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金融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综合经营 发展历程 现状 风险 金融监管
金融综合经营是指在金融监管机构的许可下,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两项以上的金融业务。随着国内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和事实上的综合经营,使得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之间的业务界限更加模糊。“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顺应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总体经营实力的重要举措。
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
(一)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综合经营发展历程
一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实现了大量的直接融资, 其良好的回报诱使商业银行开始参与证券投资活动。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暴跌,引发了大经济危机。至于股市大崩盘的原因,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经营导致了股市的崩溃。而由于商业银行在证券上的投资又进一步引发了银行体系的崩溃,股市和银行体系的崩溃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大萧条。为抑制股市投机,1933年美国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开始全面实行分业经营。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加之美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日益下降, 为了提高美国金融业竞争力,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一系列意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改革。1999年11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高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之前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综合经营, 从而使美国金融业在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 迈向了综合经营的新时代。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金融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金融分业经营成了金融创新做大的障碍,同时也对金融业分业经营提出挑战。1986年10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了保住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进行较大程度的金融改革。英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自由化,包括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银行可以经营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这场变革对英国传统的金融制度产生较大冲击, 而且也对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随后效仿英国进行了金融大变革,走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道路。
(二)我国金融综合经营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的过程,现在处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的过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金融业处于无序的混业经营状态。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有参股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信托业务。银行业和证券业逐渐开展了模糊的综合经营。此时的金融机构也开始纷纷涉足各行各业,开始了初步的混业经营。但由于我国当时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法规和风险控制机制并不健全,金融业混业经营造成了金融业发展混乱,严重地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并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国内金融业混乱的局面,1993年国务院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这三部法案的出台,基本确定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基本格局。1998年底,我国颁布了《证券法》,由此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全部形成。
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业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特别是WTO保护期的结束,有着综合经营背景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格局已经产生了冲击。“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2006年开始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建设工作,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监管当局也密切关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
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综合经营模式
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宽对金融综合经营的限制,逐步形成了四种较为典型的金融综合经营模式:
一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主要借助银行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和管理资源上的优势,以银行的业务单元或非银行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二是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以中石油、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和新希望公司为代表;三是纯粹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主要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在保险机构中有平安保险,通过不同类别的子公司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和其他非金融业务,母公司通常不从事具体的业务,主要是对旗下的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四是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上海国际集团、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
(二)我国金融综合经营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问题。金融综合经营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同时由于其特殊性又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
篇2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国际比较启示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是指采取投资公司、信托计划或投资基金的形式,通过发行股票或受益凭证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然后进行专业化的房地产或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近年来,REITs在国外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模式和以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亚洲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发展历程、立法和结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两种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发展历程
REITs以美国发展的最为成熟和完善,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REITs基本上是《国内税收法典》的产物。当时的美国政府为刺激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在税法的修订案中授予REITs特殊的所得税待遇,同时对它的组织结构、收益分配等要件方面做出严格的界定。而且REITs所发行的股票或受益凭证可以上市交易,这就解决了传统的房地产投资流动性差的问题。
