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 学生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对教育教学的逐步改革和深入探索体会得更加深切。每个教育者也就是我们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分量和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体验者,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认真钻研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与所授课程的软件的结合,体验的同时要把课程的教学设计最优化,使信息化的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要将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使优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桥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里程碑。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科研的新方向,对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思考与未来期待,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育信息化是应逐步探索,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国家对教育有长远的规划和要求,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都完全不同,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的配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有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这样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是快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对于那些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国家也在逐步加大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使教育公平能够惠及全体学生。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只有实验室,或者只有多媒体教室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基础对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每个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校、班级和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共同学习,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利用现阶段的教育设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法。只有逐步地研究、逐步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但这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断地努力,相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一定会为教学发展和课程设计服务。
二、教育信息化应以发展为主线,改变课堂的单一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信息化趋势的变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说只要学生想学习,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使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课题之一,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的改变,为信息化的前行铺就了硬件设备的保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
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逐步变化的课堂是以发展为主线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国家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后,不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甚至回家后,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学习。这样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是建立了全方位的“学习圈”,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在课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交互式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变单一课堂为多维互动,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充分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
引言
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及其在心理、身体、学习压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的难度日益增加。但同时受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的综合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在策略、模式、思想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成了当下初中体育改革发展所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不同初中院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对信息化技术及信息化思想进行的充分的应用与推广,包括对信息化设施,如移动网络数据终端、互联网络技术、高频率电子计算机等的使用,以及信息化新教学思想,如多媒体教学策略、微视频教学思想等。充分利用信息化在信息采集、数据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效益,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则是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施、思想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初中学生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数据,如身体状况、肺活量、身高、体重及体育兴趣爱好等进行采集记录,并通过有效的运行分析来设计规划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及需要改进的重点方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施,如视频播放器、互联网络数据库、电子计算机等,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经验交流。良好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既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料,也可以针对特定的体育项目进行可视化教学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体育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1]。
二、我国初中体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思想意识方面来讲,传统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时间较长,对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听讲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采用包括信息化教学思想在内的新策略、新思想还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深入应用。从学校建设发展方面来讲,信息化体育教学发展建设需要对原有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而部分学校教育经费有限,无法在体育课堂实施信息化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信息化设施的采购,只能针对基础的体育器材用具等进行小批量采购,信息化建设则流于形式。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意识方面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往往是排在语数外等课堂之后,处在辅助教学课程范围之内,因此只是按照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其形式、策略、内容相对固化,无法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进行,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教师往往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度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2]。
三、推动建设初中体育课堂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是当下进行新课程标准教育体制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思想的真实写照,能够进一步推动初中阶段教学创新发展步伐。信息化教学建设由于其所包含的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措施以及所产生的高效益教学成效,对体育教学的总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教学思路、教学规划等重要内容,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能够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目标。第二,现如今,随着快节奏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加强,社会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因此,学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确保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又要锻炼独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就更突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能通过掌握学生基本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内容对所实施的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教学方案的实践性,是当前加强初中学生体育素养所经历的必备环节[3]。
四、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一,从教学思想方面而言,一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应当逐步树立加强初中体育课堂建设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体育学科教学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在确保既定教学目标任务前提下,增加对体育教学计划的比重,在校园中增强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二是从教师的教学思想上来讲,教师应当逐步树立以信息化教学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思路,依靠多媒体视频、信息数据分析仪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平台等设施软件,改变传统依靠教学大纲来进行实践活动的落后教学措施。第二,从教学设施的引用方面而言,一是学校应当在结合有限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信息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为中心,包括智能化体检仪器、体育电子教学器材以及辅助计算机等设施的数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分批采购;二是教师应当通过信息化设施的优势效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能力范围进行精准的信息数据采集,并将此作为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应当加强对体育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供打篮球、打乒乓球的教学场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坚毅的性格,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现状,结合教师的体育讲解引导,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对自身身体素质进行有计划的锻炼提高[4]。
