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服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improving service levels is becoming the dynamic to electric power installation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installation service issues in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by developing and adopting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installation, promot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mage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服务;提高;企业形象;提升
Key words: service;improve;enterprise image;enhanc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51-01
0引言
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多经企业长期被冠予“垄断”,在广大客户的印象中服务态度差,服务意识不高,企业形象不佳。因此,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在营销、施工、售后等环节上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必须按照客户期望:“价低质优,办理业务便捷,服务高效,用电准时,故障率低,故障能快速处理好”,以此来加强电力安装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1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营销部门是连接客户与电力企业的第一座桥梁,营销的手法、方式直接影响客户对企业的第一印象。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水平具有先行性作用。
1.1 注重营销第一印象,先入为主让顾客感受优质服务一次成功的营销,能给客户留下积极、热情、诚信的良好的印象,能让客户先入为主地看到企业的优势和特色。因此,电力企业应一方面加强营销部门员工的营销方式培训和电力产品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定期进行接待客户的技巧学习和实践经验分享,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营销服务素质,让员工代表该电力企业向外展示一个良好的优越的形象,使客户在考虑服务单位时能率先考虑本企业的推荐。
1.2 向顾客灌输“安全、优质、文明”的工程意识对于客户来说,工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价格也是客户考虑的一大方面,并且在很多时候,价格都是阻碍客户选择的首要因素。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前提下,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向客户灌输“安全、优质、文明”的工程意识来突显自身的优势。企业在进行对外宣传时,将公司的工程安全、优质、文明的思维传递给客户。
1.3 重点说明本电力企业切合用户需求造价,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的服务特色在对外宣传上,除了突出电力企业实施“安全、优质、文明”的工程原则外,还应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预先与客户表明企业的服务原则,就是根据客户实际,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面对客户的个案上,大致与客户讲解实际的设计和造价,突出各个为客户着想的重点。同时,强调工程造价的标准化和原则性,增强对该企业工程造价方面的信心。
2提高施工服务水平
电力企业的知名度提高除了在对外形象方面努力外,还更应该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履行对客户的承诺,做到方案多样,质量优秀,效率明显。是企业诚信的重要体现。
2.1 切实为客户着想企业应该通过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做多种的设计方案,为客户详述每一个方案的利弊,同时征询客户意见,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让客户明确自身的选择,其后通过严格把关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和程序,创造出优质的精品工程,通过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来赢取客户的口碑。
2.2 工程的实施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重点一方面,完善施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的能力。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施工队伍以客户为先的服务工作理念,贯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质量把关。对班组施工现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进行不定期检查。监控和督促施工班组切实按照“两票”和“规程”规定进行现场操作。施工质量严格按照公司《10KV及以下工程竣工验收实施细则》进行考核和验收。
2.3 要严格跟进工程的进度工程的施行,企业要严格跟进进度,并让客户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度,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与客户商定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把效率、速度、质量联系在一起,作为自身检验工程的重要标准。坚持“客户满意至上”的宗旨,让客户感受到贴心的服务。
3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就如商品交易的售后服务一样,工程竣工后的跟踪调查以及满意度调查也是电力企业经营十分重要的方面。
3.1 为了及时掌握公司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电力企业在客户设备供电初期,要密切关注所安装设备的运行情况,提供热情贴心的追踪服务。在设备供电一个月后,及时向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征求意见,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与服务跟踪档案,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
3.2 积极开展工程回访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户利益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带给客户们安全感,提高客户对电力企业的信心,才能最终赢得客户的满意和认同。企业应根据客户的分类标准,制定了完善的售后工程回访计划,开展对应的工程回访工作。
4加强品牌推广,凝聚新老客户
提高企业在营销、施工、售后等环节上的服务水平,从基础上提升了电力企业的形象,要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的形象,我们还必须加强品牌推广,凝聚新老客户。要持续加大电力企业的品牌宣传力度,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可以在企业办公大楼顶设置了巨幅灯光广告,精心布置企业的营业厅,制作展现企业经营实力和业绩的幻灯片,在施工工地悬挂宣传条幅及彩旗等。在采取这些常规宣传措施的同时,我们还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来展示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实力,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电力企业同行之间还应进一步开展互相学习,更多地开展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努力加强与客户的情感联系,争取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同与接受,凝聚新老客户。让电力企业的品牌不只停留在广告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走向社会,走进平常百姓的心中。
5结语
服务水平的提升是电力安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随着电力安装市场的不断变化,只有适时地调整已有的服务举措,不断推出全新的服务手段,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实现公司自身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一、扎实开展流浪乞讨人员街头寻查和主动救助工作,确保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常年坚持值班人员日常救助与主动救助人员街头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形成了覆盖市区的救助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做好日常救助值班工作。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常年坚持落实24小时值班带班制、首接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跟踪检查等项制度,并严格要求24小时在岗,及时接待求助人员,及时应对各类突况。通过报纸、网络、公开栏、显示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值班电话,及时处理各类突况,同时救助热线0318-2312872全天24小时有值班人员接听,救助人员、车辆24小时备勤,对求助人员和电话,做好记录,热情对待,及时办理,对各类求助人员,切实做到文明服务,不推诿、不扯皮,及时救助、办理手续,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值班人员接到市民反映有流浪人员的电话后,确保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实施救助,确保流浪人员安全。二是持续开展街头主动救助工作。为利于及时发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弥补救助机构人员力量有限与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较强,有的藏身隐蔽的矛盾,消除救助死角,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将市区划为三个区域,组成三个街头主动救助工作组各负责一个区域,定期出动主动救助车辆和主动救助人员,载棉衣、棉被、食品、饮水、乘车换票凭证等救助物资,以车站、繁华市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开展拉网式主动救助行动,为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棉衣、棉被、食物等,现场开具返乡乘车凭证或接领入站,解决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认知能力差,求助能力匮乏的问题。工作人员广泛细致寻查,不放过每条背街小巷,确保不留死角,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三是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大主动救助及夜间寻查工作力度。每当高温、寒潮、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为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衡水市救助管理站组织人员加大拉网式街头主动救助工作力度,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发放棉衣、棉被、食物等,实施现场救助,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同时加大了夜间寻查救助工作力度,坚持夜间出动人员车辆开展街头寻查,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妥善予以救助。
