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论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科学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大诱因。运用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可分析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按照这一原理,环境对系统有两种输入:资源和压力;系统对环境有两种输出:功能和污染。
环境的输入直接塑造企业组织,这种输入的变化直接引发企业组织变革。对企业组织而言,环境对其资源输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和自然资源;环境对其压力输入主要来自要素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资源丰富,或者是资本充裕,或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源密集型的,或是资本密集型的,或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组织模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相应地变革组织模式。同时,环境的压力也影响着企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比竞争者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效率。如果在产品(服务)市场上竞争激烈,那么企业必须具备能够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组织结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的输出同样对环境有塑造作用。当企业的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时,环境的变化进而会对企业产生新的输入,从而引发企业组织变革。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增加所有者权益以及向国家上缴税收。如果企业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那么就能够增强竞争优势,减轻竞争压力。如果企业是政府的税收大户,那么就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如果企业能够持续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进而减轻组织外部压力,促进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反,企业的污染输出则会恶化自身的经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已有足够的认识。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污染。企业不尊重员工,甚至侵害员工的安全和利益,那么将没有人到该企业工作,可以说企业污染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环境。企业投资决策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会失信于广大的投资者。企业将很难再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说企业恶化了自身的融资环境。恶化了的环境会对企业产生新的压力,从而要求变革企业组织。
概括起来,环境对企业的资源输入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环境对企业的压力输入制约着企业组织的选择;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企业的污染输出会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企业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
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的吸引子,如新的经营目标、新的市场定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如果打破原有组织的稳定性之后,不能尽快建立新的吸引子,那么组织将限于混乱甚至毁灭。而且应当意识到变革只是手段,提高组织效能才是目的。如果为了变革而变革,那么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来实现。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原有产品仅包括四种类型的直升机。每一种直升机有专门的用途。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两架飞机是完全相同的,即产品间的差异化程度大,标准化程度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该公司决定变革组织模式。其具体措施是对个部门进行调整组合。首先,由原来各种机型的设计人员共同设计一种基本机型,使之能够与各种附件(如:枪、炸弹发射器、电子控制装置等等)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后将各分厂拥有批量生产经验的员工集中起来从事基本机型的生产。原来从事各类机型特殊部件生产的员工,根据新的设计仍旧进行各种附件的专业化生产。这样,通过内部调整,既有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也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方式的变革对组织产生的震动较小,而且可以经常性地、局部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态。这种变革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企业组织长期不能摆脱旧机制的束缚。
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
企业组织变革的评价
首先应当明确组织变革对于企业的意义。企业输入各类资源,输出产品和服务。各类资源的简单加总,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各类资源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结合在一起,便具备了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种功能是各种资源在企业中整体涌现出来的。而这种涌现性正是通过企业组织来实现的。现代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企业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但对企业组织贡献的直接评价却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客观评价的困难,因而在实践中对于组织变革存在着模糊认识,要么是缺乏组织变革的积极性,要么是盲目地进行组织变革。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客观的组织评价模型。这里将尝试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建立企业组织变革的理论评价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AL&KI-&,&(0,1)。其中:Q为企业的产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这里假定技术木变,A为组织贡献系数:A=Q/L&KI-&。在一个企业内,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和资本,在企业现有组织模式下生产出一定的产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组织贡献系数可以体现企业组织的功能。企业组织变革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目标是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贡献系数大于初始态组织模式的贡献系数。以此为依据,可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对组织变革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价。
篇2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系统科学理论 建构
由于学者们对团队学习研究的深入,其运用的效果也逐渐表现出来。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们都经常使用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建立怎样的学习团体能更好地发挥团体整体的智慧及作用呢?以下我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一、学习型组织与系统科学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将学习型组织描述为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1]
