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主要问题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问题分析;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T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77-01

一、互联网时代中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线上服务教育服务机构分布过于分散

在互联网时代中我国高校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自身的线上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数据资源支持,另外一方面是自身的线上服务机构过于分散,无法满足学生线上学习共享的需要。虽然在高校自身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各个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线上服务资源学习平台,都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线上学习的需要,但是在其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缺少线下教学服务机构的有效维护,另外一方面是高校自身的服务体系的运营机构分布过于分散,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无法有效的整合,不能形成集中性的教学优势来满足学生学习资源或缺的需要。同时各个教学资源部门之间数据资源信息难以形成高效的共享模式,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体系难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教学共享信息进行准确的对接和传递,给教学资源信息的传递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数据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

在现代高校线上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中,线上数据资源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新,不能满足广大师生教学数据资源获取的需要,同时高校在自身数据库资源匹配的过程当中,数据资源不能及时的更新造成各个学科的信息数据记录较为缺乏,缺少相应的信息数据支持,不能进行相应的数据索引。同时在数据资源共享方面,高校的线上服务信息数据还缺少相应的数据资源整合模式,无法对整体的信息数据建立标准化更新体系,并且与其他院系教学数据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师生的线上学习需要。同时各个高校的线上教学平台缺少实时数据资源支持,没有完善化的数据搜索体系,无法及时有效的对线上的数据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对于其他来源渠道的信息资源,没有着信息共享级别的设置,缺少相应的移动信息服务支撑,不能最大化的满足各类用户信息资源获取的需要。

二、针对互联网时代中我国高校教育存在问题的控制策略

(一)注重集中优势资源扩充线上教育服务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中为了有效加强高校的综合教育能力必须根据现代高校线上教育体系的建设模式来着重建立标准化的高校线上教育服务体系,一方面是在充分满足高校教育服务需求上充分提升高校的综合教育能力,一方面是要根据高校线上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高校的教育服务体系进行优化调整,结合不同的教育思路集中建设线上服务体系,落实到每一个课程教育服务机构当中,充分提升高校综合教育的能力,满足广大师生课程资源获取的需要。在线上课程资源信息化综合服务的过程当中,应该从高校教育资源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入手根据统一的数据管理规范建设标准化的线上课程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形成标准化的信息数据系统来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一方面要以数据资源信息作为载体,借助高校线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优势来对各种课程数据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在满足高标准线上课程资源数据处理体系建设的需求上,完善线上课程资源的服务与管理,充分提升高校线上课程资源的综合影响力,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共享体系,对各种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和统一的管理,充分满足师生信息课程资源获取的需要,保障师生能够较大程度上享受到课程资源信息,通过高校线上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课程信息资源,提升课程资源信息获取效率,保障在信息的及时交互下,师生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课程资源信息。

(二)加强线上课程信息资源的控制力度及时的进行资源更新

各个高校要想充分的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就要将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及时快速的拓展出去,在满足师生线上使用课程资源的同时及时的对现有的线上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在充分满足用户线上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提升信息的综合影响能力,使得社会各个领域都能够通过高校的线上教育服务体系来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找到自己想学习的课程内容。在实现线上课程资源控制的前提下要建立高标准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课程信息数据优势来满足线上课程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的需要,同时立足于线上课程数据的高效率整合,线上课程信息资源要在实现资源对接的前提下建立开放性的网络信息环境,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来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在帮助用户应对多方面课程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帮助用户实现课程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M足现代线上课程资源的整合的要求,提升资源信息的使用频率,保障课程数据的资源安全性。

三、如何提升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中为了充分提升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各个高等院校要依据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来建立高标准的线上教学服务平台来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是各个高校在教育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有着“互联网+”的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来充分的整合教育资源,在充分满足社会各领域教学资信息或缺的需求上加强教学信息的共享频率,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充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朱绪海.学周刊.2016(05).

