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市场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经济市场

篇1

透过此次展会,我们也可以检视中国PCB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3月19日~21日,年度盛事2013 CPCA SHOW在上海世博馆举行。本次展览面积达33500平方米以上,展位数1500余个,20余个国家和地区逾500家厂家参加,统计约有超过3万的专业观众参与。稳定中持续成长的展会规模及它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PCB行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再次证明了业内人士对中国PCB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定信心。透过此次展会,我们也可以检视中国PCB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全球经济回暖的猜想

过去的2012年,全球PCB产业发展艰难,全球经济负重前行,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增速比预期有所下调,过去二位数的增长表现是常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有7.5%左右。据相关数据,2012年各国家/地区PCB产值同比下降,相对2011年而言,2012年中国大陆PCB的增长率为-1.78%,日本的PCB增长率为-6.27%,欧洲的PCB增长率为-8.20%,美洲PCB的增长率-5.99%,亚洲其它国家/地区(除中国大陆和日本)PCB的增长率为1.93%。就面积而言,2012年全球PCB面积增长率为-6.1%。其中增长率最大的依旧是挠性板和HDI板,分别增长16.3%和6.3%,二者是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驱动。

PCB产业已成为一个亚洲产业,2012年亚洲PCB的占有率达到89%。在制造工艺、技术、设备以及原物料方面,日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过去的几年里,韩国市场增长明显,其电子产业链也形成了关联企业大者恒大的局面;中国台湾地区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特别是岛内经济及就业率问题,部分企业有回归本土和移居东南亚的趋势;在中国大陆地区,PCB企业按产品类别有好有坏,中低端产品产能有过剩趋势,竞争激烈,而高端和特种PCB板还不足以与国外产品比肩,另外企业的接单能力、成本控制、抗风险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直接考验着国内企业的生存智慧,那些产品定位合理、技术有转型的企业相对来说订单饱满,前景看好。

对比2012年,多数人认为今年的景气会好一些,但从目前看,PCB企业产能的扩张比以前更为谨慎。今年CPCA SHOW展览中的线路板制造商摊位全部集中在2号馆,除了依利安达、惠亚集团、新美亚、杰赛科技、超华、深南、五株、汕头超声、博敏、金百泽等近20家PCB大厂欣然加入外,鲜有中小厂商参展。尽管下游观展人流不是很理想,PCB厂只能“孤芳自赏”,然而对于整个展会的贡献,他们的确是可以展示国内PCB技术水平与实力的一群,利用各种线路板样本呈现了PCB技术的未来趋势。

走访中,不少线路板参展商反映从2013年伊始,市场需求反馈就表现良好。按照行业惯例,年初会是行业的下单的高峰期,不少PCB企业订单火热。不过,从整年的发展形势上分析,开年的好戏不一定会唱足一年,全球经济将会在2014年才会实现总体好转。

智能终端催热 FPC市场

2012年,智能终端市场大战方兴未艾,不仅Apple等品牌厂陆续推出新款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与Win 8笔电等终端产品,国内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也纷纷追赶潮流,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这也让作为高阶产品必备元件的FPC使用需求维持高档,在整体PCB产业中成长表现最为亮眼。根据Prismark预估,2012年全球PCB产值将达571.6亿美元,年成长3.2%,其中以软板及HDI板成长较佳,分别达15.6%及10.8%。 展望2013年,在电子产品逐渐走向轻薄的需求下,平板、NB等加入战局,将拉高软板、HDI及IC载板的需求,可望成为今年产业主要成长动能。另据Prismark预测今年智慧型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量年增率至少20%,软板产业前景仍备受瞩目。而此次展会上,软板产业相关物料、设备展商也明显增加,FPC应用的基材、补强片、PI薄膜、卷对卷设备以及FPC专用检查机等纷纷亮相,可谓是风头正劲。

在成立后的22年里,环球一直致力于为PCB行业提供最精良、最尖端的线路板设备和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不断发展和精进。为配合软板市场的迅速发展及需求,环球集团此次展示了针对FPC的几款新机,其中包括FPC对片曝光机、FPC卷对卷曝光机、FPC绿油专用曝光机、FPC精密线路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在软板市场迅速强势增长之下,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市场新秀。深圳瑞华泰,作为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制造者,以“赢得世界尊重”为目标,参与全球化竞争,其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产业化已经正常运行。此外,易凯比昂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FPC全自动(连续)冲、切高速油压冲床、FPC精密补强(钢片)压合机、FPC卷式RTR连续假贴合机、FPC拉力测试机等已被电子制造厂、科研院所、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广泛接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深圳市凯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在今年展会上抓住了市场机遇,推出了专业应用于FPC的软板自动外观检测仪,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驻足,展位上人头攒动。

产业配套迈向中高端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PCB设备材料商也迅速成长壮大,而看好国内未来向中高端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内电子产业的庞大需求,近年来日韩配套厂商也纷纷加大在中国的布局与开拓,从展会上可以看到众多日韩企业的身影。在同一个市场上,汇集了国内外众多品牌的设备材料制造商,竞争也更为激烈:从外部条件上看,线路板订单需求好转,为支持生产运作及订单服务,PCB设备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竞争的压力也如影随形;从制造方面看,现在材料设备行业面临产品类型同质化、新产品开发同步化、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以产品为例,通用测试机、曝光机、AOI、钻孔机、飞针测试机、外观检测机等随处可见,而高端的激光钻孔机、自动电测机、全自动干膜层压机、全自动曝光机、高精度与高速度的数控钻床和激光钻床、高精度的喷墨印刷机却仅有寥寥几个设备商能做到,而高性能的CCL产品、IC封装载板用基板、超薄玻纤布和铜箔等更是鲜有国内制造商。