系统科学理论是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三论”以系统论为核心,“新三论”是系统论的新发展。系统科学成为了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导着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2]
我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构学习型组织,以使学习型组织在现实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自我超越中改变心智与耗散结构理论。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自我超越改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须使系统开放,有信息交流。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是一个大系统,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组织都只有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进步,走向有序,实现超越。
2.共同愿景下的团队学习与协同理论。
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过共同的意愿、价值观、使命紧紧地将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组织成员个人能力成长的上限,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突破了“单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组织成员互相协调、共同进步。
3.系统思考与系统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成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和思维模式,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系统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学习型组织自身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看成相互隔离的状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本质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精确的考察,以期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优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1.不断学习激活个体超越自我,改变心智。
学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识和观念的有序状态,远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达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状态。
学生应该不断地向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虚拟现实世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在学习型组织内的学生要超越自我,应该利用好虚拟现实世界的桥梁作用,向这三个世界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新的心智,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从知识网络中理解新的问题。
在学习型组织内,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小组其他成员吸取知识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员之间的感情投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学习者有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环境,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个别化学习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员处于一种友好积极的氛围,形成一种突破自我的需要。
(2)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营造出了学习者之间相互支持和影响的环境氛围,学习过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知识的交流。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间相互解难答疑、知识的互通有无以及学习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长补短成为可能,对教学过程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断地学习是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是基础。不断地学习既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要求,必须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在协调、修正中确立共同愿景,确保学习团队建设。
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凝聚学习的团队。通过树立共同目标,增加系统有序程度的参数,实现系统内部的协调,促进个人和团体远离原来的平衡态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个体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确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学生之间协同的过程。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通过汇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必须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然后把拥有强烈目标感的成员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强大的综合效果。
在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并为个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
在课堂学习中,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3.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把握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后,组织的一切行动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复杂事物背后结构的形态。
圣吉给出了它们的基本模型,称为系统基模。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时间的滞延是系统基模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四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系统学科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方法论上对学生给予了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指导。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也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二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2.
篇3
关键词:系统原则 系统的工程 系统性认知
系统作为一个标志事物整体的哲学范畴,它揭示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所组成,并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它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用“系统”这一模型加以概括。
自从二十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产生以来,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如何认知这个学科引发了长期以来激烈的争论,并极大地影响着计算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用系统的观念来认知计算学科。