但是,REITs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以前,REITs受限于法律约束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大起大落,投资者对这种创新的投资模式充满了怀疑。80年代以后,REITs的状况开始好转,这不仅得益于美国《1986年税收修正案》的颁布,它极大地增强了REITs的获利能力,使REITs获得了避税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而且也得益于REITs自身的调整和改变,在经历了70年代的挫折以后,REITs积累了大量经验,改变经营战略以增加投资机会及分散风险。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繁荣,REITs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阶段。迄今美国大约有300余家REITs,总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大约2/3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从长期来看,REITs在美国目前还处于逐步成长的少年时期。而根据预测,以后30年REITs的总资产将在4500亿-6000亿美元之间。随着美国REITs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对美国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二)亚洲国家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REITs是由金融机构、房地产界及政府共同推动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给金融机构留下大量贬值的抵押房地产,形成巨额不良资产。面对此现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界开始考虑房地产的流动性,极力推出有关房地产的证券化产品。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1998年通过了《特殊目的公司法》,又于2000年11月修正为《投资信托法》,准许投资信托资金进入房地产业,2001年3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建立了REITs上市系统,允许REITs上市交易。截止至2006年年底,日本共有25支上市REITs。可以预想,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银行坏账的消除,REITs的发展将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并对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自2000年起,REITs在亚洲其它国家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新加坡财政当局在1999年5月14日颁布了《财产基金要则》,并在2001年的《证券和期货法则》对上市REITs做出相关规定,以管理REITs的运行。目前,新加坡已有15支REITs成功上市,总市值估计超过220亿元;韩国在2001年颁布了《房地产投资公司法》,为REITs发展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随后,韩国证券交易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制定了REITs上市的相关条例。目前韩国有8支REITs,其中7支公开上市,另一支为私募发行。
总之,美国REITs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合理可行的房地产投资方式,其比重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方式。但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REITs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两种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在立法上的比较
(一)税收优惠驱动模式—美国REITs
美国REITs的设立主要由《证券投资法》和有关的税法所决定。REITs除了要符合1933年的《证券投资法》和各州的相关法律外,其最主要的法律条件来自于针对REITs的税法。由于REITs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因此相关税法演变是决定REITs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因素。在美国设立REITs并享受税收优惠的主要条件包括REITs的结构、投资范围、收入分配等方面。可以说,税收优惠是美国REITs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REITs行业也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发展策略。
(二)专项立法模式—亚洲REITs
篇3
区域金融监管
(4)央行it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方国志 苏黄兵 雷海
(9)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成效比较——以河池为例 郭勇 韦愈
(14)后危机时代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审视及其改进 李长健 张红展
(19)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农高俭 张增银 潘鹏鹰 刘俊明
区域金融调控
(24)金融支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问题探析 曾晓华
(29)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困境与探索 罗道芳 杨绍孙 余良乾
(35)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覃剑
区域金融市场
(40)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偏差的实证研究——基于2007-2010年上市公司数据 李菁 赵邦宏
(45)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发展历程与启示 朱朝晖 夏益国
(50)中国上市银行股票价格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吴鹂影
东盟经济金融
(54)构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探讨 党文
区域金融实务
(59)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研究——以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视角 李乔漳 程柳松 黄海源 班正康 李善民 姚林华
(64)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状况调查——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视角 胡剑堂
(68)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发展路径探析——以德州市为例 曹冀彬 李华
(72)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及路径选择——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 费磊
区域经济纵横
(76)广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分析 许春慧
(80)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与凤冈实践 刘磊
(85)基于garch模型的地方国库库存波动性研究 牛润盛
篇4
关键词: 金融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31 -0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Large Negotiable CertificateofDeposit,NCDs)在国际上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曾经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随着各项条件的日益成熟,重建我国NCDs市场对加快金融市场基础建设将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美国NCDs市场的发展回顾
NCDs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年轻的货币市场工具,它是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为了增强在货币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资金的吸收能力,防止存款流失和满足市场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工具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可以在市场上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
(一)NCDs的诞生背景
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重创美国金融业,9600多家银行倒闭。为阻止美国财政信贷体系的彻底崩溃,一系列旨在促进银行业安全性和稳健性的法律被国会通过1。
新交易法体系的严格监管,特别是《Q条例》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银行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当时美国所有的存单都是记名,不可转让的,同时受到利率上限的限制,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为了避开利率管制并使存单更具流动性,1962年纽约的城市国民银行(现为花旗银行)推出第一张10万美元以上、可在二级市场上转卖的NCDs。为了保证市场的流动性,花旗银行还特地请专门办理政府债券的贴现公司第一波士顿公司为NCDs提供二级市场。NCDs一问世即受到市场的追捧,其他银行相继效仿,给整个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美国银行业的一场革命”。
(二) NCDs的基本特征
NCDs的面额固定且一般金额较大,多数NCDs的面额超过100万美元,在次级市场中整额交易量的范围为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到期期限从14天至12个月,以3个月居多。随着品种丰富,期限有延长趋势。如1975年出现的可变利率NCDs,期限一般为5年;1976年纽约的摩根保证信托公司发行了滚动的NCDs,它由一系列的6个月期限CDs组成,期限超过两年。
NCDs利率比同档定期存款高,是银行出于规避利率管制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其推出迎合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NCDs利率通常低于企业债券利率,但要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和票据贴现率。
