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设计思想;景观设计;改革开放;发展
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工业革命开始在欧洲各国盛行,且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各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于是西方国家率先将现代设计思想引入到了景观设计中。而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的国家,其景观设计及园林设计自成一体,且其发展对世界各地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新的设计理念的追求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且期望能够找到适应现代生活的景观设计理念。由于西方的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的现代设计思想与园林艺术的融合较为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思想的变化以及城市建设及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现代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断地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中吸收对中国景观设计有用的方面,以求为中国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进而实现中国景观设计的腾飞和发展。
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概述
1.现代设计思想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思想就是将现代设计的理念穿插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融合,以期设计出与传统建筑景观具有明显区别的现代景观,从而与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相适应,其所包含的现代设计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艺美术思潮这场运动主要是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运动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设计理念过于追求奢华,家具和室内设计方面的设计水平不够,行业内整体设计理念缺乏创新。该运动提倡设计简约、功能完善,而不主张设计繁杂、奢侈。(2)新艺术思潮工艺美术思潮的成功,使得业界对于设计方法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工业化和工厂机械化的推广有着深深的排斥,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推广和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艺术思潮开始在这种功能情况下出现,并且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相适应。(3)装饰艺术思潮装饰艺术思潮是上世纪初发达国家开展的一次艺术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装饰的设计所进行的一种探讨和求知,由于当时的生产工艺还打不到量产,所以其只能少部分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这一特点也在制约着该设计理念的发展和推广。(4)现代园林设计德国的Bauhaus学院是一所为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生活和生产,所建立的一种专门进行现代设计教育的学校。该校传承了欧洲各国的现代设计理念,其作品大都突出了人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的根本,即设计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非物品本身的需求。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探索、形成、发展和多样化时期。如图1所示,这些设计思想的变化和进步在不断的影响着其他各个国家的设计,而且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早,所以他们最先意识到环保问题和能源资源问题,在景观设计加入现代设计思想的模式已经在全世界都慢慢的得到了推广。
2.现代设计思想的特点
现代设计思想就是以民众的感受为主体,以期让民众都能够过上愉快的生活,而且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产品使用。且现代设计不主张华丽,而主张简约大方的设计理念,而且在功能上主张功能多样化,反对过度的对装饰进行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经济原则,且在设计理念中要注入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理念,以适应现阶段人们的生产发展的现状。
二、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开始—模仿—发展—多样化,经过这些阶段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景观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1.开始阶段
景观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远,景观设计这一设计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在最初阶段受西方国家的设计理念影响较大,但是刚引入初期,人们对其设计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都没有完善起来。随着西方景观设计理念的引入,我国的园林设计理念得到了较大的冲击,并且后来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使得园林艺术在国内乃是世界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通过园林艺术与现代思想的融合,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模仿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城市建设开始提上日程,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由前文的研究可知,欧美各国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本原因还是现代设计思想对于传统的园林艺术的冲击和融合,并且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步步的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适应现代化、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欧美的一些好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而在我国景观建设的初期,由于深受西方国家景观设计理念的影响,所以在那个时期我国的景观设计大都是直接照抄或者生搬西方的设计理念,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国的园林设计缺乏灵动性,且由于西方元素太多而使得我国那一时期所进行的景观建设不适应或者不匹配中国的建设风格。
3.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通讯以及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国内的建筑师开始通过大量的查阅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并且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思想及手法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且最终找出了一种现代设计思想和传统的园林艺术相融合的方法,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逐渐呈现出自成一体的趋势,并且在国际将官设计中都得到了不菲的成就和好评。
4.多样化阶段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共同影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更新设计方法和改进设计理念,才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并且在未来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元素,促使我国景观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影响
1.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一批受西方设计思想影响较大的设计师们,其所设计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并且大胆的追求简约和现代化的设计思想。从中国近年来,各地的景观设计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设计师们所受到的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量的设计师都去国外继续深造,并且在这一阶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视以及理念的革新使得这一批景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围绕民众的现代生活所开展的景观设计。而且从他们所设计的景观作品中,就不难看出我国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拥有西方景观设计的元素,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的内涵,使得我国的景观设计作品自成一体,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2.景观与设计艺术相结合
将设计理念和自然景观相融合,是西方景观设计人员常用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还可以对其增添设计元素,以促使该类设计作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进而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都是对现代设计思想和艺术美学的深层次的挖掘,而非无目的性的结合和组装,这些都对我国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保证艺术和景观相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结论
篇2
关键词:生态美学;景观规划;审美研究
1 景观规划设计审美思想的困惑
为适应社会变化,规划设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其思想应有超前性,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要求,贴近时代的发展,为迅速变化的社会做出合理的预警,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20世纪初期西方兴起的工业设计思想革命引起了工业设计狂潮的掀起,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美学得到尽情的演绎,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成果和它产生的审美思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人类整整一个世纪,在人类文化进化史上书写了旷绝古今的光辉灿烂的一页;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和自身的行为,新世纪以什么作为规划设计的革新点?未来的发展走向会是什么?作为新时期的规划设计师,不得不认真思考并尝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另外,如何将实际意义与审美思想完美结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南京外秦淮河河流生态恶化,防洪能力下降,需要建设硬化河道,通过其保护环境,使生态有所恢复。但是这样一个关于河流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工程,却设计到规划建设中的审美问题,如何将审美要求与具体的实际功能相结合,在实现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城市美化和人们审美的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著名的玛莎舒沃兹的拼合园,将禅宗和自然相结合,又融入法国文化,把日式庭院与法国庭院交错建造等等。
