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

篇1

一、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曝露的问题

首先,档案归档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档案归档已经慢慢地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的目录管理以及全文管理,同时,电子档案归档也逐步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归档管理而言,其模式却并没有实现同步的发展。管理中对归档部门业务引导方法效果不佳,没有管理好兼职档案人员,对于归档文件的质量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其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作效率低。企业或者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于档案管理的流程他们都比较了解,熟悉系统的运作模式,明白业务规则制定以及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业务规则存在形式是代码,而代码在计算机系统中不集中,计算机系统灵活性和友好性都较差,所以规则的修改和调整需要由档案工作人员将意图告诉IT技术人员,然后再由技术人员对业务规则进行修改,这就导致了业务规则调整的时间变长,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再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较高。很多人认为信息系统上线运作后就代表工作的成功,然而这却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在后面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完成。系统的维护、软件的升级、数据库的开放等等,这些后续的工作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昂贵。然而,档案业务人员对于系统的维护工作不懂,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公司进行,这势必会造成维护费用的提升。最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寿命过短。许多档案部门为了省事直接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交给外包公司来完成,然而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出合适系统的并不多。因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比较迅速,管理规则以及操作制度等变化较快。档案管理部门种类不同、级别不同,则业务管理标准也不相同。业务规则经常发生变化,而规则每变动一次就要对软件进行一次修改,经常有系统刚要交付就有出现需要修改规则的要求。

二、业务规则管理及其系统原理

业务规则是描述信息,它主要功能是对业务逻辑结构进行验证,影响并控制业务逻辑。业务逻辑的处理方式正是受到了业务规则管理而发生改变,业务行为采用结构化的业务规则数据表示。业务规则与程序之间相互独立。所以在编写程序时,可使用专业术语,对业务人员开放业务系统。业务规则系统属于工具和机制的综合,包括了多个组成部分。规则集成开发环境、规则语言框架、规则管理工具、访问控制、规则库、规则引擎等。规则集成开发系统主要是对规则进行调整。规则语言框架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存在方式不同,有程序设计形式、数据库处理语言形式以及业务规则语言形式三种存在形式。规则管理工具面向更加多样化的对象,向他们提供入口,方便他们对规则进行调整。访问控制主要是设置访问权限,保证规则数据库的安全。应用程序主要把对象和数据交给规则引擎,规则引擎调用对应的规则,发生动作。总的来讲,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了管理规则、部署规则、分析规则、定制规则和设计规则,这些功能共同提高了业务规则管理的水平。

三、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档案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首先是档案业务规则集成开发的环境,它主要集成业务编辑器和编译工具,管理业务规则等工作。依据图形界面,能够方便用户建立业务模型对象。其次是档案业务对象的模型,它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描述,记录档案业务的约束条件和名称等。业务规则语言是通过业务对象模型提供词汇。第三是档案业务规则语言,语言模型能够为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提供了业务规则的语言,语言通过系统的处理后,以代码的形式传给规则引擎,由它进行执行。通常情况下对业务人员提供受限中文业务规则语言,对技术人员提供Java之类的语言。第四是档案规则库,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存储作用。当用户将规则输入后,系统编译后将其存储在档案规则库,规则引擎可以对档案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调用和执行。有些公司还对档案规则库进行了分类,方便使用。最后是档案业务规则引起,其工作流程大致是创建对象、加载更换规则集、数据集合的提交、命令、得出结果。

篇2

【关键词】网络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分析与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从手工查找转变为以网络搜索为主要途径。因此,在新时期,基于网络环境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便捷的途径,从而实现我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下面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进行了探讨。

1 进行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

1.1 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基于网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一个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档案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完成重复、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和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极大的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成本费用。

1.2 实现档案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基于网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对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利用网络化的自动办公设备,可以在统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下高效的完成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编排等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的自动化联网,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科学化和规范化,档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2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设计原则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1 实用性

实用性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根本要求,更是系统开发和运行成功的标志。因此,这就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做好用户的需求分析工作,基于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把系统的实用性放在最关键的位置,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2.1.2 安全性和可靠性