NCDs另一重要特点是可转让性,存单的持有人不能中途解约或由发行金融机构买入,但却可以通过市场卖出而进入流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银行在到期日对最后持有人付款。NCDs的流动性对其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多数NCDs是以到期期限之前固定的利息支付为特征的。不过,一些NCDs具有浮动利率,而时间段也被分割成相等的子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开始时,利率被重新设定,并且在每一个子时间段结束的时候支付利息。重新设定的利率是以货币市场相同期限的放款或证券利率为基数,另加息差。
美国市场上有四种类型的NCDs,它们具有不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1.国内存单,由美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的,它是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2.欧洲美元存单,由美国银行的外国和离岸分支机构在国外发行的,到期期限从1个月到12个月,并且大多数是固定利率,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限的国内可转让存单(因免交法定准备金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费)。3.“扬基”存单,由外国银行在美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在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值,可对投资机构发行,但不得对美国公民发行。其利率也高于国内可转让存单,买卖免纳交易税,但须提交法定存款准备金。4.互助储蓄存单,近年来由一些非银行的存款机构开始发行,特别是储蓄和贷款协会,国内CD面额一般为10万美元至100万美元,在二级市场交易最少为100万美元面额,发行方式采取记名和不记名两种,期限一般为30天至12个月,但现在也有14天的,利率固定或浮动,其新发行利率称为第一市场率。
NCDs的投资者主要是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信托部门、非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和一些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等机构投资者。NCDs对投资者来说主要有两种风险,即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发行NCDs的银行的拒付风险,即使参加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也存在此类风险,因为NCDs发行面额大而存款保险额只有10万美元。市场风险主要指NCDs购买者需要资金时NCDs无法立即在市场上兑现。虽然NCDs的一级市场非常发达,但终究略逊国库券市场一筹。市场风险使NCDs的收益率高于国库券。
(三)NCDs的发展演进
起初10年,NCDs市场发展迅速。1969年末,因为当时公开市场利率超过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NCDs发行一度受挫。银行转而借助欧洲美元和商业票据市场融资。1970年6月发生的宾州中央货运公司倒闭使企业发行票据的难度加大。美联储取消了3个月期限内NCDs的利率上限,因此银行重返NCDs市场为发行商业票据困难的企业融资。1973年,美联储进一步解除了更长期限NCDs的利率上限。
除了1974至1976年期间因经济萧条贷款需求疲软以外,NCDs余额从1970年到1982年稳定增长。1970年代后期NCDs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市场基金(MMFs)的兴起。虽然1973年取消了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但小额定期和储蓄存款仍受管制。小额储户通过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博取市场利率得以规避上限管制。货币市场基金增长迅速,其投资的大部分是NCDs。
为了阻止储蓄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国会授权银行和储贷协会提供两种不受利率上限管制的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 NOW)。这两个产品,特别是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获得极大成功,1983年底超过4000亿美元流回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这也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下降,并使银行削减 NCDs的发行。1983年底NCDs余额比上年下降了700亿美元,只有1400亿美元。
1984到1990年间,随着经济增长和贷款增加,大银行发行的NCDs规模不断扩大。由于1990年开始出现经济衰退,贷款需求减少和不良资产上升,NCDs发行量也因而萎缩。再加上1990年以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一些大银行放慢甚至收缩了资产扩张。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导致NCDs余额从1991年高达2150亿美元大幅下降到1992年的1140亿美元。
美联储1987年以后不再单独统计NCDs。目前NCDs仍然在货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NCDs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一)发展历程
中国的NCDs业务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1986年交通银行即首先发行NCDs,1987年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发行NCDs。当时NCDs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利率比同期存款上浮10%,同时又具有可流通转让的特点,集活期存款流动性和定期存款盈利性的优点于一身,因而深受欢迎。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市场曾一度出现混乱,中央银行于1989年5月下发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NCDs市场的管理进行完善和规范。但是,鉴于当时对高息揽存的担心,1990年5月中央银行下达通知规定,向企事业单位发行的NCDs,其利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持平,向个人发行的NCDs利率比同期存款上浮5%。NCDs的利率优势尽失,市场开始陷于停滞状态。
1996年,央行重新修改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NCDs的审批、发行面额、发行期限、发行利率和发行方式进行了明确。然而,由于没有给NCDs提供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同时由于盗开和伪造银行存单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中央银行于1997年暂停审批银行的NCDs发行申请。NCDs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今已近10年。
(二)经验教训
从NCDs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其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到,NCDs市场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利率市场化程度尚未成熟是以前发展NCDs市场的最大障碍。过去由于中国资金供求关系紧张,出于对高息揽存问题的担心,中央银行对NCDs利率进行的严格管制,导致NCDs的吸引力尽失。由于利率管制,中国以前NCDs市场的发展并非由银行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所主导,而更大程度上是由监管机构所主导,银行的创新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
2、无法保证流动性是NCDs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10多年以前,中国二级证券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的投资意识不强,NCDs在很大程度上欠缺流动性,形成“可转让”存单难以转让的状况。而且,由于存单难以转让还导致很多问题,例如一些人利用持有人遇有特殊情况急需兑现的心理,乘机低价买进,或进行倒买倒卖的投机活动。
3、金融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存单市场发展的需要。例如,按NCDs管理有关规定,记名大额存单可办理挂失,10天后补发新存单。而记名存单转让时由买卖双方和证券交易机构背书即可生效,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原发行银行无法掌握NCDs的转让情况,以NCDs为媒介的各种犯罪活动相当猖獗。
三、新形势下发展NCDs市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与市场上现有的协议存款、金融债等类似品种相比,NCDs有一定优势。见表1和表2。作为中长期贷款资金来源,有利于解决存贷比的不足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失调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发展NCDs市场的时机日益成熟,具体而言:一是目前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在竞争压力下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二是证券市场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完全有能力提供NCDs市场发展所需的流动性;三是现有的市场技术手段足以保证大额存单在维持足够流动性前提下的安全性,NCDs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四是当前中国的资金比较充裕,现时由于NCDs而导致高息揽存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当低。当前重建NCDs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来说,还有深层次含义。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的突破口
