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篇1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

sibility)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为倡导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求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自提出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历经了关注企业赢利,关注环境,关注员工等不同阶段;发展至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而其内涵也不断完善。

本文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际出发,归结了以下五类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1)环境类:污染控制、环境损害的修复或防止、自然资源及能源的保护、产品的节能减排等;(2)人力资源类:公平雇佣和提升、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等;(3)社区类:社区公益慈善活动、教育与艺术等;(4)产品和客户类:产品安全、产品质量、产品循环利用、促进消费者权益活动等;(5)其他类: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些信息。

(二)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于1992年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是以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该四项观点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估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考量不足,以及传统财务会计只能衡量企业的过去事项,却无法评估企业的前瞻性投资的缺陷;能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项衡量指标作为语言,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便于企业更为简单精确地评价自身绩效。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那些难以量化的信息范畴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再从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中寻找关键因素,帮助企业将社会责任的子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衡量指标,并为这些指标设定目标。由此,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者就能够决定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来达到这些已设定目标并对该活动进行评估。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一)指标考核要素 为了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中,将平衡计分卡四个考核要素(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与社会责任信息类别进行相应的联系或转换,其具体转换方式如下所述。

(1)财务。作为平衡计分卡中唯一的财务评价维度,它显示了企业战略及其实施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包括增长、生产力、股东价值、生产率战略、节源战略等方面。在企业社会责任里,环境涉及到节源和污染控制,因此可将环境类的信息与财务维度相转换。

(2)顾客。在平衡计分卡中,顾客维度是用来评估顾客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如形象、服务、产品领先、客户关系等方面,可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产品和客户类。

(3)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内部流程反应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管理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文化氛围,及其社会责任的绩效高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区活动中,企业的组织、参与和表现可作为其内在社会责任感的外部操作流程和体现,因此把企业内部流程和社区相关联。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存在于每个企业组织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之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平衡计分卡里,学习与成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建设、知识管理,应当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中人力资源这个信息类别。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的第五项,即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的信息评估,在此并没有把它与某个特定的维度相对应,它可能与每个维度产生联系,即可在四维度中任意一维的某些细分指标因素里体现,在此可以单独做成“其他类”来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平衡计分卡四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之间的转换如图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时,为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转换到对企业具体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定量评价的目的,本文寻找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来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体现,如表1所示。

本文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再继续细分成10个表现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按百分制,对其分别赋予十分的权重。财务维度下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污染控制、修复环境、能源节约环境类信息因素,每项十分,财务类的绩效评价总分即为三十分。再设立评分标准,比如污染控制的绩效,我们选择年排污增长率来衡量,年排污增长率为正的则扣分或不得分,若为负,则酌情在十分制下得分。由此,便可依次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计算,比照既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最后汇总,即可得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总分,达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目的。

表1中四个维度的评估都没有涉及到股东,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根本,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如果把股东包括在内,就成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利益最大化了,这违背了我们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初衷。

三、结论和展望

在平衡计分卡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都有所考核,企业管理者可以对照设定的初始目标,清楚地获得企业在致力于社会责任之后的反馈,进而采取激励措施,又或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企业,可能关注的社会责任的层面有所差别,为了体现这种关注差异,可以在指标评价差别地中引入权重因子予以表达,对于企业重视的社会责任的某个方面――如某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提升层面――我们就可以给平衡记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分配多一些的权值以体现。另外,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修改表1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进行模型构建。

四个评价维度,看似互不相关,各司其职,其实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不可分离。在四个维度中,财务是大环境,一个企业关于环保和能源的理念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基调,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流程,即社区公益的组织、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外在体现。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关注程度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表达,同时也是顾客维度,即社会责任中产品和客户这一类别的内因,因为员工满意度提高了,员工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而努力工作得到的积极反馈,同样会提高员工的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感,两者相辅相成。

在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还有一些宏观的外部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如新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市场环境的动态发展、竞争对手的战略措施等,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企业应该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相应的指标以适应变化,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篇2

然而,尽管言必称社会责任的企业众多,但怎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笔者认为,只有在“上下”、“左右”四大方面切实下工夫,方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社会责任在一般的观念里大都是企业高层的事情,尤其对跨国公司而言,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何履行甚至仅仅是由总部来做出决策。笔者的观点是,社会责任需要由上至下的连贯、系统与统一。

首先,企业的总部、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形成一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常态化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纳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企业整合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各分公司、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衡量其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流于企业总部或管理层,更应该从其门店一线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来加以衡量。要知道,只有当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员工无不具备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之时,企业方才具备了将社会责任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

再次,社会责任感绝非纸上谈兵的考核和条条框框的文字标准,而应该通过让管理者和员工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定期的社会责任行动中,甚至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客户的服务来加以体现和提升。

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左手产品质量、右手社会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公益慈善、环保、劳动用工等多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齐头并进。

这两年,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各种“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接踵而至,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甚至引发消费恐慌。造成这些事件的企业,在问题暴露之前,其社会形象都还不错。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一般甚至常因质量问题屡遭投诉。但奇怪的是,这些质量一直未有改进的企业,却常常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公益的、能体现社会责任的活动参与。这就不能不说明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一种严重失衡现象:即,轻视产品质量层面的直接社会责任,过于追求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所带来的“面子”上的社会责任“表现”。

这种失衡现象,又恰恰说明了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曲解和误读。在他们看来,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极具投资回报比的“软性广告宣传”和“高级公关方式”,更是当企业产品质量等各种问题出现时的“护身符”。

事实上,这是一种大错特错,但又见怪不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尤其是在当前,不少所谓的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也充分迎合部分企业这种病态心理的情况下,让这些企业有了偌大的舞台来施展他们所谓的社会责任“心肠”、来加厚他们的这件叫做“护身符”的外衣。

然而,不管在任何行业、任何市场中,产品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是任何一家企业对社会和消费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万万不能无视产品质量、售后等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而仅以为捐点钱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否则,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责任观,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均无益处。

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相关,消费者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连消费者利益都无法保障的企业,也就无任何社会责任可言。

