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

篇1

关键词:污水厂、处理工艺、工程调试

中图分类号:U664.9文献标识码: A

1.概况

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的重要性还没被普遍认识和接受,不少污水厂建成后没有进行工艺调试, 会出现运行起来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运行成本偏高等现象。事实上, 工艺调试是污水厂投产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工艺调试发现并解决设备、控制、工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使污水厂投入正常运行;实现工艺设计目标,在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

生活污水的水质和城市性质、城市现有排水系统、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大部分属于综合性城市,即居住、商贸、工业生产混杂在一起,排放的污水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工业废水所占的比例不大。因此该类废水的水质相差不大,一般BOD5为100~200mg/L之间,COD为250~400mg/L,SS为200mg/L 左右,TP 为3~6mg/L 之间,TN 为20~50mg/L之间,BOD5/CODcr值较高,可生化性较好。但一天内水量水质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凌晨一点至早晨六点水量很小,下午4点至晚10点,则水量很大。与冬季相比夏季水量大而且各水质指标的浓度偏低。

2.处理工艺分析

(1)收集工艺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自控、仪表和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检查化验室仪器、药品等是否齐全, 以便开展水质分析;检查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总供电及各设备供电是否正常;检查各种闸阀能否正常开启和关闭;检查仪表及控制系统是否正常。

(2)开启水处理设施、管道中所有阀门和闸阀,启动进水泵送水,根据各构筑物进水情况,沿工艺流程适时启动其他设备。

(3)活性污泥培养的实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处理系统中产生并积累一定量的微生物, 其培养方式主要有连续式和间歇式。

a.连续式培养:是指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情况下进行的活性污泥培养方式。选择该种培养方式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进水, 即日进水量至少可以满足一台进

水泵24 小时的水量, 其优点是培养时间短, 微生物所需驯化时间短。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水量确定进水泵开机台数和生物池开启组数,格栅机、沉砂池、二沉池全开, 开启外回流泵, 回流量控制在大于100%,曝气区溶解氧大于2mg/L,生物池流速平均不小于0.3m/s,连续运行。每天做好各项水质指标和控制参数的测定。当

sv% 达到10% 以上时,活性污泥培养即告成功,此时的出水BOD5、SS、COD 等指标一般可达到设计要求。

b.间歇式培养:是按进水、曝气、沉淀、撇除上清液等四个阶段往复循环的培养方式, 是在进水量小不能满足连续运行的一种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微生物积累周

期长,驯化时间长,操作工作量大。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同时开启进水泵、格栅机、沉砂池,待生物池充满水后开始曝气,同时停止进水,当COD、SS 明显小于进水时停止曝气,沉淀2 小时后再进水,同时撇除上清液。在此过程中的水质指标和控制参数的测定及完成的标志同连续式培养。

(4)活性污泥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处理工艺,通过驯化使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具体做法是首先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 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 在厌氧池控制在0.1mg/L 以下,在缺氧池控制在0.5mg/L 以下,在好氧池控制在2 ~3mg/L,好氧池曝气时间不小于5 小时, 外回流比5 0 % ~100%,内回流比200%~300%,每天排除日产泥量30%~50% 的剩余污泥。在此过程中,每天测试进出水水质指标, 直到出水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5)工艺控制参数的确定设计工艺控制参数是在预测的水量、水质条件下确定的,而实际投入运行时污水厂的水量水质往往与设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水量水质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 以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进行和出水水质达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需确定的重要工艺参数有进水泵房的控制水位、沉砂池排砂周期、生物池溶解氧DO 及氧化还原电位ORP、污泥回流比R、污泥浓度MLV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SVI、污泥龄SRT、剩余污泥排放周期及日排放量、二沉池泥面高度等, 其中影响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进水水位的高低和污泥浓度MLVSS 的大小,影响脱氮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DO 和污泥龄SRT。进水泵房水位在保证进水系统不溢流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在高水位运行。用每天排砂量体积与集砂容积对比来确定排砂周期, 排砂量体积小于集砂容积。生物池DO 及ORP 根据厌氧池放磷情况、缺氧池反硝化情况、好氧池吸磷和硝化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厌氧池的DO 小于0.1mg/L,缺氧池的DO 小于0.5mg/L,好氧池的DO 控制在2 ~3mg/L 之间,厌氧池ORP 小于-250mV,缺氧池ORP 在-100mv 左右,好氧池ORP 大于40mv。回流比R 的大小应根据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和磷的释放来确定,一般情况下80% 左右较合适。污泥浓度MLVSS 通过污泥负荷来确定,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泥负荷一般在0.12kgBOD5/(kgMLVSS*d)左右较合适。污泥龄SRT 要考虑设计水质的要求, 对脱氮除磷工艺而言,其一般控制在8 天左右。

(6)工艺控制规程主要是用来指导生产运行的,是工艺运行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各构筑物的基本情况;第二,各构筑物运行控制参数;第三,设施设备运行方式;第四,工艺调整方法;第五,处理设施维护维修方式。工艺控制规程应在工艺参数确定后编制。

3.工程调试注意问题

污水处理厂工程调试是在设备安装完工后进行的。在工程调试之前,应该对所有设施、管道及水下设备进行检查,彻底清理所有杂物,以避免通水后管道、设备堵塞和维修水下设备影响调试的顺利进行。通水后进行水下设施设备的维护困难相当大, 主要是因为维修需将水池放空,放空一次相当费时费工,特别是有活性污泥后,放出去会发生污染事故。

对进水水质严格进行监控,尤其是PH,超过要求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否则会使培菌工作前功尽弃。培菌初期,曝气池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严重时会堆积两三米高,这是培菌初期的必然现象, 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和采取适当的消泡措施就可以解决。

4.结束语

本工艺调试具有技术性强、难度高,污泥性质稳定,沉降性好的特点。同时具有工程总体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需要具备污水处理知识和长期运行经验的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实施。

参考文献

[1] 钱易,米详友.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篇2

关键词 城市污水;污水处理;雨水排放;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22-01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是越来越快,但是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城市缺水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尤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多。近几年,西部的城市污水的处理以及雨水的排放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西部的地区的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生态平衡,下面对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排水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 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的相互制约分析

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对于城市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西部地区是我国水源地重要储备地,因此,加强雨水的再利用和污水再生利用是整个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的重要任务。

城市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雨水的排放牵涉到部分的污水处理和水源再利用,从自然循环的角度分析,只有减少雨水的排放,加大再生利用是确保城市污水量减少和有效控制的关键。但是从资源利用来说,污水的处理决定了雨水再利用的水质量,它是确保雨水再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二者又具有相互独立性,都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各自的工作,污水处理重点是在处理方面,而雨水的排放重点是在如何进行有效的排放和利用。下面对二者在进行各自的工作进行分析,从而更加直观的进行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措施分析

