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专利壁垒,知识产权,现状,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专利壁垒的原因及现状
(一)专利壁垒的含义
专利壁垒也就是专利障碍,是指一国企业(通常指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专利或设置专利陷阱来阻碍另一国商品进入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二)造成专利壁垒的内外部原因
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专利壁垒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科技论文。
1、从外部原因来看,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各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面对欧美国家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常常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利用专利设置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我们提起专利诉讼的公司的主要目的不是专利维权,而是把专利诉讼作为商业竞争的工具,把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赶出本国市场。
2、从企业自身原因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很大。很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很高。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机构,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此外,我国国内的有关法律、政策还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导致侵权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我国面临专利壁垒现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提交了7946项申请,增长29.7%,位居世界第五。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表明中国已经明显意识到创新是摆脱危机的一个办法。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专利壁垒问题。不但在机动车、彩电、电池、数码产品、DVD整机及芯片、MP3芯片、化工材料、医药、食品、文具等行业等我们都遇到专利壁垒问题,农产品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日本2003年7月8日起实施的《种苗修正法》规定:未经缴纳专利费,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农产品的,个人侵权者会被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业侵权时,可最高处以1亿日元的罚金。。我国许多出口的农产品的种苗是从日本引进或由日本品种改良而来,《种苗修正法》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又比如由于以数字电视为核心的高端电视产品迅速普及,我国彩电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彩电制造业一直以来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国外企业垄断着数字电视的大量基础性核心专利技术,随着彩电出口的加大,面临的专利纠纷问题也纷沓而至,专利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彩电出口的巨大障碍。近几年有多家国外专利权人,如加拿大Tri-Vision、索尼、汤姆逊、美国Guardian等向我国彩电企业提出专利主张,要求我国彩电出口商支付专利使用费,合计的专利费用已达10美元/台之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彩电业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贸遭遇专利壁垒的对策
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面对发达国家的专利壁垒,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正视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将外贸产业结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并同时利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建议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来应对专利壁垒:
(一)从企业层面来应对
1、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企业受制于国外专利壁垒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国际市场上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速知识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结构。现在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靠廉价劳动力、卖原材料、为外国品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会受制于人。
2、企业应树立新的营销理念,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了能够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外贸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如今,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各种贸易壁垒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树立新的营销理念,在国外建立企业的分支机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外贸企业应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不但与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继续保持贸易往来,还要积极开拓东南亚、东欧、拉美及中东等新市场,以规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积极应对其他国家的专利诉讼,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我国许多企业在遭受国外提出的专利起诉时,无需示弱,而应当与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在应对国外企业的起诉时,不仅要查明所要求的赔偿是否合理,还要了解他们的专利是否存在及有效。由于我国企业不了解情况而被国外企业欺骗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利益,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避免出现侵权的可能,要尽量自我创新,即便做不到完全创新,也要做出明显的改进,对自己的创新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另外我国企业可以与外国公司开展专利交叉许可,互相允许对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实施自己的专利。专利交叉许可可以确保企业在最近几年的成长中不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被诉讼,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从政府层面来应对
1、建立健全企业保护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应对专利壁垒
政府应建立健全使国内企业能及时反映在出口时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机制,以便尽快在必要的时候启用WTO争议解决程序。面对国外专利壁垒,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同国际贸易相关的立法,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对国外的专利壁垒,学会运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联合相关利益方,以谈判与磋商的方式降低影响,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2、构建防御专利壁垒的政府机构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防御来自国外的专利壁垒及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这个机构当中,要建立专门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咨询和服务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研究国外特别是我国的重要外贸出口国可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定期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给国内企业,使企业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和应对策略;接受国内企业的咨询,改变目前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局面。
3、加大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当选派一批高学历的企业研发人员到欧、美等国学习知识产权法,并考取相应的律师资格以培养出熟悉WTO规则,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了解专利技术的竞争和发展态势,精通外语的涉外诉讼人才,为我国应对专利壁垒提供人才储备。另外要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骨干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起草行业标准,支持它们应对各种专利壁垒。科技论文。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遭遇专利壁垒主要是由于欧美国家为保护自己企业设置贸易壁垒,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去着手。科技论文。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发展战略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南北差异” [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62-68.