篇3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公平;效率;秩序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98-03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源自美国,迄今为止,人们对公司社会责任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从法律的角度审视,英美学者在探讨公司社会责任时所提出的公司责任概念,可以简化为四个:公司法律责任、公司道德责任、公司经济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其中,公司法律责任与公司道德责任相对应;公司经济责任与公司社会责任相对应。具体而言,公司责任根据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分为公司法律责任和公司道德责任,前者存在于法律之中,体现的是一定社会所认可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后者是寓于一定社会的道德和道德传统之中,未上升为法律规范,它反映的往往是较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根据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公司经济责任和公司社会责任,前者主要以公司或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侧重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公益为目标。

至于公司法律责任和公司道德责任之于公司经济责任和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四个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并可由此关系得出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1]。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特征

1.公司社会责任是一种积极责任

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实务界,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指的是“义务”,都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定论[2]。我国法学界将义务视为积极责任,将不履行义务所产生的否定性后果看作消极责任,若以这种划分方法来看待公司社会责任,它显然是一种积极责任。公司作为法律拟制的“人”理所当然具有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只有公司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实现才具有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仅仅看作为公司对社会要求的被动接受而忽略了公司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那么就会出现承担社会责任的滞后性和补救性,所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其自主行为,是公司在其自主选择之下的积极作为。此外,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还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对公司遵守法律责任的补充,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内涵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公司应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兼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

法律义务是以法定化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履行的现实和潜在保证的义务。法律对这种义务不仅在具体内容和履行上有要求,而且对于义务人怠于或拒不履行也有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和相应的法律补救措施,因此它是维护基本社会秩序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法律化,即一种外在的约束。道德义务是由义务人自愿履行、未经法定化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其履行保障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内容存在于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之中,是法律义务之外对人们提出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因而它实际上是对义务人的内心进行约束。公司社会责任作为公司对社会负有的一种义务,兼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内容。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3]。

3.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方与相对方具有特殊性

公司法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特点,即在与公司组织体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公司本身通常并不是当事人。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本身作为法律拟制的社会组织而被赋予主体资格,依法具有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其就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公司外部,公司所负的社会责任一般有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并以公司法人的名义承担。但在公司内部,公司的重大事项除法律或公司章程另有规定者外,均由股东会作出决定,并形成公司的决议。另外,在治理结构上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其中主要是董事会事实上控制了公司的权力。因此,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是公司本身和公司的控制者。在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上,没有像一般的责任中相对应的特定权利人。按照各国的通常理解,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以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义务的相对方。所谓的“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的利益的相关者的构成部分,指的是在股东以外,受公司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人[2]。具体包括公司的雇员、公司产品的消费者、公司的债权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体。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价值分析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观

一直以来,公平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法律、经济、政治、哲学、伦理等学科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既体现于横断面的法律体系中,也体现于纵向的法制运转机制和过程中,更体现于人们的观念层次中。”[4]一切社会规范形式,诸如法律规范、经济规范、政治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等,都体现和渗透着公平理念,将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一方面,公平是法所追求的永恒目标,法是实现公平的可靠保障。法的公平通常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法律内容的公平,即权利与义务设定与分配上的公平;第二层是指诉讼中的公平,即冲突和纠纷解决上的公平。任何时期的法律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应当符合公平理念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关系决定和制约法所追求的公平。人类所追求的公平内涵是运动的,它运动的轨迹归根结底是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康德将正义定义为“一些条件之总和,在那些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则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5]。公司社会责任坚持的社会正义观,与传统的公司股东利益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其广泛的社会视角,公司社会责任把关注的焦点从过去唯一的股东利益转向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在这一点上,公司社会责任与通过关注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为己任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深深契合。

2.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平的实现

首先,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性。依照公司社会责任观念,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均是平等的公司关系主体,公司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平等合作以满足和实现其物质利益的产物,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行动都必须充分重视和维护他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允许他方当事人作为人的目标和目的价值。公司社会责任认为公司以股东利润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并非只是达此目标的手段,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性就反映在它对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上。

其次,平等对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皆为公司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应当提供同等保护。平等对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隐藏的逻辑是平等对待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作为人的物质资本,具体体现了公平价值:在制度设计和权利义务的配置上,公司社会责任强调公司中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平等合作,承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公司权力的分享或对公司事务的共同参与,依资本的专用程度及由此决定的风险大小定夺资本的倾斜保护措施。

再次,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公司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尤其特别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是公司社会责任公平性的最佳证明。公司承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道德义务,无疑会对人类共同发展的公平事业产生极大的帮助。在公司社会责任来看,公司本就负有法律义务维护劳动者、消费者和债权人等相对于公司弱者的合法权益,在此层面上提倡公司以高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将这些利益集团的福利纳入考量,比如在顾及股东利益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消费者的剩余、减少债权人的风险和损失,乃至帮助残疾人员、从事慈善捐赠等,都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观

效率即效益,其最初的基本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价值极大化”或“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资源”[6]。所谓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包括作为制度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和作为行为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观要求公司在采取行动时去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公司社会责任对效率的促进

首先,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公司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别合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产生相互依赖性是两种生产要素博弈均衡的结果,也是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现代企业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本身是一些不同资源的联合体,各种要素所有者之所以愿意走到一起组成企业,是想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来共同协作创造出一种比任何单个要素的所有者‘单干’,更高的效率。因此,企业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联合体。”[7]也就是说,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所以,公司在决策时理应将股东利益和其他资源所有者的利益都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先确认和维护各方主体的权利,才能为公司获得多方面的效率源泉。

其次,在公平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尊重。与传统的物质资本本位观不同,公司社会责任使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从隶属于物质资本的传统中得到了现代意义的提升,它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尊重和保护,却又不贬低物质资本在公司中的作用,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越来越具有可能性。公司固然要在商业活动中延长公司生命的存续时间,追求长期、可持续的利益,同时也应关注公司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加强开发能力,使公司的产品尽可能惠及多数人。公司不应为短期投机的目的而设立,尊重人力资本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公司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有助于公司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公司社会责任帮助公司树立以社会利益而非单纯以股东利益为追求的效率观。在我国,建立这样的公司效率判断体系和效率行动指南已显得尤为迫切,因为目前对效率的判断标准是“以为所有者利润的最大化就一定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8]现代社会对公司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营利性组织发展到具有社会性使命。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效率理念,可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有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秩序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秩序观

