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儿童服装店铺设计
玩一把色彩不只是美术家们的事,企业家运用色彩知识也能创出自己的经营特色。这也是应用专业知识做出经营业绩的一个实例。相信色彩能够影响顾客的情绪和心理,色彩能够诱导顾客,促进销售。
有一家办的非常成功的时装店,同行们称这家的店主为 “色彩大师”。确实,这家时装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色彩布局。老板以色彩为手段,来布置店面、经营商品、训练员工,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首先这家店面与左邻右舍相比大有不同,大块的灰色配以精细的金色雕饰,显得高雅脱俗又富贵雍荣,门口一尊特制的像漫画一样的迎客女郎塑像,使每个路过的人都要看她一眼,并为那一身奇特的装束和表情所深深吸引。
店铺内划分出了五个色彩区,红色区、蓝色区、黄色区、绿色区和黑白灰区。每个区域的服装都形成一个整体上的主色调,并根据流行和季节来调配这五个区域的比例和位置。事实上这五个色彩区可以包容世界上的所有色彩。
例如,在红色区内的款式有浅红、深红、枣红、土红、玫瑰红、桃红、淡紫红、太阳红、中国红等色彩,有时色区被安排成淡淡的温馨主题,以淡色系列为主,浓色做点缀,有时布置成鲜亮热烈的情调,以大红、桔红为主,有时以成熟的玫瑰红为主等等。在黑色区有黑裙、黑裤、黑袜子、黑胸罩等一派黑色的印象。店主人在布置自己的货架时,就像一位美术师在调色盘上调颜色。其他色区也是如此,再配以彩色灯光与音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经营法。
其实,色彩是一种最大众化的形式,世界无处不色彩。色彩经营法是商家对色彩世界的一大贡献。色彩也是一种最容易感染人们情绪的视觉要素。各种各样的色彩就如同各式各样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性格、品味和情绪,也各有其暗示和象征作用。如表4-1和表4-2分别是日本色彩专家总结的色彩联想和色彩象征。
儿童服装店的基本分类
标准中将产品分为3类:
A类:婴幼儿用品,甲醛含量≤20mg/kg;B类:可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甲醛含量≤75mg/kg;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甲醛含量≤300mg/kg。
A类和B类产品pH值允许在4.0~7.5范围,C类产品pH值允许在4.0~9.0范围。
A类婴幼儿用品,耐水、耐汗渍色牢度要求≥3~4级,耐干摩擦、耐唾液色牢度要求≥4级;B类和C类产品耐水、耐汗渍、耐干摩擦色牢度都要求≥3级,3类产品均要求无异味,禁止使用在还原条件下分解出芳香胺染料的面料。
童装产品一般选用梭织面料和针织面料,成品根据面料性能选择相应的标准,因为面料不同标准考核的指标内容不同。
例如:梭织面料童装产品,主要按FZ/T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标准考核,(除GB18401-2003标准考核的内容外),产品标准中考核服装标识、外观缝制质量、耐洗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成品主要部位缩水率、起毛起球、纤维含量等指标。
针织类童装产品,主要按FZ/T73008-2002《针织T恤衫》、FZ/T73020《针织休闲服装》、GB/T8878-2002《棉针织内衣》等标准考核,(除按GB18401-2003标准考核外),产品标准中考核标识、外观质量、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水洗后扭曲率、弹子顶破强力、起球、纤维含量等指标。
儿童服装店的发展空间
童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家都认为,童装是服装行业最后一块蛋糕,众多成人鞋服品牌也进来了,更成人单品品牌转营童装品牌的,还有外贸企业以童装品牌经营的方式经营国内市场,并且国际大牌延伸童装品类也陆续进军国内市场,都企图从中分一杯羹。
国内童装市场的格局大致是,国内国外品牌各占国内市场的一半。虽然有分别在一二类或三四类市场表现不俗的童装品牌,也有在各个区块各领的区域童装品牌,但童装品牌集中度尚不高。
由于中高档童装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儿童用品消费观念的改变,不但童装 品牌进一步市场细分已经展开,婴幼儿装或少年装会有不少企业进入;同时,大众童装品牌可能会产生,高档甚至奢侈童装品牌也会应运而生。
看了“儿童服装店铺设计”的人还看了:
1.儿童衣服简笔画图片大全
2.小服装店装修风格设计效果图赏析
3.关于儿童服装店的广告词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土钉墙 微型钢管桩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愈来愈多。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出现,促进了设计计算理论的提高和施工工艺的发展,对基坑工程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加快工程进度和保护周围环境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北京地区深基坑支护采用的方法为土钉墙和护坡桩两大类。土钉墙支护最大特点就是经济造价低,施工方便,但土移稍大,因此在边坡位移无特殊要求的地方广泛采用。护坡桩支护最大优点是控制位移能力强,但投入大,成本高,施工复杂。
本文以工程实例介绍一种新的支护方法:微型钢管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的复合土钉墙支护。其施工便利,造价介于护坡桩与土钉墙之间,对控制边坡位移变形、增强整体稳定性、保证边坡开挖过程中不发生局部坍塌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边坡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对填土厚度大、放坡坡度小、周边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的边坡支护,具有常规土钉墙和护坡桩无法相比的优势。
1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本工程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南侧,稻香园桥东侧,西侧为在建的海润大厦,东临中信国安数码港。拟建建筑物总面积51437平方米,地上最高20层,地下3层,结构形式为内筒外框,基础形式为筏基。实际开挖深度为15.00m。
1.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按成因年代划分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纪沉积层。按岩性、工程性质指标对地层细分见表1。
2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由于本工程基坑周边条件非常复杂,必须针对各部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护设计。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坑东侧的基坑支护设计进行介绍,该部位紧邻已建中信国安数码港,其基础埋深约15m,与本基坑相同,其本身荷载不会对本基坑边坡造成直接影响,但距离太近,最近处仅6.0m左右,对本基坑边坡支护带来困难。如采用护坡桩支护,桩本身的自重很大,而桩后的土体又比较窄,不能给锚杆提供足够的有效摩阻力,从而,无法保证桩本身的稳定且施工工期长,影响土方开挖的进度,因此不宜选择。施工场地狭小,现场无放坡可能。因此设定基坑东侧南段采用微型钢管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的复合土钉墙支护。这种支护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① 增加钢管桩能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效控制边坡的沉降变形;② 能够控制每步土方开挖期间的边坡稳定,防止局部边坡土体坍塌;③ 能够有效分散个别土钉失效而产生的集中应力,形成整体支护效应;④ 在钢管桩顶设置连系梁和地面设置锚桩能有效控制坡顶的位移变形;⑤ 桩底具有一定嵌固深度,能适当加强坡底支撑,控制其基底位移变形;⑥ 通过桩顶锚拉、槽底支撑和中部预应力锚杆,分段对边坡进行控制,大大减小了边坡的整移变形。
3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3.1计算方法
由于微型钢管桩属于土钉墙支护中的超前支护,且属于柔性支护体系,在设计计算中仍采用土钉墙的理论进行计算。在土钉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大致确定土钉的长度,采用BISHOP条分法进行土钉墙稳定性分析,据此对初设值进行修正。考虑施工车辆的行走及少量施工材料的堆载,选取地面荷载10KN/m2。
3.2土钉计算参数及条件
放坡高度=15.00 m,放坡角度=90°,满布荷载值= 10.00 KN/m2,坡顶条形荷载值=360.00 KN/m2,条形荷载左端点距坡面及坡顶交点的距离=9.00 m,条形荷载宽度= 40.00 m,条形荷载深度= 14.00 m, 土钉水平间距= 1.500 m。假定设计土钉、锚杆共计9排,基本参数见表2。
3.3土钉计算结果
根据土坡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得出:在设置土钉墙后,滑弧与坡面交点位于坡脚之上;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为3.11,大于规范规定当基坑深度大于12m时,整体稳定性按全系数1.4,满足要求。
各排土钉的详细计算结果及选用的钢筋或钢绞线见表3和图1。
3.4面层设计参数
面板为现场喷射混凝土而成,混凝土强度为C20,厚度8cm,中间挂Φ6.5@250×250编制的钢筋网,外配Φ16横向加强筋与所有土钉头相连。
3.5微型钢管桩支护参数
(1)桩径130mm,桩长16.5m(嵌固深度2.0m),桩间距0.75m,桩内置入钢管直径为80mm。桩顶位于地面下0.5m。
(2)钢管内外灌注无砂混凝土。桩顶做简易帽梁,尺寸为400 mm×300mm,内配置4Φ16钢筋,φ6.5@250mm箍筋。
(3)两根钢管之间用4根20cm长的Φ16螺纹钢筋帮焊,成孔后下入钢管。
图1实际支护参数图
4.1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
平整场地――测量放线――钻孔――下钢管――灌水泥浆――投入碎石――振动成桩――养护
