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 对策研究 存在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

(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

(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篇2

关键词:贵州;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简介:徐晓莉(1962-),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经济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F 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5-0013-04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要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之外,必须开展与外部世界的紧密合作,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合理配置,才能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作为经济落后的资源型省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值

“十五”期间,贵州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继突破10亿、15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速16.2%,进出口累计完成5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净增20亿美元,增长61.1%。2004年,全年进出口突破15亿美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达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增幅列全国第3位。 据贵阳海关统计,2007年贵州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总值达22.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5%,增幅列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增长41.1%;进口8.08亿美元,增长39.6%,实现贸易顺差6.57亿美元,同比增加1.97亿美元。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6年贵州出口商品出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化工制品、橡胶产品出口增长的局面。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同比减少出口2903万美元,影响全省出口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同比下降56.9%,较上年减少5.6个百分点。此外,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口也双双呈现两位数的下降。化工制品和橡胶制品持续增长,累计出口4.7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8%,较上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加出口1.0674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10.2个百分点。

(三)贸易方式

200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则出现持续下滑趋势。一般贸易累计出口8.40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达80.9%。一般贸易累计进口4.6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加工贸易累计出口1.9784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19.00%;加工贸易累计进口1.07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3.4%;其他贸易累计出口76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0.1%。

(四)不同经营主体的进出口比重

2006年贵州各进出口经营主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继续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08万美元,同比上升31.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越发凸现其“龙头地位”。私营企业出口1.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8%,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进口1444万美元,同比下降32.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进口6901万美元,同比下降40.4%,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出口5906万美元,同比下降20.9%,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进口2205万美元,同比下降6.4%,比重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五)主要贸易伙伴

贵州产品出口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越南、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印尼、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7%。对亚洲出口6.8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6%;对欧洲出口1.3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对北美洲出口产品1.4854亿美元,同比增长37.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35%;对拉丁美洲出口2424万美元,同比增长6.62%;对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共计4518万美元,同比下降23.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

贵州进口来源地有57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加3个,进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巴西、德国、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9.7%。

二、贵州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进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

贵州进出口规模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低。2006年度贵州省进出口总值16.1746亿美元,在全国外贸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仅为0.49%。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267.43亿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90.7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例仅为5.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5.66%,而贵州省仅有5.57%,不到全国的零头。说明贵州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发育程度低,外贸对贵州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

一般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的高低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2006年贵州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6.69%,与全国平均相差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6%,与全国平均相差20个百分点。这些表明贵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并与全国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此外,贵州的对外贸易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长缓慢。2006年贵州加工贸易增到3.05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8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贸易方式也不合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利用外资水平较低

贵州外贸出口以国有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2006年,在贵州103874万美元的出口中,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出口合计91470万美元,占出口额的88.1%,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万美元, 占出口额的11.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说明贵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水平还很低,需加大引资力度,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外贸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低

2006年7月12日,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出口企业200强(最低入围标准:出口额3.9亿美元)和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低入围标准:进出口额3.0亿美元),入围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贵州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2005年,贵州省进出口及出口最多的企业是瓮福磷矿进出口公司,其进出口额、出口额分别是1.79亿美元、1.16亿美元,均距最低入围标准相去甚远。从中可以看出贵州缺少大型外贸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这是竞争难以规范、竞争力难以提高的潜在因素。

(五)外经企业数目太少,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贵州企业承揽对外经援项目和国际工程承包的不多,境外劳务输出太少,境外加工贸易还刚起步,接受国际经济技术援助不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广泛。贵州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外经企业现已发展到10余家,虽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工程建设实力,但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还显实力不够,经验不足,人才缺乏,难于承揽国际工程,许多大型企业还没有树立“走出去”发展的意识。