随着竞争开始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设备材料商对于开拓市场的浅层认知趋同,企业迫切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点阵以实现突破。设备材料商仅满足于国内竞争远远不够,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行业的竞争难度系数升高,进入壁垒加高,这是必然趋势。在一个成熟的竞争领域,营销自然会变得越来越难,继而不断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发展。

从设备仪器厂家的层面看,表现出系统专业化,产品线集中与扩张并存。大型设备仪器品牌如正业科技,在不断丰富产品线,推出新型设备仪器,满足各种不同市场需求,本次推出了多款新品如字符喷印机、FPC专用设备等;而更多厂家则集中一点发力,致力于精品的打造,如四川聚能长期从事曝光机的开发和应用,占据了西南地区技术领先的水平,其新型CCD全自动平行光曝光机,集成了国内外先进的曝光技术,适合制造高密度线路板,且已经申请到7项专利;成盅机电则已开启了生产线的全方位布局,未来两年公司将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力争在2014年中期实现所有产品的完备,满足PCB企业对V槽切割机需求。

从PCB原物料来看,厂商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市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改变,在品牌、渠道和产品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狠抓产品质量,舍得投资在技术改造上。从事金属基板供应的珠海全宝,拥有了一批专业从事金属基覆铜板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聘请了国内权威专家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强大的研发力量成为公司发展的坚强后盾;作为盖垫板制造的细分龙头,近几年柳鑫公司的销售额保持在2.8个亿左右,而柳鑫实业与广东工业大学通力合作推动的“PCB钻孔用盖/垫板钻孔应用技术研究和优化”项目,立志改革创新,这同样是以开发优质产品推动PCB行业发展的典范。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PCB设备材料行业的竞争逐渐从“量化竞争”过渡到“质化竞争”。市场需求的膨胀及企业领导认知的趋同化,使行业的竞争难度系数升高,进入壁垒加高,这些直接考验着企业资本实力、执行能力、体系改良等一系列实力。这样,各大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储备、提升内部的管理能力,注重产品或者服务的细节和差异化,自成风格就成为了展会上不容忽视的一瞥。

视野国际化 中国市场将持续增长

艰难的2012年带给许许多多企业以困惑,然而市场的阴晴冷暖也开启了PCB企业对于整个2013年的行业期待。展会上,许多的外企生产商都纷纷驻足国内市场,便是看中了中国电子电路广阔的消费市场前景。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全球供应商及采购商都在努力寻求最佳沟通渠道。从线路板厂商来看,外部的环境因素促使那些寻求持续发展的企业不断完善产品线,如超华科技,从电解铜箔、专用木浆纸、覆铜板、PCB专用油墨、PCB专用磨具制作到PCB的较为完整的产品线,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企业成长墓定了基础。

篇2

在中国,宠物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逐渐开始得到业内人士广泛的重视。而早期,我国企业一直以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廉价为基础优势,出口贸易占主要的市场份额。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受国际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促使,人民币币值的不停上涨,原材料上涨,劳动力大环境的改变,及主导经济发达国家的衰退等因素,出口贸易开始萎靡。在这样的大环境驱使下,众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将经营目标从外销转为内销。

在国内,宠物行业存在以下的问题:

1.宠物的相关产品一味的只会抄袭模仿大品牌的特色新品,缺乏自主独特的创新意识。

2.生产企业在对于产品的推广营销方面概念模糊或者根本没有概念,欠缺符合自身产品的销售规划,无法推陈出新,经销商和最终客户无从得知产品的优缺点。

3.缺少属于打造本土自己品牌的意识,一直以来都是进口产品充斥着国内市场并且由他们引导着主流市场,这种缺少自主研发产品和自创品牌的状况无疑将会使企业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

4.许多生产厂家的负责人和经销商不懂也不了解电子商务,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操作更是知之甚少,从而无法控制产品在电子商务网络中宣传销售的正确方向。

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生产的企业必须从研发生产上摒弃以往模仿、复制的陋习,做到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无论是从工艺还是在原材料方面都需要精益求精。面对国内快递和物流行业还不够规范发达的情况,企业需要降低由于多次物流中转流通等产生损坏的问题。降低流通成本,规划出属于自己产品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可用性。

目前,国内宠物用品生产企业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缺乏有效的营销模式,产品的流通程序过于繁琐,无法直面最终端的消费群体,掌握不到最新的消费信息,从而控制不了产品走入正确的宣传方向。针对以上的种种难题,渠道扁平化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产企业通过适当的调整利润空间,压缩中间的运营成本,规划好产品的营销方针,使分销渠道透明化,让消费者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反馈。妥善的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才能提升自身产品的品牌价值。

国内的宠物市场的主流一直以来都以外来品牌为大,而我们没有像美国的PETCO PETSMART这样有权威影响力的连锁商,目前所有的连锁商店都局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欠缺了具有引导市场的自主品牌产品。不论是网络或者实体经销商和大型卖场,都是由国外产品和品牌引导消费者。就在这样一味的追随国外大品牌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了能够站稳市场的主要能力,那就是拥有过硬的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品牌。随着中国宠物行业的逐步壮大和发展,我们需要研发出属于自己企业的产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为本土的产品及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不仅在产品的品质标准上,能够做到可以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在售后服务方面也应该以国外的成功品牌为标准,有针对性的推广属于我们的本土品牌,从而才能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继而引导国内的主流市场。

篇3

美国经济出现疑虑导致热钱因为避险需求而撤出各国股市和原材料市场,是否因为后面有不可测的大系统性风险?解答上述问题前,必须先界定这次股灾虽然是全球连动但导火线是在美国。因此找出美国金融市场的症结点就能理清股灾之面貌!

