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实务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管理实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管理实务案例

篇1

[关键词]税务管理 案例教学 效果 质量

税务管理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财税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及经济类专业与管理类等专业(如:公共管理、会计学等)的选修课程,其实践性、应用性都极强。由于案例教学要求的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之特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税务管理教学也概莫能外。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案例,切实提高学生,尤其是修读此课程之学生掌握税务管理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基础上,进而提高其解决税务管理实际问题之能力,成为财税专业教师特别是教授税务管理课程之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目前税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调查,我们发现当下税务管理案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有偏差

在案例教学问题上,一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讲几个案例,证实或说明所讲授的内容或理论观点,则就认为是案例教学了。在具体进行案例教学时,主要又有两种情况:对课堂学生讨论案例时,任其争论,没有在必要时及时给予引导与指导,就学生争论的焦点问题以及表达的不正确的观点也不予评论,致使学生在讨论的方向上把握不准,此其一;在案例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对学生讨论中的不正确之处急于纠正,对学生的讨论中之言论加以控制,对每个学生的发言均予以详加评点,致使学生过多关注教师的评论,则对发言有所顾虑,担心说观点有错,影响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使得案例讨论不能自由地、充分地进行,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学习之目的,此其二。

2.案例选取粗糙且时效性差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精选,或者编写教学案例。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新的税务管理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税务管理以最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制度和相关理论与制度为依据,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故还没有建立税务管理案例库,所积累案例零星且滞后,不能满足案例教学之要求。从案例选取之视角来看,选取的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目前税务管理的实际,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对将来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然现实中税务管理案例选择还存在如下一些不足:案例多,但操作性差,此其一;案例可讨论性差,没法激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此其二;案例材料多源于二手或三手,真实程度不够,此其三;案例描叙中参夹着编者的主观意志(不论是分析或评论、还是结论),客观性不足,此其四。

3.案例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我国税务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时间不长。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教学为主,案例仅仅只是用来说明说讲述内容之例证,案例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授课方法――“填鸭式”仍是税务管理课堂的主要形式,案例则只不过是证明观点、内容的例子。对案例本身的挖掘不够深入,只是表面上作些较为抽象的分析,对微观的细节设计方面考虑不周,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常多数情况还是:“空对空”(即是理论对理论),对案例分析浅尝辄止。另外,在案例教学时间上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随意性很强,税务管理这门课程通常1学年40-54学时,一般老师最多安排4-8学时应于案例教学,这显然不够。

4.“硬件”和“软件”都达不到要求

生动性、现实性和开放性是现代案例教学的显著特点,故要求教师除应当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引导和评价。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直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之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本身建设时间短,有税务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稀缺,故从师资上难以达到要求。

案例教材建设滞后。目前国内部分税务管理教材有专门的案例章节,但多数案例较为陈旧或滞后,且只是针对本章的知识点,将整个税务管理征管全过程都涵盖之综合性的案例很少。通观当下财税专业税务管理教材也存在两种极端现象:有少数教材是纯理论,没有税务管理具体实务的此其一;诸多教材完全没有理论,只有税务管理具体实务,此其二。其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前后知识不能串联起来。

案例教学手段与工具相对落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利用的深度不够,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有关设备,而在这方面,国内相当多有财税专业的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没有建成专门的教学实验室,除一些财经类学校建成专业教学实验室外,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名不副实,认为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房就是专业教学实验室,软件建设与目前税务部门实际使用的软件CTAIS系统相差甚远。税务管理实验,包括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许多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

二、提高税务管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税务管理教学案例教学的质量和奖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下四种途径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选择:

1.提高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教师的水平

在案例教学种,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先要进行消化;再查阅或回顾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则加深了其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其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使其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教师对其答案随时给以引导,则必然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要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是关键。除了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从校外请优秀名师开展培训讲座,或教师送出去培训,都是较好的办法。高校相关机构应开设案例教学培训班或组织相关教师到其他高校从事案例教学观摩活动。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实际资料,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可与税务部门联系将从事税务管理教学的老师送到各税务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或实习。如此以来,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则会侧重选取目前的税务管理案例,在内容上会注意反映当下的税务管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来选择特定的税务管理实践案例。还要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组织能力,突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确定好案例讨论的形式,明确学生的角色,为案例讨论分析营造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争论的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评价。

2.案例的选择要体现现实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所选案例应尽可能贴近现实,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目前税务管理的实际,这对学生将来的跨入社会参加工作才有意义。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应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税务管理原理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关注同类案例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培养其应变能力。案例要尽量体现时效性,税务管理案例在我国没有任何积累,且税收政策法规、税收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之中,故教师应做个有心人,随时跟踪这方面的变化,尽可能地采用新近的案例,让学生熟悉国内目前税务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积极地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案例,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避免所学与实际脱节之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3.研究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税务管理教学中的作用,要针对不同的税务管理案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税务管理案例类型有三:理论型案例,主要是根据现代管理理论或公共管理理论来设计税务管理方式或改进税务管理流程等,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税务管理理论模式,此其一;说明型案例,主要用来描述和说明税务管理实践中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税收保全等的具体操作过程,此其二;政策探讨性案例,其以税收法律、法规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现实中的某个案件,突出问题的是目前税收法律、法规未有规定或有异议的,给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此其三;对于理论型案例,是让学生通过对税务管理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已有的税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并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对于说明型案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税务管理中一些具体业务。对于政策探讨性案例,是提高学生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故对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4.加大税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投入