(六)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对外贸易较脆弱

贵州省对外贸易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从区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贵阳、六盘水、黔南、安顺、遵义5个地区,而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4个地区所占比重却相当较小。2006年,贵阳、六盘水、黔南、遵义、安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5.5%、20.8%、12.8%、6.4%、3.5%,合计99%,而铜仁、黔西南、黔东南、毕节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0.4%、0.3%、0.24%、0.06%,四地区进出口总额合计仅占全省的1%。从行业上看,水城钢铁厂、贵州轮胎、瓮福磷矿分列前三甲,拉动国有企业进出口55.2个百分点,而其它企业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贵州对外贸易对五地区和三大国有企业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进出口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全省进出口总量的急剧变化,这也充分体现出贵州对外贸易的脆弱性。

三、发展贵州对外贸易的思考

(一)多层次选择外向型经济产业,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贵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向型经济的产业选择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农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都可以面向国际市场。

机电产业是贵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市场潜力来看,机电产业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如贵阳的重型机械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外向型的拳头产品。

能源及原材料产业是贵州的另一优势产业。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原料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与东亚、东南亚各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贵州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器件、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新技术产业将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产品的出口在贵州也占重要地位,农业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食品、烟草、轻纺等加工业是贵州的传统外向型产业。我们要迎合全球环境保护趋势,大打生态牌,大力开发出口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产品,并将其作为贵州出口产品生产的目标之一,尽快实现贵州农业的产业化和外向化。

(二)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增加规模效益

贵州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因此贵州要着力组建和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搞强强联合,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势互补,共同解决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改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为联手对外,共同受益。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主体,广泛动员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出口竞争。对有出口潜力的企业,通过宣传动员,促使企业树立外贸出口意识,并精心帮扶,加强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群,形成新的优势,增加出口规模效益。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

扩大加工贸易应以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原材料深加工产品为重点,提升企业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利用贵州省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优势,发展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逐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措施,增加产业配套能力,使再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零配件、半成品均能采用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

贵州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他们的出口占贵州全部出口的比重将近90%,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则只有1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经营风险就相对集中,就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因此,在扩大贵州的对外贸易时,我们既要保持原有国际市场,又要积极开拓潜在的新的国际市场,减少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外贸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对外贸易发展

贵州各地的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如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使贵州外贸能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琼.我国对外贸易法完善之对策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关键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752.0;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50-02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入世时的279.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 87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58%。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但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为实现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 当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1.1 增长趋势明显,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2001―2015年间,除2009年、2015年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增长,其中有8个年份呈2位数增长,有5个年份增长率在25%以上。出口额从160.7亿美元增长到706.8亿美元,增长4.4倍,年均增长率11.16%。进口额从118.3亿美元增长到1 168.8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17.78%。

1.2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从此逆差规模持续扩大,从2004年的46.4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462亿美元,增长近10倍。逆差规模的持续扩大,弱化了国内市场对农产品供需的平衡能力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反映出入世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1.3 进出口不平衡状态加剧

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占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4.86%上升到2015年的6.95%,上升了43%;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6.04%下降到2015年的3.10%,下降了48.68%,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口比例不断上升,出口比例不断下降,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2 当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关键问题

2.1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

首先,从生产方式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据统计,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7%,占发达国家平均值的2%,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偏高。其次,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表现在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据统计,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5%以上为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偏低。

2.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低

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是生产,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研经费均投入在生产中,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不受重视,造成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低,特别是基础性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严重缺失。我国加工类产品增加值是初级农产品增加值的2~3倍,而发达国家高达5~7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农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出口农产品因残留物超标被拒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因食用有害物质超标的食品引发了多起中毒事件,在加上媒体的大肆炒作,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国际竞争力随之减弱。

2.4 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日益加重

为了促使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更加规范,并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拒之门外,许多国家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呈现出的新特征,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由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对农产品贸易实施的措施看,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针对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安全发展到生产、包装、标签标识以及加工运输等全过程。

3 建议

3.1 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作为中间产品的农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在50%以上,竞争力很强;消费者导向型产品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占出口份额的30%左右,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大宗农产品是我国出口较少的农产品,竞争优势较弱。从要素配置状况来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部分中间产品以及消费者导向型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发挥比较优势密切相关,应当予以大力支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高附加值、竞争力强、具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1]。