美国经济约占全球近1/4,金融市场规模则是全球之冠,其中光是美国公债市场就是全球唯一可容纳Vd亿美元以上的债券市场,相当于五倍德国和英国公债市场规模总额!其中还包括五大阵地:债市、股市、原材料(大宗物资、金属、能源)、房地产,以及负责掌握资金调度的中央银行,也就是全球金融市场以美联储马首是瞻!

美国金融市场运作起始自美联储,根据景气好坏、物价高低来决定要放多少钱(也就是准备金率和利率高低)到各家银行,之后各银行再通过存钱和贷款两种方式来将资金送到消费者手上,让资金通过消费、储蓄等方式最后流入到四种金融市场:包括美国公债、股市与公司债、原材料(大宗物资、金属、能源)、房地产!

其中,美国公债市场与其他三个市场处于翘翘版两端,当公债走出多头时,多半是市场恐慌之际,而当股市、原材料、房市大好时,通常都是经济景气繁荣!如果把投资范围扩大到从美国到其他各国时,就是眼前所看到全球金融市场的风貌,而汇率的变化正是这股热钱移动的方向!

这两大风向标包括美元指数和美国十年期公债价格,美元指数截至7月12日已升破83.8,显示全球资金回流美国避险情绪强烈。同日,美国政府发售规模达210亿美元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为1.459%,创出拍卖以来的最低收益率水平。

根据2008年金融海啸经验,金融崩盘会出现连锁断链效应,第一动作就是资金供给不足。例如,金融海啸前美国将联邦基准利率一路拉升到5.25%,但眼前利率几乎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未来FED也似乎无意过早收缩货币。

美联储FED主席贝南克认为,由于美国经济疲软可能持续更久,FED在结束第二次量化宽松(QE2)、第二次扭转操作(OT2)后,继续推出OT2.5,希望长时间将长期利率维持在(0—0.25%),万一经济情况恶化,则可能祭出第三次量化宽松。

为何OT2.5不是QE37基于考虑主要如下:美联储希望看到美元得到支撑,这样会促使全球资金回流美国,进而继续压低长期利率。

一旦资金回流除了购买公债,就是投资房地产与股市对美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大有帮助。由此可知,美国处于最上层的资金活水还是相当泛滥,换言之,美国金融市场根本不缺钱,这就是为何危机逐步扩大,美股相对于欧洲、亚太股市强的原因。

如果不是资金上游缺水,那么导致全球股市和原物料重挫,是否与房地产有关?四年来被视为经济拖油瓶的美国房地产不论是新屋开工率或成屋栋数,近一年来都处于低档震荡,在FED刻意维持低利率政策下,房市只能算是维持低迷,但也无继续恶化情况或出现第二次房市崩盘,称不上是股灾主因!

排除房地产再度恶化的因素后,推估另一原因可能在于债市投资价值远优于股市。摊开报酬率来看,报酬率最好就属美国国债涨幅超过20%,而美股标准普尔五百大指数下跌10%以、CRB原物料指数下跌更甚!是的,公债吸金导致股市缺血!

美国十年期国债殖利率(公债价格与殖利率呈现反比)跌到1.5%以下,创下最近两年最低水平。

值得提醒的是前年11月FED祭出QE2规模六千亿美元,这笔涌进债市金额更大,才能将公债价格推高到比美联储买进公债时更高价位。但这些人勇于追高是所谓的聪明资金(smart money)吗?

替他们拨打一下算盘,以眼前美国十年期公债殖利率1.459%,等于是投资人借钱给美国政府100万美元,十年后拿回本金,这段期间内利息还无法跑赢通货膨胀,光是美国通胀年增率今年5月份就高达17%,买美国国债实际上是亏损的。

但做这项“亏钱”举动的动机为何?美国公债在于避险,试想未来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原材料崩盘、失业率飙高、民间消费萎缩、银行坏帐攀升,最后陷入通缩时,用钱买公债是最万幸的!

但公债市场投资人认同的剧本,发生机率似乎只占一半。原因一:经济二次衰退数据目前并不明确。2012年第一季美国经济成长超过1.86%、失业率下降至8.2%、就业新增8万人、耐久材订单月增1.1%。

原因二:美债与美元同步。当初雷曼兄弟破产和去年欧债危机时,全球市场也曾出现疯狂买美债,美元指数同时冲上九十元大关附近,现在7月份看到的现象与当初是如出一辙。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前景;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趋势,实际早已开始,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而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需要利弊权衡的“双刃剑”,它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水平,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但同时也给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甚至为其与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在金融业市场营销层面,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社会化等世界性全球性问题,应当作出属于金融行业特殊营销体系的策略调整,积极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机遇,迎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的新变化

金融服务业体系主要由以信托、银行、保险、证券四大行业为支柱,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机构构成。而经济全球化时期的金融市场注定是风起云涌的,在全面开放之时,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本土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大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加大品牌推广的力度。