由于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西部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总体的效果还是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之中,严重的造成水体污染。污水处理率是各级政府对水环境考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构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重要体现。加强污水管网的新建和管网的覆盖是做好污水处理的重要步骤,减少污水的重要排放,加强水体的净化,从而降低污染。下面主要简述几种减少污水排放的具体实施措施。

2.1 加强制度管理和管网检查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如何进有效的对各个管网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问题,由于西部城市的发展还是落后于沿海的城市,总体的排污处理的管理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制度的管理,做好污水处理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因为管理不到位而造成重要的污水污染。另外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需要加强用户的排水的水质管理,一般在用的排水管道和市政的管道连接处进行设置水质检测井,同时并在井盖上标明“检测井”。另外在检查井的井底进行设置沉淀池,由于传统的排污的管道流量小,容易造成沉淀而造成对管道的堵塞。因此,这种在井底设置沉淀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进行解决沉淀问题。从而减少了对管道的维护作业,只是定期的进行清理沉淀物就可以。一般为了维护作业的方便,需要在污水的干管管道交汇处的检查井、转弯处的检查井以及直线段的每隔一定距离的检查井内进行设置闸槽,一般通过闸槽的开闭就可以控制水流,从而便于维护作业。同时定期的进行各个管件的检查,保证排污的管网正常工作。

2.2 加强污水的再生利用

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势影响,加强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是有效解决城市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大多数的先进国家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已经远远超过所利用的水资源,完善的污水的再生处理技术是我们促进城市的污水资源净化的重要保证。由于现在的一些相关技术和设备已经无法简单的满足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解决技术和设备上的难题。另外,就是加强污水的回收处理,常见的有集中处理回用和中水回用两种方式。污水的再生利用,经常我们可以用于日常的生活,例如,洗车、冲洗厕所等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浇灌绿化和冲洗马路以及消防灭火等等。这样不仅能直接的节约用水,还可以减小水厂的压力。

3 雨水的排放和收集及利用分析

由于西部是我国水源的重要储备基地,因此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是进行有效的节约水源的重要措施,同时减少雨水的排放合理的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减轻了城市的排水处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工作压力。下面主要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雨水的再利用和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压力进行分析。

3.1 改进雨水排水系统

由于西部城市内的雨水大多都是通过管道进行就近的自流排入河道中,但是由于地形的影响,大多数的出水口经常采用淹没式,这样一来直接受到水位的影响,从而直接减少雨水的排放和造成污水的发生。这样一来严重的话直接造成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雨水的排水系统进行改进,保证正常的运行。

1)对于城市的雨水管道的出口一定要高于排放水体的高度,减少对水体的倒流,从而减小污染。

2)对于出水口小于排放的水体水位时,需要考虑水体的水位顶托的影响。并核算淹没出水的排水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管道的维护和清除工作。

3)加强立交排水出口的可靠性,一般在立交排水采用独立的排水系统。为了保证立交排水口的可靠性,一般在雨水口布设的位置一般沿道路的纵坡方向进行布置于道路的低点处。在实际的工程中,低点雨水口经常采用多蓖式雨水口型式,并且每组的雨水口的数量一般约在8-10个。另外需要根据雨水量进行选定排水管径的大小,一般由于受到雨水口的结构尺寸所限,雨水口排水管的最大管径一般为D500,当一条管不能满足泄水要求时,可在一组雨水口中设2根或2根以上雨水口排水管。

3.2 减少雨水的排放,加强收集和利用

由于西部是我国中的水源储备基地,因此,加强水资源的再利用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减少雨水的排放,加强收集和利用是当前城市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一般雨水的收集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屋顶集水和地面径流集水以及截水网等方式。一般收集效率是根据材质和气候条件等决定,对于西部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减排有如下几种方式:

1)如果建筑物的屋顶处于硬化的状态,一般雨水的收集需要集中的引入绿地和透水路面,或者是引入储水的设施进行蓄存。

2)如果是地面硬化的庭院和广场以及人行道等情况,一般需要选用一些渗透性比较强的渗水材料,或者是建设一些汇流设施,直接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者储水的设施中。

3)如果地面是城市的主干道等情况下,一般需要结合沿线的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西部的城市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工作中,由于地形的影响,西部是我国水源重要的储备地,因此,加强污水处理的再利用和减少雨水的排放加强收集是整个工作中重要的任务。城市的污水处理和雨水的排放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之外,同时二者之间还存相互独立性。因此,要做好城市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工作重点是加强各个系统的管理,同时加强地市对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劲.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若干问题讨论[J].给水排水,2001,27(7):

15-18.

[2]唐彬.水短缺背景下的中国污水处理市场[J].每月聚焦,2007,4:37-38.

[3]谢少镇,郑晓彬,徐春秀.污水处理厂污泥成分的分析及探讨其利用[J].广州化工,2006,34(2):54-56.

篇3

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上海财大、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读会计硕士,安徽铜陵华诚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评估师》、《财会学习》、《中国税务》等期刊上四十篇。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方式成立新的法人;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宣告破产;企业因吊销营业执照或经营期满企业不再继续经营,按照《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税收征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在办理法人营业执照注销前,应办理税务清算,注销《税务登记证》。实务操作过程中,各地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以及《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9]388号的)的规定,要求清算、注销企业提供《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及附表,并从形式上对申请清算、注销的企业提供的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审查,但没有对申请清算、注销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进行实质性核查,普遍存在重程序、轻内容的现象。由于企业要求注销的原因很复杂,有的企业属于正常的重组、关破,也不排除有的企业注销原企业的纳税主体资格,重新办理税务登记,以达到掩盖原企业存在的逃避税款或其他涉税问题的目的,企业存在这种非正常状况下的注销,一方面可能导致税收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会给主管税务机关带来执法的风险。如何关注企业清算、注销过程中的涉税事项呢?

