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范文

时间:2023-03-23 06:1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工业

篇1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着。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篇2

关键词:纺织机械;机械工业;专业英语;发展

1 机械工业中的专业英语

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工业化的物质和技术保障。近几年来机械工业的大幅度增长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拥有辉煌的历史,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了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现代的机械学著作中,“机械”一词是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而与机械类专业术语所对应的专业英语也分很多类,如:设计(design),制造(manufacture),生产(produce),加工(process),模具(mould),刀具(cutters),铸造(found),测量(measure)等等,下面是一些具体词汇:

车床 lathe刨床planer铣床miller磨床grinder刀具cutter联结link轴shaft传动 drive/transmission误差error定位 allocation,拉伸 pulling剪切 shear扭转 twist 强度 intensity精度 precision应力 stress硬度 rigidity绞刀 reamer螺钉screw齿轮 gear 切削深度 cutting depth主轴 spindle基准 benchmark钳工 locksmith锻 forge压模 stamping 焊 weld拉孔 broaching装配 assembling铸造 found切线 tangent 介质 medium螺纹 thread倒角 rounding chamfer工业造型设计 industrial moulding design导轨 lead rail 陶瓷 ceramics 机械制图 Mechanical drawing投影 projection,位移 displacement 截面 section 齿轮齿条 pinion and rack攻丝 tap游标卡尺 slide caliper千分尺 micrometer calipers 等等。

2 纺织机械中的专业英语

在原始手工纺织时期,人们利用纺坠纺纱,原始腰机织布。在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竹笼机、大花楼机、多锭大纺车等都可代表当时世界纺织生产的最高水平。 纺织器械的发展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现在的纺织器械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纺织工业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成为纺织工业的重点地区,以至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称中国为世界工厂。由于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纺织机械制造业作为纺织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更多的了解。这也就需要我们对各种纺机名称、纺机部件,等方面的用语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例如:

Jet loom 喷气织机,Gripper loom 片梭织机,Rapier loom 剑杆织机,warp loom 经编织机,

warp net frame 花边织机,Jacquard loom提花织机,Gins 轧花机,Tufting loom簇绒机,Reeds 钢筘,Yarn Carrier导纱器,Plastic Selector 提花片,Guide comb 定位导梳,Hanger Wire 提花钢丝,

cam 凸轮,trunking 线槽,Pneumatics 气动元件单针两缝平车 1-needle lockstitch M/C 单针链缝平车 1-needle chain stitchM/C人字平车zigzag stitches M/C双针车 twin-needle M/钮门车 buttonhole M/C钉钮车 button attaching 熨画机 ironing drawing 工业洗衣机industry washer 工业脱水机industry spin-dryer大货洗衣机 BULK WASHER pretreatment equipment 前处理设备after treatment equipment 后处理设备

3 专业英语对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作用

近几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国际纺织机械产品的重要进出口国,中国纺织机械规模强大,也相应带动了国际纺机市场的需求,同时对外交流增多,需要更多的设计专业英语的广泛运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成为 WTO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为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既利于纺织机械的发展也使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促使我们对机械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以利于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使得纺织品大量的出口,但是这些出口企业使用的机械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而我国的纺织机械制造商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使中国纺织机械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语言上,我们都需要加强对专业英语的认知,以此来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从而不断创新自我,提高自我,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塑造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篇3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