2 景观规划设计审美思想的交融
人们开始反感工业文明死板的机器和僵硬的直线所主宰的审美选择,而对原始自然、丰富多义、模糊混沌的富有野性的原生态景观以及农耕文明时期的手工景观充满了向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城郊土地逐渐被蚕食,带来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观念文化的相互渗透,致使我国的空间审美意识因为城市的不同、经济状态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存的奇特状态;二是演变为互相抵制水火不容易的隔离状态;三是表现为较为纯粹的工业文化或农业文化。
由于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种现成的文化并以此去面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竞争,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论在处于何种艰难的困境,面对多么繁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在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冲撞磨合之后,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同化。
3 景观规划设计审美观念的整合提炼
景观规划的审美需要加入一些主流思想,如一些成功的景观中会冠以一个中心思想,即一个主题。比如,以贴近人们生活的景观为设计目的,则可以加入一些人生思考和享受生活的主题,一些可以显示生活情调的设计为主,如加入人们生活细节的彩绘,又如反应一个人某一时刻动作的雕塑等等。另一方面,这种注重审美思想的景观规划也可通过光线和色彩进行凸显,如上文提到的“禅风”就是以投射的光线为主,凸显禅道的深邃,颜色则以凝重的单色为主,如棕色可以显示这种特点。而嘻哈文化的风格则可以用大块不规则的光照为主,体现其随性和自由,颜色则采用尽量丰富的色彩也显示其强大的融合性。
而针对实际应用与审美的结合,也有相对的要求,如上文提到的南京外秦淮河河流生态恢复工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硬化河道,以实用经济和园林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重建生态栖息地的同时也寻求审美的要求。规划部门提出四大景观战略,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20世纪后叶到本世纪初,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家相继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思想观念转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体现,也人类审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在规划设计界特别是决策层面对此还处于漠然态度。思想观念的标准迷失是一种综合资源的整体浪费,因此在规划设计教育和思想观念交流中分析利弊,指出现状与发展趋势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处在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生态农业文明同时发展,并积极迈向经济全球化,仔细分析我国的规划设计思想观念状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是当下规划设计领域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来出版社,2009
2 李中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6)
篇3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理论;人与自然;景观设计
近年来,“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粮食危机”、“人炸”等名词时刻环绕在我们周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蓦然回首,这一百多年来是人类对全球环境破坏的时代,也是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严厉报复的时代。环境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须面对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积极保护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深刻反思,人类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对待环境。在这个反思过程中,人类历史发展所相关的环境思想,几乎都被挖掘了出来,形成了各种思想、观点的大汇集。其中,的环境思想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从环境理论分析人类陷入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了人类发展生产力而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人类快速发展科技和生产力,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通过分析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指出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
当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度,是人类生活进步所需。但是,我们过分陶醉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胜利,这种急功近利,看不到自然界长远发展的做法,是导致我们陷入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源。
2、环境理论对保护自然环境的启示
马克思提醒人类防止自然界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3]到底应该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理论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2.1 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论始终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如今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总是把自己摆在自然界之上,试图去驾驭自然、主宰自然,从而导致了人类只一味地索取、滥用自然界的资源,结果我们破坏了自然。
当然,除了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不可分离一部分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与其它自然生物的不同,坚持主体性原则,在自然界中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4]的观点,也就是说自然可以是人类利用的对象。
由此,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任务。
2.2 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是指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对自然适应的过程;而自然的人化则是人类在自身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之适应人的过程。
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果,即在人类改善、提高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自己在改变自然环境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从现在起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中“自然人化”的理想,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共存共荣。
3、环境景观设计专业与环境保护
3.1 环境景观设计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环境景观设计是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通过改善和加强原有环境空间场所存在的科学合理性与艺术性,从而提高人类整体的生存空间与环境质量。它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要处理多方面关系的,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
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景观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直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设计人员在面对每一个方案时,应该都是以改善、提高人类整体生活环境质量作为最终目标的。
3.2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中国,城市的高速扩张,导致原本的农田、草地、林地在转眼间都被划成了单一的建设区,中国的城市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大力开展着“城市美化”运动。自然的水系被填埋起来造地、修路和盖房,原本流动互通的水体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池或污水沟;河堤或土坝被水泥灌底护衬,原本作为多种生物的栖息之所的驳岸变得寸草不生;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栽种草坪、移植大树,虽在短时间内有良好的效果,但往往换来的是高额的养护费用和后期面目全非的景观……
如今的景观设计方案就像是走上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里移植一个广场,那里拼接一个小品,完全不顾基地本身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购物风情街、一样的滨河散步道、一样的西方现代景观风格……这种在设计中缺乏分析、盲目跟风的做法是导致我国环境景观出现问题的根源,是我们需要反思和研究的。
4、环境思想对景观设计发展的启示
缺乏因地制宜分析、一味追求短期效果的景观设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似乎比我们做的好,真正地实现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利用当地天然的地形和生土材料的窑洞具有经济、冬暖夏凉的优点;以竹为材料的傣族的吊脚楼通风性良好,颇具南国风光之美;利用最少建筑材料来获取最大的居住空间的蒙古包非常适应游牧民族生活与生产的方式;云贵高原上全部用石片来修建的贵州石板房虽然粗糙,却与自然和谐相融……从我国传统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化自然”的体现。我们的祖先尊重、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创造出了十分智慧、动人丰富的景观环境。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也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在景观设计专业上实现“自然的人化”。从战国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的灌溉和生活,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就是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在风沙、水土流失地带 ,我们可以种植防护林,这些绿色林网与道路、河流等相结合,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在夏季,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指标,以改变小范围内的微气候……
