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责任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理解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3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管理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伦敦商学院EMBA。
1995至1996年担任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现普华永道上海公司)企业融资部经理。
1998年至2000年间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2002年起,卫哲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并在2003年6月出任翠丰集团亚洲采购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2006年11月18日,卫哲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卫哲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负责阿里巴巴的两大主要业务市场:针对全球网上贸易的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业务和最大的网上国内贸易产品“诚信通”。目前阿里巴巴的这两大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0万的注册用户。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个概念?
卫哲:CSR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像在英国的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3年我供职翠丰集团百安居时,就注意到,翠丰与许多大公司一样,都有自己CSR报告。
为什么这个概念在今天在国内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呢?
可能现在还会有一些企业或个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务虚的概念。但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CSR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内容、指标。在欧美,没有投资商会愿意投资一个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公司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不盈利的公司是没有资格谈社会责任的。一家成功的公司会解决就业、员工福利等问题,同时为政府纳税,政府税收又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在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从事电子商务,尽管本身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离得较远,但我们服务的企业许多是生产贸易型企业。阿里巴巴会尽己所能倡导循环经济,与其他企业一起关注我们生产、生活的环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这里的内容包括让全体员工实现公平就业,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等等。在国际采购中,即便卖家提供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但如果工人的工作、生存环境低劣,也会被采购商拒绝。这种状况在欧美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阿里巴巴为例,在电子商务领域,基本解决了中小企业先前在供求及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让所有企业都有直接参加全球化竞争的机会。
从大处说,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极端重要的组织,像阿里巴巴这样大的跨国性企业尤其如此。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因而对阿里巴巴而言,如何给自己定位,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责任;这个定位是否清晰,就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意识是否明确。
再进一步说,所谓何种角色,就是企业要以何种方式、何种理念、何种规范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人群的种种关系。“大道无形”,但又于点滴中可见。
我还要强调的是,谈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抽象地谈,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立足于每个行业的具体特点,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其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变动性极大的产业,创新几乎是它的遗传基因,很多传统的社会管理、社会组织方式注定要因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对阿里巴巴而言,最终极的责任在于利用新的技术为我们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电子商务这一块而言,它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商业方式的变革,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商业活动,变得更便捷、更安全、更人性,因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阿里巴巴的社会责任,我们是站在这个高度,站在我们自身行业的特性来理解这个概念的。
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标榜出来的。它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口号,不是用来作为公关或宣传的策略。阿里巴巴谈企业责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创立之初就确定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没有历史过程,社会责任是无根的;没有对未来的承诺,社会责任是短命的。
《WTO经济导刊》:马云两年前就公开表态说,阿里巴巴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投资网络游戏,而在收购雅虎中国后,他更直接砍掉了虽然很赚钱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短信业务。这很符合“社会责任投资”理念,请问这个事情是如何决策出来的?
卫哲:每个企业谈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应当立足于自己的行业特性,再补充一句,每个企业对自己行业特性或者精神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本身就是多元的,多元的才是丰富的和宽容的。社会责任本身应当包含着宽容精神的内涵。
就互联网行业而言,阿里巴巴要形成自己的定位,必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理解。这个个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几乎是无法复制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与我们是不同的,比如,网络游戏,短信业务,还包括新闻,也都是一种理解。我们尊重所有不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便捷的沟通和丰富快捷的资讯。我们也提供一些相关方面的服务,比如我们对资讯也是高度重视,我们力推的雅虎搜索,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快捷、准确地获得需要的资讯,只不过,我们做的所有这些方面服务于我们对网络最根本的理解上。我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就奠基于此。
所以你说这个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说简单也简单。但并非说我们阿里巴巴没有探索,我们是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做这样的决策的好处,是让我们的理解体现得更为集中,现代企业必须要高度专业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我们的专业精神。所谓的“社会责任投资”,不过是这个专业精神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的一个环节而已。企业不可能抽象地考虑什么社会正义、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它必须与它的专业、盈利模式结合起来,根本上还是我们对阿里巴巴究竟是做什么的一种理解。把握了这个根本性原则,我们会用一种专业服务的精神,在投资、采购、分销等等每个环节都充分地将我们的个性体现出来,并且,随着我们在这些领域采取的创新性的做法,反过来,它又会推动和丰富我们的专业精神、社会责任。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看待我们提出的“责任竞争力”(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个理念。
卫哲:毫无疑问,成功的公司会具备更强的责任竞争力。在阿里巴巴内部,我们提倡人人尊重、履行社会责任。马云曾谈到,他看到有的企业在纳税上不诚信,同时却在大手笔捐款。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末倒置。阿里巴巴成立多年来,公司一直不张扬地做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事情。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消息出去,但这更是企业由内而外的责任竞争力的体现。
这个概念与我所说的并不矛盾,但我想我们的立场可能有一点差异。从媒体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的理解是不同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即使在像阿里巴巴这样已经早已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看来,企业首先要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盈利,这是企业组织的逻辑,并非什么不光彩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以及它的组织文化。我们谈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责任竞争力”,不能以一种乌托邦的心态。
现在大家都在说一个概念“企业公民”,“公民”的概念包含着权利和义务。对企业而言,盈利是它的权利,抹煞否认了这一点,就不是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谈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了。那么,它的义务在于什么呢?在于遵循法治、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去盈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一个能够遵循法治、以诚信意识去盈利的企业,就是一个承担了它的义务的“企业公民”。如果它在如此盈利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无疑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责任和竞争力,不是对立的,甚至也不是互为因果的,对一个优秀企业,以阿里巴巴的体会而言,要将责任转化为竞争力,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责任是我们专业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早已经蕴含在竞争力当中了。
《WTO经济导刊》:从行业的性质出发,您认为阿里巴巴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特别重要的方面?有哪些方面是阿里巴巴更有优势和能力去做的方面?