一、德国机械工业中小企业的特点

谈到德国产品,公众最先想到的是那些驰名世界的产品,如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等,但全面了解德国之后,人们就会对德国的机械工业赞叹不已。在所有机械工业领域,不论是成套设备,如机床、建筑机械和纺织机械,还是机械零部件,如轴承、变速箱等,德国产品总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隐型的世界冠军”,即在公众中了解甚少,但在所属的领域中,无人不知。例如,提到化纤机械,业内人士很自然的想到Oerlikon Barmag(欧瑞康巴马格)公司,提到经编机,人们就会想到Karl Mayer(卡尔迈耶)公司,提到缝制设备,Duerkopp(杜克普)和百服这两个公司的名字就像是汽车业内的奔驰和宝马一样知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 50 多年来,德国机械一直是无可争议的高端设备,是系统和配件出口的世界冠军。而创造如此骄人成绩的德国机械工业竟然有 80% 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有会员企业 3 000 多家,全部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涵盖德国机械工业的全部领域,会员企业的产值占整个德国机械工业的 90% 以上。VDMA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该协会 80% 的中小企业会员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小而精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小是指企业的规模,人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精是指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单位产值高。

二、创新是德国中小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

德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它的经济命脉始终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新天赋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像爱因斯坦、卡尔奔驰和格拉夫齐柏林等人的名字仅仅是从许许多多无名的工程师中显现出来的少数几个突出的例子。他们的发明丰富了世界,像传真机、MP3格式和安全气囊等产品都是出自德国工程师的独创。高质量的德国大学是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像ITA的亚琛大学、ITV邓肯多夫大学和ITB的德累斯顿大学等知名机构一样,德国大学一向盛产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工程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转换成市场化的工业设备。

创新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高技能人才,二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保持对研发的高额投入为德国企业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德国机械制造业始终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这些投入与富有创意和高素质的年轻工程师相结合,使他们专注于行业技术、通用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工艺设计和信息技术,这样保证了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不断地向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创新和高可靠性产品。

三、着眼于全球市场和未来市场

着眼于全球市场和未来市场是德国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保证。所有德国企业不论大小,都可以是国际贸易的主体,而且德国政府也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每年,德国政府以国家展团的形式组织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参加在当地知名展览会。这种便利的条件使中小企业始终可以贴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是迅速变化的,这给德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德国机械制造商一直能准确地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建立密切的商业关系,通过与客户保持持续的对话,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德国机械行业,许多公司都可以自豪地指出他们与客户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年的密切关系。其取得成功的因素包括:技术是始终专注于用户的需求,以及提供完整的售后服务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

笔者有一次到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时发现,在签证柜台中有一个用于递交材料的可推拉的抽屉,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两边装配有轴承以便里外滑动。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抽屉,德国人用的是超过 2 mm厚的钢板来加工制成的,因此显得非常结实。如果在中国,相信用薄的铁皮也能做出同样的抽屉。短时间内,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如果长远来看,这个抽屉每天都要承受上百次的推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金属材料过薄,就会产生变形,从而影响轴承的滑动。厚的材料自然耐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德国企业有时也会给外界形成效率低的印象。因为德国中小企业,即使是家族企业也不会盲目地做出决策,凡事都要经过一个过程,有一定的条理。不会随便跟风,一切按部就班,这样的好处是发展平稳,不会产生很大的泡沫,而且产品品质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而稳定可靠。从2008年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来,德国经济所受的冲击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归功于德国中小企业的平稳发展。

德国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的稳定同样体现在人员的稳定上。德国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很多工程师在一家企业工作很长的时间,甚至一直到退休。笔者接触到很多德国工程师,他们在一个企业工作 10 多年是很平常的事,最长的一个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了 47 年(德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 67 岁)。当然,企业人员流动的原因是雇主和雇员双方面的因素。但至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德国企业是非常重视员工的长远利益。而且,德国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型人才,在工资待遇上,工程师的待遇是令人羡慕的,有的还可以获得企业的股权。优厚的待遇、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

