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篇1

服装设计与市场需要以及商业价值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色彩的应用是服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设计作品中包含美感和艺术感才能创造出商业价值。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之前一定要对色彩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优秀的服装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应用,如果服装设计中缺少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设计整体的质量。学生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来加深对色彩含义的理解。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色彩都是需要学生不断实践总结而来,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主要是色彩带来的极大冲击感,色彩能够第一时间影响到人们内心的情绪,例如亮色能够带给人温暖、积极、热情、生机以及华丽的感受,而暗色带给人消极、寒冷、朴素、冷漠的感受,色彩的应用会直接改变人们情绪。所以要想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吸引注意,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色彩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作品传递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精湛的设计工艺,而是色彩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色彩来审视整个作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等等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随着色彩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院校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引进彩色应用教学,让学生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色彩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提升设计水平。高校的色彩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处理好色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色彩与布料的关系

服装材料的色彩是由织物、肌理、图案等等元素组成,但是不同材质的布料对于色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布料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丝绸面料能够很好地吸收色彩,色彩反射率也很高,所以一般的丝绸面料的色彩比较鲜艳;棉麻布料相比较丝绸的色彩吸收力来说很差,不能将色彩的光泽很好地呈现出来,一般棉麻材质的衣服会尽量使用暗色。

(二)色彩与人自身条件的关系

人的身材、年龄、肤色以及性别都与色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自身条件来设计,什么样的色彩适合什么类型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来应用色彩,这样才能让穿着者更显魅力。例如皮肤较黑的人不适合穿亮色、偏胖的人应该设计深色系列、年龄较大的群体设计使用沉稳的色彩,通过肤色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人的魅力。

(三)色彩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冬天深色系列的衣服更深大家的欢迎,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亮色,特别是不吸热的白色。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代表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地域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产生变化。北方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和干燥,风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北方人偏爱深色;南方地区天气湿热,风雪天气比较少,夏天比较炎热,所以偏爱亮色。学生根据设计服装的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色彩,冬季服装选择深色,夏季服装选择亮色。

(四)色彩与场合的关系

人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婚礼以及节日庆典上应该穿着颜色比较鲜艳、喜庆的衣服,与所处环境的氛围相符,但是像葬礼这样的场合严禁穿着色彩抢眼的衣服,尽量选择深色系列,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悲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衣服,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具体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语言文化艺术影响因素设计品味

一、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

由于世界各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和层度不一,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品味不一,对服装设计语言文化艺术的主观理解和客观教育认知不一,出现了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也有不少的差距。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程度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以此来度量一下当前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差异。

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六个时期:第一是对表现手段现实化的探索时期;第二是表现手段即艺术符号的确认时期;第三是艺术符号的形式与表达的内涵完全同一化时期;第四是艺术符号被提炼到夸张和变形但未失去原有的象征意义的时期;第五是艺术符号经历过夸张和变形进入极端且富有新意的时期;第六是艺术符号的非定型时期,即艺术符号变得让人无法理解,出现一种阶段性的新潮现象.

如果以这种西方现代艺术标准来衡量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的程度,可以说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设计品味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地方的设计品味以及其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正进入第四、五时期;更有甚者,有极少数地方的服装设计品味即将进入第六时期。这些高品位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所呈现出的那种姿态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但是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设计,即该设计处于一种形神兼备时期,既处于一种可视阶段又处于一种可感阶段,有其独特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的服装设计产品处于第三时期,甚至是一、二时期,像这种一直处于该阶段且停滞不前的产品毫无新意可言,是一种设计观念无个性、无情感的重复,更是一种对服装设计的理念及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缺乏细致研究、深入发现、独特理解,只是简单的对贫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的再创造,没有新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

二、语言文化艺术给提高服装设计品味带来的启发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国家服装的设计文化,很早之前就开始运用诸多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来体现服装设计的独特品味,以一种比较现实、理性的展示方式来体现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符号的理解,以此来摆脱专门实用主义服装的普通和平凡。比如说我国各朝各代的朝服样式及其花纹图案的设计品味及设计要求。如用飞鸟作为文官朝服的图案,象征其文花;用走兽作为武将朝服的图案,象征其英勇。用飞鸟走兽来设计服装,不仅仅为其美观,更是为了体现封建帝制的政治文化,可以说从代表义走入引申义,从一般的服装设计图案提升到了国家政治文化的高度,可以说代表了政治符号的语言功能。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现在的服装设计仍不能快速的与语言文化艺术相结合,那么在未来的服装文化中无法找到其栖身之所,或者可以说将处于服装设计文化的最底层。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服装的设计将更依赖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理解将会决定服装设计品味的走向以及服装设计的地位。

