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养殖评估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品养殖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品养殖评估

篇1

关键词水产品;镉;危害;安全评估;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5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26-02

SecurityAssessmentofMetalCadmiumPollutioninAquaticProducts

WANG WeiLIU Guo-qing

(Donggua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Dongguan Guangdong 523072)

AbstractThe metal cadmium harm to the body wa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security assessment of aquatic products in Zhejiang,Fujian and Guangdong three provinces,th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removal of cadmium in aquatic products was expatiat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about cadmium pollution of aquatic product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quatic products;cadmium;harm;security assessment;status;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水产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平衡性好、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正因如此,水产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水产品的外贸出口、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发展,水质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超标是尤为突出的部分,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尤其是镉属于剧毒物质,对人体各系统、脏器都有毒性作用。浙江、福建、广东3个省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及进出口贸易地区,通过对上述3个省水产品中镉污染安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其检测与去除方法,提出了如何防范水产品镉污染问题的对策。

1重金属镉对人体的危害

镉是剧毒元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十分巨大,急性镉中毒通常经10~20 min后,即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伴有眩晕大汗虚脱上肢感觉迟钝,甚至出现抽搐休克。

慢性镉中毒可以通过食物水和空气而进入人体内蓄积下来。吸入含镉气体可致呼吸道症状,经口摄入镉可致肝肾症状。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体内积聚过量的镉而损坏肾小管功能,造成体内蛋白质从尿中流失,久而久之形成软骨症和自发性骨折。长期饮用含镉离子的水,镉离子就会沉积在骨骼中,阻止钙离子的吸收,导致人体钙离子大量流失,引起骨质疏松、骨折、骨痛、骨骼病变。动物试验和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镉还可使温血动物和人的染色体发生畸变。镉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主要致前列腺癌),也经动物试验得到证实,但尚未得到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的证实。摄入硫酸镉20 mg就可以造成死亡。

2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我国各海域江河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海域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1],而且已经影响到水体的质量。我国水产品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水产品产地集中程度高,且多数集中在海洋大省。下面就将从浙江、福建、广东3个省,分别简述其区域内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并按行业标准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规定:镉含量(以Cd计)软体动物≤1.0 mg/kg,甲壳类≤0.5 mg/kg,鱼类≤0.1 mg/kg,按GB2762-2005中鱼类镉的限量为0.1 mg/kg,按GB2733-2005中规定,鱼类镉的限量≤0.1 mg/kg进行评估。

2.1浙江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张永志等[2]对浙江省主要城市市场中的水产品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研究,所取样的水产品品种为:鳊鱼、大黄鱼、冻虾仁、南美白对虾、河蟹、黑鱼、黄鳝、鲫鱼、甲鱼、青蟹、梭子蟹、沼虾,按GB/T 5009.45-1996水产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样品的消解,重金属镉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测定,结果镉含量较高的种类为:梭子蟹、青蟹、河蟹、大黄鱼、冻虾仁等,其中梭子蟹超过了行业标准NY5073-2001的限量要求。

2.2福建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陆秋艳等[3]对福建省水产品中镉蓄积量进行检测,在莆田、泉州、厦门、连江等 9个地区的集贸市场及养殖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水产品,将所采集的样品分为:甲壳类、鱼类、贝类和软体类4类。所采集的水产品中,鱼类取背部肌肉,虾类取虾仁,蟹类及贝类取可食部分,样品消化采用微波消解法,重金属 镉的分析采用 Agilent 75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按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评估,结果甲壳类和贝类的超标率分别为16.70%和24.55%,鱼类和软体类符合标准,未超标。

2.3广东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王许诺等[4]对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在广东沿海的柘林湾、深澳白沙湾、长沙湾、大湾4个贝类养殖海域进行采样,样品采集后现场用海水冲洗干净,若壳上有附着物,用硬毛刷去除,然后切开闭壳肌清除体内杂物,用有机塑料板取出所有软组织和体液,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按《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GB/T 5009.15-2003),采用日立2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调查结果的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5]衡量,调查样品都符合要求。

牛显春等[6]对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食用水产品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在茂名水东港口养殖区布设4个点进行采样,所采的样分别为甲壳类、鱼类和软体类3个大类。结果与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简称“限量标准”)进行对比,其比值(即质量指数)>1的,视为超标。结果水东港及其近岸海水中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

黄长江等[7]对湛江港海域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进行评价,在南三岛与东海岛之间海域向鱼排养殖区及潮间带赶海渔民购得新鲜活体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杂色蛤(Venerupisvariegata)、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红笛鲷(Lutjanussanguineus)和尖吻鲈(Lates calcarrifer)等。样品甲壳类、双壳类、头足类和鱼类等共7个品种,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分析,调查结果表示湛江港海产品中镉的污染程度加重趋势非常明显。同时,湛江港鱼虾类组织内镉含量也明显高于国内其他海域,其污染形势比较严重,其中口虾蛄肌肉镉含量已接近严重污染水平。