卫哲:我更愿意从阿里巴巴自身特定的角度谈一下。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成长为这样一个企业,它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充满可能的社会环境。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和平崛起,今年的两会显示,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中国也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这些都是宏大命题,对阿里巴巴而言,一个社会责任的重要命题,就是如何推动中国商业环境或者说商业文化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能够在与世界的接轨与对话中,广泛地汲取人类商业文化已经取得的优秀成果。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商业环境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在我们的商业文化环境中,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并没有成为广泛的共识,还没有成为商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在这样的前提下,阿里巴巴作为“企业公民”,感到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商业平台上,如何打造诚信的负责任的守规则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我们用新的技术产品,比如诚信通,用新的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来营造这个环境,至少是做一个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一个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事。做的人少,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做了,而且取得了回报,我们最大的回报是什么?是阿里巴巴所创造的这种网络商业的诚信和规则意识。我们最现实的回报是什么,也许就是你前面所说的“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现在的公司不再是简单的股东公司,而是“利益相关者”公司,您是如何理解的?
卫哲:的确,尽管公司首先是股东公司,但仅仅把它看作股东公司,是愚蠢的没有前途的。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我们同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
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凝固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并且反映在阿里巴巴同相关者的关系模式中;另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具有挑战性的,是随着阿里巴巴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合并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良性运转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这种责任文化的根基更为牢固,并且成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我充满信心。
从最大的方面而言,阿里巴巴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2005年每天纳税100万元,全年纳税2.548亿。这些数字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我们创造就业机会和纳税,是我们实实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这不是阿里巴巴追求的全部。比如创造了就业机会的同时,阿里巴巴在考虑,我们要让在阿里巴巴就业的这些员工成为什么样的员工?应当说,现代企业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养成的一个重要场所,我们在为员工创造舒适愉快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努力地让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渗透到员工的血液中。
再比如,就像我们怀着极大的勇气做诚信通一样,我们也怀着更大的勇气做“支付宝”,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由国外公司来作,将有可能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严格地遵守着国家金融法规。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是在为国家、为整个社会尽我们的一份责任。马云说过,将来如果国家需要,他立马会将支付宝交给国家,一分钟也不会犹豫。
面对社区、NGO以及媒体,我们用行动、用观念表达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我们对教育事业就做了富有个性的支持,我们不是简单地捐资助学,而是为乡村教师提供开阔视野的培训机会。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最重要的,与我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是说,精神的改变,是一种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WTO经济导刊》:现在众多公司逐步在企业高层新设CRO(首席责任官),卫总是不是阿里巴巴的CRO,阿里巴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着怎样的具体打算?
篇2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道德培养;历史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35-02
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在社会事件处理中应用历史事件的实际教训,以及怎样应用历史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单一的讲历史知识,完全不考虑在学生学习后怎么去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实践。由于缺乏授课老师的引导,很多学生对历史产生了误解,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更有学生表示:历史既然已经过去,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了首要问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适当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现在的初中生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接触外界,喜欢新奇事物,不喜欢陈旧的古板式教学,在多方面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讲课可以添加动画、图片、声音等,更加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新颖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结合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故事最好用白话方式更能增加效果,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印象还能更加深刻。
3.结合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在历史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学生们感兴趣的朝代、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很多都被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符合历史的影视片段,学生也会产生共鸣,与老师互动。
二、当前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当前社会责任感逐渐下降,初中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意识薄弱,个人利益优先,在社会中缺乏担当。如:“扶老人”事件,初中生扶老人被指认是肇事者。这件事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扶不扶”也成为新一代社会问题,之后遇到老人摔倒的初中生就算有想扶的心,也不会做出行动,不单单是初中生,就连成年人也会反复思考扶不扶。而一部分初中生也因为家庭的影响,初中生本身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家长不正确的指引,导致对社会责任感的误解,认为自己还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任。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和正确的引导,以及及时的辅助改正。
三、如何通过历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因材施教,带动课堂氛围
历史课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历史老师要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结合一些例子去讲给学生,例如:。如果抗日英雄没有牺牲小我的精神,那么战争怎么会胜利呢?英雄的不畏,英勇作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拼命,只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已自我为中心,凡事优先考虑自己。家庭条件优越,也没吃过苦,遇到事情比较依赖父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战争历史的学习,也正教育了他们,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1]。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采用填鸭式或是说教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可以顺应初中生的英雄崇拜感来讲述英雄的故事,来让同学们向英雄学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岳飞与秦桧”,岳飞作为一代英雄,忠心报国、为国效力。而秦桧作为一名奸臣,不知悔改,杀害忠良。要在这个故事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2.结合时事,归纳正确价值观
当然,还可以引用中外两国同时期的不同的故事作比较,归纳出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也可以通过讲述祖国有多么伟大来唤起学生的自豪感,通过祖国的五千年的历史,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通过历史让学生了解到知道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有多么的不容易。因为现在我们离历史距离时间越来越久远,学生难以理解那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也给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所以,老师需要结合现在的例子向学生讲述历史,会产生一定的代入感和时代感,加强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事件中关注社会,以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前人留下来的历史经验来给后人以指导[2]。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同时,可以结合时下热点,来理解历史,二者相互变通,相互渗透,使学生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事件,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事情的本质,对于这类问题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两国关系问题。维护和平,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3]。
3.潜移默化,正确引导
老师也要多向学生讲述,要学生培养“我就是社会的一份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紧跟潮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讲述不同的故事,在一件历史事件中,结合一两个时下的流行话题。从而达到“教”和“育”的效果。
4.建立图书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述书本上的知识可能认识的还不够深刻,老师可以组织同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同学有关于正确历史故事的书籍都可以在图书角进行交流,扩大了同学的知识面,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程度,有疑问找老师询问,老师做出解答,自己找出的问题印象会更加的深刻[4]。总之,教师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职责,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历史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在历史事件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历史老师应当注重的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正确对待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向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张万翠.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J].学园,2014,25:119+122.
