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

篇1

相对于其他类型公司而言,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这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只有高水平地整合供应链,保证供应链的效率、柔性与可靠性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提高全球物流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

1.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跨国公司是全球性的,经营面向全球市场,物流遍布全球,在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内,对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历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重;(2)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3)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4)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进行深层变革的技术基础,又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信息化、柔性化、反应迅速化、整合程度提高后的管理一体化。

1.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因为上述特点,跨国公司为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必须依据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不断对现有供应链进行重组与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并且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的挑战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创新迅速崛起,如戴尔;主动的持续改进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前者如海尔,后者如摩托罗拉。对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可给经营者提供许多改进、重组与整合供应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1)戴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直销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在库存方面,因为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和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装配车间不设任何仓储空间,配件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给指定客户,原配件和成品均实行零库存。在信息处理方面,公司与客户直接发生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缩短了客户信息反馈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不仅巩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处理信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配送方面,该模式缩短了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使公司有了极大的自和自由度,公司以合同方式与第三方物流建立伙伴关系,完成产品的配送任务。

(2)海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资源网和信息网。具体做法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现JIT过站式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优化外部资源,建立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商由原来2200多家优化至721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实行并行工程,使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配送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B2B到B2C,体系健全,配送效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在信息网方面,海尔在内部实施了ERP,在外部搭建了CRM和BBP平台,并且采用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LES物流执行系统,建成了内外信息高速公路,为市场反应能力的增强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摩托罗拉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①建立数字化物流系统。基于该系统,实施全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进行上百个型号产品和几万种原材料的管理。②专设了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员由托罗拉各事业部的物流骨干人员及总公司的骨干人员组成。该团队主要负责摩托罗拉物流工作的协调和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等管理工作。③通过加强物流服务商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的物流总量,统一标准招标,最终按“5+2”方式确定物流商,即5家货运企业和2家快递服务商。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招标形成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数量的精简与合理匹配可简化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与物流效率。其次,实行全球运输管理百分考核制。通过成立的全球性物流资源公司对本公司的物流服务备选商和服务商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及时淘汰不合格者。最后,物流业务量分配遵循“80/20”原则。服务好的物流公司拿到80%的业务,稍次的物流公司拿到20%的业务,保证某些重要线路上有两家物流商同时服务,若一家因为一定原因不能提供服务时另一家可迅速接管整个业务,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风险。

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经营和市场面向全球、业务量巨大等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一些特有关系

2.1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有极高的依存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原本不可分割,对跨国公司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高度依存。因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供应链整合不好,物流的效率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2.2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决定物流管理的战略思路跨国公司根据本公司基本情况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此后,公司的所有物流策略只能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内优化。

2.3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信息整合和物流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两个最重要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跨国公司为整合供应链付出的巨大成本才会得到降低,市场反应速度也才能提高。因此,只有物流管理策略得当,水平提高,其整合供应链的作用和效率才会体现出来。

2.4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

3跨国公司的物流策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跨国公司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选择适合公司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并分别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和公司内部着手,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

3.1供应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上游,是公司的供应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发包策略。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利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在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用招标等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供应商,同时,将供应方物流也同时发包给了供应商,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施JIT采购和原材料配送,库存和运输的任务转嫁给供应商。②基于数字化系统的全球采购策略。在跨国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后,利用快捷的海量信息,全球范围内低价JIT采购,同时实施JIT原材料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③JIT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④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也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基于订单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接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实现集约化物流,消灭呆滞库存。⑤战略伙伴策略。利用跨国公司的信息和客户资源,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集成物流,创造多赢的局面。超级秘书网

3.2销售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下游,是公司的客户,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①配送体系构建与整合策略。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利用信息网略,构建并整合公司的全球配送体系,实现JIT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②物流服务商选择策略。用“竞合”的思维,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维持柔性的竞争性的合同关系,保证成品配送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③就地生产策略。全球采购,就地生产,减轻成品向下游配送的任务,将配送任务向供应方合理转嫁。

3.3公司内部物流策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物流策略应根据外部物流策略的选择而选择,一般而言,内部物流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公司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最小化,消灭呆滞库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应该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乃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尔林.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物流管理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4<(3).

篇2

关键词:内部治理关联交易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陈旭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王锦华(1982-),女,河南信阳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我国的关联交易问题是伴随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关联交易问题一直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与初步发展的资本市场和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普遍认为根源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股比例过大,特别是其中的国有股比例过大,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所有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都无法发挥作用。一方面中小股东存在“搭便车”的心理,缺乏监督积极性,控股股东则滥用控股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委托人的监督行为失效,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监管和激励机制的状况,为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上市公司2005年报来看,关联交易问题仍是困扰上市公司的严重问题,考虑到各类具体关联交易行为在我国的严重程度不同,本文将重点讨论四类关联交易行为:关联销售行为、关联采购行为、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的行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行为。

二、研究假设

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债权人等方面选取公司治理的代表变量,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我国由于所持股票还不能在市场上全部流通,造成以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代表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有不同的利益来源,前者主要来自公司的剩余收益,后者以股票升值为主。对于那些缺乏发展潜力的公司来讲,剩余收益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给第三方,或者将自身风险转嫁给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越强,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问题可能越严重,其利用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于不同控股股东的利益存在差异,控股大股东的数量越多、持有股权的比例越接近,他们之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形成权力制衡,关联交易额可能相对较小。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大,关联交易额就越大

假设2:持股比例超过10%的控股股东数量越多,关联交易发生金额越小

(二)董事会与关联交易董事会由于将提供资金的股东和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经理人联系起来,从而被认为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当董事会规模较大时,网络各类的专业人才越多,外部董事凭借其法律等专业能力可以秉持独立公正的财务监督。另外董事的报酬越高,董事越能勤勉尽责,从而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有效的抑制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封思贤(2005)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和减少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和抵押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董事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假设4: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越高,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假设5:独立董事的年均报酬越高。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三)监事会与关联交易根据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虽然法律对监事会规模有了强制性规定,但从监事会的人员构成来看,由于我国的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排除了外来人员担任监事的可能,监事会的独立性大为降低。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于其生计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其他监事也大多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派任或者是由关联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兼职。

