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常遇到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中常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以英语为外贸交流媒介。商务英语函电是以英语为交流媒介进行外贸信息传递一种商务信函。在外贸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表达既正式又言简意赅,既专业又得体。
(2)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商务英语函电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等紧密相联,而且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询盘、报盘、还盘、下单、签订合同、货物运输等被广泛地运用。所以一个合格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该系统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函电在外贸活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和复杂,外经贸人才实现有效业务沟通的实际能力已成为许多外贸企业考查职员和招聘新人的标准之一。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外贸实践活动对外贸业务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作了如下归纳:
(1)外贸业务工作中常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与实际相差较大。做贸易前一定要计算好一切费用,选好贸易术语,最后再签定合同。但如果是刚接触外贸行业,很容易在还没有调查进口商所在地市场的情况下,就先去工厂进货了。如果工厂角色也没有做好预算,草草就签订了合同,那么可能出口商和工厂都会亏损。2)填单信息错误。对于外贸业务新手,刚开始由于没有接触过各种单据,所以在填单据的时候会感觉很麻烦。再加上好多单据也有相同的部分,如果没有掌握各种单据的填写方法,容易在制单中出现疏漏。等得到订单之后,才发现生产单与客户感兴趣的产品订单有出入,达不到客户的要求,量小的话,客户会直接扣款。量大的话,客户会全部将货物退回来。最终由于制单引起的问题,所有的一切费用和损失都将由卖方自己承担。3)产品的验货与出货问题。在大货快要完成的时候,有些客户需要验货。有的是验尾期,有的是中期和尾期都要验。验货人员都会很仔细、很专业,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挑出来,很多都是大货的时候外贸业务员说的问题他们都还会再犯,以致验货不通过,然后拿回去返工,再申请验货,直到验货通过为止才能出货,但是这期间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出货的时间,所以说有些时候碰到很多在验货时发现的生产问题,验货一直不通过的话也会很棘手,因为到时出货都是问题,出不了货的话,就要被扣款。
(2)解决方法
篇2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论文百事通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新晨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篇3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项目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不是停留在仅仅让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理论流程,而是增强外贸事务中的处理能力和操作技巧。作为面向外贸行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设计基于实际的外贸工作,并以外贸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外贸工作本身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习实训等方面都进行了适时的改革,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自主学习、校企联动、网络辅助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英语+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对高级外贸人才的需求。
一、课堂教学实行双语授课
《国际贸易实务》授课面对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扎实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要求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用英语教学,达到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增强英语技能的双重目的。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课件基本是全英文的,中文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教学语言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60%的英语授课和40%的中文解释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教学语言、理解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习惯使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章,从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我们对于课程改革、专业改革的一些启发大都来源于真实的外贸工作,提炼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富有成效的实训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增强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突出“高职特色”,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验室设备的不断完善,随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课程的资源构成、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考试方式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学过程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更适应“重视理论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升职业技能”的理念。
1.理论――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实践实训奠定牢固的基础。
理论以够用为标准,主要给学生介绍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问题,为后面的交易磋商、签署合同、履行合同作理论的解释和支持。商品的品质数量及包装、价格术语及报价核算、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对此进行系统介绍,为下一步实践实训奠定基础。
2.实践――强化实践与实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专业技能训练。定期设立实训周,通过以业务过程中角色模拟、或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三,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鼓励或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
随着外贸方式的电子商务化,配合实践、实训教学,可将计算机引入到专业教学中,适当引进实用性的管理软件,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操作软件”、“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这样可以通过课程知识验证,解决实操中遇到的复杂业务问题。另外,作业实践中,应给学生预留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3.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任务项目分解法。
(1)内容整合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主次分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管理,国际货物买卖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弄清实务操作机理,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进出口贸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和做法,做到与国际接轨。
该门课程的内容涉及了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环环相扣,互为影响。根据这一特点,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教材的顺序与内容,按照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合同”这个总任务为主线,将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进行模块划分。整个课程内容整合成签合同的准备工作、签署合同、合同管理三大模块,通过模块展示教学内容。
(2)任务项目分解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整合后的三大模块,分解为七大工作任务流程,即:基本理论――市场调研――寻求客户――交易洽谈――签署合同――履行合同――合同争议与解决。其中的重点问题是签署合同,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签署合同进行细分,分为十大合同条款:货物描述、数量、包装、价格、支付方式、运输、保险和索赔。
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体系,有重点地、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形成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经常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布置作业、习题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具有实际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为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推荐并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广交会、外贸公司、工厂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描述或展示。案例中描述或展示的都是该课程教学的真实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了疑难问题,充满了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个人分析,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达到对课程内容的消化提升。