3水产品中镉的检测与去除方法

水产品中镉的检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T5009.16-2003)执行。水产养殖中为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生产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户应挑选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场地建设养殖场。建场时,必须预留10%~15%面积的池塘作为水质净化储水池。若检测到进入储水池的水体受重金属污染,应及时进行处理,经处理的池水才能通过渠(管)道放入养殖池塘。处理方法如下。

3.1药物处理

采用EDTA对水体进行处理。此种方法对水体中重金属的消除较彻底,但成本较大,一般多用于鱼苗的孵化育种和科研中。

3.2生物吸附

有些水生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和蓄积的作用。如刚毛藻对含汞废水的忍耐度较大,并可吸附蓄积去除水中的汞。因此,可利用这些生物净化水体。

3.3淤泥吸附

混浊的淤泥能吸附水体中大量的重金属,淤泥沉淀后可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其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一是用水底增氧机。其管道都安装在塘底,可泛起塘底表面的淤泥,消除水底中的有害氨氮和硫化物,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二是出鱼后降低鱼塘的水位至60~80 cm,把增氧机全开,可泛盖塘底表面的淤泥,然后立刻进水,这样利用浊水中淤泥的吸附作用可降低水中重金属的含量。三是用黄泥开浆全池泼洒,用黄泥375~600 kg/hm2,同样利用其吸附作用以降低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4水产品镉污染问题的对策

要降低水产养殖中的重金属污染,最好的办法是从根源上着手,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近几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各级渔业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水产品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的措施主要针对渔药、饲料等投入品,而对重金属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有力措施也少。

4.1防止渔业水域污染,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治理工业“三废”,消除其对渔业水域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有关工矿企业要积极改革工艺。受污染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渔场周围3 km范围禁止建设严重污染企业[8]。减少重金属镉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大力治理水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江、河、湖泊中重金属镉的含量。

4.2加大对水产养殖的用药管理和专项整治

建立水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加强对剧毒农药生产、使用的管理,积极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以减少水产品中的重金属镉的残留量。积极开展水产品重金属镉的污染和残留的检测工作,严格执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重金属镉限量的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或经销商坚决予以关闭和取缔。

4.3全面调查养殖区域重金属镉污染情况,做好养殖区域布局规划与调整

定期监测江河水质,建立预警制度,及时向全社会监测结果,以指导养殖生产。支持研究与推广养殖新模式,大力发展可持续渔业即绿色水产品,以应对水产养殖中重金属镉的污染。

4.4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

各部门应明确分工、协同共管,渔业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与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工商行政、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从而形成监管合力,保证水产品安全。

5参考文献

[1] 周怀东,彭文启.水环境与水环境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永志,王钢军.浙江省主要城市市场中的水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6):56-59.

[3] 陆秋艳,吕华东,邱秀玉,等.福建省水产品中铅镉铬蓄积量检测[J].调查研究与分析,2009(1):1.

[4] 王许诺,王增焕,林钦,等.广东沿海贝类 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J].南方水产,2008,4(6):83-8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073-2006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6.

[6] 牛显春,周建敏,熊德琴,等.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食用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及无公害评价[J].广西科学,2007,14(3):299-302.

篇2

第二条在本省管辖范围内从事渔业养殖与增殖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渔业养殖与增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辖区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水利、畜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康养殖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制度。引导、推广水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渔业养殖与增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养殖单位和个人依法组建或者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加强自律管理,为成员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二章养殖管理

第七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渔业苗种生产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本行政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渔业苗种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未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渔业苗种应当采用人工培育方式获得,不得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渔业养殖调查评估制度,科学划分渔业养殖区域,合理确定养殖容量,适时调整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养殖的,应当依法取得养殖证。

第十二条渔业养殖用水应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养殖场所的进排水系统应当分开,养殖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从事渔业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养殖用水水质监测,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经净化处理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后方可使用;污染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节水、节能、环保的方式从事养殖活动。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制度,定期组织对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检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四条从事渔用兽药和渔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在渔业养殖中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药品、生物制剂、防腐剂、保鲜剂,渔业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执行。

禁止使用假、劣渔用兽药。禁止将原料药直接用于渔业养殖或者向养殖水域直接泼洒抗生素类药物。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药物残留量超过标准的水产品。

第十六条渔业养殖单位应当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对渔业养殖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和停用日期,疫病发生和防治情况以及收获、捕捞日期等进行如实记载。水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

鼓励从事渔业养殖的个人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

第十七条因工程建设占用水域、滩涂,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增殖管理

第十八条渔业增殖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分级实施的原则,通过放流、底播、移植、投放人工鱼礁以及划定渔业增殖保护区等方式,涵养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十九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渔业资源状况和水域特点,编制全省渔业增殖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编制本辖区的增殖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渔业增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业增殖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渔业增殖管理机构承担。