二、针对特殊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分类采取强有力措施实施救助服务
一是以流浪儿童、流浪老年人、流浪病人等弱势人群为重点,尽全力确保这些高危特困人员不出现任何问题。对流浪儿童,衡水市救助管理站贯彻“先保护,后救助”原则,一经发现,先接送至救助机构,再甄别情况,分类施救。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流浪乞讨的老年人,一经发现,先接送至救助机构,同时切实保障饮食、供暖等生活条件,及时帮助他们与家属取得联系,核实清楚后及时护送返乡;对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等,坚持“先救治、后救助”原则,一经发现,由定点医院先行治疗,待病情治愈或稳定后予以救助。二是以长期露宿街头,多次拒绝入站人员为重点,予以及时救助。在街头救助工作中,工作人员查找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有的露宿街头,栖身于街边绿化带,本人拒绝接受进站救助,拒绝接受救助物资,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有的多年露宿街头,周围群众意见很大,2012年冬天,根据群众反映和我站主动巡查,在市区先后发现了9例这样的情况,救助工作人员均予以多次救助却屡遭拒绝。工作人员不因此而放弃救助,而是主动拓宽救助范围,把他们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予以主动救助,加大了回访式救助工作力度,将其登记备案,拍照建档,实施日常保护性救助,工作人员每天前往劝导,并发放食品、饮水、御寒衣被等,提供保护性救助措施,以保障其生存权益。为他们发放的御寒衣被时有丢失或被抢情况发生,工作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为他们补充供应。衡中北门口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衣被屡送屡丢,工作人员多次补充救助,至该流浪乞讨人员同意入站接受救助时止,共为其送去了七套棉衣被。同时,还发动群众、组织社会志愿者共同劝导入站救助,千方百计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多方联系寻找线索,予以妥善救助。三是开展“流浪人员温暖过年”活动,实施人文关怀式救助,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元旦、春节期间,为让流浪人员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怀,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了“流浪人员温暖过年”活动,积极实施人文关怀式救助,各主动救助工作组及主动救助车辆坚持每日出动街头巡查,接领街头流浪者入站过年。2014年元旦当天,张保辉站长带领工作人员,出动三辆救助车辆,满载食物、衣物、棉被等救助物资上街救助,在汽车站、人民公园、衡百广场以及一些桥梁涵洞进行巡查,在衡水火车站广场发现一位60来岁的男子,该男子自称是枣强县唐林乡人,名叫孙金阵,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就只能流浪着过日子,并且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孙金阵说,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回过家,他想回家。工作人员给衣衫单薄的孙金阵穿上一件厚厚的棉衣后,把他扶上了救助车,立即将其护送返乡,同时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妥善安置。对在站内过年的服务对象,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干净的衣服,温暖整洁的宿舍,丰盛可口的饭菜,同时开展安全检查,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采购年货,丰富受助人员的节日生活,确保他们温暖过年、安全过年。四是加强与社会工作组织协作。衡水市救助管理站与市春晖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协作机制,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与工作人员共同开展街头巡查、政策宣传和劝解说服工作,其中,工作人员与市春晖义工协会陈奇峰、赵玉、马亚杰、吕国钰等多名社会工作志愿者就解决露宿街头拒绝救助人员问题开展了多次街头劝导工作,最终予以妥善救助。
篇3
[关键词]:气象服务;预期收益;评估与分析
一、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概述
1、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气象变化越来越频繁,一些极端的气象现象的发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所以气象服务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气象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气象服务具有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提供各种气象信息的公益属性以外,还具有经济的属性,即气象服务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方法对气象服务预期的收益进行评估,以考虑其经济投入,为气象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的分类和内容
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可以多种分类,按照空间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按照受益对象来分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决策气象服务效益和专用气象服务效益。目前在我国比较经常使用的是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公众气象服务的效益主要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多元性、层次性、整体性和正面性的特点,主要是公众气象服务的各种现状、公众对气象服务有什么样的需求,包含什么样新的需求、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行为习惯及来源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析了公众对气象服务评价,包括气象信息准确率评价、气象服务及时性评价以及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行业气象服务总效益是指国民经济行业组织应用气象服务产品获得各种效用的总和,主要内容是行业气象服务贡献率、行业气象服务效益值、行业对气象服务的敏感度、需求度、满意度等评价,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度量性、多因素性和难归属性的特点。本文的对两种气象服务的预期收益进行分析。
重大灾害性天气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对某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评估,投入比较大,偶然性比较强,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对该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是否准确、预报及时性指标、气象服务覆盖率指标、政府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反馈指标、决策部门响应指标、社会采取措施指标,气象服务效果指标,具有偶然性和不易控制性的特点,所以其投入不一定能够看到效果。本文主要对上述前两种进行分析说明。
二、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思路与方法
1、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思路
根据气象预期服务的评估工作内容和特点,可以知道是一项复杂、困难和难以量化的工作,其要收集的数据量大,加工处理困难,因此要评估好气象服务的预期效益必须建立好的评估思路,使用合理的评估方法。
评估思路上,总体上要不易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估,对易量化的进行定量评估。两种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要从阶段性、临时性的项目服务到规范化、常态化、人性化的思路进行。工作思路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设好国家效益评估体系和标准,形成专门和专业的机构负责效益评估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行业气象服务成本效益计算标准、有序的和全面的多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还要建立好评估方法、评价标准、数据存储、调查问卷、资料获取、质量控制、计算分析等技术进行规范和国家级和省级效益评估的组织结构、人才设施、业务流程。
其次为便于开展效益评估研究、连年效益评估值的比较以及国际化的比对研究要建立效益评估规范化业务流程和可操作性强、交互性好的效益评估业务系统,完善的效益评估数据库;建立跨年度、跨行业、跨区域的公众、行业、决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数据库,形成连贯的、可比的效益评估数据。在以上的基础要,要注意利用历史数据对效益评估方法模型、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实现对规律的控制和把握。要将用户的参与同专业分析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反馈,真正建立起来动态和连续的效益评估。
再次要避免气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使用多部门多渠道联合的工作方式和借鉴其他领域的公共方式,拓展多种多样化的用户调查方式和渠道。要加强同其他部门和跨国之间的合作,把评估工作和资料使用做细做好,实现资源的共享。
最后要针对典型案例库要建立基于网络的重大灾害天气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收集正在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平台各项评估指标,及时进行灾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同时,评估指标可以作为案例库的一部分内容被收集、存档,形成典型案例,进人历史案例库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
2、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方法
气象服务的预期效益评估方法没有形成一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式。本文在研究以往的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公众气象服务的效益的方法主要有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评估、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法、平衡计分卡法、影子价格法等权变评价法,对行业气象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使用了生产效应法、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成果参照法,德菲尔法。
三、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与分析具体实施
针对公共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评估,比较简单,在明确调查的目标和调查内容之后,首先要制作调查问卷,之后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问卷之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即可得出相关的数据。
