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曾经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通过对于内外环境的分析,可能会从人力资源、技术核心以及资本等方面确定企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行业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的曾经的竞争优势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现在一种新的竞争管理理念开始引入我国,被企业重视并加以运用,这种管理理念就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理念其实就是团体竞争优势,发挥行业内或者是核心企业的联动效应,以便于在整个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加快运行的效率,节约成本和资源,从而获取更多利润而取得竞争优势,但目前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运用主要是在大企业中,中小企业并没有认识或者重视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因此不能通过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本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于企业更好的运用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做出贡献。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概念及开展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概念

所谓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的控制与共享,让企业从生产的源头,也就是物料采购的环节开始,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进行管控,将这一链条上涉及到的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制造商等连成一个网状的结构,从而通过这种紧密的联系,将核心企业所涉及到的采购企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等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机体,发挥机体的联动作用,以便于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力,同时也惠及到供应链中其他的企业发展。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理念是根据市场竞争,企业采取的一种合作共赢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加强与外部相关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来取得竞争优势,因此目前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后受到企业的关注与重视。

(二)供应链管理应用范围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可以说任何企业都能够利用供应链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目前来说,供应链管理主要应用在生产制造业,以及工业部门,尤其是在汽车、家电、通讯设备等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很多大型企业例如华为、大众等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已经做得相当成熟,成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获取市场优势的有力竞争点,而在物流等服务行业中供应链管理也有着广泛的引用,例如像中国邮政、中远集团等都在积极探索建设自己的供应链管理项目,而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商超也引入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在这些大型行业中供应链管理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益,但是受到管理理念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在中小企业中供应链管理做的还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三)开展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供应链管理最重要就是企业竞争观念的改变,原来企业的竞争优势都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获取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和其他的企业和其他的行业都是不相关的。企业如果自身没有竞争力,就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办法也是打造自身的实力。但是现在这种靠着内部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不在于强调企业内部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而是通过对外的合作与联动来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管理水平,以此来增强整个行业链条的竞争力,也许一个企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但是企业却可以通过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来获取竞争力。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更加强调对外的合作,强调加强对外关系的重要性,这也是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目前的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变化快速,市场更加趋于细分化和专业化,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提出和使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对于变化的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因此,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信息共享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供应链管理出现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信息的共享存在困难,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参与到供应链的建设中来,更不用说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了,中小企业行业共享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小企业本身的信息建设系统不完善,中小企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不愿意将过多的费用投入到信息建设上来,现在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十分落后,有的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有的企业信息系统十分落后,信息系统很不完善,还有的企业仅仅对自己的企业的某些部门建立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很不完备,没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无法实现行业内的信息共享,也就无法进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信息本身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分享信息,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发展和规模不可能都是一样,这样就存在实力强的企业和实力弱的企业,实力强的企业自身掌握的信息多,资源多,实力弱的企业本身的信息和资源都十分缺乏,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大中型企业不愿意将信息分享给中小企业,也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建设中,从而没有竞争优势。

(二)生产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配合

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自身并不存在优势,因为自身的规模小,生产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是较低的,他们一般要和上游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而也要和下游销售商进行合作,因为中小企的规模有限,所以在和上游的原料采购商、供应商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拖欠货款的情况,而且这些采购商对于中小企业的供货量也比较少,中小企业的业务并不是他们重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因此就并不十分重视和中小企业的合作,而对于下游的销售商来说,中小企业因为生产能力和技术设备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生产的产品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产品销售上销售商也并不青睐中小企业的产品,无论从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受到规模的限制,使得这些上下游企业不能积极的和他们进行合作,导致中小企业生产物流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配合。一旦中小企业与这些外部企业不能很好的配合,就难以起到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的共享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业就难以发挥竞争的优势,更谈不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也容易挫伤中小企业建设供应链的积极性。

