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沉淀下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财富。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人生信条,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孟子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I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并让孩子继承和发扬。
语文,作为炎黄子孙的母语,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任,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把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去,别让历史在我们手中夭折,更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小学教师怎样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呢?
一、要做到润物无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限于课本上知识的传授,老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传授课本知识中,教师的一句引用可能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对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就会有好的思想在学生心理扎了根,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品格与道德情操。在课间休息中,传统读物更能引起同学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吸取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一次高山流水的回放,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好的乐曲中向往美好的明天。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润物无声的教育,能更好地把传统教育传承下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二、要做到大张旗鼓
首先在课本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如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不仅要学生明白故事,还要明白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要把这一课的教学引申出去,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小学课本中的古诗不仅要学生会背会写,还要明白诗中的意思,明白作者的意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诗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背会其作者别的一首或两首诗,还可以要求背诵和这首诗相关联的诗。在经典名作教学之中,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举行一些知识竞赛,故事品读,故事积累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传统文化。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多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赛,如古诗词背诵比赛,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赛,在读书汇报会中让学生演课本剧、历史剧、神话等,在表演中学生会对中华历史感到无比骄傲,从而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我们语文小组可以创立作文班,古诗写作班,故事创作班等,让学生不仅更好地传承,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更加浓厚。
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校已经做到了率先垂范。学校组织印刷了《经典诗词诵读》本土教材,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晨诵,学校还不定期地进行抽测比赛,学生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文字美。在背诵中学习古人留下的精髓,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朗朗上口,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子情怀,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感受“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更好地诠释了古代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诵读中学习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和私塾道德教育,学会怎样遵守道德,做一个知书明理的人。
三、要做到持之以恒
教育不是三分钟热血,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持之以恒地传承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跟风,不是形势需要。现在的教学很多都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丢弃了我们最原始的本真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高质量的教学。请问,连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智慧和文明都丢弃的人,还能会有什么好的教学质量?
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爱上传统文化,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们学习掌握。要做到持之以恒,不仅要爱好,还要不断学习,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经典描写,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故事叙述,学习《唐诗宋词》中的精髓词句。在学习中只有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才能不愧于一个教育者的称呼!
篇2
【关键词】传统里弄文化;保护;传承
里弄文化是传统城市文化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是对于传统城市文化的折射与诠释,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惜文化资源。一旦失去了这一宝贵的城市文化,我们的城市很有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其历史遗留文化也就不再完整。同时对于我国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对于历史文化的简单复原状态,而应对里弄文化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刻的解读,并结合当地现代建筑文化,对其加以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里弄文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发展与延续。
1传统里弄文化的特点
1.1传统里弄文化的构造特点
传统的里弄街区是按照城巷空间格局进行分布的基本单元,从古代的“里”和“坊”到现代化城市中的“街区”,无论从组成机理还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传统里弄街区都保持了良好的街区组织结构与模式,因此它已经渗入到了传统城市文化的精髓。