一、计算学科体系中的系统原则
运用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分析计算学科,可以从根本上把握计算学科体系中的系统思想。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系统要素对系统的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关系,是系统方法的根据和出发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研究系统时,应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及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对系统整体的更深刻的理解。
在讲到系统的整体性时。就要谈到“涌现性”一词。系统科学把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东西(即新质的涌现),称为“涌现性”。从层次结构的角度看,涌现性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
2、层次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构成系统的要素本身也是由其组成部分按照特定联系和作用方式结合而成,因此作为综合整体的系统便表现出特有的层次性。
层次是划分系统结构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对系统结构分析的延伸。系统的结构可以表示为各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的层次结构形式。这可以通过环境、功能与结构三者的相对关系说明。
系统的环境是指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有联系的事物组成的集合。系统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应有的目标,系统自身一定要适应环境的要求。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变化。功能反映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系统的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空间、时间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态势。由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可知,系统的结构影响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功能的“涌现”由系统要素结构决定。
而且。环境、功能与结构三者关系是相对的。系统在其存在的环境中,与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更大的系统。而构成系统的要素可以是由低层次的系统构成,这也是常常将系统要素称作子系统的原因。一般来说,在系统中,高层次包含和支配低层次。低层次隶属和支撑高层次。
3、有序性原则
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结构层次的有序性、时间排列的有序性和系统发展的有序性。系统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内部要素的作用方式,而这种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有序联系保障着系统结构的稳定性,系统有序性的降低意味着系统稳定结构的削弱或瓦解,研究系统的有序性是研究系统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
二、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工程思想
系统工程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的,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性能、费用和时间等)。而指导制作软件的软件工程,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说,开发软件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软件生存周期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各阶段都包括计划、开发、运行与维护三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又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软件工程强调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学和各种结构分析及结构设计技术。每个阶段都运用了大量的系统T程方法。
1、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收集、分析、处理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目标,制定出达到此目标的各种方案,通过模型进行仿真和优化分析,并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系统设计、系统决策、系统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软件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阶段。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需求入手,从用户观点出发建立系统用户模型。用户模型从概念上全方位表达系统需求及系统与用户的相互关系。系统分析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性强的独立于系统实现环境的逻辑结构。
2、系统设计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满足预定目标的系统的过程。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确定设计方针和方法,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决定对子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控制方式,对各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全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在软件工程的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功能要求,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环境上实施的方案。即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3、系统的综合评价
对新开发的或改建的系统,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对系统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评审和选择,以确定最优或次优或满意的系统方案。另外,系统工程的功能模拟方法、计划评审方法(关键路径法)等技术,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原型模型和极限编程方法中找到其具体应用。
三、计算教育领域的系统性认知
篇4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作者曾在电力系统就职,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变电站而言变压器检修经常要做空载和短路试验,工程上变压器空载试验方法采用调压器在低压侧加压,空载容量应小于调压器容量的50%,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以测量变压器的铁损。一般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压时,空载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1%~1%。变压器短路试验用自耦变压器调节原边电压,原边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量变压器铜损。通常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4%~4%。通过亲自动手做压器空载、短路试验及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电路》、《电机学》中关于变压器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变压器的学习与理解。发电厂自动化控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已投产和在建的大型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非常高,已达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管理模式。发电机组的自动开停机、自动同期并网技术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继电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4年中,笔者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
