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58-02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改变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干百万人民的命运,教育信息化在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一、 现状分析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东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差异很大。在西部,大部分学校之间没有资源共享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城区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师资力量差的乡村学校,从而加大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无法满足教育的均衡发展。
大部分学校的日常工作管理仍处于老式的管理状态,没有电子化,流程化,数字化的OA办公管理系统,老师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事倍功半。
同时,学生作为特殊的敏感群体,在读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及其重要,但校园安全隐患仍不容乐观,缺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如果仅靠教育系统投入中小学信息,整个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如何借助现有互联网资源,经济、高效的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下面从借助电信的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资源谈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二、 设计原则
1、经济实用性
2、开放扩展性
3、方便快捷性
三、 解决方案
基于电信覆盖面广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应用可快速实现区县中小学三通两平台的基础功能,能极大的降低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中小学的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可将教育资金节约用于教育终端投入。
1.校校通
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中国电信10M/100M宽带网络接入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实现区县教委中心与各校之间的信息、资源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输,承载信息应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同时,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国家、省市数字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信教育信息化平台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如(图1)所示:
区县教委可根据本地教育特点建设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用于本地的教育管理应用平台、本地特色资源数据的建设和存储,与社会教育信息化资源形成互补。
采用互联网模式组网,区县教委数据中心不作为上网流量的中转节点,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同时,各个区县可根据经济情况分期分批逐步建设。
2.班班通
通过电信协同通信的多媒体会议功能,以直播、录播、点播方式,引入外部优秀的教学课件,弥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如(图2)所示:
①远程直播教学
利用电信协同通信的视频直播功能,通过中国电信宽带网络接入各个学校进行传输,采用高清摄像头对公开课等教学现场进行实时录像,视频信息通过电信协同通信平台实时传播到其他学校、班级,实现远程视频直播教学。
电信协同通信平台支持多达300方的视频会议,能够满足区县教委和中小学远程视频教学。教委中心和各个学校均可灵活组织多方视频会议,可以自己设定任意一方作为主会场,通过会议召集、会议控制、文档共享、应用共享、网页共享、电子白板、文档下载、会议议程/记录、投票等功能。
②录播、点播
利用协同通信视频会议的在线录制功能对学校公开课等教学视频录制;然后将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翼校通的资源服务器或教委自建的资源服务器上。各校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访问资源服务器进行点播,实现远程视频录播、点播教学。
③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共享
通过翼校通平台,实现各班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共享,任何班级均能下载或点击观看平台上的优质课件和电子图书;老师还能通过翼校通平台的公共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考卷制定,大大丰富了老师的工作手段和方式,减轻老师备课工作量。
3.人人通
通过电信翼校通的个人平台、协同通信的群组通信、教育总机方便快捷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
3.1 个人平台
学习社区空间:翼校通拥有老师、学生、家长三个平台,关注不同信息,通过翼校通的家校短信、家校微博、亲情电话实现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
家校短信:教师可登录翼校通门户网站、通过手机客户端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作业通知、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学校通知等教学相关内容的短信给家长,家长手机可接收、回复教师短信,也可以通过翼校通门户网站查看短信记录。
通过翼校通,学生到、离校时刷卡后,自动给家长手机发送报安信息,通知家长子女到、离校时间,方便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入校和离校时间,解决了家长对学生上学的安全忧虑。
家校微博:基于已有的家校组织关系,与家校信息、报安信息紧密协同,以微博的形式提供学校信息服务、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之间互动沟通服务。教师、家长及学生可以通过WEB 或手机客户端使用家校微博。
3.2 群组交流
通过协同通信的群组通信功能实现区县教委、学校、老师、学生之间及时沟通。通过灵活的群组操作,组建工作群组,即时看到对方在线状态、通信状态,进行群成员电话会议、短信群发、群内资料共享等。利于教师之间沟通方便班级/年级沟通3.3 教育总机
通过教育总机,可以有效、方便的解决领导,老师之间查号难的现状。为区县中小学及教委提供一个教育通信录,教委管理员可维护教育通信录的群组信息以及所有老师的通信录信息;同时可以提供手机客户端下载、维护及查询总机通信录、通信录内成员来电弹屏、人工转接等多种功能。
4.公共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
电信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可与国家公共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进行资源互补。
4.1 电信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通过电信翼校通的资源共享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器允许学校、老师、学生上传下载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还拥有中国电信已提供的全国名师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4.2 电信教育管理平台
通过翼校通的OA办公平台及校园管理系统实现通知公告,公文收发流程办理,邮件,教师管理,学籍管理等功能。并提供相应的手机客户端,方便学校教师随时随地移动办公。校园管理系统包含人事管理、学籍管理和资产管理平台等,完全满足学校的日常办公及管理需求。
四、 小结
充分利用运营商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快速搭建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对教育资金有限的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中小学,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解决方案。
篇2
浙江万朋总部位于杭州,在杭州、北京、沈阳、武汉、成都、西安设立了分公司,并在广州、福州、济南、新疆、南京、长沙、石家庄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浙江万朋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训练有素的客服团队,保证高效运营,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
万朋数字校园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学校基础数据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以数据中心平台(公用数据库)为基础,以统一应用平台(数字校园门户,统一认证平台)为认证模式,以丰富的校园应用系统(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校园自主建站等等)为核心应用,提供教育博客、学吧、教育资讯、益智游戏,论坛等功能强大的教育辅助载体,结合成熟应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国内首创互联网运营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校园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等各类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学校内管理,教学互动、学术交流、名师课堂、家校沟通等等各类应用的大融合。
根据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万朋数字校园的建设服务于三类应用。
1.管理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管理信息化针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操作层、管理控制层和决策层等三个层次,建设校园信息流转与办公自动化、学籍与成绩管理、人事与教务管理等内容。将学校的相关事务都纳入管理系统中,使学校的管理人员通过桌面电脑便可对学校的信息全面进行管理;
2.教学信息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更多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并通过网络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公平教育;
3.家校沟通信息化: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网络和短信实行及时沟通,使得学校教育向家庭自然延伸,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2006年6月万朋与新疆移动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移动数字校园采用的正是万朋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目前,新疆移动数字校园建设已在乌鲁木齐的75所小学全面推广和应用,其中在沙区使用数字校园业务的学校中,已建立了以22小、27小、34小、42小为代表的4所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009年度
篇3
为解决高校师生最头疼的开学选课问题,6月9日,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三通信)与北京邮电大学在京联合举办了“云选课实践经验交流会”,结合当下高校选课慢、选课难等困境,向教育界展示了华三通信定位高校选课难题的DRX动态资源扩展解决方案,将帮助高校战胜IT资源拥堵,实现畅快选课。这一针对高校教育难题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也成为新IT时代智慧校园的又一创新应用。
选课难一直是高校新学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昼日刷页面,也无法顺利选课,系统时常崩溃;信息中心老师不断重启软件、更换硬件也无法满足学生高峰期的选课需求。
在传统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IT系统中提供的最高应用资源往往不具变化,一旦选课期间的应用流量超出最高负载值,服务器就会宕机需要重启,由此导致学生选课不成功。
如果能够让服务器提供的应用资源与流量负载相平衡,实现资源的动态扩展和负载均衡,那么将能够从根本上摆脱这一IT困境。高校亟须一个能够根据业务变化实时进行动态资源扩展的IT基础架构。
为此,华三通信推出了DRX动态资源扩展解决方案。DRX究竟是何方“神器”?用四句话可以充分概括DRX的新IT特性:面向用户的全面监控、基于负载均衡的资源弹性无缝伸缩、自动化免人工干预、实现多业务整合。通俗来讲,利用DRX,北京邮电大学可以自动触发虚拟资源的扩展与回收,结合LB负载均衡设备,构建弹性可伸缩的资源池,解决以往选课系统静态服务器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DRX选课系统采用了动态计算资源池,在选课业务结束后,可释放计算资源给其他“潮汐式”业务,可以有效降低学校IT整体投资,实现IT资源的最佳配置。
根据华三通信技术人员介绍,该方案能够定时计划资源,根据设置的时间段,自动触发虚拟资源的扩展与回收,并结合负载均衡设备,为指定业务系统提供弹性的、可伸缩的访问资源池,解决以往选课系统静态服务器瓶颈问题,使选课过程顺畅无比;同时,它采用自动化免人工干预,高校信息管理人员不需要手工配置,就能够进行设定,实现自动扩展和收缩,实现多业务整合。
简单来说,有了DRX的动态弹性扩展优势,学校的IT系统具有了超强的自适应能力,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最优扩展。在选课高峰期,学校无论面临多少并发选课数,都可以从容应付,学生和老师再也不用被选课难题所困扰,从此彻底改变了原来被迫分批分期选课的形式。
北京邮电大学在采用了华三通信DRX动态资源扩展解决方案之后,对教务系统的登录、选课、查询方案完成情况、查询成绩、老师录入成绩等教学流程进行了全面的压力测试。事实证明,学校整个IT系统在1000并发时能保证响应时间在0.36秒左右,登录功能在1000并发时响应时间仅在5秒左右。
此外,华三通信DRX还同时与正方、凌展、清元优软、盈科等国内主流选课系统完美适配,目前已经成功服务包括广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在线选课系统。
篇4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教育行业 信息化 拓展策略 电信咨询
1 引言
2012年底,笔者为河北移动公司做了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研究项目,旨在研究该省及石家庄市教育行业发展脉络,根据行业特色挖掘信息化切入点、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为教育行业市场拓展、需求发掘、营销策略开发指明方向,实现精细化的行业拓展;以需求为导向,梳理现有资源,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方案;固化教育行业客户拓展案例信息库,实现行业拓展方法和手段的模板化、工具化;明确教育行业拓展目标客户的方法、手段、成功案例等内容。
中国移动在开展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初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抓住各个行业的重点客户和核心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做好短期及中长期规划,而不应该一开始就想把“市场大海”煮沸。有目标有把握地实施突击战,比为行业内所有客户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要合理和有效。故本文将以此项目为雏形,简要探析中国移动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
2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1)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战略方面
1)如何从行业维度构建营销服务体系?
2)教育行业信息化目标愿景是什么?
3)如何提升信息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如何引入符合需求和趋势的产品?
(2)细分市场及客户需求方面
1)本地区教育行业重点目标客户是哪些?