任何一个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才能拿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运行,因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以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保障,利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来保障档案管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性,明确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操作者的权限和职能,防止由于权责不明给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2.1.3 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如前文所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时,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网络平台,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另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永久使用,都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升级,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一定要保障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主流的软硬件平台,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

2.2 设计过程和方法

2.2.1 系统分析

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最基础环节就是进行系统分析,其内容包括对系统运行的具体工作环境和内容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完成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优势、劣势、改进机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明确系统运行和工作的具体流程,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2.2.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系统分析结果的实施,需要技术人员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确切的流程进行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并根据不同业务流程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并完善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2.2.3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最后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系统运行的环境构建、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试运行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出现问题则可以将系统交付用户使用。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要加强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保障系统能够随时高效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2.3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

2.3.1 建立智能化的检索系统

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档案信息,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有必要完善智能化的网络检索系统。其设计的根本途径是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和交流平台,智能化的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及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共享。用户的档案资料检索流程如图1所示。

2.3.2 建立与各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使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就需要建立与其他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保证档案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文件、档案的一体化动态管理,并加强档案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组织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综上,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原则,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完善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库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档案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仇月红.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信息资源;信息编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3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管理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而信息资源也由纯粹的技术应用一跃成为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列的世界三大资源之一。但在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却并未对其信息资源做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各系统独立部署,面向单一业务,信息的存储及表达方式均不相同,导致企业中出现大量的冗余数据,信息共享、交互困难,利用率低,无法支持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某制造型企业对其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实现了信息资源产生、传递及使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2 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该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信息资源体系。首先收集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定义用于描述各类信息资源对象的属性,最后汇总成结构树的形式,形成信息资源体系,清晰展示信息资源的分类以及层级关系。信息资源体系是企业内信息资源全局的展现,是信息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

编码标准体系。代码编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信息资源使用信息代码进行标识,能够便捷地建立不同种类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且有效降低信息重复以及采集、加工和存储的操作次数。该企业在信息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提取其中需进行编码的信息资源对象,建立编码标准体系,对企业内所需的编码标准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每年对企业现有的编码标准有效性进行检查,依据编码标准体系制订下一年的标准制修订计划。

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代码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信息交互的质量,为此,企业颁布了信息代码管理办法,以规范整个信息代码的管理过程。同时企业对信息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数据标准,以解决不同系统对信息对象描述不一致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为切实贯彻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类规范及标准,并高效便捷地管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必须建立信息资源的管理平台,并与其他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使用效率。

3 制造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应用效果展示

该企业自从启动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一,在信息资源分类上该企业选用以业务分类为核心,其他多种分类辅助的方法,共分为3大类22小类,个别小类还包含更为详细的信息资源对象。信息资源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体系展现出所有信息资源对象在各类业务中所涵盖的信息,方便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获取和利用。

图1 信息资源体系

第二,信息资源体系形成后,该企业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编码标准体系(见图2),共包含编码基础标准、通用信息编码标准、科研生产编码标准和综合管理编码标准四大类。依据编码标准体系,企业既能清晰获得目前编码的现状,也能合理安排今后的编码制修订工作。

第三,该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前,企业中绝大多数信息代码管理都没有标准支撑,致使信息资源的传递过程不流畅,出现问题时难以协调。而在建立编码标准体系后,企业规定了代码的涵盖范围、代码编制原则与要求,设置了企业信息代码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各类代码的主管部门和对应的职责,规范了代码的申请、更改、使用和注销的流程,并建立了代码的考核机制,以保证代码管理工作高效、稳定、有序开展。

第四,该企业为了统一信息的表述形式,以急需先行为原则,分类、分阶段地编制了一系列的信息资源表达规范。在初期形成了九项包括产品、元器件、材料等通用类信息资源的描述与表达规范,后期将依据实际业务需求逐步延伸至企业内所有的信息资源,各应用系统均以此规范来建立系统内的数据表达约束,以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和系统中信息表述的唯一性,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水平。

图2 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

第五,信息资源各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必须同步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由于企业各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企业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具备三大特点:管理流程自定义、代码规则自定义和资源模板自定义。这样才能使信息资源及其管理流程的更改和添加更加便利,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见图3。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烈青.企业数据中心的研究与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15).

