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服务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

篇1

家政服务中高职衔接对策一、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对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启了家庭服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在国家层面又陆续通过若干中央文件,确认加强发展家政服务业。人社部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张,达到了百万家的企业和网点,千万级的从业人员,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面对如此“上有带动,下有顶托”的良好行业发展机遇,中间环节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缺乏充足的专业人才担当政策的执行者来提升充实发展,缺少足够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来满足行业旺盛需求。截至2012年,全国开办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有40多所,而且很多院校的家政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

反观我国中高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职教终身学习体系、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竣工,或许才是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成因。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教学研究”来求解这些难题,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政教育中探索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意义还在于:因为家政专业、家政企业和家政行业都是成长中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对其进行规范化,可操作性强、发展空间大,对我国其它职业教育的可迁移借鉴性也比较强。

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1.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

家政服务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多样化、系统化。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菲佣和英国管家已成为世界家政服务两大品牌,这与两国的传统习俗和职业观念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家政服务正由简单的劳务型服务向知识技能型服务转变,家政服务学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但在我国的传统语境里,家政服务总是与“保姆”“佣人”“管家”等词汇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因而被误解为是一份表面上不体面、人格上不平等的工作,并且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大有市场,这也是学生很少报考家政专业或者转换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涵盖哲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型专业,其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复合型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又要体现自身独有的专业知识特点。但是,目前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或者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和个人就业后的长远发展;或者课程设置内容过于宽泛,课程之间的层次、作用和联系缺乏内在逻辑性,使教学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核心专业竞争力。

3.专业教育定位缺乏长远规划

一方面,在职教强国,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家政教育,直到最终学历,都有一套完整的学历体系。例如,美国的1600所大学,有780所设有家政系;在日本,高校也大多设有家政学研究所。与大陆文化背景相同的我国台湾地区亦是如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家政服务专业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反观我国家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严重匮乏家政教育,高等教育中鲜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完全没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使中高职院校的家政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的之矢。

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我国各中高职院校过分追求经济市场的需求,缺乏对本校家政专业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了对家政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学生主体的发展定位。比如,由于海外家政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不少院校相继开设“涉外家政”专业,但由于招生困难这一主要原因,又在随后二、三年时间内陆续取消了该专业。

三、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对策探究

中高职家政教育的衔接既是家政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家政教育具备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家政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实施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教学实施规范,要从制度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教学实施的标准,明确中高职学校如何共同研究和确立分层分段学制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计划,选择和编写教材,商定考试升学方式等协同事宜,避免教育教学的中断、脱节等现象,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关于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研究

首先,研究比较现有的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创新。

其次,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不同培养模式下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探索不同的优化路径。

最后,根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圈定专业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

3.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建设研究

对于职业教育阶段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实施规范上既要设计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一纵一横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发展需求。

4.基于不同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衔接模式,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再根据不同的限制条件或要求,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权衡比较不同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效果。

因此,做好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范研究,不重复、无间隙地培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的各类家政人才,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能促进中高职院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支撑家政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黎英.关于家政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71-72.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篇2

【关键词】高职 就业 家政服务

就业难一直是困扰着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生源就十分充足,反之则不足,就业率与生源成正比。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新的就业途径是高职教育必须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学生难就业和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一方面企业急缺复合型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因未开设相应专业,提供不了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用人市场的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难”局面。

(二)现状分析

1.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强调“求高、求稳、求一步到位”在职业规划时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有何特长,适合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自己能胜任什么岗位,忽视了自身的实际能力。高职毕业生和本科生一样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500强企业,但事实上最终去向大都是民营与私营企业,就业岗位大多是操作工、文秘、前台、销售等初级岗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或到岗后不甘心从事当前的工作始终想跳槽,不安心本职工作,导致经常性主动失业。

2.院校专业设置滞后

学校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市场缺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等学生毕业时才发现此专业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饱和。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往往新专业开办后又不能立刻停招,只好继续招生,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其次高校间专业设置太相近,缺乏特色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文科、理科、工科院校都在开设,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肯定优先选择有特色的旅游院校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专业设置滞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专业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

二、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政服务业孕育产生。家政服务业是近些年迅速崛起的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它是以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的行业。

(一)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2011年苏州市常年从事家政业的约有2万多人,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农村妇女,年龄在40-55岁之间,文化层次不高,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门技能训练和培训,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从事的工作为做家务、照料老人、接送小孩、看护病人等。这些家政服务人员构成了低端家政服务市场并且正在逐步饱和。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人群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工作之余更好地享受阳光、健身和社交生活。因此,对家政从业人员不再满足能做卫生接孩子等简单的服务,导致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而需要的专业性、高层次的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严重缺乏。

(二)现状分析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由于年龄大、学历低、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只能从事简单劳务型的家政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