渔业增殖项目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渔业增殖专项资金,并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渔业增殖工作所需经费给予保障。

渔业增殖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应当专项用于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第二十二条渔业增殖应当使用本地原种亲本及其子一代,不得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

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和成体,不得擅自投放到自然水域。

第二十三条建设人工鱼礁应当按照渔业增殖规划要求,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本底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并向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和其他可能污染水域环境的材料建设人工鱼礁。

第二十四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在渔业增殖水域设立保护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未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渔业增殖保护区从事捕捞生产。

第二十五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渔业增殖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确保水域生态安全,防止对水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种质等造成不良影响。

因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渔业生态损害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态补偿。

第四章防疫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监督管理工作。

水生动物防疫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七条从事水生动物的苗种培育、养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水生动物防疫条件。

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依法进行检疫;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的,必须强制补检。

经检疫不合格的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应当予以销毁。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必要的渔用兽药、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为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提供保障。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水生动物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应当立即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应当根据疫情,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启动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因预防、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情,采取捕杀、消毒、隔离或者销毁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保障渔业养殖与增殖水域生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入海和入湖河流水质的检测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入海和入湖河口的水环境质量。

第三十二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渔业水域生态状况以及水产品病害、养殖容量等信息。

第三十三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渔业生产发展需要,制定有关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销售的水产品必须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运输、销售水产品过程中,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的水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捕和销售。

第三十四条水产品生产单位以及从事水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单体或者批次的水产品进行包装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标识;严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经检测不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有权查封、扣押,并可以责令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召回其水产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公布。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用兽药使用和渔用兽药残留检测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处渔业养殖过程中的违法用药行为。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违法生产、销售渔用兽药或者违法生产、销售、使用渔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渔业养殖与增殖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生产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渔用兽药的,或者虽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的,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包括已出售的和未出售的渔用兽药)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无法查证核实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无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生产设备。

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终身不得从事渔用兽药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用于渔业增殖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将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或者成体投放到自然水域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三)擅自采捕或者销售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水产品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篇3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坚持一手强化质量监管,一手强化宣传培训工作,监督与指导并重。增强全程监管能力,切实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平。

二、行动目的和责任分工

以本县内水产养殖、种苗生产、海捕虾保鲜等为重点环节,以水产养殖业规范用药、海捕虾保鲜剂规范使用为主要内容,采取宣传、培训、整改、查处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暨“执法年”活动,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高我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本次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由县水产站和渔政管理站具体负责,县水产站负责水产养殖环节整治和组织水产品质量抽检;县渔政管理站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

三、主要内容

(一)以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场、规模化水产养殖企业、水产育苗单位和获得“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得过”称号的中小养殖生产者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规范用药专项整治和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整治。

(二)开展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淡水鱼等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三)严肃查处使用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和滥用保鲜剂等违规行为,引导、督促初级水产品生产者规范操作。

(四)检查水产种苗生产许可管理,规范水产种苗生产经营活动。

四、整治任务

(一)排查隐患、完善机制。以本地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的养殖模式和对象及已获证无公害水产品为重点,对其在养殖、育苗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摸查,对风险可能暴发的程度,危害情况以及对产业、市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根据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中水质管理、饲料使用、防病用药等指导和服务责任机制,使用违禁投入品或药残超标案件的立案查处机制,问题水产品的追回、产品封存、销毁工作机制。推行水产品生产档案制度、例行检测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加强对基层协会和渔民合作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讲授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投入品的鉴别与选购、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等,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加大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自律作用,规范广大养殖户的用药行为。

(三)组织开展水产苗种场普查清理。根据水产苗种生产情况,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开展全面普查,并按上级部门要求及时准确地填报情况。对具备苗种生产条件、符合许可证载明规定的,逐一进行登记;对不具备苗种生产条件或与许可证载明规定不符的,按《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查处、清理。严格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违规生产行为。

(四)加强现场检查。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生产环节和种苗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督查行动,通过监督检查、指导整改、执法查处,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对温室龟鳖养殖和近年来出现问题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开展拉网式检查。检查内容:重点检查养殖和种苗生产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三项记录”为主的养殖日志执行情况;渔药、渔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场所贮存、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己烯雌酚、头孢拉定粉剂、土霉素粉剂和五氯酚钠等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等违禁药物、违禁添加剂情况;捕虾船是否按规定规范使用保鲜剂,是否贮存、使用禁止使用的非实用化学物质;苗种生产企业是否按苗种生产许可证批准范围从事水产苗种生产;要检查渔药使用规则等宣传资料是否发放到位,养殖户是否了解。对记录不完整、不规范者要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同时要检查养殖日志印况,各乡镇渔技员要结对指导散、小养殖户执行“三项记录”制度。