假设6:监事会规模越大、监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越高,越不容易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额也就越大

(四)管理层与关联交易 由于现代企业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对管理层的监督成本较大,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或虚位,则会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确保管理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机制是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管理者的方法包括股票价格的表现和各种业绩指标为标准的评估方法,管理层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达到业绩良好的外在形象。另外,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聘人机制,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是由大股东聘任,代表着大股东的利益。

假设7:高级管理人员人数越多,其报酬越高。越可能通过频繁的关联交易提升公司业绩

(五)债权人与关联交易债权人作为上市公司发展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应该享有和股东、经营者相同的权利。从理论上讲,由于债权人要承担本息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有权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包括监督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并在非常情况下(如破产清算时)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假设8: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其关联交易行为越容易受到债权人的监督,债权人越有动力采取某种积极行动来抑制关联担保行为的发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空间越小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简化计算但又不失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只对200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37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在337家上市公司中,其中28家上市公司由于数据不全、退市、无关联交易数据等原因被排除,有效样本为30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发生关联销售行为的上市公司216家;发生关联采购行为的上市公司221家;141家上市公司存在着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行为;257家上市公司存在着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其资金的行为。在数据收集方面,关联采购、关联销售、资金占用、关联担保数据来源于手工收集,具体参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org.cn)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CSMAR)中的公司治理数据库。本文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软件是SPSSll.5。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考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约束并减少了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四、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从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和多重共性进行分析与验证。(1)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

验。在自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时,变量SALARYM与其他多个自变量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变量SALARYM和变量SALARYS的相关系数为0.629。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时,变量SALARYM在四个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的数值较大,分别为6.957、8.713、7.943、8.320,均超过了5接近10。同时,考虑到多元回归模型中高管前三名年均报酬对关联交易的影响不大、解释力不强,决定把变量SALARYM从4个关联交易模型中剔除。剔除变量SALARYM之后,关联销售模型和关联采购模型、关联担保模型、资金占用模型的各变量的VIF值均在1.4以下,表明模型不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2)回归分析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联销售模型的D-W值为2,049,F值为1.659,关联采购模型的D-W值为2.124,F值为2.459。从(表3)中可以看出,关联担保模型的D-W值为2.149,F值为10.672;资金占用模型的D-W值为2.069,F值为8.916。说明四个关联交易方程都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为当D-W值在2左右时,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上述4个回归方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均在10%D~的水平上显著,且关联担保模型和资金占用模型的F值较大,说明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关联销售和关联采购模型的拟合优度砰不大,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对关联销售的解释力为2.8%、对关联采购的解释力为5.8%,解释力较低。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所传达的信息对关联交易的影响还是被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同,尤其关联担保模型和资金占用模型的拟合优度R。分别为0.412和0.242。另外,考虑到解释变量较多,以及回归的主要目的不是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具体数值,而是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是否对关联交易行为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综合这些因素,统计得出来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也比较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以上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销售、关联采购、资金占用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与理论分析一致;控股股东数目与关联交易正相关,与理论分析相反,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控股股东数量与关联担保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l%);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与4种关联交易负相关,与理论分析一致,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与关联担保负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0%);独立董事的年均报酬与关联担保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与资金占用负相关;哑变量与关联销售、关联采购、资金占用正相关,与预期理论分析一致,统计上较显著;监事会规模与关联销售、关联采购、资金占用正相关,与理论分析一致,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监事年均报酬与关联销售、关联担保、资金占用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统计上较显著;高级管理人数与关联销售、关联采购、资金占用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统计上较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关联担保、资金占用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与预期理论分析相反。(表3)的两个模型得出的一些结论之所以会相反,是因为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提供担保与资金被占用是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剥削”上市公司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是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时,就没必要通过上市公司提供担保来举债,但当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无法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时,就需要通过上市公司提供担保或抵押来举债。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材料采购;供应链;采购管理

1前言

建筑行业是重要的支柱型经济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规模逐步提升,这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市场内部的竞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苦练外功”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之外,还需要“兼修内功”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其中材料采购管理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点。通过对材料采购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这有助于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作为采购工作者来讲,就需要对材料采购管理加强研究,将供应链这一理念运用起来,融入采购管理之中,推动材料采购的优化构建,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2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分析

2.1供应链概述。供应链(Supplychain),根据业界的研究,可以认为供应链是指在生产或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由此构建起来的网链式结构。供应链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结构,而是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呈现,主要涵盖了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和资金流通等流程,每个流程各自具有不同功能,也具有不同的流通方向。物资流通,这是供应链中的主要流通过程,是物资商品从商家流向消费者的流程,其中还涉及批发、物流、零售等不同环节。商业流通,则是商业层面涉及的相关内容,包含了接受订货、签订合同、合同执行等。信息流通,则是交易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价格信息、数量信息等。资金流通,则是交易主体之间的资金流动。总的来说,供应链是市场营销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这对于企业采购工作来讲,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对此形成认识。2.2采购与管理。采购,就是依据实际的物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面向生产厂家购买所需物资的相关工作,这是生产资料从供应端向制造端转移的核心流程。不仅如此,采购还涉及很多其他的工作,如物流运输、产品包装、储存等。采购的核心本质,就是物资的所属权发生了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对应的资金转换。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主要业务是工程建设,而工程建设会使用到很多不同的物资材料,比如水泥、钢筋、管材、电缆、机电设备等。为了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那么就需要保持物资供应充足和及时,这就需要确保采购工作和工程建设形成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将材料采购的成本降下来,尽可能减少采购成本支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落实管理工作。采购管理,就是针对采购工作所进行的管理,涉及采购价格控制、采购数量管理、材料质量管控、物流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多环节的工作。通过采购管理的执行落实,能够切实提高采购工作的水平,使其发挥出显著效益。2.3供应链采购。在供应链视角下,采购工作需要建立起供应链采购体系,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中摆脱出来。依据采购工作的实际发展来讲,传统采购模式存在较多弊端。比如招标采购的模式,以招投标的形式,面向企业进行采购,这种模式的流程较为烦琐,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一定成本,这和简化采购、降低成本的要求存在不契合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立足供应链,建立起供应链采购的新模式。供应链采购,就是建筑企业要建立起采购供应链,形成完善的采购渠道,在产生采购需求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供应链采购物资,不需要重复开展招投标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简化采购流程,还可以节省一定的成本。不仅如此,供应链采购,还可以优化建筑企业的物资材料管理,减小库存压力,从而降低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3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在供应链视角下表现出的问题