2.由于社会对家政服务业培训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使初级的劳务型家政服务人员无法变成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人员,无法从事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中级的家政服务;其次高校专业建设不重视,忽视了家政服务市场对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没有适应需要去培养高级“专家管理型”服务人员(如高级管家类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家庭健康的指导等专门人才)。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向与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毕业生如何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竞争力,如何解决就业难,提升社会地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社会对家政服务尤其是高质量的家政服务人员有大量需求,而大学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甚至是富余的情况下,把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家政服务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不仅能解决现实中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尴尬问题,而且可以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中很多人还没有踏入家政服务这一行业,还不了解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面对迅速发展的家政服务业,而开办家政学专业的学校却屈指可数,据《中国青年报》报到2007年吉林农业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相继开设了家政本科学历教育。但每年毕业的几十人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市场对高素质家政人员的需求。因此将家政学专业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做好定位打好品牌定能为高职学生开辟一条就业的新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明确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全面型、“一专多能”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在做好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开设家政学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家政服务和家政管理的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校期间能系统的学到有关家政服务的各种课程如:财务、管理、理财、医疗保健、法律、文秘、育儿、策划、英语、茶艺、插花、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另外根据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家政服务教育培训。让学生通过国家、社会认可的持证上岗考核和家政服务等级考核,让一部分学生成为“知识技能型”服务人才,一部分成为“专家管理型” 服务人才。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人才可以让社会弱势群体担当,在家政服务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的复合型中高端家政服务管理人才队伍。

(二)扭转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家政服务就是保姆替人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是外来打工妇女干的活”、“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陈腐观念不仅在学生中存在,在学生家长、社会中也普遍存在。要扭转这种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方面需要学校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家政服务业,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只有社会分工不同的职业思想。请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给学生做讲座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家政服务业,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服务百姓、便捷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扩大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影响力,端正社会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把家政服务业提升为一种正当的、有文化含量的、高收入的职业。

在树立学生对家政服务业认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家政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都在雇主下班后,这就暴露出雇主对家政人员的不信任,担心将家里的钥匙交给家政人员会发生财产丢失的情况,在以往的新闻报到中也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军队作风,切实从雇主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雇主的利益,严格保守雇主的秘密,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逐步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一般的家政服务员都是纯一色的女性,很少有男性涉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和特殊的工作确实很需要男的帮忙料理。在市场需求中男性家政服务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他们的收入往往高于女性,因此要打破家政从业人员都是女性的传统观念,培养男家政服务人员。

(三)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家政服务业是城市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规范家政服务业不在简单的是企业行业的事情而应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发展家政服务业中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出台行业规范标准, 提高中介机构的资质要求, 规范家政服务业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将家政服务业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完善家政从业人员的上岗和培训机制,提高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严格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等级酬劳标准,规范劳动合同, 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家政服务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待遇、劳动关系和尊重,雇主关心的是信誉、安全和优质服务,管理部门督促家政企业与用工人员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督促家政服务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政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家政服务公司、从业人员和雇主签订书面劳动合约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使三方的法律责任更加明确,维护家政人员平等的社会地位。

总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高职教育培养的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雪松.掌握高职学生心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A].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94-95.

[2] 刘正良.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高职教育改革[A]. 职业技术教育,2008(16):25-28.

[3] 李艳梅.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A].社会科学家,2008(7):107-110.

[4] 顿祖义,牛亚莉.高职院校家政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3-15.

篇3

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家政服务试点城市代表汇报发言

 

各位领导,上午好:

经积极争取,2012年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将我市列为家政服务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将***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列为全市“百项民生工程”之一全力推进。市商务、财政部门按照上级要求,确定了打造平台、培育龙头、增设网点、规范经营的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招标确定了承建企业后,积极扶持***新闻传媒集团旗下黑龙江省乾方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形成安全、高效、快捷的家政服务对接渠道。***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运用新媒体手段,最大限度整合网络、各类型社会家政服务资源,于2013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呼叫号码96700)。目前,中心有员工24人,服务项目主要有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咨询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6大类84项,采取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微信预约等形式,24小时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日均电话量440个,累计成功派单服务26442次,回复各类咨询77634次,处理投诉62次。平台现有加盟企业37492家,签约企业1786家,资料库信息178332条,高密度覆盖10万户用户家庭。

一是运用新媒体手段打造特色服务平台。互联网时代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在社会推广上,***新闻传媒集团是***唯一官方媒体,利用其公信力可迅速将***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服务进行社会推广,集团各媒体在中心开通之初就累计进行新闻及公益广告宣传4000多频次,同时我们还通过进社区发放96700便民服务手册6万余本。目前中心已与***市72个社区、多个物业联合,将服务扩展至社区、物业,形成了多方互动和社区服务集群一体化。在养老服务创新上,中心与深圳厂家联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人专用手机-“***平安通”,这是一款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专用手机,除手机正常通话功能以外,还具有一键呼叫、实时定位、SOS急救、语音报时、电量提醒、手机筒、轨迹查询等功能,运行半年时间我们已通过“***平安通”急救老人13次、帮助查找走失老人6次。在技术创新上,家政服务平台办公系统由***新闻传媒集团自主开发,该软件是根据***实际家政服务模式定制开发的一款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的家政服务管理平台软件,系统采用分角色、分用户、分权限进行设计,使管理部门、家政中心、家政企业实现全程网上一站式办公。