[2]于文静.我国企业应对专利壁垒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18-19.
[3]李琳.从美国ATSC标准再论“专利壁垒” [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7):54-55.
[4]田彦.谈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专利壁垒障碍[J].商业时代,2007(21):38-39.
篇2
关键词:外贸结构 外贸依存度 政策调整 多元化
一、外贸依存度基本概念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以及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主要研究外贸的依存度对于宏观国民经济影响,采用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外贸总额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快速上升。2009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上年比有所下降,gdp虽然增长速度比前几年下降,但依然处于上升趋势,所以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9年出现相对大幅下降。但是无可否认的是,44%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表1. 我国2000——2010年外贸依存度数据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
三、贸易依存度过高的负面影响
高外贸依存度是一柄双刃剑。外贸依存度的增长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交换和分工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诸多外贸依存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从而甚至影响我国的经济决策能力。根据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贸易分工虽然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但是也固化了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单一地集中于制造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美国、日本、欧盟等贸易伙伴国内需求和对外政策的影响。例如,美国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以及特保案,针对我国劳动力和环境的蓝色和绿色贸易壁垒,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额,造成出口为主的产业纷纷转向内销,使国内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扭曲,并造成更多工人失业。
由于战略资源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国家安全收到威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许多战略资源的需求也逐年升高,当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对于资源的进口也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从原油的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支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发展的资源形成对国外的依赖,使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国,还威胁国家的政策自主性。
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会使得国内出口企业不断增加从而满足国际需求,从而改变国内的就业格局。生产和就业格局的改变,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增多,失业率上升,企业也不能第一时间雇佣到合适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受到影响。
四、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外贸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转变,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我国外贸是大而不强,虽然进出口规模大,但整体利益比较少。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政策来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程。
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 ,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国内资源,并协调地区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最优化。
:
[1]吴汉嵩.论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经贸论坛》2009;7
黄晖.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换 2009
肖海霞.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的利弊之所在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
篇4
关键词:经济知识化;国际贸易;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8-02
2012年,我国入世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遇到的一个较大瓶颈,这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此外,现有的国内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也远远低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对外贸易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的素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对外贸易人才的就业渠道较宽,包括国有外贸企业、生产自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条渠道。同时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国有外贸公司在巩固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寻求新的业务和经济增长点。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式公司纷纷崛起,业务范围涉及金融、保险、钢铁、化工、纺织、机械、运输、餐饮、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甚至组建了上市公司。虽然,其对外名称还是原来的进出口公司或集团,但经营范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了。随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仅仅懂得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为对外贸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的门槛是很不容易跨的。据许多外企老板反映,应聘的高学历人才中符合他们要求的很少。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希望应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较好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结合;必要的经验和眼光;无偏向观察问题和贯彻到底的能力;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和较广的社会关系;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
现代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要适应竞争,一个人也应有相应的健全素质。一个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有很高的智商,还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2]。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上素质的人,这也是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国际性和开放性是体现大学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从增强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入手,提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办学方式
高等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大学全面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教学、科研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把外贸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做短期交换生,也可以搞联合办学、联合授予学位。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同时还可聘任国内外专家任教或讲学,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可采取将本校内部教师定期轮训,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识。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考取博士或者出国进修,来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备一次课讲好多年,知识陈旧的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汲取国内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让学生学到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知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与国际接轨,同国外同行竞争。
(三)要对学科建设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兴应用学科,又不断淘汰了一些陈旧学科。因此,应对学科建设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拿过来加以学习,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去弥补和赶超,这样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厚”,即基础理论宽厚;“精”,即精选少开;“实”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即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各院校还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断增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五)应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理论中关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以致在教学实际中出现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严重对立的现状。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家安德森(J.R.Anderson)提出广义的知识概念。他指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可称为记忆性或语义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个人没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借助某种作业形式能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4]。在本质上,它们又可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从广义知识观看,实际上是个体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上述两套知识的学习路径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两者的区别,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所以培养的学生大多只记住了陈述性知识,而缺乏程序性知识,亦即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为此,应推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建立国际商务实习操作室以弥补教学的薄弱环节。它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交互网络系统,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和应变能力。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加强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郭裕建,周立人.国际商务课程的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教学设计\[J\].国际商务研究,2000,(6):12-14.
\[2\]冯俊.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软科学,2003,(1):20-22.