而行业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使用传统的德菲尔法的过程中要对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根据地区的差异性或者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后,选取10名以上的内部气象服务专家以气象服务敏感度和效用大小进行评定;第二,依据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进行选取根据评定结果选取敏感性行业中典型企业采用剂量—反应分析进行气象服务作用及效用的个例调查分析得出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第三,获得了典型企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对典型企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出5个档次供专家进行评价。聘请专家采用权变分析对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的结果在加上国家统计局的GDP就可以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钛仁.气象现代化效益评价方法探讨及评估[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云计算 气象预警 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粮食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构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灾害预警信息平台、灾害现场采集系统等服务体系,增强气象业务硬件、软件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的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准确预报气象灾害。为尽量减少灾害夺去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各国都在寻求有效地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1.1国内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直属机构等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科学严密的灾害预警机制,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系统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平台。
目前,一些先进技术,如北斗卫星通信、多媒体、嵌入式、WAP Push、GIS、GPRS等等,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系统的整体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其中,吴孟春等利用无线通信网络GPRS实现了预警终端的数据传输以及建立了气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深圳市关于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研究实现了分区预警信号自动提示、编辑、制作和各传播渠道的自动分发;针对GIS技术的应用,段英杰等就基于Mapx控件的GIS系统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但是国内在气象预警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较低,主要存在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的准确率不高、突发性灾害天气事件窗口不畅等问题。
1.2国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这些世界各强国中寻求有效气象灾害预警的手段方法、构建完整天气灾害预警体系,都是由专门气象部门负责。如: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预警,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地球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早已用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日本国家灾害预警机制健全,计划启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进行预测未来30年内发生的台风、暴风雨、干旱和其他恶劣天气。
英国气象部门在灾害冲击和考验中不断完善、提高科技含量及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国防部在预警机制系统中作好应急准备工作。
2 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
常见的虚拟机资源分配算法有基于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算法、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系统特征的分配算法。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虚拟机资源的需求和自由市场竞争有很多相识之处,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算法应用到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中。启发式算法是指在可承受的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待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2.1 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子系统,分别为:气象灾害预警与预报信息、移动平台应用服务开发、气象设备在线监测、智慧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理、个性化信息推送、气象灾害决策支持、历史气象灾害与历史灾害处理的数据分析、公众气象服务。
2.2 特色与创新
(1)在项目承担单位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一整套集气象灾害预警共享与系统、手持终端移动平台灾害平台或公众气象移动服务系统、气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服务系统、气象智慧防灾减灾系统、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构建云服务平台的完备的系统,该平台贯穿制造业生产的全过程,面向大中型物流企业、气象单位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单位、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都可以方便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可以实现气象灾害监测自动化、物流选择最优化、气象预测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方案设计合理化。
(2)针对气象灾害参数网络分布广、后台数据平台的数量大、连续工作时间长、运行环境和施工条件差异性大、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提出基于云计算、数据挖掘、强鲁棒性的智慧服务,建立分布式、多通道、多方向方式的数据个性化推送系统,可以方便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单位,并满足系统对于实时性、可靠性、低成本、易部署等方面的要求。
(3)基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多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服务方面获得的大量工程积累和丰富经验,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综合平台,形成一套针对具体问题的诊断方法,通过对大量相似案例进行匹配。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灾前灾中灾后全方位服务。提高了对于救援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2.3 技术指标
(1)终端播放软件自动检测并接收最新的媒体内容,支持屏幕裁减、拉伸、旋转播放;内置搜索功能,智能分发最新的文件或分发文件更改部分到每个播放器上;
(2)监控本地短时临近灾害性预警信息和各个灾害性预警信息节点、通信节点、信息显示节点的工作状态;并与三防、应急办等指挥调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共享;
(3)基于自动站采集的实况离散点数据,通过算法将数据叠加到地图上,能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全市的降雨分布图;通过软件插件技术扩充方式,支持不同气象数据类型的快速扩展,支持二次开发、软件可配置性、支持多线程、多进程并行运行。
3 系统架构
3.1 综合平台系统
综合平台总体架构由5个关键子系统(子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气象灾害预警共享与系统,手持终端移动平台,气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服务系统,气象智慧防灾减灾系统,五个子系统物理上相互独立,部分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依赖关系。
3.2 信息共享与系统
气象信息主要分为紧急预警气象信息与普通气象信息(如图2所示):普通气象信息因对及时性没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采用现用手段进行;而紧急预警信息则需要即时,需通过各种手段到大众的随身设备上。
3.3 移动平台
手机终端移动平台由移动客户端构成。其中,手机客户端是针对目前的主流智能手机,如Android,iPhone,开发出的对应的应用程序。
移动客户端主要是针对不同人群对天气信息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用户可设定关心的基本气象数据,如天气,温度等。此外,根据用户的设定的职业信息等用户资料,用户的地理信息等额外数据,个性化的为用户推送当前天气下的出行建议和注意事项。此外,针对紧急的气象灾害信息,通过获取用户手机号码,向全网推送气象灾害警报,防止用户关闭客户端软件后收不到警报。
移动客户端由表现层,数据库层和通信层组成,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
4 云服务平台
防灾减灾是基于对气象灾害的准确预报的。由于气象灾害事件一般以个案形态呈现 ,难于有大量的相似案例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和云计算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灾前灾中灾后全方位服务。气象灾害数据挖掘所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为:时空分析、关联分析、降维分析。使用这些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来构建气象云服务平台便是本系统的关键所在。
5 结语
在气象灾害危害越来越大的当今,气象预警已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的研发,给出了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对其进行了顶层的设计,给出了系统架构图。在研发的同时,将其产业化,然后大力推广,在保证研发企业受益的同时,将其产业化,使其能服务于更多的气象部门,更多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S,段燕楠,姚愚 等.气象预警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12.