2)教师、家长、学生各有何需求?
3)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及盈利性教育组织分别有何信息化需求?
4)各目标客户群分别希望使用什么样的产品?
5)校讯通发展到现阶段,为发挥更大价值应如何改善?
(3)信息化拓展策略方面
1)河北移动未来几年在教育行业信息化方面做什么?
2)校讯通如何与信息化更紧密结合?
3)教育行业信息化项目拓展采取什么策略?
3 教育信息化需求与移动产品适配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五大趋势:
(1)多媒体化: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场景、多样的表现形式,课件可重复。
(2)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学;探索式学习、增强学生创造力,将合适的知识提供给合适的学生。
(3)资源共享:公平学习;虚拟学习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双向互动:提升学习和教学兴趣;实时情感交互,增强沟通,全新体验的课本和课程,提升学习便利性和兴趣。
(5)泛在学习:“五个any”——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接入方式、学习任何课程。
教育行业信息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室、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统一通信、智真高清、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以及学生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信息系统。因此需要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目标客户和移动信息化切入点。
例如,要不要大规模投入校园一卡通建设?这是个具有二元矛盾与争议的问题,笔者在此作简要分析。
2008至2009年中国移动引入手机一卡通产品,借鉴了欧美运营商的案例经验,主推2.4GHz高频卡(以13.56MHz低频卡做补充)。但因中间环节和规模问题,换卡成本是欧美的两倍以上(欧美约3.5欧元/张,国内约100元/张)。后来因为客户属性及价值不同,分为企业一卡通和校园一卡通,企业具有较为刚性的考勤、消费、门禁等基础需求并且具有付费意愿,故企业一卡通有可行性和直接收益。但校园一卡通却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比如校方和学生都不愿付费,暂无刚性的手机一卡通使用需求。由于校园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尤其是处于下风的联通、电信)都将手机一卡通当做了提高校园市场占有率的捷径。不难看出,做校园一卡通并无收益,不做则会损失市场,这使移动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出现了一些被动的、在无客户需求和项目收益的情况下上马的校园一卡通建设项目。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博弈性的做法,即先借助与学校的关系签署一卡通排他协议,但不急于实施。渐渐地运营商也发现校园一卡通的软硬件问题,而且有些学校建设了一卡通,也达不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市场占有率仍得不到保障。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校园一卡通只能实现基础功能,替代不了原有的刷卡机具和学生卡;校方也不便做硬性规定,自然无法达到捆绑学生客户的效果。
篇5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0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lutions of Sports College Students’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E Zhen-wen, ZHAO Bing, XU Xiang-hong, ZHANG Zhuo-lin,CAI Xu-dong, WANG 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department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case study, expert interviews an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ere adopted. It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fficulties――weak teachers, simple programs and lack ofeducation throughout in the career guidance of sports colleges. These question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port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eer guidance. On the base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s, the research proposed a “network solutions" to solve the three troubles. Network solutions wer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Network solutions could make up for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career guidance, and gave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a useful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uld be full of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ha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ssist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sports institution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ence; network solutions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根据数据推测,2009年仍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而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31万,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而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类院校就业面相对其他综合类院校而言更窄,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
为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设措施,但其效果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相比未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育院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的理论不成熟;2)体育院校属于专业性高校,没有建立起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为寻求解决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难点问题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体育类院校的调查研究,寻找当前困扰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个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加以分析论证,从而对体育类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帮助和建议。
投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编号:1340SS09029)。
作者简介:何珍文,北京体育大学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仅仅是凭借工作经验;3)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的客观情况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难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全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其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对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领域的研究以及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调研,积累理论基础,寻找研究线索和研究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12所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关专业工作人员和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其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调查研究,获得本研究的基本论据。同时,对参与到网络化学习和教学中的学生进行评估调查,对其可行性及实际意义进行实证研究,共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70%。对评估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重测信度为0.8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结构效度可靠。
1.2.3 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跟踪研究。
1.2.4 专家访谈法 采用开放式访谈方法,就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与有关专家进行自由交谈与讨论。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的结果征求专家的评价和意见。
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2.1.1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现状 在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现状调查中发现(表1,表2):1)大部分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达不到1:500,只有少数高校接近这个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师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2)我国体育院校每年都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计划的有10所,占90.1%;3)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就业专职人员、院系主管领导、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社团代表的培训教育;4)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能力培训、就业市场开发培训、就业事务管理培训,缺乏职业规划咨询师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5)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以内,基本保障培训的力度。
此外,在对全国12所体育类院校就业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还发现,在我国体育院校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师往往由二至三名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担任,而他们在上课之余,还要承担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任务――既要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开拓就业市场、组织就业招聘会、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同时还要担负起各种就业讲座的组织、帮助学生寻找实习的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阻碍了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及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技巧的提升。无形中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师资力量。
表1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n11)
表2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具体现状(n10)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1)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2)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任务繁重;3)严重缺乏能够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的师资力量;4)严重缺乏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指导的专业人员。
2.1.2 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本研究针对全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情况比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别有12所和10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课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其中必修课的比例分别为50%和40%,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必修课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在校所有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需要。
2)经过调查,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达不到38学时得要求,12所高校中3所高校的课时在48个学时,其他高校为32学时,很难满足需求。
3)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成课程学习。
4)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大部分针对毕业生,开始于大三的高校只有28.6%,开始于大四的学校为71.4%,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
5)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材自编率为41.67%,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材需要通过购买,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就业指导的基础能力。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显示:全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传统等客观因素,导致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时设置上仍落后于全国其他类院校的水平。