结语
篇3
目前,许多学校建设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但是,有多少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及教学管理,有多少学校又能通过校园网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是一个问号。这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问题。
一、利用校园网站激发教师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各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种氛围,而网络的交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校园网络的开通,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上网与反思,已经逐步成为教师们的至爱。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写教育随笔或论文并上传自己的文章,再对教师上传的文章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给予在学校网站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文章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坚持写教育随笔和论文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变得愿意思考了,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了,使教学行为不再盲目随意,对学生也变得温和了,老师们还感到教学工作有意思起来了,生活也更充实了。
二、利用校园网络来促进管理和教学
校园网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促进了教育教学及管理。但是,仔细分析学校校园网发现存在这些现象:教师用的多,学生或家长用的少,内部人员用的多,外部人员访问少,存在这些现象问题,说明学校的网站要真正吸引人,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我想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不断更新充实,把最新的最有吸引力的内容放到网上,学校的校园网才会真正吸引同行。所以学校要发动教师积极为学校网站出谋献策,撰写稿件,通过网络交流,可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深挖教材,学习理念,研究学生。这是我们教师真正接触计算机走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三、利用校园网站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学校利用校园网站中的“校园之窗”展示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学校教师风采、学校的健康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等,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四、利用校园网站实现学校全过程的具体管理
1、便于各种数据材料的收集整理。由于学校管理事务数据的繁杂性,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真的难以及时看到所需要的数据,有了信息技术,学校搜集数据的速度变快了,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事物的属性,就可以实现全过程的具体管理。
2、快捷地上报和交流信息材料。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传输信息和接收文件等方面变得更为简单快捷,通过网络,可为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教育资讯相关文章共同来进行学习、探讨,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研培训活动。在此时,网络的技术手段不再是早期的简单通讯 ,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单向传播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它是实时的、交互的、双向的、是可控的,是多种媒体的。这才是网络教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所在。
从校园网站建设和它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中,认为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指在学校管理中按照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管理的规律来组织、调整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协调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实现教育目标。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大体上可分为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活动信息以及学校物质信息、科研信息等。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因此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首先应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学校管理不再是依靠经验来管理,要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向为一种信息的管理,要在广大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只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才能使得教学环境科学,管理环境优化;财与物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才能实现物尽其用,财尽所为;信息是表征学校活动的有关数据。学校中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快捷、准确的处理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
第三方面: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服务器、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提供有效信息。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数字化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认知工具,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模式及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深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借鉴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e-Japan战略”,推进各大学信息战略的实施。目前日本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普通的信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学习和掌握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校园网的使用方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安全,信息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等。2011年3月,日本出台“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提出包括数字教材以及其他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改进,并设置高速无线网络,运用数字黑板和数字电视,实现云计算信息化系统,在师生间共享辅助学习技术和数据系统,广泛利用平板电脑及数字化课本。
韩国的国家教育信息系统和教科书样本采集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开放学习资源系统,它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发展是全球广泛认可的领先国家。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利用Linux操作平台。国家计划于2013年向所有中小学学生推广数字化课本。
新加坡推动学生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增强校内通信能力建设,推进在学校应用机器人技术、3D模拟环境等先进的前沿科技。
3.我国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新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在课程信息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数字化、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便于师生网络互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4.1 课程体系设计
现在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非常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但却往往忽视与现代信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思想教育。其实,作为现代化的技术,计算机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技能,还取决于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对当前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人文甚至思维方面的影响。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教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
4.2 教学模式设计
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已基本普及,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还有很多院校建设了BB(Blackboard)课程资源。“BB教学网”采用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构建,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在BB课程中可以添加课程导学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概况、要求、方向及目标;教学资源模块可以共享教师的课件及案例、实践作业、课外阅读文献资源等,对于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通过自学完成;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可以为师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多种视频资源、提前阅读及学习笔记都可以共享,便于师生参与互动讨论;作业模块方便学生提交作业,各班各主题可以分目录存储,教师批阅情况一目了然,加权评分一个命令就可实现,优秀作品可以随时投票并评论,真正实现网络交互教学。
4.3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所有的教学法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学习等都是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我国大学生不可能像韩国、日本学生那样每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网络功能,下载、安装常用软件,信息检索,共享资源,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另外,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沟通轻松,易于实现。
5.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综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3).
[2]蔚蓝.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梁卫权,李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7).
[4]孙峰.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2(01).
