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职业素养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括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还包括他在工作当中所持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的态度、个人的职业行为和作风以及职业道德和素质。在职场中,公司对员工的评价和考核不仅看中员工专业技能和熟练程度这一个方面,还要关注员工的在职场当中的个人修养。因此,一个人在工作当中所呈现的精神面貌也是从业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社会、直接就业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了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职场生活,正确看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系,在中职教育中,应该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因为学生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关系着学生的未来的就业发展,关系着学生在人才竞争中能否拔得头筹,关系着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旧十分迫切,因而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然而,现在却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状况: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而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就业率不高,许多学生转行做起了其他工作。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从中职计算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出发,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专业技能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职责,也是学生能够适应职场、达到工作需要的基本标准。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固然重要,然而,专业技能水平并不是职场生活的全部。试想,如果一位学生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却不能够遵守公司的规章和纪律,那么他是不能被上司所认可的。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注意向学生讲述一些职场方面的知识,不重视对其他方面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是有失偏颇的。

2.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是中职职业素养教育中有所欠缺的地方。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一些学生对自己、对所学的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就业的选择中眼光太高,总是想找一些待遇好、回报高的大公司、大企业,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追求“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选择单一,对自己的就业岗位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这都最终导致了他们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错过了许多很好的就业机会。

3.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甚微

在学校教育中,中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时,明显能够感觉到他们懂的职业道德观念很多,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讲解,学生都能知晓和了解。然而,观察学生就业以后的状况,却明显能够感觉到学生“懂的比做的多好多”。这反应出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并不高,学生虽然都知道这些道德理论,但大都流于形式和表面,遵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

二、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创设职业教育实训环境,模拟职场情景

中职教育不仅要强调使用,面向社会需求,还要面向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为了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适应,在自己心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和模拟职场情景,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体验职场生活,还须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进行项目化教学,把岗位中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分配到每个教学内容中,利用小组协作、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当中。

2.构建专业的计算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为了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突出位置,应改进教学安排,建立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以专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开设一批专门的职业辅导课程,如《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从业标准》等,帮助学生把握职场脉络,为他们能够顺利就业、顺利从业提供帮助。其次,还可以开设一些隐性的职业素养课程,比如定期举办职业素养循环讲座,请名家、请前辈来给同学们做职业指导;利用校园的文化宣传栏,专门办一期有关就业的主题宣传等。构建一套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在职场中的良好精神面貌有重要意义。

3.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形式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成立以学生为主的活动社团或职业协会,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组织、自我探索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并在自己组织、自己策划、自己落实的活动中进行磨合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全程的帮助和指导,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但不直接插手学生事物。还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建成工作室性质的小公司,如网站设计室、电脑维修工作室等,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总之,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目标的需求,是引导学生顺利就业或者创业的需要,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能够正视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如创设职业教育实训环境、模拟职场情景;构建专业的计算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形式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能够在职场中顺利闯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颖.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科技,2011(08).

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信息;伦理学;计算机;因特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虽然我们总在强调要提高自身和他人的职业素养,但事实上很难为职业素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可以理解的是,职业素养是一种涵盖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在内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反映个体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各方面认识水平的一项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职业素养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人增长到495万人,就业率却从90%降到约70%。也就是说目前每年有逾100万的大学毕业生无法一次就业。一些用人单位认为,现代大学生好高骛远,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很差,往往不能主动发挥专业优势。而大学毕业生们对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更不用说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因而对工作选择的随意性大,而最终导致频繁跳槽,令用人单位纷纷抱怨现代大学生企业忠诚度低,社会责任感淡薄。

尽管作为当前社会上需求较强的专业,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类专业在社会就业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根据我们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回访发现,以上问题仍然很突出,只不过由于暂时被供求关系所掩盖而未直接暴露。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将加强计算机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提上日程。本文将主要从信息素养、职业技能和计算机伦理等几方面入手对该问题展开分析。

2关于信息素养标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地说,信息素养标准的约束对象是身处信息时代的全体高校学生,它是一类具有普遍效力的标准。然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首先,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更需要对标准中的一些环节深入理解执行,并以更专业化的方式实施。

信息素养的概念由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2000年,其下属机构ACRL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并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HE)的认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自己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要的信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被强化,以下所列为该标准中对于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界定原则:

判断所需信息的范围;

严格评价信息及其来源;

能够将信息融入个人知识范畴;

能够应用信息解决特定问题;