篇4

一、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从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角度看: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替代土地、劳力、资本等,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为继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取代性与决策环节的信息决定性,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当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体系,是通过对一些政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信用体系还存在严重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信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否则,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信息作为经济与社会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在我国,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影响,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其民利,为了满足WTO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败,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省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无法顺利的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

3.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看: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的同时,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条条、块块渠道,分散建设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在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和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情况下,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局出发,运用各种组织措施与制度和法规措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无缝整合,并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成为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开展的主要工作。

4.从时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现在是每10年就增长一倍,某些尖端科学每2-3年就增长一倍,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就达50万~70万篇,在这古往今来不断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怎样在这海量之中选出人们所急需的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和渠道,但由于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所以,致使网上各种污秽与伪劣信息泛滥、各种无效信息堆积、网络病毒频发,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刚刚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倾倒毒、赌、黄和伪劣信息的场所,这不但在毒害着众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们上网不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种病毒也时时在威胁着通道的安全。因此,尽快建立网上信息标准和信息秩序、优选网上信息建立信息资源枢纽,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级政府投巨资参与修建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使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5.从国家和地区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们必须尽早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现代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技术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危机。除毒、赌、黄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积影响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严重的一个是不断的病毒冲击损毁信息系统和大范围信息网络,导致网上信息丢失或网络瘫痪;另一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盗取国家、地区和企业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各种保密信息,信息网络、通信已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和窃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信息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系统研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对全省信息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点性原则。要充分研究当前我省信息化的进程与阶段,分析我省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要与可能,既关注其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项目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优势兵力,在充分研究当前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重点突破。

3.循序渐进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法规是一个庞大的法制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的先出台政策,再上升到法规。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4.创新开放与国际兼容性原则。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尤其考虑到我国进入WTO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兼顾到有关国际性的法律规定,因而,也必须对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篇5

[关键词]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战略 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应用,能够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有效地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观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

1 集成的内涵及其研究基础

1.1集成的概念与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有关集成问题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的基本内涵解释为汇聚之意;我国广为流传的“集大成”之说,将集成界定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词根in(内部)和tangere(联系),integration表示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意思,它强调内部(在)联系。在学术领域,虽然集成一词己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科技文献之中,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对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

根据学者吴秋明[1]的研究,有关集成的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

? 以中国科学院戴汝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2],虽然该描述以综合集成思想为基础,并针对复杂事物(系统)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解释并不十分明确,同时这种界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华东理工大学龚建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晓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龚建桥认为集成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与之类似,刘晓强[4]指出集成的本质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解释突出强调了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和集成的结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譬如,对于集成的目的(或结果)用整体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精确的,而仅仅用“加”、“结合”和“集中”来描述集成活动则没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点,若如此理解,则“将一粒粒沙子集中成为堆也可以称为集成了”。

? 以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5]。该描述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集成是主动地寻优过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

?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必强教授、武汉大学海峰教授为代表的观点。海峰教授认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6]。 李必强教授也从集成对象、集成结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

通过以上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处在于对集成的条件、内涵、外延及结果的认识不同。根据集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集成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总结上述从不同角度关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笔者认为,集成的内涵可以参照黄杰的研究[7]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1.2集成管理

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运用集成的行为机制和组织机制,将相关要素按照集成的规律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互补的系统,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潜能,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集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在技术实现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技术方法,如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科学管理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指从集成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对待管理活动、管理要素及管理对象,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和协同,从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以实现1+1>2的集成放大效应从而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 主体性。与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体而产生的人工集成现象也有因非人的主体而产生的非人工集成现象,而集成管理是对集成结果和集成过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的主体的活动,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行为,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随机地形成集成体,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寻优选择搭配,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达到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

