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篇1

旅游形象对于人们并不陌生,但旅游从业人员对其理解多限于通过景区良好的景观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安全保卫以及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给予旅游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这种观点只是对旅游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将旅游形象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系统认识的新观念尚未普及。事实上,国际旅游发达的地区斥巨资研究、设计、推广国家、省(州)或城市旅游形象的实例不在少数。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旅游形象推广工程已经影响到我国,“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魅力香港,万象之都”等形象口号渐渐为人所知。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悄悄地在我国一些旅游城市兴起,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长三角”等一批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区域都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城市旅游形象。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宣传城市形象的广告会像商品广告一样迅速专播,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将成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

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

了解城市旅游形象必须首先考察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现代旅游实际上是背离现代城市而产生的,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所导致的诸如环境污染、工作紧张、身心疲惫等所谓 “城市病”的传播,推动着人们逃离城市,寻找乡村、绿野、海滨、温矿泉休疗养地……,追求天然的绿色、久远的古迹、阳光、海水和沙滩。因此,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旅游地不会是高楼林立、水泥充斥、汽车喧嚷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旅游功能退居于工业、居住、商业、交通等城市基本功能之后,城市旅游只在某些特殊城市得到重视和发展,如山水城市、历史古都、文化名城等地。即使在这些旅游城市,旅游者也仅仅被其天然赋予的桂林式山水或西安式古迹吸引,而不是因为它们城市的属性而前往旅游观光。

另一方面,其它非旅游城市的旅游功能则主要表现为接待服务,包括为其风景名胜区提供酒店、宾馆、交通组织、物资供应、旅行社服务等多方面的辅助配套。因此,著名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点的附近都有一个城镇作为接待服务中心和基地,如承德之于避暑山庄、衡阳之于南岳、杭州之于西湖、韶关之于丹霞山……这些城镇过去只是普通城市,按照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而成长。后来由于附近旅游区的发展需要,增加了旅游业的接待服务功能和配套基础设施,并逐渐得益,形成由“接待服务中心城市―风景名胜区”共同构成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开始摆脱上述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样两种发展模式。在国内旅游需求兴旺、城市经济日渐开放和发达的背景下,平凡无奇的中、小城镇和复杂成熟的综合性大城市不约而同地重新审视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并试图将之纳入城市经济的动力机制。其中以创造人工旅游景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会议展览等商务旅游为核心策略的城市以深圳和“珠三角”中小城镇为代表,而广州、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则正迈向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的发展目标。这批城市的旅游发展逐渐接近世界其它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即都开始追求将城市整体而非若干独立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因素推向市场。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独特、鲜明、有招揽性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从此,旅游形象成为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而且毫无疑问,没有鲜明旅游形象的城市是难以长久吸引旅游者的。因此,旅游形象势必成为新、老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武器和竞争工具。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

大多数城市关于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如何确定主题口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要结合上述定位方法外还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内容源自文脉。即要求口号的实质内容必须来源于地方独特性,才能避免过于空泛。所谓地方文脉,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因此,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唯有充分挖掘和分析城市的文脉,唯有地方差异才是绝对的无限的。特别是对于平淡无奇的城市,一句能够反映地方特性的主题口号可以出奇制胜,回味无穷。例如,北京郊区密云县有全市最大的密云水库和堪称“京师第一山”的云蒙山,加之其旅游区位特点,可将密云旅游形象定位为“山水大观和首都郊野公园――北京旅游卫星城”。

2、表达针对游客。旅游口号的制定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游客与一般商品消费者不同,旅游口号的诉求点具有一定的自身内涵,即旅游口号要体现旅游的行业特征,如强调和平、友谊、交流、欢乐等等,世界旅游日的口号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从1980年起,世界旅游组织(WTO)要为每年的世界旅游日制定一个宣传口号,如“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1984年);“开展青年旅游,让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1983年);“旅游者自由来往创造团结的世界”(1989年)……这些口号都体现了旅游鲜明的行业特征。

篇2

地域文化是旅游形象广告的创作源泉,它除了可以体现旅游地自身的文化属性外,也可以打破旅游地的同质化现象,突出旅游地的特色。一个地区的文化是该地区发展成长的精神动力,也是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应该传播的核心内容。

2、城市旅游形象广告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旅游活动是指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异地进行的游览过程。从旅游产生的机制来看,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在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形成旅游活动的基础。因此,城市旅游形象广告设计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呈现出其个性化特征,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城市的地域文化元素来自于城市本身的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种精神、一个品牌和一个城市的魅力。

2.1历史古迹

历史古迹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和遗风等,是形成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古迹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真实历史的客观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布达拉宫等都是城市特有的风貌。这些历史古迹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传承文明、延续历史的同时,也形成了城市旅游强大的竞争力。

2.2民俗风情

民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从显而易见的饮食、服饰、语言、礼仪、婚丧嫁娶等到需要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如一则泰国旅游宣传广告除了向游客展示泰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热带气候外,还通过长颈族少女的形象以及泰拳的比赛场景展示当地独特的风俗,激发游客的兴趣。此外,旅游城市有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品位,而且彰显了旅游城市的个性。比如延安的剪纸、桃花坞的年画、凤翔的泥塑、潍坊的风筝、北京的景泰蓝等,它们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标签,也是旅游者不可错过的艺术体验。

2.3特色建筑

自然环境、气候的差异使各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给旅游业增添了许多色彩。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此外,内蒙古的蒙古包、海南的船形屋以及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吊脚楼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除了民居建筑以外,有些地方的建筑特色也体现在历史古迹上,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等,而延安则以窑洞、宝塔山为代表。

3、城市旅游形象广告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策略

3.1突出主流元素

城市旅游形象广告中可以表现的要素有很多,但这些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地全部表现出来,要有所取舍、分清主次。能强化城市形象定位、与广告诉求相关的元素可着重表现,其他的可以淡化甚至舍弃以突出重点,增强记忆。

3.2差异化表现

城市旅游形象广告面对的受众,除了旅游者以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居民必须对所在城市的精神、文化等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中,成为城市形象的“活广告”。因此,城市形象广告要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差异化表现。对外来游客,要突出展示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如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对于投资者,则需要理性介绍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势产业和投资环境等;而对于城市居民则应围绕城市形象的多方面内容进行细化传播,强化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篇3

关键词:形象;旅游形象设计;安阳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127-03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形象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包括过去存留的印象、声誉以及同事间的评价。它的抽象源于“形象”这一美学术语的含义。所谓形象,本质源于客观世界,是形状相貌之意。这种形状相貌往往是“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形象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可塑性。形象的可塑性特征为旅游形象策划、设计提供了可能性,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接受旅游目的地各种信息,形成综合的观感和印象的媒介[1]。对于正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在参与国际竞争、寻求世界认同的过程中,安阳必须以跨世纪的眼光,通过结合旅游理论、城市建设管理理论、现代营销意识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精心刻画出城市个性,塑造安阳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可以得出旅游形象竞争战略将成为旅游城市间最高层次的竞争战略。

二、旅游形象分析的内容

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因此,旅游形象设计范围也相当广泛,涉及与旅游过程相关的一切人和事物。但旅游设施形象、旅游企业形象、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形象分析设计的重点[1]。依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不同的客体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可以大体上将旅游形象划分如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旅游景观形象(硬件系统),主要是指各种景观外貌特征及视觉形象,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布局、城市市标、市容市貌等,是吸引旅游的主导因素。其次,旅游产品质量形象(硬件系统),主要是指对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旅游要素的衔接状况及质量水平的评价,是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最后,旅游社会形象(软件系统),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体验和观察到的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状况,包括居民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以及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反映出一个城市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旅游资源。他虽为旅游活动中“次生”的形象,但随参与性、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增长,这部分形象越来越重要[2]。

三、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

(一)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原则

旅游形象设计就是“去操控已经存在于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组合已存在的联结关系”。因此,在对安体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分析时,要遵循如下原则。