篇5
一、硬件建设起关键性的作用
不是教师理念不新,也并非教师技术不精,更不是资源匮乏,而是缺乏应用平台。笔者认为班班通硬件设备的建设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政府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同时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如:争取项目资金、银行借贷、分期付款、群众个人集资等,逐步实施缓解教育经费不足,将终端设备建设落到实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西乡三中多方筹资建成陕南首家“白板学校”,在教室终端建设中为兄弟学校带了个好头,应用平台的搭建为师生创造了很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效性资源库建设尤为重要
有效性资源库的建设非常重要。学校要大力倡导电子备课,把教师从很多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个别辅导、作业批改、思想工作、进修提高上。笔者认为有效性资源库建设学校应高度重视,特别是领导要彻底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学校有效性资源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检查、考核、奖励要落到实处。各年级各学科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争通过三至六年的建设使本校有效性资源库初具规模并逐步更新完善。欲使学校有效性资源库建设落实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般来说:(1)各学科必须通过教学研讨确定本学科内容中确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内容。(2)通过分工协作进行电子备课,老教师撰写教学设计,青年教师技术过硬主要查找资源及整合制作课件。(3)学校要结合教材版本有针对性地购买一定量的优秀资源,方便教师查找筛选有效资源。(4)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海量教学资源的优势,全方位整合有效信息资源。(5)充分发挥专网教育资源。(6)责成专人做好平时各学科有效性资源的收集建库工作。总之,学校要发挥群体智慧和力量,收集和研发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有效性资源,服务于广大师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轻教师负担,真正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效益。
三、教育信息化应用必须深思的几个问题
1.定位问题
多媒体对教育教学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要认真讨论教材内容,对非用不可的必须想方设法用,没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切忌完全依赖媒体,满堂信息化;该让学生书写的重、难点一定要让学生书写;该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该练习的一定要让学生练习,不能用屏幕完全替代,该用传统方法的还要用传统方法。
2.整合问题
资源整合不是媒体堆砌,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做指导,达到有机融合才是最高境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提倡“拿来主义”,但切忌不做取舍,硬性照搬盲目使用。
3.应用问题
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怎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得到很好地使用将成为人们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章主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阐述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创建校园良好的信息化培训环境?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学习的观念?采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使学校信息技术培训得到更好的开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篇7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很大发展,进入了应用水平缓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对策,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一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严峻问题,这两次社会转型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带动”的,换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到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这三大核心问题的制衡。
1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现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人们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教育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和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均面临着两方面共同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鸿沟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则是要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产力悖论”。世界银行(2005)的报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充满着争议。由于尚缺少广泛认可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对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也会出现几分不可预知性。
上述两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强烈地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实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认清各方面产生的相关需求,综合审视、系统设计,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Roblyer教授(2003)通过分析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归纳出“当前问题和趋势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与要求”。黄荣怀教授(2007)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需求与任务”的论断(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进一步归结为三方面: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变革和促进教育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有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负催生教与学、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的使命,人们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是教育信息化处于“效用波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有现象。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期间不过二十多年,新技术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其背后隐藏着其他要素成熟的过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化比较困难,因而误差较大,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评价往往不会太高,只有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效果才能凸显。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学校发展的知识资产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从造就高效运作的学校内部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构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系统评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上述方面改进,提升当前教育系统及学校发展的潜质。评估体系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单这样的传统指标,而是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而是要进一步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的产出;也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生计量,而是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同语境和变革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效用波动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
此外,“数字鸿沟”深层次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鸿沟”与地方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性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最终的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主任、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原党组副书记吕新奎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方面,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有关领导的讲话来看,解决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问题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使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资源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08年1月4日,周济部长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周济部长的讲话、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将成为指导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校校通”(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到“班班通、堂堂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趋于一致,同时也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2 财政投入增长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事实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CCID的市场预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然而,如果以Luis Osin(1998)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年均每人计算机投资84美元标准进行计算18),每年我们国家投入应该是177.24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投入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国2.11亿在校生(小学生10864.07万人,初中生6214.94万人,高中生4030.95万人),不考虑计算机需要更新,将生机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国还需投入大约82.2亿元!