篇2

[关键词]慕课环境;《国际贸易实务》;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慕课的发展背景下,为传统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呈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首先,课程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多,从交易磋商开始,一直到履行合同,每一个细节与环节中都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学习起来内容多,进程慢,学习的难度偏大,记忆性与理解性较高。其次,课程实践性强,实训任务大。如果基础性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与诠释,那么就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实践效果。接下来,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仅仅使用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的学习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最后,传统视角下,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训次数有限,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鉴于此,使用何种方式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如何设计,就成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在实施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外贸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外贸操作核心业务能力,还需要学生满足多元化的建设需要。一般的情况下,外贸进出口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很强的技能性,需要在真实的案例中,按照国际贸易的程序进行学习,那么才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主要境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的内容部分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点:第一,交易准备课程内容部分;第二,价格核算课程内容部分;第三,交易磋商课程内容部分;第四,签署合同课程内容部分;第五,出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第六,进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在慕课的背景下,构建混合式的模式设计,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对进出口具体任务进行有效细化。一方面需要将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需要展现“线上线下、学训合一”的教学理念,为下一步的内容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首先,课前,需要学生使用在线平台,领取需要预习的任务,在浏览的过程中为下一步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在线测试的方式,根据使用的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反馈过来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引入案例,强化对应的知识点。在实训任务得到有效的建设之后,就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大点评的力度。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团队的责任心。在课后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的需求,合理的布置任务,以线上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在不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基础上,加大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在慕课的基础上,以“线上+线上”的混合方式,灵活的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对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主要境界。例如:在学习“CIF贸易术语”相关内容的时候,第一,属于自学引导部分。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明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任务,分析其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控制好时间与进度,达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之后,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在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下,清晰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或者是动画、新闻链接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信息的全面向与整体性。学生在观看了这些线上的资源以后,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并将预习的成绩反馈到平台当中。测试的次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通过结果的查询认识到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哪些属于需要解决的重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进行思考,如果还不能解决,就可以将问题留到课堂当中,听取教师当面传授。教师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在平台上设置了“学问堂”模块,不管是预习的内容,还是课堂上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探究,并实时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属于课堂深化部分。首先,在自学完成以后,学生由于个体性的差异,预习得到的成果是不尽相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的情况,分析其中的难点与重点,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保持内容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线下的授课中,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其次,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需要先对预习中存在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公布出回答正确的同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性的细致讲解。接下来,难点的部分,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的真实需求,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化解,保持有效的吸收性。最后,综合性实训与操作部分。教师主要是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缩小教学知识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另外,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融入了丰富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利用性。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流程模拟的方式和角色演示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以此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三,知识的巩固部分,需要结合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强化实际的操作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课程考核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学习行为与期末综合考核等几种方式。在平时的学结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保持评价的全程性与动态性。其中,成绩配比安排上,线上成绩60%+线下期末考核40%=总评成绩。线上计分标准:视频在线学习占据了20%的比例,作业考核占据了10%的比例,在线测试占据了20%的比例,在线登录签到占据了5%的比例,在线讨论和学习占据了5%的比例,线上成绩共计成绩的60%,线下考核占据40%的比例。在不一样的模块中,不同的模块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知识的综合化性应用情况,涵盖的面积较为广泛,评价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的命名可以与不同的国家挂钩。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慕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课听不懂,下课记不住,作业抄袭,考试前磨枪等问题。在效果中,混合式的教学的模式呈现以后,不管是学生的互动力度,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并且平均学习进度达到了94.57%的比例,如图一所示。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优秀率达到了47.36%的比例,及格率达到了94.21%的比例,如图二所示。在多维度的评价下,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监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踪。不仅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指导的针对性,并且还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展现了模块化的功能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慕课的视野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不仅解决了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解决了实训任务量较大等问题。将慕课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缓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体矛盾,强化实践实训能力,满足评价需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雷宏淼.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探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0(12).

[2]李旋.基于翻转课堂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8).

[3]刘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150-152.

[4]金楠,阮志鹏,林琦.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7).

[5]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互联网+”概念提出以后,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快速改造升级,创造了新的业态形式,同时也势必要求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为此“互联网+”教育也掀起了一个颠覆性的改革浪潮。“互联网+”思维集中体现了开放性、主动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包容性,为高校课程改革带来了新动力。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与变革。

二、高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积淀,我国各高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方法不丰富。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虽然广泛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内完成,课外辅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明显不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相对落后。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且平时考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通过期末集中突击复习达标,重视结果的考核,而忽视全过程的考核。从试卷内容来看,多以基础理论考核居多,很难反映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理念与思路,融入“互联网+”的理念,构建现代教学范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的具体途径如下: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基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要展开,教学核心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

2.完善教学系统,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依据课内与课外教学一体化和融入“互联网+”的课程设计思想,构建课内与课外两大教学系统,将课堂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训练作为辅助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是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平台,给学生设定一个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演练,教师也能参与其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有效互动。

3.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其中,课程内容将从“线下”走向“线上”,采取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此,应大力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将案例、微课、教学大纲、课件、试题库等资料上传到配套资源平台,供教师、学生自主学习与共享,建立适应“互联网+”背景的开放、共享、自主、包容的学习模式,突出创新、实用和超前。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在互联网上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使得线下与线上教学活动有效的整合。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强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专题讨论、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潜力与能力,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观摩、见习、实践,来激发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完善考核机制,由结果转向过程。“互联网+”视阈下,不应采用单一的考核标准。针对课程改革的全新教学理念,强化全过程的考核,尤其重视平时的考核。如可将考核比例设计为: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试卷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堂展示等构成,其中有些考核内容可以通过课程平台线上完成。期末试卷考核内容以论述及分析题为主,简单记忆题为辅。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整合多方资源,与时俱进,在传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优秀模式的同时,融入“互联网+”理念,创建基于“互联网+”视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露露.互联网+概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2).