着眼于目前的国内市场,首先由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数年的快速增长,其相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稳健的服务被大量需求,金融业及其销售服务也应当快速适应这一基本需求,但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尽管其市场需求较大但市场供求的不确定性也扶摇上涨,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加大,这都是国际大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其次源于金融市场中经济与投资主体的加速变化,其供求的状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由于产品周期短暂、投资者针对性要求高等新进特点,对于金融市场价格决定、企业的运作方式、融资监管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环境下的新要求。第三也是最为突出的一点则是较之前的旧型金融市场,其垄断性强、地位高且竞争并不激烈,然而开放的市场环境将为新型的金融营销市场带来变革型的市场改革,在利益机制下其金融业的内部竞争将愈加激烈,对于这样一个身处社会经济系统高层的市场中,其营销策略与战略显得弥足重要。

然而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其内部的竞争及发展更多是源于开放的国际形势,自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项金融管制放宽。由国外金融业大量进军中国市场带来的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中国并不非常健全的金融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不能在其市场战略上有所调整应对,积极准备,就可能发生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严重的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影响世界经济与贸易稳定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营销策略较之中国内部其自主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和市场性,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意识到,当前的销售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营销距离在拉近,营销空间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同时,新经济的先进技术除了循环迅速的金融产品也同样体现在市场调研和促销手段当中。信息技术的渗透改变了传统调研的落后局面,使调研呈现出科技化、便捷化及准确性、时效性强的特点。而强有力的现代企业管理营销团队也应当是中国打向世界金融市场的销售王牌,能否对动态市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市场空间的扩展、营销技术的改进和销售渠道的变革,敏锐的洞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优秀的管理能力,新时代的市场份额竞争也是营销人才的机遇。

二、金融业角度的营销策略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全面迎接挑战是必须的,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分析无疑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外部环境。它们推动市场开放,推动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的跨国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们又带来种种冲击,全球经济的动荡会影响我们的企业。

1.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当做中国经济转型、重组的催化剂,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稳健的经济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又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其主要措施包括首先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善经营和调整改革,合理安排及下放权限,发挥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利用杠杆效应对于经济进行调整,支持中小城市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加快金融改革,积极预防金融风险,加强相应金融监管

随着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当金融管制要求被放开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就解释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尤其以几乎取消各项限制的外汇业务为主导。国外的金融零售业、证券、保险业大举进军中国,在压力面前,唯有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金额市场间的中介作用,利用国际资源为国内市场的稳健服务才是明智的抉择。而与此同时,适当建立系列风险防御措施,如完善银行管理体制、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化解潜在中的金融风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观念上积极主动,任何逃避和消极的应对都当被世界和时代所抛弃。唯有认真正确分析其影响,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营销角度的营销策略

就金融业的市场营销层面而言,应当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的环境和特点,积极分析其市场需求及针对群体,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采取合理的营销手段。

1.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市场营销理念

当前,金融市场竞争已步入客户经济时代,客户是其“衣食父母”,而优质客户更是其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金融市场营销一方面要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营销应当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以服务投资者的个性化要求为理念,不断发展并改善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结果、修改策略的过程,其最高境界是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正确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应做到五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的以市场为中心向以投资者为中心转变;二是要从过去的同质转为针对不同需求群体的异质型服务;三是要从过去长期条块分割、专业分工向发挥整体优势、一揽子对外营销转变;四是要从传统业务和陈旧服务形式向不间断地创新开发金融新产品,并将生产中的各项因素差价转移至本地的位置,保证最佳的集体利益;五是要从粗放型经营向精干高效集约型经营转变。

2.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优化营销战略

在营销工作中要制定系统的整体营销策略。一是产品策略。要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制定产品开发规划,尤其要深化投资者文化、消费习惯等各项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要加强对现有产品的整合包装,增加已有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品牌产品,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营销吸引更多客户。二是建立具有适应力的管理体系,融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没有良好而完善的管理作为支撑,将是一句空话。作为企业领导者和它们的高层管理者有责任保证管理系统行为及战略融入到组织的每个细胞中,要为企业量身定做一个战略行为框架。三是建立具有适应力的营销体系,培养的新型营销复合型人才,即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精通并能创造性运用现代营销技能的人才,对其进行终身教育,并在适宜的情况下培养国际人才。四是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的公关战略,建立“中国制造”的营销王牌。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将有更的多的机会在全球发达的消费市场中展示实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跨国经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公关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是作为现代企业营销管理者应当重视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济.走向世界市场—30年对外开放回眸[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9.

[2]李纯年.人世对银行的最大冲击不是行业的冲击而是方法论的冲击[J].经济研究资料,2002(2).

篇5

胶片按制造工艺和外形的不同,可分为烟片胶、风干胶片、白皱片、褐皱片等。烟片胶是天然橡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N,一直是用量大、应用广的一个胶种,烟片胶一般按外形来分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共六级,达不到五级的则列为等外胶。

颗粒胶(即标准胶)是按国际上统一的理化效能、指标来分级的,这些理化性能包括杂质含量、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氮含量、挥发物含量、灰分含量及色泽指数等7项,其中以杂质含量为主导性指标,依杂质之多少分为5L、5、10、20及50等共5个级别。

中国期货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合约的交割等级为国产一级标准胶SCR5和进口烟片胶RSS3,其中国产一级标准胶SCR5通常也称为5号标准胶,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的天然橡胶GB/T8081-1999版本的各项品质指标。进口烟片胶RSS3执行国际橡胶品质与包装会议确定的“天然橡胶等级的品质与包装国际标准”(绿皮书)(1979年版)。