? 知识性。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不仅管理要素中渗透的知识成分增加了,而且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识性的软性要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性要素的存在不仅为各要素的整合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同时也正是通过它们(知识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够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间达到协同有序,从而促进整体效能的倍增或跃变。

? 人本性。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这一要素已愈来愈受到关注。从“经济人”演变到“社会人”,乃至发展到“文化人”,不论对人做何假设,如果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没能真正将人作为核心资源(要素)来对待,那么将无法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集成管理中,创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本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创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个管理行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样性。这里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财、物、信息、知识、核心能力、科学技术方法,甚至于整个组织都将成为它的管理对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数量众多且复杂多变,其内容性质各不相同,从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样性。

? 灵活性。正如前面关于集成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管理的范畴,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断地吸收各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同时不断地调整管理对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其管理运作呈现出很强的“随机应变”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靠非强制性的软性(知识性)手段和方式来推动,因此,其转换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将信息资源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对信息资源的狭义理解和对信息资源的广义理解。

乌家培教授认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8]。马大川教授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9]。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至少都包含两个特征:①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序化活动。

与信息资源概念相对应,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例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产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提议议案、社会调研等。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更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 社会团体、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主要是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等资源[10]。

本文根据内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资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还包含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2.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政府机构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11]。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了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却不能获得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回报。可见,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实现。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因此,推进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岛”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学者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12]。卢泰宏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13]。而从整个信息费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先后出现了技术集成学派、信息集成学派和集成运动学派三个主要学术派别,但三个学派都认为“集成”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的信息资源集成概念[14]。英国的信息管理学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5]。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则更详细地区分了公共机构中的信息孤岛,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见,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

整个政府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政府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见图1):①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战略目标集成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资源。②拟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佳方案。④审查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最终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完善最终的决策方案。

可见,上述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资源,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电子政务GRP解决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规划、信息战略制定、政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问题。但由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还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是一大难题。

3 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课题研究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置于集成观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审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用集成的理论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视野上突破政府机关的部门与行业限制,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信息资源要素,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最终推动一个高技术与高效率电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国庆指出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8],如图2所示:

图2 霍国庆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结构

其中管理主体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信息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电子政务方案的供应商和外包商)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狭义上的信息资源要素;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而阎严则指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与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19]。在这个复合结构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涉及到各类管理主体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战略集成4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 3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将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具体化到主体、资源、技术与战略上,并强调应以政府信息战略为指引,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信息技术平台三者构成虚拟联盟,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但是,该模型并未很好地阐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将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驱动力放在了由“目标、需求、利益、投资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轮驱动’机制”[19]上。而实际上,由集成要素所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个完整的集成体,因此,主要驱动力量应该来源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笔者结合霍国庆与阎严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建立了一个以信息战略为出发点,以信息组织为中心,以政府信息为对象,以政府信息技术为保障的“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战略

对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层次,集成的结果是制订与规划政府信息战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组织、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统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有序状态。

3.2 政府信息组织

对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就是对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的集成,其基本目标是为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已经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信息孤岛”现象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从各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制约政府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组织中的壁垒,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关信息组织的集成,才能将政府信息战略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政府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3 政府信息

对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归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拆分、组合、编辑、检索、输出成信息产品,组成标准、有序、完整、有价值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政府广泛存在的异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和处理统一格式,以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现模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围、目标和功能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政府服务提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术

从来源上来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上看,信息技术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广义上讲,对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的结果是一个由各类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各类技术标准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信息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都有关联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扩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带来的政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方向,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组织和政府信息技术提供原则、目标和评价标准;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政府信息的集成是归宿,是政府信息战略、政府信息技术、政府信息组织的着力方向;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一个各要素综合集成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是从政府信息战略到政府信息组织再到政府信息技术最后落脚到政府信息本身,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协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与否成为了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优劣的标准;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观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为政府信息资源现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观体系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0-31.

[2]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 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l0): 68-69.

[5]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 55-58.

[7] 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 20-22.

[8]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17-20.

[9] 马大川.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J].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纯德.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2-5.

[12]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3-57.

[1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256-258.

[18] 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1):2-9.