1.鲜明的特色

城市旅游形象核心在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定特征,如地域特征、人文特征,但特色必须是该城市所特有,其他城市没有或远远不能与其媲美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深深植根于该城市地理环境背景中,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色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最鲜明特征。因此,突出这些旅游特色的东西,才能在旅游竞争中取得优势,稳固其发展。旅游城市定位的关键是对于城市特色的把握,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就难以提高知名度;给人们的形象平平淡淡,城市旅游也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2.综合加优化

游客对安阳旅游形象的认知,来自于对城市的各个不同侧面的了解认识,这种了解认识可能比较零散或不成系统。鉴于此,对安阳旅游形象的定位必须对其作全面的认识了解,尽可能丰富和充分掌握详实的资料,将它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卫生状况、治安秩序、市民素质、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归纳得出总体印象,因此,只有在整体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合理确定城市产业定位基础上,才能科学地为安阳整体旅游形象定位[3]。

3.内部系统性

要从整体上考虑各类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形成的形象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样才能对安阳旅游形象的感知过程产生全面的影响。具体地说,旅游形象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在整体上应该是同一的,在历史上是延续的(能反映安阳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如果它们之间存在错位或不协调(如像过去外国游客对我国的旅游所评价的那样“一流的风景,三流的服务”),则这种形象是混乱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这将有损城市长期的整体利益。

4.个别优势性

旅游形象设计是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营销策略,要有强烈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从一个城市的多项属性中,发掘其最具优势和最具特色的属性[4]。安阳的历史文化风景品位高、吸引力强,是本地最大的优势,游客是慕“殷墟”、“甲骨文”的风韵而来,但是,安阳的历史文化古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历史文化古迹与周边的山水风光和谐融为一体,因此,安阳旅游形象应定位为历史文化古都的形象,其内含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包括周边秀丽的山水风光,与山水同美的城市建设和人民,其风格应淡雅、厚重、变幻而富有温馨情调。

5.大众认同性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旅游地的最佳评判员。一座城市旅游形象首先来自于大众,最终又植根定位于大众,因此,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必须得到大众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其鲜明特色的认可,是大众熟知的总体印象,又是大众对其特色认同的评价,只有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得到大众的认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才会有深厚的大众根基,城市旅游发展才会有广大客源市场和稳定持久的吸引力。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其旅游形象设计中应凸显这一优势原则。

(二)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

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其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

1.内容与文脉相切合

要对某个城市进行具体的旅游形象设计,就必须先考虑其“地方文脉”。“文脉”这一概念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引入的,它包括地域性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即地方独特性。旅游的实质内容必须来源于地方独特性,才能避免过于空泛。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它是一座集三千多年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这些深厚的自然、历史文化积淀,为安阳旅游形象设计提供了独特的基础和条件,是安阳旅游形象发展层面上的内涵,作为安阳旅游环境独特性条件,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提供了依据。

2.主题紧随时代

旅游形象的主题在表述方面要反映时代特征,要有时代气息,即要反映旅游需求的热点、主流和趋势。旅游形象的主题是建立城市旅游形象可加利用的时代特征。由于安阳市内部以及周边的人文古迹保存良好且广阔分布,则应把握历史文化游的脉搏,唤起人们对厚重历史的回归,使之成为相应旅游形象的诉求点与主题。

3.形式以广告为平台

从市场营销的要求来看,旅游口号必须首先能够打动旅游者的心,激发旅游者的旅游欲望要被旅游者永久而深刻地记忆,要能够广泛迅速地加以传播,即要有广告效应。因此,旅游形象口号要具备广告词的凝练、生动和影响力。旅游形象的口号创意也要借鉴广告艺术,用浓缩的语言、精辟的文字、绝妙的组合等形式构造一个有吸引魅力的城市旅游形象。安阳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亦可根据城市定位和主题口号设计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广告语,比如:“甲骨文的风韵,洹河水的积淀”。当然这需要借助大众媒介的力量,利用电视媒介和杂志媒介大力宣传和展现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5]。

(三)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方法

安阳旅游形象设计分析的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或环节进行,即定性、定向和定形。所谓定性是指确定安阳这座城市的性质,在详尽分析安阳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各种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综合筛选出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城市产业职能。所谓定向是指确定安阳旅游的发展方向,包括旅游的发展方针、目标及未来走向、战略模式等,这一工作是以区域分析、城市对比分析和战略研究为基础。定形是指安阳旅游形象的确定,这里不仅是指城市的代表性的景观特色,更重要的是指城市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东西。历史沉淀价值对旅游的吸引力是初始形象定位的主要依据,同时,精神文化理念、发展理念、价值理念是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灵魂[6]。

四、安阳旅游形象设计要求

旅游形象一经明确定位,就要全方位加强建设、利用和保护,更深入地发掘它的内涵和潜力,使它更丰满、更完整、更富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可借鉴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IS系统由理念识别(MI)、活动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分组成[1]。MI为企业的精神风貌。是CIS运作的动力源泉和实施基础;BI为企业的动态(行为)识别形式,是“企业的手”,在领域内外起到参与、反馈、组织、教育等作用;VI为静态识别符号系统,以具体、系统、独特的视觉符号传达整体形象的内涵。在将CIS策略应用在全面综合建设安阳市的旅游形象时,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产品质量形象,优化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明确定位的旅游形象必须突出这个形象的指导原则,为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规定了基本的方向。要对主导产品进行深加工、新包装,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提高其品味和档次,树立起名牌旅游产品形象。以名牌为拳头,带动安阳“复合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名牌产品系列。根据市场的发展及需求的变化,推出特色产品和专项产品。树立服务质量为旅游业立业之本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强对服务主体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服务主体的素质,强化服务质量意识,逐步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水平,促进服务质量与国际水准接轨。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安阳社会形象

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安阳市民整体素质,增强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历史责任心,爱护公共设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开展全民旅游教育,大力宣传旅游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为旅游者服务的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法制建设,防止和避免旅游活动中有损国格人格的行为发生。

(三)完善安阳旅游城市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功能,完善城市动态识别系统

设立“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并在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接待点,向旅游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其旅游便利,逗留愉快。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慎丢失钱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按国外一些旅游城市的做法,成立“失物招领处”。

(四)设计安阳市视觉识别系统

1.首选要素

视觉识别系统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者,首推象征标志。因此,设计安阳VI系统基础的工作是要设计、创造出最能反映安阳个性特征的市徽,选择富于表现力的城市特定色彩,确定标准的中(英)文字体。

2.规范设计

如宣传纸张、信笺、文件夹、姓名牌、制服以及其他使用品的设计要采用CIS系统统一的图案、色彩和文字,统一展示安阳的形象和风格。

3.改善城市识别系统

安阳街道名称、交通干线的指示牌、景点的介绍牌以及车站、商业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指示牌要采用或改为标准字体、特定色彩的中英文。公共活动场所如停车场、公厕、电话等尽量推行国际通用的图像标识,制作印刷外文导游图和宣传册子。

(五)加强安阳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

再好的形象,若不作有效的推广、宣传,或宣传得浅薄苍白、分散无力,其自身形象很难树立起来。因此,要进行全方位、多媒体的宣传、推广,即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地图、展览等媒介。要加强旅游管理部门及各有关部门、旅游企业的联合宣传促销,以树立、宣传整体旅游形象为“开路先锋”,产品促销和客人招徕紧随其后。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塑造安阳美好的旅游形象,进而提升安阳旅游城市的魅力。

五、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风景名胜区是树立安阳旅游形象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对这类形象载体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因景而异,因地制宜。对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保护其自然特色是根本,人工建筑要融汇于自然,切忌与自然山水争高低。对于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保持其本来面目是关键,周围的其他设施应注意与之相协调,尤其是保持意境上的和谐,切忌一些破坏性建设。总之,应充分发掘它们的潜力,以便发挥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城市道路是城市各旅游景点的通道和城市景观走廊