根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的统计,2015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为1 231.4万t,消费量为1 216.7万t。

智研咨询的《2017-2022年中国天然橡胶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天然橡胶市场贸易总额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1年全球天然橡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41.14亿美元,2015年下降至204.04亿美元。

天然橡胶供给集中于东南亚4国。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属多年生乔木,在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的生态习性。

而需求方面,天然橡胶需求方面,中、美、日、印度占总需求量的60 %。因此,在印度 洋安达曼海、中国南海、太平洋分别有3条重要的天然橡胶贸易线。

泰国作为最大的产胶国,2015年天然橡胶产量达到约432万t,环比增幅约为3.7 %,虽然相比 2013年较2012年10.4 %的增幅明显放缓,但依旧维持增产状态。加之越南等新兴产胶国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增加明显,世界天胶供应面持续拓宽。对天然橡胶产业来说,作为泰国、印尼等传统产胶国,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且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加之新兴产胶国政府对天胶产业的扶持,所以供应面短期来看难见缩减迹象。

历史上看,类似主产国限产(包括限制出口、收储等)政策每年都有,但效果未必尽如人意。2008年的限产成功的扭转了天然橡胶价格的颓势。然而在2011-2015年期间,共有至少9次的限产政策,其中部分政策推动价格短期反弹,但均无法改变价格下行的趋势。另有些政策根本对价格不产生作用。

篇6

关键词:列宁;早期;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

Abstract:In a series of early works on the Russian capitalism,Lenin advancs many thoughts about the world marke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e believes that just like labor pision,market can also grow incessantly out of the domestic market without which capitalist countries can do. And some non-capitalist Russian frontier areas have actually got involved in the world market. Lenin′s early thoughts abou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ve conducive to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Key words:Lenin;primary stage;world market;economic globalization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需要广大的市场的,并且他看到了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他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国内外都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或广度和深度等两大方面。市场经济在国外的横向或广度的发展就是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扩展趋势。

一、市场也和社会分工一样能够由国内到全球无止境地发展

市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对市场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指出:“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社会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1]他认为,“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那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他阐述了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市场发展的限度决定于社会劳动专业化的限度。而这种专业化,按其性质来说,正像技术的发展那样没有止境。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因而使市场扩大,社会分工不断地扩大着市场的范围和容量。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把资本主义市场分为两个层次:“向深度发展,即资本主义农业与资本主义工业在现有的、一定的、闭关自守的领土内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向广度发展,即资本主义统治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土。”[2]虽然列宁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没有做过专题研究,没有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版序言中也指出,该书只是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而不涉及国外市场的问题和对外贸易的资料,但是在早期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著作中不仅有所涉及,而且还非常重视。列宁在谈到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深度和广度过程时,强调指出:根据本书的计划,我们差不多只叙述这个过程的前一方面,因此我们认为特别必须在这里着重指出,这个过程的另一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说,这里他突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国外市场即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重大意义。

在《再论实现问题》中他对这一问题又详尽地加以阐述:我们“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资本主义关系在人烟稠密和已经占用的地区的形成和发展;(2)资本主义向其他地区(有些地区完全没有旧国家的移民移居和被他们占用,有些地区被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以外的部落所占用)的扩张。过程的第一方面可以称为资本主义的纵的发展,第二方面可以称为资本主义的横的发展。”[3]他认为,这种划分必然包括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旧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经过若干世纪,创立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各种形式,直到大机器工业;另一方面,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力图向其他地区扩张,移民开垦世界上新的地区,建立殖民地,把未开化的部落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不过在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向广度和横向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一国范围内,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扩展,由开放地区向闭关自守的领土扩展,因而,他也把俄国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区域看作是俄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他看到,在改革后时代住满了人的欧俄南部与东部边疆地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来,它们是欧俄中部和其他边疆地区,例如高加索的移民区,俄罗斯在经济上“征服”这个地方,比政治上要迟得多。俄国资本主义把高加索卷入世界商品流通之中,消灭了它的地方特点——昔日宗法式闭塞状态的残余,——为自己的工厂建立了市场。在改革后初期居民稀少的或者与世界经济甚至历史隔绝的山民所居住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石油工业者、酒商、小麦与烟草工厂主的地方。列宁认为,这些地区的殖民地化,在俄国历史上改革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欧俄南部和东南部、高加索、中亚细亚、西伯利亚都好象是俄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保证了俄国资本主义不仅在纵的方面,而且在横的方面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他谈到:“俄国的资产阶级已在大规模地修筑通往自己殖民地的铁路,在那里给自己开辟市场,把资产阶级制度的妙处带到新地区去,在那里特别迅速地培植工农业资产阶级,把大批生产者抛到经常挨饿的失业队伍中去。”[4]这里的“殖民地”指的就是“欧俄东部和北部边疆地区”。但这些“殖民地”早已成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过去俄国企业家当然嫉妒英国人,现在铁路敷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他们兴高采烈起来,预见到边疆地区各种工业部门中的精神振奋与企业家的活动了。另一方面才是指西方和俄国向国外的扩张。列宁看到,国际资本已经把手伸向俄国、亚洲,甚至全世界,他说:“外国资本家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资本投到俄国来,在俄国建立分厂,设立公司,以便在俄国开办自己的企业。他们贪婪地向年轻的国家扑来,因为这个国家的政府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更加对资本家有好感、更加殷勤……因为这个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低得多,所以外国资本家可以获得在自己本国闻所未闻的巨额利润。”[5]