(五)加强药残抽检。结合本县所养品种、用药状况,加大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特别是在用药高峰期,对本县境内的水产养殖场(户)、水产育苗场开展药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督抽查,逐步实施根据养殖单位(户)名录随机抽样制度,对重点监控区域、养殖方式和出口养殖基地要增加抽样,科学合理布点,确保抽检工作的客观合理;严格执行四方五人到场签名制度,确保抽检程序规范。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现场检查和药残抽检中查出的违规者,根据违法性质、危害程度,采取停止销售产品、责令整改、产品无害化处理或监督销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对于各种案件的处理,切实做到禁用药物来源和渠道未查清的不放过,超标产品未处理的不放过,对有关责任人员未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实行重点监控,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建立健全针对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个别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并带来严重后果的,以及专项整治实施不力、存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时间安排

(一)部署准备阶段(2009年3月10日~3月底)。

1、成立“*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2、根据省局总体安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详细工作方案,做出工作部署。

3、组织开展对行政管理、渔业执法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监管能力。

4、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努力使广大渔业生产者树立起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5、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进行普查。

(二)整治督查阶段(2009年3月底~10月底)。

1、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水产苗种场进行登记清理,对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对问题产品实施限期整治和依法查处。

2、组织对各镇(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在本次专项整治中的组织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质量与规范情况等。

篇4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省水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水产产业强省,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现代水产产业强省为目标,以保障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维护生态为中心任务,以深化水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实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健全全省现代水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增强水产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生态良好、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平安和谐的现代水产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科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进减船转产,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促进节水减排,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宜渔则渔。立足全省农业发展全局,根据渔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积极利用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稻田等资源,科学确定养殖模式、产业规模和发展重点。积极推进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促进水产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创新,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水产产业,用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成果推动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用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科学管理优化水产产业,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提升水产产业,推动水产产业迈入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依法治渔。推动完善渔业地方法规体系,用法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法治护航产业发展,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保障质量安全,为渔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三)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努力实现水产产业“一降低,二增长,三转变,四安全”。“一降低”即降低江河捕捞强度;“二增长”即促进水产产业的量质同步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同步增长;“三转变”即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变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四安全”即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安全、水生生物卫生安全和渔业船舶作业安全。

到2020年,全省水产养殖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养殖面积达到25万公顷,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6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涉渔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1∶3。全省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达到840元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50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省、市(州)、县(市、区)质检体系更加健全,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2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力争创建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站和驯养救护中心10个,年均增殖放流苗种1亿尾以上。建设内陆渔港5个,捕捞渔船数控制在1.15万艘以内,总功率不超过4.9万千瓦。

二、重点任务

(四)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制定、修订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向社会。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将宜养水域、滩涂纳入养殖区域,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将法律法规禁止养殖以及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不适宜养殖的区域划入禁养区,撤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养殖设施。

(五)优化水产区域布局。推动水产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相匹配,水产产业要素投入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衔接,水产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任务相结合。平原地区以池塘为基础,以名优品种为重点,打造水产产业的优势和集中发展区。丘陵地区以池塘及大水面为基础,以地方特色品种为重点,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攀西地区发挥光热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苗种繁育基地。盆周山区及西北高原地区发挥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特色冷水鱼产业基地。稻田资源丰富的地区,注重差异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养殖基地。

(六)优化水产养殖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稳定池塘养殖规模,确保绿色生产用水,加快推进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养殖生产能力,到2020年改造池塘3.33万公顷。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水域内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与增殖,坚决取缔施肥养鱼和超标准网箱围栏养殖,到2020年建设百万亩江河库区生态渔场。积极利用低洼地、下湿田、冬囤水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2020年建设6.67万公顷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七)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积极引进国际优良水产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强化水产苗种和种质资源进出口监管。

(八)促进水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渔业新型业态,推动水产养殖、加工、物流、休闲等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保鲜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开展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积极发展餐饮、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建设美丽渔村,打造休闲渔庄。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20年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0家。完善多渠道渔业产业融合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工商资本开展渔业产业各环节服务,全面提高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九)加强品牌及经营主体建设。挖掘水产品生产区域特质、工艺特点和文化底蕴,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支持区域性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水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水产品,加强“三品一标”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发证后监管。加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培养养殖大户和家庭渔场为重点,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十)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品种培育、生态高效养殖、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精深加工等产业技术研发,构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组建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水产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渔民培训、官方兽医(渔业)培训、水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农渔民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进机械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推动水产产业发展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十一)扎实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行以推广机构为主,教学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服务模式,形成以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协会、合作社、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农渔民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广,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二)强化水生动物卫生安全监管。加强水生动物防疫站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做好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工作,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管结合,强化产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鼓励和引导养殖节水减排改造,开展养殖水质监测和养殖用水农业灌溉综合利用,支持养殖循环用水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20年新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个以上、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以上。加强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水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在涉渔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配备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修订。严格监管养殖用药,针对重点养殖品种,开展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养殖过程中违法用药行为。加强市场销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信息公示、监督抽检及快速检测等责任,监督水产品销售者和餐饮服务提供者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记录、不合格水产品退市等义务。