理解信息使用将会带来的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并能符合法律和伦理地使用该信息。

在该版本的信息素养标准中,信息素养被量化为5项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87项效果指标,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执行度,它们构成了许多研究调查报告的依据性指标。特别地,ACRL还针对计算机等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对上述标准提出了一个专门版本,具体包括5项标准,25项执行标准和101个效果指标。与前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于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更应该具备使用信息时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面对新信息来源的随新应变能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研究所根据ACRL标准也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并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推出了第一版和第二版。他们将信息素养分为6项标准,其中重点强调了信息素养中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利用新旧知识创造新概念和新理解的能力,并提出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美国威斯康星州1998年就开设了信息技术素养课程,并制定了《信息素养课程标准》,它把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科技素养中的相关观点整合到一个概念框架中。该标准贯穿于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学校生涯,通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该标准起步早,定位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由于我国在该环节上几乎完全空白,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也具有极佳的借鉴意义。

3职业技能问题

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并且职业技能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几乎是全部。然而,当经历数年书本教育的产品(学生)遭遇社会需求时仍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单位责怪学生死读书,学生则埋怨学校课程设置无用。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除了传授书本知识,还有哪些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呢?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UCLA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育提出如下目标:

掌握在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工程和应用领域内突出的软硬件设计、开发和产品化技术;

具备开展团队合作所必需的沟通技巧和能力;

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责任感;

通过职业培训和研究生学习,具备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些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素养标准的影子。那么,他们是如何达到培养目标的?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其中部分课程多个院校均有开设,我们仅以其中一些特色课程为例。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计算机教育实践环节,为大量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进入课堂参与教学的机会,如C++、Java、算法分析和数据结构,通过感同身受进行传业授道,事实证明,对教、助、学三方而言,最终效果是多赢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计算机技术的社会涵义课程,学生们在每周三个小时的课程中可以针对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包括计算机社区、技术风险、职业伦理、信息经济、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等等。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职业的价值和责任感所在。卡内基・梅隆则专门针对即将开始职业生涯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协作实践课程,该课程使得学生可以直接被参与该计划的商业公司雇佣,参与到团队合作的实践工作中,这些经验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宝贵的。UCLA等学校开设了专门讲授计算机专业沟通方法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针对计算机科学领域内不同层面对象的文字和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如何讲解技术定义、系统架构,如何解释过程、摘要,如何记录和写作技术报告。此外,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能够紧跟技术发展,及时应变,开设适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如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Ajax & Web 2.0等技术兴起不久便能被一些具有远见的学校纳入课程体系,由于技术新颖且实践性强,受到学生的欢迎。

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向国外知名高校学习,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由于教授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方式,未能及时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令其仍然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参课,严重缺乏参与的主动性,课程也未能提供足够的互动元素,导致课程理应具有的特色――实践性未能充分体现,最终收效并非十分明显。

4计算机伦理学问题

伦理学本是一个哲学命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和全球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伦理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说,现今社会暴露出的很多计算机行业问题都脱离不开计算机伦理学的范畴,从熊猫烧香到艳照门,从珊瑚虫版QQ到铜须门,从华赛金奖作假到CNN张冠李戴,无不折射出公众乃至部分业界人士计算机伦理观念的淡薄。

欧美等国开展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较早。在我国仅有少数几个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伦理学的课程,北航计算机学院也是其中之一。目前计算机伦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参考ACM制定的大纲,包括计算机伦理的哲学框架、计算机犯罪、病毒防治、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等多个方面,开设对象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可以说,作为一门学科,计算机伦理是被计算机病毒泛滥、计算机版权争议、计算机非法入侵和计算机犯罪的大量出现而催生和走向成熟的。事实上,计算机伦理学问题并非仅存在于这些负面现象之中,它早已真实存在于计算机技术的方方面面。

以软件开发为例,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伦理学因素。

系统设计:传统的结构化设计中,从需求分析到逻辑设计到详细设计,我们可以机械化地对待目标,一步步地将每个步骤不断细分成若干原子任务,设计方法中从不考虑人的因素。而在CATWOE模型中,首先需要考虑事情由谁来做?事情是为谁做?在什么环境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会引发伦理学问题必须事先做出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在基于信息生态学的开发方法中,传统的生态学被延伸到计算机系统设计领域,生物多样性、进化论都找到了相应的对象,因此传统生态学中的一些伦理问题也自然地被设计者所引入。如设计者不仅要考虑人们如何正确使用系统,同时还要考虑人们是否会滥用系统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