因此,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设计时,应当顺应基本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遵循生物的自然规律,反映当地生物的区域性,如选用当地材料、注重乡土植物的利用等。通过这些设计形式,通常都能改善和加强环境空间场所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提高人类整体的生存空间与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设计,让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5、总 结
如今的人类已经认识到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也正努力地按照自然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去寻找摆脱危机的方法。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按照环境理论的指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去探索适合景观设计专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方法,使人类实现中“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的理念,让社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卷,第5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页。
参考文献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年06期。
篇4
我国古代园林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造园思想。从这些造园思想中,可以窥见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雏形。探索古代造园思想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够创造出和谐、自然、符合国人审美视域的“属人”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
园林;造园思想;景观设计
我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形成的供帝皇狩猎的苑囿,是我国现代园林设计的雏形。我国古代园林逐渐发展,至唐宋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造园理论书籍,造园技术日渐完善,达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设计与建造的顶峰。在漫长的造园历史中,我国古人形成了独特的造园思想,这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造园思想
1.“天人合一”与生态理念
我国古人一直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又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的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①“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人类早期对于自然规律的朴素观照。“自然界既是人类的对立面,又是包含人类自身的一个统一体,人类就是客观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②我国先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自然的有序、有理、有节的利用,让自然为我所用,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一种自发而朴素的生态理念。《园冶•相地》中有“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之说,这说明古人在造园过程中强调顺应自然场地的实际情况而生发出设计实践,这种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方法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这种生态理念在理水中也可窥见一二。水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造中最主要的元素,但并非所有的园林修建地都有水域,因此在建造的过程中难免要开凿人工池沼。挖掘出来的泥土则因地制宜堆积成山,从而形成中国园林独特的“有水必有山,有山必有水”的现象。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国古代园林规划素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这个比例大概同时基于功能上以及景物的平衡而来”③。这三分水恰恰满足了这二分竹的灌溉需要,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小环境。凡此种种,用现代的观点看,就是顺应自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朴素的生态理念也是现代景观设计应该追求和遵从的。
2.“再造山水”与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主要设计原则即对真实山水的“仿临”。《汉记》中记载:“梁冀聚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中华民族的山水情结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存需要,进而产生了审美的观照。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不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中国人将山水自然视为内心的寄托,寻求淳朴的理想精神和审美意境。中国审美素有“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之别。经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转变,“到了唐代,这种‘初发芙蓉’之美已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导倾向”④。这是一种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到山水中体悟自然的精神追求,寻求一种隐逸的田园真趣,塑造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本风貌。这种审美倾向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而山水画反过来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众多文人参与到了园林设计中,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自然山水组织到园林中来,并将自己的审美体悟借由园林徐徐展开,呈现出了一幅蕴含着“再造山水”自然宁静之独特韵味的绝美画卷。
3.“文字抒情”与文化追求
中国传统园林存在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文字标注”。中国传统园林充满了文字的表达。“由于文字本身了无价值,使我们根本不再意识到其实质的存在名称,我们意识到的乃是它们所指涉的物体、性质和观念。”⑤《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各院名称各不相同,不仅反映了院内的自然景色,还体现了居住者的性格及其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当园林落成之时,文人学者汇聚一堂,从中国古典文化中选取经典意象,将其镌刻于园内门额、柱联之上,抒发胸臆,将文字的文化隐喻以文字标识的方式呈现出来,向世人传递了园居者的文化追求。如上海嘉定区的秋霞圃,其原为明代工部尚书龚弘的私人花园。园内有“丛桂轩”,其名取自《楚辞•招隐士》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之句。文字用桂树比喻隐士高洁的品行,也借而体现园居者遗世独立的高远追求。豫园中的“五可斋”,其名包含“有亲可事,有子可教,有田可耕,有山可樵,有泽可渔”之意,有筑园侍亲、孝顺父母之意,体现了园居者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实践。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网师园、大士阁之名,分别体现了园林建造者与使用者所要传递的归隐和佛教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现代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我国古代造园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以为今天的设计师提供指导,甚至影响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正如英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斯图尔特•约翰所说:“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包含着与当今环境设计相接近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首先要坚持生态设计理念。计成认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在园林的选址和布局上,要“因其地,全其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要人为破坏自然景色,而是保全它的天然面貌,节约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这对于污染严重、资源紧缺的现代社会,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要设计符合国人审美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之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意念。园林通过对客观景物的营造,不仅提供给人们一个消遣、纾解、娱乐的场所,还构建了一个曲径通幽、隐逸静谧的意境空间。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突飞猛进,城市成为现代人的牢笼。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理解和考量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审美倾向,不仅是一种符合国人审美需求的静观体验,还给参与者提供了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最后,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着古人无限的文化追求,一直绵延至今。最初的造园家通过对自然之物的设计和营造,传递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现代景观设计应该避免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要通过世俗之物呈现超然的意义与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设计出兼具形神的居住环境是摆在现代景观设计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设计师深入探索与挖掘,从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以利用,创造出和谐、自然、符合国人审美需要的“属人”的景观环境。
作者:李世明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①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②杨鸿勋.园林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③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19.