一、正确区分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和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

从企业清算、注销的程序来看,根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宣告不再持续经营,需要进行清算,办理企业注销手续;并依法成立清算组或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处置、分配企业资产。企业宣告清算日之前发生涉税事项属于清算前事项,其纳税主体为原企业,其计税基础是在持续经营的假设条件下确认、计量的。主管税务机关对于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应重点关注的是原企业的纳税义务是否全部履行,是否存在应缴未缴税款,这里所涉及到税种不仅仅是企业所得税,还应包括:流转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等,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应对原企业所涉及到的税收进行一次全面汇算清缴,汇算清缴结果作为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债权的重要依据;企业清算期间涉税事项的纳税主体不是原企业,系新成立的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但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的纳税义务是在非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处置资产的收入不能按在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公允价值来计量、确认,而应采用可变现价格、交易价格来计量、确认。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接受注销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延用原企业计税基础,计税基础与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为处置资产损益,处置资产清债债务净收益属于清算所得,它是计算清算所得税计税依据。清算期间涉税事项主要是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企业资产、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税收。因此,划分注销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与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其目的是正确区分原企业清算前的正常经营所得和清算所得,由于正常经营所得与清算所得的纳税主体不同,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是不能相互抵销的。

二、应关注注销清算日前的涉税事项

1.主管税务机关应主动参与注销企业清算工作,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

依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或破产申请裁定之日起十日内应书面通知主管税务机关,并对原企业所欠税款进行主动申报。一般情况下,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不会主动告知税务机关,也不会主动申报原公司所欠税款,错误地认为: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报债权,视同放弃债权,不能获得清偿,从而逃避纳税义务。要知道,企业依法纳税是一种法定义务,企业因履行法定义务所形成负债与因合同关系而形成的一般性负债是不相同的,企业所欠税款在清偿过程中应当优先清偿的,且不因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申报债权而不能获得清偿,何况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在没有尽到书面告知义务的情况下,没有履行法定纳税义务,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利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主管税务机关在知悉企业注销情况下,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清算工作,对企业申报的欠税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所欠税款是否真实、准确。

2.主管税务机关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核查注销企业的“应交税金”科目,应交税金科目余额与企业申报所欠税款金额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找出差异的原因,并与企业日常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核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未申报欠税。其次,重点关注企业“预收账款”科目,核查企业是否存在已销售,未开票,未及时结转销售收入的情况,核查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销货合同、仓库发货单、货物运输单据等,以确认企业的预收账款是否应确认收入。防止企业利用注销清算的机会,将“预收账款”作为不需支付的款项列入清算收入,从而逃避流转环节税收。第三,关注企业不需要支付款项。有的企业将以前年度收到的政府补助收入、包装物的押金、其他业务收入挂在“其他应付款”科目,这些负债不需要支付,形成截留收入;第四,原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提各项费用节余,如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由于企业不再持续经营,这些费用支出不再发生,其余额应冲减相关支出,调增清算前应纳税所得额。第五,主管税务机关对实物资产移交情况进行核查。原企业移交给清算组或破产资产管理人的实物资产与企业账面实物资产是否存在差异的情况,实际移交实物资产与账面实物资产存在重大差异,应查明原因,防止企业利用清算的机会转移资产,逃避税收。若重大差异的清算日前存货盘亏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其进项税额还应转出,补缴增值税;若重大差异是由于其他原因或者少转成本造成的,其损失应调减清算日之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主管税务机关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是作为向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申报债权的重要依据。

三、应关注注销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

注销清算期间涉税事项主要包括处置资产、负债以及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涉税事项,处置资产、负债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分配剩余财产可能涉及到个人所得税。

1.处置资产、负债的损益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

待处置资产的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扣除资产计税基础后的余额为资产处置损益,若待处置资产的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大于资产计税基础,则为处置资产净收益,反之,即处置资产净损失;债务清偿金额扣除债务计税基础后余额为债务清偿损益,若债务清偿金额大于债务计税基础,则为清偿债务净损失,反之,即债务清偿净收益。

处置资产、清偿债务后形成净收益,为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处置资产、清偿债务后形成亏损,为企业清算损失,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2.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涉税事项

处置资产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优先扣除清算费用后,(1)用于支付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2)支付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3)支付清算税金及附加、清算所得税、以前年度欠税;(4)支付普通债权。处置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上述债务清偿后还有剩余财产应分配给投资者,超过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如果投资者为自然人,还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主管税务机关应关注分配顺序是否保障国家税收利益没有受到侵害,得到清偿的税款是否及时上缴国库,没有得到清偿的税款应及时办理相关的核销手续。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

一、税务风险管理概念及背景

要讨论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要讨论风险、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及税务风险管理的背景。有关风险的问题,在经济学上说,笔者认为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的收益或损失是确定的,那就构不成风险,而是确定的收益或损失。税务风险,是风险的细分,指的是企业涉税事项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未来没有收益,处理不当只会造成损失。因为税收成本是企业一项纯支出的事项,不可能带来收益,这和税收的特性有关。税收具无偿性的特性。税务风险损失包括涉税事项被国家相关部门处罚经济的、行政的、刑事的损失以及名誉的损失。笔者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应当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细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或事项,均会从相应的会计科目上体现出来,而会计核算的资料又是企业税务核算和税收征管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税务方面的管理。

税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税收是阶级的产物,国家的产生,为维护国家机器的运作而要依国家强制力参与国民生产的分配。因此,政府是不请自来的交易第三方。经济的发展日益复杂,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日益复杂,税法也日益复杂,企业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为了防范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指导企业更好的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适时出台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企业更好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涉税事项是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企业经营活动,也就没有了涉税事项。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框架。

1.税务风险管理环境。税务风险管理环境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企业能否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这包括治理层、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否遵守诚信经营、诚信纳税的经营哲学。

2.配备税务管理岗位。所有的工作到最后都要人去完成,要做好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配备相应的税务管理岗位并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

3.及时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的一个重环节,企业应及办理相关税务登记手续。依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30天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涉及变更的,也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4.及时组织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我国现时税法规定,由纳税人依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自主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主管税务机关组织纳税辅导和纳税检查。各税种都有明确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税款缴纳的要求,企业必须在税法规定的时限内,组织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滞纳金或罚款。

5.正确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准确计算税款。会计核算资料是税收征管依赖的基础,税务风险管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企业必须准确提供税务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准确计算税款。

6.严格发票管理。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政策及本单位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各种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等工作都不得违反税法。另外,增值税进项发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

7.积极依法配合税务检查。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税务征管的重要手段,企业应依法配合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

8.依法保管纳税资料、档案。税法有明确规定纳税资料、档案的期限,企业不得违反。

三、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及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不重视。这属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是观念、文化层面,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发展时间不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发展起来的。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规模不大,不存在讲究细节化管理,企业主及其管理层也没有什么风险意识,所以,也不注重风险管理,当然就不会讲究税务风险管理了。这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问题。

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依法诚信纳税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说个人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立身之本;企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生存发展之道;社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和谐之根基。改革开放发展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连串很不和谐的诚信危机问题。近年来,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政府诚信问题等时有耳闻。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还不完善,纳税人不诚信偷税主管税务机关为完成税务任务而收过头税在实务中也可能存在。另外,我国对失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成本过低也是我国诚信问题之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依法诚信纳税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外部挑战。

3.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前面所述,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应该说,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成本的制约,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把撑不到位,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4.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更是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制约。新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历史等原因,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制约着企业发展。