篇3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一种管理实践。无论是倡导“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作贡献”,还是ISO 26000所提出的“最大化组织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还是我本人率先提出的“责任价值论”,“企业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企业只有通过管理,通过实践才能最大化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或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回到管理原点:重新认识管理实践和管理学
让企业社会责任回到管理原点,实际上涉及到了对管理实践的重新认识和管理学科的重构。以往的管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组织如何通过管理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组织如何实现赢”的问题。而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导入,我认为管理学的基本问题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组织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何引导组织行为能够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进行反思,对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进行反思。
什么是社会利益?经济发展快就创造社会财富了吗?GDP增长就意味着社会价值最大化吗?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不是真实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吗?目前中国的高端人群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难道不正在说明我们的社会,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相应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公正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组织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正在出现偏差,我们并没有为全社会带来理想的社会利益。什么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如何全面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
基本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必然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以往“实现赢”的方法论,必须围绕着竞争这一单一的中心,核心是寻求最佳的竞争战略,以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在,我们的中心是推动企业寻求最佳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这是否现实呢?是不是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新型的乌托邦?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出了本篇文章的范围,因为这需要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只有对人有新认识,我们才能理解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只有人性中的利他与利己没有天然的矛盾,我们的新范式才有可能成立。而且我们才能明白组织的一个很大被忽视的功能就是帮助人更大程度地实现利他与利己的协调性。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背后一定依赖于对人的认识和对组织的认识的不断提升。只有世界观变了,或者说思维范式变了,我们的制度和技术才能发生变化,从而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的自利如果都必然以损他为前提,这世界是无法实现合作的。事实上,人的自利和利他在本质是不矛盾的,尤其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组织的社会”,组织的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推动人的自利与利他或社会利益更大程度的一致。
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每一个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利益。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之外。只有对社会有价值,社会才允许企业存在,企业也才有可能可持续存在。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社会责任的方法论将自然地从以往的竞争战略演变为未来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无论是现在波特讲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大众流行的责任竞争力战略,着眼的都是工具理性,认为通过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股东带来立足长期的最大化回报。这与社会责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不吻合的,如果回到管理原点上来看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别。社会责任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的,但依靠现有的管理并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必须重塑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重构需要理论支撑,从学科的角度,就要求我们重建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也说,管理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它还以人为核心。每一项成就都是管理者的成就,每一次失败也是管理者的失败。是人在管理,而不是“力量”或“事实”在管理。管理得当还是管理失当,取决于管理者在个人理想、奉献精神以及正直无私方面的表现。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项工作,有其自身的技巧、手段和方法。管理还是一个器官,一个可以为其管理机构提供生命力的、起作用的和充满活力的器官。如果没有了像企业这样的机构,管理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如果没有了管理,机构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机构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并且是为了能够给社会、经济和个体提供所需要的东西而存在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但是目前的管理学假定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或者说股东利益或者说利润最大化,就是服务社会利益最大化。也就说,目前的管理学通过假定已经从根本上否认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性这一问题的存在。而这恰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问题。这也是我认为管理学需要进行重构的根本原因。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有效的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治理机制安排。怎么样实现这种制度安排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必须突破的根本问题。以往,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认为只要价格机制有效和政府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就完全一致了。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真实存在。组织和社会都是由真实的人和人群组成的,单一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逻辑无法说明一个完整的人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
回到管理原点: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必须发生变化
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以往我们所聚焦的都是各种社会责任议题,如人权、劳工、环境、消费者权益、反腐败等。但回到综合价值创造的管理原点,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认识和运用好企业创造综合价值创造的基本规律与有效机制。“不谋全局者,不早谋一域”,如果不能着眼于创浩综合价值最大化,任何议题的管理都可能产生“局部利益最优而整体效益受损”的悖论,从而使企业成为对全社会不负责任的组织。
企业引入社会责任理念,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价值。企业创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中心和重点,必然是逐步对核心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调整,而不是脱离核心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将履责重点聚焦于大众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社会责任的重点首先是要对核心业务运营流程进行优化,着眼于有效管理核心运营对人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励各方共同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其次是着眼企业核心资源、核 心能力、核心优势,参与解决自身有优势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说,国家电网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必然是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建设好农村供电基础设施,服务好广大农村用户,著名的“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是要着眼全面重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优化企业使命和价值观,重新评价和优化发展战略,重新梳理和优化企业治理机制和制度安排,重新认识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设新的管控体系、绩效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组织的领导力、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当然,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是对这些议题的关注与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底线义务,包括遵守法律义务和道德底线。我们必须从理性上认识到,如果法律惩罚和行业规范都无法控制不负责任企业的行为,那么对其进行道德号召的力量就必然更加微弱。这就说明,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重点应该不是让企业明白自身所必须肩负的底线义务,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这些底线义务的履行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即使是关注社会责任议题,核心也必须是回到管理原点上来。
回到管理原点:真正理解和培育社会责任动力
篇4