[19] 阎严.论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杂志,2007(3):99-100,98.

篇6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生产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逐步实施,涵盖了生产、工艺、质量、仓储、财务、营销等相关的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当前,企业的管理目标逐步向精益管理深入,其中也包括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精益管理,尤其是各内部部门电子文档等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需要信息化在这方面的有力支撑。本文借助作者开发资源管理系统的过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来加强企业知识资源精细管理。

二、问题来源

信息资源管理,具体说来,就是如何将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知识信息分类管理,达到集中管理、数据共享、权限可控,以替代频繁邮件传送、纸张打印等繁琐的管理。给业务管理提供一个可快速寻求支撑的知识信息化工具。关于部门信息资源管理需求,是各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的,信息中心也曾尝试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探索,包括采用局域网络共享文件夹等,但总不能满足管理部门关于集中灵活存放、查看下载权限控制、源文档保密等要求。本文经过研究新方法、新技术、整合了各部门的管理需求,最终建立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基本满足知识文档管理需求。

三、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主要是结合关键部门业务处理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在企业范围内推广的知识资源精细管理的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使用与推广,逐渐寻求快速高效的资源管理的有效模式,以提升部门内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1.需求分析

根据各业务部门知识资源管理的需求,并对需求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对资源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文档集中存放、文档格式灵活、用户权限管理、文档分类、文档权限灵活可控、信息保密、自由快速检索等。

2.功能设计

根据用户的需求分析结果,结合系统设计理论和实现技术,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

1)系统管理:实现用户注册与维护、用户密码修改、用户功能权限设置、系统菜单的设置等。同时为增强系统可扩展性,提供技术支持功能,满足系统有新需求时,可简单操作便即可实现。

2)文件管理:实现文件分类维护、类别权限维护、文件上传与维护、文件查看。文件分类维护,是管理员可以对所有文件进行分类的管理,分类应具备无限级别自由分类,每一类下都可挂接文档。类别权限维护,是指对每一个文件类别,可以指定用户可以查看、上传、下载的文档权限。

3)文件查看:文件查看是本系统的入口,也是用户最常用的系统功能。文档查看要实现三种管理功能:一是按照权限查看文档;二是源文档保密,无法通过本地找到源文档;三是查看采用完全绿色查看,即不需要安装任何阅读工具即可能查看文档。

3.技术架构

本着“把复杂留给设计、把简单便于用户”的原则,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具体实施可细分为数据库层、业务逻辑层、实现层、展现层四个层次。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开发工具采用、C#、JavaScript、CSS等多角度不同的语言工具。其中,不同工具用途不一样,互相补充。为架构,C#为主题开发语言,JavaScript为用户较好的交互体验,CSS为界面友好设计。

4.重点技术问题的解决

1)无限级别自由分类:技术实现方式为依托开发工具,进行反复的优化设计和多次试验,找出实现无限级别分类的一个通用程序方法。

2)用户对类别的权限设置:需要结合部门的需求,并考虑未来需求、系统必须具备相应的扩展性,设计完善的权限管理方法。

3)无障碍绿色文档查看:实现文档查看是本系统的一个技术难点也是实现文档保密的重点。本系统通过对国内外非阅读器方式提取文件查看技术进行研究,利用程序代码的控制,在不安装文档阅读器的情况下,快速查看文件,并具备文件查看的各种功能,例如缩放、跳页、缩略图方式等。同时采用加密方式对文件进行存储和提取,没有权限的用户不能获得源文件。

四、效果

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

【Abstract】Currentl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our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long with goods and materials, as well as energy power sources. For planning design units,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the concordant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furthest realize th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inally satisfy the demand of planning design, taking urban planning design unit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proposals to establish th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location、system architecture、data standard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etc.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Key words】Network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ning design

引言

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形式,它能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检索和共享空间。为了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管理,本文拟对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1.1档案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是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原始性而作为唯一的原生信息资源,是其它信息无法替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成果及资料数量越来越多,历史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早期档案制度管理不够完善,容易造成少数归档的电子文件与最终审核通过的图纸不对应等问题。