3.互动教学法。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与学互动。教师每堂课下课前布置下堂课要提问的问题和让学生课后预习下堂课的讲课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思考题,然后课下提问、讨论,教师可视问题的性质和难度采取个别提问或集体讨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4.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座。
邀请外贸企业的知名专家及教授就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强化教学效果。
6.利用软件模拟教学。
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单证系统软件和国际结算软件,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心上机模拟操作。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跨国界的生产、采购、销售、经营建设等一切与商品跨国流通有关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它是卖方自发送商品至收到货款前的时间内,或是买方在收到商品后需要支付货款时,由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融资业务活动。伴随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将会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1.贸易风险
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因此,进出口企业双方的经营能力,进出口货物的质量、价格、交货期限、市场行情和汇率变动情况以及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是否顺利完成。这期间,任何一个不利因素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贸易纠纷,出现贸易风险,导致风险贷款。
2.操作风险
信用证结算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因而信用证贸易融资越来越被广泛当作各家商业银行拓展国际结算业务,加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各家银行在发展这项业务初期,未对其操作实行严格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而出现了许多制度不严、监察不力、管理失常等操作失当造成资金损失的操作风险。
3.银行资信的风险
进出口双方之间的交易属商业信用,进出口双方的银行对促进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只有选择具有良好资信的行,才能使贸易从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但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对方银行资信不好、无理拒付及银行本身破产、倒闭等情况,使应收款变为坏账,使银行蒙受损失。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中国有银行并不常见,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对贸易及金融惯例了解不够或根本不按惯例办事,某些开证行还常应进口商要求出现无理拒付信用证现象,还有些保兑行漠视国际惯例推卸其第一付款人应承担的责任。这种银行资信不佳的状况,也会造成风险贷款。因此,选择资信良好的行至关重要。
4.进出口企业资信风险
我国进出口企业总体效益不佳,普遍多头开户、结算、贷款和融资押汇,其资信状况不甚理想。但是,迫于资金需求,常常铤而走险,利用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国际贸易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后或挪作它用,或将出口单证提交其它外汇指定银行议付,致使贷款资金体外循环,银行贸易融资虽然在名义上保留有追索权,但实际上与银行信贷部门实行依法收息一样难度很大,收效甚微。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贸易融资业务尽管存在诸多风险,但只要认真面对各种风险,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规范
各项业务操作,就能够把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保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进行,为银行带来丰厚的收益。
1.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必须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首先,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一方面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企业负责人品行、经营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其次应把握好贷中决策和管理,因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任何贻误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因此要依据贷前调查结果及时做出融资决策,融资后则要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严防企业挪作他用,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当信用证交单期临近时,应催促企业及时交单议付,审核单据时,应合理谨慎,做到“单证相符”、“单单一致”。对不符合出单、慎用担保议付方式。第三应加强事后跟踪,及时编制有关报表,分析考核各企业各种额度的使用情况,及时催收逾期资金,并对各融资的额度、比例和期限实行事后检查。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
首先要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判别信用证的有效性,这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其次,要审查开证行的资信,在开证行资本实力与来证金额明显不符的情况下,应当要求知名的大银行保兑,为偿付行确认偿付,允许我国出口方分批装运、分批收汇。再次,应调查了解产品市场价格、交货、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状况、掌握进口商品的销售渠道和需求情况以及国内外同类商品的价格,判断开证申请人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
3.建立风险考核制度,进行事后监督和分析考核
根据贸易融资各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分别设立台账,随时对业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映和解决。银行指定专人按客户实行出口融资和进口融资的专项考核,对业务进行专项统计和分析,定期将不同客户的不同融资业务执行情况及授信额度使用情况反映上来,对出现逾期的资金要加强催收实行督办,并会同监审部、财会部、国际业务部对融资的额度、比例和期限进行事后检查。业务执行完毕后,要对每笔业务进行分析,考核企业的履约能力,对每一个客户的经营情况加以总结评估,提交给贷审会,供今后对客户核定授信额度时参考。
4.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我国的立法部门必须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另一方面必须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出发,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的业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5.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目前急需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要抓好岗位培训,三是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四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随着贸易迅猛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进出口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现实的贸易融资无论在方式上、业务数量上还是法律的健全上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风险,在有效规避和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应该指出,贸易需要融资,融资有风险,但只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和运作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就能够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从而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国际贸易融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6-127.
篇5
一、空运贸易术语错误使用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不使用新贸易术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习惯问题
FOB、CFR、CIF等贸易术语历史悠久,进出口企业都习惯于此,感觉比较放心,对于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很清楚,不容易出错。FCA、CPT、CIP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更适用于当前集装箱运输、空运、多式联运等新兴运输方式的需要,但是一直以来宣传、推广工作不够有力,致使外贸企业对于使用这些术语心存疑虑,不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担心用错而造成风险。笔者就经常遇到客户询问FCA等贸易术语如何使用的问题。