⑴.平整场地:在钢管桩施工前进行场地平整,以保证测量放线准确和钻机就位钻孔。
⑵.测量放线:场地平整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桩位放线,桩位误差小于100mm。
⑶.钻孔:钢管桩钻孔采用MG50型锚杆钻机,钻孔连续进行。
⑷.下钢管:钢管直径为80mm(内径81mm,外径89mm),每根长度6m,钢管之间用4根20cm长的Φ16螺纹钢筋帮焊,成孔后下入钢管。
⑸.灌水泥浆:在钢管下端打上渗浆孔,钢管上端位于地面;将注浆管从钢管中插入孔底,开始注入水泥浆(水灰比为0.5~0.6),待浆液上升到孔口时停止注浆。待碎石投入完成后从孔口进行补浆。
⑹.投入碎石:从钢管内、外投入碎石,碎石粒径5 mm~10mm。
⑺.振动成桩:边投碎石边用注浆管上下移动和用铁锤振动钢管,使碎石将钢管内、外的空隙充填满。
⑻.养护:钢管桩施工完成后应养护48小时以上方可开挖边坡进行土钉墙支护。
4.2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边坡开挖――修坡――放线定孔位――成孔――插筋入孔――堵孔注浆――二次注浆――绑扎、固定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面层养护――循环下层土钉施工
5基坑变形监测
根据《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本工程边坡位移的预警值应为45mm。为安全起见,本工程设定预警值30 mm,在土钉墙坡顶和桩顶帽梁同时设置观测点,这样的预警值能够较早的采取预防措施。
在坡顶和桩顶帽梁边缘按照不大于30m的间距布设位移观测点,以便对其基坑变形进行观测,在施工期间每天进行一次观测,直至基槽完工。以后可7~10天观测一次,至变形稳定为止。其间可根据施工进度和变形发展随时加密观测次数,如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停止基坑内作业,分析原因,采取还土、坡顶卸载等加固措施,确保边坡安全。
目前基础工程已施工完毕,经过半年多的边坡监测,监测结果边坡坡顶最大位移值25mm,无局部塌陷发生,证明微型钢管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的复合土钉墙支护能有效控制坡顶变形,边坡安全稳定。
6结束语
该工程采用微型钢管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的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经过半年多的边坡和沉降监测,边坡安全稳定;边坡施工实际工期42天,如采用护坡桩支护计划工期57天,节约工期15天;与同等条件下的护坡桩相比,可节约造价约3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复合土钉墙边坡支护体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2]《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篇4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意义
威海服装业发展很快,但自己的品牌少而弱。为了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每年需要招收大批技术员工。但是由于高技能专门人才缺乏又招聘不足。企业每年都花高价将员工送到外地培训,既花钱又耗精力。如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将为地方企业省去大量麻烦,促进企业的快速扩张,也能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院是知识、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企业则是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重要基地。“订单式”培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002年,威海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和汇泉服装集团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始了“订单式”培养方案的尝试。学生入校后,由汇泉服装集团和学校联合进行选择性的组合班级,通过学生入学成绩、面试、企业自己出题考试等手段,选取了36人组成“汇泉06级服装2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教授管理。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市场、企业及学生的需求,构建了“汇泉02级服装2班”订单式培养方案,制定了适合汇泉服装集团发展的教学计划,使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达到4:6,每门课程教学大纲都有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了适合汇泉服装发展的课程内容。3年的教学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的常规的一体化教学由学校统一完成,企业不定期地参与听课、讲课等教学活动。后1年的生产性实训和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由企业统一负责。
在整个学生“订单式”教育实施过程中,公司无偿为学校提供设备,用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训,企业派出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学生,便于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在企业的生产性实训中,评价考核由企业组织实施,学校作为参与者参与,每个学生每轮岗一次,都由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员,对上一轮实训成绩进行考核评价,记入毕业总评中;实习结束时,以用人单位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应变能力进行评估。
经过与汇泉磋商达成协议,学生的学费实行企业负责制,由企业提供所有学费。毕业生工作第一年凭学费收据报销第一年的学费,次年报销第二年学费,第三年报销第三年学费。企业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奖学金,奖励订单式培养对象的优秀成绩者。企业除了承担学生的全部学费外,所有教学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学校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策划,同时,毕业生必须到合作企业工作。
由于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因此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学校与企业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通力合作。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用人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将合格人才录用到企业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场地、先进设备、建设资金和实训师资等提高办学质量,而企业则依靠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咨询和服务。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作用
1.促进专业合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故应当贴近市场,使学院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学校可以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了解新科技、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专业的合理化建设。
2.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院高质量办学的前提和保证。目前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通过“订单式”培养,教师就会自觉地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并与他们紧密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合,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同时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同时,为激发教师参加“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从制度、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培训、进修和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这对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订单式”培养,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生产真正的产品,可以亲自感受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容易从形象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创作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接触到许多在理论学习中未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在毕业设计中提倡并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及早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确保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变由原来被动的“推荐学生就业”到主动的“目标就业”,即由“独立教育”转向“订单式”人才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路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实践的不足。