近年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只剩最后一步,即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随着银行间市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的短期融资成本已突破了法定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因此可以认为贷款利率下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突破。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剩下的仅仅只是存款利率上限了,而这正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如前所述,根据国外经验,大额存单可以作为存款利率上限的突破口。一旦NCDs在利率上放开,由投资者和银行通过市场机制定价,并且实现在大规模发行的基础上保证足够的市场流动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最重要的突破。
(二)商业银行重要的主动性负债管理工具
1、稳定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直接融资不断扩充的形势下,稳定并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日显重要和紧迫。银行需要设立各种灵活便利并支付利息的存款帐户。兼具盈利性和流动性特点的NCDs等新型存款形式应是商业银行大力开发的对象。
2、一种重要的主动负债管理工具。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使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协调发展。负债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资金成本,还要使资产与负债结构相匹配。NCDs既克服了活期存款利率过低而定期存款又不能转让的局限,又突破了机构网点的制约,而且有发行者不能回购,购买者不能提前支取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维持日常资金来源的重要短期借款工具。
四、中国发展NCDs市场的建议
当前NCDs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但如何克服其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应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尽快研究发展NCDs市场的各项措施。
(一)确定科学的利率水平,适当放宽浮动幅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已经大大强化,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金相当充裕也降低了这种风险。但也不能据此而完全忽视由于NCDs市场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风险。当前应采取的对策是:适当提高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在推进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发展中,逐步放宽利率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在科学界定面额和期限上,取消法定利率,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完全市场化。
(二)拓展二级市场,增强流动性。只有保证市场流动性才能避免重蹈以前NCDs无疾而终的覆辙。笔者建议允许大额可转让存单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除了发行银行不能回购外,市场上所有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均可从事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统一的流通市场,实现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之间跨市场发行和交易。
(三)实行扶持政策,免缴或少缴存款准备金。发行NCDs是否要缴存款准备金,国际上没有统一规定。然而,美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NCDs缴纳的准备金比例要明显低于同期存款。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不存在存款种类之分,实际NCDs的准备金比率与活期存款趋同。从扶持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可实行NCDs不缴纳或少缴纳准备金的优惠政策。
(四)提高发行效率,简化审批手续。NCDs最大优点在于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但其优势的发挥需满足发行便利性的条件。如果审批时间过长,势必丧失灵活性的特质。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市场主体自律水平的提高,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逐步放松管制,使NCDs发行从项目审批转为业务资格的审批,获得业务资格的银行在核定的总额度中可自主向人民银行申请发行。
注:
1 主要包括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的《联邦存款保险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的《联邦储备法》等。
参考文献:
1、潘成夫,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重建及相关问题分析,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9期;
2、王慧,可转让定期存单对金融创新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金融 综合服务 研究
一、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研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是一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提供资金、集中支付、风险管理等。眼下,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成为银行、金融的重要管理平台,在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资金管理不合理、缺少相关法律监管等,还需进一步进行完善。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的金融市场的份额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同时,国外的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公司获取更大的份额和更大的金融市场,还需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还需须开发的所有方面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研究作为核心来分析目前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建议及意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面对外国金融银行和私人的双重打击,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发展战略,其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导致了银行相关领域的深入分析和调查。周英雄在“客户关系管理和价值创造”中重点探讨了对银行客户管理在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科学和完整等,同时也提出了长期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之间的价值关系及我国现金管理服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陈小宪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公司的业务应进一步进行创新,重视创新业务的改变,完善公司银行产品的服务创新体制建设,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及自身需要进行改进和开发,同时,站在目标客户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等,重视理财业务领域、现金管理等领域的加强与创新。
王健康把进一步讨论了客户关系,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客户关系的分析,可以形成一个更稳定和庞大的价值链和价值链为金融行业和银行的发展,但是当下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缺乏创新、有效机制的监督、管理水平较低等。
杨绍辉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向客户提供相关的融资服务、现金管理、理财及结算业务等,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只有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才能提升企业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变现等。
2、国外研究现状
与国内相比,国际上早期对公司金融与企业理论的关系、综合性公司金融服务及金融脱媒理论有了相关介绍。
Modigliani&Miller提出了假如公司对融资有了提前预定且支付的情况下进行的融资不是非常重要的。不少公司在进行清算时,存在着成本的价值损失,说明公司的总体价值最大,还需明白相关企业理论。
Pennacchi认为中间业务是公司银行有着较低的融资成本,为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做的现金准备,能够为银行规避更多的风险、减少利息损失,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Alli Nathan&Gordon Sick通过研究讨论出的结果是,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最优规模影响很小,几乎没有,虽然商业银行为资金的风险有着有效的管理,但是总成本对中间业务的敏感度很低,而手续费也越来越多,因此,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最优规模的影响较小。