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
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
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
带进课堂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结语
篇5
全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委高度重视,根据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交通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统一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激发了干劲,着力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取得了初步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立足发展抓讨论。接到《××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施意见》后,我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了以局长吴西岗同志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54321”战略部署以及“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深入分析了交通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实际解决问题,具体研究了我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决定交通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二个主题,坚持三个贯穿始终,增强四个意识,树立五种观念”的总体要求,即围绕“建设和谐交通”这条主线;把“开创交通工作新局面,建设全面小康新××县”作为大讨论的主题;把领导带头、党员参与贯穿始终,把比学赶超、争创一流贯穿始终,把联系实际、边学边改贯穿始终;通过大讨论,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学习的观念、竞争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和全局观念。为了在全局上下迅速掀起思想大解放的,4月17日,我局召开思想大解放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从理论上廓清认识,解放思想;4月21日,我局再次召开全系统党员大会,认真分析总结过去一年交通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得失,动员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明确思路,设定目标,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全县交通工作实现新跨越。在层层召开会议的基础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宣传、大发动,及时报道大讨论的进展、动态、典型经验和学习心得,推动了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大讨论,全体同志一致认识到,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县的大招商、大开发、大发展,到处呈现强烈的发展态势,作为担负重任的交通系统必须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发展。而实现新发展,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才会产生新理念,树立新目标,创造新机制,实现交通事业的大发展。
二、多条渠道找差距。我们按照“找不足、查问题、挖根源”的要求,全局上下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建设发展干事和谐公安,认真查找各部门、全体同志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座谈征询意见。4月下旬,我局邀请客运企业代表、出租驾驶员代表、群众代表,通过政策解答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征询企业、群众对交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从不同侧面对交通工作和队伍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希望进一步加强人性化执法等5条意见和建议。各一线执法单位也纷纷结合实际,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服务对象、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座谈会4次,设置意见箱5个,发放征求意见表300多份。二是自我剖析不足。我局结合今年的工作目标,在队伍中组织开展“我为交通发展献一策”专题讨论活动,要求全体同志结合岗位职能和自身实际,认真查摆剖析在工作作风、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查找原因,剖析症结,寻求对策。三是对照查摆不足。为了引导广大同志拓宽思野,我局坚持眼睛向外,与先进地区比、与先进部门比、与先进个人比。组织部分股室负责人,到高陵等地学习取经,解放思想;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交流会,相互沟通交流,互查互找问题;同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系统开展了“优秀驾驶员”、“优秀公路技术员”、“最佳运管员(路政员)(养路工)”等评选活动,要求每个同志认真对照标准,比一比与先进还差多远。经梳理归纳,查找出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赶超意识不强。不少同志认为我局近几年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成绩,有自满感,习惯于自己同自己比,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奋力赶超敢为人先、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意识还不浓。二是思想解放不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服务发展还没有能够成为每个同志的自觉行动,面对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的态势,缺乏紧迫感和压力感,干事创业的气魄还不够大。三是机遇意识不足。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特别是近三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我局发展是一次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我们有个别同志敏锐性不强,缺乏抢抓机遇、超常规发展的胆识。四是队伍素质不高。政治理论、业务技能、科技知识等方面与快速发展形势不适应,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路不清,措施不多。
三、瞄准跨越定措施。针对解放思想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我们结合我局确定的加快发展目标,逐一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是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现阶段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投资基础设施的项目增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支持领域。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交通部门要以时不我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和“拖不起”的使命感,多争项目和资金。今年要全面加快阳南公路、平乾公路、临羊公路、梁北公路、薛姜公路、吴店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全市公路建设重心转移的情况下,要积极跑省跑市争取更多的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省上计划,多修路,修好路,切实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二是把大力发展现代交通服务业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