4.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开辟一条新路。职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支撑,光靠国家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走“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样,学校不仅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有自己的副业收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金缺乏的问题。
推动“订单式培养”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对企业、学校及社会都有益的事,但是目前各方面的外部条件还不够完善,亟需社会各方面联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为产业界各公司牵线搭桥,促进各方的顺利对接,使其顺利找到合作伙伴;帮助大学了解企业,审视和修正自身研究方向;评估研究成果的社会利用价值,维护研究者与企业的权益。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产学研”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要重视科技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争取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快速发展。
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作者简介:吴永红(1968-),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和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59-03
高校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针对某课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的设计活动。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最后环节,是对学生所具备的专长与技能的全面展现,是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总结和检验及对专业教学效果的的综合评估。本文拟探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以优化教学组织过程,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创作出新颖、时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好作品。
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培养目标是在展开教育活动之前,在教育管理者的观念中存在的教育结果,是对教育结果的一种设想[1]。从大设计的专业范畴来说,高校的毕业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创新及实践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说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服装艺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完成服装产品的系统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服装市场,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制作等,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服装的设计能力、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毕业设计当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2]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投身实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设计制作能力的机会。因此,其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不同于专业课教学,一般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除了必要的指导和跟进检查讲评之外,应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
二、重视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建立毕业设计的指导规范。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根据毕业设计选题的要求组织教师讨论并制定毕业设计指导书,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及其规范要求、时间安排、作品数量、作品的质量要求等做出周密的部署。
其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与否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作品的效果。一般毕业设计主要集中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除了要完成一个系列(5套)的服装设计及制作外,还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作品的展示,任务非常繁重。在这个学期,他们还要参加各类就业应聘会,很多学生因为忙不过来而匆匆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没时间去精心修饰作品。因此,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提前安排,要将印有毕业设计各项任务、具体进程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春节长假这段时间考虑毕业设计选题,开展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前期工作,为第二学期开学后毕业设计的正式启动做好铺垫。[4]
再次,需制定相应的方法措施,来实施毕业设计中间各环节的检查工作。服装毕业设计主要包含选题(大主题下可设小主题)、前期社会实践与市场调研、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方案构思和筛选、定稿、制作、撰写和整理毕业设计文档、作品展示这些过程,具体环节可分为以下四个:
(一)构思方案: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对支撑主题的素材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制订设计方案,确定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方向。
(二)定稿:学生根据拟定的方案,画出几个系列服装的草图,并说明创作思路和意图,指导教师给予有价值的建议,根据效果、面料的可选性、加工等因素选定一个系列作为最终方案。
(三)绘制效果图和结构图:将选定的一个系列服装画出效果图,注明设计构思,并绘出结构图,在教师指导下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四)裁剪与制作:制作一个系列5套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按照设计方案,实现并完善设计构思,准确表达设计意图,配上服饰品,以形成完整的服装系列。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是检验学生将构思转换成服装成品能力的关键。
根据以上环节,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同时进行检验,一方面对学生的过程成绩进行评定,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责任心也进行如实考核,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成衣制作和作品展示等环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难度和深度,以及解决学生在服装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5]
三、采用主题教学法
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主题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题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主题教学法为发达国家实用艺术类学科的设计教学所普遍使用,它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