2.1.3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体育类院校在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上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即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体育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课程学习以户外术科居多,个人技能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方面。在校期间学生以各类运动的训练和教学以及体育相关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毕业时从业技能主要是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而体育专业就业面目前相对比较狭窄。二是体育类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各项能力不足。体育类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考试前先加试体育分散精力,导致重“武”轻文,入大学后理论课学习吃力,文化课水平落后。此外,某些学生曾经是专业队运动员,长期的专业训练严重影响了其文化课的学习。因此,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文化课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都要落后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使得体育类院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到对本校学生进行全程性――即从入学到毕业――职业化培养的问题。然而,限制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全国绝大部分体育类院校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如何去找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由于传统的方式难以解决当前体育类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本项目组建议采取网络化的形式,作为体育类院校面临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2.2 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针对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和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等建设现状,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及辅助功能,能够进行网络互动、网络教学,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网站服务系统,以弥补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的工作不足。下面对该网站服务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提出设计方案。
2.2.1 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设计方案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表现之一就在于,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及其稀少。大部分老师本身并无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咨询师培训,因此很难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总共有五个步骤: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并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加以执行,以及之后对规划的审视与修改。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职业规划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四个方面充分了解自己。
2)职业信息库:包含大量的职业以及行业信息,同时采取便捷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即时了解职业的情况。
3)辅助工具:如SWOT分析,SMART分析等,帮助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4)职业计划书生成系统:可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的每一步骤记录下来,并最终生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供学生时刻参考,并加以修改。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具备了以上功能,便可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功能,分担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有效的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2.2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设计方案 大部分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授课老师的授课水平有限,因此很难保证体育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利用网络化解决方案能有效弥补体育类院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能力薄弱的问题,成为本研究的要点。
1)课程内容设计:采取标准化课程与辅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所谓标准化课程,指的是按照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设计的课程体系。对于师资严重不足或几乎无自主授课能力的体育类高校而言,可直接利用此课程体系代替教师授课。对于其他体育类院校而言,也可通过此课程体系,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所谓辅课程,即在标准课程体系之外,针对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辅导性课程。如针对公务员考试的课程,针对面试技巧的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丰富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充分的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解决其实际疑惑。
2)课程形式设计:名家授课、录制音像视频、采取流媒体软件的形式播放。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授课教师最好为此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或资深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为保障教学的持续性,也为了保证课程的便于推广,可以将课程录制为视频,并采取流媒体的形式,即将课程视频、大纲、讲义三合一放在同一个页面上,供学生自主选择观看。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能具备以上功能,则能够对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产生充分的补充作用,甚至可以用网络化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一来可以避免教师水平限制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二来可以有效的缓解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为专业的教学条件,四可以使教学脱离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的限制,使学生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2.2.3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辅助功能设计方案 除了职业规划功能与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外,为了达到全程化教育,网路化解决方案中还需要设计一些辅内容。如职业资讯,或职场成功人士经验分享,大学生涯规划等素材。这些内容可以丰富职前教育本身的内涵,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并非仅仅只对应届毕业生有效果,对所有学生而言一样有用,这就从主观上使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成为了可能。
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接受网络化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效果,设计中还应该加入自主测试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3 实施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效果预测 在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研发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系统后,北京体育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用,并在一个月后由本项目组对其试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表3)。
表3 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使用评价调查(n102)
从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评价较高,从中可以预测出有效实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对于全国体育类院校而言将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2.3.1 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不足的问题 [2009]3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教高厅(2007)7号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并明确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各体育类院校目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只有2~3名,在校学生近万名,师资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
通过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自身学习构建教学平台和学习媒介,为学生提供快速、高效的职前教育教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这样,体育类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2.3.2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前教育力 该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不仅能较好地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依据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服务,同时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升职业发展素养的专家课程,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甚至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和实习信息。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接受专业而及时的职前教育资讯和交流服务,整体上,它是一套内容专业而全面、实用性良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辅助系统。通过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同时能持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3.3 低成本高效率推进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由大学生的社会影响来决定。在当前社会整体职业发展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体育类院校构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职前教育质量。学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的现代网络解决方案,是保证赢在起跑线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建成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期有效机制,不但降低了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而且实现了高效率,缓解了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工作压力。
2.3.4 推动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而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既具有便捷化、自主性学习的特点,还能图文并茂,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而且覆盖面广,能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3.5 发展学生非体育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在早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特长与潜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管理学知识,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尽早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的动向,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通过网络课堂的教学或自学,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无形的拓宽了就业市场和渠道。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课堂,可以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尽早、有效的完成学生的职前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准备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就业。
以上表明,从实践价值考虑,对体育类院校实施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将对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
3 结 论
针对目前全国体育类院校在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上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较为单薄、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教育,网络化解决方案作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内容与框架构建得到了本项目组以及业内专家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反复论证,并已在实践中获得了使用者的认可。其在对于帮助体育类院校解决师资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帮助体育类院校进行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有着很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6-57.