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在社会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人们追求秩序,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目的。庞德认为秩序的标志就是在人的“利己本能”与“合作本能”之间建立并保持均衡的状态。而要维持这种秩序则必须以“社会化的法律”取代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法律。社会责任坚持的社会本位的秩序观正与此理论不谋而合,将社会本位秩序强调的“社会连带”、“社会统合”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转化到公司社会责任问题领域,就是要求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成员以及周围环境主体的利益,实现和谐的共同发展。

2.公司社会责任对秩序的促进

第一,关注公众利益,促成良好的商事信用秩序。社会资本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不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在履行营利目标的时候,还要兼顾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实际上其他主体的支持与信赖就构成了社会资本。一个社会一旦形成比较充分的社会资本,将大大增强商事信用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第二,促进公司与多方位的社会主体建立相关秩序。公司社会责任揭示了股东、雇员、顾客、供货商、社区等都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扩大了公司责任的相对方。企业要在变幻莫测的商界中生存和发展,不可不满足不同相关利益人对公司的需求,为保护自身利益和改善社会福利而采取行动。对相关利益人尽职尽责,就是尽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满足所有相关利益人的需要,这就必须平衡与协调不同相关利益人的需求和利益。公司社会责任以开阔的视野、明晰的思路,建立了现代公司与多方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网络,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利益场,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到与社会各类群体利益相关的新规则上来。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的作用与影响不断强大以及公司作为社会各种主体利益的联结这一属性的不断加强,公司法对公司的调整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国家“公”的意志对其活动与关系的渗入,其公法化的因素与属性日益明显。而公司法一直以来被视为私法领域的部门法,正是由于公司法的这种特殊属性,在认识公司法的价值目标时,应该从具体的调整对象及处理的特殊利益关系来认识与把握。所以,将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的公平、效率与秩序作为公司法的价值目标,强调人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注重利益和负担分配的公允与衡平,是有其合理性的。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7.

[3]《中国企业管理年鉴》编委会.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0)[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778.

[4]刘作翔.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J].天津社会科学,1995,(5).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5.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11.

篇4

根据《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安排,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经历了“宣传发动”和“制定方案”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的“实施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

弥补“短腿”――让管理不再落后实践

前不久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责任管理和责任实践(包括市场、社会和环境三项绩效)的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实践”的综合得分要高于“责任管理”的得分。其结论是:中国企业的“责任管理”落后于“责任实践”。

而山东省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作为试点的两大目标之一,正好弥补了中国企业的这一“短腿”。

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工作的目标,是“两个建立”、“两个促进”,即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的可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从而促进试点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促进全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管理实践。其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难点和创新点。

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会长王天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建立领导机构、识别利益相关方、开展履责现状评估、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起草相关配套文件、正式任命人员、颁布实施等。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责任管理手册》,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文字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操作工具,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的控制体系和持续进步的保障系统,也是对外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主要证明。

重点突破――把握五个重要环节

山东省提出,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手册》编制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出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或领导小组组长,一名企业副总为副主任或副组长,或任命一名“社会责任总监”或“高层管理代表”主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部门(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或成立一个社会责任管理部门,作为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具体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责。这是企业试点工作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是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细化对利益相关方的具体责任。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员工、伙伴、消费者、环境、政府、社区、竞争者、弱势群体、行业组织等十个方面。要从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出发,按重要程度进行识别、确认并排出顺序。在此基础上,逐个分解确定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而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聊城百货将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确定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就是根据商业企业的特点制定的。济南阳光大姐增加了“家政服务员”这一利益相关方,也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确定的。

三是进行社会责任现状评估,制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也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弄清现状、找准方位,为下一步制定目标措施奠定基础。

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承诺)与目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利益相关方期望,并符合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人、财、物等资源保障能力,可分阶段制定目标,但一般不应低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道义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确定,可自愿裁量,优秀、卓越企业应有更高的追求。

四是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确保社会责任政策和目标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的控制措施,二是重要环节的控制程序,这两方面都需要用文件体现出来,并落实责任部门和岗位,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行为处于稳定可控状态,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全面管理,应包括原有的管理体系,不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样,既符合企业管理实际,也可以减少工作量。

五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正式颁布实施。《手册》由牵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颁布实施,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发放、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手册》颁布令、社会责任管理领导机构名单、社会责任总监(管理者代表、总责任师)任命书、企业简介、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社会责任主要指标控制措施和重要环节控制程序、相关文件等。

整改完善――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手册》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在一系列程序文件的控制下,不断整改、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持续改善。山东省希望这项工作是不断整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宣传发动,对全体员工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起来、运行下去,主要取决于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对这件事是否认可,是否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要切实搞好宣传发动,抓好自上而下的全员教育培训。要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层抓起,带头讲道德、尽责任,为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社会责任教育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内容和本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

篇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反映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必须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即企业对社会承担哪些责任(WHAT);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即企业为什么应该而且愿意对社会承担责任(WHY);三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和过程落实责任(HOW)。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WHAT)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披露通常包括三类:

一是从角色定位出发确定的责任或义务。企业在经济社会乃至全球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可能发挥的作用,决定了企业应该和必须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比如:GE认为,由于公司在商业领域和全社会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公司有责任发挥极少数公司才拥有的强大影响力,改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法电集团在法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法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而广泛的社会责任,必须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认为,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扮演着八个方面的角色,相应承担着八个方面的重要责任:如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承担着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作为保障安全可靠供电的电网经营企业,承担着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责任;作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的能源供应企业,承担着推进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等。

二是对利益相关方的具体责任。报告一般要分别披露对股东、用户、雇员、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担负的具体责任。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企业应对用户承担优质服务责任、对雇员承担雇员发展责任、对伙伴承担合作共赢责任等。

三是按不同性质划分的具体责任,如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如GE认为,作为全球社会的优秀企业公民,必须做到履行好经济责任,持续保持优秀的业绩水平;必须履行好法律责任,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依法经营;努力履行好道德和慈善责任,做到超越遵纪守法,实践高尚的商业道德行为。

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WHY)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要求与约束,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会从企业价值观和追求企业成功的角度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作出回答。