AA Rating作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排名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不应该仅仅重视分数和名次,而应该深刻理解AA Rating带来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它所推崇的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尽管连续四年AA Rating的排名榜中均有中国企业,但中国企业的名次进步不大。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这个排名并不能反映出这些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的真实情况,中国企业的名次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水平是不相符的。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企业与排名机构沟通不畅、企业未英文版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英文相关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等。但是,中国企业可以从对AA Rating这套评比方法的标准设计、应用及评比结果的分析中得到启示,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水平,并改善外界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认识。
启示一:提高企业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
在AA Rating的评比方法中,企业对外的报告是唯一的信息来源。一份优秀的报告有益于评审方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评选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水平的认识全部来自于报告提供的内容。尽管这种做法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却是一种相对客观和公正的做法。因此,企业要想在评比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和排名,必须保证报告的质量,即要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使报告不仅能够反映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优秀实践,而且能够反映出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的革新与发展。
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报告的格式和形式,使得评选方可以清晰有效地通过报告获取相关信息。对于大多数尚未准备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也可在年报中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逐步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启示二:重视对报告的宣传和传播
对于中国企业在评比中出现的分数不高的情况,评选方的解释是无法获得中国企业的英文报告或更多的英文信息,因为在AA Rating的评比中是以获取的英文报告作为信,自、来源的。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是如何使利益相关方能够便捷地获得报告: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是多样化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利益相关方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各种机构,而且也包括国外的机构。因此中英文的双语报告可以满足不同语言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播报告。除了在网站上刊登并提供下载、印制纸质报告进行分发,还可以与报告收集传播的专门机构联系,如Corporate Registep、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等机构,向其提供报告,利用这些专业机构更广泛地传播报告。
启示三: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机遇
在近两年的评比中,一些因环境问题受到批评的行业和企业在排名中却表现优秀。石油、天然气(如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雪佛龙公司等)和汽车企业(如福特、标志等)常常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批评,但是在排名中却排名靠前。正是因为这些面临最严峻的社会挑战和环境挑战的公司经常受到批评,反而积累了应对社会问题或管理问题的经验,他们往往最先弄清楚了如何把风险转变成长期的商机,从而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在风险中得到了机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位居排行榜前列。
因此中国企业不应该、也没必要在报告中隐瞒企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经营活动,相反公开披露可以促使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在为企业带来解决问题的压力的同时也带来解决问题的动力。
启示四:提高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实践
一份好的报告,源自企业优秀的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必须是企业行为的真实体现。要想提高报告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AA Ratina的评比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第一,利益相关方管理时代
提高对利益相关方的认识。对于中国企业,利益相关方仍旧是一个陌生且模糊的词汇。对利益相关方的忽视,也是中国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最薄弱的环节。利益相关方参与是社会责任的基石。如果企业不清楚自己利益相关方的需要、他们对于企业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如何说明了他们做出的影响经营的决策和行动,那么这种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目的是确定利益相关方对于经营和产品的看法,从而使企业能认清局面并做出回应。企业的策略、治理、绩效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度化。要想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必须从最基础的利益相关方识别做起。在有些中国企业的报告中的确列出了一系列利益相关方,但是却没有说明识别利益相关方的方法或系统。识别利益相关方的主要目的是要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方所关心的实质性问题,并且使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与这些实质性问题相关的各种企业活动中。因此,企业可以参考AAl000SES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通过管理系统把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制度化。
第二,社会责任融入高层的决策
在AA Rating的评比方法中,对治理的含义有着明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和决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某一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企业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并且要分工明确。同时还要考虑社会责任中对全球问题的明确应对。
第三,把承诺融入到公司战略
制定公司战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不是一项新的企业活动,但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制定公司战略时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战略如何与可持续发展规则和公司承诺的协议、参与的标准相统一,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任务。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参与了诸如联合国全球契约这样的全球性企业公民组织,这是积极的举动,但是这些公司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参与,而重要的是要把承诺融入到企业战略当中,持续推进责任实践。在战略方面,AA Rating还要求企业能够识别核心业务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因此,制定企业战略必须经过缜密而全面的考虑,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第四,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各级绩效考核之中
绩效管理,尤其是对非财务事务的绩效管理在中国企业中是相对缺乏的。从AA Rating的评比方法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想实现非财务事务的高绩效,企业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设立相应的管理系统,特别是社会责任的目标及其考核系统的建立,以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目标的实现。
第五,加强第三方的审验工作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新生事物。然而审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以保证企业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且审验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改进。审验不仅是对报告者负责,也是对利益相关方负责的表现。同时,审验可以成为公开披露及内部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应该逐步了解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并且应用这种审验。
第六,国际化的公众披露
篇5
为一项全球性的标准举办隆重的仪式,这在ISO的历史上并不多见。ISO缘何如此重视ISO26000的?ISO26000又会给各类组织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ISO26000到底和我们有着怎样的联系?
ISO26000的,对于ISO来说是一次跨越,一次从工程技术领域到社会和道德领域的跨越。而这种跨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参与起草的专家由最初的225名增加至450名,参与国家由43个扩展至99个,相关国际机构由24个增加至42个。为保证ISO26000起草过程中的透明、公正原则,兼顾国家性质、所属地区、性别的平衡,并能被广泛认可,ISO26000在开发目标设定、组织实施、流程管理和协同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下其它标准开发所不具备的特色,其中包括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重视发展中国家参与等等。ISO26000最终以93.5%的高票获得通过,各方人士对ISO26000给予了积极评价。
ISO26000对于刚刚熟悉企业社会责任的人们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ISO来说,过去的标准针对企业,但ISO26000用于所有组织。从企业社会责任(CSR)到社会责任(SR),各类组织都成为了ISO26000考量的对象。ISO26000认为“组织是赋有责任、权威和关系以及可识别目标的实体或人员群体和设施”,这就意味着ISO26000适用于所有私立、公立和非营利部门的组织,不论其大小,也不论其运营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ISO26000的影响超出了企业范畴,而成为各类组织运营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无论一个组织社会责任的起点如何,它都有可能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运营的方式之中。”对于这样一句话,各类组织该如何思考和面对?