三、影响服装设计品味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认识已经开始从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化,人们也开始将服装设计来作为一种语言文化艺术来研究。在现有的文化社会的一种比较前卫、比较潮流的思想的冲击之下,单一实用型的服装设计开始退伍,让位给新型的服装设计,即与21世纪信息时代相接洽相融合的语言文化艺术式的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已经开始从过去的数量阶段向现在的注重质量、品牌和特色的阶段转移。此时,就不得不提到影响服装设计品味的几大因素。

其一:质量是关键。只有过硬的质量才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关键因素。

其二:品牌是先导。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效应就是国际服装领头人傲视群雄的法宝,没有一个不是塑造出品牌效应的模范。市场是综合认知的选择,而不单是产品之间竞争的战场。在一部分的消费者的认知中,品牌就是潮流、地位、品味、个性、特色的代表。

其三:产品自身的文化是内涵。在消费界中,每一种消费品已经不单是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存在的,也是一种代表社会意义或低位的符号。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售出商品,服装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商品或企业文化时,才是实现其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然而这其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能营造出来的效果便十分的明显了。

其四:特色是附加条件。要想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品味,就需要不断的发掘和探索出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一切可能存在的差别,哪怕是细微之处,有时候可以说是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市场表明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别。然而,如何找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呢?其中一个特殊的差别便是可以用语言文化艺术来表达,使产品的形象得到艺术上的提升。

总的来说,追求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将成为目前服装设计拥有独特的品味的路径之一。因为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和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实用的服装,更多的是向社会角色的追求,也是为了满足自我心理追求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价值的一种肯定。注重服装设计的品味,分析和追求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与时代相接洽,与潮流相融合,将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篇3

一、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意义

审美认知,泛指审美感觉器官如眼耳口鼻皮肤等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前后关系很重要,审美认知能力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延展性特点,对服装设计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服装设计教育对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实现。服装设计的精神活动创作过程必须与物质实践结合,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认知实践的过程。以灵感素材为基础,从创意构思到手稿设计再过渡到亲手制作、完成服装设计的实践过程,是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三维造型能力的综合运用,并不偏重分析和思考,其实质是脑、眼、手的并用,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制作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以服饰物质表象的材质、款型、色彩和制作工艺流程等为基本认知对象,以着装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心理品格等为深层次认知对象,通过眼观耳闻鼻嗅口说手触等感性直觉,在实践中加强审美认知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本质的领悟和提升。

二、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服装设计作为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各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是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尝试,它突破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界限,搭建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1.课程设置强调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重视设计实践和综合素质教育。以往的课时安排侧重于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偏重效果图设计,欠缺服装成品设计实践经验,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比较肤浅,欠缺对服饰形象整体进行设计的认知,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的理解程度与设计能力不足,对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的借鉴死板教条。如果教学过程以服装设计为主体,同时加强对结构、工艺、社会、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力度,则可以有效解决多种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例如:服装设计的综合大作业强调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物气质、形体与服装的关系,注重服装材料的选择,注重结构工艺的制作流程,是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整合。前半部分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服装史、材料学、设计学、美学主导进行调研分析和构思设计,后半部分课程内容则由结构、工艺、展示、营销课程主导进行制作、展演和推销。整体课程设计以一条龙认知实践环节,实现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的高度统一。2.教学过程中组织不同学科多位教师进行集体协作,实施共同、有序、分阶段的情境式教学。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有局限性和针对性,侧重于对虚拟命题的想象和效果图设计,不容易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层次感受。如果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际案例课题,由不同学科多位教师组成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团队,在同一课题不同阶段或同一课堂不同时间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分角色进行教学,就能体现出系统设计思维,深化跨学科、跨专业的一条龙教学模式,有效缩短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课题中完成从宏观策划、中观规划到微观设计的审美认知与实践。例如:部分教学单元可采用与服装企业运作项目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与市场、企业接触,独立进行设计、选材、打版、制作、营销,各学科教师和企业则分别从自身角度适时给予建设性、启发性的指导,让学生反复修改调整,增进对服装设计的整体性理解,以亲身实践得到全方位的实际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换言之,情境式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形式、技能、器物给予学生感官的直观感受,寻求审美认知得以塑造、表达和感知的途径,用最简单的直观感受体验激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记忆、联想和理解能力。(二)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依据认知结构理论,服装设计课程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已有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并由此产生新的迁移或创造。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1.以优化和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教学指导思想,注重课堂讨论和评价。强调审美认识实践的服装设计教学,重视服装设计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服装设计教学分为认知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初步自动化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对各阶段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第一阶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方式或观摩服装设计流程录像方式,让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记忆以及对设计概念的初步理解,进行最简单的模仿式设计和二次设计。这一新的技能实践过程会使学生大脑皮层中枢呈兴奋扩散状态,并激活从前的知识记忆,掌握设计技能的结构要素以及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顺序。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评价,促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攻克重点与难点。讨论和评价可以触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能促进审美认知的进一步完善。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强调用感官去获得与服装设计有关的知识信息。现代服装设计教学强调以录像、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调以耳闻目睹的方式让学生快捷直观地感知课程内容。教师的亲身示范,则可以调动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唤醒原有认知,以心、眼、手并用的实践体验进一步领会服装设计每个环节的轨迹、方向、重点、难点以及程序衔接。反复练习与强化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建构良好的审美认知结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将对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作为具体实践研究方案,将跨学科综合教育体系作为实践方法,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深化服装设计的审美认知实践过程,凸显综合性学科特色与价值。