(二)错误理解
尽管国际商会已明确规定FOB、CFR、CIF等只适用于海运以及内河航运,但是在实际业务环节中,往往有企业根据实际交易情形发生的变化,由海运改走空运。在最初发生这种情况时,相关的承运人、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在审查单据时没有根据国际商会的有关规定去严格要求贸易商修改贸易术语,这就传递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使商人们认为虽然国际惯例有规定,但是在实际业务中将FOB、CFR、CIF用于空运没有关系,长此以往,即使没有发生海运改空运的情形,也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在采用航空运输时直接默认采用FOB、CFR、CIF术语,这也是FCA、CPT、CIP等贸易术语推行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错误使用海运贸易术语在当前不少地方的航空货运领域反倒成了通行做法,不少毕业的大学生刚走上外贸、运输工作岗位,学校中所学到的正确理论知识也迅速被现实错误习惯做法所取代,甚至认为教科书上的理论已经过时;更有甚者,一些外贸企业、航空货代比照海运贸易术语的模式,自己发明创造一些术语的变形,常见的如FOBBEIJINGARIPORT,CFRWUHAN等。当前在空运进出口业务中能够使用FCA、CPT、CIP贸易术语的,多发生在采用陆空、海空、海陆等多式联运的情况下,单独空运的情形,使用FOB、CFR、CIF贸易术语具有普遍性。
(三)买方阻力
FOB、CFR、CIF等海运贸易术语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卖方负责将货物装到船上,而FCA、CPT、CIP虽然适用于包括海运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但在买卖双方约定的风险划分界限是海运方式中的“货过船舷”的时候,通常都会习惯性地使用前者。实际业务中后者使用较多的情形,其一是诸如武汉、郑州这样的中西部内陆城市安排出口运输,考虑到多式联运方式较为安全、便捷;其二是双方都同意在出口海港或空港的某内陆地点交货。那么在航空货物运输中,为什么进口方不愿接受FCA、CPT、CIP呢?笔者也和客户交流过,不少客户也表示知道这些术语的含义,但是他们希望风险和费用都能以越过船舷那样划分,实质就是不想支付货物的装机费、仓储费等运输相关费用。因为按照《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2010)的有关规定,采用FCA、CPT、CIP等贸易术语,卖方按照买卖合同规定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后,买方必须支付自卖方交货之时起与货物有关的一切费用。在空运条件下,一旦卖方将货物交给航空承运人之后,运输相关的风险、费用即转至买方,在装机前发生的仓储、装货相关费用很可能将由进口方承担。风险早早地转移到进口方,这对出口方自然是有利的;但是反过来对于进口方而言,则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是他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例如,郑州高新区某出口企业要空运一批货物到美国纽约,需要从国内的航空基本港北京出去,那作为美国进口商来说,他是愿意接受FCAZHENGZHOU还是FOBBEIJING?通常是后者,因为如果选择前者,一旦上飞机之前出了意外,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国面对陌生的运输企业和法律环境,风险是很大的;如果选择FOB贸易术语,只承担飞机起飞到落地这一段风险,对于事故率远远低于彩票中奖率的航空运输来说,又有几个进口商会担心呢?所以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大多数的进口商明明知道FOB贸易术语用于空运不合适,但是基于FOB带给自身的种种好处,在国际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强势要求出口商必须使用FOB等海运贸易术语,而大多数出口商通常也接受这样不规范的做法。
二、空运贸易术语错误使用的危害
众所周知,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虽然不具有强制适用性,但是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享有崇高的权威性,买卖双方通常在签订货物买卖合同时,都约定使用国际商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一旦双方发生争议,提交仲裁或者司法诉讼时,法院或者仲裁机构都将据此做出裁决。而在空运中如果错误地使用FOB等海运贸易术语,此惯例将不能有效维护有关当事方的正当利益,尤其是对出口方会构成较大的威胁。有这样一个案例,中国出口商与印度进口商是长期合作的客户。空运贸易走货一直用CFR贸易术语,从未出过差错。2009年12月10日,空运货物走北京-新加坡-孟买,12月20日,印度进口商仍未收到货物。经出口商向航空 公司查询,该批货物未装上飞机,经过多次查找,仍未寻获。航空公司声称货物已经丢失,并愿意按照航空运输赔付标准USD20/KG赔偿,但实际货物出口价格是USD120/KG,如果按照这一赔偿标准,中方将损失巨大。为挽回损失,卖方与买方进行了协商。卖方认为,按照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2010)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前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习惯做法,卖方通常只要将货物交给航空公司或其人即完成了交货任务,风险即转移给买方,无须保证货物安全装上飞机。货物在装机前的仓储期间以及装机过程中如发生货物损坏或灭失等情况,应由买方向航空公司或保险公司交涉。本案货物丢失前卖方已将货物正常交付航空公司,风险也已随之转移至买方,应由买方与有关各方交涉赔偿事宜,买方仍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正常支付货款;不料进口方断然拒绝这一要求,认为出口方没有按合同约定交付货物,应按合同规定支付违约金并赔偿进口商利润损失。法院认为,CFR与CPT是完全不同的贸易术语,无法套用CPT关于空运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鉴于卖方不正确地使用了只适用于海运方式的CFR贸易术语,且买方确实未收到货物,因此无充分证据能够证明本案中卖方正确履行了交货义务。最终卖方只得承担大部分的货损,孟买进口方考虑到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不再就卖方违约提出赔偿要求。本案例所述是航空货物运输中常见的风险情形,空运并没有类似海运那样以“货过机舷”作为风险转移界限的习惯,通常出口商按照约定的日期将货物运至机场指定地点交给航空承运人或其人即可。在没有发生意外的情况下,错误使用FOB、CFR、CIF或者正确使用FCA、CPT、CIP术语都没有关系,这也使得很多贸易商觉得FOB等老三样用起来也并无不妥,因而麻痹大意。一旦发生上例情形,出口商往往要吃大亏。另外,航空运输的特点是飞机起飞时受天气影响大,例如出口商货物在规定交货期限前一天将交给了航空公司,但还没有装上飞机,此时航班因天气原因停飞三天,货物仍然在机场仓库里。若市场行情此时下跌,进口商欲拒收货物,在“海运术语空运”的条件下,将有一个很好的借口,进口商可套用FOB等有关“货过船舷”的规定并推导至“货进机舱”来把责任推给出口商。如上所述,卖方没有在规定时间将货物装进机舱,违反合同约定,买方以此拒绝付款。一旦诉诸司法或仲裁,卖方将很难提出有力的抗辩。除上述风险之外,也并非所有国家都允许随意适用海运贸易术语,比如在巴西等拉美国家,如果空运出口使用FOB等海运贸易术语,将有可能被认定为单据错误,海关会对贸易商处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的处罚,在经济危机时这还可能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手段。
三、几点建议
(一)修改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针对当前空运贸易术语广泛被错用的情况,有人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加大宣传、推广FCA、CPT、CIP等新贸易术语的力度,必要时请相关国家银行、运输、海关部门予以配合,把使用正确的贸易术语作为单据正确与否的衡量因素。但是,客观地说在当今如此复杂、自由的国际商务环境下,实际操作起来很有难度,不同国家、地区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很难统一。笔者认为,既然FOB在空运领域的广泛“误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与其费力去纠正它,不如完善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使之成为一个在各种运输方式下都适用的国际贸易术语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中国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修订委员会委员席平先生提出的近似“广义港口”的概念提法值得借鉴,即“港口”泛指海港(含河港)、陆港和空港;“航线”泛指海运、陆运(含铁路和公路)、空运在内的航线;“船、船只”泛指船舶、火车、汽车、飞机运输工具;与之相对应的有关运输工具的“船舷”也泛指船舶的船舷、火车的车帮、汽车的车帮、飞机舱门的门槛。如果这一建议被国际商会采纳的话,按照现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的规定,采用FOB、CFR、CIF等贸易术语,则可使用海运、空运、陆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海运贸易术语空运化”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完全置于《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的约束和保护之下,有利于减少纠纷,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如果买卖双方确实仍然愿意选择使用FCA等货交承运人的贸易术语,也丝毫不受此修订的影响。
(二)在“误用”贸易术语情况下的保障策略
更改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短期内来说,依靠修订通则解决问题不现实。如何在现有通则规定的基础上,在错误使用贸易术语的情况下,保障空运方式下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才是有的放矢之举。以下提出几点保障之策:
1.合同保障。买卖双方使用何种贸易术语,通常会在合同中加以明确。对于海上运输方式来讲,只需明确诸如FOB、CFR等贸易术语即可,通常不易产生争议。但此类术语如被用于空运,则有关交货地点等涉及双方风险划分界限的问题必须加以明确。如在双方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可比照海运方式规定“货物风险转移的界限为飞机舱门,卖方负责货物装上飞机前的一切与运输相关的风险及费用,货物自装上飞机后风险转移至买方”。这样做出明确规定后,一旦发生争议,司法或仲裁机构易于做出准确裁决。
篇6