一是企业的价值取向的推动。比如,法电集团(EDF)认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法电集团的根本使命。EDF认为,电力和能源是重要的生存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电、输电、配电和经营电力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切实落实到涵盖该领域活动的所有企业和全体雇员。EDF的价值观注重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强调尊重人、尊重环境、平衡绩效、团结、正直。

二是企业成功的客观需要。比如,拜耳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拜耳对成功的定义是实现商业效益、生态效率与社会责任的和谐。拜耳坚信唯有以可持续发展方式运营的公司才能取得成功,企业有责任利用技术与业务专长为人类谋福利,信守社会责任承诺,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长期积极的贡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企业认真了解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和要求的过程,就是对企业定位和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全面关注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与作用的过程,就是企业分析发展环境,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明确战略发展方向的过程;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需求、充分考虑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过程,就是推动企业不断学习创新,持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进绩效,培养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

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HOW)

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认真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社会可接受性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综合平衡。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最重要内容,一般包括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保障、企业战略保障、企业治理机制、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考核等。比如,EDF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包括公开承诺、建设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参与机制、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全员培训、系统开发和应用社会责任管理工具等。国家电网公司认为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努力做到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卓越管理、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共同发展、加强沟通交流、树立全球视野。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首先必须是全面的。它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又要全面总结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既要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良好一面,也要反映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消极影响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不足的一面;既要体现企业的经济价值,又要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是从责任角度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反映。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必须是系统的。它要系统梳理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要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系统梳理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要系统梳理企业与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要从企业价值观、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企业运营、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阐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的充分落实。

篇6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规制依据 规制动因 责任分配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我国现行公司法虽然第一次将公司社会责任载入法律条文,但尚未对其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界定的观点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社会性、公司的经济力量、明智的公司经营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公司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公司的客观要求,是指企业应当守法、“做好自己”及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各方和社会自愿承担道德义务。甘培忠教授以经济学“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指出作为一种以国家强力维度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负外部性的弥补是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强制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与之相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企业捐赠、公共设施建设赞助等公益行为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在道德激励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同时,在讨论公司社会责任时,既要做好责任规制范围的界定。同时需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理,即:公司社会责任往往表现为政府、法律、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以此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媒介;同时,要避免把政府、国家的责任与公司责任相混淆,也不能把社会的要求过度转化为法律、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或者国家、政府、任何团体和个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权力干涉或权力的直接摊派。 

二、规制依据 

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分析可得,公司社会责任规制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实体法、自律准则(主要为公司章程)。由于道德的约束性较弱,所以不宜作为规制的直接依据,可作为辅助依据;实体法的直接规定具有刚性的弊端,不能体现公司自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通过公司章程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规制是合理的选择。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公司自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公司面临责任承担时,既可以直接约束股东,如果股东怠于履行责任或给履行责任造成障碍,可依据《公司法》来赋予章程强制性。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公司法》的规定可以作为裁判的依据,属于法律强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维度。但该条规定不具有裁判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确相关的操作细则,具体包括司法解释、商务部的操作规范等等。 

三、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

以责任承担的驱动力为标准,可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分为,制度动因、道德动因和利益动因。其中,制度动因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对其社会责任的转嫁和政府利用其公权力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摊派。道德动因主要包括突发社会事件的捐赠(如“5.12”地震)和社会公共物品维护费用。利益动因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对社会所做的投入(把自己的产品投入到社会公共基础的建设,创出品牌,让社会更了解自己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无形收益)。在社会需要帮助时,首先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缴纳税费等);其次企业(公司)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再次,应平衡考虑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因此,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应当是:在划清公司社会责任和国家、政府的责任的界限及排斥公权力的责任摊派的基础上,以股东利益动因为基本出发点,激励股东承担社会责任动因,实现动因平衡——股东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四、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分配 

鉴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主要指中小民营企业)在资产、技术、等基本经济实力上的悬殊差别和资产来源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公司社会责任的分配也应加以区分。首先,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分配。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乃至政策垄断等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换句话说,国有企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法》应当规定国有企业按照其取得收益的一定比例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强化透明度和监督措施。其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度明显强于中小企业,因此上市公司能够凭借其影响力从民众和社会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再者,上市公司占有更多的金融市场资源,耗费了更多的法律资源(现代社会中涉及上市公司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复杂且繁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分配,主要承担其所在社区的公共投入,细化到按季度分配。最后,非上市公司(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分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是第一位的,具体规制为,引导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小范围内培养该群体的社会责任理念,即消费者责任、债权人责任、直接环境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制。而在社会捐赠、道德义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作出公司的预期规划,根据自身实力承担责任。 

 

注释: 

郭秀华,等.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8(1). 

 

参考文献: 

[1]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政法论坛.2007(6). 

[2]史际春,等.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中国民商法律网.2009年. 

[3]周友苏,张虹.反思与超越:公司社会责任诠释.政法论坛.2009(1). 

篇7

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以监督其是否真实、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应该由国家审计部门来进行,应该属于依靠国家力量强制进行的审计,这是确保社会责任会计审计能够真正实现的前提。

二、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产生的原因

社会责任会计的泛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体体现了企业在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在系统状态中的同构性,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与社会大系统的互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与政府、社会、环境、消费者等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同时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政府、社会、环境、消费者等对企业的相关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因此,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及企业及时向社会报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信息不对称就成为社会对社会责任会计审计需求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与其他方面之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的知悉度不一样,因此而导致社会公众对今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特别是中国不少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方面出现问题之后,公众普遍对企业的信用存在疑虑,并因此而导致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阻滞。社会责任会计审计能够有效解决或减少各方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或不对称。这种功能仍然是通过监督、鉴证和评价形式体现出来。

三、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目标

同样,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必须达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谓审计目标就是人们进行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通过财务形式报告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表达意见,通过这些意见,使政府、社会、公众能够知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

