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企业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供应链管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快速反应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竞争激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一.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包括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以提高供应链性能的工具。
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解决供应链管理由于信息失真引起的长鞭效应,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技术在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1.条码技术
信息的收集和交换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码技术作为自动化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而可靠地收集信息,实现入库、销售、仓储的自动化管理。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包括条码的编码技术、条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物流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术。
企业运用条码技术,并借助于先进的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技术,能够对产品实现跟踪,获得实时数据,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同时减少了不确定性,去除了缓冲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条码技术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客户反应(ECR)、快速反应(QR)、连续补货(CR)等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条码技术在零售、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射频技术
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结果影响了信息的可得性、实时性及精确性。射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克服了上述问题。
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射频技术一般在配送中心和仓库内使用较为广泛。例如射频技术可以使得叉车驾驶员获得实时的指示,而不是在一段时间之前打印出来的书面指示,这样作业的灵活性增强,成本降低,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3. 卫星通信技术
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作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在供应链中,GPS能够实现对车辆导航以及对货车的调度和货物的追踪管理。
目前零售业也在应用卫星通信技术,迅速把每天的销售量信息返回到总部,从而能够及时掌握销售动态,进行适当的库存补充。例如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将当时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加快对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
4.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现实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配送网点的分布、配送路线的优选等都要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平台,能够提供为供应链管理所用的多种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
5.EDI技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中,EDI将变成供应链企业信息集成的一种重要工具,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全球进行合作贸易时,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
物流EDI用户遍及零售商、供应商、生产商、货运公司、银行、物流中心等。不过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供应链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
6.Internet/Intranet技术
Internet即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Intranet即企业内部网,是一个使用与因特网同样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它通常建立在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服务。
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新的供销渠道,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众。例如可以推动MRPII或者ERP系统经过Web技术改造以后的应用推广,可以实现企业及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等。
7.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
随着数据量的剧增,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深化供应链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在解决选址、仓储和配送等供应链管理方面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要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已经被视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利用文中所述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快速获得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乃至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牛晓红. 浅谈条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电子商务,2010(8):54-55..
2. 董雷,刘凯. 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 物流科技,2010,(1):58-60.
3. 姜方桃. 基于EDI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3,(9):151-152.
4. 敖凤龙,何佩,余雅云,孙晓辉,方玲. 基于GPS/GIS的可视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96-96.
篇2
库存优化与供应链管理
库存是生产供应或销售供应的重要保障,在既定的时间内,向生产、销售一线提供所需要的物资,确保生产正常运转,满足市场的销售需求。从功能上不难看出,库存设置是必须的,以应付需求变化、定货提前期、货物运输情况、生产时间等种种不确定因素。但是,库存直接占用流动资金,过多的库存量将会降低库存周转率和资金效率。因此,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减少资金占用,成为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长期工作。
库存管理的主体任务是在保障生产、销售需求的同时,将库存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即库存效率最大化。生产保障的衡量标准是物资供应的可获得性及所需时间的长短,即服务水平,高服务水平对应高库存水平(库存量)需求。但是,库存水平是由各种不同类别的物资库存构成的;在同等库存水平下,不同的库存结构和配置将影响其服务水平。因此,库存管理必须不断优化库存结构,保持库存水平与服务水平的最佳平衡,以达到提高库存效率、降低库存成本的管理目标。
在供应链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是供应链的主要成本;而随着企业业务向更广的市场区域发展,以及供应链效率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一样,成为供应链的主体成本。
