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1

信息时代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是指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数学理论,教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他们去通过实验检验数学猜想,借助实验解决数学问题,并不断地探索和成长。在这个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实验的学生都能借助和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和学的效果。

2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初中数学实验是借助了现代教学技术的东风,它通过在实验中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全新理念。

1)小学的数学一般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就问题不大。但当进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时,学生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显得明显不足,学习也就难免出现吃力厌倦的情况。而把信息时代的技术成果如各种多媒体技术等应用于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中,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完成良好的过渡,进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信息时代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需要,开展数学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以数学实验为背景,让学生相互讨论和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强交流,激发兴趣。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信息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一方面是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是一个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习情境,在这个环境中,团队合作,教学民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进入一个学习的最佳状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技术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下的实验教学改变了初中学生传统的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之前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的状况,形成了研究发现知识的新形式。可见,初中数学实验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也至关重要。

3)技术辅助拓展学习空间。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它创造的多样效果,营造的逼真情境,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去贴近数学,探究理解数学,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而是自主地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我意识和潜能的开发,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4)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能力。信息技术推进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使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教学资料,在信息设备上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参与教师事先分配好的小组中,与小组成员以及小组外成员进行数学交流和讨论,交流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信息化时代有效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激发出来的感召力是刺激学生求知的动力。初中生的学习动机也被充分地挖掘和开发,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科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采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其提高兴趣,积极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初中生创新潜能 信息技术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片段以及视频动画等多元化的数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复杂数学问题,锻炼逻辑思维的好机会,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信息化时代的初中实验就该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实验,提升情感,开发学生内在的小宇宙,把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可以创造丰富的外部刺激,使学生的感官和视野得到全面的满足,促使初中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积极动手操作,获取丰富全面的信息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数学知识的特点是逻辑性较强,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灵活应用理论自己解决数学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实验,也推动着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如信息时代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展开初中数学实验,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理论和概念、规律等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再比如验证式教学,是指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展开初中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从而辨别真伪。此外,还有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实验情境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探究解决问题,或者与合作者沟通交流来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最后,还有一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务实式教学。数学是一门实用的技术,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应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就应该顺应这一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给学生创造解决现实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创设初中实验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但是,并非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所有内容都适宜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应该加以分辨,不应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在信息技术多媒体上,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是学会巧用,把握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促进信息时代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校园网系统等,搭建初中数学学习网站,上传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复习和提前预习;同时开展在线交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玉丽,徐明华.信息时代的初中数学实验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1):85-87.

[2]叶辉忠.信息时代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12.

[3]胡荣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20.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特点;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水平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数学教学现状,更加重视数学的教学,准确掌握住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与改革前进的方向.

一、对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的认识

(一)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的内涵

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把认知策略、探究支架提供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以此为指导,使学生们运用独自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自主内化反思,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丰富多彩的知识,灵活把握住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二)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的特征

1. 问题性

把问题作为探究知识的出发点和动力,以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拓展为线索来进行教学的组织,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来展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

2. 自主性

需要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要听什么?听到怎样的程度?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选择权和决定权.

3. 指导性

教师不只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钻研,而且要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研究知识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为他们排忧解难.

4. 探究性

对于那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知识,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避免传统死板的教师灌输和书本灌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 数学观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模式的科学,数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其核心是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2. 教学观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能够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出探究的学术氛围,指导和帮助学生搭建探究问题的平台. 通过认知数学的教育价值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数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3. 方法观

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理论,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数学知识.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通过搭建“脚手架”使探究的专业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初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 要循序渐进

由于“导研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较强探究问题的指导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适应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又由于在短期内,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是不能养成的,所以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从“牵着走”到“护着走”再到“放手走”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循序渐进. 2. 注意“导研式教学”法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

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等方面来决定用不用、如何用这个方法,避免使此方法盲目地实施和推进.

二、“导研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运用分析

(一)不断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

1. 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使学生分小组讨论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有关的几何图形,比如说,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让他们自己去提前探索了解一下. 教师如果这样做不仅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趣味性.