(十四)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快渔船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开展安全生产交叉大检查,最大限度减少渔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广使用渔业标准船型,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强化渔船安全设施配备,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渔船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五)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完善水域突发污染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健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科学评估渔业损失,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原则,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涉水工程应开展渔业影响专题评价,制定渔业资源补救方案,严格落实补救措施。

(十六)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电、毒、炸鱼和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根据我省水域和水产资源实际,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夯实渔业资源保护基础。大力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加强增殖放流管理,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机制。大力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严格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捕捞、运输和经营利用行政许可,强化“三证”(人工繁育证、特许捕猎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管理。强化涉水工程建设项目涉渔影响专项执法检查。积极推进天然水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逐步降低江河捕捞强度。

三、保障措施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各地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水产产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原良种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等。按规定落实渔政执法、渔业资源保护和无公害认证、水产品质量监管经费等保障政策。

篇5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

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家庭的年货筹备战已经打响。而春节餐桌上鱼类海鲜的出镜率相当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沾些喜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海鲜也成了寻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誉的牡蛎,肉质鲜嫩的石斑鱼,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都是冬季水产市场的宠儿。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中,水产品动物蛋白质约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的食用水产品占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产品还可以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糜制品、鱼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胶等。人们对水产品本身的了解或许很深,但对其行业发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为大家揭开渔业的面纱。

渔业大国≠渔业强国

作为农业基础行业,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产行业发生过几次变化。人类早先的渔业,仅限于天然捕捞,后来人们学会了人工饲养鱼类技术,渔业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内容。

目前,我国渔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阶段,“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渔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渔业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就水产品产量来看,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而得到的,养殖产量占到了水产品总产量的3/4。之所以说中国还不是渔业强国,主要是指远洋渔业方面。我们的远洋渔船普遍小且旧,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在中国6600多万吨水产品中,远洋渔业产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2002年对于我国渔业来讲是重要的年份,水产品的产量、养殖面积、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当时,水产品是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长3.79%。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万吨,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万吨,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产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2014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使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虽然水产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2016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我国水产品对主要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结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软状态。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78.68万吨,进出口总额243.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万吨,出口额166.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4.47%和2.58%;进口量341.32万吨,进口额77.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4%和4.96%。贸易顺差89.01亿美元,同比增加0.53亿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国渔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接下来中国渔业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规范有序发展。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我们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四是开放发展。中国的水产品市场会进一步开放,中国渔业发展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拓展。

供过于求 捕捞过度 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化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

全球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全球养殖产量增长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副司长贾建三表示,全球捕捞中有65%是远洋捕捞,而过去十年,世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捕捞捕捞量增长37%。目前全球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捕捞数据缺乏,由于不准确或者不存在,造成产量被严重低估,内陆水域渔业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合适预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面临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至2010年间可利用鱼类下降40%。渔业产品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为19.2克,30%的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情况,产能过剩问题严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业是在海洋基础上进行发展,海洋发展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现状为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全球鱼类消费持续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约30%的鱼种群过度捕捞。全球海洋资源下滑严重,野生鱼类的种类下降,消费量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捕捞过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山内爱子表示,进行可持续渔业和海洋保护工作,要基于科学来管理种群,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都应该参与其中。而渔业和养殖业改进包括增强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范围,第二步工作计划制定,第三步执行。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外部压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一是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水产品贸易扩张乏力;内需进入理性、常态发展;生态结构、产品结构要调整符合市场需求;从追求量变到更注重质变。

其次是市场的驱动。因为针对资源保护与捕捞能力压缩问题,中国政府在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同时,正在考虑延长休渔期限,缩短捕捞期,资源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渔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探讨区域渔业一些品种的配额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环保和资源的压力。各领域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逐渐增多,高产已经不是追求目标,水产养殖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发展迅速。生态、高效的混养深受生产者追捧,投喂性的鱼类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包括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运作变大变强,更加负责任。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环保等压力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叠加,必须探索发展新途径。

对可持续水产品生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应根据资源的禀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样性、消费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直存在。建立渔业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各国之间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长达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个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个,这使加拿大拥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同时加拿大渔业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商业渔业之一,每年的渔业价值约为50亿加元,并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个就业机会。加拿大的捕鱼业主要聚集在3个广阔的地区――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区域。

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渔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同样,渔业也是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传统渔业要“触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水产企业瞄准了电商领域。这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膳食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品数量分别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别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从而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优化。