税务管理这门课程因运用案例教学效果好,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不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故要在这方面的投入从师资培养,教材与案例库建设,教学设备的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在教教材建设方面,可考虑从税务部门选取优秀典型取税务案例,直接用于编写教材。税务机关一般可随时就地取材,并吸收其他地区一些具有新动态的案例材料和国外先进税务案例资料,筛选汇总研究编制教材或讲义,特别是刚出现的新型案例,这样就会使得税务案例教材或讲义形式可灵活多样,更具时效性。建设网络化、综合性的税务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有条件的高校可单独建;条件不允许的高校可与其他高校合建,实现资源共享。也可考虑利用网络技术教学平台,在网上开展案例教学,以弥补因课时原因,使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时间不足之弊,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税务案例教学时间。另外,还要考虑在教学软件上尽量与税务部门正在使用的软件(如CTAIS系统)相似或相近。

三、结论

税务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不断改进税务管理案例教学,通过筛选合适的税务管理案例、培训税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税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等方法来提高税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样才能提升的学生能力,使其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森平 李日新:《税务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杨森平:目前我国财税高等教育:问题、原因与对策[M].中国税收教育研究(2007),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公共管理案例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蔡梦筠:改革财经类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环节[J].会计之友,2006(2)P91-92

篇2

一、工作目标

以各项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房屋租赁双方涉税行为为重点,大力整治房屋租赁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房屋租赁的税收征管,逐步实现房屋租赁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

二、清理整顿对象和时限

本次清理整顿的对象是全县范围内所有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清理整顿的时限是自年1月1日起,对个别出租收入金额较大、有偷税逃税性质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

三、清理整顿主要内容

清理整顿的主要内容为年1月1日以来单位和个人出租房屋,所取得租赁收入应纳税收的征缴情况。

四、计税依据、应纳税种和征收标准

(一)计税依据

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以真实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或协议记载的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租金明显不实或偏低的,由税务机关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二)应纳税种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房屋租赁应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行政机关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房屋租赁应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

(三)征收标准

1、营业税:按租金收入的5%征收;个人出租住房的,按租金收入的1.5%征收。

2、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按营业税税额的5%征收;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县城、镇的,按营业税税额的1%征收。

3、教育费附加:按营业税税额的3%征收。

4、地方教育附加:按营业税税额的2%征收。

5、房产税:按租金收入的12%征收;个人出租住房的,按租金收入的4%征收。

6、城镇土地使用税:出租房占地面积×适用税额=每年应缴税款;个人出租住房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7、印花税:按租赁合同协议所载金额的1%0征收;个人出租住房的,免征印花税。

8、企业所得税:按企业利润的25%征收;未建账的或无法核算企业利润的,按租金收入的3%征收。

9、个人所得税:个人出租非住房月租金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按租金收入扣除税费并减除800元后的余额的20%征收;月租金收入4000元以上(含本数)的,按租金收入扣除税费并减除20%后的余额的20%征收。个人出租住房月租金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按租金收入扣除税费并减除800元后的余额的10%征收;月租金收入4000元以上(含本数)的,按租金收入扣除税费并减除20%后的余额的10%征收。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10月15日至10月20日)

地税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视、通告、短信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

(二)自查补报(10月21日至11月10日)

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纳税情况进行自查,并做好纳税申报工作。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及时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填写《县房屋租赁税收自查表》(见附件),并年11月1日前报县地税局办税服务厅。纳税人自查补报的税款不予行政处罚。

(三)重点检查(11月11日至12月31日)

组成多个清理整顿工作组,对自查补报工作进行检查。在自查补报阶段未按规定进行申报的,向出租人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补缴相关税款,并按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对逾期未整改的纳税人,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并视情况依法进行调查;对未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函告所在单位,并视情况报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做出处理;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常态化管理(年1月1日以后)

通过三个月的清理整顿,督促纳税人取得房屋租金收入后,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并取得省地方税务局统一。整顿工作结束后,进行常态化管理,由地税部门牵头,会同房管部门抓好日常监管。

六、工作职责

(一)地税部门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出租房屋税收清理整顿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

2、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认真做好税收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对欠缴的税款认真组织清理。对应申报缴纳而未申报缴纳出租房屋税收的,按规定予以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应依法移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对所有出租房屋进行登记建档,做好信息管理。

(二)房管、潋江镇、开发区

协助税务部门做好出租房屋的信息管理工作。

(三)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1、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出租房屋税收知识的学习,督促有房屋租赁的干部职工进行纳税申报。

2、有公房出租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准确申报缴纳税款。

3、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租用他人房屋须凭省地方税务局统一入账,不得白条抵库。

4、根据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函告的情况,督促相关责任人整改,并视情况进行教育和处理。

(四)纪检监察部门

对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的情况,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五)司法机关