二、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的内容
商业银行公司金融服务的最大目标就是获取最大利益,是一种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金融公司,其中主要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商业银行公司金融服务业务比较广泛,主要是进行开展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银行实体银行客户资源组织和员工识别和管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现代银行管理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管理哲学需要组织对顾客价值和如何选择其活动的实现,以及如何挖掘管理,实现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维护和创造价值。商业银行公司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利润的来源之一,不少银行的中间业务也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
(二)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综合服务的发展历程
在商业银行公司发展的初期,重点在于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和关注客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主要是通过维护和扩大使用范围进行经营,此外,还需要从资本和业务综合服务,扩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收入,和建设金融服务、合作、管理集成的银行融资。
随后,商业银行公司开始将重点调整到银行现金管理上,也就是现金管理,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等。与大家认为的现金管理不同的是,主要是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提取现钞的数量及用途进行严加管理和控制,因而控制社会现金的流通。
篇6
关键词:融资融券;发展历程;动因;意义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65-01
1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
融资融券从提出到获准试点,基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证监会在政策法规方面为融资融券的出台进行铺垫。2005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通过,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使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2006 年7 月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意味着融资融券制度正式在我国起动。此《办法》对券商申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条件、规则、债权担保、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权益处理和监督管理等有关问题做了详细规定。沪深交易所、中登公司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分别公布了相关实施细则和自律规范文本,确定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基本模式、交易结算规则和风险控制制度。同时,我国证券公司均已实施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完成了客户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的清理规范工作,为融资融券业务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就在融资融券的推出呼之欲出之时 ,中国股市的大牛市使得融资融券试点搁置下来。
(2)第二阶段:券商进入的实质性准备阶段,证监会组织多次全网测试。2008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融资融券业务被正式列入券商业务中,并从账户开立、融资融券比例、担保品的收取、逐日盯市制度等方面,对融资融券业务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随后,中信、海通、东方、光大、华泰、国泰君安、申万、银河、国信、广发和招商共计11家证券公司先后于10月25日和11月8日进行了两次融资融券业务全网测试,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第三阶段:2009年1月中旬,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做好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也表示上交所基本完成了融资融券准备工作。各大券商热情高涨,将准备升级到对资本金的扩容方面,为获取试点资格后的业务开展创造更大的空间。2010年1月8日,国务院表示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和市场状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酝酿多年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浮出水面,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的纪元。
2 建立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动因及意义
2.1 可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融资融券的启动将为我国资本市场输入新鲜的资金血液,这点将会对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对于还没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我国资本市场而言,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无疑有效的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放大了其使用效用。而信用交易制度也为银行中累计不少的流动性释放到股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2 可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从欧美等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融资融券者往往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交易者,其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对股价的合理定位都有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融资融券者成为价格发行功能实现的主要推动力量。融资融券机制的存在,可以将更多的信息融入证券的价格,使之能更充分地反映证券的内在价值。
2.2 可加强市场稳定
完整的融资融券交易,一般要通过方向相反的两次买卖完成,即融资买入证券的投资者,要通过卖出所买入的证券,偿还向证券公司借入的资金;融券卖出的投资者,则要通过买入所卖出的证券,偿还向证券公司借入的证券。因此,融资融券机制具有一定的减缓证券价格波动的功能。同时,这种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加上机构博弈时代的到来,也有效的降低了单边投机市场走势出现的概率,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作用。
2.4 可推进中国金融国际化
中国资本市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想在国际金融的领域里起到领导作用,首先就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完善交易品种和交易机制,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有效的证券市场,即一个做多机制与做空机制相互制衡的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资源配置优化效率的全面提高,并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 资金顺畅良性循环,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迅速成长壮大,为中国进入国际化打基础,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简军.融资融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策
一、地方融资平台概念的界定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正式"名分"出现于2009年下半年,监管部门给出的一个定义: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授权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对外融资活动,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的企业(事)业法人机构。
二、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产生的背景
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背景可以归为三个方面:1、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入一个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然而,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远不能满足各项支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2、分税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财权变小了,而地方政府负责的事务即事权并没有减少,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不足的局面。3、法律约束。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分别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能以地方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承诺提供担保。这些法律约束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渠道,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91年-1996年)