二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行业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家政服务其本身也是当下创新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在行业规范上,市商务局将***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与网络中心合为一体,2013年共召开理事会议四次,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后三次制定和修定***市家庭服务业指导价格,以便市民更了解所需服务收费标准。每月评出一名优秀服务企业和优秀企业服务之星,并在媒体进行公布,让市民更加了解家政企业,也让企业通过媒体进行展示。协会现有副会长单位5家,理事单位13家,在社区活动中协会为副会长单位、理事单位授牌。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六项,其中包括:家政企业等级标准、家政从业人员资格等级标准、家庭物品搬运服务规范、家庭母婴护理服务规范、代办代购服务规范、家庭保洁服务规范。同时协会还为各会员单位办理协会会员证,帮助各家政企业办理员工意外险、健康证,统一制定发放由***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监制的行业服务合同范本(只收工本费)。多次开展行业评比、免费专业知识培训等公益活动,为规范行业市场除了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以外,还发挥协会监督职能,新闻媒体与商务局、工商局联合打击黑家政,消除社会隐患,规范行业市场。***电视台绝对现场进行现场直播查处过程,在查处油田总医院附近一黑家政中还发现了制售假胶囊窝点。此类查处工作将持续开展,保障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还市民一个合谐规范的家政市场。在流程监督上,做到有求必应、全程监督、一站式服务,每日大量来电若接线员不能第一时间答复,必须立即转交由执行部去查询解决,做到件件有回复有结果;对市民需求,接电后必须立即与服务企业进行沟通、派单服务,同时向客户发送短信告知服务时间及服务单位,平台系统中随时可查看此工单状态,如已派单、已服务、服务中、已完成,当工单为已完成状态时,接线员按照回访规范第一时间回访企业,询问服务情况以及收费情况,然后再回访客户,询问服务情况、收费情况、满意程度等,根据用户评价体系标准对企业此次服务进行等级评定。我们每天还由质检员检查通话录音,根据质检情况评定出企业及接线员服务等级,按月汇总,企业服务等级越高中心派单越多,反之减少,对3次以上不合格服务企业将列为黑名单停止一月派单,五次以上服务不合格企业解除加盟合同。在制度建设上,中心自成立共制定制度37项,规范14项,包括企业加盟规范、企业服务等级评定标准、接线员管理制度、回访制度、接线员服务话术、工单填写制度、服务之星评选制度、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月嫂服务规范、保洁服务规范、家政行业指导价格等。

篇4

牵红线,搭鹊桥

为农民工送岗为企业引才

2月20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文武广场人头攒动,2016年广西“春风行动”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有外出务工意愿的人们都想趁着春节过后的招工热潮,觅得合意的工作。今年40出头的林大姐在招聘会的各个摊位前转悠,试图找到合适自己的家政服务类岗位。她说,如今孩子也大了,她想趁着有空闲又有力气找份工来补贴家用。据悉,今年的“春风行动”,自治区就业局共采集了1570家区内外规模企业岗位信息,总用工需求105963人(其中,区内规模企业1405家、岗位需求人数87450人,区外规模企业155家、岗位需求人数13726人,家庭服务企业10家、岗位需求人数4787人),通过广西就业网及手机客户端、“广西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众多岗位选择。

据自治区就业局局长侯龙生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就业局积极组织全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服务周”等四个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街圩日,把招聘会开到乡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就业局通过组织实施四个专项活动,共举办专场招聘会3855场,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78万人次,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除做好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规定动作”外,自治区就业局还注重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上下工夫,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把服务平台设到村(屯)、社区,为农民工提供了零距离的“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构建自治区一市一县(市、区)一乡镇(街道)一行政村(社区)五级互联互通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力求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

此外,自治区就业局还创新工作方式,开通了“广西就业网手机客户端”“广西就业”官方微信公众号,供农民工随时随地查询全区公共招聘信息、招聘会信息以及广西创业项目库、职业培训、就业工作动态和政策等相关信息。据统计,2014年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收集89.4万家用人单位的351.06万个岗位信息,组织本辖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2.01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404.69万人次。

筑好巢,撑好伞

为区外就业农民工保驾护航

2015年12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消息传来,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深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协助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在此次山体滑坡事故中死亡的两名广西籍员工的家属获得了相应的赔偿,无法恢复生产转移安置的34家企业涉及的约130名广西籍员工也得到了政府给予的慰问金和代企业垫付的经济补偿金。在灾难来袭的时刻,远在异乡的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与关怀。

为有效转移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区外就业广西籍农民工的权益,自1992年起,自治区就业局先后在广东、海南、浙江等省建立驻外省劳务办事处,并在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顺德等地建立了7个劳务工作站。在发达地区和广西各设区市建立了劳务输出、输入基地,有效地开展“收集信息一宣传发动一培训一组织输出一跟踪维权―引才致富”的“―条龙”服务。

工作站成了广西籍农民工在异乡的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则成了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娘家人”。深圳工作站站长曾令初,初到广东的时候孩子还小,现在孩子都已经工作了。他二十年如一日驻扎广东,服务农民工,创下了自治区就业局派驻异地留守时间最长的纪录,经他的手输送到广东的劳务工逾万人。珠海工作站站长刘丽,12年来为全区各地收集并发回招工信息2000多条,争取到就业岗位24万个,完成劳务输出任务1.3万人。2011年,她被珠海市人民政府评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先进个人”,珠海工作站也被珠海市人民政府评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由于为驻地农民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自治区就业局先后有4个工作站(劳务办事处)被当地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评为农民工服务管理先进单位,有6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广西驻外省劳务办事机构共向广西各地用工信息12.16万条,提供招聘岗位160.46万个,直接组织劳务输出9.66万人,协助广西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劳务输出128.4万人次,有效转移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对推动广西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维权,自治区就业局还专门聘请了三名维权律师,协调做好广西在区外农民工法律援助、权益维护、工伤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累计看望广西籍务工人员7.46万人次,处理劳资纠纷1.3万起,协助处理工伤事故1 1672件涉及2.6万人,协助处理被非法中介机构骗钱事件931件涉及1329人,追回被骗钱财180.3万元,帮助有困难务工人员11012人。