3.2 改革外贸体制,完善国内农业政策

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农产品出口由量向质的转变,以企业诚信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依据,建立企业考核制度,整合农产品外贸企业,排除不良企业的干扰。其次,充分发挥外贸龙头企业的作用,带领生产和加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农产品对外贸易产业化,实现出口创汇的规模化、基地化和集团化。最后,完善国内农业政策,尤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通过国内外农产品行业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农产品深加工,并扶持品牌产业的发展[2]。

3.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我国要根据国际卫生标准制定与时俱进的安全标准,加强科技投入和技术设施建设,保证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有效监控。加强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自有养殖和种植基地,加强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工作,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以应对不断提高的国际检验标准[3]。

3.4 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

针对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不合理、不公平的技术壁垒,一方面我国要加快贸易壁垒体系建设,迫于我国的压力而减少一些国家的歧视性技术规定;另一方面,农产品企业要对历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相关贸易壁垒分国别分种类进行梳理,深入了解各国贸易壁垒的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就有效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制定相关措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4]。

4 参考文献

[1] 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1(11):32-35.

[2] 金廷芳.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特区经济,2011(4):241-242.

篇4

关键词:校外实训 双师教师 无缝对接

一、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意义

(一)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国际贸易的各门课程都是孤立的;在校内实训的环节中,也常是分模块进行模拟训练的。但在真实的校外实训中,需要学生按照业务的需要和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将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贸易基础知识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对在校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温故知新,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还会完整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

(二)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教师们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至于学生们懂理论不会实践。在校外实训的真实的业务环境中,为了可以接触并亲身融入到一整套的外贸业务中,就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书写电邮、缮制单据,以及与国外的客商、内地的货物供应商、海关、税务局等许多单位和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其中,不仅学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校外实训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

学生在校内学习国际贸易知识时,主要的依据是课本。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一门活跃的学科,全球的贸易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知识也几乎随时在变,但是有的学校至今还在抱着INCOTERMS2000进行讲授。如果想要随时抓住国际贸易知识的脉动,掌握最前沿的国际贸易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跟上时代,最好的办法便是投身于国际贸易的最前线。

(四)校外实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扩招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达到立即上岗状态也使企业不愿雇佣应届毕业生。校外实训环节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毕业前即可达到上岗要求,实现了人才的无缝对接。而且有的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已经被所在企业看好并向其抛出欢迎他们毕业后来企业上班的橄榄枝。因此,校外实训非常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对于校外实训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是走过场或是自己在毕业之前走出校门找工作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分配到的校外实训企业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实训企业里,也往往学习态度消极或是经常性缺勤。

(二)学生校外实训的时间短、深度受局限

学校往往安排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去校外实训,扣除两头的寒暑假,学生们的实际校外实训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而从只掌握理论到能对外贸业务驾轻就熟约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再者,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重要的或是核心的业务都是由公司内部人员处理。所以,学生们在短短三个月的实训时间里,只能接触到外贸业务的皮毛。

(三)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匮乏

学生去校外的企业进行短暂的实训,在此期间,学生几乎不能为所在的企业带来任何的利润。相反,企业却要费心为这些学生进行各项事宜的安排。有的实训学生还可能持有消极态度,工作懒惰,给公司员工带来消极影响;还有的学生会因为在实习工作中的这样或那样无心的错误或纰漏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久而久之,企业都不太愿意接收来实训的学生。这样,学校便很难找到便于学生校外实训的企业,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变得匮乏。

(四)实训教材不到位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采用的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在实训中,学生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南类书籍来指导实训,而这样的书籍几乎还是空白。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碰到问题时,只能临时从网络上搜索或向公司的前辈们请教。但所得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片段性的,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五)缺乏双师教师的指导

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专业上的问题,此时便需要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这样的老师即双师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几乎大多数老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鲜有教师拥有去公司一线亲身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所以在指导学生校外实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考核方式不科学