易用性:软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易用性的因素。首先软件必须是可以物理访问得到的,尤其针对那些基于Web开发的分布式网络应用;其次,软件采用什么样的交互语言会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外文软件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此外要兼顾用户的层次,专业化的用户和一般用户对软件的操作理解程度自然不相同,在生活领域,傻瓜型的免学习软件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需要,而在商业领域,经理们希望软件提供的分析决策模型越丰富越好。

隐私保护:除了传统的隐私问题,我们也有一些新的考虑。例如,分别访问几条授权信息的操作是合法的,但对一系列授权信息的融合可能导致严重的隐私问题。考虑一下这样的后果:如果你的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号码、爱好等信息一旦被某个智能搜索引擎组合在一起提供给小广告投递商。再如,随着手机的普及,基于手机的自动定位技术也逐渐成熟,如果运营商将你的个人定位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作为收费的Web Service给某些旅游业商家,你可以接受么?显然,开发这样的软件,必须要思量是否能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责任。

软件精度:软件精度受到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的影响。软件的复杂性、采用的指标模型、主观决策因素、语言和文化、信息过滤和输出方式等都会对软件传达给使用者的效果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人为了软件展示度更佳,预先对图片进行人工校正,对输出中的异常数据进行过滤或剪裁,某些专家系统中引入和采用了错误或模糊的规则等等。当这些事件在学术界频繁发生之后,也引起了社会上普遍对“学术造假”的忧虑。

权益:对于软件生产商而言,著作权不仅仅包括开发人员编制的软件代码,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元数据,如为了生成一个专家系统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知识库,这个知识源本身就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另外,随着BT等下载工具的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带宽的重要性,甚至引发ISP们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下载工具的滥用以及封杀多机共享上网。带宽有限,此消彼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网络使用者,合理使用网络带宽是保护自身和他人网络使用权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办公室、和谐实验室、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区的重要因素。

5如何帮助学生跨越职业鸿沟?

明确了职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加强这一工作呢?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及早宣传和展开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重视质量,提高命中率。职业素养教育不是毕业前一次讲座就可以涵盖的,职业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在校过程。并且,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同,不应搞一锅烩的敷衍方式。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应该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规范或标准。

(2) 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在点点滴滴中进行的,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机会有限,对于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实习机会如果不充分把握,那就只有把学生直接扔进资本大潮去接受洗礼了。而在目前的实习环节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脱节严重,缺乏互通渠道,并不能真正达到上述目的。

(3) 丰富素质培训课程体系,提高职业素养意识的同时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相关法律的介绍。把纸上谈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育,加强课程传授的互动性和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用具体的课题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本身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相关传授技巧。职业素养教育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它存在于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学科并受之影响,尤其是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等课程非常适合普及计算机职业素养的相关常识。为人师表,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一门课程的传授当中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5) 搭建合理的平台,实现信息透明,丰富资源共享。事实证明,学生对于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很多来自于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的师兄师姐的介绍。这种口口相传的模式必然容易产生信息失真和丢失。针对这一现象,基于Web 2.0思想,建立一个个人信息共享平台,构成虚拟校园空间,提供积极的查询检索手段,并且让每个学生自身成为这一平台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素质教育的缺憾。

6总结

计算机职业素养问题是一项社会性问题,在高等教育环节对该问题提前加以考虑既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完善,提高教育产品质量,也可以大大减轻社会压力,消除部分社会隐患。但总而言之,该项工作并非一个完全的学校教育环节问题,建立成熟的社会教育培训配套机制和公众树立正确的计算机伦理观方为治病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冯继宣. IT人才培养中的伦理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7,(3):65-68.

[2] 肖自力.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 情报资料工作,2005,(2):105-108.

Analysis of Computer Occupational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LI Chao, XIONG Zh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100083)

篇3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操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的特殊专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人际关系、沟通管理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具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1]。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通过实践不仅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适应、沟通交流等能力,使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运用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联系不够紧密,“放羊式“管理,评价体系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校企联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社会、院校、企业等各层面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甚至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人文价值引导和培养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融合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习占有的时间比重非常大。如果将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人文培养看成不交叉的学习个体,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专业与人文专业的融合。既要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合理地将人文课程纳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高职学习生涯中,快速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上,用系统论原理[2]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人文专业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以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为例,在IT行业中,管理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去管理团队,如何去管理项目,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专业建设等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管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课程,使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有效融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才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性提问、团队协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认可。鉴于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要求高、应用针对性强”的独有特点,学生所学的所有实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种特点正好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本质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未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职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7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其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以推进计算机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强化师生间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计算机是一门对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技巧要求均较高的综合性学科,受理解能力或协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如计算机专业会涉及程序设计,要求学生要具备数据结构理解与算法分析等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很吃力,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便会降低。另外计算机需要学生上机操作,无法掌握操作技巧的学生较其他同学处于落后地位,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其后续的学习。