而这些元素在触电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京东、一号店、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电商纷纷瞄准生鲜领域。将线下的菜市场搬到了线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不要太美”。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水产生鲜电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水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传统水产品的季节性和时间周期性导致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满足感。

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水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为水产品规范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以活体为主,相对于经过分级、宰杀、分割、包装等工序的加工产品而言,产品的规格、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业内人士对水产品电商“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再加上中国传统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鲜”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饪前的“生猛”状态。“活”当然是“鲜”的最好证明,但“活体”运销受制于保活技术手段、运输半径运销过程中伤残死亡带来的耗损费用成本。对于活体或生鲜销售为主的水产电商,其解决配送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分摊到个体产品上,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飙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面对“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颈。

机遇还是挑战?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升级。这对行业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革命。

篇6

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推进

各级渔业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截至2010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近1.3万个,实有人数近3.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72%,全额拨款单位比例提升至69%。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益性职能不断拓展,推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广运行机制、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多元化水产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推广服务活力和能力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取得新成效

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紧紧围绕水产健康养殖中心任务,大力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加大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平均每年指导推广养殖面积200多万公顷,受益渔民达300万户,促进了渔业科技服务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推广体系的渔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应用集成和再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五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共计102项,推广主导品种40多个。尤其近年来在抗击自然灾害的重大行动中,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在救灾督导、灾情评估、灾后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指导渔民开展科技抗灾救灾的主力军。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水生动植物病情测报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基层监测点近4000个,能对100个养殖品种近150多种病害进行有效监测,测报工作更加及时准确。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远程诊断辅助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为科学防治开辟了新的服务形式。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专项监测工作步入常态化,探索开展了疫病应急处理、水产苗种检疫工作。水产品药残检测、养殖水质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工作全面展开。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技术示范试点扩大到10个省40个县,养殖品种达到39个,监测面积3万余亩。在全国28个省(市、区)组织开展了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五年累计受益渔民达16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70多万份。

篇7

1、纳米比亚毗邻南大西洋,每年捕捞上岸20 多种重要商业鱼,可持续产出量达150多万t。商业捕捞和鱼类加工业是纳米比亚稳定就业率、出口创汇和增长GDP 的重要保障。海洋捕捞业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出口创汇和GDP 贡献率排名第三的产业。主要捕捞种类有沙丁鱼、鳀鱼、无须鳕和竹荚鱼,除此之外还有较少量的舌鳎、深海蟹、龙虾、和金枪鱼等。

2、纳米比亚未经污染的海水和淡水环境为开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发达的捕捞业降低了鱼饲料成本,现已形成的水产市场拥有廉价的鱼副产品和生产快速的贝类水生动物。随着完备的加工、包装和市场流通体系日臻成熟,国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系统可将水产品运往世界主要水产品市场。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提升国民粮食安全,提高城乡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创汇。

3、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禁止非法捕鱼,并对违规者予以严厉打击;严格渔业生产标准和企业、渔船的渔权发放及注册登记,征收渔权费、注册费和营业税;严格设定、发放和监管主要鱼种年可捕量和配额,并规定不许转让,征收配额费及资源研究费;制定资源利用和渔业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兼顾政府、企业及国民等各方利益;鼓励上岸深精加工,设定上岸比例,给予配额鼓励,以及在收费、营业税、所得税、培训费等项目上给予优惠待遇,以增加出口创汇,更新、改造加工厂和雇佣培训当地工人;鼓励当地企业参与竞争,实行纳米比亚化,在渔权和配额发放、企业和船只注册、税收和投资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增加就业和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及设施;寻求外援,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强资源评估,鼓励研究开发新资源和投资海产养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地描述风险特征,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

风险评估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单位完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将食品分为三大类

根据各类食品消费量和食品中各种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风险的高低,将食品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其中I类覆盖居民消费量大、一旦出现问题危害严重,其中有粮食(大米、面粉)、植物油、蔬菜、畜禽肉(猪肉、猪肝、猪肾、鸡鸭肉)、水产品(海水鱼虾、淡水鱼虾)、禽蛋(鲜鸡蛋)、乳制品(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乳)、水果、豆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熟食卤味、盒饭和婴幼儿食品等12大类、20小类食品,涉及223项指标,每月监测一次;Ⅱ类食品涉及粮食(玉米、豆类)、畜禽肉(牛羊肉、鸡鸭下水、其他禽肉)、乳制品(成人乳粉、干酪、奶油)、蛋及其制品(鲜鸭蛋、咸蛋、皮蛋)、粮食制品、调味品(酱油、味精、食糖、食盐)、腌腊肉制品、瓶(桶)装饮用水、休闲食品、茶叶、食用菌等12大类、46小类食品,涉及208项指标,每季度监测一次;Ⅲ类食品涉及蜂制品(蜂蜜、蜂王浆、蜂胶)、熏烤肉制品、冷饮饮料、淀粉、酱腌菜、清洗消毒剂、葡萄酒等10大类、31小类食品,涉及60项指标,每半年监测一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还包括生物性污染风险