组织警力及时对地税部门移送的案件进行调查、侦破;对地税部门依法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案件,依法依规追究刑事责任。

七、工作要求

篇3

关键 词:污水处理、管道安装、顶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U664.9 文献标识码: A

污水处理厂传统的污水干管建设现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通过对污水厂管道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使得污水处理厂尽可能地压缩占地,优化管线。

1.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要点分析

1.1 管材的选取

由于现在金属管材基本上都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都是聚合物型管材,比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硬聚氯乙烯冷热水管,改性聚丙烯冷热水管,E P 冷热给水管等不同的管材,其强度、硬度、耐压值、抗腐蚀性等都不一样,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工程要求及施工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才能够确保给排水管道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

1.2施工前的准备

1.2.1 人员的配置

针对不同的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应当为工程配备不同的技术人才,主要是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技术人员,优先为工程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技术人员。

1.2 2 设备的配置

针对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应当在工程施工前配置到位,同时应当检查常用设备的工况,对于有故障的设备及时报修,在成本较高的设备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可以联系租赁业务。同时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配置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2.3 现场的配置

提前深人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确定施工目标和内容,合理划定施工范围,确保施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需要说明的是,现场勘察尤其应该合理布局和规划大型施工设备的人场、施工和离场等事项。

1.2 4 施工工艺的确定

针对给排水管道工程的具体管材,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法,进而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及行人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的施工工艺。

1. 3 管道安装要流程分析

不管采用什么类型的管材,选用哪一种管道安装施工方式,其安装主要流程基本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实施。

1.3.1 管材预制与切割对于污水处理厂给排水工程,管材基本上都需要在现场才能够确定,因此一般都是在现场进行预制和切割。在管材预制切割时,应当明确管材的基本参数,如管材的口径,管材长度及管材类型。同时,还要对管材相对应的管件和安装辅料等进行确认和加工,确保施工现场能够完成所有施工管材的预制和切割。在管材切割过程中,应当注意检查管材的受力变、划伤等继续损伤,确保管材预制一次成功,最大限度的节约管材。

1.3.2 施工管道的挖掘对于给排水管道的施工,不论是开挖式安装还是非开挖式安装,基本上都要挖掘施工管道,即使是非开挖技术施工,仍然不可避免的要挖掘一部分施工管道。在施工管道挖掘过程中,应当注意土方的合理存放。

1.3.3 管道的安装与加固管道安装前,应当清理管道内的杂物及泥土,一般都采用压缩空气吹喷式处理。在管道安装过程中,要确保管材的连接口不存在间隙、偏差及缺口等常见的安装缺陷。应当尽量避免强力对口,同时在管材对口过程中避免使用铁质工具敲击,管道安装完成后要注意管材接口处的密封,确保管道安装无误。

1.3.4 管道的压力与试水实验管道系统安装施工完毕后,可以进行注水与压力试验。在进行试验之前,应当再次检查所有管道的连接口部位,检查相应阀门的开 闭状态,确保试水和压力试验一次成功。

1.3.5 质量验收与填土还原待管道压力和试水试验完成后,经过质检验收,可以对管道施工进行填土还原,在填土还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当给管道接 口处流出后期检修扩容的余地,从而减轻了后期管道维修的工作量。

2.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方式分析

2.1 对比分析开挖施工一直是过去传统的管道敷设及安装施工的手段。所谓开挖施工,就是指采用对地表进行破坏性的挖槽、凿坑等方式,使管道处于明线,待完成管道施工后再将地表进行修整,以恢复原貌。这种管道安装施工方式原理简单,操作简易,但是工程量较大,同时由于需要对地表进行破坏式挖槽,容易引发交通拥堵,现在一般情况下已经不再使用该方法。非开挖施工就是利用岩土的导向性或 者利用定向钻等设备,在地表不挖槽的情况下完成对低下管道的敷设、更换和修理维护等工作。由于该安装方式无需对地表挖槽,因此适合于不宜开挖地段的施工,比如闹市区、农业保护区、穿越公路等。尽管非开挖施工安装方式相较于开挖施工的成本更高,也相对更加复杂,但是由于非开挖施工的显著社会效益,使得非开挖施工安装方式。

2.2非开挖施工方式的典型应用之一就是顶管施工。所谓顶管施工其实就是顶进施工法,是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造物顶人路基,从而实现立体交叉通道或者涵洞的施工方法,这样能够避免开挖路面而 带来的大量土方堆积问题以及交通的拥堵问题,顶管施工的基本流程分析如下。

2.2.1顶管井是为了方便顶进机将 预制构造物顶人路基而设计的涵洞式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工作井与接收井,呈对称分布设计。当施工完毕后,应当在工作井和 接收井之间设计检查井,以方便 日后对管道的检查维护和保养。

2.2.2 顶管施工穿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管道敷设路径的引导,实质上是通过穿墙起到了牵引作用,利用工具管穿透墙体,随后利用顶进机顶进工具管,在顶进穿墙的过程 中,要注意对墙体止水顶管出洞"顶管出洞是一道比较容易引发事故的工序,这是 因为利用顶进机将工具管顶出洞口并进人土中,在顶进的过程中,工具管容易发生偏斜,这时就需要利用调零装置对工具管进行纠正,确保始终在预计的轨道上顶进,注浆在顶进的过程中,需要对顶进管道周围产生的空隙进行填浆,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泥浆保护套,同时防止地面沉陷,以进一步减小顶进的阻力。