地方融资平台最早产生于1991年。当时,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不再直接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将此类建设活动公司化。于是,上海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简称上海城投)。
2、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尽快走出低迷的经济局势,我国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响应政府号召发放贷款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政府投资拉动内需。在重庆、广东等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完成了地方政府承担基础设施的任务。
.3、快速膨胀阶段(2008年四季度至今)
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70%的资金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为支持这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行,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于是,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根据中金公司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已达到8000多家,其中50%以上为县一级融资平台。其贷款余额从2009年的7.38万亿飙升至2010年的7.66万亿,而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贷款余额占了当年GDP的19.2%。由此可见,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债务规模也在迅速膨胀。
三、融资平台的规模现状
据中金公司有关数据统计,至2010年6月末,距离2009年底的调查数据仅半年的时间,贷款余额就从7.38万亿飘升到7.66万亿,而2010年我国的GDP为39.80万亿。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占了当年GDP的19.2%;若仅仅将2010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4000亿地方债券、7.66万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以及中央政府2010年的债务限额这三大项加总,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就超过了15万亿元。占2010年8.3万亿元全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83%,即便考虑其他收入,中央和地方整体债务率必将超过100%。在国际上,债务率指标欧盟为84%、美国为90%、日本为200%,数据表明大规模、无序、无质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很有可能崩发,造成政府的债务风险。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埋下隐患,如今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由于偿债能力不足可能引发的风险,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分析
随着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其井喷式的扩张,融资平台背后潜藏的债务风险逐渐暴漏出来。其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债务的违约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最主要的风险是债务的违约风险。由于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政府融资,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这类公司一般都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充足的现金流,一般主要依靠当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偿还债务。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使政府形象遭受损害,同时会影响地方财政、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篇8
论文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指通过定向募集获得资金,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并通过上市、股权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股权或者管理层回购等方式作为退出机制,出售所持有的股权获利的一种投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作为先进的投资模式,是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果,其运作方式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推动了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增值,同时提供了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因而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公开上市发行的重要融资手段。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起源于风险投资,在发展早期主要以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扩张融资为主,因此风险投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代名词。在改革开放初期,私募股权投资的雏形是政府发行并通过股权投资方式直接从事创业投资。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建立创立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1985年9月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接下来又成立了“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中国科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等。早期创业投资公司的特点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设立的。1995年我国通过了《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对我国进行风险投资。1996年,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DG)投资设立的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太平洋风险投资公司成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不仅引起国内各界的密切关注,也吸引了众多外资股权基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各类机构将近5000家退出机制,投资领域涉及国民经济诸多方面。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己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连暴发,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依旧震荡前行,尽管中国经济也存在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但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发展股权投资的政策措施,强有力地保障了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持续发展。
1. 募资情况
清科研究中心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上半年新募基金个数方面回升到了2007年的历史高点,共有32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环比与同比分别上涨68.4%和190.9%。新增资本量方面增长更为强势,上半年共募集190.26亿美元,环比上涨84.6%,同比上涨616.9%,并超出去年全年募资总额。人民币基金续写了09年的崛起势头,随着境内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完善,募集和退出的双重利好使得人民币基金热潮涌动,优势日益显现。2010年上半年,共有26支新人民币基金完成募集,环比及同比涨幅分别达到73.3%和333.3%。
篇9
[关键词] 房地产 发展历程 经济依赖 产业发展 重要影响
今年年初网上流传的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引发各方关注。这张表回顾了日本1985年到1991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并称,发现和中国2005年到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相近。在日本,1985年日元升值;1986年资金流向房地产;1987年房价飙升3倍;1988年房价下跌,“地王”拉升房价;1991年,房价再次下跌,房地产崩盘。在中国,2005年人民币升值;2006年资金流向房地产;2007房价飙升三倍;2008年房价下跌,“地王”拉升房价;时间表的作者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2011年崩盘!