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社会责任究竟应该如何界定,ISO26000的,对于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带来帮助,也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可参考的指南。
ISO26000来了,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这个社会责任国际指南标准?应该说,作为资源性标准,ISO 26000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这对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有关部门表示,中国将根据采用国际标准的有关规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参照ISO26000的内容,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以促进我国企业等组织推动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篇6
影响的性质
GB/T 36000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完全采用了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社会责任的定义。该标准指出,社会责任是“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影响”就是“责任”,是这个定义的最大特点,也是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最大共识之一。即一个组织(该定义适于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其决策和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一个组织所尽社会责任如何,就是其对利益相关方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如何,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地增加对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第二,这种影响通常涉及到七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社会责任国家标准中所讲的七大主题: 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和社会参与和发展。在每个主题下,进一步列出了相关的责任议题,在每个议题之下,还清晰地指出了行动和期望。这些行动和期望就是对组织行为所带来影响的要求和期待。
第三,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象上。这七个责任主题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比如劳工实践可能重点考虑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对组织员工的影响,公平运营更多侧重对竞争对手的影响,消费者主题更多地侧重对顾客和客户的影响,社会参与和发展更多地侧重对社区的影响,而组织治理、人权和环境则涉及对更加广泛的相关方的影响。其实每个主题都不会只涉及到一个利益相关方,只是有的相关方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
第四,这种影响有不同性质的属性。如果影响是涉及到法律法规条款的,它体现的就是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期望;如果影响是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条款,但是涉及道德伦理的,它体现的就是社会道德伦理或文化习俗的要求和期望;如果影响既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期望,也没有涉及到道德伦理的要求和期望,它体现的就是组织自愿选择的行为。
第五,从整个标准文本来看,组织行为的影响也不仅体现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还体现为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中,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而标准又明确指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以整体方式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在标准的七大社会责任原则的第一条担责原则中,指出组织为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担责。同时,在后续的七大主题概述中,也清楚地提出经济、健康、安全和价值链要贯穿七大主题得到处理。事实上,组织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担责,很多时候也离不开经济责任的承担。另外,从企业的经济功能来看,其对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进一步理解为:企业在其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对其决策和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承担责任。
综上,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其影响承担的责任。这种影响整体上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具体体现在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七大主题中,体现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象上。不论是经济、社会或者环境影响,还是七大履责内容,还是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从反映法律法规层面的影响、反映道德伦理层面的影响以及自愿选择行为的影响三个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责任的层次
企业社会责任是有底线和层次的。英国学者埃尔金顿先生为此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责任,且这三重责任是有底线的,比如企业经济责任的底线就是不亏本,企业环境底线的责任就是做到达标排放,不违反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底线方面,如对员工底线责任遵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关劳保福利规定,对政府底线责任方面有按时按量缴纳税收等等。美国学者卡罗尔先生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像金字塔一样,是有层次的,塔基是经济责任,再之上是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塔顶是慈善捐赠责任。
结合上述观点,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直观分为必尽、应尽和愿尽责任三个层次3。所谓必尽责任就是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类似于三重底线理论中的底线责任,包括有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底线。应尽责任是指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是企业法律责任之上的,虽然没有法律上的追诉,但却会带来社会舆论谴责和公众压力的。愿尽责任则是既没有法律法规规定,也没有社会道德期望,企业自愿选择的社会责任行动。当然,三个层次上都有相应层面的经济责任(比如经济付出)。
这三个层次的责任也恰好对应着上述分析组织(企业)的影响的三个方面。即反映法律法规层面的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的必尽责任,反映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的应尽责任,反映自愿选择行为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愿尽责任。
这样,企业(组织)的三个层面的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组织)的三个层次的责任: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愿尽责任。
第一,必尽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即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责任。该责任类似于三重底线理论中的底线责任,包括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底线。必尽责任与企业的规模、能力无关,能保障企业降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类责任是企业必须首先履行的,如企业必须守法经营,表现为遵守市场法律法规、主动纳税;对员工负责,表现为企业要在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最低限度地保证员工的权益,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等。总的来看,必尽责任履行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法律法规的风险程度。
第二,应尽责任是指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即利益相关方有着明确普遍期望的责任。该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法律责任之上的道德伦理责任。企业没有尽到此类责任,虽然不会遭受法律上的追诉,但却会带来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应尽责任高于必尽责任,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除了必须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外,还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不能做违公德的事。比如,对员工应该建立公平的晋升制度以保证员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以保证企业赢得更广大的消费者市场,否则消费者就会选择其他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周边的社区生活带来扰乱,因为周边社区居民的抗议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应尽责任履行得如何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平稳运行。