教师教学的宗旨首要的是育人,其次才是教书,因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生的各种不积极的心理,尤其是自卑心理。新时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信息手段强化与学生的课外联系,使二者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转化为朋友。在朋友间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更容易通过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的性格与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采取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才会将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 综合理论与上机课的课时数,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突出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上机实践的重要性。如计算机专业的学期课时数有50课时,其理论课程占30~40课时,上机实践课仅占10~20课时。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会逐渐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而忽视上机操作,易使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综合理论课程与上机课程的课时数,强调上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将理论教学融汇到上机实践操作中去,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的讲解更容易被学生吸收,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及时地就不理解的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教师的悉心讲解,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能力才会得到双重提升。

三 课堂导入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计算机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仍延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板书或口述等方式进行讲解,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教师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引入。如讲到计算机的各种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引进其他的成熟作品占用几分钟课堂时间进行播放,通过唯美的幻灯片、PS技术展示以引起学生的观赏兴趣。学生看见了唯美的东西后均会萌生学习掌握的冲动,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进行阐述,使其了解更多的知识,为其后期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实行小组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而非真正理解掌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的知识掌握均造成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实行小组互动学习,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将其分成理论知识学习型学生与实践操作型学生两种,并将两种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小组分配式学习。教师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将时间分配到小组进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在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巧或不理解的知识提出来与同学进行探究,从而会激发学生潜在的钻研精神,此举有利于为中职学校培养出一批极具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 结束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其改革进程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食管癌;吉西他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

[中图分类号] R39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80-03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手术治疗是其标准治疗手段[1];但该病起病隐匿,其早期诊断率较低,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及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晚期食管癌,联合化疗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2]。近年来,细胞因子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3-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与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基于此认识,本文探讨了由吉西他滨(GEM)、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组成的GLF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IGF-1及TGF-β1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且具有可测量病灶。68例患者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59~76岁,平均(63.5±6.6)岁;病灶位于食管中段36例,下段23例,上段9例;病理类型:鳞癌45例,腺癌14例,腺鳞癌9例;分期:Ⅲ期44例,Ⅳ期24例;肺转移6例,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腹腔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初诊患者,未接受过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状况评分标准:0~1分46例,2 分22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其他肿瘤病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镇痛、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的基础上,予以GLF方案:吉西他滨(GEM,商品名:泽菲,江苏豪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8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0 min;亚叶酸钙(LV)200 mg,第1~5天;氟尿嘧啶(5-FU)35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 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获有效、稳定且患者可耐受时继续应用,最多化疗6周期。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3 mL,EDTA抗凝,4℃ 3 0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0℃低温保存备用。应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IGF-1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含量,IGF-1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GF-β1试剂盒购自比利时BioSource公司。以系列标准品浓度与样本同时进行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及胸部CT、腹部B超、肿瘤标志物、头部MRI或骨核素扫描等。记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 参照RECIST《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①阳性病灶全部消失为完全缓解(CR);②最大长径缩小30%以上为部分缓解(PR);③增加30%以上(多个靶病变最大径之和增加20%以上)为进展(PD);④介于PR和PD之间为疾病稳定(SD)。客观缓解率(ORR)包括至少相隔4周确认的CR和PR,疾病控制率(DCR)包括CR、PR和初次服用药物至少6周后的SD者。

1.3.2 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 PFS指从首次用药到疾病进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间隔(以发生在先的事件计算)。在数据截止时尚未进展或死亡的患者,及研究中失访的患者将以其最后一次肿瘤评价的日期计算。OS指首次用药到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在数据截止时尚存活的患者或在研究中失访的患者将以最后一次联络的日期作为截尾数值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Kaplan-Meier统计中位PFS和OS,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患者治疗2~6个周期,平均(4.5±0.6)个周期;CR 1例(1.47%),PR 36例(52.94%),SD 15例(22.06%),PD 16例(23.53%),客观缓解率(ORR)为54.41%,疾病控制率(DCR)为76.47%。