四、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企业主及管理层应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税务风险管理。企业主及管理层应与时俱进,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观念、文化层面,来解决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发展起来,有其历史机遇问题。但进入新时期,原先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的条件不复存在,所以民营企业主应及时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去发展。应讲究细节化管理,放弃粗放式发展。企业主及其管理层应树立风险意识,注重风险管理,讲究税务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2.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既然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那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积极宣导诚信文化,让每个人遵守诚信,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让企业遵守诚信,以诚信求生存发展之道;让社会遵守诚信,以诚信维护和谐之根基。治理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推行司法公正、诚信政府。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另外,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加大失信成本。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改善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

3.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所以说,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民营企业必须健全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

4.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应从经营风险层面入手,对业务风险全面的分析。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对待风险控制态度应良好,培育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态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作者:李晓霞工作单位:淮安体育运动学校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甚至刑事处罚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未能准确适用税法,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从而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成功的税务风险控制管理,能将控制风险与创造价值较好地结合起来,保障企业经济的安全运行,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税务风险控制可有效避免重大税收违法事件的发生,降低违法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违法处罚,避免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二)是通过税务风险控制可充分享受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按章纳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税收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税后利润;(三)是通过税务风险控制可以将企业良好的纳税信息传递给外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企业的纳税情况和税负在同行业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四)税务涉及企业研发、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从这个渠道入手,可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可切实有效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税务管理业务目标包括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和合规目标。其中经营目标:要求纳税申报手续完备,税款及时、足额缴纳。财务目标要求:各项涉税的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目标:要求各涉税事项的处理符合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四、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点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将企业的经营与财务活动分解成多个业务流程步骤。每个步骤由一个或多个控制点构成。控制点内容包括该业务所涉及的部门及其岗位职责、本步骤工作过程描述和控制措施等。结合单位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可将具体管理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一)事前控制1、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为切实搞好税务风险管理,应建立健全税务管理部门,并完善相应岗位的设置,配备专职的税务管理人员,负责税收业务管理工作。如果公司规模较大,应当设置单独的税收事务部门,与单位所辖的财务部门平级,专门负责公司相关税收事务管理;公司规模较小的可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负责税务管理的工作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可在税收事务部门下分设一般税收事项经办岗和税收审核岗、税收优惠政策经办事项等岗位,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税务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或调离时,应认真做好业务交接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完整。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牵制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以防范内部管理风险的产生。2、适时监控税务风险。企业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审阅和合理性策划,尽可能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的零风险。在实施监控行为的过程中,要根据合理、合法原则审阅纳税事项,合理规划纳税事项的实施策略等,并对纳税模式不断进行分析和调整,测定其税收负担,制定相应可行的纳税计划和方案。3、建立税务基础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对风险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控制点实际上是建立在信息系统中的。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所潜在的税务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指引》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要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二)事中控制1、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各项税收的申报表应由税务管理人员负责填报,财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在税法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财务部门对于税法规定需进行税务事项审批和备案管理的,应在税法规定时限内完成。财务负责人批准税收资金划拨凭证后,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各项税金,以防止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2、会计核算:应按照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正确计提、核算各种税金,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要根据内部牵制的要求由不相容岗位人员对税款的计提、核算、缴纳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签字确认。3、票据管理:要按照国家税收政策及本单位内部发票管理制度的要求,负责管理各类票据的领购、开具、保管等工作。按照税务机关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规定及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购置开票税控设备,配备专人负责开票。对取得的票据应认真验证其真伪及合规性,不符合规定的要停止办理相关业务。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要求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可抵扣的票据要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认证。(三)事后控制1、税务检查与分析:要做好日常税务分析、预警及复核工作,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同时还应配合税务机关的各类税务检查,根据税务机关出具的检查结论,及时进行账务调整(处理)。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地税务自查,对税务检查及自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应认真总结,制定整改方案及措施,及时进行整改。2、纳税资料、档案管理:要由专人负责保管税务证件及各种纳税资料,建立查阅、借用登记制度。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或其他抵扣凭证应根据相关管理要求统一存档保管十年以上,保管期满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对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期限为五年,保管期满也要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3、建立沟通机制,明确涉税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要建立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这样才有利于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4、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业绩考评制度。企业要建立并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并做到绩效考评标准设计合理和奖惩明确。根据考核情况及时反馈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的问题,及时调整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机构人员,同时促使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之间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沟通的良好氛围。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认真负责并取得成效的进行表彰。反之对态度消极、业务水平低下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人员,要进行惩罚。5、注重关注重大税收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其中就包括税务风险。这些重大事项不允许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并采取切实措施进行风险防范。企业可通过设定风险预警指标,评估涉税风险的高低程度、影响面及发生的可能性等来采取相应的控制机制,切实降低风险,确保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目前,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每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去认识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应该自身内部管理的实际,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夯实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石,切实保障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最大限度控制税务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6

?S着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颁布,管理会计无论是从实务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进入了新的时代。在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熟的今天,管理会计对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

当下不同的经济体发展不均衡,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大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很大,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为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研究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显得意义深远,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自身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巨大作用。税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的因素有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内控制度、企业监督机制等,当下中小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逃税避税问题,失信现象频繁,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管理会计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在研究管理会计如何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时,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就管理会计而言,作为会计发展至今新的分支,和传统的财务会计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核心功能是核算和监督,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管理会计的功能则是发挥管理的作用,其使命是为管理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战略规划,未来的发展节奏影响甚大。

所以,管理会计要对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判断、预测和评估,必要时建立预警机制。中小企业的风险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未来出现损失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就是企业在涉税事项中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讲就是当中小企业违反国家税法,财务造假,逃税避税而造成被税务机关出发而缴纳罚款造成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名誉上的损失。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就是要将引起上述损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减少未来企业因为涉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根源

31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大多表现在主观上的非故意性、金额的不正确性和税种的不完整性。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源自两个方面:第一,从监管环境来看,因为中小企业的数量很大,规模却很小,分布上很分散,国家或地方税务机关难以对中小企业实施全面的管理,尤其是税收方面,税务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缴纳进行指导和教育,造成中小企业不知道交什么税、交多少税,这就为未来的税收惩罚埋下了隐患;第二,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支付高额费用聘请高水平的税务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而日常纳税意识常常缺失,造成难以做好税务筹划,甚至不知道缴哪种税,该缴多少,出现了“不该缴的缴了,该缴的不缴”等混乱的现象,造成税务风险一直存在。

32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有内因和外因,需要注意的是,内因是根本因素,外因只是在内因基础上发挥效应。为此,要控制水务风险,就需要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控制税务风险的发生。