库存优化是目前供应链实践活动中凸现出来的一个热点。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公司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库存减低了20%~25%。这是CFO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能够提高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金的水平,同时能够降低库存持有成本。此外,库存的明显降低能够减少配送中心的面积需求。通过自我调整的库存优化引擎提高顾客订单履行效率,能够改善供应链的顾客服务函数。
库存优化的策略分析
库存很敏感,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不愿意轻易去碰它的原因。简单来说,库存优化的核心就是既不浪费又能满足生产和分销末端的需要。但目前多数企业都是以生产或分销为导向,很少去考虑库存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因此,库存优化往往受到需求和供应两端的牵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技术保障,仓储部门的管理者不敢轻易提出库存优化的要求。
库存水平的设置与采购策略有关,采购批量大小和采购周期直接影响库存量的设置。同时,同一种物资在不同层级地点的库存配置,将影响库存的服务水平。因此,可以从各种物资的库存水平分析、采购策略分析、库存配置策略分析和服务水平需求分析等四令方面,开展库存优化工作。
首先,进行库存水平分析需要重点关注需求变动性与安全库存水平、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与采购订单下达点的设置、最大库存设置三个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1 需求变动性与安全库存水平:安全库存即最小库存,用于抵御物资需求的变动风险。需求的变动越大,安全库存设置越高。因此,通过分析需求变动性,合理设置安全库存;
2 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与采购订单下达点的设置:采购订单下达点须高于安全库存点,两者的存量差须满足采购周期内库存消耗量。但是,当采购前置期存在波动时,采购订单下达点将被提前,由此造成库存水平被提高;
3 最大库存设置:物资需求波动性越大、采购经济批量越大、采购前置期变动性越大,都将促使最大库存设置增大、总体库存水平提高以及库存成本上升。
其次,采购策略分析包括采购经济批量分析、采购前置期分析、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供应商供货可靠性)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 采购经济批量分析:采购策略往往以采购单价的优惠幅度来决定采购经济批量的大小,但采购经济批量的大小也影响了库存水平的高低;
2 采购前置期分析:采购前置期指从下达采购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采购前置期越长,需设定的安全库存越高;降低采购前置期,有利于库存水平的降低;
3 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供应商供货可靠性)分析:当采购前置期变动性大时,库存水平将被提高;必须通过量化分析找出前置期变动性大的物资,从采购策略上解决问题。
第三,在进行库存配置策略分析时应注意的是,要考虑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库存,其库存配置策略将影响服务水平和库存成本。例如,快品采用分散配置库存策略,可以提高服务水平但不显著增加库存;慢品采用集中库存策略,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而不显著影响服务水平。
第四,在服务水平需求分析中,服务水平是指物资供应满足需求的时间周期和履约率,但时间周期缩短,履约难度增大,服务水平要求被提高。因此,合理设置服务水平,有利于库存水平的降低。
库存优化工作可以通过上述四个途径开展,也可以从四个途径中选择部分来开展。现阶段,由于物资品项的持续增加、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预测准确性的局限、强调对生产销售的优先保障,以及库存优化的技术难度等因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库存优化,而只是考虑通过采购策略降低库存成本,但殊不知,有些采购策略反而增加了库存成本。
库存优化的实现方法
库存优化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库存效率,建立服务与成本之间的合理平衡,将库存结构设置从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化。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降低库存成本,减少库存对资金的占用;第二,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产出和营业额;第三,减少库存所需的仓储设施数量,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由于库存水平与服务水平存在关系曲线,因此,企业在进行库存优化时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服务水平的战略要求,确定相应的库存水平。这种优化可以是对供应链各节点库存的总体分析优化,也可以是对其中某一重要库存节点的优化。
事实上,库存优化的问题一直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会使用ERP、WMS等信息系统管理工具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有一些企业用个人管理经验加上手工分析等的传统做法进行库存优化。但真正实现库存优化还要使用专业的软件工具。因为库存优化是一项数据驱动型的分析设计工作,需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设置,建立库存成本和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模型,明确现阶段的库存成本与服务水平关系并确定未来的改善目标。
目前国外有很多专业的库存优化工具,
其中被世界500强企业大量采用的库存优化工具是ToolsG roup公司的DPM软件,其主要特点在于:
1 从物资需求的计划管理出发,建立优化的库存结构和库存水平设置;
2 使用特有的运算法则来平衡最优化库存和特定服务等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在最优化服务水平和最小化一个假设因素之间取一个标准值来实现,这个假设因素可以是库存成本、仓库空间或是库存数量等;
3 通过对企业的库存物资类型进行细分,帮助其判断哪些是战略上需要考虑给予高水平服务的物资,哪些是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服务水准的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项单独的、具有专业性的工作,库存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逐年逼近最佳控制水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大型公司每年都会与专业机构合作,利用专业工具开展库存优化和网络优化工作。
不同行业领域的库存优化
库存管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需求的计划性和随机性,以及采购供应周期变动性的大小。计划性大的需求,库存设置相对容易;随机性大的需求,库存设置难度大。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物资库存,由于需求的计划性和随机性不同,库存设置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库存优化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表现得尤为明显。
配件销售类企业的库存优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这类企业中,配件库存是为了满足主机在客户使用寿命期内进行维护保养、损坏维修。大修以及更换等所需要的配件服务。品种众多,需求特点不同等特点决定了其库存管理的高度复杂性。当主机销售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大部分配件可以通过对历史需求数据的分析掌握其需求规律,少部分随机性很大。此外,必须考虑不同主机设备投放市场的数量和使用年限。
与配件销售库存类似的还有备件物资库存。备件库存是用户企业为了保持设备正常运转需保持的库存,其库存设置方法与配件销售库存相似,但需考虑采购供应的变动性。在该类库存优化中,石油、煤炭等采掘类子行业存在很大的应用空间。
随着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从计划推动转为销售订单拉动,需求的随机性增大。对生产材料(原料及零部件)的需求管理变得复杂。因此,生产材料的库存优化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类库存优化的特点在于:建立科学的预测体系,提高对市场需求(销售)预测的可靠性;库存设置需参考过去销售生产需求的历史,同时考虑未来需求的可能变化趋势。