关键词: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升,我国外贸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日益密切的今天;一方面,外贸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外贸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更严峻的挑战。外贸企业如何面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更好运用管理工具确认风险敞口,将持有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并给予有效管控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大国的位置,国际贸易往来也基本稳定。但是基于人口红利形成多元化市场,在经济低迷期也显现出一丝疲软。外贸企业在经营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如进出口贸易中,出口方(或进口方)会因进口方(或出口方)不履约而遭受经济损失。外贸出口企业中有部分企业风险意识较差,急于得到出口订单,很难辨识对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往往侥幸的发出货物,最后出现对方不给回款的现象。
2.坏账风险。坏账风险是外贸企业无法按时全额回收所欠货款。由于外贸企业交易过程中存在货款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分期款项的合同因素;外贸交易过程中的单证、文件、票据等传递文本因素;贸易合作国政治、经济、法律、民俗等宏观环境的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坏账风险。
3.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以外币为计价单位表示资产和负债,因外汇汇率变化而产生的记账价值上浮和下跌的可能。外贸企业汇率风险主要包括换算风险、交易风险和营运风险。
(1)换算风险,对于外贸企业在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业务时,为便于财务记录级财务分析,期末进行折算形成账面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
(2)交易风险,对于外贸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货币资金价值可能因汇率变动而变动。涉及到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又包括借贷风险、支付风险、外汇资产风险三种。
(3)营运风险,对于外贸企业在本国于贸易国经济因素相对变化,而引起的非预期实质性变化,对企业价值的整体影响。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由于外贸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本金不充足,资本金成本较高,融资渠道出现问题,造成外贸企业不能按照国际贸易合约规定支付款项而形成的风险。
二、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外贸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来自于公司内部的系统内风险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风险。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因企业的不同成因也不尽相同。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如果贸易往来国或区域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综合外在因素的不确定可能会导致外贸企业损失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在企业管理范畴之外,但是对于企业实际经营存在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如我们国家目前外贸企业还是基于人口红利的低成本战略形成的销售,由于在技术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放宽风险敞口,最终形成相应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2.内部管理不健全。部分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轻视内部管理,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在经营过程中以产品销售为主体,忽视产品销售的财务管控,导致企业出现相应的风险。基于COSO五要素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分析。
(1)内部环境,规定外贸企业的纪律和框架,影响经营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外贸企业往往存在部门设置于权利分配不对等;忽略内部审计机制的监督作用,淡化企业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
(2)风险评估,外贸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外贸企业管理层往往只是关注企业外部风险,少有从内部入手进行组织建设、营运安全、技术性管理,以方便评估外贸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
(3)控制活动,依据外贸企业之前的风险策略,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外贸企业往往比较关注传统意义的控制工作,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控制等。而在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上往往不能很好运用。对于经济周期性的流动性管理更是缺乏。
(4)信息于沟通,外贸企业及时、正确收集并传递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畅通,企业内外部沟通顺畅。外贸企业较为重视市场信息的变动,往往忽略内部信息沟通建设。
(5)内部监督,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价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外贸企业较为关注企业内部日常监督活动,对于企业的专项监督,尤其是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专项监督开展较少。
三、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必须解决的发展瓶颈。对于来自于企业外部的风险只能采用关注并积极寻找战略转移的方式解决;对于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风险则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太现实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措施调控,让财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应对信用风险措施。建立一套适用于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结构,专门负责外贸企业的业务对象的资质审核和信用评级。运用5C理论,通过对企业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的综合评价和确定商业往来的对象。在筹建自身的信息管理结构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同行业的风险状况,及时调整原有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进一步降低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2.应对坏账风险措施。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外贸企业形成宽松的销售政策。O/A?、D/A、D/P等贸易方式在交易比重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范畴,在此环境下,外贸企业只有强化内部控制内部建设,加强自己产品质量管控,优化应收账款流程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做好相应的款项回收。避免因坏账形成的风险影响外贸企业的长期发展。
3.应对汇率风险措施。(1)选用合适的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信贷过程中,选用正确的币种将关系到贸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承担多少汇率风险。考虑到我国现有货币情况,在对外贸易时尽量选择人民币作为合同支付货币。如果不能选用,本着“出口硬货币、进口软货币”的原则进行操作。在签订合同时,在合同书最好填写相应的保值条款。
(2)适当使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外贸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有关的套期保值借以达到规避防范风险的目的。利用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来规避短期交易风险;利用长远期外汇合同、货币互换交易以及平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较长期限交易风险。
(3)资产负债表保值化解外贸企业财务折算风险。弄清楚表内账户、科目各种外汇规模,明确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大小;确定调整方向及进一步对科目、账户进行分析和权衡,尽可能保证单一货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相等。
(4)国际化经营多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进行整体布局。通过全球的布局分布,弱化因汇率变化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当国际汇率市场出现波动时,外贸企业从采购到生产,从生产到销售全方位的分析,使用低成本渠道,从而减少汇率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5)通融资国际化、多样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金的来源分配资金的去向。采用多样化的筹资途径实施资金的获取;采用多样化的投资将闲置资金配置到项目中去。如,企业销售一批货物到A国,结算使用的是A国货币,3个月后进行款项结算,为避免相应风险。外贸企业可以采用从A国取得同等期限的贷款方式来抵消可能存在外汇风险。
4.应对流动性风险措施。外贸企业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项目。外贸企业应对于防范流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对现金的最佳持有量、库存商品的最佳库存等要有清楚的认识。充分考虑到外贸企业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周期以及行业特点可能出现短期资金短缺。因此,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做好流动性管理的同时,运用财务预算柔性管理的理念保留部分不可预见的货币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尹亮.关于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决策与信.2008(12)