首先,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其产生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虽然不是根本原因,但是却无形中促使了税务风险的发生,而且这种外部因素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具体包括市场的竞争环境、税收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及其完整性和适用性、地方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地方的产业政策、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潜在的影响,并且难以防范。

其次,从中小企业自身来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大多缺乏纳税意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理者往往一支独大,财务人员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这些内部因素一方面造成企业不愿意纳税,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不知道怎么纳税,这是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根源所在。

4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中小企业水务风险的策略

本文认为,将管理会计思维运用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可以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中小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运用时使用杜邦分析法,以企业涉及的业务为起点,层层分析,识别企业涉及的哪些税种、税率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并正确纳税,税收成本多少等问题,并做出良好的计划和控制。

41对中小企业涉税业务事项进行全面的分析

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经营业务、事项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起点。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评估就能明确哪些业务交税,哪些业务不交税。企业的税收源于企业的经营业务,这就是涉税业务,要对这些经营业务的税收进行评比,同时要做好非经营业务的税收评估,如企业捐赠行为,固定资产变卖行为等,也会涉及所得税缴纳的问题。

42做好税务筹划,对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要将其充分应用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税收筹划。我们知道,税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上产生的,不是税务机关制造的,经营业务通常要缴纳税,显然税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业绩。所以,控制水务风险,要充分应用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考虑税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做好税务筹划,通过合理避税提升企业的业绩,同时要避免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不然就容易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变成违规偷税漏税行为,得不偿失。

43分别就中小企业经营业务或事项涉及的税种、税率进行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就是不知道缴什么税和怎么缴的问题,所以,要针对企业的业务逐项分析应该缴纳什么税,按照什么税率缴纳,这样就能避免多缴纳和少缴纳的问题,规避了税务风险。这是中小企业实现税务风险管理和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步骤。

44做好税务决策、规划和控制

管理会计的重要思想是财务决策、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可以借用这种思想,进行税务决策、税务规划与控制。首先,中小企业要做好税务决策。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规模,充分考虑经营业务涉及的税种、税率,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决策,决定企业的经营业务类别和相应的纳税事项,税务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实际的经营业务做好税后缴纳的筹划和控制,要在考虑企业业绩评价的同时不触犯税法的底线,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中小企业要做好发票、合同等业务凭证的管理,这是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手段。

篇7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 问题 构想 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篇8

一、无缝化管理的内涵阐释

“无缝隙组织”(SeamlessOrganization)是由美国著名咨询顾问拉塞尔•M•林登在通用电气公司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以一种整体的、全盘的、联合的方式来组织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以隔离为特征的高度分散的组织:部门之间的隔离,部门和职员的隔离,机构和顾客的隔离等。无缝化管理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来自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综合学科。它是职能分工与协作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无缝化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高效性”,即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综合反映,一切工作都要讲求效率,追求效益;其次是“协调性”,既注重内部部门与成员之间的协调,也注重与外部顾客的协调;第三是“规范性”,规范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无缝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运行流程化、细节衔接化、考核数量化和信息准确性、反馈及时性、规程实用性。

二、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更高的税收征管要求,税收管理实践呼唤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并要求以新的科学理念指导税收管理实践。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将工商企业管理科学与税务机关公共部门管理学相融合,依据无缝化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要做到全面、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不放过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不忽视任何微小的管理漏洞,减少内部摩擦产生的管理成本,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抓细、抓实,由传统型内部管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系统无缝化管理模式。

目前,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状况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整体征管效能,与无缝化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征管业务流程不简

据有关统计分析,美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一定时期税务机关费用总支出与税收收入之比)为0.6%,加拿大为1.6%,日本为0.8%,而我国为4.73%。不仅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就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指标而言,我国这部分数据也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当然,造成税收成本较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与当前税务机关管理流程繁琐、衔接不畅、各环节存在资源浪费、内部摩擦耗费等因素不无关系。目前,不论企业规模性质、涉税金额大小等具体情况,每个涉税事项都必须经过一套固定的流程,有时税务人员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被耗费在程序上,真正花在审查、分析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而纳税人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纳税成本。如果能合理精简内部流程将有效节约征纳双方的时间和成本。

2、各部门业务衔接不顺

目前基层税务分局按照管理职能分工不同,主要设置征收、管理、评估等职能科室,各职能科室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而目前各职能科室仍然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各部门间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信息传递不及时。

从我们分局来看,其一,办税服务厅主要负责申报征收、金税工程和发票管理几块业务,办税大厅要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到管理科,准期申报率、入库率、抄报税等责任事项直接落实到管理科税收管理员身上,而管理科也要为办税大厅的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实际工作中双方如果出现互相推诿或者信息不畅就不能保证各项指标的完成。其二,综合科是办理各纳税事项的受理部门,贯穿企业开业、变更及注销整个过程,并负责流转税及所得税方面的相关税政业务。综合科受理完纳税人的相关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核后,会派工到管理科进行实地调查,管理科出具调查报告后又返回到综合科复核并提交上级部门审批。每一个税务事项都规定了相应的完成时限,其中每道环节一旦滞后将直接影响整个事项的效率,而有时申请过于集中就会造成积压,相应的管理科室不能及时接到派工影响了办税效率,另外,不同管理科室、不同税收管理员出具同类税务事项的调查报告各不相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办税质量得不到提高。其三,评估科与管理科不能实现良性互动,管理科在日常管理与检查的同时,不能及时将纳税人的异常情况向评估科反映,给评估科提供选案线索;而评估科自行选案并实施评估后也没有将有关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科,向管理科提出需要加强的征管建议。双方间相互隔离的做法无助于征管质量的全面提高。其四,平行科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各评估科室之间、管理科室之间业务性质既有类似之处,又有特别之处。评估科室整个评估流程相同,但具体评估方法,个案问题有值得交流之处,可以分享经验,提高整体评估绩效。管理科室目前按照企业所属区域和规模大小分设,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管理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各科室间应互通信息,有些所属同一集团下属的关联企业分别由不同科室管理,平时管理相互隔离,不能从整个集团角度关注问题,往往就忽视内部通过关联交易规避税收的问题。另外,如果要从整个行业层面和各个城区角度分析税收经济形势,各个管理科室必须结合分析,每个科室有相同的行业,重点税源科的税收比重对于各个城区税收影响重大,各个科室并不能完全独立运作。

3、内外部信息运行不畅

对于外部纳税人来说,需要了解符合企业实际的相关税收政策,办税业务流程和各办税事项所需资料。目前,虽然设置了税务外网和公告会等信息渠道,但是,这些信息是税务机关单方面公布的,只限于一些通用的、临时性的公告,不能顾全所有纳税人的具体需求。例如,纳税人来办理增购发票或变更事项,往往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受理时限是多长,一项简单的业务还经常需要纳税人往返多次才能办成。信息采集是双向的,税务机关如果不能了解纳税人之所需,而只是单向认为对方应该知道什么,往往会造成信息错位,无法达到双方信息的无缝对接。