2. 不断改进学的方式

教师要努力做到变学为研 ,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上听,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和再创造.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解答一道有关价格的函数应用题时,如果这道题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教师就要能够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出其他的更多的解题方法,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

(二)丰富数学作业的内容形式和功能

1. 后置型数学作业与前置型数学作业都是巩固数学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

现在的数学作业大多是后置型、巩固型的题目,是为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的,然而却缺乏为下节课学习服务的前置型作业.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应该布置以巩固为目的的后置型作业,也应该有为下节课学习服务的前置型作业,这样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功能的实现.

2.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也可以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篇3

一、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定理、数学法则和数学公式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是指,教师构造一种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想,鼓励学生对于已有的现象或数据进行整体观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图形有哪些,并由他们分别说出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与其他图形的区别,等等.比如,学生甲说出了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教师可以引导该生说出他们的性质,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三角形的稳定性等.这种由学生自身总结出来的概念,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那种由教师主动说出概念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不好.

二、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法则教学

数学法则是数学应用的基础.只有完全掌握数学法则,才能在数学习题解答中正确求出答案.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法则教学指的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法则的具体应用,并根据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分析,以得到具体的数学法则.这种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形式,能够发挥出研究式教学法的实际作用,对于学生全面掌握数学法则和灵活运用数学法则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热情参与讨论、交流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这个内容的知识点即法则的掌握情况.

三、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

初中数学的教学条理性与理论性都有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出现较多的困难。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多、较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地掌握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进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鼓励,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我班里有个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学习中也极少发言,走路都会低着头不敢直视教师与同学,但是我发现在一次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他的答题习惯非常好,运算的步骤清晰,有逻辑。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对他进行表扬:“数学学习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答题步骤的清晰会对后续检查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老师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甚至超越其他学生。”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使他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逐渐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摆脱了自卑心理,在后续的不断努力中,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数学课时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数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耐心

数学教学因为理论性较强,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精神。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垂线一课时,教师通过开设疑问:“经过直线L外一点N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心理。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宽松环境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中,有时学生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想法是极具创造性的,富有大胆的认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负责。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和作业的布置。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教师布置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运算,学会运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在一些常见综合题中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满足优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并掌握了学习知识后,教师要善于采用表扬的手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做错了数学习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要善于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指导,鼓励与安慰,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内心深处喜欢数学,从而增强自信,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还有众多赏识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长时期观察,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将赏识教育与适度批评相结合,以防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无法端正态度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赏识与批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永刚.运用赏识教育提升学困生自信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1(17).

篇5

一、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为:(1)以师为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知识讲授,课堂的主角是自己,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使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2)缺乏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点讲解,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使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上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3)机械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练代学的情况,安排学生不断重复练习,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数学知识.这样,会造成适得其反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学习目标,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初中学生由于知识与经验不足,对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需加强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情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你们有没有看到完全一样的图形,如同一个版面的人民币、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张重叠剪出的纸花?请列举例子.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导读,并播放事先收集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角与角相等,边和边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三角形?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并加以验证.再次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中,只有边相等或者是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循循善诱方式,诱导学生根据课本与学案中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加深了?W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而且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2.分层次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受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水平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因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出分层次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设计基础题、拓展题以及提高题等三个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将学生分成A层(后进生)、B层(中等生)和C层(优等生),让A层学生练习基础题,B层学生练习基础题和拓展题,而C层学生在A、B层学生的基础上,练习提高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还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案式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现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改革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现今教学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教学中学生少有参与,教育效率随之越来越低,学生对其兴趣随之降低。在这种现状下,学案式教育模式的出现为现今教育模式提高了全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有效的模式。

一、内涵

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学案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摒弃以教师为主的观念转而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学习之中编写的方案,即为学案,教师采用该方案教学的模式即称为学案式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师的“教”、教师一味传授知识不同的是学案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应用探究