校外实训应该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只要求学生实训归来后上交一份来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和反映学生实习工作过程和心理收获的并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本应是校外实训企业负责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但实际上无论学生实训成绩怎样,企业领导都会碍于情面,在表格上面填上好评,致使企业对学生校外实训表现的评价失真。

三、改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

学校和教师应做好校外实训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让学生们明白校外实训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他们以后走向毕业岗位做准备。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严格监督学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校外实训。

(二)延长校外实训时间,并加深校外实训的力度

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短暂。学院可以考虑与校外实训企业协商,把寒暑假也纳入到校外培训时间;若有条件,学校还可考虑把其他学年的寒暑假也用来让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训时间的延长必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业务。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与企业协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贸易业务上比较核心的东西。

(三)拓宽校外实训资源

1、拓宽并加深校企合作。学校可与合作的校外实训企业越来越少已是各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本人认为此事的瓶颈是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几乎是单方面的付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为此,学校可以考虑除了通过领导的人脉关系寻找校外实训企业之外,还可以考虑付给校外实训合作企业一定的费用或者是与实训企业互换培训(即: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等。

2、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自建企业。学院利用自有资金和场地开办企业,将理论知识丰富且懂管理的教师聘为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来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基地;三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指导学生校外实训的老师或校外实训合作企业的中高级经济师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步骤和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教师们可以把这些校本教材引入到平日的授课和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训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训。如果所编写的教材优秀,还可以考虑在省内或全国的同类院校发行。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学校除了在招聘教师时适度提高教师的录用门槛,优先聘用双师型教师之外,还应鼓励在职的教师在学历上、职称上进一步提高;鼓励教师亲自去企业一线实训,并在课时的安排上对这些教师做出让步;对于成长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尽可能留住这些双师型教师。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当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为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设定严格的、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定性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还能定量考核。考核的重点应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以使考核流于形式。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外实训结束后,为学生们设立单独的实训项目考试,也可以将考试与从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又能为学生取得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打下基础。

总之,当前高校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联系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的方式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无缝对接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佳.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6

[2]孙本芝,刘碧云.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篇5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它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的发展。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

1999年11月,中央政府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即西部大开发战略。此项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区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1~8月,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增速超过中部地区,居四大板块首位,分别高于各地加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5.6%、17.3%、0.2%和9.3%。早在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就存在对外贸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很好的证明,西部地区历来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贸易频繁。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大多是一般贸易,而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贸易规模较小,对外资利用水平低。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利用外资水平较低的问题,这制约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060.60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约为4.3%,其中出口额为647.05亿美元、进口额为413.55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额和进口额比重分别为4.8%和3.8%。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很小,而东北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江苏等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很大,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很高。

由于地域、地理环境、气候、人才不足等条件制约,外商对于西部地区的贸易投资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投资额较少,西部地区在对外资利用方面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很多大型企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很少。西部地区的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例如,餐饮服务、初级加工、原料生产等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西部地区基本没有。

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主体不合理。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占有重要比例。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例较小,凸显高低不平衡的特征。目前,加工贸易在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但是较一般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西部地区大多省份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其中,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的一般贸易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占50%以上。

在我国西部地区贸易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例如,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高达60.83%,而外商投资企业仅占占6.6%。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主体及其不合理,这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利用水平,影响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策研究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东部地区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发展对外贸易中,西部地区应该立足本地,发挥地区优势及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并且与中东、中亚、南亚等地区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他们都有类似的,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可以借助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共通点,加强沟通与联络,建立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减少贸易过程中的障碍,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信息、智能等“软件贸易”占的比重必将不断上升。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给予他们的政策优惠,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并依据西部地区的优势特色,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西部,从而改善西部地区的产贸易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篇6

摘要: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我国在实施出口型对外贸易战略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具体形式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在战略选择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适当的改进型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选择;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是十分快速的。高速的增长直接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机。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了明显的变革,已经转变为以出口型为主的战略导向,但就出口产品的结构而言,作为主要产品的工业产品资本技术含量十分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内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样就导致了当前贸易摩擦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对外输出的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数量所占比例较少。