篇5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更新 贸易政策
纵观世界经济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谋求自身发展和增进本国国民财富的政府,都希望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世界各国中也不乏将国内发展战略与政策延伸至国际贸易领域,相机抉择地利用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作为增强经济实力与巩固竞争力之重要手段的国家[1]。具体来讲,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复合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77-02
1 对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利弊分析
“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该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其优点是比较显著的。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国家,大都取得了实绩优良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一事实成功地了传统的工业发展只能通过进口替代来实施的观点。
在一个资金、技术缺乏,市场狭小和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的不发达经济中,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1)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压力;(2)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I(3)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等等。
但同时应该看到,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以下三个弊端。
(1)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2)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摆布,这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受制于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决定了即使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实行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其水平和层次也不会很高,这必然会降低其在开放中所能获取的比较利益。
(3)其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亚洲一些国家所奉行的出口导向型是以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又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为重点的。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西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逐步退出其市场,这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将大量传统产业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正好适应了其市场上传统产品不足,需要填补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增多,并加入传统产品的生产行列,这时,所有实施该战略的国家就不仅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对手的竞争,还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使得其出口增长下降成为必然。
2 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利弊分析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伴随着贸易保护政策的落实,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升值本币,即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根据上述分析,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进口替展战略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借助某种程度的国家干预和保护,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在国内具有较大需求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一旦实施该战略,就意味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和投资行为的开始,这将对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如果实现了成功的替代,就意味着将实现由过去对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大量需求向对国内市场大规模需求的转变,这对于开拓国内市场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既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又能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战略产业,并转而出口创汇。
最后,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开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提供稳固的国内保障,并且,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3 两种战略的双重选择
通过对这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战略各有优缺点,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对于我国来说,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更是必要的。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个人收入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就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如果只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商品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市场的需要,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篇7
关键词: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出口导向
一、新加坡出口导向战略的绩效
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90年代,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是什么力量促使新加坡的经济如此快速地增长呢?关键就在于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的巨大作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经济增长迅速,各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方兴未艾,新加坡就是抓住了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的产业在出口增长的拉动下快速发展,从而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因此,出口导向战略对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其对经济发展的绩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6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4.2%,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20.2%。1986年,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比1960年增加了13倍,年均增长10.6%;出口总额比1960年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71%。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罕见的,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快的出口贸易增长,才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在出口产品中,本地产品出口的增长快于转口贸易的增长,也就是说本国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增长更快。在出口总额当中,本地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迅速提高。1965年,新加坡的本国产品出口额为7.62亿新元,仅占总出口额的25.5%,1975年增加至75.4亿新元,比重超过50%;198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62.3%。本地产品出口额比重的上升,标志着本国出口工业的发展,标志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这必然会带动本国工业企业和整体经济的上升。
其次,新加坡实施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不仅使出口贸易得到迅速扩大,而且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在各个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迅速变动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出口也由初级产品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用品,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使新加坡由原来的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自由港的多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出口贸易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之,新加坡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我国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能力及利益分析