传统步行街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摆脱车辆的干扰,维持原有街区亲人的空间尺度,打造一个属于行人的空间。弄堂尽处便是台门院落,雕刻精美的台门砖雕,步入其中,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1.2传统里弄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如果说建筑是传统里弄文化的外壳,那么人们长期生活所积累下来的民俗风情便是里弄文化中的灵魂。这些传统的里弄建筑形式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还是人们生活情趣、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的折射,这其中还包括岁节礼仪、宗教礼仪等,这同时也是传统里弄文化充满了民族风土情趣的主要原因。这些里弄建筑看上去并不是多么的靓丽,建筑风格也并不时髦,但它却承载了我国传统的地地道道的城市文化。就经典古城苏州而言,旧时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泡澡堂、孵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然而这些传统民俗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渐渐消失,仅有少数里弄街区的老人还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生活习俗[1]。然而对于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仅针对于结构建筑本身,还应对里弄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相应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2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
在欧洲,“保护”一词实质上是一种形式多样的发展形式,在我们表面上所理解的基础上,它还包括复原、增建与改建等内容,并非简单、刻意地去将传统的建筑形式进行仿造复原,它更注重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复与保护。
2.1保护传统里弄文化的重要性
里弄对于地方城市来说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段性质的历史建筑,除少数属于特殊的文物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性历史建筑。里弄建筑以聚合的存在方式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并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角度分析,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加强人们以里弄为载体所呈现出的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的了解,从而对这种传统的民俗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
2.2保护传统里弄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显性里弄建筑文化,如建筑艺术、风格和形态的的保护,一种是对所蕴含的隐性民俗文化,即依附于里弄建筑形式所产生的民俗关系、历史传统和价值取向等的保护,是里弄文化历史生活的真实映照与反应,因此,要想对传统里弄文化进行保护、发扬与传承,就必须充分重视起这两种文化结构,并将这两种结构形式放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历史现状进行简单修复而使之复原,同时也应包含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在开展具体的里弄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应对保护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居民居住生活改善、成本代价等问题进行及时的妥善处理与解决,并采取合理的经济与政治措施来对传统里弄文化中的历史文脉与城市风貌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扬,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
3现代化里弄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得知通过的“保护——更新——再生”的设计原则,可以在对传统里弄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元素而使之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又不失现代化文化色彩。以下以具体案例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遵循以上设计原则。
3.1保护:保持历史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
对于街区格局和风貌保留相对完好的历史建筑,主要进行恢复性保护,提取其街
从古村镇旅游市场来进行分析,或强调建筑布局巧妙(诸葛八卦村),或突出水乡风貌(同里),或彰显地域风情(丽江)等。
4.2设计特色
4.2.1彰显水乡文化
水乡以水街、水路为“命脉”,房屋也以临水面为最动人,枕水人家,家家有石级码头同舟、取水、洗涤、石级有驳岸式及条石悬挑而出的两种,悬挑者经济空透,实用而添光影之趣。
水是水乡古镇环境的灵魂和母体,闲林地区水网密集。水乡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不仅仅是水乡古镇中的古镇区拥有丰富的水网,在古镇区之外水网的密布也是同样存在的。水是闲林地区水乡古镇典型的构成要素,是水乡古镇传统特色的表现要素。水乡古镇中的水网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无序的污染排放、居民生活的就地排污,严重地污染了水乡古镇中的水体质量。
桥是水乡的一个街景,桥下舟楫相摩,桥上红伞绿衫黄袍紫衣,添光水色辉映,拱洞连影成圆,透出一片空明,桥的样式又是千种万股,各具风姿,无不因地、因材而巧成,令人赏心悦目而忘其路遥。
江南水乡城镇是在江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4.2.2突出里弄文化
传统居住街区是构成城镇街巷空间格局的基本单元,从古代的“里”和“坊”
到现代的“街区”,无不是组成城镇肌理的细胞,同时也是城镇生活的基本单元。传统街区空间的连结主要包括保护原有街区组织结构和组合模式,建立传统的步行街区。
传统步行街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摆脱车辆的干扰,维持原有街区亲人的空间尺度;打造一个属于行人的空间。
弄堂尽处便是台门院落,雕刻精美的台门砖雕,步入其中,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4.2.3营造百姓人家
闲林老街见证了闲林埠四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无数个生活场景在这里停留,“万户周遭建,千艘日夜通”,的繁荣景象。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环境中,我们提起其中的几个历史片段,刻录在老街的各个活动空间,形成各种景观节点。
老街两边的百姓人家,每时每刻展示着鲜活的城市记忆。
骑楼、
结语
传统里弄建筑文化的内涵已不仅仅是其建筑形式与风格的体现,而更倾向于对于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反思才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在对里弄文化进行保护创新时,不能仅仅满足建筑表面形式的仿古,应将里弄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习俗的文化精髓,加以必要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还应确保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完整性,既要实现各个历史时期里弄建筑形式的共存,又要加强里弄文化氛围中社会结构与习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从而真正实现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罗跃华,任怀晟,王晖.苏州传统里弄的文化解读与传承[J].文教资料,2009.
[2] 陈璐媛,侯晓波.杭州里弄的历史与文化[J].科学24小时,2009.