(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由于中国制造在价格上更加低廉,在质量上更有保障,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就使得有些国家内部的同行业产品出现销售上的困难,因此有很多国家建立起对于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这对于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三)国内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形式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出现“手足相残”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一)战略调整的主要思路

1.进出口并重的贸易策略

传统的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在拉动国内的生产以及吸收国外的资本上,但是我国当前在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国内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高,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缺少了竞争的优势。通过进出口并重贸易战略的实施来看,应该更加重视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同时还需要重视进口,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

2.实现对于内部需求的重视

从外需导向到内需导向过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减弱我国资本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重视对国内需求的拉动,增强我国经济的内部动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削弱出口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应对当前国外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等情况的策略。

(二)战略调整的具体对策

1.改善出口结构其一,减少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鼓励出口政策,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内部改造。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都是采取鼓励的政策,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主要原因所在。根据当前的国际贸易情况,应该减少这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政策,让这些企业自主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优胜劣汰,从而促使产业内部的升级。其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创新,既可以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这些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三,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能够很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就会在出口量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较大利润,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2.改善进口结构其一,减少贸易壁垒。我国加入WTO以来对于进口关税进行了三次大幅度的调整,但是由于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原因使得我国进口的关税水平依然很高,这种高额的税收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因此进一步地降低关税税率对于缩小我国的贸易顺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优化进口产品的结构。在对国外产品进行引进的时候,需要按照当前我国内部所缺少的基本消费品和技术来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内部短缺的资源以及技术,加强对于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三、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发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十分有必要,需要根据当期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引进以及产品输出。

参考文献:

[3]刘富英.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1).

篇7

1对外贸易会计工作展开的必要性

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积极有效的展开,促进了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1.1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积极有效的展开为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而经济的全球化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种新的经济形势的形成。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对外贸易企业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滞后,致使会计管理工作无法展开。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信息化、科技化以及市场化,而且对于管理落后的企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财务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因此,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的展开,加强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积极推动和鼓励了企业的发展。

1.2对外贸易会计工作展开促进了企业发展面向管理国际化

加强对外贸易工作的展开可以将企业的内部经营数据以及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会计在对外贸易企业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调动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能动性,促进企业决策水平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对于对外贸易企业来讲,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的研发都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加强了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使得企业相关资料以及档案都实现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进而为企业的管理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2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问题

2.1对外贸易会计缺乏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一些对外贸易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比较传统,管理效率不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无法有效地防止作弊,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背景下的现代化企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公开性,就更加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它无法将企业的不同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管理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地控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外人进入系统,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秘密文件的丢失,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2.2企业对外贸易会计存在严重的市场问题

当前的全球化经济化发展,为企业的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巨大市场。对外贸易企业要想有所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发展的运行成本过高。当前一些对外贸易企业对外的一些业务发展,投入的资金过大,却没有同等的收入;二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目前一些对外贸易企业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进而影响到企业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影响到企业的会计结算制度;三是企业的会计软件不规范,不完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上有大量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各种信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软件,企业内部的信息还没有进行整合的情况下,更加无法对企业外部的信息进行汇总,而且也没有一定的规范,从而影响到会计管理的使用,制约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对外贸易企业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

目前对外贸易企业的理论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实践发展。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发展和目标以及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企业完善企业的会计理论,比如:如何规范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质量。但是企业对于会计理论还没有丰富和完善,所以企业也就难以实现企业会计的实践问题,无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4对外贸易会计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

对于对外贸易企业会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相关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但是随着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化发展,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政策和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问题。

2.5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企业的会计人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样,对外贸易企业也不例外,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会计知识技术,而且还要有灵活性与原则性,做到既熟悉会计理论知识,又在熟练操作会计实务,并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创新性。但是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的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其基础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素养较低,眼界狭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对于对外贸易企业来讲,其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3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对外贸易会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3.1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制度