1.课前导学,组织准备。

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并制订学习计划,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主动预习,教师课前需要进行导学,让学生对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经过预习之后,课堂听课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教师编写导纲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能力与特性需要充分考虑到,从而保证学案中涉及的题目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写导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记载下来,在今后课堂中组织讨论解决。

2.指引目标,鼓励自学。

在课前适当时间根据学案要求,创设适当情境,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若两个三角形两个对角相等,一条对边相等,那么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边相等,一个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探讨,教师在学生探讨之后对难点与重点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与仅靠教师传授知识相比,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时候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3.组织讨论,答疑解惑。

虽然学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并探究之后,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记录下来,继而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全面系统地阐述分析,解答学生疑问,总结出需要注意的重点。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根据难点解释:全等三角形可以根据两条对边与一个两边夹角相等判定,那么为什么两条对边与任意一个对角不一定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不一定运用证明知识可以证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论证。

4.归纳总结,系统概括。

经过班级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全体学生反馈的难点对学生进行讲述,并恰当地点拨,在学生对知识点有大概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点拨,与传统点拨不同,不需要讲述简单知识点,可以讲述课本上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更深刻,采用板书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点概括,简单地将本节课重难点在黑板上列出来,以加深了解的程度。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判定原理:(1)三边相等或三角相等;(2)两角相等一边相等或两边相等,两边夹角相等;(3)直角三角形,一角一边相等或两直角边相等,通过总结,学生有了系统认知。

5.课后巩固,适当检测。

在课堂将要结束的三四分钟内,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点有了理解与掌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遗忘所学重难点,因此及时巩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回顾理解知识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结语

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之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适当指导,通过实践证明学案式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然而我的知识掌握水平有限,在自己了解范围内对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探究,希望为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方均斌,林永伟.现代数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钱宏霞.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学案教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篇7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一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依赖,使学生成了“哑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现代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时“学案”出现了,它的以“导”促“学”的教学方法,确有独到之处。以“导”促“学”就是“先学后教,讲练结合”,使得一向由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式”学习。

2.学案,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案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特点,也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是教师备课需要。

现在教育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比原来更细心、更全面地备好课。而“学案”恰恰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每一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生差异等情况,这就给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这更高的要求,成为教师备好课、编好学案的基础。

2.2是学生上课的需要。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如何真正把时间、把机会、把权利、把讲台留给学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而“学案”,恰恰是我们贯彻“四个留给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3.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

3.1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运用导语,演示实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2引导自学,尝试解疑。

3.2.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3.2.2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地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还应迅速准确地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3.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3.3.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3.2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3.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3.4.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4.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

3.4.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3.5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

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反思: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4.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4.1教师在使用学案时要二次备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将学案设计中的教学思想和自己的教学思路融合在一起;并且要在上课前查阅部分或全部学生预习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以学案为蓝本,充实、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细节(包括对学案已有内容的完成,还包括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的思路整合和内容补充)。

检查预习。学案既是教案又是学案。上课前两天任课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收交。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学案预习的情况,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课堂操作。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索,重点疑点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构建。

教师要有个性化创新。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认真填写“课后反思”,以备下次集体研讨时交流。

4.2学生使用学案时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

第二,学生要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

第三,学生要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第四,学生要整理学案: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学案要及时认真地进行纠错,每单元(章节)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第五,学生要准备纠错本:每位学生每学科必须准备一本纠错本。

5.学案的落实要到位

我们在使用学案时一定要严格,从学生的保管、装订,学生的书写,收缴检查,到错题的订正,信息的反馈,都要有一定的严格要求。教师要求不严,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学案使用方法指导要细、要勤。学生在刚开始使用学案时,很不熟悉。教师就要进行详细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案自主学习的作用。

学案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课堂上的“负担”,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每周还要进行“周周清”,面向全体学生,查漏补缺。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23-02