[2] 刘治军.积极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60-61.
[3] 迟涛.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大学生就业,2006,(4):45-46.
[4] 吕鹏,陈伟.高校就业工作因“网”而变[J].大学生就业,2005(18):49-50.
[5] 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 王洪波.树立现代大学生活观 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4):37-39.
[7] 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70-72.
[8]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9]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1-82.
篇6
教育部推进,各地提速
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方案提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到了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重点要求:到2016年底,要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同时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建设80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指出,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共有8个重点目标。包括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2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新的提法要求更细,但把互联网在学校的全面普及时间推迟了两年。
在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各地中小学接入互联网工作开始提速:四川省提出将加快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薄弱校互联网接入,实现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安徽下辖多地市提出在2016年实现中小学全面介入互联网;重庆提出到2016年底全是小学基本接入互联网……
教学升级效果显著
资料显示:到2015年中期,全国只有30%多的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已经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第一落实并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目前,为网络课程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已经就位,且资源十分丰富。到2015年中期,全国有362万名教师参与、晒课207万堂;若干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以科大讯飞、威科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开发的资源已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全国29.5%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36%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涌现出安徽、上海普陀及山东昌乐一中、哈尔滨香滨小学等一批区域和学校应用的典型。在已经接通互联网的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教学模式的跨越。但是,全国目前只有30%多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多数学校的学生,空有大好资源不能利用。
在传统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互联网提升教育的效用非常显著。2016年4月,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在赤峰召开全区“互联网+教育”研讨会。全区约140名各级各类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电教馆主任了解了“互联网+教育”解决方案,参与了“电子书包”、云录播、同频网络课堂等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演示,实地观摩了松山四中、实验小学教学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会议现场,8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作为执行教育战略落地的基层单元CEO,围在各展台前认真听讲解,有些还迫不及待拿起“班班通”白板及电子书包等设备亲自操演。无疑,他们最关心这些信息化解决方案,能给学校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带来哪些便捷。苏虎街小学是呼和浩特影响力最大的“名校”,历史悠久,地处新城区最繁华地段,在校生2868名,已经步入现代化学校建设之路。张莉校长把互联网、信息化放到“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张莉有自己的担忧:“现阶段‘电子书包’这些好产品在苏小恐怕还用不成,因为网络接入的速率太低了。”她说,学校急需提供校园教学教育管理的综合平台、高带宽互联网接入和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中国电信在内蒙古的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学校接入宽带后,将实现班班通网络、人人通空间。同时,将融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支撑各盟市、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家校互动、平安点到、校园一卡通、云录播、同频网络课堂、校园绿色通信、校车监控,及应急指挥服务体系,保障校园安全。
智慧校园已经出现
“互联网+”在学校中的应用,创造了“活”的智慧校园。在互联网接入较早的地区,教学模式已有巨大变化。
2016年4月,杭州市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第十三次研讨活动在大成实验学校举行。会上,澳大利亚昆士兰圣希尔达女子学校学习学院的总监、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杰夫・鲍威尔先生和杭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包晓铭老师,分享了《澳洲私立学校的平板课堂教学实践》和《ipad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享》两种不同国家的平板教学经验。向大家展示了在智慧教育的情境下,信息化手段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上的广阔前景。圣希尔达女子学校应用互联网手段教学后,历年成绩在维多利亚州名列前茅,大学升学率高达95%。学校已全部采用ipad教学,在利用平板课堂辅助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杭州市下城区的大成实验学校,也有一套自己的课堂教学新系统,教师可以将PPT、练习题等所有素材整合在一起,讲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推送。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习题后,教师端自动形成成绩柱状图以及知识点统计图,可以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账户,在学习、做题过程中,会自动形成错题集,方便学生巩固练习。从2014年开始,大成实验学校就开发、完善了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现数字化课堂教学。此外,与下城区科技局共同打造了科学馆“创智乐园”,馆内有3D打印设备、体验互动、天气预备制作、太阳能、闪电、龙卷风等20多个体验内容。
像这样的智慧校园,在下城区满地开花,并各有特色。比如胜蓝实验小学、长寿桥小学利用“魔灯”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和学习,青春中学积极推进电子书包进课堂,朝晖中学开展斯坦福英语教学……
而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工作中,下城早在2013年投资上百万元完成了中心机房改建,2015年完成全区中小幼学校的互联网统一接入工程。同时,建设基于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实现了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级全覆盖,同时加强“云学堂”网络化电子阅卷平台建设,将阅卷与试卷分析功能整合,并开发名师微视频资源库。
微课方兴未艾
4月9日至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文登区教育局协办的全国“互联网+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改革现场会,在威海市文登区举行。近年来,文登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文”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目前,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班通安装率、录播教室配备率均达100%。2014年底,文登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班通安装率均达100%。同年,文登区承担的威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课题“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试验”课题成功立项为省级课题,2015年申报的“微课开发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功立项为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十三五”重点课题,全区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背影》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课。为讲这一课,文登市实验中学语文老师鞠荣芳。没有匆匆查笔记,找书本,而是轻点鼠标,进入“阳光微课平台”很快就看到了这一课的微课资源包。鞠荣芳介绍说:“这一平台是一个共享的平台。我不仅能上传我制作的微课,而且能看到全区、全省甚至全国最优秀的微课资源包,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在自己学校就能得到最优秀的微课。”