旅游者在往返各个旅游景点的途中,必然会观察沿街的市容市貌。可见,城市道路景廊的建设也是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景廊表象来看,主要涉及到道路两侧建筑单体的造型和群体的组合,天际线和地平线,建筑物的后退和纵深,凸出和凹入及尺度的设计。这种空间设计的纯美学观点所要求的建筑的形体有时与其功能要求差距很大,故而在城市景廊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要考虑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服务,又要体现人类对空间相对独立的美学观点,当然,还要考虑与整个安阳城市旅游形象协调的问题。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城市绿化

传统的做法仅仅是植树,实际上,加强草坪建设更是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践表明,草坪在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和调节空气等方面有着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作用。草坪覆盖率往往成为代表绿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安阳市绿化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植树,而且还要提倡“见缝植草”的思想。

(四)城市出入口给旅游者以第一印象

在城市的入市口、车站等的选址应精心考虑其周围的环境,通过对它们的规划布局,可以烘托出该城市的第一旅游印象,让游客一进入安阳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氛,或古朴、或现代、或雄伟、或秀丽等。当然,这要和安阳整体的旅游形象相呼应,否则,就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五)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从安阳目前旅游市场发展来看,高档需求在迅速发展,但仍以中、低档为主。因此,一些中、低档的服务设施建设在现阶段仍不可忽视。值得指出的是中、低档的服务设施并不代表中、低水平的服务质量,这完全是两个概念。要使旅游者游得愉快,吃、住、行舒适,给他们留下安阳美好的印象,因此,较好的卫生条件、安全舒适的环境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仍是塑造优良的旅游形象所必须的。

六、总结

通过有计划地将安阳市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风貌等作整体性的展现、塑造,将有利于弘扬安阳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们热爱安阳、建设美好安阳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于增强旅游队伍的凝聚力,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发挥其积极性和进取心;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文明礼貌、热情友好的社会风气,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智.旅游形象设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13,14,42-43.

[2] 周艳玲,李祝舜.美学意义下的城市旅游形象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2):58.

[3]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报,1998,(1):26.

[4] 毛宗清.浅析旅游城市形象设计[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33.

篇4

关键词: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设计;梦幻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90-02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农民旅游节是由全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创意发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节,是全国独一无二为农民专设的节日。1999年创办,已在横店连办了八届,且每届各有特色,展现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名扬全国全球。但是这样一个代表八亿农民的节日,却还没有形象大使。旅游形象大使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程度加剧而产生的一件新兴事物和全新概念。它通过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宣传、促销旅游产品的目的。旅游形象大使作为旅游地形象鲜活的代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地的青睐。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旅游形象大使可以使旅游地形象人格化,将旅游地与大众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大众倍感亲切,达成心灵的共鸣,使大众开始认识、了解并喜爱上旅游地,诱发其出游的动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49个旅游地所在的23个省、市、自治区已拥有自己的旅游形象大使。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对于旅游景区为提高其知名度需要进行景区形象设计及需要设立形象大使等的研究颇多。

《中国旅游形象大使活动开展的现状及策略》一文主要从我国旅游形象大使的普及情况、旅游大使的人员构成、产生方法和更换频率的角度对我国旅游形象大使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旅游形象大使活动的开展策略。

《旅游景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一文站在企业的微观层面, 提出景区品牌形象问题, 将品牌化与形象结合起来, 对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 为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提供一种思路。

《浅谈旅游形象大使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一文阐述了设立形象大使的重要作用以及设立形象大使后对旅游地所产生的作用。

虽然很多文献资料对旅游形象大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针对农民旅游形象大使的形象如何设计的研究目前较少。

因此本研究以横店为视角,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走上康庄大道新农民的豪迈以及经济建设的成就为目的。借助横店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提取农民旅游节的特色元素,为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大使进行形象设计,使横店的旅游胜地更加享誉中外,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大使形象设计的灵感源及设计阐述

中国农民旅游节充分展示横店民风、民俗、民情的特色,强调参与性、贴近性、互动性活动特色万民同乐,举城同庆。展示横店影视旅游等文化产业、现代工业及高效农业和新农村、新城镇、新文化建设成就体现横店集团“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精神以大场面强冲击的视觉盛宴激发游客的欣赏热情。

中国农民旅游节的创办,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新风采,展现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迹。横店中国农民旅游节,既是旅游节,又是丰收节,更是文化节,她已经成为了横店影视文化旅游的著名品牌。

中国农民旅游节代表的是横店的发展,农村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因此,在选择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大使的时候我选择青春向上年轻有活力的18~25岁的女生。在形象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的形象是能代表时代进步的,富有美的气息的,时尚的,动感的,梦幻的,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的。

我的整个形象设计是以梦幻为主题,运用童话中清新的元素结合梦幻仙境的特点对整个人物进行创作,力求作品能贴近现实,又是广大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在此次设计不仅运用梦幻童话的元素,同时大胆加入自己的创新,对整个造型要求清新动感时尚的风格,用纱、钻、蝴蝶结等元素来制作整个服装以及配饰,使整个设计达到最佳效果。整个妆面主要的亮点在于眼睛部分,加强眼线的设计,使眼睛更加有神。在眼影部分的色彩也采用比较亮丽的颜色,突出妆面罗莉的特点。在腮红和唇色部分都采用粉嫩的颜色,这个整个妆面的设计也呼应了梦幻主题和服装浅色的搭配。发型方面,我选择带有浪漫的卷发也结合进今年比较流行的发型也有带点罗莉可爱效果的。但也不是完全的整头卷发,我把上面部分梳光发尾带卷,这样的设计不会使整个发型看起来那么蓬乱也会比较有层次。最后加上蝴蝶结饰品,增加整体浪漫的气氛。

三、形象设计展示(见右图)

四、小结

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如中国农民旅游节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形象大使形象设计的主题,服装材料的选取、服饰的制作等。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经济、流行等因素,这些元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且类似于本文的研究目前来说不是很多,缺少参考资料,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没有思路,缺少设计灵感。

目前本文只完成了一个总的形象大使的形象的设计。希望以后能继续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完成多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大使的形象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文荣.徐文荣口述风雨人生.中西书局,2011年6月.

[2]刘德艳.中国旅游形象大使活动展开的现状及策略[J].当代经济,2008.(09).

[3]李艳.旅游景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报,2003.(05).

[4]刘中洁.浅谈旅游形象大使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09).

[5]乔国华.美发造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第121到133页.

篇5

关键词:城市形象;泉州市

城市形象指社会公众对城市的认知与评价。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城市的客观状况和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过程。从客观方面看,城市的客观状况既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物质设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包括城市管理的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素质及日常行为;既包括城市的历史与现状,也包括城市的发展潜力与未来的发展前景。从主观方面看,又可以分成认识主体与认识过程两个方面。认识主体包括城市的市民和城市外部的社会公众,这其中又分为普通民众和城市管理者、学术界、新闻界等不同的认识个体。认识过程包括感知城市的现象、局部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普通民众侧重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去认识城市:城市管理者和学术界注重在实证材料的基础上作理性分析,新闻界则是沟通各类认识主体的中介和桥梁。城市管理者、学术界和新闻界对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有重大影响。

城市形象归根到底取决于城市的客观状况,但又受到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评价城市的各种因素制约。因此,城市的客观状况与城市形象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有的城市形象较好地反映城市的现状与趋势,有的城市形象则与城市的现状尤其是发展趋势很不相称。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才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塑造城市形象,关键在于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发挥城市优势,同时完善城市市民及城市外部的社会公众对城市的认识,以泉州市为例,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重视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是对城市整体环境进行三维空间的合理谋划和安排,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覆盖社会生活以及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它比只安排二维空间的城市规划又前进了一步。英国城市形象设计专家弗・吉伯特指出:城市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休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本质。把城市形象设计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工程中,重点对城市形态、自然环境条件、建筑物、城市结点空间、街道、城市绿化等内容精雕细刻,由此给公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泉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资源的种类还是产品的组合,都胜于省内的福州、厦门,甚至不亚于一些国内的旅游热点城市。基于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泉州市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应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商务旅游区。