德国企业考虑问题的角度比我们更长远。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避免短视,立足长远。虽然说在开始创业阶段,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免产生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但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随着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全球化,很多企业已经发展成了大型企业,即使仍是中小型的家族企业也大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解决了生存问题。在考虑企业发展的问题上应该从长计议,这不仅仅是指产品的质量要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能力实际上是企业各种资源,包括人才、资本和文化的积淀。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也不乏有战略思想,具有长远目光的企业家,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也希望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研发和创新进行资金投入,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上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在数量上领先,但学生的能力却令人担忧。或者说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忙于纸上谈兵,而完全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在用人上也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目前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往往是销售人员,而非技术型人员。因为销售可以直接带来收入,是企业赚钱最直接的人员。因此销售人员的待遇往往是企业中最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那些原本搞技术的人员转行做销售,尤其在机械领域,技术型的销售人员越来越多。这种人才的流动是单向的,即技术型人才可以转行做销售,但销售人员如果想转行做技术将是非常困难的。从长远来看,其结果就是技术人员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即使有足够的资金对研发进行投入,由于缺少稳定的研发队伍,其效果不言而喻。因为创新是一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质的突变的过程,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员等各种要素作保证。

另一方面,目光长远还体现在对所属行业的专注度。由于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火爆,很多纺织企业偏离自己的主业,甚至放弃主业而投身到房地产行业。转型意味着企业过去技术积淀的停止,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自然随创新能力削弱而下降。而德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德国政府的严格控制,几十年平稳发展,从客观意义上讲,这确实为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小企业得以专心于他们的行业。相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暂时的诱惑太多,这更需要企业家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不为外界所诱惑,把自己的企业做精做强。

篇4

机械工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机械工业,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机械工业要走信息化融合工业化之路,通过信息化的力量,推动行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端转型,进一步提升国内机械行业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机械信息化

【分类号】:TG333.7

一、我国机械工业信息化的发展。

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凭借劳动力成本低获得竞争优势阶段,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工业化的阶段,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阶段。

机械工业是我国最早运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七十年代中期机械工业的自主开发成功,第一个是CAD系统,那个时候的CAD系统是机床联动用的。到了八十年代,进一步围绕CAD组建开发和研究。“七五”期间和“八五”期间,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块工作重点还是围绕着CAD的开设,围绕部分的自动化市场的开展。

接下来是10年前,也就是说90年代以后到了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我们进入到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在这么一个时代里面行业的发展开始关注管理,从管理要效益这么一个时期,所以ERP、生产过程管理、办公自动化是当时的一个主流。主要围绕机械工业信息化工程在做,制造业的信息化推进工程从原来的研发设计领域进入到研发设计与生产管控以及企业资源管理这么一个环节。

二、机械工业信息化的特征。

机械工业信息化是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合理方式的全新的机械工业。机械工业信息化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烦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经理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机械工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经济规模化

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二)、结构调整深化

发达国家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产品高技术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工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三、机械工业信息化现状。

机械工业信息化经过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竞争需要,行业和企业防范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缺乏经费支持的困境。

机械工业信息化与产业、市场脱节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信息化技术成果市场转化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地转化途径。机械工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融资难,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和风险投资结合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高端领军型的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对人才的激励不足,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实施信息化的效益还不够明显,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总体上,与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够大。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综合效果不佳。

篇5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着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科学的宏观调控,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机械工业的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三、整改问题的主要对策

结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新,确保当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主攻高端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2、创新驱动战略

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在很多时候采取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路线,不仅缺少本土技术,更导致发展规模和产品效益受制与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的机械工业发展,导致很多机械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止步不前。为此,“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强化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性产品的开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主机与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两化融合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产物和需求。“两化融合战略”要求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机械产品向发展速度,提升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增强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有效性。通过建立促进机械工业深入发展的崭新理念,促进机械产品的研究发明提升产品水平、扩大市场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机械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5、绿色为先战略

篇6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 ,当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子技术和机械工业相结合 ,从而使古老的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却产生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浪费及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 ,使得全世界的技术人员和环保人士都在全力解决此类问题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对该领域已经开始重视起来。目前机械制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1)废旧或闲置设备回收和再利用率较差这在旧机床处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我们的许多工厂常见的场景就是厂房内废弃满身锈迹的旧设备 ,数控机床、加工中心、FMS、CIMS甚至网络加工等先进制造系统和大批的五、六十年代的旧机床并存 ,如何改造和利用好这些旧设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课题。