四、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与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存在依存关系。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包含的内容,是具体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项目。法国要求年度社会平衡表必须披露如下内容: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防护;职工培训;行业关系;职工住房、交通等其他社会条件;其他工作条件等七类。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社会成本委员会要求企业披露的社会绩效有:净收益;人力资源贡献;公共贡献;环境贡献;产品和劳务贡献等五类。欧共体要求披露职工平均人数、各类职工年度人事成本、经济与财务状况、投资和生产计划、合理化方案等任何对职工利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组1982年的最后报告要求,在报告附件“应予揭示的财务和非财务项目的最低限度项目表”要求应该披露的内容有:劳工与就业;生产;投资计划;组织结构;环保措施。虽然不同国家对社会责任会计要求披露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都明显存在对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人的责任的要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必须反映的内容包括:①企业收益的社会责任。企业存在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就是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首先就必须能够赢利。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首先要可持续地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对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是企业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基础。它既是一个财务目标,又是一个社会目标,必须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②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招募录用、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人力资源投资不仅对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稳定企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③对所在地区的社会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它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地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④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垃圾,污染了环境。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在财务上反映出来就是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⑤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责任。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去前述四项内容,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范围依据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可以分为:1、企业劳动用工的社会责任审计,包括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改善情况,劳动保护措施的制订、实施和财力、物力投入情况,职工工资的发放是否到位和是否及时等情况,社会统筹、保险的办理和交纳情况,职工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以及职工福利落实情况;2、企业对环境影响的社会责任审计,包括产品的绿色指标、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持环境的投入情况;3、企业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审计,如创造和安置就业情况,对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的支持,对公共基础建设的支持:4、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审计,如能否有效盈利,税金交纳情况;5、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审计,如产品质量,性能情况,售后服务情况,广告的忠实程度等。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着重于企业在多方利益均衡方面的关系。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实质是在政府、社会、股东等多方利益方面进行均衡,而这种均衡实质是与企业存在关系的各方对企业利益要求的反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方或明显、或潜在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但是一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正是这些关系的存在保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旦均衡被打破,实际上是企业首先受损。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是借助于会计的信息披露形式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制衡。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就充分体现了强制性。社会责任会计的提出,实际上是将企业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转移到重视社会效益方面。因此说,社会责任会计的不断推广,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代表了一种方向。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利益相关者;典型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79-04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批准号:GYE36)

【作者简介】钱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教育管理。(江苏无锡214200)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源于美国。H.R.Bowen在其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给出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为,企业家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H.R.Bowen认为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此后,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内容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Carroll曾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四层次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六个维度:即用户至上主义、环境、种族/性别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股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Griffin和Maho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然而,国内朱瑞雪等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究竟关系如何,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尝试使用SPSS软件对2006-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石化及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虽然是2006年至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样本,但由于考虑到sT上市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所以剔除了这些上市公司,只选择了50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共有250个样本。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

(二)社会责任指标因子分析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人或群体,主要包括企业股东、企业员工、企业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所在社区、企业的自然环境等,也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诚信经营、提供优质的产品、保护自然环境、不偷税、不逃税等。尤其是上市公司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确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指标时,选用了债权人维度、股东维度、员工维度、国家维度、社区维度、环境维度来分析企业应该承担的对债权人、股东、员工、国家、社区、环境6方面的责任。我国企业对国家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是否诚实纳税,不偷税漏税,是否能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维持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分析中将涉及对国家责任的指标用企业上缴的税额、资产税费率及企业就业人数来表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是否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否能够增加员工的收入使员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企业员工责任的指标则由企业员工人均收入额和企业劳动生产率表示。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是否有诚信,是否能按时偿还债务和利息。因此,对债权人责任的指标则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表示,这两个指标表示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债务,既反映出流动资产对负债的保证程度,也体现了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实现。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给股东带来投资回报,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对企业股东责任的指标则选用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收益率表示,尤其每股收益是反映股东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比率。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参加公益活动,对公益基金等进行资助,因此对社区责任的指标则考虑用企业每年捐赠额和企业全年捐赠占全年收入比指标表示。石化塑胶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应该注重保护环境、企业生产应该节能环保。所以,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排污量推动高效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大环保设备及技术的投入。因此,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指标则用全年排污费占全年收入比和企业全年环保投入比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三)企业绩效指标因子分析

企业绩效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发展能力。使用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来体现企业发展能力,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的营业发展能力,资本积累率可以体现企业的财务发展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分别选择企业资产报酬率指标和总资产净利率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三、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绩效指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主要用来分析两组多变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这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照因子分析结果,企业绩效由两个变量组成(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由6个变量组成(债权人、股东、员工、国家、社区及环境)。这两组变量分别用A1、A2及B1、B2、B3、B4、B5、B6来表示,各变量值将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因子进行分析后获得。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3。

由表3中的数据分析得知:企业股东、企业员工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和0.271,企业股东与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相关系数是0.212,相对于其他指标,有比较大的直接相关关系。而其他的绩效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间的直接关联性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体现为综合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最强。企业的股东是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出资人、所有者,股东是最关注企业的盈利、发展情况的,所以,企业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比较大。企业员工是企业经济利益的一线创造者。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员,员工对企业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程度也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所以,企业首先要承担好企业对股东和员工的社会责任,这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由表4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表可知,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898,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201。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比较大,而与企业的发展能力相关性较小,所以以下主要分析讨论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关系。

由表5中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系数,得到关于企业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的计算公式为:

U1=0.977A1+0.211A2 (1)

U1表示企业的绩效,A1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A2表示企业的发展能力;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典型变量的计算公式为:

V1=0.012Bt+0.941 B2+0.290 B3+0.092B4+0.144 B5+0.046 B6 (2)

V1表示企业的社会责任,B1债权人相关的指标,B2表示股东相关的指标,B3表示员工相关的指标,B4表示国家相关的指标,B5表示社区相关的指标,B6表示环境相关的指标。

从表5可以看出,只有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且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6个变量的相关系数除了极个别指标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正数且比较均匀,这说明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和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相关关系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越好,企业绩效就越好。其中企业的股东、员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可以表示为图1。

通过对图1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企业绩效便越好;企业绩效越好,社会责任履行便越好。企业绩效主要指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的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要大于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6个利益相关者中尤其以企业股东、企业员工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比较大,其他维度也都对企业绩效产生着积极的综合影响。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积极对企业股东、企业员工、消费者、国家、债权人、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篇9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经济法责任;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85-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FX026)。