对于税务机关内部来说,WGIS系统和CTAIS系统是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工具,它能够存储大量基础资料和数据处理资料,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税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目前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尚未达到无缝化要求。一方面是由于单项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互不相通,产生“信息孤岛”、数据多重采集、平台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为的操作流程没有无缝对接,影响了时效性,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并不能在同一时间顺序完成,中间不可避免地等待时间阻碍了信息的运行。

4、干部队伍执行力不足

税务机关内部各项业务要达到无缝对接的目标,税务干部的执行能力是关键所在。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税务人员本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二是税务机关内部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税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所需业务技能虽有区别,但又有相通的地方。管理科的人员应该了解综合科和办税大厅的业务流程,综合科和办税大厅的人员也应该知道管理科的职能。对于同一项涉税业务,需要不同职能科室的人员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如果局限于本岗位的职责,不熟悉其他岗位的职能,势必影响整个业务事项的执行效率。另外,以往的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过于单一,以完成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为主要目标,忽视其他绩效指标的考核,也忽视整个团队学习氛围、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注重对过程而非行为结果的管理,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当先进很累,争创文明很苦,身居中游舒服”的思想时有发生,对先进典型宣传不够,激励不够,缺乏争先创优的团队精神。

三、税务机关实现无缝化管理的路径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既有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又符合税务机关组织特征和管理现状的客观现实要求。笔者认为,将无缝化管理理念深入到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实践中去,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确立无缝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以优化征管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构建创新型和谐团队为保障,以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以提升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模式。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其基本结构框架:

(一)确立科学导向,努力倡导全局无缝对接意识

一个组织要导入无缝化管理模式,必须通过各类培训宣传让组织成员掌握无缝对接理念的核心思想,在组织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税务机关来说,首先必须确立“三个导向”作为总体原则。

1、业绩导向。无缝化组织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顾客和过程,强调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预算和绩效并重。如果相反以职能为导向,内部成员习惯于从本部门和职能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整体组织目标和最终结果所知甚少,对自身发挥的作用和工作结果不能把握,局限于部门利益,不能面向整个过程和整体利益。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各个科室职能不同,不同岗位人员往往以完成科室的任务和目标为最终导向,仅掌握本部门专项技能,忽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状况。税务人员应该明确相关税务事项的总体工作流程,了解最终工作结果和纳税人的最终需求,关注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将个人工作目标与组织整体工作目标结合,顾全整体利益,使整体绩效发挥最佳。

2、客户导向。客户导向的税收管理是一种“倒流程”的税收管理方式,它好比一座倒金字塔,塔尖指向客户,一切都以客户为导向、为中心,并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偏好作为最大的使命和考量。客户又分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外部客户是纳税人,内部客户就是全体税务干部,相对于前道业务环节的税务人员来讲,接手后道业务环节的税务人员就是其内部客户。对外来说,税务机关要把“让纳税人放心,使纳税人满意”作为衡量税收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寓规范执法于优质服务之中,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最大可能的减少纳税人在办理纳税事项中所花时间、金钱、体力、精力等各项纳税成本,要加强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纳税人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纳税人的需求,自觉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使征纳关系融洽和谐、健康友好发展。对内来说,要增强税务干部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强化税务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对税务干部的尊重与信任,优化内部奖惩考核体系,让税务干部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3、竞争导向。无缝隙组织构建原则中指出要增强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单靠简单的机构精简和人员重组已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引入竞争导向原则。这里所讲的竞争导向并不是倡导“你死我活”的竞争,也不赞成影响士气的个人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创新、提高效能,更加快速高效的服务顾客。税务部门各个层面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不同基层分局之间、不同科室部门之间、不同岗位成员之间工作效能各不相同,而工作效率和质量最低的个体往往影响着整体的水平,抓“短板”部门和个人也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良性竞争的合理利用能有效激发管理部门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税务管理业务流程优化是无缝化管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切入点。税务机关要实现各项业务的无缝对接,可供选择的路径和措施可以归纳为“三链三方法”,即构建三链:无缝业务链、无缝责任链和无缝服务链;采用三法:增值效用法、分类鉴别法和标杆管理法。

1、无缝业务链。根据无缝化管理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实践的发展要求和方向,优化税收业务流程应当遵循税收业务内在的运转规律,识别出税收事务处理的主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根据税收业务活动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构建一条无缝业务链。现行的税务管理格局大都采取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模式,基层税务分局按照职能分工分设办税服务大厅、综合科、管理科、评估科、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对基层分局现有多个职能部门行使职责的流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流程进行归纳,并剔除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各税务事项管理流程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审批、评估、检查、执行等七个基本活动单元,组成咨询—受理—调查—审批—评估—检查—执行的税收业务主流程。这样的主流程是科学的,无缝化的,税务机关内部组织设置与业务运转都要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

2、无缝责任链。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工作具有其逻辑上的连续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按照无缝化管理要求,税务机关内部要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岗责体系。一方面要合理界定各部门主要职能,合理划分各自的权限,明确各自的业务范围,减少职能交叉,防止工作缺位。另一方面,要做到按要求集中,按环节设岗,按流程运作,按岗位定责,按岗责考核,形成“人人围绕职能转,个个奔向目标干”的工作格局。具体操作时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分工,规范内外部机构设置及职责,符合征管工作实际要求,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工作。二是细化责任。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工作岗位,形成统一、规范的岗责体系,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顺畅。三是责任到人。在合理划分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缺位。

3、无缝服务链。为体现无缝化管理顾客导向的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的各类事项统一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各部门在后台紧密合作,加强内部各环节的衔接节奏,避免出现纳税人来回跑、多头跑的状况,更好地为纳税人创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办税环境。要注意解决特殊时期办税拥挤问题,通过与纳税人协商、开展预约服务等措施,提高办税效率。其次,要加强税收宣传咨询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税收政策和管理方式变化的宣传告知,使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熟悉办税程序,掌握管理要求。如可在国税外网上设置咨询专栏,及时解答纳税人的疑问,定期公布相关税收政策和各具体涉税事项的办税指南和操作流程。另外,要进一步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大力推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增强税收执法和服务的透明度。