供应链视角下,反思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工作,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3.1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采购体系。供应链采购体系和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如效率高、成本低等,这符合新时期建筑企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就应该推进供应链采购体系的建设,逐步取代传统的采购模式,推动采购工作步入新的阶段。然而,从目前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的实际情况来说,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采购体系。在建筑企业中,针对某些工程材料,建立了供应链,比如水泥、钢筋这些大宗材料,建筑企业都会确定长期的固定供货商。然而对于一些小宗、非标准的物资,建筑企业这没有建立起采购供应链,对于这些材料还是处在传统的采购模式当中。供应链采购只是覆盖了主要工程材料,对其他非主要材料的覆盖不足,这就导致供应链采购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优化。3.2采购供应链彼此独立缺乏相互关联。供应链并不单纯是链式结构,高层次的供应链,应该是网状链式结构,也就是不同供应链之间,需要形成结合,让不同供应链之间保持协同和匹配。针对建筑工程建设来讲,在施工中对于物资材料的使用速度并不相同,有的材料使用快,有的材料使用慢,这样在采购时,对于使用快的材料,就要加强采购;对于使用慢的材料,则要放缓采购。在采购实践中,就需要保持二者协调,提升材料的使用率。然而在现实中,建筑企业采购供应链之间彼此独立,是以单链条的形式存在,不同采购供应链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交互,导致采购工作的协调不足,这就会影响到材料采购的整体效果。3.3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合理。建立采购供应链,需要对供应商合理选择,将可靠的供应商加入供应链的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如果某个供应商不可靠,那么就会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较大。对于供应商的选择,需要通过对多方面指标的分析,综合评定,如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确定最为合理的厂家作为供应商。不过,在当前采购管理实践中,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供应商的评定不合理,将一些实力不足的厂家纳入了供应链,从而埋下了一些隐患。3.4供应链管理力度不足。在建立起采购供应链之后,还需要针对供应链做好管理,确保供应链稳定发挥作用。而供应链的管理,主要包含供应商管理与供应链优化。对于供应商而言,在市场条件变化、企业经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供应商的评级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周期性评价供应商,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予以更换。而在供应链优化方面,这需要结合建筑企业材料采购需求,对供应链进行补充或是精简。从当前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管理来讲,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体现出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采购供应链的稳定性出现下滑,给采购工作带来影响。

4供应链视角下建筑企业做好采购管理的对策

针对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管理在供应链视角下表现出的一些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对此予以理解,把握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以供应链为导向,优化建筑企业采购管理,切实提高工程材料采购有效性。4.1建立完善的采购供应链体系。在供应链视角下,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需要建设起供应链体系,将各项材料的采购,都纳入供应链当中,形成完善的采购体系结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大宗物资、标准化材料的采购供应链建设。这就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发展,面向不同工程的材料需求,对大宗物资和材料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完善。另一方面,对于小批量和非标准材料,也需要建立采购供应链。这就可以立足电子商务渠道,依托电商平台,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常见,寻找可靠的小批量和非标准材料的供应商,建立起供应链。4.2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网链式构建。在采购管理中,还需要注意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网链式建设,不能让供应链之间彼此隔离,要围绕工程建设,在不同材料的供应链之间构建起有机联系。第一,需要立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对各类材料的需求量、使用情况、使用时间等进行估算,编制出工程材料采购清单,在清单中要明确各类材料的不同采购时间、不同时间段的采购量等基本信息。第二,立足供应链企业,将采购清单提供给他们,让供应链企业依据提供的采购清单,按时准备好材料并且及时发货。第三,还需要关注到材料库存情况。因为工程建设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进度偏离预期,这就导致材料使用出现偏差,产生库存过多或是库存告急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将材料库存情况融入采购供应链之中,基于材料库存,及时调整采购策略,确保工程材料的合理供应。4.3加强供应商的评定和选择。为了保障采购供应链的有效性,还需要做好供应商的评定和选择。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需要依据科学方法进行评定,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定性分析,可以采用招标法、协商选择等手段。定量分析,则可以使用标准量化考核。比如标准量化考核的使用,针对待选供应商,从材料质量、供货价格、运输成本、企业规模、企业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定企业实力,选择实力优秀的企业作为供应商。如果使用定性分析的招标法,则需由供货厂家提供具体的材料供应投标方案,通过评标专家组的综合评审,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将对应企业作为供应商企业。4.4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管理。采购管理的开展,还需要特别注意到对供应链的管理。首先,要定期对供应商做好评价。供应商的实力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市场发展,供应商的材料质量、经营情况与供货价格都可能发生变化。建筑企业需要定期对供应商展开评价,将评价不达标的供应商淘汰,然后选择新的供应商。其次,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变化,会导致对工程材料的需求产生变化。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材料需求,要及时建立新的采购供应链。最后,要注意供应链整合。在不同工程项目中,会存在相同的材料需求。为了避免出现重复采购的问题,就要对不同工程的采购供应链进行整合,实现集中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支出。

5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工程材料采购,需要着眼于时展,将供应链融入进来,推动采购供应链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供应商评定和选择,加强网链式供应链建设,完善供应链体系,并做好供应链管理,全面提升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仕军.供应链视角下的大型建筑企业采购管理创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8).