2.2 生存期

随访至2012年3月底,中位PFS为6.2个月(95%CI 4~13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95%CI 6~16个月)。

2.3 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比较如表1所示,可见治疗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4不良反应

4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例患者发生轻微腹泻,1例患者出现神经毒性,3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未见其他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

3 讨论

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性疾病中可检测到某些细胞因子的过表达,如在血清中可检测到IGF-1及TGF-β1水平的显著升高。IGF-1是是一种细胞增殖调控因子,与人体正常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活动有关。大部分IGF-1存在于血液中,且以结合形式存在,仅有1%的IGF-1以游离形式存在,它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方式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IGF-1R)结合,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细胞向恶性表型转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5]。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产生,具有诱导局部血管增生、胞外基质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监视作用等,同时还可增加细胞的异质性黏附,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因而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6]。目前的前沿研究多选用IGF-1及TGF-β1作为食管癌免疫疗效、术前评估、预后及复发预测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有鉴于此,本研究亦选用该两项指标进行辅助疗效评价。

目前,食管癌的常规治疗以手术、放疗为主,但是预后较差,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为20%左右;且患者就诊时对为晚期或已远处转移,因此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开发,化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吉西他滨(GEM)、紫杉醇(TAX)、多西紫杉醇(TAT)等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患者化疗选用的是由吉西他滨(GEM)、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组成的GLF联合化疗方案。该方案中,吉西他滨是一种是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通过脱氧胞嘧啶核苷激化酶磷酸化,转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二磷酸及三磷酸,导致DNA合成中断,引发细胞的死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氟尿嘧啶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扰DNA合成,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亚叶酸钙是叶酸还原型的甲酰化衍生物,系叶酸在体内的活化形式,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而阻断叶酸向四氢叶酸盐转化,可限制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程度,通过相互间竞争作用,并能逆转甲氨蝶呤对骨髓和胃肠黏膜反应。文献[6-8]研究表明,GLF联合化疗方案具有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文献的结论。研究表明,患者治疗2~6个周期后,客观缓解率为54.41%,疾病控制率为76.47%,中位PFS为6.2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在生化指标方面,以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作为指标,治疗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综上所述,可见GLF联合化疗方案为老年晚期食管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抑制了血清IGF-1及TGF-β1的活性,进而可能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等,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毒副作用可耐受,比较适合于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Shammas MA. Repetitive sequences,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Barrett's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J]. Mob Genet Elements,2011,1(3):208-212.

[2] Iim HS,Kim SJ,Kim IJ,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metabolic tumor volume measured by 18F-FDG PET for regional lymph node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Nucl Med,2012,37(5):442-446.

[3] Wang Y,Adachi Y,Imsumran A,et al. Targeting f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with short hairpin RNA for human digestive/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J]. J Gastroenterol,2010,45(2):159-70.

[4] Yuan Y,Chen H,Ma G,et al. Reelin is involved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induced cell migration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cells [J]. PLoS One,2012,7(2):31802.

[5] Doyle SL,Donohoe CL,Finn SP,et al. IGF-1 and its receptor in esophageal cancer: association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visceral obesit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107(2):196-204.

[6] Natsuizaka M,Ohashi S,Wong GS,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3 promo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mediated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motility in transformed human esophageal cells [J]. Carcinogenesis,2010,31(8):1344-1353.

[7] Rajan PS,Vaithiswaran V,Rajapandian S,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oesophagectomy for carcinoma oesophagus--approaches and options in a high volume tertiary centre [J]. J Indian Med Assoc,2010,108(10):642-644.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2012年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C05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根据2011年麦可思专业就业数量就业率的统计,2011年本科就业率统计红牌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前十名之中,所谓的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只有60%~80%之间,且就业单位层次较低,以云南工商学院来说,高职计算机专业中涵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6个专业,从2008年至今每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一直名列云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之列,但专业对口率较差,平均不足30%。然而,与紧迫就业形势相矛盾的是2011年前程无忧招聘网站8月份的IT行业招聘职业数量达33万人,并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这种企业找不到合适的IT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尴尬局面,深刻反映出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与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态与社会认可度分析