[2]冯伟.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对策研究[J].金融观察.2007(05)
篇7
Abstract: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a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has had many new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ence of deterioration of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and changes of income trade terms to 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 trade, taking China's trade in manufactures and terms of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or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incom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changes in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in the next years.
关键词: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灰色预测模型
Key words: terms of trade;income terms of trade;gray predic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08-03
1贸易条件介绍
贸易条件对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常以商品的贸易条件作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两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两者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盈利情况。
1.1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价,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NBTT)。其公式如下:
NBTT=Px /Pm(1)
式(1)中,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为: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1.2 收入贸易条件由于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对一个国家更为重要。所以,与一国出口数量相联系的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ITT)便被引入到研究中来。其公式如下:
ITT=Qx(Px /Pm)(2)
式(2)中,Qx为出口量指数,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2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王如忠[1](1999)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基本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以1980年为基期的1980~1994年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则在不断改善。赵玉敏[2]等(2002)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了我国1993~2000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他们的结论是: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赵勇[3](2004)提出,由我国海关统计,并采用拉斯帕尔氏公式编制的贸易条件指数看,1993~2003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了4%,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9%,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张根能[4]等(2005)指出,若以1995年为基期,1990~2002年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其间1994年、1997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是上升)。崔津渡、李诚邦[5](2006)对我国1995~2005年的对外贸易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尽管价格贸易条件是在恶化的,但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使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2004年和2005年明显改善。林丽、张素芳[7](2005)研究发现我国近十年来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94~2002年上升41%,而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1%,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持续地向右下方倾斜,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总体下降幅度达37%。高凌云、程敏[8](2006)通过分析得出了贸易条件趋势性的分析,但在具体数据预测上还较少,因此,本文在对1980~2005年这2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变动数值进行了预测。
3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及分析
3.1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根据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的基期价格加权指数,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根据公式:L=■进行指数化。就指数化后的商品贸易体条件来说,如果在报告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或减少了,则认为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了。根据改革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3.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变动原因分析
3.2.1 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近些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进口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强劲,市场需求高级化。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长,引起进口价格的持续上升。
3.2.2 跨国公司施行“价格转移”策略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5.5%的情况下,其“转移价格”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偏向于从中国之外采购中间产品,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居高不下,外商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方式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有极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在华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比重平均为30. 4%;欧盟、美国、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平均比重分别是50%、29. 4%和25% 。跨国公司的采购是服从其全球市场发展战略的,不但会优先考虑从其公司内部采购,而且使用有别于国际市场交易收入的内部转移收入,特别是存在高估进口收入的可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3 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我国出口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面临近似完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出口商品的恶性价格竞争不仅使我国丧失了应得的贸易利益,而且还使我国企业屡屡遭受别国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譬如反倾销制裁等等。
3.2.4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1980~1996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7~2005年,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但始终在基准线附近变动,2002年以后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工贸易,即进口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加工贸易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后,已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兴起,迅速地推动了我国出口数量的增长。