要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我们要弄清楚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只有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的出口产品才会具有竞争力,我们才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社会福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我国的经济实力作一番阐述,看看到底我国有没有能力参与国际大竞争。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六,完全有能力投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大格局中去。我国现在的很多产品,如小麦、钢铁、棉花等等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我国有13亿人口,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吸收的国际投资,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都相当快。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正在迅速提升。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参与国际竞争。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尚且敢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入世寻求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参与国际经济增长利益的分配。我们的比较优势显然比那些落后国家更多,更明显,我们完全更有能力在竞争中获取利益。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完全可以融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大格局中去。我国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就在于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这使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近几年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如衣服、鞋帽、玩具等等轻工业品为主,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使得我国的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以此来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且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可以吸收外资,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这既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又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等等现代化目标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出口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很多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以前我国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并不是我们没有资源,没有能力去促进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我国的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电视机市场都是被像索尼、东芝、松下等等这些国外品牌所占领。我国本土的彩电企业竞争力很弱。但到了90年代末,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却变成了长虹、海尔、康佳、厦华等等这些国内品牌。我国自己的彩电厂商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市场开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的彩电产业并没有被击败,而相反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说明一个问题,竞争的加剧是我国产业发展一个很好的推动剂。特别像我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争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其它的很多行业,像电冰箱行业、空调行业等等都和彩电行业一样。正是在激励的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这些行业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可见,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这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激励方法。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不可忽视。对外贸易是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虽然有些学者曾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对外贸易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大,但这只是以贸易额来测算的。贸易发展带动了前线和后线产业的极大发展。贸易行业增加了就业量,加快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写字楼的开发和建设。这些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在沿海的一些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旦对外贸易受阻,很多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要受阻。实行外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沿海城市的对外窗口作用,更好地促进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潜在的风险分析
当然,实行外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也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利的影响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我们在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威胁提高警惕。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据有些学者测算,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有可能被拖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中去。这突出地表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上,东南亚国家货币的贬值造成我国出口的大量受阻。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且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国有可能会失去部分的经济自,经济决策将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及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将够成很大的威胁。
篇8
[关键词] 外汇储备 外向型经济 增长模式 流动性过剩
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43.32%。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加,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对于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过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是否保持动态平衡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一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又是衡量其国国际收支动态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一方面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而且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过快,将占用更多的基础货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而且也将使贸易摩擦加剧,将会加大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那么,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过高,本文将从适度规模理论和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状况及其原因
1.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状况
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1990年以后出现的,199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尤其在1994年中央银行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猛增,且屡创新高(见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整理。)。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已达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
图 我国1994-2007年12月末的外汇储备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2.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的原因
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额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自1978年我国实行以市场为主导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国家通过以进口替代和出口退税等形式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及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等措施,使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外汇的储备开始持续增加,外汇储备增加主要是由外生和内生两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外生因素主要是是由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内生因素主要是由于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对外贸易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行外汇管理模式