“整个欧洲的资本家把魔掌伸向拥有亿万居民的世界的另一洲——亚洲,那里在此以前,只有印度和不大一部分边缘地区同世界市场有密切联系。外里海铁路已开始为资本‘开辟’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谓大,不仅指它的长度,而且指建筑人无限掠夺国家钱财,无限剥削建筑工人)开辟了西伯利亚。日本已开始变成工业国,并曾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这块肥肉已经一下子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叼走了。大铁路的建筑,世界市场的扩大、商业的昌盛,——这一切引起了工业的突然飞跃,新企业的增加,对销售市场的疯狂追逐,以及新公司的创建和大批新资本(其中一部分是小资本家为数不多的储金)的投入生产。对情况不明的新市场的这种世界性的疯狂追逐,引起了巨大的破产,这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6]更为重要的是,列宁还看到了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寻找国外市场并企图卷入战争,瓜分世界市场的扩张,施行侵略的殖民政策的本质。他指出:“如果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落后使旧区域内的市场缩小,那么他们将在其他区域、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的移民区内去寻找市场。”[7]

二、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

列宁认为,对外贸易问题或国外市场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发展的具体条件的问题。他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指出,“当资产阶级的生产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时,它就不可能局限于本国的范围: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并为自己寻找大量推销产品的国外市场。”[8]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也就是前面列宁所说的,是一个发展的广度问题,即资本主义统治范围的扩展问题,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倾向”,也就是全球化问题。市场经济在国外的横向或广度的发展就是资本和市场的无止境的全球化扩展趋势。列宁指出,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前所述,他不仅看到了业已形成的世界分工即世界市场的存在,甚至提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认为,这除了市场本身能够无止境地发展的原因之外,是历史条件和其他条件造成的,主要取决于下面三点:

其一,商品流通超出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广阔发展。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国家。”[9]他认为,马克思非常明确地阐明了对外贸易同对资本主义的作用的关系,从而也就阐明了国外市场同这个问题的关系。他在考察了俄国的铁路网、铁路货运量、水路运输的发展、欧俄内河货运量、俄国的商船队以及外海各港口商轮航运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情况后,强调了商品流通在改革后的俄国的增长这一重要问题,指明了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及其商品流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其二,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的资本的全球化转移。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为不知道的市场而生产的各个生产者的孤立性,这种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比例的相适应经常遭到破坏。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10]他认为,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要使资本离开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去,这个部门就必须经过危机,那么,受到这种危机威胁的资本家就会去寻求国外市场,就会去寻求促进输出的补助费和奖金。因此,发达的生产部门就会输出资本到国外。

其三,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中列宁指出:“国外市场所以需要,是因为与一切受村社、世袭领地、部落、地域或国家的范围所限制的旧的生产方式相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同时,在一切旧的经济制度下,每次生产更新的形式和规模都和从前一样,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同一形式的更新是不可能的,无限扩大和不断前进成为生产的规律”。[11]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又作了详尽的阐述,认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复。地主的徭役经济、农民的自然经济和手工业者的手艺生产就是如此。在旧的生产方式下,各个经济单位能存在好几世纪,无论在性质上或者在规模上都没有变化,不超出地主的世袭领地、农民的村庄或农村手艺人和小工业者(所谓手工业者)的附近小市场的界限。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以至国家的界限。因为国家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已被商品流通所破坏,所以每个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的自然趋向使它必须寻求‘国外市场’”。[12]他认为,大工厂超出旧市场的界限,这是毫无疑问的。厂主是立即需要市场的,如果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落后使旧区域内的市场缩小,那么他们将在其他区域、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的移民区内去寻找市场。

三、俄国边疆地区等国内市场已被卷入世界市场旋涡

列宁认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向其他地区扩张,通过移民开垦世界上新的地区,并建立殖民地,把未开化的部落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他指出:“在俄国,资本主义的这种意图在边疆地区一直表现得特别突出。”[13]他看到,“由于俄国边疆地区有大量空闲的可供开垦的土地,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特别有利的情况。不必说亚俄,就是在欧俄也有这样的边疆地区,它们由于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在经济方面同俄罗斯中部的联系还极端薄弱。例如,拿“遥远的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来看,该省辽阔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还没有怎样开发。当地主要产品之一木材,直到最近主要是输往英国。因此,从这方面说来,欧俄的这一区域就成为英国的国外市场,而不是俄国的国内市场。”。[14]这种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全球性,决定了全球化的世界交往,列宁就此提出全球化交往观,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交往中,要超越地域性或狭隘的民族性认识方法。列宁科学论证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辨证关系,在谈到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划分时说:“采用国家的政治界限,那是太机械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是否是解决办法呢?如果中亚细亚是国内市场,波斯是国外市场,那么把希瓦与布哈拉归在哪一类呢?如果西伯利亚是国内市场,中国是国外市场,那么把满洲归在哪一类呢?这类问题是没有重要意义的。”[15]这说明,到19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这一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已被卷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旋涡。

同时,列宁还看到,农民不仅依赖于国内市场,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世界市场把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拖上世界舞台,大工业阶段的市场不但国内化而且趋于国际化,俄国的大机器工业与西欧具有资本主义的共同属性,机器大工业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他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迫使每一个企业主竭力无限扩大生产,越过本国的疆界,到那些尚未卷入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国家去寻找新的市场。”[16]这些思想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一脉相承的。这告诉人们,全球化发展造成的普遍联系的扩展和加深使人们无法把许多问题归为国内问题,也不能只从孤立的局部来分析问题。必须学会从全球视角看待国内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国际原因,发现其转化为国际乃至全球问题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4][8]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0-81、276.