[2]林苏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

[3]卢晓,何东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命教育 问题 成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63

喜与哀、怒与乐、离与合、生与死伴随着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但由于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重知识灌输轻内心感悟、生命体验,以致学生出现践踏生命的冷漠意识、逃避挫折的悲观意识与拒绝交往的孤独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挖掘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知识的习得与生命的认知、生命的感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上缺乏生命价值的引导。在学校以考分为本的今天,教师迷恋于对考分的“追逐”,为知识目标的达成而教,割裂了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体验感受往往被漠视。

2.内容上缺少生命认知的讲解。人的生命教育除了生命知识教育外,还有自尊自爱、责任意识等内容。教师应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但部分教师背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接受的是大而空的抽象知识。

3.方法上缺少生命教育的良方。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或以问替学,进行轰炸式的提问。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活的内涵。

二、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育理念模糊。错误的生命教育理念将教育工具化,教师将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机械讲解教学内容,漠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思考、缺少感悟,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毫无生机。

2.教育目标狭隘。教师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强调知识的熟练度,将“强化训练”奉为制胜法宝,对学生缺少生命价值的引导。学生困囿于课堂,不能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被枯燥的知识束缚了手脚,以致知识面狭窄。

3.教育方法单一。在师道尊严观念下,教师主宰课堂,放不下“师威”,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滔滔不绝讲解自己的成长经验,让学生亦步亦趋跟从自己的思维。

4.教育内容片面。教师将教学内容“神化”,单向传输知识,让学生埋头记忆结论,枯燥记忆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怀疑精神被磨灭,创新意识被抑制。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树立生命教育目标。目标是教育的方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包括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拓展生命等方面的内容。(1)认识生命。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优势,要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在《适应学校新生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打开心扉,谈谈自己在新环境中如何才能做一个阳光少年。(2)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生命因父母的牵挂、老师的爱护而需倍加珍惜;珍惜他人,不伤害别人的自尊、权利;尊重万物生灵,爱护一花一草一木,不随意残害动物。让学生敬畏生命的美好,学会保护自然环境。(3)拓展生命。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就要快乐生活,创造生活,使人生变得更精彩。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无论遭遇成功还是挫折,都要信心满满,拓展人生宽度。

2.探索生命教学内容。生命教育不是与生活有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在成长过程只有经历了酸甜苦辣,才能理解人生、理解社会,感受知识背后的生活内涵。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克服烦恼,悦纳自己。在《成长不烦恼》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七嘴八舌话烦恼、争当“排忧王”,然后以小品《他为什么找不到友谊》引发“如何处理同学矛盾”的话题,再以小品《发牢骚》引发学生对“怎么看待父母的期待”的思考。

篇5

一、提问要问在适当的时间上,并还要讲究提问的火候

提问要发挥最大的效果,除了要问到点子上,还要讲究提问的火候,这火候便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的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学生完成+=()后出示+这道题让学生尝试。学生或是受到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的影响,得出+=的错误答案;或是思考之后发现这两个分数不是同分母分数,不知该如何相加。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悱”、“愤”状态,教师便把握时机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分数可直接相加?要使+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该怎么办呢?”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后,激活了思维,很快便找出了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所在――“通过通分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相加”,从而深刻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二、要掌握好提问的数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不能滥用、多用,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了高一级层次。提问的适度,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因此,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要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

同化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例如,在观看海豚表演时,有个老师用“海豚做算术真有趣”开头,说了下面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2+3=?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5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接着又做了几道题,连5+6’这样大的数它都加对了。”他告诉学生,第一句就是总起句,先总的说说海豚做算术题怎么样,然后再请学生说。正是因为老师能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才有了后面学生精彩的回答。可见,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并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好把握好提问模式的新度

数学作为一门带有严密性、探索性的学科,其课堂提问更应体现创新性。创新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应该从教师做起。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提问方式的创新

提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完全可以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比如,借鉴《开心辞典》的提问方式设置场景,让学生作为测试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采用题卡的方式,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回答哪个问题;采用甲学生提问乙学生回答的方式等等。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二)提问内容的创新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当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植入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利用微课形式进行翻转课堂植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本次研究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植入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翻转课堂概述

随着当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渐完善,教育形式与理念也日益创新。其中,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平台载体,一直被诸多教育机构与学术界重视。翻转课堂不是单一平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是指从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探索意识等入手,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及教学进行延展,并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与技术,如微信、APP教学平台、QQ等。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等进行全面提升。所以,从当下教学改革与教育理念创新方面,翻转课堂应用十分重要。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

尽管我国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步伐上加快,但实际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极大程度上制约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普遍缺乏对新理念、新模式的应用,单从其教学质量与效率层面出发,提升其创新性十分重要。但当下我国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发挥,对其时效性、功能性极为忽视,这样就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片面性出现,不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具体如下:第一、依然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讲述与讲解完成其教学,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其形式化、流程化,无法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动。第二、依然以课堂作为教学环境,无法完成线下、线上配合教学,单一化的课堂结构教学无法起到巩固预习及复习的重要作用。第三、趣味性缺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营造,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造成逃课等情况发生。

