题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创新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很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

六、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高中的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函数(含数列)模型;二是概率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主要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这是一道有关“函数”的应用题,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来解决,具体步骤:1.构造“函数”模型:f(x)=(560+48x)+■=560+48x+■(x≥10,x∈Z+);2.选择“导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楼房应建为15层。有针对性的训练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作为一名高三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广东教育考试院编写,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84.

篇6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

1.1 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因素。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都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听。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不适应,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设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语文阅读与写作经验。

1.2 培养创新思维,牵动创新能力。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在形势发展迅猛的今天,时代不仅呼唤创新人才,而且要求创新人才,所以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中常规的思想引导学生别出心裁,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从移山转变为搬家的方向去思考,从而研发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也就达到了创新的教学目的。

2 鼓励学习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而创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特性,它要求独具卓识,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而这种独特性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质疑,不仅是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而且对中学生来讲还是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方法传授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引导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从而有失威信或者影响教学过程、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积极地引发学生质疑兴趣的萌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予以肯定和鼓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思考,进而发现问题。以语言文字为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字词精当处质疑。经过不间断的训练和日常的积累,学生们的质疑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引发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一个“惜”字,学生会问:“老师,这儿为什么要用惜字?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就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探求质疑的求知心理。当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即“解惑”。启发了学生提问就要解决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给于肯定与褒扬;对于欠佳的质疑,不必责备,要学生鼓励挖掘完整。当然对于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驳,形成互相补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合中发展。这样,合作与交流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潜能。

3 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已的心理、情绪、情感状态调整到适合学生的心理、符合教学内容的状态与学生一起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幽默、诙谐风趣,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活跃气氛,减轻学生紧张压力,而且还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敢于各抒已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思维,创造性的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

4 开展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培养;创造力;化学教学

创造力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创造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学习、超前学习、创造性思维的结合运用和体现以及潜意识的开发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等;对学生要有民主平等的观点,要坚定学生的创造志向,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启发、诱导、激发创新动机

教育方法要富有启发,勇于创造,应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探究式、实验式等。

平时课堂教学在打实基础的前提下,渗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创新动机,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充满好奇心。学习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时,给学生讲授侯德榜的故事:当年帝国主义垄断了制碱技术,旧中国纯碱工业是一张白纸,面对这一问题,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和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了“红三角”牌纯碱,并一举夺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增添了无限荣光。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动机。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在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创新动机。

二、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造力。化学源自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化学,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列举了121次学生活动内容。其中:调查与研究(上、下册)4+8=12次,活动与探究11+12=23次,家庭小实验4+6=10次,阅读20+18=38次。讨论20+14=34次,探究课堂练习2+2=4次。如何利用好这些内容,这是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在教学中也可以联系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三、利用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例如:在讲溶液的内容时,设计了下列片段:

问题情景:“在气候寒冷的地区,街道上的冰会影响车辆行驶。晓明看见有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为什么?”

探究活动:将一些碎冰放在100 mL的烧杯内,测量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

通过比较两次测量所得的温度,学生即可了解加入少量盐能

使水的冰点降低的事实,所以撒盐能阻止路面结冰。

又如,在学习金属时,可设计如下片段:在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上选相近的3处进行下列实验:

一处用湿棉球润湿;另一处用干布擦干;第三处用干布擦干后,涂上一层植物油。放置一昼夜,观察菜刀3处表面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大胆让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进行组装,全班分为8组,提供给每个小组的不完全一样,最后让各组交流展示装置。

类似的假说还有很多,只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和运用,就能开阔学生创新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己任,寓创新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自己是一个创新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超常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雷子升,胡鑫.讨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种途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1):30-31.

[2]吴红,杨丽娜.新概念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5.