收稿日期:2015-06-29
资金项目:佛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3HK100312。
篇5
关键词:教育培训 县气象局局长 建构主义学习观 教学方式 综合素质
一、培训方式研究的现实需要
作为我国气象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受训人员最多、培训力度最大的一次基层干部培训,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按照“集中组织、分散实施”的原则,由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牵头组织湖南、四川、河北、安徽、湖北、新疆的6个省级气象培训中心共同开展了县局长轮训工作。截至去年11月,累计培训县局长近1600人,完成近70%的县局长轮训。在这两年的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过程中,各省级气象培训中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管理和服务理念,为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与时俱进,勇于探索。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列为干训工作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关注学员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和活力。目前,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干部队伍呈现以下特点: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强,但相互交流比较少,特别是跨省之间兄弟县气象局局长之间交流更少。他们一般不会盲从教科书的见解和教师的看法。因而,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培训方法,寻找适合县气象局局长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培训方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kolb经验学习圈以及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干训工作教学方式的改进,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地位,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KoIb经验学习圈
美国学者DavidAKolb经过研究发现成人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学习循环圈说明成人学习是一种自导性、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
3、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rua)“三元交互决定论”,把影响人心理技能的因素分为三类: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人的因素。班杜拉认为:这三者之间,每二者都具有双向的相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个体机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任何一个人的机能活动的现实表现都是其三元交互系统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产物。根据这一结论,在教学中,如果师生、教学行为、教学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能够开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机制,那么教学就会起到促进人心理机制发展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就会因此而得到发展。
学的规律是教的出发点,学员学习的这些基本认知特点要求我们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增进教师与学员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达到提高学员能力的目的。
三、轮训方式的实践探索
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是中国气象局推进基层气象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县局长队伍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形势下贯彻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省级气象培训中心如何深入领会精神,把培训的各个环节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值得认真推敲。
1、课程设置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计,目前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班已经形成了以“入学教育”、“理论学习”、“管理与业务系列讲座”、“体验式教学”四个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从教学实施效果看,培训内容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又有切实可用的应对方略;既有深刻精辟的思想见解,又有前沿实用的理论和信息。以湖南省气象培训中心为例,该中心在七期的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中,邀请了以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中国气象局许小峰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为代表的高级授课教师团队。学员普遍对授课教师和教学课程设计给予高度肯定。湖南省气象培训中心在组织管理、计划执行、教材讲义、师资配备、学员考核等环节狠下功夫,力求把工作做到让全体参训学员满意、让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满意。
在管理与业务系列讲座教学中,把相对固定授课内容与干部培训的要求和特点、需要,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最新理念作为教学重点,融入到培训内容中去。为了使县局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满足来自不同地域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员在培训需求反馈中的要求,还在培训班尝试开展讨论式教学,为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县局长建立好讨论交流的平台,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肯定。
由此,我们提出建立“2+4+1”的培训教学课程结构体系:2是前期两项教育,“入学教育”和“形势教育”; 4 为四个单元,即“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与社会管理”、 “党性修养和基层管理”和“区域特色讲座”四个课程单元;以及1个体验式教学环节。
2、教学方式
①研究式学习。我们尝试在培训中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式学习活动。学员可事先就自己工作范围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选定研究课题,在自己所在地区和单位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培训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课题研究;也可以几个学员选定一个课题,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员自主提出研究课题,自愿结成课题小组,自觉收集整理资料,自由进行课题讨论,积极主动开发研究资源,自己动手形成课题报告等。通过以重大问题形成相应课题报告为牵引,使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研究的主体。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深入思考问题,清理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求学习的实效。这样的培训,既锻炼了学员开展调研、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实际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员自然会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达到培训的目的。
②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县局长培训班常采用了分组交流讨论的学习形式。其主要流程包括:确定研讨主题、分组讨论、班级内分组汇报、班级内交流研讨、总结点评。其中,分组讨论是整个小组学习的关键环节。为了使组员参与比较充分,小组的规模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会出现喜欢说话的人独占小组活动时间,其它学员根本轮不上发言的情况。小组讨论定要形成真正的讨论局面,小组各成员共同就某些话题进行研讨,发言内容间有逻辑关联,有思想的交锋,而不是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发言,各说各的(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组织讨论的通病)。讨论后要形成小组汇报,班级内汇报,否则无法对前面的讨论起到巩固效果的作用。
③体验式教学。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让县局长领导干部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过程,它是以现场作为课堂、以素材作为教材、以实践者作为教师。在《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教学计划》中领导和专家的讲授将中国局高层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等理论问题深入到了基础气象部门,而体验式教学是如何将将中国局高层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与基层气象工作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特点:1、提高了基层气象局长学习的主动性;2、提供了基层气象局长学以致用的舞台;3、触及了基层气象局长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做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认真研究体验式教学的三个关键要素: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和互动研讨。“案例研究”就是把每一个教学点上已经发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的事件、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作为鲜活的案例呈现在气象部门县局长面前,供其思辨。“实地调查”就是让气象部门县局长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查,同时,也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互动研讨”的形式促进学员辩证分析现场点讲述的案例,需要学员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有技巧的运用提问和交流提升现场教学的研究深度和教学效果。结合县局长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内容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基层领导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性修养,学习气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为三农服务、如何为当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目的参观考察活动,参观全国标兵气象台站。“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复合了多种教学形式,具备不同教学形式带来的优点,使气象部门县局长们通过切身的体验促进自己思想的解放,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是新时期气象部门基层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下,在各教学点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及各地气象局人事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气象部门县局长有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如何让参训学员在培训中收获更多?这对各教学点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我们认真总结,继续探索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基层领导干部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M].教育出版社,2006-04
篇6
关键词:创新服务;公共气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建立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当日值班人员。此外,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打组合拳,形成合力。此外,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制度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与之合作,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及时把握话语权,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面对社会,服务公众,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更要与社会互动,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统一口径,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突出亮点,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通过会商,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查找优势与不足,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通过会商制度,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热爱数学物理的,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热心公益事业的,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超前预警,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7月12~20日,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2-11-12.