二、放大城市自然环境优势

每个城市都拥有禀赋不同的自然景观,人们若是给予重视并加以利用,则会使城市锦上添花。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首先应当更新观念,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突破口,强化视觉识别的冲击力:然后加大宣传和开放程度,变被动为主动地展示,使与之相关的旅游、娱乐、餐饮、服务等行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真正发挥出形象效应。一个城市应当善于扬弃,只要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风格符合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就应当发扬光大,反复强化,进而塑造一系列视觉形象。一味追求现代时尚、盲目模仿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失去了城市个性,分散了视觉冲击力。

泉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其种类之多,组合之好,在整个华南地区也不多见。应发挥生态环境的良好优势,扩大并做好生态旅游,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保护区、滨海生态旅游区、自然历史遗迹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旅游区等。

三、充实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本身就是有内涵、有魅力、有吸引力的,是物质组成要素得到升华的。城市形象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归结到文化问题。比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城市理念识别的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行为占了相当的比重。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民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一点一滴形成的,记载了当地人民的奋斗历史、精神风貌和习俗民情,是当地所特有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果把它反映到城市建设上,就会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

泉州文化积淀深厚,其音乐、戏剧、舞蹈、语言、民俗等具有浓厚的中原遗风。如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明珠”的南音,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梨园戏,保留着许多晋唐时期中原地区方言的闽南话。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5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7处。泉州民俗源远流长,如有“封建头、民主肚”之称的惠东女奇特装饰,东海寻埔女服饰。闽南宫殿式古民居,南少林武术等。地方风味小吃名扬天下,如安海的土笋冻、洪濑的贻庆鸡爪、安溪的湖头米粉、官桥的豆腐干、石鼓的白鸭汤、德化的苦菜汤等。弘扬大泉州文化,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养料,增强现代文化气息,丰富、拓展泉州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发扬泉州精神,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追求城市协调美观

只有将整座城市从宏观及微观通盘规划,才会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加强城市的视觉识别的效果。城市中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协调彼此问的关系,既不可机械重复,又不可杂乱无章;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可应付了事。每个项目,在考虑到其市场运作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对其能传达的美感给予充分重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希望寻求休闲娱乐而又无需花费许多金钱的地方,于是城市建设几条步行街、露天吧、专业街等缓解生活的紧张,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需求,既可以体现城市的特色,又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文化艺术氛围。

在这方面,泉州做得比较好:对于城市边界出入口的建设,加强对“南大门”、“北大门”的入城道路改造和两座跨江大桥的装饰美化;对于城市广场建设,实施泉州展览城广场和丰泽商城广场的美化工程,刻意设置雕塑、喷泉、戏台、亭阁等一些精美的建筑小品,并着力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对于城市夜景工程的建设,实施“让泉州亮起来”工程,特别应重视对城市边界出入口、广场、中

心街道、过境公路、旅游点大门等地路灯的外表造型、整体布局、灯光效果的设计;对于城市路径建设,对纵贯市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治理、翻修和拓宽,形成以“三横四纵”主干道为主、连接各次干道的路网格局;对于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能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形成以城市公同为点状,以古城址、水系和道路绿化为带状,以单位附属绿地、城郊大片绿地为块状的点、线、面三级布局结构。

五、改进政府执政行为

政府行为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体现在政府的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部门办事效率、公益事业、特色节日等方面。政府形象除了办公严明或人员外表视觉浅层形象之外,大部分是南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出来。良好的政府管理形象既是一种投资环境,又是一种经济资源,时刻指导、推动和保障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泉州市改进政府行为要突出四个重点:精干、高效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形成合理、高效、快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行政组织,培养机关工作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科学民主的决策行为――实事求是,发挥咨询机构的智囊作用,鼓励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遵纪守法的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勤政廉洁、求实创新的公仆行为――加强监督。切实做到反腐倡廉,勤政爱民,开拓创新,干事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加强管理,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办事效率、受教育程度等反映市民整体素质的方面,代表了城市市民的形象,并直接反映城市形象。市民形象是城市形象的缩影,市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市民具有优良的品德,深厚的文化,广泛的能力,卓越的技能,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优雅的举止,这是城市形象的源泉。市民中不断涌现出著名的科学家、劳动模范、文化巨匠、艺术大师、运动健将、艺术明星,都会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增光添彩。政府应着力于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市民的技术素质,广泛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挥市民的创造潜能。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组织、舆论的多种手段,搞好城市的综合治理,提高城市“形象软件”建设。

泉州应充分发扬泉州人热情好客、“爱拼才会赢”、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的性格特征,以争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卫生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市民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个人形象即是城市形象”的思想。必须让广大市民懂得,良好城市形象,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每个市民都有享受优美的城市文明的权利,同时又有维护和管理城市形象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共同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有力地促进城市形象的优化与扩张。

七、加强城市形象传播

篇6

1加强城市文化的渗透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而将这些人文、历史元素融入到城市形象设计的细节之中,对加强城市形象与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有着十分积极地意义。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从城市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图腾、动植物等入手,将这些元素渗入到城市形象设计之中。我们以成都为例,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熊猫、古蜀文明等元素具有十分显著地特征,同时三国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名人更是辈出,如此丰富的文化积淀资源在成都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首先,成都的广场、公园、紧急避难场所等开阔地带乃至道路、建筑的绿化景观之中都有大量的石雕,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这实际上是古蜀文明中“大石崇拜”文化的延伸,每当游人在景点问询到此,导游和市民皆可讲解,这对城市文化溯源的宣传而言,有着十分积极地意义。图1天府立交太阳神鸟图腾西门,蜀汉立交桥组,所有的桥墩据以立体川剧脸谱覆盖,充分彰显了以成都为代表的川剧文化;东门,双桥子立交桥组,桥下建有民俗公园,当中展示了成都2000多年的历史图片、资料,同时也是古玩市场所在地。不仅如此,成都的道路、桥梁和建筑都广泛地采用古蜀图案和熊猫等作为装饰、护栏与四大立交桥组一起构成整个成都的交通骨干,行人、游客游历于此,都可以从这些细节很好的了解和挖掘成都文化,对宣传成都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在成都的核心区域,天府广场,更是直接将广场设计为太阳神鸟图腾造型(图2),围绕广场耸立28根巨柱,其上雕刻历史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名篇,雕刻的工艺以及雕塑形象均十分明显地突出了古蜀闻名的特征,而天府广场也整体作为成都的名片知名于世。图1天府立交太阳神鸟图腾再如,成都的主城区规划为“三环一绕”,东南西北四门各有一组大型入城立交,而这些立交在细节处理上处处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渗透:北门,建有熊猫基地,以此在驷马桥立交桥组下建立了熊猫主题公园;南门,天府立交,为悬索斜拉大型立交桥组,在斜拉支撑的最上方设置了太阳神鸟这一古蜀文明的图腾,不论进出成都,都可看到这一精致,小小的细节对彰显成都的文化积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图1)。西门,蜀汉立交桥组,所有的桥墩据以立体川剧脸谱覆盖,充分彰显了以成都为代表的川剧文化;东门,双桥子立交桥组,桥下建有民俗公园,当中展示了成都2000多年的历史图片、资料,同时也是古玩市场所在地。不仅如此,成都的道路、桥梁和建筑都广泛地采用古蜀图案和熊猫等作为装饰、护栏与四大立交桥组一起构成整个成都的交通骨干,行人、游客游历于此,都可以从这些细节很好的了解和挖掘成都文化,对宣传成都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在成都的核心区域,天府广场,更是直接将广场设计为太阳神鸟图腾造型(图2),围绕广场耸立28根巨柱,其上雕刻历史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名篇,雕刻的工艺以及雕塑形象均十分明显地突出了古蜀闻名的特征,而天府广场也整体作为成都的名片知名于世。图1天府立交太阳神鸟图腾西门,蜀汉立交桥组,所有的桥墩据以立体川剧脸谱覆盖,充分彰显了以成都为代表的川剧文化;东门,双桥子立交桥组,桥下建有民俗公园,当中展示了成都2000多年的历史图片、资料,同时也是古玩市场所在地。不仅如此,成都的道路、桥梁和建筑都广泛地采用古蜀图案和熊猫等作为装饰、护栏与四大立交桥组一起构成整个成都的交通骨干,行人、游客游历于此,都可以从这些细节很好的了解和挖掘成都文化,对宣传成都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在成都的核心区域,天府广场,更是直接将广场设计为太阳神鸟图腾造型(图2),围绕广场耸立28根巨柱,其上雕刻历史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名篇,雕刻的工艺以及雕塑形象均十分明显地突出了古蜀闻名的特征,而天府广场也整体作为成都的名片知名于世。图2天府广场的太阳神鸟图腾造型