(三)企业运作模式缺乏标准化规范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人员少、生产能力有限,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总是在为获取生产资金,提高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事情操心,而且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并没有那么先进,所以中小企业缺乏对于企业运作模式的建设,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完备的企业运作模式,那么就容易造成内部信息沟通的不畅,企业内部难以形成高效、快速的管理作风,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发展,也使得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很难和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从而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建设以及供应链管理效益的发挥。而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序、高效,也使得供应链上的外部企业能够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所以企业运作模式缺乏标准化规范对于企业来说也造成了供应链建设上的困难。

(四)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我国供应链管理建设的发展并没有多少年的时间,从外部整体上看,整个市场上都是缺乏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供应链管理这一领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用人缺口,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难以预计,而且企业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很难和大企业相比,这样使得企业很难找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即使招进来也很难留住这些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有的是家长式管理作风,有的还是家族式管理理念,不注重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取专业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难以建设供应链。

三、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

中小企业要想在执行供应链建设中获取效益,首先就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管,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内部沟通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外部供应链建设的影响,在资金预算中拿出一定的费用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很多企业的高管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舍得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上进行过高的投资,仅仅投资一部分,但是信息的建设如果不够完备,那么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设整体的信息系统,要看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备带给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因小失大。对于一些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一些落后的信息设备也应该选择淘汰,进行更新换代,信息系统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企业中的信息系统缓慢冗余那么不但不利于信息沟通,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中企业只针对会计等部门建设了信息系统,忽视了整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不利于企业联动效益的发挥,也应该进行大力的建设,应该积极向行业内成功的企业学习,争取在信息系统方面和他们进行接轨。

(二)建立企业节点联动合作关系,强化供应链管理

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应该强化企业外部的联动合作,使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顺畅、高效。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在和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讲诚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融洽合作关系,其次中小企业也应该积极的更新研发自己的产品,通过与销售商的合作和沟通,把握市场的东西,抓住市场的空白或者是潜力比较大的部分进行集中精力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做好和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的衔接。中小企业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也应该了解大企业对这些上下游企业的主导地位,从而和大型企业展开错位竞争,强化和企业节点的联动合作关系,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三)规范企业各部门流程,创新运作模式

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本身的高效、有序的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容易出现低效和无序的情况,企业的人员不能够良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各部门沟通不顺畅,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制度约束,决策规划缺乏科学性等,这都是由于没有良好的运作模式导致的,因此企业应该规范各部门的运作流程,强化创新企业的运作模式。

(四)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和管理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但是中小企却缺乏这样的人才,这也影响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建设。有的企业进行了供应链管理的建设,但是却建设的不科学、不合理,使得供应链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企业对内可以对有潜力和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对外企业可以采用引进人才的办法,高薪聘请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对人才展开订单式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结束语

企业的供应链的管理作为现代的管理理念,能够为企业增强竞争实力,企业的竞争观念也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再也不是仅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来实现,而是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通过加强和外部企业的联动,与采购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销售商展开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整个的供应链管理网络为竞争团体,面对市场的变化,展开迅速有力的反应,以便于获取利润并且这种利益能够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共享。希望本文对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设有所帮助,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朱伟.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8):92-93

[2]⑶恚翟晓叶.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3):115-117

[3]王耀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2(1):143-144,147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管理 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已经传入我国。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行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但从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情况看,面临的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目前,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组建模式都是以大型企业为基础的。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企业资金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员工流动率高等。这些与大型企业截然不同的特点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应用与推广。但中小企业也有其灵活性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适应当前及今后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供应链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

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竞争环境出现显著变化,比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者需求出现多样化、个性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利用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承受的社会压力加大等。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显现出增加企业投资负担、承担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等弊端。一个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仅仅依靠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借助于其他企业的资源,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我国部分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青岛啤酒、神龙汽车等。同时,国内众多学者关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开展多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此外,随着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和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它们可以为广大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系统(或平台)或提供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切实可行的。

2、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需

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6年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所以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不仅限于大型企业,必然要有中小企业的介入,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供应链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众所周知,我国传统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导致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间由于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往往都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很容易失去信任与合作。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革的阵痛可以换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未来。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寻求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转变思想

供应链管理思想模式要求所有中小企业都要放弃“妄自尊大”的思想,增强合作意识。首先要加强合作意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被普遍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障碍。其次供应链管理要求链上的所有企业在经营和决策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同时要增强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供应链管理全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