篇7
【关键词】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网络虚拟教室;整合;远程教育;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103―05
一 前言
远程教育已跨入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即E-Learning时代。在其相关的基础设施中,虚拟教室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所谓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就是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建立一个虚拟的、可交互的教学系统,通过模拟传统的课堂教学功能,为身处异地的师生提供一个教与学的环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虚拟教室和虚拟教学的研究指出,创建虚拟教室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虚拟教室系统,通过视频会议的支持功能开展远程教学和交互;另一类是按照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理论(CSCW)构建的网络虚拟教室系统。两类虚拟教室虽然各具优势并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都存在若干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远程教学的需求[1]。将这两类虚拟教室进行互联、融合以实现功能互补和提升,可以为虚拟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然而,由于虚拟教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差、软硬件系统不兼容等原因,对整合技术和应用还存在探索和实验的必要性。
由于气象业务科技含量高、人员分散等原因,中国气象局一贯重视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按照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建立了“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2],其中的两个子系统即依托全国天气预报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的“气象远程直播教学子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气象远程实时交互子系统”实现了上述两类虚拟教室的功能。建成初期,两套子系统独立运行使用。气象远程直播教学子系统用于全国气象部门大范围的全员培训;气象远程实时交互子系统用于网络实时答疑。通过教学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这两个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经过探索和试验,将两个系统进行互联,形成了跨平台的复合型虚拟教室系统,在气象远程培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气象远程教育的两类虚拟教室
1 基于天气预报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虚拟教室系统
该系统是由气象远程直播教室(简称直播教室)与全国天气预报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联合组成,具备多媒体教学支持、教学实况播出和远程实时交互等功能。各省级气象局设有远程互动教室(天气预报会商室)用于组织学员参加音视频交互式学习;而地、县基层气象台站则通过卫星单收站组织收视学习。这种方式的培训覆盖面可达全国2000多个气象台站。
天气预报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简称:视频会商系统、WFVCS)是通过卫星通信网和地面宽带网联合组网的方式,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和音视频技术建设的气象业务系统。它能提供多点间的语音、图像、图形、文字和视频的多媒体实时交互,为预报员提供身临其境的会商环境。系统应用了基于卫星的IP/DVB、基于地面宽带的MCU等技术及ITU-TH.320、H.323等标准,同时它也为气象远程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环境。
直播教室配备的设备按功能可以分为:多媒体授课设备,包括教师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数字展台等。教学实况采集设备,包括多台摄像机及多路麦克、录像机和流媒体课件采集机等。监控设备有中控机、音视频矩阵、VGA矩阵、特技台、调音台、电视墙等。
直播教室与视频会商系统通过双向音视频光端机、VGA光端机和光纤连接。直播教室教学场景(3路视频、1路VGA和1路音频信号)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向省级站作点对点发送并向地县级气象局单收站和中国气象局园区内部网广播。同时,直播教室可以接收视频会商系统转发的4个省级站的信号在直播教室播放,实现双向实时交互,使身处异地的师生同处一个虚拟学习环境(见图1)。
视频会商系统使用专用的宽带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因此具有信号质量高、可靠性好并能利用天气预报会商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的优点。但是,固定的场所、复杂的专用接收设备以及可扩展性差使它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实时交互范围只能局限在直播教室与各省级天气预报会商室的师生之间。
2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虚拟教室系统
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远程实时交互子系统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一个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培训对象、学习环境和气象部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体现出气象类培训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特点。按照网络教学平台的分类[3],我们选择了“沟通核心模式”。教学支持功能注重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学习支持功能对应“引领式学习模式”。课程重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沟通协作学习。在构建虚拟教室环境时,注重学习内容呈现和交流互动功能,因而具有面向授课型及面向协作活动研究型二类教学平台的特点。主要功能结构见表1。
与张伟远等[4]对国际上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划分相比较,本系统的功能涵盖了其虚拟教学功能并具有若干特色。例如,白板交互是独有的白板捕获设备和技术,能实时捕获教师在白板上的书写内容并支持多人标注;屏幕广播可以方便地将教师桌面操作情况共享给网络虚拟课堂中的所有成员,从而实现协同工作;支持课堂主持人、助教和学生3种角色的动态切换,形成一个既活泼又有序的互动虚拟课堂环境。在以往的远程教学中,不仅有“一对多”的辅导答疑,而且还开展了“多对多”(即身处异地的多名教师共同面对全国气象部门学员)的答疑、讨论,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网络虚拟教室桌面如图2所示。
系统构建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多媒体信息处理、流媒体、多媒体同步、多媒体通信及远程教学平台集成等,这些均为国内外远程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技术[5]。采用分布式的C/S和开放式体系架构,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多点安装部署分布式服务器,以满足大量学员的实时在线访问,能够按照预先确定的访问策略进行用户管理并自动调节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创新实现了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大规模用户的多媒体互动通信平台功能。客户端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指定的服务器,经过身份验证和权限认证后就可自动下载和安装客户端软件并与服务器进行通信。系统运行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其中,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核心是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及广播平台IMCC (Intern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and Cast)技术。它融合了自适应层次式IP多播、分布式实时多点通信数据库等技术,提供在互联网上运行的支持大规模用户的多媒体互动通信功能。 包含以下主要功能模块:多点多媒体交换模块,在T.120标准协议基础上,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实时多点数据通信服务,能够智能高效地根据任务请求找到最优路径,然后发送数据包到目标接收端;多点通信数据库模块是基于交换机制、分布在多个点的通信数据库,用于交换和保存多点数据通信的系统资源数据、状态数据和历史多媒体数据,帮助同类客户端发现共同的通信资源,从而迅速建立起多点通信的环境,使用户能在离自己最近的服务器取得数据;还有数据包过滤器、入侵检测管理器等。
三 两类虚拟教室系统整合方案
气象远程培训目标主要是针对气象部门各岗位人员进行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与气象业务装备和气象综合探测资料、模式计算资料等密切相关。不同程度和业务知识水平的学员对授课内容和交互支持功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视频会商系统的虚拟教室具有较强的授课支持功能和与气象资源的链接功能,但其交互功能因受到点对点传送数量的限制而偏弱,学习方式也不够灵活;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虚拟教室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气象实时业务资源系统是高可靠性的封闭系统,网络虚拟教室不能访问和使用其中的资源,因而教师授课支持功能受到限制。将两类虚拟教室系统进行整合,在保留独立使用各项功能的前提下,构建跨平台的复合型虚拟教室系统,能够实现功能互补和大幅度提高培训覆盖面。
整合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即对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对远程教学支持功能的整合和对复合型虚拟教室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整合。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整合技术路线。一是以直播教室为纽带的系统整合路线,二是以网络虚拟教室为核心的整合路线。从有利于教学资源融合、授课支持、交互学习、提高信号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以直播教室为纽带进行系统整合,对相关功能和资源进行集成。结构参见图4。
1 教学支持功能整合
图4直观地表达了在远程教学支持功能整合方面的三个内容,即授课支持、资源调用及实时交互功能的整合。