作者:郑丹彤 单位: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

篇4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设计;服装设计

继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 我们进入了经济生活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 体验设计应运而生,并广泛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 服装作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体文化,毫不例外地受其影响并发生着改变。

1 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形式,类似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是产生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顺应社会需求及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 《现代汉语词典》里面,体验的定义是这样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的意识中产生的美好的感觉。但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体验”(experience)通常被看成是服务的一部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象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

“体验经济”最早可追溯到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 1970 年发表的《未来的冲击》一书。在托夫勒看来,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制造经济、服务经济等浪潮以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是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及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

2 关于体验式服装设计

所谓体验式服装设计就是通过突出品牌风格、主题,创造出品牌体验的服装设计。体验在这里是服装设计师同顾客进行全面交流的纽带。在体验服装设计中,不但注重顾客的理性需求,而且更强调其作为一个“人”的感性要求。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对顾客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突出了顾客感性价值的重要性,它试图带给顾客更生动的产品,为其创造更完善的体验;二是注重利用体验创造服装品牌与顾客的情感联系,充分考虑顾客的个体生活方式及其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在诸如感知、感觉、思维、行动等多方面触动顾客的感受,引发顾客对品牌行为上的投入,最终激发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三是考虑顾客的消费情境,将设计紧紧地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从顾客的生活情境着手进行设计,为顾客带来更体贴、更愉悦的感受。

2.1 主动感受和满足顾客现存的理性与感性需求。

这里的关键词有:现实性、主动感受、满足需求。

也就是说体验式服装设计是在现实性主动体验消费者需求的层面上开展设计理念和设计行为的。例如: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现代人使用手机现实情况的分析,寻找出服装设计的创新点,专门在服装上设计了放置手机的小袋,并选用防辐射材料的纺织品,上方还有一个孔,可以让耳机线穿过,深得服装消费者的欢迎。这些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体验需求,而设计出来的服装产品调动了消费者理性与感性并对服用后的效果产生联想,由此打动了消费者。

主动体验,快速对客观现实做出反应,赢得了商机,点拨了消费者的意识、理解、态度,最终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质上,体验式服装设计就是服装快速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2 创造人的需求与需求感受。

实际上,这是体验式服装设计的深层次或高级表现形式。它是将现实性的需求体验上升到更高层次,服装设计挖掘和满足的是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审视,可以说它是一种“超体验”,超越现实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体验设计。创造出的需求具有超前性和引导性,应该说属于服装快速反应的高级形态。例如:体育运动的风起云涌,使得健康休闲生活成为现代大多数人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休闲运动类服饰的广为流行。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不能被动地顺应其潮流,而是要主动出击,了解、研究、体验服装受众的生活方式、感性要求,努力使设计更能体现对消费者的呵护,给他们带来舒适和愉悦。创造需求是建立在了解、体验(可能是虚拟式的体验)之上的,创造出的需求是潜在的和超前的,而这种潜在和超前正体现了服装快速反应的实质。