镀上金,铺好路

为农民工就业添“砝码”

上林县的石施梅2006年开始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当时月薪只有600元,对于四口之家的开销来说是杯水车薪。2010年,一个姐妹告诉她可以通过自治区就业局家政服务部介绍参加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就有她一直想学的初级育婴师(月嫂)专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通过自治区就业局报名参加了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组织的“南方月嫂”初级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并考取了初级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证书后,石施梅到自治区就业局家政服务部登记了自己的求职信息,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告诉她已为她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月薪有2000多元。她第一次感受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一边工作,一边抽出时间再学习培训,陆续在绿城南方学校免费参加了中级育婴师、高级育婴师、中级营养配餐师、中式烹饪师的学习,并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现在她的月薪已达到8000元。石施梅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去年女儿出国需要的几万块钱也不用发愁了。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亲戚、朋友都从农村走出来,在自治区就业局的帮助下参加培训并开始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现在她们收入高,家庭和睦,再也不用操心小孩上学的费用了。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素质,为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增添“砝码”,自治区就业局通过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计划”“雨露计划”“春潮行动”等培训,确保每一名转移就业农民工至少享受一次培训,全力打造“出得去,留得住”的劳务队伍。2014年以.来,全区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41.37万人次,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自治区就业局还通过资金扶持和培育指导,打造出“广西汽车维修工”“八桂月嫂”“阳朔导游员”“广西建工建筑工”等20个“广西优秀劳务品牌”,使广西农民工“走出去”形成品牌优势。

此外,自治区就业局参与组织开展广西农民工技能大赛,营造了农民工比技能、练本领的氛围。特别是在第二届广西农民工技能大赛中采取现场比赛、现场鉴定、现场颁发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使全区参赛人数达到2万多人,带动岗位练兵10万多人次,其中,获得“广西技术能手”30人,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0人,获得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00人,获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660人,获得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3578人。

扶上马,送一程

“组合拳”力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篇5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做法

20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些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特点的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做法,对于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引导,构建多元参与、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业是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的行业,其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通过规划引导、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等多种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一是制定规划引导养老服务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法国政府2005 年启动了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包括居家养老服务业等行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安度晚年2007―2009》、《高龄互助2007―2012》两个全国性的与养老相关的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集中在鼓励设立养老机构和推动发展养老服务券两个方面。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在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委托和招标的形式,将80%左右福利设施交由民间社会福利法人具体经营和管理,土地由当地免费提供,国家直接经营的福利设施仅占20%左右。在英国,私人部门兴办的养老机构占到养老机构总数的60%左右,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事着社区的日间养老照料服务。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国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如果企业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服务,可减免企业为护工缴纳的社保,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增值税降为5.5%。法国还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同时,法国在全国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通用服务券特别是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由经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购买。企业购买后作为福利低价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既可自用也可送给父母。企业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可免缴任何社会保障费,并享受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

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低收入、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建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为老服务问题,并针对社区内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制定了一项能够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的制度,保障老人无论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都能得到良好的照料。美国政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向私人开办的老人院、老人护理院等“购买服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入住私人机构的老人提供费用资助,加上保障基金、商业保险补贴、政府养老金等,真正由个人支付的只占原费用很小一部分。英国政府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成员给予养老补助,并为无人照顾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了收费较低的老人公寓,而孤寡、残疾老人可在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免费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

五是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欧美发达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以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例如,美国鼓励志愿者参与各种社区服务,如帮助老年人购物、用餐、定期探望老人及打电话陪老人聊天等。德国要求年满18岁的公民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到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义务看护,服务时间累计,以换取自己年老后享受他人服务的时间。

(二)社区主导,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共同发展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模式大体上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类型。但以社区养老为主,鼓励居家自助养老,强调社区与家庭的互助和互动发展。

一是主推社区养老。欧美发达国家都强调社区支持老人的家庭,即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养老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如英国推行的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或者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以利于老年人在社区与家庭环境中提高生活质量。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包括物质支援、生活照料、心理支持、整体关怀等方面。如社区配备的老年人健康访问员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到老人家中探访,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出治疗康复建议。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家政服务、夜间照顾,并开办“托老所”、娱乐中心、午餐食堂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形式多样,有退休社区、社区会员制养老等模式。美国的退休社区包括退休新镇、退休村、退休营地、“集合式老年住房公寓和继续照顾退休社区等形式,这些社区设施齐全,为各类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美国加州现在大约有7800个拥有执照的生活援助社区(PCFEs),可以为超过17万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美国波士顿的比肯希尔(Beacon Hill)社区,采取的是社区联盟会员制养老形式,即在社区范围内,老年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会员,就能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照料。