第三,愿尽责任则是指企业自愿履行的责任,即利益相关方并没有明确期望的责任。该责任是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解决重大问题而自愿承担的责任,因而高于应尽责任。愿尽责任是在承担了企业必尽和应尽责任后,尚有余力做出更大的、出于企业自愿的社会贡献,抑或者是为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公司战略性考虑。这类责任不是社会普遍期望所需要履行的,更不是法律上强制要求的,因而企业即使不履行这类责任也不会遭到非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这方面选择性地做出努力或者付诸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连维护员工基本权利等责任都没有做到,另一方面却积极捐款、热衷于公益活动,这种行为表面上虽然帮助了一部分人,但事实上却也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探究这种企业的出发点和捐赠的具体意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无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反而会引来利益相关方的质疑和反感。愿尽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层次,既可以为企业打造社会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战略性机会,进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影响和责任三层次的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划分对于人们认识社会责任不仅具有较好的普及意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价值4。
首先,从社会责任认识论意义上来看,将比较抽象的社会责任更加直观化。一是,社会责任三层次论能澄清一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混乱认识,促进员工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认识。如,守法合规(法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仅仅做到守法合规,企业难以在社会中正常运行。又如,将企业社会责任仅仅理解为道德层面的事情也是不够全面的,既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把控,也割裂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关系,还不利于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打造竞争优势。二是,社会责任三层次论能促进企业对社责任的较好识别。从整体层面来讲,社会责任虽然是分层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履行高层次责任需要以履行好底层责任为基础;从底层责任到高层责任,强制性越来越弱,自愿性越来越强。当然这对企业运营管理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次责任将会向低一层次的责任逐渐转化。因而,必尽层次和应尽层次的责任内容会越来越多,而愿尽层次的责任则会不断演化。三是,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能非常容易地提升对社会责任内涵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企业每个员工对社会责任的准确把握,进而有利于社会责任在企业中的全员覆盖和全员落实。
其次,从社会责任实践角度来看,有利于厘清不同层次的实践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可根据需要将这三个层次的责任指标化,即划分为三个层次的责任指标,包括必尽责任指标、应尽责任指标和愿尽责任指标,用以指导和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三个层次责任及其指标反映不同层次的实践对企业的不同价值。必尽责任履行的好坏跟企业运营风险的保障程度相关,企业如果触犯了法律法规,将直接面临着是否有资格继续经营的风险。应尽责任则是正常运营和平稳发展的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也应符合运营所在地的道德伦理习惯,否则即使没有法律风险,也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愿尽责任没有法律法规的义务和道德的要求,是企业自己选择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行动,可以为企业带来社会声誉或市场机会,进而打造企业的竞争差异化优势。
篇7
说熟悉,是因为近年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时常把它挂在了嘴边;说陌生,是因为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与运用还是那么的青涩。
在汶川大地震爆发的仅仅几天的时间里,在公众如炬的目光下,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感受到来自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巨大压力。
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出言不慎,一下子成为了举国上下攻击的靶子;
很多外企因在捐款上表现得吝啬和迟缓,被钉上了“铁公鸡排行榜”;
而与此想对照,网友们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台商企业在捐助行动表现出的迅速与慷慨大为追捧……
与此同时,《新智囊》以及中国管理传播网组织的有关“灾情考验CSR”的系列报道也开始按计划启动,整个计划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旁观者清:5月16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智囊沙龙之“抗震救灾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西岸奥美公关公司、中国企业联合会、同心动力、关键之道的专家们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企业应该如何开展慈善性活动来改善其竞争环境(包括削减竞争障碍、赢得广泛支持)?进而促进企业长期繁荣发展;如何让捐赠和慈善做得更好?的话题,更是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的捐赠行动与自己的战略、业务、品牌的相关联系。
如果说,我们在灾情爆发的第一周里,我们力图以“理性”、“建设性”的视角去观察企业在CSR方面得与失的话,那么,在此后的几天里,《新智囊》以及中国管理传播网就成立了“灾区前线报道组”。
第二阶段,一线采访:5月24日,距汶川大地震12天,智囊传媒总裁傅强与记者武少中已经奔赴四川灾区一线,开始了采访了。此时,像《新智囊》以及中国管理传播网这样的专业类管理媒体,向灾区一线派遣采访力量的并不多,尽管在我们到达灾区的时候,现场救人阶段已经结束,但救治伤员、安置灾民、防疫卫生以及防止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依然当时的最主要的工作。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也与一些大众传媒有所不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地的采访,亲身了解到在重大灾情、险情尚未解除的应急情况下,企业组织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案例;现场调查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实施救援中的组织宗旨、组成结构、组织机制、运做模式、经费来源、管理方式、主要问题和挑战等等。
在为期8天采访中,采访组深入德阳、绵阳、绵竹、什邡等重灾区,无论是白天疲于奔波的采访,还是夜晚不顾休息“赶”出来“灾区日志”,都让此次一线采访活动的收获颇丰――在诺基亚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记录下了诺基亚公司在地震后发生的点点滴滴,汇成了一幅企业实施CSR的全景图。不仅如此,我们还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企业在实施救援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管理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第三阶段,平台搭建:更值得提出的是,在我们深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什邡市采访时,与当地的志愿者们一起共同建设“二十米大街帐篷小学”。在及时发回报道的同时,还与当地志愿者建立了联系热线,并及时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以及《新智囊》杂志上建立了信息平台,为有能力有意愿捐助的企业和个人搭建桥梁,让社会的关爱,直达这些最需要更细致入微关爱的孩子们。在为这些灾区的孩子们解决了急需物资和资金的同时,也整合了客户、公共需求、媒体角色,以自身的社会责任带动了企业实施CSR,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汶川地震,引发了众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索,而我们也有幸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感受到了这个命题的重大,也逐渐清晰了在CSR中政府、企业、NGO、媒体各方不同角色扮演及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总结与建议:进入6月以来,抗震救灾工作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灾后重建的问题已经摆到日程上来。此时,《新智囊》与中国管理传播网一起推出《拯救CSR》的封面报道,并再次组织沙龙,与企业家和管理专家一起探讨CSR长效机制该如何的建立,让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工作与灾后重建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震灾已经过去,而CSR在此次震灾中震荡却远未平息,我们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考,深入探讨在此次实施社会责任中的得与失,用管理的视角总结企业在面对这场灾难时需要关注的管理问题。
应该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对品牌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所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更多的是关注品牌是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实现通过开展慈善性活动来改善其竞争环境(包括削减竞争障碍、赢得广泛支持),进而促进企业长期繁荣发展?
――企业在建立长期的社会责任体系时,是否需要要建立应急体系,如风险管理体系、安全应急预案、赈灾启动计划等?
――如何将社会责任融入战略融入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建立长效机制?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如何借助包括政府、NGO、媒体等社会各方力量?
――如何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塑造文化凝聚力?
应当看到,在当今高度连通、对环境颇为敏感的世界中,企业社会责任(CSR)远非一个趋势或是一个流行语。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社会意识的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也在不断增加。他们都在逐渐使用企业社会责任 CSR作为评估企业的尺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新智囊》与中国管理传播网在此次系列报道中,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由最初的“旁观者”转变成了“参与者”、“平台的建设者和资源的整合者”,进而成为“思考者、建议者”。在整个话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
让这次灾难成为企业和社会认识CSR的真正内涵,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把企业推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一个“难得的契机”吧!