1994年开始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是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和持续增长另一重要原因。国家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使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重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重转移是银行对企业强制结售汇,不管企业是否情愿,其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帐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第二重转移是央行对承办外汇业务的银行的外汇资金转移,不管承办外汇业务的银行是否情愿,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都必须卖给央行,这样的“双重转移”使得外汇储备被人为的增加。
(3)高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较高的比率, 1991年~2005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在36.57%,而同期世界平均投资率大约在20%~33%之间,发达国家更低。高投资导致了工业产能的持续增加,远远超出了本国的消费能力,国内对对本国商品产生了“挤出效应”,使得国内产品必须到国际市场寻找销路,同时在出口导向、固定汇率制等宏观政策以及低成本劳动力的支持下,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利与弊
1.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一般而言,一国外汇储备储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贸易、外债和外国直接投资。相应地,用汇需求也集中体现于这三个方面:(1)维持正常进口的用汇需求(DF1);(2)偿还外债本息的用汇需求(DF2);(3)外资企业汇储利润的用汇需求(DF3)。另外,由于汇率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而且关系到国内宏观经济是否正常运行。为此,国家还需要保留一定的外汇储备,以便在必要时对波动的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该项目用汇需求记作(DF4)。上述三个因素构成了外汇储备需求的基本内容。所以,国际上对外汇的合理规模的界定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FR*=DF1+ DF2+ DF3+ DF4
=a1・Imp+a2・Deb+a3・FDI+A
式中FR*为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Imp为全年进口贸易额;Deb为累计外债余额;FDI为外国直接投资的累计余额;A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a1为维持正常进口的时间;a2为外债还本付息的比例;a3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汇出利润比例。按照国际惯例,各项参数值标准为,20%a130%;8%a212%;8%a312%;50A100。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分析,可测算出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大约为3600亿美元。然而,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还必须结合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状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近30年,就全球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仅用现有的理论和经验无法科学地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只有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来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才是合理的。有鉴于此,国内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外汇适度储备额约为7000亿美元左右。其测算依据主要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第一, 对外债应拥有百分百的外汇储备。 从目前我国外债规模来看约需2660亿美元;第二,根据国际经验,为了应对政策调整或突发事件后的进口外汇需求,保持一国经济的稳定运行与增长,应至少拥有3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由于我国仍处于转轨改革时期,政策将会不断调整变化,因此,当遇政策调整时,各经济主体将会采取加快进口,提前付款,远期结汇,降低结汇比例等措施,这大约另需3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上述两方面合计约需维持至少6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如按目前每月进口约600亿美元水平计算,则需要约3600亿美元的储备。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约为5000多亿美元,利润若按1O%计需汇出境外500余亿美元。另外,由于日常国际收支中“错误遗漏”数额很大,为了维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另需外汇储备700亿美元。因此,从当前政策框架出发进行静态测算,为保证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维持7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应该能满足应对暂时性国际收支的失衡。
就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外汇在国内不可自由兑换,因此我国外汇的适度规模测算仍然存在较大难度,况且国际上仍没有一套现成的衡量体系。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外汇储备适度水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以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规模和运行态势,为维持对外贸易总体水平,我国必须持有六个月的外汇储备进口需求,即按目前月平均600亿美元水平计算共需3600亿美元;二是短期外债的偿付,截至到2006年末,我国短期的外债为1836亿美元;而中长期外债为1393.60亿美元,若按15%需偿付来计,我国偿付外债所需的外汇储备为2044亿美元;三是外资利润的汇出,目前我国的FDI总额约5000亿美元,若按10%利润汇出境外则需500亿美元;四是,截止到2006年末,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已达161亿美元,自随着对外投资的加大若按年增长50%计算,计需240亿美元;五是,随着我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个人用汇需求猛增,其中,200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为13.4万人,出国旅游人员为3452万人,若按人均0.15万美元计算,计所需外汇为420亿美元。计总需6804亿美元。
另外,我国外汇适度规模也可根据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水平下,国民经济运行所需外汇的规模以及为支持国民经济10%的速度增长来计算。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达到46%,若按1∶8的汇率计算,我国GDP已达2.5万亿美元,其中外贸的贡献度为1.25万亿美元,这也是为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所需的年度外汇规模。除此之外,若国民经济按10%的速度增长,则其每年新增的外贸贡献度为0.125万亿美元。即还需0.125万亿美元的外汇规模。两项合计为1.375万亿美元,若按6个月的外汇储备计算约为6800亿美元。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分析可看出,为了保持我国国际收支预算的平衡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为6800亿美元。因此,目前我国120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确实超出了适度规模。
2.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利弊思考
著名经济学家 Machlup曾提出“衣柜效用”,认为货币当局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如一位夫人对其衣柜中的时装需求一样,多多益善。实际上外汇储备的增加既可以是经济实力的增加,也可以是债务、风险的增加。巨额外汇储备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1)不利于宏观经济平稳的运行
在开放条件下,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平衡需要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来弥补。我国目前内部不平衡的情况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是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寡绝不能看作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与否的标杆。外汇储备激增是我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之一。由贸易顺差引致外汇储备增加,反映了国内总需求不足,而国内需求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又进一步表现为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在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下,过分地鼓励FDI的结果是进一步抑制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2)不利于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中央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压力,特别是对信贷的紧缩起了抵消作用。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大量增加,央行不得不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外汇,为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投放人民币占款。近期,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增幅比上月末低1.7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1%,增幅比上月末低0.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303亿元,同比多投放262亿元。根据弗里德曼“单一规则”理论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才是合适的增长率。而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势必使央行要放出货币购买外汇。从2006年统计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达到16%。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为10%。为此,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资金。这些连锁反应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现行外汇管理制度下的高外汇储备易造成流动性过剩
巨额的外汇储备支撑的货币供应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特色。若以第一季度外汇占款的增速,2007年全年外汇占款而致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将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强制性结售汇制和外汇占款制度已经成为中国难以实现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制度性原因。