随着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现代供应链管理要求链上的各个企业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关键性业务,并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受益。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模,存在较大的灵活优势,能够较快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大型企业所不具备的。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产业界所重视并付诸实施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与特色所在,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中小企业要想能正确界定并发展核心业务,就要求企业能对自身所处的供应链态势进行全面分析,分清主次,重点突破,并能动态适应。中小企业切实地以上下游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正确认识形势,合理估测地位,科学分析能力与限制,以持续发展为目标,放弃小而全,做到专而精,通过有效地资源整合和功能整合来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地位。

3、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

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往往是单一的供应链机制,整个供应链缺乏柔性。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供应商出现波动,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使整条供应链变成一条危机链。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解决供应链瓶颈;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优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时中小企业要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充分的准备,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制定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事件的工作规程,建立应变事件的领导小组,以免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要运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对损失的后果进行及时的补偿,促使其尽快恢复。

4、面向用户需求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模式是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对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以较低的经营成本实现产品的零配件在生产企业之间,产成品和服务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高效率流动。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使企业的运营规则从传统的“推式”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源动力的“拉式”。在现代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市场以买方为核心,企业关注顾客服务,从战略高度重视满足顾客需求。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准确面对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5、建立同行业中小企业服务联盟

单个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源、资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充分发挥潜在的优势。如果建立同行业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既可以实行优势互补,各企业间相互促进发展,共享信息,又可以统筹规划,提高市场份额,进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收益;还可以各企业联合组织专业外贸知识及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合适的专业人才。同时中小企业在加盟中,应考虑自身资源、能力应采取合适的联盟方式。

总之,随着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和供应链整合的快速推进,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面对市场割据,把握机遇,制定对策,迎接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卫峰、易红:中小企业EKP系统与供应链管理[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5).

[2] 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章雪岩:武振业中小企业ERP应用与ASP[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10).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5] 王晓玲、孙德林、张东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设计[J].企业经济,2005(10).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在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如要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倾斜支持、组建新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等,这些论点已具有广泛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澄清。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歧视,而在于我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近年来经营效益持续下降,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

我国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是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二是企业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需求的能力。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企业负债与亏损情况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负债率高出大型企业约7-8个百分点。从亏损状况看,目前国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亏损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亏损面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近年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改制发展很快,大量中小企业改制流于形式,短期行为倾向严重,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则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绝大多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改制中都存在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形。银行投放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流失严重,不仅影响金融安全,也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优先,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异常困难,只能以内源融资为主,逐渐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二、组建专门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是否可行

目前,在改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上,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是银行贷款,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商业银行推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强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不少人提出应组建新的专门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

1.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国内研究表明,所有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两年内,有23.7%失败,四年内有51.7%的失败,六年内62.7%失败。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得不偿失的。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如果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中以银行融资为主,则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希望建立以银行为主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不现实的,目前商业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收缩体现了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对此进行过多的指责是并不可取的。

3.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存在资金筹措、信息收集、强化监管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要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势必要建立数量旁大的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巨额的自由资本金。在财政无力筹措这笔资本金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各地自发地组织,将出现一大批经营风险极高的小金融机构,带来资金乱拆借等问题,严重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金融风险。其次,中小企业发展之初,不仅资金缺乏,而且由于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要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在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又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放贷,带来必然是一大批新增不良债权。再次,在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率受到严格的控制,新组建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也将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而缺少足够的信贷动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也就难以真正改观。反之,如果放开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那将从根本上冲击现有的金融管理制度,在宏观经济尚不稳健金融监管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已组建了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1999年底时,全国既有城市商业银行近百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近4万家,联社2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129家,全类信托公司223家。它们大多艰难维持,是中国金融风险最高的机构,迫切需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规范发展。银行业是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不考察这些实情,贸然组建一批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不仅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无补,还可能加大金融风险。一些人以个别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较好论证新组建中小金融机构的合理性,完全是一叶障目的说法,是非常危险的。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如何解决

从各国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改善,基本的出路有两条:

1.通过建立大中小企业合理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商业信用和内部融资能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2.通过建立从事风险投资、获取风险投资收益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创业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看及长期影响看,这两方面工作的开展不仅是解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基本出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客观要求。首先,加快大中小企业合理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建设是整合经济中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其次,通过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有能力依靠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领导班子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从我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及财务制度与引进外部资金同样重要。再次,加快创业投资基金发展还具有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加快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大中小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四、政府要做什么

在现阶段,政府推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和法规保障,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条件,而不能扭曲市场的作用,降低市场的功能。

1.要依靠市场机制,为大中小企业形成合理的资金融通链创造条件。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无所作为,要避免前两年出现的一哄而起、强迫命令、拉郎配对的问题,着眼于为企业行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在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未能有效的建立,企业购并重组中的冗员消化已成为各企业面对的巨大难题,条条块块出自本位利益的掣肘也常常使企业发展行为步履艰难,这些已成为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2.根据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及时采取资金供给的制度保障措施,推进我国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民间创业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考虑到政府行为的优势和成本,在创业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在初始起步阶段,政府需要在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一旦投资基金有了较大的规模,政府就要坚决停止资金供给,转而以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为主。

3.要突破现有公司制度的限制,大胆实践,建立使投资人与经营者权责利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公司制度。事实证明,有限合伙制即两合公司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司制度。在有限合伙公司中,经理人员是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其它投资者如投资基金只是负有限责任的合伙人。这样投资基金投资人和经营者的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既能防止投资基金权益受损,又便于创业人员充分利用投资基金的资金,加快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天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田高良: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1,4.

篇4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分析

(一)约束理论相关问题综述

约束理论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运作中改进流程及如何实施这些改进的一整套管理理念和原则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识别自身问题及约束,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措施消除这些约束,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约束理论是解决企业生产瓶颈和获取最大有效产出的管理技术,尤其注重对制造业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和规范,以支持企业生产运作流程的连续改进。该理论认为,客观系统中存在着关键约束环节,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了整体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充分认识企业自身的约束条件和环节是改善管理的起点。对于企业而言,约束可能来源于内部或者外部,是有形也可能是无形,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上必然存在约束,这是企业优化物流系统,进行企业物流管理调控和优化的主要原因。在企业物流目标方面,为了衡量有效业绩,约束理论在传统会计成本基础上提出了运行费用、库存和有效产出三项指标,涵盖了TP思维法、DBR法和缓冲库存等具体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1000万家以上,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供应链流程再造也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供应链环境快速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虽然面临着同样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较大,加之其自身的技术和综合实力往往不足以支撑其参与市场竞争,被淘汰的危险较大。所以,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其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约束理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应链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关键。供应链一般由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多个节点组成,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从属地位。由于所处的供应链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限于自身的弱势地位,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其参与竞争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要基于供应链目标、价值取向等选择相应的合作伙伴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其次,当前的供应链竞争下,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建立在自身核心业务基础上的竞争。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立足于本行业、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是十分关键的,中小企业集中自身资源发挥专长即核心业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所以,在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认清其核心竞争力是参与供应链竞争的基础。

再次,信息约束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供应链管理环境的变化表明,信息约束越来越制约着供应链不同节点上企业的合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完善客户需求驱动的无缝供应链,往往能够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信息延迟,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但是,当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普遍不足,对供应链需求反馈机制认识不足。因此,基于约束理论,中小企业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最后,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小企业更有效地获取用户体验和需求信息,这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限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供应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信息反馈机制对供应链的运作方向至关重要,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经销商的订单进行信息反馈,对用户需求的反应未必真实,且受到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限制,导致供应链管理整体效果不佳。

供应链竞争环境变化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尤其随着企业物流需求的迅速增长,企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量的比重稳步上升,发展速度也快于其他行业。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逐步从生产和销售环节向采购、服务环节拓展,循环物流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逐步实现了从“加快销售、降低成本”向“提高效率、系统优化”的转型。除此之外,随着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物流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行业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而从社会投资看,物流信息化产业成为投资热点,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和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未来几年,企业物流将迎来高速成长期。不过,我国企业物流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约束理论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普遍偏高。一方面,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供应链管理的投入不足,企业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往往又缺乏规划,实际效益较差。比如,中小企业的仓库局限于原有的存储功能,流转性不强,导致货运汽车空驶率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即时采购能力较差,原材料库存期限过长,导致物流成本较高。