整合授课支持功能。在直播教室系统的基础上,集成网络虚拟教室教师系统、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等。教师授课不再局限于电子讲稿,可以通过设置大量联系实际的情景、进行仿真的操作示范等,使授课形式多样化,对学习者产生更大吸引力和更多的视觉刺激。教师机上多任务的显示内容,可以通过使用屏幕广播或由控制台进行多屏或多分屏呈现给各类学员。
整合资源调用功能。获得授权后,直播教室通过对气象业务系统的访问能够获取大量可用于教学的资源,但是由于格式、标准等原因不能直接在虚拟教室系统中应用,需要进行格式转换、内容转储等处理。例如将视频、VGA信号采集成流媒体或Flash素材。特别是运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高科技探测手段以及高性能计算和资料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得的海量气象信息、由国家及各省级预报专家进行的天气预报会商活动及国内、外气象专业学术会议内容,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培训教学、学员知识建构的资源。经过筛选、分类,可以不断充实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虚拟教学的各环节使用。
整合实时交互方式。复合型虚拟教室系统不仅扩大了教学活动覆盖面,而且使音视频交互的对象扩展到由教师、省级远程教室学员、全国各地网上学员组成的三元结构,使互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多种模式:一对一型、一对多型、多对多型。在音视频交互的同时还可进行文字交互,为组织互动式教学、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跨平台的交互中,为避免分散教师的注意力,保证教学流畅、高效地进行,需要系统管理员密切配合教师,为此我们建立了协同工作流程和规则。
2 系统硬、软件整合
直播教室是跨平台复合型虚拟教室系统硬、软件整合的纽带,教师机和控制台是整合的核心。一是要在教师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虚拟教室客户端软件以及气象业务应用软件。二是将教师机的VGA输出经控制台接入视频会商系统并将视频会商系统的画面和声音经控制台接入教师计算机。三是直播教室要与视频会商系统主控室协调操作,才能提高采集、传输质量和课堂效率。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试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比如,要避免将教师计算机输出的网络实时交互远端的声音直接接入直播教室现场的扩音系统,否则会在系统中产生严重的回音。图5显示了视频和音频的传送路径。
四 复合型虚拟教室应用案例设计
对复合型虚拟教室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整合通过教学案例设计说明。复合型虚拟教室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远程教学活动支持。以下是面向预报员培训的“绩效导向型课程”教学案例设计要点。
“绩效导向型课程”是面向行业开展E-Learning的一类课程,其学习的一般目标定位为通过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学习,使学员能系统地获取技能、概念和态度并转变为工作绩效。它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及网络系统平台,引导学员开展自主导向性的学习活动。课程设计强调提高培训绩效、学习绩效和组织绩效。采用系统的方法将课程各要素很好的整合起来,与工作场所的实际条件建立关联,并遵循人的学习规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培训收益最大化[6]。
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一个面向天气预报人员推广新的预报技术方法的课程。设计流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确定绩效目标,分析课程设计要素,制定课程设计模型,绩效评估。课程突出以下特征:第一,专家引导。聘请优秀的预报专家在复合型虚拟教室授课,内容采用纲目式的组织方式,使知识内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教学重点突出新的概念、流程、规范、技巧、比较等;课件采用扁平式的模块结构,内容在页面中一目了然;使用多媒体实况天气预报资料开展情景教学;实现各地包括国外名师就地网上授课和辅导。第二,交流互动。组织师生进行远程教学互动,实施辅导、答疑;学员之间开展协作学习。例如,各地同级预报人员在天气特征的理解和预报方法应用技巧等方面交流,而不同级预报员在预报产品制作、解释预报、预报服务等不同层面的配合等方面交流。第三,实习演练。利用基于视频会商虚拟教室系统提供的天气预报实况资料,通过学员桌面的天气预报工作平台MICAPS系统,开展高频度、多层次的情景练习。第四,考试测评。利用网络虚拟教室提供的在线练习及考试系统进行在线考试,考试结果记录于气象职工全员培训档案数据库中,结合培训前后工作绩效,对培训课程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不难看出,在组织实施上述绩效导向型E-Learning课程教学中,复合型虚拟教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五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E-Learning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我国许多行业和部门都建成了远程教育的技术环境,对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期盼更好的环境来支持。因此,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充实、提高、扩展其教学支持能力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气象远程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通过复合型远程教学平台,同时参与学习的学员可达上万人,利用网络虚拟教室同时参加交互式学习的学员人数可达到上千人,培训成效显著,而且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成员国家中产生了良好影响。伴随着技术进步,气象远程教育环境、教学过程的优化将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鸣华.面向远程教育的智能虚拟教室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97-101.
[2] 张小群,王梅华,高学浩.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远程教育系统设计[A].全国CBE学会编.计算机与教育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40-445.
[3] 曲宏毅,韩锡斌,张明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06,(5):55-59.
[4] 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2):40-44.
篇8
关键词:气象服务管理;效益评估;城乡均等化;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33-02
随着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日趋密切,人们越来越感到气象服务在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气象服务管理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我国在气象服务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气象服务管理发展现状: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服务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1]。
但是,对于处在探索阶段的气象服务事业来说,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了解与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将对我国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气象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1 当前气象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气象服务管理中的效益评估问题
1.1.1 评估结果在各种受益者间的分歧
在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实践中,一般情况下存在提供气象服务单位有扩大效益值的倾向,而接受的用户有缩小效益值的倾向。其合理性并没有取决于各种受益者的现实意义。
如2008年我国河南省气象服务对牧业子行业的效益评估中,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对河南省牧业子行业主要生产环节增加或节省的产值等得出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
其采用的专家评估法受专家的选区及其评估次数等因素的制约,得出的效益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且没有达成各种主体的共识,未征求用户评价[2]。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管理中,由于效益评估具有不确定性,其大小受到提供气象服务提供单位、用户,以及具体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实际上气象效益评估应得到提供气象服务的提供单位、用户的肯定和平衡才有价值。
1.1.2 评估方法本身的缺陷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仍处在发展阶段,很多的评估方法还是不够完善的。有的方法首先作了一些假定,其所得到的气象服务效益实际上先假定了服务准确及时,没有考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服务的效益[3]。
有的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关于服务对象的气象服务的增加产值或减少损失的方法没有去掉气象服务中为增加产值或减少损失所付出的成本[4]。
现在的气象服务队伍现状与气象行业其他队伍相比明显呈现弱势,跟科技其他领域的人才构成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同时,也缺乏高精尖技术人员。再加上评估的实践还不够多,这些都不利于评估方法的改进和新评估方法的产生。
1.1.3 效益评估的主体不合理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主体为以国家气象主管部门为核心的组织或个人,这往往与气象服务的主体相重合。自我评价很难具有客观性。
这种主体的不合理性,是由于当前的气象服务各个环节主要由气象主管部门承担,而其他的组织和个人在公共气象实施过程中参与的较少。
1.1.4 评估的具体内容模糊
我国每年定期开展的服务评价体系的三大支撑业务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气象敏感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价、与省级气象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收集气象服务典型案例[5]。
由此可见,评估内容主要是宏观层次上的,而相对于评估的具体方面、具体指标没有明确的规定。
气象服务的效益其理论和实践自身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如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包不包括气象系统内部的效益问题存在争议[6],气象内容的模糊性就来源于模糊的概念。