二是倡导居家养老。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提倡居家自助养老,通过养老服务机构、协会、社区和志愿者等多种途径提供居家养老所需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文化交流等服务。在美国,居家养老是老人们选择的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为推动居家自助养老,美国实施了“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在各州力图帮助和支持老年人在家里有能力独立活动,为老人提供较多的服务项目,如家政服务、运输、供给膳食等,所有住在家里的老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服务。因此,在美国社区中,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家庭护理服务,如打扫卫生、烹饪食物、照顾老人起居等,费用按照照顾时间或次数进行计算。有的地方政府或企业还专门为老人设计特定的服务计划,提供为老人的专门服务。例如,加利福尼亚生活协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整理花园、修理栅栏和窗户、递送生活用品及载送老人到银行、陪同散步等。瑞典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为了使儿女照顾父母更方便,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配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在瑞典,凡领养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住宅津贴。

三是多种形式发展机构养老。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比较成熟。机构养老的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有养老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这些养老机构既有政府主办的,也有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例如,法国的养老机构模式较为丰富,主要有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

(三)注重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以保障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

一是注重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英美在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家政专业,为社区服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法国根据不同服务岗位要求制定了细致的培训计划,设置了14个专业文凭和5个水平等级,政府还根据养老服务市场的不断变化,定期调整培训大纲,每三年更新一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指导手册。法国还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养老服务培训机构,巴黎大区仅2008 年,区、省两级政府就投入了1.66 亿欧元用于养老及社会福利服务相关培训机构的建设。同时,法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服务行业人员培训,民间机构开展培训工作须先获得资质认定,其培训的学员同样可以享受到同等标准的国家补贴,其文凭得到承认。

二是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规定拟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例如,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行养老护理人员和护工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养老护理人员或护工需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和考试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瑞士政府根据培训考核成绩,老年护理护士被分为五级,每一级别都有明确的工作能力划分。

三是提升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针对社会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歧视的问题,一些国家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进行了规划和提升。例如,法国政府将养老服务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使养老服务培训学历得到正规大学的认可,并且支持完成养老服务培训的人员进入正规大学相关专业接受再深造。同时,法国政府创造性的为养老服务行业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高级雇员及管理人员学历、学位,以拓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

(四)强化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化发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法律法规。日本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日本先后出台了近十部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不但保证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也保障了服务人员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是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质量监督和规范管理。美国卫生部规定,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在内的所有服务机构都要建立和实行标准化报告制度,其相关信息和评估结果将用于检测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满意度。美国长期照料服务检查信息中心负责服务质量检查监督方面的信息与服务。法国政府对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 规定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企业才可以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同时专门成立了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对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该署每年都组织对这些机构的评估,不达标的企业将被吊销执照。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专门的评估团队对入住老人进行评估报告,养老机构根据报告为每个老人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并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服务质量的比较,设立互相监督机制,以便确定服务是否到位。

三是实施完善的养老服务项目标准。欧美发达国家对不同级别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对不能自理者主要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对自理者提供基本日常照料服务等。这些服务的项目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发达国家还对居家日间照料服务出台了标准。如美国的康复设施鉴定委员会和全美日间照料协会就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日间照料服务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不仅保障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二、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一)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体系

在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已成为各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荷兰和日本居家养老比例分别为 95 %、91.14 % 和 96.19 %。在我国,由于对养老服务业的属性认识存在误区,加之政府没有明确“兜底”保障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致使各地较多关注养老服务“福利化”、“公益性”,相对忽视其“产业化”。这表现为大多数地区重视机构养老服务,轻视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造成现有养老机构出现床位大量闲置而大众养老服务需求又无法满足的局面。应积极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政府引导、推动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以满足大众化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鼓励社区兴办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籍等服务。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发展邻里养老互助服务,构建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快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和培训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家政服务员、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仅有2万多人,大多数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导致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吃饭、穿衣、擦背等日常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作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支持大专院校等机构设立老年护理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专业,培养养老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中养老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中心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对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同时,要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等级、从业年限挂钩制度,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激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从业积极性。

(三)加强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与规范管理

尽管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已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标准,但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个养老服务市场还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养老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养老服务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不高。同时,养老服务业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对许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质量评估机制,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较低。应借鉴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经验,加快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办法。同时,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和养老服务机构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效果、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强化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和服务收费情况的日常监督和年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此外,要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监管,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营造多元化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业促进政策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旨在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目前由于体制、地区差异以及认知等原因,各地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应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如针对资金不足问题,应设立老年人养护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引导、鼓励和带动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专项经费,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特困救助、需要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购买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中小微民办养老服务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养老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创新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篇6

1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它作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在养老服务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是目前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1年,民政部宣布在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来,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推行。但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政府承担居家养老的责任。由于政府在履行居家养老服务责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1.1 政府角色定位、职能不清 

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目前居家养老需要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组织开展工作,但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承担所有的责任。由于缺少统一的支持鼓励居家养老的法规政策,管理监督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各地政府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居家养老中的角色定位权责不一致,缺少用于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政府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少依据,带来了居家养老服务在项目设置、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1.2 参与主体单一,服务内容简单 

受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由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对有需要的居家老人提供日托照料、代办服务、就餐服务、生活护理等类型的家政服务,缺少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 