④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
⑤庞峰.中国传统建筑意念中的记号学倾向.艺术百家,2007(2).
篇5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重要作用[2]。我校自2012年开始创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历经两年,现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总结归纳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课题组的教师也能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去,但是却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不敢创新,依然习惯性的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的结果差强人意,不能体现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设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教师建设队伍对我们现有的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自身建设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3]。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授课、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等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落后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
虽然近年来《护理学基础》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内容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革,存在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教材编写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问题。而且《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有重复的概念和知识,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二、《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
首先,作为护基教研室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教师深入临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和创新,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再次,可以参考同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资源共享,让教师了解创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课题组成员的理念提升,才能发挥团队意识,共同创新,用于改革,实现课程精品化,提高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强化建设队伍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课程精品化的结果。结合我校护基组教师的现有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依靠高资历中年教师,培养少经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主导力量,青年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会议、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来逐渐提高专业素质;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底蕴;④注重创新改革,很抓教师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⑤从学历、职称、年龄方面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3.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结合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前沿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便于学生观看、模拟接收新知识。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内容的记忆,使复杂的操作变得容易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③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记忆。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⑤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恰当的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精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篇6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披露; 经济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Bowen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先河,他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内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徐光华、张瑞(2007)通过利益相关者模型,对2001—2006年沪市64家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与当期财务绩效负相关,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贾莹丹、文静、董春英(2011)对2006—2010年广西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政府和员工履行的责任越多,企业盈利水平就越高;对供应商、债权人履行的责任越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越低。刘桂春、杨露希(2011)选取“2008中国企业100强”及下属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引入企业规模、权益净利率两个控制变量对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况越好,企业价值越高,但相关性不明显。以上学者主要从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绩效的角度进行相关性研究,而从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相关性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经济绩效比财务绩效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因此,本文以“中国企业3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中,位于前100位且在深沪两市上市的5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选择相关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进一步丰富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内容;同时,通过该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假设
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然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来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绩效,因此提出:
假设1: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权益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然会提高公众的认可度,赢得现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的支持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从而为企业继续融资,扩大资产规模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提出:
假设2: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总资产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向公众传递自己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向市场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以减少投资者、金融机构、供应商、消费者等对企业前景认识的不确定性或对企业的误解,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提出:
假设3: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市场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自2009年开始研发推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该指数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方面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企业3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位于前100位且在深沪两市上市的5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出,所选样本企业比非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高,说明样本企业较好地履行并披露了社会责任。因此,研究所选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经济绩效的内在联系,对企业正确处理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选取。本文以2011年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作为社会责任披露评价指标。
2.被解释变量选取。经济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方面(陈煦江,2010)。一般来说,发展好的企业通常能够保持总资产稳定增长并具有较强盈利能力,而总资产增长和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市场绩效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运行的效果,通常以托宾Q值作为评价企业市场绩效指标。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选取2009、2010、2011三年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企业资产增长情况及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以2011年权益净利率作为企业盈利性评价指标,以2011年企业托宾Q值作为评价企业市场绩效指标。
3.控制变量选取。本文选择以下三个控制变量:其一,企业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现有资产总额。规模越大的企业,占用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就越多,通常规模效益较好,它们应该也有能力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其二,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是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策略,其目的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负债经营在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履行好对债权人的责任。其三,企业性质,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披露和履行状况上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是国家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而且国家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似乎比民营企业要求更高,因此,国有企业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社会责任。
变量设计及其定义见表1所示。
(三)研究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ROE=α0+α1CSR+α2SIZE+α3DR+α4STAT+ε1 (1)
TAGR=β0+β1CSR+β2SIZE+β3DR+β4STAT+ε2 (2)
TBQ=γ0+γ1CSR+γ2SIZE+γ3DR+γ4STAT+ε3 (3)
其中:αi,βi,γi(i=0,…,4)为待估计参数;εi(i=1,…,3)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表2)。同时,为了确保模型中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各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描述性统计(表2)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标准差较大,说明各个公司在社会责任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3显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样本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对反映经济绩效的各项指标是否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对模型(1)、(2)、(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以上三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回归模型有效。从表5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权益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假设1成立;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总资产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假设2不成立;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回归系数Sig.>0.05,说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托宾Q值相关性不显著,再从标准系数分析,社会责任指数与托宾Q值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假设3不成立。
总资产增长率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未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选样本公司主要是通过大量举债来扩大资产规模,这些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7%,使得经济绩效对资产增长影响较小。托宾Q值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未表现出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市场不完善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未能及时得到公众的了解与认知,履行社会责任付出的成本在短期内使企业价值下降。
五、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权益净利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要重视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披露之所以与总资产增长率呈负相关,是因为大量举债是样本企业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盈利对资产增长的影响微不足道;社会责任披露与托宾Q值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我国市场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反应不敏感,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意识不强。
(二)研究局限
受学识眼界限制,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本文只分析了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对当期经济绩效相关性,社会责任披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否有延迟作用,有待进一步考证;(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外部经济性,需要付出相关成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绩效有多大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70-73.