食品中生物性污染风险监测分为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寄生虫和食源性病毒三种。其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14大类食品,涉及19项致病菌指标,按月开展监测;食源性寄生虫监测8大类食品,涉及35项寄生虫指标,按季度开展监测;食源性病毒在每年冬季监测一次,上半年未监测。

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食品安全评价中心以产品为主线,开展上海市各类食品风险监测,覆盖全市75%以上的食品供应渠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风险监测的情况,对高风险的领域加强监管,以防范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目前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仍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在I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熟食卤味(65.6%),其次是盒饭(桶饭)(66.7%),其他食品合格率较高,均在90%以上;Ⅱ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茶叶(66.3%),其次是粮食制品(80.4%),其他食品合格率较高,均在90%以上;Ⅲ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熏烤肉制品类(90%),其余食品合格率均超过96%。

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中,禽畜肉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18.8%),其次是菜肴(3.9%)及米粉、盒饭(3.2%),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蛋及蛋制品、婴幼儿食品中均未检出;市售食品的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监测中,海水类水产品的寄生虫检出率最高(40%),其次是牛羊肉(25%),淡水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猪肉和内脏等食品均未检出。

上半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

主要问题

1.养殖、种植过程中违禁药品使用、限用药品超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水产品养殖、运输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违禁渔药,生猪和肉牛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或是其替代品,蔬菜和水果中偶有农药残留超标,茶叶中禁用农药屡有检出。

2.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情况时有发生。豆制品、盒饭(桶饭)和熟食卤味等高风险食品常见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说明其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不佳。

3. 甜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使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如熟食卤味中滥用亚硝酸盐、即食食品中超范围和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

4.虾夷扇贝肠腺中常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偶有检出铅镉重金属超标。

上述问题中,兽渔药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食品添加剂残留总体上属微量水平,对普通人群健康危害风险不大;即食食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说明生产和储运过程卫生状况不良,但不会导致食用者急性中毒。不过,即食食品中检出的致病菌则具有一定的急性中毒风险;畜禽肉中检出寄生虫幼虫,在食品加工和烹调时要烧熟煮透。

篇9

关键词:淡水鱼;品质;养殖模式;外界因素

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的水产品广泛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使得鱼类品质的改良成为了营养学界的研究对象。单纯来说,评估肉的品质标准关键在于肌肉的pH值、肉的成色、系水力、质嫩程度和风味等。肉质的性状通常是复合性状,每种指标当中的关联复杂且互相影响。而且影响肉质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营养、外界应激和遗传因素等。因此,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对肉质的改善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从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或者是变换养殖方式等多种办法来增强淡水鱼自身的抗氧化性,用来提要鱼肉的口感,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矿物质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保持淡水鱼可以正常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就是矿物质,对于鱼肉中的胶原蛋白的形成、机体的免疫功能、铁的吸收和运转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关系。为改进水产品的品质,可以在饲料中增添矿物质,可以提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水性,促使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铬

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饲料添加来增强鱼类肌肉纤维的密度,从而降低脂肪率。

(二)硒

硒可以预防细胞膜脂质的构造遭到破损,使细胞膜保持完整性,从而提高鱼肉的品质,还可以使鱼肉的口味得到改善。

(三)镁

镁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来有效减少肌肉滴水,充分体现鱼肉本身的鲜嫩程度,也是为了能够降低鱼肉的滴水损失,达到改善肉质的功效。

(四)锌和锰

锌和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成分,合理添加使肉质得到改善,使食用鱼肉口感和质感新鲜、细腻,最主要是能增强淡水鱼的免疫力。

(五)钙

给淡水鱼添加钙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淡水鱼的口感和嫩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烹调的损失,向淡水鱼的肌肉中注入钙剂,可以使淡水鱼的肌肉快速熟化和降解。

二、微量元素对鱼肉质感的影响

(一)维生素E

饲料中加入维生素E可以使鲜肉长期保存,增强鱼肉的持水性,使鱼肉的褪色程度得到减缓,保持淡水鱼肌肉的色泽及鲜度。

(二)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降低鱼肉pH值,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淡水鱼的生长,还可以增强淡水鱼的非特异免疫力。

(三)生物素与其他因素

增添生物素可以提升淡水鱼类的脂肪饱和度与硬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变肉的成色。最主要的功效是防止烂尾病,对淡水鱼类的品质起到保护作用。

三、饲料添加剂在淡水鱼品质改善中的应用

为了达到改良鱼肉的质感可以在饲料内增添一部分外源物质,概括来说就是使绿色添加剂和改良剂按照规定的比例去分配。近几年,世界对产品品格改良剂的研发逐渐增多,但微生态的制剂已经作为目前淡水鱼改良剂的技术研发的首要趋向。