3.2.5 政策因素的影响2002年为预防出口因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而可能出现的滑坡,我国提早进行了政策准备,明显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加大了对企业出口的信贷、税收、国际结算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积极应对以减轻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宽了对企业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准入限制,形成了有利于出口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2002年以后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局部范围内对出口国形成了商品倾销的现象。中国政府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对整体贸易状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存在倾销可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一定上缓解了贸易摩擦的持续,但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收入贸易条件增幅减小,其次是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明显,并出现了持续恶化的现象。
3.2.6 R&D的影响R&D对收入条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第一,R&D投入提升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进而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第二,R&D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出口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提高我国的出口量指数,提高整体出口产品价值总额,进而使收入贸易条件得以改善。第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随着我国对于研发投入地增加而得到大幅提高,这一状况的改善,直接影响到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类似产品的需求水平。原来国内没有的产品种类的出现,类似产品的国内的大量生产都会减少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量,从而在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收入贸易条件进行了改善。
4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
4.1 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我国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以及汇率低估,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
4.1.1 价格贸易条件的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
1990,1995,2000,2005 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如表2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x (0)(k)+ax(1)(k)=b其中:
x (0)=(x (0)(1),x (0)(2),x (0)(3),x (0)(4),x (0)(5),x (0)(6))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X的1-AGD序列为: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97.866667,195.306667,289.356667,382.423334,
475.473334,570.67334)
设■+ax(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239962 ■=174.57231
■-0.239962x(1)=174.57231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825.366105e0.239962k-727.499438■(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1.12;201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5.19;202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4.66;202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69.46;203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7.94。如表3所列。
预测结论:由于数据在预测过程中存在时间跨度太长的问题,因此2010年以后各年的数据准确性大大降低,无法用具体数值进行分析。但同样可以从预测的趋势上来对我国2010年以后的年份中的价格贸易条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商品贸易条件依然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而就具体来说2010年我国的商品贸易条件将会下降到81.12的水平。下降的幅度将达到14.7%。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减少贸易摩擦的同时更应该多在贸易条件方面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外贸能和谐健康的稳步发展。
4.2 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贸易政策,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1990,1995,
2000,2005 年的收入贸易条件,如表4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y (0)(k)+ay(1)(k)=b其中:
y (1)=(y (1)(1),y (1)(2),y (1)(3),y (1)(4),y (1)(5),y (1)(6))
=(100.245,497.94,1020.44,1866.806667,3508.806667)
设■+ay(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616388 ■=139.424386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326.195873e0.616388k-226.195873■(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788.4518;201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164.837;202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9566.4423;202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17719.2077;203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32819.9667。如表5所示。
预测结论:根据预测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贸易的收入条件从2010年到2030年的系统变动的预测值,通过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收入贸易条件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还会呈现出指数型增长的变动趋势,这与我国的孤立贸易实施促进外贸积极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因素之一,我国始终都把通过对外贸易来改变国民福利水平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产品会逐渐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支持收入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收入贸易条件。在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进行预测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在预测其内会遇到多种外界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但就2020年的预测数据来数,则其数值在很大程度上相比较以后各期是较为准确的。即2010年我国的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以1980年未基期)将达到2788.4518比2005年上涨69.8%。
5结论
我国现价段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全球的社会化分工存在着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占据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市场,这样必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点早在6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是证明了的。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以及潜在的技术资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些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从中发掘我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赵玉敏.总体趋于恶化――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J].国际贸易, 2002,(7).
[3]赵勇.对我国贸易条件状况的分析[J].当代经济,2004,(7) .
[4]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
[5]崔津渡,李诚邦.我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 年~2005 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
[6]张燕生.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2004,(2).
[7]林丽,张素芳,1994-2002 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8]高凌云,程敏.FDI与R&D投入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J].经济理论研究,2007.
[9]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3).
[10]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
[11]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R]. New York:UNCTAD, 2002.