2 2.3 管道接口制作及密封待管道被顶进机顶进到预订位置后,即可认为管道安装到位,可以开始管道接口的制作"在管道接口的制作过程中,切记使用 外力或 者强力对口,管道接口应该切割光滑平整,同时对管道接口的密封性进行测试,确保管道不会漏水。

2.2.4待顶管施工完毕后,管道安装的主体工程已经结束,这时可以进行注水试验。在注水试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管道各接口的密封性,同时还需要对管道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压进行弹性测试。

3 .结语

在绝大多数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给排水管道的安装与施工问题,而给排水管道的施工与安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广大市民的正常用水,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必须重视市政工程中的给排水管道安装。尤其是对于采用地下非开挖技术施工的管道,其安装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后期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本文主要结合给排水管道施工与安装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重点对安装方式进行探讨,在指出了目前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与措施,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安装和施工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借鉴意义,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岗值量化的九项指标:

(一)岗位所需基础素质(10分)

A、初中水平或相当于初中水平。能从事简单工作,不要求较高的文化水平(2分);

B、高中水平或相当于高中水平。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能力(4分);

C、中专水平或相当于中专水平。除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在一些专业领域有所涉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6分);

D、大专水平或相当于大专水平。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等能力较强;具有能准确理解财税政策、分析税源和进行复杂数据汇总、比较的能力,有较高的写作水平(8分);

E、本科水平或相当于本科水平。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分)。

(二)岗位所需工作经验(10分)

A、基本不需要相关工作经验,只需要在已有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简单培训就能顺利开展工作(2.5分);

B、至少需要半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岗位工作(5分);

C、至少需要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岗位工作(7.5分);

D、至少满足该岗位的任职工作经验要求(10分)。

(三)岗位工作量(10分)

A、工作量较小,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30%(2.5分);

B、工作量一般,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50%(5分);

C、工作量较大,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70%(7.5分);

D、工作量很大,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90%(10分)。

(四)岗位复杂性(15分)

A、比较简单:遵从定义清楚的标准行事,直接在工作中应用已理解的规则和程序,根据常规方法分析不复杂的数据(6分);

B、一般:经常处理超出例行工作范围的问题,根据确定的条件或政策标准,独立做出一些小的决策;经常分析标准信息数据或使用经过他人分析的数据(9分);

C、比较复杂:根据上级指导或者在其他人员的配合下对例行工作进行决策,经常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12分);

D、复杂:独立解决工作最后阶段才出现的非常规问题。工作中经常分析大量数据,对操作程序等许多方面做出决定(15分)。

(五)岗位工作环境(5分)[从危险性、危害性、工具设施考虑]

A、工作环境很好,较少使用计算机或不用接触钞票的岗位(1分);

B、工作环境较好,经常使用计算机或在完成职责过程中需要接触钞票的岗位(3分);

C、工作环境一般,在完成职责过程中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里接触对身体有潜在伤害的设备或物质的岗位,如汽车、电脑、钞票等(5分)。

(六)岗位承担责任(15分)

A、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5分);

B、对其他人员有业务指导、监督的责任(10分);

C、对其他人员有分配工作、监督、指导、考核的责任(15分)。

(七)岗位工作规律性(10分)

A、工作有规律,偶尔加班、出差(5分);

B、工作不规律,经常加班、出差(10分)。

(八)岗位吸引力(10分)

A、岗位极具吸引力(2.5分);

B、岗位吸引力正常(5分);

C、岗位吸引力较低(7.5分);

版权所有

D、岗位吸引力极低(10分)。

(九)岗位重要性(15分)

A、工作重要性相对较低,不会对全局产生影响(6分);

B、工作重要性一般,正常情况下工作结果不会产生影响(9分);

C、工作比较重要,工作结果直接对全局产生一些影响(12分);

D、工作非常重要,工作结果直接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15分)。

二、岗值量化的方法、步骤

(一)开展岗位分析,合理设置岗位。本着规范管理、适度负荷、有效幅度、权责相称的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岗位设置、岗位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把所有岗位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设置合理、权责清晰的岗责体系。

(二)进行岗位评价,确定岗位职责。结合实际工作,根据《XXX国家税务局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和《XXX国家税务局非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结合工作权责、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等方面,编制本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权限、重要程度、核心技能、任职资格、工作特点等方面的岗位说明书,对所有岗位进行岗位职责划分和工作内容描述,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工作标准及工作能力要求,理顺各岗位职责,便于业绩考核。