相比之下,零售业主要是为大规模的消费个体提供商品,行业相对成熟,基于历史数据的参考,其市场需求规律是可预测的,大部分商品的库存水平可以基于一定时间周期(天数)的销售量来设置。而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零售业企业采用批量采购的做法以降低采购成本。容易造成少部分销售量低的商品出现长期库存积压的问题。因此,该类库存优化的侧重点将更多的集中在采购批量策略的制定和调整上。
市场需求有待成长
篇3
1供应链和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供应链在其各个环节的行业发展呈现较好的发展水平,在原材料到供应商之间的配送过程,以及在配送过程中的运输环节都处于比较完善的状况,但是最大的难题是对于物流信息的管理与回馈,对于来自上游的原料的物流实时信息与具体运输情况,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匹配过程。目前对于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所采用的较多的还是传统的扫描条码信息技术,根据商品或者运输单上的条码来对应该货物的归属。但是条码技术对于物流信息的传递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条码绘制上的局限使得同样的商品可能出现相同的条码,条码所能够体现的信息数据量有限,通过条码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一般只有产地、规格等最基本的物品属性,从而对于供应链的整个效率起到制约作用。加强信息流通是改善供应链运作效率与提高管理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只有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所处的实际情况的信息,才能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单位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效率稳步提升。供应链就像是一个木桶一样,桶中所装的水的多少就好比是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的高低,只有木桶上所有的木板都到达同一个高度,桶中的水才能装得足够满,要是哪一个环节的效率不能提升起来,就好比其中的一块木板比其他的都要短一截,就会导致桶中的水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去。因此,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对信息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本文所引用的当下新兴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有建设性的处理。
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概述
RFID技术的原理是运用射频技术来采集数据,由于RFID技术可以采用动态识别,并且可以在高速移动的物体中识别多个电子标签,并且识别的有效距离非常大,而且不会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而降低识别率,因此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上对供应上游与下游间的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的物品跟踪,其所提供的信息也能使供应链上所有的单位企业都明确知道原料与商品处于供应链的什么部位。
RFID技术的先进在于它是基于智能化科技所研发出来的产物,RFID技术设备的配置中有一种智能芯片,它的体积非常小但是带有信息传输必备的天线,就像当下人们所使用的智能手机一样。该芯片在工作过程中接收PF信号,这是一种由RFID阅读器所发出的信息,然后接触到电子产品的代码时就会自动将该代码再传输到RFID阅读器,经过专业软件的处理把接收到的电子商品代码与之前的已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实现对物资与商品的管控,这个过程非常高效准确,因为是建立在智能化科技的基础上,整个进程不需要人工来操作。对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来看,RFID技术完成了对传统管理技术的升级,它使得整个企业供应链上的环节都在其管理范围之内,并且都变得无比方便快捷,企业不仅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最关键在于整个工作过程的准确度得到了有效提高。以往的物流信息只能对整个批次的物品进行一个笼统的信息记录,无法得知这批货物中的细致的物品属性与其他重要信息,但是在RFID技术的管理下,可以对物流货品精准到每一个小零件的信息记录,使得企业对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生产管理都能够很有效地进行管控与调整,同时所消耗的时间也比之前要少几倍。
3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需要的是稳定高效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在这个前提下将数据信息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服务器与局域网的连接使得客户终端可以通过局域网与数据服务器进行数据的交换,对于物流货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局域网与所有客户终端进行相连,同时也能够对数据服务器上传信息。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流程根据企业不同之外来分别划分其工作内容。
由于RFID技术可以对商品进行对应的专用标志,通过现代网络与电脑技术以及数据服务器的有机结合,可以在现代物流管理整个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对运输在途的货物进行信息分类查询,了解物流链上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状态,根据RFID技术的相关优势,可以使现代物流管理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缩短业务流程。现代化企业的配送中心的工作量一般都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出入库时候的工作是极为烦琐的。对于设置了RFID标签的货物,配送中心在安装了RFID阅读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出入库,而不用像以前那样每一个停留下来扫描条码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序,RFID阅读器可以在配送中的出入口處一次性捕获多个移动数据,并且不会发生重复的错误情况,真正地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使得企业在配送这块的效率大大提升。
第二,改善盘点作业质量。在采用RFID技术后,所有的库存货物的外包装上都会贴上RFID标签,在进行盘存工作时只需要用RFID阅读器一次性对所有的货物仓库进行扫描,就可以获得所有货品的完整信息,再运用电脑服务器终端对这些数据进行记录处理,都是通过电子技术来进行烦琐的工作内容,使得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信息的准确可靠性。
第三,降低运转费用。采用RFID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可以进行多个数据在大范围内进行识别,所以在企业配送中心的出入库作业的具体工作中能够使验收过程融合到出入库的过程中,使得这两个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不再像以往那样要先搬运货物到指定地点进行扫描后才可以出入库,现在可以直接在搬运的过程中就进行信息扫描工作,这样减少了一个批次货物的整体搬运次数,节省了搬运所需的设备与人工费用。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 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 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 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 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 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 结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作用,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以实现。实践已经表明,只有那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合作竞争”。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差异,如何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进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仍然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文铭,朱慧.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J]. 化工管理,2005,(12).