[2]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3] 贾莹丹,文静,董春英.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经验数据[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40-141.
[4] 刘桂春,杨露希.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8):14-15.
篇7
多年来我们在纪委这个组织、这个集体中一起工作,一起战斗,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今天,我更愿意用“团队”这个词汇来描述我们这个集体,特别是要用“团队”来称呼我们每一个室。为什么呢?因为团队意味着更加清晰一致的目标,意味着更加团结融洽的氛围,意味着更加坚强的战斗力,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携手同行、荣辱与共、追求卓越,开创纪委工作的新篇章。
20年前,沃尔沃、丰田、通用食品等公司把团队引入他们企业的做法,曾经轰动一时。在现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以团队方式作为主要运作形式。特别是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团队工作,已被证明是提高效率、促进协作、完成任务的最好工作形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不例外,他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其主要行政人员进行团队建设训练。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他要求所有内阁成员带上自己的简历,谈谈他们生活中令人振奋的经历。在其后的讨论会上,他又请他们谈谈在简历中没有提到的重大个人事件。轮到克林顿时,这位新总统告诉大家,童年时,他是一个胖小子,别的孩子都嘲笑他。通过这种团队训练,内阁成员们实现了更多的相互理解,明白了如何运用自己的个性特征为群体做贡献,如何更多地互相学习,如何密切合作去解决面临的大量问题。他们真正从一群人变成了一个合作互助的团队,
团队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好的团队具有如此魅力?管理学上讲,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他们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智慧、能力和力量贡献给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不同的团队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并都为完成最终结果作出自己的贡献。“团队”一词体现的是团结、合作和共同目标等精神,使人联想起运动员在接力赛中的形象,或者足球队在球场踢球的形象,他们是协同作战的典范。团队(workteam)和一般性的工作群体(workgroup)是截然不同的。群体是在一起工作的一群人,他们也许从事同样的工作,也许相互分工,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群体的工作绩效,可以看成是每一个群体成员个人绩效的总和。而团队则不然,他们必须协同工作,只有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并采取积极的协同措施,才能完成任务。团队创造业绩,而群体只完成任务,团队业绩不仅来自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成果,更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
一个成功的团队有些什么特征呢?我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要素:1.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清晰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2.具有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技术和能力,他们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互助互补;3.团队成员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具有明确的职责;4.合适的团队规模和合理的成员结构;5.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成员内部沟通畅通,形成坦诚、信任、有利于工作的环境;6.正式或非正式的保持严明的纪律;7.所有人都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力求完善;8.适当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对照成功的团队的八要素,应该朝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建设一支团结融洽的团队
他们坦诚相待,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关系融洽;他们在工作中是最好的同事,在生活中也是最好的朋友;他们有时也会有矛盾和冲突,但是他们更善于沟通,因此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他们工作的时候是严肃紧张高效率,闲暇的时候常有欢声笑语。
关系不融洽,矛盾就多,工作就难以正常开展。我们中国人的语言和哲学特别有辩证性。你有自信心,他就说你傲慢自负;你幽默风趣,他就说你轻浮无礼;你慷慨大方,他就说你收买人心;你积极上进,他就说你好斗成性;你做事谨慎,他就说你优柔寡断;你精力集中,他就说你目光狭窄。如此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还怎么工作?