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微课实验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幸运。他们最早接受“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教学法。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文登启动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强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意识。在探索、研究中,教育部门发现,虽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得到了保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用到了课堂中,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走过场,课堂教学活动仍有很多低效、无效环节,这些问题最终聚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上。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业务;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互联网时代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挑战更加严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互联W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微信颠覆传统电信业、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业,电子商务挑战传统商业,互联网视频挑战传统广播电视,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节奏进一步加快。
在通信行业,OTT业务对传统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虚拟运营商加入产业竞争,互联网平台企业日渐崛起,使得电信运营商的“高速公路”越修越宽,传统的通信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运营商的各类应用越来越丰富,管道里的流量越来越大,但是所获得的利润却日趋下降,运营商去电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迫切需要运营商企业创新转型,把握市场热点,创造新的收入增长极。
二、互联网对通信企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推动
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这种改变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式,带来了便利的服务模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原有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和颠覆了传统企业原有的业务服务提供模式,形成互联网生态下的全新服务模式。
互联网对于通信企业的发展更是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推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步向下一代互联网(NGI)过过渡,IPv6标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使互联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比如,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采用基于云计算的IT基础架构、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基于电子商务的在线服务体系等新的智能服务,加速推动“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演进。这方面的需求是刚性增长的、市场是清晰可见的。再如,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互联网+,以云化和移动化为代表的新型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教育信息化、医疗及健康管理信息化等热点应用不断涌现,蕴含巨大市场空间,这都是电信运营商的机会。因此,运营商在做好传统信息化领域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务创造的新领域。
三、互联网时代对提升集团客户核心能力的要求
对运营商而言,在传统业务领域主要靠公众市场,在创新业务领域靠集团客户。在创新业务领域如何把握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对集团客户市场上的经营和能力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集团客户重点要强化以下几个能力。
(一)打造专业化支撑人才队伍
创新业务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探索,包括商业模式等,但核心的核心是人才,干着干着最后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所有的业务靠外包,这个团队一走,运营商就很危险了。今天他给这个运营商做,明天给其他运营商做,这都是很可怕的,所以运营商最终还是要有一支自己的队伍,要积累人才,逐步形成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边缘的和应用层的再外包。人才能力打造方面,重点要聚焦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和基层及专业化运营能力两个重点,形成专业化支撑能力,包括提升集团客户体系内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自主设计能力,强化热点领域顶层架构和标准化规范的制定能力,形成解决方案的前瞻性技术支撑能力。
(二)打造集成能力
在产业互联网,运营商可以充当对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活动协调者、价值链主导者的角色,其收入来源不断扩大,包括可以为最终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对终端产品、应用产品、网络接入等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专业化的支付和结算服务等,发挥起价值链集成者和市场中介角色等。这就需要运营商提高其自身的集成能力。
打造集成能力,重点要提升解决方案能力、软件能力、集成实施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平台运营能力和外包服务能力等核心集成能力,建立优化项目实施专业化团队,保证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规模经营落地。提升跨域、战略类项目的实施能力,实现集成实施能力的全域覆盖,提高集成自主项目端到端的实施能力和跨域项目的总集成和与项目管理能力,实现对重点行业需求、设计、方案、实施的主导。
(三)打造创新能力
技术、服务的创新可以扩充生态容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使企业开创发展新的蓝海。而创新所带来的专利O无形资产,又能形成技术壁垒,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运营支撑创新方面,要根据实际应用类型,探索运营支撑的创新模式,针对项目型应用,要提升解决方案能力和集成运营能力;针对平台型应用,要打造专业化集中统一的平台运营团队,同时结合KPI考核实现专业化营销推广。
在应用架构创新方面,要从单一的孤岛/烟囱式的行业应用转为基于数据集中和云的统一协同式应用架构。
在营销创新方面,要从面向后台的以通信为切入点的营销转为面向前台的以云平台及集成为切入点的营销。
(四)打造合作能力
运营商应当积极开展合作,形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以有限的资源撬动更的市场,形成互利共生,从而实现共同进化。但是,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战略、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以便选择出最佳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
要充分挖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产业互联网等热点领域的潜在合作伙伴,构建集团客户发展生态圈。尤其要重视与政府部门的合资合作,以快速实现轻资产运营并进一步获取政务云市场。
参考文献:
篇8
三年已过,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如何,面临的挑战和症结又是什么?被誉为中国“数字城市工程师”的清华同方又如何看待这一领域?记者日前走访了清华同方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副总经理李咏玖先生。
中国“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
数字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也被提升到相当高度,是中国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李咏玖认为中国“数字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仍然需要假以时日,原因不在技术层面。他明确表示,技术方面肯定没有困难,从企业角度讲,清华同方运作任何一个省级信息化项目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对于真正了解到数字城市建设重要性的客户而言,资金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他认为,要加快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必须尽快解决如下三大挑战:
第一,标准问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至今仍然缺乏最基本的国家标准,只是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技术水平实施着个性化解决方案,那些实力较小的企业往往会成为数字城市后续建设的“绊脚石”。
第二,要大大加强政府的推进和协调力度。因为建设数字城市要涉及城市中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统一和协调。从隶属关系上,存在着同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间,及城市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与中央部局、直辖上级间的协调。李咏玖表示,不要说一个城市这么大范围的数字化,就是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难以协调各部门意见和利益的情况,因此政府的集中推进和协调显得相当重要。
第三,参与的企业要深挖“数字城市”用户需求。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交叉性和长期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一般用户往往对自己的需求无法准确而系统地进行陈述,这就需要像清华同方这样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否则不但贻误工程的顺利进展,而且对用户、企业都会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另外,目前中国数字城市建设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李咏玖表示,清华同方一直将国家信息化作为己任,同方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给国家节约更多资源,尽可能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清华同方擅长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数字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这也是清华同方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具有清华大学背景及渊源的企业,基于公司的理念,清华同方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他说,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工程乃至数字城市工程的有效实施与参与企业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企业有责任心才能做到务实和贴近用户需求。