[2] 黄梦醒,潘泉,齐洁,张洪才.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矿山机械,2006,(6).
[3] 陈志祥.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4] 彭兴,杜跃平,曹铿,杨玲. 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 情报杂志,2004,(12).
篇5
[关键词]:数据挖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用
1引言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全程物流,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物流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信息流量都十分巨大。同时,信息化物流网络体系的应用也使得数据库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数据流使企业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高效的收集和及时处理。为了帮助决策者快速、准确地作出决策,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增加收益,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数据。
2数据挖掘技术的内涵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在其中的知识。数据挖掘的概念应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一般认为,广义的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知识发现(KDD)。它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可信的、潜在的和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作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其数据必须是海量的、含有噪声的。
(2)挖掘出来的模式是可理解的、易描述的、有用的。
(3)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是用户感兴趣的。所谓感兴趣,是指知识的可信度、新颖性、潜在作用性和可理解性的综合。
(4)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是要去发现崭新的自然科学定理和纯数学公式,更不是什么机器定理证明,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是相对的,是有特定的条件约束的,面向特定领域的。
狭义的数据挖掘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过程,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数据挖掘是一门诞生时间不长却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分析技术,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它的常用算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运筹学等。除此之外还有关联规则、神经网络、小波分析方法等。
3数据挖掘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主要应用
3.1 选址决策
3.1.1 概述
物流供应链选址决策主要是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它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网点及若干需求网点的经济区域内,选取一个或多个地址来设置物流中心的规划过程。最佳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使商品通过物流中心汇集、中转、分发,直至输送到需求网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如果选址不当,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3.1.2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在物流中心选址时,基于以上的考虑因素,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找出自然环境、经营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物流费用等指标,然后建立模型,对其分析,得出最终的选址方案。
目前运用决策树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它的主要步骤为:
(1)选择目标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
对影响供应链选址的因素如交通便利等进行数据收集,再按公式进行统一数据转换,如转换为百分制,以便于选址评价。
(2)建立决策树
根据选址评价样本数据集,利用公式得出各属性的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再对其属性值分别引出一个分支,重复上述步骤,最后生成决策树。
(3)结果评价,选址
3.2 库存仓储决策
3.2.1概述
物流中的仓储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仓储概念,它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是与运输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仓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可创造“时间效用”,即调节生产的不均衡、消费的不均衡、价格的不均衡。仓储成本与服务水平紧密相关,例如: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库存,很可能会造成客户等待时间过长,服务质量下降。在进行仓储决策时,应考虑存储成本、生产准备(生产变化)成本、订购成本、短缺成本和所需物料的市场成本。
3.2.2库存仓储的数据挖掘过程
1.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
进行数据挖掘必须有清晰业务对象和明确的挖掘对象,由此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应以企业内部、 外部相关的数据记录作为数据挖掘的对象,目的是更好地控制库存的数量与质量,为企业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
2.数据整理
1) 数据清理:清除噪声数据或不一致数据,对缺失数据及异常数据进行处理,筛选掉不希望包括进来的观测值。
2) 数据集成:数据的来源越广泛,则包含有效数据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企业内部而言,涉及到企业ERP的各个方面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的相关数据。而对企业外部的数据,则包括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 企业营销反馈信息、 企业网站、BBS论坛等服务相关信息。
3) 数据选择:搜索所有与业务对象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辨别出需要进行分析并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集合,缩小挖掘范围,避免盲目搜索。若数据量太大,则可采用取样技术,这样最终得到的数据来源,才能充分反映出数据挖掘对象的特性,实现数据挖掘的目的。
3. 数据转换:根据具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后,针对某一个挖掘算法需要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挖掘算法使用的范围或格式,然后将转换后的值作为新的变量存放在样本数据中。转换目的是使数据更好地和将来要建立的模型拟合。
4. 建立数据挖掘库:对于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上述步骤建立数据仓库,在数据挖掘的同时进行联机分析(OLAP),这需要有专用的数据仓库服务器支持,对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面的步骤建立数据挖掘库,直接用于数据挖掘。
3.3 配送决策
3.3.1 概述
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物流配送过程是关系到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配送需求的预测可以保证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降低配送费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销售数据、历史配送数据、库存数据、商品结构数据、地区数据、客户数据、市场数据等,这些数据蕴涵着宝贵的信息,如能充分利用,对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在这些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结构的数据仓库,以数据挖掘为手段,面向不同的主题,重新组织这些数据,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分析和挖掘得出有价值的经验和规则,为企业的物流配送提供辅助决策。
3.3.2配送过程中数据挖掘的内容
在物流配送业务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货物的调配与运输费用。通过对运输时间、配送车辆的选择、配送货物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主要从车辆维度、时间维度和货物维度三个方面来考虑:
(1)车辆维度的类别:全部车辆、车辆类型、单车
物流配送企业常常要考察车辆的载货量、行驶速度等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对比,可以全面掌握各种车辆的运载能力。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方案,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时间维度的类别:全部时间、年、月、日、时、分
物流配送企业在时间的观测角度与一般的销售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销售企业主要是对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的销售情况就行统计分析,而物流配送企业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满足每次配送任务中客户对时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观察时间,主要是对每次配送任务中,车辆的运输时间段的观察。通过多次不同的配送任务记录的积累,寻找影响车辆运输时间的因素。同时,对运输时间与运输线路的分析,可以对每次配送任务寻找到最优化的配送顺序,达到提高运送效率,降低运送成本的目的。
根据上面配送系统的要求,将时间维的类别设计为全部时间、年、月、日、时、分六个类别。在物流配送日汇总表中,有配送日期字段,可以通过这个字段知道配送任务发生的日期,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本次配送任务的执行时间段。
(3)货物维度的类别:全部货物、货物分类、单个品种
物流配送企业的货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销售企业的商品,对货物而言,企业关心的是货物的库存数量与在途数量,这就要对全部货物进行分析。在物流配送企业中,仓库中的货物流动量越大,说明该物流配送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同时,可以为其供货商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
将货物维设计分为全部货物、货物分类、单个品种三个层次,编码字段货物基本信息表的货物编码字段、货物分类目录表的货物分类编码字段和货物分类级别字段等相关字段组合起来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3.4 数据挖掘在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3.4.1概述
随着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产品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是摆在众多企业家面前的难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需要的信息,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希望。物流领域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客户等级评估分析、产品销售分析等。
3.4.2 数据挖掘过程
有约束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实施过程如下:
理解业务问题
如“客户食用分析”,“客户流失分析”等
2.建立数据仓库
建立数据仓库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待决策的问题对运营数据进行选择,清洗,转换,装载的操作,以得到更好的模型。数据挖掘的数据可能驻留在多个业务数据库中,如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交易数据库,ERP数据库等。需要将其整合。
3.分析数据
在建模之前必须很好的理解数据。取各种数据的特征,包括统计量的描述如平均值,标准方差等。
4.准备建模数据
5.建立预测模型
6.模型评价
7.模型应用
3.5数据挖掘在物流平台中的应用
现代物流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现代物流综合管理关键术及平台”中的成果之一。该平台主要以增强物流系统的信息辐射和集聚效为目标,研究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减少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营成本、缩短运转周期、增强物流系统柔性为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区域物流为示范对象,综合应用物流系统优化设计、业务过程监控、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与集成等现代物流系统关键技术,推动物流服务功能和范围的持续扩展,提高我国物流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3.6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上某“1”家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这种融资模式站在产品供应链的全局高度,为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既解决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困扰,又延伸了金融机构的纵深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许多大型物流公司积累了大量经销商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利用如此海量的数据,正是数据挖掘技术的用武之地。本文利用描述性数据挖掘给出低还款能力(以下称为高还款风险)经销商的特征属性,为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4总结与展望
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等多个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物流企业在数据挖掘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并且应用实践在国内物流企业中还并不多见。同时,数据挖掘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数据挖掘方法的效率亟待提高,尤其是超大规模数据集中数据挖掘的效率;开发适应多数据类型的挖掘方法,以解决异质数据集的数据挖掘问题;动态数据和知识的数据挖掘;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等。但随着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物流企业追求运营绩效愿望的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引入数据挖掘,为各物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挖掘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0(3):11-13.
2.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6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 1 ]、供应链成本管理[ 2 ]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 & Smith[ 3 ]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 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 & 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 & 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 et 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 & 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 & 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 et 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 et al.,2004;Hwang et 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 & Li,2010)[ 8 ]。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 & 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 et al.,2009)、降低成本(Choi & 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 et 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军,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 9 ]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 & Pohlen[ 10 ]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图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 12 ]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 & 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 & Rosenblatt (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 & 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 & 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四大会计假设及基于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虽然有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会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局限于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特点、原则进行阐述,对于供应链管理会计的构建研究尚少。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物联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逐渐实现智能化,因此物联网技术就应运而生。建筑工程随着规模逐渐扩大,安全事故问题越发严重,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智能化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施工安全。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的组成。