以《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全国46万所中小学(小学36.62万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给每个学校更新一台价值3000元的计算机,国家为此需要投入13.8亿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在大力研究的廉价手持电子设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制于各种方面的限制,此类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尚不能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存在瓶颈,仍需升级和扩展扩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难以满足需求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是当前很紧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省市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高速接入。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网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长,目前50%线路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主要干线的带宽需求已经达到40G。各核心节点靠单台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务。线路、设备冗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网络服务质量。CERNET传输网急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传输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其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很大差异性。除了高额的建设费用外,维护费用、管理费用、人才培养费用要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业总体发展、更新速度快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幸免。众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面临没有服务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难免。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严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没有建立好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之前,一旦采取类似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根据各单位不断增长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工作,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所面临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投入大,效益低,问题多”的局面。随着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式多样,政府监管与其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矛盾凸现。行政部门内部实际所形成的小世界难于被打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在硬件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应用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严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疲软。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规划与执行。以教育统计为例,当前工作模式落后,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统计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统计的数据,这种教育部内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教育制度对技术应用在微观(操作)层次也有影响。以数字化资源开发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这和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首先,开发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国家教育部一级的行政单位统一计划决定,各地对此只有间接的非体制上的影响。其次,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工作,因为产品的推广、发行和销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那些搞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如果不能拿到国家级的课题、项目,或者如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别说发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难。从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学校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另外,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门交叉、行政职能重叠。举例来说,国家设有教育部,下属有各职能司局,有负责课程的中心,现在又设立了专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心。此外,还有中央电教馆,各级地方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这些分管教育的部门,对教育软件及其发行都有很大的影响。虽说中央电教馆主管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开发出来的资源是很难推广的。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对教育技术方案设计方面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我国比较流行的教育城域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网是由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目的是将本地的教育机构全部联通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这种被很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所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确有优势,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也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只不过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网的建立,这一地区的教育机构就只能通过该网络出口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软件使用、教师培训等都需要通过当地教育局来安排,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无疑压力很大。而且随着电信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该模式上所谓的经济优势也几乎殆尽了。
二 激活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支持服务机制分别对应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进程中,存在明确的外部推动力和内在牵引力。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国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常采用的“权力-强制”、“规范-再教育”策略确实能够较快速地推进国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教育体制与教育行政措施上的过于简单化的大一统思想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以行政命令简化教育应用的复杂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试点示范、逐步推进是必然的趋势。在大力推进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和出台促进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考虑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为指导策略的促进力量和活动。
在这过程中,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师资培训机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从教育主管部门看,可能会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师资区域培训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转变观念,使、培训由研究导向型转向实践导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训由推送转向问题解决型。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的代价与价值也不同,应用层次随学术组织的推动而不断深入。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定的。实现技术转化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
学术组织因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方面献计献策,给予相对更好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学术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IT企业组织在推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内部动力的核心思路。
2 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
以项目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工作形态。由于项目评估对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既定目标实现等有诸多益处。因此,推动教育技术的扩散应从规划开始就引入项目评估的思想。