(三)实行分层测评,确定岗级体系。依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要求,对照岗值量化的九项指标,采取分层测评、问卷调查、民主评议的方式,对所有岗位确定岗位系数,建立岗级体系,便于能岗匹配。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印发《岗位评价调查表》,将所有岗位分别赋予九项指标不同的分值,由局党组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对所有岗位进行评价打分;第二步,由能级管理办公室收齐调查表后,按局党组占30%,中层干部占30%,一般干部占40%的比例进行岗位分值计算,并经能级管理委员会和能级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将各岗初评分数印发给全体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并签署评议意见;第三步,能级管理办公室收集群众评议意见后,提交能级管理委员会和能级管理领导小组再次审定,对群众意见集中的岗位分值进行微调,并予以公示。无异议后,由能级管理办公室根据最终评定分值计算岗位系数,按照“按能定岗、能岗匹配”的原则,确定岗位级别,形成严密合理的岗级体系。

岗位分值计算公式:岗位分值=党组平均测评分×30%+中层干部平均测评分×30%+其他干部平均测评分×40%

岗位系数计算公式为:

岗位系数=1+(岗位分值-最低岗位分值)/最低岗位分值

三、工作要求

(一)深入认识岗值量化对能级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组织好、落实好、学习好、宣传好岗值量化实施方案,全面准确地把握岗值量化的评定标准。

篇5

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既要遵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水文信息生成和储存的特殊性。基于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综合考虑,我认为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应着重抓好“五大建设”。

1、数字档案室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核心要件。目前,国家正准备提出全国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方案。因此,水文数字档案室建设正当其时。作为水文档案存放、整理和加工中心,水文数字档案室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扫描仪、刻录机、光盘库和中转服务器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同时,根据国家统一规范的数字档案管理规则和标准,设置相应的管理服务软件及其传输浏览等应用系统,从而真正建立起集信息收集、加工、馆藏、交流、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档案室。

2、信息化网络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基础支撑。根据数字化归档的要求,需要在水文系统构建三个对接电子网络。一是机关内部的局域网络。在单位内部实现各部门之间和数字档案室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并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前提下实现资料文件的数字化归档。二是联结各个基层水文站的数字信息传输网络。各基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文站点的文字、图像等数字信息要适时同步地通过专用互联网络传递到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实现适时测报分析和有选择归档。三是外部电子文件传送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联通,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文件传送与收集相对接。

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标准,对馆藏历史档案按照类别、年度、密级、等级进行数字化归档处理,以磁盘、光盘等介质进行分类陈列,并刻录到档案信息中央处理器以供查阅。其次,要运用归档整理应用软件,对新生成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资料及时予以归档。第三,要尽可能地将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在外网空间,切实丰富外网水文信息资源的内容。

4、浏览查询系统建设。数字档案的鲜明特点就是储存容量较大,浏览查询便捷。没有一个快捷高效的浏览查询系统,再好的库网条件也会失去其应有意义。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浏览查询系统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其基本要求是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查询便捷、更新及时、结果精准。同时,既要能够联合使用日期、类别、主体、关键字进行精准查阅,也要能够做到汉语及拼音双识别查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查阅效率。

篇6

关键词:档案;教师业务;建立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2-0058-03

综合档案、人事档案、教师业务档案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档案室,设立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综合管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室,设立在人事科,管理记录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教师业务档案室,设立在教务科,管理教师个人在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科研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记录材料。综合档案室管理学校的综合档案,综合档案分党群类、行政类、教学类、科研类、仪器设备类、基建类、财会类、外事类、声像类和实物类十大类。人事档案室保管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包括个人的履历材料,自传材料,考察、考核、鉴定、审计材料,学历学位、职业、技术职务(称)评聘、科研学术、培训材料,政审材料,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工资、聘(录)用、任免、调动、军(警)衔、转业复员、出国、会议代表,其他材料等十大类材料。教师业务档案室保管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包括:个人简历、业务自传,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材料,历年来的授课任务、班务管理工作,历年来的教学效果、师生评教、年度考核材料,历年来参加的科研课题,历年来发表的论文、著作,历年来的获奖、惩罚情况,工作以来进修培训、学习听课情况,兼职、任职情况等。教师业务档案可以做为教师职称晋级、评优考核的主要依据,做为教师工作的量化考核、进修培训、岗位调动、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奖励惩罚等的参考资料。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很少设立有教师业务档案室的。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几乎是空白,分散在各职能业务部门或教师个人手上,没有建立统一的分类归档范围、规范管理办法和归属管理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教师评职称时,都是自己到各职能业务部门收集个人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水平检查,学校评估申报时,各职能业务部门都需要从个人手上或者在各部门收集准备大量的材料,费时费力。有时会出现重复收集一个人的材料,有时会因时间久远造成材料收集不全,出现重复工作或材料缺失。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务科增设教师业务档案室,制定统一的分类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按归档范围将在岗教师的业务档案收集建档管理,教师调离时,业务档案随人事档案一起转出,为接收单位快速、全面的了解人才信息提供保障依据。同时,为了保持学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完整性,可采取赠送的方式,复制一份留存学校,以备学校提供查找利用。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室使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查阅档案时,学校的文件资料可以到学校综合档案室,教职员工的人事材料可以到人事档案室,教师的个人业务、工作业绩材料可以到教师业务档案室,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保障。

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

教师业务档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履历、教龄、身份证、各种学历学位、职称、教师或职业资格、双师、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证书、教学、科研岗位聘任书、合同或协议书复印件、学术团体或社会团体任职证明复印件。