4、增值效用法。在繁杂的业务流程中确认每一道环节、每一个步骤是否能够增值,是否能给工作带来实际效用,是否能够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工作目标,摒弃那些浪费、重复、无用的环节,将各个环节区分为主要序列工作和“离线”工作,不能取得增值效用的环节将“离线”或归并到主要序列中。税务机关也可以按照结果导向原则,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目标,将增值效用不明显的步骤简化归并,在部影响办税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税效率。一是删除非增值环节。原来业务流程中大量的审批环节,其中一部分审批完全可以交受理人员直接行使,在合理范围受理环节完全可以直接审批。二是对类似业务进行简化合并。比如税务机关可以归并各类调查活动,开展综合性调查,一次到户采集纳税人的全部基本信息,并实行定期更新。调查后的信息储存于纳税人基础信息库中,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三是对逻辑关系进行整合,详细分析主要业务流程,针对其中有些流程中的逻辑关系进行重新考虑,重新设计和优化。

5、分类鉴别法。分类鉴别法是按照具体处理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区别对待,有些按原定程序进行,而有些可以简化处理过程,而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税务部门目前同一类税务事项基本采用同一套程序处理,其实可以按照性质轻重不同、金额大小不同、纳税人类别不同的情况,适当简化处理程序,在不违反税收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约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的成本。将现有税收业务重新梳理后经过分析,可将现有业务按其性质划分为三类: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型)、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税源管理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互动(内部管理)三类。把纳税人找税务机关的办税事项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实现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单点接触,按照“咨询—受理—核批”的流程进行处理;把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涉税管理事项集中到管理部门,解决税务机关多头找的问题,按照“调查—评估—执行”的流程进行处理。鉴于纳税评估工作特殊性和重要性,有纳税评估科室单独进行处理。具体如表1所示。

办税服务类税源管理类内部管理类

1税务登记催报催缴纳税评估

2有关税收管理证明受理、开具工作调查核实

3办税员管理重点税源监控

4发票抵扣联认证执法检查

5发票发售日常检查

6行政许可

表1税收业务按照性质分类

6、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是支持组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最重要而又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之一。根据无缝化管理原理,将标杆管理引入税务部门,对于税务部门内部学习、组织变革及提高绩效都能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税务部门可按照以下程序实施标杆管理:第一步是确立标杆。对税务部门而言,能够产生的“标杆”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内部标杆,即内设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标杆;二是外部标杆,又可分为税务系统其他单位的标杆和税务系统以外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标杆。第二步是找出衡量绩效的指标。结合税务部门的自身特性,用以衡量绩效的指标可以整合为征管质量指标、成本效率指标、纳税服务指标、执行效果指标、公平指标等。第三步是确定目标。通过搜集标杆数据,处理、加工标杆数据并进行分析,与本单位自身同组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确立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应该改进的地方。第四步是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与方案。第五步是系统学习与贯彻执行。第六步是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税务部门在实施标时要注重模仿与创新并举,模仿是取得短期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创新才是获得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最根本的途径。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和谐团队建设

加强税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干部队伍自身素质,打造和谐团队,是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学习为动力,提升干部业务素质。基层税务组织是直接负责税收征管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是全部税收工作的基础,抓好基层建设至关重要,而要在基层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必须让全体税务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努力创建一支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目前开展的六员培训、岗位练兵、能级考试、双百能手竞赛以及各项技能达标等活动都有力推动了税务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无缝隙组织中提倡用“通才”取代“专才”,只有“通才”才能使职能交叉的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和效率。税务干部不能局限于学习本岗位的各项业务技能,也应多了解其他部门的相关业务,如果对整套业务流程不熟悉,根本无法实现各部门间的无缝对接。

二是以考核为手段,认真规范征管行为。要建立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科学、无缝的考核机制,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税收征管的难点往往与责任划分不清、具体工作不落实、考核不到位有关。基层税务机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规范各项执法行为,有效激发干部工作活力。要抓住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牢记“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税务干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事业性和加强管理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内部税务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无缝隙团队,营造和衷共济、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们分局设立的优质服务奖、创意创新奖、学习工作进步奖和“短板管理”奖等都能有效激发税务干部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四)共享信息资源,努力构建信息载体平台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务 内控体系构建 意义和方法

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很熟悉,它已经充当着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一面“防火墙”。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起着一个重要成分的税务内控,却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伴随着我国税收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内很多企业整体的税负在逐年的下降,税负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诸多实惠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的税务稽查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外部税务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税务内控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更要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应将税务内部体系融入到企业整体内控体系中。

一、税务内控的背景、定义和目标

税务内控已经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和注意。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税务内控,业界对此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税务内控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企业实现“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务价值”这一最终目标的一整套流程、规范等控制活动。从税务内控的定义中可以得出:企业实施税务内控的最终目标有两大类:一是防范税务风险;二是创造税务价值。

二、房地产企业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税收收入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逐年增长,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影响下,政府部门(尤其是税务管理的部分)对房地产业的管理日渐严格。自2002年起,房地产企业一直被国家税务局列为当年度税收专项必检的对象。并且公众目前普遍认为房地产企业偷漏税现象特别的严重,这也说明了目前房地产企业涉税风险很高。

首先对于国家来说,从2006年开始,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力度,比如限购令、银行加息等政策的出台,2011年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已经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限购城市成交量普遍同比下降,房价下调的趋势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全面蔓延。但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税务内控体系有利于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和谐的发展,对整个金融系统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地实现其经营目标。一方面成立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内控管理可以使企业进行整体涉税事项布局,合理安排税务事项处置,并利用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节约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创造税务价值。另一方面可以经得起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避免税收处罚、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用评价。另外企业税务内控机制紊乱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税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涉税事项处理的不正确都可能产生重大的税务风险。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税务内控管理会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纳税风险评估、检查,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构建适合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的规避税务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房地产企业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等文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税务内控管理实践,现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几点房地产企业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一)为了提高企业税务内控管理水平

应在财务管理部门下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没有能力设立专门的部门,也应设立专人专岗来负责企业具体的税务管理工作,并明确税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涉税岗位不单单指税务申报的人员或者财务人员,还包括与公司税收紧密联系的其他部分人员(如业务、采购部门)还应当有房地产公司领导层的支持。税务管理的职责包括:税务申报数据核算、填制申报,发票使用管理情况,税务风险事项分析、评估、处置和监督;收集并整理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确定与房地产企业相关的有效涉税业务信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一定的税务指导,杜绝经营过程中潜在的税务风险;积极参与公司投资、筹资等方面税务管理讨论,并能提出有效的税务评价意见。

(二)对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防范性的控制机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基础,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前提。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为企业保证企业正常运作、规避和化解风险等一系列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进行税务内控管理,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物管理组织。还要加大税务工作事前筹划过程的控制力度。实现每个企业流程税务价值的最优化。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个涉税环节的风险点进行评估、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这些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涉税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控制涉税风险,创造税务价值。房地产企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业务环节,开发建设环节主要涉及土地增值税;交易环节,即房地产企业的销售环节,涉及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是房地产企业涉税最多的环节;保有环节,即出租取得租金收入或以房地产入股联营分得利润,这个环节所涉及的主要有房产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费、企业所得税等。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汇报制度