篇8

关键词:音乐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观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显然这是有违《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违人的个性发展要求的。

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亟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明显不对或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创新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双向交流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1.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与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即使错了,也不能泼冷水。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明白在教室里没有指责、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宽容和鼓励。

有一位教师在教《布谷》时,几个前排的女生报告“老师,他们几个总是瞎唱乱唱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便瞪了他们一眼,以示不满。课后,这位教师想了解他们瞎唱的情况,于是就把那几个学生请到身边,结果无论如何鼓励启发,他们也不愿或许是想唱也唱不出了。这位教师懊悔万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瞎唱瞎跳”,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不言置否,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的有意识的培养。那节课,教师完全可以为他们创设一种“春天来了,布谷鸟儿叫了”的情境,让他们自由地模仿布谷鸟儿的叫声,从内心去感受旋律的创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无拘无束,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作好了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2.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迷路时给与指南针,而不是直接指出前进的方向,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激趣求知、展开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没有音乐学习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在内的音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机会是关键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强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他认为,学生探究实践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儿童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个性、创造力等到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象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叫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小猪进食时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3.倡导学生求异思维

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它包含了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曾经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含量的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为我们基层教育提出了一个尖锐而重要的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的创新成分中,创新意识占有主要地位。中学教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从传统教学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重现型”教育,转变为了现在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的“发现型”教育,与此同时,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了时下的教学理念。

1.创新及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即为广泛,一般,创新是指个体或者人群根据一定的目的,应用已经知道的信息,产生出某些新颖独到,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活动。对中学教育而言,创新即指,通过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得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其中所蕴藏的基本规律,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牢固的素质基础[1][2]。

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而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以及认识,它是在后天的环境,以及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2.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创新意识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以及数学创新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1][4]。

(1)创新心理与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力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表达式创造力;二是生产式创造力;三是发明式创造力;四是革新式创造力;五是高深创造力。由于学生自身在每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其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意识,只是因人而异,强弱不同而已;第二,从创新的层次看,中学生的创极少达到高深创新的层面,主要表现为表达式创造力,由兴趣决定;第三,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不同。这与每个人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展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发展心理学,是探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如何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学生的他们,对于自我能力、信念,以及性格开始逐步形成,对于各种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和好奇,开始有了寻求独立的意识。根据这些特点可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3)认知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用于指导数学问题的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叫做“同化顺应平衡说”。

(4)教育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在关于教学数量、质量,以及学生负担之间的关系上,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关于个性差异的测评中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创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中学生在面临艰巨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应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为将来的更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示范:

(1)温故引新

①在O 上,任取三个点 A、B、C, 依次连结这三个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该图形与O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类比)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尝试得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

(2)概念学习与探究

①概念学习

(a)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b) 动手作图,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②探究

(a)前面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如果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思考?(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b)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c)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d)尝试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计算这些量,有无变化?

(e)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

(f)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该教学案例不仅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还引进了几何画板这一新颖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带动学生自主动手作图,自主探索分析,自主发现结论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获得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超前的创新意识,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知识是能力培养的根本所需,一切思维能力都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认清地理原理,熟悉地理规律便尤为重要,这能保证学生具有清晰的地理思路。所以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十分严格,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十分严谨,因为无论多么敏捷灵巧的思维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便成了一句空话。

2创新意识的建立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步骤

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识。兴趣是人类的第一老师,能促使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主动探索,而这便成为创新意识建立的重中之重。对人类来说,好奇心也是一种潜能,它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创新意识,进而便会创造性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中,我引导式的给出1~2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并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除了回答我给出的问题外,还能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寻求答案。这样学生课堂上明显活跃了起来,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逐步建立创新意识,有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3思维习惯培养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核心

思维习惯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时所偏爱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思维习惯决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合理的,有创造性思维习惯便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变所有答案都以向老师求索或以老师专家的答案为唯一标准答案的心理是自身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重要一步。对于课堂上同学所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我不会给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探索答案,所有人各抒己见,出现偏颇不急于批评,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委婉引导。同时,地理知识具备空间差异性、人文差异性、地域特异性等,地理问题也不是单一思路求解,需多角度思考,所以课堂上对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将各类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与学生共同探每个想法的合理性,共同总结问题答案。

4创新思维能力养成

当学生的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有了创新意识,建立了创造性思维习惯,那么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并逐步强化。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循序渐进的发生了改变,逐步从教授与引导并重转变到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使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并使得学生随着思考、探索、总结能力的提升,自信心也愈加增强,敢于肯定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我不时的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地理问题进行小型的辩论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探寻自己想法的理论依据等全方位养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而言,培养出高中生地理创新思维,不仅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