篇8
截至2013年6月末,鞍山市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52646家,照比去年同期数量有所增加,增幅达到0.81%;创造企业利润2697073万元,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7%;贡献税收955692万元,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01%;提供了就业岗位1017240个,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鞍山市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自发承担的对市场伙伴、社会群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对股东、债权人、顾客、雇员、政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摒弃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的理念,强调在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收集鞍山市中小企业在对员工、社会公众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方面的相关信息,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2.1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情况
2.1.1 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多数中小企业对于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持肯定态度,其中50%非常赞同,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中小企业也不例外;有20%企业虽然赞同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又认为受相关条件制约中小企业实际履行社会责任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有18%被调查企业持反对意见,其中比较不赞同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是,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体系不完善,履行社会责任有很多障碍;又有12%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持反对意见。
根据调查,不同规模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存在差异,小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愿偏低,中型企业相对高些,说明小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受到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2.1.2 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根据调查发现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多样化,其中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更好的创造利润及应对社会、法律、政府的压力是被调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而部分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树立企业家良好形象和应对竞争对手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大。
2.1.3 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影响的认识。根据调查,企业对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比较一致,认为社会责任包括盈利责任、保护员工权益责任、守法经营和依法纳税的责任、保护环境和顾客权益的责任及公益慈善责任五个方面。同时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减少当前利润,但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并且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能力。
2.1.4 制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因素。在被调查企业中,过半数企业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并且自身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恶性竞争的存在及监督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制约因素。(见图1)
■
2.2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能否维护好员工的利益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该注重员工各方面的利益,以获取更好的人力资源,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据调查,近2/3的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内部培训和在职教育。数据显示,有83%的企业已经与全部员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有62%的企业为所有员工提供了养老、医疗和失业社会保险,但多数企业对于向员工提供的薪酬在本地是否具有竞争力持不确定的态度。此外,虽然大多数企业对于员工安全生产很重视,但是如何具体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服务操作流程又很茫然。
2.3 企业对政府、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使用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就应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做出贡献,对社会做贡献应该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应追求的企业目标。被调查企业基本能做到依法纳税,少数个别企业偶尔存在拖欠税款事后补交的情况,但是被调查企业不存在经常拖欠税款的现象。此外,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1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解决鞍山市就业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能力并且能够积极支持鞍山市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过半数的企业参加过公益活动,进行过捐赠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但是只有个别的企业把参加公益活动和慈善捐赠作为经常性活动来开展。
2.4 环境保护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比较重视,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近70%的企业能建立环保制度并实施。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产品及原材料是否达到环保及如何认定是否环保缺乏科学标准。如何减少排污,减少排污到何种程度又缺乏正确的判断。
2.5 能源保护方面
■
从图2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存在能源保护意识较差及能源保护关注度偏低的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避免污染环境,并且企业应努力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加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鞍山市中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少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动力,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观念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认识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营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多组织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篇9
重要原则之一的自治原则,是公司章程中最重要的上位概念。单纯从公司治理理论或公司治理实际操作层面都不能完全使之得到诠释。所以,正确、全面地理解公司章程中的自治
原则,更有助于对公司治理的深层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公司章程、自治原则
一、公司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至上之争
近代公司法的基本制度是围绕股东为中心而设计的,这一时期的公司法理念为资本单边决定。在这理念下,坚持股东利益至上,虽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
但股东仍然是公司的决策核心和公司命运走向的主宰。到了现代,公司法理念被资本多边决定而代替,公司不仅仅只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公司决策主体的考虑逐渐多元化,职工参
与、独立董事制度也引入公司法制度。公司法理念的转变要求公司法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加以保护,或者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要求公司法作出相应的修改,使利益相关者利益
有所体现,使公司承担起社会责任。从民法角度理解,平等主体间的商业经营活动仅在合法合规守道德的层面即可,并未明确规定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而从经济法角度理解,经
济主体的行为结果应遵循社会本位,惠及利益相关者,遵从政府调控的指导,同样是抽象的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介乎呼吁与宣言式的条款并不能完全使公司社会责任得以发展。
二、道德和法律层面的社会责任
根据边际效用的理论,私主体在满足个体需求的时候还需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而这一尺度的衡量便是介于道德和法律的标准。从历史渊源看,法律应该是行为的底线,而道
德因无强制力的保护而应处于较高的层次。既然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被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所认可,那么也应同时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毋庸置疑。但法律不能要求企业承担法律
之外的责任,那么道德责任该如何理解,或者说道德责任是否存在?从宏观方面讲,企业的经济目标是追求利润,受着私法意思自治的保护,外部社会不得干涉其运行。但当企业
形成规模经济,其占用的资源就从物质资料越来越多地向社会资源渗透,如果此时依然将追求利润作为单一目标,忽视经济体自身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和无形资产必然难以“千秋
万代”。因此,企业要放眼长远,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与法律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虽然从逐利点来说,企业目标与法律目标并不一致,但从长远发展看企业必须作出妥协。
从形式上讲,企业需要承担保证产品质量、纳税、保护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责任、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责任。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自身的管理从家族传承到信托经理人制度的变革,因此现代公司治理主要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共同掌控公司的命运,因此公司