[2]王琳.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研究建议[J].居舍,2020(2):194.

[3]杨丽敏.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与库存的协同管理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9(1):165~166.

[4]黄园芝.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与库存的协同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4):121~122.

[5]张微.房地产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工程项目采购管理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9(3):82~83.

[6]危静.基于供应链视角的JH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篇4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横向一体化”的质量管理思潮涌现,并且成为现代主流管理思想,同时也滋生了一种新型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旨在尽最大的可能,在较少的物流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的生产出适应时展需求的新产品,并且要不断的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保障潜在客户的现实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赢取广大客户的信赖,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物流事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革新,其质量管理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逐渐的延伸到整个物流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控制,为了有效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研究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逐渐的引起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物流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系统性认识还是比较欠缺的,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探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望能够为物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在制造性质的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是最为关键的管理性工作,只有保障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的实现产品的真正使用价值,而且能够为产品带来不错的增值效益。物流作为制造性质的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保障产品质量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我们不能独断的判定产品流通环节独断疏忽,而且只有在产品的根源上保障质量,产生高质量的,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才可能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损失,同时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赖,从而督促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质量保障工作。质量是产品在标注售价后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是消费者着重关注产品的点,同时,质量的优劣可以决定产品最终的量化,即数量,在满足固定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使得潜在客户关注到该产品,获取潜在客户的消费行为,从而扩大该产品的消费人群,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高质量的产品,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产品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会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除此之外,质量存在很主观的一面,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不同,且接收能力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品质量的内涵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并不与产品质量的客观性相违背,因此,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应该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内涵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民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是立足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进行的,其控制内容包括产品的最初设想、产品的制作、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运作流程的质量保障。这是企业内部产品质量保障的关键,除此之外,从企业外部因素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产品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实体性产业链是一个经济、社会效益直接挂钩的,与产品自身的质量形成统一的整体,综合形成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和企业外部的质量控制。所有的产品环节均围绕质量的不断改善而进行。所谓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来说,便是产品的核心企业与产品的各个供应商面对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在同一的衡量标准及平台上保证产品质量。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是在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与各大运营商的协作模式,以客观公正、系统集成的态度对待产品生产周期与质量控制的整个环节,在销售观念、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放式的质量控制,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损耗,并且建立一条通畅的、优化的、敏捷的、受控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加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得益于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外部控制因素的协同配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售后服务,整个运营体系的完善,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质量的过硬,而且得益于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对质量保障的坚守,各大外部产品质量保障环节真正落实到产品质量的本质坚守,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破损,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获取消费者的信赖,可以产生好“蝴蝶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良性循环,督促产品质量的保证。

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表现为:(1)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环境干净、卫生,避免环境对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的创设优良的生产环境,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产前,保障产品生产的无毒无害、干净卫生,产品成型后,还要对产品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确定生产环节无漏洞,在销售的过程中,要选取产品适应的环境,避免质量损耗,产品的整个设计——销售过程,每个环节均要保证质量的无损。(2)保证产品生产技术的先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承,而且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资金等,提高产品质量的控制率,同时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形成市场良性循环,在市场的监督下,保证产品质量的更上一层楼。(3)在产品量控制的执行层上,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文化道德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培训,提高他们质量保证意识,每个操作人员认真的做好质量保障工作,才能有效的避免人为失误,造成质量损失。(4)确立规范的运营目标,建立顺畅、连续、平稳、受控的质量流,摆阔产品设想的质量流、市场信息流、消费需求流、质量计划流、以及产品质量的改进流和控制流。在正确的运营目标的指导下,明确企业的社会形象与责任,提高质量管理水准,不仅要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获取绵延不绝的社会效益,综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方案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要想实现质的跨越,只在理论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质的突破与完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的最大特色在于: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及外部管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运营方法,而且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精确衡量,避免产品缺陷,尽最大的努力及时的筛查出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性原因,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解决质量问题。除此之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要确保企业文化及运作方式的与时俱进,优胜劣汰,及时的更新运作观念,形成符合时展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的运作模式,积极的培育锻炼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柔性指标,即软实力,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消费市场的活跃。另外,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认知上,要不断的强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及更新,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在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将这些收益重新用于产品质量的打造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形成产品运营市场的良性循环,获取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感,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消费市场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五、结语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不是仅仅的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单一的环境控制,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从生产技术、人员素质、社会环境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性的管理,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全世界的思想、经济等往来越来越频繁,单一的管理模式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观念、方法、实施等各个环节均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保障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总之,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物流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应该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内涵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民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明勤.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3):123-125.

[2]ZhangHui,ZhaoJinyi,LiMingfenetal.Qualitymanagementbasedon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mode[J].logisticstechnology,2011,34(3):26-29.

[3]赵金毅,张辉,李明芬等.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2009(12):16-20.

[4]常兰.制造企业供应链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10):106-107.

[5]刘胜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W公司采购管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11):312-314.

[6]ZhangYu,WangShouyang.Foodsupplychainsafetyandqualitymanagementmodeof--Sanlumilkpowderincidentcaseanalysis[J].Managementreview,2010,22(1):33-36.(10):67-74.

[7]王国华.中条山集团物资供应系统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13):207-208.

[8]尹子阳.F公司精益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12):178-179.

[9]LiLinkai.AnalysisanddesignofmanagementmodeandbusinessprocessbasedonERPproject--TakingJi'nanironandSteelGroupERPprojectasanexampleofShandongUniversity,2005(12):114-115.