在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下,我国外汇储备必须由中央银行用本币来置换外币,不言而喻,中央银行必须多发行基础货币或央行票据(用于对冲部分基础货币发行),这就必然造成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当前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之一,其原因就在于多余的流动性会造成社会资金充裕,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资本的本性驱使它总要寻找出口,一般而言这类资金结果是进入楼市和股市、证券以及期货市场等,推动这些领域的资产价格不断膨胀,最终酿成泡沫经济。这不仅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而且易引致国民经济的滞胀,使我国的经济陷入泥淖中。
三、结论
我国高外汇的储备成因很多,就目前来看,解决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办法只能用经济调节的手段加以调控,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金融监督体系,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运行安全,暂时不可能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下,我们更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中自我发展。我们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发展本国市场、合理使用外汇等。目前,国家已对过高的外汇储备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了个人和企业的持汇额度,对于过高等外汇顺差也给予一定的政策限制。例如,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调高对初级产品出口的税率已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建立健全外汇市场,扩大内需减少顺差和外汇储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初级产品出口,加快和加强“走出去”的步伐等等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数额会进一步的增加。但如何减少我国过量的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慧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思考,经济论坛,2006.01
[2]周静: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积累困境的思考,经济论坛,2006.01
[3]赵庆明: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南方金融,2005.12
[4]肖倬中国外汇储备的成因与成本分析,外汇管理,2006.02
[5]谢太峰: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多与少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6.07
[6]姚新超:2006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回顾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6.09
[7]张平:大国效应和自主宏观政策选择,经济学动态,2006.10
[8]冯用富: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运用,经济学动态,2006.10
[9]韩骏: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对对策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11
[10]龙天健:中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生成机理与结构弊端,山东社会科学,2006.10
[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9
一、指导思想
*年普法工作要以江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贸中心工作,以推进全市经贸系统依法行政为重点,以企业为依托,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普法工作“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
二、*年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抓好《宪法》、《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学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灵魂和依据,学好宪法,理解好宪法,才能加深其他法律法规的理解。因此,对《宪法》一定要反复学,反复读,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学习,对宪法一字一句地看,要逐段逐章地理解,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在抓好干部职工学习《宪法》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抓好《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学习。为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即统一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讲课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国家制定《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等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与上述法律有关的问题,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旗帜鲜明地分清是非,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真正做到以法律为准绳,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抓好入世后法规的学习。*年12月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与国际接轨。尽快提高经贸系统干部职工国际贸易法规水平国际贸易业务能力是当前经贸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组织干部学习WTO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世贸组织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什么,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什么利弊等。二是要组织干部学习WTO法律法规文件,熟悉WTO贸易运作规则,只有熟悉WTO规则才能搞好经贸工作。因此,经贸系统的干部职工要熟悉对外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必须坚持的公平原则、反倾销策略,知道我国加入WTO后的各种承诺,在对外贸易中既要符合国际规定,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抓好经贸执法人员的学习。依法行政是落实总书记“*”讲话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廉洁奉公和树立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因此,抓好执法人员的学习用法,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是做好经贸工作的法律保证。我局担负着安全生产等多项执法重任,因此首先要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电力法》、《安全法》、《节约能源法》、《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条例》、《广东省生猪屠宰管理规定》和《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条例》。要充分理解和熟悉各种执法的法规法则,积极擦素行政执法过程行使审批权、监督权、处罚权的有效形式。其次,加快职能转变,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凡是有执法职能的科室,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赋予经贸局的执法职能,进一步明确科室的执法责任,清楚界定执法职责、权限、将执法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要增加执法的透明度,执法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行政执法逐步实现条理化,规范化,制度化。
对上述重点学习的法律法规,要认真组织学习,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篇10
一、贸易顺差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不利于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过去在知识技术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环境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具比较优势的要素。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纺织品、资源能源类初级产品及低端加工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我国的大部分贸易顺差是以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而且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超过半数以上,大量企业存在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物耗高。我国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出口效应。如果延续这一局面,我国将永远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不仅不利于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同时国内的大量资源与能源也将继续通过外贸出口输往国外,加剧本国资源匮乏局面,制约国内经济发展。
(二)外贸依存度大,易受世界经济及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外贸依存度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为40%左右,美国稳定在25%左右,日本一般保持在20%。我国今年上半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4%。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数量扩张基础上,顺差来源国家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自身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波动的风险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变化等都将通过外贸的巨大传导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经济安全产生隐患。