交通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军,又是社会服务行业的窗口单位。要统筹考虑城乡客运系统有效协调问题,加快编制我县现代交通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大对重点交通运输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各类物流企业,力争年内新增1—2户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积极探索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的新体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群众对交通出行的需要。科学规划,及时投入运力,积极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试运行,大力开拓农村客运班线,建立农村客运网络,赶年底全县行政村通车率达到60%,并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县城有二级客运站、乡镇有五级客运站、行政村有客运招呼站”的目标。要大力整治客运市场,加快车辆更新,强化从业人员教育,促进车辆高档次、管理高水平、服务高质量,提升群众出行的满意度。严厉打击“黑车”、“摩的”违规经营等问题,确保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取得实效。
三是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保障。优良的作风可能成就一支队伍,不良的作风可能毁掉一支队伍。作风决定精神状态,作风决定执行力,抓住了作风,就抓住了从谋划到落实的中枢环节。只有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真正变为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抓落实的结果,老百姓最满意、最欢迎的就是真抓实干,最不满意、最有意见的就是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走过程。一定要充分认识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党、对人民、对交通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抓落实上作文章,在抓落实上创实绩。
篇6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篇7
CDIO环节之构思——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性质及成教生自身特点,教师可规划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了解、理解、掌握、应用4个层面划分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知识模块:①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②进程管理与调度;③处理机调度与管理;④存储管理;⑤设备管理;⑥文件管理。教师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准确地将相关知识点定位在各个层面。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容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及应用能力。
1.1CDIO环节之设计——设计教学方案这一环节要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主动建构打下基础。教师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安排课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保障;开发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流程,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可以“内容复习—新课引入—主题教学—总结回顾—课堂练习”作为主线开展教学。在每一章中引入该章内容导读,概述该章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该章的知识框架,清楚地认识到该章的重、难点所在。在某一具体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微格教学思想及微格教学5个环节(导入、板书、提问、讲解、课结)很好地融入该门课程。教师需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教学过程视为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积极主动认知过程,是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过程。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以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基础理论或简单应用为提问内容,可以请学生参与回答,也可以自问自答,这样既能帮助巩固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1.2CDIO环节之实现
1)课堂表达。考虑到成教生的自身特点,教师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应尽量做到用语通俗易懂,将一些操作系统中本身较为抽象的术语及定义转变为更为形象化及生活化的语言。对于某些基本概念,教材的定义都非常严谨而规范,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简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知其意,概其义,如讲到进程与程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程序好比一份菜谱,是静态的,而进程就像一位厨师按照菜谱炒菜的过程,是运行的、动态的,二者相辅相成,进程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执行程序,而程序又是以进程的形式存在以接受操作系统的调度。再以存储管理为例,学生通常不容易建立起存储管理的过程思维图,教师可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如同一个大农场主管理着一个大庄园,当有农户需要租用田地时,农场主就分配一块地给他种(用户区分配),等到地里长出了果实(结果出来后),农场主还得收回这块地(存储空间回收)。为了管好这片田地,农场主还要管好庄园的门,凡是要进去种地的,都得由他根据申请人的需要让其到位置确定的实际田地干活(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庄园里还有一些大家可以共同使用的地方,如农场主的花园、工具房等,大家可以进去,也可以使用,但是不许改变任何现有的东西,还有每个农户只能在自己的地里耕种,如果有人越权侵犯别人的领土就要受到惩罚享和保护)。当然,再大的地也不够多,农场主为了多赚些钱,当把所有的地都租出去的时候,他会想办法把有些种田人暂时不种的那块地里的东西连地皮一起挖出来,放到仓库里堆着,然后把地腾出来租给别人种(这就是“虚拟存储”)。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存储管理的过程及相关定义,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一个知识逐步升华的过程。
2)算法演示。操作系统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算法,教材中一般会给出相关算法的思想及应用举例,那么如何能更生动地分析算法的执行过程呢?笔者认为可以设计基于Flash的算法演示动画,如进程状态变迁图、银行家算法、进程死锁、地址转换、页面调度等一系列算法均可以由教师设计成Flas,通过其动态演示效果分析算法的思想及执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原理,进而达到算法应用的目的。教师在算法演示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介绍算法思想,然后由此推导出算法模型及相关公式,再过渡到分步骤的动态演示,期间应设置暂停按钮,允许以交互式的方式控制算法的执行。
1.3CDIO环节之运作