首先,良好的团队氛围,来自良好的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关系不融洽并非人们有意造成的,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工作。研究表明,对于人际冲突来说,沟通不良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沟通不够,共同的目标就难以形成;沟通不够,相互之间就缺少了解和认同;沟通不够,信任与合作就难以达成。因此团队沟通对于团队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沟通是十分困难的。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叫做:“我不是说我没说过它,我说的是我没有说过我说过它,我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这句名言,主要用于说明沟通是困难的。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沟通漏斗: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你想表达的意思是100%,那么很有可能你确实说的意思是80%,而别人听到的是60%,他们理解的是40%,最终被他们记住的也许只有20%。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良好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主观愿望,更要形成通畅的渠道,促进沟通的达成。事实上,除了睡觉之外,人们70%的时间,是用来沟通的,包括听、说、读、写等。没有沟通团队就无法存在。沟通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长期的努力和沉淀。愿望、渠道、技巧、情境、空间等多种要素决定着沟通的绩效,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沟通的愿望。如果我们大家都充分表达出善意的、积极的沟通意愿,都从主观上希望了解并理解别人,而不仅仅是被人理解,那么我想,没有什么沟通是不可能达成的,没有什么误会是不可以解开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以化解的。
其次,良好的团队氛围,来自深层次的信任。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团队成员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正直、个性特点、工作能力。信任能够带来信任,不信任却会带来不信任。信任是脆弱的,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却又很容易被破坏,一旦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因此,要维持信任关系,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沟通和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有效的沟通可以增加信任,良好的信任又可以促进沟通,反之,越是缺乏沟通,也就越难以达成信任,越是不信任,就越是难以沟通。那么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怎么构成的呢?主要是五个要素,管理学上称之为信任的五个纬度。1.正直,诚实、可信赖;2.能力,具有技术技能和人际知识;3.一贯,可靠,行为可以预测,在处理问题时,具有较强的判断力;4.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5.开放,愿意与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其中,正直程度和能力水平是一个人判断另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的两个最关键的特征。如果对别人的道德性格和基本的诚实缺乏把握,信任的其他维度就没有意义了。同样,如果团队成员连顺利完成各自任务的基本能力也没有,则信任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石。信任感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1.表明你既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有时为别人的利益而工作。2.主动成为团队的一员,用言语和行动支持你的团队;3.开诚布公,充分沟通;4.说出你的感觉,让集体更富有人情味;6.可预期的一以贯之的基本价值观。7.保密。8.表现你的才能。
当然,不论沟通还是信任,最重要的是团队每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出发,都从主观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达成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建立一个团结、融洽、和谐的团队。
2.建设一支开拓创新的学习型团队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有抱负、有事业心,不断学习进步;他们不囿于传统的做法,不满足于现有的模式,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经常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他们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出则能战,战则能胜,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在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时候,有些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学习不够”,还列举了一大堆的理由。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了学习的含义了吗?我看多数把学习不够列为第一条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含义,未能对自己学习不够的原因有一个科学清醒地认识。我们是学习不够,但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些表象。我们通常狭义地把学习理解成“我们在学校里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或者学习只是书本学习和理论学习。然而学习的概念显然要宽泛得多,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学习,学习发生在任何时刻。学习是什么呢?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反应发生改变时,学习就发生了。从这个概念上讲,学习的本质意味着改变。如果说我们经过了学习,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报,结果,第二天醒过来,你还是昨天的你,思想、行为没有丝毫的改变,那么你这个学习就白学了,你那个一天就白过了。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要学习,是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志,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与昨天的你不同了。当然这个不同是值得研究的,是变得更加积极了,还是更加消极了?是变得更加正直了,还是更加自私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了,还是向落后的方向退步了,这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习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说明学习是一个经常性的反省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应该对自己,对工作进行反思,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工作才能做得更好,事业才会发展。每天都要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吗?做了什么不利于集体、不利于团结的事吗?我是否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是否在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新的能力?我们的工作到底怎么样?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吗?我们的团队战斗力怎么样?我们办案中突破能力怎么样?我今天什么事做得好的,做得成功的,什么事还有待改进?
学习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进取心的表现。学习意味着什么?它首先意味着我们承认自身存在着不足,我们的能力还不够,我们的思想还不完善,不成熟。其次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更加完善、更有责任心、更有能力;我们查办案件的水平还能够提高,我们还可以为群众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是一种谦虚的心态,骄傲自满的人不会学习,即是学习也只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学习是一种进取的心态,只有对目标和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承担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对事业具有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学习才会成为积极和主动的行为。
学习的本质是创新。学习就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标准是工作和个人的创新和提高。我们现在强调要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的机关,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的组织、机关,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组织、机关。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最主要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突破。离开了创新,谈任何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共同工作,共同提高能力来创造真正感兴趣的成果,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营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严格地讲,我们对自己是缺乏清醒认识的。有一些同志很容易满足于现状,认为我们当前的工作已经很好了,没有什么大问题,过得去了。他们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危机。大多数同志还处于仅仅凭经验做事的阶段,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就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对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在纪检工作战线上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同志,他们的确很有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能不能让这些经验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这些经验,是不是能够真正转化为一种知识、一种力量呢?人都是要老的,都是要退的,如果仅仅停留与凭经验办事,我们就只能永远在一个平面上原地踏步。另有一些同志,只知道完成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着同一件事,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干得更好?他们从来不考虑。这项任务的完成到底对我们的工作目标具有什么意义?他们也从来没想过。在这种“机械劳动”和“操作工”层次上工作,怎么会有进步,事业怎么能发展?