清华同方的“数字城市工程师”之路
去年,在国内某权威机构主办的有关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评比活动中,清华同方脱颖而出一举获得“数字城市奖”,原因是:其它在信息化领域同样非常著名的企业,多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成绩不凡,而清华同方是在数字城市领域的综合实力无人能比。
李咏玖认为,“数字城市工程师”这一称号不是谁都能担当的,清华同方的业务涵盖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公司拥有清华大学的背景和渊源,而清华大学素来就有“工程师摇篮”之美誉,这也在鞭策同方人将企业塑造成为数字城市工程的设计者、规划者和实施者,另外,清华同方一贯的务实风格与工程师的角色也十分吻合。
2002年10月18日,清华同方正式战略,将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定位于“数字城市工程师”,全力投身于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并致力实现“一体化城市管理”和“智能化生活环境”,以行业(领域)应用软件、智能控制、信息网络、数字视频和智能卡为核心技术,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全面提供数字家园全面解决方案,以及政府、税务、电力、教育、水利、社保等行业(领域)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清华同方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数字城市”的。狭义的理解包括数字市政、城市一卡通等,这就是所谓的“一体化城市管理”;而广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其信息化应用,其中包括家庭、办公环境、社会环境、政府和整个城市的数字化,最终为人们带来“智能化生活环境”。
深度整合强化核心竞争力
在参与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清华同方也不断在进行自身调整和整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地健康成长。经过近十年的奋斗,清华同方的整合效果逐渐凸现:资源能力不断加强、业务方向更加清晰、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李咏玖认为,在清华同方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发展过程中,有三次战略调整意义最为重大。
第一件事是应用信息系统本部的成立。1997年6月25日,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下属五家业绩较好的企业为核心组建成立。2001年7月,清华同方应用信息系统本部成立。清华同方成立之初一直以多个分公司形式运作,但随着集团的业务和市场逐步扩大,集团也开始进行整体规划。于是,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在联合了原来七家分公司的基础上诞生了。经过之后一年的整合,四大部分业务已经非常明晰了。
李咏玖评价本部成立的重要意义时说:本部的成立提高了集团效率,过去七个部门独立核算,存在业务冲突,本部成立后形成了统一核算、统一发展的局面;同时解决了资源共享的问题,各部门可以共享渠道、项目信息、合作伙伴等资源。这标志着整个清华同方的发展踏上产业化的道路,现在同方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划分成六个本部,整体业务经营、管理更规范。
第二件事就是理念整合。2002年1月,在清华同方副总裁、应用信息系统本部总经理李吉生的亲自带领下,开始着手和规划同方应用信息系统本部的企业方向,主要从两个方面统一本部的思想:一方面要求各业务部门对“业务如何做成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另一方面开始从整体上梳理本部的企业文化理念,李咏玖把这次理念整合工作比作非常重要的“停车维修”,它为本部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件事就是组织机构的整合和调整。在2002年底本部清晰界定了“六横六纵”的稳定网格结构,“六纵”就是六个事业部:e-City、e-Government、e-Home、e-Education、产品支持,及业务发展中心;“六横”就是人事行政、市场、研发等六个横向支撑系统。
广深结合的数字城市战略
篇9
虚拟化是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个抽象层,它将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分开,打破以往一个操作系统必须配置一套硬件的传统部署方法,从而提供更高的IT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
虚拟化允许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多个虚拟服务器(通常称为虚拟机)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独立并行运行,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一套虚拟硬件(如RAM、CPU、网卡等)。无论物理服务器采用什么硬件组件,操作系统都将它们视为一组标准化的硬件。
虚拟机系统通常是被封装在文件中的,因此可以快速对其进行保存、复制和部署,可在几秒钟内将整个系统(完全配置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BIOS和虚拟硬件)从一台服务器移至另一台服务器中运行,以实现零停机维护和连续的工作负载整合。
虚拟化部署技术是服务器部署方式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人们升级和管理异地的IT基础架构并确保其安全。
2 基于虚拟化服务器的解决方案
基于虚拟化服务器的解决方案是将所有硬件设备构成一个统一的抽象的虚拟化平台,并使得所有的硬件被统一到一个虚拟化层中进行统一的调度分配。这样,系统将不再以服务器的数量为单位,而是按照需要的计算处理能力为单位进行分配,而分配出来的硬件处理资源就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虚拟服务器,也被称为虚拟机,它拥有与真实服务器一样的所有硬件设备,如主板芯片、CPU、内存、SCSI和IDE磁盘设备、各种接口、显示和其他输入输出设备等,管理员可以像使用物理服务器一样使用虚拟服务器,在上面安装操作系统,部署应用等,并且所有的虚拟机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即使某一个虚拟机崩溃了,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虚拟机的运行。并且每个虚拟服务器都可以被独立封装到一个文件中,实现虚拟机的灵活迁移,如图1所示。
采用虚拟化技术后,所有的服务器就构建成一个统一的硬件处理平台,即构成一个虚拟化处理资源池,可以在这个资源池上取合适的处理能力及资源构建独立的虚拟机。
3 市面主流虚拟化软件
在市面上虚拟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最为著名的产品有VMware vSphere、Critrix Xen Server、红帽的KVM以及微软的Hyper-V等产品。
VMware vSphere是业界第一个x86“裸机”虚拟机管理程序,是最可靠和最强健的虚拟机管理程序。VMware ESX/ESXi于2001年首次,目前为第五代产品,已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客户部署中经过了生产验证。其采用全虚拟化技术,在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建立一个虚拟化抽象层,它将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分开,打破以往一个操作系统必须配置一套硬件的传统部署方法,从而提供更高的IT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VMware是市面上虚拟化技术的霸主,几乎占了虚拟化市场80%以上的份额。
Xen采用准虚拟化技术(Para-Virtualizion),其特点是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加入一个Xen Hypervisor层。它允许安装在同一硬件设备上的多个系统可以同时启动,由Xen Hypervisor来进行资源调配。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依然需要模拟硬件设备,安装Guest操作系统,并且需要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Xen相对于传统的Virtual Machine Monitor,性能稍有提高,但并不十分显著。
Hyper-V采用微内核的架构,它是一个瘦Hypervisor。因为它里面没有驱动程序,驱动程序是跑在每一个分区里面的。Hyper-V底层的Hypervisor运行在最高的特权级别下,微软将其称为ring -1,而虚拟机的OS内核和驱动运行在ring 0,应用程序运行在ring 3下,这种架构就不需要采用复杂的BT(二进制特权指令翻译)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Hyper-V采用基于VMbus的高速内存总线架构,来自虚机的硬件请求(显卡、鼠标、磁盘、网络),可以直接经过VSC,通过VMbus总线发送到根分区的VSP,VSP调用对应的设备驱动,直接访问硬件,中间不需要Hypervisor的帮助。但是鉴于Hyper-V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内核,决定其稳定性具有一定局限性,Windows Server 2008 Hyper-V需要每30天重启一次。
KVM是红帽5.4发行版中推出的最新虚拟化技术,严格上说它是完全虚拟化的产品,VMware和VPC、VirtualBox等也都是完全虚拟化的产品,而Xen则是半虚拟化的产品,半虚拟化从性能上说要比完全虚拟化快很多,但Xen有个缺点,它是重量级的虚拟机,修改了大量的内核源代码,它的guest机器必须理解xen化的硬件,也就是说Xen上面只能运行红帽5以后的系统。后来红帽修改了发行版4中的一个版本,使其也能支持Xen。而且Xen的完全虚拟化需要借助硬件CPU的VT技术,这个在Inter CPU上叫VMX,在AMD CPU中叫SVM。Xen的完全虚拟化可以说是个失败品,运行效率甚至赶不上VMware,而且操作界面相当不友好,但这不能否认Xen在半虚拟化世界的霸主地位。KVM是kernel virtual module的简写,其实KVM借鉴了Xen在半虚拟化上的很多成就,虽然KVM是完全虚拟化的产品,但在关键的硬盘和网卡上支持半虚拟化Virtio,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性能。KVM是轻量级虚拟化的代表,也需要硬件VT技术的支持。另外从操作界面上看,Xen和KVM都是用Virt-manager工具,差别不是很大,但不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同时安装且运行Xen和KVM。另外,KVM只能运行在红帽企业版5.4,64位系统上,同时需要关闭SELinux。
4 基于虚拟化的技术优势
虚拟化解决方案包含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以及虚拟化软件。在进行部署时,通常只需要在物理服务器上部署虚拟化系统的服务器端即可,然后通过虚拟化软件自带的管理端对整个虚拟化集群系统进行管理、操作、生成虚拟机等。而生成的虚拟机文件通常是存放在后台的共享存储中的,而在物理服务器上通常是不存放任何数据的。通过部署虚拟化系统将获得很多好处。