篇5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采购 采购风险 供应链

采购业务是中小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处于供应链的源头,物资采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因此,采购活动作为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但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采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中小型企业有必要对采购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尽量降低甚至避免采购风险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

1 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的形成原因

采购风险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采购工作不能实现预期采购目标,产生各种损失的程度和可能性。从采购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采购风险是指企业从制定采购计划开始,至物资采购、运输回厂、验收入库,直到生产车间领出材料投入生产加工为止的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产生采购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采购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重视销售工作,而忽略采购管理工作。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认为只要按规定进行采购并管好采购合同,就不会产生采购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这也是导致采购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企业内部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很多小型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企业对外信息不灵,造成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等。

1.3 采购计划不当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凭着采购人员经验进行采购,过多依靠主观判断,而有些中小型企业虽然制定采购计划,但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或编制不适当,使得采购计划执行的准确性不够,致使企业库存量增加,带来存量风险。

2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风险损失贯穿于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一旦产生采购风险,风险传染性较强,会波及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所有企业,使供应链的损失加大。供应链环境下的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采购风险主要有:

2.1 采购计划风险 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编制采购计划时,一方面,由于采购计划编制的依据不充分,主要是采购人员按照需求确定采购数量,而缺乏市场跟踪调研。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采购人员不能对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准确预估,采购计划与市场实际出现较大偏离。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凭主观判断选定供应商,或人为指定具体的供应商,采购主管人为干预采购计划的编制,使得采购计划编制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计划风险。

2.2 供应商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供应商选择不当,会使中小型企业的物资质量无法保证,也会出现供应商供货不及时,使企业供应中断,无法保证下游企业的供应,致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利益受损。供应商选择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着凭经验选择供应商的现象。这种根据主观判断选择供应商,会使供应商采取不法手段,比如向采购人员行贿。而有些采购人员会抵不住诱惑,收受相应的回扣,进而不能对供应商实施系统全面的评估,所选择的供应商的各方面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供应商选择中对供应商的甄别能力有限,在整个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采购人员对供应商信息没有及时跟踪和调整,致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生产能力、交货能力、灵活性等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得供应商不能按照合同规定交货,导致中小型企业生产中断,给整条供应链带来了危机。

2.3 采购合同风险 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专业人员缺乏,尤其是家族式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自己的亲属担任,这使得采购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制定合同时对合同条款的约定不明确,或是不能识别合同条款中的陷阱,比如,某些不法的供应商没有取得法人资格,利用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旦签订合同骗得货款后,就会人间蒸发,或者把合同转让给其他公司,自己从中牟利,使企业所需物资无法及时保证供应,给企业造成损失。

2.4 采购验收风险 中小型企业收到货物后,应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专业验收人员,或者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采购验收流于形式。比如在采购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或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对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严格验收,使得采购物资在质量上不过关,在数量上可能短斤少两,在品种规格上不符合要求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3.1 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 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使得中小型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领导者应该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了解采购风险的类型,就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型企业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

3.2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制度及管理流程 中小型企业应该从采购制度和管理流程入手,按照采购流程完善采购制度。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从需求的提出,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货物运输、物资验收入库等完善采购流程,并按照流程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定。比如,中小型企业应加强采购计划管理及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采购部门应该对用料部门上报的用料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审查其用量的合理性,并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制定出较准确的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避免盲目采购造成的库存及储备风险。另外,中小型企业应该摒弃靠经验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能力等,这样就可避免选择的供应商不适合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暗地交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3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商应该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供应中断的风险,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为此,中小型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由采购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财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出满足企业各方面需求的优质供应商,通过对供应商产品的试用以及对供应商年度考核,确定最优秀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商及时供应,并可有效地防范合同风险。

3.4 加强采购监督与控制 中小型企业要想避免采购风险,重点要做好采购监督与控制工作。首先,中小型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采购人员绩效考评办法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检查采购人员完成采购工作的情况,根据考核办法实施奖惩,最大程度地发挥采购人员的能动性,增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其次,要加大对采购活动的控制力度,即要保证控制制度执行到位。中小型企业要做到采购计划审批权、采购权、合同审查权、质量检验权、货款支付权五权分离,各负其责,互不越位;同时也应加大对物资采购招标和签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田立钢,李智琼.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企业导报,2011(18):77.