1.2图书资料的局限性

图书资料借阅管理还停留在手动登记阶段,对于归还时间未作限制,造成图书资料利用率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图书丢失的现象;图书资料分散匮乏、结构单一,缺乏统一的组织控制,共享程度较低。

1.3信息共享面临的困难

各个项目方案阶段,收集到的大量基础信息资料散落在每个项目组手上,信息技术部门无法统一管理,造成再次利用难度较大。

1.4系统重复建设,数据之间难以共享

单位内部建立了多个应用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开发,各系统之间都相对独立,造成重复开发工作量大,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经费重复投入。此外,由于当前各应用系统使用的数据库不同,系统的体系结构不同,导致系统之间条块分割,产生了若干个“信息孤岛”,应用系统数据之间难以实现共享。

2信息资料管理系统的组织分析

2.1建立原则

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和表达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获取、检索的重要前提,是系统实用性、友好性的核心要素。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守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标准型、实用性、安全性、发展性和效益性等原则。

2.2建设目标

建立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放,便于最大限度的实现局域网内部人员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其目的是解决繁杂信息的无序性,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针对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立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应实现如下目标:(1)建立局域网内部的信息资料门户系统,为单位内部人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料收集、存储、查询和利用的平台;(2)建立规划参考资料库和规划成果资料库,为日常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提供适用的规划资料;(3)建立规划资料目录树查询、关键字查询和全文搜索,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在线浏览查询;(4)通过权限管理实现规划资料的安全管理和共享;(5)制定信息资料管理规范,保证资料更新、入库及信息的及时性。

2.3系统组织理念及功能

信息技术部作为重要的信息基地,拥有丰富的项目档案信息和各种规划信息资料、图纸,但如果不经过合理有效地组织,再多的信息也难以为用户服务。合理的组织信息资源,要求我们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组织信息,利用网状结构进行资源组织,坚持做好用户需求调研,并积极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组织建设活动,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框架。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存储、传输、检索、开发等加工处理,实现资源序化、优化,形成融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资源体系,实现在线快速查询浏览。

2.5组织流程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是在档案收集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整理和有序化工作,集信息描述、信息分析和信息存储于一体。组织流程包括:筛选、分类、著录、分析、存储和利用(图1),其中分类排序是整个组织过程的核心内容。

2.6组织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组织方法是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大量无序、分散的信息资源,通过加工、整理、排列、组织所选择的各种工具、方式和方法的总称。组织对象有多少种属性,就能形成多少种有序方法。本文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归类为信息基本分类方法、信息存储揭示方法和信息综合表现方法,三者共同构建集多元性、集成性、交叉性于一体的组织方法体系(图2)。

2.7数据库框架结构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5个逻辑子库:规划参考资料子库、规划成果资料子库、公文资料子库、影像资料子库、获奖资料子库、软件下载子库。其中,规划参考资料子库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组织,规划成果资料子库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图3)。

3建立数据入库标准化体系

建立数据入库标准化体系是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兼容的要求,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和共享机制,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3.1数据转换格式规定

鉴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在线浏览的方式进行资料查阅,为兼顾网络传输速度及在线浏览文件的质量,必须对不同格式文件转成PDF文件制定相关转换标准。

a、原始DWG文件:一律采用A4幅面、分辨率300dpi的格式标准转换成PDF格式。

b、原始JPG文件:宽度尺寸一律改为1200*,分辨率100 dpi,进行PDF文件转换。

c、原始DOC文件转换后的数据量与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数据总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转换,幅面控制为A4为宜,分辨率100dpi。

d、原始PDF文件宽度尺寸一律改为1200*,分辨率100dpi;数据量较大的PDF文件应将里面较大的图片全部导出为JPG格式,按以上分辨率进行修改后,再合并成PDF文件。

e、原始PPT文件转换后的数据量与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数据总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转换,幅面控制为A4为宜,分辨率100dpi。