3.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团队
什么样的团队文化,什么样的团队精神,决定了一个团队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社会面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是不是心怀祖国,心系天下,一心装着人民的利益;是不是富有正义感,对于错误的行为,敢于批评指正;是不是胸怀坦荡,刚正不阿,从来不隐讳自己的观念,更不会各怀鬼胎,打小算盘;他们是不是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个团队在关键时刻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优秀的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集体性的思维方式。一个组织的文化和精神,对这个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出色的企业,都有高瞻远瞩的核心理念和文化。比如3M公司,比如摩托罗拉公司,比如沃尔马特公司,比如迪斯尼公司等等。优秀的文化,对集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落后的文化,则会对团队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我们常讲,“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对年轻人抱有一种成见和敌意,这种观念其实早应该过时了。还有“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往往是经验主义占了上风。再比如,“枪打出头鸟”,不当“出头椽子”等等,这些消极文化对于团队精神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再比如“一个老乡,顶七个图章”,则是对人际关系的过分看重和依赖。文化不是外来的,文化是自生的,要从不断的反思中提炼;文化需要发掘,要对好的现象和精神给予鼓励,对不良的行为和价值给予否定;文化需要沉淀,对原有的好的传统进行整理归纳。我们去年曾经提出了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对我们的团队文化的极好的归纳。
那么究竟什么是团队精神?就是说在团队里有这样一种氛围:能够不断地释放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员工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用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个性发展。团队精神的形成源于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而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的根本功能即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不由分说地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精益思想;可视化控制;制度建设
0 引言
纵观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我们正处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现代质量管理理论更关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产品质量的生成过程,把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检查推前至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上,并提倡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把产品质量的提高看成是一个无休止的渐进完善过程;同时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广泛运用先进的数学、统计学方法,用更真实准确的数据、计算模型来描述和评价产品质量。总的来说,现代质量管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管理思维上的企业活动。研究质量管理,也应以崭新的管理思维为基点。
1 建筑工程中的精益思想
精益建设是精益生产方式在建筑业的延伸。关于精益建设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统一的表述。1999 年,GregoryA. Howell 对精益建设的概念作了如下阐述,他认为精益建设是一种新的项目交付形式,其中心内容是通过转移附加的没有价值的任务来增加项目的价值,这种价值浪费是在从立项、设计、建造到交付的整个过程中造成的。它运用精益思想的基本原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追求 7 个“零”的极限目标,即零转换浪费、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伤害。它以顾客的要求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宗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国内学者邱光宇在研究中给出了精益建设广义和狭义两重定义,广义的精益建设是考虑将精益思想运用到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有阶段,使建筑产品从一开始就按精益生产方式建造生产,从而保证生产出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高品质、低成本建筑产品。广义的精益建设所涉及的生产管理部门众多,它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单位乃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都要按精益思想的基本原理去实行管理。狭义的精益建设仅指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阶段运用精益思想来完成客户满意的高品质、低成本建筑产品。
笔者对精益建设的定义是:精益建设就是从精益思想的五项基本原则出发,不断寻求更优方法,以准确确定客户需求的价值,明确每一项生产过程的价值流向,使建筑产品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交付的整个过程中顺利增值,让客户成为建筑产品生产建造的拉动者,在建筑生产管理中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2 基于精益思想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点
2.1 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经营观
精益思想明确地指出产品价值由客户来定义,工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客户确定的价值来开展。精益思想强调从产品质量的策划、功能设计、生产制造到交付整个过程都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只有产品质量为客户所认可和接受的,针对质量生成过程所采取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才是有用功。因此,精益建筑企业必然是以客户为中心,这种质量经营观不单单体现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策略上,它还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全体员工的共识。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经营观是建筑企业实施精益质量管理的土壤。
2.2 从价值流的角度重构质量管理流程
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宗旨,其起点是识别价值流。精益思想将价值流上的活动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增值活动,是真正增加价值的活动;第二类为必要的非增值活动,也称第一类浪费,这些活动本身不增加产品的价值,但是不进行这类活动,可能会严重影响增值活动的进行,例如种类繁多的工作会议;第三类为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也称第二类浪费,这类活动既占用资源又不增加价值,是压榨企业收益的罪魁祸首。精益思想进而提出价值流重构的基本方针:一方面,保持和提高增益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努力消除不增值活动。基于以上观点重构质量管理流程,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用。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和维系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客户满意的质量水平,各项质量管理活动都必须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存在,而偏离这一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都需要对其作第一和第二类浪费的定性,这是重构质量管理流程的原则。接着,将增值的质量管理活动串联在一起,构成关于质量管理的价值流,并按照上一段提出的重构方针进行不断改善。
2.3 通过标准作业保障价值流的有效性
精益思想强调价值流的稳定性,要确保全体员工都按照既定的价值流组织生产管理,杜绝使用落后的工作方法,只有一种途径――实行标准作业。即从精益改革领导者到各级管理人员再到基层员工,其一切工作都有各自的工作标准,这些工作标准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逐级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实施标准作业制度可以迫使全体员工都使用较先进的工作方法、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并把一些已知的低效、浪费的生产方式取缔掉,其结果就是保证已有价值流的稳定性,防止倒退。不难发现,精益的价值流策划对生产活动的一切情况都已经作了详细的描述与安排,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维持生产系统严格按计划执行。因此,精益生产管理必然是关注过程重于关注结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加接近生产现场,快速响应质量问题。
2.4 质量的可视化控制
精益企业一般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的可视化工具,以关注生产流程和实际绩效。这些可视化工具可能只是简单的质量跟踪表、检查记录表等,但通过管理者制定相关规范来维持使用后,它们将比尖端 IT 技术更有优势。首先,可视化工具反映的生产信息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直观的信息呈现形式让项目操作者和管理者都清楚明白项目的运作情况,质量信息对称传递能有效减少质量问题发生后的待处理时间。其次,大量使用可视化工具能够提高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参与度,简单的信号或文字标识比那些只有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看懂的检查报告更能调动底层作业者维持和提升生产质量的积极性。最后,简单的可视化工具永远字需要人工维持,管理者只需要培养工具使用者形成工作习惯即可,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精益建筑企业使用的可视化工具是因项目而变化的,种类可谓层出不穷,唯一不变的是使用目的:直观、简捷地关注建设流程。
2.5 持续改进制度化
在早期成功的精益企业的组织文化中,持续改进思想(Kaizen)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现在,在国外领先的精益建筑公司中,它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思维过程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标准只是当前工作的最优方式,明天还会有更好的方式取而代之。因此,精益的建筑企业一定有一套与持续改进思想相适应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但能促进整个企业葆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能够长期指导全体员工自觉、习惯性地持续改进工作方式。
3 结束语