[2]王志毅.采购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15-17.

[3]余祖光.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科技视界,2012(26):386-387.

作者简介:

谷再秋(1973-),女,吉林榆树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物流、客户关系。

篇6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一、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二、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四、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篇7

关键词:协同式供应链;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f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Based on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Yi Dongbo Deng Lim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by use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focus on the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their advantage, complexity and method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to help them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in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一、引言

由于经济全球化,需求个性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剧,使得当前供需关系已由过去松散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同合作式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单个企业必须依托其供应链整体才能更好立足,企业间协同已成为趋势。

关于协同(collaboration),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导致共同的行为、运转或环境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在协调方式下共同行动的状态。企业间供应链协同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维护等,具体也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库存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等。

二、相关研究背景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一些学者已开展了相关研究。Weber et al (1991)着重于与供应商协同中的重要问题――供应商选择的问题,确认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所采用的准则及分析方法; Dickson(1996)总结出50条独立的准则来作为供应商选择必须考虑的依据;Lyons T.F(1990), Landeros R(1995)提出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实施步骤;Leavy B (1994)则分析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潜在的风险,并建议对传统的供应关系与合作伙伴战略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在国内,马士华教授等在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建立了企业合作机制和委托实现的理论模型框架;刘丽文教授就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等等。

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企业间协同的某一方面,且研究多在集中式供应链当中的协同问题,对核心企业在集中式供应链中因可能的机会主义而导致对其它成员企业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及对于规模、实力不大的中小企业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进行的供应链协同方面,其相关研究尚为缺乏。

三、基于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若干分析

1. 协同式供应链的优势分析

以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三类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集中式供应链和协同式供应链。在分散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相互之间完全独立,没有深层的协同和协作。他们在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寻找成本和磋商成本等,这时不存在组织成本,但交易成本在这三类供应链中最高。在集中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高度集成,他们之间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内部行为,这时会存在组织成本,随着集成度越高,组织成本也将越高,此外如要考虑核心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利用自身地位倾轧弱势企业,这尤其对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容易造成供应链裂解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虽不存在交易成本,但组织成本在这三类中最高,机会主义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也将最高。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部分集成,其间的行为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中间组织行为,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存在,但两者都较低,机会主义成本虽可能存在,但也比较低。相较而言,其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在三类中最小。

当前,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作为结合了分散式自主决策和集中式整体控制两者的优点的管理模式,其应用正具备越来越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分析

关于中小企业,尽管不同部门、行业的中小企业其具体界定及有关标准有所不同,但其界定的关键点是其在市场中不居于市场支配或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体处于相对的弱势(尽管在局部的、细分的市场中可能处于相对的强势)。因此,若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其发展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的挤压。就这一点而言,中小企业加入以大企业或强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其收益和发展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

3.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复杂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供应链协同过程中,随着内外多因素的共同变化,将使得供应链呈现复杂性变化。其中,以中小企业数量为主的协同式供应链,其复杂性程度要高于相应的集中式供应链的复杂性程度。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

四、面向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协同路径分析

中小企业可考虑选择恰当的协同式供应链以及恰当的强势企业为合作伙伴,但选择的代价与机会损失都是存在的。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则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而全部以中小企业为构成,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而且,在面对供应链协同复杂性方面,要将复杂性产生的不利方面(如无法预料的恶的涌现性导致供应链中各企业协同存在巨大的障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也存在困难。这就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的中小企业应以“联盟节点”的方式,形成高度协同的联盟网络,才可能以其供应链的协同性、灵活性、信息对称性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加盟,从而才可能保证该供应链足够的规模、柔性、协同度,并能保证对供应链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约制。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应通过相互寻求联盟形成“联盟节点”,再分别以各级“链节”整合为协同式供应链联盟网络,是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战略中值得尝试的方向和路径,当然也要同时注意防范因契约数量和种类增加而致的违约风险。

本论文为已结题省级科研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应用协同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J].1991,50: 2-18.