2.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依然有待提升,很多教师对翻转课堂掌握了解不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翻转课堂,这样就造成了后继教学过程中问题频出。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教师缺乏对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不能从理论层面给予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肯定,在实际应用方面缺乏理论性支持。第二,缺乏实践经验,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从其时效性角度出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合理调度、科学设计,造成瓶颈性问题发生[1]。

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植入的具体措施

3.1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在进行翻转课堂植入前一定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具体如下:第一、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结合当下教育环境及市场变化,树立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及核心素养理念,全面提升学生主导地位,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2]。第二、从兴趣角度出发,在翻转课堂植入过程当中一定要从其学生兴趣角度出发,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兴趣过程、兴趣起源、兴趣激发等层面入手,利用翻转课堂的多元化、丰富性,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兴趣教学模式构建,为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第三、建立信息化教学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等进行全面升级创新,为加快翻转课堂形式植入打下基础。应该对其进行线上、线下合作教学模式构建,线上主要以教学APP平台为主,重点内容为幼教专业理论知识;线下教学主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通过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其学习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动手操作、案例分析等方法,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然后还可以通过反思形式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巩固提升[3]。

3.2利用微课形式进行翻转课堂植入

在进行翻转课堂植入过程中微课方式引用十分重要,微课模式通过短、精、练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媒体呈现。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成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更为科学、直观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微课内容主要体现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提炼了所要掌握的学习知识[4]。具体植入方法如下:第一,课前进行内容设计,让学生通过微课内容观看大体掌握其内容实质。第二,课中阶段教师结合微课内容进行答疑解惑,讲述重点与难点。第三,课后环节可以通过任务下法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反思、重点复习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其精髓,并起到举一反三的重要目的。最后一定要制定评估机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教学结果与取得成效进行评估,该评估方式必须标准、客观,这样才能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后继植入打下基础。当然也建议构建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在于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分析能力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划分,利用课前或课后将教学内容进行媒体课件制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内部讨论,并形成统一建议,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点评,最后进行成绩打分。

3.3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基于翻转课堂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将翻转课堂内涵实质进行体现,同时需对“育人为本、注重师德”进行树立,在翻转课堂引用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细化设计、量化布局。具体如下:第一,教师应要专业性层面出发,巩固翻转课堂课堂应用专业水平,对存在的“应付性、过场化”进行剔除。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植入过程中也一定要注重其结合性、根据学生实际清苦与需求进行选择设计。第二,应定期为教师举行主题活动培训,让广大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构建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机制,全面巩固教师翻转课堂实践能力。第三,需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岗位意识角度培养出发,对教师的班级教学、管理认同感进行巩固,将“师德”进行全面体现与价值观念融入,这样才能为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打下基础。第四、需从教师班级管理层面入手,提升教师管理的时效性、功能性发挥。教师班级管理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需要从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四方面进行工作开展,并融入心理学、教育学、激励学等专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起到更为适度、高效的管理效果。

篇7

【关键词】创设情景,确立问题,自主探索,共同探索

现在农村的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是:(1)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2)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学生机械地模仿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却束手无策。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本人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五点有效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

在学习动机中,最有效的因素就是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为创设问题情境,本人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师生通过语言的描述。如在“韦达定理”这一节中,为了强调应用韦达定理时能注意≥0这个条件,我便讲了一个故事给学生听,我的一个学生在当年中考中没有考虑≥0这个条件而丢了一分,而那一年他就因这一分没有考上我区重点高中,为了读区重点高中而用5000块钱买了个学位,这就是一分钱等于5000块钱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的记忆。

2、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创造富有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出的壮丽景观,然而提出如果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直线和圆有哪几种关系?抛出一个看似与数学无关而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利用实物模型或数学模型。如在“经过三点的圆”这一节中,我拿着一个破损的圆形的实物工具,走进课堂,展示给大家看,提出假如这是一个一钱不值的残缺的“古董”?谁能够把它重新修复成完整的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你能帮助他吗?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向了“探索学习”之路。

二、确立问题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能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强调“问题提出”比强调“问题解决”更重要、更具有紧迫性。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比如: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教师引申提出:等弦所对圆周角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思考,通过学生动脑、动手画图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个命题不一定成立。

三、自主探索

探索是问题提出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根据自己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

提出问题之后,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时间。此时教师只需作适当地指导,定下适宜的探究方向与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创造力,通过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组织、观察、适当的点拨与及时的“推波助澜”。积极开展个别辅导,帮助问题解决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例如:画三角形外接圆,向学生提出:(1)经过平面上任意一点画圆;(2)经过平面上任意二点画圆;(3)经过平面上同一直线上任意三点画圆;(4)经过平面上不同一直线上任意三点画圆;圆心位置如何?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后,学生会发现:第(1)问题中圆心位置不定;第(2)问题中圆心位置在二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第(3)问题中圆心位置不存在;第(4)问题中圆心位置在三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点上。