为真实的了解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我们课题小组走访了云南省内多所民办高校,其中包括二专和三本院校。在与这些高校就业部门取得联后,获取了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数据。从中抽出2008、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如表1、表2所示。同时又走访了云南省多家IT企业单位,了解对我省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同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类数据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所选取的调查单位充分考虑到我省计算机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相关行业为主,从而保障了调查结果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表1、表2显示,我省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这与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以及就业市场环境相吻合。两届学生的就业率与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基本持平,也使得样本更具普遍性和通用性,但专业对口率较差,也恰恰符合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但对于这样的对口率,课题小组会同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出数据背后我们所要急需解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表3显示,相比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其实更加关注的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因为职业素养是除去专业能力外其他方面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今在经济生产一线和社会建设基层,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渐趋于综合,这就要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因此在生产一线,通常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更适合岗位需求,发展潜力也更大。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现代企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专业能力,正象有的企业老板总结那样:“专业能力只代表你能不能做,而职业素养则表明你能做多久”。而我省民办高校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太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高校因办学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师资力量配比不足等客观原因,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设、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无一不照搬公办大学的东西,从短期来看,这样照搬确实起到了稳定当时教学的目的,但从长远看,这样的照搬会失去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一些公办大学的办学模式,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2008年5月召开的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议题有如下概括性结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一定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大学应该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1]”。

2、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关注不够。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设计。虽然也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内安排了人文课程,课外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但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有针对性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具体岗位能力的素质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一线的技术岗位需要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当代大学生则比较自我、责任心不强、动手能力先天不足,这与基层一线的岗位需求形成较大落差。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内部未能就人才培养的特色、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打造形成合力,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导致教育效率低、效果差。而且随着民办高校高学历师资的不断引进,有实战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下降,公办院校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缺乏企业生产实战经验、动手能力较差,在人才培养上直接导致学生的职业体验缺失和专业能力下降。

3、就业服务体系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足。目前我省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主要依托就业服务中心。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脱节,就业服务体系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足。作为就业的主体,学生在就业前自身的就业意识未被激活,参与就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足。许多学生就业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有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岗位。许多民办高校缺乏就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还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咨询等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2]。

四、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构建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计算机专业全体青年教师出去调研,目的是为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依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有些技术早已过时,伴随着产生了一些新技术。依据市场调研结果,同时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等特点,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外请专家的方式在为期近3个月时间里,展开了多次讨论,最终在保证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将一些过时技术的专业课程砍掉,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相应的增减,增加了部分原来没有开设但企业在用的一些新技术的专业课程。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项目驱动教学,完全模拟公司情境。校内实训摒弃计算机理论教学采用的知识点驱动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到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校内实训的核心,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工作时间也完全模拟IT公司,以一天8小时工作制进行,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为公司员工,教师的角色为项目经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考勤,每天需要撰写实训日志,定期提交工作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校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因为实训基地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管理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格要求、团结协作、积极高效的职业素质。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民办高校要健全、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加大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培训力度,形成一支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从学校到院系、从年级到专业再到班级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大误区,尤其一些民办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让学生实现正常就业,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工作岗位的匹配[3]。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高校教学整个过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接下来几年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与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加强教学的实践性[4],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习和企业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企业,使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教学及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民办高校可以说是在公办高校规模相当庞大、基础相当雄厚的条件下,夹缝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配比不足、缺乏教学管理经验等诸多先天不足,因此在办学规模、师资实力、教育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很难与公办高校相抗衡[5]。提高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并根据自身院校特点,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推进岗位实习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六个方面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步提高,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

赵云鹏(1977—),男,黑龙江双鸭山人,云南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及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内容摘要与述评.http:///xxck/ShowArticle.

[2] 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3] 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61~163.

篇7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重视项目的实践经验,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模式从学科性体系向工作性体系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1.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二十余家单位、学校和对广东、江苏、浙江等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的协议,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与维护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会计从业人员、ERP系统管理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人员等。从这些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科学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3.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信息理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构筑成“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一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线,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双主线”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第一条线是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线,主要开设课程有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像处理PS、、JavaScript、电子商务等;第二条线是企业管理和ERP线,主要开设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ERP项目管理与实施、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目前,我院已经全面采用“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理清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生源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企稳回升,并初具规模。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学内容;教学能力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阶段职高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重视统一

目前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选择过于重视内容的统一性,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教学的实施是不利的,由于职业高中在学科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职业高中设置的专业是比较多的,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运用统一的教学内容,虽然带来了教学与备课的方便,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需求不同,对于不同的专业采用相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显然是不适宜的。

2.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事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有相当的比例不是相关专业的教师,而是半路出家的,因此,其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与相关的教学能力是有限的;此外,目前从职业高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学习水平来看,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是零起点,但是有许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对相关的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对于一些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这样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效果。