[2]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 Journal of Purchasing[J]. 1996,2(1): 5-17.

[3]Leavy B. Two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J], 1994,35(2):47-51.

[4]Lyons, T. F., Krachenberg A.R., Henke, J. W. Jr. Mixed motive marriages: what's nest for buyer-supplier rel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J], 1990,31(3):26-36.

篇8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中小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数企业内源性融资明显不足,而外部融资由于公司治理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融资成本较高等,面临诸多融资约束。随着科技、物流以及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通过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从而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银行通过向供应链嵌入资金或信用,从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解决方案(Hofmann,1985)[1]。自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提出后,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境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先从理论分析再到实证分析的研究过程。Ben和Mark(1989)研究指出,供应链金融独特的链条上信息共享和整体风险捆绑策略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监控成本与信贷风险,从理论上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2]。Allen和Gregory(2004)对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运作思路进行了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缓解进行了阐述[3]。紧接着,Hofmann(2005)在理论上将供应链金融界定为能给供应链中多个主体创造价值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三者之间的交界[4]。Dan(2004)和Kevin(2006)从银行的服务业务创新角度,对美国银行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实现金融供应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而对整个供应链的过程与特征的了解以及商品流与资金流的整合是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基础[5]。GonzaloGuillen和MarianaBadell(2006)研究了企业的短期供应链管理,短期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融资计划的一体化,指出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受到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否合理的影响,合理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进整体的盈利水平[6]。MickaelComelli等(2008)进一步阐明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自由资金的限制,当企业面临财务现金流的压力时,如果可以把融资计划和生产经营过程合理地衔接起来,充分地利用企业存货作为质押物来融资,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财务现金流的压力,同时可有效地使其现金流和存货达到动态平衡[7]。在理论研究支撑的基础上,大量专家学者采用不同实证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进行了研究。在“优序融资”理论基础之上,Fazzari等(1998)率先提出了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FHP)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他们指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企业受到外部融资约束越严重,企业投资对其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就越强,反之亦然[8]。Celos和Werner(2002)分别用不同的融资约束指标和不同的研究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9]。后来的学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非是导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唯一原因。针对FHP模型存在的问题,Almeida等(2004)提出了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新模型,模型折射出,现金流中所包含的投资机会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成本问题不会改变现金流对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解释,从而可以避免(减少)使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企业融资约束引起的问题[10]。此后,许多学者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对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下各国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Khurana等(2006)利用35个国家12782家企业在1994-2002年间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严重的地区,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很高;相比之下,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地区,企业的现金对现金流并不敏感,此时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1]。Charles和Joshua(2013)利用美国近3000个企业的面板数据,也得到了同样的研究结论[12]。国内学者也基本上遵循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陈祥峰等(2004)率先对“融通仓”进行了研究[13]。其后,邹小芫和唐元琦(2004)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14]。陈祥锋和石代伦(2006)[15]、闰俊宏和许祥秦(2007)[16]等对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网络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后,连玉君和程建(2007)[17]、连玉君等(2008)[18]分别以国内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了可以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致结论。马佳(2008)[19]进一步将影响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因素中提取主因子,再利用logit模型评估主因子对融资企业信用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单独只考虑融资企业的资质和质押货物的特征相比,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牛晓健等(2012)从剖析供应链的参与主体与涉及内容建立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框架[20]。张伟斌和刘可(2012)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以国内中小上市公司的10年数据证实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21]。而屈文洲等(2013)通过构造信息不对称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并以之研究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研究得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呈正相关的结论[22]。本文实证回归分析所用的初始样本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所有上市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以2007-2014年为样本分析期,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筛选。一是剔除ST此类连续两年或者三年亏损的企业;二是剔除金融类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投资机会的测量误差、企业管理的成本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导致测量效果存在缺陷。因此,用投资-现金流模型来研究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更具有说服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投资-现金流模型,通过2007-2014年间的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研究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就加快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服务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1.理论模型与变量解释通过以上文献研究成果,本文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Almeida、Campell和Weisbach2004)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构建以下回归分析模型,如公式(1)所示。此模型是分析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企业融资约束的基准模型:环境的变化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对基准模型进行了扩展,得到以下拓展模型,如公式(2)所示:率大于100%、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四是考虑到极端值的可能影响,并对样本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筛选后的中小企业样本为1063家公司。文中所使用的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企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为提高多变量的测量效度,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在所研究的中小企业样本数据中,企业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企业货币资金最小值仅占当前资产总量的0.3%,而最大值占当前资产总量的58.9%,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200倍。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有率明显的差异性,意味着通过研究企业的现金持有率对于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进而缓解融资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所研究的样本中,企业现金流的均值为5.7%,大约有30%的企业现金流为负值,企业普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企业现金流的标准差为9.4%,与其均值相比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当前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波动相对较小,多数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融资约束。在衡量中小企业未来投资机会的3个变量当中,企业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相对变化较大,标准差相对于均值都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而托宾Q值相对差异并不明显。这表明,以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来衡量中小企业未来投资机会,更具有合理性。