[2][7][9][10][12][14][15] 《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9-50、232、545、547-548.

[3][13]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77.

篇7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50万名国际学生,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为200万人。受发展中国家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全球国际学生人数在2025年可能达到700万~800万人。根据2016年1月30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的两篇文章,英美两国占有全球留学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将可能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取代,而英国目前的留学政策更是被认为最糟糕。

尽管美国接收的国际学生人数占据全球首位,但如果考虑其本身高等教育的体量,国际学生仅占其大学在校生总人数的5%。由于签证政策收紧,学生又需要取得专门许可方能在就读期间打工,长期工作签证的申请日趋困难,大学与留学中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对国际学生开展关于美国国情宣传的匮乏,使得申请赴美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日趋下降。

虽然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曾公开表示欢迎更多的国际学生赴英学习,但保守党政府关于收紧签证规定、提高签证费用、限制在学期间打工的权利、取消毕业实习签证等一系列移民政策的出台,不断挤压国际学生的生存空间。尽管商业大臣萨吉德・贾维德(Sajid Javid)曾表示要“断开”留学与移民之间的连接,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其他国家国际学生数量攀升的同时,2014-2015学年前往英国学习的非欧盟学生人数下降了3%,其全球留学生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尽管中国赴英留学的人数尚未出现下滑,但对于那些需要半工半读或毕业后偿还经济债务的学生来说,前往英国留学的动力已经减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赴英留学生数量更是下降了近50%。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利用其英语为母语的优势,不断在留学市场抢占先机。澳大利亚目前有25%的大学生来自海外,其国际学生的数量在2015年实现了10%的增长。加拿大政府也设立了在2022年将国际学生数量翻一番的新目标,并将留学与移民政策挂钩,为前往该国就读的国际学生勾画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简化签证流程、给予国际学生毕业后最多3年的工作签证等;如果其原意是申请永居,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也会被纳入考量范围。而在非英语国家,日本已表示将在2020年吸引30万名国际学生,数量是目前的1.6倍。马来西亚也希望在2025年招收25万名国际学生,几乎比现在要翻一番。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胡小M、匡建江、沈阳供稿)

篇8

答案并不乐观。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这三大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在2007年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不可避免。

经济减速在所难免

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一直是人们担心的全球经济隐患。从2006年开始,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为抑制通货膨胀风险,日本、欧元区和美国一样,走上了升息之路;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美元汇率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的走弱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但由于这些影响才刚刚显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周期显示出了非同步性,所以2006年全球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入2007年,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在所难免。

2007年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仍然集中在油价、全球经济失衡与房地产泡沫领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如何协调来自不同领域的冲击。石油价格如果继续维持在高位,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关注目标;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存在刺激房地产泡沫崩溃的隐患,这一点在美国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与欧元区继续升息还将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利差,这对国际资本流向与美元汇率会产生负面冲击;受国际资本流向变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制约,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风险又会对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而是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冲击。

“痼疾”治疗难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2007年全球经济的减速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油价格的走势。2006年石油价格曾创下历史高点,目前仍处高位,前景不容乐观。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石油生产国、石油公司和发达国家政府。过去几年间,三者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想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利。但2006年发达国家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已明显对高油价采取了抵制或反对的态度,包括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抵制性措施,对美国国内石油公司的限制,甚至通过司法方面的调查试图遏制油价继续上涨。但另外两方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通过减产等措施试图把价格维持在每桶60美元的高位。

二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方向。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越来越多地从双边调整机制转向多边调整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开始介入有关全球经济的结构安排,并邀请世界六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未来的方向进行调整。

篇9

从金融结构、实体经济结构、政策空间与改革动力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三大经济板块――美国、欧元区、新兴市场的长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停滞的可能性不大。

从金融结构看,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系统去杠杆化过程已经完成,家庭负债在减少,企业现金流充裕;欧元区去杠杆化过程路途遥远;新兴市场危机后金融系统、家庭、企业甚至政府的债务水平都在增加。

从实体经济结构看,美国有五大优势,各种成本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金融成本增加、去全球化等挑战。

从政策空间与改革推动力来看,美国政策空间最大,但改革动力不足;欧元区政策空间有限,但一体化进程将带来新的改革红利;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政策空间较小,但改革动力较大。

美国、中国和印度可能引领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 从去杠杆化看金融结构

先从金融结构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过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恢复资产价格为前提,不断改善资产负债表(图1),完成了金融系统去杠杆的过程(债务GDP比从2008年顶峰的120%下降到80%),家庭负债减少,企业现金流充裕。虽然仍有一些提高空间,比如家庭减债速度,但与新兴市场和欧洲相比,美国现在的处境是相对最好的。

与美国相比,欧元区的公司负债率及金融机构负债率显得更高,尽管家庭负债比相对健康(图2)。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去杠杆速度缓慢。受欧元区内统一货币政策和财政转移制度缺乏的制约,欧元区内问题较大的国家无法有效地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去杠杆;问题不大的欧元区国家无需去杠杆。

相反,新兴市场资产负债表(不包含中国)揭示出新兴市场国家从2008年危机之后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笔者认为,在今后三年到五年里,新兴市场会遇到较大挑战。首先,在过去五年中,美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去杠杆化过程。欧元区虽然去杠杆做得不多,但也没有加杠杆。而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则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金融系统、家庭、企业甚至政府的债务一直在增加。未来几年,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将无可避免地在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环境中实现去杠杆,主动也好,被动也罢。