1)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对于某些基础性的重要算法,还可结合算法思想编程实现并在虚拟机环境下安装相应版本的操作系统加以运行,如并发过程中的进程创建、进程通信,文件管理中虚拟文件系统的创建,设备管理中驱动程序的工作过程等。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而过渡到使用、维护并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因此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可结合CDIO理念中提出的“做中学”及“基于项目教学”思想,按照CDIO大纲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项目,将任务划分为方案设计、代码调试、报告填写,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其扮演的角色。每个小组根据事先计划完成实验项目的开发,最终形成一份项目总结报告并制作PPT文稿,分组进行演示答辩。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项目实训中,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鉴于成教生的编程功底较弱,因此整个实验教学平台的侧重点在于程序的运行调试上,教师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可以针对较复杂的实验项目给出一部分实验源代码,各小组只需将空缺代码补齐即可运行,让学生着重体会程序的运行效果并由此联系自己在使用操作系统过程中对诸如此类功能的设置等。这样将书中原理过渡到实际应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5大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2)构建辅助学习平台。教师可利用开发设计的辅助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空间。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特点开发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是新形势下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成教生基于自身特点,可能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兼顾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如果缺席了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又没有及时补救,那么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局限于课堂内,学习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充分体现CDIO的“做中学”。为典型的辅助学习平台架构。观察该图的各个模块可以发现,通过网络答疑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问题讨论”区中,学习者之间也可以互动合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推荐优秀的学习资源,这种方式能将大家凝聚为一个团队,相互推动,相互进步。在“课程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线练习”或“在线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以此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实时补救。
2效果评价
在面向成人教育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及能动性,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学习效果良好,自考合格率有较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评定为优秀。我们对近3年来学习该门课程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汇总学生学习情况数据,发现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效果理想,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自我认可度和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情况汇
3结语
篇8
关键词:鱼香肉丝; 系统工程; 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46-00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部分加以解决。此思想方法类似于企业的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此法可以借鉴来解决复杂的英语课堂教学难题,因为英语课堂教学,无非是处理若干个单一的任务叠加在一起的综合任务而已。我们教学中没有接触过系统工程。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中餐馆的水平。中餐馆的生存靠的是“身怀绝技”的大师傅。餐馆不能大量生产,无法开分店,原因是没有“系统工程”。
在教学中,各学校都有身怀“绝技”的“大师傅(教学能手)”。在英语课堂里,“大师傅”们的高超“手艺”炒出来的菜(教学)“味道”很美。但有限的大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也可以指导英语课堂教学
探讨英语课堂教学的步骤、过程、操作方法等问题,从多种角度揭示英语课堂教学的性质。如果在英语教学领域里,用系统学的一些新的范畴(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等)和新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来展开教学,可能会使我们的英语课堂进一步摆脱机械论的影响,避免简单化和公式化。我们应当建立英语课堂教学的系统工程。②将英语课堂教学“企业化”。
我以大师傅为例,谈谈怎样建立企业系统工程和企业。他炒的鱼香肉丝特别好吃,他炒鱼香肉丝的过程分解为20道工序:第1个人切葱花,第2个人切肉丝――第18个人倒3勺酱油,第19个人把火开到600度,第20个人炒3下――这20道工序。你只要严格遵守每一道流程工序的规定,炒出来的味道一定是一模一样的。把菜炒好吃不难,把菜炒的一样好吃那是最难的。你需要这20道工序流程一丝不差,你千万别创造。要是这20个人都创造一翻,那就变味了。只有在这种严格的工序流程的要求之下,你的企业的产品质量才是稳定的。
二、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呢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任务从实际运用来看,有听说、阅读、写作、综合运用等。我们可以将各个英语老师的任务固定下来。某老师负责听说,某老师负责阅读,某老师负责写作,某老师负责综合运用。负责听说的老师顺便解决语音问题,负责阅读的老师顺便解决语法问题,负责写作的老师顺便解决词汇和短语问题,负责综合运用的老师顺便解决交际问题。这样就建立起英语课堂教学的“企业”系统工程。这几道工序应当围绕同样的内容,经过共同商讨后,制定协作计划,再改进。最后一定有一种组合炒出来的“菜”那样好吃,并且能够大面积推广并保质保量。各个环节的老师千万不能脱离中心任务,天马行空地讲解。不然炒出来的“菜”就会因为“酱油”放多了而变味。
先分析阅读课。阅读课任务是让学生读懂外语材料,读出英语的味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英语课本里的文章,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出自专家之手。这些专家对生活都有很深刻的体验与感悟,读他们的文章就是要品出思想,领悟出细腻丰富的感情。在教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去挖掘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验。
在阅读课里怎样讲解语法呢?语法课不能脱离同样的材料。让学生们仔细品味英语的语法结构。语法教师完全可以这么安排:让学生先读懂大意,接着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听懂疑问,然后用简短自然的回答方式,再逐步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品味英语的句子结构。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语法结构美、欣赏结构美、运用结构美,学生就会对英语的语法产生兴趣,学习成绩也会提高。
接着探讨听说课。在听说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特定的英语情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学生说英语会相对自然、放松。听说课也要依据同样的材料,教师要经常采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说英语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他们感到有“景”可依。
再次讲解综合运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丰富英语知识,增强运用能力,提高英语素养。每次实践活动,教师要事先安排好。确定活动主题、步骤、活动中所用句型。在每次综合实践运用中,都围绕同一个重点来学习和使用英语。
上面简要介绍了英语课堂这个“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大师傅(老师)包班级,而且是一“任”到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能圆满地解决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因此,有必要从思维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将复杂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前推进。数学家笛卡儿说过:“为了易于解题起见,把你所研究的问题,尽你所能,尽你所需地分成若干部分。”英语课堂教学这道“题”怎么解?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把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考察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联系和结构层次,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性(本质)。