3.2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命名规则

a、PDF格式文本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文本.pdf。

b、PDF格式图纸及图册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图册.pdf。转换图册时,需在PDF文件首页添加目录,目录中文件名与每张图纸文件名相对应,编号与相应图纸页面编号相对应。

c、PDF格式演示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演示.pdf。

3.3人工干预信息标引过程

利用搜索引擎来组织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其最大缺陷是查准率很低。许多搜索引擎并没有覆盖所有网络信息资源,许多存储在各类数据库中的信息,搜索引擎无权访问。这些都极大地影响搜索引擎的查全率。对此,我们提出人工干预信息标引过程的方法,提高搜索引擎的准确率。

考虑到JPG、DWG类型文件以图片形式转成PDF后无法按文字进行全文搜索,故将在每份含有JPG、DWG转换后的PDF文件第一页,以人工干预方式按图纸内容添加相关文字做成目录,便于全文搜索。

4信息资料管理的制度建设

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建立后需不断充实完善数据库,为保证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健康发展,保证一线生产人员更方便的利用资料,就必须从政策、体制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规划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4.1加强数据收集、处理及维护制度

信息资料管理系统核心工作就是数据采集、加工和维护工作。要从经费、人员、制度多方面落实,来保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

a、建库过程中,大量历史数据需分类规整,建议可以通过请实习生的方式分阶段处理历史成果,通过批量处理、批量导入工具将历史数据分类入库。

b、将规划成果管理纳入规划项目合同管理流程,实现规划信息建库和更新日常化。

c、所有在生产项目过程中收集到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必须移交信息技术部统一处理、入库管理。

d、保证各类成果及参考资料都设专人专岗、及时入库。

4.2信息收集标准化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泄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造成大量资料的浪费。作为规划设计单位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同时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编制《规划成果归档规范》、《规划成果电子数据格式规范》等相关的专业标准,通过对数据组织、表达方式和电子数据格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来保障各种资料能快速、准确地入库。

4.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估机制

通过评估,一方面检验信息化建设投入所产生的回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部与生产部门的沟通,促进系统的优化完善。

结语

篇8

1.1加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立

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及组织主要为文献印刷,其服务方式体现为馆员和用户面对面服务的形式。该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因此,在应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并确保网络信息的方便及有序性,图书馆管理需应用具有强大知识重组及导航功能的系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与各种虚拟环境的需要。该种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证网络结构进行有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同时还可对网络上的信息服务及组织方式进行不断研究,不断寻求出与网络特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的信息系统及媒介、利用方式等,不断促进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1.2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数字资源引进在职业院校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是一项操作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该工程具体会涉及到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版权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资源引进时,需要事先进行完整、系统、全面地规划。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才可实现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剧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多数高校进行信息资源采购的主要方式均表现为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购买,以获取管理中所需的虚拟信息资源。然而,引进数字资源规划在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却还很少。因此,为了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各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1.3加强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缺乏有效整合的数字资源会造成资源检索界面存在无规律性,增加读者进行资料检索的复杂性。读者在进行资源查找时,需要分别进而相应的系统,对相应系统熟悉掌握后才能进行资料检索。这样的资源查找需要花费读者较多时间,耗时又费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应用相关技术将各个资料及其检索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科学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在图书管信息管理中,数字资源整合具体指的就是,根据相关知识管理规则和具体的服务目的,将各种以分散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式进行有效组织,使其在整个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促进各种检索系统的有效链接。在经过整合后的数字资源中,读者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仅需要在一个检索平台上,进行一次性的认证操作,便可有效实现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资源检索的效率。在国外,多数高校均已应用SFX技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在相互之间具有较为简单的关联链接,使得图书馆管理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有机整体。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1.4积极引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断加强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服务效率及质量,促进学校科研活动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被动、单一服务方式。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应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类型信息提供服务。例如应用电子邮件、信息推送等技术及虚拟参考台等方式来为各读者提供原文传送、信息推送、数字资源推荐及导航等服务。值得借鉴的信息服务模式有Mylibrary系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该种信息服务模式,可根据读者的具体要求,自动进行信息或知识的集合,可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个人查询及借阅信息窗口。读者可通过该窗口来实现增购新书、图书预约等多种服务要求。