从经济结构看增长动能

美国在经济结构上有五个优势,分别是低廉的资金成本、低廉的能源成本、下降的劳动力成本、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优势会支持美国重振制造业和开发新能源,并进而提升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从短期和中期增长动能而言,美国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加速。

欧元区结构改革进程缓慢,部分国家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从短期和中期增长动能而言,欧洲经济增长应该是三大经济板块中最慢的,比美国差,比新兴市场国家差。

危机后,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进口需求下滑,新兴市场面临着全球化红利减退带来的压力。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力度加大,这对欧元区、美国的金融机构都有影响,而对于新兴市场的一些金融机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大多数的新兴市场国家因此都会面临较大压力,包括中国。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升高,技术创新方面在追赶,国内金融成本越来越高。 从内外部环境看改革动力

美国在三大经济体中的政策空间最大,并已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区处在中间,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空间所受的制约较大,一些来自内部,不少来自外部环境。

从改革的动力分析,美国显得动力不足,除非下一任美国总统有强力推动改革的意愿与能力。欧元区由于危机后暴露的问题较大,进一步的内部整合和一体化带来的新改革红利不可低估。

新兴市场国家鉴于面临的内外部问题较多、压力较大,其改革动力也相对较大。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革,但不宜进行盲目和过激的改革,而是有序的、稳步的改革。通过观测国际资本流动可以看出,一些没有进行足够改革的新兴市场国家近期已经面临全球市场的巨大压力。但历史经验也表明,那些进行盲目、过激改革的国家也将会自食其果。可以期待,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两个大国――中国现任政府和印度未来政府――将强力推动改革,并带动和刺激一系列新兴市场国家推进改革。

通过对全球三大板块的三个维度分析,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结论明显依据不足,虽然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此厄运。关键要看:第一,经济改革的推动力是否足够强大,红利多大?第二,新的全球化的前沿在哪里,红利多大?

篇10

金融市场驶入转折动荡阶段

进入5月份之后,全球金融市场迎来了多事之秋。股票市场受挫,商品市场回调,货币市场美元指数企稳回升。

金融市场驶入转折动荡的表现之一,是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令股市全线受挫。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公布的一连串经济数据显露疲态,日本惊现最难看贸易数据,新兴市场紧缩预期依然较为强烈,诸多利空因素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给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经济的睛雨表,全球股市也应声回落。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回调态势明显。

日本4月贸易数据难看程度超越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继4月出口额同比下降12.4%之后,5月出口额比去年同期下滑10.3%,超出经济学家预期。此外,5月份日本的贸易逆差为8537亿日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贸易逆差。5月份贸易逆差额仅次于2009年1月创下的9679亿日元纪录。日经指数疲态尽显。大地震的冲击波轻而易举地将刚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的日本经济又拖入了衰退的窘境。

曾经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罗比尼5月底表示,随着经济成长开始放缓,全球股市已来到盘整的“临界点”。世界经济在油价上涨、日本震灾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夹击下,逐渐耗尽成长的动能。此外,新兴市场紧缩货币政策也带来冲击。

流动性转向,大宗商品暴跌,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第二个表现。从近期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经济体系动荡导致大宗商品也出现了暴跌的行情。

5月初以来,美国原油期货重回100美元关口下方,6月底已突破90美元关口;白银价格从50美元的历史高点暴跌至32美元附近。伦敦铜价则从10184美元跌至8500美元一线。目前白银、伦铜一直是处于弱势震荡行情修复过程当中。

金融动荡的第三个表现就是美元指数“逆势”反弹。5月以来,美元指数终于终结了月K线上的5连阴,在历史底部区域70附近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反弹。回顾近15年美元指数走势,70区域一直以来都是铁底,自2006年美元指数跌破90以后,70-90区域成为美元指数的主要震荡区间,转眼已是5年。在这5年中,美元指数曾两度逼近70大关,而每一次总有“危机”从天而降,将美元指数拯救于70边缘,使得美元不再继续下滑。

2008年4月-7月美元指数于70附近低位徘徊却迟迟不创新低。同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油自147美元/桶高空坠落,也就在此刻,美元展开了强劲反攻,一举突破80关口,并逼近90大关。

2009年底,经过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之后,美元指数持续疲软再次回落至74附近。此时,希腊债务危机再次拯救美元于水火,半年之后美元指数再次回到88附近。

随着QE2的推出,美元指数自去年6月的高点滑落至72附近后又一次展开报复性反弹。这次最大的触发事件可能是商品市场的暴跌。

我们认为,此轮美元反弹是美元筑底反转的前奏,美元的一轮大牛市已经呼之欲出。

复苏泡沫面临破灭二次探底已开始

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复苏泡沫破灭的警报。

我们认为,从2009年初开始的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结束的时机,我们正在(或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的“二次探低”阶段。

和第一轮经济危机的成因不同,通胀高企成为复苏泡沫破灭的预警信号。过剩的流动性,会导致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但是,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冲击时,各国决策者在无奈之中选择了“饮鸩止渴”式的应对措施,为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现在,通胀已抬头,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通胀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各国政府竭力拯救经济的后果,就是让危机这头怪兽换了一个地方重新钻了出来。而试图逮住危机的官员们,已经精疲力竭了。

滞胀阴影笼罩未来

所谓“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