篇8
[关键词] 经贸西班牙语课程;复合型人才;问题与策略;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64-02
21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时代,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以及在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壮大,中国与西语国家之间共建的项目以及开展的经贸活动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我国从战略定位上已经将拉丁美洲地区视为除亚洲外最大的直接投资地区。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国内各大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对西语人才增长的需求,纷纷开设西班牙语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对西语专业大量扩招,使得西语专业毕业生人数猛增。而用人单位对西语人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西班牙语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及学生实际就业形势,不难看出,由于西语国家对中国工业制造品的需求十分旺盛,西语国家企业到中国投资逐年增多,而我国对西语市场原材料(尤其是拉美地区)需求也大,在国家提倡的“走出去”战略的刺激下,国内大量公司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双方大量进行着外贸活动。因此,在西班牙语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岗位的缺口最大。以我校第一届本科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为例,西语对口工作中,有近70% 的学生从事与西语相关或者在工作中会少量用到西语的外贸及商务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的欠缺,成为学生工作的瓶颈。毕业生知识层面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更高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西语水平过硬并熟悉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复合型西语人才。因此,为了更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市场及用人单位对西Z学生的要求,更好地根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去向,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构建实用的经贸西班牙语课程是有必要和发展前景的。但作为西语教育中开设较早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接下来,本文会通过对现行经贸西班牙语课程中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行课与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提出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构建符合培养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的经贸西班牙语课程新模式。
一 师资力量的构建
根据北外郑书九、刘元祺老师所著《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一文,可看出,由于我国西班牙语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西语教师需求增多,近些年,师资准入门槛降低,学术水平及教学质量整体下滑,不容乐观。尤其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西语专业,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极度年轻化状态,多为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中低职称的教师挑起了教学的大梁。
经贸西班牙语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很好的外语功底,还要具备经贸操作,口译等实战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的西语基础课程,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起其他语种,西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较晚,经贸西语课程也是一门发展不太成熟的课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高校稀缺西语水平过硬且精通外贸业务的教师。国内仅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及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以其外语外贸专业作为教学特色。目前,我国高校绝大部分西语教师都毕业于西语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知识构建中缺乏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也缺乏实际的外贸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能够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匮乏,能够将此课程上好的教师更是凤毛菱角。所以构建实用经贸西班牙语课程,其首要目标是打造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课程师资的有生力量。
近几年,西语专业国内研究生不断扩招,这给各高校补充师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前往西班牙读学士、硕士。不同专业海归留学生的增多,使得高校对教师的选择不仅限于语言文学专业。当然,也不乏一些西语学生在工作后,选择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成为高校西语教师。各院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专业,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或者说有实际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构建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同时,西语教师也要多旁听其他语种的经贸课程,特别是英语,因为英语的外贸实务操作课程开设了很多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师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西语教师可以从其他语种的经贸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共性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以此弥补自身知识构建的不足。应通过此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培养出既懂外语又精通外贸业务的西语复合型人才。
二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校经贸西班牙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通常设置在大三上学期,一周2学时,总学时为34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语国家经济概况,了解中国同西语国家经贸往来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外贸业务操作常识。能准确使用相关词汇、句型的西语表达方式,进行西语经贸应用文的写作及经贸口语表达。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贸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相关经贸活动中担任翻译工作,还可以独立承担商贸活动及商贸合作等工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行课时,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当等问题,常常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西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应学习西语国家经贸文化知识及国际贸易知识。目前的课时安排仅一学期,时间短,学生学习的知识片面,无法很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再者,学生刚刚完成低年级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掌握的外贸知识为零,要求学生马上跨度进入一门教学内容多,行课时间短的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也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延长学制,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下期和大四上期两学期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能更加密切的结合学生就业,给今后学生的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由于目前多数高校西语教师都不是经贸专业毕业的,且无实际经贸工作经验,那么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在市面上经贸西语的专业教材相当少,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瓶颈。教材要么单一介绍西语国家经济概况,要么摘选经贸阅读文章,而介绍外贸实务操作的教材,也只有理论文字,没有口语听力材料。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应有效摘取,融合各方所长,以教授学生掌握相关经贸知识的西语准确表达方式为主,辅以介绍西语国家经济概况和外贸业务流程。根据所选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对于经贸西语的听、说、读、写、译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鼓励教师使用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三 行课与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与专业知识课课程相比较,西语经贸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年来,这门课程的教学还以传统模式为主,对理论知识和专有词汇进行泛泛的介绍,这使得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也说明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够。单一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行课时,应注重学生在n堂上的主体地位,可结合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对于外贸专业知识为零的学生,在课前,鼓励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看视频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知识,弥补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欠缺。同时,也可倡导学生提前大量阅读一些相关的西语经贸文章,以此巩固语法和词汇的表达。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翻转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情和知识的难度,解析难点,提供一些实践活动的素材,增强学生的模拟实践,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学业评估模式,参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模拟实践环节的表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注重考核学生全时段、全过程的表现,侧重考核学生的西语商务口语翻译能力。期末考试可改为模拟商务会议翻译大赛,聘请外教作为评委给予指导;也可沿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把传统的书面平时作业改革成“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小组比赛”“模拟口试”等口头展示,形式多样,贴近现实,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全方位,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门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课程应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或者模拟训练。课堂上,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外贸知识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模拟谈判、模拟交易会等口、笔译模拟训练。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可利用院校的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些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到企业观摩实习。教师也能通过企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做出适当的调整。适时的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的专家或者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到校给学弟学妹做一些相关的讲座或者经验交流。通过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流程、行业情况及在这个工作行业中常用的高频词汇和句式表达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班牙语就业市场,增加课外知识及经贸西语相关词汇量,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及今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书九,刘元祺.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596-604.