作者简介:樊涛(1974-),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

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所应担负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以及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所应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国。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公司社会责任的说法,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备受学界和商界的争议,最为瞩目的就是1927年至1932年间美国学者多德与伯利针对公司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大讨论论战。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热衷于讨论并主张公司社会责任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些国家当时均完成了工业化,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进行过渡。当时的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原始积累,对营利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股东也分享了由公司带来的巨额利润。但过度营利也隐含着对社会公共利益侵害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它们在为社会贡献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污染环境、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兜售有瑕疵的商品、疯狂践踏消费者的利益等负外部性问题。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频现迫使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公司社会责任,认为公司的经营应当遵守社会伦理道德、遵从社会本位。公司社会责任的确立,标志着商法和公司法的理念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私法长期以来对机会均等保护的传统开始发生改变,转而追求对实质正义的适度关注。如果说传统私法更关注像罗尔斯所讲的平等原则的话,现代私法则更强调其对社会实质正义的追求。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国家通过立法将公司经营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制度安排分配给公司,通过强调社会本位和交易秩序,从而对商事自由进行适度限制。由从注重公司个体的营利实现转移到注重整个商事交易的整体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在微观和宏观的层面上,为公司的合法营利行为营造一个安全的外在法律环境,从而保障交易安全,维护整个商事交易秩序,减少公司经营的制度性风险。

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自此,公司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我国法学界关于公司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公司社会责任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和法学领域的讨论焦点,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一旦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不排除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因此,该理论甚至已被推崇为解决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当前,公司社会责任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对公司行为的一种评判标准。与此同时。我国的很多公司也竞相社会责任报告,以表达其践行社会责任的决心和行动。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一定要强调我国的国情及我国公司制度的现状,切不可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照搬于我国。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发展经济,而要发展经济,则必须优先考虑如何确立公司营业自由与保障公司营利所得。应该看到,中国在实现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多数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由于旧体制的惯性,部分改制的公司还没有完全成为营利性法人实体,或者说其营利性还体现得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对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较高层次的责任予以过高的期许和要求。应该在首先保证其营利目标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与压力。同时,还应当注意,在强调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时不能不加区别地将对大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也一视同仁地强加给所有其它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否则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所以,公司社会责任首先应该建立在尊重公司营利目标的基础上,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公司的社会责任否定其营利的本质,作出过犹不及、本末倒置的决定。当前我国公司面临的更多问题是如何为各类公司的经营活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在此种情况下,过多地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可能给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提供一个很好的借口,进而影响公司的效率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当下的我国,与强调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更为紧迫的是,如何保障公司的营业自由和富有效率的市场竞争。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经济法责任抑或商事法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责任,既包括法律责任也包括道德责任。因此,在立法设计上,应该针对不同的义务给予不同的立法设计。法律上的责任散见于各种部门法律体系之中。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保证其实现;道德上的责任,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不同时代背景的责任,通过激励性措施鼓励公司自愿实施。道德对主体的约束力是内在的,不具有实际的约束力,这种规范主要是靠行为人的检省起作用,外部的力量至多是通过舆论施加辅助的作用,故违反道德义务的后果主要体现为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公司社会责任中的道德性责任,性质上属倡导性规范,仅表明了国家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不以法律义务的形式表现。若公司遵守倡导性规范,国家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当公司违反道德性规范时,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和道德意义上的责任是不断变化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的责任。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保护范围,一般认为应该包括职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社区等。总之,公司社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司的不断壮大而不断完善的,其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加深而变化的。因此,公司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适性。

自从《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社会责任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均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属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属一种新型的民商事责任、理应成为法院的裁判规范、公司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该种观点值得商榷。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表现为政府职能的扩张以及对公司经营的更多干预。单纯的市场无法解决公司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国家必须通过立法予以解决。从本质上讲,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干预的过程,通过“国家之手”所创设的公司社会责任。是出于公共性(公共利益)的考虑和公司的社会协调性的要求而产生的责任,属于经济法上的责任。因此,公司法没有必要规定公司社会责任。而是应依据社会法和经济法来直接规制。

公司社会责任不属于民事责任,而属于经济法上的责任。

(一)各个部门法有着不同的法效目标和调整对象

商法和经济法之所以会分别存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不同的调整对象,而不同的调整对象也决定了两个法律部门之间不同的价值意蕴。商法的立法宗旨是私权保护,以私权为本位,重在保护商主体的权益,调动商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市场的活力,保护财富的创造、积累,促进社会发展。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保证国家对于市场进行有效的干预,协调市场运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商法与经济法具有不同的调整范围,存在各自的目标追求和作用机制。具体来讲,商法善长于保护商主体的个别权利,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上则是消极的,仅强调商事营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经济法则不同,它主动地、旗帜鲜明地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己任。由于经济法着眼于社会整体调节。在主动保护商主体个别权利方面势必存在不足。

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系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因此,理应属于经济法责任,非商事责任。同时,自立法技术而言,《公司法》中增设公司社会责任没有任何必要性。原因在于,将本已由税法、劳动法、环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经济法律部门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新”的法律制度纳入《公司法》意义不大。换句话说,我国《公司法》第5条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系对其他法律规定的公司义务的一种重复的概括。我国《公司法》将本应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公司社会责任纳入到公司法中。显然混淆了公司法或者商法与经济法之间应有的分工,属于立法技术的错位。立法不同于科研,科学的立法应“求同”。纵观世界各国公司立法,对公司社会责任不管各种流派如何争论,但在立法上却较为谨慎,像我国这样将公司社会责任规定为一般条款的屈指可数。