又如,四川北部的小城遂宁,也是从细节进行城市形象设计的成功实例。这座小城能图2天府广场的太阳神鸟图腾造型又如,四川北部的小城遂宁,也是从细节进行城市形象设计的成功实例。这座小城能够在5年之内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国际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增长100倍有余,加强本土文化对城市形象设计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遂宁民间流传为观音道场,观音故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遂宁市深入挖掘观音文化,将其与城市的建设、定位与长远发展结合了起来,在许多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文化的渗透。

首先,对城市新区的街道以及部分以前的街道名称进行调整,慈航大道、东平大道、普贤路、慈悲街……各个街道都有街牌,讲述相应的观音文化典故。城内的涪江经过大规模拓宽,水域面积达西湖的五倍,取名为“观音湖”,江中原有小岛,改名为“圣莲岛”,这些细节的改造或改进,都在不经意之处很好地宣传了城市的文化。而以观音文化为依托,遂宁将原有的唐宋遗留的广德寺、灵泉寺两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加以修缮和扩大规模,分别作为皇家禅林和观音道场的名片出现,3年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百万游客,极大地宣传了城市文化。而城市的整体规划方面,整座城市以扩大后的观音湖为中心,西边的老城区和东边的新城区程弧状紧紧围绕观音湖,整个城市形成一朵莲花状,而观音湖边建有大型摩天轮,游客可游览观赏到这一景色,这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很好的运用与体现。

2挖掘市井生活

对于新兴城市或者小城镇而言,可能很难具备像成都、西安、背景等历史文化名城那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这时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可以另辟蹊径,从市井生活中进行挖掘。以四川阆中为例,这本是川北的一座小城,但是城市在形象设计中很巧妙的融入了市井生活的细节,在中心广场建有一组市井百态的铜雕,而在城内20余条街道的入口处都设有地面雕塑介绍街名的来源或者县志里记载的故事,雕塑的主人翁全是寻常百姓,这样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全国都颇为少见,因而这也对这座小城的城市形象提分不少。市井生活的挖掘不仅应用于小城市,对于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城市以及新兴城市而言,也可以有很好的运用。深圳作为一座伴随着改革春风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市,在大众眼中文化积淀十分薄弱,而在城市形象方面如何体现深圳的特征,挖掘市井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途径,在深圳的帝王大厦、改革广场、地铁等标志性场所内都有大量浮雕、绘画等,展示深圳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兴产业和相应环境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场景。而在商业步行街和许多广场,还有很多展示进城务工人员的雕塑,这和深圳的特殊地位以及大量农民工建城的历史背景是相符合的。3城市色彩色彩是城市中处处可见的元素,而色彩又往往代表了一定的特殊含义,这其实也可以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一个细节,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便是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红和黄是绝对的皇权代表,也是北京的代表颜色,北京的建筑,处处有红黄两色,这其实也是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色彩为城市形象设计的细节并不罕见,除了北京的红墙黄瓦之外,江南水乡的白墙青瓦也是水乡的突出色彩特征,苏州等一大批江南城市在城市建设的用色上都大量的取用白、青、黑,使得城市在体现现代化建设一面的同时,也很好地继承了文化传统。城市形象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从细节入手作为一种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要我们积极总结和探索,相信城市形象设计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参考文献[1]宋德萱.城市形象设计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涂全波.现代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城市设计中的细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求其赔偿、补偿我方损失。所以,作为合同管理人员的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及教训,提高我们的合同管理业务水平,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使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彭立前,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26-200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刘长春,等.招标投标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连续6年不间断的研究试验及跟踪监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森林恢复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准确掌握了100多个采种母树的物候期、60个乡土树种育苗技术及最佳的育苗方法,采集制作植物标本450号,分属67科126属230种。利用苗圃育苗出圃的50个乡土树种在保护区与周边接壤的林家铺进行退化生境植被恢复造林试验50亩,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进行了1540亩乡土树种植被恢复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筛选出了30个最佳的植被恢复造林骨架树种:旱冬瓜、西南桦、山樱花、冬樱花、南亚含笑、五裂槭、滇润楠、红梗润楠、香叶树、犹果花楸、马蹄荷、野柿、南酸枣等30个树种可作为研究区植被恢复骨架树种。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周边地区退化生境恢复提供更多的备选树种及相关技术咨询。

篇7

[关键词]旅游形象;设计;识别系统;宣传推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选择旅游去放松心情、了解世界,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可选择的地区越来越多,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的时候,人们不仅考虑距离、交通、成本的问题,更加注重旅游地所传递出来的感知印象。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前往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旅游形象建设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因为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业竞争的制胜法宝。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将旅游形象建设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来,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学者认为,旅游形象建设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旅游形象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1.旅游形象

社会经济发展会带动文化消费活动。旅游是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旅游形象是地区形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展示地区形象的一个重要方式。旅游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形象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该地区产生的总体感知印象。它包括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两大方面。硬件形象,例如旅游资源、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软件形象,例如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精神面貌等。也就是说,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该地区方方面面的总体印象和做出的评价。旅游形象设计依托旅游产业,重点考虑自然风光、历史遗存、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发掘和建设,进行形象塑造,对旅游地区形象进行定位,使之形成自己的特色,再进行宣传和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形象设计,主要研究对象是内部、外部公众对旅游地区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感知认识。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增强旅游地的特色,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这一地区的旅游开发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2.旅游形象的形成机制

旅游地与旅游地内部、外部的旅游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就是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通过整合个体对旅游地构成的印象便形成了整体的旅游形象。旅游学家费克依·克罗姆汤(FakeyeCrompton)提出,旅游形象分为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原生形象,即旅游者未决定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各旅游地产生的形象,这一类形象的形成大多来自媒体、书籍、网络等。引致形象,即一旦有旅游想法,有意地搜索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从而形成的形象,这一类形象则是通过广告宣传、推介活动产生的。复合形象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到达旅游地之后所产生的经历,并结合之前信息所产生的形象。旅游形象的形成,一般受硬件、软件两大方面的影响。硬件影响是指由地区内部或周围的服务质量、旅游资源、接待设施等,主要通过给旅游者直接的感受造成物质形态的印象。旅游资源是构建旅游形象的主体,游客通过游览旅游资源会产生对旅游地最深刻的印象。旅游接待设施是旅游者对地区旅游印象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好配套设施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软件影响则是指民风民俗、社会风气、从业人员精神面貌等。软件影响虽然不会给旅游者带来物质感受,但会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对旅游形象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反映着整体地区的精神面貌,与物质印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形象设计原则