1.3 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狭窄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资金保障,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供给。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其建设必须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投入于居家养老资金远远不能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持续发展,大多只够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受到阻碍。 

1.4 服务人员非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我国庞大的养老人群对养老服务人员总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这些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差,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外,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角度看,同样存在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素质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 

2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比较法借鉴 

2.1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综述 

2.1.1 美国 

美国十分重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承担社会工作事务,培育了大量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福利制度。目前,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包括日间照料、送餐到家、家政服务等。 

2.1.2 英国 

“社区养老”起源于英国。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开始实施基于社区的养老照顾。并且在英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理念逐渐发展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并实施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缓解了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时的低效率问题。 

2.1.3 日本 

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为此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养老福利政策改革,颁布了《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首次提出依托社区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理念,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养老中。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 

2.2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经验 

2.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保障。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十余部有关社区养老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对政府、非营利组织、被服务者在养老服务中的權利、义务,非营利组织的注册条件、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规范的环境中发展,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保障。 

2.2.2 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政府组织实施养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对于可以很好地解决养老服务中的资金筹措、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监督评价等问题,同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还可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并降低养老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赢。

   2.2.3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 

引入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就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有物质方面,有精神方面;有要求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也有精神慰藉服务,还有既要求物质服务又要求精神服务……面对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与各级政府合作解决好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遇到各种问题,并不断改进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居家养老从业队伍 

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服务是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保障。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资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非营利组织能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设计 

在政府尚无条件全面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情况下,允许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立法先行,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石。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补充,搭建起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框架,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有序进行,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3.1 建立准入及监督制度 

3.1.1 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准入及监督制度 

依据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设立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法律的高度明确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权责界限,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准入标准。同时建立非营利组织监督评估机制,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作出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将作为非营利组织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的基本条件,从而激励养非营利组织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3.1.2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参照会计、护理等职业资格认定办法,由政府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取得从业资格并经过培训后才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以保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3.2 完善《政府采购法》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际就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采购的内容。但是《政府采购法》采购目录中尚无“养老”一项,对“服务”这一采购对象的定义也只是笼统地定义为“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因此,有必要对《政府采购法》中涉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将服务采购的对象扩展至养老服务,并对养老服务的采购流程、资金使用、评估监督等做出规定。 

3.3 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时至今日,我国的养老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对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具体而言,就是把社区居家养老权利写入法律,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权利,使社区养老权法律化。同时,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科学地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包括明确政府责任、非营利组织的认证、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以及专业服务队伍的培训等,建立起一套完整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4 结语 

随着人口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一方面要承担起居家养老的指导、引导、监督职责,另一方面也要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政策和经济支持,让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推进,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胡苷用.养老保障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 

[2] 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 

篇7

一是采取措施,认真学习利用社区资源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精神。

二是开的德宏州老年大学招生工作会议再次进行督查,要求各部门加大离退休干部服务力度,同时要全力配合社区及老干部部门做好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不断总结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经验。

一、基本情况

勐焕街道的建国社区、东北里社区辖105个居民小组,州、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553人,8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139人,7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190人,36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224人,离退休干部大多数年迈多病,其中不乏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老干部。我们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完善社区老干部服务网点。一是建立和完善了“七个制度” 、“二个协会”、“五个小组”、“一条热线”和三支队伍”。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四就近”服务工作经验,党委、政府重视是做好“四就近”服务工作的前提。离退休干部专门学习、娱乐健身的活动,市政府有关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了支持。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四就近”工作有顺开展起来。政府对“四就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为“四就近”工作的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在“老干部座谈会”、“个别走访”和“问卷调查”中了解离退休干部的需求。“四就近”工作有序开展,就近学习实现了老有所学;就近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乐;就近照顾生活实了现老有所依;就近发挥作用实现了老有所为。

二、“四就近”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人员编制不足及工作经费缺乏;部分离退休干部年高体弱,难于按时参加学习活动;离退休干部思想陈旧,放不下架子,与社区居民缺少共同语言,不愿接受社区活动,担心原单位会放弃服务管理自己;服务设备设施落后和内容单一。

篇8

>> 基于JSP+Servlet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基于JSP技术的JavaBean和Servlet 浅谈JSP和Servlet程序中的中文显示问题 基于JSP技术的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JSP的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深入理解SERVLET和JSP原理 基于JSP技术的论坛系统设计 基于JSP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JSP的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网络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JSP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基于JSP技术的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技术的文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论述 基于JSP的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开发及设计探讨 基于jsp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html)中插入 Java程序段和JSP标记,从而形成 JSP 文件。JSP是用于开发服务器端 Web 应用程序的一种技术[3],通过JSP技术生成课程信息的动态页面,读取MySQL中对应课程的数据表,生成表格,显示学生作业提交情况。

(四)作业下载(DownloadServlet)

教师可以把服务器端的文件下载至客户端,Servlet能够向客户端发送任意格式的文件数据。通过ServletContext()的getResourceAsStream()方法,获取到一个读取课程作业目录下的输入流,再利用response.getOutputStream(),得到用于将文件输出至客户端的输出流。简而言之,DownloadServlet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端的请求(需要下载作业的课程),获取输入流读取所需文件,并通过输出流发送至客户端。