(二)公司社会责任违背《公司法》的基本属性及公司的本质

公司是纯粹的利益团体,这是公司固有的本质。正是公司的发展壮大,才使我们人类步入生产力发达的文明社会。公司的营利,是实现社会繁荣、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但若立法用强制性规范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注定是无法达到立法目的的。这种规定对公司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后果,必将损害社会繁荣和社会进步。相比国外,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的法律文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惯性,导致我国立法一味强调公司社会责任,却忽略了公司自身利益的保护,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从立法技术而言,《公司法》是对公司的设立、组织、运营及管理的规范体系,因此,具有组织法的属性。公司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公司营利目的的实现。公司法的作用重心在于公司内部的关系规范与调整,从而构建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客观上讲,公司法毕竟不是以债权保护为核心的债法。也不是体现对弱者保护立法精神的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不是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保护法。不同的法律总是有其特定的作用对象和与之相应的法律属性。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范背离了公司法本身的基本属性,这不仅难以实现其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规范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扰乱了公司法自身的法律特性。因此,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法之外的法律关注的问题,它不能成为公司法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硬要赋予公司法以过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那就会使公司法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公司法》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且规定在公司法总则部分,从而将公司社会责任设定为公司立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准则,必然会无限扩张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适用范围,必然会削弱公司的营利本质。

(三)公司社会责任会造成政府责任与公司社会责任的混淆

正如前文分析,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系国家借助“有形之手”,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依据政治学的原理,国家有责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此乃典型的政府责任。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本质上系风险与责任的分担问题。到底是由公司自身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还是由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从事高风险的商主体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使国民从中受益,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为践行“企业维持”的商法的基本法理,作为专为规范商主体的商法,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为商主体分散风险。商法风险分配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组有关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规则,能够为一切创造性和生产性活动提供最广大的空间”。因此,不能让公司承担一切社会责任,而应对其社会责任加以适当限制,由国家和社会合理分担公司社会责任。

政府和企业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主体,在社会分工中各担其职、各有其责。因此,即使公司营利会给社会带来问题,也不能成为公司改变营利目标、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正如市场问题需由政府出面解决一样,这些社会问题也应由政府负责解决。公司是私主体,为自身利益而存在,其只要依法经营、纳税就无需再承担其他责任。要求公司承担谋求公益性的社会责任就把私主体与公益事业组织、政府的职责相混淆了。例如,《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但是它把许多应当由各级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试图借由立法转嫁到公司身上,这无疑背离了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营利单位的本质。当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受益者是各级政府,而公司承担的责任当中很多属于政府责任,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因此,我国公司的经营环境,令人担忧。

三、我国《公司法》第5条之评析

(一)立法理由:我国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必需

我国《公司法》在总则中规定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基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以及顺应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引导公司运营的道德规范意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一定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反映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必然要倡导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其具体体现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公司法倡导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要求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对政府、社会、社区、债权人利益的维护,这是对各个社会阶层差异性观念诉求的特殊反映,也迎合了我国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谋求科学发展”等时代主题。与此同时,基于我国意识形态的考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更强化对劳动者利益的特殊关注。

(二)性质界定:《公司法》第5条属道德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非常清楚,道德规则属于利他的好人规范,法律是较低标准的道德。民商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来实现,民商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民商主体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则。多数民商立法选择中人标准,体现为两不主义,一是不白拿,不侵害他人利益;二是不白干,不牺牲自己利益。否则,以道德性的标准进行立法,要求损己利人,混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应存有的界限,必然宣告失败。

商主体是私人,是在法律的规范下为个人利益奋斗,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在于,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主体间地位的实际不平等以及在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对利他性的强烈呼唤。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公司损己利人。笔者认为,用道德性规范的行为标准要求公司(商主体),要求公司的行为以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福利为目的立法,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商主体,要求商人向善、大公无私、损己利人,也违反了商法倡导营利,谋求私人利益的宗旨和价值。

(三)法律效果:《公司法》第5条的规定不具有可诉性

公司社会责任应向谁承担?谁可以作为其权利人请求履行?至今为止的社会责任理论,仍笼统地以消费者、一般大众、公司所属的社会全体等来表现。但是,像这种笼统的利害关系人不能作为现实的权利人而存在,这是将社会责任引进入公司法上的实定规定的最大的难点。我国《公司法》第5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条款,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等行为模式,也没有规定法律后果,也没有明确赋予公司任何作为义务,无法真正地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也无法作为法院的裁判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司法实践中,尚无一起明确适用《公司法》第5条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判例。因此,我国《公司法》第5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必然会沦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空白规定”。

综合上述各种理由,《公司法》第5条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鼓励、提倡公司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这些都属于道德性条款和倡导性规范。它表明了国家的价值导向,但这种价值判断并不必然影响到公司的行为,也不必然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换言之,当公司遵守特别是模范地遵守该规定时,可能会产生法律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国家应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当公司违反该倡导性规范时,不会产生法律惩罚性后果。从法理上讲,因该义务不具有可诉性,因此,即使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不足以改变公司社会责任固有的道义责任的属性。

四、公司社会责任实现的方式

理论上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目的在于在实践中能够执行。基于公司社会责任既包括法律责任又包括道德责任,因此,在立法设计上,应该针对不同的义务给予不同的立法规制。公司社会责任的落实,既离不开法律责任的“硬约束”,也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软约束”,但相对于道德约束而言,法律约束显得更富有成效。

在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是通过立法,具体来讲,是指通过经济法及行政法、刑法等公法规范来实现的。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主要通过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来实现。具体而言,关于职工利益的保护,可以通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来规制;关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来规制;关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可以通过合同法、担保法、破产法等法律来规制;关于环境问题,则通过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来规制;关于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则通过公益事业捐赠法、税法等法律来规制;商法中的民事责任,主要是为了商主体的存在及其经营。与此相反,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则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的。无疑。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也是调整有关个人之间利害关系的手段,但其主要的不同在于调整的目的并不像商法那样在于保护商主体自身的营利性。即在私人方面。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在于贯彻政策目的性,即公共方面。因此,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无疑是强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路径。

同时,为鼓励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提供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和奖励等经济利益;在税收政策上,对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比如美国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公司捐款在所得额10%的范围内,可扣抵所得税。此项税法的规定,对于决定捐款数额是否合理,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对于实施环保的公司进行补贴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通过这些鼓励措施,使得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更加积极,其效果更加卓越。

参考文献:

[1]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周友苏,张虹,反思与超越:公司社会责任诠释[J],政法论坛,2009,(1).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4][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王保树,关于民法、商法、经济法定位与功能的研究方法[J],现代法学,2008,(3).

[6]沈贵明,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规范问题[J],法学,2009,(11).