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通过信息感知技术(汇接节点、感知节点、射频识别终端等)采集感兴趣的数据和信息,感知层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控制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网络层主要依托于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通过对感知数据进行存储、理解、分析和挖掘,将数据信息高效准确的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用于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网络层对感知数据分析和处理并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把物联网技术与行业或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应用的广泛化和智能化。
3.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RFID技术: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
泛在传感技术:重点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将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进行量化,形成数据,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传送到指定的位置。泛在传感技术其中一个代表是Zigbee。
纳米嵌入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超微型传感器,构建看不见的传感网络。这些被称为智慧尘埃的超微型传感器,可以嵌入到任何物品之中,而且对使用不造成任何影响。
智能运算技术:传感器得到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语义的理解、推理和决策,这些需要智能、运算技术来完成。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
1.设备动态管理。
施工设备是指能够用于建筑施工的物资装备,包括器材装备、施工机械等。物资管理系统利用RFID,GPS、无线传感器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云处理技术与海量多功能传感器相结合,实现对施工设备物资的实时高效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地方以及不同种类的施工设备,按类型、功能、有效性、所属单位等属性信息进行分类,并植入RFID电子标签,将分散的资源等信息集成到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中、动态、实时的智能管理和应用。这样,指挥决策部门通过智能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就可动态掌握资源的使用和库存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交接班、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器材检查,只需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自动的对比分析,就可以迅速了解器材装备的基本情况,避免装备的漏查和丢失等情况的发生。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物资装备领域的应用能提高装备与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增强装备与物资的统筹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共享,能加快装备管理现代化建设,能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能力,确保科学施工。
2.人员出入管理功能
要求实现大门车辆管理以及门禁管理,施工人员可以持卡任意出入,但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必须要建立相关的出入记录。需要数字身份验证识别与图像验证相结合的多种检测手段联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有利于在不同状态下对人或车辆等物体进行识别与管理。
3.施工消防远程监控应用。
建筑施工中,消防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等感知和采集现场信息,借助消防物联网网络层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辅助决策。通过在消防喷淋的管网中安装感应芯片可以掌握喷淋装置的压力,从而监控喷淋管网内是否有水。水的压力,在烟感和温感设备后段安装感应芯片,可以随时掌握烟感和温感的状态。在消防泵开关阀上安装电子芯片,可以远程掌握消防泵的开关状态。在消火栓、消防水池、天然水源等重要位置安装水流触发传感器等,可以随时掌握消防水源的位置、状态、压力等数据。在消防安全通道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通过视频处理技术,分析前端摄像头拍摄范围内或指定区域内是否有长时间占位的物体并发出告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消防安全通道被占用堵塞等安全隐患。
4. 照明控制技术。
单灯控制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路灯控制管理新技术,通过单盏路灯的实际工作电流和其额定电流之间数据对比,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和节能控制。应用单灯控制系统后,所有路灯的故障信息都会被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维修人员利用系统固有的路灯故障位置地图显示功能,在检修车出发之前就可知道故障的准确地点,使维修成本大大降低。当有某一盏灯具出现故障时,可以准确地引导维修人员,到达指定灯杆进行针对性的维修。更可以做到对灯具的故障定位到组件,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无须开灯,直接更换相应部件皆可。同时,这一技术可实现对路灯照明、节能、监控、集抄、管理、统计等设备的组网控制和高效管理,可以“按需照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使路灯达到隔一亮一、隔二亮一、双臂灯单侧亮的效果。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控每盏灯的运行状态,实现路灯的集中控制、分时分级控制,达到智能节能的效果。
5. 重点人群的物品物联网应用
实现远距离的自动识别,不需要可视读取,既可以对运动物品进行识别,也可以对静止的物品进行识别,这是最突出的RFID技术的特点。RFID所储存的在标签内部产品的电子代码,能够为所有物品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全球的标识,可以说其是位移的单件物品的身份识别ID,其包含了该物品所有的信息,实现了对单件物品全球范围内的追溯和跟踪。此外,采用严密的先进人体运动监测算法,整合了数字集成电路的物联网人体的活动检测模块处理技术,在一定探测距离内可以实现自由进行调节,其组装所采用的是特殊布线集成电路。在对重点物品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份识别技术,采用一些带有加速度、温度、烟雾、行为分析、湿度等传感能力的先进技术系统,对重要物品的监管就可以轻松实现。
五、结束语
物联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方便管理与识别,将网络以及物品连接在一起。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有利于提升管理效果,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董大,冯凯梁.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2010,(19):21-23.
[2]种艳,董运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1,(4):79-82.
[3]刘红玲,于亚鹏,常龙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型建筑安全远程监测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3,(10):19-22.
[4]许秀芳.刍议物联网在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1).