篇5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通过培养企业的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及其产品更积极的偏好,留住他们并以此提升企业业绩的一种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从以一定的让利笼络新顾客转向想方设法留住已有顾客,从取得市场份额转向取得顾客份额,从发展一种短期交易转向开发顾客的终生价值。总之,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从顾客利益和企业利益两个方面实现客户关系价值的最大化。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适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服务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为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提高运用信息服务客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客户,增加营业额。

2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由客户的需求开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等环节,直到把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各个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供应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也基本上反映了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和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脱离供应链独立存在,因此供应链条件下的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企业竞争的方式已经变成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从而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传递系统。因此在传递价值需求上,最终目标是关注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力。

2.1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十分重视客户。目前,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对客户实际需求的绝对重视是供应链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因而供应链应从客户开始到客户结束。为了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管理进入了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他以客户为起点,得到市场的需求量,再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然后再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最终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转化为利润。在这里企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产品有合理的定价和合理的利润空间,对客户负责,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只有适合企业或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供应链管理思想也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它的精髓表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领域。应用CRM系统的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与外部客户打交道的平台,它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道智能的过滤网,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统一高效的平台,两者应该形成一个无缝的闭环系统。

2.2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现在的客户不仅对产品质量,而且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商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让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它的商品,客户难以从技术上加以区别的,要让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就要给产品增值。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意和细节的改进,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是产品增值的首要源泉。

客户服务应该是多方位的,准时送货、售后支持等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畴。产品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和在被要求的地点到达了客户手中,这个产品才具有价值。认识到了客户服务的战略性并成功地对自己的产品创造了差异性的公司是那些在供应链上取得效益的公司。只有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战略才能带来完美的服务。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客户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

3供应链条件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

客户永远是对的。一个企业只有确切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企业的营销才能有序开展,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交易行为。例如,笔记本电脑销售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强调自己推销的电脑有多好、配置有多高,而是要站在购买人的角度上,了解他买电脑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再按照他的实际经济情况,选择配置适中、价格适中的产品给顾客。刚才所讲到的只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把产品卖出去。那么企业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具体的意图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客户关系管理有六大目标,包括交叉销售、追加销售、客户维系、客户获取、客户再生和售后服务。这六大目标最终归结为一个核心目标:实现客户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4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大多数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与支持之间等业务是分开进行的,这些前台的业务在后台部门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中也是分开进行的。这使得企业内部与供应链上各环节间很难以合作的姿态对待客户。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构建原则是在最大化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完整地认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提供与客户沟通的统一平台,提高员工与客户接触的效率和客户反馈率,真正解决企业下游供应链管理问题。本人认为通过以下模式可以构建起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4.1将客户与供应链链接起来

首先,这意味着在伙伴之间共享交易数据,以保证较低的库存。其次,可以在供应链中通过正确的数据将位于第一线的员工联系起来。第一线员工接到订单之后,应该清楚地了解不断更新的库存和产品数据,据此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交付信息。同时,网络使得这些信息在供应链伙伴们中的共享成为可能。海尔集团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一起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后,实现了双方的信息共享,上游供应商随时关注海尔的生产和库存情况,以前是海尔集团下单给供应商,这种模式逐步进行转变,由供应商直接进行补货。

4.2帮助实现供应链运作的可计划性和可控制性

企业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计划等。而且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要通过协同运作保持各种计划的协调一致。同时,销售和营运计划必须能起到监测整个供应链的作用,以使供应链及时发现需求变化的早期警报,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和采购计划。另外,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使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减少培训需求,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更高效地运转。

4.3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传达给整条供应链

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下,通过营销策略和信息技术掌握确切的需求,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供应活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保持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同时,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通过新的业务模式,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奇瑞轿车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符合百姓需求的质优价低的经济型轿车,其业绩在轿车领域节节攀升。

4.4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

企业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关系,不仅包括在单纯的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业务关系,如合同签订、定单处理、发货、收款等,而且也包括在企业营销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如市场推广过程中与潜在客户发生的关系等。对企业与客户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将会显著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降低营销成本、控制营销过程中可能导致客户抱怨的各种行为。

4.5使企业与客户有一种互动式关系,促进企业与外界的沟通

企业可以选择客户喜欢的方式同客户进行交流,方便地获取信息,使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帮助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地吸引新客户。目前国内众多企业都开展了网上客户服务,相关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客户可以通过上网来咨询解决方案,此种模式方便快捷。这就要求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改变过去的客户服务模式,拉进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赵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美)罗伯特•M•蒙兹卡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协同管理 供应链 采购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顶级公司在采购工作中通常都是通过不同的协同管理方式来进行工作的,同时按照其采购和合作强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工作体系,进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流程来加以总结和完善,性形成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协同采购作为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指导、以计算机平台为支撑的综合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应用中以其经济效益好、工作速度快的优势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一、采购供应链概述

新世纪以来,很多公司和企业在工作中都是采用电子采购为主的管理模式,并呈现出大张旗鼓的发展趋势。这种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应用已是相关企业经营工作中采用的重点采购方式,也是将其作为新的供应链模式的主要环节。但是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千万要将新技术和战略的定位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流程和标准,使得企业能够将各种新危机提前解决和优化。

1.采购概念。采购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中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以企业经营手段和方法为基础采取的一项经营活动,这种经营体制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合法的管理策略为基础,进而取得销售目标的一个综合性活动模式,其采购成本是商品的成本与采购过程中所花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也被人们称之为采购消费,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因此,在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采购优势,继而达到企业经营效益要求。

2.供应链概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发展趋势下使得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出现了一种系统化的变化,也使得整个企业经营流程呈现出相应的改善现象。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供应链是的管理已成为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所谓的供应链主要是通过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为平台,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对信息、物质和资金流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整个企业经营生产能够达到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模式,是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成本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套网链结构的管理流程和方式。