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就要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要从所有员工的立场出发,一方面确认企业各个岗位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部门内部责任划分以及权限范围;另一方面企业还要不但还要有效地监督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各项行为,并且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同时,要将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企业要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对企业财产的监督效力,保持企业的经营者以及相关人员能够正确地规范使作企业的财产,并且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依赖会计管理的各项有效的手段强化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做到有效地监督、协调,自发地控制企业的内部需求。

3.2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对企业来讲,企业不仅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有优秀的会计人员。一般来讲,要提高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要开设会计实践课程,因为我国高校的教育主要以理论为基础,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他们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也没有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进行工作时,无法直接从理论快迅走入实践工作中,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务培训。一方面可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他们的实践经验。(2)高校地进行会计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利用会计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不空学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会计人员的不断学习的正确理念,充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充实自己的大脑,从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赶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总之,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就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工作的积极展开。#p#分页标题#e#

3.3树立正确的会计思维模式

对外贸易企业应从传统的传统狭隘的模式中走出来,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会计思维模式以及国际贸易的新观念。企业要统一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思想,并强化领导工作,提高对会计管理的认识以及重要性,加强其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本单位会计工作依法执行与开展。为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和管理,规范其法制行为,站在法律的高度来依法加强对外贸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使得会计管理走上国际化以及法制化的道路,为企业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功能,从而使得我国企业的外贸质量有效提高。

3.4改善对外贸易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

要想改善对外贸易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数据的输入阶段,会计人员在录入时,必须要考虑到相关信息点的正确性以及设定,同时还要采集有效的基础数据;第二就是会计数据的加工,对于企业的所有会计数据包括其方法、原理,必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并且完整地体现出来,保证会计数据库模型质量和方法科学性;第三就是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工作的解决创造了有效的条件,这样,企业就可以构造一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强化会计工作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透明度。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对外贸易;必要性;措施

高校中的《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是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同学们了解我国有关对外贸易相关理论、政策,以及较为前沿的发展动向的一门学科,因此,这门课程是我国各高校课程设置中独有的,无法从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去借鉴,其教学改革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的重视。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的系统学习,可以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贸易实践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向学生提供未来的就业方向相关信息,有利于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对外贸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主要是通过关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三点,分别为:展望性、政策性和宏观性,其教学内容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些难度,就例如,当任课老师若仅仅遵循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教学,教材中的内容有滞后性的话,容易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此外,讲授法,一直以来都作为《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而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如果仅仅通过使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其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对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是不利的,易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授课内容不易与外贸发展节奏相适应,其知识信息内容也相对滞后,当学生毕业从事相关工作后,会发现从前课堂学习的内容已滞后,对现实的贸易世界不知从何入手,因此,《中国对外贸易》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改革。

二、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讲授上主要以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为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节的进行介绍,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在接受上没有较大难度,但是往往出现学生接受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学生很难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教师将精心准备的内容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出来,但是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了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的局面,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理论课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不大,缺乏应用价值。

(二)教材内容滞后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是针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由于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受国内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这导致最新的教材也难以紧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及时搜集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补充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最新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一方面使学生难以养成自主地去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绝大多数的内容是讲述过去时的外贸情况,容易出现学生认为教材的用处不大的现象。

(三)考核方式简单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考查课是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普遍出场形式,其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努力的方向往往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对这一课程的考查方式决定的,因此考核方式必须与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因课制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依旧停留在撰写论文或者开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阶段上。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真实合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难以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三、中国对外贸易教学改革措施

(一)拓展学生的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及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前,老师可根据课上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搜集相关文献和案例,通过电子邮箱或qq等方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及对新知识点的不熟悉等各种因素,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老师需要针对以上这些因素和问题,合理设计阅读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在课上,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自己的课前阅读的成果进行分享讨论和展示。

(二)系统讲解基本知识点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国对外贸易的管制制度,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制度中国的关税制度,中国的海关管理制度,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制度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等。以上是该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做到系统讲授,但可综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对前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中的一些章节可以进行合理的扩充和删减,做到详略得当。

(三)加入新颖的教学方法

篇9

从我国的贸易方式看,我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额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只能赚取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费用.此外,对外贸易规模的飞速发展也无法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力.我国的对外贸易还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大小是由国内产业与其对外贸易的关联水平决定的,换句话说,国内产业的发展能决定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已成为对世界贸易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但是,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所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造成了落后的产业结构,由此形成了竞争力不强的贸易结构.因此,我国要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依靠的不仅仅是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还要通过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等综合因素的改善和提高.