旅游形象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其宗旨是通过对地区旅游资源的策划、设计、统筹等方法,树立具有鲜明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公众旅游形象。树立完整的地区旅游形象的设计,要以地区自身情况为依据,对与地区旅游形象有关的所有元素进行设计。这些元素的设计要体现地区功能、人文精神、形象定位等,传达旅游精神理念,满足公众需求。因此,地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整体性是指在地区形象建设中,各个元素的设计要与整体形象定位相一致,根据总体形象展开相关元素设计。也就是说,在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包含多个二级系统设计,二级系统设计又包含众多三级系统设计,这些系统间的设计都应遵循与总的设计形象相一致,形成整体的形象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旅游形象的完整和稳定。二是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特色性原则指旅游形象设计要突出个性,抓住重点。旅游形象的设计要根据地区的自然情况、历史文化等背景总结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突出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提炼出只属于自己的特性,这样才能够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只有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设计才能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旅游者易于识别,并认可这一地区的旅游。三是动态性原则。由于地区并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旅游形象的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发展,考虑到未来的地区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才能使旅游形象更长久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构建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1.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

旅游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源于对企业识别系统的设计,即CIS。何为CIS呢?它是对企业形象的系统刻画方法,通过这种系统将企业的文化与经营传递给相关的社会团体或广大企业内部和外部群众,使其对企业产生认同。它以突出企业精神、展现企业特色为方法,以使企业经久不衰发展为目的,将企业作为设计的对象。它是将企业管理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运作方式。旅游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有形象识别问题。旅游形象设计者通过借鉴企业识别系统,建立起旅游形象识别系统;通过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将地区塑造的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的旅游形象传达给广大群众,使广大群众对这一地区的旅游形象产生认同感,从而吸引旅游者,促进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

2.旅游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在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中,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念识别系统是整个系统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系统是动态的表现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是静态的形象表现。

(1)理念识别系统(MIS)

理念识别系统在整体识别系统中担当的角色是大脑和灵魂。根据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旅游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构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基础,即当地的旅游资源、文化形态、经营者意向、旅游地内部外部环境等。通过系统准确的分析,整理出地区特有的精神,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在旅游形象理念系统的设计中,对地区做出科学的理念定位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它能够协调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地区的精神、观念、价值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旅游理念系统一经确定后,不可以轻易更改,应该要形成相应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在本地区的旅游发展中以这个文本为依据,使理念贯穿始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要用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让人们感知、理解,可以通过一些公众参与性的活动例如举办展览、学术报告、竞赛、娱乐活动等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进而将旅游理念潜移默化地让经营者、居民、旅游者接受。

(2)行为识别系统(BIS)

旅游行为识别系统是以理念识别为指导、将理念识别具体化的一种识别系统。地区旅游理念识别一经确立,就应该通过一系列方法让大众接收到信息,使旅游理念被大众认可。地区旅游行为识别系统就等同于“手脚”的功能,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旅游精神和内涵,旅游者通过对行为识别的感受来区分各个地区旅游形象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体现的关键所在。它的主要表现内容被分为内部识别和外部识别两个部分。内部行为识别主要是针对地区旅游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地区居民、行政部门等来进行的。企业形象包括相关旅游企业和提供景点服务的服务行业的行为形象,它们与从业人员的行为都要以理念识别为准则,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使旅游者得到满足。居民作为地区最庞大的群体,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他们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行为语言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旅游者的感受。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外部行为识别主要包括旅游产品设计、市场定位、社会关系等。旅游产品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旅游产品是地区未来旅游者们对这一地区旅游形象最初步的感知印象。它的类别、性质和宣传等行为活动都是对旅游形象的一种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设计和宣传不可能是盲目的,这样会导致成本的增高,降低效益,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所需市场,才能更好地体现旅游形象。社会关系是为了地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通过协调关系、传播、塑造优化等行为影响公众的印象,通过公关行为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对外行为识别,帮助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这些方面的设计都将给大众形成一定的地区旅游形象。行为识别系统的建立,使地区旅游形象魅力展现在大众面前,提升整体旅游形象,对旅游理念做出了更好的直观的诠释,为地区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

(3)视觉识别系统(VIS)

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将旅游理念通过系统化、可视化的方式对旅游地景观形象和视觉识别符号系统进行表现的识别系统。视觉感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的。其中视觉景观系统包含地区内部能够体现旅游形象的物质景观和由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构成的文化景观两部分。物质景观具体指:背景景观,是旅游地区存在的依托,其范围广泛,并不需要太多的改建,但在景观设计中注意开发的规模、建设的面积、造型颜色等要符合当地的特色,避免对其污染和破坏;旅游区景观是物质景观中最突出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功能区的作用划分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等。人文景观主要指地区建筑、雕塑、街道环境、绿化等。视觉符号的设计包括名称、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吉祥物等基本要素和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交通工具、服务人员服装、宣传手册等应用要素。体现理念形象与人地协调性是视觉形象设计的基本原则。视觉识别系统要受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必须体现旅游理念。因此,视觉形象的设计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符号设计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使旅游者的视觉感官有美的享受。设计的部分简单实用又与环境融为一体,才会对旅游地区形象有所提升。

3.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的意义

建立一套旅游形象识别系统,能够使该地区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特色化的旅游形象。一是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统一性的特点,便于发挥整体协作的优势,使地区旅游形象有整体提升;二是能够凸显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个性,展现地区独特的风采;三是有利于保证旅游形象可持续发展,并可根据地区发展变化对旅游形象及时调整;四是有利于增强旅游形象传播效果;五是有利于吸引旅游者,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六是有利于增强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自豪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七是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旅游投资、旅游人才,引进先进的经验技术,提高地区竞争力;八是有利于增进外界交流,扩大影响力,促进区域间的合作等。

四、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

1.媒体网络传播

如今,大众接触的媒体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每一种媒体形式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要根据不同媒体的特征投放宣传内容,综合运用各个媒体,形成系统的媒体传播。在对媒体的选择和实际操作上要注意:一是正确引导媒体报道。媒体是把双刃剑,应从正面宣传该地区的旅游事业入手,增加地区知名度,将旅游形象推广出去,避免一些错误的报道造成对地区不利影响。二是应选择一些比较有影响、有说服力的媒体。可信的媒体形象更能为地区旅游发展吸引客源,首先在本地区的媒体推广,在形成相应规模后再进一步在更大的媒体上进行内容投放。三是一定要注重宣传内容的品质。要单独进行旅游宣传品的制作,例如宣传片、广告等。制作精良的宣传品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致,粗劣的宣传品则会直接引导人产生对这一地区的不好印象。宣传品的设计也要用心经营,一定要注重质量,提炼重点,突出地区特色。这些宣传内容的设计都是提升地区旅游发展前景的有力保证。

2.行为传播

行为传播是以营销手段为信息宣传的传播方式。它通过一系列地区旅游活动的策划来带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让旅游者积极参与地区组织的相应活动中来,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行为传播的主要方式有节事活动传播、专题活动传播、政府行为传播等。这些活动的策划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特色、承办能力等进行设计,以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要素,进而举办节事活动、会展活动、观光型、体验型等形式的活动,有效地传播推广旅游形象。本文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WJ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旅游时代.2008.(11)

篇8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按比例逐年投资,国营公交公司独家经营城市客运市场,市场发展缓慢;城市客运车辆少,运力不足,市民出行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乘“公交”车,公交公司控制着市场主动权;改革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共同投资,依法经营、有序竞争,客运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日益繁荣。近几年来,客运市场已被不同车型、不同价位、不同服务档次的竞争分割,形成了以经济、准时、安全为特点,并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国有公交市场;以优质高效、舒适快捷为特点的出租汽车市场;以及以巷道为经营线路短途运客的三轮车(“电麻木”、人力三轮车)市场等。运力空前扩涨,载客容量出现过剩,乘客有权根据自已出行要求选择乘坐不同类型的车辆,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客运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乘客是上帝,客户至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各自按市场规则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占份额由各自服务水平、服务价位、经营方式等所决定。