篇3
【摘 要】本文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为主,分析了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并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知识决定命运,文化决定国运”。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和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本人认为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1. 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中美术教育要想在今后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要以继承和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契机,充分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够把美术教育发扬光大。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艺术瑰宝,各类文化古物数不胜数,更有位列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幅幅名画得到国内外名家一致好评。这些无疑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穿插对这些优秀瑰宝的鉴赏,可以充分激发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时展的需要。
2.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就是将民间传统艺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创作。
篇4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爆了人们对诗词的热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多地会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思考这种现象:如何教学生读诗词、写词?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诗词?如何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不容置疑,该栏目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对古诗词的兴趣,掀起了新一轮古诗词学习的热潮,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点赞的。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看到诗词热的同时,应该有更宽更广的胸怀和视野,在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多媒体时代焕发光彩。
我们的教育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涉猎的内容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形式,可以极大激发起全民的诗词学习热潮。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限于诗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仅限于诗词这样的视野,同时加上娱乐化和功利化的形式,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但不能只仅限于诗词。如果只把眼光盯着传统诗词,继承和发扬的空间必然受限。任何文化都要与时俱进,诗词更不例外。
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更加多样化。我们要学习和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可厚非。但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形式,不得不承认一点,我们必须得加大阅读量和背诵量。为了参与性与娱乐性,必然掀起全民诵读古诗词的热潮,看似热闹,但传统文化的提升,不是仅靠背诵几首诗词就能实现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及普及,是个庞大的工程,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靠背诵古诗词,只能触及传统文化的皮毛。而在我们这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传统文化的普及靠全民背诵古诗词,从目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中小学教育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诗词教育上,大有剑走偏锋之嫌。读经、读诗词等这些传统教育方式,还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探索过程,不能盲目跟风。
我们的教育模式可以更灵活。在古诗词推广问题上,我们也应该广开思路,努力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且大胆借鉴一切新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在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按部就班,靠几场比赛、几个朗读朗诵会,是不可能让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在我们的微信圈、交友圈,如果我们能及时转发或者扩散与诗词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娱乐媒体上,加大类似节目的挖掘,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下大力气,同时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人气场,结合其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新诗等艺术形式,让全民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何乐而不为呢?这同时会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如果在传统教学中,加入这些现代的内容及形式,我们的教育效果会不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篇5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精神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课本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也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鉴赏古诗文,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展示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归园田居》时强调诗人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教《劝学》《师说》时阐释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操陶冶、心灵熏陶,更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2.品味现代文,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是重要的构成部分,间接或直接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渗透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全面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
2.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
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开展古诗词默写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而古诗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可以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用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举数得;开展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所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故事背后寓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用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观看《朗读者》,享受经典文化视听盛宴。
四、借助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弘扬民族文化。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篇7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其中蕴含的园林建筑细部的发展规律、优良的传统经验和技艺,仍能为今天借鉴和应用。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主要是指园林建筑细部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园林建筑细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反映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细部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在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历史,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通过分析观察具体的传统形式,深入体验和确切把握其中隐含的种种文化含义。在做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出发,发现把握那些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予恰当的诠释和表现,从民族发展的层次上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寻求符合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创造给人以自豪感、归属感的园林建筑细部。传统延续性的保持,不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更重要在推陈出新、源于传统的创造。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手段、方法、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系统探讨与研究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界来说将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吴良铺先生曾经提出过“抽象继承”的设想,“抽象继承”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得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二、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利用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建筑细部设计必须抓住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共同利用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的良好的契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把传统园林建筑细部要素运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之中的时候,应当找到正确的途径。传统与当代之间无疑是有辩证的关系,当代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代给与的基础上起步。当代的速度和高度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又是当代的动力和财富。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支持。在认识到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在当代设计的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设计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设计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提高当代园林建筑设计者的美学修养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水平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园林建筑细部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实体”,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并且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心里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表达。园林建筑细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优秀的园林建筑细部往往是从美学角度苦心经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很难构思精妙的设计意图。相应地,如果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设计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即便是在今天,广大园林建筑设计人员也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既和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精美细部乃至作品。