3 体验式服装设计创造服装的流行

体验式服装设计的基础是对所定位的消费群体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的寻找和挖掘。由于它反应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情感等诸方面的倾向,因此,它是创造服装流行的有效途径。应该说,体验式服装设计并不是新的产物,它在世界服装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之前人们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认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迪奥洞察并体验到了到了潜伏在广大妇女内心深处期盼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他率先站了出来,将所超前体验到的妇女们的愿望转化为对潜在需求的创造,推出了“新外观”服饰,创造并引领了服饰的流行。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体验”开始发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整个设计领域,形成了“体验经济”、“体验文化”与“体验设计”。 体验设计融入服装领域就出现了体验式服装设计。 在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变的今天,常规意义上的服装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消费欲望, 相反提升服装的无形价值,通过服装设计带给消费者美妙的享受和愉悦已成为新一轮服装设计和品牌竞争的焦点。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做到真正理解设计,理解顾客,适当吸收国外先进的服装设计思路和方法才是提升我们服装设计水平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素质

1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目前对于新兴的服装设计这门学科,各个高校都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创新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致使学生思维陈旧,创新性不强,所以市场适应能力较弱,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在今后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牵制,所以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应该致力于培养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新型设计理念的专业型人才。就目前考察的结果而言,一部分高职的服装设计的课程设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学生很难进行自主设计,基本上都存在着学生人数多,课时安排较少,服装设计的所用设备短缺,现有的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当下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

2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装设计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意义了,融入了很多新型元素,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实现产品价值的不断创新,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创新设计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使之能更好的应和时代的发展潮流,所以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我们可以理解成将日常生活的元素通过设计师进行排列组合,构成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基于传统,却又不同于传统,而且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这就是对于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第一:加强各个部门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办学授课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努力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思想。主要要在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条件上加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重点抓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最基础的标准。第二:重视服装设计技能。所谓创新,必然是在扎实的服装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稳定的基本功,才能谈创新。在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中,建立完善的基本设计实践课程,在巩固学生的基本功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要做到学生敢想敢干,用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激流勇进。第三: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的以创新为核心培养专业人才的计划,准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是落实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培养计划,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优点,培养创新创作能力。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很多学生乃至学校的领导对这一专业的认识都还不够,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服装设计的魅力之处,学习就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下,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从心里重新认识服装设计这一专业,感受设计过程中的魅力。一部分高职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有待提高。所以还应该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老师进行指导,根据专业背景,创造合适的专业学习环境,尽可能的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让创新融入生活。第五:进行校企结合。想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需要有良好的实践环境,一些民办学校就很难实现现代教育的大规模资金投入,所以,通过校企结合,利用企业的现有资产与资源的优势,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六: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现阶段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在各大高校的教学应用中已经较为普遍。多媒体信息技术以他简单方便的操作,生动形象的展示授课内容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接受并且使用。这种新型的资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世界各国顶尖的资讯,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的加深,拓展了视野,放眼全世界,不再拘泥于周边的事物,促进了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一同进步,走向世界。

4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是当今高职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我们教育职业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学方针,在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结合学生自身状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推进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的服装设计才能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学部.中国高校教学模式全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01).

[2]王晓曼.浅析服装符号和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

篇6

一、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

多年来,我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的主题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作为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服装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合作。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对于服装设计,难以融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作品流于平庸。对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己思索、比较、实践,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设计出好的作品。

二、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美术设计主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美感问题,它不仅要研究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等形式要素的构成规律,还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与人、社会、时代、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对于某个具体的产品,服装美术设计是这个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因此,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服装绘画的基本知识,如服装人体画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才能进行简单的日常服装设计。

(2)技能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掌握服装画的技法和一定的服装设计知识,能设计一定的服装款式,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重新整合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内容与结构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时,没有必要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去教,我与工艺教师协商合作,主要采用主题教学法的方式,重新把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如下组合:

(1)模块一:理论基础模块。①服装设计基础模块:服装人体的画法;服装的表现;服装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服装材料不要教;增补:服装设计的思维、程序)②服装分类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时装设计。

(2)模块二:专业实践模块。大师作品赏析;服装设计思维;程序实训;女装设计实训;男装设计实训;童装设计实训;时装设计实训。每一个模块内容都事先与工艺教师商量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训内容。这也是我们编写《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校本教材的依据。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主题教学法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方法、有能力”的设计者,体现在师生共同探讨、相互激发等课堂活动中。主题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及探究的不同层面,教师不仅仅是单向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而是与学生平等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2)学法:①集体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由于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设计并思考;从网上下载一些大师的或高校学生的留校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模仿设计。②练习法——把新知识转换为能力,这是服装美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2011年下学期,我组织学生收集学校报纸、宣传纸、广告纸进行“绿色环保”服装设计手工制作比赛,学生的兴趣很浓,设计和制作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讲。