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吸纳乘客,必然展开激烈地竞争,商家以商标为品牌,客运企业以“客运形象”为品牌,谁的形象好,谁创造出优质名牌,谁占有的市场份额就相对的多一些,谁就发展的快。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乘客有权选择消费种类,大家都必须遵守市场法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前些年,城市客运中巴曾一度以“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经营理念红极一时,抢走了国有公交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国有公交形象的改善,加上城市道路法规的完善,国有公交又收回了属于自已的份额,中巴车“形象”每况愈下,“家庭式”经营问题暴露无遗,被迫逐年淘汰换型,有的城市已取缔了市区中巴。再如,前几年满街都是黄面的,但因车型等硬件“形象”欠佳,加上环保等因素,市场份额又被“轿的”抢走,不得不淘汰换型,“黄虫”现象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运市场的竞争,已突出表现在“客运形象”的竞争上,形象就是商标,形象就是品牌,形象就是无形资产,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已具备了前提条件,进行客运形象设计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大中型城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效。

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对于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一,公共客运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客运对于方便市民出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强化城市功能,展示城市精神风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二,客运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动态形象,是外地人进入城市的第一接触印象。客运形象的优劣可直接影响他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需要解决吃、住、行等问题,“行”是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行”,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怎么“行”,“行”的质量有多高,这都体现在客运服务之中。

其次,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客运行业是城市“窗口”行业,客运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具体,抓出成效,就需要通过对城市客运形象进行设计。譬如,制定一系列城市客运管理法规加强对客运市场的宏观管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强化市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经营者依法经营、文明服务的水平等。只有通过这些“设计”,才能不断提高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客运形象设计也是城市客运行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前,城市客运由国营公交独家经营时,由于运力不足,客运部门只能超负荷营运,服务标准只能是尽量满足市民群众出行要求,有限的服务项目就是要求乘客“扶老携幼”、“排队上车”、“主动买票”、“让坐”等。谈不上是服务,更不具备进行形象设计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客运形象设计的内在动力,因为客运部门不愁你不坐车。市场放开后,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角逐客运市场,竞争激烈,降低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上不去,必然失去乘客,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最终影响经济效益,为此,加强客运形象建设,积极进行客运形象设计,争取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城市客运是市区公共事业,理应突出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此,还必须对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区别对待,分类设计。

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共五个“一”。即,软件方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硬件方面:发展一批高质客运工具(车辆);建设一系列配套齐全的城市客运服务设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是客运设计的核心,培养和造就这支高素质的队伍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长功夫。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一是要落实人才培训制度,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适时安排人员轮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客运行业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及组织外出参观见学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启发创新;二是坚持把岗位成才作为提高人员素质的主渠道,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支持职工坚持自学,教育职工坚持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强化单位自身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不断在客运实践中锻炼队伍;三是注重从社会引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壮大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意识,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城市客运的信心,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客运改革创新的事业中。

(二)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城市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需要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规体系来保证,使管理者依法管

理;使经营者依法经营,筑起一道法律保护屏障,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由法规体系来保证。当前,要注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地的客运实际,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管理法规,出台一些城市客运管理办法,保证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保证客运市场的持续发展。目前,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定要设计好。

(三)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客运市场是服务市场,经营者通过为乘客提供客运服务而取得劳动收益和报酬。为此,客运经营管理者一定要牢固树立乘客是上帝、乘客至上的观念,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乘客,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等,逐步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再者,城市客运是城市服务行业的“龙头”,客流量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准,还必须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竞赛活动,如评选“优秀出租车司机”活动,“百日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不遗余力地提高客运形象。

篇9

国内城市旅游形象标识设计起步较晚,很多城市处于空白或紊乱状态,已有旅游形象标识的城市在设计时也有诸多问题,定位不明确、设计脱离城市情况、闭门造车、盲目追随潮流等问题导致城市旅游形象标识的设计粗糙雷同,运用出现空白,城市旅游标识设计成为一种形而上,毫无意义的行为。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城市旅游形象标识如何与当下时代环境相结合?

这里我们所说的城市旅游形象标识是狭义上的理解,这里的城市旅游形象标识是表明城市特征的记号,以图形或文字为视觉语言,概括和代表城市特有的地理、人文、历史以及发展趋势。

城市旅游形象标识设计与企业形象标识设计大致相同,但由于传播主体不同,在设计时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城市是一个大范围多层次的概念,代表了地域、文化、行业、环境、政治等多种意义。因此,在设计城市形象标识时有自己独特的原则依据。

(1)独创性,城市标识是代表一个城市的独特符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不同导致每个城市标志间应有差异性。国内城市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和城市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并且成熟案例不多,因此城市标识设计的可贵经验主要来源于国外城市标识的设计。但在此前提下,国内城标设计应防止“拿来主义”,根据城市特征进行打造才是正确方法。城市旅游形象标识应有利于人们识别城市环境,并且有助于确定城市的定位,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品位,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文化,儿化音的腔调,恢弘大气的故宫和蜿蜒的长城,让人立马就可以意识到这是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再比如,大雾的天气,标志性的大笨钟,千鸟格纹样,长风衣和黑雨伞,这些都具有浓浓的英伦风情,一提到他们,人们就会说:噢,这是伦敦!城标设计不仅要考虑物质形象,更应充分体现城市性格。

(2)传播性,城市的旅游标志不能只作为肤浅的表面的形式,它应该具有传播的意义和功能。城市旅游形象标志的核心内涵就是把城市推广出去,以标志作为载体使城市信息让人认知,感动,喜爱,进而让人消费并产生城市尊严和影响力。实现城市旅游形象标识的传播性,一方面体现在设计上,标志本身应易于识别和记忆,明确表达所承载的城市情感和城市特征,立意深刻,形象明显,有的标志设计得十分精美,但是却不能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同,结合情感和生活气息的标志,才能使人感觉亲切和轻松。标志的管理、策划、推广和执行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传播的力度和起到的实际作用。

(3)前瞻性,城市旅游形象标识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融合表现。一个城市标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还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载体,城市旅游形象标识却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变化更改的符号,其使用期限应该相对较长,即使城市标识的更新也应该是在原有标志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志想要符合一个不断变化的载体,就必须具有前瞻性。今天,我们对城市的推广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丰富,网络、动画、户外推广和立体广告已经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传播方式。但是国内很多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仍然是平面的设计形式,在新媒体中运用相对滞后,对未来城市发展前景和传播媒体更新的预估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传播的有效性,也缩短了标识的使用寿命。

(4)识别性,是作为信息有效传达最重要的特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只要人们睁开眼睛,就会自觉或无意识的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各种符号会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在如此大的竞争之下,标志越容易识别,就能越快抓住受众的眼球。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大量的信息出现时,通常我们牢记的是最先认出的事物。而人先入为主的心理,使我们对最初认知和记忆的东西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如果,标志需要受众花费巨大的识别成本和记忆成本,那么,信息的有效传达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使城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城市旅游形象标识的识别性成为城标设计时的重要问题。

(5)协调性,任何一个标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优秀的城市标识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自身突出亮眼,也能融入到周边的环境。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如果把建筑史中许多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物,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了,可是,实际上却决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大杂烩,如果许多最有名的音乐家在同一时间内演奏最动听的音乐――各自用不同的音调和旋律进行演奏――那么其效果将跟上面的一样,我们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许多杂音。”

篇10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1.2 旅游形象感知的类型研究

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Fakeye和Crompto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8个类型[39]。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Echtner和Ritchie为了构建更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的评估起了很大作用[41]。

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运用了Russel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所不同或改变。

1.3 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

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50]。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Lue、Crompton和Ste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Seyhmus和Ken发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尽管大量研究都认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着旅游行为选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Joseph和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