篇8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肌力训练;膝关节功能;影响
随着人工假体技术研究的进步, 全膝关节置换(TKR)在临床广泛应用, 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病变关节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纠正关节畸形,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其中, 全面整体的肌力训练是保障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 就术后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展开探讨,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200例作研究对象, 男43例, 女157例, 年龄58~74岁, 平均年龄(66.3±2.2)岁。术前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 骨性关节炎176例。右膝置换154例, 左膝置换46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1. 2 方法 行系统康复训练, 如术后第1天行踝泵运动, 指导患者作患肢关节跖屈及前屈运动;术后第2天行患肢绳肌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拔除引流管后行膝关节屈伸训练(主、动)等基础上, 在不使患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前提下, 加强肌力训练。协助患者取仰位, 在对患膝关节伸屈功能训练有素抽时, 指导直腿抬高训练, 不要求过高, 但在空中停留时间需在10 s左右。可予以一定助力, 并渐延长在空中停留时间和增多训练次数。可行负向阻力练习, 即先协助患者抬高患者肢至90°, 再将腿缓慢放下, 股四头肌会完成自动收缩动力;后行终末伸膝训练、渐进抗阻力伸屈训练及坐位伸屈膝训练等。此外, 可行基本交互反射治疗, 指导患者坐于床侧, 医生于患者对面, 指导患者屈膝, 医生对患者小腿后侧用手轻压, 在压力作用下, 绳肌易有张力性收缩产生, 而股四头肌处于伸长或松弛状态。训练患者绳肌及股四头肌时, 需对大腿固定, 以促使肌肉用力。上述肌力训练方案1次/d, 30 min/次, 依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休息, 术后1周, 可指导行步态及行走功能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HSS)、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膝关节评分法(KSS)评估治疗前后患膝功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患者均康复出院, 与治疗前KSS、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0例患者治疗前后KSS、HSS评分比较( x-±s, 分)
治疗时间 KSS HSS
治疗前 43.2±8.9 41.7±11.4
治疗后 89.5±12.7a 82.7±16.5a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患者膝关节水肿、疼痛、活动受限, 常致绳肌、股四头肌出现程度不等的肌力下降、肌肉萎缩, 其间力量失衡[2]。置换手术的实施还使患者膝关节周围组织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缺失, 使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进一步削弱, 关节稳定性破坏。肌力水平对恢复关节功能、维持关节稳定性、防止假体松动、减轻关节负载均意义重大。半月板、骨性结构及附属韧带共同作用, 保持膝关节动态和静态稳定性, 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周围正常组织对其稳定性其决定作用, 同时, 交叉韧带对膝关节支持作用丧失, 这可能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3]。对康复训练方法合理选择, 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早期即开展肌力训练如绳肌、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等, 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 增加训练强度、频率及给予抗阻练力, 促使膝周肌力功能恢复正常。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加, 明显提高了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 使膝关节假体间压力减少, 对人工关节造成的磨损降低, 延长关节假体使用期限, 早期行肌力训练, 对下肢血液循环也具有促进作用, 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 加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肌力训练, 可促使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彦,唐建华,陈亚丽.平衡训练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11): 1060-1062.
[2] 张颖,袁红,曹建刚,等.等速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4): 294-297.
篇9
【关键词】King达标理论;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极大限度地重建患者关节功能,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改善预后[1]。King达标理论阐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在临床应用中,对护患关系相互作用提出了8个意见,通过护士与患者间的感知、互动、沟通、交流等的影响与作用,达到制定目标[2]。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择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7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康复训练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66例;患者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1.1±7.4)岁;全部患者中,单膝置换89例,双膝置换48例。
1.2 排除病例标准
精神疾病或听力、交流障碍患者。
1.3 方法
本组病例患者均在康复训练时,给予实施King达标理论,将之贯穿始终,详情如下。
评估。入院初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人系统进行评估。计划。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计划。按计划执行相关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锻炼体会,所有功能锻炼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患者鼓励。功能锻炼主要内容为,术后第2d,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练习膝关节伸曲及下肢肌肉主动被动运动,从无痛范围开始,第3d开始进行下垂助力活动膝关节,以后每天增加活动范围,每日1~2h,2次/d。1周后鼓励患者下地活动,可采用扶助步行器进行行走锻炼,2周左右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在90°时,可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可通过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感,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给予患者以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锻炼,促进病情的康复。评价。根据锻炼情况给予评价,及时发现影响锻炼的因素,并对计划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4 效果判定标准[3]
关节活动度改善判定标准。术后14d,评价患者的关节改善情况。优:关节活动90°及以上;良:关节活动60°~90°间;一般:关节活动60°以下。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在给予评估后,患者中,优79例,良50例,一般8例,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94.2%。
3 讨论
3.1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价值
King达标理论由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三个互动开放组成,患者与护士各自形成个人患者间形成人际患者间的交流、互动,树立治疗的信心;护士与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际系统,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对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质量。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手术的成功有关,还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关[4]。
3.2 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护理评估,有效的护理评估是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基础。给予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护士亲自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疗需求,制定康复计划。严格执行康复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康复活动。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护理评价始终贯穿于治康复锻炼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给予适当调整[5]。
本组研究中,通过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指导,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达94.6%,整体效果良好。
本组患者经护理后,护理效果较好,满意度高。由此可见,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过程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立巾,张杰,贺媛. 功能锻炼督查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4(1): 43-45.
[2]黄哲.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探析[J]. 医学信息. 2014(17): 355.