现代系统理论给自然科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并影响了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这种理论在产品制造业已经得到运用,并且创造出很多世界知名的品牌企业:索尼、丰田、现代、三星。
韩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就是个例子。韩国汽车工业起步晚,然而韩国汽车工业仅用40年的时间就超越美欧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那是因为从汉城奥运会开始,他们的政府、企业、百姓建起一套高科技产业的必备基础――系统工程。
但该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里的实验和运用还是空白。将各校“身怀绝技”大师傅优化组合,分别承担不同任务,针对同一节内容共同备课,进行协作配合,将英语课堂教学“企业化”。该设想希望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并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改变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模糊、内容无序、方法随意的尴尬状况,创造出高效率的英语课堂“企业”来。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鱼香肉丝和现代汽车[J] 初中生世界,2010[4]
篇9
关键词:五行学说;木刻版画;制作;文化认知1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五行学说系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提供了物质与精神领域的文化子系统需求。在不同的文化子系统中,由五行系统构成的“宇宙图案”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与应用界域。因此,在五行学说系统下来审视木刻版画是一个全新的中国视角。“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1]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中不断表现着中国的文化思想,放大来看文化整体的进程中,亦以多元形态随着时空点的前行愈加丰富,而不变的只有表构形式、展现途径、诞生区域,在深层次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质的认同则相对其具有恒定性,多元共生、异质同构、殊途同归的文化生产过程也是其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的根基所在。它作为理解观察的系统方法、万物行为与观念的控制功能、寓意象征功能等。作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通过文化经络渗透于各个领域。下表体现了中国“五行学说系统”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物质与精神领域确定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表1五行对象简表[2]
类别 对象 出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令文尚书·甘誓》,《古文尚书·洪范》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逸周书·小开武》,《考工记·画缋.》五木 青木 赤木 黄木 白木 墨木 《战国楚帛书》,《隋书·王劭传》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礼记·王制》孔颖达书五时 春 夏 长夏 秋 东 《素问·六节藏象论》“长夏”王冰 注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五气 温 炎 蒸 清 冽 《子华子·北宫意问》五气 风 阳 雨 阴 寒 《管子·四时》五数 三、八 二、七 五、十 四、九 一、六 《古文尚书·洪范》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尚书·益稷》,《孙子兵法·势篇》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太清中黄真经》五主 筋 脉 肉 皮毛 骨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侯 魂 神 意 魄 精 《子华子·北宫意问》五病 语 噫 吞 咳 嚏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礼记·月令》,《庄子天地》成玄英 注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礼记·礼运》,《难经·五脏图》郑玄 注五事 貌 视 思 言 听 《古文尚书·洪范》,《尚书大传》卷一五材 天 地 人 神 器 彭德《中华五色》五常 仁 礼 信 义 智 董仲舒《贤良策》五精 青龙 朱雀 腾蛇 素虎 玄武 《春秋纬·文耀钩》(清河郡本)五祀 户 灶 中溜 门 井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社树 柏 梓 松 栗 槐 《尚书》亡篇坛土 青土 赤土 黄土 白土 骊土 《逸周书·作雒》《史记·三王世家》
2发端于中国的印刷艺术
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手段。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以木为版是代表着时代特征的工艺,以此印刷制成的版画遂称为木刻版画。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见,木刻版画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并且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木刻版画不为天成之物,由中国人率先制作而成;五行学说的系统展示着中国文化整体自然的造物构架法则,并且由中国的版画率先在世界上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随之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要或产生的物质,也不约而同的构成了木刻版画独特意趣,在五行学说系统下观察得出下表。
表2五行对象简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五器 木版 墨拓 墨辊(墨) 刻刀 纸
上表主要从木刻版画的制作的流程为着眼点,对环环相扣的每一步制作工艺及工具进行关系分析。得出以下推论;从物质的基本属性来看,木版和刻刀属
直观属性,五才中木属东方,东方亦为日出的方向,为行事之始;在印画的过程中,墨拓摩擦生热,即为木生火发出热;按制作中印制与否取决于版上有无上墨,即此步为制作过程的中部,按照五方土为中的说法,那么墨辊或者带墨的墨辊为之土;木为制作纸的原料,故木生水,印画的纸张在这其中属水。五行学说的系统中,事物拥有本质属性,在不同的造物子系统中又承担着不同的子系统中的属性,其博大精深体现了我国古人对事物的深刻认知。
3发展前行的文化艺术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对人性深层意识本质的不断自省、揭示和感悟。[3]人类的文化发展如此,其环境的中的物质与生命的形式更加存在着异质同构关系说,印刷术以木刻版画的形式而言最早出现于中国,过程中欧洲向东方学习并且发展,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也向东方展示着新的文化与科技发展成果。在中国朴素唯物主义——五行学说的系统下诠释木刻版画的文化意涵,为人类对事物的发展认识提供了旁证。如先生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事物的现代性特征离不开传统,一切现代性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根源”[4]。木刻版画的起源与木刻版画的西学东进只是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文化侧向性阶段,并不能一概而全的去诠释版画艺术整体的脉络归结于哪一方;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是同样的,勿一蹴而就全盘西化,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当代文化的形态,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推广和认知的手段。参考文献:
[1] 刘安(西汉).淮南子·原道[m].转引: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
[2] 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30,8689.