4.1 快速服务器部署,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部署虚拟化服务器平台之后,如果教委机关某个科室或某个学校需要使用服务器,只需要向区教委申请,管理人员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从虚拟化服务器平台中按照需求划分出满足要求的虚拟服务器以供使用。
4.2 资源重复利用,避免浪费
当某个服务器不再使用时,管理员可以随时将虚拟机撤销,计算资源立即被释放,然后这部分被释放的计算资源可再次划分为另一台虚拟服务器,供另一个机构使用。
4.3 提高服务器利用率,合理分配服务器资源
根据过去的统计,每台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的情况,95%以上的服务器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其CPU的利用率不超过10%。这是由于在选型的时候,服务器必须满足应用的峰值处理需要,因此造成大量处理资源被闲置起来形成极大的浪费。但是采用虚拟化技术之后,就可以突破这个障碍,将多台服务器部署整合到一台服务器上去。
例如,有5台四路服务器在运行时,其大部分时间处理资源占用率都在10%以下,那么就可以把这5台服务器整合到一台服务器上去,在大部分时间内,这台整合后的服务器处理资源使用率就可以提高到50%。而这5个应用的负载高峰不一定都在同一时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当某个应用处在负载高峰时,可能剩下的几台服务器还保持在10%处理利用率以下,这样多台服务器就可以轮流使用服务器的处理余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图2)。
4.4 获得前所未有的可靠性
部署虚拟化服务器平台之后,所有的服务器就构建成一个统一的硬件处理平台,任何一台服务器的故障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任何影响,运行在其上的虚拟机以及运行在虚拟机上的业务不会因为一台物理服务器或虚拟机的故障而停机,从而获得全面的高可靠性保护。
如图3所示,通过部署虚拟化服务平台,相当于为所有的服务器都构建了高可用的系统,任何一台服务器的故障不会对运行在其上的虚拟机造成影响。
4.5 易于管理监控
采用虚拟化之后,整个虚拟化系统使用一个统一的管理界面对所有虚拟机进行统一直观的管理。一旦部署完成并且运行起来,只需要登录到整个虚拟化的管理平台上,就可以管理所有物理以及虚拟机服务器。
4.6 大大降低服务器数量
由采用虚拟化服务器平台部署,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城域网原计划采购15台服务器,现整合为6台高性能服务器用于虚拟化部署。通过减少服务器数量,可带来许多好处:1)减少服务器占用机房空间;2)降低发热量,从而降低在制冷设备方面的投入及散热成本;3)耗电量的减少及维护工作量的减少,大大降低运营成本;4)线缆数量大大减少,不但减少故障点,也减少网管工作量,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源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4.7 集中数据存储,集中数据备份
虚拟化技术与集中存储是分不开的,部署虚拟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采用高性能的集中存储系统。采用集中存储之后,才能实现虚拟机的高可用、在线迁移、资源分配等功能,如图4所示。
通过采用集中存储,数据皆存储在一个磁盘阵列柜中,一方面便于数据的统一管理及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每个虚拟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文件,只需要将所有的虚拟机文件拷贝出来即进行了备份。如果发生数据丢失,只需要将备份出来的虚拟机文件直接拷贝回去即可直接使用。而这种所有数据的完整备份方式如果采用传统的服务器部署方法是无法办到的。
4.8 极易部署和迁移
采用虚拟化技术部署的虚拟机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机文件,里面包含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所有内容。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拷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进行迁移的时候,只需要将这个虚拟机文件通过拷贝的方式复制到另外一台服务器上面,立刻就可以将这台虚拟机运行起来,而不用像通常的部署方式那样需要先在服务器上安装操作系统,搭建运行环境,再安装应用软件,再进行应用软件的配置,等等。如果对虚拟机文件进行复制操作,立刻就可以将一个虚拟机变成两份完全一样的虚拟机,极易部署和迁移。
4.9 拥有极强的扩展性
提高虚拟化服务器平台的处理能力,只需要增加更多的物理服务器即可。在扩展的时候,可以在任何时候按照需要增加物理服务器的数量。例如,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城域网已经部署由3台服务器构建的虚拟化服务器平台,并迁移一部分应用到这个虚拟化服务器平台中,如图5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逐渐增加,这时需要将更多的应用迁移进虚拟化集群中去。但是目前的3台服务器所带来的性能无法支撑这么多虚拟机同时运行,那么要做的就是增加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来增强整个虚拟化平台的处理能力。如图6所示,只需要增加一台真实服务器,安装好虚拟化软件,然后加入这个虚拟化服务器平台中,之后再增加虚拟机的数量,并将一部分应用迁移到其上运行即可。整个过程不会对正在运行的虚拟机产生任何影响
5 结束语
篇10
当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后,这些新城市居民首先面对的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不对称应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是实现城乡文化知识共享、信息传播对称,消除数字鸿沟的必要手段。“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城镇信息化的投资重点。
中国的智慧城市是我国的部分机构和企业结合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需示而推出的一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信息化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是由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组成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关键技术是“大数据”。智慧地球通过物联网的感应和控制技术,将地球上所有包含或关联人类信息的物体接入智能网络,增强物与物(M2M)、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大大增强人类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强每个人在网络中的社会属性,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打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以后的社会关系中不光有人与人的关系、还会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加强人与社会的全方位联系,丰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改变社会形态,推动文明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没有大规模地采用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而是坚持以“自主可控”作为发展这一技术和产业的前提。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至少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智慧城市在中国能够得到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发展速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介入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12月,住建部就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暂行管理办法》,对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评审办法、建设和评审的指标体系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是智慧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规范类文件,对当时各地的城市规划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调研活动,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发展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全国近100个城市申报成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中国智慧城市自此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进入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共90个试点城市名单,第二批共50个试点城市也在不久后公布,14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要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了,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点燃了众多企业和机构的创业激情。
2013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又一个重量级的指导文件《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框架、平台标准、功能模块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这个指南的出台,使产业界和各地政府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产业界得到了明确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指引,各地政府得到了制订各自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标准和依据。很多软件和物联网企业纷纷把研发和市场的角度转向智慧城市,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产业的实施细则,无锡、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智慧城市产业园区,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无锡、上海、成都还专门设置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的研发园区和生产园区。“指南”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代。
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制订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标志着智慧城市已经得到了最高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必将引发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加快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使整个信息产业界都得到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再发展。