(二)增强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社会,在园林设计中很少关注到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这与当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园林及园林建筑细部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出现断层现象。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园林建筑设计者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的图案、纹样、形制都可作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的原型。这是一种比较表象的、简单的运用方式,是传统的具体形态的运用。而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运用,要从一个崇高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它,因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化,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提炼成民族性的,这样才能将其发展成为世界的。
(三)加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也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论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可以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大量视觉材料得到验证。各种形态复杂、造型多样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不仅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会让人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显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会历史,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四)重视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抽象运用
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进行加工,在形象上对其简化、变形。在材质上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保留某些本质特征,成为新的视觉符号。当代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人们繁忙工作、生活之余,对园林享受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性,对园林精神方面的关注相对就次要。要想将这些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做法应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上,必须深刻发掘其根本性、精神性的东西,抽象出来代表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创造、发展。透过表面的东西,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继承方法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它要求人们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传统本质、内涵、抽象的东西,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将其运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创作中。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学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成分缺乏的各种具体情况
(1)重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新编语文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提高本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以及民族的人生观、审美观,重塑民族精神。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优秀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由于历史原因对文化精华的破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承文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严重不足。作为语文老师怎样高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
(2)对开掘不甚深刻的本土文化资源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人们精神上的重要支撑点, 是维系各阶层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可是,目前有些学生却不愿意谈到自己家乡的美好,而是遗憾于家乡的闭塞,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只是不切实际地去向往,更甚者连外地人游览的民俗景点和山川风物,他们都倍感土气。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3)学校不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接受对象。校园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其实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感染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应该建立校园型立体空间,以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等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深层次文化继承制度。中学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对语文实践的机会”。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大都在学校教室内进行, 将学生和外面的文化活动环境隔离开来,严重束缚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的拓展。学生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并不了解母校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明确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不能用校园文化的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避免此种情况,应把语文学习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资源应运缺乏的应对策略
(1)大力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精髓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华夏文明几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断催生出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对遗产中的精华完全吸收,才对传承历史文化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些遗产中的精华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人格修养,极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物质财富和意识财富资源。平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借此增进师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重要传统文化。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教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力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指导所教学生通过读写感受文化内涵,并开展演讲、辩论竞赛、情景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另外还可适当通过身临其境挖掘传统文化精华。
(3)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欣赏传统节日在文化氛围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本民族创造的灵魂,传统文化依靠简单地说教灌输来传承,那就失去了文化的味道。通过人们在亲身经历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体悟传统文化,甚至养成传统文化素质,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只有传统文化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浸入国民的情感和心田,才对国民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刻影响。
三、学校应该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文化底蕴
(1)大力加强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国文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阅读、写作)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掌握。这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内容总是交叉伴随在一起,这既是校园文化教学活动方式,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感受李白的浪漫、沈从文佳作的人性美、鲁迅笔端的犀利中丰富了传统文化。像这种必不可少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是在班级间进行,也可以进行校际间的。这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文化视野,又推进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加强学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类有形无形的文化专栏,历史建筑景观,都是一所学校特有显著性的校园历史文化标志,这将对学生起到深刻感染的人文教育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但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
四、挖掘民族地道文化,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本味文化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现代城市建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取舍,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记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兴衰变化,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形见证和物质载体,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充斥着钢筋与水泥。人们过于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忽视和淡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景观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因此,提升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迫切,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既满足现代人们工作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和特色,是现代城市建设急需探讨的问题。
1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分析
景观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桥梁绿地等所有与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室外空间的形象。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以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形成的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的形态、功能、风格、色彩等外在形象,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其独特性、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承载着中国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同时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以徽州传统文化景观为例,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砖瓦上的雕刻细腻婉转,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值得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另外,徽州因其自然景观的山水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口文化”,人文建筑依山而建,依据山的地形,在打造住所时注重门窗的角度,保证采光,并使居住者能够随时欣赏山景。[1]徽州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雕也极受人推崇,而佛教的吉花莲花,因其气度和风采受徽州文化景观的青睐,与莲花造型相关的装饰物成为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精美点缀,既栩栩如生又大气清新。