总之,鉴于采用精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工程质量的事实,本文以精益思想为理论基础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为解决目前国内诸多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提供可行路线,使高品质能为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9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各国的物质文明发展硕果累累,但是一些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犯罪率上升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同步发展往往忽略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金钱至上、更高的物欲追求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普及,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递,在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和推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想包括一些不良的思想正在充斥其中,这对于分辨能力还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而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很多家庭对于子女都比较溺爱。而且受一些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更重视孩子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优良品质的养成。就另一个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学校来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建设过程中,实际工作往往效果不大。从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是比较严峻的,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我们国家今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摸索之后,他们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发展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关注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引导,把孩子们的成人和成才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全局的角度去面对和解决。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承担者,我们学校一定要把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真正地去落实,有效地去提高,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真正人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我们教师成为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未成年人,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递到的过程中,更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认识,在言传的同时更要注意身教,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德育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德育的主渠道。我校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各任课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青少年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观看爱国影片,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通过建立体音美等兴趣小组,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爱好,激发了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和知识,陶冶了情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小社会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
五、整合德育资源,拓展德育阵地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学习园地。各班教室都有学习园地,这是各班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园地。本学期以“爱”为主题,目前各班已举办了四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学生们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篇10
关键词:文化建设 品牌管理
世界上百年长盛不衰的所有企业的发展都证明: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现状
虽然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不景气,但是中国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获得较好的发展际遇,中小企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总体发展相对历史而言是获得了长足进展。相关先进管理理论被有效引进和实践运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品牌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领域也获得充足运用和较可程度认可,但其管理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一)曲解本质,认识不足
虽然品牌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引进多年,有的企业甚至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但实际现象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品牌内涵与企业文化本质。认为多做广告来提高知名度、加大终端推广力度和产品展示等就是有效的品牌管理;认为制定企业宣传口号、印制宣传标语、多开展文艺活动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正由于中小企业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基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塑造企业竞争优势力度远远不够。
(二)经营理念落后,品牌管理缺乏核心价值观。
由于片面理解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和企业口号严重脱离,致使“号不符实”。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诸见媒体报道,员工在此情况下,更是加大对企业所谓的“企业文化”失望感。若再由此引致市场萎缩,企业降低员工待遇,更是直接抑制员工工作积极性。而品牌的实质是对顾客的价值承诺,而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企业肯定不能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企业自然而然没有竞争力,也失去发展的灵魂和方向。
(三)重视不足,组织机构协同乏力
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管理工作的割裂,甚至对立。在企业核心价值链的最关键环节——市场营销系统,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理解成企业文化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对企业文化以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实际效用,影响正常营销工作。正因为两部门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难以协同。实际上,企业文化建设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一项系统工程,品牌管理同样是个长期的、科学的过程,两者的管理融合恰恰需要组织部门工作高度协同。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融合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制度作风、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大量成功企业的事实证明,先进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注入强大生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头,成为企业品牌管理的精神驱动器和推动经营业绩增长的战略武器。具体来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驱动下的品牌管理效应体现为:首先,两者都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口碑;第二,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引下,能够有效规范企业营销行为,规范品牌管理,彰显品牌价值,促进品牌可持续性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到品牌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实施全过程,则可丰富品牌管理活动的形式和提升品牌管理内涵;第四,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在一线市场提高工作质量,赢得客户认可和提高满意度、消费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下的品牌管理能够创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和不可模仿性,对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和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实效价值。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价值观念一致,内涵融合,品牌管理则拥有强力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落地生根,两者拥有一致的发展方向和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融合思路及路径
中小企业在现实经营管理现状下,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管理相对落后,品牌力薄弱是中小企业客观存在的核心问题。事实证明,企业品牌力强大和成功营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虽然,中小企业难以有大型企业的发展资源和实施条件,但品牌管理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重要领域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核心途径,经营者则更应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到品牌管理过程中,使二者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管理运行系统。
(一)理念吻合,彰显企业核心价值观
品牌价值观必须与企业文化理念吻合一致,方能形成自身特色和塑造企业管理优势。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中,核心是企业价值观。而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企业使命为出发点、以企业价值观为宗旨、以企业精神为动力、以企业伦理规范行为、以经营理念为行动方针,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在品牌管理领域的落地和价值创造。在中小企业面临各种发展困境情况下,员工是最宝贵资源,以企业核心价值观指明企业发展方向和员工成长方向与奋斗目标,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愿景,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品牌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品牌管理过程中,执行者才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在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服务、市场研发等方面作出及时响应,真正实现顾客价值,真实地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向一流企业那样把品牌做大、做强、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