主题教学法的实施就是选取某一切入点(即主题),导引思维向更加广泛、更深层面拓展,此间可借助合适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学生以探索、实验的态度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主题、有个性、有原创并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例如,以“建筑”为主题的毕业设计,教师讲解以“建筑”为主题如何进行服装设计的立意、思考和创作,要求学生必须把新的理念和思想体现在服装的款式上。教师在导入主题时,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启发学生全方位感触建筑的有形和无形,指导学生从颜色、面料、廓形等方面去考虑建筑元素的表达效果,并要求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进而形成全新款式。主题教学法要求学生颠覆固有的思维框框,一切从“零”开始,通过观看各种建筑图片,或者是带有经典建筑的影片,体会各种建筑的外形构造和气质神韵,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概念: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中式的有西式的,有复杂的有简练的,有精致细腻的有粗放豪迈的,不一而足,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产生活跃的思维态势,结合服装要素,创作出富有特质的作品。[6]
主题教学法教授的是一种具有原创性和实证精神的设计方法,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传统格局,寻求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使学生养成发展的、思辨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非常符合设计教学的规律。主题教学法的选题思路很重要,服装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服装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我们应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动向来拟定选题,结合社会热点来做设计,以顺应时尚潮流。
四、与企业和市场结合
为了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必须根据行业与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受高校的学术氛围影响,学生喜爱设计概念性的、造型夸张的“奇装异服”,为此,可以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分为创意服装设计和实用服装设计两大方向,引导部分学生朝与企业、市场接轨的实用服装设计方向发展。创意服装设计方向比较注重展现学生的创作才华,注重个性,但是创意服装设计不能脱离人体和服装本身,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对实用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通过一些知名服装品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确“设计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对于实用服装设计,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所谓“实用”不等于不要艺术性和创意,它同样讲究精彩的构思与创新,只不过更加强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契合,要求服装设计与企业、市场接轨,能够占据市场份额是其终极目标。
许多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到自己心仪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他们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入企业,在此期间,学生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经过较长的毕业实习,企业对学生的了解比较深入、具体,为选聘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采取这种方式选聘人才,相比用考试招聘的方法成功率要高得多。[7]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还可把服装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者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内容,学生根据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设计新产品,企业出资、出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既有经济收入,又可以尽快了解企业运作,适应企业要求。学生在与企业磨合的过程中,还能改变其设计产品一味追求个性而不顾及生产与市场的弊端,提高作品的采用率。同时企业也得到新思想、新设计或者解决难题,一举多得。[8]
五、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
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是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服装设计大赛也分创意类设计和实用类设计,符合以上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分类。通过服装设计大赛,师生能分享参赛学校的服装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尝试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国内或国际性的服装设计大赛接轨,将毕业设计的主题选定为某个或某些大赛的主题,运用主题教学法,教师通过解析大赛主题,启发引导学生构思、表现、完成服装作品。将毕业设计与参加比赛结合起来,可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热情,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效果和质量。如果学生能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其获奖的作品不仅可成为学生择业时含金量较高的自荐资料,而且对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都将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激励后来的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设计大赛中,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将毕业设计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学生不但可以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毕业设计,而且还能够把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作品送上更有影响力的舞台,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在大赛上没能获奖,学生也能够从中积累一些经验,为今后更好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要结合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精心筛选大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达到综合考察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六、举办毕业设计交流展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就是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这既是学生们几年专业学习的成果汇报,也是展示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可以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来表现效果,分别体现舞台大效果和近距离逼真效果,各有千秋,相互补充。通过举办毕业设计交流展活动,可以使毕业设计成果检验更为直观,学生通过展览交流设计经验,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学校方面也可以借此总结教学经验,研究并改进教学组织模式,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中找出差距,从模特的动态展示中发现服装的美和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毕业设计成果不仅面向学校展示,还可走出校园到社会的舞台去亮相,甚至可专门邀请本地区的服装企业和媒体现场观摩,这给学生提供了向社会、向企业直接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也宣传了学校的专业教学成果,一旦企业欣赏某些学生的作品有可能直接吸纳到企业工作,促进了学生就业。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使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独立实现系列服装从构思到成衣的完整过程,充分运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几年学习成果的大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一个铺垫。因此,高校不断研究和改进毕业设计组织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顺应服装人才培养规律和方向,结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组织并管理好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以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是需要高校服装专业的师生共同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0-176.