篇10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的统一构筑是完成新的教学计划对于课程定位的重要保障.在对现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种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筑应该在区域性和时间尺度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地球概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统一构筑,以完成《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所肩负的多重教学任务.
1《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和“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地理科目的恢复,各高校地理专业也纷纷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做法就是大量压缩专业课课时,部分专业基础科目合并,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同时,并均将《地理科学导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名称也逐步得到统一.这表现了各大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共同认识,就是需要一门科目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向导科目,在学生入学之后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个总体了解,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必要性
虽然各高校大都以《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但是在课程任务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高校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般选用《普通自然地理学》或《地球科学导论》为教材,周学时3,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的同时,猛然增加三门专业课,一时很难接受.《地理科学导论》在内容上更像是各专业基础课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缩略课,且各部分内容均点到为止,学生们感到内容庞杂,对专业学习感到茫然.
二是类似于专题教学介绍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般为2学时/周,依然在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在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讲授专题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各校各教师差异较大.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导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兼顾学术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入门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成为问题.同时,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负担仍然很重.
三是以《地球概论》为基础,内容体系根据“导”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增删,周学时为3,与《地图学》(3学时/周)同在第一学期并行开设。其优点在于既压缩了课时,又能对地理学及其后续课程有个大体的了解,并把这种专业基础教学放在其它专业课之前,起到了先行课程的作用.在8O年代中期尚没有开设《地理科学导论》科目,金祖孟和陈自悟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中就担负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将两者的教学统一在一起.因此,对《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显得非常必要.
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指导思想
3.1完成课程所肩负的多重任务
作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球运动观及其意义等方面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导致的热量分带和地球运动周期两个方面,是理解区域分异、树立时空观点的基础;地理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也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对于有关无尽星空和瀚海的宇宙认识,服务于中学师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作为地理专业的先导课程,以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土壤圈)、生物圈、智慧圈即圈层结构为主线,对后续部门地理学和学科任务进行介绍.
3.2贯彻总课时压缩的精神
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整合《地球概论》,融入《地理科学导论》,使其既能够为地理专业学生奠定区域分异的学科思想基础,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个总体了解,具体做法是将现有的《地球概论》(周学时3)和《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2)融合,构筑为改为《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3或4).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选取,并将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时布置给学生自学.具体将授课内容处理为三大模块:我们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环境等部分内容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地球的运动和意义作为核心内容模块重点讲授;将圈层结构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专业先导课程模块作为了解性内容进行专题性授课.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筑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周学时3进行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筛选
4《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分为三个模块统一构筑了《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4.1通识教育模块
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主要内容为恒星及其~生、银河系和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等.
4.2核心内容模块
重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预习和开放式学习.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包括为研究地球运动服务的天球坐标系.
4.3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内容包括圈层构造与部门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与其现代化等内容,以专题性讲座的形式进行.
与此同时,安排了15个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