1.初中数学面临的难题

当前,在中考的重压下,部分初中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解题能力时,往往会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在此过程中,未对相关练习题进行相应处理,练习空有数量,难以保证质量,难以有效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提升。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日渐深入,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不断对学生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进行强调。因此,初中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培养时,应该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注重变式教学法的应用,提升学生"应变能力",使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到解题思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进而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2.初中数学变式教学解题实践分析

2.1 应用不同的已知条件,构建相似的问题情境。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固定思维等因素的影响下,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时,学生大多会应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只会解答一种类型的数学题目,稍微对已知条件进行转变,大部分学生就会束手无策,这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例题时,在相同的问题情境中,对例题中的一些已知条件进行转变,或者对条件的表述方式进行转变,将具有隐蔽性的已知条件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也可将直观的已知条件隐蔽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1]。这样,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数学问题思考角度,使学生解题灵活性提升,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奥秘,使学生解题兴趣提升。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从下面这个例题开始进行讲解:(1,0)、(0,5)、(-1,8)是某二次函数图像经过的点,请给出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对于此例题,教师可将其变式处理如下:(1)x=-2是某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其图像向下开口,从(0,5)、(2,-7)两个点经过,给出解析式。(2)(-2,9)是某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此抛物线经过(-5,0),请给出解析式。(3)x=-2是某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y=-5x+5交于y轴B点,与y=-x+1交于x轴A点,请给出解析式。以上变式处理方法属于非等价变式处理,变换了已知条件,最初的例题列出方程就可解答,后面的变式处理已知条件存在隐蔽性,需要学生将无用的条件排除,可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灵活对多个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2.2 用相同的问题情境,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对同一个或同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应用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知识点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此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找寻到相关数学问题的本质,对学生变通能力、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将一题多解应用在变式教学中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例题入手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训练,在梯形ABCD中,CD等于1,AB等于2,CB等于3,AD与AB垂直,AD的中点是E,求证CE与BE垂直,给出这一例题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对这一题目进行探究,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给出以下几个解法:(1)第一种解法:经过C点作一条直线与AB垂直于F,得到AFCD这一矩形,可知,DC与CF相等,AB与AF相减等于BF,得到BCF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随后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可推出三角形BCE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CE与BE垂直。(2)第二种解法,将CE延长,使其与BA的延长线相较于F点,角DEC与角AEF相等,DE与AE相等,角D与角AEF相等,则可知三角形CDE与三角形FAE全等,逐步推出三角形CBF是等腰三角形,即可知CE与BE垂直。(3)第三种解法,从E点作EF与AB平行,由条件中的E为AD中点可知EF是ABCD的中位线,可知EF=1/2(DC+AB)等于3/2,BC等于3,所以EF=1/2BC,因为直角三角形的中线与斜边的一半相等,可以知道三角形BCE是直角三角形,即可知CE与BE垂直。随后,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解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积极应用不同的知识点与思路进行解答,在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提升。

2.3 应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寻求相同的解题方法。在问题情境不相同的数学问题解答中应用相同的方法,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进行培养[2]。在此种形式的变式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使学生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迁移到同类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求解为例,此类例题的常规方法是应用根判别式进行解答,而在大量例题练习中,学生会发现根判别式也可应用到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中。比如,(1)x2+(a-2)x+4=0这一方程式没有实根,求解a取值的范围。(2)y=x2+(a-2)x+4这一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求解a取值的范围。在解答以上这些题目时,都需应用到根的判别式,将此类例题放到一起进行统一性讲解,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够将相应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进而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结束语