这个预测会不会应验,笔者不想过多评价,现在从另一面来分析一下当前房地产状况对中国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1.起伏历程。(1)1991年~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2)1995年~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3)2003年~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4)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中国房地产业的重要分水岭――1998年房改。房地产的爆破岁月――九八年房改,一改由单位或国家分配住房的方式,改为产权转让的形式,通过房改个人以比较低的价格拥有住房,这一大批人又将住房以市场价格抛出,商品房实现在极大自由度的流通,在一次一次的转让之中,价格不断递增,这就使很多人一夜之间财产倍增。房改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在短时间内猛烈地释放出来,整个社会的实际财富在短短的几年,成千上万亿地剧增。
二、房地产对中国目前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经济依赖房地产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地价越高,土地收益越多,地方财政补贴能力越强,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越好。2009年地方财政是1.5万亿的土地收入,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40%,这些都使得房价不会轻易下降。
2.“地王”不断产生,房价不断上涨。两会刚刚结束,在一片高房价的讨伐声中,新的“地王”就新鲜出炉。今年3月15日,北京诞生了“地王”。经过64轮竞价,中信地产以52.4亿元的总价竞得大兴区亦庄住宅及商业项目(X I-1B),总金额超越2009年“地王”顺义区后沙峪镇天竺开发区22号地的50 .5亿元,创下北京拍地最高总价。
随着各地“地王”不断的产生, 房价也是不断上涨,2010年的北京春季房展会上, 北京五环的房价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平米14000元飙升到今年的平均每平米25000元。
三、对中国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1.大量资金将流向房地产
(1)两成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1763家A股上市公司中,包括111家地产公司在内,直接涉及房地产的企业有300余家,占比约20%。从地域分布看,广东130家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的有14家,占比超10%;江苏129家上市公司有23家参与地产业,占比近两成。如此众多的上市公司对房地产趋之若鹜,无不是冲着超高的利润而来。
(2)企业、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房产市场旺盛的投机行为恰恰就反映了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需求。温州炒房团怎么来的?不光温州,其实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炒房团。炒房团背后是小规模的民间资本,企业合伙人、私营业主,甚至一般工薪阶层的结余资金,他们都有投资增值的强烈愿望。另外,山西煤炭产业整合之前,一直有大量的“煤老板”投资流入房市;产业整合之后,退出煤炭产业折现的上千亿煤商资金,选择转型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依靠其多年的投资惯性大量选择了投入房市。
2.房地产对中国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内很难下降,即便是国家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最多只能是缓慢增长。它将给中国未来10年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1)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将得到迅猛的增长。从不断上涨的铁矿石价格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材料的强大需求,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钢铁、水泥、建筑材料的迅速增长,以之配套的原料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2)国家急需发展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投资者都认为房地产业是最赚钱的产业,所以才会有七成的中央企业涉足房地产,地价的不断上涨对房价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广大的投资者也认为房地产是只赚不赔的投资,所以才会有以“温州炒房团”为代表的房地产投资者。而国家国家急需发展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存在高风险,投资回收期长,除了国家直接投资外,其他渠道的资金、技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难以增长,甚至会出现下降趋势,将使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
(3)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服务产业发展步伐放慢。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多出现了资金紧张,出口下降的状况。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将使各方资金、技术更不愿意投资到风险高,投资回报少的中小企业,将使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服务业需要有广大的消费者增加消费,服务业才能壮大,如今各方资金都大量投向房地产,随者房价的不断上涨,买房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将呈增长趋势,使得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不得不压缩消费支出,这将影响使整个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放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产业, 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应对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
[1]李仿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学说联线省略 )
篇10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金融概念,并从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构建其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拓展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开辟了农业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金融 农业 理论框架 逻辑起点
引言
农业科技金融是在科技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自身的特征,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限定在农业领域,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以及本质等重要概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界定。本文首先依据历史的逻辑对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演进进行回顾,进而对农业科技金融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拓展,对未来科技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研究逻辑上来看,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农业科技金融的铺垫阶段和农业科技金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阶段等。
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阶段。在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在这一时期,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形式也开始起步,但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特点,更多的是将金融元素“有计划”的引入科技领域,以实现资金对科技的支持。
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铺垫阶段是指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重视农业科技与资金的结合,这其中又分为农业科技金融雏形期以及农业科技金融形式不断创新的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风险投资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科技金融的其他形式更加的丰富,并且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形式日益成熟。
农业科技金融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7月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举行。这次大赛开创了农业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领域科技管理体制,延伸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也为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
上述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农业科技金融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进的。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
鉴于国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体系还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鉴目前农业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总结农业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经验并加以提炼,进而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这一过程遵循归纳式理论构建模式,属于理论构建研究。