风险汇报,是包括汇报制度和汇报标准这两个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能明确各级涉税人员的责任,提高房地产企业对涉税风险的反应速度。汇报制度,涉税内控人员要以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公司税务情况。一些重大的涉税事项的确定,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一般而言税务的检查、筹划、重大涉税合同、重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税额超过万元以上的涉税风险等都属于必须的汇报事项。汇报的标准决定了各部门涉税人员如何进行汇报,是一个流程标准的问题。方便于汇报文本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签字流转中能得到统一理解。譬如,税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汇报,并且已标准化的内部文本进行签字流转。税务主管再与其他部门人员协商纠正那些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存在较大税务风险,那么他应该向他的主管部门领导进行沟通交涉,并向公司高层领导进行汇报。

(四)建立内部税务风险测评制度

所谓建立风险测评制度,就是从房地产管理的角度对税务风险测评进行明确的制度。并将其作为房地产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

一是要提高每个员工的风险控制责任感和敏感度。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培训来实现,尤其对涉税业务岗位、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基本税务知识的培训,使其对涉税风险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培养端正的风险效益观。

二是各涉税部门应当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本部门的业务进行涉税风险评估,对于存在的风险应当及时整改,消除风险,对于可预见的将要发生的风险可以合理规避,防患于未然。

三是税务风险测评制度要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另外即使设计了清晰的目标和措施,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不理解,可能会导致责任人不能有效的执行,实施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对整个纳税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各部门、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公司和税务机关之间都要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特别是要加强和税务机关的友好联系,同时对风险管理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好下一步的纳税风险预测。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结合房地产公司的行业特点和涉税事项以及内控体系的流程提出的几点适合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构建的方法,希望对房地产企业构建完整、系统高效的税务内控体系和对房地产企业防范涉税风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美)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郭伟,肖大勇.税务内控为企业筑牢“防火墙”[N].中国会计报,2008

[3]林凤羽.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金融经济,2007(16)

[4]张红玫.论企业税收内控[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5]李建琼.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张舒.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思考[J].财政监督,2007

篇10

【关键词】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内容

集团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组织结构模式,一般由母子公司构成,研究其税务管理工作,有效降低税负并规避涉税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集团公司税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税务管理组织分工;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纳税申报;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税务审计及税务稽查;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的奖惩办法。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税务政策及法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收集、税收法规;建立健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研究会计、税务制度的差异,处理好二者关系;做好税务筹划,降低运营成本。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遵守国家税务政策,打造公司诚信纳税形象;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下面从七个方面论述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组织分工

大中型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服务、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子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论证并促进实施;建立与税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和谐的税企关系;负责集团本部的纳税申报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子公司税务管理职责:执行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本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申报;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及筹划;负责本单位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涉税问题进行把关,在重大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前与集团税务部门协商沟通和汇报,防止出现重大涉税问题。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制定业务流程中的税务处理流程,并执行税务处理流程的规定。

二、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一)税务登记方面

集团新设子公司办理税务登记前,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管理部门,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根据税收征管范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指导子公司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国、地税登记;子公司因经营场所变动需变更征管范围时,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指导、协调办理;子公司宣布歇业或清算时,原则上应先对清算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问题解决完毕,再办理税务及工商注销手续。

(二)税务核算及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做好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避免出现如兼营行为没有分开建账导致从高征税,核算不清导致核定征税,缺乏有效凭证导致企业所得税汇算调增损失。子公司应充分考虑税务成本,事前对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并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事后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税收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税收法规节约税收支出之目的。税收核算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开展,当公司税收筹划涉及到调整税收核算的,应按照税收筹划要求进行核算;对经济事项的处理涉及到税法和会计法中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与会计法之间存在冲突时,应作出一个合理选择。

(三)纳税申报方面

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流程。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税务会计每月依据应交税金明细账与相关涉税科目等资料填制纳税申报表,经主管领导审核无误后按规定上报,同时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子公司需延期申报时,应按有关规定向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在集团备案。

(四)发票管理方面

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领取、开具、接收和保管本单位的各类发票。在经济业务运行中,应按发票使用规定,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开具和取得合规的发票,严格杜绝跨期发票或过期发票列支成本费用;避免业务人员人为压票影响增值税抵扣和不能按期抄报税的情况。三、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税务档案管理,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及时整理、装订本单位的税务报表,对每年所得税汇算中调整的明细事项,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对每次国、地税稽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专项整理归档。税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办理税务资料、档案的移交手续,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实施监交。

四、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集团本部各单位应及时向集团税务部门提供有关纳税申报的资料,承担税款;集团本部单位的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在年终由集团税务部门负责收集清单,报董事会申请核销,经批准后向税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集团本部各单位在对各类资产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查明损失原因、分清损失的责任、完备损失的原始手续、资料,准确计算资产损失的计价金额,需做进项税转出的按要求转出。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参与合并纳税的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在年终时按照集团公司财务部统一部署进行所得税汇算工作,股权发生变动不再符合合并纳税条件的,应及时将股权变动情况报告集团公司财务部。子公司进行财产损失申报、所得税汇算需聘请税务中介机构时应服从集团统一安排;各单位聘请中介机构作税务顾问,要将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双方合作的业务范围、费用等有关事项报告集团备案。

五、税务审计及检查方面

(一)税务审计方面

原则上由集团税务部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专项审计。集团公司对审计过程实施监控,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集团沟通;子公司税务审计报告必须经集团审核确认,正式审计报告要交集团备案。

(二)税务检查方面

对子公司税务稽查事项的规定:对各级税务部门的纳税检查,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子公司财务主管为税务检查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受询问和解释,向税务部门提供的各类资料,应经本单位财务主管审核批准;在得知纳税消息或接到纳税检查通知书时,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部门,对本单位存在的税务问题应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检查中,要积极与检查人员沟通,时刻关注整个检查进展情况,对涉及到集团层面的涉税处理事项,在了解事情全貌后给出答复;检查后应及时将稽查结果整理归档并交集团备案;税务检查结束后,子公司应积极取得税务检查结论草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复核税务检查结论,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税务筹划

子公司财务主管和税务会计应积极关注和学习各类税收法规,要认真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在经济业务发展过程中积极取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种申报材料。各单位开展的各类税务筹划,实施前应征求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意见,筹划方案应提交集团备案;集团定期组织子公司讨论税收筹划论证会及举办讲座,提高税务人员税收筹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