[2][3][5][7]洪春英.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王小雷.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篇6
沟通内容服装设计项目前期要通过各种媒介与社会沟通,与消费者沟通。只有充分了解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着装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设计的产品才不会偏离市场。在企业内部,设计师还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各部门借助效果图以及从设计师关于设计稿的文字阐述中获得设计信息,经过各方讨论,结合市场部、原料供应部、技术部等各部门的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产品。在服装产品设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多信息都需要有效的沟通,主要包括顾客的需求及满意度、设计师的设计构想(如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质量控制技术、服装设计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案、项目团队及其成员的职责与权限、项目检测与控制、项目评估、紧急应急措施等[5]。沟通形式服装设计的沟通可以是正式沟通,也可以是非正式沟通。当设计中遇到如设计定位、设计任务分配、设计方案评估等重大或关键问题时需要进行商讨,由于这些问题涉及人员多,讨论时间长,一般采用正式沟通的形式解决。在项目团队内部经常进行的业务交流时常采用非正式的形式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涉及概念的酝酿和发展阶段。非正式沟通较活跃,在场的人员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不仅有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将不同的想法和建议汇总,达成共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服装产品设计中沟通可采取口头沟通、视觉沟通或文字沟通3种形式。设计师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员,这种沟通方式几乎占据了设计师大部分的日常沟通。视觉沟通是指通过运用视觉形态进行沟通,它由设计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决定。比如市场中的流行元素、企业的技术特征、设计师的设计构思等都需要借助视觉的媒介向外传达,通常运用的视觉手段有设计草图、时装效果图、服装款式图、面料小样、动画效果、录像视频、服装陈列所用的各种道具等[6]。文字的沟通是指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向外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它具有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精确性,如设计项目计划书、设计任务书、设计进度计划与安排、产品质量标准、项目评价体系的各项内容等,都需要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规定和规范。
企业内部的设计沟通
设计师之间的沟通服装设计项目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员参与,有些服装设计的过程需要多个设计师共同参与。每个服装设计师都力求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有着敢为人先的设计理念,对服装的见解也别具匠心,因此站在产品起点上的设计师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可以使设计师们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互相参考信息,避免产生个人设计缺陷,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不影响设计的美观及实用性。当然,设计师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也很重要,如果一个设计师的人际关系圈太窄,就容易缺少信息,在服装这个时尚如梭的圈子,信息就是黄金,掌握信息的人才有立足资本。设计师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设计团队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同样关系到设计项目的成败。销售部门作为设计师要具备敏锐的市场目光,及时听取产品信息反馈,知道哪些产品是畅销的,哪些是滞销的,否则就抓不住市场需求,致使服装产品设计项目策划的产品与市场脱节,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原料供应部门设计师与原料供应部门的沟通直接关系到设计稿的实现,对于超出预算成本或难以获得的材料,设计师应及时修改设计方案,保证产品开发顺利进行。与技术部门的沟通与相关技术部门的沟通主要是与打版师、工艺师的沟通,这关系到设计效果的实现。设计师在完成设计构思的图形表达(效果图、款式图等)之后,要通过样衣试制完成设计的实物表达。实物表达的工作通常需要打版师和工艺师协助完成,这就要求他们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设计师和打版师之间的沟通不能局限于服装造型本身,更重要的是进行服装设计理念的沟通。产品推广部门设计师在产品推广时应与零售师、服装搭配师、产品陈列师等人员沟通,力求把产品及设计亮点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并通过语言介绍使消费者真正了解产品的设计理念。
服装企业的外部沟通
企业外部的设计沟通主要指与设计项目相关联的企业外部大环境之间的沟通,包括与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公众等外部关系要素的沟通。在服装设计项目建立的前期需要对项目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目标人群状况、消费市场状况、原料状况、政策情况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外部。因此,为了获取项目必需的信息资料,设计项目团队要与企业外界发生联系,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沟通。此外,设计项目完成后效果评价的大部分信息也是通过与外部关系要素的沟通获取的[7]。
结论
篇7
关键字: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
一、中职服装设计教育的概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既要从内容形式上符合社会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也要不断地探索。中职服装设计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服装设计教育起步较早,无论是硬件设施、专业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比较到位。相比较而言,中职服装设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探索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相关的院校较少,专业课程不突出,并没有形成非常突出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近十几年才慢慢热起来。服装教育界的前辈们为这个专业的付出了很大的能力。服装企业和服装设计教育是现代服装产业链上两个密不可分的主要环节。现代服装产业特征之一就是服装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的运作否围绕提升品牌价值进行。服装院校是提供维系服装产业运转人才的制造者。纵观国际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具有运用高新技术帮助传统产业提升或转型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服装产业结合使用当代高新技术,解决服装教育和服装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服装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的概念。同时,重视服装学科必须依靠大量实践才能积累经验的特点,确立学校培养的不是仅能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真正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的设计师的思想,达成毕业生就是学校授人以用的“产品”的共识。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以服装材料为素材,以服装为对象,借助一定的审美法则,运用恰当的设计语言,对人体进行包裹和打扮,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作过程。服装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设计师其产生过程的第一步。
二、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交互式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信息量。对于比较简单的服装设计问题,可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抢答的方式。通过抢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提高自我形象的需求,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比较复杂的服装设计问题,首先由学生根据所给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接着学生各组间相互提问和点评不同的设计方案,最后教师作总结归纳。