1.2 城乡气象服务管理均等化问题
相对城市气象服务而言,农村气象服务存在明显失衡和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对气象的敏感度很高,农村又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地区,但人、财、物资源配置不高,与城市有较大差异;
二是农村的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涉及的范围较少;
三是获取气象服务时,对享受气象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
四是农村在获取气象信息的服务时,其获取方式和方便快捷的程度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表明城乡的气象服务管理在起始、过程、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平等。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足,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明显向城市倾斜,气象部门的人、财、物的配置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失衡。
1.3 气象服务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
1.3.1 在组织结构方面
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陈述中:“中心机构设置有:办公室、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和人事处4个职能处室,公众气象室、专业气象室、资源与环境气象室、科普与服务评价室和系统开发运行室5个业务服务处室,以及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天力能源气象科技中心2个服务机构。”
其中,组织结构设置有交叉的领域,也有没有涉及的方面,这给组织运行的管理带来了不便,也给需要服务的对象寻找相应的部门带来了困难。各地气象部门组织设置,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1.3.2 在运作流程方面
当前气象服务的管理和运行实际上是一种松散型的管理运行模式,其产权所有者为气象部门,属于国有性质,项目经营主体为气象部门所属的实体。这种松散型的管理运行模式不利于整体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而且还会导致重复投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在具体的项目经营上,按照省、市、县的三级地理行政区划来界定项目经营的地域范围。这种多头分级管理不利于运作流程顺畅。在运行中,气象服务尚未形成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价的气象服务体系和系统。
2 解决气象服务管理的对策
2.1 效益评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1 均衡各主体对气象服务管理的评价
改变评估只由专家评估的结果,应当能够计算出由于气象服务为国家、企业、单位、个人所增加的效益或节约的成本,而不仅仅是专家主观评估的结果。
同时要关注服务主体和客体在气象服务过程中实际收到的客观效益和主观评价,均衡各主体对气象服务管理的评价,未来还应当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
同时注意服务对象的典型,选择典型性、代表性,从而得到气象服务管理的效益。
2.1.2 选择准确的气象服务管理效益评估方法
每一类气象服务,由于服务的对象、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效益评估方法。
比如公众气象服务,其对象由众多的个体组成,在进行评估时采取诸如自愿付费法、节省费用法、影子价格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评估。
要仔细研究具体时空范围内气象服务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评估方法。
另外,要进一步研究更合适的评估方法或找到解决现有方法缺陷的途径。
2.1.3 让气象服务的实施主体与监督主体分离
需要建立相应的严格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制度,使监督者真正有“监督”的积极性。在气象服务的具体细则方面,给足相应空间,这也有利于服务主体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
2.1.4 气象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具体化,对现代化的气象服务进行界定、规范和完善
对各项服务开展的业务标准、质量要求、工作流程及考核指标、奖惩制度等都要在法律法规方面逐步补充和明确。使气象服务的专业化进程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2.2 采取措施促使城乡气象服务管理的平衡
1)对于农村气象服务相关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对愿意去农村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政策,以缓解人员缺乏。
对在农村从事气象服务的气象人员给予薪酬或晋升的优惠待遇,以吸引部分人才迁往农村,改变不平衡。同时可以有选择地调入一些服务领域的专家,通过气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充实农村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对在岗职工,可以进行相关培训,进一步加强在职职工的实力;
2)降低农村气象服务的费用。气象服务工程中的成本可由三个主体来承担,即政府部门、乡村重点单位以及农民个体。其中,政府部门和乡村重点单位占成本承担的绝大部分,而由农民个体承担小部分,以保障农民也能享受自己能够承担的农业气象服务。健全气象服务投入机制,将费用的一部分纳入财政预算。政府增加对农村气象服务管理的财政投入。通过财政投入,建立与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并将气象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加快农村自动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指标的观测项目;
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农村气象信息传播工作可以由村委宣传人员进行广播播报或者是在村委宣传栏处添加。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平台,增加农村气象播报的次数。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展固定电话包月用户活动,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相关服务。关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指标,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灾害天气、相关农业要素的气象情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传播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2.3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1)出台相应的气象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在机构的设置上,结合服务的便利化要求以及精简部门的要求进行设置。在设置运行管理规范时,给服务主体留有相应的自行发挥的空间,自主化与相应的约束机制相结合;
2)建立气象服务管理、技术、业务领域之间有序的人员流动机制,营造平等的工作环境,使各领域人员通过岗位轮换弥补自己相关方面的不足。这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会让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气象知识和技能,在管理时更专业。另一方面,技术、业务人员有晋升的机会,并更能体会管理任务的艰巨,这对气象服务管理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整合气象服务各个方面的资源,组建气象服务管理集团,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取消市、县级气象部门独立服务的模式。把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等服务以股份的形式纳入集团,建立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模式,使气象服务集团的股东多元化。由集团按项目分类负责经营,统一财务和结算,改变现有的各地分散的经营模式,实现协调统一的全程运行管理系统。
3 结论
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气象服务管理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认清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公共气象管理的各个方面改革和创新,使气象服务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只有让气象服务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才能使气象服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许小峰.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8-9.
[2]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编,国家气象中心编.2008年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48-54.
[3]许小峰.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理论方法与分析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87-188.
[4]罗慧,李良序.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与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9.
篇9
一、基本情况:
__市气象局现有气象执法人员13人,4支独立执法主题,这些执法人员都是气象各专业人员兼职,没有一名学过法律或法律相关专业,都是经过执法培训,取得执法证的人员。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几个执法单位中,市局负责利通区、红寺堡、太阳山三区以及对各县局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县局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工作。执法工作主要是围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技服务创收,尤其是围绕气象科技服务创收方面开展得较多,也是市局和县局开展气象执法的目的所在。
二、执法工作情况:
1、业务方面的执法
主要围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气象天气预报的渠道开展执法,而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执法工作基本上未开展。近几年造成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往往是各级政府,虽然通过气象执法,起到了保护气象环境的作用,但执法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有的单位基本上把一段时间的精力、人力全部投入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执法中,最后往往只是暂时得到了保护,政府仍然是要求气象观测站搬迁。气象信息的执法,只要我们的执法程序正确,证据可靠,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都能起到执法的效果,制止非法气象信息的行为。