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应是公司管理层,公司股东身份更多是经济性而非决策性。公司的管理层基于信托关系来管理公司发展,因此他们更为理智,目光更为长远,目标更为远大。
公司法在应对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这可以从美国此领域判例法的演进窥见一斑。大多数20世纪初及之前的案例采用了Dodge v.Ford Motor Co.一案中
的观念,当公司捐赠予慈善事业或者为雇员利益进行一些花费时,法院经常将这些行为认定为超出公司权力范围的行为,或称越权行为;20世纪上半叶的判例法一般认为如果该种
利用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直接的利润,即使得捐赠后的公司剩余财产价值增加,那么该行为不被认为是越权行为;20世纪后半叶至今越权原则更进一步趋向衰败,有效之判例已经
放弃“直接利润”标准,允许将公司资源用于公共福利和人道的、教育的或慈善的目的,而不再要求证明其能带来直接的利润。因为法院认为该行为所维持的良好的社会体系有利
于实现公司的长远目的,促进公司利润最大化,只是需要遵循“合理性”的限制。虽然判例没有明确指出如何界定此种“合理性”,但是权威观点认为: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应包
括该种花费和资产的惯常标准以及这种对公司资源的利用与公司本身业务的连接强度。具体来说,要求考虑捐赠数额与公司资金状况相比应当是一个合理数额,且应与公司的事业
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关联,不能太“遥远和离奇”,以致引发相关股东的敌对。
三、折中主义的公司社会责任
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社会责任可以被宣言式的规定但不能完全涵盖其全部内涵及外延。法律尤其是制定法,本身就可能存在滞后和漏洞,在面对与时俱进的公司进化
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足与缺失。那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企业目标定位。大多数公司的目标一般性的选择规模经济发展或者强化国际竞争力,所以仅包装性地承担
例如公益性、慈善事业等社会责任。另外,对于职工的地位,在学者看来,新《公司法》第一条的立法目的,该条规定,“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
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通过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把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是放在一个层次加以重点保护的。职
工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哪怕是在资本权力主导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以及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可是,我国新《公司法》并没有在立法目的部分将职
工包含进去,而是将公司外的债权人明确纳入公司法调整的主体范围,对此,只能说,职工在我国公司法中只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虽然有些问题还有待解决,但基本的思路
已然明朗。从折中主义的视角出发,侧重于整体的利益或侧重以社会本位出发,法律保护的是法律行为底线下的正义与公平,公司要与之协调,或并非自愿,但从长远来看是相得
益彰的。而在整体背景之下,是高度自治的内部环境,公司的治理最大程度地自律和自治。作为理性的主体,公司的各种因素必将作为公司发展因素来考量,因此可以看出,虽然
公司社会责任在法律与道德层面有些纠缠,但终究是外部性与自发性的角度不同罢了。
总而言之,折中主义的公司社会责任,是需要法律来规定公司的行为底线的,并且极尽详细的责任范围有助于公司多方面的考虑,但仅限于指导性,不能是强制性的规范。从
篇10
11月13日,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的《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鲜明的观点――“他们不是旁观者”,以此回应2012年11月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中民营企业仅得15.2分,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报告”认为,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正朝良性方向发展,一部分家族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与自身经营发展联系在一起,将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
然而,就在“报告”第二天,中国社科院再度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3)》显示,民营企业仅得17分,不仅大幅落后于国有企业,而且也被外资企业“反超”,成为三类企业的最后一名,依然没有停留“旁观者”的席位上。
究竟该如何看待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并不是记者急于寻找答案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如何看待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贡献,如何理解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实质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首先需要厘清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目前贡献了全国大约60%的GDP,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技术创新”。
“家”之传承――家族企业社会责任动力
已经有125年历史的李锦记集团,可谓中国家族企业的常青树。作为第四代传人,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董事长李惠森认为其家族“思利及人”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企业的心态、心智、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李锦记创业、发展125年的总结,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是李锦记集团践行社会责任的源泉和动力。“思利及人”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我们大家”,不仅在企业管理、家族传承中可广泛应用,更应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到规范作用。
正因如此,李惠森和他的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从2007年到2013年的6年间,连续6份社会责任报告,完成了社会责任认知体系,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了社会责任承诺,并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之中。
“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有“家文化”在,就有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对记者说,我们是真正有主人的企业,让家族企业成为百年企业,是让我兴奋而充满激情工作的最大动力。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优秀家族企业的最大魅力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积淀和传承,这种文化可能没有漂亮的词语,但却融入家族企业之心。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企业家说,在我创业的时候,我的父母嘱咐我,凡事都要摸摸自己的良心。而良心正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所倡导的道德、透明、公平等等的集合。
“国”之兴旺――家族企业社会责任追求
“家国相依,以国为大”,是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真实心声。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是一国兴旺之基。在均瑶集团发展起来之后,开始涉及教育领域,探索开放式素质教育模式,致力于打造“百年名校”。学校拥有优秀的教育质量,但却不是富人子女的“专利”。王均豪说,在教育上的投入没有盈利,我们是在创新公益模式的社会教育。“均瑶是我们的,更是社会的”。
贵州百强集团董事长张之君认为,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效益和利润,还包括企业的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产品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企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张之君说,百强始终把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置于同等的重要位置。
“感恩”,是许多民营企业家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声音。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社会,感谢支持企业发展的所有人。正是这种感恩之心,让他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让顾客满意、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把顾客利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社会利益都能够做到平衡,共同履行责任创造美好生活。
“天下”兼济――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未来
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2年,来自各类企业的捐赠474.3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捐赠275.06亿元,占企业捐赠的57.98%。而且,自2007年有全国性的捐赠统计以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数额一直都占据企业捐赠总量的一半以上。
众多家族企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担当着扶危解困、兼济天下之责。汶川大地震之时,均瑶集团旗下吉祥航空携手其他企业和公益组织,第一时间为灾区运送千斤顶、药品、帐篷、食品等急需物资,构筑起空中的救援线。雅安地震之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创新公益模式,公司的“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雅安护理班,为学生们提供全额学杂费、住宿费及生活费,除了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护理班还将开设“思利及人”道德素养和“养生固本,健康人生”健康理念课程,三年课程结束后,雅安护理班的学生们将有望在当地就业,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地震中受伤的群众进行康复治疗……这样的故事在家族企业中数不胜数。
匹克体育用品公司主席许景南有着一个执著的“天下”梦,就是在与众多强大的国际公司的竞争中“创国际品牌,为中国争光”。许景南深知,创国际品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匹克人的共同努力。“就我个人而言,我宁可死在奔向国际化的路上,也不愿躺在国内市场的功劳簿上晒太阳”。在谈及“匹克和其他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的优势”的问题时,许景南说,匹克的管理体系、产品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把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同样视为“匹克人”,“一家人”,就是我们竞争的优势。
家、国、天下,是优秀家族企业的发展写照,也是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