(3)教学手段。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服装CAD、Photoshop、Flashmax等应用软件进行有效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技能训练的指导,要求学生建立课程网页,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让学生从“机械的学”向“主动学”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服装工艺 服装设计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目标,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与培训中以培养适应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效果图画得潇洒,时装画得技法掌握熟练,所画出来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对服装的工艺技术了解不深,只能画图却不会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毕业后许多学生到企业总想着搞理想化设计,虽然设计图画得很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客观现象所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此外,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艺术性,轻视工艺技术性,这不利于我国的服装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全面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只有这样,随着中外合资、独资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才能尽可能选择技术较全面的能手,而且是上岗后能很快在一线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授予学生较先进、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多练、多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服装设计的本质,确保在服装的款式设计出来后,就将它们融入工艺设计中。

2.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学内容

(1)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设计教师应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2―3款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与成衣课程的结合,运用服装的原型比例对制图方式进行裁剪,从而由浅入深地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采用结构制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服装的结构制图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制版打板的技能。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在款式变化应用,与作缝加放、放缝与样板的要求相对应,衣片纸样各部位线条的调整等实际纸样的有效训练,加大学生在作业,以及服装结构灵活变化应用量比,实行1:1建材,采取看图打板、自行设计打板和结合样衣打板的模拟训练,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服装技术技能。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实用服饰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经营观念,从而正确认识服装设计及相应设计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将绘制好的衣服款式图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裙装、衬衫、女式春秋装,虚拟平拍或是企业进行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训练,为服装结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服装材料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设计题目选用面料,进行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材料方面的知识学习,讲授有关各类服装面辅料的服用性能、织物结构、特点、风格特色及成型状态等。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面料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工艺效果联系起来。确保缝制工艺过程中的每个部位制作都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例如,缝制一套礼服,先依照1∶1纸样进行排料留出放缝量并剪裁,然后按照所给的工艺流程完成裙子的缝制,此时确保缝制线条顺畅平整,拉链处平整且线路均匀等,达到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最好理解、最能直接感受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黄坚.跃动在实用和创意之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访谈录[J].职业,2004,(10).

篇8

关键词:聋人 服装设计 高等教育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我国约有聋人2000多万,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来。我国从第10个五年计划到第11个五年计划,政府的工作重点已从提高聋生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转移到更加重视聋人高等教育,这为聋人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入世后,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聋人只是在听力上存在障碍,但智商、视觉、行动等都不存在问题,可以采用手语和书面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加之他们长期进行手语交流,手非常灵活,动手能力强,视觉感应非常敏感,对视觉信息捕捉快而准确,所以通过高等教育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素质,使之从事服装设计相关行业非常符合聋人的特点。大力发展聋人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将会成为我国所要建立的与文化社会相协调的聋人教育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现有的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努力,为更多爱好服装设计的聋人青年继续深造和学习提供了人生的舞台,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针对聋人的服装设计教育体系,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同时,由于我国特殊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开展聋人服装设计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些不足。

1.1 教学定位应加强针对性。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是近20多年前才兴起的,而针对聋人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更是不到十年时间,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由于聋生与健听生的差别,同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但教学定位的侧重点应有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捕捉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聋生,以更适合聋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1.2 课程结构设置尚需完善。

现在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一般是参照同学历层次健听学生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常常忽略聋人接受知识的特点,以要求聋生和健听学生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为目标,四年的学习时间开设几十门课程,门门学、门门学不精,不利于聋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锻炼。[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协调好艺类和技类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内容重点。

1.3 与同专业的健听生相比,缺乏就业优势。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相比健听生要受到很多限制,接受的范围也相应较窄。而且单独招生的政策又使聋、健两类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就存在着差距,加之聋人接受知识和与社会交流有其特殊的困难,所以和同专业、同学历层次的健听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竞争力。

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沿袭到聋人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中来,如学生重艺轻技的思想严重。有的聋生可能有较好的艺术构思和创意,可以设计出颇有新意的效果图,但却对如何转变为裁剪图,又如何通过缝纫组合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尤其是强化贴近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与必要。再如,授课内容时代性不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一方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不能做到见多识广,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综上所诉,对聋人高等服装设计专业及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2 聋人服装设计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教改措施

针对聋人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怎么定,如何才能让聋生在服装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从聋生和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出发,紧密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2.1 合理制定符合聋人特点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服装业的发展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聋生的特点,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熟悉国内服装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运作方式,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实用性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2.2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关系。