四、共同探索

共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群体间的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使思维开阔与深入。这里的交流是指在师生、生生之间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具体可以“分组分群”,也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教师要从观念和策略的高度给以启发。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他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群体因素的影响下,通过积极讨论,在探究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建构。例如:在讲“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时,由于教材没有注明可分解的条件,本人在讲解过程中先让学生训练: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1)X2-X+2=0 (2)X2-2X+1=0(3)X2-2X-3=0,学生已知道只有=b2-4ac≥0时,方程才有实数根。再向学生展开讨论:下列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的是( )。 (A)X2-X+2(B)X2-2X+1 (C)X2-2X-3 (D)X2-3,让学生总结二次三项式能因式分解的条件:=b2-4ac≥0。

五、总结评价

篇8

【关键词】商务汉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操作原则

一、商务汉语教学的特点

商务汉语教学作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和通用汉语教学有着一定差异。朱黎航(2003)和李泉(2011)都认为商务汉语属于一种专用汉语。从定义也可以看出商务汉语和通用汉语的不同。从教学对象来看,商务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是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汉语基础。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来看,商务汉语课程的学习者,学习目的较为单一,学习范围被划分得更细致,学习者多是出于学习商务知识的目的,并且倾向于将汉语作为一种工具,重点为学习商务交际知识和商务交际文化。从教师要求方面来看,商务汉语课程对汉语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具备充分的商务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厚的语言学理论背景和扎实的汉语教学专业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通常是以基础的汉语知识为依据,通过运用基础汉语知识来传授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因为商务汉语教学具备的这些特点,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效果较之通用汉语教学的效果更好。商务汉语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学习背景,也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通过多媒体完成自学任务的可实现性要高于零起点的学习者,同时难度也要更小一些。其次,由于商务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比较固定,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材料时,很少出现范围太广而导致的难以选择教学材料的情况。这也避免了“大海捞针”般的教学设计,从而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务汉语教学。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也给汉语教师更多的“抓手”,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所以,现在有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可以被运用于商务汉语教学中,商务汉语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教学方式的发展变化

商务汉语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家的扶持是密切相关的。张黎(2006)发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商务汉语课程。赵金铭(2009)提出,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毕业论文中,商务汉语论文数量很多。李泉(2011)提出学习者对于商务汉语的学习需求非常广泛。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于商务汉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大的。如果说通用汉语教学是为了让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应对日常交际,而商务汉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商务人士或者对商务感兴趣的学生,教学内容包含商务礼仪,商务词汇等商务理论与实践内容。而且,专门用途的语言学习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商务汉语教学是为了学生应对商务事务而设立的专门学科,一旦脱离了商务环境,这些知识很少在其他领域使用。从刘子晋(2018)对汉语在线教育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得知针对汉语基础教学的网站数量已经有很多了,而专门针对商务汉语领域的则很少。除了学者对商务汉语研究的成果以外,国家对商务汉语教学也给出了很多扶持。例如,国家汉办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设立了国际商务汉语教学资源与资源开发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依托高校本身所具有的高水平经贸、管理以及语言学背景。同时,紧抓两个高校较为鲜明的财经学科优势。这两个教学基地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依据,运用理论指导商务汉语教学实践,同时又将商务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成果或者反馈扩充到理论研究中。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家汉办的扶持,我们都可以看出商务汉语教学的侧重点从原来互相独立的汉语知识教学和商务知识教学转变为以汉语知识为基础,重在结合情景案例的商务实践教学方面。同时,教学方式也慢慢从单纯的课堂内教学转变为课堂内为主、课堂外为辅的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因此,一大批可供学生自学的线上教学资源应运而生。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线上精品教学资源或者课程,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首先,专门经过线上商务汉语教学培训的教师非常有限,很多有偿在线教育的教师资质不能得到保证;其次,虽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线上汉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商务汉语教学资源依然短缺,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商务汉语教学的很多内容需要模拟真实的商务环境,例如模拟谈判等,线上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完全可以为这些需要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线上教育的方式

目前,商务汉语在线课程可以被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非即时在线课程一种是即时在线课程。具体来看,非即时在线课程就是教师将教学资源提前整理好并且放在网站上供学生自行学习,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教师整理出来的教学材料,也可以是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等,如果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留言或者发邮件的方式联系老师,老师看到学生的反馈以后解答问题并告诉学生。即时课程则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线,师生通过在线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上课,教师讲解内容并直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即时在线资源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从商务汉语教学开始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时候,非即时在线课程就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视频。例如,对外经贸大学商务汉语教学基地网站和上海财经大学商务汉语教学基地网站提供的商务汉语教学材料。而教学视频包括慕课网站中系统呈现的教学视频和一些视频网站中,由教师上传某个语法知识的教学视频等。比较有名的慕课网站当属中国大学慕课、Coursera、edX等。中国比较有名的慕课平台都有相关的商务汉语课程上线。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商务汉语》(中国商务概览)和《商务汉语》(中国经济聚焦);edX平台上线了北京大学的《中级商务汉语》(入职与营销篇);Coursera平台上线了北京大学的《中级商务汉语》(商务活动篇)等。这些教学资源大多都是免费的,学生通过注册就能在平台上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并考核合格以后,有的网站甚至还可以申请课程合格证书,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等,但是类似课程依然无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商务环境。而即时在线课程一般都是由培训机构组织的,收费课程居多。通过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可以发现这些培训机构的线上课程通常会提供一到两节试听课,然后再向学习者推荐收费课程。对学习者来说,在线即时课程虽然可以面对面和老师交流,即时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校外培训平台的师资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管。除了一些平台提供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视频以外,或许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更好地体现。李吉梅,沈庶英(2018)提出建立商务汉语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构想,如果能够早日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或许又是商务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重视真实性