2、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中职服装设计教育交互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了自主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营造了互动的学习环境。其主要特点如下:(1)公共平台与综合提高相结合。在基于服装设计教育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2)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通过采用延伸扩展性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与师生配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了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借助于预留带有一定拔高性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作阶段性自我命题等手段,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3、交互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交互式教学方法与许多更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互动学习会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增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改善对待学的态度。交互式教学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从毫无生气的学习中恢复动力,可以帮助节省教学时间和经历,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惫怠倦感。交互式教学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尊重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位,通过各种载体、采纳多种教学手段,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与熏陶学生,使之学习服装设计的知识内涵。其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交互式教学从知识的学习角度来看,它不在于给学生什么明确的、系统的知识,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益处在于它的具体实施。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交互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也就是说,假设学生面对的是全心的学习情境,就要对他们学什么和怎么做给出明确的指导。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课程设计是骨架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将是骨架上的肌肉。交互式教学方法将会给学生提供教学目标中细化了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三、中职服装设计教育中交互式教学的要求
1)重在联系实践。必须在互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注意联系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联系民族、地方文化,从实践中增长知识,从实践中巩固知识。要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避免强迫灌输。2)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服装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交互式教学方法要基于学科特点,创意性设计就要求有超前突破性的构思,巧妙独特的表现形式,新颖的制作材料和精湛的技巧的结合。同时还必须培养设计者对潮流敏锐的感觉,以及将这些感觉实物化变现出来的能力。这些不是单一教学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
作者:聂芹 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敏.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王琳.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宁波大学,2011.
[3]施捷.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多维结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3.
篇8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构思
舞台服装设计是根据剧本或演出策划者的要求,结合服装造型艺术法则,采用相匹配的面(材)料,经过成衣过程来实现与角色贴切的装束。舞台服装设计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包含着相同的美学因素,不同点在对象与手段方面。舞台服装设计受人体与戏剧两大方面的制约,它是一项需考虑剧本内容、导演流派、舞台形式、演员条件等方面的设计艺术,它是角色及舞台构成的一个部分。
一、研读剧本
接到设计任务的第一步就是接触剧本,需反复地阅读分析,了解剧本的主题、题材与风格,敏锐地找出剧中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划出有关角色形象的外观或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描述是设计师阅读剧本时必须记住的内容。对剧本的阅读,仅了解什么角色、多少角色、换几次服装、表达了一个什么事件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这些事态与人物洞察出剧本的深层功能。研读剧本之后转入分析剧本的进程,分析剧本部分之间的关系(幕、场次方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角色与角色之间)。在分析过程中能发现许多对角色形象有用的成分,如有帽子的细节描写、花边的图案介绍等等。
二、风格的确立
构思过程的风格倾向首先来自剧本的揭示及导演的提示,在导演的提示之后,设计师需依据提示和组合服装的规律来确立风格样式。风格的内容包括剧目的精神及设计师个性与崇尚(或擅长),风格追求首先需找到自身的位置,正确估价自己对剧目精神的理解及形式构造的能量,是外观上大刀阔斧还是精心于细节,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淡虚幻;其次将所选定的风格确立下来,再做固定或添删,如设计风格上追求时代轮廓的象征与简洁化,就必须增加该时代服装形象的典型特色而略去细节刻画。在舞台服装的构思与创造中,风格化具有极大意义,能对剧目或演出样式的鲜明性、独特性起强化作用,反之常常显得乏味平俗。
三、形象理解与形象意蕴的结合
在构思阶段,通过形象的考据及素材的收集,基本轮廓与色彩类别大致可以确立下来。这时,对角色服装款式与色彩的安排不可忽视款式与色彩应该产生或必然产生的隐喻作用,即形象的意味内蕴。如《雷雨》中繁漪的“旗袍”是基本衣式,为了体现她忧郁绝望的心境而选用紫色,而且随场次的发展一件更比一件深暗,使她的绝望更为强烈,这里旗袍、紫色与绝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台湾上演的《胭脂扣》(30年代爱情题材)中,女主角梅艳芳以深底色带有殷红飞蝶图案的中式服装,设计师把汤显祖“生不同欢,死也化蝶”的凄美词句写在痴情女如花的角色身上,目的是引导观众在不自觉中进入一个沉重的悲情境界,说明设计师需将对形象的理解及要素的安排与角色意蕴汇合联通。
四、划分角色层次
任何剧目均有角色来充当,而角色总有力量上、方位上、强弱上的主次之分,设计师在构思中需明确地划分出角色层次差异,找出角色之间的重心,也就是需浓墨刻画之处,再以重心来带动角色间的连环。如《哈姆雷特》,王子与国王是第一层面(也可称作主角层),王后与情人是第二层面,大臣与兵士、百姓是第三层面。只有将剧本中角色的层次分清列出,才能在处理款式与色彩上主次分明。即使有些剧目是非叙事性的,如歌舞性、庆典性表演,也有层次关系,这种关系较多地表现在相互间的平衡。如音乐会表演服装需在歌唱者与伴唱者、乐队之间划定式样与色彩的层次,舞蹈有领舞与伴舞之分。在有层次的前提下考虑设计语言的处理,或调和或对比,或浓烈或优雅。
五、与舞台各部门的协调
舞台服装设计的构思活动不像生活装那样,拿出方案及设计稿交给制作部门即可,舞台服装毕竟是舞台诸要素的一个部分,在研读剧本、交流、确立风格等一系列自身行动之后,需留心并审视一下布景、灯光、化妆的进程,了解他们的方案,倾听他们的意见,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构思与他们趋向一致,否则,舞台服装的设计构思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如服装方案是求整体、求温和而用轻淡的色彩,想让服装随色光的变化而变化,而灯光设计的构思却是素描光(白光),这种局面如果不去事先了解,必然会使服装在演出中惨淡黯然;再如服装方案是高度写实、细节真实,而化妆设计师方案是夸张变形,这二者最终效果如何则可想而知。只有双方经商议后趋向语言处理的一致,才能产生舞台的整体效果而使风格更鲜明。
六、结语
总之,舞台服装设计是戏剧要求与服装要素结合的产物,设计过程从形象创意到成衣制作,直至舞台呈现,均是根据预先考虑而进行的表现戏剧人物外在形象意图的行为,是设计师心象与服装物质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魏松云.小剧场话剧舞美设计探析[J].艺术评论,2016(08).
篇9
【关键词】技术伦理教育;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