(五)其他模块

非核心Servlet包括登陆模块LoginServlet、注册模块RegisterServlet、新建课程NewCourseServlet和新建作业NewHomeworkServlet等,它们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如登陆注册。限于篇幅不一一详细介绍。

三、设计成果

(一)教师作业

注册一个“教师”类型账号,添加一门名称为“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后,在“作业”页面可选科目里面出现了该账号所添加的科目(如图1所示),填写“作业名称”,并提交学生名单EXCEL文件后,转至“作业下载”页面(如图2所示),选择“Java程序设计”,查看各学生的提交情况。

(二)学生上传作业

注册三个“学生”类型账号,姓名在“作业上传”页面,分别上传“Java程序设计”的作业。

(三)教师查看

返回教师的“作业下载”页面,对应的3位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显示“是”。右侧的“下载”可下载学生的作业。

四、总结

本系统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便利,功能实用,但距离实际产品仍有不足。总体而言,本课程管理系统效果良好,同时存在它的使用价值,可在其基础上继续改进,设计出更加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马骁.基于JSP的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2] 吴小青.JSP+TOMCAT+MYSQL 开源软件整合配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2, 28(4):66-69 .

篇9

1、精心培育家庭文化

注重典型引领。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美德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涌现出良好家风__家庭、好邻居韩国美家庭、孝老爱亲__庭等一系列女性先进典型。成立巾帼宣讲团,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宣讲先进感人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和引导广大妇女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引领广大妇女做良好家风倡导者、文明家庭践行者。

强化素质提升。在全省率先开设“卓越女性学堂”,通过高品味、高水准的讲座、交流和联谊活动等纯公益运作方式,为各类女性群体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女性的内涵和素养。针对不同女性,多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来湖,先后举办《加强礼仪修养、提高女性素质》、《和谐婚姻是幸福港湾》、《绿色家教理念》、《女性健康知识》等多期讲座和课程,丰富完善女性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女性的整体素质。

吸引群众参与。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开展“我爱我家·幸福在我家”快乐展示活动,城乡1056户家庭踊跃参与,展现了城乡家庭文明幸福家庭生活风貌;举办“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赛,充分展示我县家庭文化建设的风采,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烈氛围;举办广场舞大赛,弘扬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举办单身交友联谊会,为单身青年搭建拓宽交际、展示自我和结识朋友的平台,让更多的单身青年找到人生幸福的另一半。

2、悉心推进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三八”维权周、5.15国际家庭日、六一节、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契机,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拐、禁毒等知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亲子教育”公益讲座、“全家总动员”实践活动和“感恩社会、善小我为”亲子征文比赛等,动员组织家长孩子共同参与、共同成长,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发挥妇儿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和“网上家长学校”在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功能家庭教育新平台,提高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率。邀请省家教研究会理事汪峻、作家王一梅等专家来湖,举办《科学家教进万家》、《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多期贴近实际的家教知识讲座,在社区编印发放《家庭教育》书籍,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和推进素质教育社会环境。

开展特殊家庭教育。做深“春蕾助学基金”关爱品牌,累计筹集善款340.55万元,帮扶了277名孤贫儿童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26名受助孤贫儿童已步入大学校门;每年组织的百名孤儿“六一”爱心之旅;针对成长失教,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名人励志教育相结合。为受助儿童办理图书馆借书证,赠送《弟子规》等经典书籍,组织开展“阅读经典,收获未来”读书征文比赛活动,鼓励成长成才。

3、用心拓展家庭服务

弘扬巾帼志愿服务。加大巾帼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宣传力度,引导妇女和家庭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家以广大妇女和家庭为主体力量,不断壮大各类家庭志愿者队伍。以妇女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孤贫、留守流动儿童、单亲贫困母亲、空巢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与爱同行”系列活动。

实施家庭服务项目。聘请专用社工,在__镇__社区实施“__情—关爱空巢老人”公益项目,探索专业社工+妇工+义工的工作模式,为空巢老人开展定期的心理疏导,举办保健讲座、公益义诊、节日关爱等系列活动,帮助空巢老人提升晚年幸福满意度。实施“馨香园——关爱单亲母亲”公益项目,建立单亲母亲QQ群,发起成立单亲母亲互助联盟,举办“贫困单亲母亲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帮助76名贫困单亲母亲培训就业;积极争取全国妇联“母亲邮包”项目, 475名贫困单亲母亲获赠价值7.17万元“母亲邮包”。

打造家庭服务品牌。成立县“好__嫂”家政服务中心,并推动“好__嫂”门店向__、__等其他乡镇和社区有序拓展。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省96515家庭服务平台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加大“好__嫂”家政服务宣传力度。联合商务、人社等部门形成培训、鉴定、职介一条龙服务,帮助城乡下岗失业妇女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1、群众参与缺乏主动。开展与文明创建相关的评选活动以及应对群众精神文明需求开展的文化活动,虽在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了宣传,但宣传效应不明显,参与度不广泛,但大多数群众仍持观望状态,主动参与的少,被动接受的多。

2、家庭教育不够深入。虽建立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但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独生子女教育、隔代教育、单亲重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教育

等问题日趋凸显,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一些家长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忽视言传身教的道德养成教育。3、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志愿服务队伍整合已实现了初步壮大,但是在整个队伍中,妇工、义工多,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较少。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大多是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特殊时间点的临时服务,而且多为面向社会大众的“集中服务”,在服务安排上不成系统,在服务管理上没有规律。