运用在线教育手段时,首先要保证材料或资源的真实性,要从真正的商务活动中挖掘材料,而不是为学生创造材料。创造出来的材料可能和真实的商务活动有出入,学生在接受了不太真实的商务训练后,进入工作岗位可能会产生落差感,对真实的商务活动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更加真实的商务环境,例如视频中的或者仿真实验室中的虚拟对话者的表情以及姿态,都要尽可能的真实,而不只是呈现出一种表演的感觉。同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有代入感并且能感受到商务氛围。如果有必要,可以利用现代新科技,比如说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带给学生更强的体验感。同时,真实性还要求模拟商务活动的奖惩机制要真实。要给出明确具体的奖惩机制,因为真正的商务活动往往都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并且和经济利益相关的。如果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沉浸得太久,很有可能会产生商务活动不重要,或者可以重来的错觉,可能导致其进入真实的商务交际后,依然带有这样的情绪,从而对商务活动不重视。因此,模拟交际应该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比如说,学习者可以模拟选择具体的行业以及该行业具体的公司,模拟公司给学习者发放虚拟货币,通过虚拟货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适用例题

地理作为文理兼修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难学、难考的学科。特别是在必修1教学中,学生对地理划入文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学生表示,地理怎么是教一套、考一套?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地理教材中,有必要在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中添加解题例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唤教材中添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例题

众所周知,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科书,一直都按“原理――例题――练习”的体例进行编写,学生按例题分析步骤,完成练习同时形成解题思维,进一步把知识迁移到测试中。就是说,学生在使用这些科目的教科书时,就能把书中教授的原理、定律,通过例题演练,获得进一步的认知。而地理教科书,从旧教材开始,就大量地使用文字对地理原理、规律做不厌其烦的论述,并配图,同时强调掌握读图技能。地理各类等级测试,从以往必考教材内容填空,到删除填空题,再到目前明确强调不考各版本教材出现过的案例。可见,地理的教和考模式,越来越向理科靠拢,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说,要求学生在缺失地理例题的情况下,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原理,并直接迁移到各种测试中。难怪有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比物理还难。设想一下,如果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可以进一步阐明地理原理、规律的例题,就像在课文与练习之间搭建了一个梯子一样,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及转换的环节,有力地把新课标要求的原理、规律与课后的各类练习、测试联系起来,大幅度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可见,在地理教科书中添加适用例题势在必行。

二、必修1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1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在必修1的教学中,几个例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地理技能明显得到提高。案例如下:

1.黄赤交角问题的例题

例题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数码①和②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① 。

(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3°26′ 。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 等长 。

对于本题的教学,关键在于掌握两组垂直关系:地轴垂直赤道平面,晨昏线垂直黄道平面。同时,通过展开空间想象,对晨昏线进行定位,这是一道相当优质实用的例题。完成本题后可进入下一例题。

2.地球运动的相关例题

例题2.下图是阳光照射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上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3)a、b、c、d四点分别表示地平线上某一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d点。

本题关键考查上一例题的掌握,是否清楚了地轴与赤道的关系?是否清楚了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通过逐步解题,还可以揭示,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怎样的变化。这道练习题可编入课后习题。

按照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标准,必修1课程涵盖的地理规律、原理相当多,涉及代数运算、立体几何的内容也很多。因此,必修1教材以下章节应添加例题讲解。《行星地球》:黄赤交角、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等。《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天气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识别等。《地球上的水》:河流流量变化图的解读、洋流性质判断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地貌图的解读等。

三、必修2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2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工业按成本进行区位选择的例题。

某企业打算在广东省开办一间生产工厂,他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张各地区生产成本比较表(下表)。分析并完成1,2题。

1.该企业厂址应选择( C )

A.①B.②C.③D.④

2.该企业属于( B )

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劳力指向型

通过学习第1题,学生掌握了计算总成本确定工厂选址的方法。通过第2题,学生真正理解,越靠近哪一类要素,就可推断该要素就是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利润受运输成本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上题是必做例题。

必修2的教学以人文地理理论为主,难理解的知识不多,因此,在教材中添加的例题不多。在人口、农业、工业等这些重点章节适当添加例题即可。

四、必修3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3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产业转移的例题。下图为“世界工业转移(局部)图”,读图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图中工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从美国到 日本 (国家)。