[3]孟晖.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功能锻炼[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4): 526-528.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 培哚普利, 安体舒通;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项目标题:培哚普利与安体舒通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门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江科【201,0】130号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of perindopriland spironolactone combin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and diastolic functionofbrachial artery flow mediated(FMD)effect.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A group,Bgroup,perindopril;perindopril plusindapamide;C tissue cultureof perindoprilplusspironolactone,treatment for 8 weeks.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andbrachial artery FMD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3 groups ofpatients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blood pressuredecreased,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
keyword:hypertension;perindopril, spironolactone;endothelium dependentdiastolic function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中国约有1.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6.2%,因此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显得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大多需要终身治疗,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控制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一个早期改变。研究认为[ 1] , 能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评价一个抗高血压药物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原则中,除有效地控制血压外,针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治疗也是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个重要的效应。本研究选择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探讨降压疗效及对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 的影响。期望推荐一种效果较好、价格较廉、服用较方便、不良反应较少、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的联合治疗方案。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90 mm Hg。其中,男174例,女126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4.6 岁;病程3~18 年。1 级高血压34例,2 级高血压186 例,3 级高血压80例。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对磺胺过敏者,低钾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风心病、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患者随机分组:A 组97例,B 组104 例,C 99例,三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及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 2方法入选后患者停服降压药物1周后, A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B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吲哒帕胺2. 5 mg , qd ; C 组晨起口服 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安体舒通20 mg ,bid。疗程8周,不服其他降压药。每2 周随访1 次血压, 分别于治疗2月前后检测血压、 血钾、血钠、血肌酐、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 及超声检查肱动脉FMD。
1. 3 观察指标
1. 3. 1 血压测量
患者休息15分钟后, 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右臂坐位血压, 以K o ro tko f l 期为收缩压, 以K o ro tk ofV 期为舒张压, 连续测量3 次, 取平均值。
1.3. 2 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检查FMD 检测
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后进行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及服用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测定,按Celermajer 等〔3〕推荐的方法进行。测定前停用抗高血压和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具体测定方法: 保持室温在22 一26 ℃ 测定前休息10min ,取仰卧位,左上臂充分暴露 ,同步记录心电图,在血管舒张末期测量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每次侧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所用仪器为HPsonos 2500 超声心动图仪,超声探头频率为7.5MHz。先测定基础肱动脉内径(D0),然后用袖套式充气止血带在肘关节以上加压300mmHg, 持续4Min后快速放松血压带以增加血流量(即反应性充血)。在放气后15s 于同样部位再测舒张末期的肱动脉内径(Dl)。休息10 一15m in , 使血管恢复至基础状态后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于4 m in 后再次测定肱动脉内径(D 2 )。用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 FMD) 代表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代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D1-D0)/D0×100%,NMD=(D2-D0)/D0×100%,整个实验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操作。
1.4 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药物的降压疗效评价标准[4]:
显著: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结果X± 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 1 三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A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97例,显效37例,有效4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1.4%;B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吲哒帕胺治疗104 例,显效62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3%,C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治疗99例,显效56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9%,B、C 组比A 组有效率明显提高( P < 0. 05 ) , B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压治疗前后的比较(mmHg)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P < 0.05 ), B、C 两 组与A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而B 组与C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三组治疗前后心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2.3 三组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见表2)
表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 与A 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2.4 不良反应
A组在治疗两周时2 例患者出现干咳,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并持续1~2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B组咳嗽发生3例,,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 并持续1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C组患者无干咳,且三组均未见低血钾及高血钾现象。心率在三组用药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8 周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未发生血尿酸升高等不良反应,未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
3讨论
近年来研究[5]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内皮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6、7]。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研究的热点,抗高血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若能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将对延缓和阻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如ACEI、长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均能表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皮介导的舒张功能的作用,但是ACEI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最强。目前有作者【8】观察了168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单独服用培哚普利、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阿替洛尔、nabivolol、替米沙坦各6 个月后,发现每组均可有效降压, 但只有培哚普利组FMD 得以改善,可能与ACEI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侵袭、抗血栓形成及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有关,同时目前国内亦有文献报道【9】,吲哒帕胺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包括: ( 1) 降低血压; ( 2) 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有益作用; ( 3) 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 4) 减少氧化型LDL 的生成.本研究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改善FMD,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培哚普利与吲哒帕胺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与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这表明安体舒通组亦可改善FMD,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0、11】其机制可能与螺内酯作为人工合成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它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使舒血管物质NO释放增多从而改善内皮功能。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只有良好地控制血压( 0.05)。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吲哒帕胺组、安体舒通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较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降压疗效及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安体舒通与吲哒帕胺相比较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震华. 抗高血压药物与血管内皮功能[ J ]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 5: 398-40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全文版) [ J] . 高血压杂志, 2005, 13( 1 ) : 42- 47.
[3] 邓又斌.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J]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3, 19( 7) : 386- 386.
[4] 李立志,杨晓东,陈丽娟.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重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3):309-311.
[ 5 ] 陈明,胡申江.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3):222.
[ 6 ] 陶军.高血压的新认识与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783.
[ 7]石伟彬,傅春江,方玉强,杨成明.坎地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2):180-182.
[ 8] GHIADONI L, MAGAGNA A, VERSARI D, et al.Different effect of antihy per tensiv e drugs on conduit
ar tery endo thelial function [ J] . Hy per tension, 2003,41: 1281- 1286.
[ 9]李雷, 夏勇, 李东野, 陈静, 杨荣礼, 汪敏.吲哒帕胺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的影响[ J].高血压杂志,2006,14(3):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