教学工作材料

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安排表、课程设计、教案、课件、试卷(含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听课记录、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质量考核、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专家的评价、担任班主任情况、社会实践调研材料、年度考核。

教师进修培训材料

业务进修、岗位培训、出国深造等材料。

教学改革材料

教学改革立项申请书、结题复印件、精品课程、说课稿、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奖、结题材料、教学论文等文件复印件。

科研材料

科研项目立项、结题材料、科研论文、出版教材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自编参考资料、艺术作品、创造发明、专利技术、调研报告、议案、提案、学术活动或会议材料。

奖惩材料

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或文件复印件、其他单项或综合奖励(如书法、演讲、体育)、评优、评先等证书或文件复印件、教学事故登记表。

资历证书复印件

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岗位资格、职称、学历等证书复印件。

其他

业余爱好、特长.参加协会、学术会议、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等有价值的档案材料。

凡是教师的个人基本状况、工作量化、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培训进修、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水平、学术水平、学术研究方向、学术地位、社会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等能反映教师个人工作业绩、业务水平的材料都可以收集建档。教师业务档案不仅反映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成为学校考核、培养、奖惩教师的重要依据,而且还能体现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力量水平。

教师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

教务科应配备专职档案管理员管理教师业务档案,并在各部门设立兼职档案管理员协助专职档案管理员工作。要在各教学业务部门和教师队伍中大力宣传《档案法》,增强档案意识,使各教学业务部门和教师能自觉按教师业务档案归档范围上交散存于各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档案材料。教师业务档案建档的对象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外聘教师、返聘教师、教辅人员。根据教师业务档案的形成规律,可采取每年集中收集两次,分别在放寒假前和放暑假前收集。零散的材料可按照“随办随归”的原则在活动项目结束后及时归档。

可参照人事档案的整理方法进行教师业务档案的分类整理。遵循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则,把教师业务档案的有关材料按人物一类别一年度的分类方法一人一档、一个号进行整理、上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由于人事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会随个人的调动而转走,而综合档案室的档案则一直保存在学校,或按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馆保存,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当综合档案、人事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中有交叉的内容时,如:综合档案中教学类的归档范围有教师获奖情况,教师论文、著作,教师授课统计表;科研类中有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获奖材料、专利证书与人事档案中的科研学术、奖励材料以及教师业务档案中的历年来的授课任务、发表的论文、著作、获奖情况有交叉。人事档案中的履历材料,自传材料,考核、鉴定材料,科研学术材料,培训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聘(录)用、任免材料与教师业务档案中的个人简历、业务自传,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材料,年度考核材料,历年来参加的科研课题,历年来发表的论文、著作,历年来的获奖、惩罚情况,兼职、任职情况有交叉。在处理档案内容交叉问题时,综合档案要按照档案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归档,人事档案要严格按人事、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归档,并坚持以综合档案、人事档案优先的原则,原件(个人学历、职称证书、获奖证书除外)优先存入综合档案,其次到人事档案,最后再到教师业务档案,没有原件的情况下可存复印件。教师业务档案中可制作相应的表格填写进行保存。如:《教师个人情况一览表》、《教师授课教学任务一览表》、《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一览表》、《教师听课记录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记录表》、《教师参加科研情况一览表》、《教师、著作一览表》等由个人填写,相关业务部门审核。为了确保教师业务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收集到的材料要做好审核鉴定工作,杜绝把假材料归档。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向有关形成材料的部门收集。个人报送材料要验原件及相关的原始材料,鉴别好的复印件要加盖“此件与原件一致”的印章,确保归档材料的真实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扫描原件保存电子档,或制作成电子档案,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材料审核后,为便于装订、保管、利用和延长档案的寿命,对不规则、皱折、卷角、破损的材料,进行剪裁、折叠、托裱,裱糊时应选用化学浆糊,或在浆糊中掺入杀虫粉,以防虫蛀。档案材料上的大头针、回形针、钉书针等金属物要去除,以防止氧化生锈损毁档案。

根据档案材料的不同类别,档案的排序可按档案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材料的内容主次、功能性质等进行排序。排列好的材料要编号。顺序号包括类号和份号,用铅笔标注在右上角。如:“1-1、1―2……”就是“第一大类第一份、第一大类第二份……”,“2 -1-1、2-1-2- - - - -”即“第二大类第一小类第一份、第二大类第一小类第二份……”。每份材料在右下角或左下角编写页码。材料排列好后要编写目录,目录中的类号用汉字一、二……表示,单独占一行,份号用阿拉伯数字排列并登记材料名称,重新拟写或修改的标题用“[]”标注,各类材料之间要留出一定的空格填写后续的材料。每份材料最后形成的时间做为材料的形成时间,并用8位阿拉伯数字填写表示。整理好的教师业务档案按顺序号排列上架永久保存。保管教师业务档案要配备有铁门、铁窗、铁柜的专用库房,做好防光、防火、防盗、防尘、防鼠、防虫、防潮、防高温工作。