二、结构方面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对外贸易通过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工业制成品占比重较小,这一问题目前基本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发展是促使我国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和优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得以增加,但是外资企业在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环节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表面上看,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在提高,但实际上增加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对于那些能够真正体现资本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我国也还需要进口.所以,这不是我国贸易结构的真正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链较长,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少量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也往往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率也较低.

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协整检验;因果检验

一、1978—2013年中山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根据图1可以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山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山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86:35.10:17.04发展为2013年的2.50:55.50:42.00。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得到很大的调整,总体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纵观其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产业结构变动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1978,中山第一产业占GDP的47.86%,到2013年所占比重降为2.5%,全年农业总产值仅为111.77亿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工业企业进入中山市,可用耕地已经很少,第一产业中的粮食基本上靠外来供给,蔬菜水果也主要来自外地,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数大大减少。

2、第二产业稳定增加,占主导地位

1978年,中山第二产业占GDP的35.10%,其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98年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2004年达到61.57%,为历史的最高点,之后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到2013年下降为55.50%。这些数字表明中山市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城市。

3、第三产业虽逐步提高,但波动明显

1978—1995年中山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1996—2004年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后又开始回升。1995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2.67%,2013年为42%,目前还没有达到1995年所占的比例水平。

二、中山市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确定和样本的选取

为了对比研究中山市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在指标选取上,本文选择1987—2006年中山市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四个指标。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中山市统计年鉴》。考虑到以人民币衡量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受国际环境和我国汇率政策的影响,所以将人民币为单位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格转化成为以美元为单位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了消除各指标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研究将上述四个指标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取对数后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增加值LnTR;取对数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LnFI;取对数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LnSI;取对数后的第三产业增加值LnTI。

2、单位根检验

由ADF检验的结果可知,进出口总额、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取对数后的各指标均不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指标是非平稳的;第一产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该指标是平稳的;各指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取对数后的各指标均是(Il)单位根的时间序列,即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

LnTR=0.850851-0.04953LnFI+1.400716LnSI-0.64631LnT(I1)(1.662074)(-0.24949)(3.37446)(-1.45843)RSquare=0.740779675F=11.43089从此模型可以看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对外贸易的变化呈现的是一种反向的关系,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减少1%会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值增加0.049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减少1%会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值增加0.64631%。第二产业与对外贸易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会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值增加1.400716%,模型同时表明第二产业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第一、三产业。出现这种结果是与中山市的对外贸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山市是以加工贸易闻名的工业城市,整个中山市有大量的粗加工型企业,这就导致了在中山的进出口总额中,工业产品占到极大的比例,同时本部分使用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是根据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并没有包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故一、三产业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很小。

4、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表2可以看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值都产生影响,都是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这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中山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要发展中山的对外贸易就必须优化中山的产业结构,这样才可以促进中山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第一、二、三产业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中山市,很有必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和优化

在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更加注重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适当结合,促进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和优化。在开放的条件下,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考虑中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外贸易与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作用,选择开放型经济模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

2、实现外资利用的战略转变,调整引资结构

在引资结构上,实行三次产业并举,在坚持工业招商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开发提升第一产业。在引资内容上,注重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的招商;注重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环保型项目的招商;注重有利于增加税收,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招商,积极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的转移机会。

3、积极扶植内资企业,大力开拓和发展国际市场

政府应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植力度,制定和出台关于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向本地企业倾斜,依托技术、创新、差异化等策略实现本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增加一般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以及成长空间较大的项目,促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

作者:邢冠 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雁冰: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8(5).

[2]潘苏、谭砚文: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