顾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多是作为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决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估作为配套,在制定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评估的指标。
如果在启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或者初期就能明确提出配套的评估方案,就能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及时对项目作必要的调整了。在项目的立项初期,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后患;在项目的进行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应与评估结果比较,随时监控和调整项目执行状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在管理上应该把项目评估、决策和项目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鉴于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复杂性、结果评估的复杂性,有必要综合评估项目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评估的重点予以明确,因而使得项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都在积极引入严格的外部评估机制,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项目缺乏讦估,或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虚假的“欣欣向荣”。由于没有制度化的项目评估机制,大量的内部操作掩盖了决策者的耳目,各种问题暴露出来:缺乏对项目目标的评估而不切合实际的建设、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解决实际教师需求的培训、不明确的促进机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响了教育技术成效的发挥。
由政府组建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有效评估该队伍实施项目情况的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存在,则很难保证项目评估能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也仅仅停留在教育督导考核层次,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监控学校促进工作的实施,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内部推动缓慢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在制度上实现对“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制衡(包括:监督、检查、建议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教育技术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3 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
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战,亟需提供包括发展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由于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专门管理人才,要想实现合理规划,并能按部就班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一时难以与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应用模式的变革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需求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如人意的结果可想而知。
破解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够有效识别学校现状与问题,评估学校需求,引导学校规划与内部动力,并给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该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主动上门服务”教育技术支持,也包括以互联网、卫星电视系统等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系统所秉承的“需求评估”理念,既是针对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也是针对被服务的学校。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不断明确问题的核心,形成个性化服务,并积累大量服务型资源。图2反映了本系统的核心理念。
(1)对于支持服务系统而言,通过主动收集、分析每个学校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需帮助,进行系统归类,从而为每个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内容,并将每个学校的发展及其获得的个性化服务和效果作为未来服务的基础;
(2)对于被支持的学校而言,通过向该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额外信息,加上该支持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一些与本校有关的数据,判断自己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断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相似学校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终决定要获得的那种服务形式。
这种内外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外部推动方向、引导内部动力、外显教育个体决策参照点的过程。图3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该系统的工作思路。
这种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可能有很多实现形式,但是对于学校教育技术采纳机制和发展阶段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学校需求的引导,是形成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学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并挑选备选的服务方案,与学校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进行互动,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对服务结果的评估则是改进服务方案,形成与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服务资源的必要保证。
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主动识别”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能够收集一些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基本数据,从而能够识别学校一些基本问题;(2)“问题聚类”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能够汇总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类型给出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3)“个”是指该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个性要求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推送给学校的是个性化很强的服务内容;(4)“效果评估”是指该支持服务系统应能够对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服务方案与内容。
三 结束语
篇8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若以系统观来看课堂,那么它的要素就由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构成。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师生间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形式,因而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也会随着之得到改变。高职院校最典型的是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在教学里。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只能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统一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上最重要的任务是听课,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做练习等,发现自己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那么就去找老师或同学请教。而在现代的课堂中由于信息工具的改进,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地知识点,把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做成微课放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这些微课,扫除一些浅层次的概念、知识点等。之后,教师再可以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答。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就可以做一些传统课堂难以完成的事情,如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信息化教学的定位融合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思路
根据《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赛项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近期组织了2015年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利用信息工具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难以解决或者高成本解决的问题,从而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和价值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化教学,也就是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传播技能、方法。较早年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包括制作word、PPT,以及后来的视频录播、电子教材等。第二层面是教学的信息化,也就是用信息化的方式推动教育发展,其中包括了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软件、数字资源内容。简单来说,硬件、软件、内容、整合方案的信息化教学改造,适用于信息化技术薄弱的高职院校改造教学项目,也应该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思想,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如果不能解决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不能达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妄图通过教学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改革,无非是进入另一条歧途。