四、养殖规模的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

(一)养殖规模对淡水鱼品质影响

1.传统模式的生态养殖试验证明,提出“三个一点”的养殖模式,为补一点、割一点、种一点。这个传统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优势。2.围网养殖围网的养殖优势远远高于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围网养殖的淡水鱼粗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传统养殖的淡水鱼。所以,围网养殖模式可改善淡水鱼的生活环境,添加天然的饲料,更是一种提高淡水鱼肉质的饲养模式。3.综合立体循环养殖这个模式是生物间共同利用饲料,是当代养殖产业发展的必定趋向。其中独有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在不同领域上起到改善淡水鱼品质的特性。而且大大减少了成本,继而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环境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淡水鱼养殖的环境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态体系。复杂的物质结构之外,迁徙的变化、物质的存在形态都还生存着丰富的生命活动。淡水鱼类身为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生命体,生存条件与繁殖间接或者直接地变换着周围水中物质的形态。

五、结语

本文对淡水鱼的养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矿物质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到微量元素对肉质的影响再到饲料添加剂的运用,以及淡水鱼养殖规模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这为我国淡水鱼产业的研究和叙述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未来淡水鱼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利,徐红心.鱼肉品质的研究进展[J].内陆水产,2008(8):127-131.

篇10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46

引言

当今的水产养殖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它的经营体系十分独特,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水产养殖已经成了养殖者发家致富的道路,使新鲜的水产养殖商品走进千家万户,也让这些水产蛋白质成为人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关键。

1 外源性污染

结合我国当今的水产养殖情况而言,在水产养殖领域,虽然我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却做得不足。结合其外源性污染分析水产养殖的环境,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遭受到外源性污染一般是氮以及磷中包含着大量的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等,以不同的方式汇入到水产养殖中,在化解时消耗大量氧并且释放大量有害物质,使水质发生改变,造成水体缺氧,而导致水产品死亡。此外,外源性污染中的工业废水及重金属污染等工业化学污染对水产品的污染更严重,可以直接导致水产品死亡。

2 内因性污染

2.1 投入品导致的污染

纫蛐晕廴静攀撬产养殖环境的主要因素,其体现在投入品对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主要包括环境改良剂以及水产饲料物品等,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物的生长需要靠外界投入品进行维持,营养的最主要来源就是水产饲料;无机化肥与有机化肥的改良等,给水产养殖物供给一些生长必须的氮磷营养元素,促进其生长;但对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的养殖类型来说,投放大量水产饲料和改良剂,反而导致水体内剩余投入品的大量残留,造成了水产养殖环境改变,使水产养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2.2 底部淤泥造成的污染

水产养殖物的生长和生命活动都是由水产养殖环境决定的,当今我国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水体环境底部的淤泥硬气水体环境污染相对来说较多。一般情况下,水产养殖物的生物遗体和碎屑物等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水体的底部物质主要来源。在水产养殖环境底部淤泥的溶解与释放过程中使淤泥增多,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及时的对水质进行更换,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来说,水产养殖的技术还远不及此项要求,水体内部的淤泥积累导致水体环境的污染现状,暂时还未能改变。

2.3 代谢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其代谢物对其环境也会存在一定的污染,这种污染十分普遍,主要包括养殖过程中投放到水体内的营养料被水产养殖物吸收和进行新陈代谢所排泄出来的地代谢物与粪便,这些代谢物会促进水体氮含量与磷含量的增加。一般情况下,当食用一定的营养料后,水产养殖物会在特定的时间内将粪便与代谢物排放出来,其存在的形式主要有粪便形式、尿碱形式与氮磷形式等。水产养殖业是一种密集型的养殖产业,较其他养殖业而言,其代谢物会比较多,十分容易导致水产养殖的环境受到这些代谢物的污染。

3 控制对策

3.1 对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对于水产养殖的一些外源性污染,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治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大力度打击金属污染等,使其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得以减轻;对于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地看这一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对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3.2 科学合理地规划对水产养殖的区域

水产养殖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其分析水产养殖及其水体的能力,准确地评估与评价其相关环境,并且结合对其进行考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对水产养殖的区域;要采取风险规避的一些措施,在各个水产养殖的区域开发可用的第二水源,进行备用。

3.3 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的水产养殖

要加大力度,发展区域循环的水产养殖来控制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情况。利用养殖水面的区域性,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例如水源池与养殖池等,形成具有循环性质的水产养殖体系;通过人工性质的湿地对水产养殖水进行净化,并且对其进行再次的循环与利用,以此来实现节约水资源与控制污染物的目的。

4 结束语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其外源性污染与内因性污染两个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都不容忽视,应该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具有高效性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治理,以改善水产养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双德.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4):203.

[2]李立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5):284.

[3]李飞.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策略探讨[J].南方农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