二、采购供应链中协同管理研究

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社会经济体制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发展趋势,同时知识也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基础资源。在这种社会发展基础上,以经济、技术、资源和顾客需求为主要变化的经济体制变动越来越大,企业面对的竞争也日益严峻,因此在工作中做好采购供应链管理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基于顾客对于各种产品的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及时性要求的主要体现。

1.协同管理分析

采购在整个供应链中是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是整个工作体系中的开头环节和模式。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当代企业在生产中对于采购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成本控制、各种产品的质量控制、产品功能开发和物料供应等多个环节之中,这也就促使了管理工作中需要实现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历程和措施,使协同管理的供应链应用而生,成为社会各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主要环节。

2.协同管理内容

采购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利用企业生产中拥有的各种先进设备、技术和仪器为主要的产品结构体系,从而使得整个管理措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在协同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流程是从产品的供应、物流运输、服务商等多个环节进行的,根据这诸多环节的发展流程加以总结,从而促使供应链成为一套动态化、系统化、全面化、虚拟化的管理模式,更是全球化发展的综合性方向体系之一。介时至今日的社会发展中,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是通过在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建立一个全面、扎实的业务流程,并且在一方面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一种信息化、综合化和全面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使得整个管理工作中各种质量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完善。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采集和集成化处理为主的,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3.主要的管理模式

(1)战略伙伴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与少数战略供应伙伴的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很多时候,战略伙伴模式适用于涉及专利技术的单一资源关系。由于合作双方投资额巨大,导致转型成本高昂。

(2)重要伙伴模式

这一模式适用于与几家供应伙伴的中等水平的合作,包括在业务和IT基础设施方面的适度投资。持续地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并将其与市场上可替代的其他供应商进行比较,共同投资决策注重在合作关系的短期效益。

(3)大众市场模式

大众市场模式将成本作为合作中的最重要因素。采用这一模式的公司拥有很个供应商选择,合作的深度非常有限。关键的问题是力求获得物料和交易成本最小,同时在合作关系支持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无需大量投资。

篇7

网站、社交网络、数字文件、WebSphere Portal、Microsoft SharePoint、数据中心和客户意见中的非结构性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加。企业开始关心如何将应用和数据库中的结构性数据与这些非结构性数据区分开来进行管理。并且希望通过对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电子邮件、文档、博客、wiki和网站上的海量文本中获得珍贵的业务信息,并改变公司的运营模式。

在最新的一份IBM做的全球CIO调查中,83%的调查对象将商业智能和分析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企业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特定的模式,并提取可付诸行动的信息。

例如,医疗保险公司只有在充分了解病例的情况下,才能提供最为经济有效的保险范围和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对内容进行分析,付款人可以分析数千位病人的医疗病例,从而发现能够提供最佳病人护理方案的提供商,并签订更经济、服务质量更高的病人护理协议。

针对这些需求,IBM推出业务分析新产品:Cognos内容分析软件(Cognos Content Analytics)、Cognos销售分析软件(Cognos Sales Analytics)、Cognos人力资源分析软件(Cognos Workforce Analytics)以及Cognos供应链分析软件(Cognos Supply Chain Analytics)等一系列业务分析产品来支持进军业务分析市场战略,管理分析企业非结构化信息。

Cognos内容分析软件可以应用于任何行业,并对基于交易的企业内部信息以及基于客户反馈和市场趋势报告的企业外部信息进行综合。这样就可以为一个特定位置的企业提供所有相关信息的集成视图,不论信息保存在何处。

内容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深入地分析从电子邮件、表格、文档、博客和网站上获得的数据。例如,这些新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他们的数据,并从企业的所有内容中获得珍贵的信息。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对非结构化和结构化企业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完善并提供新的业务信息。通过有针对性地导航,用户可以辨明趋势和模型,并前瞻陛地检测到异常情况,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达县社会公益服务局使用IBM的分析技术提升援助项目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公益服务水平。经济危机导致了援助申请量的增长,但同时,政府的援助预算却大幅削减。如何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是阿拉梅达县社会公益服务局面临的难题。业务分析技术让该局能够对各类项目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例如在仪表盘上实时显示资金和项目进度的情况,从而简化了政府资金的跟踪和报告要求,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篇8

【关键词】物流信息;物流管理;重要性;技术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企业也不断进行深刻的变革,电脑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物品,将现代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给物流企业的管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流企业为了打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对“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不断深入,功能也不断完善,由开始的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为目的,到后来不断采用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进而发展成为整个物流活动的支撑系统。如今,物流信息系统已经不仅限于物流运作信息的管理,而是已经与生产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经营信息系统,成为支持整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1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出现了诸如宝供、中海物流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和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力。

但是,在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物流市场已经出现了近乎二元化的结构,即以少数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企业为主的高端物流信息系统市场和以国内大量中小企业为主的低端信息系统市场。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物流企业中,80%左右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仅有约5%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信息化全面建设阶段。而在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大多数系统也还是处于孤立状态,企业间跨系统信息集成水平还比较低。

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大多数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仍然处在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的基础阶段;能够有效的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优化企业运作流程,对库存、订单、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只有15%左右;从更高层的供应链管理来看,对于信息系统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则更显欠缺。

2 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2.1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电子物流等科学技术的兴起,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从原有的常规项目如干线运输、市内配送、储存保管等服务需求逐步向综合性、增值服务含量高的物流服务需求转变,例如,需要提供实时动态库存管理、在途货物位置跟踪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分析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明显缩小。

伴随着物流需求的多样化,物流服务供应企业将从低值基础转向高附加值服务,除了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外,还必须辅之以物流信息系统作为管理手段,才能达到多个物流系统协调、一体化运作的目的,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物流信息系统是保障物流运作质量的基石

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控制作业质量,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管理在质量控制方面进行有效调节提供了保障。众所周知,物流的职责是完成商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物转移,包括动态运输和静态储存状态,实现的是商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由此可知,物流作业有着广泛的地域性和时间连续性,即商品的流通地域很广,全国或者全球,在运作时间上与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对物流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复杂多样的,为了能够达到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保障物流运作的质量,物流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对物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起到一个核心作用,同时对物流运作质量的控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职能。因此,对于现代物流而言,物流信息系统是规范物流运作,保障物流运作质量的基石。