(2)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主要向 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转移。

这个例题的考查目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地点,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东部沿海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并在我国有向中部、西部迁移之势。因此通过例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必教例题。

必修3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最难的是学生对初中学过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遗忘程度高,因此在添加相关例题的时候,配区域图非常必要。同必修2一样,本册也不需要添加过多例题。

五、使用有针对性的例题促进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实用,但不足的是篇章结构不够完善,必须在教学中添加各种旧教材及最新的地理知识。如,新教材中所有“活动”,学生用书上都没有答案,教师用书也不是每题都有答案,这样的编排,比较适合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使用,而对于初次接触的新生而言,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产生学习障碍。

如果教材中添加了有明确的思维过程和明确答案的地理例题,就能帮助学生及时回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掌握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信心,在缩短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此外,由于高中地理的授课课时缩短到每周2课时,课时明显不足。只有通过习题演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例题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领会新课程改革主旨,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脉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见,使地理例题堂堂正正地进入教科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参考文献:

1.许少星主编.《中学地理读图与训练》.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8月

篇10

(鲁东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提出地方院校应了解MOOC的优缺点,积极借鉴和利用MOOC,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以此为契机提高地方院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MOOC;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潘辉,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开发,elena_pan@163.com。

0 引 言

近两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在全球的教育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型教育改革热潮。MOOC几乎可以完成传统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包括教师授课、学生完成作业、作业评价以及考试等。在某些方面,MOOC甚至做得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例如MOOC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听取世界上最知名的教授所讲授的课程。因此,有人预言,传统的大学教育将最终被MOOC代表的线上教育取代。面对MOOC“教师明星化、课程精品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普通地方院校深切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如何在MOOC的冲击下做到“不跟风、不盲从”,根据自身的特点搞好专业课程建设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

1 MOOC介绍

1.1 国内MOOC的发展情况

在全球MOOC浪潮的席卷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也积极地推进我国MOOC教育的发展,纷纷在三大MOOC平台上由名师讲授的中文课程。清华大学基于edX的开源框架OpenEdx开发了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随着名校MOOC平台的建设、推广及教育体系的完善,必将造福于那些渴求知识但又无缘名校的莘莘学子,也将给国内普通地方院校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在国内,不论是院校、教师还是受教育群体,对MOOC的认识和利用都尚处于萌芽状态,MOOC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尚未真正显现。

1.2 MOOC的优势

MOOC既不同于课堂式教学,也不同于过去的线上教育,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才能在短时间内掀起全球教育领域的MOOC热潮。

(1)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开放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时空限制和对学习者资质的限制。尽管过去也有各种线上教育形式,如网络课堂、网上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等,但它们都没有做到像MOOC这样的大规模交互式教学,没有实现对学习效果的实时评测,仅仅由学生单向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2)由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教师团队依托企业化运作平台打造出全球顶尖的优质MOOC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辅助课件、电子板书、虚拟实验室、互动答疑等。MOOC平台不仅提供完备的课程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还会根据教学的实时反馈情况随时调整。MOOC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对于各类有学习意愿的人群,不论是在校生还是已经踏入社会的从业人员,MOOC课程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3)MOOC的微课教学、互动学习和评测方法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有益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在MOOC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微型知识单元设计,每段视频的长度在10分钟左右,并穿插交互式练习,要求学习者回答并给出解释。这种碎片化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交互练习能够有效地强化学习者的记忆。MOOC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提供了学习社区,使学习者之间能够随时交流、讨论并相互评价学习成果,比单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3 MOOC存在的问题

MOOC的兴起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的变革,但MOOC不是完美无缺的,目前仍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MOOC没有学习监督机制,更适于那些愿意主动学习的人群。首先MOOC是免费的,其次MOOC允许多次选修一门课程,直到通过为止,没有教师的督促、考试和重修的压力,完全依靠自我控制完成学习。然而,“惰性”是普遍存在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校园教育的监督体制,是难以通过自我激励克服这一问题的。因此,MOOC的辍学率非常高,例如MIT的6.002x电子与电路课程有15.5万人注册,最终只有7 157人通过了考核,仅占总学员数的4.6%[1]。

(2)MOOC无法带给学习者校园生活的经历和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和探讨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够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并能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文化传统、学术和学习氛围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而这些都是MOOC无法做到的。

(3)国内MOOC过于依赖三大平台,学习中存在语言、网速、文化等障碍。首先,对于初学者,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是很难克服的障碍;其次,我国一流高校建设的中文MOOC课程大多依托三大MOOC平台,由于网速原因,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英文互动社区中,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导致学习者的交流障碍。因此,国内的MOOC教学要真正发展,必须建设高水平的中文MOOC平台。

(4)目前MOOC证书未得到人才市场的广泛认可。由于MOOC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对学习者进行身份认证非常困难,直接影响了MOOC课程考核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影响了MOOC证书的权威性,学习者无法通过证书证明其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