篇9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作为一种以银行信用为保证的结算方式,被进出口双方广泛接受。然而近年来,有些开证行开证时,在信用证中加列某些条款,使得出口商尽管完成了买卖合同规定的义务,但议付后开证行仍然可根据这些条款以种种理由拒付。这便是近年来在我国外贸实践中频频出现的信用证软条款,关于“软条款”的概念,《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UCP500》中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一般认为,“软条款”是指开证行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在信用证中加列的某些特别条款(也可能是开证行自己意愿的表示),由开证行或者开证申请人控制信用证的生效条件或限制单据结汇效力。
二、软条款信用证出现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信用证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1)信用证是独立自主的文件,信用证是依据买卖合同而开立,但信用证一经开立,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契约,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
(2)信用证是纯粹的单证交易。在信用证方式下实行的是平单据付款,而不是依据具体的货物。
(3)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银行承担了作为第一付款人的义务。银行提供了优于进口商的银行信用,使卖方的风险大为降低。
由此可见,现行的《UCP500》对于信用证方式下卖方权益的保护比较充分,对买方的保护则不够,因为作为合同标的物的具体货物只受合同的保护,而货款则同时受到合同和独立于合同的信用证的保护。根据信用证的运作机制,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因单证不符而无法结汇,而买方则要承担与货物有关的所有风险,其在付款之后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堆文件。然而。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从卖方结汇到买方实际收到货物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海上运输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卖方欺诈买方,以劣充优,或根本就不装货,然后伪造相关的单证去银行结汇,对此,买方将很难获得司法救济。正是由于现有的信用证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才导致信用证软条款的存在。
2、信用证国际保护的相对薄弱。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禁止的书面文件和资料。
(二)主观原因
1.开证申请人出于诈骗的目的:开证申请人要求受益人预先支付履约保证金或开证押金。一旦开证申请人收到预付款项,即可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逃避付款义务,达到诈骗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我国近几年的信用证软条款案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开证申请人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开证申请人有时并非出于诈骗的本意,而是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开证申请人为中间商的时候。开证申请人一方面要控制货源,另一方面可能又无法及时联系好下家客户或害怕下家客户临时毁约,因此在信用证中规定软条款以便自己灵活掌握。
3.开证申请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善意目的。有些开证申请人为了更好地控制货物及掌握装运时间以便维护自身利益,在信用证中规定了一些限制受益人行为的条款。
三、正确认识软条款信用证
由于信用证结算机制自身的缺陷,导致在这种结算方式下买方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所以有时买方采取在信用证中加入软条款,可能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软条款信用证的存在有时也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对于进口商开出的信用证中的软条款,要区分对待,分清进口商的意图。
(一)要求受益人接受客检证条款
我们在信用证实务中常见有诸如“信用证的付款必须等货物品质由买方或其授权人检验后,(装船前检验)并由其授权代表签署检验证书”才能议付等条款。在商务实践中,进口方担心自己得不到自己要求的货物。客检证的目的是进口商想通过增加信用证条款表述控制商品的质量及在以后的付款中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这种现象在一些初次交易的进口商人中更是常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果是“以证定产的中小企业或公司”,那么这样的来证会给出口方或企业带来一定的麻烦和风险。因为这样的来证会使其处在生产与否的进退两难境地。对于这种“软条款”,出口方并不要刻意地认为就是买方设置的“陷阱”,而可能是属于初次交易的一种正常的商业习惯。但是,如果是“进料加工复出口的产品”而且买家就是原料的供应商,那么在收到这样的“软条款”表述时要特别小心以防是对方设陷。这样的事例在信用证实践中有所发生。
(二)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要等开证行另行通知或以修改书通知生效条款
《UCP500》规定:不可撤销信用证一经开出,在有效期内未经受益人及有关当事人的同意,开证行不得自行修改或撤销。如果不可撤销信用证中加入了“未生效”条款等文句表述,本信用证其实已不再是不可撤销信用证了,而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可撤销信用证。在信用证实务中常见的有诸如“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要等开证行另行通知或以修改书通知生效”等条款表述。这种未生效信用证,实质上这种信用证等同于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是一种契约关系,是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约定。上述条款表明本信用证并没有生效,也就说明信用证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并没有成立。即便开证行在信用证上加列各种文句诸如“本信用证受《UCP500》条款的约束”、“我们在此承诺,一旦提交符合信用证之规定的单据,我行保证付款等等文句”实际上等于空话。
(三)装运货物的船名、目的港、启运港、收货人、装船日期等须经开证人通知或同意后,以修改书形式通知条款
我们在信用证实践中常见有上述信用证条款的表述。在实践中,对于上述来证是否应视为“陷阱条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口方或企业可采取软硬两种方式处理。其一,完全不必在乎来证中的上述条款,等到开证申请人的修改通知书到达后再进行备货和装货,同时要求一定的装船时限,否则不予理会。这样,这种来证条款对于企业来说就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其二,如果出口商是“以证定产的企业”而且一般来说总是等到信用证之后才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和加工,那么在遇到这种条款的时候就要多思考一下。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申请人如约开来了信用证修改通知书,使得装船成为可能;另外一种是申请人没有按照约定开来修改书,这样就会给受益人带来很多不便乃至造成损失。
(四)进口许可证签发后和货样经申请人确认后生效条款
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待进口许可证签发后通知生效,或待货样经申请人确认后生效。本条款使得进口商处在一种主动地位,而出口商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贸易实践中,本条款是否应被视为“陷阱条款”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贸易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确实需要进口商首先办理进口许可证后方能安排进口的政策性规定。另外,一些商人的商业习惯就是先确认货样然后才安排进口事宜,特别是在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因此,货样的确认也属于正当要求。在目前的来证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条款,而且运作良好。当然,即便如此,了解开证申请人的真实意图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信用证实践中如何防范软条款风险
首先要熟悉信用证业务,同时要了解信用证有关的国际法规。对信用证而言,信用证业务的核心就是单据交易。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详细规定了对各种单据的要求。受益人得到偿付以及开证行的付款都是基于“单据”的完整和一致。跟单信用证项下的单据通过受益人向中间行的交单,通过中间商向保兑行以至于开证行的逐步交单组成信用证的完整的担保链,使信用证机制得以完成其作为国际商业支付机制的关键因素。同时“单据”又和“软条款”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而完整地制单是安全收汇的关键。
篇10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