(三)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不仅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也使我国与出口产品结构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增加。一方面,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形式多种多样。以反倾销为例,1995年至*年,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外,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贸易摩擦领域正在由货物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美国《财富》杂志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与马来西亚处于完全直接竞争状态的产品达到50%,与印尼产品达到80%,与菲律宾产品达到100%的完全竞争状态。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得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不断上升。
(四)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万亿美元。若不考虑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根据计算,如果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与调整前相比,2001―*年调整后的M2增速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M2与GDP的比值平均下降0.3。
二、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尽管目前外贸顺差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若干棘手问题,但是对外贸易与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否认的。贸易顺差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偿付能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改善国内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中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就要用全球的眼光来配置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某些产业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在国内市场无法容纳的情况下,通过向国际市场出口,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我国的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挥我国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贸易话语权。此外,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约束,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短缺的原料与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外汇收入是实现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品、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外贸易的“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益是难以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
(三)有利于拉升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
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我国有了提高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逐渐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测算,目前外贸顺差对GDP的贡献已经将近25%。外向型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目前外贸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据有关专家分析,*年出口规模扩大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四)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较小,而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游资涌入。在此情况下,如果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造成本币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所以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与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辩证分析现阶段贸易顺差状况
(一)现阶段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具有历史必然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国际收支格局会经历六个不同发展阶段:年轻债务国阶段,即该国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和投资收入项目(债务利息和FDI红利)同时是逆差;经常项目逆差通过资本项目顺差来弥补;成熟债务国阶段,即由于出口行业的发展,贸易项目由逆差转变成顺差,但贸易顺差还不足以抵消投资收益逆差;债务偿还国阶段,即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益项目依然是逆差,但贸易顺差抵消了投资收益汇出,因此呈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年轻债权国阶段,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进一步增加,该国投资收益已经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成熟债权国阶段,即该国将出现贸易逆差,但由于海外资产的积累,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差大量增加,依然能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债权减损国阶段,即由于储蓄不足,投资收益顺差不足以抵消贸易逆差,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资本项目出现顺差(海外资本回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目前呈现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局面,根据余永定教授的观点,如果把外汇储备的增加等同于资本输出,中国勉强可以归类于国际收支格局变化第三阶段的债务偿还国。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贸易顺差增加速度较快,规模也较为可观。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都先后经历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历史阶段,美国经常项目下贸易顺差曾经保持长达90年之久;德国从1952年到*年的55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其中贸易不平衡年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日本连续贸易顺差也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可见,持续贸易顺差实际上是某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不能将某些问题简单归结为贸易顺差过大
贸易顺差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但是不能简单将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过大等问题简单归结为外贸顺差过大造成的。首先,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国在不同时期出口的主要产品大部分为当时本国主导产业产品,产业结构是决定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我国粗放式生产方式由来已久,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与高耗能产业占比重较大,必然导致大部分出口商品层次较低。其次,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产能必须通过国际市场释放。我国长期以来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再次,外汇储备庞大不仅是贸易顺差的结果,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体制也有一定关系。我国当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外汇过度集中于央行,没有形成外汇资产多元化的转化使用机制。事实上,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并不大。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企业和居民外汇资产较为有限。这与发达国家外汇资产结构有很大不同,它们大约70%-90%的外汇掌握在民间或表现为商品储备、黄金储备等。
(三)当前的外贸统计口径也使得我国顺差被夸大
现在通行的国际收支标准主要表现为经常帐户只反映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对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进出口忽略不计。然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已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创新及人力资本等无形投资的增长上。如果将发达国家知识产品的出口收益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围的话,这些国家可能根本没有贸易逆差,而是拥有庞大的对外债权。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可能将从拥有巨大贸易顺差国变为贸易逆差国。
(四)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使贸易顺差难以下降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降低贸易顺差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低效益加工贸易发展,扩大进口商品品种,提高人民币汇率等,但是对于抑制贸易顺差的效果都不甚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与价格综合比对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出口商品需求旺盛,导致我国出口不断增加。所以抑制贸易顺差不是仅凭中国单边努力就能迅速实现的,市场的力量是难以左右的。
(五)世界没有做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准备
- 上一篇:电影行业研报
- 下一篇: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