3.上机教学的“不务正业”较为普遍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很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其实践性相对较强,计算机所能做的事情不仅局限于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内容,其中还存在许多的诱惑,最突出的诱惑就是玩游戏,现阶段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往往抵不住诱惑,“不务正业”的现象较为突出,这样也在客观上影响了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的策略

1.以案例教学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总是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就怕自己讲少了学生听不懂,如在讲文档编辑软件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经常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就怕哪一个环节讲的少,学生会学不好,其实教师大可不必如此,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相关的内容,教师只要通过合适的案例教学进行适当点拨,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以课件教学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件教学的运用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一些难以通过常规的教学方法解决的问题时,要考虑应用课件,在一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内容,通过课件内容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使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多了,由此可知,通过课件在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

3.要注意以计算机教学为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的职高计算机教学开展过程中,普遍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念,认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探讨,其实不然,计算机本身就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只关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重视通过计算机教学向学生渗透更多的人文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阶段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依然面临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实效性的解决策略,对促进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情境式;能力本位;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6-0066-02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职业教育必须探索新思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人才。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讨与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第一年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多数院校已采用项目化授课模式,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包括WindowsXP基本操作、五笔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网络基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不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

1教学现状

各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过程均在实训机房进行,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并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相连。每个机房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用于广播教学、个别辅导、学生演示、文件传送等师生交互活动。另外学校已有校园网、互联网连接为学生在浏览信息、下载资料和网上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各种需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涉及面广,没有紧密结合学生主要就业的专业领域,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职业理念;项目完成主要是教师讲授完,学生再操作一遍,学生不能积极参与项目,缺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项目知识点多且杂,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知识掌握效果一般。

2课程改革内容

2.1课程定位

通过对课程现状分析,并对课程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信息处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提高学生信息化办公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文员、办公室文秘和销售内勤等。计算机文员要求能够熟练操作Word、Excel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负责相关文件录入、打印及传真;办公室文秘要求具有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熟悉电脑操作并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而且热爱文字工作;销售内勤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能够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应用能力包括使用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文档处理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能力、项目汇报和演示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源能力。

2.2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以及使用工具。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及简单故障处理,正确使用键盘进行信息录入;能够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新建、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隐藏、搜索及创建快捷方式等操作;能够对Windows窗口进行移动、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等操作;能够使用控制面板设置Windows桌面属性、屏幕保护、显示属性、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等;能够熟练运用五笔字型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最终汉字输入速度达到60个/分钟以上;能够使用Internet搜索网络信息,并下载保存到本地存储器;能够下载并安装极品五笔、杀毒软件等常用软件;能够给Office文档进行加密保护;能够用Word排版常用文档;能够给长文档添加目录、页眉页脚等信息;能够熟练运用Word2003各种表格、图片、艺术字排版技巧;能够进行Excel行、列和单元格的添加、删除、隐藏等操作;能够使用Excel制作和美化表格;能够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正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能够进行幻灯片添加和删除、幻灯片版式设置、幻灯片切换、自定义动画及超链接等操作;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演示文稿。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微机硬件系统组成及其功能;了解键盘布局,掌握各键功能和用法;了解操作系统功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命名规则、文件和文件夹各属性含义;理解五笔输入原理,背诵五笔字根口诀,掌握汉字和词组录入规则;了解通知、请示、红头文件等常用排版物的格式规范;掌握Word文字、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排版方法;掌握Word表格常用制作格式;理解Excel工作簿及工作表、行列和单元格关系;掌握单元格引用方法;掌握SUM、AVERAGE、IF等常见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格式;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常用版式;了解PowerPoint幻灯片母版概念;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方法等。课程的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存储、管理电子文档的习惯和意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在文档、幻灯片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认真面对简单枯燥的工作,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2.3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的建设依据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就业于各行各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大多在银行工作的实际情况,以银行办公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所需职业素养、知识和能力来整体规划课程项目,使得课程既满足学生广泛就业需求,又突出金融学院特色。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完成迁移内化。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岗位分析,提取出课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制定课程目标,然后结合课程在工作中典型应用,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及项目任务。技能实训从单一技能逐步过渡到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在设计时在考虑典型性、可操作性、价值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还注重针对学生多数就业于银行的特点,突出了银行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此外项目的设计也考虑了适用于高职层次学生工作中职业技能的要求,注重学生可持续性能力培养。课程的项目设计以“银行办公应用”为主线,包括九个项目:办公文件管理、输入客户名单、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理财宣传单设计、打字大赛、银行业绩管理、年度工作汇报、产品推介和岗位竞聘。其中产品推介项目为选修项目,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为课外项目。办公文件管理项目包括认识计算机、打印通知、文件整理存放、保护电脑信息安全和打印红头文件五个任务。输入客户名单项目包括打印单字和输入客户名单两个任务。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包括排版活动方案、制作活动经费表格和新员工培训文档排版三个任务。五笔大赛包括单字提高和输入提速两个任务。银行业绩管理包括业绩表制作、美化业绩表、业绩表简单计算、业绩表数据处理、给业绩表添加图表、业绩表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和产品情况调查表制作七个任务。年度工作汇报项目包括简单年度工作汇报、演示文稿动态修饰和制作精美演示文稿三个任务。产品推介包括宣传报设计和宣传视频处理两个任务。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项目是课外项目,由学生自己安排具体任务。