1.4 旅游感知形象的营销管理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必须着眼于对潜在旅游者的有效促销与引导,目的地管理应为旅游目标客源市场提供特殊、长期、有效、有吸引力的旅游感知形象[60,61]。Kotler和Barich认为旅游感知形象应建立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益、价值的预先假设基础之上[62]。Sheth,Newman,Gross建立了旅游感知形象的市场选择消费模型,包括功能、、情感、认知、环境等多维消费营销管理的价值研究[63]。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出游率不断提高[64-67],Ercan and Sevil认为旅游市场营销者、广告宣传者和旅游目的地促销者,应注意旅游营销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68]。Butler根据游客需求周期,认为新型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市场营销可能会过度吸引游客,当供给方需求的推动力增加时,超过了目的地承载力的临界线,旅游者就会不再选择这个旅游目的地[69]。Gartner依据Gartner and Hunt的研究数据,运用了多层面的尺度,以帮助市场营销者确定更为有效的旅游市场细分[70]。

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营销不但要充分了解旅游者心目中的感知旅游形象,而且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了解,目的地营销人员应充分了解自身与竞争者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拓展旅游市场定位战略[71,72]。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是旅游者心目中对旅游目的地树立与众不同旅游形象的感知过程[73-75]。拓展旅游战略定位包括目标客源市场中的目的地形象感知识别、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竞争比较以及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需求和差异[76-79]。如果该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特色不突出、营销管理不得力,旅游者的旅行选择几率将大大减少[80]。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81];陈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82];保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83];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84];吴必虎等则对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进行了研究[85];谢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86];张安等则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87];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香港、上海、大连等城市为例,探讨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88-90];李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91];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发射性、传播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92];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提出了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93];谢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94]。

3 结论

国外同类,从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形象感知的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了GIS及SPSS等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内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位战略。

国内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内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方政府和的战略提出建议及对策。

【】

[1] Goodall,B.How Tourists Choose ir Holiday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In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motion of Destination Regions[C].edited by B.Goodall and 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

[2] 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A].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C].edited by Muzaffer Uysal and Daniel R.Fesenmaier.New York:Haworth,1993,pp.191-215.

[3] Fakeys,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Fall):10-16.

[4] Boulding,K.The Ima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M].1956.

[5] Gartner,C.M.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2):2-12.

[6] Chon,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2:2-9.

[7] Moutinho,L.Vacation Tourist Decision Proces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Marketing,1984,9(spring):8-17.

[8] Woodside,A.G.,and S.Lysonski.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16(winter):8-14.

[9] Um,S.,and J.L.Crorn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10] Gensch,D.H.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8,15:384-394.

[11] Goodrich,J.N.A New Approach to Image Analysi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7,16(3):3-7.

[12] Pearce,P.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45-164.

[13] Phelps,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s of Assessment: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

[14] Calantone,R.1.,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

[15] 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16] 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17] Mayo,E.J.,and L.P.Jarvis.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18] 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19] 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0] Po-Ju Chen;Deborah L Kerstetter.International students' image of rural Pennsylvania as a travel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1999,29(Feb):256-266.

[21] Lewis,Barbara R.Service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ank Customer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1,7(1):47-62.

[22] Mayo,Edward J.,and Lance 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M].Boston:CBI.1981.

[23] Crompton,J.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7(spring):18-23.

[24] 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25] 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6] Garther,W.C.Temporal influences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635-644.

[27] Fenton,M.,and P.Pearce.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Tourism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36-254.

[28] Gartner,L.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16-22.

[29] 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30] Baloglu,S.,and il.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31] Van Raaij,W.Fred,and Dick A.Francken.Vacation Decisions,Activities,and Satisfac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01-112.

[32] John.T..Coshall.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Aug):85-89.

[33] Dann,G..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17:155-169.

[34] Crompton,J..Motivation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08-424.

[35] Iso-Ahola,S..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56-262.

[36] Uysal,M.,and C.Jurowski.An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 of Tourism Motiv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1:844-846.

[37] Gunn,C..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1992.

[38] Fakeye,,P.and J.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 f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10-16.

[39] Gartner,W.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199-212.

[40] 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41] Echtener,C.,and J.R.B.Ritchi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42] Russel,J.A..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v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6):1161-1178.

[43] Baloglu,S.,and il. 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44] Russel,J.A.,and G.Pratt.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2):311-322.

[45] Russel,1.A.,L.M.Ward,and G.Pratt.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s:A Factor Analytic Study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1,13(3)259-288.

[46] Russel,J.A.,and J.Snodgrass.Emotin and Environment[A].In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edited by D.Stockols and I.Altman.New York:John Wiley,1987,pp.245-280.

[47] Robert Waryszak.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Beneficial I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Aug:37-44.

[48] McLellan.R.W.,and K.D.Foushee.Negativ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Expressed by Tour Operators from Other Countr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2(Summer):2-5.

[49] Crompton.J.L.,and C.W.Lamb.Marketing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M].New York:John Wiley.1986.

[50] Carmen Tideswell,Bill Faulkner.Multidestination Travel Pattems of Intemational Visitors to Queensland[J].Journal of Travel Rosearch,1999,May:364-374.

[51] Lue,C.C.,J.L.Crompton,and D.R.Fesenmaier.Conceptualisation of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289-301.

[52] Lue,C.C.,J.L.Crompton,and W.P.Stewart.Evidence of Cumulative Attraction in Multidestination Recreational Trip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6,35(Summer):41-49.

[53] 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U.S.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Nov:144-152.

[54] 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e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55] Gam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56] 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57] Milman,A.,and A.Pizam.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58] Court,B.,and R.A.,Lupton.Customer Portfolio Development:Modeling Destination Adopters,Inactive,and Reject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1):35-43.

[59] Joseph Sirgy,Chenting Su.Destination Limage,Self-congruity,and Travel Behavior: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40-352.

[60] Salah,S.Hassan.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Feb:239-245.

[61] Um,S,J.L.Crom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62] Kotler,P.,and H.Barich.A Framewor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2):94-104.

[63] Sheth,J.N.,B.I.Newman,and B.L.Gross.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M].Cincinnati,OH:South-Western.1991.

[64] Andes,N..Social Class and Gender: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J].Gende & Society,1992,6(2):231-251.

[65] Chafetz,J.S.,J.Lorence,and C.Larosa.Gender Depic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ly Employed:A Content Analysis of Trade Publications,1960-1990[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93,36(1):63-82.

[66] Skelly,G.U.,and W.J.Lundstrom.Male Sex Roles in Magazine Advertising,1959-1979[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1,31(4):52-57.

[67] Tuchman,G..Women's Depiction by the Mass Media[M].Signs,1979,4:528-542.

[68] Ercan Sirakayam,Sevil Sonmez.Gender Images in State Tourism Brochures:An Overlooked Area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 Market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23-362.

[69] Butler,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7.

[70] Garn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71] 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December):331-340.

[72] Calantone,R.J,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25-32.

[73] 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4] Kotler,P.,D.H.Haider,and I.Rein.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and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3.

[75] Echtner,C.M.,and J.R.Brent 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Spring):3-13.

[76] Aaker,D.A.,and J.G.Shansby.Positioning Your Product[J].Business Horizons,1982,May-June:56-62.

[77] Javalgi,R.G.E.G.,Thomas,ans S.R.Rao.U.S.Pleasure Travelers' Perceptions of Selected European Destin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26(7):45-64.

[78] 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9] 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 (December):331-340.

[80] Mayo,E.J.,and L.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81] 林炎.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

[82] 陈传康,等.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J].旅游学刊,1996,(1).

[83] 保继刚,等.旅游开发——原理、、实践[M].北京:出版社,1996.

[84] 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决策行为研究[A].旅游地理纵横谈[C].1997.

[85] 吴必虎,等.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报,1997,(2).

[86] 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科学家,1998,(1)

[87] 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试论旅游地DI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

[88] 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

[89] 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1).

[90] 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91]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92] 王磊,赵西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J].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