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从课程安排上看,基础美术课程、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较多,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所占学时比例较小,离实际应用较远。[3]这样的教学设置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就是设计,从而产生“重艺轻技”的思想,从而影响了聋生的就业问题。因此,要提高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技能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应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应该将服装结构设计课与服装缝制工艺课密切配合,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服装纸样设计的本质的同时熟悉裁剪、缝纫、整烫工艺技术的要领,从而具备独立从事服装设计制作和生产经营的能力。

2.3 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及时更新。

为了提高聋生的技能水平和提升他们在社会中与健听生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增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教学内容与经典传统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学与社会接轨,并将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作为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之一。例如“服装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是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只是讲授基本款式大类的服装结构设计。现在随着服装发展的变化,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中加入与市场和时尚贴近的款式类型的结构设计,并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优秀设计师时装动态和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将款式、结构、面料、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制作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女装。

2.4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益于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教学艺术的一个方式,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经验及知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尤其适合聋生。因为从视觉接受的内容会给他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所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掌握相关知识且不易忘记。另外,由于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健听生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如在“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中,先在人台上用立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一块平布在包裹人体时出现的种种结构形式和可变性,以及从立体展开到平面转化过程中各种结构线的变化特征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聋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为其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服装专业教学的情境教学,不单指课堂上的小环境,还应包括让学生到课堂外的大环境中去学习。通过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学生的鉴别力与应用能力都会有阶段性的提高,为后阶段服装设计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4]

2.5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重理论和纯艺术教育而轻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种艺术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聋生的服装教育实践中也是亟待解决的。聋生由于经常打手语的缘故,手非常巧,动手能力很强,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长,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服装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作品的完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从服装设计、选材到选择工艺手段、具体制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实际锻炼。[5]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来解决。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优秀的、适合企业设计风格的学生,降低社会中服装企业对聋生能力产生的偏见;同时学生的设计水平、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总之,服装设计的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艺术设计与生产技术制作过程紧紧相关,缺一不可。

结论

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很多问题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的同时,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实践针对性,并且符合聋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设计教育路子。

参考文献:

[1]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问题,作用,职责和建议(呈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报告)[R].PEN-international 国际高等聋教育联盟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附属国家聋人技术学院,2006-3-1.

[2] 孟繁玲.浅论聋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第21卷,2004,3:60.

[3] 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7卷,2001,3:33.

[4] 吴永红,李玉婷,吴晓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技能优化与教育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112.

篇9

一、设计美学的认识

要认识设计美学,首先要明确设计定义。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设计师的思想技艺,客户的要求,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协调后最终的产物。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把设计分为了各个不同的专业,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等。但我所认识的设计时不分家的,不同设计之间都是相通的,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因为它们都被艺术所串连,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美学价值。其次要认识什么是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的天性,美的艺术是人类大脑、心灵和技艺的共同结晶。古往今来人们从没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人类有了审美的意识,在一代一代人的精神相濡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美学就是审美意识的流变史,美学就成了研究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科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认识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因为人的审美的变化和发展,设计是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的。

设计美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美,是人类为自身的需要,改变自然物质形态而创造出来的,里面包含了很多艺术美的元素。对于服装来说,服装的设计美表现在它的应用当中,服装就作为设计审美价值的承担者。服装设计美的最终目的是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商品生产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服装的作用,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现代服装设计的特点及其体现的设计美学

(一)方便、自然

归根揭底,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人,好的设计必需体现它的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实用性,这也和设计美学功能性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最初服装的实用性体现在遮蔽身体、抵抗严寒,并没有过多的设计。然而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设计人性化的要求。我们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中,每天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强大的压力,远离了最初的生活状态。在忙碌的拼搏环境中,人们开始倾向更加简洁方便的服饰,简洁的服装更方便工作,同时也可以是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个更放松的生活状态。金井政明认为,“现在的社会太注重外表了,我们需要返璞归真的简单和朴素。”简单同样是当今服装设计时尚的风向标,因为设计不是一味的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减法的设计更具革命性、创新性。另外在钢筋何水泥构建的都市环境下,人们尽管有了宽裕的物质生活,但难以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条件,因此紫醉金迷的繁华更勾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欲望。我们从现代人们的着装风格上不难看出,休闲风盛行。人们不仅喜好穿起来自然舒适的服装,并且在服装的颜色图案上同样喜爱贴近自然,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自然色系也就相当流行,摒弃了原本纷繁发杂,种类繁多的色彩。同样还有很多自然图案。这也是人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二)大胆、新颖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走在时尚前端也是每一个追求潮流的人的向往,Fashion永远是服饰行业的唯一宗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的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加崇尚自由,凸显个性,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服装正是人们向外人展现自己的最直观的媒介。当然,也不是只是一味的盲目追求个性、新颖,由于数码媒体的发达,人们审美不断提高,每个人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服装的审美提高的的同时,人们在对服装设计的新颖度的接受能力上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年轻人的族群当中,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设计师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等。创新需要思想,需要创意,我眼中的思想它能够把设计转变的更为夸张,抽象,简单,大方。没有了创意和思想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设计是无法长久存留下去的,更何况是潮流周期更新如此之快的服装设计。