2.3 物流信息系统是控制物流成本的关键

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物流管理的重点。现代物流是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系统化、集成化物流,强调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从系统总体最优化的观点出发,将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为目标。

2.4 物流信息系统是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需要

在整个物流运作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环节的信息进行了实时的记录,获取了大量有关商品流通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了解商品的产销的整体情况,从而调节生产和销售。

商品的产销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产销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通过物流管理对库存、运输等工作环节进行相应控制,真正实现货物能够适时适地的流通。换言之,如果能把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作深入分析,对企业制定产销计划以及物流计划将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为企业营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对于合理计划、组织和适时调整采购或发货计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进度、控制库存,减少企业资金成本。

目前在企业日益重视经营战略的情况下,为了强化物流管理,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具体地说为确保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建立将企业内部的销售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生产、供应系统综合起来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随着物流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企业间信息传递越来越频繁,物流信息系统作为商品信息的一部分,与销售或采购等其他信息系统联结起来的重要性将日趋增加。总之,认清物流信息系统本身的价值,无论对生产流通企业,还是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有相当多的价值蕴涵在物流运作之中,如:仓储管理水平、物流生产效率、物流服务水平、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等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应用,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越来越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物流信息系统是优化物流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任娜. 中国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对策[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0).

[2]潘锦涛.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探讨[J]. 物流技术,2011,(01)

[3]秦仲篪,李海涛,李勇,肖鹏辉. 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研究综述[J]. 物流技术,2010,(08)

篇9

关键词: 客户需求;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49 -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直接人工费用和直接材料费用逐渐减少,企业直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率呈现下降趋势,传统的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制造成本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需要,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往往扭曲了成本信息,影响到了企业决策。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采取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用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在传统环境下企业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情况下准确度比较高,但在新的制造环境下,顾客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间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为了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多采用多品种、小批台的生产方式,这就造成直接人工费用大幅度减少,而专业人员的薪酬、研发费用等不非直接费用则大幅上升,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难以满足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制约了企业战略的实现。为解决新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会计的难题,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

有人认为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台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是用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台,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是将企业间接费用更客观的分摊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弊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也分为两步:第一步,将间接成本计入作业基础的成本库中;第二步,得出成本动因基础的比率,将归集的成本分配于各产品中。根据产品消耗资源,资源按资源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产品中去,从而得到作业成本,作业又按作业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产品中去,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因此,作业是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桥梁,作业成本计算的着眼点与着重点是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成本法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刘洪焘《作业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对比分析》一文中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是以单一的工时为分配为理论基础,认为产品直接耗用成本,多使用直接分配的方法。而作业成本法是基于成本动因理论基础,这种理论提出认为成本的分配应着眼于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促使成本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汇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该理论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认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而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从“前因”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顾客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这样的成本分析才具有完整性,也更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作业成本的理论基础着眼于成本的来源并具有成本计算分析的延伸性,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详细化,企业对成本也更具有可控性。

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特征:

(1)动态性。作业成本法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将费用发生与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

(2)多元性。作业成本的成本分配基础具有多元性,拓展了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采用多元分配基准,除了把产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还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把作业或作业中心、资源或制造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提高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3)完整性。作业成本法是立足于一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具有完整性特征。向前延伸到顾客需求,向后拓展到了维修等服务,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也在满足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不断的降低其成本,成本工作更加完整和细化。

供应链成本管理成功的前提是供应链成为一个整合的系统,各单位之间不再是独立运作,而是象一个链条一样紧密结合,协调运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和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是相互独立地进行管理,传统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企业运作流程紧密对接,而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的观念却能为企业各职能部门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信息,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成为必然。

(1)以作业成本法核算为指导,可以将供应链中的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供应链作业、产品、服务及顾客或整个供应链。作业成本的成本分配基础具有多元性,既保留了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又采用多元分配基准,除了把产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还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把作业或作业中心、资源或制造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提高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像供应链这样许多资源的使用多为辅助型作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成本显得更为重要。

(2)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包括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连成整体的网链结构。如果把各节点看作是“作业”,那么供应链就变成了一个“作业链”,所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更关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作业”,而供应链更关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但二者都是关注的一条面向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链。供应链和作业链的这种天然相似之处更加强了他们结合的必然性。

(3)供应链成本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成本,指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劳动力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二是作业成本,指产品在生产及交付过程中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三是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源自公司与供应链上其他合作伙伴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在传统的供应链中存在着很多无效率作业,造成了浪费,而在传统成本分析方法下无法区分,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的分析方法,帮助供应链成本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供应链中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水平。

(5)作业成本法基于成本动因的资源分配,从“前因”上讲对价值链进行分析,从“后果”上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顾客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通过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更有利于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责任划分。

供应链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对企业的成本进行二次分配,一次是将间接成本计入作业基础的成本库中,第二次是将得出成本动因基础的比率,将归集的成本分配于各产品中,根据产品消耗资源,资源按资源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产品中去,从而得到作业成本。通过二次分配可以清晰的分辨出间接成本的产生的动因,较好的解决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因市场需求多变性带来的产品多样化等制造环境变化带来的成本信息扭曲问题的,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引起了越来越多供应链管理学者的注意。首先,供应链中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的特点与作业成本法运用的基础相吻合,因为供应链成本本身就包括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会涉及更多的企业间的信息成本、沟通成本及协调成本,这个与作业成本法管理的适用对象不谋而合。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供应链的个性化生产、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企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方法,就会导致供应链成本信息不够准确,成本控制可能产生负功能行为,而作业成本法正是解决此类问题。再次,作业成本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相似,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并且将最终产品销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而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生产运作流程,通过生产活动的分析,找到一条从采购到生产,最终到客户手中的“作业链”。两者的区别是作业成本法更关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作业”,而供应链更关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但二者都是关注的一条面向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链。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来确定和控制供应链成本会变的十分有效。