(2)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在某些国营大厂表现更为明显 ,满地的切屑和小零件、无从下脚的遍地油污也许能说明我国在由原料到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为什么比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高出数十倍之多。

(3)环境保护意识在机制工业厂家头脑中还比较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还比较严重。

篇7

学校占地面积3794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

学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信息中心、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机电、珠宝、电子、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财经商贸类等各专业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

学生公寓配备空调,可容纳1800多名学生住宿。

篇8

【关键词】机械工业;国民经济;机械制造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来自机械工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机械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它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存在着生产能力不高、总体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机械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振兴我国的机械工业行业。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

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四、结语

中国机械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机械工业必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履行“装备中国”的使命,不断融入世界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和重组,加快行业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辛杨.新经济增长点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篇9

本论文通过对机床厂的组成及物料流转状况的调研,根据设施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机床厂的生产和物料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成组技术对车间设备进行布置,确定最佳布置方案。

关键词: 成组技术 设施规划 物流

中图分类号: U65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往今来,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生产形式多样,千差万别,加强管理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工业企业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它的任务不仅要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还要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更多的利润,并向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就要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使生产保持较高的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节奏性和适应性。

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空间通过许多相联系的生产单位来实现的。为了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生产单位和设施,应当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工厂和车间的布置是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品的生产是在车间内进行的,在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基础上车间的布置是否合理,对企业生产活动及经济指标,有相当大的影响。

该机床厂的主要产品是半自动组合车床。从原材料的采购、毛坯锻造、外协件进厂开始,在加工车间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然后在装配车间组装成成品,运至成品库存放或运至用户手中。机床厂的物流系统通过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机床厂的产品主要是在加工车间进行生产,由于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所以现有的生产设备是按照“机群式”布置的。“机群式”只是在小批量生产 条件下的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型式,物流运送路线混乱,增加了生产管理的困难。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 简称 GT)是一种以零件结构和工艺相似性为基础的合理组织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方法。它是将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以及组成产品的各种部件、零件,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分类编组,并以“组”为对象来组织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过程。该机床厂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可以采用成组技术。成组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批量概念和生产组织方法,它不以单一产品为生产组织的对象,而是打破产品之间的界限,从零件的“个性”中找“共性”,按零件结构和工艺的相似性来组织生产,形成同组(同族)零件的“累加批量”或“成组批量” 。

零件成组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三类:

目测法(或称经验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成组方法,适用于零件不多的情况,主要凭有经验的工艺人员的目测,将形状结构、尺寸相似的零件归并成组,或者将工艺方法和工序内容相似的零件归并成组。

零件编码分类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对零件进行编码,按零件代码,采用一定的相似性准则进行分组。在零件分类编码的寄出上,用字符对零件各种特征或属性进行描述、识别,从而将零件归并成组后进行加工。

生产流程分析法(PFA-Production Flow Analysis)

PFA法是将已知该零件的工艺过程,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工艺路线,将零件聚集在一起成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上的按成组生产组织布置设备的成组生产单元。

以上三种方法中,目测法需要较强的生产经验,因此不易实施。而生产流程分析法是不采用编码系统,也不用零件图进行分组的一种方法,而是应用已知零件的工艺过程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工艺路线将零件聚集在一起成组,在此分组基础上形成理论上的按成组生产组织布置设备的成组生产单元。因此运用生产流程分析法进行零件分组,对车间设备进行布置。

该机床厂的加工车间设备布置是典型的“机群式”布置,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工艺过程的编制采用按零件单独编制的方法,存在着缺乏科学性、工作重复性和工艺多样性等问题。如果按零件成组生产,并建立成组单元,机床就可以布置为“成组单元”形式。这样,物料流动直接从一台机床到另一机床,不需要迂回,既便于管理,用可将物料搬运工作简化,并将运送工作量降至最低。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分析加工车间零件的工艺过程资料的基础上,将使用机床和工序相同的零件归并成组。