2、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执法
随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对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执法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今年为了促进防雷的开展,市局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各建筑工地和开发商家进行执法,但是执法的经济效益很低,未能达到执法的目的,促进防雷收入的增加。在氢气球施放的执法方面遇有政府的重大活动,往往是应付了事,走走过程,有的干脆不去,未能履行我们的职责。防雷常规检测工作,今年下放到各县以来,县局采取了与安监、消防等单位进行联合执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县局的收入
3、执法宣传方面
各单位不仅印制了宣传手册和宣传材料通过邮寄、赶集和当地组织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还通过电视台和天气预报窗口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使社会认识气象执法,了解气象执法,认可气象执法。
三.气象执法存在的问题:
1、联合执法工作开展的较少,本单位单独执法的多。
2、联合执法的单位未有利益的驱动,往往靠人情关系。
3、无目的,盲目执法的多。
4、是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们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气象执法不易单独执法,应联合相关单位多开展联合执法。
气象部门虽说近几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比起政府的一些部门还是影响力弱,加之我们的执法工作才开始几年,与公安、工商、税务、安监和消防等部门是不可比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多开展联合执法,少些单独执法,借他们的影响力来提高我们的影响力,用他们的权力为我们办事,用他们的工作方法来为我们办事。
2、与联合单位建立利益机制,让他们有利益可得
与人家联合就要让人家有利可得,不能只联合执法,无利益分享,我认为我们的联合执法必须是牢固可行的,要让人家感到不是在为你气象局工作,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工作,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在联合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联合双方共赢的目的。
3、建立信息举报员制度,减少执法的盲目性
建立信息举报员通过建立信息举报员,可以是我们的执法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减少我们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执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信息举报员我们可以聘请,或者是我们的气象信息员,也可以公布我们的举报电话,如果他们举报的消息准确、及时,我们又及时进行执法,对他们一次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达到为我们工作的目的。
4、加强执法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宣传是做好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我们执法工作就更重要了,因为我们所开展的气象执法工作,社会、群众知之甚少,有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总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怎么跟气象沾上了边呢?因此我认为,在气象执法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和投入。该长期宣传的就要长期宣传,如墙体、街道櫉窗、预报窗口等,该分时间分段集中宣传的就要集中力量宣传,如电视字幕、宣传材料、手册等,通过广泛的宣传让社会、群众知道气象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知道我们执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学习,在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同时,尤其要抓好执法人员的自学,单位应不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过程、执法记录、执法程序和执法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来进一步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另外单位有条件的时候,积极鼓励执法人员参加法律专业的学习,获取法律专业的学历,从学历上来充实我们的执法队伍。
6、规范执法工作中的记录表薄
篇10
关键词:ASOM2.0系统;运行监控;多媒体故障诊断平台
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快速发展,新探测业务系统也带来大量的 新增数据和产品,ASOM 系统经过 10 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对新一 代天气雷达、探空系统、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风能观测等十种设备 运行状态及探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综合分析评估,设备型号的激增使 得本就繁复的维护维修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对保障人员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为了让保障人员能够在任意环境下灵活便捷的获取设备 状态以及维护维修信息,并且能够在设备故障的第一现场及时故 障单或停机通知,我们以需求为牵引,结合移动终端自身特点,凭借 ASOM 平台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自主研发了 ASOM MOBILE 移动终 端应用系统以期缩短保障人员的响应时间、提高设备维护维修效率。
一、系统设计
ASOM MOBILE移动终端系统沿用ASOM系统总体建设框架,采用多 层式技术架构设计。该架构能够通过动态伸缩更好地实现服务器的负载 均衡,在应用请求数量较多时,多层模型通过减少数据库连接数的方法 降低网络上的信息流量,提高系统的吞吐量,降低服务器的资源消耗。 因气象数据的性,外网用户对于 ASOM 系统的查询请求无法 送达系统服务器所在的局域网环境中,故将 ASOM MOBILE 移动终端项 目按逻辑结构划分为三个子项目:Asom-Scheduler 调度器、Asom-Proxy 服务。其中 Asom-Scheduler 和 Asom-Proxy 为 基于 Spring 框架的 Web 项目,遵循 MVC 设计模式,Asom-Mobile 为 iOS 实现的本地化程序,其作用为访问 Asom-Proxy 提供的服务。Asom-Scheduler 调度器: 部署于内网环境(可以访问外网但不允许被外网访问)负责定时 将 ASOM 台站状态记录、用户信息、台站基础信息上传到服务; 定期提取服务中的用户查询及单据上报处理请求并转发到 ASOM 系统相应接口进行处理,调度器定期将处理结果回传到服务实现 查询、上报功能的闭环反馈; Asom-Proxy 服务: 部署于公网 DMZ 区(可以访问外网不能访问内网)负责收集手机 端用户台站状态查询、单据上报处理等服务请求并将调度器上传的数 据存储到本地并对手机端提供服务。
二、辽宁自动站设备的维护现状
新型自动气象站从2013年在我省实际应用以来,新型自动站设备的维护保障工作主要由省级装备中心负责。虽然省级保障机制建立的基本完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重大故障72小时的保障体制已经不能保证新型自动气象站故障发生时的数据采集,丢失的数据也很难回补,一般故障的24小时保障体制更是严重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缺失。有些故障在省级装备保障中心的技术人员到达之前,县级技术人员完全有能力自行维修和故障处理。 多年来省装备保障中心也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新型自动站故障处理经典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在基于ASOM2.0运行监控平台的基础上,研发设计国家级自动站多媒体故障诊断维修指导平台,使县级台站装备保障人员能够切实掌握自动站故障处理方法,保障全省新型自动站长期稳定的运行。设计国家级自动站多媒体故障诊断维修指导平台,基于ASOM2.0运行监控平台,在ASOM2.0平台时序图监控页面外挂网页链接,该平台具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功能,存储大量自动站故障解决案例,帮助指导全省台站维护人员能够自行解决国家级自动站出现各类故障。通过该平台省级装备人员也能够与台站保障人员进行远程视频连接,提供实时远程技术维修维护指导。
三、多媒体故障诊断平台的设计路线
本系统总共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是最底层的核心数据层、中间实现功能衔接与数据处理的应用层,以及最上面由用户操作并可视的表现层。核心数据层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数据。本平台将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架设系统数据库,用以储存图片、用户、视频等数据信息,并通过ODBC与应用层连接,实现数据互通。平台建成后,工作人员将使用音视频采集设备(摄像机)于室外进行自动站维修过程录制,并将维修视频存于数据库方便日后调取。
应用层及表现层主要功能是实现平台的视频播放、数据查询、用户登录、数据导入等各种功能,本平台采用B/S体系结构,相对于传统C/S模式,B/S体系结构是进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处理模式。该模式是以Web为中心,采用TCP/IP、HTTP为传输协议,前端采用通用浏览器(IE、Netscape、Navigator等)Web客户软件,客户端可通过Browser(浏览器)访问Web。后端采用Web Server访问数据库,将结果返回浏览器,多级用户的操作均可通过浏览器进行。前后端连接靠HTTP协议,所有开发都在Server上进行。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相对于C/S结构属于“胖”客户端,需要在使用者电脑上安装相应的操作软件来说,B/S结构是属于一种“瘦”客户端,大多数或主要的业务逻辑都存在于服务器端,因此,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r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视频直播功能将由音视频采集设备、网络视频功能插件共同协作完成,首先音视频采集设备对维修演示现场进行摄像并输入电脑,最后通过网络视频功能插件把将维修演示现场的音视频数据经压缩后,传送到服务器上通过网络供维修人员观看,从而实现维修操作现场演示。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中数学方位角的概念
- 下一篇:资产管理行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