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本文采用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认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起点,从本质出发,可以把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结构中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且有利于农业科技金融各项工作更好地运行。
(二)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构建路径
本文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构建过程,以本质为起点来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
1.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农业科技金融可以理解为一个产业概念,即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就可称之为农业科技金融。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完整概念应该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汇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有机结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该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较低的资本产出比和较高的风险等特性,使其很难吸引市场化的金融资本进入该领域,再加上我国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以财政性的资金为主。但是完全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又有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上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大胆的创新。
农业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农业科技金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有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要求金融工具或是金融服务形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包括融资、分散风险、监管在内的各种需求。
农业科技金融是全社会投入性活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科技企业自身、担保机构、各种中介机构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进行资金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构架和机制。
2.农业科技金融的主体。一是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根据前面对农业科技金融定义的阐述,农业科技金融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需求、农业科技金融服务需求。其需求主体包括:农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和农民等。其中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与农业科技金融需求相对应,农业科技金融供给包括:资金供给、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供给。供给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政府和个人等。其中,投资机构是农业科技金融最有潜力的供给主体,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还能提供人力资本、企业管理方法及社会资源等附加服务。
三是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中介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中介机构;另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担保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性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各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
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及其活动构成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
3.农业科技金融的功能。满足科技资源的融资需求。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农业科技金融的核心。农业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无足够的固定资产,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类的“软”资产很难变现和估价,导致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融资。再加之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现阶段无论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探索科技银行、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为了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科技工作提供包括融资、担保、评价、监管在内的一系列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融资前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担保,融资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因此,农业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投融资体系,而是包括投融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等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其作用是为了满足融资以及为融资提供相关的服务。
4.农业科技金融结构生物学视角剖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似,农业科技金融也呈现出双螺旋结构。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中,农业科技和金融分别是两条主链,这两条主链也呈现反向平行的方式。农业科技金融实际上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从结合到高度融合的演进过程。当农业科技与金融达到高度融合,农业科技金融也就达到了稳定的结构。第二,科技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金融的工具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来配置金融资源。这就实现了农业科技与金融的“配对”。第三,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由于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活动结合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农业科技金融形式的多样性。第四,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充当“氢键”的是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包括: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信息共享、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风险管理以及创业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五,DNA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不同环境会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农业科技金融也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即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5.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当农业科技金融双螺旋结构稳定后,就会实现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可以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初级目标是帮助农业科技资源解决融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科技创新的初级阶段对金融资本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该需求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难以提供的。农业科技金融能够用金融资本来孵化、支持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终目标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化”同步。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将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就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农业科技注入大规模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科技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
6.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内容剖析。农业科技金融的体系分为农业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政策法律体系三部分。
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是为了满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按照金融制度的一系列规则,而建立的资金融通系统。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将金融资源进行聚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配置。在借鉴国内外融资体系建设,并结合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应呈现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为辅的结构。
- 上一篇:观摩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 下一篇:高温应急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