对高职学生而言,技术的掌握、应用是其能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技术应用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能力如技术约束、技术判断、技术评价,则是支持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强化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方式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约束力去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技术应用的价值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专业课程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来准确解读及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价值及作用,同时有效促进技术熟练、能力递进及德智养成,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以技术道德规范自我分析、约束、判断及评价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一、以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规划整体课程,主要包括认知技术伦理概念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及以专业为抓手、引导技术道德规范养成的专业课程体系。1.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是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由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通识通修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技术伦理课程。专项课程的开展主要用于讲解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并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责任意识及道德准则,在引导行为规范与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践行技术伦理的内在自觉。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弥补原有通识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内容的困扰,强化社会伦理规范对各类技术活动的良性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各类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及探究[1]。另一方面,促进技术伦理教育在其他通识课程中的渗透。首先,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抓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借助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益于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意识导向[2];其次,人文课程强调道德品质对自我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能够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来思考专业技术所面对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增加技术伦理内容来拓宽其社会人文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技术责任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其对技术的多元思考并构筑新的技术道德伦理观。2.专业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分析、提炼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而构建起来,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开展技术伦理教育。首先要将技术伦理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的具体能力要求中,并将专业课程中专业技术标准、应用的具体细则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及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技术伦理教育的成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落地;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或是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性技术伦理案例的分析,或是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讲解本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影响。总之,这种渗透式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实、深刻地了解服装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面对未来从事的技术工作。但是,这种方式要注意整体专业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彼此衔接,并采用递进式的系统专业学习来巩固技术伦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再次,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抓手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体验感。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资源效应,依托专项技术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来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及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积累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深刻了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或劣性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各项技术技能有清晰的应用、判断,并最终以健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及行为方式去支持其终身发展。
二、以课程教学实施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1.课程理念设计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为例,该课程的学习领域为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并依据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主要包括设计前准备、典型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及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注重从单件产品设计、创意服装产品设计及系列拓展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充分探讨,并通过设计构思、实践及展示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模式。在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秉承服装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力求弘扬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使其具备单件服装产品设计、系列服装拓展设计及创意服装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技能及思维模式。而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及文字表达、信息搜集与分析、团体协作及沟通等社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从事专业工作。而在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下,要尤其注意在设计行为中开展包括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服装设计行为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强化服装技术应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去应用、评价及判断各类服装技术问题。2.教学组织设计“服装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共包括“前期资料搜集”、“服装单件产品设计”、“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和“服装创意产品设计”等四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创意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共8课时,工作任务包括设计素材来源及设计思维方式。技能要求涵盖服装市场调研及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题版制作、服装品牌风格比较分析等;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单件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图案及工艺设计,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不同服装要素的设计方法,如绘制表现、款式设计、工艺开发等;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共16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典型风格品牌服装系列拓展开发、系列效果图图册制作,所对应的技能包括在主题风格把控下的系列化服装设计、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等;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包括创意服装设计构思、款式开发及工艺实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涉及理论学习、设计开发及技术实践等环节,可采用理论讲解、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环节教学实施特色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伦理的良性价值引导作用。