总之,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供应链作业的消耗动因以及总成本的形成过程,分析供应链过程的变化对为顾客提供的作业或服务的影响,分析供应链过程变化对资源消耗的影响,进而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流程,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非常必要。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台,同时将有一定价值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所以,作业链的形成也就是价值链形成的过程,作业成本法基于成本动因的资源分配,从“前因”上讲对价值链进行分析,从“后果”上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就是产品从供应链的上游原材料阶段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中与产品流动和转换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的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通过把作业成本法与供应链成本管理有机的整合起来,将供应链中的间接费用以及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供应链作业、产品、服务及顾客或整个供应链。他保留了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还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把作业或作业中心、资源或制造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而分配一些辅助作业,提高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由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与供应链作业管理相联系,而供应链成本核算包括了两个基本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包括核算成本对象的成本和通过作业管理为有效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所以,作业成本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应用作业成本核算提供的信息来做持续改进或用以重构供应链以及其各节点企业的作业。由于企业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因此,要想计算准确的产品成本,就应该从成本动因入手去追溯核算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帮助供应链成本消除非增值作业,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提高供应链中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水平,这是作业成本下控制成本方法的基础理念。通过对供应链中作业链、作业成本的分析,进而核算出供应链的实际成本,企业管理人员才能基于真实的成本信息来了解供应链整体的成本状况和相应的竞争优势并做出决策。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基于供应链作业分析的成本数据代表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而且这种成本计算较为精准,能对实际产生的成本提供一种合理的估计。

根据作业成本法,供应链成本的核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第二阶段将作业按照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进行流程分析,并绘制流程图。供应链涉及数家甚至数十家企业,其中的作业众多,通过流程管理,那么就能让作业分析的工作条理清晰。首先,根据流程管理的步骤,进行流程分析,并绘制流程图。要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进行分析,充分关注原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流程进行分析。其次,考察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流程关系,结合客户需求和供应链各企业目标进行流程优化。

(2)进行作业分析、选择作业。根据流程分析有的流程图分解出来的作业,根据作业动因可以将作业分为单位水平、批别水平、产品水平以及支持水平进行作业分类。如果该作业能够带来加工对象状态的改变、加工对象状态的改变,只能由该作业实现,而不能由价值链中的前一项作业实现、该作业使价值链中其他作业得以执行。满足这三条的就是增值作业,否则就是非增值作业,进而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改善增值作业的效率。

(3)确定消耗的资源。作业成本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我们上面所认定的各项作业的成本,而为了计算真实的作业成本必须要进行资源消耗的输理。企业的资源消耗主要包括直接材料、人工薪酬以及折旧费用等,比如生产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主要包括了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发生的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及相关的办公费用、以及质台检验和设备维修费用等。

(4)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也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从经济角度考虑,为每一项作业确定一个成本动因是不可行的,需要对作业层次进行划分。所有作业成本库的作业动因都确定后,就可以计算作业动因率并分配成本的动因成本。根据不同的成本分配标准,成本动因可以分为执行性成本动因、时间性成本动因以及精确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以执行次数作为成本动因,比如以质台检验人员人工消耗的时间为基础采用计时工资方式并计入生产作业成本。精确性成本动因是以企业实际消耗为标准进行分配的,比如企业进行设备调整消耗的人力、技术、资源等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则可能需要采用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确定成本动因以后,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各种被耗费的资源分摊的标准,然后根据成本库资源消耗额/成本动因消耗台计算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费率,计算出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费率后在和成本动因数量相乘就可以计算出产品成本动因成本,也就是该产品对这一资源的耗用台。

参考文献:

[1]李慧.作业成本法在产品生命周期定价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02):2008,(03).

[2]刘洪焘. 作业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对比分析[J].财务通讯,2012,(02).

[3]沈厚才,陶青.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8,(01).

[4]韩庆兰,朱晓莉.作业成本法在存货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6,(09).

[5]常良峰,卢震,黄小原.供应链的利润模型与优化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

[6]桂良军.供需链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谢福泉.供应链成本管理——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1.国家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中现代物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国家的经济产生一定水平的提高是物流业的基础,而国家的最先进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重要的作用。首先,国家的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在物流供应链,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准,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幅度,强调的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无疑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再生产和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物流是国家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如果财政和物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物流管理分析

2.1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物流管理运输和仓储管理,完全忽略了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服务的客户的要求也来越高,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只是是宏观的把握,疏于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缺乏不是很重视,这是不利于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2.2企业物流基础设施陈旧

大多数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物流设施陈旧,落后,物流管理,企业物流基地有不完美的。许多公司不借助第三方物流运输,依靠自己的物流运作,而自建物流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2.3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是一个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行业,其质量要求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方面是比较熟悉的。随着国际物流系统的形成,现代企业需要的是电子商务,报关业务,进口与出口贸易,国际法,供应链管理,采购系统等方面的复杂的物流管理人员。然而,目前,中国的企业在物流管理中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不重视,有没有计划以培养专业人才,造成人才的短缺。此外,相对落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阻碍我们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3.中国的物流管理对策

3.1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现代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在深入的认识到物流是流通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流通中的问责机制:建立一个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原则,分工明确,劳动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进行监管,并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同时使各部门的职能和权力行使顺利的完成。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遇到无效或不履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和损失,还要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可以协调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流通,提高流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加强对消费者的作用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

消费者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采取措施,让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循环的作用。消费者在本文前面提到的,真正的问题的缺乏流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我认为中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从而逐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和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这将使消费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国家,稳定的国家,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许多努力的问题完善监管机制,以确保安全食品监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符合社会的客观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英.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5)

[2]何佩.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10)

[3]陈朗.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