1.5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积极处理存取与拥有间的关系

在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拥有与存取的地位均较为重要。二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在服务过程中,既要满足广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及知识扩充的要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进行科研活动的要求。实现这些服务的基本前提是该图书馆中必须拥有相应数量的馆藏文献。只有这样才可方便和满足广大学生及教师在网络上快速、及时地获取国内外各种最新学术资料信息,为其学习、教学、科研的有效进行提高保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拥有与存取两手抓的原则。同时,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

2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身。而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使信息的存储和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特点。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每个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资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境,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深化体制改革,企业的档案管理在信息传播速率日益加快的今天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升级是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形式创新,促进企业内部深化改革,辅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现代企业当前档案管理模式形式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档案分散管理模式、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和信息―体化管理模式三种模式[1]。档案分散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的档案管理分散下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手中,企业的档案管理没有明确的固定管理模式,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档案管理以部门为划分原则,例如:财务档案管理在会计部门,人员档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等等。这种管理模式能够保障企业档案管理按照不同的部门进行分化管理,档案信息明确,但由于企业档案管理分布在企业的不同不同,因此企业对内部档案的总体管理性不明确,档案应用时程序繁杂,需要多个部门同事配合才能完成,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将所有档案进行企业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整体档案的运行和管理,但由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容发杂,信息种类多样,经常出现企业信息档案管理资料混杂,各部门档案管理无头绪,也为却也的档案管理造成了麻烦;信息―体化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中将互联网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手段相融合,形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信息,数据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管理的综合掌控,即实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部门资料管理合理有序,依据各部门的特点进行划分,又能够使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掌控的整体需求,信息―体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

三、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思维

(一)注重把握企业档案管理传统模式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培养现代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当追中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结合,一方面依据企业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经行档案管理,注重对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将档案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依据企业内部各部门档案分散化管理中企业管理中的优势,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对资源管理依据部门的内部职责细致划分,促进部门企业档案管理,保障了档案管理的逻辑性要求;另一方面,应当结合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模式,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保存手段,实现企业资源管理“双重性”[2],一份保存在企业的总体档案管理中,另一份保存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手中,形成档案资源信息的双重保险,这种档案管理办法能够确保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尽量降低企业档案信息失真带来企业信息丢失,造成企业产生经济损失。

(二)形成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思维模式

企业的档案管理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把握企业档案管理中的整体性是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出发,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整体划分,使企业的档案管理拥有明确的整体性,在总体上把握了企业档案的管理方向,最后实现企业档案分部管理,形成整体把握,部分运行的档案管理形式,实现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档案的综合管理与信息资源的畅通发展,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档案管理保障。

(三)企业档案管理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逐步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促使我国企业的发展逐步向着国际化水平迈进。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应当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也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企业档案创新管理的重要趋势,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应当时刻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好协调运转,促进企业发展模式与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相协调,逐步实现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内部深化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企业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资源保障。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企业的发展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注重对企业的档案管理采用发展的眼光对企业对方案进行管理。进行企业档案整理时,注重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潜在发展方向,依据企业规划,将企业的、档案进行综合分部整理,一方面促进企业的管理合理有序,保障企业当前的运行发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档案管理有可调控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有充足的理论信息作为企业项目发展和产品生产的理论保障[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途径。

(五)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追不更新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不断地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依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实际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加大对员工专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定期的企业管理能力培训,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视野逐步提升,管饭吸收各个档案管理手段中的优势,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保障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六)形成完备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体制能够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形成完备的制度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约束力,形成完备的企业管理机制有助于保障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管理的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形成完备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持,拥有明确的档案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运行发展轨道相融合的重要规范性保障。

(七)提升企业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注重企业档案管理向着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模式的转变[4]。提升企业档案的服务机构,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热办公效率,实现服务领域,服务模式,服务态度,服务环境以及服务时间的多重性发展,实现企业的档案管理与企业运行发展提供多重服务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企业档案管理的实际价值,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经营模式的创新[5]。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