成组加工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有三种:成组工艺中心、成组生产单元和成组流水线,统称成成组生产单元(或成组单元)。成组工艺中心是根据一些结构工艺相似的零件在某种设备上加工构成的成组生产单元,它是成组加工单元的组合。成组生产单元按照零件组共同的工艺路线配备和布置设备,它是完成相似零件全部工序的成组加工生产组织形式。成组流水线是具有生产特征的成组生产单元,是成组加工的高级生产组织形式。成组生产车间是由若干个成组生产单元构成。这些成组生产单元可以是相同的类型(如均为成组加工单元),也可以是不同的类型(如包括GT单机,成组加工单元和成组流水线)。因此,成组生产车间如何布置,将有不同的形式。成组生产车间的设备布置,既不同于传统的“机群式”布置,也不像大批生产的流水线布置,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布置方式。依照现有生产产量看,只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还达不到成批、大量生产,因此还不适合按成组流水线进行设备布置,因此,应有GT单机和GT生产单元相结合,进行生产车间的设备布置。

GT单机是成组生产组织的最简单形式,即在一台机床上实现成组生产。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小尺寸、形状不太复杂、精度要求不太高的相似零件,因此一台机床可以将零件全部加工完毕,像生产中使用的车削加工中心和镗铣加工中心,都可以布置成GT单机。

由于生产中存在大量多工序加工的零件,这样在车间中由一组机床和一组生产工人共同完成相关零件的全部工艺过程的成组生产形式,即GT生产单元。通过对零件分组的结果可以将加工车间的设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加工单元。这样由GT生产单元和GT单机相结合,进行加工车间的设备布置可以说是在目前生产状况下比较合理的方案。这样,车间的生产根据不同的零件组可以在与之相对应的加工单元进行生产,生产过程相应简化,物料流动直接从一台机床到另一台机床,使物料搬运工作简化,避免物料运送中的混乱、线路过长,并将运送工作量降至最低,使工厂的物流更加合理化。改善企业物流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改变企业的面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王家善、吴清一、周佳平编设施规划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8

罗振璧、朱耀祥编现代制造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

篇10

尽管机械工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加速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难以抵消原材料、燃料、运输费用大幅提升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很不理想。机械工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863.57亿元,比上一年减少86亿元,尤其是汽车行业,同比减少205.79亿元;工程机械行业,同比减少7.81亿元。企业亏损面比上一年增加了1.6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50多亿元。与此同时,新产品产值的增长速度缓慢。

中国机械联合会根据上半年的运行态势,对机械工业全年走势做了分析,认为今年全行业将由连续3年的超高速增长转而进入平稳增长期,全年利润增长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将有较大下滑。但全年电力设备、数控机床、大中型拖拉机、汽车等重点产品的产量仍将会保持正常,进出口贸易将继续增长。

面对机械市场出现的种种变化,机械行业的专家认为,机械工业依靠增长速度支撑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机械工业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能源、原材料、运力等上游行业供应不足及价格上涨的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决将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转变到质量和水平效益型的轨道上来。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正处于装备水平升级的关键时期,电力、冶金、煤炭、石化等行业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机械装备。今年上半年,以发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的产量普遍高速增长,发电设备产量为4480.15万千瓦,同比增长45.29%,采矿设备增长28.95%,金属轧制设备增长38.02%,分离机械增长29.35%,造纸机械增长41.9%,大中型拖拉机增长32.54%,数控机床增长23.91%,滚动轴承增长18.16%,气动元件增长31.28%,模具增长33.44%。这是推进我国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在机械工业由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以后,缓解供大于求矛盾的重要出路。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制造难度较大的装备依赖进口,如果要想将这些装备留在国内制造,除了机械制造业本身的努力之外,还必须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