对于信息化教学很多高职教师争论不休,教育派、技术派各有纷争。有的提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有的提出技术能更客观推进教学。简而言之,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手段背后的数据,而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例如,微课制作不是单纯的视频制作,如果太花哨反而会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连续性。所以,教学设计才是重中之重,技术只是辅手段。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生成,是情感的相互渲染,是同伴的协同成长,是品格影响下的自我萌发,是知识传递后的个人思索。教学的本质需要回归到教学者和受教学者,以及受教学者之间。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支撑
教学信息化是教学技术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师生交互,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21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当高,一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对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要求,必须培养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二是使高职院校跟上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从教育信息化层面来讲,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非常重要。比如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表达方式。如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物投影、交互式白板运用广泛,为教学带来了便利。再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投资信息化教学设备是为了建设现代化校园,也为学校能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保障。
(三)信息化教学有益学校校风氛围建设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现有的教学管理特色,符合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某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的微课和微课制作工具,也开展了许多微课竞赛和名师赛课活动。且不论这批微课的质量如何,火热的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把微课作为一种教育内容资源形式应用到高职教育环境中。信息化教学除了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外,使其具备个性化特征才是从业教育行业的人员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一)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可以尝试利用开放信息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尝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模拟开放性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确自身欠缺的能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教师分析学生在模拟场景的优缺点,就能确定学生胜任用人单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从而明确教师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课程体系。
(二)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教学目前来说是为了迎合国家“三通两平台”的政策要求,当前建设更多的还是硬件以及软件系统,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办公的手段,但是目前效果不太乐观,更多的设备和系统还处于休眠阶段。如何激励教师让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才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信息化教学是大趋势,高职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中小学老师要非封闭一些,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实践可是说是相当深入了。要开展信息化教学,大环境已经具备,移动互联网和自带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工具设备反而是其次的。根据调查,城市内高职院校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并有小部分学生拥有平板电脑,对于一个学校或是教师来说,真正需要的工具设备只需要少而精。实则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具备互联网思维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当重要,这样就可以免费的、可分享的、随时随地展开教学。
(三)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的建设与高职教育模式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就是在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中轻松地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并根据设计教学状况,做到应用平台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推进作用与效益。信息化教学无非是更高效省时,使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和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在这个快捷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信息化教学其实是获取新奇信息的渠道,而不是内容本身。内容,必须靠生产者的想象力去生产。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摆脱大时代中的浮躁与虚无。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训练学生编程技能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限于编程的一些技法,应该从学生阶段总体的培养目标上去看待编程,利用教育研究中一些既有的结论,包装计算机专业编程教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是由多重成分构成的,包括理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自理能力、社会能力、是非道德判断力和精神愉悦能力八种。学生编程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创造力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观点,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在培训的内容上涵盖了变量、计算机语言语句、程序界面设计等,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注重信息化教学的“社区”模式学习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晋升渠道,任何的班级授课制都是利弊参半的。相对于师徒教学制,班级教学中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激发,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特别的设计,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利用一些网上的学习社区平台或微信平台等,营造一个高互动的虚拟学习社区。这就要求在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学的同时,关注那些学优生和学差生,设计与开发一系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如视频微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等。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温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它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并且温病学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由此温病学课堂应不仅是同学们对于温病学理论的扫盲课,更应该是学生们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网络平台的使用会使得同学们在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得到更加丰富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基础理论丰富又注重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来说,信息化教学可以满足温病学教学中各方面的需求,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提高综合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
一、温病学教学特点分析
温病学是历经许多代医家思考总结出来的宝贵思想,因此该学科涉及了中医体系中各个学科的思想,在学习温病学时同学们往往要结合已经学过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甚至有关西医的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想让同学们能够彻底的理解和掌握温病学,就应该为同学们提供广阔自由的思考空间,不能让同学们的思维局限在温病学这本教材上。另外,《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对温病的诊治有着广泛的使用性和指导性,温病学中的很多思想在临床上依旧有着广泛的运用,它对于完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很多中医高校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课时减少,软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学生们既不能体验师带徒的经验教学亦不能得到知识的拓展和临床思维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们对温病学得不到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信息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师们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有更多体验温病学实用性的机会和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由此,如何将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为同学们带来更加利于他们进步与发展的学习环境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思考。