[7]樊纲,渐近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叶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公司法;社会责任;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70-02

当前,公司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大多数商业主体都认识到公司的社会责任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权事务的突出关注和国际社会的主流都表明了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可以预见公司社会责任将成为国际商业社会中公司管理者的主要议题。

一、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现状

新《公司法》一改1993年旧《公司法》为国有企业服务的习风,更多的强调了市场调节与公司自治,可谓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立法。相较旧《公司法》而言,新《公司法》在社会责任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些许不足。

1.立法规定过于原则。新《公司法》的实施,大力弘扬了公司自治与章程自治,有识之士赞赏有加,但是在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方面却显得不足。新《公司法》第5条第1款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虽然新《公司法》第5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公司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该规定仍是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令人遗憾的是纵观新《公司法》就落实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却所涉甚少,在具体如何实现公司社会责任上也缺乏相应规定。不可否认,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仍是较模糊的概念,但是基本公司立法在公司目标上必须就公司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实践公司伦理责任以及公司自行裁量责任做出回应。不然,良好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图景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2.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健全的法律机制可以使制度建设事半功倍,构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制度也需要法律机制予以保驾护航,公司社会责任主要通过信息披露、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提案等机制来实现的。新《公司法》虽有相关规定,但就其立法目的来说,仍是以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很难说有关这些机制的规定是出于完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首先,在信息披露机制上,新《公司法》仍只是针对公司股东与债权人进行信息公开,而且这种信息公开最主要是财务性公开,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无任何保障。其次,在股东代表诉讼机制上,新《公司法》并没有说明该机制如何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服务,这就难免使该机制回到“为股东谋利”的股东本位上去。虽然能够保证在公司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股东利益不受损,但并不能保证公司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得到保护,这显然也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立法宗旨相违背。最后,在股东提案机制上,新《公司法》确认了监事与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东的提案权,但在提案内容上基本限于公司股东大会职权范围内的内容,而新《公司法》股东大会决议的事项通常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事项,比如环保、社区利益或劳工保护无涉,因此,提案内容的狭窄使得股东提案制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必要予以完善。

3.相关组织保障机制存在不足。公司社会责任的组织保障不足,也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立法不完善,为向来之流弊。从内部治理来看,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缺乏保障。在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主要被国家所控制,而且不能进行流通,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又过于分散。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对小股东的侵害。同时,董事会成了控股股东发号施令的工具,不能为小股东利益考虑,更不能通过其道德责任实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从共同治理来看,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在股东本位指导思想下,包括职工、债权人在内的广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显得无足轻重,很少有制度考虑到他们的参与权。《公司法》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条款寥寥无几,更无涉及利益相关者原则性的条款。新《公司法》与旧《公司法》相比更加强调了公司自治,实际上是强调了股东自治,使得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强制性规范相对减少。虽然在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上有所完善,但还是很不够的。

二、完善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措施分析

1.完善人权保障的具体法律依据。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应当延伸到中国的整个法律体系。在整合中国相关法律的过程中,应当改革中国传统股东大会的组成结构,进一步完善劳动者、消费者与其他非股东利益代表在公司机关中的参与制度;董事会也应导入劳动者、消费者、与其他非股东利益代表的参与制度,同时应当设置专门负责社会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并由社会任免;应进一步改革公司监督机制,以确保公司经营者对社会负责;有必要制定公正、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协调股东利益与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利益的行动指南;应当允许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影响公司章程;必须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中的职工代表参加公司机关制度;可以制定详细的、协调股东与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则,以引导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增强非商事目标对董事权力与义务的影响,实质性地践行公司社会责任;对滥用公司法人资格、践踏社会正义的股东适用公司法人资格否认理论,强制公司及其股东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推广到公司从事商事违法行为的所有场合,把经营者报酬与其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程度挂起钩来,以保护受影响的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涉及公司的行政责任体系改革也应配套进行。

2.建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公开制度。按照委托理论,当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时人会产生不利选择与败德行为,同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交易双方中处于信息优势方会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做出不利于处于信息劣势方的一方。因此,如果行为主体是信息充分的,当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时,行为主体的货币选票不投给企业,那么企业不敢不履行社会责任;如果政府对企业的监控足够强,惩罚足够大,企业慑于严重的处罚成本也不敢不履行社会责任。然而,现实的经济实践表明,行为主体拥有的信息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其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由此导致了作为具有优势信息一方的公司利用其充分的信息优势来逃避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众和政府对公司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督功能,以便更好地促使公司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公开制度。为了避免一味地强调公司公开其信息,损害公司的自身利益,因此我们应当对公司公开其信息的内容,方式等作出严格的限制。以便在保障公司商业秘密不被侵犯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公司与社会的信息对称。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披露的信息中应当包括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社区活动、企业行为、商业道德等内容;对于披露的方式可以采用单独编制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

3.建立公司捐赠法律制度。从现代美国案例来看,已经直接允许商业公司为公共福祉、人道、教育、或慈善等目的,使用公司资源,不待证明该行为可为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有鉴于公司之捐赠并非被认为是逾越权限之行为(或能力之外的行为),已经是潮流趋势而为各国所采取,此外弱国禁止公司基于慈善等公益目的而为之捐赠,势必影响整体社会福利。因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立法的潮流,明文立法承认公司之捐赠行为,并以此鼓励公司善尽社会责任。我们在确立公司捐赠行为合法性的同时,必须对于公司实施捐赠数额的标准、公司捐赠行为的决定主体以及公司捐赠行为税收优惠措施加以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公司对捐赠行为在其内部发生纠纷。对于上述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由法律直接规定公司中行使捐赠行为的主体,并且对捐赠行为主体及其捐赠权限作出限定;第二种方式主要是由法律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具体捐赠行为的主体及其权限等授权于公司,由公司章程作出具体的规定。比较上述两种方式,笔者认为第二种方式较为合理,其理由为将捐赠主体及其权限等规定授权于公司章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法律的僵化性,体现了“私法自治”的法理理念,同时又体现了法律对公司的适当干预。

从人权运动的角度来看,公司社会责任是人权事务民间化的一种方式或一个方面。公司社会责任既是对传统商业行为的全新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公司发展的全球走向。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站在人权的高度,以人为本,兼顾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为社会的财富创造和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成铭.人权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