2 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
2.1 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景观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载体,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具有审美价值,在保证了现代人生活工作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这样才能通过城市景观给城市居民和游客带来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2 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丰富的元素和内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素材,其建筑材料、造型体现出的理念、底蕴给设计师带来了无穷的灵感,赋予了现代城市景观建筑思想与灵魂,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从视觉上获得更多感受,感受到现代城市除工业气息、灯红酒绿以外的更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体会到更加内在的不同城市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此外,中国现代文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也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呈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先进、继承和包容的特征。[2]
2.3 满足大众生活和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居民一年当中只有非常少数的时间能够真正走出并远离城市,去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风光。大多时候,城市居民会挤出空余时间,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临近的城市休闲和娱乐,城市旅游受到现代人的热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让人们不仅仅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还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特色景观,让人能够消除长期保持的精神紧张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景观的传承和延续能让城市居民获得情感上的慰藉,找到自身更加根源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增加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内心更加平静安宁,生出更多美好的祝愿。
3 现代城市建设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
3.1 提升公众参与性
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居民进行更加微妙的连接。城市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为背景,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感受更多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通过向城市居民征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方案和意见等方法,提升公众的参与性。
3.2 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
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划定保护区、为传统文化景观申请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3]例如,北京城区对于四合院的保护,高楼大厦与传统四合院并存,是现代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景观相生相融,丰富了现代文明的层次内涵,既保留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保留了北京人注重家庭、邻里关系的文化传统。
3.3 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利用
在对于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推进了现在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景观和谐共生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再利用,保存其整体格局与风貌,使人们关注历史和地方文化。另外,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还要为传统文化景观增添现代功能,在具有观赏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使其得到现代城市居民的充分利用,避免空间的浪费。将传统文化景观改造为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让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其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景观的独特氛围。
3.4 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
在现代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应领会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和内涵,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为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赋予现代的形象和意义。
(1)注重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传统文化景观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营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加强绿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现在有很多设计师设计了“空中花园”,即在大厦建设了花园,种植各类绿色植物,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推进了城市环境的保护。另外,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的中心地段商业化,许多中小学由于用地紧张,缺少运动场,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些学校开始建造“空中运动场”,这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独特的景观。
(2)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图案、雕刻、色彩等特色融入现代城市景观如街道、广场、公园、大厦等建设中,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取舍和创新,通过一些细节的展现,提升现代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韵味。[4]以现代城市的商业街建设为例,目前,许多商业街都以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为主题展开设计。例如,大唐不夜城,整个商业街道的建设融入了唐朝建筑的元素,拥有三个以唐朝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广场,并建有几条仿唐街区。大唐不夜城的路灯通过斗拱样式来呈现,突出了盛唐时代的景观特色。
(3)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不仅仅具有独特的外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时,不仅仅可以通过采用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来展现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城市景观,还可以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的方式,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更加内在深刻的东西。以宽窄巷子为例,宽窄巷子通过城中城的结构展现古人隐世、淡泊的价值观念,现代设计师可以以“隐”为主题对于某一部分现代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一定要照搬或模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形象、图案,而可以在景观中体现其“隐”的态度和意境,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来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4 总结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通过现代城市建设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的特色和内涵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其次归纳了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最后结合其内涵和意义描述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康淳,李响,刘雷娜,夏嵩.“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风景园林,2011
(2):58-59.
[2] 肖璇.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艺术科技,2014(01):46-47.
[3] 吴玲玲,韩笑菲.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4(10):35-36.
篇10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民族素养的根本大计,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通过礼仪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收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重要载体。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是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现在小学生道德教育很多停留在简单说教、灌输,缺少有效载体,礼仪教育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缺点,礼仪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成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和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取得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基础。
二、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 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礼仪可以从内部塑造一个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优良素质的造就。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基本礼仪的养成和强化,比如见到老师同学要鞠躬问好,这是礼貌待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这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这都是自身良好素质的优良体现和个体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三、礼仪教育是塑造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
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小学生站姿坐姿走姿、用餐礼仪、开会纪律的培养,因为学习礼仪能更充分的展示小学生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对于成长道路上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催化剂
首先,礼仪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此外,中华礼仪还特别强调人格的平等。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举止得体、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就能很快与同学之间安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 上一篇:艺术学与美术学的区别
- 下一篇: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