当前,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教学时,新的初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数学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属于一种有较强探究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总结,寻找到最佳解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模式;数学老师的定位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遭到了摒弃,因为这种模式下老师只注重课堂的进度和学生考试的成绩,所以老师都是把知识直接灌给学生,强迫学生去记忆,而教学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在学讲模式开展之后,老师可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去学习新的内容。所以在“学讲模式”的开展中,老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老师在课上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咱们这节课该学习几何了,大家可以先拿出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预习,预习完毕后,各个小组去讨论一下这节课你们所认为的重点以及难点,把个别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进行组内消化,在离下课还有15分钟的时候,各个小组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负责补充。全程中看似老师并没有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但是实际上老师是这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上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学的模式由教师的灌输学习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这个问题应该往哪个方向思考才对,而不是直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参考方向,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探索去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充当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开发思维自己去得到答案的模式,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抛物线的时候,总会遇到形形的问题难以解决,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把解题的标准告诉学生,那么学生记住的就是这道题,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应该往哪个方向思考就能解出来,那么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都能靠自己来解决,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观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己预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作为一名“观众”而存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度以及学生所认为的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更好地掌控课堂,以达到操控教学进度的目的。举例而言,老师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去关注他们的预习进度,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作为一名旁观者去关注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在“学讲模式”的开展过程中,老师是作为一名“观众”存在的,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接受

程度。

四、教师是整个“学讲模式”进行中的统筹规划者

很多人都会说,既然现在已经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的形式,那么,课堂上是不是就不需要老师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的课堂现在讲究的是学生自学的“学讲模式”,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着统筹规划的作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时间规划技巧,但毕竟是未成年的学生,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可能更多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样学生一节课下来可能一直在预习,或者一直在偷懒,效率很低,所以,需要老师为学生做一个统筹规划,大家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完预习的活动,加强学生的紧迫感,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需要去设定几个问题,让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习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针对学生普遍不懂的问题,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教会学生怎么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老师在“学讲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操控者,为学生合理规划了实践,也为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提供了帮助。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此也就产生了“学讲模式”,但是在“学讲模式”的推进过程中,老师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果呢,本论文仅根据个人的经验做了一些探讨,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美好。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任务式;教学模式

由于不同的心里特质和成长环境,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和内化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素质的真正变革,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分层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的特征,更好地建构学生喜欢的课堂.

一、初中数学分层任务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任务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课堂能基本吸收并进行跨越式知识结构的建立,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划分时会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保证学生得到优化的层次划分. 在进行分层式教学后,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并能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任务的下发,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对于学生的分层任务式教学,教师要把握住三名学生群体的基本特质,强化优等生的创新性学习模式、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和优学空间、鼓励学困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意识.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内进行相应任务的下发,保证学生在适宜的接受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基础课程和技能的学习. 因此,教师因材施教十分重要,不仅需要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要保证下发的教学任务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优化分层任务式教学的教学价值.

二、提升初中数学分层任务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任务式教学的基本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充分掌握本班级内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程度进行必要的划分,还要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和学习潜力进行区分. 对于优等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基本有着不错的学习基础,对于新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内化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进行差异性的任务下发. 教师在分层任务式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化的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保证每个小组内有相应的优等生,优等生要进行辅助教师优化小组学习模式的任务. 其次是中等生,在初中课堂内,这样的学生比较多,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中坚力量,在分层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小组的核心力量,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升级任务的下发,保证中等生提升最近发展区的空间. 最后就是学困生,在初中课堂中,这样的学生统一表现为学习的情绪不高,积极性差,并且自我约束能力也不好. 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任务下发时,要充分保证知识考核内容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本身知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任务式教学时,可以引导优等生进行知识网络的回顾和建构,结合一次函数进行整体数学函数的知识体系建立;而对中等生来说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二次函数整体学习内容的汇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型题的题册编制,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并且良好实践;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科知识验收的任务,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总结的内容进行二次复检,然后教师对于学困生不会不懂的问题集中讨论.

(二)分层任务式教学的科学评估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分层任务的下发,还要保证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验收和评价,教师要建立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在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层时,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能也要给予合理化的评估. 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促进学生举一反三,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分层任务. 另外,教师对学生派发的任务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潜能开发. 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自学档案,并在其中标注教师下发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的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将课程进行分层任务的公示,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水平,逐级完成,并对自己形成良性的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再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层任务式教学能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整体参与,既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初中数学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保证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效果. 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强化研发,更好地助力学生完成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秋香,麦锡留.借合作之东风,促学生之发展――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学周刊,2014,09(2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