2.4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改革采用了情境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项目情境设计中采用了学生在银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工作后分别就任于行政助理、柜员、大堂经理、营业部主任和支行行长岗位时的工作情境。课程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旁观的教学方式,改为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等过程性的知识为主,以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为辅,重在能力和素质培养。

3课程改革研究方法和特色

课程改革主要采用了实地调研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实地调研法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本课程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环境及相关岗位对课程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项目导向法指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强调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项目为教学导向,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教学任务主题,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从而完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达到心理机能的发展。课程的改革体现了“金融特色”。通过课程改革,以银行办公应用项目为载体,把课程应用与学院金融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专业岗位的服务和工具作用。课程改革项目的职业化。课程与银行办公结合,加强了课程与就业单位的深层次合作,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课程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了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考核。另外,课程改革突出能力培养。课程作为各专业基础学科,项目设计注重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束语

课程改革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规划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重新定位课程,定制教学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办公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和快速晋升储备了充足能量。课程改革了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途径。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情境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锦晶.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5(1).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岗位化;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基础水平不足

不少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较低,学生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着欠缺,一些学生不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城市学生的计算机素养相对较好,但是也仅仅掌握一些聊天软件和工具。还有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沉迷于计算机游戏,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影响教学的质量。不少学生只能掌握浅显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良好的职业视野,没能形成必要的职业意识,对未来发展方向定位模糊不清,还没能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具体引导和指导。

(二)教师能力素质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可以从事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工作,但是对新时期中职教学改革的理念还有待提高,有些教师还没能形成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理论,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技能教学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把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充分的结合起来,没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因此不利于达到吸引学生的目标,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中职当前还未能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中职学校用于计算机教学的资源有限,中职学校没能掌握更充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不足,不了解社会对岗位人才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没能在贯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本地区各行业的发展特色,没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清晰有效的定位,因此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没能达到有效教学引导的目标。当前中职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计算机教学实践资源相对有限,教学设备更新不足,还应当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面向岗位的教学目标

新时期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基于学生的未来岗位设置教学目标,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的配置教学资源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首先,应当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把学生职业特点需要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当中,根据中职学生的市场就业前景,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设置有实践情境性的教学目标。其次,还要进一步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重点培养办公自动化人才,设置培养网页技术人才的课程,例如,把FLASH、OFFICE等软件的课程融入到教学目标。第三,基于大数据、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需要,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融入数据信息技术内容,强调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思维,数据应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二)采用实践型教学活动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达到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还要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实践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引导学生上手操作。首先,应当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把职业情境中的典型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设置任务驱动型的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与合作项目的方式中进行实践化学习。强调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基于完成项目自己补习知识。第三,加强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升级,能够在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成长的课堂教学空间。

(三)打造双师型的指导队伍

为更好的促进学生融入到职业环境当中,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要打造优质的模拟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中更好的融入职业环境。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首先,负责计算机理论教学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一线企业实践,应当具备带队指导学生职业实践的能力。其次,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当能够辅导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能够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存在的具体专业问题,并且拓展学生的专业思维。第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符合中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各行业当中,为学生开辟良好的职业空间。

(四)引导学生开展岗位实践

建立面向岗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模式,还要走校企联合的道路,注重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拓展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真正把企业人才需要融入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围绕着企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人才的需要设置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师徒制教学,实现双轨制教学模式,采用2+1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增加学生每学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的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三,还可以采用项目参与制或者企业专家讲学制,把企业专家请进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不断更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视野,促进学生更生动、全面、直接的学习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