(三)和谐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就是在解决问题,让每一样东西都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在特定的限制条件下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创新地解决问题。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设计师的思想技艺,客户的要求,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协调后最终的产物。“和谐”是个大概念,它不仅仅适用于设计上,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社会上,“和谐”都是最高最理想的状态。就服装设计而言,现代服装设计对“和谐”的诠释又衍生出了新的内容。不仅仅是要求一件服装上各个细节设计之间的和谐,还要讲求着衣者和服装之间的和谐,更讲求着衣后和周围环境的和谐。通俗的讲也就是衣着得体,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穿出合理的衣服。新时代的人们的要求又怎能止步在这里,现代的服装设计人们甚至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么讲毫无夸张,有个很典型的理念就体现在了这一点,那就是“环保”概念。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观念也在相应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意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在各个领域,“环保”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在服装设计的领域中,更是将“环保”作为一种潮流时尚。在时尚T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关“环保”主题的设计,它督促着设计师去寻找更加绿色健康的面料,在最普通的生活材料中创造时尚。我想,这就是现代设计对“和谐”衍生出来的更加有意义的内容。“和谐”不是高高在上笼统的概,而是转化为了一个个细微的实际行动。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和谐设计体现了设计成果与设计者、使用者、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艺技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完美的组合、和谐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乎人类与自然,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篇10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emotion express infashion show

Abstract:In the fashion show emotion expressionrelates the performance effect,the emotion expressioncan embodies 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has combed factors of emotion express in fashion show,has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emotionexpression forms.Carries on the emotion experiencefrom the sensation clothing external element, to theunderstanding design connotation of constructionemotion types until aims at the subject utilizationassociation reassignment emotion.These psychologicalconstruction factors has the important guidancefunction to the fashion show emotion.

Key words:emotion express;perception;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服装表演是一个审美――再创作的过程,服装表演是对设计作品从直观感受到深入理解有所感触后,再结合肢体语言将服装的糟神内涵和本质进行透彻地表达。服装表演的过程不仅仅要运用技巧将服装的物理性质呈现出来,更深层次的表演是表达设计师的思想,使其成为能够给人更多审美感受的艺术品。要达到艺术层次的美感,表演者将成为使服装具有灵魂的媒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在表演过程中融入的真实情感。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那么,人的主观情感、意识和对象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服装表演中情感表达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表达对象,离不开对服装的审美。审美这种心理体验包括情感的直觉体验、情感的构建、情感的联想,这也是服装表演中情感表达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感知服装元素――体验情感

对展示对象的感知,是服装表演中最初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进行服装表演前,

表演者会通过试衣、排练等环节对所要展示对象有直观的认识。这一认识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情感体验。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如色彩、款式、面料等,不仅带来生理感官的刺激。同时也具有了心理感受和不自觉的理解。仅从服装色彩来讲,颜色给人带来的感受丰富多彩。红色象征热情,给人以浪漫、性感又富挑战性的印象;蓝色代表理智,又给人冷静沉着之感;黄色活泼、灿烂,但不够稳定:绿色安静平和,使人感觉安逸宁静;白色显得纯洁,高雅恬美;黑色严肃冷峻深邃……对色彩的理解与生理规律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在自然界和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中,各种色彩对人形成了潜穆默化的感官反应,所以服装的色彩对于表演者来说是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情感刺激。面对不同的色彩,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服装色彩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情感刺激,而服装的造型及线条同样具有影响力。直线造型的服装硬朗、干练,曲线造型的服装给人柔美亲切之感。服装上的赢线、曲线、斜线、折线的变化,从感官上带来坚硬、柔弱等心理体验。具有平直肩线的军服款式服装表现出坚毅的一面,用在女装上具有中性化的感觉;倾斜、曲折多变的外形是一种女性化温柔的体现。从具体的服装造型来看,矩形庄重、正三角形稳健、倒三角形活泼、沙漏形柔美典雅。不同的款式给人的直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也是有所区别的。同样,服装面料也具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裘皮、丝绸、天鹅绒给人高贵华丽之感;雪纺、真丝轻盈飘逸;棉麻织物纯朴素雅;棉麻混纺则显得庄重。并且,面料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很难随色彩及服装款式的调换而改变。