教师业务档案的提供利用

篇7

各区、县计(经)委、人事局、劳动局、财政局、统计局、地方税务局、残联,市政府各委、办、局和直属机构的人事、劳动、计财、统计部门:

在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1994〉第10号令颁布的《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工作中,郊区县反映,对乡、镇及以下企业因安置残疾人没有达到市政府第10号令规定的1.7%比例,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时,由于这些单位经济效益比较低,其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也比较低,如按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缴纳保障金,确有困难。根据这一情况经研究,现对《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通知》(京计综字〔1995〕0139号)作如下补充通知。

一、乡、镇及以下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达不到从业人员总数1.7%比例的,按照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最低的区、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二、乡、镇及以下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企业和经济组织,缴纳1994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市统计局公布的1993年最低的区、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845元缴纳。

三、市统计局每年向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函告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和最低的区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篇8

【关键词】税务会计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83-02

税务会计是一门融税收法规、财务会计等知识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改革,税务核算及纳税筹划业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社会需求给会计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职业学校必须创新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税务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实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纳税筹划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

一、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大多数职业学校开设的税务教育课程主要是经济法、税法、税务会计,这三门课程都包含各项税目理论知识,这样重复讲解同一内容,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税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教材大量篇幅讲解税制,可是纳税核算及实务内容少,这样的教学设置对已经有税法和财务会计基础的学生来说,不仅满足不了他们对纳税实务学习的渴求,也不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造成他们认为税务会计仅仅是财务会计另一形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学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教学,他们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却很少有在企事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仅限于教材和一些教学软件的辅助,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企业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使得企业一般不接受教师到企业工作调研,这也限制了教师操作技能的锻炼。税务会计课程实操指导教师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实训设施

大部分学校都建有设备齐全的“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却缺乏专门的“税务会计实训室”。 税务会计实训内容主要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等。这类计算税款并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实训过于简单,在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中也是最普通的,不能启发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学校的税务会计实训软件质量不高,训练的内容也是限于简单的抄报税等,过于“理想化”,用文字形式的实训题目代替税务会计实训,缺少真实案例,教学仿真性大打折扣。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含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它是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工学结合模式:(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主体、学生动手操作一体化;(2)专业理论教学场所与实务操作实训室一体化;(3)理论知识教材与配套实训教材一体化;(4)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传统黑板教学向信息化、多媒体、网络教学一体化转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边学、边做、边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要求

1.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根据职业需求,整合出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将技能操作融入课堂,让学习从被动变主动,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练”一体化教学。

2.建设一体化教学环境。建立集知识传授、技能操作、实践学习为一体的教室,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布置任务由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安排的教学课时内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达到在同一教室或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3.编写一体化教材。编写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统一指导思想,就业岗位需求为中心,降低专业理论的含量,技能培养为主线,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教材。

4.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又能指导实操、实习、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学校,到岗位第一线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

5.构建一体化实训设备。逐步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室,配备模拟器材、实训软件、教学设备、实践工具等,这样才可以达到教学环节的理实一体化。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1.引入角色扮演教学,使学生在边学边做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根据各个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按5~6人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税务机构人员、企业纳税人。教师分配任务,每个小组各负责一个公司的业务,这些公司分别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小组成员根据企业涉税业务模拟练习税务登记、发票领购、抄报税、纳税申报、税款抵扣、税款缴纳、税务咨询等业务。通过实训,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增加,锻炼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解决矛盾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给定原始凭证,让学生自主完成税款的计算与申报、纳税账务处理和编制纳税申报表。通过实训,教师将每一实训模块的每一环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以积极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障碍案例、违法案例、纳税筹划案例,考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对学生的考核,要求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一体化,理论成绩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平时作业、测试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训综合评价等。期末成绩=平时作业(10%)+考勤纪律(10%)+期末考试(50%)+实训(30%),这样科学合理分配分数,更符合“教学做”一体化宗旨。

(二)教学设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1.“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统一时间完成教、学、做的多个任务。若是税务会计课程,可以把需要配备凭证、完税凭证、纳税申报表、纳税实务平台与教室一体化,也就是说教室配备学生学习的桌椅,还尽可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数据库系统、实物投影仪、互联网等,方便教师截取信息和学习自主获取信息。教室电脑还装上《税收实务》多媒体教学软件,软件包括电子报税企业端和税务端,模拟企业纳税业务流程。这样一体化的教室有利于实现边教、边学、边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2.建立“税务仿真实验室”,建造仿真征税大厅,大厅内环境配置电脑和硬件设备以及征管税务软件,设置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国(地)税纳税申报、综合咨询等窗口,学生亲身感受纳税申报流程,以及税务机关的各项业务,更快地掌握纳税业务。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税局、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实习,并将税务实习列入学生毕业考核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纳税实务,参与企业纳税筹划,为学生创造参与税务会计岗位实习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还利于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和实战能力。

(三)教师队伍“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最大限度提供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假期到企业、事务所、税务部门顶岗实践,制定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绩效。

聘请企事业单位税务会计、会计师或事务所的税务师,纳税筹划人才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财务人员的交流,提高教师实务操作的能力。