三、实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同时具有截面和时间的二维特征,为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度,我们分别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对基准模型和拓展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对方程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1.基本回归分析首先对基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误差项非独立和非同分布问题,依次调整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各种回归条件下,所观察企业的现金流系数持续为正,系数数值在0.216-0.259之间变化,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具有从经营现金流中提取现金加以持有的偏向,国内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资金流动性紧缩现象非常突出,中小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特征非常显著。在所观察样本中,衡量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变量,如现金流依次与中小企业短期贷款额SCF1、商业汇票总额SCF2、贴现发生额SCF3交乘项的三个系数均为负,且各个回归模型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证明,在我国,供应链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完善我国的金融生态。这意味着,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现阶段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对拓展模型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拓展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各个变量的系数呈现出扩大的趋向。样本企业的现金流系数扩大到0.284-0.348的区间,且显著为正,现金流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三个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这再一次证明,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逐步降低,融资约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衡量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程度的三个交乘项系数,其绝对值普遍较小,贡献程度较小。这表明,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较为有限。也就是说,虽然供应链金融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目前这种作用还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为我国下一步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加相应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2.稳健性检验考虑到样本所处行业差异、数据波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基本回归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刚性测试,试图进一步验证方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一方面,鉴于所研究的样本包含不同年度和行业,为了控制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的影响,依次在基准模型和扩展模型中分别引入年度虚拟变量、行业虚拟变量,结果发现上面的基本结论对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方面的潜在影响不敏感。另一方面,本文也尝试用上一年总资产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现金流进行平减,以提高样本中异常值的筛选程度,但是研究结论仍保持不变。这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3.研究结论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初步得到以下两点研究结论:一是当前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融资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目前融资约束已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多数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不足以支持其运营需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底子薄,资金少,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的稳定性差、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财务报表缺乏使得企业信息难以获取和评价等原因,导致现有的金融体系先天排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面临着多方面的融资约束。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位,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和各国政府试图着力攻破的重大难题之一。二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完善实体经济融资金融生态的有效措施。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供应链金融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关系,借用龙头企业信息优势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破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轻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本文还利用2007-2014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对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进行验证。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即供应链金融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优化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等原因,目前供应链金融尚未充分发挥出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上的全部效能,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启示与建议

篇9

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当前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可以区分为金融导向和供应链导向两种视角,在此基础上,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文章通过梳理发现,在金融和供应链导向下学者对绩效的衡量都比较片面,而在整合视角下,通过可得性、融资成本、融资周期和融资量四个维度来衡量则是更加合理的做法,也更适用于实证研究。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四、结论与展望

篇10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施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等,但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等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贾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