可见,通过对服装造型线条及面料的感知,表演者能获得最直观的审美体会,或庄熏、或活泼、或热情、或冷静的心理体验必定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这些情感的波动是对自然形式的领悟,当色彩、线条、肌理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形成特定的设计作品也就是服装成品的时候,也会把纷繁的情感感知统筹起来。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同样是围绕一个主题、一种风格来进行的,对服装设计元素的感知是服装表演情感表达形成的心理基础。

二、理解服装内涵――构建情感

获得情感体验后,作为表演者需要更进一步地理解展示对象,把握情感进行情感的构建。如果说对情感的感知和体会过程,主要面向的是服装的外在设计元素的感性认识,那么对它的理解则侧重于对对象内容的认识,直至对情感性质的理性认知。

对服装设计内容的认识更多地和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相联系。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曾说:“红色是一种迷人的色彩,它象征了生命、鲜血与死亡,爱与同情,是治疗衷怨的良方。”可见,在设计师眼里,一种色彩具有多重的含义,这种对色彩的理解必定会融入其设计当中,使服装具有深层次的意味。不同设计师对红色的运用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爱情、有的充满权利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更多地带有喜庆祥和的内涵。所以红色在中国设计师和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中所代表的象征涵义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有幸福、自豪、欣喜等区别,这就要求表演者对服装内涵有深层次构理解。

各种服装元素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表演者应该根据外在元素背后的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进一步构建情感。例如,以几何线条、金属色、高科技面料为元素的未来主义设计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的太空竞赛,如今已成为对高科技、对外太空、对未来的关注与想象。这些设计通常能够给人以机械的质感和科技时代的冰冷感,情感上自然会以冷漠为主。而十字架项链、黑色渔网袜、铆钉腰带通常是哥特风格的代表,这种设计具有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迷幻,也弥漫着哥特摇滚中华丽的黑暗感,阴郁、压抑的情感最符合此类设计。而柔美的S形、蕾丝、褶皱花边与维多利亚时期柔弱的女性化风格相符合,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复兴,更加强调了浪漫高雅坚韧细腻的特征,纯真无邪又温柔恬美的情感最为贴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迷你裙至今显得轻松、乐观、富有朝气,所以展示此类服装时应该活泼、俏皮。朋克文化体现年轻人玩世不恭和反社会、反现实的态度,表演中就应流露出不媚世俗,甚至叛逆不羁的情绪。

面对多种多样的服装设计内容,在表演中的情感构建过程 需要建立在对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艺术气质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之上。对展示对象的理解是综合的体验,它超越了自然的生理感官反应,是一种心理和意识的活动。由于服装设计关注历史、文化、艺术,甚至政治,对服装的理解和情感捕捉定位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了解服装设计背景信息才能理性地调节自身情感,精确地定位情感类型。古典高雅、摩登前卫、浪漫唯美等不同风格的服装带来或冷漠、或热情、或反叛、或稳重的情感变化。把握设计基调、理解设计内涵,才能够构建与之相符合的情感类型,从而为演出中准确地情感表达做好准备。

三、联想服装主题――调动情感

形成完整情感表达的最后一步就是联想,是想象的一种。想象把某些经验(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又是主动支配性的、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对服装的认识初期,人们仅对服装的外在设计要素,如色彩、材质、款式等产生感性的认识,获得一种情绪上的体验。但是情绪具有暂时性、情景性,只有联想活动介入后才能形成稳定而深刻的情感。

当表演者对所展示对象的外形及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后,则要通过联想调动情感。其中包括对和服装主题相应的情景的联想,也包括对服装的角色特性进行联想。例如,展示民族服饰就可以通过联想那个民族所生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体会该民族的民族个性。职业风格的服装简洁且富有力度,可以通过联想职业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积极工作的态度,形成饱含自信、平和又坚定的情感。有些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环境,表演者可以联想一些欣赏大自然的感受。以春为主题的设计在表演时可回想春天空气中植物的味道、微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感觉,从而调动情感.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设计可以联想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及头脑中的相关印象,使自身暂时融入到当时的氛围中。不过,有些设计较为抽象,以某种艺术风格或艺术作品为灵感的设计,需要借助相关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联想。如未来主义设计可以联想一些太空科幻电影中的画面,以及感受机械感,获得遥远空灵的感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