(四)教材“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将会计、税法、税务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依据最新税法,模拟企业经营活动流程,借鉴企业经济业务作为学生实操内容。设计各种税目的纳税申报表和相关票据,如增值税,模拟企业销售业务增值税专用发票、采购业务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红字发票等,设计票据开具、认证、抵扣等业务操作流程,实现从税款计算、纳税申报、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

税务会计课程关于税制的内容有大量的法律条文,烦琐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应减少篇幅,难理解的法律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展开,加入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便于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法律条文内容。

每一实训模块结合实际企业涉税业务,编写实训案例和资料。涉税业务按任务驱动形式设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设定的任务,模拟操作来实现岗位技能的提高。并增加网上报税的模拟实训,学生能亲身体验网上报税操作程序,促进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税务会计是将财务会计知识、税务知识、纳税筹划融为一体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改革税务会计首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兵.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夏桂香,王玲.“零岗培”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构想[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篇9

一、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生存与发展,将有更多的中企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比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国内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应该加大了解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规则的国际税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能力应与之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的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为此,在专业方向上应该进一步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注意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应做新的改革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税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信息网络丰富了教学内容,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也给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手段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地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拓展渠道,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快更新,借助于网络资源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四)市场对税务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税务部门对税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外资企业都迫切需要税务方面的专门人才来处理其涉外税收事务和与其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其它税收事务,进行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对税务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海关、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中,对精通税收及其相关业务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増多。市场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时地转向,由过去以为国家培养税务干部为主转为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涉税服务、税收筹划人才。

二、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目前己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可以通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职业岗位目标定位

税务专业恢复之后,由于一些高校在思想观念上还不够成熟,还未能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税务专业的办学思路,将税务专业人才职业主要定位于“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事税务管理和企业、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也超越了本科层次的水平。因为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税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税收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及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根据这一职业定位,税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工商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纳税事务、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

(三)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目标定位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依据这一理念,税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长,具有处理涉税事务、控制税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专门能力。因此,税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税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税收环境中从事税收活动应具备的税收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税收专业技能。税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其专业特点,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纳税会计、税务、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中。

(四)人才素质能力的目标定位面对税收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税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税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等完善人格,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较强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有能胜任财税工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身心健康能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备税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一步优化,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新的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上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类和应用类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同时,在专题性质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前沿性。

(二)创新税务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为实现途径,创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音实验室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突出特色,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増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五)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加强实验室建设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企业纳税管理;课程建设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育目标是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分析处理会计业务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突出表现在税收课程的设置单一,多数院校只设置《税法》一门税收课程,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在开设《税法》课程的基础上,应再开设一门税法的应用型课程———《企业纳税管理》。

一、《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会涉及不同的纳税事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是企业纳税管理的中心环节与核心内容。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涉税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

(二)企业纳税活动的筹划管理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以降低纳税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企业纳税事项进行事先安排、选择和策划的总称。纳税筹划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介绍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税种,从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每一税种的构成要素,以案例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

(三)企业纳税活动的核算管理

纳税核算是纳税企业依据税收法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发生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分税种进行计量、记录、核算、反映,准确传达纳税信息的一种专门工作。纳税管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管理活动,而纳税核算规范、账证完整是纳税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不能依法取得并保全会计凭证,或会计记录不健全,则纳税管理的结果可能无效或大打折扣。

(四)企业纳税程序管理

企业纳税程序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应遵循的法定手续和先后顺序。企业纳税程序管理既是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基本步骤,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的一般规则。企业纳税程序管理包括对企业纳税全过程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内容为税务登记管理、涉税事项的认定与审批管理、发票管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五)企业设立、重组及清算的纳税管理

企业的设立业务是公司运营的开始,企业的重组与清算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及经营活动的终止。企业设立、重组与清算均涉及重要的纳税事项。

(六)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

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税务机关发生关系。企业在接受税务机关税务管理时应积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接受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工作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对于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问题,经常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并由此产生税务争议。通过了解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方法,可以帮助纳税人寻求适当、有效的方式及时予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的利益。

(七)企业纳税风险管理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是企业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经济法规,对其纳税计划、纳税过程和纳税结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的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税法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管理者对税法的认知程度等原因的存在,使得纳税风险成为每个企业纳税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可以及时纠正企业纳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最大程度的降低纳税风险,保证企业纳税管理总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及建设

教材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教材不能照搬研究型本科教材,要体现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基本思想。当前,有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一些税法的后续课程,如:《纳税会计》《纳税筹划》等。首先,这些课程只是从某一角度研究税务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其次,《纳税会计》的很多内容与《财务会计》重复,单独作为一门课学习意义不大;最后,《纳税筹划》课程的内容偏窄,主要内容围绕减轻企业税负的目标进行,只能作为企业纳税管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不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纳税管理内容。《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是将企业纳税管理的所有内容编写在教材中,突出了企业纳税管理过程中的实务操作性,将纳税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具体计算、案例分析和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着力体现各税种之间的联系。我校在《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建设中,进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教材的编写尝试,已经编写出的《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在校内作为内部教材试用三年后,于2015年8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对《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税收法律进行企业纳税管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企业纳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二是要通晓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税务实务操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吴东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