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时,我们却要给这个产业浇点冷水,但浇水的目的不是为了熄火,只是为了降温。根据最近两年我们与一些从事物联网等相关于智慧城市企业的接触,了解到目前号称从事物联网、智慧城市产业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些传统监控安防、电子信息等这类企业的重新包装而已。他们从事的业务和研发,仍然与以前的业务在实际内容上基本相同,往智慧城市或物联网方面包装显得比较牵强。很多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将来企业的发展进入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性循环中,也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决策。需要研究清楚目前产业界存在这些乱象的原因,重新认定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涵。作者觉得: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智慧”这个词语本身开始。
应该非常佩服当初将“智慧”这个词用在信息化解决方案里的这位人物,他把一个文学词汇成功的用在了信息化这样的科学领域。他选择“智慧”这个暗示性强,准确性低的词汇,为后来的软件商和集成商们提供了大量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中国的企业都是极敏锐的,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以后,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夜之间给各自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冠上了“智慧”之名,做物流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物流”、做工业控制的改名叫“智慧工控”、做医院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医疗”、做教育信息化的改名叫“智慧校园”,就连原本做门禁系统、监控设备这样的安防厂商也摇身一变,称自己也是搞“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了。
我们必须要明白:产品不是方案,单一产品和功能软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那些特征呢?
我国智慧城市的大致技术框架与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一致的,都是以“物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核心,以“大数据”为关键技术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与智慧地球不同的是,我国的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的自主可控和标准统一。
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基本性能主要是计算力和存储力,我们从计算力和存储力的部署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智慧城市的三大特征。
计算任务向数据迁移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计算力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智慧”来源,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用以同时在大量的数据终端上发起计算任务。
要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这就要求前端设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性能,而这正是智慧城市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前端与后台的计算力和存储力进行抽象的动态整合,按需进行弹性分配,以达到最高的资源运行效率,这是智慧城市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以上三个重要特征,都是由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日前有学者曾提出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提法太早,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还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换一种思路想: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就包括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而不必纠结原始积累。
智慧城市真正缺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标准,以及完整的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明确了智慧城市要走自主可控的道路,但可能因为前两年作为智慧城市基础和核心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本身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形态也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造成了高度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城市更加难以描述和定义,一个新事物如果连描述和定义都还成问题的时候,要对其制订技术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中国的一些物联网企业在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技术,虽然离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掌握应用技术至少能够让我们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不那么直接和被动。
在云计算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重新思考和调研她的技术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云计算更多的被理解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方式和服务交付模式,云计算正逐步褪去那些被有意加上的功利光环,回到本来的样子。
当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日渐清晰以后,应该尽快重新厘定智慧城市的技术概念和发展方向,迅速制订出国家级的技术标准,推动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前期确实受制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形态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加上绝大多数安全厂商都是从事基于传统互联网的业务,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智能网络系统。传统安全厂商需要大量时间解决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系统架构问题。为了加速这个过程,应该由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牵头制定智慧城市下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相应的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用以指导和帮助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智慧城市从2009年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后,各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分别选择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选择了全面推进的城市有:深圳、南京、佛山等城市,他们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选择了重点突破的城市有:南昌、重庆、沈阳等城市,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了面向教育、医疗、环保方面的渐进式发展规划。
根据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地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国务院于今年3月上旬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列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智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级的纲领指导文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全国的智慧城市产业再次进入了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期。武汉、成都、广州等城市都相继推出新的产业政策和和各自设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武汉提出了“113”总体架构,确定了一个打造中部地区“智慧之都”的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以物联网、传统互联网、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运行三大核心体系。
成都推出了“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建设成都高新区物联网研发基地,双流县物联网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广州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综合战略,重点是加强和完善: 电子政务、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幸福广州、智慧交通、智慧乡村,共领域的投入和建设,目标明确地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从整体的产业和技术层面来说,其发展水平其实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前的主要面临的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和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并且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科学的宏观的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相信中国的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必将得到全面的稳健发展,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