二、信息化教学优化《温病学》课堂的优势分析
信息化教育为学者带来的便利与收获早已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如今,各大高校都在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说,未来高等教育与网络信息媒体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而如何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搞好网络信息教育建设,则是各大高校应该考虑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中医教育行业也在不断的尝试信息化教育模式,一些温病学老师为同学们录制了慕课或者建立了网络交流学习平台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应该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善传教学模式中限制学生发展的因素,努力为同学们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优化《温病学》课堂的优势
1.丰富的资源共享优势
信息化时代是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接触十分广阔的知识资源,教师可以有指导性的让学生查阅资料从而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温病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其中的很多思想是由历代医家从伤寒论、黄帝内经中得到的启发,并且温病学的思想也可以在西医学中得到更为科学的解释和证明,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添加相关的学科资料,如伤寒论,黄帝内经,方剂学,中药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学科,使学生们建立更加精密的知识结构体系,让他们对于温病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与乏味等不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多媒w的使用,中医学科的教学内容大多借助抽象而古老的思想去用文字表达,在《温病学》教课书中很少配有插图来解释说明,然而温病学中的症候类型较多,没有亲眼所见会让同学们难于领会症候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建立温病学症候群资源库,将临床上收集而来的大量图片视频信息存在网络让同学们可以反复的观看学习。
2.实践教学环境优势
温病学源于临床实践,它的生命力是在医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且同学们对于温病学的理解和感悟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加深的,由此为同学们营造更多真实的实践练习环境培养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设备来丰富课堂的内容,如教师可以拍摄在临床接诊时与病人交流的视频或者在线直播治疗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最佳真实的病人信息,在直播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可以不受答案的束缚并在直播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老师的相互对照统以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3.互动式交流优势
师生互动关系是信息化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可自由选择的教育资源也为老师和同学们开创了一份可以互相交流的学习平台。如此实现了在课堂之外同学们依旧可以保持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创立公众微信平台等为同学们解惑答疑或者推送与温病学有关的更加丰富和细致的知识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向大家讲解所有温病知识的不足,如此同学们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学习温病学。
4.创造性思维培养优势
创新思维是温病学这门学科的需求,它可以推动温病学在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创新思维来源于求知中的思考与对新领域的探索,而在网络平台中,教师的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主要来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在信息化教育中被放大,学生们独立选择所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种学习资源十分丰富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滋养,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好的基础。
(二)信息化教育优化《温病学》课堂的常见问题与思考
1.信息化教学改革停留在模式而非精神
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与教师都不能很快的适应其中,也由于学生的原有自学能力不足或者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缺陷导致该教学模式很难如期如愿的进行。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是辅助学生的指导者,但是许多教师并未掌握好“指导者”的程度,以至于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们过于自由的自主学习而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或者教师在网络设备良好的教室中又一次充当“演说家”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信息化教学对于《温病学》教学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学
与教师们从内心去接受此教学模式并共同配合与努力。
2.优秀温病学教学团队的创建于培养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投入不仅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对教师来说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测验,因为信息化教学的实行需要教师们精心的策划,为了满足同学们的知识需求他们不仅要熟于课本也要精于临床另外他们也要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然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刚刚投入的初期,具备上述所有能力的老师少之又少,年长的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有欠缺,年轻的老师可能会善于操控网络但是缺乏与温病学相关的教学经验。河南中医药学院《温病学》教研室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来解决这种教学弊端。因此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有助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温病学课堂中顺利进行,团队中教师们优势互补才能为同学们打造更完美的课堂。
总结
《温病学》是一项重要的中医学科,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不能让同学们得到全面的能力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为传统课堂带来多方面的改革,在实行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任何环节的的设计都应是有利于学生进步和成长的,如丰富教学形式和热荩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等等,这些环节中学生们收获的要比在传统课堂中收获的丰富得多。然而此方法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聂志成.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186-189.
[2]苏丽清,赵国荣,李鑫辉等.《温病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4):88-89
[3]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22-31
篇10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化;辅导员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办公的需求。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伴随这种矛盾出现的一个概念。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日渐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给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研究生辅导员被定义为是高校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工作两方面内容;第二,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鉴于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特点。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自身素质是否伴随着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同步发展,以及在这股信息化浪潮中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素质的完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地,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以上双重发展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模式能不能跟上时展的节奏和要求,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培养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管为辅导员工作的带来的便利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给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大致从下面三个方面得到基本的诠释。
(一)学生信息规范化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生入学后,用自己的权限登陆研究生管理系统,将自己的资料填写完整后提交到基本信息数据库,然后由管理人员进行层层审核,形成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库。新生基本信息库建立后,给辅导员提供一个最初了解学生平台。在这些信息基本信息中,包含学生的专业、课程信息以及导师信息。该系统的信息将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断完善和补充,如学生的学术成果可以自己在管理系统中不断完善,这些为学生的评先评优提供准确的数据,使得在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学生奖励时做到有据可依。而对于毕业生而言,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系统,在系统录入自己的学位及就业信息,研究生信息录入完毕后,管理人员可以打印出全部信息,继而要求研究生签字确认,发现错误及时令其进入系统修改即可,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毕业信息的准确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只要对信息库及时的补充、审核、更新,就能对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及学业过程完成简单的追踪。