4、家庭服务相对滞后。家庭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家政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她们教育水平低、年龄偏大,往往只能凭借生活经验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缺乏对家庭服务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高级月嫂、高级育婴师等职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扩张的高端化需求。

1、争取多方支持,努力形成家庭建设工作合力。家庭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妇联组织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拓宽工作渠道,在争取党政支持的同时积极联合多部门参与家庭建设工作,以协调会的方式统筹资源、解决难题,有效发挥各部门在家庭建设工作中的专业优势,为家庭建设工作创造条件,配强工作力量,提供工作资源,形成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家庭建设工作格局。要整合妇女自身资源,建好巾帼志愿者队伍,坚持立足社区,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的特点,把扶弱济困、维护权益、环境保护、情感关爱、倡扬文明、家庭教育等理念通过服务与实践渗透到每个家庭。

篇10

一、改革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水准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长远的职业教育观,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安排上入手,在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不适应。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主要采取自培方式,加大教师内部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参观、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使其一专多能。另外,我们引进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两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解决专业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学习,提高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衔接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初步打造出一支“一全”“二教”“三具备”的教师队伍。“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教”是指既能从事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三具备”是指具备专业开发、教学研究和编写教材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适应学校和市场需求

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本着四个原则:一是根据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爱好,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多专业培养。结合湖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学校将家政服务管理作为重点发展专业,专业下设园艺、酒店家政服务、烹饪、洗车养护等模块,学制为三年。这些模块既实用又简单易学,关键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教师经常走出校门,考察社会工种,找到与残疾人就业相契合的点,与用人单位联系,运用双赢策略,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呈现动态化管理,多角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让学生“学得好,立得住”。

(三)让学生依据爱好和自身能力选择相应专业

培智学校的每位学生入学时,各个专业的教师对他们逐个进行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各个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评估测试主要是以面谈和实操的形式进行。经过评估测试后,老师们对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其做出专业选择的建议。每到期末时,培智学校的专业教师会对每位学生再次进行能力评估,如果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则可以让学生在下一个学期选择另外合适的专业进行学习;如果目标未达成,则需要继续学习此专业,或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其他更适合的专业。

(四)设置课程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培智学校对传统的课程、课时安排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二门职业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培智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生活适应、职业生活、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休闲娱乐、特长、班会。二是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烘焙、烹饪、酒店家政、园艺、洗车养护。三是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践、社会实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社会这个目标而设置的。以生活语文为例,主要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如说明书、职业介绍、招聘信息、签写劳动合同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向每节课要质量。

(一)实施主题教学

培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制订主题单元目标,各科选取教学内容协同教学。如,在烘焙专业课中需要掌握称重配比的知识,那么,在数学课中就同步学习重量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秤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项目分解法,凸显结构化教学,重在学生实操,循序渐进。这种单元块状结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使学生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教师的个别化教学理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坚持“个性发展、共性成长”,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智障学生认识职场、了解岗位要求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学习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确定三学年的实践内容:高一年级以参观为主,高二年级以见习为主,高三年级以实习为主。学校把图书管理、宿舍管理、卫生清洁、食堂帮工等工作岗位提供出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工作实习岗位,并每月进行考核奖励。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以超市、礼品包装公司、咖啡馆等为实习场所,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熟悉工作岗位要求,拓宽学习空间,为今后顺利上岗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元评价

培智学校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需在学期初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合适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找到他们的优势和其他潜在能力,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培养。每次课后,教师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订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每个主题单元学习完后,都要进行单元评价,每个主题单元的最后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形式呈现,如美食节、展能节等多种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个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学期末,学校考核组对教师制订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进行随机检测,以此来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特殊教育更加高效。

(四)开发校本课程

培智学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选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专业教材还比较困难。目前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进行课程开发和选用:一是选用兄弟学校开发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删减选用普通中职学校的教材,三是组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研发编写教材。另外,学校要求指导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教研促教学,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制订一个课程开发专题,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围绕专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期结束按教师上交的校本教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绩效奖励,待形成课程体系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指导,争取进入省地方教材征订目录。

三、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培智学校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找准方向,创新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有效解决智障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搭建教学管理平台

学校专门成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部门,安排一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专职管理,负责学校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实习等事宜。并通过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向企业宣传学校职业教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中寻找适合学生实习、工作的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拓宽以职养教途径

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学生在技能训练、实习操作等环节要耗损大量材料。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智学校通过举办义卖会、开店等形式,把职业教育从纯消费转变为以职养职,直至将培智学校发展为以职养教的市场经济单位。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宣传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三)广开就业安置渠道

培智学校不仅要关注智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问题,更要重视解决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教育自身的力量,必须调动和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为此,学校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残联、民政等部门领导组成,以理事会为平台,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例如:通过与残联部门协商争取残疾人就业的机会和相关权益,与人社部门协商为智障学生考取面点等级证书开辟绿色通道等。解决就业问题事关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我们学校一方面多方联系,争取残联、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协助,以举办就业推荐会的形式,向福利企业、服务行业等有关单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他们推荐学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自身能力较好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自己开店设点,自食其力。

(四)建立就业指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