尽管如此,中文MOOC的推广和完善势必引起高等教育的变革,因此了解MOOC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的模式,使MOOC和传统的校园教育能够相互促进、扬长避短,是我们研究MOOC教学的真正意义。

2 MOOC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2.1 学习MOOC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规律

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MOOC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多种认知理论付诸实践,并证实了有效性。那么,为何不将MOOC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呢?MOOC中采用的有效教学原则主要包括:①人本化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②掌握学习原则,教师通过提问、作业和反馈的方式,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以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授课内容;③程序教学原则,将授课内容细化为小的知识单元,在学生掌握了当前知识单元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④有意义的学习原则,每门课程需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认知路线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的动力[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将其中的大部分原则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难实施的程序教学原则,仍然可以将这种教学思想融入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插入问题或引用课外知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2 合理运用优质的MOOC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MOOC的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由学生自行跟随国际知名学者学习MOOC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大师风采,而其中存在的语言、交流和理解障碍,则通过课堂讨论解决。对于直接学习MOOC存在困难的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先学习优质MOOC课程,深入理解名师思想,学习授课思路,提升个人授课的内涵和水准,更好地完成课堂授课。

2.3 积极建设符合院校特点的线上资源,以线上促线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MOOC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是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它为学习者建立了一种“浸入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MOOC未必符合高校的实际授课需要,也未必与实际授课过程紧密结合。因此,在MOOC的启发下,应基于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实际授课内容、授课过程、授课目标、授课方法等,建立和丰富自身的线上资源,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保证学生在无法掌握课堂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授课视频反复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整体面貌,更好地完成实验、实践及课堂学习。

2.4 应用先进计算技术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改善课程评价体系

此外,MOOC中另一个值得学习的方面是它的客观评价体系。MOOC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进行有效的学习分析。MOOC对学习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计算机直接评判选择、简答类题目的实时反馈,另一方面采用自评和学习者间互评的方式评价论文、讨论或项目设计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和判断问题,锻炼叙述技巧[3]。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评测数据,教师不但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可展示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高等院校可以学习MOOC的这种思想,改良现有的在线测试等考核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作业和评价记录,记录每门课程的学习历程,针对课程及关联课程进行分析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与学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MOOC背景下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3.1 建设定位

未来MOOC必然向着“明星教师、精品课程”的方向发展,地方性院校自身的师资能力肯定无法与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相比,那么再投入大量的精力建设MOOC课程又有多大意义呢?“听大师讲课”是MOOC对学习者的主要吸引力,单从这一点看,普通地方院校跟风建设MOOC就丧失了意义。

作为普通的地方高校,在应对MOOC带来的压力时,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一条利用MOOC资源服务自身教学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应搞好符合自身现状和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如前所述,校园教育也有着MOOC无法企及的优势,作为普通院校应该把握这些优势,将建设的目光对准在校生教育。因此,地方院校对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应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为主,兼顾开放共享的原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配合自身授课过程,进行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

3.2 建设内容

基于上述定位,地方院校在进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平台建设。

从学校层面,首先应为课程建设搭建一个有力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不仅在横向上实现从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到管理的全部数字化功能要求,还应从纵向上提供稳定的大数据服务,以满足各类服务对数据的安全性、内在关联、共享及分析的要求,构建一个虚拟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

2)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应构建数据仓库,并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各门课程针对不同单元的不同规模的在线测试题库,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建立论文、设计类考查项目的保存、评价记录,建立前、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调取个人前期设计用于构建更大规模的项目设计,帮助学生打破课程壁垒,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平台。

3)与MOOC接轨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积极利用MOOC提供的免费、开放的高水平课程资源,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例如,计算机专业作为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对师资能力的要求高,很多高校存在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而MOOC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也诞生了不少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研讨型教学、翻转课堂、先解决问题后解释等。专业教师也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授课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MOOC资源的方式,使MOOC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互补,提升自身课程的授课水平和效果。

4)课程资源再建设。

应配合新型教学模式,学习MOOC的优秀教学理念,分步骤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网络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对课程内容按照微课思想进行再设计,将原来50分钟的课堂教学划分为10~20分钟的多个独立知识单元,并为学习者绘制全面的学习路线,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为每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制作课件和录制讲解视频,使学生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再者,需要配合课程和知识点划分,建立知识点测试及综合测试题库,便于学生自查或者课程考查。除此以外,还需要建设和积累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指导、示例源码、开发案例、课外知识等,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后解决听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4 结 语

MOOC这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兴起,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具有传统校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必将打破现有的教育壁垒,掀起高等教育的变革。作为普通的地方院校,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参与这场角逐,但也应积极地面对MOOC带来的压力,通过合理利用MOOC资源,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而充分地发挥校园教育的优势,在未来的高教领域中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约翰·丹尼尔. 让MOOCs更有意义: 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3): 3-12.

[2] 李曼丽. MOOCs的特性机器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8(4):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