(二)信息传达时间缩短、空间缩小
在现在网络日益成熟的前提下,信息化管理意味着沟通平台的扩展,信息沟通已经逐渐走出口头传达信息的方式,在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网络的方式和传达学校的各种信息,这极大的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措施。对于新生而言,为给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要传达各类信息,提供入学导航,而由网络来导航信息,可以避免重复的传达信息,最快最准确的传递到位,对于辅导员自身而言也是工作量的减少。对于毕业生而言,网络信息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以尽可能多的收集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经过辅导员的甄别和筛选也可以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可能出现陷阱。此外,通过信息平台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既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效率也更高。
(三)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网络平台的搭建,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实现的可能性。在现在的教育管理发展下,细化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就要求在信息上实现共享,而这种信息上的共享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大有益处。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和教学部门的信息共享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生信息和导师、家长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出力。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全方位的信息之后,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确的做出引导,也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
二、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自身发展的需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信息化管理发展也不例外。在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信息化工作能力的需求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变得如此便捷,多方交流和同时接收不同地区的信息是如此的随意,在网络上距离已经无需用单位来表示。因此,对学生而言,来自于不同空间方位的信息,足可以把学校的传统教育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拿起信息工具,掌握现代化的育人、管理、服务手段,才能把握我们学生工作在信息海洋中的航行方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和利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教育工作,抵御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养成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开拓新境界,掌握新技术,而信息化能力和游走网络的本领正是当代大学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要求。
如今,信息日益成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网络信息在高校的活跃程度无它可及,而教育系统本身又是新知识推广和应用的领域,信息化将越来越被广大师生重视和采用,学生的日常教学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心理交流、后勤服务、就业、勤工助学、贷款等将以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辅导员良好的信息化能力无疑更有利于工作的推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从便利的服务和管理中加以引导和教育,辅导员通过网络帮助学生过滤各种垃圾、错误信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除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自动化办公也对我们的信息化工作能力提出要求。在2002的一份调查显示,当时办公自动化投入使用的就已经达到51.9%,发展到如今,可以说办公自动化几乎全国高校已经普及。运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已经是我们处理日常事务的必备方式。而且随着办公自动化设计的面越广,所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对办公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就要求辅导员及时的提高补充我们的办公软件运用水平,有效的利用办公软件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只有自身信息化工作能力匹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才能顺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辅导员。
(二)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需求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比任何时候都丰富的信息量,首先要自身保持清醒的意识和头脑,在浩瀚的信息库中正确辨别和甄选有益信息为自己所用,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任何时候,辅导员都要不停地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无论是信息化管理还是传统模式的管理都是辅导员管理的手段,其源头依然是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延伸。因此,只有让自己的专业素质紧跟时代的变迁,才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第二,秉承历史传承的奉献精神。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具备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眼中认可的教师。这种奉献与爱护,不是矫揉造作的,是教师历史文化精神的一种沿袭。这些优秀可贵的品质不仅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在现在信息的强力冲击下,辅导员不能被名利俘虏,要保持对学生有一颗爱护、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做好一个辅导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浪潮下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现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辅导员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既要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要承受变化带来的冲击。基于此,回归辅导员工作根本,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务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无论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我们采用什么的管理手段,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当然这也就包括我们采用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生。
我们只有多从学生角度去换位思考,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信息化交流有其不能忽视的自然短板
信息化管理中信息化交流平台的搭建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信息化交流中人与人之间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自主性既可以表现为畅所欲言的表达,也可以表现为选择性的表达。这为传递中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留下了疑问。信息的真是性是工作的基础工作,一旦缺失,再快的传递速度也失去了意义。
(三)传统教育管理手段仍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飞速发展的确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更便捷信息传递方式,更迅捷的信息传递速度,多样化的信息传递平台等等。这些使我们的工作强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然而,在享受信息化管理给我们的带来的方便之时,也应该认清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对辅导员工作手段的丰富和拓展,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有效合理补充,对于传统管理方式我们也不能摈弃,信息化的管理固有其得天独厚的时代优势和应用优势,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一些有效措施依然会是今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手段。
辅导员工作中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工作,这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最基本的元素。即学生和辅导员之间要有一定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信息化沟通所不能达到的,必须依赖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
总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将继续的推进发展,不管其如何发展都不会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颠覆,而是传统教育模式科技化的延伸,两者在辅导员教育引导学生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有效的使用传统教育管理和信息化教育管理将会在保证有效管理学生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工作的效率。深刻的理解了信息化的内涵及精髓才能为培养更优秀的研究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常宝英.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4).
[2] 施小明.高校辅导员信息化能力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 2009(12).
[3] 陶艳红.我国高校办公自动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上一篇: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 下一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