如在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授法、现场演示法为学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而在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及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的单件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并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来获得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体验;或是鼓励学生在系列产品设计中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面料,通过进行技术探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中开展以不同文化理念为导向的服装创新设计,并把中国传统技术伦理的核心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中进一步去了解各类服装技术的目的、价值及作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对技术的自我约束及判断能力。3.教学评价设计该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多角度”指的是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组成的考核客体;“多形式”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如情境一中流行趋势与市场调研方案、情境二及情境三中的服装产品设计方案、情境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等,无论是实物成果或是能力评估,都是学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探索后所体现的经验认知,是综合评价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及素质能力的质量标准;而“差异化”则是基于服装分类产品设计中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任务的技术难度及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并通过在最终考核中占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体现。因此,课程以考勤占10%、情境一占10%、情境二占20%、情境三占30%、情境四占30%的权重比例获得学生的最终学习考核结果。
三、总结
技术伦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基于具体的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判断与抉择,使其在获得有关于职业岗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探索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社会中的诸多道德伦理问题,进而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去推动专业技术的不断前进。因此,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实施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是推动高职德育素质养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立足课程教学的引导与体验行为,才能使技术伦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作者简介:高星(1982-),女,湖北宜昌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篇10
根据舞蹈类型的不同,舞蹈服装也分为很多种,但其共同特点都在于为了表演而服务,为最大限度适应舞者的需要而存在,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烘托出不同的形象,进而升华肢体动作中所蕴含的感情。因此舞蹈服装的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更要从结构、用色和律动等方面入手,从而追求与舞蹈中夸张、浓缩或者抒情、优美、动感等特色的完美契合。由韩春启所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舞蹈服装设计》一书紧密结合当今舞蹈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和行业发展问题,从舞蹈服装设计的内涵、特点、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出发,附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深入阐述了舞蹈设计的发展之路,旨在为高校相关舞蹈服装设计专业和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综合而言,该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内容翔实丰富是该书的首要特点。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从舞蹈服装设计的概念、设计特征、影响因素、设计要点、知识补充等方面构建起了完善的设计内容研究体系。该书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论述语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对舞蹈服装设计进行了清晰、具体的论述。在该书看来,舞蹈服装设计要从舞者自身特点和舞蹈本身内涵出发,在制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服装面料、工艺特征,以及它们对舞蹈表现力的影响、特点等,方能让服装完美契合舞蹈动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舞蹈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灵魂人物,更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充实、完善自己,并在艺术追求上要求严苛,才能设计出既具备高超审美艺术价值,又能丰富舞蹈动作内涵的服装作品。此外该书对于舞蹈服装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清晰、全面的论述,从剪裁、色彩搭配到服装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设计师和舞者的密切合作、沟通。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翔实的内容不仅让该书变得有理有据、极具可读性,更为服装设计专业的读者提供了大量值得推敲和借鉴的设计理念、方法和素材等,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
该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实用性强、极具社会应用意义。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享受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进出剧院、影院等的观众络绎不绝。在此种形势下,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要求日渐提高,这对于舞蹈服装设计工作者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为了让舞台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让舞蹈艺术变得更有魅力,设计出光彩夺目又与舞台艺术相得益彰的服装便是摆在眼前的头号任务。该书中综合分析了审美特征、舞台灯光、服装效果图等影响舞蹈服装设计的多方面因素,告诫读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做设计,而是应该综合考虑进舞台场景、灯光色彩等其他客观因素对舞台效果的影响,才能有效增强服装的艺术表现力。该书还对舞蹈、舞剧、综艺表演等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服装设计要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舞蹈服装的发展史、大型舞蹈演出和服装设计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知识补充,得出掌握好O计关键点、分门别类总结设计经验的重要性。此外该书的最后还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服装设计作品选,如韩春启、陈晓君、吕云、张莹等名家的代表作,从不同的舞蹈风格和不同的设计风格出发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图文并茂的表现方法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内容说服力。从时代的角度而言,该书对当今社会的舞蹈服装设计工作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由此也彰显了该书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舞蹈服装设计的初衷是配合得体的舞蹈表演传达给观众美的视觉享受,从而烘托舞台气氛、凸显舞蹈本身主题意义。当今时代的舞蹈服装设计师更应始终铭记设计初衷,传承设计理念,并不断结合时展特色开拓创新,以满足观众日渐增长的审美追求。《舞蹈服装设计》一书无论从理论综述还是案例分析,都审时度势进行了总结与概括,为未来舞蹈服装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兼具学术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优秀著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